中国文化输出力

2024-07-20

中国文化输出力(精选7篇)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1

一、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必要性

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应是双向、平等、双赢的。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衡文化交流的逆差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1]。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即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受文化影响又反映文化。[2]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教育。[3]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忽视母语的文化输出造成大学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非常普遍。基于Byram提出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因素:态度、知识和技能[4],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培养中国文化重构与输出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表达本土文化的英语语言知识缺失;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能薄弱,遇到难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因此,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渗入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培养中国文化表达与传播的语言与交际能力尤为必要。

二、基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后续文化课程

目前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而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研究较少;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研究目前已卓具成效,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等课程研究较多而针对提高中国文化输出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导入对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效用进行剖析,以期对外语文化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的受试为湖南省某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公共选修课程40名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学生在选修该课程前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教学实验期为10周,共2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节日名俗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建筑艺术、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专题。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中国文化英语输入,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中国文化英语输出的能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创建多模态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文化对比、文化知识归纳整合与文化视听材料赏析等授课方式结合的文化输入教学环节,以及小组专题讨论、虚拟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舞台剧等结合的文化输出教学活动。该课程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课堂各种活动参与占课程总评的40%,考察学生中国文化理解能力、中国文化输出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笔试测试成绩占60%。

(二)教学效果讨论

该课程测试中的汉译英文化翻译题得分显示,学生较之选修该课程前,对本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普遍反映对中国文化特色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对文化输出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观看BBC等拍摄的中国文化纪录片使学生理解整合中国文化的同时,能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种陌生化视角的文化体验对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很有益处,但教师在观看之后的文化知识点梳理与语言讲解非常重要。经典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语阅读报告撰写训练了学生的文化思辨写作技能。学生参与度最高,反响最好的是学期末的中国文化舞台剧表演,此项活动也是最考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学生通过古代寓言故事的英语表演等多种多样的舞台剧表演表现了一定的文化创造力。

三、优化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首先,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出的英语能力培养目标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较丰富,但真正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能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为数不多。其次,作为文化导入的课程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坚持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最后,作为选修课程,受课时与班级人数限制,为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构建动态开放式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文化结构与质量。

摘要: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后续文化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导入与输出活动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输出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4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4]Byram 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34-38.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2

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 如何输出企业文化

(http:///)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在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中,企业文化理念的输出,是一个软性的商业信息传递,如何巧妙而又有效的输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和影视公司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飞墨文化(http:///)来跟大家一起聊聊在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中,该如何输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

1、独特的感染力,自己的理念

企业文化的输出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这样才能给人独特的记忆点。企业文化输出一定要有自己的记忆点,这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

2、一个巧妙的表达方式

企业文化的凸显要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表达,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或者有作秀的嫌疑,所以一定要以一种观看者感兴趣的方式输出信息。

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

3、企业真实情况写照

企业文化可以适度包装,但是却要建立在企业真实情况写照的基础上。那些漫无边际的浮夸和满口的作秀不会让观看者产生任何好感,反而适得其反。

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

4、积极向上、激情澎湃

无论什么时候企业文化的输出都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给人心理的正面作用暗示。同时,要大气而又激情澎湃,让人不禁折服。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便是以一个巧妙的方式输出企业特有服务理念的真实写照,它是企业树立品牌营销的一个软性方式。

总之,企业在决定做公司文化宣传片之前要仔细分析企业自身的状况,明确

活动策划、宣传片、摄影影视一站式服务

目标和用途。不能为了做宣传片而做宣传片。如果公司有着统一的企业精神和文化,也着自己的精品工程,所以在公司文化宣传片制作目的上就应该两者都要兼顾到、两手都要抓。

公司文化宣传片制作价格?公司文化宣传片案例展示?可以咨询广东飞墨文化传播公司,http:///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3

中国品牌为什么一直走不出国门?我们是制造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我们对产品没有定价权。我们的品牌走出国门不是受阻就是消化不良。我们是世界上羊毛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在国际羊毛领域没有话语权,这种现状比比皆是。

“中国制造”无法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困境是中国文化在国外相对还处于弱势所致。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文化正在崛起的好消息也不断传来,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今年初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告诉我们,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

中国的力量正在从不同方面吸引世人,现在全世界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自2004年开始,中国每年接待了1亿以上的游客,中国的故宫和兵马俑吸引的游客超过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和罗马的竞技场。

既便如此,我们真的可以高兴了吗?中国文化影响力第七的数据,其实是一种忧虑,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我们的经济,与国力还不相匹配。中国是出口大国,但我们的文化产业出口却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比例高达1:7,图书贸易逆差比则达到1:10,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更高得惊人。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

一位西方著名的政界人士曾经断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一场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制造”神话的破灭提醒我们,没有大量属于中国的、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和新艺术的不断间世,“中国制造”无法升级实现产品品牌化。

文化在品牌的国际化中至为关键,主动和系统输出能够消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为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助力。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在用功满足对方的需求之前,先要满足对其文化的认同。

品牌文化具有长久的穿透力,你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品牌就有了这个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有了文化的品牌才是有灵魂的品牌,这个品牌才会有生动的生命,品牌文化决定了这个品牌的生死存亡。塑造品牌的根本是文化因素,就是说品牌所蕴涵的文化传统和企业核心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生存持久的关键。

由此,我们应该输出什么样的中国文化?首先是精神文化,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情感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东方经典。其次是艺术文化,第三才是具体的物质文化。

只有我们的文化个性强而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时,中国才会长久地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此次金融危机,中国向世人展示自己之时,中国文化应大举西进,开启大规模的文化“远征”。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4

那么, 如何让我国文化输出更有效率呢?笔者试图通过国际传播学中“二次编码-释码”理论, 分析其在中国文化输出中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其中误差所产生的反作用, 探寻出让我国文化输出更有效率的方法。

一、由主客观原因所带来的二次编码-释码失误及其影响

目前, 我国能如BBC、CNN一般在国际传播链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媒体还没有诞生, CCTV也依然没有做到。究其原因诚然有很多, 比如意识形态的不同。但有一个方面经常受人忽视, 但却是重要的, 那就是编码上的差异。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 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编码———释码”的过程, 从意义转换成符号, 再从符号转换成意义。[1]但如果身处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 编码者与解码者不能够直接沟通, 而需要一个二次编码-释码的过程, 这个二次编码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的编码与释码。而在这个二次编码-释码的过程, 由于双方的编码差异, 导致了偏差。在以中国文化输出的这个情况下, 则是二次编码-释码的差异, 导致了外国对中国输出的信息理解产生了偏差。二次编码-释码的差异是可控的, 这从美国强大的文化输出中可以轻易看出来。因此, 我国文化输出时的二次编码-释码的误差,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误解, 二是国内媒体自身的有限影响力、对二次编码的轻视、不成熟乃至不谨慎。

(一)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影响

说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差, 我们以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文字为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汇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化和语言种类, 所以造成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据不完全的统计, 世界上的语言包括未被承认的, 有超过5000种, 在这5000多种文字之间, 若两个语言系统相差较远, 便需要翻译, 才可理解相互之意。而不同的翻译者与不同的文化间对某些信息的理解不会完全一致, 这便会有偏差产生。这层隔在编码与释码之间的翻译过程, 如果没有理解被翻译方或接收方的语言特点, 便会产生歧义。举个例子, 英语国家在警告对方不要动时使用的“Freeze”, 字面理解为“冰冻”。而在一些引进中国的早期西方电影中, 翻译者由于不知这个单词在警告语境下的含义, 直接按字面翻译, 使得受众不明所以。

再看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东西方文化在“龙”的形象与含义上有着很大的分歧。东方文化中的龙有着如蛇一般的长身, 口中含着龙珠, 代表着万物之王。在古代中国、日本, 龙的图腾仅供皇帝与其居所使用, 是高贵与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 龙是一种带有翼的蜥蜴型动物, 口中喷火。在西方神话体系中是一种邪恶的怪物, 与英雄形象作为对立面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一个主要的体现是在中国形象上。中国一直自豪地号称“龙的传人”, 在西方文化体系的认知下并没有显得神圣与华丽。相反, 一些不知道东方文化中的龙的形象的西方人, 也许会感觉到莫须有的威胁感。

文化间因为相互间的理解造成的种种影响, 总是不明显, 但又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国际传播交流时的重要因素。二次编码-释码的重要性便在于此。小到国际谈判中的翻译准确性, 大到国家符号的制定, 都左右着传播效果。我国文化输出时的二次编码-释码的误差, 对我国而言是致命的, 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军事领域。虽然难以统计与预估, 但是不可忽视。

(二) 我国政府与媒体对二次编码的忽视所导致的影响

如果说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完全去克服其所给二次编码带来误差的一个客观事实, 那我国自身可以做到却由于种种失误而没有做好的一些举措, 则是限制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 标准缺失造成二次编码混乱———以中餐菜名翻译为例。

中国政府对工商与文化产业的翻译等二次编码-释码的管理, 尚处刚刚认识的阶段, 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此前中国的文化输出对二次编码的把关不严, 造成很大的影响。以闻名世界的中国菜为例, 此前中国菜菜名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翻译成外文后让外国食客产生了各种误会。据路透社报道, “麻婆豆腐”被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夫妻肺片”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 ;“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没有过性生活的鸡) 。[2]甚至在山东曾经发生过外国游客看到菜牌突然大怒, 原来是他看到了“红烧狮子头”的英文菜名, 误以为真的是保护动物狮子的头。在国外, 中国菜可谓是中国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 可想而知这些菜名的翻译让多少外国人误解了中国。

其次, 媒体不重视造成编码效果不佳———以国产电影片名翻译为例。

我国媒体自身的短视, 体现在诸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这类媒体创作上。目前的情况是, 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主动权不是在政府的监管范围内, 而是掌握在电影制片方自身, 但我们看看翻译出来的效果:《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意思是:再见了, 我的小老婆) 。在英文中, Farewell确实有永别的语境, 这里可以说没用错。但是Concubine的意思是小妾、第三者。由于西方一直崇尚的是一夫一妻制, 这个词是有贬义的, 因此十分的不恰当。近期的电视剧《新水浒传》:《The new story of 105 men and 3 women》 (意思是: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新故事) , 这个随便的译名完全没有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没有任何水浒, 即池水边的意思, 也和雅沾不上边;《刘三姐》:《Third sister Liu》 (第三个姐姐刘) , 这个翻译时犯了如上文中菜名翻译的错误, 直接逐字翻译。西方给兄弟姐妹起名字, 没有中国这种简单按刘大、刘二、刘三为顺序的起名习惯, 因此外国人会对这样的译名造成认知混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 Box》 (中国的奥德赛1:潘多拉宝盒) , 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史诗之一, 主要是讲英雄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归途的艰辛事迹;潘多拉宝盒则是希腊神话中藏着人性各种丑恶的盒子, 被打开后, 人间才有了贪婪、邪恶等欲望。这些典故完全和大话西游与月光宝盒没有丝毫关系, 就连情节上也没有一丝相似, 如此译名会让外国人完全看不懂电影。

(三) 意识形态差异带来较大影响

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使得外国媒体难以对中国的时事政策和文化进行直接的了解,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是通过电影, 比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主演的电影。现代的有“巩俐”“章子怡”“汤唯”等。但是, 华语电影在国际获奖的往往是古代题材的。例如《卧虎藏龙》《英雄》等等, 在国际上有声誉的电影导演也仅仅局限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等几位国内顶级人物。

中国广电总局统计称, 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130亿元。但中国输出国外的电影所带来的影响力依然不高。2011年2月23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AICCC) 、《现代传播》杂志社、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法国电影学院 (EFC) 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上, 一项针对多国年轻观众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不了解中国电影, 超过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此番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对美、英、法、德、日、韩、印等多个国家的调查者中收回1308份有效问卷, 调查人群年龄集中在35岁之下, 为电影主流观众。[3]

一些小成本电影虽然在国际上偶有获奖, 但是依然难以打破中国所谓大片难以获奖的魔咒, 在国际上更谈不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文化输出更是无从谈起。因为中国现代题材电影不管从制作质量上、思想精神上还有宣传手段上都难以和以好莱坞为首的欧美电影相抗衡, 并且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相反, 好莱坞电影强大的宣传攻势、精良制作和深刻内涵对中国市场造成了强大冲击, 中国人对其文化输出难以抵挡。

为了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将耗费巨资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推出海外, 并学习半岛电视台模式, 打造一个全天候电视新闻台, 亦即中国版的CNN。

目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遍地开花, 40多种语言播出。比如, 中央电视台已经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落地入户。我们期待中国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的良好表现。

二、改善二次编码-释码过程所需的措施

(一) 政府需把握主动权, 统一特有名词的翻译标准

中餐、中国名胜古迹、中国电影、音乐、书籍等, 是我国文化输出中让外国最直接接触的东西, 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东西。正如上文所提及到的中餐翻译错误, 这是由于我国不重视二次编码的主动权, 而让民间或外国随意的翻译所导致的混乱。

以菜名翻译为例, 应该尽量保持菜名蕴含的文化色彩, 表现菜品的原料、口味和做法, 尽量保持约定俗称的叫法, 尽量要简明扼要。如果目标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就要以这些国家的菜名特点来制定。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菜名特色:Winter Melon with Salted Pork (咸肉冬瓜) 、Braised Pork Trotter with Soya Sauce (红烧猪蹄) 、Boiled Snapper’s Head (煮鳟鱼头) , 可以看得出来, 西餐菜名是比较朴素简单的, 不会像中餐菜名一样有“驴打滚儿”或者“蚂蚁上树”这样一眼看上去不知道做法与材料的例子, 而是简单以材料加做法来命名。而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菜名进入英语国家, 如同样是亚洲的日本与越南的菜名, 笔者也找到一些例子:Grilled Salmon Cajun Style (凯郡三文鱼) 、Tom-Yum Soup with Ox’s Tail (冬阴功牛尾) 、bonito Sashimi (鲣鱼刺身) 。这些菜名基本保持了材料+做法的西方国家特色, 但是遇到如冬阴功和刺身这样难以解释的名词, 直接使用了音译。至少不会像中国民间一样直接逐字翻译。如果冬阴功逐字翻译, 也许是:winter shadow power soup, 比较音译的Tom-Yum Soup, 既让人不明就里, 又豪无文化特色。

所幸的是, 目前我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开始逐步做出改善。2012年3月, 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将2158道中餐菜名规范了翻译标准。如四喜丸子的译法由Four glad mea balls (四个高兴的肉团) 改为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 (肉汤中炖的猪肉丸) , 这个就是表现菜品的做法。鱼香肉丝则音译加意译为Yuxiang shredded pork, 音译可以保持菜名约定俗成的叫法, 与增加文化色彩。麻婆豆腐则从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 改为了音译的Mapo tofu。

麻婆豆腐的直接音译是有好处的。政府在这些特有名词上需把握主动权。日本在对于自身的特色方面的翻译, 便准确、特别得多。对于无法简单用外文意译的词, 大胆使用音译。如忍者:Ninja、寿司:Shushi。而不需要像此前国人为了意译而硬要解释的, 将麻婆豆腐翻译成“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那样让人啼笑皆非。音译可以带来特别的异域风情。

由政府管理一个可行的标准, 可以避免不同的标准同时出现混淆视听。同时政府也应当将出台的标准大力推广给对应文化输出的商家与媒体。

(二) 我国媒体需加强二次编码的责任感

笔者认为, 菜名翻译主要责任是政府的主动权没有把握, 而除了政府, 我国媒体存在的对二次编码的不负责也是需要改正的。

如前面提到的电影译名存在着语境错误、表达错误、张冠李戴甚至语法错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到, 中国一直推行着英语教育, 能找到人来为电影译名作一个翻译并不会十分困难, 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电影译名, 原因只是电影制片方的随便与轻视。

诚然,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 我国媒体受众几乎全部都是国内华人, 只需要将中文做好便能完成自身的责任。但如今各国竞争文化软实力的时代, 媒体所需要完成的, 不仅是一次的编码-释码, 而是二次的。媒体需要提高翻译标准, 力求做到二次编码后的内容能让外国受众顺畅地接受。

(三) 寻求文化融合, 做出适应中外文化要求的文化作品

美国的两部《功夫熊猫》, 在中国获取了超过6亿的票房收入。其能在中国成功的原因, 一是片中浓厚的中华文化:中国功夫、中餐、中式建筑、武侠情结等。二是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符号:国宝熊猫、功夫、瓷器、书法等。美国自然也融合了自身的文化与符号:个人英雄主义, 娱乐至上的自由风格, 发掘自身潜能的理念。成功的好莱坞大片证明了文化适应理论, 要想真正走向国际, 走入他国, 必须全面调查目标国的市场, 注重市场的调研, 了解目标国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价值观, 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对症下药”。而国人输出的片子没有很好地做到文化适应的要求。《英雄》的导演张艺谋, 在面对外国人在首映式上看不懂的问题时, 直接承认:“武侠存在这么多年, 只在中国才有, 为什么要去妥协给西方人呢, 为什么要讨好他们, 这可能也是我固执的地方。”笔者认为, 张艺谋的理念并没有错, 保持文化独特性亦是使文化得以传播的前提。但到了今日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 寻找一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案的重要性已上升到与文化独特的重要性相同的地位。也许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搭配, 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精神观念上的融合与交流。

此前, 中国在电影方面太过于注重自身文化, 但我们应该知道, 外国人在未经二次编码-释码的前提下无法去理解这样的文化。在制作这种探讨与展现自身独特文化的电影的同时, 中国亦不妨制作针对目标国、体现文化融合的电影, 尝试融入目标国的文化与符号。《功夫熊猫》的成功证明这条路并非不可走。

综上所述, 作为客观现实, 中国与外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 我们不可能改变, 但我们却可以抓住二次编码-释码的机会, 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伍海英.“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年1期

[2]Chris Buckley.“Kung pao chicken”made official for Olympics[N].路透社, 2008年6月18日

论韩流文化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启发 篇5

1、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与政治、经济、军事相比,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更为隐性,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国际关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质文化是国际和谐之力;异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冲突之源;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基;文化融合是国际关系和谐之本。

从文化角度看,同质文化或同源文化显然较易促成国际合作,因为作为历史积淀的同质文化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共同文化特质的认同功能和亲和功能成为构筑联盟或加强合作的纽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虽然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全世界共同处于一个同质或同源的文化,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让彼此理解互相的文化,以免造成在政治或经济活动上的误解。比如,在我们的国际合作当中,遇到对方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身体语言、不同的经商理念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就有可能造成误会、以至于合作失败。

2、输出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和谐相处

大概在1990年,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出现了一个“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这个观点主要是为欧美日及东南亚所吹捧,因为中国曾经版图宽阔的历史和迅速发展的速度让他们感到了恐惧。尽管在经过各种论证后,中国的广大学者坚持认为,“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在外国学者的眼中,中国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和经常模糊不定的外交政策与外交辞令,依然难以消除他们对中国以后的顾虑。

所以,这个论调的存在,对中国的外交造成了一定的阻挡作用,甚至一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的抵触。因为,中国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只是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这并不意味着要去破坏别人的幸福。而不管是官方的对外宣传活动,还是民间的团体或个人对外活动都可以帮助世人了解到这一点,让中国人与他国人民更友好地相处。

3、促进和平发展,创造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风云四起,超级大国打着维护和平、宣传民主的旗号,在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恐”浪潮,各国间关系扑朔迷离。纵观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北朝鲜等世界各国,由于种族差别、体制不同、利益争端等各种原因陷入了或战乱或苦难的生活境地,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不了解与不理解。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如果每个国家的价值取向都不同,同时又不愿去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取向,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矛盾摩擦的方向。有时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与矛盾,也有可能直接牵涉到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在特定的条件下往往能导致国家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这两年,时不时可以看到关于中国人在国际上受到人身安全威胁的新闻。除了动乱的国际社会这个客观因素外,世界对中国人的不了解甚至是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迅速崛起,一部分在国外的留学生或是旅游者花钱大手大脚,造成中国人都是暴发户、且骄横无礼的错觉,也另在外的国人成了某些不法分子“发财”的对象。这其实就是由于对中国生活现状的误解造成的伤害。

因此,加强中国以“和谐世界”为中心的文化输出,既有利于中国的外交行为、有利于保护国人的国际活动,也有利于影响其他国家的外交思想,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研究韩流文化对中国文化输出研究的意义

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合作迅速展开。建交时两国贸易额只有50.3亿美元,2001年超过359亿美元,2002年估计超过4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这一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韩国7%、中国13.3%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韩国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顺应这一形式相应发展。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韩国经济,甚至可以说在金融危机时刻挽救了韩国经济。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例如,中国历史悠久的儒家思想,至今仍对韩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汉字直接影响了韩国的语言,韩国语的词汇里有近70%是汉字词。

按道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领土广大的国家,应该凭借自己的力量,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而事实上,我们却看到,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当今世界的中国毫无了解,就连我们的邻国韩国都还有不少人以为中国就像朝鲜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相反,领土面积只有半个广东省都不到、人口也未达到广东省一半的韩国,却在短短的20年间,把自己的文化传遍了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和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探究此弹丸之国的成功之道,无疑对我国制定文化输出策略是有极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三、韩流盛行带来的启发。

1、文化输出的政策支持与保护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同时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比如在位于广州天河区的韩国观光公社就开设了“韩国广场”,设有“世宗学堂”的免费学韩语课程。韩国成立的“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KCCA),国家每年拨给5700万美元的经费预算,精心设计、打造、包装韩国文化理念的韩剧及其它文化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世界输出。

在这种对比之下,中国尽快制定一个明确的、系统的文化输出政策,并切实地执行下去,方能有助于增强文化对国际交流的影响作用。

2、适度包装

韩流的所有内容,从韩剧(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服饰、食品、旅游、歌舞到明星的形象管理,无不透露着精致、细心与高品位的气息。另外,无时无刻不忘了在商业产品中添加民族元素也是韩国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例如在影视作品中加入泡菜、韩服、韩屋、手工艺品制作等细节内容,这样就能满足外国人对其文化的好奇心。

再则,需注重品牌效应。韩流的兴起,是以韩剧为先锋的。各种缠绵伤感的爱情剧让国人欲罢不能,韩剧里的美女帅哥、精致的家具摆设、漂亮的服饰、优美的自然光景无一例外引起了国人对邻国童话般生活的向往。于是,随着韩剧的风行,服饰业、饮食业、旅游业都开始大兴韩潮,“韩版”成了一个时尚的代言词。

而反思中国,其实当年也有成功冲出国门的案例,比如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在韩国被翻译为《皇帝的女儿》,广受韩国人民的喜爱。可是,中国并没用抓住类似这种机会,大张旗鼓地进行连锁宣传,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当然,随着最近中国的演艺界人士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影展,不少影视作品和演员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他们的身上也肩负着宣传中华文化的重大任务。还是那句话,充分有效地利用当下的有效资源(不管是人还是物),在文化的内容韩人形式上坚持创新,通过这些媒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将任重而道远。

3、当代中国文化的确立

文化价值观作为国际制度建构的最核心要素,决定了国际制度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基础。在当今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国际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将成为主要方向,也是各种文化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许多国际问题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国家的文化建设对国力的增强至关重要,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国际贡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大国是否崛起,不仅仅看经济基础或硬件设施,文化软环境也是个重要指标。没有了软环境的支持,硬件再完善也不过是摆设。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让别人看到了我们真正的素质有所提高、真正的与人为善,别人才会相信我们是希望与世界做朋友的,也才会与我们进一步地合作。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应该并且也可能成为庞大的国际制度网络运转的加速剂和润滑剂。我们深信,不同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会使国际制度的运行获得持久的动力。

总而言之,相比较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其它因素,文化在国际关系中起着一种特别的作用。特别是自从冷战结束以来,文化的作用被日益强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一再提高。所以,尽管文化只是一种难以测量的无形力量,它依然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变化起着极大的作用。为了让崛起的中国尽快全方位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加融洽地与各国相处,我们必须加快自身独特本土文化输出的步伐。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风云莫测,中国文化输出成了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从韩国成功输出本土文化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希望能促进中国文化输出的成功。

关键词:韩流,中国,文化输出

参考文献

[1]、何新.”韩流”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艺术教育》, 2011.06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6

自二战后五十年代起,新兴的各类流行音乐逐渐取代了传统严肃音乐的统治地位,以英美国家为中心,音乐市场逐渐发展成为流行音乐的舞台,青年消费者是其核心观众。受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英美流行音乐被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个地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本地化(Bennett,2001)。流行音乐的轻松性成为它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同Firth所描述的:“我们将流行歌曲的音乐和节奏吸收到我们的生活和体内,因为不需要什么知识背景, 所以我们接受起来是如此轻松”(Firth,1987)。如今,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缔造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存在感(Hosokawa,1984), 社会人群集体身份认同的确立已和一种或多种广泛流行的音乐不可分割。因此,在一个社会当中,流行音乐已成为影响公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存在,当中国的音乐受众被来自海外的音乐重塑价值观时,我们需要考虑向外输出本土音乐以求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等。单方的输出和被认同会使认同一方的本土文化趋于边缘化,导致国际间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即所谓的索引顺序(Indexical Order)差异的出现(Blommaert,2010)。在现实生活中显而易见的, 英美国家流行音乐的全球主导地位成为了他们“文化先进”的符号;反之我们的流行音乐至今无法跻身于全球主流,地位趋近于边缘化,背负了“文化落后”的标记。因此,以流行音乐为载体,输出我们的文化已超越了娱乐大众的意义,它更具实现文化话语权、 取得国际文化平等的政治使命。

二、流行音乐的输出需具备的条件

流行音乐的输出需立足于市场,以商业运作为手段,没有正确的输出方式,就没有受众对音乐产品的认同,且成功的输出需要靠长期持久的实践来保持。但相对市场和商业手段而言,更为核心的条件是输出产品的音乐质量和文化政策的驱动力量,这两点是音乐输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这里我们对音乐质量和政策支持逐一进行讨论。

1.音乐质量—强调本源性和创新

首先,一个地区的音乐承载了当地的文化符号。源于英美国家的爵士乐、乡村乐、布鲁斯、饶舌乐、电子乐、摇滚乐等等,或体现了当地原住民的音乐传承,或体现了当地非洲和拉美裔移民创立的音乐体系,本源性的文化符号是其得以流传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国本土音乐有着丰富和宽广的历史积淀,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本源性符号,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传播中国音乐,即应传播中国音乐的精髓。然而目前国内常见的流行音乐在乐器形式和音乐风格上大量沿袭欧美,虽然西化的音乐赢得了众多本地观众,但它仅局限于对海外潮流的复制和依赖,鲜有中国音乐的精髓。可以说,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无法充分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征,缺乏本源性。没有本源性的符号,会导致音乐产品不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趋于暗淡。因此,成功地展示文化本源性的符号对于音乐质量的输出至关重要。

其次,中国根源音乐的延伸应寄托于创新,音乐是永远需要变化发展的,创新是赋质量予音乐的必行之法。如前文述,流行音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加之中国根源性音乐向海外延伸的需要,以海外流行音乐的形式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不失为创新的契机。虽然中国传统音乐饱含历史的积淀,博大而精深,但它的固有形式不符合流行音乐市场的消费观。以上述方式对中国传统音乐做出创新,可使之成为独特的中式流行音乐,更俱市场竞争力,亦会服务于海内外公众对中国音乐本源性的认知。乐团“中国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品和公众认知度可被视为范例之一, 乐器仍是民族的,音乐编写和舞台演奏方式充满本源性且兼俱流行音乐的现代感,海内外的观众普遍对其有积极的评价;中国经典摇滚乐团“唐朝乐队”,虽然采用西方电声乐器和摇滚乐的演奏方式, 然而其音乐编写富含中式古典音乐黄钟大吕的浓墨重彩,其早年在海外的演出也被观众强烈认同为中式摇滚的代表。虽然这两支乐团的形式和风格迥异,但二者皆把中国根源性音乐巧妙地融入流行音乐的形式中,并具有高度艺术水准,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创新的典范。然而,国内这样优秀的流行音乐团体凤毛麟角,流行音乐全行业的创新需要更多这样优秀的音乐艺人。

2.政策的扶持,文化符号的延伸

首先,音乐输出方式需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虽然国家文化政策常年来扶持文化交流项目,不断向海外介绍中国音乐,但多以短期非盈利项目为主,且通过外交和行政的方式实施的居多,如此的收效往往是短期和局部的,不足以在海外公众中拓展足够的渠道来介绍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这方面,瑞典政府扶持本国音乐向海外输出的政策值得借鉴。瑞典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由政府组建专门机构,资助本国民间音乐艺人所需的各类硬件和创作投入,同时帮助艺人拓展国际市场渠道以输出音乐产品(Johansson,2010)。至今,瑞典政府的音乐产业投资培养了众多在海外市场取得商业成功的本国艺人。2011年,以人民币计算,瑞典全年的音乐出口额超过了10亿元(Portnoff,2012),这不但使参与其中的音乐艺人获得从业收入,亦使当地政府的税收受益匪浅;同时,高质量的流行音乐已成为瑞典文化符号的代名词,在接受音乐全球化的同时亦影响音乐全球化,这个文化成就让它拥有了曾经只归属于英美国家的流行音乐正统地位(Johansson,2010),这毫无疑问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若中国的文化政策向其借鉴并长久实施,则中国现代音乐在全球音乐领域内必将赢得正统性的文化符号,这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具象化,被认同、并最终成为全球多样性文化中实质性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推动力。

其次,输出内容的范围需要扩大。以往经典性的中国音乐在海外的展示,例如中国国家民族交响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等案例,对于构建海外受众对中国本土音乐的认知,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在向海外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国家文化政策应同时扶持国产流行音乐在海外的传播。当然,这里边有一个选择问题,择善而行。乃如上述范例那样的,即以实现自我创新为前提的优秀作品。一则,流行音乐的轻松形式有利于接近海外公众,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输出带来更多机遇;再则,其音乐里中式元素的传播即输出目的本身。瑞典案例在这里具有很好的说服力,瑞典政府对本国音乐工业向海外的输出主要聚焦于流行音乐领域,其政策科学且持久地实施,多年来在文化战略、政府税收、福利投放、创造就业、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收益。 我们的文化政策应向其借鉴,通过长期投资和扶持,向海外输出本国流行音乐来提高中国当代文化在国际间的地位。

三、结语

中国文化输出力 篇7

这一点在国际传播领域尤为明显,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缘因素的阻隔, 很多国家之间是有着不小的文化隔阂的, 而一国的普通大众掌握的信息资源较少, 他们对于异国的文化就更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跨国的传播行为很难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 从国际传播角度来讲, 先通过文化的输出, 打通信息流通渠道, 扩大受众的了解面和接受度是必要的前期手段。

在全球化时代, 文化更多地作为一种商品开始自由流通, 各国之间了解加深, 国际传播的阻隔似乎减少了。但是, 我们看到的是更多西欧的宗教宣传, 是美国的流行音乐和好莱坞大片, 是日韩的动漫和电视剧。也就是说, 我国民众对于这些发达国家的了解程度加深了, 别的国家对我国的传播变得容易了, 但这不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反之亦然”在这里行不通。

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灿烂辉煌。但由于近代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 我国的文化在外国人眼里也被打上了“愚昧落后”、“专制集权”的标签, 这些标签在他国形成的“刻板成见”, 其深深影响着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认识, 也不利于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外文化输出, 国内的文学影视作品逐步走出国门。随着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 中国的文化魅力也在持续提升。当前, 在国际上兴起的“中国热”中, 孔子学院无疑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后的第10个年头, 10年来孔子学院逐步发展壮大, 取得的成绩十分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 西方主流社会和媒体对于孔子学院的质疑之声也从未断绝。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学院的分析, 指出我国文化输出战略取得的成就, 探讨孔子学院在当前遇到的问题以及我国文化输出所面临的困境, 并尝试着找出一些解决之策。

一、孔子学院的十年发展成就

2004年, 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韩国属于东亚文化区, 历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 孔子学院在韩国起步也很自然。随后, 孔子学院远涉重洋, 把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据官方统计, 截至2014年10月, 全球已建立了471所孔子学院和730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在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信祝贺, 他表示:“10年来, 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为促进文化知识传播、人民心灵沟通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 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认为, 孔子学院10年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推广了汉字, 推动了世界诸多国家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文字的推广是文化输出的“先锋军”, 孔子学院正肩负了这一重大使命。孔子学院成为国外学习汉语的最重要的平台和场所,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其二, 成为海外的中国文化符号, 宣扬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孔子学院除了教授汉语, 还通过组织国际交流、举办文化展览、提供文化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把中国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

二、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和原因分析

孔子学院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其发展也遭到了不少的挫折和阻力。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先后终止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关系, 同属北美的多伦多地区学校委员会也宣布停止设立孔子学院的计划。

除此之外, 更不利的因素在于, 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输出很难得到欧美精英社会和学术圈的认可和接纳。我们可以发现, 孔子学院虽然有众多分校, 但顶尖的美国大学, 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仍然没有建立孔子学院。同时, 美国的一些精英人士也在不断地表达对孔子学院的不满。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教师工会副主席、谴责孔子学院团体主席亨利·理查曼说:“我尊重芝加哥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 我也认为他们不会是唯一想要与这些没有价值的学院 (指孔子学院) 结束合作的大学。”

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从中分析原因并找出应对之策, 才能让孔子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过分析, 我们可以把问题存在原因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主要有:

第一, 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思维。他们认为孔子学院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其意图也在于渗透意识形态, 危害本国的文化安全。另外,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这也让一些西方人士刻意地阻止中国文化的传播。

第二, 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之前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文章告诉我们, 英美主流媒体的“选择性误读”对孔子学院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西方媒体的实力和影响力本来就很强, 这些主流媒体大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孔子学院的发展, 从而使普通民众也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

除了外部原因, 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本身以及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存在不足和缺陷。

首先, 孔子学院明显的官方色彩确实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无障碍传播。虽然名义上,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办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但孔子学院的主要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是明确的政府组织, 而且中国政府对于孔子学院的官方扶持也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输出需要国家力量的扶持, 其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这恰恰授人以柄, 给了欧美政府和媒体质疑的理由。

其次, 孔子学院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办学原则。因为各国情况不同, 孔子学院的课程教育强调“因地制宜”, 但其弊病在于没有统一的规章和标准, 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重视规则、讲究标准的西欧社会尤其会遭到误解。

最后, 孔子学院在传播内容侧重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误差。在英、美等国, 反对孔子学院的声音中, 很多是觉得儒家思想中的纲常伦理不适合现代社会, 甚至认为其是糟粕而不该接收。这里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 国外的研究者曾指出, 当前的“汉语热”、“中国热”更多的是受一种经济利益的驱使, 参与孔子学院的人主要是看中由此带来的经济机会与商业桥梁作用。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人做生意与他们是不一样的, 只有了解了中国人做生意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 与中国人做生意。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宣传传统文化而不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起来, 外国人对孔子学院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三、应对孔子学院发展困境、推动文化进一步输出的举措

综合上面的原因分析, 我们应该主要在去“政府化”、发挥媒体积极作用、调整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当前我们应该适当放慢孔子学院的推进速度, 所谓“欲速则不达”, 太快的发展会引起他国的不安。“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文化输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必须要有正确而长远的规划。孔子学院现在已经做到了多点覆盖,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因此, 当前阶段, 我们应该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讲究质量和效果上转变。

第二, 去“政治化”, 减少官方色彩。无论是在组织的结构还是教学手段和内容上, 都应尽可能地减少政治成分。可以考虑将孔子学院转变为非政府组织, 另外, 通过大量的民间机构和孔子学院一起构成国外的中国文化宣传网络。当然, 这并不是要放弃国家的支持与援助, 我们可以看到, 国外的诸多NGO其实都是由国家力量支持的, 但是这些组织在操作、运行上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 因此也更容易被接受。

第三, 做好媒体公关, 让英美的主流媒体减少他们自身的文化误读。但由于西方主流媒体背后大多被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控制,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 在欧美的普通民众当中形成口碑良好的舆论场。这需要我们的孔子学院开办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 并且积极与当地的居民互动交流, 用民间的力量改变主流媒体带来的“负面中国”的印象。

第四, 在传播内容上, 孔子学院要做到古今结合, 充分认识到国外学生的“商业目的”, 调整课程结构。在介绍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基础上, 恰当地融合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如开办汉语交际、商务汉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最后, 无论是国际传播还是文化输出, 具体到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 从根本上还要依赖于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政治实力的提升。英国语言学家弗斯说, 世界上各种强大的势力创造了世界语言, 罗马帝国成就了拉丁语, 大英帝国成就了英语。因此, 只有中国强大, 汉语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主流趋势, 中国的文化输出才能顺利进行, 我们的国际传播才能更有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开盛, 戴长征.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舆论环境评估[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 (7) :21-23.

[2]刘程, 安然.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J].新闻与传播, 2014 (6) :45-47.

上一篇:环保投资下一篇:体育舞蹈中的舞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