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助学制度(共4篇)
金秋助学制度 篇1
一、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经历了建立 (1999-2002) 和完善 (2003-2007) 两个阶段, 其间至少存在着三个基本问题:第一, 供求失衡, 具体说就是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要;第二, 商业银行惜贷;第三, 贷款学生还款拖欠率即违约率居高不下。导致三个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不同, 但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密切的因果关系:贷款学生还款拖欠率高是商业银行惜贷的原因之一, 而商业银行惜贷又是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对三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同。参照国外经验可以看出, 我国应对政策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根据问题意识、应对方向和政策力度三个维度的不同可以把政策错位分为三类: (1) 问题意识准确, 应对方向正确, 但应对力度不够; (2) 问题意识准确, 但应对方向不对; (3) 问题意识模糊, 缺乏应对。三种政策错位现象的错位程度依次加重。
虽然解决了商业银行惜贷未必能完全解决供求失衡问题, 解决了学生还款违约率过高未必能解决商业银行惜贷, 但是若想解决商业银行惜贷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贷款还款率过低的问题, 若想解决供求失衡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商业银行惜贷问题。为此, 本文采取从小问题到大问题的顺序, 分析我国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对策及对策中的不足之处。
二、降低学生还款拖欠率的对策
1.有利于回收的利息制度
从促进贷款学生还贷来说, 利率稍低为佳。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和其它商业贷款相同。这一点和国外略有不同, 国外的助学贷款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商业贷款利率。但是由于我国商业贷款的利息不算太高, 所以这一点也不算太大的缺陷。同时, 政府补贴在学期间贷款所发生的利息, 而且, 政府还规定经办银行要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贷款学生一定的优惠。所以国家助学贷款实际利息率要低于市场。但是对于促进还款来说, 利率并非越低越好。如果利率低于一定程度时, 反而不利于回收。因为贷款利率过低时, 学生拖欠还款的成本较低。所以, 在面向学生的利率设定上, 我国政策不存在错位现象。
从促进银行回收来说, 利率稍高为佳。但是如上所述, 这一点不现实。而且对于银行来说, 利率之高也有限度。因为由于助学贷款信息的不对称, 过高的利率会导致逆向选择, 将风险较低的借款者赶走, 留下的都是高风险者[1] 。 虽然商业银行不能自己确定利率, 但是存在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制度。这个规定会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经办银行催还贷款的积极性。但是利息免征营业税所带来的增益空间并不大, 因为国家助学贷款本质上是额小单多的零售业务[2] 。所以, 在这一方面存在着第一种政策错位现象。
2.有利于回收的回收制度
从学生角度看, 回收制度包括还款起始时间、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总的来说, 政策越来越有利于还款。最初规定在学期间无须偿还贷款, 毕业后开始还贷款, 毕业后四年内付清。很明显毕业后立即还款对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压力很大。同时四年内付清对刚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压力也大, 而且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的也不在少数。为此, 2000年的规定就考虑到大学毕业后继续学习的情况, 把这部分人的贷款期限相应延长, 在学习期间结束后的4年内还清。时至2004年, 又实行视毕业生具体情况, 毕业后1~2年内开始还款6年内还清的灵活措施。但是整体上还款期限仍然过短, 也没有考虑到毕业生实际收入变化。因此, 这一方面存在着第一种政策错位现象。
从经办银行来看, 如果拖欠贷款者存在就应该采取催促还款的措施。但是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低收益贷款品种, 商业银行本质上没有催促还款的积极性。银行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缩小贷款规模。我国政府对拖欠而产生的呆坏账采取了买单方式, 这样看似能够促进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其实买单会使银行产生依赖思想, 降低催欠积极性, 所以政府又规定只有在积极催促后才能销账。可是积极催促需要费用。某支行2004年2月清收逾期贷款4.5万元, 仅电话费就达3600多元, 占收回贷款本息的8%[2] , 这还没有把经办人员的工资等费用计算在内。所以在这一点上存在着第二种政策错位现象。国外的一般做法是把催欠工作交给专门公司, 因此而发生的所有费用最终由拖欠者本人承担。
3.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1) 建立还款约束机制。
建立还款约束机制是开始最早因而也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 其核心就是贷款大学生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系统一旦完善就有可能在学生拖欠还款时, 为经办单位催促还款提供便利性, 同时提高了贷款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失信的成本。但是这个措施仅仅具有间接性和威慑性,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贷款拖欠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而且, 诚信系统的建立是各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它的完善是社会制度整体进步的结果, 仅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动基本上可以说是于事无补。国际经验证明, 仅有完善的信用制度并不能抑制大学生贷款拖欠率。美国是世界上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一段时间其大学生贷款拖欠率并不低。所以建立还款约束机制措施中虽然不存在政策错位现象, 但未必是有效的措施。
(2)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大学生贷款还款拖欠率的居高不下给银行带来了经营风险, 影响了他们从事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为减少商业银行从事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风险, 2004年, 我国政府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这是根据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率的高低对经营银行实行专项财政补贴的制度。乍一看是降低了经办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和提高了银行的收益, 有利于解决银行惜贷的问题。若仔细分析, 不能不说这仅仅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措施。银行惜贷的原因之一是违约率高, 但是风险专项基金除去可能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之外, 对贷款学生还贷并无促进作用。风险基金的存在不仅不能降低贷款拖欠率, 反而有可能增加经办银行不催促拖欠贷款的可能性, 从而使贷款拖欠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国家风险专项基金政策的出台存在着第二种政策错位现象。
(3) 生源地贷款制度。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为大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的商业银行。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 这增加了银行催促拖欠贷款的难度。为此, 2007年出台了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由国家开发银行负责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和甘肃5省试点。生源地贷款和以前的国家助学贷款有所不同, 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4] 。生源地贷款和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大学生贷款制度有共同之处, 那就是经办银行都在生源地且实行了担保人担保制度。不同之处是在生源地贷款中经办银行指定为国有商业银行, 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贷款制度中经办银行多种多样。但是所谓新生事物的生源地贷款几乎就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贷款制度的翻版, 而当时的大学生贷款在操作上也出现过很多问题, 所以生源地贷款政策中存在着第二种政策错位现象。
4.担保制度和学生还款拖欠率
分析助学贷款时, 不妨把它和一般商业贷款比较一下。如果一般商业贷款的违约率远低于国家助学贷款, 就不能不分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之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现实正是如此, 我国一般商业贷款违约率非常低, 仅在2%左右[5] 。一般商业贷款违约率如此之低得力于担保制度的健全。商业贷款的担保方式有信用、抵押 (物质) 和保证人担保。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既没有信用记录也没有物质财产, 所以信用和物质担保都不现实, 唯一可能的就是保证人担保。国外助学贷款的保证人一般是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
商业贷款的原则是讲求“贷富不贷贫”, 大学生贷款的原则则是“贷贫不贷富”[2] 。在我国一般商业贷款中, 没有担保无法贷款。采取保证人担保, 银行对担保人的债务偿还能力要做严格审查, 如果银行认定担保人不具备相应的债务偿还能力就会拒贷。但是,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原则的不同, 不能像商业贷款那样拒绝贷款。这就产生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保证人担保的致命缺陷:一是困难大学生的直系亲属一般比较穷, 所以当大学生违约时, 保证人未必能够担当起还款的责任。二是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担保风险很大。因此, 他们有可能找不到担保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贷款和现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初期均采取了保证人担保制度。其结果是很多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 致使贷款制度难于开展。正是如此, 我国才实行了无担保即大学生个人信用担保制度。然而, 由于大学生并没有信用存在, 所以最终只能是国家买单。这样, 在违约率很高的情况下,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质就变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唯一不同的是国家和商业银行多花费了很多经营和管理成本。
既然担保制度是降低贷款拖欠率的有效手段, 那么, 除保证人担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担保形式可供选择呢?可供探索的方法之一是机构担保制度。这是大学生自己担保和社会保险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助学贷款都或多或少采用了这种担保形式。所谓机构担保就是学生在接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时, 交纳所获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保证金给愿意担保的机构, 一般在5%以下。贷款拖欠发生时, 由担保机构负担偿还贷款, 但是担保机构享有催欠的权利。同时制度规定, 催欠行为一旦发生, 拖欠贷款学生将来的还款首先用于催欠所需费用, 其次是违约金, 然后是利息, 最后才是贷款本金。
三、政府消除商业银行惜贷的努力
商业银行惜贷是产生国家助学贷款供给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是追求个体利息最大化的社会实体, 而贷款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如果经营国家助学贷款收益颇丰, 商业银行没有任何惜贷的理由。那么, 商业银行惜贷商的原因主要就应该是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总收益太低, 原因之一是上述的贷款学生拖欠率过高。当然, 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存在着即使大学生贷款还款率很高而银行收益并不高的可能性。那么,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收益呢?下面从提高实际利率和降低风险两个侧面来分析。
1.提高实际利率
一般说来, 贷款利率高低和回收风险成反比, 为此一般把回收风险考虑在利息设定之中。如果有20%左右的贷款不能回收, 那么就要在利息设定时提高一定程度的利息率, 以抵消不能回收带来的损失。虽然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是对于国家贷款来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有三:首先, 我国商业贷款利息率由国家统一规定, 单独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利息操作上不可能。其次, 助学贷款利息高于一般商业贷款, 国际上没有先例, 这会使政策制定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其三, 如上所述, 从回收角度来看利率也未必是越高越好。所以通过提高利息解决贷款不能回收的风险问题无法通过利息设定技术来解决。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际利息率的提高是通过免征国家助学贷款所得利息营业税的方法实现的。这一点政策的选择应该说比较合理, 但是这种措施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因此, 这方面存在第一种政策错位现象。
2.降低经营风险
降低国家贷款经营风险除上述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外, 另一可能是减少银行因经营国家助学贷款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这包括两方面: (1) 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不能的情况下, 最终产生的呆坏账通过销账的方式由政府买单; (2) 建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给商业银行以财政补偿。这两点政策已经分析过, 不再赘述。但是, 这些措施中存在着第二种政策错位的现象。
四、转换角度,
寻求解决国家助学贷款供求失衡的新思维
供求失衡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核心问题。2005年8月, 教育部公布的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在校生中共有经济困难学生263万人, 而全国一年资助总额约为91.5亿元, 人均3479元。且不说高额的学费, 即使解决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有一定的困难[7] 。供求失衡一方面来自于随着扩招高等教育在校贫困学生的增多, 使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助学贷款的供给不足。过去的政策主要围绕着解决还款拖欠和银行惜贷上下功夫。虽然解决还款拖欠和银行惜贷很重要, 但这样的解决思路就忽略了另外两个可能的解决方式:第一, 在现有体制下, 抑制过旺的助学贷款需求;第二, 反思 “政策性贷款商业运作”的助学贷款体系, 加大国家财政资助力度, 增加供给,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新形式。
1.国家助学贷款需求控制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抑制助学贷款需求的最简单方法是压缩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升学率最近虽然大幅度增长, 但是毛入学率仍然不到30%, 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策。在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 抑制助学贷款需求就要改变现有国家助学资助政策的哲学思想基础、原则和方法, 认定那些最需要国家资助的学生。
中央政府曾三令五申, 要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无可厚非, 但是政策背后蕴含的思想基础却需要深思。首先, 这种政策的背后仍然存在着福利国家主义的影子。福利国家主义者想象一个强大无比的政府能够包办一切[8] , 这无疑是对政府功能的误认和理想化;其次, 这种政策的背后还隐藏着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最终责任的误认。国家有责任发展教育, 但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责任却不在国家。
如果能够改变国家助学贷款的哲学思想, 就能形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原则。经济困难不是获得国家资助的充分必要理由而只是必要理由。国家资助作为政策性资助必须主要以困难学生为对象, 但要想获得国家资助必须同时具有较好的成绩至少是较好的学习态度。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基本体现了上述原则, 但是对什么样的家庭才算困难、什么样的成绩才是优秀和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才算积极上进并没有具体规定, 也就是说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方法。反观国外助学贷款政策的规定则非常具体。因此这里存在着第一种政策错位现象。
2.国家助学贷款体制中政府角色的新定位
纵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助学贷款, 商业资本都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以助学贷款的商业模式不是我国首创。但其他国家不仅以国家资金和国家经营为主, 而且商业资本在国家主导的助学贷款制度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允许进入。我国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国情的特殊性。首先, 对于迫切希望扩大资助规模的政府来说,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之初, 政府的财政积累尚不够丰裕, 所以由商业银行出资是最便捷的方式。而且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国有银行的控制程度要比现在大得多;其次, 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其时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轨过来, 看政府脸色行事的心理仍然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起重要作用。而且, 当时商业银行的各种个人商业业务如住房贷款和购车贷款未必像现在这样多, 经营大学生贷款还能获得一些相对收益。但是进入21世纪后, 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国家助学贷款运营模式中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
但现实模式不可能就是最终模式。纵观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最终都形成了国家主导的助学贷款体制。所谓国家主导不是仅仅出台政策而是国家一定要在助学贷款资金的本金中占一定比例和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虽然欢迎商业机构经营学生贷款, 但是商业资金和商业经营部分也必须纳入到国家体系中, 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而且, 如果商业银行之外还存在着其它的国家助学贷款经营主体, 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而我国目前尚看不出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迹象, 因此, 在这一方面存在着第三种政策错位现象。
五、今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改革的方向
本文分析了助学贷款制度中的基本问题、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其间的失误。由于失误的改进措施代表着今后的改革方向, 所以, 对照政策失误把相应的可能改进措施概括如下。
第一, 从利率制度上考虑增加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收益, 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第二, 改革回收制度, 推迟还款开始时期和延长还款期间, 同时使之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收入即还款能力的变化相适应, 以利于及时还款;第三, 进一步完善国家呆坏账销账制度, 比如可以把催欠业务交给专门的公司经营, 同时应确定因拖欠而产生的费用和损失由拖欠者负责的基本原则;第四, 重新考虑现有风险防范措施, 强化担保机制, 可以考虑试行国外广泛采用的机构担保制度;第五, 严格和明确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 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使用效率,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作为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公平和效率;第六, 建立国家投资和国家经营为主导的助学贷款制度, 修正现有“政策性贷款商业运作”模式的先天缺陷。
参考文献
[1]曹夕多.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与信息的不对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3][6]黄敬宝.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与整合[J].金融与经济, 2006, (1) .
[4]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贷款试点的通知 (财教 (2007) 135) [EB/OL].hhtp://www.xszz.cee.edu.cn/show_new.jsp?id=1347, 2007-09-22.
[5]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EB/OL].ht-tp://www.icbc.com.cn/detail.jsp?column=%B9%A4%D0%D0%BF%EC%D1%B6&infoid=1203381888100&infotype=CMS.STD, 2008-02-20.
[7]张懿.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分析与行动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6) .
[8]Phillip Brown, A.H.Halsey, Hugh Lander, and Amy Stuart Wells.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A].A.H.Halsey.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C].Eng-l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44.
金秋助学制度 篇2
一、指导思想
“金秋助学”活动是以党的十八大和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省总工会关于“维权帮扶大推进”等“五大”行动,按照行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部署今年“金秋助学”工作。
二、资助对象
助学对象主要为国家助学体系尚未覆盖,或者虽已覆盖但仍需进一步帮扶的因家庭成员大病、残疾、待岗失业、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人均生活水平处于当地低保线或者低保边缘线家庭的子女。
三、申报条件
1、符合建档标准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
2、新考入省内外1本、2本全日制大学,且无力支付高昂学费品学兼优的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子女。
3、将20受自然灾害影响致困的职工子女纳入帮扶救助范围。
4、在申报表中必须注明是否属于已建档困难职工或农民工。
5、对报考师范类院校,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和军事院校的学生不属本次行动受助范围。
6、须持有《诚信计生证明》。
7、已申报获得其它部门助学救助者,不再享受“金秋助学”救助,否则将进行清退。
四、资金来源
1、以上级工会专项补助资金为主;
2、本级工会自筹资金为辅。
五、时间部署
1、7月23日——8月15日为活动筹备阶段。
2、8月22日——8月26日为集中发放资金阶段。
3、上报相关资料截止时间年8月15日。
联系电话:xxxxxxxx
金秋助学制度 篇3
国家助学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旨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需要经过学生申请、 学校评审最终决定发放对象和金额。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国家资助的金额和范围在逐年扩大,但相对于高校中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显得杯水车薪。如何保证这些资金真正地发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成了绕不开的难题。如何选择资助对象是社会福利制度普遍面临的难题,从世界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来看, 其中以两种倾向为代表,即普遍主义和选择主义。
一、普遍主义与选择主义的对立
“普遍主义”认为,所有公民都“处在风险的笼罩中”,因为所有的人都面对多种共同的社会需求。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必须面对的普通生活问题的适当反应,而不只是穷人、残障人士或面临特殊困难的人。普遍主义者认为,提出全民覆盖的社会计划具有政治优势。无须否认,普遍性计划支出较高,但是它们的受欢迎程度远胜于集中于边缘社会群体的家计审查计划。 普遍性计划最有力的主张之一是他们规避了福利对象的福利污名。人人享有的计划缔造平等,区别对待的计划则损害平等。以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的计划极具分割性,常常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差异。那些领取福利救济的人经常感到低人一等,即使他们领取福利的理由是理直气壮的。普遍主义者强调社会效益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尊严和社会凝聚力的需要。普遍主义者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关于社会政策的成本效益。从成本方面来看,普遍性分配的管理开支比选择性分配少,因为它们不需要经常性的筛选、检查和福利水平的调整以保证援助水平的合适性。
“选择主义”者从受益者是否经过仔细觅标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政策的适宜性。他们相信,证实有需求的家庭和个人应该优先给予救助。选择主义者赞成有限制的救助,而不赞成普遍权利。选择主义者提出,根据需求来确定资格范围的做法减少了总体支出,克服了福利惠及政治上强势的中产阶级的趋势,并保证可用的资金集中于那些最困难的人。选择主义者主张自己的社会效益模式。他们认为,如果社会要追求更大的平等,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一定比为人人分配福利的做法更有效。 如果要想提高反贫穷政策的有效性,就不应该把金钱浪费在那些需求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需求的人身上。
二、国家助学金制度“选择主义”取向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国家助学金制度具有明显的“选择主义”倾向,享受国家助学金制度支持的对象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 “选择主义”的制度倾向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产生以下弊端。
(一)运行成本较高
学生为了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按照目前的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要求,需要每一学年都回到家庭居住所在地开具至少村、乡两级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有的地方甚至需要开具村、乡、县、市四级证明。这一举措给一些地处边缘落后地区的学生带来较大麻烦,特别是交通不便地区的学生,开具证明需要跑很远的路程,有得还要面临民政部门的故意刁难。很多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甚至因此放弃了申请国家助学金,或者因为没有按时开具合格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而失去认定困难生的资格。而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在收到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后,核实材料的真实性难度很大,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国家助学金的发放需要经过办理银行卡、卡号登记核对、银行转账发放等程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后,学校管理人员要检查资助对象是否将助学金用于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工作也比较困难,资助对象如何使用助学金很难控制。
(二)易产生“福利污名”现象,致受资助者自尊心受到伤害
“福利污名”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救助遵循了选择性原则的结果。国家助学金制度遵循选择性原则,建立在对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审查的基础上。家庭经济状况审查这一做法极具分割性,强化了在校大学生在经济层面的差异,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困难生和非困难生, 那些领取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经常感到低人一等,即使他们家庭真的非常困难。克里斯蒂娜·伦波特的研究表明, 造成污名感更多的问题可能是出现在家庭调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式上,很多时候甚至和工作人员的素质都有着密切关系,不友好的工作程序、工作人员和工作机构都是造成污名感的重要原因。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金过程中,有的高校要求学生上台演讲介绍自己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有的高校工作人员在困难生认定过程中歧视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这样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态度会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因为担心被同学或老师的笑话和看不起而放弃申请国家助学金。媒体上对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批评也大都集中于此。
(三)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不公平感
国家助学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而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大都来自于税收。税收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个人应该都有机会享受。同样都是在校大学生,都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都需要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可以得到形式多样的补助,且其资助额度甚至超过了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奖学金额度。而一些学生学业优秀却无法享受国家资助,或者家里经济也存在一定程度困难却因为名额有限而无法享受资助,这些学生都会产生不公平感,以至于有些学生会采用造假欺骗等方式获得贫困生资格来享受各项资助,这让国家助学金制度更加遭人诟病。
(四)资格审查侧重家庭经济状况而忽视学生的现实表现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不努力,沉迷于电子游戏,学习成绩很差,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不积极,却因为困难生的身份白白享受数额不菲的国家助学金。这样的资助方式削弱了贫困学生的自强奋斗精神,使其将来无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从选择到普遍,国家助学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鉴于目前国家助学金制度的“选择主义”倾向带来的诸多无法避免的弊端,笔者建议,国家助学金制度应该放弃“选择主义”倾向,采取“普遍主义”的政策取向。 具体办法就是整合目前的国家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统一为国民助学金,规定在校大学生都有资格申请享受国民助学金。国民助学金资金来源不变,依然以中央、地方财政支持为主,社会捐赠为辅,可以探索社会化筹资模式。国民助学金资金委托专门商业银行管理,每年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国民助学金申请额度仅限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在读期间,均可以申请获得国民助学金,且在校期间无须归还。申请国民助学金的学生,毕业后须归还大学期间所获得资助金额,按照归还时间,参照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一定的利息。归还期限越长,利息越高。归还助学金记录作为个人信用记录统一计入全国统一个人征信系统。
“普遍主义”倾向的国民助学金制度与“选择主义” 倾向的国家助学金制度相比,申请对象无须经过家庭经济情况审查,高校也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制度的运行成本,可以大大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国民助学金制度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不论家庭是否贫困均有资格申请,避免受资助学生产生“福利污名”现象,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实行国民助学金制度,初期资金投入较大,会面临资金紧张局面,但四年后随着获得资助学生的不断归还资助金额,政策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国家对教育发展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大,资金紧张的问题将得到较大程度缓解。国民助学金制度的健康运行,还需要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国民助学金归还情况务必要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较差者金融机构可以拒绝为其提供房屋贷款等金融服务。国民助学金制度要更好地发挥助学成才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助学金只能保证大学生获得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需的资金, 奖学金则可以激励大学生追求卓越和优秀。
金秋助学活动总结 篇4
一、领导高度重视、党政大力支持
为开展好此次“金秋助学”活动,分局工会编制下发了困难职工助学档案,全面统计和掌握了分局职工的子女就学情况、年收入情况和年学费支出情况,并积极主动向分局党政领导汇报,形成了党委重视、行政支持的有利格局。分局党政领导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亲自过问活动开展情况,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部署职工困难情况和救助相关事宜,通过各种渠道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二、工会积极运作,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困难
分局工会将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困难救助工作的首要标准,为了能够真正为困难职工生活提供助力,将“金秋助学”活动作为困难职工救助系列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入统筹,在分局工会的努力下,分局拿出资金解决了某某项目部三个月的.未发工资,在职工子女就学的关键时期,解决了燃眉之急;某地区地震发生后,分局职工踊跃为
灾区困难职工捐款,考虑到尽最大努力帮助受灾职工度过难关,确保职工子女不因困难和遭受灾害而上不起学,分局从困难救助基金中拿出30000元,加上捐款共发放救助金60000元,救助困难职工35户。
三、活动开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1、主要成效
通过“金秋助学”活动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子女就学的职工度过难关,在“金秋助学”活动中,分局工会将活动作为困难职工救助的一个系列活动开展,在助学的同时对困难职工、遭受地震灾情职工进行了救助,扩大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于分局党政领导沟通情况,形成了党委重视、行政支持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提升了公司、分局在广大职工中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公司、分局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稳定职工队伍、推进生产经营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2、主要经验
一是做好情况收集、建立档案。分局工会在下半年工作安排中对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工作提出了要求,此次活动中更加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的内容,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困难职工的基本状况,为做好工作提供了基础;二是主动沟通,获取支持。分局工会在开展困难职工救助系列活动中,积极主动与分局党政领导沟通,引起高度重视,获得了党政领导
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困难职工获得救助;三是结合时机、做好宣传发动。根据公司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分局各阶段工作中的时机,利用报纸、简报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群众清楚工会在为了什么事情进行那些工作,并说明此项工作将对大家产生什么帮助,获取群众的支持,将群众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这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3、存在的不足
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情况收集不充分;二是督促检查力度不够;三是资料上报不及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分局从事工会工作的人员较少,项目部工会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工会工作方面缺乏经验和思考。
【金秋助学制度】推荐阅读:
金秋助学总结05-27
金秋助学主持词06-27
“金秋助学”活动主持词07-03
金秋助学受助学生演讲稿06-28
2010金秋助学市领导讲话07-29
金秋助学学生演讲稿精彩10-21
110814金秋助学学生家长发言稿10-09
在 “金秋助学”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10-23
金秋助学启动仪式暨现场会讲话稿11-20
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受助学生代表发言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