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置管(共11篇)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1
中心静脉置管作为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处置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 。但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 侵入性操作多, 住院时间长等, 易发生血栓形成、血管受损、感染等, 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 (CVC-RBI) 的发生有所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U行中心静脉置管超过48 h, 转出ICU 48 h内患者的情况, 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旨在减少CVC-RBI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U行中心静脉置管超过48 h, 转出ICU 48 h内患者328例, 其中男198例, 女130例, 年龄13岁~89岁, 平均年龄58.6岁;穿刺部位为锁骨下静脉225例, 股静脉46例, 颈内静脉57例;置管时间2 d~51 d, 平均16.3 d。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 (>38℃) 、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试验结果的致病菌。
1.3 血标本采集
在患者寒战或发热前2.5 h~0.5 h或发热初期采血, 导管口和静脉同时各采集一套血培养, 采血时注意事项: (1) 有效的皮肤消毒, 直径5 cm以上, 待干2 min; (2) 严禁用碘伏对瓶盖进行消毒; (3) 做好手卫生, 防止标本污染; (4) 立即送检。
2 结果
2.1 感染率
32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19例, 感染率为5.79%。其中, 男11例, 女8例, 年龄19岁~81岁, 平均年龄63.5岁。
2.2 感染与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为锁骨下静脉11例, 感染率为4.89%;股静脉6例, 感染率为13.04%;颈内静脉2例, 感染率为3.51%。
2.3 感染与留置时间置管时间14 d~45 d, 平均29.2 d。
2.4 感染与患者基础情况
侵入性操作同时有气管切开、留置尿管者或其他有创管路14例;合并糖尿病5例。
3 讨论
3.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与置管部位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颈内静脉置管者。股静脉距会阴部位较近, 易受出汗、分泌物、尿液的污染, 所以感染机会多。
3.1.2 与置管时间相关
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这可能与细菌易在导管置入处积聚繁殖有关。
3.1.3 与患者基础情况差、侵入性操作多相关
本组感染患者中, 有5例为糖尿病患者, 其感染率高可能与糖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与相关文献一致[1]。ICU患者病情重, 机体免疫力下降, 本组感染患者有14例带有≥3根的其他有创管路, 包括气管切开、留置尿管、鼻饲管各种胸腹腔引流管等, 说明有创操作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相关。
3.2 对策
3.2.1 严格掌握置管适应证, 选择合适置管部位
深静脉置管是以一种特制的硅胶管经皮肤穿刺留置于深静脉内, 包括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 也属于植入物的一种, 有感染的风险, 所以应严格掌握置管的适应证, 更严禁将深静脉置管作为普通输液的途径。本次调查显示,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部位, 与相关报道一致, 所以理想的置管位置是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
3.2.2 每天评估患者病情适时拔管
护理人员应每天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3.3 加强感染环节控制
3.3.1 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置管时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要求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时应保持环境的清洁, 包括空气、手、物表等, 限制人员走动。尽量一次性置管成功, 严禁重新插入不慎脱出体外的导管。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导管, 利于患者活动, 防止导管扭曲成角甚至移位脱出。
3.3.2 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引起感染的最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的任何操作都离不开双手[1], 所以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强调操作前后洗手。据有关报道, 引起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2], 所以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强调医生置管时的手卫生, 护理人员更换贴膜、在三通管接头注药、封管前均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必要时做手消毒。
3.3.3 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
ICU患者基础疾病重, 机体免疫力差, 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增强患者免疫力, 提高抗病能力。若病情允许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 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
3.3.4 严密观察及时诊断及早拔管
ICU护士应每班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感染征象, 每班交接, 做到病情的连续观察。如局部有红肿、分泌物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 无其他明显的感染部位应怀疑CRBSI, 立即汇报医师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 同时用正确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 立即送检。
3.3.5 加强置管部位护理
注意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 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时应注意调整呼吸机管路的方向[3], 避开穿刺点, 防止冷凝水从管路的接口处渗出, 污染穿刺点;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规范, 应将无菌贴膜从穿刺点下方向上揭除, 时刻关注导管外观是否存在长度的变化, 保持导管固定, 防止导管脱出, 有报道, 导管反复的进出移动易将病原菌带入, 贴膜如有潮湿、出血等应随时更换。尽量减少连接装置, 少使用三通接头, 减少打开接头的频次, 避免三通接头暴露在空气中, 若操作不当很容易使定植在体表的病原菌从接头处侵入导管内并生长繁殖后入血。应保持导管的通畅, 每次输液后用脉冲方式注入生理盐水, 最后正压封管。
3.3.6 加强护士教育与培训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首先重视护士的教育和培训,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置管前后护理的重要性, 从而增加规范操作的依从性。应将CRBSI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相关知识纳入ICU护士岗前培训内容, 使之受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4]。
综上所述,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的广泛应用, 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如何预防感染是临床必须面对的问题。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强置管前后的护理, 注重感染环节的管理, 做好基础护理, 做好导管的维护, 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春玲, 邓双艳.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依从性调查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8) :2403.
[2]吕忠民.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294.
[3]吴晓燕, 张金业, 龚光明.静脉置管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291.
[4]张黎明, 王黎梅, 步惠琴, 等.中心静脉置管易被忽略的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1329.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2
目的:规范护理常规,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用物:
1、静脉置管换药包一个
2、乙醇
3、高效碘伏
4、敷贴5、5毫升注射器2个6、20毫升注射器2个
7、生理盐水20毫升
8、一次性手套
9、无菌手套2双
10、治疗车
操作步骤:
1、操作前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帽子,清洁手套
2、机器准备
3、核对医嘱:病人身份,透析器型号,治疗模式各项参数
4、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心理状态,意识状态,生命体征,静脉置管伤口敷料是否干净,患者合作能力。
5、实施:
1)摆体位:取舒适体位,为患者戴口罩。
2)评估置管伤口:观察伤口情况:有无肿胀,渗血渗液,管道有无脱出,缝线有无脱落等。脱掉手套快速消毒双手,打开无菌包,戴无菌手套,按需整理物品。
3)脱脂:用乙醇纱块脱去导管及穿刺口周围皮肤上的油脂及脂屑,将脱脂后的导管放置于无菌治疗巾上,更换手套。
4)消毒伤口及导管:先用碘伏棉球,再用乙醇棉球从穿刺点中心向外消毒,消毒范围直径>12cm,消毒后无菌纱块覆盖,再消毒A.V导管,铺第二块无菌治疗巾。5)消毒导管口:拧开肝素帽,分别消毒AV导管口
方法:先用高效碘伏纱块,然后再用乙醇纱块脱碘;以螺旋式的转动擦净导管口的血迹,旋转擦拭至少15次,确保肉眼无可见血迹,顺序:先擦拭导管口平面,再旋转擦拭管口周围。6)回抽封管肝素盐水:用5毫升注射器回抽导管内的肝素盐水观察有无血迹,若抽吸不通畅说明有导管堵塞,可适当旋转置管,若仍无法回抽,应考虑管腔血栓可能,告知医生,必要时行溶栓或拔管处理。
7)用20毫升注射器反复回抽导管,判断血流速度。一般情况下3秒抽出20毫升,夹闭管夹。(如果抽液中含有血栓禁忌推入体内,弃去后重新抽取至管腔通畅)
8)确定管腔通畅后,用10毫升生理盐水冲管,夹闭管夹,连接透析管路开始引血。
9)取无菌纱布包裹肝素帽及导管,用胶布固定于大腿上,妥善固定管道,长期导管用纱布贴好导管伤口处纱块
6、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注意要点:
1、机器自检通过
2、适当约束措施,注意安全。
3、患者戴口罩
4、注意缝线有无脱落
5、脱脂后注意更换手套
6、穿刺点消毒范围 >12cm
7、消毒导管口,以螺旋式的转动擦拭导管口的血迹,确保无肉眼可见血迹。
8、观察回抽的肝素水是否有血栓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 中心静脉 静脉输液 置管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52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微量泵泵药、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其优点是可替代周围静脉输入高渗、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减少患者的痛苦。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可间接反应患者的血容量及心脏灌注情况,为病情变化提供科学依据[1]。但此项技术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对无菌操作更为严格。因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51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38~78岁,平均62.3岁;36例患者择期术前3~7天置管,11例患者术中或術后置管,有4例因病情需要紧急置管。
护理方法:⑴中心静脉置管前的护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全身情况,是否有置管禁忌证[2],认真向患者进行告知义务,讲解置管的目的、方法、作用及需要配合的具体要求;鼓励患者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配合置管,并请他们在从有创诊查治疗同意书上签字,使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⑵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熟知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患者平卧,取头低肩高位,操作中动作轻柔,尽量给患者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的指导,对躁动患者要约束四肢,尽量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3]。⑶置管后的护理:①置管创口的护理:创口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术后可用沙袋压迫1.5~2小时,以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创口每48小时常规用2%碘酊和75%乙醇消毒并更换纱布敷料(如用3M透明敷贴则可每周换药2次),并严密观察创口有无红肿胀痛,有无渗液及脓性分泌物,局部有无压痛等,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②保持导管畅通:导管堵塞主要与输注静脉高营养、血液制品、患者高血液黏度等致导管内血栓形成有关。安排输液顺序时高浓度液体尽可能不放在最后输注,如无法做到,则输完后用NS 20ml冲洗导管。输液前后用肝素液冲洗导管,可有效减少纤维蛋白的沉淀,抑制血栓形成,针对高龄患者血液黏稠度高,处于高凝血状态,可采用NS125ml+肝素纳1.25万U,用10ml注射器,每腔道5ml脉冲式正压封管,收效明显。③拔管的护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嘱其在吸气末屏住呼吸,然后从穿刺部位轻轻地、缓慢地拔出导管,拔管后立即压迫止血10~15分钟,再用无菌敷料覆盖2~3天。拔管时用力要均匀,切勿快速、粗暴拔管,防止损伤血管。拔出导管后,要检查导管的长度,观察导管是否完整,有无损伤、断壁、缺损。④心理护理:由于病者和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让病者和家属知道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 。
结 果
全部患者中,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49例,成功率96.08%;导管留置时间9~30天,平均23天;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讨 论
在胸外科住院患者中,以接受大中型胸外科手术的病例居多。术前很多病例需要各种各样检查、术前准备用药、输血、输液的应用,术中保障可靠血管通路、中心静脉压监测,术后的监测、多种药物的治疗、高浓度营养剂输注等情况必须要使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已成为胸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的基本技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易于固定,导管不易脱出或折断,术后护理容易,不影响患者在床上及颈部的活动。但文献报告主要并发症有导管感染、气胸、血肿和空气栓塞等。因此,掌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是关键,所有护理工作中各班应加强巡视,细心观察,保持导管固定通畅,重视输液安全护理。
总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的护理技术,优质高效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波.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2):185.
2 高玲.锁骨下静脉置管在683例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86-387.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病人, 男61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65岁;肺部感染12例, 失血性休克18例, 脑血管性疾病18例, 呼吸心跳骤停4例, 呼吸衰竭17例, 脑外伤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73例, 股静脉置管16例, 颈静脉置管1例。1次穿刺成功置管85例。置管时间3-35d, 平均15d。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2 方法
(1) 我院ICU 80%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大的风险是刺破肺尖形成气胸, 对严重低氧血症、肺气肿、肺大泡患者, 应尽量避免使用该途径穿刺。必须使用时, 需在患者背部正中适当垫高, 使其头后仰, 胸骨抬高, 双肩下垂, 使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隙扩大, 在此间隙内进针时针尖尽量贴向锁骨下缘, 既易刺中血管, 又不易刺破肺。对一些因呼吸衰竭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在穿刺前应减低呼吸机的频率、潮气量、调高氧浓度, 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低通气下不会缺氧, 然后进行操作可减少气胸概率。 (2) 静脉置管应与皮肤缝合固定牢固。ICU患者多不能主动配合, 在烦躁状态下易致导管滑脱于皮下不易发觉, 形成皮下积液、积血。 (3) 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在静脉而非动脉中。锁骨下静脉在动脉的前方, 一般都是刺中静脉。若刺中动脉, 观察血液颜色一般可判断出, 部分缺氧明显患者, 动静脉血外观察差别不大, 需要进行压力观测。
2 结果
置管期间1例发生脱管, 1例发生感染, 无气胸、气栓、血栓、堵管等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进行护患沟通, 讲解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 消除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取得合作, 对昏迷患者向家属实施告知程序, 并征求同意后行置管术。
3.2 预防感染
护士应密切观察插管部位及中心静脉置管系统, 监测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 尽可能少碰触导管。导管与输液器连接处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好, 穿刺处用0.5%活力碘水剂消毒针眼及周围皮肤, 再用美肤贴覆盖, 每天更换一次[1]。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期限一般不超过1个月, 留管3-4周感染发生率最高[2]。需要长期留置者, 应定期更换导管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观察伤口周围是否有红肿, 若出现伤口红肿, 可考虑拔管并做管头细菌培养。
3.3 预防管腔堵塞
导管扭结、血栓形成, 导管内药物沉积都可引起导管管腔堵塞, 所以应保持静脉导管通畅。输液完毕, 特别是在输注高浓度液体后 (如血液、甘露醇等) , 应使用20ml注射器抽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脉冲式封管。
3.4 预防空气栓塞
严格检查输液装置和中心静脉导管, 有无破损和脱落。为穿刺患者更换连接输液器时, 保持与导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加强巡视, 防止液体走空以致空气进入。每天更换肝素帽一次。
3.5 预防导管脱出
导管外端应妥善固定, 密切观察昏迷病人, 对清醒病人做好健康宣教, 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为置管病人做其他操作时, 避免牵拉导管。每班检查导管的深度, 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深度为左侧不宜超过15cm, 右侧不宜超过12cm, 并详细交接导管外露长度, 导管与皮肤缝线有断开及时处理, 防止导管移位或脱出。
4 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提高了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 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心静脉置管毕竟不同于周围静脉穿刺, 对无菌操作更为严格, 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ICU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对92例病人采用中心置管术, 并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有效的维护。结果发生感染1例及脱管1例, 90例均未发生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ICU,护理
参考文献
[1]邴女原, 雷红, 郭海凌, 等.3种敷料覆盖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细菌定植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80.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5
颈内静脉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置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自体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病人,采用双腔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已成为血管通路的途径[1]。自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我们对20例急需透析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都为住院患者,年龄18-68岁,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蜂蛰伤3例,导管采用艾贝尔临时性双腔导管,18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余2例采用股内静脉置管,其中有1例发生了透析导管处感染,其余均未发生。
2护理对策
每次透析前,工作人员戴好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好无菌巾,严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感染、导管滑脱,予以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皮肤及导管端口,用无菌注射器抽尽动静脉管腔里封管的肝素钠液,以及可能形成的微小血凝块。
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建议常规每周更换1-2次敷料。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
2.1并发症护理
2.1.1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其使用时限的主要原因[2]可分为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①导管出口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或脓性分泌物;②寒战、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拔管后症状消失;③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必须使用2周以上的有效的抗生素,无效时得拔管。本组有1例导管出口处有红肿,局部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渗出,加强局部消毒换药并涂搽百多邦药膏,无菌敷料覆盖,同时口服抗生素,一周内好转。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如潮湿、血渍应予换药,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予以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
2.1.2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血液透析护士是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责任者[1],血透护士一定要加强责任心,上机连接静脉端时排尽空气,透析中途输液者及时观察是否结束,避免空气进入导管,下机时及时夹闭静脉夹,每次透析结束后夹紧动静脉导管夹子,拧紧肝素帽。
2.1.3 血流量不足:所有患者开始血流量都能够达到200~260 ml/min,透析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血流量不佳,大部分原因为导管尖端吸血管壁、体位因素以及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复逆流,血凝块堵塞管端而形成活瓣状的凝块,造成通道不畅等。
2.2 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管口污染。 颈内静脉置管者,避免洗脸洗头时水流至导管皮肤出口; 需淋浴的患者一定要将留置管和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以免淋浴后感染;股静脉置管者下肢弯曲最好不要超过90度,勿过多起床活动,并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并加强换药;透析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可使用松紧带等固定导管末端避免摆动,以免穿刺处出血及皮肤出口感染;导管应正确固定,有晃动情形,应重新粘贴固定;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穿脱衣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最好是宽松及前扣式上衣,避免套头式衣服,以免拉扯导管造成松脱或把导管拉出引起出血;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深靜脉留置导管,要严格限制其他医疗使用,如:抽血、输血、输液等,如一定得使用,用后必须要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进行封管防止堵塞。
3结果
20例血透患者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1例轻度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后治愈,无一人拔管。
4讨论
深静脉临时导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紧急血透、透析诱导期、中毒急救、内瘘无法使用等。多数导管感染与缺乏正确的护理有关,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及规范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率,因此,护士在置管后和透析操作过程中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在预防,深静脉置管只要加强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做好健康教育,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6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护理
当今临床治疗工作中,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技术操作,主要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该种技术不仅能保证患者较为及时的用药,输血,输液等[1],还方便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所以在抢救较危重患者时,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逐步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比如:气胸治疗,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胃肠外营养等诸多方面[2],为ICU患者的临床治疗增加了更多的砝码。但是,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普遍应用,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由其带来的相关感染也逐渐增多。据统计,由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所带来的感染已经占据医院感染的绝大多数,大多菌症的发生是由于中心静脉置管的预防与护理不当,进而导致了较
多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为验证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重症监护患者100例,所有入院患者均有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等。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8.68±2.75)岁。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42±2.5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照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要求,选择适当的敷料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周期更换,不对其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执行ICU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3]。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置管前,置管人员要进行身体严格消毒,尤其手部卫生,选择准确的插管部位,并对该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晾干。(2)置管时确保最大化无菌屏障,并安排专职人员监督置管人员无菌操作和手卫生执行度。(3)置管后建立导管日志,由责任护士开始记录导管情况,每日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每班密切观察留置的导管及穿刺部位并记录,维护导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应定期更换透明敷料,如果敷料出现变潮,松动,污染时应更换,如为纱布敷料,其完整性受到破坏,应该立即更换[4]。(4)中心静脉置管维护人员准入制: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考核人员,方能进行置管的维护。(5)负责感染控制的医疗人员,在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给予医护人员监督,指导等工作,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护理过程结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感染率的对比:
两组重症监护患者的感染率的对比,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治疗组在进行相关护理之后,其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重症监护患者的满意度的对比,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治疗组在进行相关护理之后,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随着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的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感染也明显增多。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相应的身体抵抗力较差,从而也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当下怎样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的相关感染,成为ICU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而护理人员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护人员,提供专业性护理可降低中心静脉感染的发生率。
经过临床工作人员长期的研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有较多方面,不仅与ICU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以及患者身体的抵抗力有关,还受医护人员在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消毒彻底性的影响,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更与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度、留置导管的维护、插管部位、输液器具等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5]。但除了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以及患者身体的抵抗力等因素不可控制外,其余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所能控制的,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自身意识等各方面的提高,来使得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定期对ICU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强化无菌概念,加强监督机制,切实做好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护措施,是能够降低和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发现,ICU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相关感染的发生,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存率,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素娟,张卫红,刘月欣,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4(6):229-231.
[2]周晴,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2010年上海市65所医院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1(12):2408-2410.
[3]张静,高晓东,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认知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11-2413.
[4]王建荣,蔡虹,呼滨,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7.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为2011年1月-12月的CVC置管患者163例, 其中男性122例、女性41例。干预组为2012年1月-12月的CVC置管患者230例, 男性168例、女性6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ICU入住标准,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种类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成立专科技能小组, 负责包括CVC维护在内的重点项目的护理。对本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掌握操作方法。负责本班次CVC维护, 解决疑难问题, 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进行重点环节干预。 (1) 制定CVC护理质控标准, 从安全性、有效性和感染控制3个方面进行评估。 (2) 选用适宜的工具, 使用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 每周更换1次。使用BD公司生产的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3) 严格执行A-C-L导管维护标准, 由专科技术小组的护士具体实施。 (4) 进行目标性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7例、脱管6例、导管部分堵塞19例、完全堵塞12例, 缺陷发生率为26.99%;干预组发生感染1例、脱管1例、部分堵塞12例, 经过处理都能继续使用, 缺陷发生率为6.09%, 两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发生CVC输液治疗缺陷的常见原因有: (1) 导管堵塞:冲管手法不对, 封管时不能维持正压, 冲管液量不足, 导管打折, 液体输完没有及时发现, 药物使用中存在配伍禁忌等; (2) 脱管: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 固定不牢或导管缝线脱落;标志不明显, 输液管长度不够, 患者翻身时导管牵拉过度;患者自行拔出等; (3) 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格, 导管维护时消毒不彻底, 输液接头和辅料选择不当等。
由于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数量短缺, 虽然有较完善的操作规程, 但往往在执行上出现偏差, 导致CVC缺陷时有发生, 而且多在夜间或交接班时段发生。这说明, 人为因素仍是主要原因。我国输液指南明确指出, 中心静脉置管应由经专门培训的医生完成, 置管后的护理应由具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5]。重视ICU病人的CVC维护, 从置管前就开始进行干预, 对患者进行评估, 选择适宜的工具和穿刺部位, 协助医生摆好患者的体位。由于ICU护士核心护理能力参差不齐, 不能完全胜任专科发展需要, 所以, 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具有一定静脉治疗专业技术的护士组成专科技术小组、实行CVC环节质量控制和维护、制定CVC操作及评价标准等措施非常必要, 并组织实施进行临床专业技术的现场指导, 定期总结和反馈质量控制结果及干预措施。
通过对CVC干预措施的实施, 我科发生的CVC缺陷率明显下降, 在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中, 重点环节要实行重点干预, 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针对中心静脉置管 (central vena catheterization, CVC) 在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输液治疗中的风险因素采取环节质量干预, 探索降低CVC输液治疗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CVC缺陷发生因素, 将其作为对照组, 从2012年1月起进行CVC环节质量控制和干预, 包括建立质量管理控制组织, 由专科护士执行环节质量控制, 规范CVC维护操作, 并开展目标性监测, 统计2012年1月至12月的CVC缺陷发生率, 将其作为干预组, 比较两组的缺陷发生率。结果:对照组CVC缺陷的发生率为26.99%, 干预组为6.09%, 两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CVC环节质量干预, 能降低CVC在ICU的缺陷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环节质量,干预
参考文献
[1]胡春菊, 苏璇.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11, 8 (7) :179-181.
[2]Paulo Custódio F, Cruzeiro, Paulo Augusto M, et al.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the external jugular vein in children:is inserting the guide wire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12, 47 (9) :1742-1747.
[3]蒋新玲, 丁丽艳.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9, 11 (21) :164.
[4]胡彩珍.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6) :480-481.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8
PDCA循环也叫“戴明环”, 该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及效益所实施的循环过程, 主要包括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和处理 (A) [4]。根因分析法 (RCA) 属于质量结构探询程序的一种[5], 其侧重于对整个系统过程的改善, 对提升患者安全由重要作用。针对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我科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发生堵管的问题, 质量控制小组利用PDCA结合根因分析法 (RCA) 的管理方法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堵管的发生率,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174例为对照组, 2014年5~10月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156例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置管方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 患者均使用美国史密斯12F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深度为12~14 cm、股静脉置管深度为18~20 cm, 按照2011静脉治疗指南对导管进行维护及管理; (2) 严格执行正确的导管维护步骤, 采用正确冲封管方式; (3) 及时冲管:输注高营养液、脂肪乳剂、氨基酸等补液时, 做到4 h冲管1次; (4) 输液结束后采用SASH封管方式;观察组:观察组采用PDCA结合RCA模式进行护理, 通过对堵管原因进行根因分析, 制定对策并实施, 比较两组中心静脉置管堵管的发生率。
1.2.1 PDCA结合根因分析的实施步骤:
1.2.1.1成立CQI小组:我科于2014年5月成立改建小组, 护士长为组长, 质控小组成员为组员, 小组成员共8名, 组员年龄24~37岁, 主管护师2人, 护师3人, 护士3人, 均以自愿参加为原则。
1.2.1.2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进行分析。
计划阶段:统计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的174例置管患者发生的10例堵管进行分类, 筛选重点解决的问题, 进入计划阶段第一步, 见图1。
计划阶段第二步总结问题, 并对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以总结的问题为依据,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并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讨论, 对导致时间发生的因素进行显著标识, 并进行现场调研, 以明确根本原因。见图2。
计划阶段第三步针对中心静脉置管堵管进行根因分析RCA, 拟定改进计划和改进对策。最终确定发生堵管的5大要因为: (1) 护士依从性差, 未及时冲封管; (2) 导管型号选择不合适; (3) 医师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患者股静脉置管, 活动度大, 导管内血液回流; (4) 护士补液顺序安排不合理; (5) 输液泵故障。见表2。
注:χ2=4.68, 0.01<P<0.05
计划阶段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 由负责人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检查阶段:质控小组应按照专门负责任每天到病房进行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科室质控组应每2周进行一次检查, 组长应对当月该项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侧重检查;同时科室应定期召开例会, 并且由护士长对项目改进情况进行分析, 并强化管理。对于发生的堵管现象及时上报, 并进行相应奖惩。
处理阶段: (1) 巩固成绩, 标准化[6]:制定导管功能每班评估流程及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冲封管流程 (图3) 。 (2) 处理阶段: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用于各种治疗时堵管率的发生情况有无统计学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与处理, 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PDCA管理法结合根因分析法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时堵管的发生率为1.28%, 明显低于活动前5.74% (P<0.05) (表3) 。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广泛应用, 导管的科学维护显得非常重要[7]。2011静脉治疗指南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细则中指出: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与胃肠外营养液输注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静脉治疗指南制定冲封管流程, 并加强护士执行的依从性, 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率。但是导管本身的理化因素也决定了中心静脉置管堵管率的发生, 如导管在血管内皮摩擦导管机械性损伤, 血管内皮很容易导致血管内壁堵塞。许多疾病可以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和血液高凝状态, 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堵塞导管, 如: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肾病综合征、休克、DIC、恶性肿瘤、大手术等等, 患者疾病的因素导致置管一定时间后导管内壁可形成纤维蛋白质鞘而发生堵管[9]。患者自身因素也导致中心静脉置管堵管率的发生,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由于护理操作、不良的睡姿或者身体位置不当可造成体外导管扭曲或者折回, 导致血液回流未被发现导致堵塞导管。
4小结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的一项有效措施即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研究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工作流程、过程控制不合理等都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常见因素[10]。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合理的对护理工作及流程进行管理, 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 尽可能提高护理工作效果, 减少护理缺陷发生[11]。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各100例为对照组, 实施后 (2016年1月—2016年3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 排除置管前已存在感染/潜在感染以及遭受严重创伤/烧伤、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置管部位均选择为锁骨下静脉。其中男110例, 女90例;年龄51.37岁±11.18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及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ICU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形成与培训
由ICU护士长牵头组织ICU全体护理工作者以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策略为主题, 大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结合ICU护理特点和既往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确定具体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防护措施, 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 对已获得的各类相关措施进行证据级别评价和筛选, 确定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策略的两大中心内容, 一为置管护理套餐, 一为维护护理套餐。套餐管理方案成形后开展全员培训, 确保全体护理人员均能熟知套餐内容和具体落实方式。
1.2.2 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实施
(1) 选拔设立ICU兼职感染控制护士2名, 在护士长领导下负责指导、督促、管理套餐化护理措施的落实。 (2) 套餐终稿制作成纸质表格形式, 置管、维护套餐与各自的套餐具体内容分别对应, 各套餐详细细节以条目形式罗列, 分别置于护士站公共文件档案内、护士站工作电脑桌面上以及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病人床尾处, 由ICU护理人员按照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护理, 接受兼职感染控制护士及护士长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3) 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召开每周五小例会 (护士长、兼职感控护士、护理组长) 和每月底大例会 (全员) , 对方案落实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1.2.3 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内容 (见表1)
1.3 评价方法
1.3.1 CRBSI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评价指标
CRB-SI的诊断以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7] (中华医学会)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为准, 观察与记录两组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干预后发生CRBSI的例次及发生时间, CRBSI发生率以评价为发生CRBSI感染的例数占总入选观察病例数量的比例计算。
1.3.2 病人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的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ICU入选观察对象在ICU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作为相关统计比较项目的数据来源[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对于ICU部分急危重症病例来说, 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这一治疗通道是必不可少的, 但该通道在为病人救治与监护带来便利的同时, CRBSI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9], 因CRBSI所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等严重负性后果, 使得降低CRBSI发生风险和推迟其发生时间成为ICU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尝试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干预后的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 (P<0.05) , 管理积极有效, 现分析讨论如下。
3.1 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有利于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CRBSI的风险, 推迟该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多个相关研究证实, 护理行为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CRBSI防护效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CRBSI防护有2个关键环节:置管时操作与置管后维护, 这2个环节涉及多个防护措施, 在常规的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模式中, 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上述2个关键环节各防护措施的统筹认知, 导致护理行为混乱、片面, 难以实现对CRBSI的有效防护。本研究引入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套餐方案的形成过程, 成为全体护理人员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CRBSI防护的再认知过程, 套餐方案以纸质化表格、条目罗列方式呈现, 对置管与维护这两个关键环节相对应的护理细节得以直观、清晰、详尽再现, 有利于加深护理人员对防护措施的记忆与理解, 套餐表单放置于公共文件档案、工作电脑和置管病人床尾, 便于护理人员引起重视、快速查询, 将内化知识准确全面地外化为有效的防护护理行为, 兼职感控护士与护士长的联合指导、监督与检查, 能够提升套餐方案的落实力度, 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为防护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持续上升的保障。基于套餐化护理管理所具备的上述优势, 故而能够将CRBSI发生率从管理前的11.00%降至管理后的3.00%, 并将CRBSI的发生时间从管理前7.3 0d±1.3 4d推迟至管理后的14.00d±1.00d, 管理效果显著。
3.2 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可缩短病人住院耗时, 节省医疗资源。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在促进病人康复、节省医疗资源方面也是积极有效的。ICU中心静脉留置易于引发CRBSI并进而导致感染者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增加, 这已成为困扰ICU护理安全与质量进步的严重负面因素。ICU住院病人均为急危重症类型, 一方面易于受感染侵袭, 另一方面一旦受感染侵袭后则表现为耐药性高、抗菌控制困难、抗菌费用及相关性附加费用大增的特点, 更可能因感染控制的低效性/无效性而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 轻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重者可能促使病人走向死亡结局。本研究引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后, 护理人员能够在套餐方案的指引下, 以清晰的护理思路, 在CRBSI防护的关键护理环节中, 有效组织和实施规范而全面的成套性CRBSI防护措施, 避免出现常规护理模式中防护措施的遗漏、无序及不规范操作, 能够降低CRBSI发生风险, 从而以较为理想的CRBSI防护效果, 减少由此引发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方面的增加, 促进ICU住院病人的康复进程, 节省ICU医疗资源。
摘要:[目的]探讨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 (ICU)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对照组, 实施后 (2016年1月—2016年3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 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和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干预后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CRBSI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 (P<0.05) 。[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能够显著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 推迟发生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套餐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参考文献
[1]余缤虹, 周琳, 许玲, 等.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28) :3370-3373.
[2]王翠云, 徐凤玲, 朱瑞.集束化管理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 2015, 19 (12) :2432-2435.
[3]温泉, 郭晓霞.ICU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68-70.
[4]李骏, 喻莉, 杨军辉, 等.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9) :659-662.
[5]李骏, 喻莉, 杨军辉, 等.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4) :495-497;501.
[6]刘娜, 张建霞, 申艳娥, 等.建立导管日志控制呼吸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 2013, 19 (26) :3277-3279.
[7]李家容, 李慧莉, 侯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9) :50-53.
[8]朱燕妮, 陆燕英, 高源根, 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11B) :4066-4067.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10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老年病人;胸腔积液;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36-01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水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对患有不可逆原发疾病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35例各种原因老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5例,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51-69岁,胸腔积液左侧24例,右侧8例,双侧3例,病因:肺癌晚期9例,食管癌术后9例,肝癌晚期5例,白血病4例,前列腺癌肺转移4例,乳腺癌肺转移4例。胸部摄片及双肺CT提示,胸腔中、大量积液,肺组织明显受压,临床症状:均有气促呼吸困难,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45-60mmHg,
2方法: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一般选用常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固定穿刺点皮肤,持中心静脉穿刺针,与胸壁呈直角缓慢进针,获突破感后回抽注射器,抽出液体后,固定穿刺针,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胸腔15-20cm,保证最后一个侧孔在胸腔内,拔出导丝,利用三通接引流袋进行重力引流,固定导管,无菌敷料包扎,对于女性靠近乳房前外侧置管时,用绷带在引流管近皮肤处打结,绕胸廓一圈后,再次打结固定。
3护理:
3.1观察病情:术中术后6小时给予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观察病人呼吸、血压、脉搏、心率,每日记录引流量。
3.2保持引流通畅:病人取舒适体位,引流管、引流袋低于胸腹腔50-60cm[1]。第一次引流液不超过600ml,以后定期放液,隔1-2小时一次,每天量不超过1000ml,引流管不畅时,禁忌使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冲管,采用注射器回抽引流液,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夹闭导管,以防空气进入造成气胸。
3.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刺部位定期更换敷料,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下有无捻发感和波动感,保持局部干燥。
3.4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叩背,帮助患者清除痰液,呼吸道雾化及湿化,利于痰液排出,在翻身叩背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脱出和打折。
3.5引流量观察:放液速度过快对老年危重病人呼吸影响较大,故第一次放液时 ,不宜过快,应在最初6小时内,进行心电监护及指脉氧监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一般胸液不超过1000ml为宜,间断放液,间隔1-2小时放液,夜间夹管。
3.6引流时间:留置时间10-22天,平均16天,
3.7拔管后護理:拔管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观察渗液的颜色、性质、量,必要时做培养,拔出的引流管均送培养,两根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并发症:
堵管10例,(28.5%),4例经回抽后通畅,6例再通困难,拔出后见导管侧孔堵塞,更换导管。 导管脱出2例(5.7%)其中一例脱至皮下,感染2例(5.7%),死亡0例。
5讨论:
堵管 中心静脉导管内径细,容易导致引流管堵塞,术前应常规检查胸水常规及生化,了解胸水蛋白定性定量,堵塞物常为胸水漂浮物,及纤维蛋白原。蛋白含量过高,容易造成堵管。胸水蛋白定量在20-25g/L为宜。因此,置管不适用于胸水感染的患者和血性胸水的患者[2]。定时放液便于观察,另起到冲管的作用。
脱管 分两种,一种是外力作用导管脱出体表,一种是导管脱入到皮下,最不易观察的是脱入到皮下,导致皮下积液,原因是胸阔前外侧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存在潜在的生理空隙,以便于上肢运动,由于上肢运动及女性乳房的重力作用,使胸大肌与胸壁经常发生移位,固定在皮肤上的导管也随之发生移位,将胸内导管牵拉到皮下出现引流不畅,皮下积液。本组中1例女性患者因上述原因,导管脱出至皮下,引起皮下积液。我们利用绷带将导管及皮肤一起固定于胸廓表面,避免了皮下脱管的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嘱患者限制上肢的运动。定期观察引流部位,出现引流管不畅,皮下积液时,考虑脱管的发生。
感染 导管引流属有创操作,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有潜在感染的可能。长期保留引流管及引流管异物刺激,有感染的可能,需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长期置管时,建议定期更换导管及引流口的位置,本组2例长期置管患者发生导管侵袭性感染,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管侵袭性感染院感要求,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敏,郭昭伦.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在危重病人胸腹腔引流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02,2期199-200
[2]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3
ICU中心静脉置管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 其中盐酸多巴胺外渗3例, 20%甘露醇外渗8例, 10%氯化钾外渗1例, 10%葡萄糖酸钙外渗1例。
2 方法
2.1 先用2%普鲁卡因 (先作皮试) 5~10ml局部封闭可阻止药液继续外渗, 同时也稀释了外漏药液在组织间的浓度。普鲁卡因属局麻药, 可使局部麻醉减轻疼痛。然后用黄柏水与50%硫酸镁每4h交替冷敷:取中药黄柏500g洗净加水1000ml, 用温火煎成500ml金黄色稠液滤过后冷藏备用, 敷药前75%酒精清洁消毒皮肤, 再用纱布浸湿备用的黄柏水冷敷患处, 外用玻璃纸覆盖, 4h后换50%硫酸镁液体冷敷4h, 交替直至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消失。
2.2 若外渗严重局部出现坏死组织后, 在无菌操作技术下, 先用2%普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剪除坏死组织, 常规消毒后用双氧水清洗创面, 再用庆大霉素 (8~16) 万U湿敷局部, 连敷10~15d。待感染控制后用血蝎研磨制成药膏经高压消毒后平铺在无菌纱布上常规消毒伤口后, 将药膏纱布敷在伤口上, 等待肉芽长出, 敷20~40d伤口可痊愈。
3 讨论
3.1 中医辨证皮肤红属阳证, 静脉炎属阳证、实证。《本草经疏》中记载“热者寒之, 实则泻之”。黄柏性味苦寒, 有清泻、清热、燥湿之功。应用黄柏水湿敷可使静脉炎局部消肿止痛。血蝎可促进血液流动增快, 消除淤血, 用庆大霉素可控制感染。50%硫酸镁为高渗溶液可降低静脉炎局部组织内渗透压, 使黄柏水能通过皮肤直透经脉血络, 利于静脉炎痊愈还可降低组织内渗透压有效抑制组织胺, 5-羟色胺释放, 加强了止痛效果。故用2%普鲁卡因封闭后, 黄柏水、50%硫酸镁交替湿敷能起到互补协同功效[1,2]。
3.2 静脉输液是护士反复进行的一项技术操作, 临床上应该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为了防止外渗发生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 输注前认真贴好高危药品标签, 发现外渗及早补救, 以防造成患者极大痛苦, 加重经济负担。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炎,中医护理学
参考文献
[1]鲍淑兰.静脉炎的药物湿敷法[N].护理报, 2000, 8 (15) :2.
【ICU中心静脉置管】推荐阅读: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06-03
ICU中心静脉导管07-19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07-23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规范09-06
中心静脉/护理08-15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07-21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06-02
低中心静脉压06-14
静脉用药配置中心06-19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