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

2024-09-19

静脉置管(精选12篇)

静脉置管 篇1

近年来,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 临床上采用中心静脉PICC置管输液的患者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静脉炎也屡见不鲜。如不及时处理, 严重者会致皮肤组织坏死, 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而且给医疗护理带来很大困难。我科对药物外渗所致的静脉炎尤其是升压药外渗引起的静脉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 其中盐酸多巴胺外渗3例, 20%甘露醇外渗8例, 10%氯化钾外渗1例, 10%葡萄糖酸钙外渗1例。

2 方法

2.1 先用2%普鲁卡因 (先作皮试) 5~10ml局部封闭可阻止药液继续外渗, 同时也稀释了外漏药液在组织间的浓度。普鲁卡因属局麻药, 可使局部麻醉减轻疼痛。然后用黄柏水与50%硫酸镁每4h交替冷敷:取中药黄柏500g洗净加水1000ml, 用温火煎成500ml金黄色稠液滤过后冷藏备用, 敷药前75%酒精清洁消毒皮肤, 再用纱布浸湿备用的黄柏水冷敷患处, 外用玻璃纸覆盖, 4h后换50%硫酸镁液体冷敷4h, 交替直至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消失。

2.2 若外渗严重局部出现坏死组织后, 在无菌操作技术下, 先用2%普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剪除坏死组织, 常规消毒后用双氧水清洗创面, 再用庆大霉素 (8~16) 万U湿敷局部, 连敷10~15d。待感染控制后用血蝎研磨制成药膏经高压消毒后平铺在无菌纱布上常规消毒伤口后, 将药膏纱布敷在伤口上, 等待肉芽长出, 敷20~40d伤口可痊愈。

3 讨论

3.1 中医辨证皮肤红属阳证, 静脉炎属阳证、实证。《本草经疏》中记载“热者寒之, 实则泻之”。黄柏性味苦寒, 有清泻、清热、燥湿之功。应用黄柏水湿敷可使静脉炎局部消肿止痛。血蝎可促进血液流动增快, 消除淤血, 用庆大霉素可控制感染。50%硫酸镁为高渗溶液可降低静脉炎局部组织内渗透压, 使黄柏水能通过皮肤直透经脉血络, 利于静脉炎痊愈还可降低组织内渗透压有效抑制组织胺, 5-羟色胺释放, 加强了止痛效果。故用2%普鲁卡因封闭后, 黄柏水、50%硫酸镁交替湿敷能起到互补协同功效[1,2]。

3.2 静脉输液是护士反复进行的一项技术操作, 临床上应该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为了防止外渗发生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 输注前认真贴好高危药品标签, 发现外渗及早补救, 以防造成患者极大痛苦, 加重经济负担。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炎,中医护理学

参考文献

[1]鲍淑兰.静脉炎的药物湿敷法[N].护理报, 2000, 8 (15) :2.

[2]莫顺仙.黄连黄柏和硼酸湿敷治疗局部药液渗漏的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1) :37.

静脉置管 篇2

一、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

二、中心静脉导管常见潜在并发症

三、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进展

四、输液港的使用

一、中心静脉的导管维护

1、相关概念

2、冲管和封管

3、敷料的更换

4、舒适度的评估

5、保持通畅的护理规范

6、拔管方法

1、相关概念

①静脉置管(vascuiar access device,VAD):是指为了进行输液疗法而将导管直接插入静脉。②中心静脉(centrral vascuiar access device,CVAD):是指为向静脉内连续或间断输液而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上腔静脉。

2、冲管和封管 ①冲管

1)定义

用等渗盐水将导管内残留的药物冲入血管,避免刺激局部血管,并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应用于两种药物之间或封管前。

2)方法

冲洗液通常为生理盐水,用注射器采用脉冲式(推一下停一下)的方法,使等渗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壁上的残留药物冲净。

2、冲管和封管 ②封管

(1)定义

保持畅通的静脉输液通路,通常使用稀释肝素液,用于输液结束。(2)封管液种类

1)等渗盐水:常用于套管针管封管,停止输液后每隔8小时封管1次。2)稀释的肝素液:可持续抗凝12小时以上。

3)肝素液配制:每毫升等渗盐水含肝素10-100U,相当于一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等渗盐水中。

2、冲管和封管

(3)正压封管方法

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边推封管液边拔针头(速度不宜过快),确保留置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4)封管注意事项

必须是正压封管。

2、冲管和封管

③冲管、封管的正确步骤

1)SASH法——S生理盐水,A给药,S生理盐水,H稀释肝素液 2)10ml以上等渗盐水

3)稀释肝素液(每毫升等渗盐水含100U肝素)

3、敷料的更换

目的:保证无菌屏障的有效、保证导管固定安全 时间:CVC套管针:每2天更换一次。

3、敷料的更换 操作步骤: ①由四周向中心揭开贴膜,再自下向上拆除敷料 ②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 ③再次洗手

④先酒精后安尔碘消毒皮肤各三次,直径大于12cm,待干后贴好新的贴膜

3、敷料的更换 注意: 消毒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不要将胶布直接贴到导管上;必要时可以使用固定翼;采用减压贴法,减轻导管及接头对皮肤的压痕,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4、舒适度的评估

管道留置期间,应保持局部的清洁、固定牢固,使患者活动时舒适。老人、儿童、躁动者需用弹力绷带加强固定。

5、保持通畅的护理规范

1.静脉输液前确定管道在静脉内:输液前抽回血,见回血方可输液,若无回血,严禁加压推注。

2.正确封管。

3.维持静脉补液的速度不能低于5ml/h,建议使用输液泵匀速补液。

5、保持通畅的护理规范

4.使用深静脉管道输血、营养液、高浓度液体之后要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5.24小时持续补液,必须保证每日冲管1次。

6.管道留置期间若停止输液,深静脉管道用可来福接头封堵的每周冲管1次,用肝素帽封堵的每日冲管1次。

7.管道留置期间患者剧烈咳嗽、入厕或进食后确认管道是否继续保持通畅。

6、拔出指征

①导管拔除时,病人仰卧手臂低于心脏。②胳膊下置一止血带。③穿刺点局部消毒。

④应从穿刺点部位轻轻缓慢拔出导管,每次5-10cm,切勿过快过猛

6、拔管方法

⑤立即压迫止血,覆盖无菌油纱或金霉素软膏等封闭皮肤创口防止空气栓塞,再用敷料封闭式固定。

⑥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

⑦让患者休息至少30分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注意:当拔管遇到阻力时,应立即停止采用其他方法,不可强行拔管。

二、中心静脉导管常见潜在并发症

1、导管脱出及移位

2、置管穿刺处红肿、渗出

3、导管堵塞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5、深静脉血栓

6、气胸、血胸

7、导管断裂

1、导管脱出及移位 原因

置管部位

敷贴类别 年

龄 晚间睡眠

1、导管脱出及移位 处理:

置管部位 颈外静脉置管容易脱出,这是由于颈外静脉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缺乏肌肉固定,导管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容易脱出。敷贴类别 由于无纺布质敷贴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贴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易脱出。

1、导管脱出及移位

年龄 血液病患者年龄跨度很大,幼儿及老年患者对置管的重视及自我护理能力不够,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晚间睡眠 晚间睡眠时,患者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血液病患者夜间高热出汗多,因为睡眠或光线原因未能及时发现敷贴松开致导管脱出。

2、置管穿刺处红肿、渗出 原因

夏季多见,可能与患者出汗较多,穿刺处敷贴不透气、不通风有关。

2、置管穿刺处红肿、渗出 处理

清晨为患者揭掉锁骨下穿刺处覆盖敷贴,常规安尔碘消毒红肿、渗出处皮肤,待干涂抹百多邦,用带消毒棉的输液贴覆盖穿刺点,等输液完毕后再次消毒覆盖透明敷贴,1次/d,穿刺处敷贴松动或渗出严重时随时给予正确全面的护理指导,如内衣要柔软宽松便于穿脱,穿刺点和肝素帽保持干燥清洁。

3、导管堵塞 原因

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输液系统内出现异物阻塞 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3、导管堵塞 处理

保持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的连续性,或停止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后导管接品用肝素帽封闭,在导管内定期内定期注入少量肝素生理盐水均可预防导管内血液凝固。

3、导管堵塞

一旦出现导管内血液凝固,可试用内含链激酶或尿激酶20000 U/2ml的注射器反复经经抽推,待导管内血块溶解后抽出血块溶解后抽出血块,和生理盐水推注通畅。

当输液系统通畅性降低,而用含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能在静脉导管接口处顺利回抽出静脉血时,应立即更换输液系统。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1、准备的器具

(1)10ml注射器一支,一支1ml或3ml盛有再通导管药剂的注射器。(2)无菌三通一个。(3)无菌手套一副。(4)口罩。(5)消毒棒。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2.抽好药剂,准备好物品后即开始。实心箭头表示三通处于关闭状态 空心箭头表示三通开放的方向(1)戴口罩和手套。

(2)将病人手臂放在低于心脏水平,用碘棒消毒导管尾端螺口并风干。拔除输液器和延长管,接三通使三通位于关闭的位置。

(3)消毒三通的一个接口后,连接一支空的10ml注射器。消毒三通的另一个接口后连接抽好药液的1ml或3ml注射器。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4)将三通置于关闭抽好药剂的注射器方向,使10ml注射器的三通开口开放。(5)回吸10 ml注射器,将PICC导管内抽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

(6)将连接10 ml空注射器的三通口旋至关闭,同时打开连接充满药液的注射器三通口。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7)再次将连接导管的三通口关闭使药液在导管内保留五分钟。

(8)打开三通并检查有无血液回流。如果回吸可见回血,则回吸3ml血弃掉,再以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可用导管进行持续静脉治疗或连接静脉帽并封管。

4、导管血液堵塞再通方法

按照上述步骤操作,因为药剂是通过负压进入导管内,所以不会造成导管破裂。所注入药物的剂量不会超过潴留在体内的导管容量,所以也不会导致药物过量输注,也避免了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潜在可能。

如果经由以上的操作,一次没有使导管通畅,可以重复几个循环。每次休息10分钟,如几个循环仍不通畅,可以封管后第二日再继续,如不行则拔除导管。

5、深静脉血栓

(1)护理观察

患者侧肢体、颈部、锁骨皮肤有肿胀疼痛、紫绀、皮温降低、肢体感觉、功能障碍或肩周不适。

(2)诊断方法

怀疑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和医生协商,请血管科会诊,常规血管B超(必要时血管造影,血管造影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及时诊断处理。

5、深静脉血栓(3)处理措施

1)拔管:怀疑及诊断深静脉血栓,必须拔除导管。

2)制动:抬高患肢;患侧肢体适当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舒缩。

3)溶栓:尿激酶:对3~5天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NS100ml快速静滴bid,两周。PT延长超过5秒时停用。

5、深静脉血栓

4)八曲酶:对陈旧性血栓效果较好。首剂10 BU+NS100ml缓慢静滴,而后隔日用1次,每次5 BU。共使用3次。三天测一次纤维蛋白原,若﹤0.5g/L停药。

5)抗凝:低分子肝素:0.4ml/4000U,腹壁皮下注射,bid连用7天。每周监测血小板两次。

5、深静脉血栓

华法令:3mg.po.qd。停用克赛前2天就开始长期口服。使用前开始每3~5天监测血三项1次,当PT延长超过5秒时,改为半量口服。

6)祛聚:肠溶阿司匹林:100mg.po.qd长期口服。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VD.qd一般使用2周。丹参注射液:30ml+5%GS250ml VD.qd。

6、气胸、血胸

(1)观察要点

患者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捻发音。(2)护理措施

发现及时汇报医生,积极配合处理。

7、导管断裂 原因

硅胶管容易老化,易折断,日常生活中穿、脱衣服等活动程度大,强行拉扯也使导管易折断。护理

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建议患者使用时间不超过导管的使用期限。嘱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宜剧烈活动,穿刺部位活动勿过大,脱衣服时勿牵拉导管,一旦导管折断及时就诊。

7、导管断裂 处理:

选用优质的留置静脉导管、加强护理、避免导管折曲和过度牵拉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进展

1、穿刺点局部护理的方法

2、改良深静脉置管换药方法的效果观察

3、深静脉置管堵管

4、小经验

5、带深静脉置管离院的护理管理与思考

1、穿刺点局部护理的方法

方法 置管成功后均用(2×2)cm无菌纱布覆盖穿刺口,外予透明敷贴固定。置管24 h后更换敷贴一次,去除纱布及透明敷贴,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距穿刺点1 cm以外皮肤3遍(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 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上下直径20 cm,两侧至臂缘;再用0·2%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局部皮肤3遍(方法及范围与酒精消毒相同),消毒导管外露部分及接头3遍,待干, 使用9546HP型透明敷贴(10 cm×11·5 cm)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导管。

2、改良深静脉置管换药方法的效果观察

方法,置管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后,用一块碘伏纱布覆盖,再用无菌敷料覆盖。

以穿刺点为圆心向外消毒皮肤15cm,导管消毒长度约4-6cm,消毒后分别按上述方法覆盖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导管,保持穿刺部位皮肤与敷料清洁干燥。3深静脉置管堵管

预防护理措施

1、每次开启导管输液前一定要回抽见回血,再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 ml冲洗导管方可接管。

2、输液时应注意合理安排液体顺序,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对浓度高、毒性大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应安排在中间输入,在输注酸、碱药物之间以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和粘附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3深静脉置管堵管

3、输液完毕,先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 ml脉冲式冲洗导管,再用肝素稀释液(50 U肝素/ml生理盐水)3~5 ml作正压封管,封管液24h更换。

4、深静脉导管连接的输液装置24 h更换1次。4.小经验

1)股静脉置管病人专用病号裤的制作 普通病员裤1条 女病员裤:离裤头15 cm、离裤筒内侧3 cm处为交点,向下、向外开1个长20 cm、宽15 cm的长方

形孔并缝边,然后在长方形内侧边缝1块比上述长方形长宽均大2~3 cm的布,分别在长方形的上边和外边缝上扣子,这样外表看似一个口袋。

男病员裤:离裤头12 cm、离裤筒的内侧2 cm处为交点,向下、向外开1个长21 cm、宽16 cm的长

方形孔,以上述同样的方法缝边及钉扣子。2)改变敷贴形状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用物:无菌贴膜,无菌剪刀。制作方法:用无菌剪刀把无菌

贴膜剪成椭圆形,然后在圆周均匀的剪些3 mm-5 mm小口。粘贴方法:换药时,常规消毒皮肤后,将贴膜A-B端横贴,C-D端

3)CVC三种导管固定方法

①颈内静脉置管,将导管的外接头用纱布包好后,用双面胶贴在纱布上,另一面贴在病人耳廓后面,不需要另用胶布固定。

②锁骨下静脉置管,长期导管外接头较长,在病人内衣里面缝上一个小口袋,将外管直接放在小口袋里。

③股静脉置管,将弹力绷带两头缝上粘贴搭扣,直接包上,松紧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

4)带深静脉置管离院的护理管理与思考

评估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化疗疗程、精神状态、自理程度、遵医嘱情况、家庭条件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化疗疗程长、遵医嘱好、估计带管离院后出现并发症可能性很小的病人,允许带管离院。

向病人及家属反复讲解深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院内的观察护理,带管离院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严重后果。

病人及家属完全理解并表示接受后,在护理记录和病程记录上签字。

四、输液港的使用

1.向病人解释操作过程,提醒病人穿刺时会有痛觉。

2.用碘伏消毒液以输液港为圆心,向外用螺旋方式擦拭,其半径10~12cm。

3.将无损伤针连接延长管,用20ml注射器中的无菌生理盐水排气,夹住延长管。

四、输液港的使用

4.戴上无菌手套,触诊定位穿刺隔。(1)非主力手找到输液港的位置。

(2)非主力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做成三角形,将输液港拱起,确定此三指的中点。5.针头从中点处垂直插入穿刺隔,直至储液槽的底部。

四、输液港的使用 6.回抽血液确认针头位置无误。

7.必要时将纱布垫在无损伤针针尾下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纱布垫的厚度,用透明贴膜固定无损伤针,防止发生不慎的脱位。

8.打开延长管上的导管夹,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夹住延长管,分离注射器。9.连接输液器。

四、输液港的使用

10.打开导管夹,开始输液。察看注射部位有无渗液现象。若有,则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措施。

11.每组给药间都要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洗输液港。12.输液结束后,夹闭延长管并去除输液系统。

四、输液港的使用

13.用20ml生理盐水,使用脉冲方式冲洗此系统。

脉冲方式:推动注射器活塞时有节律地推一下停一下,使生理盐水产生湍流,冲洗干净附于管道壁上的血液或药物成分。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篇3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屬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小结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病情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 共计36例, 其中男16例, 女20例, 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2岁, 导管留置时间15~75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32例, PICC置管3例, 股静脉置管1例。

1.2 操作方法

常规碘酒、酒精皮肤消毒, 打开静脉穿刺包, 戴手套, 铺洞巾, 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点, 对准胸锁关节后上角, 沿锁骨下缘朝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交界之顶角方向与胸壁呈25°~30°夹角进针, 进入锁骨下静脉后左手固定穿刺针, 右手通过导引钢丝插入留置导管15~16cm, 拔出导丝抽回血, 检查并注入肝素盐水2~3ml。导管末端予肝素帽封管;将导管外翼小孔与皮肤缝固定;碘酒、酒精再次消毒导管入口处, 皮肤与缝针处, 干燥后用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颈内静脉进针方向朝向同侧乳头、针轴与皮肤呈30°~40°, 股静脉与皮肤呈35°~45°角进针, 其余同锁骨下穿刺。

2 护理

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导管护理

(1) 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3ml推注后封管, 封管要紧密, 也可用封管液, 密切观察封管后的反应; (2) 导管的固定:防止滑脱, 除了距穿刺点1cm处固定外, 5cm处再用长3cm、宽2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 换管: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 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 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 通过原穿刺点, 可以多次换管。

2.2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护理穿刺部位时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用碘伏棉球消毒, 面积10cm×10cm, 待干2min, 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部位并注明更换日期。穿刺部位一旦被污染, 应立即严格消毒, 立即更换。更换透明贴膜时, 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 防止导管脱出。

2.3 其他护理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患者体温, 定期进行血培养。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 讨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监测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方法。深静脉置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 在输血、补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监测及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已广泛应用[2]。它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及质量, 同时还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3]。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减少感染、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4]。通过观察显示有效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淑芹, 谭荷艳, 李霞.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1) :200-201.

[2]高玉芳, 鲍霞.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9) :413-415.

[3]王秀梅, 高立栋.临床静脉输液引用系统理论指导操作管理的实效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 :116.

中心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 篇5

1.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①置管致猝死,主要有3种原因,呼吸、跳骤停与操作中过重压迫颈动脉窦有关;置管时损伤重要内脏及血管;气栓形成。②损伤周围脏器,形成血胸、气胸、纵隔积液,心包填塞等。③导管断裂。

1.2 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①感染。病人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为感染的易患因素。②血栓形成与栓塞。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③导管阻塞。输注高价营养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故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须分开输注。另外,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亦会形成堵塞。

1.3 其它危险因素:①血管侵蚀。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而移动(3~10 cm),伤及腔静脉薄壁(0.5~1 mm);高渗液化学刺激及导管尖端机械刺激、侵蚀甚至穿透血管壁,引起迟发性胸水。②导管脱落。多种因素导致病人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识混乱,出现烦躁不安;同时,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等,亦增加了导管脱落的可能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 置管前宣教 在置管前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宣教工作,让其积极配合,消除对穿刺的恐惧感和带管的不安心理,以及在置管后日常住院生活中如何防止污染,防止不慎拔出等。

2.2 穿刺时防护操作者必须经验丰富,穿刺时动作要熟练、规范,置管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局部情况,了解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和处理与穿刺有关的情况,必要时应摄片明确置管情况。

2.3 预防发生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中心静脉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输液装置脱离,空气将随着患者的呼吸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巡视,尤其当应用肝素帽及三通时要衔接牢固。

2.4 局部皮肤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防止各种感染。若出现伤口红肿,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拔管及做管头培养,以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当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可考虑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必要时可拔除导管。

2.5 保持导管通畅 在输液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每6h~8h用5ml~10ml肝素盐水(含肝素1mg~2mg)冲管。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防止导管端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鞘。

2.6 预防脱管 采用双重固定以避免导管脱出:①用缝线牢靠固定导管于皮肤,②穿出处无菌敷料外和距离皮肤穿出处10 cm以上分别用胶布牢固固定。导管的固定要牢固,应每班检查导管的深度,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缝线有无脱落,应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一般由远端向穿刺端取下敷料。昏迷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

2.7 注意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 用药复杂、繁多或需多条静脉通道的患者,一般应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减少配伍禁忌,分别输入液体、营养物质及血制品等。

2.8 定期细菌培养 定期做置管处局部皮肤及管口细菌培养。

2.9 禁忌证 经常经导管加入药物或经导管采血增加了污染的机会,故应视为禁忌。

2.10 拔管时的护理 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以防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脱落形成新的栓塞,拔除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后消毒皮肤,覆盖无菌纱布。

135例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6

【摘要】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置管术的优点?穿刺置管方法?各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护理体会?结果:133例患者在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下完成治疗,另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进行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改进?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费用较PICC及中长导管低,留置时间与病员治疗时间接近?我科医生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穿刺颈内静脉13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5例患者均为我科需要静脉输液1周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龄31~87岁;肝内外胆管结石41例,肝硬化33例,胰头癌25例,肝癌31例,肝门胆管癌5例?

1.2 操作方法:①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在静脉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要点,讲解置管目的,应采取的体位,置管后注意事项管,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签署同意书②材料: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公司),抗凝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方法: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定位,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穿刺针吸带有抗凝生理盐水2ml的5ml注射器直接穿刺,抽得通畅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钢丝引导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此时固定好引导丝,扩张皮肤,沿导丝送入导管深度:导管置入长度为1cm+7cm+穿刺点至锁骨上缘距离(cm)[1],颈内静脉12cm,退出引导丝,抽得回血后末端接肝素帽,接输液器或测压装置,固定导管?

2 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130例,成功率为96.29%;因误穿动脉导致二次穿刺成功的有3例,(2.22%)穿刺失败的有2例(原因可能是血管变异或狭窄,占1.48%),置管期间除1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外,无局部血肿,气胸;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

3 置管后护理

3.1 导管固定要牢靠:经常检查导管深度,给置管病人做其它操作时特别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或推进穿破血管壁造成恶性后果?

3.2 观察全身情况:置管后要观察全身情况和治疗效果?当从导管内输入大量液体及药物后,病人生命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应注意是否有漏入深层组织间隙的可能性?

3.3 防止感染:长期置管输液者每日必须更换输液装置,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3.4 穿刺局部的观察:定期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导管是否通畅?通畅不好的原因有患者体位不当?血凝块阻塞导管等?

3.5 肝素帽的应用:肝素帽的注射口是由一种优质硅胶覆盖封闭的,每次注药或输液时必须用碘伏?酒精消毒?治疗结束时,用肝素稀释液1ml(25U/ml)经肝素帽注入导管并用无菌纱布包裹,以防止导管内凝血,避免导管污染及空气栓塞?

3.6 并发症的护理:①感染:导管感染是置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选用安尔碘消毒两次,每周更换两次敷贴,穿刺部位疼痛及压痛或穿刺点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均因及时拔除导管②脱落:意识清醒的病人因反复告知其导管的重要性,让病人自主配合对导管有保护意识,如平时穿宽松开衫衣服,避免穿套头的衣服,避免不小心将导管脱出;对于烦躁,意识不清的病人,征得病员家属同意后,进行约束带约束?③堵塞: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血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多是由于输入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颗粒所致,我科病人导管堵塞是因为血栓的形成?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巡视,液体输注完毕时,因快速到病房进行冲管,然后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④空气栓塞:空气栓塞虽不常见,但后果十分严重,作为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嘱病员不随意调节液体开关,然后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仔细检查液体接头,保证衔接紧密?

4 体会

颈内静脉置管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手段,对于那些年龄较大,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活动,患者接受程度高;护理方面,护士因严格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規范洗手制度,加强导管周围皮肤及病室环境的消毒;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避免非计划性拔管?

参考文献

[1] 潘星南.内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全科护理2009,9(9):2283.

静脉置管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6年3月需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低血容量性或脓毒性休克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0~64岁。纳入标准:具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指征并根据休克诊断标准诊断为休克者[10]。排除标准:排除颈部外伤、房室传导组滞、窦缓、严重颅内高压征及穿刺禁忌者。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40例和颈内静脉加压组(P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或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去枕水平卧位,选择头低15°~30°Trendelenberg体位,由同一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穿刺,均选择环状软骨的水平(中路)进行穿刺。C组常规无菌操作,穿刺初始用一次性10 m L注射器试探穿刺,再予以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针与皮肤成35°~45°,平行动脉对准颈内静脉进针,保持注射器轻度负压,抽到回血时停止进针,进针>3 cm深度如果仍无回血则停止进针,边缓慢退针边回抽,见回血后置人导丝并退出穿刺针、置入导管;P组拟进行穿刺前,予以压迫同侧颈内静脉,具体操作如下: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在患者左侧食指中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以颈内静脉压瘪为宜,具体为手指放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胸锁关节)外侧紧邻锁骨位置。注意事项:助手和操作者需进行常规手消毒,带无菌手套、穿隔离衣等无菌操作,以2%利多卡因局麻满意后,并可试抽大致确定静脉走行及方向,再用穿刺针穿刺,操作者在进针调整穿刺针时,助手用手压迫同侧颈内静脉,压迫力度以颈内静脉压瘪为宜,注意勿触及颈动脉窦,每一次压迫时间不超过10 s,其余处理同C组。需要注意的是,右颈内静脉压迫后进行穿刺,进针深度变浅,且穿刺针进入血管部分少,静脉加压撤除时针头可因血管弹性回缩而退出血管外,因此本研究中在穿刺针进行抽出血液后可再进针2~3 mm并减少穿刺针与静脉的角度或持续加压至成功置入引导丝。穿刺失败的判断标准为30 min内穿刺未成功、穿刺次数大于10次、穿刺致气胸形成。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穿刺失败例数、三次穿刺的成功例数以计算成功率、进退出针过程中回抽血液通畅情况及血肿例数。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回血通畅、穿刺失败及血肿发生情况比较P组回血通畅率、穿刺失败率及血肿发生率均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三次穿刺置管成功情况比较P组第1、2次穿刺置管成功例数均多于C组,第3次少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右颈内静脉盲探穿刺时难度较大,超声引导穿刺时间要比标志定位穿刺时间要短,但超声也难以普及,所以没有超声的条件下,穿刺时应该注意患者的呼吸、体位、头位、颈内静脉管腔过度塌陷和解剖情况等对穿刺置管操作的影响,比如颈内静脉充盈度受呼吸影响明显,吸气末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几乎为零[11]。Karakitsos等[12]研究表明采用Trendelenburg体位、胸内正压和挤压肝脏等方法操作后,能增加右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和颈内静脉压力;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另外其他途径也可以改变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这些均有利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因此可通过人工机械改变静脉前后径的办法来研究对中心静脉置管的影响[13,14,15,16,17]。

胸锁乳突肌是起于胸骨柄前面、锁骨内1/3上缘,止于颞骨乳突外面,上项线外1/3的颈部最大外侧肌,而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向下行,与锁骨中点上方2~5 cm处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距离很近,压力传导性比较好,加压颈内静脉改变颈内静脉直径的原理在于加压后颈内静脉回流受阻,虽可经过颈外静脉途径代偿但有限,所以会导致该侧颈内静脉扩张、管径增大[18,19]。前路水平穿刺时,因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小,易导致穿刺失败,即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时也有可能穿破内侧血管壁,尤其是静脉塌陷的情况下;后路水平穿刺时,易引起气胸,因此本研究选择右侧环状软骨水平(中路)进行穿刺[20,21]。P组第1、2次穿刺置管成功例数均多于C组,第3次少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右颈内静脉加压有助于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P组患者在穿刺针进入右颈内静脉时多有落空感、回血压力高,而C组感觉静脉压力和回血压力不明显,P组穿刺针过程中回血通畅率和穿刺成功率均高于C组,血肿发生率也低,考虑P组穿刺在压迫右颈内静脉后直径增大(同一患者加压前见图1,加压后见图2)和静脉内压力较加压前增加,进而有利于穿刺、血液回抽通畅和置入导引钢丝。

综上所述,对于静脉充盈不足的患者,穿刺进针压力及头部偏转时肌肉压迫把比较塌陷的静脉压扁、进针时没有回血后多次穿破颈内静脉也可引起局部血肿,而辅助用指加压操作可增大右颈内静脉管径及横截面积,继而提高盲探穿刺置管成功率和缩短穿刺时间,而穿刺次数减少又会误穿动脉、穿透内侧血管壁、局部血肿或引起气胸等并发症。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指压以后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充分显示了静脉加压方法在颈内静脉穿刺中的高成功率和高效率,也无需昂贵的设备和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技术的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加压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低血容量性或脓毒性休克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40例和颈内静脉加压组(P组)39例。所有患者均去枕平卧、Trendelenburg体位和头左侧偏转15°30°,C组进行常规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P组在C组基础上于患者右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外侧凹陷处以食指中指二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以颈内静脉压瘪为宜。记录两组患者三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回血通畅率、穿刺失败率及血肿发生率。结果:P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回血通畅率、穿刺失败率及血肿发生率均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压迫明显有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减少了并发症。

探析静脉留置针置管改进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 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42.3±3.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2.9±3.1)岁。两组患者行静脉留置穿刺时均选择相对有弹性、无静脉瘤、较粗直等有利于静脉固定的血管,两组患者均未感染处部位及皮肤病部位处穿刺置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slon材料制成的规格型号为22 G×0.9 mm×25 mm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使用前确保留置针的质量[1]。对照组按照传统静脉留置针的方法进行穿刺,并使用一次性贴膜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方法进行穿刺,操作步骤:常规排尽输液管内空气,打开留置针包装袋,选择合适留置针;选择血管,避免开节处,对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行分次扎止血带,操作者用手轻轻拍打皮肤,放松止血带1 min,再扎止血带,确保穿刺时局部充盈;穿刺部位使用0.5%碘伏消毒剂进行皮肤处理,直径>10 cm;取针尖保护套,嘱患者握拳,打开输液器调节器,穿刺前再次排净留置针空气;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翼,旋转松动针芯,使定针尖斜面向上;针尖与皮肤呈10°~15°角进针,进皮肤后即降低角度,以顺静脉方向缓慢进针,以减轻痛感[2];见回血后,压低进针角度再进0.2~0.4 mm,同时用右手食指固定针芯,中指、拇指捏住针芯炳,另一只手松开止血带,拔除针芯;打开调节器,调整输液滴速,使用无菌一次性透明贴膜固定针尖,松紧适宜,确保针尖不扭曲,不折叠。

1.3 判定标准

参照穿刺成功率的判定标准[3]:一针见血后或一针未见血略退针调整后进针置管成功者为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失败改为对侧穿刺成功或拔出针头后重新穿刺者为二次穿刺成功,应组研究主要针对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54例(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例(87.27%),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25,P=0.0029)。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为避免二次反复穿刺损伤血管的情况,本组选择对象为一次穿刺成功的病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例(1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例(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9,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中常用工具,与普通钢针相比,其能减少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同时也能降低输液、输血意外感染的几率。作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来说,静脉留置针既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到舒适,也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而正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可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分析传统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其对血管条件要求较高,一般选择弹性好、较粗直的大血管[4,5],这与国内外诸多学者[6,7,8,9,10,11]的研究一致。留置针穿刺操作时,护士人员左右手需同时操作,且边退针芯的同时,还需快速推进留置软导管,导致因针尖无法固定绷紧而引起皮肤形成褶皱,送外套管时,皮肤出现松弛,而血管随着皮肤的移动发生扭曲,致使外套管更难置入。在穿刺过程中,若推管速度过快,导致留置针软导管前端弯曲,进而降低留置针穿刺成功率[12]。

针对传统留置针穿刺技术存在的缺陷,该院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传统留置针穿刺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进针见血后,再稍进0.2~0.4 cm,即不再进针;进针后打开输液器开关,在少量液体输注的同时置入软套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送管阻力,同时也减少机械摩擦对血管的损伤,有效降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13,14]。经该组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改进技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87.2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可见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容易被患者接受。

4 结论

综上所述,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优于传统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该组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有待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为临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提供有效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置管改进技术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为87.2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6.25%。结论 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置管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静脉置管 篇9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导管(CVCs)系指末端位于大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1]。CVCs头必须位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统称为中心静脉导管[2]。中心静脉置管常用于抢救患者、肠外高营养、输注化疗药物等,它避免了由于反复穿刺、抽血给患者造成的恐惧和心理阴影。但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凸显,其中与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研究显示,小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在15%以上,有的达25%[3,4,5]。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感染,占5%~26%[3],其次是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6%[6]。深静脉血栓(DVT)不仅增加了患儿的治疗风险和医疗费用,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本研究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DVT共68例,分析小儿中心静脉置管中引起血栓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现将血栓发生因素及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小于1岁38例,大于等于1岁30例。患儿基础疾病:16例为严重中枢系统感染,18例为重症呼吸系统感染,7例为重症肠炎伴不同程度脱水,8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为肿瘤化疗,12例为外科术后(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5例,神经外科术后4例,肛门直肠畸形矫治术后2例,肾积水术后1例)。股静脉置管40例,颈内静脉置管17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11例,置入导管长度为5~8 cm,平均5.5 cm。导管保留时间1~28 d。8例血栓形成患者均经彩色B超确诊。

1.2 中心静脉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

(1)首先细心观察置管侧肢体、颈部及面部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变化和皮肤颜色变化,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2)仔细查看沿穿刺走向的静脉有无红肿、疼痛症状,如有则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是否有静脉血栓。(3)输液前不可以暴力冲管,确认导管通畅后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到血管内。若发现有堵塞,行反复回抽,禁止强行推注。沿着导管的走向逆行持续揉摩,再用注射器抽0.9%氯化钠注射液5~6 ml接导管口后回抽2 ml的血液,观察针筒内有无血凝块。抽取肝素稀释液3 ml,连接肝素帽,恢复导管的功能。(4)正压封管和拔管。每次输液完毕后用100 U/ml肝素钠0.9%氯化钠注射液5-10 ml脉冲式正压封管,避免导管内血栓的形成。拔管时,要先回抽血2 ml,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形成的血栓,防止拔管后引起栓塞。(5)选择正压肝素帽,使用正压的肝素帽引起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6)预防性用药。小剂量华法林的使用可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记录68例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观察患儿年龄、不同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及置管时间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其中38例小于1岁患儿有6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占15.8%,30例大于等于1岁患儿中有2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占6.7%。股静脉置管40例中有5例发生了深静脉血栓;颈内静脉置管17例中有1例发生了深静脉血栓;PICC 11例中2例发生了深静脉血栓。股静脉置管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时间(5.8±2.5)d,颈内静脉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时间6.0 d,PICC 2例患儿分别在置管后18 d,19 d发生了静脉血栓。与颈内静脉和PICC相比,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相比,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例下肢股静脉置管均出现穿刺侧肢体肿胀,伴或不伴有疼痛,腿围差1.4~2.3cm。有1例颈内静脉和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儿主要表现为穿刺侧上臂、颈部和颜面部肿胀和疼痛,上肢臂围差为0.5~1.2 cm;肿胀部位皮肤发红或呈暗红色,局部疼痛不适,皮温发热。

3 讨论

3.1 小儿CVCs相关性的血栓因素分析

3.1.1 年龄分布

血管内皮损伤、静脉导管局部湍流、血流缓慢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是静脉导管相关性DVT发生的主要原因[7,8]。婴儿因其血管内径较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静脉壁损伤机会较大;置管成功后,静脉导管占血管腔比例相对也较大,对局部血流形态影响较明显,因此,婴儿是静脉导管相关性DVT的高危人群[7]。

3.1.2 基础疾病

长时间卧床、脱水、重症感染等可以引起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儿的基础疾病对DVT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本组患儿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重症呼吸系统感染,其次为严重中枢系统感染及外科术后,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肠炎患儿也有发生,与过去的报道基本相符[9]。

3.1.3 其他

CVCs的机械性刺激、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不规范操作使血管内皮损伤,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常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也有利于血栓形成[10,11],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3.2 护理干预

3.2.1 规划管理

建立静脉置管专业组和静脉置管护理专业组。请熟练的置管者参加,并制定置管操作步骤。成立静脉置管护理专业组,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早期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并及时传授给所在科室的每一位护理人员,从而进一步加强深静脉输液的护理。

3.2.2 严格执行留置导管的护理常规

患儿年龄小,家长对治疗有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士给予一定心理支持护理,主动与家长交流,讲解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让家长了解血栓的早期症状及防范措施,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置管后适当活动,避免久站;卧床患儿做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膝关节屈伸、举腿活动等,也可按摩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压力增高,影响静脉回流;在不影响疾病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使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3 血栓的护理

(1)每天观察记录栓塞部位的症状变化、局部皮肤颜色和疼痛情况、腿围或臂围、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等。(2)肺栓塞症状观察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大面积的肺栓塞可导致患者骤然死亡。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突然胸痛、咳嗽、气促或泡沫样粉红色痰等肺栓塞的典型症状。

3.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1)溶栓治疗期间,每日行床边超声检查DVT溶解情况。(2)应用抗凝药物时常可引继发性出血,需严密观察皮肤黏膜、胃肠道、尿道、伤口、穿刺点、关节以及颅内有无出血症状,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3)对出现肢体肿胀的患儿,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为降低血栓脱落的风险,注意患肢制动;外涂肝素钠软膏或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辽妥)对消肿也有帮助。

综上所述,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DVT患儿年龄直接相关,还与患儿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置管方式等有关。1岁以下患儿发生率较高,重症感染患儿CVCs后易引发DVT。根据中心静脉置管血栓的易患因素,加强CVCs后的观察与护理,做好DVT溶栓的护理,促进患儿康复。而且血栓的预防应该是持续的、动态的。主要通过制定规范的置管程序,对护士关于中心静脉置管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干预。因此,在置管过程中针对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加强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深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宇,杨娜,秦晶,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后同步应用抗凝剂的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200.

[2]王金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评价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11):397-398.

[3]Merrer J,De Jonghe B,Golliot F,et a1.Complications of femoral and subclavian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8(6):700-707.

[4]Veenstra DL,Saint S,Saha S,et a1.Efficacy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revent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a meta-analysis[J].JAMA,1999,281(3):261-267.

[5]Bozzetti F,Mariani L,et a1.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447 patients on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an analysis of over100.000 catheter days[J].Clin Nutr,2002,21(6):475-485.

[6]马连池,郁烨,李硕.浅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05-106.

[7]Gray BW,Gonzalez R,Warrier KS,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infants[J].JPediatr Surg,2012,47(6):1159-1166.

[8]郑智慧,王金湖,楼晓芳.小儿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特点分析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2):146-148.

[9]楼晓芳,谢王芳,蒋敏.11例股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16-717.

[10]林敏,孙秋华,杨郁文.中心静脉置管后迟发性深静脉血栓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3):274-275.

[11]李丽丽,刘威,高艳,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应用的Meta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13(25):2866-2868.

静脉置管 篇10

1 常见并发症

1.1 静脉炎

静脉炎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导管早期并发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 而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在静脉内放置较大的导管, 持续刺激静脉内皮;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的药物, 这些都是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血管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的反应, 病变部位的血管会变为暗红色或暗黄色, 局部疼痛, 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 发生血流受阻。可以将其分为Ⅳ级:0级为无疼痛;Ⅰ级为局部皮肤发红, 轻微疼痛;Ⅱ级为轻度肿胀、灼热, 中度疼痛;Ⅲ级为局部中度肿胀, 重度疼痛, 水疱形成, 直径<1cm;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 顽固性疼痛, 水疱直径>1cm, 影响肢体功能。

1.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中发生几率较高的, 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2种类型。血栓性堵塞是由于封管时机、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流, 在管腔内形成凝块或血栓所致;非血栓性堵塞是导管管径选择不当, 导管扭曲、打折, 血液黏稠度异常、药物结晶沉淀所致。

1.3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主要是由于穿刺时选用的血管位置不当, 患者体位不当, 留置后患者随意活动或活动过度, 护士巡视不到位, 贴膜松动等原因造成的。

1.4 感染

PICC导管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等3种类型。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 范围≤2cm;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2cm;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寒颤等, 可从导管和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 并除外其他感染源。

2 并发症的预防及相关护理

2.1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1) 要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 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2) 穿刺时选择血运良好的血管, 首选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 (3) 更换贴膜时按照正规换药程序, 尽量延长导管使用的时间; (4) 发生静脉炎后首先要抬高患侧肢体, 行热敷或33%硫酸镁湿敷, 4~6次/d, 每次10~30min, 可同时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 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 也可结合中医治疗、局部理疗等, 若处理2~3d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应立即拔管。

2.2 导管堵塞的预防及护理

(1) 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 (50U/ml) 冲管, 每次输液结束后, 用肝素钠稀释液10m行脉冲式推注封管, 肝素帽正压封管; (2) 尽量避免使用PICC输注血液制品及白蛋白; (3) 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4) 每2~3个月预防性应用尿激酶封管, 具体方法:取10万U尿激酶1支, 将其中5万U稀释于生理盐水4m中, 注入导管动静脉端并保留20~30min后抽出, 再将剩余的5万U混入肝素钠盐水中封入管中; (5) 如出现导管堵塞, 除用上述方法外, 也可进行导管位置调整, 若经过上述处理仍无改善应立即拔管。

2.3 导管异位的处理

(1) 正确给患者讲解关于中心静脉置管的知识, 防止头部过度活动, 穿着领口宽大的衣物, 正确固定导管; (2) 发生异位要及时给予位置调整, 不可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并通过X线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严密监测导管功能, 必要时重新置管。

2.4 感染的预防

(1) 加强医护人员本身的无菌观念, 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要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 在进行静脉置管的过程中, 还要穿戴无菌隔离衣, 接受穿刺的患者也要佩戴口罩。 (2) 合理应用有效的消毒剂, 推荐使用碘酊、碘伏、70%乙醇。消毒时应采用自穿刺点向外环形消毒的方法, 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3) 定期更换敷料,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正确选择敷料种类, 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1次, 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1次, 但当敷料潮湿或粘贴不牢固、有明显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 注意保护接头处无菌。肝素帽和正压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而被污染, 或连接输液器、注射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 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肝素帽3~5d更换1次, 正压接头7~10d更换1次, 每次消毒前使用乙醇严格消毒, 范围包括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 待干后连接输液器, 输液完毕封管后, 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5) 导管内浸有浓度高的抗生素, 可减少局部细菌繁殖和血行感染的几率, 常用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头孢唑啉钠0.5g或盐酸克林霉素0.3g用注射水溶解后混合肝素钠盐水。

综上所述, 随着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 在正确使用本技术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护理人员对新事物的研究, 更好地将先进技术推广, 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静脉置管 篇11

【摘要】:目的 探究肿瘤内科中心静脉置管期相关感染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2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各项临床资料,判定引发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肿瘤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率为8.46%;肿瘤内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留置静脉时间、部位和导管的材质有关。结论 为了避免发生感染,肿瘤内科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和置管期间,需要正确选择导管留置的静脉及导管材质,强化置管操作及维护,尽量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不断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以减低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关键词】:肿瘤内科;中心静脉置管;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29-0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从患者的贵要静脉、头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插管顶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者上腔静脉内的一种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将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频繁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确保安全使用化疗药物,可将其作为给患者提供长期治疗的一种途径[1,2]。中心静脉置管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了更好的了解导管相关性感染在肿瘤内科患者中的发生状况及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导管感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科室于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真实情况,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3例,女性87例;患者年龄为11-75岁,小于60岁者79例,超过60岁者181例;中心静脉置管超过7d者114例,超过7d者146例;中心静脉置管留置位置为:贵要静脉穿刺129例,其他131例;导管材质:硅胶导管211例,其他49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内科接收的2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状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留置时间、部位,感染类型及病原性状况等。

1.2.2 临床诊断标准

⑴ 依据卫生部200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诊断肿瘤内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①静脉穿刺部位有弥散性红斑或者有脓液排出;②沿着导管皮下行走的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③经过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超过38℃,且有局部压痛;⑵病理学诊断标准:血液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以此分离出有研究意义的病原菌[1,3,4]。

1.2.2 调查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我院肿瘤内科接收的2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状况,主要调查内容为患者的年龄、性别、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的位置、时间及留置导管的材质等。

1.4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当P <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感染率

本研究所选26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达8.46%。

2.2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肿瘤内科不同性别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无关;而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及导管的材料有关(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接受静脉治疗的安全途径,该种插管技术简单、易操作,不需局部麻醉和缝针,并消除了反复穿刺给肿瘤内科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同时也解决了肿瘤化疗药物外渗引发的软组织损伤,避免高渗性液体损伤外周血管,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5-7]。本组260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22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达8.46%,稍低于袁云等人报道的8.6%,未出现因导管感染而引发的死亡病例[8]。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肿瘤内科化疗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常与不同材质导管、不同导管留置部位、不同导管留置时间及不同患者的年龄有关。具体原因为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其体内细胞凋亡逐渐加剧,机体代偿和各项器官的代偿能力均相对较低,自身免疫力也逐渐降低,同时较长的住院时间,均容易引发导管性感染;这同时提示我们,高年龄的肿瘤化疗患者应尽可能的避免中心静脉直管术。对留置导管时间较长患者的创口处理不当,会使细菌沿导管蔓延扩散,极易引发菌血症,同时高频率的使用导管,会加大导管接头被污染的机会;另外导管和切口处的血管内膜损伤会进一步形成血栓,在某种条件下回引发感染。本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超过1周时,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留置时间低于1周的患者,所以,在完成治疗后应尽快拔掉导管,留置导管的时间一般为1周,如果病情需要,应重新穿刺置管。本研究显示,硅胶材质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引发感染的机率较低,显著优于其他材质的导管,分析其原因为硅胶导管的原材料是高抗斯加成型硅胶,该类硅胶片和人体血液、组织有很好的相溶性,可以在人体内留置较长的时间。

依据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治疗中应给患者加强营养、控制其基础性疾病,并适当的使用免疫增强剂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或者预防肿瘤换料患者发展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在导管的防治中,应将预防感染作为重点,当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均表明,虽然已经确定了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各项影响因素,但是导管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幅度仍不理想。因而在日常预防过程中,应强化置管操作和后续的维护管理,正确选用导管留置静脉及导管的材质,尽可能缩短留置导管的时间,不断给患者补充营养,提高其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周宗远,刘霞.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回顾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8:1170-1171.

[2]張琼. 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化疗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49-50.

[3]童小凤.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6:3494-3496.

[4]郝瑾祎,唐婷,倪冬敏,杜佩红. 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2:212-213.

[5]吴春丽,刘建红. 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1:1942-1944.

[6]左明芳,左向东.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药学监护[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4-96.

[7]左向东,左明芳. 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 河北医学,2014,07:1228-1230.

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探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U行中心静脉置管超过48 h, 转出ICU 48 h内患者328例, 其中男198例, 女130例, 年龄13岁~89岁, 平均年龄58.6岁;穿刺部位为锁骨下静脉225例, 股静脉46例, 颈内静脉57例;置管时间2 d~51 d, 平均16.3 d。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 (>38℃) 、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试验结果的致病菌。

1.3 血标本采集

在患者寒战或发热前2.5 h~0.5 h或发热初期采血, 导管口和静脉同时各采集一套血培养, 采血时注意事项: (1) 有效的皮肤消毒, 直径5 cm以上, 待干2 min; (2) 严禁用碘伏对瓶盖进行消毒; (3) 做好手卫生, 防止标本污染; (4) 立即送检。

2 结果

2.1 感染率

32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19例, 感染率为5.79%。其中, 男11例, 女8例, 年龄19岁~81岁, 平均年龄63.5岁。

2.2 感染与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为锁骨下静脉11例, 感染率为4.89%;股静脉6例, 感染率为13.04%;颈内静脉2例, 感染率为3.51%。

2.3 感染与留置时间置管时间14 d~45 d, 平均29.2 d。

2.4 感染与患者基础情况

侵入性操作同时有气管切开、留置尿管者或其他有创管路14例;合并糖尿病5例。

3 讨论

3.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与置管部位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颈内静脉置管者。股静脉距会阴部位较近, 易受出汗、分泌物、尿液的污染, 所以感染机会多。

3.1.2 与置管时间相关

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这可能与细菌易在导管置入处积聚繁殖有关。

3.1.3 与患者基础情况差、侵入性操作多相关

本组感染患者中, 有5例为糖尿病患者, 其感染率高可能与糖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与相关文献一致[1]。ICU患者病情重, 机体免疫力下降, 本组感染患者有14例带有≥3根的其他有创管路, 包括气管切开、留置尿管、鼻饲管各种胸腹腔引流管等, 说明有创操作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相关。

3.2 对策

3.2.1 严格掌握置管适应证, 选择合适置管部位

深静脉置管是以一种特制的硅胶管经皮肤穿刺留置于深静脉内, 包括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 也属于植入物的一种, 有感染的风险, 所以应严格掌握置管的适应证, 更严禁将深静脉置管作为普通输液的途径。本次调查显示,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部位, 与相关报道一致, 所以理想的置管位置是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

3.2.2 每天评估患者病情适时拔管

护理人员应每天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3.3 加强感染环节控制

3.3.1 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置管时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要求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时应保持环境的清洁, 包括空气、手、物表等, 限制人员走动。尽量一次性置管成功, 严禁重新插入不慎脱出体外的导管。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导管, 利于患者活动, 防止导管扭曲成角甚至移位脱出。

3.3.2 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引起感染的最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的任何操作都离不开双手[1], 所以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强调操作前后洗手。据有关报道, 引起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2], 所以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强调医生置管时的手卫生, 护理人员更换贴膜、在三通管接头注药、封管前均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必要时做手消毒。

3.3.3 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

ICU患者基础疾病重, 机体免疫力差, 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增强患者免疫力, 提高抗病能力。若病情允许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 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

3.3.4 严密观察及时诊断及早拔管

ICU护士应每班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感染征象, 每班交接, 做到病情的连续观察。如局部有红肿、分泌物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 无其他明显的感染部位应怀疑CRBSI, 立即汇报医师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 同时用正确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 立即送检。

3.3.5 加强置管部位护理

注意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 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时应注意调整呼吸机管路的方向[3], 避开穿刺点, 防止冷凝水从管路的接口处渗出, 污染穿刺点;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规范, 应将无菌贴膜从穿刺点下方向上揭除, 时刻关注导管外观是否存在长度的变化, 保持导管固定, 防止导管脱出, 有报道, 导管反复的进出移动易将病原菌带入, 贴膜如有潮湿、出血等应随时更换。尽量减少连接装置, 少使用三通接头, 减少打开接头的频次, 避免三通接头暴露在空气中, 若操作不当很容易使定植在体表的病原菌从接头处侵入导管内并生长繁殖后入血。应保持导管的通畅, 每次输液后用脉冲方式注入生理盐水, 最后正压封管。

3.3.6 加强护士教育与培训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首先重视护士的教育和培训,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置管前后护理的重要性, 从而增加规范操作的依从性。应将CRBSI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相关知识纳入ICU护士岗前培训内容, 使之受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4]。

综上所述,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的广泛应用, 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如何预防感染是临床必须面对的问题。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强置管前后的护理, 注重感染环节的管理, 做好基础护理, 做好导管的维护, 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春玲, 邓双艳.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依从性调查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8) :2403.

[2]吕忠民.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294.

[3]吴晓燕, 张金业, 龚光明.静脉置管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291.

上一篇:火灾治理下一篇:成本控制材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