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共6篇)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篇1
晚期胃癌患者由于丧失手术机会,因而只能接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目前腹腔化疗被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作为一种选择性区域化疗措施,通过腹腔内给药方式,具有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高、对胃癌病灶选择性强、全身副作用轻等特点[1]。然而晚期胃癌患者都有明显的癌性腹腔积液,且生长较为迅速,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腹腔化疗效果及生存质量[2]。因此临床提出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化疗,不仅能反复腹腔穿刺抽液,也能向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但是由于要保证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达5~7 d,因此对护理要求较高[3]。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将循证护理理念引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接受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1.4±8.6)岁。将所有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6±9.4)岁;研究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8±8.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临床及病理诊断明确为晚期胃癌;(2)患者均有腹腔化疗的适应证。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神经系统病变及意识障碍者;(2)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以及肺部功能严重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术前先测量脉搏、血压、腹围以及腹部体征,注意与术后相比较。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膀胱受到损伤,取仰卧位,依据超声波定位确定最佳穿刺位点,局部无菌消毒并局麻后,垂直皮肤穿刺进针,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2次突破感后,即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回抽见腹腔积液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镊子缓慢送入导管(美国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Arrow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送入深度为10~15 cm,抽出导丝,用透明薄膜粘贴固定,负压吸引器和延长管用2 m L针筒与导管外接,持续引流并准确记录引流量。停止引流后,注入化疗药物,输注速度>120滴/min。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及肝素钠溶液5 m L冲管,接肝素帽封管,固定,保留。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置管均一次性成功,置管时间为5~15 d。
1.5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5.1 心理疏导的护理
晚期胃癌患者担忧生命能延续多久,不了解腹腔化疗的相关知识,不确定能否适应腹腔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因而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以及厌世等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过重的不良心理反应会妨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会削弱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首先,要鼓励晚期胃癌患者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树立战胜肿瘤的信心;第二,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化疗的过程、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第三,腹腔化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3]。
1.5.2 药物输注的护理
腹腔化疗时要密切观察药物输注的滴速,滴速应控制在120~150滴/min,以确保药物能快速进入腹腔,使得药物在肿瘤病灶部位保持较高的浓度。研究证实稳定的高浓度的药物会显著提高对肿瘤的直接杀伤力,进而有效地控制癌性腹水。若药物输注的过程中出现阻塞不通畅则可能会导致化疗药物进入皮下引起局部坏死,护理人员应及时适当调整中心静脉导管部位,指导患者更换体位,观察留置导管长度以及有无脱出可能。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若有严重腹痛及腹泻则应及时停止药物滴注,并联系医师进行处理。由于腹腔化疗易导致腹腔内粘连而使药物在病灶分布较少,故可应用较多剂量生理盐水腹腔灌注,充分扩张腹腔[2]。
1.5.3 潜发感染的防止
晚期胃癌患者的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腹腔感染、穿刺点部位感染等潜在感染,因此医务人员穿刺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且化疗药物在配制及灌注过程中也均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进入腹腔出现细菌性腹膜炎。操作时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穿刺部位每周用碘附消毒2次,消毒后更换无菌敷料。腹腔化疗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每6小时测体温,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痛等症状。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持病房的环境清洁,保持通风,每日定时予以紫外线空气照射,防止交叉感染。留置导管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禁止洗澡[4]。
1.5.4 并发症护理
针对晚期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并发症,如:腹痛、胃肠道反应、肠梗阻、骨髓抑制、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不良反应。腹痛、胃肠道反应的预防可预先排出适当的腹腔积液,降低腹腔内压,灌注前化疗药物需充分稀释并加温至38℃左右。化疗后应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若有渗液应立即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时,指导家属祛除口腔呕吐物,防止误吸发生;出现骨髓抑制等症状,要指导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以及皮肤破损等并发症的发生[5]。
1.6 研究指标
(1)两组患者留置管情况,如:留置管留置时间、通畅率及脱出率的差异;(2)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估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其中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肌体疼痛分数较低者应加强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而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分数相对较低者强调心理护理措施。(3)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如:骨髓抑制、腹痛、肠梗阻、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置管情况及SF-36量表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留置管留置时间及通畅率显著较高,而脱出率较低(P<0.05);研究组SF-36量表值的总分、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情感角色及心理健康各分项值均较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的骨髓抑制、腹痛、肠梗阻、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4.2%、45.2%、2.4%、47.6%、4.8%及7.1%,与对照组(73.8%、66.7%、9.5%、69.0%、9.5%及14.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晚期胃癌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恶病质,伴有明显呼吸困难、腹胀、难以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等特点,且需要定期予以腹腔化疗,而传统的腹腔穿刺需要多次穿刺,穿刺后需要保持同一体位,以避免穿刺针移位滑出或刺伤肠道,同时由于放液过多、过快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以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6]。近些年来临床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化疗,其优点包括:(1)只需要穿刺一次,即可行多次放液及化疗药物的输注,易固定不易脱落;(2)导管柔韧度好,能随腹壁张力而弯曲,有效减少肠道及膈肌损伤;(3)导管端头呈钝性,对腹壁组织刺激性小,引起腹痛程度减小;(4)便于安全定量给药控制,防止化疗药液外渗。然而由于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要求保留时间较长,因此护理标准也较高[7,8,9]。
随着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循证护理理念也被引入临床护理措施中。目前循证护理是指依据充分的科学临床研究证据,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有效科学的护理服务,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以此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10]。循证护理措施根据临床科学护理研究结果来予以护理实践,从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胃癌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的疏导、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潜在的腹腔感染以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最为重要[11]。本研究中通过具体深入分析每个晚期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于上述因素给予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临床循证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护理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循证护理措施的晚期胃癌患者其留置管留置时间以及留置管通畅率显著较高,而留置管脱出率显著较低,这表明循证护理措施显著改善了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的疗效。同时研究组的SF-36量表值也较高,即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应用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腹腔化疗的骨髓抑制、腹痛、气胸、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晚期胃癌患者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化疗的循证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留置管的留置时间、通畅率及脱出率;应用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并比较;比较两组患者骨髓抑制、腹痛、肠梗阻、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留置管留置时间[(10.6±4.3)d]、通畅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5.5±2.7)d,81.0%](均P<0.05),而留置管脱出率低于对照组[4.8%比11.9%,P<0.05];研究组SF-36量表值的总分、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情感角色及心理健康各项分值[(306.9±54.6)、(85.4±4.8)、(52.3±4.1)、(78.3±5.7)、(56.9±4.9)、(74.6±5.0)分]均高于对照组[(272.8±45.8)、(73.7±3.5)、(45.8±3.6)、(62.2±4.9)、(43.2±4.6)、(61.8±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骨髓抑制、腹痛、肠梗阻、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2%、45.2%、2.4%、47.6%、4.8%及7.1%,明显低于对照组(73.8%、66.7%、9.5%、69.0%、9.5%及14.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接受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晚期胃癌,循证护理,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化疗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篇2
一、方法材料 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组1副(国产舒贝康牌);导管16G×20cm带侧孔、穿刺针18G×70mm J型金属导丝0.89mm×60cm,Raulson注射器(中央有一带瓣膜的管道与穿刺针相通)、扩张皮肤套管,一次性使用输液器1条,500ml滴流瓶1个。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系统 在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关于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输液器、1个500ml滴流瓶。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去掉输液器一端的排气小管。输液器滤头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的三通管连接(三通管先处于关闭状态),另一端插入滴流瓶胶盖内,同时用输液管在滴流瓶的侧面做成U字型并用胶布固定。由此组成具有负压的引流系统,对胸腔积液加以持续负压引流。操作步骤 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部位,病人坐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Raulson注射器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当阻力突然减轻回抽注射器中有积液或气体即证明进入胸膜腔;右手用导丝推进器把导丝从注射器尾部向前推进25~28cm(进入胸腔内约5~8cm);固定好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注射器;从导丝尾端套上扩皮套管,扩张导丝入皮处的针孔;用留置导管替换扩皮套管,旋转推进导管,通过皮肤和胸壁组织进入胸腔,将导管送进(进入胸腔内约3~5cm),再用注射器回抽,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拔出导丝并接上三通管;在穿刺孔处碘酊消毒后敷上一小块无菌纱布,再用医用胶贴将导管粘贴于胸壁固定;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并将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用输液器滤头一段与三通管连接,输液器另一端(带有排气管的一端)插入500ml滴流瓶的橡皮盖内,同时在滴流瓶侧壁用滴流管做成U字形,并胶布固定,形成负压,即起到负压引流器的作用;连接完后打开三通管,即见胸液顺利进入滴流瓶;可随时留取新鲜胸液送检;引流速度控制在100~120滴/min,每天引流8~10h,记录引流量,如引流不畅可用注射器试抽,并注入适量尿激酶,期间通过改变体位使胸腔积液得以充分引流,当引流的液体<50ml/日时即可拔管,在拔管前可经三通管往胸腔内注入高聚生、顺铂等药物治疗,一般引流时间不宜超过1周。
二、护理
1.术前护理
(1)患者的准备: 恶性胸水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低落, 对治疗失去信心 , 针对患者的思想问题, 护士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 ,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 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于胸腔引流 , 治疗胸腔积液有如下优点: ①只需 1 次穿刺 , 减轻了痛苦, 减少多次穿刺引起的脏器损伤及胸膜休克的机会;②可采用多种体位, 更快更彻底的引流胸液, 并有利于胸腔内给药;③导管细而软, 对胸膜组织刺激小 , 并可随意转动体位不引起疼痛;引流袋体积小 , 携带方便, 不影响活动和睡眠 , 有利于患者的自我护理。同时解释引流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操作时配合要点 , 如穿刺时固定体位, 不说话、咳嗽等, 稳定情绪 ,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术前测定凝血功能。
2.术中配合: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 , 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 暴露术野时冬天注意保暖。置管成功后 , 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 固定好引流管及引流袋, 引流袋可固定于床边, 如患者一般情况好, 能走动 , 可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腰部。在整个过程中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进针后的反应情况 , 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 并协助留取送检标本。
3.术后护理(1)安置体位: 取半卧位, 休息 0.5 h后根据病情可作适当的活动 , 一般情况好的可带袋行走,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引流速度 , 早期大量胸腔积液引流时不宜过快, 通过调节胸液的引流量, 控制引流速度 , 避免由于过多、过快引流 , 引起复张性肺水肿。应分次引流 , 每天引流量应 < 1000ml, 以免引起纵隔摆动;(2)病情观察: 在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 , 如出现心慌、出汗等, 应及时夹管 , 停止引流 , 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引流。本组无 1 例出现上述症状;(3)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出现引流不通畅 ,用配套的导引钢丝疏通可解决了管腔堵塞问题, 由于导引钢丝的特殊结构 , 一般不会引起肺损伤 , 也可用少量肝素稀释液保留于管中来预防引流管堵塞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29~80岁,平均50岁。单发囊肿28例,多发囊肿7例,囊肿直径7~13 cm。
1.2 方法
术前常规肝脏CT检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询问有无酒精过敏史。患者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以CT选择穿刺部位及大致方向,B超再次定位,测定进针路径大致长度,避开血管及胆管,穿刺路径经过正常肝组织约1~2cm。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及铺巾,以2%利多卡因由皮肤至肝被膜局部麻醉。在B超引导下以单腔静脉穿刺针刺入肝囊肿内,抽取5 ml囊液,减低囊内压力,放置导丝后拔穿刺针,扩皮器顺导丝扩至肝被膜,顺导丝置入单腔深静脉导管约15~20 cm。拔出导丝后,接50 ml注射器反复抽尽囊液,至B超下囊腔闭塞,其间可变换体位及B超监测下部分拔出导管以利抽尽囊液。留样送检,并计算抽出囊液总量,注入囊液总量约20%~25%的无水酒精,保留10~15min,其间患者可变换体位,使无水酒精与囊壁充分接触,抽尽囊肿内所注酒精,至B超下囊腔闭塞。一次注入无水酒精量不宜超过150 ml,对于巨大囊肿,可等量无水酒精冲洗囊腔2~3次。注射器给予负压下,拔去深静脉导管,无菌纱布包扎,腹带压迫,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注意有无酒精中毒症状。
2 结果
全组硬化治疗均获成功,3例出现肝区轻度胀痛,未处理,自行好转,7例出现一过性轻度肝功能受损,护肝治疗后好转,4例术后出现醉酒反应,补液后自行好转,无一例出血,胆瘘,气胸,感染及邻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效1例 (2.9%) ,肝囊肿缩小1/3为4例 (11.4%) ,肝囊肿缩小1/3~2/3为13例 (37%) ,肝囊肿基本消失或消失17例 (48.6%) ,总有效率97.1%。
3 讨论
肝囊肿发病机制不清,多为先天性的,即通常所指肝囊肿,由于肝内胆管和淋巴管胚胎时发育障碍,或胎儿期胆管炎,肝内小胆管闭塞导致。后天可由寄生虫、外伤、炎症、肿瘤、寄生虫等因素引发囊肿。当囊肿过大 (直径超过5 cm时) ,会压迫胃肠道及肝脏相邻器官而引起症状,可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多囊肝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黄疸、腹水、门脉高压症[2]。肝囊肿常见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细菌感染、瘘及穿透,而罕见癌变,少数肝囊肿可出现短期内生长迅速有恶变倾向等,所以,所有肝囊肿需要定期检查观察,对于直径超过5 cm的肝囊肿可考虑治疗。肝囊肿采用开腹及腹腔镜治疗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患者不易接受。结合CT, B超引导下,单腔深静脉导管穿刺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肝囊肿,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不易损伤肝脏及周围器官。置单腔深静脉导管后可尽量抽尽囊液,保证注入无水酒精后的酒精浓度,抽取囊液及注射无水酒精操作方便,不易渗漏入腹腔。深静脉导管不易脱出肝囊肿囊腔。注入无水酒精后,患者可方便改变体位,使酒精与肝囊肿囊壁充分接触,提高硬化治疗疗效。如需要囊腔引流,可保留此管,并接无菌引流袋。总之,B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无水酒精硬化治疗是一种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费用低廉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肝囊肿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35例肝囊肿患者, 其中单发囊肿28例, 多发囊肿7例, 均在B超引导下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肝囊肿, 抽尽囊液后注入适量无水酒精进行硬化治疗。结果 35例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肝囊肿, 操作成功率100%, 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后随访0.5~2年, 无效1例 (2.9%) , 肝囊肿缩小1/3为4例 (11.4%) , 肝囊肿缩小1/3~2/3为13例 (37%) , 肝囊肿基本消失或消失17例 (48.6%) , 总有效率97.1%。结论 在B超引导下肝囊肿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定位准确, 疗效好, 操作简便安全, 创伤小,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关键词:肝囊肿,单腔深静脉导管,无水酒精
参考文献
[1]何翠英, 符亚辉, 裴占宝.30例单纯性肝囊肿硬化治疗体会.临床医学杂志, 2003, 5 (4) :246.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篇4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实行静脉化疗的病人150例, 其中男50例, 女100例;年龄26岁~78岁, 平均52岁;锁骨下静脉穿刺135例, 颈内静脉穿刺15例;导管留置时间:7 d~86 d, 平均54 d;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穿丝线通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于病人的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的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 实验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之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病人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3 更换敷贴的方法
每3 d~5 d更换一次敷贴, 若局部有渗出或敷贴开边随时更换, 若穿刺点有血迹, 应用消毒棉球浸润软化后去除血迹, 之后更换敷贴。更换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更换敷贴时从穿刺点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揭除, 同时固定导管, 先用碘伏消毒, 后用75%乙醇消毒, 待干后再用敷贴固定。如首次置管, 应在第二天更换敷贴, 观察穿刺点情况。
1.2.4 观察项目
记录病人置管固定后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的反应, 局部感染、病人不适感、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局部感染
表1显示, 实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的机会较大[1]。导管固定贴更换敷贴时, 无蝶型夹及缝线的干扰, 消毒更为彻底, 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而常规方法在更换敷料时, 蝶型夹与皮肤固定处不易被彻底消毒, 久之就容易滋生细菌, 从而引起皮肤感染。
3.2 导管固定贴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导管固定贴不需要缝线与皮肤的缝合, 病人活动时无牵拉引起缝线处皮肤的疼痛, 舒适度显著增加。
3.3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导管部分脱出以及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 cm, 但功能没有丧失。导管脱落是指导管意外移动或脱掉, 致使导管不能继续使用[3]。固定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稳妥固定十分重要。常规采用蝶型及夹缝线固定导管, 因皮肤的生长, 久之可造成缝线的脱落, 更换敷贴时容易引起导管的脱出, 而导管固定贴定期更换, 与皮肤粘贴紧密, 从而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的几率。
3.4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因未安置蝶型夹, 且没有缝线引起皮肤的排异反应, 护士操作极为简便, 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5 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穿刺置管, 动作轻柔, 熟练。在每次换药或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消毒导管末端及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4]。②天气温度的变化与敷贴的更换周期有关。炎热季节, 敷贴的更换视病人的出汗情况, 每1 d或2 d更换;对于出汗多的病人应每日更换。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③更换敷贴时, 发现导管固定贴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④病人洗澡时应擦浴而不应该淋浴,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 防弄湿而污染。⑤导管固定贴应定期更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受到导管的压迫而使皮肤破损。⑥导管移位和脱出后, 切忌再送入血管。
4 小结
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置管的病人[5], 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会存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等情况, 因此, 强调正确的置管方法和导管固定方法尤为重要。采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了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带来的不适感, 使导管段长期处于中心静脉,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从而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邱燕宁.经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31 (2) :107-108.
[2]张玉香, 张思杰, 郭玉凤.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固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200-201.
[3]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1.
[4]张玉香, 吴修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固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64.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体会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40例, 化疗患者11例, 心脏手术患者29例, 均选用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时间为3 d~30 d, 1例在术后3 d出现心律失常拔除导管。
2护理
2.1心理护理护士应热情、主动, 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其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
2.2术后护理
2.2.1置管部位皮肤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透明敷贴每周更换1次, 伤口敷贴。每2 d更换1次, 更换时先将无菌贴膜由上向下轻轻撕掉, 防止导管脱出, 再用0.5%碘伏棉球由内向外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约8 cm~10 cm, 应用碘伏的局部有一层深棕色的薄痂形成, 有掩盖导管入口的作用。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 黄新武等[2]报道碘伏能持续灭菌, 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入血。穿刺处有渗血及污染应立即更换敷贴。
2.2.2术后气胸及皮下气肿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 如穿刺处周围皮肤有捻发感, 提示有皮下气肿, 如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弱时, 提示可能有气胸, 应立即报告医生, 配合做胸部X线检查, 视气胸的轻重给予治疗和护理。
2.2.3预防导管脱出置管后用缝线固定, 再覆盖透明贴膜, 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协助患者床上擦浴和更换衣服, 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
2.2.4防止导管感染静脉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很高, 应保持导管通畅, 每日更换输液装置。临床应用表明, 使用单腔导管患者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腔导管, 因此, 无特殊需要应选择单腔中心静脉导管[2]。
2.2.5防止导管堵塞每次使用导管后先用生理盐水5~10 m L冲管, 然后用10 U/m L肝素液5~10 m L封管, 如果是双腔导管分别进行标注, 交替使用, 以防止导管堵塞。封管时采用脉冲式和正压封管, 先用脉冲式, 即边冲边停顿, 使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漩涡, 防止药物微粒停留在管腔;再采用正压封管法, 退出约2/3针头, 用剩余2 m L的生理盐水缓慢推注, 使肝素帽管腔充满封管液, 先夹紧导管再拔出头皮针。导管出现封堵现象时可使用注射器尽力回抽, 严禁向内推注, 以防肺栓塞发生, 仍不通时予以拔管。
3体会
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基本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 成为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也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长期静脉营养、快速输液、化疗等, 为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既方便了患者, 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爱玲.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 :380-381.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推荐阅读: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07-21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06-02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10-26
ICU中心静脉导管07-19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06-24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论文07-19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07-23
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对比研究08-01
中心静脉/护理08-15
低中心静脉压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