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2024-07-21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精选12篇)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1

随着化疗病人的日益增加, 化疗药的类型日益繁多, 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更加强大, 在临床工作中, 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并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 我们一般都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来合理安全行化疗治疗。在护理工作中, 为了加强管理, 规范导管使用情况结果的登记, 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的安全性, 减少不该发生的医疗、护理纠纷, 我科于2010年起设计了《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及维护记录单》, 取得满意效果。

1维护记录单的设计 (见表1)

2 维护记录单的使用要求及填表方法

在我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术是由主管医生操作, 或由本科室护士长及资历深的护士进行操作。操作者待评估病人后, 置管前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 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后再行置管。

根据表1的院内置管中的格式进行相对应的填写资料。其中“术侧臂围”是针对留置PICC导管而言。“穿刺点”“X线检查”及“导管头端位置”对于观察的结果采用在括号内打“√”形式来表示, 如果穿刺口有渗血现象, 还应填写出血量是多少、采用哪种止血方法及处理后止血情况如何对于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 我们都会给其一个置管手册, 手册中填写有病人所留置导管的基本情况及置管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嘱病人务必保管好此手册, 待出院后, 到下次返院时有利于护士的观察与维护。

对于带中心静脉导管入院的病人, 我们通过导管留置的置管手册, 根据表1中“带入导管”的格式一一进行评估及填写维护记录单, 并要求病人或家属签名。

在维护记录栏中包括有四个部分:时间、使用情况、维护状况、执行护士签名。日期及时间:为维护的时间;使用情况分为种情况通畅阻力堵塞若在日常维护过程出现前面种情况就在相对应的栏打“√”, 并在该病人的一般 (危重) 护理记录单中记录清楚处理情况。维护状况中又分为5个方面:换敷贴、局部情况、换肝素帽、冲管、封管。若在日常维护过程进行前面5个方面的护理就在相对应的栏打“√”。换敷贴为每周更换2次, 置管术后次日常规更换1次, 如局部有渗出、敷帖脱落或污染时随时更换[1]。更换敷贴时要注意观察穿刺口局部有无渗血、红肿、导管有无脱出或置入更深。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均应在维护单上注明, 以便护士在维护过程中进行跟踪观察及处理。2.5对于要求带管出院的病人, 护士应向其或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并予双方签全名。注意事项有:嘱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勤换内衣, 保持皮肤洁净及导管敷贴干燥, 更换衣服时避免将导管拔脱, 每周行更换敷贴及冲管2次, 如不适及时就诊等。

3 体会

使用该维护单后,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就更加便于管理, 对护士的行为也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在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维护的过程及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都一目了然, 还方便护士对发现的情况更好地进行跟踪观察及处理。避免了病人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中的意外情况发生。

病人知情同意的签署, 提高病人遵嘱的依从性, 确保了病人的安全[2]保障了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的寿命通过使用维护记录单, 杜绝了护士在护理导管中的盲目性。在医护工作中通过对维护记录单的观察, 也可以起到互相督促的工作。从使用此维护记录单至今, 无一例护理纠纷发生。

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日益普及, 病人及家属的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尤其是实行“举证倒置”后更增加了医疗责任风险, 医务人员将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和难以举证所带来的赔偿。通过与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完善维护记录单中相关资料及置管手册资料、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名, 这些都可以作为举证的有据材料。强化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了良好的就医秩序。

参考文献

[1]方园, 李冬咏, 谢少清.康惠尔敷帖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8 (1C) :203.

[2]朱新青, 冼日凤, 梁雁芳, 等.药物过敏试验记录单的人性化设计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0) :89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2

一、静脉导管维护标准流程

第一步(A)评估导管功能:即导管是否通畅、穿刺局部有无异常情况。

第二步(C)冲管:在使用导管输液后进行彻底的冲管,使用脉冲式20ml生理盐水冲管。

第三步(L)封管:使用2-3ml生理盐水或含肝素的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

二、静脉导管日常维护技术

1、敷料更换技术

1)评估:每天对穿刺点进行视诊和触诊,了解有无触痛及感染征象。2)常规至少7天/次更换无菌透明敷料,若有内固定,必须使用无菌胶带。

3)如敷料有潮湿、污染、渗血、渗液、完整性受损或被揭开,需随时更换。

4)更换敷料时,脱出的导管不应被重新送入。

5)在敷料的标签纸上标注导管穿刺时间、更换敷料时间、操作者姓名。

2、冲管与封管技术

1)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前必须确定导管在血管内,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脉冲式冲洗导管方法:推一下停一下,使推注的液体在导管管腔内形成波浪和局部的小漩涡,彻底清除导管壁上滞留

物。

2)输注血液或血制品以及TPN、脂肪乳剂、甘露醇前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

3)输全血或成分血时,在每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持续输注全血、成分血或脂肪乳剂超过4小时,每4小时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以保持导管通畅。

4)持续输液,每12小时应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5)输液结束,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正压封管。正压封管:2-3ml肝素稀释液(10-100u/ml),边注射边向后退针,推注速度大于退针速度。

3、输液接头更换技术

1)每次输液前,应消毒肝素帽。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片(尽量拧干),包住导管接口用力旋转10次以上。2)常规每隔7天更换一次。

3)如输血、抽血、输注脂肪乳剂后应及时更换。

4)如肝素帽有回血时或任何原因将肝素帽从导管上取下,就应立即换上新的肝素帽。

5)肝素帽疑有裂纹损坏时,应立即更换。

4、消毒原则

1)选择合适的消毒液,最好使用含碘、洗必泰消毒液。

2)消毒顺序为:先用酒精脱油脂,再用含碘消毒液或洗必泰消毒液消毒。按顺-逆-顺时针各一遍。

3)消毒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形用力摩擦10s以上。4)消毒面积:以穿刺点为中心,PIV为5×5cm,PICC/CVC为10×10cm,PORT为15cm。

5、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技术 1)医生开具医嘱并做好解释。2)平卧位/半卧位。

3)对穿刺点及缝线处进行消毒。4)拆除缝线。

5)导管拔出时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轻拉拔除导管;检查导管尖端是否完整。

6)用指压法压迫穿刺点直至血止,但不可过度按压或用力按摩颈动脉。

7)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24小时,密封穿刺点,以防空气栓塞。8)拔管后患者需观察30min。

6、导管使用时限 PIV导管成人留置72-96h,新生儿及儿童如无异常可留置至治疗结束;PICC导管180天以上;CVC导管留置7-28天;PORT导管如无异常可以终身使用。

7、封管液选择 常规选择生理盐水或含肝素的生理盐水作为导管封管液,封管液量为导管容积1-2倍。一般情况下,PIV导管为2ml,CVC及PICC导管为3ml,PORT导管为10ml,血液透析管为3ml(双管)。1)PIV导管 幼儿及儿童使用含肝素钠12.5u/ml生理盐水;成人为含肝素钠25-50u/ml生理盐水。

2)CVC及PICC导管 幼儿及儿童使用含肝素钠25-50u/ml生理盐水;成人为含肝素钠50-100u/ml生理盐水。

3)PORT导管 成人为含肝素钠100u/ml生理盐水。

4)血液透析管 含肝素钠5-25mg/ml生理盐水,或尿激酶+含肝素钠50mg/ml生理盐水。

5)新生儿及凝血功能低下患者 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使用含低剂量(10u/ml)肝素钠生理盐水。

8、正确使用透明敷料

1)打开透明敷料包装,并取出透明敷料,移除透明敷料的离型纸。2)将透明敷料边框预切口的一边对准导管延长管方向。

3)穿刺点应正对透明敷料中央,无张力粘贴敷料,避免造成机械性张力性皮肤损伤。

4)用指腹轻轻按压整片透明敷料,使皮肤与敷料充分接触,避免水汽积聚。

5)从预切口处移除边框,一边移除边框一边按压透明敷料。

9、患者健康教育

1)经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留置期间避免淋浴,以防止水渗入敷料引起感染。

2)PICC导管淋浴时将置管侧手臂包裹好,避免洗澡水渗入,保持敷料干燥。如意外浸湿,即可更换敷料。

3)置管后注意穿衣服时先穿置管侧肢体,脱衣服时后脱置管侧肢体,以免将导管带出。

4)患者休息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以防导管滑出。

5)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如穿刺点有疼痛、发痒等不适,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勿自行处理。

6)穿刺点在穿刺置管48小时内有少量出血属于正常,如出血量大,则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7)PICC导管置管后可以多活动,避免拎提5公斤以上重物。8)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应每周冲封管一次,以免堵管。9)静脉输液期间不可随意调节输液滴注速度、牵拉分离导管与输液管道。

10、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堵管溶栓术

1)确认导管堵管,检查了解有无溶栓禁忌和医嘱。2)告知患者溶栓过程及结果,获得知情同意。3)备齐物品,建立无菌区。

4)配置溶栓液:使用每毫升含尿激酶5000u的生理盐水。5)方法:连接三通接头,先用注射器抽吸导管成负压,连接尿激酶注射器,利用负压将溶酶溶液吸入导管,保持5-10min。吸出尿激酶溶液;如不通,反复进行冲管溶栓直至导管通畅。6)经反复冲管不通者,拔管。

7)注意:尿激酶对于新鲜的血栓有溶解作用,对于陈旧性血栓无作用。

深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及导管维护 篇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保留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痛苦、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便于患者活动,并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和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营养、肿瘤化疗、血液透析等方面。但是,由于置管本身的创伤性和置管部位的特殊性,置管后易出现感染、导管漂移、导管断裂或破损、堵管、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尤以感染和堵管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置管效果。因此,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减少感染、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本组通过对7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持续护理,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11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共有70例患者因病情需要行深静脉置管术,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65-92岁,平均75岁,导管留置时间15~35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52例,PICC置管5例,股静脉置管13例。

二、 护理

2.1 操作流程标准化,严格无菌操作:在深静脉置管过程中,必须严格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常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工作是减少感染的重要途径。

2.2 导管的选择和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 术前和主管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手术后需输液的天数、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尽量选择单腔或双腔留置管。根据患者颈部、腹股沟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尽量不采用股静脉穿刺,因股静脉临近会阴部容易受排泄物污染,使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5.8 )[1]。如穿刺部位毛发很多则用备皮刀剃除。

2.3 穿刺部位护理:保持置管部位局部清洁干燥,置管部位用安尔碘以穿刺口为中心消毒,直径大于10 cm,待干后覆盖3M 透明薄膜。留置管处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覆盖时以穿刺点为中心,从穿刺点逐渐往四周压平,使3M 透明膜包裹留置管并且与皮肤紧密粘连,不留气泡。3M 透明膜一般三天更换一次,更换透明膜时,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出汗多时、薄膜卷边时应及时更换。严密观察穿刺口部位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现象。

2.4 肝素帽护理: 每次输液前均用安尔碘棉签消毒肝素帽2次,每次15秒,然后直接连接输液器针头进行输液、治疗。常规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在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经由肝素帽取血、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或肝索帽里面有血时应及时更换。

2.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将刺激性强的药物、粘稠度大的药物如脂肪乳等放到最后输注,因此类药物容易刺激静脉引起静脉炎,而且容易粘连在管壁上,造成阻塞。每次输注脂肪乳、成分血后都用生理盐水或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管,然后才输注其他液体。

2.6 导管的冲洗、封管:如果距下次输液在6小时以内,采用BD公司的10 ml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封管。如果距下次输液在6小时以上,患者病情允许,则采用10 ml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管,然后用肝素钠盐水3~5 ml正压封管。研究表明,肝素盐水能显著降低细菌群落聚集[2]。配制好的肝素盐水稀释液,可以保存24h,为避免感染,超过24h应弃去重新配制。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2.7 严格床头交接班:对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床头要有明显的置管标识,严格床头交接班,包括置管的深度,置管的位置,管道有无打折、扭曲、受压、脱出、折疊、牵拉等现象的发生,防止因患者体位变化而引起移位。

三、 小结

深静脉置管的使用对于建立快速血管通路,及时准确快速给药提供了方便,为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保障,而且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深静脉穿刺成功后,科学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置管时间,不同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管道堵塞、穿刺口红肿,余均未发现异常。由此可见,持续科学有效的护理在深静脉置管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肿瘤护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病人, 男182例, 女143例;平均56岁;脑外伤48例, 脑出血107例, 脑梗死11例, 动脉瘤110例, 胶质瘤4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采用PICC置管进行长时间补液治疗, 采用的PICC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型号为4Fr;留置时间为34d~309d。

1.2 结果

本组325例病人在PICC置管期间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未出现脱管、断管、拔管困难等情况, 未发生PICC相关医患纠纷。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管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管理,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士进行置管和日常维护能够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而PICC护理团队不仅有益于病人, 而且可以得到专业发展。

2.1.1 PICC专科护士管理

PICC专科护士均经严格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 取得PICC资格证书, 负责置管、维护、质量控制及PICC培训指导、院内及院外会诊。

2.1.2 科内护士管理

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计划性培训, 如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特殊疑难病例讨论等。培训合格的护士具有主动静脉治疗理念, 了解相关血管解剖知识, 能熟练掌握PICC适应证、置管评估、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相关并发症观察与处理、PICC应急预案演练等。

2.2 充分告知, 履行知情同意

置管同意书为PICC穿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规范了医护行为, 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置管前由主管医生及置管护士分别进行置管知情同意谈话, 详细讲解PICC的目的、适应证等。知情同意书与病历一起归档留存。

2.3 病人及陪侍人的教育管理

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需要康复治疗, 带PICC导管时间较长, 且病人及家属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病人及家属担心置管后及出院后导管的护理及妥善保护, 想知道管道脱出应该怎样预防。PICC留置时间长、治疗周期多, 病人带管回家不可避免, 根据PICC置管不同阶段知识需求, 我们为病人制订了PICC健康教育路径, 并严格按照PICC健康教育路径执行,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3.1 置管前教育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护士协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PICC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置管后自我管理知识, 与其他带管病人交流PICC相关知识, 缓解其紧张情绪。对文化水平低、合作能力较差、边远地区 (当地可能没有PICC门诊) 不能确保正常维护的病人需慎重考虑是否置管, 并反复对其进行教育。

2.3.2 置管后教育

告知病人及家属穿刺侧手臂可正常活动, 无需僵直、制动, 次日起可行手臂的旋转、屈伸、握松拳动作, 避免过度上举、外展及后伸, 避免提拉5kg以上的重物, 保持透明膜的干燥及外形完整, 如有卷边潮湿应及时更换, 标明维护时间等。因为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意识不清及烦躁多动, 所以应预防非治疗性拔出PICC导管。

2.3.3 出院前教育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PICC带管期间日常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联系方式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及主动性, 主动按维护时间对PICC进行维护, 从而尽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请病人或家属签署带管回家知情同意书并科内归档留存。

2.4 PICC置管后安全管理

完善各种医嘱签字、护理记录、置管记录、病人PICC维护手册, 在知情同意书上粘贴条形码等。建立PICC病人档案: (1) 病人基本信息, 包括病人姓名、科室、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 (2) 穿刺置管记录, 包括置管日期、导管型号、批号、有效期、穿刺部位、穿刺侧肢体臂围、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导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记录、穿刺者签名、置管医院及科室、联系电话。 (3) 带管期间维护记录, 包括日期、进行何种操作、穿刺点外观 (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穿刺侧肢体臂围 (穿刺点以上10cm) 。 (4) 拔管记录, 包括拔管日期、拔管原因、拔管过程、尖端是否完整、拔出导管的长度、是否做细菌学培养及结果、拔管者签名。

2.5 拔管管理

因PICC留置时间较长在拔管时会遇到困难, 如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异位, 拔管困难时切不可强行或暴力拔除, 以免发生体内断管, 对病人造成极大伤害, 如引起血流不畅、深静脉损伤、心律失常、损伤心肌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需把握PICC拔管禁忌证, 并规范操作。拔管前告知操作的简单步骤, 做好准备工作,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感, 避免由于过度紧张、焦虑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引起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的情况。协助病人取卧位, 置管侧手臂外展, 与身体呈90°, 充分放松, 减少血管的弯度, 热敷肢体, 扩张血管。拔管时手指保持在穿刺点以上1.0cm~1.5cm处, 不可长距离拉管, 动作轻柔, 轻轻旋转向外退管, 速度为2cm/s~3cm/s, 拔管时间不少于20s。拔管困难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抬高患肢, 局部热敷, 同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规范PICC体内脱管及断裂的抢救程序, 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并演练, 便于突发类似情况时不至于慌乱延误抢救时间。

3 体会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5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透析治疗日益完善,使得透析患者生命延长。中心静脉导管及半永久性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随之增加,如何保持中心静脉导管及半永久性的中心静脉导管通畅也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因此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尤其重要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

0.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透析治疗日益完善,使得透析患者生命延长。中心静脉导管及半永久性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随之增加,如何保持中心静脉导管及半永久性的中心静脉导管通畅也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因此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尤其重要,现将几年来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新置导管护理

新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应观察1h,查看局部有无渗血、血肿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检查导管的缝线有无断开,夹子是否关闭,导管有无部分脱出,置管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等。消毒、换药,检查导管内血液,用5ml一次性注射器从导管的动静端分别抽取5ml含封管液的血液,推注在纱布上,查看有无血凝块。测试导管内血流,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分别抽吸导管内血液,3~5s血液充满注射器,视为导管通畅、血流量饱满,接血液透析管路上机,导管用治疗巾覆盖。

使用时按常规消毒导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肝素液体及血液,然后用生理盐水进行推注。如抽吸不畅,应调整导管方向,尽量抽出可能形成的血栓,保持导管通畅。固定时,先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使用一张敷贴覆盖,再用一块无菌纱布包好皮肤外漏部分,最后用胶布固定好。嘱患者做好导管的自我维护,穿宽松的衣服,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随意去掉固定导管的敷料,避免剧烈的运动。若导管周围有出血或渗血时应及时通知医师。2.封管

2.1封管根据导管的长度以及患者的出凝血情况,抽取适量的肝素盐水,采取滚珠式推入肝素盐水的方法封管。封管后动静脉夹在推注(正压)状态下关闭,一旦关闭请勿再打开,用无菌的肝素帽封闭。对于使用半永久性的导管,1个月1次使用注射泵泵入低分子肝素(生理盐水50ml+低分子肝素1支)以保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通畅。

2.2预防感染进行操作时注意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每次开启导管时接头都要彻底消毒,透析结束时更换肝素帽,透析间期每天消毒导管外皮肤和接头周围1次,保持导管外皮肤干燥。感染后的处理方法,若

患者有发热的现象,先排除其他的原因,确定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时,首先使用抗生素加肝素盐水封管(林可霉素1支+生理盐水+肝素),效果不好时,可以从中心静脉双侧导管连续3d输入抗生素。

2.3脱管的护理主要与固定不好以及患者活动时不注意有关,如遇到管已经脱出,应压迫穿刺点15~30min,待出血停止后,予以包扎,绝对不能将导管送回血管内。

封管方法单纯肝素组采用肝素注射液(每支2 ml,含肝素100 mg)2支,双腔管两侧各注入1.2 ml封管。抗生素肝素组以抗生素联合浓肝素封管,采用庆大霉素8万U(2 ml)联合肝素100 mg(2 ml),混匀后双腔管两侧各注入1.2 ml封管。

2.4护理方法①严格无菌操作:感染是临床上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要点在于严格无菌操作。无论是接通血路还是封管,必须对管口进行彻底消毒。导管插入和使用时应严格保证无菌操作。如果发现导管意外滑出,须再次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回置。②定时更新敷料:护理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置管口的清洁和干燥,用3M敷贴代替纱布包扎,防止纱布脱落或导管滑脱而增加感染概率。定期更换导管出口处的手术薄膜及包扎敷料,2 d更换1次药物,尽量不要频繁更换敷料,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抗生素治疗感染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使症状自行消失。

2.5观察指标有以下任意一项者可诊断为感染:①恶寒、发热、寒战,原因不明,拔除导管后症状自行消失。②导管尖细菌培养,每个平皿>500个菌落。③置管口皮肤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3感染原因分析

3.1置管途径置管途径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心静脉通路应以颈内静脉为首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穿刺,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因为股静脉邻近人体会阴部,部位较阴晦,局部皮肤寄生菌群多,反复活动使导管口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提高了感染的概率。因此,我们认为中心静脉通路应以颈内静脉通路为优先选择,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预防感染。

3.2置管时间置管时间与感染的发生有一定联系。有文献报道,股静脉置管1周内的感染率可达19%,颈内静脉置管3周后的感染率仅为5.4%。本研究显示,股静脉置管组1周感染率为9.77%,颈内静脉置管组3周及以上的感染率为11.63%,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但是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时间比颈内静脉置管早,且感染率高。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提示置管时间和感染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3.3封管方式根据管腔容积采取纯肝素封管,可使保留时间延长,减少封管次数,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有文献报道,纯肝素封管有增加患者出血倾向的可能性,建议改用2%的肝素盐水封管,可减少出血倾向,并不改变保留时间。本研究显示,单纯肝素组感染率为35.71%,抗生素肝素组感染率为14.29%。分析原因:使用抗生素联合肝素封管,尽管导管腔内游离抗生素浓度进行性下降,但由于抗生素可以黏附在导管腔内表面,即使导管腔内游离抗生素的浓度相当低,也能够在一定时限内维持有效的杀菌性。使用10%或20%的枸橼酸钠与2.3 g/L的庆大霉素混合液封管,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和预防导管感染,然而高浓度的枸橼酸钠进入血液可引起低钙血症,因此该种封管方式有待于临床进一步检验。临床实践建议,封管方式应优先选用浓肝素联合抗生素的方式,以有效降低感染率。

小结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穿刺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33

胸腔积液是由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所产生的。可出现呼吸困难及伴有胸痛和咳嗽,平素抽液诊断及治疗应用一次性胸腔穿刺包,每周抽液2~3次,首次抽液不超过600ml,以后不超过1000ml,2011年1月~2012年5月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患者13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8~78岁,平均71.3岁;胸水类型:肺癌所致6例,肝癌1例,乳腺癌术后1例,肺包虫1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取彩超定位穿刺点,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孔巾,用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常规浸润麻醉,边回抽边注射麻醉药。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当抵抗感突然消失时,回抽注射器可见液体流出。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导丝推送架置入导丝,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血管鞘,扩张穿刺通道后退出。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丝连接引流袋,用无菌贴膜固定,保护穿刺点,可取适量液体送检。首次放液约500ml左右,以后2次/日放液,600~800ml/次,直至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复查肺CT无胸水可拔管。正常3~5天可放完液体。

结果

所有病例引流彻底干净,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成功率100%。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各100例为对照组, 实施后 (2016年1月—2016年3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 排除置管前已存在感染/潜在感染以及遭受严重创伤/烧伤、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置管部位均选择为锁骨下静脉。其中男110例, 女90例;年龄51.37岁±11.18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及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ICU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形成与培训

由ICU护士长牵头组织ICU全体护理工作者以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策略为主题, 大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结合ICU护理特点和既往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确定具体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防护措施, 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 对已获得的各类相关措施进行证据级别评价和筛选, 确定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策略的两大中心内容, 一为置管护理套餐, 一为维护护理套餐。套餐管理方案成形后开展全员培训, 确保全体护理人员均能熟知套餐内容和具体落实方式。

1.2.2 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实施

(1) 选拔设立ICU兼职感染控制护士2名, 在护士长领导下负责指导、督促、管理套餐化护理措施的落实。 (2) 套餐终稿制作成纸质表格形式, 置管、维护套餐与各自的套餐具体内容分别对应, 各套餐详细细节以条目形式罗列, 分别置于护士站公共文件档案内、护士站工作电脑桌面上以及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病人床尾处, 由ICU护理人员按照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护理, 接受兼职感染控制护士及护士长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3) 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召开每周五小例会 (护士长、兼职感控护士、护理组长) 和每月底大例会 (全员) , 对方案落实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1.2.3 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内容 (见表1)

1.3 评价方法

1.3.1 CRBSI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评价指标

CRB-SI的诊断以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7] (中华医学会)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为准, 观察与记录两组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干预后发生CRBSI的例次及发生时间, CRBSI发生率以评价为发生CRBSI感染的例数占总入选观察病例数量的比例计算。

1.3.2 病人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的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ICU入选观察对象在ICU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作为相关统计比较项目的数据来源[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对于ICU部分急危重症病例来说, 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这一治疗通道是必不可少的, 但该通道在为病人救治与监护带来便利的同时, CRBSI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9], 因CRBSI所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等严重负性后果, 使得降低CRBSI发生风险和推迟其发生时间成为ICU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尝试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干预后的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 (P<0.05) , 管理积极有效, 现分析讨论如下。

3.1 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有利于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CRBSI的风险, 推迟该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多个相关研究证实, 护理行为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CRBSI防护效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CRBSI防护有2个关键环节:置管时操作与置管后维护, 这2个环节涉及多个防护措施, 在常规的ICU中心静脉导管CRBSI防护模式中, 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上述2个关键环节各防护措施的统筹认知, 导致护理行为混乱、片面, 难以实现对CRBSI的有效防护。本研究引入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套餐方案的形成过程, 成为全体护理人员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CRBSI防护的再认知过程, 套餐方案以纸质化表格、条目罗列方式呈现, 对置管与维护这两个关键环节相对应的护理细节得以直观、清晰、详尽再现, 有利于加深护理人员对防护措施的记忆与理解, 套餐表单放置于公共文件档案、工作电脑和置管病人床尾, 便于护理人员引起重视、快速查询, 将内化知识准确全面地外化为有效的防护护理行为, 兼职感控护士与护士长的联合指导、监督与检查, 能够提升套餐方案的落实力度, 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为防护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持续上升的保障。基于套餐化护理管理所具备的上述优势, 故而能够将CRBSI发生率从管理前的11.00%降至管理后的3.00%, 并将CRBSI的发生时间从管理前7.3 0d±1.3 4d推迟至管理后的14.00d±1.00d, 管理效果显著。

3.2 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可缩短病人住院耗时, 节省医疗资源。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实践中引入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在促进病人康复、节省医疗资源方面也是积极有效的。ICU中心静脉留置易于引发CRBSI并进而导致感染者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增加, 这已成为困扰ICU护理安全与质量进步的严重负面因素。ICU住院病人均为急危重症类型, 一方面易于受感染侵袭, 另一方面一旦受感染侵袭后则表现为耐药性高、抗菌控制困难、抗菌费用及相关性附加费用大增的特点, 更可能因感染控制的低效性/无效性而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 轻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重者可能促使病人走向死亡结局。本研究引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后, 护理人员能够在套餐方案的指引下, 以清晰的护理思路, 在CRBSI防护的关键护理环节中, 有效组织和实施规范而全面的成套性CRBSI防护措施, 避免出现常规护理模式中防护措施的遗漏、无序及不规范操作, 能够降低CRBSI发生风险, 从而以较为理想的CRBSI防护效果, 减少由此引发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方面的增加, 促进ICU住院病人的康复进程, 节省ICU医疗资源。

摘要:[目的]探讨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 (ICU)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对照组, 实施后 (2016年1月—2016年3月)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 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和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干预后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CRBSI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 (P<0.05) 。[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 能够显著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 推迟发生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套餐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参考文献

[1]余缤虹, 周琳, 许玲, 等.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28) :3370-3373.

[2]王翠云, 徐凤玲, 朱瑞.集束化管理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 2015, 19 (12) :2432-2435.

[3]温泉, 郭晓霞.ICU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68-70.

[4]李骏, 喻莉, 杨军辉, 等.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9) :659-662.

[5]李骏, 喻莉, 杨军辉, 等.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4) :495-497;501.

[6]刘娜, 张建霞, 申艳娥, 等.建立导管日志控制呼吸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 2013, 19 (26) :3277-3279.

[7]李家容, 李慧莉, 侯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9) :50-53.

[8]朱燕妮, 陆燕英, 高源根, 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11B) :4066-4067.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实行静脉化疗的病人150例, 其中男50例, 女100例;年龄26岁~78岁, 平均52岁;锁骨下静脉穿刺135例, 颈内静脉穿刺15例;导管留置时间:7 d~86 d, 平均54 d;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穿丝线通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于病人的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的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 实验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之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病人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3 更换敷贴的方法

每3 d~5 d更换一次敷贴, 若局部有渗出或敷贴开边随时更换, 若穿刺点有血迹, 应用消毒棉球浸润软化后去除血迹, 之后更换敷贴。更换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更换敷贴时从穿刺点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揭除, 同时固定导管, 先用碘伏消毒, 后用75%乙醇消毒, 待干后再用敷贴固定。如首次置管, 应在第二天更换敷贴, 观察穿刺点情况。

1.2.4 观察项目

记录病人置管固定后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的反应, 局部感染、病人不适感、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局部感染

表1显示, 实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的机会较大[1]。导管固定贴更换敷贴时, 无蝶型夹及缝线的干扰, 消毒更为彻底, 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而常规方法在更换敷料时, 蝶型夹与皮肤固定处不易被彻底消毒, 久之就容易滋生细菌, 从而引起皮肤感染。

3.2 导管固定贴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导管固定贴不需要缝线与皮肤的缝合, 病人活动时无牵拉引起缝线处皮肤的疼痛, 舒适度显著增加。

3.3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导管部分脱出以及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 cm, 但功能没有丧失。导管脱落是指导管意外移动或脱掉, 致使导管不能继续使用[3]。固定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稳妥固定十分重要。常规采用蝶型及夹缝线固定导管, 因皮肤的生长, 久之可造成缝线的脱落, 更换敷贴时容易引起导管的脱出, 而导管固定贴定期更换, 与皮肤粘贴紧密, 从而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的几率。

3.4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因未安置蝶型夹, 且没有缝线引起皮肤的排异反应, 护士操作极为简便, 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5 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穿刺置管, 动作轻柔, 熟练。在每次换药或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消毒导管末端及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4]。②天气温度的变化与敷贴的更换周期有关。炎热季节, 敷贴的更换视病人的出汗情况, 每1 d或2 d更换;对于出汗多的病人应每日更换。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③更换敷贴时, 发现导管固定贴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④病人洗澡时应擦浴而不应该淋浴,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 防弄湿而污染。⑤导管固定贴应定期更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受到导管的压迫而使皮肤破损。⑥导管移位和脱出后, 切忌再送入血管。

4 小结

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置管的病人[5], 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会存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等情况, 因此, 强调正确的置管方法和导管固定方法尤为重要。采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了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带来的不适感, 使导管段长期处于中心静脉,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从而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邱燕宁.经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31 (2) :107-108.

[2]张玉香, 张思杰, 郭玉凤.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固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200-201.

[3]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1.

[4]张玉香, 吴修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固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6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肿瘤病人留置PICC, 男58例, 女40例;年龄28岁~76岁;为多程化疗或晚期癌症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留置时间7 d~216 d;本组病人共有16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问题, 其中机械性静脉炎4例, 皮肤过敏样反应4例, 导管堵塞3例, 局部渗血3例, 导管脱出1例, 心律失常1例, 其余病人均顺利拔管。

2 置管前准备

获得PICC置管医嘱后, 护士应主动了解病人既往医疗病史, 评估外周静脉, 向病人介绍PICC的优点, 提出PICC置管建议。与病人或家属谈话, 告知置管的目的、导管维护、日常注意事项导管的种类和费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病人或家属同意后, 签署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法律和医疗规定。

3 PICC导管维护

3.1 冲洗导管

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后以及每次输血或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TPN) 等高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治疗间歇期每周用肝素盐水冲管1次, 更换正压可来福接头1次。肝素盐水的浓度为51 U/mL~100 U/mL。冲管必须使用10 mL以上的注射器;必须用脉冲方式冲管, 正压封管, 其他方式都不能有效冲洗导管。

3.2 更换敷料

穿刺置管后24 h内更换敷料, 以后每周更换1次, 或在敷料松动, 潮湿时及时更换。更换时沿四周向中心揭开贴膜后再从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 可以防止将导管带出。严格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范围至少达到直径20 cm, 使用10 cm×12 cm的透明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 覆盖全部体外部分导管, 下缘固定部分连接器。不能使用胶布直接固定导管, 以免损伤导管, 等消毒剂完全干后粘贴透明贴膜。

4 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和护理

4.1 机械性静脉炎

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置管困难并反复送管、导管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及导管置入部位的静脉走向弯曲, 穿刺后机体屈肘过度, 导管刺激静脉内膜等[1]。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应严格规范置管操作, 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 成人一般选用4F导管, 硅胶制成的导管组织相容性较好。置管过程中, 提高一次插管的成功率, 插管时应动作轻柔, 匀速送管, 切忌反复硬插, 否则易至血管内膜损伤而发生静脉炎。采用局部紫外线照射, 每日照射2次, 照射后用如意金黄散1包, 六神丸4丸加蜂蜜调成糊状后外敷, 1周内症状可消失。

4.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为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滴速一般应达80 gtt/min以上[2], 如滴速少于50 gtt /min, 提示导管阻塞。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未按时冲管、封管方法不当、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输注特殊药物 (如乳剂、甘露醇、化疗药物) 及使用非配伍药品时致药物沉淀阻塞导管[3];还有术肢持重物、咳嗽、便秘时静脉压力增大, 血液反流至导管造成堵塞。在日常维护中每次输液前后均应给予生理盐水10 mL脉冲式冲管, 避免导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 每次冲管时不要抽取回血。选择正压输液接头, 出院前做好宣教, 指导病人按时来院换药冲管。

4.3 局部渗血

渗血多见于穿刺后24 h~48 h, 穿刺点局部可见少量渗血。导致渗血的原因: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穿刺侧肢过度活动。为避免过度活动24 h内加压包扎;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再进静脉会减少局部渗血, 穿刺48 h内避免反复更换敷料, 以免影响穿刺点的愈合。

4.4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主要原因:敷料潮湿松动、输液接头连接不当及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和外力的牵拉等造成。预防导管脱出的关键在于妥善固定导管, 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成弧形固定, 贴膜翘起、脱落及时更换, 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由下而上揭开敷料。导管脱出3 cm以上则需在X线下重新定位导管位置后, 方可使用导管。

4.5 皮肤过敏样反应

肿瘤病人接受化疗后, 皮肤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过敏样改变。在日常维护时应加强对皮肤的观察, 倾听病人主诉, 对早期出现皮肤发红、刺痒症状者可在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涂擦2 mg地塞米松注射液, 待药液干后覆盖敷料。激素擦剂可预防和治疗皮肤的过敏样改变[4]。因此, 应选择适合病人皮肤的消毒剂皮肤固定敷料, 如手术敷贴、脱敏胶布, 必要时针眼处可用无菌纱布, 外用绷带固定, 每天更换敷料。

4.6 心律失常

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导管插入过度, 进入心房或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置管成功后当病人感到胸前不适时, 应立即将导管拔出5 cm左右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感觉。待确定导管位置后, 才可使用导管。同时置管前应准确测量所需导管长度。老年人及有心脏疾患的病人, 在实际置管过程中要宁短勿长[4]。

5 小结

PICC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导管维护, 否则可引起并发症而拔管。因此, 护士应掌握PIC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以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葵, 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8) :743.

[2]蒋朱明, 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81-328.

[3]吴红娟, 陈雪峰.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34-135.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院肿瘤科64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44岁。入组标准:(1)确诊为癌症,目前通过PICC接受化疗;(2)每天能下床活动1 h以上;(3)年龄≥18周岁;(4)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或目前有精神疾病者;(2)正在服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或接受其他心理治疗;(3)干预期间治疗方案有重大改变,不再接受PICC患者;(4)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自评量表

(1)焦虑自评量表(SAS)[2];(2)抑郁自评量表(SDS)[2];(3)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问卷(QLQ-C30)[3]。两组病人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末完成所有问卷测验。

1.2.2 实验流程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病人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32人,均为Ⅳ期患者。各组分别有胃癌8例,食道癌3例,直肠癌4例,肺癌5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5例,肝癌5例。实验组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23岁;对照组年龄31~78岁,平均56.65岁。实验组男性14人、女性16人,对照组男性15人、女性15人。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PICC化疗;实验组除接受PICC化疗外同时参加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1 h的认知心理治疗。治疗末实验组脱落2人(经济问题放弃治疗1人,转院1人),对照组脱落2人(病情严重恶化1人,中途放弃治疗1人)。故完成实验的被试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1.2.3 认知治疗的步骤

认知治疗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有认知治疗经验的的护师实施,心理治疗师在行PICC前、后及导管留置期间给予认知治疗。治疗结构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良好治疗关系。PICC化疗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相互熟悉,患者明白认知治疗的目的,建立起治疗同盟,引导患者了解消极情绪对化疗及预后的影响。第二阶段:识别与不良情绪形成有关的因素。让肿瘤患者了解PICC有关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深化其对自己当前焦虑、紧张、悲观等情绪反应形成原因的认识,识别消极的信念、负性的自动思维等。最重要的是,通过识别、改变弯曲的认知观念让患者学会面对自己的疾病以及置管的状态,作出愿意改变承诺。第三阶段:具体的行为步骤与策略,以完成计划的改变。本阶段着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自己的领悟和改变,制订一些切实可行计划,消除行PICC给自己带来的恐惧、紧张不安、焦虑难受等,并在置管治疗的过程中付诸实践。第四阶段:转换策略和阻止复发。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回顾治疗过程可以让患者获益的因素,为适应出院后的生活做准备,鼓励病人在病房、家庭中,反复练习治疗过程中习得的认知方式与情绪反应,结束治疗。

1.2.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资料显示,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中的疲乏、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实验组接受认知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和整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病人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治疗前;整体生活质量量表中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低于治疗前;其余各分量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认知治疗前比较P<0.05;**与与认知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3.1 认知治疗对PICC肿瘤患者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接受认知治疗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等量表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接受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抑郁、焦虑量表的评分也有显著的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具有心理治疗专业能力的护师对PICC肿瘤患者开展认知心理治疗的结果。治疗师向PICC肿瘤患者详细解释关于PICC置管不同时期的内容与问题,针对PICC置管接受化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PICC的不良反应、PICC的日常维护等可能影响到患者情绪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每个患者对PICC不同时期中产生歪曲的、片面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应的认知情景,帮助患者纠正认知的偏差,改变其对PICC相关的不合理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认知治疗,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减轻了患者对医院医护的陌生感,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3.2 认知治疗对PICC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PICC患者对置管不同时期可能造成的身体症状(如感染、血栓等)的不恰当认知和不良应对策略导致症状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生活质量同时明显降低。尤其是肿瘤患者,容易任意推断、扩大联想形成对PICC置管不良反应的曲解。曲解的认知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症状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最终形成认知和应对策略的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接受认知治疗后,在QLQ-C30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情绪是身心的中介,情绪的改善有助于缓解病人的躯体症状。通过认知治疗减轻PICC患者的焦虑、抑郁,有助于缓解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疲劳和疼痛,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通过认知治疗过程中对PICC置管环节与情绪的讲解与指导,使PICC患者能够配合导管的维护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这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认知治疗后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认知治疗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认知治疗要求治疗师发现患者对PICC置管不同时期的观念、推理和情感特征,通过解释使患者从理性上认识症状产生确实与某种不良反应因素有关,充分暴露患者对PICC置管不良反应的感性认识,进而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计划,阻断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表层想象,建立合理的认知,从而达到调整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总之,认知因素是联系PICC肿瘤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的桥梁,认知治疗通过阻断心理因素与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助于PICC肿瘤患者的治疗,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肿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人,实验组接受认知疗法,对照组未给予;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问卷(QLQ-C30)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疲乏、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得分高代表较严重的症状或问题)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认知治疗可以降低PICC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利于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以在PICC肿瘤患者中推广。

关键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认知治疗,肿瘤

参考文献

[1]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2]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38.

[3]邱彩锋,赵继军.QLQ-c30的应用及计分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701-703.

[4]Boyce P,Gilchrist J,Tally NJ,et al.Cognitive-behaviour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ilotstudy[J].Aust NZ J Psychiatr,2000,34:300.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11

颈内静脉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置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自体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病人,采用双腔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已成为血管通路的途径[1]。自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我们对20例急需透析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都为住院患者,年龄18-68岁,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蜂蛰伤3例,导管采用艾贝尔临时性双腔导管,18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余2例采用股内静脉置管,其中有1例发生了透析导管处感染,其余均未发生。

2护理对策

每次透析前,工作人员戴好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好无菌巾,严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感染、导管滑脱,予以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皮肤及导管端口,用无菌注射器抽尽动静脉管腔里封管的肝素钠液,以及可能形成的微小血凝块。

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建议常规每周更换1-2次敷料。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

2.1并发症护理

2.1.1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其使用时限的主要原因[2]可分为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①导管出口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或脓性分泌物;②寒战、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拔管后症状消失;③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必须使用2周以上的有效的抗生素,无效时得拔管。本组有1例导管出口处有红肿,局部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渗出,加强局部消毒换药并涂搽百多邦药膏,无菌敷料覆盖,同时口服抗生素,一周内好转。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如潮湿、血渍应予换药,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予以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

2.1.2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血液透析护士是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责任者[1],血透护士一定要加强责任心,上机连接静脉端时排尽空气,透析中途输液者及时观察是否结束,避免空气进入导管,下机时及时夹闭静脉夹,每次透析结束后夹紧动静脉导管夹子,拧紧肝素帽。

2.1.3 血流量不足:所有患者开始血流量都能够达到200~260 ml/min,透析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血流量不佳,大部分原因为导管尖端吸血管壁、体位因素以及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复逆流,血凝块堵塞管端而形成活瓣状的凝块,造成通道不畅等。

2.2 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管口污染。 颈内静脉置管者,避免洗脸洗头时水流至导管皮肤出口; 需淋浴的患者一定要将留置管和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以免淋浴后感染;股静脉置管者下肢弯曲最好不要超过90度,勿过多起床活动,并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并加强换药;透析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可使用松紧带等固定导管末端避免摆动,以免穿刺处出血及皮肤出口感染;导管应正确固定,有晃动情形,应重新粘贴固定;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穿脱衣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最好是宽松及前扣式上衣,避免套头式衣服,以免拉扯导管造成松脱或把导管拉出引起出血;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深靜脉留置导管,要严格限制其他医疗使用,如:抽血、输血、输液等,如一定得使用,用后必须要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进行封管防止堵塞。

3结果

20例血透患者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1例轻度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后治愈,无一人拔管。

4讨论

深静脉临时导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紧急血透、透析诱导期、中毒急救、内瘘无法使用等。多数导管感染与缺乏正确的护理有关,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及规范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率,因此,护士在置管后和透析操作过程中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在预防,深静脉置管只要加强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做好健康教育,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我科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127例,其中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2例(观察组),男32例,女20例;胎龄27周~40周(31.36周±3.12周);出生体重0.80 kg~3.68 kg(1.52 kg±0.75 kg);置管日龄1 d~8 d(3.87 d±1.26 d);入院诊断:早产儿47例,新生儿窒息2例,其他3例。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男46例,女29例;胎龄26周~39周(30.86周±3.35周);出生体重0.75 kg~3.91 kg(1.48 kg±0.63 kg);置管日龄1 d~9 d(4.01 d±1.53 d);入院诊断:早产儿68例,新生儿窒息4例,其他3例。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日龄、疾病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PICC置管均由固定的2名护理组长负责。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 Fr规格的PICC包,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取仰卧位,给予心电监护。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部位,若肘部静脉显露清晰、充盈好,则选择肘部静脉穿刺置管;若显露不清晰或穿刺失败,则选择大隐静脉置管。①经肘部静脉置管方法。将患儿上臂外展90°,以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距离作为导管置入长度。安多福局部消毒,常规铺巾,再次消毒进针点,导入针30°进针,见回血退针芯,送导入鞘,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导入鞘缓慢送入静脉,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导管送进5 cm~6 cm),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抵住胸锁关节,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静脉角的角度,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退出导入鞘并撕裂,按压穿刺点止血3 min~15 min,无继续出血后,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用1 cm×1 cm纱布块压于穿刺点上方,无菌胶布覆盖圆盘,外露导管呈“S”型,用3M透明敷贴固定,接肝素帽后用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②经大隐静脉置管方法。患儿仰卧,下肢与躯干呈一直线,以穿刺点量至剑突的距离为导管置入长度。下肢穿刺无需改变患儿体位,直接送入所需长度。

1.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一次穿刺成功:在1个部位一次穿刺成功,或退针不超过2次穿刺成功,表现为回血通畅,导管可以通过导入鞘。②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置管后,拍摄X线片确认PICC管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下腔静脉中上段。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堵管、液体外渗、导管断裂。机械性静脉炎:按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机械性静脉炎分级标准[2]。0级:无临床表现;1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无“红线”样改变,触之无条索状改变;2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无条索状改变;3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有“红线”样及条索状改变;4级:输液部位疼痛且伴有发红和(或)肿胀,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到条索状的静脉>2.5 cm,有脓液渗出。CRBSI:留置静脉导管的病人有感染的表现,至少有1次外周血培养阳性,排除其他感染来源,且符合下列至少1项:半定量法(每个导管片段>15个/cfu)或定量法(每个导管片段>102个/cfu) 导管尖端和至少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病原体;导管内血和外周血定量法培养阳性且导管内血培养菌落群数至少3倍于外周血;符合血培养报告阳性时间差异即导管内血较外周血至少提早2 h培养出细菌。此外,导管定植定义为导管尖端、皮下部分或者导管管腔使用定量或半定量法培养至少有1种微生物生长[3]。堵管:液体滴入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滴入,抽吸无回血。④PICC非计划拔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功能丧失,患者预定的治疗方案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出导管包括因为意外过失而拔管[4]。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见表1。对照组22 例未能一次到位,其中置入过深7例,到达锁骨下静脉后无法送入导管9 例,误入颈内静脉5例,在腋下反折1例。观察组7 例未能一次到位,其中置入过深2 例,到达腹股沟处时无法送入导管3例,在下腹部误入其他静脉2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2.3 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见表3)

3 讨论

PICC作为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方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患儿痛苦少、节省人力等优点,为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开辟了一条长期、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PICC首选静脉为右侧贵要静脉,常用静脉有正中静脉、头静脉等,但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大。因此,为此类患儿寻找合适的穿刺血管仍是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从解剖上看,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且较粗直的浅静脉,弹性好、分支少,早产儿皮下脂肪层薄,大隐静脉位置表浅固定,在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期尤甚,穿刺成功率高[5]。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的右前方汇合而成,沿脊柱的右前方、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膈进入胸腔后,立即穿心包注入右心房,从大隐静脉至下腔静脉行程无明显曲折,送管时无需改变患儿体位,直接送至所需长度即可。而经肘部静脉置管时,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的静脉角较大,导管易进入颈内静脉。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7例置入过深的患儿经退管后至正常位置,5例误入颈内静脉后将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在腋下反折的1例将导管退至腋静脉。观察组2例置管过深的患儿经退管后位置正常,3例送管困难的患儿从对侧大隐静脉成功置入,误入其他静脉的2例将导管退至髂外静脉。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分析原因有2个方面:①对照组1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其中有9例在2 d~6 d出现液体外渗,位于腋下的1例在第2天出现肢体肿胀,而观察组只有2例位于髂外静脉的患儿出现液体外渗;②新生儿上腔静脉长度较短,仅为1.4 cm~2.3 cm (1.8 cm±0.3 cm)[6],导管尖端不仅在患儿上肢活动时容易移位,而且导管极易因患儿身体长轴的自然生长导致移位。对照组3例在留置期间发生导管移位,引起液体外渗,而下腔静脉相对较长,在留置期间未发生导管移位的情况。出现液体外渗的15例患儿,导管均被拔除,这也是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高于观察组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两组在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姜琴等[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操作人员不同有关。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9例和7例患儿在置管后2 d~4 d出现2级静脉炎的表现,均给予喜辽妥局部外敷2 d~5 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儿各发生1例导管断裂,均为患儿烦躁哭闹,贴膜松动,圆盘脱出后没有及时发现,因此对于此类患儿PICC的管理更需谨慎,避免意外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经新生儿大隐静脉置入PICC 导管不仅一次到位率高于肘部静脉,而且液体外渗、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均低于经肘部静脉置管,因此经大隐静脉置管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注意两点:①尽可能选择膝关节处的大隐静脉穿刺置管,因为此处距离下腔静脉相对较短,也方便固定外露导管,而内踝处的大隐静脉虽然显露也很明显,但此处距离下腔静脉较远,贴膜也容易出现卷边、松脱等现象;②对于导管末端定位还存在争议,一些操作者将导管末端置于隔和右心房之间(与脐静脉置管相同),也有操作人员将导管置于位置低一些的腹部下腔静脉,但导管末端最好不要低于肾静脉(相当于L1~L2的水平),因为此处大量的血液回流有助于药物稀释[8]。50例经大隐静脉成功置管的病例中,有41例位于隔和右心房之间,9例位于隔与T12之间,尚未发现2种定位方法之间的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2例新生儿(观察组)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

关键词:新生儿,大隐静脉,肘部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参考文献

[1]石琪,谢少清.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0,17(5A):31-33.

[2]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traven Nurs,2000,23(6S):1-8.

[3]Mermel LA,Allon M,Bouza E,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infection:2009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09,49(1):1-45.

[4]楼晓芳,吕华,李忠丽,等.NICU中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776-777.

[5]韩付霞.膝关节以上大隐静脉留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4):3432-3433.

[6]贺生,刘荣志,范真,等.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3):235-236.

[7]姜琴,茅志娟,俞杰,等.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2011,31(5):399-400.

上一篇:计算机终端管理下一篇: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