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

2024-07-19

ICU中心静脉导管(精选12篇)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1

摘要: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护理。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共98例, 依据单双号法抽取49例行常规护理, 设为对照组;另49例行集束干预策略, 设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5.995, P<0.05)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 (20.8±4.2) d、 (23 141±7 541) 元,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8.2±5.4) d、 (29 410±8 421) 元;实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a=7.572, tb=3.882, X2c=12.028, P均<0.05) 。结论:采取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ICU病房常会对危重病患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 对患者的病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却也容易引发患者的相关性感染。患者一旦出现此类感染, 不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住院费用, 更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选取我院ICU病房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98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共98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标准[2]。将其依据单双号法分成两组:实验组49例, 男25例, 女24例;年龄20~71岁, 平均年龄 (38.5±3.2) 岁。对照组49例, 男26例, 女23例;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 (37.9±3.1) 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可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两组患者进行对照实验的可比性较高。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本次实验的目的, 在知悉了研究的方法及目的后同意参与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穿刺置管, 穿刺及更换敷料前, 将双手洗干净, 以置管位置为中心, 向外延伸在至少为10cm半径的范围内进行消毒, 消毒液采用安尔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穿刺位置, 通常可在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等部位进行穿刺。穿刺后需进行无菌处理, 对穿刺端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为避免感染, 要定期更换导管及敷料, 在未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情况下, 可按照规定撤管[3]。

实验组患者给予集束干预策略。在院内专门成立护理小组, 经培训后专门负责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经护理后定期进行小组会议, 总结患者出现的感染情况, 找出感染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接受患者的评价, 还需进行内部的审核, 通过不断的考核来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以及护理服务质量。安排专人定时维护导管, 对其导管维护效果进行评估与记录, 穿刺前严格按照7步洗手法消毒[4]。

1.3 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1.4 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少80%以上,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一般: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少达50%, 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 (有效+一般) /本组患者总人数×100%[5]。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 () 表示, 组间对比采取t值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共48 例 (98.0%) 护理有效, 与对照组的41 例 (83.7%) 相比有明显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χ2=5.995,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情况及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1%, 与对照组的30.6%相比有绝对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ta=7.572, tb=3.882, χc2=12.028, P均<0.05。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我国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其引发的相关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成为影响ICU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6]。集束干预策略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系统性循证实践, 对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性感染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实行集束干预策略需要注意: (1) 由于集束干预为前瞻性预防措施, 因此需要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 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 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定期考核评分, 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2) 穿刺过程中无菌是预防成功的关键[7], 因此, 做好无菌措施, 由专人进行专项操作讲解, 征讨全新的护理模式。 (3) 定期检查导管及穿刺情况, 若病情得以缓解, 可视患者的情况尽早撤除导管, 以减小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不少临床实验发现, 侵入性操作在患者体内留置的时间越长, 则在导管或其他相关性器械的刺激下发生感染的几率越大, 因此, 严密观察患者病况, 一旦好转在病情允许下, 立即撤除导管[8]。

本文中, 将98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进行对照实验, 可见实验组患者共48例 (98.0%) 护理有效, 与对照组的41例 (83.7%) 相比有明显优势;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相关研究结果几乎一致[9]。因而, 本文结果可进一步证实, 采取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琴, 章华萍, 屈嬉嬉,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5) :1146-1148.

[2]邓小玲, 梅桂萍, 刘娟,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5) :882-884.

[3]肖存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2 (11) :61-62.

[4]朱燕妮, 陆燕英, 高源根, 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11 (32) :4066-4067.

[5]董叶丽, 陈坤.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2 (6) :565-567.

[6]吴丹纯, 刘银艳, 练荣丽.18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4 (12) :1632-1633.

[7]金卫群.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0 (4) :571.

[8]宋瑰琦, 周彩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监护〔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0 (3) :308-309.

[9]窦敏.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2) :57.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2

一、方法材料 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组1副(国产舒贝康牌);导管16G×20cm带侧孔、穿刺针18G×70mm J型金属导丝0.89mm×60cm,Raulson注射器(中央有一带瓣膜的管道与穿刺针相通)、扩张皮肤套管,一次性使用输液器1条,500ml滴流瓶1个。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系统 在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关于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输液器、1个500ml滴流瓶。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去掉输液器一端的排气小管。输液器滤头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的三通管连接(三通管先处于关闭状态),另一端插入滴流瓶胶盖内,同时用输液管在滴流瓶的侧面做成U字型并用胶布固定。由此组成具有负压的引流系统,对胸腔积液加以持续负压引流。操作步骤 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部位,病人坐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Raulson注射器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当阻力突然减轻回抽注射器中有积液或气体即证明进入胸膜腔;右手用导丝推进器把导丝从注射器尾部向前推进25~28cm(进入胸腔内约5~8cm);固定好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注射器;从导丝尾端套上扩皮套管,扩张导丝入皮处的针孔;用留置导管替换扩皮套管,旋转推进导管,通过皮肤和胸壁组织进入胸腔,将导管送进(进入胸腔内约3~5cm),再用注射器回抽,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拔出导丝并接上三通管;在穿刺孔处碘酊消毒后敷上一小块无菌纱布,再用医用胶贴将导管粘贴于胸壁固定;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并将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用输液器滤头一段与三通管连接,输液器另一端(带有排气管的一端)插入500ml滴流瓶的橡皮盖内,同时在滴流瓶侧壁用滴流管做成U字形,并胶布固定,形成负压,即起到负压引流器的作用;连接完后打开三通管,即见胸液顺利进入滴流瓶;可随时留取新鲜胸液送检;引流速度控制在100~120滴/min,每天引流8~10h,记录引流量,如引流不畅可用注射器试抽,并注入适量尿激酶,期间通过改变体位使胸腔积液得以充分引流,当引流的液体<50ml/日时即可拔管,在拔管前可经三通管往胸腔内注入高聚生、顺铂等药物治疗,一般引流时间不宜超过1周。

二、护理

1.术前护理

(1)患者的准备: 恶性胸水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低落, 对治疗失去信心 , 针对患者的思想问题, 护士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 ,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 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于胸腔引流 , 治疗胸腔积液有如下优点: ①只需 1 次穿刺 , 减轻了痛苦, 减少多次穿刺引起的脏器损伤及胸膜休克的机会;②可采用多种体位, 更快更彻底的引流胸液, 并有利于胸腔内给药;③导管细而软, 对胸膜组织刺激小 , 并可随意转动体位不引起疼痛;引流袋体积小 , 携带方便, 不影响活动和睡眠 , 有利于患者的自我护理。同时解释引流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操作时配合要点 , 如穿刺时固定体位, 不说话、咳嗽等, 稳定情绪 ,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术前测定凝血功能。

2.术中配合: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 , 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 暴露术野时冬天注意保暖。置管成功后 , 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 固定好引流管及引流袋, 引流袋可固定于床边, 如患者一般情况好, 能走动 , 可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腰部。在整个过程中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进针后的反应情况 , 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 并协助留取送检标本。

3.术后护理(1)安置体位: 取半卧位, 休息 0.5 h后根据病情可作适当的活动 , 一般情况好的可带袋行走,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引流速度 , 早期大量胸腔积液引流时不宜过快, 通过调节胸液的引流量, 控制引流速度 , 避免由于过多、过快引流 , 引起复张性肺水肿。应分次引流 , 每天引流量应 < 1000ml, 以免引起纵隔摆动;(2)病情观察: 在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 , 如出现心慌、出汗等, 应及时夹管 , 停止引流 , 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引流。本组无 1 例出现上述症状;(3)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出现引流不通畅 ,用配套的导引钢丝疏通可解决了管腔堵塞问题, 由于导引钢丝的特殊结构 , 一般不会引起肺损伤 , 也可用少量肝素稀释液保留于管中来预防引流管堵塞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3

【关键词】PDCA循环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置管(CVC)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除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外,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高静脉营养等。但随之产生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组成部分,11%~37%的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置管有关[1]。PDCA循环管理法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2],2013年我院综合ICU引入PDCA循环法预防CRBSI的感染率,得到显著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6月我科综合ICU有CVC置管的2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22例,年龄18~79岁。 2013年1~6月入住我科综合ICU并行CVC置管的2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17~84岁。两组资料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调查分析2012年上半年CRBSI感染的原因,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2013年上半年CRBSI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1.2.1.1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分析引起我科CRBSI感染率高的原因,调查对象为我科所有医生和护士,内容包括CRBSI的基本知识,我科CRBSI的发病情况,引起CRBSI的危险因素,CRBSI常用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我科CRBSI高发的主要原因。CRBSI的判定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3]和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

1.2.1.2 结果分析 医护人员对CVC置管的相关知识欠缺,置管的操作流程不当。护士对CVC导管的使用和维护意识欠缺,低年资医护人员对CRBSI引起的后果认识不足。低年资护士对CRBSI的预防、控制措施不熟悉,同时科室没有建立相应的质控措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

1.2.1.3制定措施 针对上述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制定出预防CRBSI的计划。内容包括:1:提高CVC置管人员操作水平2:提高医护人员CRBSI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全科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3: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导管使用及维护流程。4加强质控,制定质控标准,定期检查操作流程、规范的执行情况。

1.2.2实施阶段

1.2.2.1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由本科实医疗组长和护士长组织,定期在科内进行教育培训,并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的认知性和依从性,集束预防策略[4]:穿刺者在操作前应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操作时应给予充分的无菌屏障;合理有效皮肤消毒液的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理想的置管部位;每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生方可置管,研究发现,锁骨下静脉导管置管<50根的医生,其发生导管脓毒症的风险比熟练医生高2倍以上[5]。

1.2.2.2 建立和完善各项流程、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制定相关流程,如CVC置管操作流程及维护流程,病区内张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感染标准操作流程图》,《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监测流程图》,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使ICU全体医护人员能够知晓引起CRBSI的严重后果及相关预防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CRBSI的重视程度和增强维护导管的意识。

1.2.2.3加强质控 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监控,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对操作流程、无菌操作要求、患者的评估、置管时间、导管材质及类型进行管理与监测。并组织定期检查,评估及考核。对严重违反操作规范的与个人绩效挂钩。

1.2.3 检查阶段 依据制定的相应的操作流程,定期督导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医护人员不规范的操作及时予以纠正。月底统计当月发生或疑似CRBSI的病例。

1.2.4处理阶段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将成功的经验保留,对疑似或发生CBRSI的病例进行分析,查找医疗、护理过程中导致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及时修改流程,并将其落实到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CRBSI的发生率。

2结果

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法的320例实验组的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下降,实验组CRBSI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9.0%

3 讨论

CRBSI是指留置CVC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1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CRBSI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降低病床周转率,还会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6]。因此,如何预防ICU患者CRBSI的发生是当前医务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引起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患者的易感性,外在因素即医源性因素。

预防CRBSI的主要环节就是杜绝医源性因素,以降低发生率。导致CRBSI的医源性因素主要有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不当等。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预防CRBSI管理中,依据制定的相关流程,规范进行严格的操作,通过不断的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措施和完善操作管理流程,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CRBSI发生率由10.6‰下降为3.4‰。结果显示PDCA循环管理法预防CRBSI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同俏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77-179.

[2] 车文方,赵书敏,朱淑群.PDCA循环在年轻护士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2C);559-560.

[3] 刘春华.应用PDCA循环法防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6):525-526.

[4] 窦英茹,潘春芳,单雪芹,等.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依从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8):87-88.

[5] 李正兰,杨琼,佘昌伟.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4):43-45.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4

1 CRBSI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CRBSI诊断标准为: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表现, 至少有一次外周血培养阳性, 排除其他感染来源。

2 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

CVC表面因存在包括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血小板等在内的薄膜覆盖而易致细菌定植。导管内细菌感染来源分为腔内、腔外, 分别是短期 (<15 d) 、长期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细菌可分泌多糖、蛋白质而形成菌膜, 逃避抗生素的杀伤和机体免疫的清除。菌膜脱落还可致细菌血流播撒。此外, 患者的危重程度、免疫等因素, 导管类型、置管操作及护理等均为CRBSI的影响因素。

2.1导管相关因素

2.1.1置管部位

CVC最常见的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不同部位皮肤表面菌群密度差异可能是影响CRBSI发生率的原因之一, 故选择置管部位时需考虑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自身。如有无心血管疾病、营养状况等。颈内静脉的机械并发症较少, 常用于机械通气或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1]。一般认为, 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及CRBSI的发生率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低仍是得到公认的, 可作为留置CVC的首选。

2.2.2导管结构

CVC包括单腔、双腔、多腔、隧道式、漂浮式肺动脉导管等。使用双腔、多腔CVC可同时输注各种不可混合的药物或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与单腔CVC相比, 导管管腔数目越多, CRBSI的发生率就越高, 这可能与增加导管感染途径有关。选择CVC时, 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考虑是否需双腔、多腔导管, 以尽量减少发生CRBSI的可能。

2.1.3导管材质

CVC的材料需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可变形性, 且对X线不透光。为减少细菌定植与感染的发生, 抗生素导管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2002年美国疾控中心关于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指南也提出, 成人CVC置管时间超过5 d则建议使用抗生素导管。

2.2操作与护理的集束化

预防措施置管过程和日常护理既是预防CRBSI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易发生局部或导管污染的操作。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集束化预防”的概念, 包括严格的手卫生, 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 最大消毒屏障, 及时定期更换辅料, 无菌不接触原则, 每日评估以及时拔除无需留置的导管等, 可使CRBSI的发生率下降54.1%~78.0%。

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但常因工作量过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而被忽视。对ICU人员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后, 手卫生的依从性从35.1%明显升高至60.7%, 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3]。

2.3置管技术与导管更换

操作者置管技术的熟练程度与CRBSI直接相关。对操作者有针对性地多次培训也可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比之下, 单次的培训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

2.4抗生素封管为避免长期留置的

CVC因血液凝固而阻塞, 在闲置时常规使用抗凝试剂进行导管封闭。肝素是多年来最常用的封管药物, 而近年来发现同时使用抗生素封管可降低CSBSI的发生率。目前有庆大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封管方法。一般使用较高浓度的抗生素封管以维持最大的抗菌活性及穿透菌膜。抗生素封管对减少导管感染、菌血症、脓毒血症有明显优势。抗生素封管也有弊端, 如产生细菌耐药性、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前提下, 对反复感染的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封管, 但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封管预防CRBSI。目前使用抗生素封管治疗CRBSI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有效性及安全性。CRBSI是ICU中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集束化预防措施, 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及使用单腔导管, 可减少CRBSI的发生率。合理地选择抗生素涂层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也可对预防CRBSI起到一定作用。CRBSI不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也增加医疗成本, 需引起ICU医师及包括所有护理人员在内的整个医疗团队的重视, 不断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预防CRBSI。

摘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 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的风险, 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 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 不作为常规推荐。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1]Paoletti F, Ripani onelli M, 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s.Observations on the and its complications[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9) :555-560.

[2]管军, 张群, 林兆奋.综合性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692-1694.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5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6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

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T)的使用越发普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临床上常用的插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则比较常见,其中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我们统计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我科血液净化中心17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2.1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17例患者中:7例股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3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感染(1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隧道感染,1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时导管采用美国 Arrow International 公司生产的ARROW抗感染导管,永久导管采用美国tyco∕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Percath长期导管。

1.2 感染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表现为导管出口处红肿、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隧道感染:表现为皮下隧道肿胀、疼痛、出口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中开始畏寒、寒战、发热,数小时后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液透析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血培养阳性。

1.3 处理方法 出口感染者给予每日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庆大霉素或阿奇霉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管周皮肤涂以百多邦软膏。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一经怀疑立即拔管,行外周血培养,导管液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未明确致病菌前依据常见致病菌选择抗菌素全身使用,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2mg∕kg,此后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菌素,疗程至少2周,如果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维持量为1mg∕kg,因具有耳毒性,不能长期使用。如果细菌培养对头孢唑啉敏感,可予20mg∕kg或透析后给2g[1]。隧道感染给予抗生素全身使用(原则同上),必要时拔管。

1.4 拔管指征 出口感染:抗菌治疗1-2周,感染仍持续存在;隧道感染:抗菌治疗1-2周,必要时感染区切开引流,经治疗无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经怀疑立即拔管。

1.5 疗效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局部无红肿及分泌物;隧道感染:肿胀、疼痛消失,无分泌物溢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全身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

2 结 果

9例出口感染者均有效,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中5例有效,1例因合并肺脓肿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隧道感染者中1例有效,1例无效后重做皮下隧道、更换导管,总有效率88.2%。

3 讨 论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营养不良等因素[2],使得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变得困难,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对于此类患者的生存是个福音,而且动静脉内瘘使用前多数患者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由此带来的导管感染却严重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据临床观察,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机率高,与局部细菌滋生较多,排泄物的污染,下肢活动导致导管脱出及自行还纳后将管口细菌带入血管腔均有关系。而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机率较低,与涤纶套及皮下隧道作为阻挡细菌、预防感染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关。

我们对導管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置管前严格消毒皮肤;采用带涤纶套的硅胶管;采用涂有抗生素的导管;每次更换敷料时在导管出口涂抗菌软膏;用干纱布做敷料;限制非硅胶管的留置时间(<2周);导管使用时严格无菌操作;清除鼻腔携带的金葡菌;透析结束后用抗菌素封管。而一旦发生导管感染则根据感染的类型给予局部消毒换药、涂抗菌软膏以及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素,必要时拔管的治疗。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使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等常用药物对导管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降低二重感染发生以及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率,简便易行,费用较低。

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3]。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血液透析者,提前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留待透析时使用。保护好患者的血管资源,降低导管的使用率,仍是我们肾科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7,6:352-355.

[2] 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述评.见.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0-511.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ICU中气胸患者3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其中男性12例, 女性7例;年龄19~64岁, 中位年龄35.5岁;对照组:其中男性10例, 女性9例;年龄18~67岁, 中位年龄31.4岁。均经胸部X线或胸部CT确诊, 肺组织压缩30%~60%, 肝肾功能正常, 凝血功能正常,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肺压缩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雾化吸入、选用抗生素抗感染, 酌情给予止痛、镇咳等药物[3]。

1.2.2 操作方法

患者均取半卧位。据胸部X线或胸部CT结果选择置管位置, 通常定位于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下第4、5肋间。操作前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孔巾, 取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腔。

观察组:用弹性导丝导引穿刺针抽沿麻醉定位点垂直胸壁进针至回抽见气体后, 置入弹性导丝, 退出穿刺针, 保留导丝, 沿弹性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 (14G16 cm, 美国ARROW生产的ES-04706型中心静脉导管盒) 引入胸腔, 随胸壁厚薄引入8~12cm (根据胸壁厚度调整, 使其在胸腔内保留3~4cm) 。退出导丝, 外留导管用无菌敷贴及胶布固定, 连接水封瓶。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2 4 F硅胶引流管 (操作时切开皮肤约l.5cm) , 经肋骨上缘置入带侧孔的粗硅胶引流管, 侧孔应深入胸腔内3~4cm, 缝合皮肤并固定引流管, 连接水封瓶。

1.3 评定标准

1.3.1 肺复张时间

(1) 肺复张效果很好:肺复张时间≤3d; (2) 肺复张效果好:肺复张时间4~6d; (3) 肺复张效果一般:肺复张时间≥7d。

1.3.2 并发症

皮下气肿、伤口出血、伤口感染、管周疼痛、引流管脱出、堵管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检χ2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肺复张时间相近 (P>0.05)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详细见表1。并发症比较见表2。

观察组:皮下气肿1例, 伤口出血0例, 伤口感染0例, 管周疼痛1例, 引流管脱出1例, 堵管3例;对照组:皮下气肿5例, 伤口出血2例, 伤口感染3例, 管周疼痛9例, 引流管脱出1例, 堵管0例。观察组皮下气肿、伤口出血、伤口感染、管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堵管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

3 讨论

气胸的治疗首先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排净胸腔内气体, 促进肺复张, 缓解患者胸闷等症状。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核心目的是在不发生纵膈摆动、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情况下, 及时有效的排净胸膜腔内积气[4]。传统采用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 引流通畅, 疗效可靠。但是需要切开皮肤约1.5cm, 分离皮下组织、肌层和胸膜, 用血管钳或套管针将其送入胸腔, 操作复杂, 局部损伤较大, 易出现伤口疼痛, 皮下气肿, 感染等并发症, 并且拔管后局部留有瘢痕。我院整理分析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ICU中气胸38例,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肺复张时间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了采用两种不同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引流胸膜腔内积气的疗效相近。同时, 观察组皮下气肿、伤口出血、伤口感染、管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了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方法更为理想。其优点如下: (1) 操作简单, 可单人操作, 手术用时短; (2) 创伤小, 无需切开缝合, 减轻患者痛苦, 老年人也有很好耐受性, 无瘢痕、不影响美观; (3) 导管尖端较软, 对胸腔刺激小, 不易损伤血管致继发性血胸; (4) 导管细软, 易于固定, 可方便患者活动、休息。但也有研究表明, 由于导管内径过细, 易发生扭曲使管腔不通;尖端较软且无侧孔, 置入长时间后, 部分复张的肺组织会紧贴并压迫导管尖端致堵管, 气体不能被引流出胸膜腔, 故在每日更换引流延长管时, 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中心静脉导管, 以减少堵管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与传统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相比更具简便、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 可显著减轻患者痛苦, 可作为治疗气胸的优先选择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6-319.

[2]王素英, 刘艳萍.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的应用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8) :1068.

[3]李雄辉, 邱栋发, 魏丽芳.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86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0) :1279-1280.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8

关键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化预防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CVC) 在当今临床治疗工作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治疗与监测手段之一。与外周静脉导管相比较, CVC具有诸多优点, 如可以进行快速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监测血液动力学等, 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应用, 但是, 其毕竟是一个异物植入身体血管内, 其导致感染、血栓、穿刺部位皮肤局部坏死等情况在临床上也时有发生, 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是最为常见而且一旦发生后病情又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它是指由患者的血管内放置导管所导致的感染, 其导管的尖端采用半定量法在血琼脂培养基上有>15个菌落数, 临床表现发热、红肿, 导管周围有脓性分泌物。在医院感染中占第3位, 占所有感染的19%[2]。

流行病学

美国ICU以千导管日统计平均发生4.98例[3], 近期一项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占ICU感染的2.4%, 大约有15 600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前瞻性研究显示, 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最低1%, 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的导管感染率3%~5%, 中心静脉的感染率最高约10%[4]。

诊断标准

初步诊断: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 (2)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红斑; (3) 发热体温>38℃, 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致病因素可以对该患者表现进行解释。确定诊断: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中国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致病菌据前3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菌、其他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 发病率依次为15.9%、14.1%、14%[5]。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集束化预防措施

国内外各种调查研究当中, 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策略当中均指出, 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可降低感染发生率。其中包括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的手卫生, 及时定期更换覆料以及进行皮肤消毒, 每天都要对导管进行客观认真的评估, 同时在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下要及时地拔除一些没用的留置导管等。

加强培训: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及熟练程度与CRBSI的发生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果医护人员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技能生疏、用时较长、不能顺利地进行或者穿刺部位的盲穿都会大大增加CRBSI发生的可能性。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并规范置管和护理操作, 强调保持插管过程中术者的口罩、帽子、手套、手术衣穿戴的正确性, 制定日常维护规范流程。

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在该项操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执行, 并且在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消毒的标准实施。插管完毕后, 用细线将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体上, 尽可能地固定导管使其移动的幅度降到最小,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微生物侵入手术部位的机会。

手卫生:正确的手部消毒是减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对引流导管进行任何操作时都要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一旦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 在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前提下, 无论什么情况发生, 都不能再次用手去触摸该部位。医护人员有时会因各种原因常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 本次研究发现, 在对ICU医务人员定期进行针对手卫生的强化教育以及培训之后, 手卫生依从性从35.1%明显升高至60.7%, 可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6]。

加强日常维护:维护时除上述措施外, 护理人员严格进行消毒, 注意穿刺点及缝线部位的消毒, 避免血迹、污渍残留。敷料更换时用乙醇、碘伏各消毒3遍, 由内向外螺旋式涂擦, 并充分待干, 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面积。使用无菌治疗巾包裹输液管路及接头部位, 防止污染等;同时避免频繁开启接头部位如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 静脉给药。

导管及穿刺部位的选择:由于成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利于细菌定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靠近会阴部, 皮肤易污染, 细菌容易入侵定植, 长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颈部被毛发覆盖, 细菌密度也较高, 故锁骨下静脉置管比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更为理想。在导管选择上, 硅胶类导管光滑, 抵抗病原菌的附着能力强, 组织相容性好, 对血管的刺激小, 不易形成血栓。导管的选择还应遵循患者的治疗需要选用最小管腔或最少通路的中心静脉导管。

每天评估患者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严格控制CVC置管指征, 准确记录患者置管时间。每天评估导管是否需要保留, 根据指正及早拔出。

小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 是一个可预防的疾病。因此, 护理管理者应该不断优化流程, 细化管理, 从每一个小点做起, 形成一个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 抑制导管血源性感染的发生。所以控制感染就要考虑切断途径, 从感染的关键流程处控制, 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采取相关血流感染的集束化预防策略, 取得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面医护人员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严格遵循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行为指导, 早期给予干预措施以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Paoletti F, Ripani onelli M, 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s.Observations on the and its complications[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9) :555-560.

[2]金晓燕, 么莉.尚少梅, 等.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2) :19.

[3]Esteve F, Pujol M, Perez XL, et al.Bacteremia related with arterial cathete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JInfect, 2011, 6 (3) :139-143.

[4]Digiovine B, Chenoweth C, Watts C, et al.The attributable mortality and costs of primary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Am J R∞pir Crit Care Med, 1999, 16 (10) :976-981.

[5]Tao L, Hu B, Rosenthal VD, et al.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398intensive care units in Shanghai, China: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 (INICC) findings[J].Int J Infect Dis, 2011, 15 (7) :774-780.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9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是ICU病房的的重要治疗手段, 可用于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监测、长期输液、介入治疗、透析以及胃肠外营养治疗等方面。但随着该治疗技术在ICU病房中的应用, 其引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增加, 其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组护理干预措施的集合, 其每项干预措施都经临床证实, 可取得良好效果。由此, 该院对2015年1—12月期间在ICU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43例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 现将所得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2015年1—12月期间该院ICU病房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的4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7例, 年龄16~82岁, 平均 (45.35±2.64) 岁;APACHEⅡ评分 (22.87±3.24) 分;置管位置:经颈内静脉置管22例, 锁骨下置管10例, 经股静脉置管7例, 经锁骨下静脉置管4例。择取2014年1—12月该院ICU病房开展常规护理的4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15例, 年龄17~82岁, 平均 (46.12±2.74) 岁;APACHE II评分 (22.92±3.28) 分;置管位置:经颈内静脉置管21例, 锁骨下置管10例, 经股静脉置管8例, 经锁骨下静脉置管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如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静脉置管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由熟练医师进行穿刺置管, 一般选择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尽可能避免股静脉穿刺置管, 用聚维酮碘 (国药准字H36021298) 对穿刺点进行消毒, 并覆盖敷料, 每隔48 h更换1次, 若敷料有渗血现象, 需及时更换敷料, 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分泌物出现等感染迹象。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包括:1成立ICU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护小组, 对小组成员及全科室相关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培训内容有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7步洗手法、敷料更换、导管维护等, 经考核通过后, 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 每日不定期巡视病房, 检查其执行情况, 并由专人负责维护单, 每月进行一次考核。2合理选择穿刺位置, 首选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点, 其次为颈内静脉穿刺, 避免股静脉穿刺。3手卫生清洁:置管前, 必须严格按7步洗手法进行手部卫生清洁,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必须洗手, 并使用专门的手部消毒液。4严格皮肤消毒处理:插管前, 应用氯己定 (国药准字H21022968) 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并自然风干。5导管穿刺规范化:严格按置管流程进行, 在相对净化的环境下进行置管操作, 要求操作者戴口罩、无菌手套, 穿无菌隔离衣, 铺大面积的无菌巾[2]。6导管维护:定期对导管接口进行消毒, 使用乙醇棉片擦拭, 同时应用浓度2%氯己定的贴膜固定导管;穿刺当日24 h内必须进行1次导管维护, 穿刺点覆盖无菌敷料, 并每隔24 h更换1次;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2次, 输注营养液及血制品后, 需及时冲管。7导管监测:穿刺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象、C反应蛋白 (CRP) 、降钙素原等指标, 一旦发现体温异常, 首先考虑是否有导管感染情况的发生, 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作厌氧菌培养, 若确定为导管感染, 需对症处理, 并及时报告给上级[3]。8加强集束化护理措施落实, 由ICU护士长、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监督, 指导和管理集束化护理措施落实, 工作中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检查、洗手制度检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检查等, 确保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护理流程的规范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 并统计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详细整理本组收集结果, 选取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比较经χ2检验, 组间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详细见表1。

2.2 两组导管感染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4.65%低于对照组的16.67% (P<0.05) , 详细见表2。

3 讨论

因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 自身免疫力下降, 常伴有潜在性疾病, 加上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侵入性操作, 患者极易发生相关血流感染,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同时可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 有研究表明, ICU病房中获得性感染约20%~25%为血行感染, 其中85%以上的血行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4]。因此, 如何有效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 是当前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

近年, 有大量研究表明, 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 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有利于改善其预后[5]。集束化护理干预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护理模式, 通过开展全面化、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工作, 包括人员培训、手部卫生清洁、规范化导管穿刺、导管维护、导管监测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做好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操作, 并密切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一旦发现异常, 及时对症处理, 可降低其感染的发生, 与此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 有利于患者康复[6,7,8]。该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且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65%, 较对照组16.67%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明,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 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促进患者恢复, 与黄茜[9]报道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1.20%接近。由于集束化护理干预注重强调护理措施的连续, 对所选择的患者需持续性地执行每项护理工作, 而不是间断地执行或者仅选择2~3项护理措施来执行,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 才能真正发挥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 否则违背了该护理模式的精神, 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开展集束化护理工作前, 需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该护理决策后, 由护士长向全体护士详细讲解集束化护理执行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质控标准, 由ICU护士加强监督和管理, 并定期对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价,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改进,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同时可减少ICU感染率[10]。

综上所述, 集束化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注重强调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通过在ICU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 并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置管操作、检查及维护管理, 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可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 同时可缩短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恢复,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玲, 唐晟, 刘辉, 等.集束干预策略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4) :189-190.

[2]陆蕾, 吴蕾, 刘琼, 等.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9 (22) :5548-5550.

[3]曾旭芬.集束化护理在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4, 13 (21) :73-74.

[4]张娟, 宁晓东.集束化护理策略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4, 25 (2) :17-20.

[5]张燕华, 陆燕英, 陈建国, 等.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3 (5) :36-39.

[6]徐文.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医学综述, 2011, 17 (6) :864-867.

[7]梁月圆.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22 (8) :32-33.

[8]张春环, 卢远新, 黄庆萍, 等.安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9 (17) :2411-2412.

[9]黄茜, 许昌兰, 刘双林, 等.集束化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 7 (6) :39-41.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10

ICU患者的病情重且复杂, 95%以上的患者采用了根据导管植入法赋予的许多治疗。但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随之增加[1,2]。因此本院设立了感染控制监控护士一职, 专门负责ICU病房内CRBSI感染的监测和管理, 本文把感染控制监控护士在预防CRBSI方面的实际操作介绍如下。

2 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

2.1 忽略对导管的护理

置管时间越长尤其是超出7 d以上的, 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概率就会越大, 本科确诊的CRI病例有16例, 其中男的有10例, 女的6例, 年龄段49~90岁, 平均年龄为64岁。本组有1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置管时间为7 d多。一管多用, 例如用一根导管来测中心静脉压、推滴注药物等, 都会提高感染的危险程度。

2.2 医护人员的操作

医护人员没有强势的无菌观念、操作熟练度不高, 不按规定操纵冲管或者封管, 导致遭污染的液体或药物进入患者身体中就会轻易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使得细菌在导管的定植感染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

2.3 患者的自身条件

患者的自身条件差, 如年老体衰、有基础疾病、合并多种疾病等几方面, 更加会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 感染控制监控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面的实践

3.1 引入和制定指南

引入美国CDC 2002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指南以及2008年美国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拟定了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内容: (1) 置管时无菌防御最大值:要求佩戴帽子、口罩以及无菌手套、穿好无菌防护衣、铺设大面积的无菌巾等。 (2) 碘酒和酒精绝对消毒皮肤并等自然吹干。 (3) 规范的手卫生措施:触碰血流导管穿刺部位前后都要及时清洁手部[4]。穿刺前后、更新敷料和静脉输液管都要清洁手部等。 (4) 按照导管的用处采取合适的导管材料例如抗感染导管的采用以及插管部位, 这里的中心静脉导管要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 这样可以降低采用股静脉的概率。 (5) 维持导管的密封性, 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打开输液通道的操纵, 根据规范的操纵流程实施导管的维护工作。 (6) 透明的敷料要保持每7 d更新一次。纱布敷料要保持每2 d更新一次。在更换敷料时, 要用75%的酒精以及安尔碘消毒皮肤每项都要3次, 消毒的面积要比敷料面积大。

3.2 制订护理操作和交接班的指南

交接班首先要查看中心静脉导管, 再触碰其他地方, 操纵要从干净区到污染区, 并制作操纵顺序表, 贴在床的边缘, 指定相关医务人员实施。要是操作从患者的其他部位到导管部位, 就必须严格洗手或者进行消毒手部工作。

3.3 组织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培训的具体要求包括:手部卫生以及中心静脉导管放置以及维护。例如七步洗手法、洗手方式、戴手套方式、导管放置以及维护进程。培训方法有集体教课, 模拟实践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其次, 带领科室外出进修的护士仔细观察其他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做得优秀的地方。再回科简介以及模拟。

3.4 导管的护理和观察

每班医务人员要加强病房的巡查, 如发现输液系统有漏液、漏气等现象时要实时更替, 三通、输液导管及接头更替1次/天。静脉导管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有其他的用处, 像抽血、输血等, 为了防止栓塞及加大污染的概率。滴注结束后用肝素稀释液 (50单位/毫升) 5~10 m L正压密封, 患者有出血症状时只用生理盐水封管。封管后要用无菌纱布裹好后得当的固定在皮肤上。无菌透明敷料每星期更替2次, 遇到出汗较多的患者时要实时更替。更替时先用安尔碘清洁导管入口和周边的皮肤组织2遍以上, 再用酒精来消毒, 等晾干后就可以贴上。察看感染症状:局部感染症状有皮肤发红、温热、肿胀、触痛及有分泌物淌出;全身感染的症状有菌血症、极致疲惫、轻微的发热颤动、持续高热待查。如果出现有关的感染现象就要拔管并进行检查。

4 ICU感染控制监控护士的设立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意义

感染控制监控护士能运用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患者供给护理服务.还能为患者及其家属传输相关的教育, 加快康复速度以及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对同行的医护人员可以供给感染控制监控方面的知识意见。辅导和监视其他医护人员切实搞好医院感染控制举措。

5 监控护士进行感染监测的意义

监控护士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实时预见性监管, 并把结果实时反应给临床医务人员, 能有效提高感染控制质量, 让医护人员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提高以及不足之处, 能继续改进质量。

6 总结

随着血管内装备运用的增加, 操作过程不合格, 导管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医务人员缺乏无菌观念, 让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进一步也让有关的并发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明显提高。因此, 重视监督和剖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要素。选取有效的预防举措。增强临床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 完善监控系统, 这能提高长期有效和安全地运用中心静脉置管率。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艾宇航.静脉导管感染[A]//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60-364.

[2] 张朝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 2010, 24 (6) :1415-1417.

[3] 肖一珍.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因索分析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 13 (1) :94-95.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11

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且施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资料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类型,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几种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这些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本次作为观察对象的60例患儿中,只有4例患儿出现了导管滑落的问题,3例患儿出现了感染的问题,5例患儿出现了导管堵塞的问题,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采取正确措施及时处理以上几种并发症,最终所有患儿均获得治愈出院的理想临床治疗效果。

结论: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能够为临床静脉药物注射提供方便,但是要配合施行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出现导管滑落、感染及堵塞等并发症,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2-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且施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患儿的年龄分布在1~10周岁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2±0.5岁。17例患儿由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9例错构瘤,21例肝母细胞瘤,13例原发性肝癌。24例患儿导管留置在其锁骨下方静脉区域,其余留置于颈内静脉区域,留置时间在3~11d之间,其平均值为6.14±0.11d。

1.2 治疗方法。进到手术室后,患儿接受全身麻醉及常规监测,然后在气管部位插置导管,确定其体位摆放正确。医生使用导引针在患儿静脉施行穿刺,在导引针的协助下将导丝引入并放置于官腔中,然后拿出导引针,顺着导丝的方向放置静脉扩张器,进入到皮肤、皮下组织及静脉壁,最后放置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即可。

2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主要并发症

在本次研究中,作为观察对象的60例患儿中,在出现的并发症方面:有4例患儿出现了导管滑落方面的问题,3例患儿出现了感染方面的并发症,5例患儿出现了导管堵塞方面的并发症,由于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当中,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患儿出现的这几种并发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有患儿均获得比较有效的治疗均治愈出院,获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下面是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几种主要并发症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导管滑落。出现导管滑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颈部区域出汗量比较大,长度偏短,皮下积累较多脂肪,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患儿在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无法获得理想胶贴粘性,进而引发导管滑落现象。另外,儿童由于年龄问题对疼痛承受能力差,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在哭闹挣扎状态下可能会触碰到导管发生滑落。

2.2 感染。出现感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自身抵抗力不强,在患病情况下抵抗力持续减弱,为细菌微生物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平台。研究数据及资料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越长,穿刺区域消毒或护理措施不当等都会显著提升感染情况出现的机率。

2.3 导管堵塞。若患儿在完成导管留置后参与过多活动,其体内静脉压力数值会呈现增长趋势,导致血液反流最终形成血栓,造成导管的堵塞。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管内逐渐形成纤维膜,纤维膜中的纤维蛋白具备激活凝血系统的能力,当导管中压力数值偏低的时候就会引发血栓栓子造成堵塞。

3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

3.1 导管滑落护理措施。在完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医护人员应该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相关护理知识,尤其要着重突出导管留置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家属全面掌握正确的看护方法,例如在为患儿更换衣服时要避免触碰导管引发滑落。医护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应保持良好的态度,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且要注意使用动作的轻柔保证患儿的舒适度。如果患儿哭闹挣扎情况特别严重,应该酌情采取双手束缚措施,避免导管在夜间睡觉时发生滑落。在为患儿更换贴膜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谨慎态度,避免失手将导管一同带出,经常查看穿刺区域缝线是否维持牢固状态,必要时候应进行加固。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导管留置相关数据,做好交接班工作[1]

3.2 感染护理措施。穿刺导管应该时刻处于封闭状态,开口处不应停留在空气中过长时间,避免细菌微生物侵入引发感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要确保时刻满足无菌操作标准,经常进行消毒避免遗漏环节。如果在连续输液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输液管的更换,采取一系列感染预防措施,尽最大努力将导管感染现象控制在萌芽阶段。患儿穿刺部位四周每天都应得到消毒,消毒液可以选择络合碘,缝线侧边的消毒至少在每天两次以上,每次贴膜更换时间等相关情况都应得到全面记录。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患儿双手触碰导管,监测其体温是否发生改变,若穿刺区域出现红肿,应立即检查核实是否属于感染征象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2]。如果患儿持續高热且无法排除导管感染因素,就应该进行药敏试验并酌情拔除导管,选择广谱抗生素来开展抗感染工作。

3.3 导管堵塞护理措施。堵塞情况发生于导管中,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提升巡视质量,降低导管堵塞现象出现的频率。在输液时通过严密观察患儿反应来判断液体导入及导管通畅情况,结合不同药物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症状来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如果导管存在堵塞,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来缓慢进行推入,反复抽吸仍然无法获得通畅就应考虑拔出导管[3]。在完成输液后要立即更换液体,若遗忘更换会导致血液反流堵塞导管。输液完成时使用正压脉冲作为冲管方式,要注意将冲管速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留置导管再次使用之前必须要进行抽吸,确定有回血后方可接上补液液体,避免注射器把血凝块推到血管里。每次输入深静脉高营养液体前后及静脉输液给药后都进行冲管。

4 讨论及分析

在本次作为观察对象的60例患儿中,只有4例导管滑落,3例感染,5例导管堵塞,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采取正确措施及时处理以上几种并发症,最终所有患者都获得治愈出院的理想临床治疗效果。

儿童由于年龄因素无法正确表述自身疾病及体征情况,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不适或者模糊不清,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及细心,在护理时充分掌握患儿基本情况,强化巡视质量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发展,尽量在问题出现第一时间进行处理[4]。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除了要满足无菌操作标准,做好感染预防工作之外,还要注意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交流,争取获得家属的全力配合,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并发症护理工作。

儿童外周浅静脉非常细小,输液穿刺难度系数较高,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可以降低穿刺次数,同时保证静脉通畅[5]。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能够为临床静脉药物注射提供方便,但是要配合施行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出现导管滑落、感染及堵塞等并发症,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艳琴,王志红.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16)

[2] 张书丽,雷丽芳.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2(05)

[3] 张秀芬.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

[4] 张永合,刘玉环.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04)

ICU中心静脉导管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实行静脉化疗的病人150例, 其中男50例, 女100例;年龄26岁~78岁, 平均52岁;锁骨下静脉穿刺135例, 颈内静脉穿刺15例;导管留置时间:7 d~86 d, 平均54 d;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穿丝线通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于病人的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的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 实验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之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病人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3 更换敷贴的方法

每3 d~5 d更换一次敷贴, 若局部有渗出或敷贴开边随时更换, 若穿刺点有血迹, 应用消毒棉球浸润软化后去除血迹, 之后更换敷贴。更换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更换敷贴时从穿刺点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揭除, 同时固定导管, 先用碘伏消毒, 后用75%乙醇消毒, 待干后再用敷贴固定。如首次置管, 应在第二天更换敷贴, 观察穿刺点情况。

1.2.4 观察项目

记录病人置管固定后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的反应, 局部感染、病人不适感、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局部感染

表1显示, 实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的机会较大[1]。导管固定贴更换敷贴时, 无蝶型夹及缝线的干扰, 消毒更为彻底, 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而常规方法在更换敷料时, 蝶型夹与皮肤固定处不易被彻底消毒, 久之就容易滋生细菌, 从而引起皮肤感染。

3.2 导管固定贴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导管固定贴不需要缝线与皮肤的缝合, 病人活动时无牵拉引起缝线处皮肤的疼痛, 舒适度显著增加。

3.3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导管部分脱出以及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 cm, 但功能没有丧失。导管脱落是指导管意外移动或脱掉, 致使导管不能继续使用[3]。固定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稳妥固定十分重要。常规采用蝶型及夹缝线固定导管, 因皮肤的生长, 久之可造成缝线的脱落, 更换敷贴时容易引起导管的脱出, 而导管固定贴定期更换, 与皮肤粘贴紧密, 从而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的几率。

3.4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因未安置蝶型夹, 且没有缝线引起皮肤的排异反应, 护士操作极为简便, 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5 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穿刺置管, 动作轻柔, 熟练。在每次换药或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消毒导管末端及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4]。②天气温度的变化与敷贴的更换周期有关。炎热季节, 敷贴的更换视病人的出汗情况, 每1 d或2 d更换;对于出汗多的病人应每日更换。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③更换敷贴时, 发现导管固定贴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④病人洗澡时应擦浴而不应该淋浴,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 防弄湿而污染。⑤导管固定贴应定期更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受到导管的压迫而使皮肤破损。⑥导管移位和脱出后, 切忌再送入血管。

4 小结

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置管的病人[5], 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会存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等情况, 因此, 强调正确的置管方法和导管固定方法尤为重要。采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了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带来的不适感, 使导管段长期处于中心静脉,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从而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邱燕宁.经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31 (2) :107-108.

[2]张玉香, 张思杰, 郭玉凤.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固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200-201.

[3]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1.

[4]张玉香, 吴修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固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64.

上一篇:肾切开取石术后下一篇:公共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