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生

2024-07-19

公共管理研究生(精选12篇)

公共管理研究生 篇1

一、引言

自上世纪20年代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开设以来, 先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包含公共行政学、 (新) 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在内的学科体系。随着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深入普及, 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也日益发展成熟起来, 成为培养公共领域精英的摇篮。那么“是回归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 即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面对如此选择, 研究生教育走到十字路口”。

早期的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更注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 旨在储备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学术人才, 以此培养出的学术型硕士生更适合做政府行政工作的研究者, 但是对于复杂灵活的行政事务处理等一线工作则稍显经验不足。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同时, 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 引进更具实际应用力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型硕士即所指称的MPA类 (包括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事务硕士MPA等) 。“MPA就成了应用性而非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其核心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政府或公共组织输送高级智囊人物和管理人才上。它也相应地由单纯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的培养模式渐渐向特别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向靠拢, 从而奉行应用能力本位政策。”但是, 目前国内MPA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因此, “在积极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同时, 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出高素质研究人才, 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以、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要, 应适时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 同时, 也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研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首先, “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 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 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 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 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 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 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 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 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 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 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 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 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 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从“实”出发,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次, 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 不管何种教育模式, 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 没有前者, 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 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 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 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 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 即T型 (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 人才, π型 (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 人才, 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 然而, 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 才能化腐朽以神奇, 自如应对。

再者, 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 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 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 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 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 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 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 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 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 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 社会能力, 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 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 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 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 (social intelligence) 和实践智力 (practical intelligence) 。在他看来, 社会智力是处理 (人际) 的一种能力, 实践智力则是 (处事) 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 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 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 合理配备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 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 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 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 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 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三、在中国, 公共管理学教育虽然已发展几十年, 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公共管理硕士生, 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 但其专业素养仍是不够的。为此, 应借鉴西方尤其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 探索适合中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然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MPA)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偏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可从研究生知识的习得与测评两方面加以改进, 以期提高公共管理硕士生的专业素养。借鉴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 从教学内容入手, 重视案例教学, 强调学员研讨。专职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之外, 还要进行理论研究, 承担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课题和研究项目;兼职教师则主要是结合理论向学生传授政府管理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 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对于测评, 不单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如何, 也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认清中国目前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升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在公共管理学深入普及、日益发展成熟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 中国开始了旨在培养公共领域的时代精英,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力资源的公共管理硕士生 (MPA) 教育。同时, 对公共管理硕士生专业素养也有了新的界定:包括作为总体性要求的优良品质, 基础素养要求的理论知识储备, 以及作为根本性要求的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10) .

[2]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10) .

[3]张继明, 等.为“学术型研究生”辩[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

[4][德]费希勒.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5]胡建华, 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38.

[6][7]陈振明.MPA专业学位教育与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6, (1) .

[8][美]R·J·斯腾伯格著, 俞晓林等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魏美惠.智力新探[M].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 1996.

[10][美]R·J·斯腾伯格著, 吴国宏等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1]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 (2) :1.

公共管理研究生 篇2

【公共课部分】

(简述题,答案100-200字,时间1-2分钟)

1、简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2、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习近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话中如何论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为什么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6、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7、如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

8、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9、简述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

10、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3、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4、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内涵。

1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7、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18、“四个全面”的内涵及意义?

19、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21、结合实际,谈谈理想中的领导和现实中的领导。

22、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讲的“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

23、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如何理解这句话?

24、你认为领导者的角色应该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为什么?

25、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是较为合理的领导班子?

26、很多单位出现“一把手腐败”,从领导体制上看,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7、领导科学中所谈的决策就是“拍板”,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8、案例分析:

2003年2月上旬,广州市“非典”发病情况开始进入高峰,却未见任何来自官方的信息。2月10日,广州各媒体连续接到三个紧急通知,要求严格遵守新闻纪律,不得擅自对“非典型肺炎”进行报道。2月11日,在疫情已出现近3个月后,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才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新闻发布会虽然开了,但有关疫情的相关资料,包括其传染性、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却并未广泛告知。正是在社会和公众茫然不觉的情况下,“非典”开始了从广东向全国的蔓延。“非典”如此肆虐,2003年4月3日,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新闻发布会上仍声称“中国是安全的”。

请运用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

29、你认为领导用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30、你认为领导者怎样提高开会效率和效益?

【专业课部分】

(简述题,答案100-200字,时间1-2分钟)

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简述行政行为的涵义

3、简述公务员的任免制度

4、简述行政许可的作用

5、简述行政救济的特征

6、请说说你对“人口红利”的理解

7、请谈谈我国人口政策取得的成效

8、请谈谈未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将面临哪些挑战?

9、请简要说明我国社会保障的四大体系

10、政府应该像企业家那样具有创造力与创新精神,那么,可以按照企业的模式打造政府或者按照政府的模式打造企业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11、请简要阐述公共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2、你怎样理解“公共行政组织改革是当代公共行政发展的动力”?

13、简述中国社会互动中的“差序格局”。

14、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现代化的理解。

15、谈谈社会互动的常见形式。

16、谈谈社会组织有哪些要素构成。

17、谈谈你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18、谈谈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势与不足。

19、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20、分析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当代公共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22、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

23、为什么把简政放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24、简述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25、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终结?

26、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27、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28、简述思想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特点。

29、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

30、简述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1、简述我国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本要求。

32、简述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3、简述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

34、试说明你所理解的公共管理活动应该坚持的基本道德原则。

35、你认为公共伦理主体的道德规范应包含什么内容?

36、请简述你如何理解公共权力?

37、请简述你如何理解公共事务的伦理属性?

38、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现象。

39、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公共物品具有哪些特征? 40、简要介绍公共收入的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原则?

41、从哪两个方面来把握国家税收公平原则?

42、为什么说所得税是一种内在稳定器

43、简述非营利组织自治性。

45、简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46、简述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7、从工作实践谈一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有哪些不同?

48、结合实际谈谈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

49、从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 50、请谈谈薪酬有哪些职能

51、简述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治市场理论

52、如何理解政治权力

5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意义

54、政治稳定及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55、简述设计公共组织时应遵循的“职、权、责一致”原则。

56、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

57、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58、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59、简述公共管理伦理弱化和失范的表现及原因。60、简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综合运用部分】

(论述题,答案300-400字,时间3-4分钟)

1、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城管暴力执法问题。

3、试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4、试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5、怎样提升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6、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在制度层面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7、如何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8、当前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有哪些?

9、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管理创新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创新;社会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而在我国,政府管理集权化和官僚主义化所导致的垄断、低效率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服务意识的政府改革势在必行。这场改革运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新。在借鉴了各国改革的经验后,我们总结出这种创新应该由内到外分为3个层次,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实践创新。

一、观念创新

1. 从权力思维到服务思维。在传统体制中,政府把自己塑造成“全能政府”的形象,提供服务时处于上帝的位置。服务内容和方式都是政府至上而下计划配给的,公众无权向政府提出要求,更不能对政府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这是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力的直接掌握者和行使者,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和内在权力,同时又是各种重要资源的实际支配者;而作为委托者一方的公众,却大多处于孤立无援的分散状态,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使得极易偏离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因此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权力,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分散型服务转向一条龙服务;从低层次的服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具体的讲,我们应该树立现代民主的管理理念,强化公共行政的责任感,实行社会满意的服务原则。政府行为目的不是向社会提供价值,而是为追求利益实现价值提供条件和服务。因此社会是否满意应该成为评价政府公共行为的标准,并且这项原则应该有具体的制度作保障。

2.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

3. 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在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讲究公正、公平、互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人口众多,因此“公正”是十分值得强调的。它是保障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个理念包括3方面的意义:第一,以权利为基础,以权利为趋向,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第二,是种平衡状态。其结果是让各种利益得以适度实现;第三,提供表达利益的机会。在行政过程中,保证利益相关人在程序上有主张自己权利、与人和解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以上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最基本的权利保障制度和参与资格的审定制度。但现实是,尽管有规则和规章,但权利滥用仍然存在,管理结构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遭受了全能型集中控制的种种不利影响,而看起来受益甚微。善意的管理者缩手缩脚,恶意的管理者钻规章的漏洞。因此,缺乏的因素不是正式的规章和规则,而是行为规范。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正处于人治法制混乱的阶段,这也是出现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之一。显然推行从人治到法制的改革是必然趋势。

二、体制创新与实践创新

实践重于一切。我们有了理念上的创新,还需要有体制创新作为转化成实践的中介。

现代公共管理就是要在打破政府一元垄断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公共事物管理的多元化,寻找一种真正有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管理,而是社会各界对社会事物的管理,政府需要来自市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助与参与,政府同时又必须作好自己分内的事务。因此,在公共管理领域,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一些政府职能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转移出政府,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财政开支的目的。其本质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虽然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代理人,它从公众那里取得了经营公共物品的权力,但这并非意味着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垄断。相反,如何提供优质的服务,如何满足公众的需要,成了政府要承担的重大责任。而取得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公众导向和利益取向的统一。

社会化贯穿公共管理整个活动的始终。首先,从公共管理的起源来看,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是国家和政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即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非一成不变。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就越弱。现代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不仅要下放权力,更多的是要认真考虑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要不断深入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管理社会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如何实现?

1. 对公共产品边界的准确界定。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除性,即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它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增加供给的边际成本;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实际上是3个特征,而以往我们在界定公共产品的范围时,往往忽略了拥挤成本,因此造成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的一系列问题。现实社会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是非常稀少的,政府提供的多数是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这样就容易导致政府经济职能不明确,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供给数量有限等问题。公共管理社会化就是要在明确哪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基础上,将其它例如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等产品的提供推向社会,以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笔者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同时,为了经济效率的实现,政府可以直接提供一部分准公共产品,以较低的价格鼓励人们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除此之外的其它具有公共产品某些性质的产品都应由政府以外的社会主体参与承担。这样也有利于整合公共管理主体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

2. 对政府职能的界定。众所周知,有效的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必须进行改革。解决精简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确政府该做什么,怎么做。于是,政府职能应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政府的经济职能需要转变。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引导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并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的经济行为应是指导性的,不应过多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其次,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宏观和多元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一。这种转变,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事务推向社会。政府还应着重针对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共政策,并从整体上把握公共管理的方向,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协调好自己与社会其它管理部门的关系,不能过多地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有关条例,将这些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转型后的另一重要职责就是确定其它公共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标准,保证这些供给者无法利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政府还可以采取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等政策指导社会其它部门进行公共管理。

3. 社会有效的参与公共管理。随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社会上大量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公民自治组织、慈善机构乃至某些私人机构的某些部门都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体。这种多元管理主体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形成众多的网络,产生联结、互动、互助等关系,加快信息的流通,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的效能。同时,随着权力的分散化,公共责任也相应地分散于社会各个公共权力主体,公民的监督点也就相应地分散化,监督渠道和途径也多元化,这样就有利于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活动。

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公共管理的活动中来,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向社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供大众选择,从而推动整个公共管理事业的不断前进。

三、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

新公共管理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开拓,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着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面对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问题,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成功的改革必然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结构的精简、财政支出的合理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此下去,公共管理的创新必将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金太军,王建润,汪波.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3,(3).

2.闻道,吕恒译.超越新公共管理(下).公共管理,2003,(2).

3.汪玉凯.公共管理趋向社会化.管理科学,1999,(6).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号:7037104)。

作者简介:叶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黄雷,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公共管理研究生 篇4

切斯特·巴纳德 (1886-1961) 在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中, 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管理学家, 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根据自身经验写成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所有对组织理论方面的讨论都脱离不开这部丰碑巨作。巴纳德管理思想理论包括人性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三大理论看似相互独立, 但其内在相互联系紧密, 层层递进构成了巴纳德思想体系。目前, 研究生在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首先简要概述巴纳德思想, 其次对研究生管理存在的几种问题进行阐述, 并结合巴纳德管理理论, 试图找到理论解决方法, 并对研究管理工作寻找新的启示。

二、巴纳德思想概述

(一) 人性理论

在人性理论部分, 巴纳德对个体的特性给出新的理解, 建立更为详尽的人性理论, 人性理论主要研究个体的特性。这里主要是以人为主, 巴纳德认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多种能力限制, 由于这些限制会引起其中部分人产生克服某种限制的共同目的, 为了形成切实有效的合作, 就必须建立组织[1]。

(二) 组织理论

巴纳德在他的人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组织都是具体的现象, 如某公司、某大学等。巴纳德除了阐述这些组织现象中各种具体因素的差别, 还提出了一种概念性或抽象性的组织, 他从这种抽象型的组织中提出三个普遍存在的因素:组织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和做出贡献的意愿 (见图1) 。

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建立的前提条件, 没有共同目标人们便无从合作, 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必须为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接受, 即组织必须使其成员了解要求他们做出什么贡献, 并能从中得到哪些满足。唯其如此, 个人才会愿意参加合作。

(三) 管理理论

与组织构成的三个因素相对应的, 经理人员的职能包括提供沟通体系、发挥促进作用以便获得必要的努力、提出和界定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并不是组织的所有工作都是经理人员的工作, 只有维持组织运营的专业化工作才是经理人员的工作。

经理人员的第一职能:建立与维持组织的信息系统。

组织犹如人体, 管理系统则犹如人体的神经系统。要使得组织的各个部门都能在统一的指挥下开展活动, 就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经理人员借助信息系统进行指挥, 有了这个系统, 组织才能有效地协调其他成员活动, 以达到自身的目标。

经理人员的第二职能:努力取得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

经理人员需要能够给组织成员提供诱因:它可能是增加其成员的个人利益 (积极的诱因) , 也可能是消除其成员的某种负担 (消极的诱因) ;可能是物质, 也可能是非物质的, 还可能是理想的工作条件, 使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诱导并不是万能的。当组织无法满足其成员的动机时, 经理人员就要设法改变其成员的动机。

经理人员的第三职能:确立组织的组织目标 (决策) 。

每一项决策都涉及多种复杂的因素, 都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等过程。一般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组织的固有目的和环境条件。首先, 从组织的目的出发分析环境条件, 找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使组织的目的特定化、具体化。然后, 再从特定目标出发, 进一步分析环境条件, 修正目标, 如此反复进行, 最终形成明确的、可行的具体行动方案。因此, 决策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目的与环境条件相互反应, 从而使二者逐步接近和统一的过程[2]。

三、目前高校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 研究生班级成员缺少合作意愿

巴纳德指出, 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建立的前提条件, 没有共同目标人们便无从合作。对于研究生班级组织来说,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研究生班级成员达成的合作意愿, 既能够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 也能提高研究生就业发展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情况是, 研究生班级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从组织结构角度上看,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 每个成员跟从不同的导师学习, 所上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其班级的概念较为淡化, 很难像本科生班级一样有统一的作息生活。从利益成本角度来讲, 研究生在班级中获得的利益远远小于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利益。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更多的是与实验室同门师兄弟接触, 跟班级同学接触较少,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学生自然倾向获益较多的实验室内发展。

(二) 研究生很难形成一个能涵盖大部分个人目标的班级目标

班级建设的目标往往在于帮助学校、院系完成相关的任务:抓好班级学风、寝室文明、集体稳定等多方面工作;在平时开展文体活动、学术交流, 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平台。而大部分研究生的个人目标往往从个人的切身利益出发, 它的重要性在研究生眼中往往高于班级目标[3]。在有些情况下, 个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较难与班级目标达成一致。

(三) 班级信息交流不通畅

巴纳德认为, 经理人员的第一职能是建立与维持组织的信息系统。信息交流通畅是组织稳定运行的保障。而现实的研究生班级中存在交流缺失的问题。一方面, 沟通场地往往局限于寝室和实验室等研究生日常生活较为频繁的场所, 这是因为研究生往往多为导师负责制、科研梯队制, 班级成员的概念相对淡薄, 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多在宿舍和实验室内进行, 寝室外以及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存在严重缺失, 有些学生甚至到毕业时还有许多不认识的班级同学。另一方面, 班委是学院指导思想上传下达的关键沟通枢纽, 辅导员多依靠班级骨干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与辅导员面对面地交流。从沟通的效果看, 班级沟通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其关注度往往集中于科研成果, 对班级建设、学院活动参与度不强。研究生在年龄上也相对较成熟, 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有着比较明确的认知。于是, 在班级沟通方面, 很难做到上传下达, 即使做到上传下达, 也很难保证能够引起广大研究生参与的兴趣。

(四)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深

研究生大多实施导师负责制度, 然而目前高校的导师大多不能兼顾到所带的每一个学生。再加上导师个人的社会活动及科研项目较多, 很难像辅导员一样地沟通与关注。要想形成和谐、顺畅的“导学关系”, 则需要研究生和导师都要注意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加强交流, 增进了解。同时实验室内部应定期开展组会研讨或文体活动增加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一旦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导师能感受到给予学生细致指导所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感, 另一方面, 研究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4]。

(五) 寝室管理欠缺

寝室是研究生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绝大多数高校中, 研究生寝室教育管理往往不如本科生寝室管理。一方面, 研究生年龄差异较大;另一方面, 研究生个人空间意识强烈。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寝室文化教育和管理。因此, 研究生辅导员应该想办法克服这个难题, 更多地深入寝室, 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 及时地帮助生活上有需要的学生, 建立起和谐紧密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思想基础。

四、巴纳德管理理论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的启示

(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并重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分析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不同的作用。实际上, 在研究生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既有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等正式组织, 也有因同门师兄弟、同专业、同乡、性格相投等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在研究生的日程生活中, 班级等正式组织固然发挥很大作用。但是, 同门师兄弟、同实验室同学等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非正式组织往往更容易调控组织间个体的关系, 更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作为学生辅导员,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利用非正式组织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产生良性效果。要善于将正式组织的建设与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 对于部分小团体学生对学院活动参与度不够积极, 管理者可以适当地对其引导, 发现他们这些小团体的优势, 利用正式组织 (如研究生会等) 开展一些针对他们的有意义活动, 使他们成为某些活动的对象, 对其进行鼓励, 增加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感, 进而能够引导他们融入到学校或学院的活动中去。

(二) 正确运用诱因经济, 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

在正式组织的构成中, 经理人员要提供恰当的诱因:积极的诱因或消极的诱因;物质的内容或者非物质的某种机会, 理想的工作条件, 如此等等。诱因固然重要, 但诱因不是万能的。仅仅强调诱因, 强调情感管理也容易导致组织的涣散。恩威并施, 鼓励与鞭策, 在研究生的管理同样重要。研究生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教育, 对学校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对待学院管理置若罔闻, 学习纪律松弛, 胆大容易出现违反校规校纪事件。因此, 对待研究生更应该加强法制法规教育, 正确纪律观念。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研究生管理制度, 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 使研究生群体产生自我要求上进的意识, 逐步完善研究生的管理制度。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研究生是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群体, 他们经历了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 思想上逐渐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形成, 一般性的业余活动可能无法激起研究生群体的活动兴趣[5]。研究生对于社交活动或文体活动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研究生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研究生内部, 找到研究生的现实需求, 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此外, 要重视发挥研究生会、各种专业兴趣小组、研究生社团等各种组织的作用, 寓教于乐, 开展一些层次相对较高, 适合研究生年龄需求的活动, 在轻松高雅的活动氛围中促进研究生的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

五、结语

巴纳德在管理理论阐述了其核心的三大理论体系和经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能。作为研究生辅导员, 研究生的“经理人员”, 如何合理高效地对研究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加强教育, 从巴纳德管理理论体系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人性理论的探讨, 组织理论的分析和管理理论的实践, 都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实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巴纳德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为研究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摘要:巴纳德管理理论是对古典组织理论高度的锤炼, 同时历经百年之久, 依然对现代社会文明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巴纳德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理论的基础之上, 强调管理者应从人性的角度研究人的不同需求。文章简要概括了巴纳德管理理论层层递进关系, 并着眼于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 对管理中遇到的多方面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巴纳德,研究生管理,经理人员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周博鸾.巴纳德的协作系统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李长武.巴纳德管理思想述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 (1) :19-24.

[3]霍瑞超, 李雪平.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 2012 (1) :87-90.

[4]马雪丽, 刘巧俊.基于人本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0 (21) :28-29.

美国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排名 篇5

2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3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Kennedy)

4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佐治亚大学

5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Wilson)

6 New York University (Wagner)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oldman)

6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rice)

9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Heinz)

9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堪萨斯大学

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 (Evans)

12 American University

12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 (Trachtenberg)

12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Ford)

1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La Follette)

16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6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Sanford)

16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Askew)

16 University at Albany--SUNY (Rockefeller)

16 University of Kentucky肯塔基大学 (Martin)

16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双城 (Humphrey)

16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LBJ)

23 Georgetown University

23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Young)

23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ark

2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Luskin)

23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rris)

23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29 Columbia University

29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Glenn)

29 University of Colorado--Denver

29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33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Bush)

33 University of Missouri密苏里大学 (Truman)

33 University of Nebraska--Omaha

33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7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37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大学

37 University of Delaware特拉华大学

3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

37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42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Levin)

42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4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4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Fels)

46 CUNY--Baruch College

46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46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46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Hatfield)

46 Rutgers,The 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New Brunswick新泽西州立大学新布朗斯威克校(Bloustein)

46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康涅狄格大学

46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Batten)

53 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

53 Brandeis University (Heller)

53 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Taubman)

53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

53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53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Wilder)

59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Provo (Romney)

59 CUNY--John Jay College

59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与普度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

5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59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中佛罗里达大学

59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rlotte

59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5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67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67 New School (Milano)

67 Northeastern University美国东北大学

67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Harrisburg

67 University of Maryland-Baltimore County马里兰巴尔的摩大学

67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大学

73 Auburn University

73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Jefferson)

73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73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73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73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阿拉巴马大学 --Birmingham

73 University of Baltimore

73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校区

73 University of Missouri密苏里大学 --Kansas City

73 University of Oregon

73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

73 The 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大学

73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威奇塔州立大学 (Wall)

73 Willamette University (Atkinson)

87 CUNY--City College

87 Pepperdine University

87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87 University of Arkansas (Clinton)

87 University of Illinois--Springfield

87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87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Boston (McCormack)

87 University of Miami

87 University of Missouri密苏里大学 --St. Louis

87 Wayne State University韦恩州立大学

97 Auburn University--Montgomery

97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s Angeles

97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97 Kansas State University堪萨斯州立大学学校

97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97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

97 Villanova University

104 Boise State University

104 College of Charleston

104 DePaul University

104 Iowa State University爱荷华州立大学

104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104 Ohio University (Voinovich)

104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104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Camden

104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104 University of Memphis

104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新墨西哥大学

104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Greensboro

104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aine (Muskie)

104 University of Texas--Dallas

104 University of Vermont

104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华盛顿州立大学

104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西弗吉尼亚大学

121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121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

121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cramento

121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121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研究综述 篇6

摘要:近年来,公共部门的薪酬管理及公务人员的薪酬制度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并留住公务员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薪酬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有效、合理的薪酬制度还能推进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本文通过对公共部门薪酬管理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薪酬管理;公共部门;文献综述

有关薪酬制度的研究大多针对企业,有关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研究相对来说就要少很多,近年来,各国政府相继认识到薪酬管理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公共部门员工作为政府的执行主体,如何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并留住公务员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薪酬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有效、合理的薪酬制度还能推进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

一、国外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研究

上个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外国学者普遍认为公共部门薪酬管理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员工、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的最基本途径。

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公务员薪酬水平与员工本人的人力资本含量有关。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其人力资本含量,人力资本含量越高其工作能力、劳动生产率越高,产生的边际产品价值越高。

琼·E·派恩斯认为,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部门需要建立具有高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不论企业员工还是公共部门员工,薪酬与福利都是能够激励员工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这不仅决定了员工的经济生活条件,而且还作为一个经济尺度可以较为客观的评判员工的个人价值。因此,模仿市场机制来建立公务员薪酬系统,其的激励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薪酬系统在整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也应占据核心地位。[1]

B·盖伊·彼得斯提出市场导向的公共部门薪酬水平的制定有三种策略:市场领先策略、市场之后策略和市场跟随策略。这其中最为被接受的是市场跟随策略,即公共部门的薪酬与市场平均水平薪酬一致,加上公共部门具有较高的职业稳定性,这样更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2]

“宽带薪酬”是美国学者爱德华·罗勒最早提出的。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提出“宽带薪酬”避免传统薪酬结构中薪酬取决于职务而不是依据个人能力的提升,而是采用薪酬范围数量少、跨度较大的薪酬体系,以使低层次员工也可以通过资历台阶来获得较为理想的薪酬。在国外,宽带薪酬在企业、政府组织、大学中都有推广实践。[3]

乔治·T·米尔科维奇在《薪酬管理》[4]中把薪酬定义为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即薪酬既包括现金形式的工资还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障。约翰·E·特鲁普曼提出了可以将薪酬分为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四个维度。

德国学者米勒在其研究中指出公众很关注公共部门员工的薪酬,但公共部门的工资结构过于扁平化,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

综上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对公共部门员工薪酬做出调整,目的在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

二、国内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了公共部门员工薪酬管理的研究,经过了近30年,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许多理论也日趋成熟,但总体上看来还欠缺系统性。

陈振明提出了薪酬政策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刘听认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也应该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岳琳琳等从公务员考核制度、职务薪酬晋升等放分析了公务员考核制度对这一群里的激励所用。赵立彦认为,我国公务员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但目前我国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无法调动公共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行政效率,也削弱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任太增通过公务员工资收入和其他行业员工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比较判断的标准,并认为工资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温海红在其研究中指出了薪酬改革在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必要性。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法律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5]钱再见认为除了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外,执行方面也存在保险基金来源单一、基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

佟亚丽提出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建设除了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外,也要符合我国国情及自身规律。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她进一步指出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可以从福利补贴、假期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6]

刘京州指出我国自1993后就没有进行过薪酬制度改革。只有科学的薪酬制度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还能防止腐败,虽然腐败问题引起的原因有好多,但不合理的分配有可能诱发腐败。[7]

高其勋通过国外发达国家薪酬制度对比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务员薪酬货币化。但我国公务员的保障因单位不同福利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可能抵制改革。

温海红认为当下我国没有公共员社会保障法是首要问题。刘京州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工资平衡机制的建议,并在统一的基本工资基础上建立地区津贴制度。

在公务员保险福利具体社会化的建设上,高其勋认为可以采取不同方法剥离福利设施,例如公车收归政府、食堂等福利货币化。剥离福利设施后可以鼓励第二产业发展以保证公务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我国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理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还是晚了一些,公共部门薪酬管理实践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

1.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系统性研究欠缺

我国国内学者关于公布部门薪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研究近些年才开始多一些,但研究发展的度数还是比较慢。针对公共部门的薪酬管理理论没有形成体系框架,很多还要借鑒企业薪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有关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专著也非常少,且多局限于理论研究。

2.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我国虽然公共部门薪酬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但我国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相对要提前很多,但不成熟的理论就不能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完善的解决依据。从整体上看,我过的理论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而且偏重于政策和法规的理论研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

综上,通过研究了解并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借鉴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方法,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薪酬制度,才能实现我国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琼·E·派恩斯.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约瑟夫·J·马尔托奥.战略薪酬[M].周眉译.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乔洽·T·米尔科维奇,.薪酬管理[J].公共行政,2008,(09).

[5]温海红.我国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05)

[6]佟亚丽.公务员工资制度研究[J].财政研究,2005,(06)

公共管理研究生 篇7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 一般可达数千人, 甚至1~2万人。学生类型也由当初单一的统招硕士研究生发展到现在的统招硕士研究生、统招博士研究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等。因此, 原有的手工管理或仅有课程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高效、方便、界面友好的研究生管理系统, 新系统应包括信息发布、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毕业管理、学位管理等模块, 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参与, 成为开放式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1 学位管理模块的组成

学位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以下子模块:发布学位申报通知、接受延迟/提前授位申请、学院核对申报学位人员基本信息、学院验收学位论文、学院核实论文成果发表信息、学院补充申报人员信息 (学位论文信息、成果发表信息) 、学位申报资格审查、学院论文评阅管理、学院论文答辩管理、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意见、学校学位委员会意见、学位办编排学位证编号、导出学位授予上报盘、学位授予情况统计、打印学位证明、打印学位证书等。每项内容都是一个独立的子模块, 每个子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彼此制约, 保证了学位申请流程的严密性。完成了从发布学位申报通知到授予学位的整个管理流程。学位管理流程大致如下:

2 学位管理模块的优势

2.1 实现了学位的网上申报

学位办根据工作计划发布学位申报通知, 规定本次申报学位的研究生范围 (如指定的年级、学生类型等) 、受理申请开始及结束的时间、授位条件 (如总学分符合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要求、学位课总学分符合培养方案学位课额定学分要求、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 。通知发布后研究生可以登陆自己的页面进行查看, 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则可以申报。

学位申报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正常、提前和延迟申报3种。如果有达不到授位条件的, 可以在网上提交延迟授位申请, 学位办接受延迟申请后申请人就不出现在本次审核的名单中。如果不在申报范围, 但认为自己符合申报条件的, 可以在网上提交提前授位申请。同样, 学位办接受提前申报申请后, 申请人就可以按正常手续进行申报了。

网上申报将逐步取代现行的研究生手持申请表分别到相关部门签字盖章的程序, 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 又为相关管理人员省去逐一应对每个学生的步骤, 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不必去不时地计算申报人数, 因为每个学院不同时段的申报人数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2.2 加大了学院管理的力度

学位管理模块为职能管理部门和学院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设定了相应的管理权限, 加强了二级学院管理的力度。研究生可通过各自的身份认证后登录学位管理模块, 按照程序对各自在学位申请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内容进行操作或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研究生和各级管理人员, 提高了管理效率。

(1) 学位申报信息审核方面

使用管理系统之前的学位审核手续大部分都在职能管理部门, 在目前研究生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 学位管理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大大增加, 无暇把精力投入到研究性的工作中。管理权限下放到学院已为时不短, 但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比如, 要求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审核工作, 研究生出示论文原件及复印件给学位管理人员, 学位管理人员核实后签字盖章, 如此重复的工作占去了大量时间, 而且没有电子文本留存下来。现在通过管理系统, 研究生提出学位申报, 按系统的要求录入各自的学位论文信息及成果发表信息后, 持书面材料到学院核实, 学院管理人员对研究生在系统中提交的信息进行核实并确认。学院确认论文发表信息的界面见图1, 各学院管理人员可以按整个学院或某个专业查看, 也可以通过某个导师查看其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 或者具体就某个研究生来查看。

点击“核实”, 在弹出的界面中就可看到论文题目、发表刊物、发表期/卷次等信息 (见图2) 。若与研究生所持书面材料相符, 即可确认。

学位管理部门只需要通过“学位申报资格审查”子模块进行总的资格审查即可, 并且可查看每个学院的核实情况。

(2) 论文评阅及答辩管理方面

论文评阅及答辩是学位申请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前在这两方面大多限于书面管理, 即研究生将返回的论文评阅书交给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查看评阅意见及评阅成绩, 两项均达到要求即为论文通过评阅, 可以答辩。答辩结束后, 由答辩秘书将学位申请人的答辩材料交给学院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整理好所有人的材料, 并且需要准备一份上会用的表, 表中所要求的信息如:论文题目、评阅成绩、答辩综合评价等均需管理人员逐一录入, 这对于研究生人数较多的学院来说是一项很费时的工作。学位评定通过后, 管理人员在每个申请人的材料中填写有关内容并盖章整理后, 将所有材料交到校档案馆。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只留存一份电子表格。其结果是, 如果以后要查看某个已毕业研究生的资料, 比如论文评阅人或答辩委员会组成等, 只能到档案馆去查阅, 既麻烦又费时。

学位管理模块中增加了学院论文评阅管理和学院论文答辩管理两个子模块后,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 管理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研究生登录自己的界面后, 在添加论文评阅人一项中录入评阅人的信息, 如工作单位、职称等, 评阅人信息经学院确认后, 方可进行论文评阅。返回的评阅结果, 经答辩秘书录入后由学院进行确认 (见图3) , 采用的评审方式、专家人数、专家单位及每位专家给出的成绩等信息一目了然。学院同样可以以不同方式查看、确认。学位管理部门可查看任何一个学院的确认情况。

答辩管理方面, 由答辩秘书录入有关答辩的信息, 如答辩委员会的专家组成、答辩日期、答辩地点等, 学院进行确认, 界面见图4。专家的职称、工作单位、是否博导等信息均可以看到。学院确认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答辩了。答辩结论同样由答辩秘书录入, 学院确认。学位管理部门只需要总体上查看各学院的确认情况。

论文评阅管理和论文答辩管理两个子模块的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院管理的力度, 发挥了学院的作用, 提高了职能管理部门和学院的管理效率。

2.3 实现了基本信息的共享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各个岗位及工作流程。招生的原始数据导入学籍管理模块后, 由学籍管理人员维护并补充有关学籍信息, 直至培养阶段各环节均完成并达到要求后, 研究生方可进入申请答辩环节并完成学位申报的整个过程。申报学位所需的基本信息均来自于学籍信息, 研究生只需添加个别字段的信息即可。信息共享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保障。

2.4 实现了学位授予数据的上报和统计

学位授予单位每年都要通过省级工作站, 向国务院学位办报送当年获得学位人员的学位授予信息, 这是一项量大繁重的工作。以前获学位人数较少时, 由管理部门的学位管理人员逐个录入信息, 研究生人数大量增加后, 由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人员逐个录入本学院的学位授予信息。现在通过学位管理模块, 学院只需对研究生提交的信息审核通过即可。学位管理部门在“导出学位授予上报盘”子模块中, 通过选择授位批次和学生类型就完成了不同类型研究生所有数据的导出工作, 该功能的实现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通过“学位授予情况统计”子模块完成学位授予数据的统计工作。

3 学位管理模块的不足

(1) 缺少导师确认环节

研究生登录学位管理模块后, 提出学位申请并提交相关信息, 经过学院确认后就可以进入论文评阅阶段。这个过程中缺少了导师确认这一环节。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做的如何, 能否定稿最终都得经过导师的同意。尽管这一环节通过其他的方式始终在做, 但如果能在系统中体现出来就更好了。

(2) 无法利用评阅人及答辩专家资源

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和参加答辩的专家一般都是导师推荐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人情关系的成分。管理部门正在建立论文评阅及答辩专家库方面作努力。现在通过学位管理模块, 每位研究生的校内外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专家的有关信息都被录入其中, 这些资源现在只起到查看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专家库, 那么, 就会为学位管理模块增加更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刚, 沈伟哉.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5) :95-97.

[2]徐伟铖, 周爱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思考[J].教育改革与管理, 2006, (2) :47-50.

高校公共机房管理研究 篇8

由于学生教学用机使用频繁,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软硬件故障。维护好计算机,保障教学用机需求,是机房管理维护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当需要大批量更新操作系统平台或者大批量安装拷贝某个应用软件时,要能及时地、大批量地、简单化地操作就能完成。二是当单机发生硬件故障后,要能尽快地排除,减少故障计算机的待修时间,早日投入使用。三是在单机情况下,对于软件故障,要具有快速恢复硬盘上数据的能力,使计算机能及时地投入使用。对于管理维护计算机而言,有很多看似是计算机硬件故障的现象,最后却确定是由软件的问题所引起的,所以,软件维护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硬件维护的工作量,而作为管理维护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却是既要懂得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又要知晓每个软件的工作流程。对教学机房而言,机房内安装的各种教学软件在运行时要能保证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谓教学软件运行时的一致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每台计算机上所安装的软件及其版本相同;二是每个软件安装时设置的参数相同;三是每台计算机上调用同一软件的方法相同。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管理,历来就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作,它涉及面广、事务性工作杂、技术性较强、工作相对单调、工作量很大、系统性不强。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建设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只能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教学需求逐步建立起来。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计算机,在规格型号上是有差异的。这种硬件上的差异,带来了软件上兼容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的兼容性上。对于各个专业之间,使用的教学软件不尽相同,特别是各个专业的专业软件,品种繁多、专业性极强,除了计算机基础类和语言类教学软件大致相同以外,不同专业之间根本无法通用。而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上所有专业的全部通用和专用软件,并且能正常运行,简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大学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群体,其求知欲望强烈,其中有些学生是很少考虑后果的。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又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状态的大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损坏计算机系统,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有些人视公共机房的计算机为自己个人的专用机,随意更改计算机系统的配置文件,造成计算机一时的瘫痪。也有携带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存储介质进入机房使用,使计算机染上病毒。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除了承担正常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机外,还要承担各个专业的有关专业课程的上机实习任务,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其它临时性的用机等需求。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经常是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要完成转换工作,对时间性要求较强。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量相当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教学用机,工作人员必须随时维护被损坏的计算机。

在建设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时,机房内每间房间一定要将局域网络联通到每一个计算机的机位上,并且要保证每一间房间,其内部的网络要畅通;与机房外部网络的联接,可以由管理人员控制。在计算机的采购选型时期,要求计算机的各项性能等指标不能过低,其配置要在主流机型的中档水平以上;配置的计算机数量,要有一定的冗余度;对于同一个房间内的计算机系统,要求其所有的硬件配置必须完全一样,以减少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量;对于每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还需要另外增加配置硬盘保护系统。不论是配置独立的硬盘保护卡,还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硬盘保护系统,都要具有自动登陆的、一对多的网络拷贝功能,并且能方便的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具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是做好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基础,其后期的计算机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保障教学实习的需要。

在机房宏观管理方面,首先,要将相同硬件配置的计算机布置在同一个房间内,并且每一个房间内局域网络的IP地址要配给一个独立的网段,不能交叉,为机房后期的网络拷贝、管理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将机房内所有的计算机房间作适当的分工,有些房间以通用性机房为主,有些房间以专业性机房为主,有些房间兼做专用与通用机房。由于专业软件的特殊性,必然要有专用的房间用于各个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开设,而专用机房的设置,也是计算机应用得到普及的一个标志。由于计算机数量上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专用机房与通用机房完全分离,有时,专用机房还是要作为通用机房来使用,反之亦然。对于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大,而造成损坏计算机系统的学生,要以教育引导为主。计算机系统被损坏,只能说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措施不到位,防范还有漏洞,它能促使机房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在管理维护计算机系统工作方面,对于硬件故障现象,要及时地修复,减少待修时间;而做好计算机机房的日常清洁保养工作,也是降低硬件故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软件故障现象,则主要是从防范角度保护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目前,主要是采用硬件保护的方式,为每台计算机加装一块硬盘保护卡;由于硬盘保护卡是直接插入到计算机的主板上,计算机系统在启动时,就会将其视为计算机的硬件板卡之一,从而达到了有效保护数据的目的。

在机房微观管理方面,作为公共教学计算机,不论何种配置的计算机,都可以看作是在计算机上运行某些教学应用软件,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运行不同的程序而已。对于各种计算机故障,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对于硬件故障,只要有充足的备件作保障,就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及时修复。而对于软件故障,排除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加装硬盘保护卡,这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还有就是选用嵌入了硬盘保护系统功能的计算机主板,这是主流发展方向,只是当硬盘保护系统的功能需要升级时,操作比较繁琐一些。在计算机硬盘保护系统功能失败时,可以采取更换硬盘的方法,来及时地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管理维护水平,更好地方便学生用机,本院机房普遍加装了硬盘保护卡或选用嵌入了硬盘保护系统功能的计算机主板,在享受到硬盘保护系统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上各种数据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硬盘保护系统含有的网络拷贝带来的便利。在机房环境的管理上,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对机房每一间房间内的所有计算机机位,全部固定了一个唯一的编号,并且将这个编号与计算机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进行有机的关联。这也解决了某些计算机上机考试时对机房环境比较特殊的要求,如要求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的取名要一致,相邻计算机的IP地址要有规则地顺序排列等。

计算机机房每学期都要多次承担各种计算机的上机考试,各种上机考试环境与教学环境的要求又是互不相同,利用硬盘保护卡上含有的一对多的网络拷贝功能,只要准备好一台计算机作为样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整个机房的快速拷贝复制,完成上机考试环境与教学环境切换的工作。或者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实现整个房间全部计算机硬盘上数据的更新或安装。样机上将要发送的数据,可以是整块硬盘,也可以是硬盘上的一个或多个逻辑分区上的数据,也可以只发送计算机CMOS参数或硬盘保护系统参数等。而所有计算机上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可以选择自动分配修改或者保持原有不变等选项。

针对计算机硬盘原因引起的各种软硬件故障现象,在时间要求紧迫时,首先采取更换硬盘的方法来解决。首先,按照机房内在用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事先复制好,作为备用硬盘。其次,更换上备用的硬盘,修改IP地址、计算机名、网关等一些参数,即可快速投入使用。毕竟更换硬盘比复制硬盘在时间上要快得多。再次,对更换下来的硬盘进行检测,或返修,或重新复制数据作为备用硬盘。

利用硬盘保护卡上能有效保护CMOS参数这一功能,将计算机上的系统参数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进入,察看各项参数的设置情况,并且可以修改。而利用硬盘保护卡能有效还原指定逻辑分区盘上数据的功能,允许学生查看、修改硬盘上所有的文件数据,对文件的属性,允许更改,也允许学生随意删除一些文件,甚至允许学生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平台,使学生在更改中学习到知识。

利用硬盘保护卡对各个逻辑分区可以设置不同的还原方式的功能,将硬盘上的逻辑C盘设为启动盘的系统区,设为开机还原,有多个操作系统时,再加上其它逻辑分区;逻辑D盘设为系统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备份区,设为开机还原;逻辑E盘设为公共数据区,其共享方式设为只读,设为半天或每次还原。实践中,E盘如果设置为敞开,不保护还原,则到第二天,E盘上的计算机病毒就会影响到整个机房内计算机的使用,严重的时候,还会使机房的计算机全部瘫痪,无法使用,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

在教学上机过程中, 有时辅导教师需要查看某个学生上机作业完成的情况, 如果房间内计算机的IP地址是有规则排列的,则利用网络查看就相当简单,只要输入对应的IP地址即可查看。针对上机辅导教师有临时性的课件或作业等文件要下传给上机学生的时候,全体用机的学生可以共享机房中指定的某台计算机上逻辑盘中的数据;或是在课前,利用硬盘保护系统的网络拷贝功能,将文件网络拷贝到指定房间内所有计算机的逻辑E盘中,这个发送过程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而机房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综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牵涉到的知识面广,使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对机房管理维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要按照一切为了教学需要的原则,灵活应用,就能做好管理维护工作,同时,机房管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新技术和新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摘要: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用机任务, 围绕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的问题, 以公共教学机房为例, 就提高公共教学机房的计算机利用率这一主题, 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机房,机房管理,硬盘保护卡

参考文献

[1]《神州》2009.11《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马经杰、齐欣

浅析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研究 篇9

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业内研究的焦点。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质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对其边界进行了全新的定义。本文将在结合西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条件下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进行评述和建议, 以期能够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关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及其边界的研究

对于政府公共管理边界的问题, 业内目前普遍公认的是:政府公共管理必须恰到好处, 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政府的公用管理过多会导致强制性后果, 政府公共管理过少会导致软弱性问题, 因此必须找到这两者中间的平衡点才能够正确的发挥政府公用管理的职能。由此可见, 政府行为和政府活动的边界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建立责任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前提就是解决好公用管理的边界问题。通过对当前情况的研究和探索能够发现, 如今的政府功能管理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现象, 存在跨界管理的情况, 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有一些不必要的管理问题。因此, 对政府公共管理边界的界定具有现实意义。

二、关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研究

(一) 对国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

从当前的西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研究中能够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在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时代,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政权的维护, 政府公共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效果也十分明显;其次, 在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政府公共管理被相应的公共事务所取代, 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减弱态势;最后, 政府尽管对公共管理有着不可推卸和不可替代的责任, 但是政府可以通过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来承担的形式改善公共管理状况, 将主要精力放在行政监督和政策制定方面。

(二) 对国内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对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主要

1. 政府公共管理基本职能

政府的公共管理基本职能主要是针对任务性职能, 具体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这些职能要体现出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活动范围和内容, 要发挥出政府对国家的整体作用。

2. 政府公共管理运行职能

政府的公共管理基本职能必须在各个管理环节的合理运作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 政府公共管理又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行职能。运行职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如:协调、控制、人事、组织、报告、程序、决策、指挥、运作等。

不论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其运行职能, 都与公用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 社会进步的今天, 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要想促进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还要在公共管理职能能力提升方面多做努力。

三、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存在相互统一, 互相支持的效果。当前业内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不晓得成效,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学者面对研究普遍表现出对实证性内容和微观层面关注不够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 从法律和产权界定方面研究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法律作为政府发挥职能的基础之一, 研究其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性必将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市场机制和秩序, 确保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 从政府提供具体的基础设施和维护政策环境方面去研究

应当在重视政府提供良好基础设施的同时, 对政府提供良好资源配资、生产力发展及创新环境的能力和政策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促进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

(三) 研究政府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职能

通过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从政府的角度发挥作用, 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 减少民众对政府的负面心理, 维护社会未定, 并且也可以促进和改善民众的价值取向, 维持社会公正, 让政府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

(四) 注意研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尚处在一种未定型的状态, 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在注意到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普遍问题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针对很多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实证方法和理论依据区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 重建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框架

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当市场作用不显著是, 政府如何通过迅速有效的手段发挥来挽救市场状态, 通过价值观和利益观的角度来保证政府对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作用。

(六) 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探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政府的公关形象, 特别是其美誉度和可信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支持与接受程度, 研究如何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 确立表里如一的可信政府形象也应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结语

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很多形势向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作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者应敢于创新、大胆探索, 为完善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要:本文的研究旨在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及目前业内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综述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 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边界出发, 整合我国和西方各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相关理论基础的树立得到总结和评述, 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业内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 帮助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

关键词: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鹏.公共财政体制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2 (03) .

[2]周宝松.浅论有效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0) .

[3]郑若愔, 陈铭宇, 胡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问题研究——以深圳市西乡街道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03) .

[4]罗洁.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小学管理, 2010 (07) .

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 篇10

1 研究生的特点

研究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受教育的群体,无论在年龄、阅历、知识、人生态度、心理素质及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与本科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研究生的组成结构不同,社会背景复杂,情况千差万别,有本科直接考上的,也有工作几年之后深造的,有的甚至结婚多年,有稳定的家庭和工作,只是深造学习需要。其次研究生的思想层次也各不相同,思想呈现多样性,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和本科生比较,更重要的一点是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在课程方面,集体上课少,分散上课多,休息时间忙闲各异。而且目前学校的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只有一年教授课程,博士研究生只有半年课程,其余时间一个人学习为主,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做课题,一切由导师说了算。学校学院的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而且管理上也不能通畅,在和导师有冲突的情况下,以导师为主,学生管理无法统一。

2 研究生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扩招的加大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以前只有本科生才会出现的问题,在研究生中也成为日常重点工作。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只是一个“传话筒”,现在必须从全面出发,全方位,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以避免出了问题无所适从。

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合本科生管理,不适合研究生发展教育的需要。以入学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日常事务处理,依托班级的班长等干部进行布置,由于研究生的分散性,导致效率低下,很难按时完成任务,经常出现统计工作不完整,通知不能到人等情况。班级干部工作非常不好干,出了问题经常受同学埋怨,两边不讨好,所以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也不同。有的导师整体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搞研究。有些导师和学生见面很少,对课题指导的也相对较少。所以学校学院对学生的整体控制力度不统一。这就是学生管理者无所适从,管得过严会影响导师科研工作开展,管得过松会让有些学生有机可乘,无人管理。

3 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及优势

首先,新模式打乱原来的班级、年级的限制,以导师专业为依托,不管年级,按专业、导师划分为课题组,替代原来的班级管理。在课题组中设立课题组负责人,即班级班长,也可能使课题组中的师兄师姐,在科研中起到带头作用,在学生管理上也很有发言权,有利于班级制度的顺利实行。由于所有的课题组成员,均为研究生,课题室是学生的主要场所,这样在日常管理上也更方便,班长不用像原来一样,一个课题室一个课题室的跑,需要开会,直接在课题室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课题是成员大都属于一个或几个导师指导,加强了导师的监管力度,甚至课题组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有些同学有出差任务,课题室其他同学都知道,避免了原来的班级成员出差了,班长却不知道的情况,弥补了管理漏洞,增加了安全性。实际上新模式让导师被动的承担了班主任的工作。

其次,新模式在课题组内部成立党支部,设置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的日常培养和发展,都在课题组内部进行,课题组内同学们交流多,更能发现问题,选拔优秀,对做好党支部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导师可以参与,把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这样能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党员的日常培养在课题组进行,民主生活会组织起来更方便,每个人的思想动态能及时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再次,课题组管理新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课题间学术的交流,大家属于同一个或几个老师,课题相近,在学术方面交流更方便,也更深入,有利于学生在科研方面有大的进展和更深入的研究。同学科间多交流,方便导师指导的同时,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最后,课题组管理新模式在具体管理上,学生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加强管理,如QQ群,飞信、博客、人人网等。腾讯QQ在我国即时通信活跃账户中占有率高达80%以上,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发送、回复,还融入了聊天室、个人博客、文件的传输和共享等功能。其作为高校研究生所喜爱的重要交流工具,对研究生生活和思想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将QQ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引入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优势。(2)利用研究生人手一台电脑的优势,把学生日常事务的信息在QQ群等媒介中里通知,不但及时,而且还广泛,相当于开大会一样公开透明。避免了信息传递不到位等问题,而且课题组内部也有自己的网络沟通方式,这样形成办公网络,加强了学生日常管理。

经过作者本人的实践,感觉研究生管理新模式实行后,在管理上有了质的突破。本人所在学院有研究生1000多人,按以前入学的自然班级划分,有34个班级,通过按导师整合后分课题组43个,虽然班级数增多了,大管理起来很顺畅。建立了班长和党支书的qq群,每个班级还有一名同学加为飞信好友。利用飞信群发功能,对重要的事情及时通知,保证了日常工作的顺畅。学院还建立了课题组内部每月例会制度,汇报交流课题研究进展,在大家一起学习的同时,深入交流,提高认识,推进科研进展。这同时也增加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管理力度,保证安全稳定的同时,也保证了广大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管理新模式在研究生的管理上有明显的优势。提高了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课题组管理模式,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了管理水平,解决了研究生管理上的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①张红.当前研究生管理和人才素质的培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6).

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在职者均选择在职研究生的途径获取学位,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提升的态势,所以,在职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已不容小觑,对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确保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在职研究生特点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便是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区别,其特点主要包括:(1)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指标较低,且学习形式多样,利用自学或进修班的形式学习相关课程,或是入校不离岗,实现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2)在职研究生均是为了未来工作发展考虑,得以谋求更高的学位和学历,所以其目的和动机与学习背离,导致其学习态度并不如在校研究生,部分人是为了职称,部分人是为了学位证书;(3)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均不充裕,若是学习与工作存在矛盾,普遍选择让位于工作。在职研究生普遍为科研骨干、经营骨干、主要管理骨干,所以在读期间还要完成工作赋予的诸多任务,对学习教育造成影响;(4)就目前在职研究生的现状而言,他们已经适应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而且很多在职研究生离开学校很多年,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对于遗忘的学习时期的知识结构,依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弥补,方可跟上学习进度。

二、在职研究生的主要问题

1.学习年限长

如果难以将工作量和学习知识集中于某一时间,那么将会对在职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精力造成浪费,对导师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通常5-6年方可毕业,甚至有的更久,部分博士由于难以满足学术要求不得不放弃学业。

2.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和背景均不同,年龄差异也很大,参差不齐的基础使其学习质量也有显著差异,从而暴露了诸多非专业基础的在职研究生弊端所在,从而为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3.专业基础和目的性不匹配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均为半脱产学习,因此将会丧失大量的科研和学校时间,同时没有深化自身知识,主要是由于学校、单位两头跑导致的。其次,诸多在职研究生学习动机并不单纯,仅仅为了更快的拿到学位和学历,功利性极强。目前在职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在35-50岁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异导致其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显著差异[1],与此同时,受限于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水平,如何正确应用教育管理模式已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学习监督

由于大学中普遍为全日制研究生或是本科生,并非全部的在职研究生或大部分的在职研究生,因此,学校日常工作中并不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在职研究生的身上,为此,将会忽略在职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正在以20%的速度增长[2],导师的精力将会大大分散,导师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在职研究生身上,而且为了满足科研需求,更愿意和在校研究生探讨交流,严重忽视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最后导致其仅仅能够获得个文凭而已。

5.学业论文质量不能保证

(1)受限于在职研究生的上学时间安排,缺少时间研究和撰写论文,其次,由于工作等问题的原因,导致毕业论文的撰写断断续续,及其容易被打断思路,论文整体质量难以保证;(2)随着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及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分身乏术,一人需要面对多位学生,其次,在职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很难对学业论文提供有建树意义的指导;(3)由于在职研究生受教育水平和学科背景差异较大,而且当前诸多人选择的专业也和自身工作无关,所以容易滋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论文质量[3]。

三、在职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1.控制生源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是学校为了经济效益,不断的盲目扩大招生人数,从而对学校声誉、培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对在职研究生的生源予以控制,提高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成绩比重,便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尽管在职研究生学费较高,但是学校并不能以此作为收入,防止社会功利性蔓延,影响在职研究生质量。假如不满足在职研究生标准的人今后在单位担任权重,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重视生源的管理与培养

利用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对在职研究生予以质量控制,与此同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专业以及背景,定期进行学术报告,促使在职研究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项目结果能够产生得到人文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在职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在职研究生可以在与专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收获到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具体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需要严格审查和监督在职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做好公开审核与公示,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课程,在职研究生经过审查入学后,要有特色的予以教学,而绝非系统教学,当然,思想教育也不得疏忽,需要落到实处。

3.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师生比例,国内在职研究生教育与国外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导师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科研项目中,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关心不够,因此,应当尽快优化考核标准和政策引导,为导师减负,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价值,培养青年导师队伍,确保导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4.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比如专业讲座、学术论坛等,鼓励在职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此同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提升学术交流机会,不定期的要求相关领域的学术精英开展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学生学术内容。

5.重视学生基础课程自主选择权

目前普遍存在单位交叉换岗现象,学生入学前必定有其目标,因此可以提高课程开放性,多开设满足个人需求的选修课程,尽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依,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培养与联合教学

通过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联合教学,可以将其二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教学实效性。因为非定向学生主要在校学习,所以学习态度和思路均有一定的优势,在职研究生可以以其为榜样,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汲取有用的学习经验,当然,非定向研究生还可以学习在职研究生的社会经验,了解就业形势,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7.学校与委培单位共同构建奖励制度

设定专门的奖学金对成就优秀的在职研究生予以嘉奖,在遇到薪酬待遇、技术岗位顶级、职称评定等问题时,基于优秀在职研究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职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教育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在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确保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注释:

[1]张志宏.浅析在职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4:328-329.

[2]林兴初,徐利芳.优化创新在职研究生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123-125.

[3]刘永生.浅析新形势下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9):174-175.

参考文献:

[1]支建华.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0(07)

[2]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

研究生教育管理初探 篇12

关键词:研究生,现状,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1], 它不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而且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 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 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本人根据自身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 现做初步探讨。

1 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1.1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 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机构负责, 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 而对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 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 但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 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

1.2 研究生教育方式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文凭的重视, 研究生多种教育方式成为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采取边工作边读研究生的学习方式, 为社会众多在职人员提供了极好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高校研究生招生中, 攻读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及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人数激增。相当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员求学目标十分简单, 主要就是拿文凭, 以便于满足目前或将来晋升的要求。学校对在职读研者主要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 由于人数众多, 管理手段落后, 给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部分人由于工作繁忙, 每学期到校听课时间有限, 甚至很少露面, 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课有人代上, 论文有人代写的现象。同等学力与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双重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 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1.3 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

一是导师数量不足, 整体实力不强。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 不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扩招后, 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 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 而导致有的导师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 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活动, 学生在学业和能力上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充足的具体指导[2~3], 发表的论文质量也因此下降。

二是导师队伍参差不齐。扩招后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 对导师的需求量也增大。有的导师自身知识面窄, 有的导师自身没有经历过研究生教育过程, 难以胜任研究生指导工作。而且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素质, 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4]。

1.4 研究生自身现状

首先,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 学习主观能动性本应要求较强。扩招后部分研究生自身素质较低, 主观能动性较差, 基础薄弱, 知识面过窄, 文、理、工渗透不够。而知识面的宽窄不仅仅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更是一个人把各门科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创造出新成果的基础。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 是不可能取得学术上的巨大成就的, 因此出现了研究生导师感到带研究生比较困难的现象[5]。其次, 部分研究生功利性强, 创新意识薄弱。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 不讲究质量, 读研只是为了获得文凭, 将来对就业提职有力, 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 做研究, 更谈不上创新。最后, 缺乏团队精神。课题研究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集体的智慧, 单打独斗、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 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加速器。目前许多研究生缺乏团队精神。

2 完善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狠抓研究生教育管理环节

研究生从招生、入学、制定培养计划、论文选题、答辩到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 是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同时各项工作相互交叉、错综复杂,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明确各环节工作程序和内容及主要环节的管理工作, 才能正确把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培养出优秀的研究人才。第一, 全面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特有的培养规律,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和准则它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约束力, 各种规章制度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套,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 使其完善和科学, 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二, 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 确保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信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的全程跟踪与审核, 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科学有效的决策, 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 进一步更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促进教育现代化, 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2 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 所以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人员,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态度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 加强研究生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是中的一个环节。首先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应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 充实素质较好的中青年教师, 尤其是选择硕士生、博士生充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岗位上来。因为他们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直接体会, 对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知识, 为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强化研究生自我管理意识

研究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奉行参与式管理理念, 体现研究生的自主性。他们朝气蓬勃, 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创新意识都很强, 只要完善管理方式, 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完全有能力挑起自我管理的重任。在实践中, 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和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功效。还可以通过导与学、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畅通研究生思想、学习、科研交流的渠道。

2.4 拓宽研究生教育形式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教育有机结合, 使研究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能够积极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要根据研究生个性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通过积极倡导研究生参与深层次的学术报告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教育形式, 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此外,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 这样既可以丰富研究生的教育形式, 又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率和效果。在新形势下, 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充实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深入研究教育工作的特点, 明确管理的目标、内容;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 启发研究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 勇于质疑, 否定权威, 形成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导师遴选制度, 提高管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使教育管理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3.

[2]安心, 郭建耀.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

[3]刘伟, 张万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4) :16~19.

[4]汪纪锋.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 2006 (2) :1~2.

上一篇:ICU中心静脉导管下一篇:新教师园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