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管理

2024-09-06

农村公共管理(通用12篇)

农村公共管理 篇1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享用的产品。而未特指定的“公共产品”是一个古老的名词, 其含义非常丰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其该产品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供的方式和需求者也各不相同。它涵盖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但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而在理论研究中不但存在于政府的管理与服务中, 也存在于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法学、自然资源等各学科领域, 是一个出现较早、研究较广的问题。

一、国外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最早的“公共产品”的思想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著作的《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分析他的观点来看, 国家和政府是为个人提供诸如公共防卫类的公共产品。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思想来看,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社会, 使之不受侵犯,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等。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中, 庇古也将公共产品列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公共产品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中, 对于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型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 其定义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 增加一个消费者, 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这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但无法排他[1]。但也有人在研究中认为, 第二类型为俱乐部产品, 第三类型为共同资源, 并把这两种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其“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但一般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含义和范围界定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为“纯私人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首先要对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才能进行准确划分。根据某一公共产品满足其特性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即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 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 如果公共产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它所期望的最大利润。而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 排他成本较低由私人公司生产通过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融资。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 这些被称为混合性产品也叫做非纯粹产品, 而这种混合性产品, 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某些特征的产品。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地域范围, 还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地方公共产品。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来讲, 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而减少和下降。而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就意味着, 一个人使用公共产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 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花费成本太大。

俱乐部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容量的约束范围超过之后, 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 从而减少观众的效用和收益。俱乐部产品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的区别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只要不是一个消费者, 就会相互影响对该产品的消费, 并且有减少消费者数量或质量的特点;而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限额后才会彼此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具有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些性质的产品, 其所提供产品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的享有, 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所享有, 是不可分的, 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2], 这种现象也就是具有它的外部性。如卫生事业和教育等行业基本都具有这种特点, 但也有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具有这种利益外部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有排他性。

具有公共资源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 (也有纯自然性的资源) 也是指一些产品而言, 公共资源也具有竞争性, 在技术上也具有排他性, 排他的成本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成本非常高。但由于某些原因, 其产品的权不能交换, 不能分配给任何个人, 人人都享用该财产的利益, 这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 这种产品也就是公共资源。

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大小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对于一些公共产品来说, 即使是同时被不同的消费者共同地集体消费, 但因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地方辖区之内的公共产品, 应为地方性公共产品, 或者一些产品仅一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使用, 也可以称为是民族性的。如公共产品的受益远远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使一国内所有居民所共同享用它就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当然在地方性公共产品中, 也存在范围大小之分, 因此, 地方性公共产品内部也存在层次性。

从理论上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后, 也可以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一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如果不存在非竞争性, 该产品就不是纯公共产品。二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如果有非排他性则为拥挤性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三是如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 也不存在非排他性, 该产品肯定是私人产品。四是该产品如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其成本在经济上是可接受的, 此产品应是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五是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和有非排他性, 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 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 此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指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产品原来排他在技术上不可行或排他成本很高,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但在技术上可行, 而且在经济成本上也可接受的产品。因此, 对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此外, 按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可对公共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实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性公共产品 (即公共服务) 。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还应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依照公共产品受益区域的大小, 可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区性公共产品, 并且地区性公共产品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这就为地方财政体制划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即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由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几个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公共性程度最高到公共性程度逐渐降低的深化过程。后来, 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观点是, 公共品根据其性质可通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共同提供。

一是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来看。由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 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 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的。而政府具有依靠其社会管理者身份有纳税的权力, 可以将所得到的税收用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这些传统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好提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提供, 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 以及不同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也是不一样的。纯公共产品, 一般应由政府提供。但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以及受益上的外部性, 因而有的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其成本。从许多产品的外部性来看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 一些纯公共产品可能没有私人部门和企业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但现在却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私人愿意提供, 这些就有可能从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成为准公共产品了。

二是从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理论来看。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形成了政府财政的支付压力, 甚至造成了支付危机。而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 从此这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能性。而论证从三个方面提出市场供给的理由:其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和质量低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动力和激励去创新, 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和质量低劣。其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中的亏损和债务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公共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大量的公营事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亏损和债务, 造成预算紧张, 对政府财政构成强大的支付压力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其三是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都是通过政府以税收的形式筹集收入, 如果政府的税收形式比较复杂和隐蔽, 也会造成政府规模的增加和监督政府的困难。使腐败和政府规模上升, 造成公众的普遍不满。但如果政府将大量的私有产品, 也列入公共产品的范畴, 这也会形成一个“全能型的政府”。这也就是完全计划下的体制, 人们实际得到的和人们原本期望的会截然不同。由于这三种原因而构成了政府应推动公共产品民营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也称民间组织[3]。这是通过自愿的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从提供的理论来看;通过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 并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失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 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中的失灵, 那么对有些失灵中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一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这种组织 (如慈善机构、自愿者协会等) 主要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特殊人群供给他们急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种供给具有效率的优势, 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

摘要:“公共产品”这一古老而应用最广泛的词语, 在学术界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和各学术界学者的不同观点, 从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上进行综合分析, 给予不同的界定, 有助于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P·A·samuelson, The pur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es and Statistics, 36.

[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华文出版社, 2009年.

[3]迟福林.中国改革步入30年[M].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2007.

农村公共管理 篇2

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用电管理,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改革农电管理体制,规范农村电价秩序,制止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云南省价格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关于农村用电管理和农村电价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是降低农村电价的主要措施之一。各级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电网发展规划、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及农村电价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村用电管理体制。结合我市农村用电管理的现状,农村用电管理采用直属管理体制。

(一)在县级或县级以上供电企业内成立农电管理总站(隶属电力公司领导),统一负责供电企业供电营业区内农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农电总站下面按网络布局或地域(1—3个乡镇)设立农电管理所(简称电管所);根据实际情况,2—3个村公所(办事处)建立一个电管小组,村公所(办事处)设电管员,形成农电总站、电管所、电管小组三级管理体制。

电管所的领导、职工及电管小组长,由农电管量总站考核后聘用,村电管员的设置由电管所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考核经总站批准后择优聘用。

农电总站对电管所实行行政、业务、财务及人财物、生产经营的统一管理,并负责辖区内农村电网的统一规划、建设、改造、维护、管理和抄表收费工作。农电总站要尽快建立指标考核制度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二)农电总站在财务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三账”公开制。电管所抄收的电费按供电企业电费管理办法上交电力公司,其职工及村电管员的工资由农电总站统一核发。以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为基础,建立农村电力发展基金,由农电总站管理,建立专账、专用于支付村电管员工资及低压电网维修。

理顺体制后,电网由供电企业统一规划、建设和改造。供电电价执行省物价局批准的农村综合分类电价。第三条 农村电价关系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物价、电力、水电等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措施,有效地规范和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各级电力企业必须按照《价格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村供电和农村电价政策。

第四条 农村电价是指县及县以上电力企业对乡镇以下农村电最终用户的电力销售价格,电力企业对农村的电力销售价格实行分类电价。

农村分类电价的构成由物价部门规定的对乡镇(或村、社)的供电价格加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构成。乡镇(或村、社)及以下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包括:(1)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运行维护费及电能损耗费;(2)乡村电工的合理报酬。其他支出一律不得核定在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中;乡村电工工资从农村提留等其他渠道支付的应在电价中相应扣除。

第五条 对农村最终用户的分类电价,由各县(市)区物价局会同电力管理部门按照第四条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方案,市物价局负责协调核定,报省物价局审定后执行;同时,县(市)区物价局负责按省物价局审定的价格向社会公布,并印制电价公告,在自然村广泛张贴。

省电网直供到村、社的售电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承担供电任务的供电(电业)局提出方案,报省物价局审定;市电网或执行市统一价格的县(市)区直供到村、社的售电价格由市物价局审定,报省物价局备案;县(市)电网直供到村、社的售电价格由县(市)物价局审定,报市物价局备案。未与县(市)区电网联网的乡镇或村、社独立小水电网对农民的售电价格由县(市)区物价局审定,报市物价局备案。

目前仍通过乡(镇)电管站转供的县(市)区,电力企业对乡(镇)的供电价格和乡(镇)对村、社的供电价格按照上述规定和权限由物价部门从严核定。

第六条 电力企业对农村的电力销售价格,必须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核定的价格,市、县(市)区和乡(镇)政府不得出台任何电力价外加价和收费项目,各级电力企业不得为地方政府代征代缴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各种基金、集资和附加费。第七条 合理确定农村供电环节,降低供电费用和成本,逐步实现市、县电力企业对农村用户直接供电和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执行同一电价的目标。

供电体制已实行由省电力企业和市、县电力企业直供到农户或村、社的要继续巩固完善。城市近郊和有条件实行直供的村、社,应由电力公司直供到农户。

由乡(镇)所属电管站转供到村、社或农户的,要从严控制乡镇电管站费用。要积极推行电力公司对乡镇电管站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电价等多种方式,精减供电环节,实现直供到村、社或农户。少数由邻近乡(镇)电管站或厂矿企业转供的农村,市、县两级物价、电力、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管理,逐步理顺供电体制和价格关系。

第八条 加强对农村乡镇(村、社)电管组织和村、社电工的规范管理。乡镇(村、社)电管站是农村非盈利性的群众管电服务组织,不能视为一级经济实体。农村电价构成中除按第四条规定的自求平衡外,不得再增加任何费用。坚决取缔任何形式的乡镇(村、社)电管站和村、社电工的利润、电费承包。乡镇(村、社)政府不得向乡镇(村、社)电管站和村、社电工下达利润指标或收取管理费等不合理费用。要积极推行电力公司对乡镇电管站和村、社电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考核、统一组织抄表收费。县(市)区物价局、电力、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电力公司加强对农村电工电价政策、技术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九条 建立科学规范的电费收取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对农户的电费收取要建立农民用电缴费登记卡制度,并按规定栏目逐月填写电费收取情况。乡镇直各单位及乡村干部、农村电工等用电必须装表交费,坚决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等腐败行为,严惩偷电等违法行为。农村用户的电量、电价、电费和乡镇(村、社)购电量、购电电价要定期向农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委员会和群众监督。

第十条 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强农村电网改造的决定,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技改投资力度,按照农民自筹、农村集体经济出资、电力企业扶持和政府补助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农村电网的改造步伐,降低农村低压电网的变损、线损,提高供电效率,改变不合理的用电现象,促进农村电网技术进步。按照省、市政府的规范和要求,三年内基本完成对我市农村电网的改造工作。

农村公共管理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农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9.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14

1 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经济审计,便于发现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以及促进农村财务制度的落实。

1.1 加强农村经济审计,便于发现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下,难免存在一些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从当前农村财会人员情况来看,我国农村财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这也是由于农村青年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很少愿意留在农村工作,再加上以往的财会已经熟悉农村财务工作流程,一时也没有得心应手的适合该岗位的年轻人。尽管工作在当前一线的农村财务人员年龄偏大,但是有一定的农村财务工作经验,并且熟悉农村财务情况,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存在的弊端是个别地区的农村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因素之一。

1.2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有及促进农村财务制度的落实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和国家的正确引导以及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客观地讲,在农村集体资金使用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可以对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村级财务没有得到及时公开,或者因公开的内容和账内反映的内容不一致,这也是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现象之一。

2 强化农村审计监督职能的有关建议

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立法;二是要强化农村审计宣传力度,强化审计决议的执行力度;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审计机构队伍。

2.1 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立法

农村经济审计工作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审计的立法支撑,这样才能通过法律制度监督来保证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强化农村审计工作,提高农村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才能够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来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断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处理。

2.2 强化农村审计宣传力度,强化审计决议的执行力度

在农村地区,对于审计工作开展的认识是明显不够的,对于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于农村经济审计的重要性缺乏科学严谨的认识,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也没有给予重视和监督审核。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力度,重视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人们的审计意识,使得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更加规范、科学、严谨、合理,对于一些拒绝纠正财务行为的工作人员以及涉及的部门、企业等都需要给予严惩,保证农村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2.3 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审计机构队伍

农村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当前农村地区的审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形成一个准确、有效的审计决定,因此要想保证农村审计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审计机构团队,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快对审计立法规章制度的制定,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能够形成一个专业技能强、道德水平高的农村审计队伍,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审计成效,使得农村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3 结语

在农村经济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推动农村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处理,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准确的加以识别,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完善,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拓展农村经济审计业务范围,在农村经济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高度重视,把握各个环节的规范情况,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永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方法及其重要性[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01).

[2] 陈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之我见[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09).

[3] 何波.论开展农村经济审计的必要性及其职能作用[J].农村经济,2001,(01).

[4] 吴平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农村财务会计,2005,(11).

[5] 贺志刚.村民代表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探析[J].新农村,2009,(09).

农村公共管理 篇4

关键词:规范,农村财务票据,管理,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1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属性和收入管理的特殊性, 其收入和票据管理政策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除“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外, 基本不能适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缺位, 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 农村财务票据印制、购领、使用、核销、年检等缺乏统一管理准则, 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1.2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主体、责任主体缺位

在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 仍然存在部分县市区、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印制发放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农村财务票据。其次, 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发挥会计应有的审核、监督、管理、参谋的作用。再次, 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据调查, 绝大部分乡镇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 核销票据时均不审核资金是否入账, 导致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相互脱节, 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财务收入管理的混乱, 使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1.3 现行农村财务票据远不能使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的需要

目前可用的合法票据仅有云南省财政厅印制的“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专用收款收据”, 使用范围仅限于财政补助资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国家征用土地补偿费、扶贫救灾款、上级部门专项拨款以及财政部门批准的收款项目;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等经营性收入使用税务发票;其它财务会计收支凭证使用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造成“专用收款收据”、“税务票据”、“其他票据”等多套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社会认知度较低。

1.4 农村财务支出票据、结算票据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尽管《云南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财务票据的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村级财务票据包括收入凭证、支出凭证、资金申请单、支出报销单、费用审批单、付款证明单。但只对收入票据作出明确的规范。农村结算票据、支出票据尚未纳入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轨道, 因此农村结算票据、支出票据管理的任务仍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

2 规范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制度

由财政部、农业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情况, 及时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制度, 完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适时研究制定专项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办法或制度, 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使用监督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确实加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 积极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2 明确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主体、责任主体

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主管部门, 农村财务票据的样式、规格、内容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农村财务票据的印制、发放、核销和年检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为农村财务票据的管理部门, 确实加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进一步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财务票据使用的责任主体,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覆分工合作的原则, 确实履行工作职责, 加强农村财务票据, 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3 开展农村财务票据使用情况清理, 杜绝不合法、不合规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

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农村财务收款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对各县市区、乡镇、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自2009年7月1日以来“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进行清理、核销和年检, 及时掌握“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使用、管理情况, 及与其相关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银行账户进行彻底清理销户, 由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及时开设新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专户, 确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 以资金管理促进票据管理, 票据管理强化农村集体资金, 共同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

2.4 严格农村财务票据使用范围, 规范农村财务票据使用行为

进一步明确“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使用范围;税务票据主要用于归集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等经营性收入资金;农村财务结算票据, 主要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单位和个人, 内部组织及个人之间的结算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包括代收的水费、电费、新农合、新农保等代收代付资金的管理及结算;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支出票据使用范围。

2.5 强化农村财务票据核销、年检及监督检查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

农村公共管理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

摘要: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班级组织管理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良好的班风、学风、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是分不开的,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应做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小干部,对学生的行为做到奖惩分明,教给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良好的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在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之现在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较多,许多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往往只重视了孩子衣食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在校加强对学生组织管理,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我在与农村学生家长接触交谈中了解到:现在的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家长叫他们做事很难,可在学校里,老师叫他们做事,他们可积极了,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讲解作业时,孩子常会说,老师不是这样讲的。可见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教师这点先天优势来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性。

我校有个别班级上课纪律差,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有时安排学生劳动结果教师一走学生也就走了,结果教室里乱七八糟,不堪入目,教师工作还算认真,但就是学生不听教师的。因此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性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我们接任何一个新班时,教师与学生说话要严肃,上课不能让学生乱接话,对不听话的学生处理要狠,处理学生要及时,最好能做到杀鸡吓猴。在长期工作中,我发现任何一个学生接触到新教师往往表现也很乖巧的,但他们说话做事往往具有试探性,一旦学习过程中说话或做事试探教师,教师处理不及时,就会给以后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即使纠正过来也要费很大力气。因此教师新上任时,教师就应明确告诉学生在学校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上课那些不能做,犯了应怎样处理,让学生尽早做到心理有数。学生一旦犯错时,教师处理要公正,做到学生口服心服。同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让学生从心理佩服自己的老师是一名好教师。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是课堂,教师教学技能强与否,知识渊博与否,时间长了学生心里是最清楚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上的课能吸引学生。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勾通。教师每接手每一个班,教师应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便于教师在今后学生管理中采用合理方法教育学生,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矛盾,便于教师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学生犯错时,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他们错误的想法要及时矫正。

二、认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字经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如果幼儿小的时候不给孩子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心和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规矩,形成好习惯。教师在接到新班级时,教师应及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形成文组织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学生违反班规应严格按制度来处理,并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长期坚持下去。

三、培养小干部。

在我们学校,我发现许多班级的小干部建立起来了,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减轻教师管理学生的担子,教师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培养小干部,教给小干部管理方法,要敢于放担子给小干部,让人他们代表教师来执行制度。如学习小组长要认真检查学生的书写,作业是否完成应及时向教师汇报。劳动委员要把每天劳动情况,劳动质量向班主任汇报等。教师也应帮助小干部在学生中树立威性。每周班会课,应让小干部在会上总结上周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做好了,哪些工作做得不好及改正措施。在评价小干部时,教师应首先要肯定小干部的工作,对做得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每个小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对于工作不负责的小干部也要及时更换。

四、对学生的行为奖惩分明。

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奖励和惩罚这两把尺子来应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我认为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通过奖励让全班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行为,从而形成更多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而通过惩罚除了教育犯错学生外,它还是一面教材,还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警告教育作用。如我校去年学校在全校集会上多次讲:要珍爱生命,严禁学生私自下河游泳,然而没过多久,我班几个学生却利用中午吃午饭时间私自下河洗澡,被班上一名女生发现来给我汇报。我当着全校学生表扬了给我汇报的学生,并奖励该生一盒水彩笔,而对私自下河洗澡的学生进行了每人打手1鞭子的惩罚,并让下河洗澡的学生当着全校的面进行口头检讨,下来及时与家长联系配合教育。又如学生发现在学校乱丢垃圾向教师汇报,教师查实后便可获得一本作业本的奖励,而丢垃圾的学生将受到一个星期捡操场垃圾的处罚。从此就再也没有学生下河洗澡了,没有人乱丢垃圾了,就连有学生到河边玩都会有学生来汇报。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奖惩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明辨明非,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给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教育方法。

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偏低,他们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教给学生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如每天要督促孩子做作业,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育自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教育孩子要有孝心。不能当着自己的孩子面吵架,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让自己的孩子看一些课外书等等。同时教师应把自己的电话告诉每个学生家长,好让学生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教师帮助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为了帮助家长教育孩子,每班每期应召开两次家长会,开学一次,期中一次,开家长会教师和学生家长主要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及对策,让学生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我校还每期请乡上关公委的老干部来我校来给学生家长上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家长从中能得到一定的启发。

班级组织管理是一门学文,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农村公共管理 篇6

关键词:农村财务;农经审计;管理;规范

农村经济审计,是指农村合作经济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资产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开展农村经济审计可正确评价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状况,这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按照山西省农业厅下发的《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质量,在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审计,保证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开展农村经济审计所取得的实效。

1.有利于整治农村财务混乱,推进农村财务公开。农村审计就是对被审村的财经法纪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审计出来的乱账、错账、不入账等采取边审计边整改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对不合格的财务人员建议予以撤换,同是为了防止前审后乱,督促该村制定完善财务制度,加强村财务监督小组的监督力度,从而理顺了财务关系,整治了村财务的混乱,也为农村财务的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来清除某些村财务不敢公开、假公开的障碍。

2.有效地化解当地干群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财务清理不全,不彻底,是农村财务混乱的症结所在,农村财务问题成了农村工作的敏感问题,影响了当地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审计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介入到农村经济活动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被审计村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作出中肯的评价,对审计出来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处理意见,从而给群众以明白。特别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结合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清事实,对有问题的村干部作出处理意见,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清白的村干部以事实向群众说明,消除群众的种种怀疑,从而使干群矛盾得以化解。同时通过农村审计,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化解干部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目前农村审计存在的问题

1.调查取证难。在农村审计过程中,由于村级组织档案管理的不健全,特别是在审计中涉及到年份较远的历史旧账,导致一些与审计相关资料的丢失,从而无法对问题进行取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审计的缺乏必要的权威,在走访群众中有的避而不见,有的以年数太久、记不清而推诿,有的当事人特别是一些村干部由于涉及到个人利害拒绝提供相关资料,从而为农村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审计决定和处理意见难以执行。审计结束后,农村审计机构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意见书,并对有关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决定、意见和建议,但是到了处理阶段,相关部门则由于碍于情面,敷衍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问题不了了之,使整个农村审计无实质性可言,给农村审计工作涂了一层阴影。另外农村审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权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出具审计意见书,很难对被审村的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同时存在着有些非党员村干部,虽在审计中发现了他们有违纪现象,但又够不上刑事处分,行政上也无法处理他们的尴尬局面,而这些违纪行为往往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这无疑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导致农村审计走过场等不良现象,损害了农村审计在群众中的形象,势必破坏农村审计的权威。

三、强化农村审计监督职能的有关建议

1.强化农村审计宣传力度。由于学习不够,审计宣传不到位,农村基层村、组干部和村民群众对审计的目的、作用、职能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特别注意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广播等新闻媒体或通过会议、座谈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机会,大力宣传审计法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果。不断扩大审计影响,提高人们的审计意识,增加对审计的理解和支持,排除对审计的阻力和干扰,保证审计的顺利实施。

2.强化农村审计的执行力度,建立“审计督查制度”。“审计督查制度”就是对审计人员、审计结果、审计报告特别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纠正、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使农村审计执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审计督查”一般要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其职能主要是检查被审村对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如被审村在规定期限内末执行审计决定的,该机构应当负责向主管农村审计的部门报告或提请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处理,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向司法机关了解对审计移送问题的处理结果;年末负责向主管农村审计的部门报告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对拒不按时纠正错误,拒不执行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给予重惩,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审计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极大地显示出农村审计的权威,才能整治农村经济秩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汇编》.

农村公共管理 篇7

关键词:安徽农村,公共治理,公共危机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农村社会存在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 特别是安徽农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方面引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不能够有效地消弭和化解, 则安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实现。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 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紧急状态和危险局势, 一旦出现和爆发, 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运作, 对涉及者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 超出了政府、涉及者和社会管理的常态能力, 这就需要政府、涉及者和社会能够调动特定时空区域内及其周围的一切力量, 共同应对, 尽可能的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一般会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呈现出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对抗性、关联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 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动公共资源去应对。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 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 必须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事实上, 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系统视角下来观察安徽农村公共危机问题, 其产生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社会运行结构当中。无论是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的自然因素, 还是社会因素, 都直接和间接地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公共政策有关。以自然灾害为例, 可以追溯到政府长期以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政策有关。社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 是与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失范有关。因此, 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前治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 危机意识淡薄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 属于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安徽年际间气候变化大, 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 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近五年, 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 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 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水灾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由此暴露出安徽省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 这是造成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 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安徽省粮食亩产为298.6公斤, 比全国低18.4公斤, 其中稻谷亩产410公斤, 低19公斤。”

“2006年末, 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48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1211.06万人, 占49.5%;女劳动力1237.42万人, 占50.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20岁及以下337.51万人, 占13.8%;21岁-30岁357.43万人, 占14.6%;31岁-40岁599.97万人, 占24.5%;41岁-50岁452.89万人, 占18.5%;51岁以上700.68万人, 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21.96万人, 占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 占44.9%;高中文化程度200.67万人, 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 占1.1%。”其中“2006年,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119.07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698.74万人, 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 占37.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20岁及以下占15.5%;21-30岁占34.2%;31岁-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由此可见,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基本上是老小和文化程度不高者, 加之安徽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进而导致整个农村社会缺少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意识, 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知识更为贫乏, 面对可能到来的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如以阜阳假奶粉事引发的公共危机为例, 在假奶粉事件爆发之前, 多家医院都接诊过来自于农村的“大头患儿”, 但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问题, 特别是在阜阳农村,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外出, “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加之农村老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未尝过奶粉是什么滋味, 因而无从鉴别奶粉的优劣。而一些劣质奶粉质量虽差但包装并不逊色, 有的甚至打着‘国家免检产品’、‘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标志, 更让他们真假难辨, ”加之“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维权意识淡薄, 也给不法经销商和厂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阜阳市区调查时笔者发现, 市民多少知道劣质奶粉害人的事。可在农村, 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而在已经发生的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 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的家长也少之又少。”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 错过了公共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机, 进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不断积累而爆发, 形成危机的叠加效应, 震惊全国。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 在追求GDP等过程中, 对政府本该履行的职能进行了异化, 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进而导致农村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 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 更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职能, 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 甚至当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后采取“内松外紧”的措施, 以防止出现社会恐慌为由试图慌报和回避进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 有必要在农村中, 提高危机意识强调危机观念, 加快农村中预警机制的建设。

(二) 危机预警信息滞后

尽管在“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加大财政支农扶农的力度, 为安徽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但比较而言, 安徽农村地区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农村信息沟通不畅, 潜在的公共危机险情难以及时动态的把握。尽管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从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 使得即使发现的公共危机隐患也难以及时的做到下情上达, 使得决策部门把那个适时了解、掌握, 进而导致决策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 延误战机。特别是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 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 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 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事实上, 在农村还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制定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 一旦危机临近, 这些地方往往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 只能被动地应付危机, 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 由于农民的相关知识的贫乏, 难以对危机的先兆作出识别, 对周围现实和潜在的危机知之不多。加之现行的农村政府工作机制:农村地区的工作长期靠上级政府指导, 各乡村条块分割, 不易形成互动。许多村委会干部都习惯于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 造成各村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 在出现危机苗头时, 先上报上级政府, 再由上级政府通知其他各村, 延误了预防的最佳时机。农村社会团体较少, 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比较畅通的信息通道, 使得即使发现公共危机苗头, 也难以及时地做到下情上达, 延误战机。

(三) 忽视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

尽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 应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多制定了自己的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能力。同时, 在相关培训过程中, 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缺乏, 进而导致对出现的公共危机苗头难以识别, 面对已爆发的公共危机往往又不知所措, 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本来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 但由于应对不当, 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危机事中治理问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差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来的冰雪灾难、阜阳疫情粉等, 都展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比较差。

(一) 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各级政府出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应急预案, 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的全国应急预案体系。但由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时间不长, 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形成合力。安徽农村虽然部分乡镇已有或正在着手制定应急预案, 但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形势所迫, 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 而并非从适合治理农村公共危机的情况出发, 甚至是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 最终成了面子工程。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了农村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效性, 甚至使得公众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如2008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公共卫生事件, 安徽阜阳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升至1199名2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导致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

(二)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亟待提升

在安徽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 由于通信技术和传媒和媒体方面的原因,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还很脆弱。事实上, 只要投入到位, 农村公共危机的信息, 完全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进行快速传播, 形成社会舆论, 影响公众的态度。如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报道。在地震发生后18分钟, 即5月12日14时46分, 新华网便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政府部门迅速启动信息发布机制, 通过新闻发布会、在权威媒体上发布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 保障民众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 使得政府、社会各界、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力量, 共同应对。

但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 安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对具有预兆性的事件麻木不仁, 对收到的危机信息也只在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理, 信息难以共享。一旦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以防止引起社会动荡为由封锁消息, 为了自身政绩拖延信息发布或隐瞒信息真相, 为迎合上级领导意愿选择性上报信息。如此等等行径, 不仅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而且延误了农村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 使事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 进而酿成更大的灾难, 引发基层社会的动荡。

(三) 应急机构应急效率低下

按照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的规定, “特别重大突发共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 现场应急机会机构予以撤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性质领导机构, 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纵向过度整合的现象:上级部门控制过于严格, 下级部门没有自主权, 层层上报的结果往往导致处置最佳时机的丧失, 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进而导致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横向上又存在欠整合的现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 管理体系通畅是的, 危机发生时, 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很难短时间内有效地调度和协调, 职能不清, 政出多门, 甚至相互等待、推诿甚至冲突, 使公共危机执行难以达到协调、高效的目标。如安徽农村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 严重威胁农民的身心健康, 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制约因素。安徽水污染背后则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羸弱和分裂, 目前, 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职能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政府集中了如此众多部门力量, 表明了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 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 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 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使得安徽农村居民长期不合格的水, 巢湖淮河水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有10多个癌症高发村。据《人民网》2001年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著名的“癌症村”, 在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 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 被称为“致命水”。

(四) 基层公务员和农民危机应对能力差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 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的知识。但在安徽农村, 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知识的培训, 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 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趋利避害, 不可能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 不可能能够有效组织协调可支配的资源等, 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由于基层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淡薄, 依法应对能力较差, 往往盲目的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 如在“非典”期间对“疑似”人员的强制隔离等问题反映出执法范围和权限的是否适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 乱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当, 源头化解不落实, 解决问题方法简单, 决策轻率造成等现象。同时, 由于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思想有些保守, 危机意识更加薄弱, 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 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 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 更易求助于迷信, 选择了宗教等。因此, 宗教和迷信在部分地区盛行。一旦发生危机, 农村社会就容易陷入恐慌和盲动之中。

(五) 忽视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在农村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往往出现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的缺位。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结束后, 经常出现“老子查儿子”、“婆婆查媳妇”等现象。如果出现调查程序、调查时间、调查组根本没接触患方当事人、调查结论避实就虚、语焉不详等现象, 其可信度自然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同时, 地方媒体一般都对当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回避报道的办法, 有时报道还采取失真。如上述淮河水污染问题产生的癌症高发村, 就是地方政府以环境换发展, 就等于是以老百姓的健康换发展!地方政府追求GDP, 地方媒体报道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 政府执法机关-企业-公众三方执法监督的工作机制的缺位, 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氛围, 癌症高发村居民的公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如在“非典”初期, 媒体只充当了公共权力的传声筒, 而没有以公民为本位, 产生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三、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治理问题——绩效评估缺失

(一) 农村公共危机善后重视不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安徽农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重视不够。众所周知, 农村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 危机处置阶段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结束, 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危机恢复期处理不当, 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发生。因此, 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危机涉及者等方面的通力合作, 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源, 力才能够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的不稳定, 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公众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 就是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只要把公共危机的爆发势头扼制及其消除, 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 进而使得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需要长期恢复的行动, 其时间长度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如淮河巢湖水污染导致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 往往只是在危机爆发的高峰政府才组织力量进行干预, 一旦爆发的高危阶段过去, 危机的善后恢复往往就没有可持续的行动了。因此,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多个癌症高发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二) 责任机制不健全

农村公共管理 篇8

1 建立监管预审制, 把牢事前防范关

关口前移、监管前置、刚性操作, 抓好“三资”管理的预防控制。一是实行刚性审查。建立常规资金审批章、大额集体资金审批单、银行支取审核薄、收款逐笔审核薄、经济合同审核备案薄、工程项目资金申拨审核薄等, 凡涉及制度要求的, 严格按程序办理, 并经镇“三资”办网上备案后方可操作和入账。二是实行刚性控制。针对群众关注的村干部报酬、业务招待费、外出学习考察、报刊订阅、业务学习培训、网络通讯、交通差旅等开支项目, 推行预算限额控制。三是实行刚性把关。制订“三资”管理民主监管流程, 实施村集体班子民主讨论、代表大会民主表决、重大事项公示公开三项制度,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 建立监管准入制, 把牢事中跟踪关

实行限额管理、网络监控, 将项目支出及非生产性管理费用开支限额设入网络账务监管, 超支的一律拒绝入账。凡向村级组织收取各项费用和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各项费用, 必须由村在网上填写审核单和申报单, 经镇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网上审核后方可列支。审核重点看收费是否有依据、是否合法、是否超标等。未经审核的或审核不通过的, 一律不得执收。对日常办公费用, 提出了“限高低、限额度、限入账”三限制度, 并要求必须做到年结年清、一事一支, 单笔报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建立监管查询制, 把牢事后公开关

引入“全程、透明、彻底”阳光化“三资”管理理念, 推出“公开表式、原始票据、“三资”图片、民主决策、审批手续”五“公开”模式, 通过“三资”监管网设立公开模块, 将有关法律法规和村级财务账目、原始凭证、资产资源实物图片、重大事项决策的过程全部输入网络公开。在民主监督载体上引入触摸屏公开形式, 触摸屏与“三资”网相互联接, 便于高效快捷查阅, 时时接受监督。全市100%的村做到了按月或按季实行了财务公开, 其中按月公开的有761个, 占86.7%, 按季公开的有117个村, 占13.3%。

4 抓好资产清理, 强化“活资挖潜”

12年起随着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推进, 各地先后开展了村级集体资产清理工作, 对867个村的集体资产进行了全面盘点清理, 突出闲置资产激活利用、经济合同清理纠偏、有效债权追缴收回三大重点, 全面开展分类、清理和挖掘, 盘活闲置资产, 对手续不全或显失公平的经济合同提出清理意见, 通过当面洽谈、法律诉讼等手段开展纠偏工作, 对可追缴的债权落实追缴方案, 落实专人, 限期追缴, 对无法追缴的债权按规定程序经审批后核销。

5 构建网络监管, 实现“三资”全程阳光运作

一是建立网审平台, 提高网上审计质量。依托“三资”监管网, 建起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网上管理平台, 将原来实地定点审计改革为实地网络审计模式, 通过审计文书网上送接、审计要素网上审核、审计问题网上督改, 大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2014年全市共对867个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审计, 涉及总金额51.97亿元, 审出违纪违规金额24.94万元, 退赔金额27.03万元。二是建立内控平台, 提高网上监管强度。根据村级日常管理特点, 建立内控平台, 开展网上内部监管。强化常态管理, 将村级出纳掌握的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账、库存现金盘查表、银行对账单核对、票据购领纳入网络管理, 推行电子化操作;强化动态管理, 将经济合同兑现到期、工程项目实施结算、债权债务催收结付等关键关口设置网上实时警示, 提高管理效率;强化长效管理, 把村级经济合同、工程管理、土地征用、票据登记、支票登记、债权债务、贴农补农等十二套日常管理台账引入“三资”网监管内容,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6 建立产权公开交易平台, 确保集体资产增值保值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 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 制定了《嘉兴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嘉兴市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专项贷款实施办法 (试行) 》、《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细则 (试行) 》、《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备案和交易管理细则 (试行) 》等一系列制度, 把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和出让等经济活动统一进入集体产权交易中心交易, 优化集体资产资源配置, 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阳光管理和阳光交易。如平湖市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年实施交易项目496项, 合同总金额4473万元, 合同款当年兑现率100%, 集体资产年租金比公开交易前增加186.18万元, 增收率37%左右。

7 政策扶持, 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了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013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计划”的意见》, 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200万元资金, 主要用于市本级经济薄弱村转化, 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并从资金补助、用地指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完善、制订扶持政策, 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新一轮壮大计划以来, 全市共立项薄弱村项目313个总投资18.23亿元, 各级财政扶持资金4.07亿元, 落实土地指标50.67hm2, 其中新落实 (非村原有建设用地) 27hm2, 项目完工可实现新增收益近1.3亿元。

8 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加快村公益事业建设

为了加快村公益事业建设, 指导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加强对“一事一议”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制订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意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验收办法》, 规范了“一事一议”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健全了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 有效地推动了村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3年已下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数320个, 项目总投资3.3亿元, 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近2亿元, 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前提下, 建立起村民自筹、集体投入、社会捐助、财政奖补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9 把握改革导向,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 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试行) 》,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任务、改革范围和改革方式等。目前全市已有852个村完成了改制, 占总村数的98%, 量化资产39.19亿元, 界定股东人数274.56万个, 2014年按股分红3451万元, 累计分红24754万元。

摘要:近年来, 嘉兴市在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 一直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农村基层重点工作来抓, 特别是2008年以来, 我市以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为契机, 以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夯实基础工作作为抓手, 着力提高我市三资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村公共管理 篇9

1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 靠上级转移支付不能完全解决集体的各项开支, 很多村组纷纷将山场、水库、果园、土地、林场等资源发包或拍卖, 这给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

1.1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个别村干部在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 搞暗箱操作, 不进行招、投标, 不开“两委”会, 少数人说了算, 即使开了会, 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 私自延长合同承包期。

1.2合同不规范, 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书面合同少, 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 条款不明, 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

1.3权属不明, 乱发包。如:某村将一片林地在权属没有确定的情况下, 发包给他人, 导致村、组、承包人因权属问题引发纠纷。

1.4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 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收取后, 私自保管挪用, 长期不报账。

1.5财务制度执行不力, 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 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干部自用自批, 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 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假公济私, 挥霍浪费, 借机中饱私囊, 乱发福利等;有的由于村主要干部干预财务, 造成无法正常结账。

1.6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 公款私款难分。有不少村为避债, 用村干部名字在信用社开户,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造成公款私款难分。

1.7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 责任心差。有的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 无法正常结账;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 移交档案不全, 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 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2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建议

2.1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首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统指的是村集体经济, 分指的是农民家庭承包。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生产发展是统、分两类经济主体共同发展。只有农民家庭经济的生产发展是不全面的, 而村集体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和资金。因此, 管好、用好村集体“三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其次, 村民是村集体”三资”产权所有人。对三资管理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管理权正是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内容的具体体现。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2.2理顺农村“三资”管理职责,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财政部门应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主管单位, 且“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是在乡镇核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 基层财政所人员掌握的法规政策多、管理经验丰富, 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中坚力量。因此, 要明确他们的岗位和职责,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当好审计员、指导员、评估员。

2.3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 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力度。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 加强财经管理知识的培训, 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增强法纪观念。同时要把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 从机制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使其“权有所限, 钱有人管, 事有人监”。

2.4认真执行“三资”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必循。首先要取消村集体在各金融机构的账户, 由镇财政统一开设“村帐专户”, 加强资金管理, 严格实行非生产性开支限额制。其次, 规范“四荒”、水面、林地等开发利用, 实行公开竞价承包和招标制度, 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实现形式, 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再次, 村组集体大型工程建设要实行招投标管理。最后, 要还权于民, 全面推行“四公开”, 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做法与成效, 并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提出相关对策与解决方法。

农村公共管理 篇10

要想确保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稳固的方向发展, 就要积极的发展完善财务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 带动农村改革模式的优化发展, 保证社会发展稳定,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的健全, 促进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确保农村基层党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保证财经组织稳固, 促进农经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 确保相关规章制度体系的健全, 促进农经执法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深化, 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更新。

在当前时期, 要想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 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权。要真正的尊重广大群众本身的意愿, 不断的深化发展会计代理制度, 保证财务管理体系完善, 防止集体资产外流问题发生, 而且要切实的完善债务体系, 确保其合乎经济发展规定, 切实维护群众的真实权益, 带动经济组织模式优化发展, 保证农村经济朝着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2 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第一, 为了确保工作得以顺畅的开展, 就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民主理财体系, 保证村级财务体系设置合理, 保证财务公开。对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优化, 保证相关原则得以有效的落实, 满足监管工作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 带动审批工作的开展, 促进农村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健全。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 积极的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不单单是当前农业机构的主要职责, 同时还是当前时期强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 要当成重点来对待。具体的来说要做好如下的这些工作:认真的管理承包档案, 此档案是开展承包工作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原始依据, 是党和国家农村基本政策在基层的历史记录, 应该存放好, 并且认真管理, 防止其丢失, 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 还要切实的结合档案法相关的要求, 不断的完善承包管理体系, 确保合约以及台账等完整有效。

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 要完善土地承包体系, 要保证其中的各个运行步骤合理恰当, 对具体的工作内容优化, 确保其对相关农村土地法律的应用需要,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 确保农村土地环节的有效应用, 实现土地流转环节的有效管理, 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管理的需要, 促进该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确保整体土地运作环节的完善, 确保该环节的综合效益提升, 促进农村经济运作环境的稳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 加紧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 提高合同签订率, 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 还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流转规范管理工作, 探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避免出现强制农户流转的现象, 一旦发现此类问题, 必须要认真处理严肃对待, 而且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 要适时地对土地承包管理体系发展完善, 保证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有序的运作, 保证承包管理工作顺畅开展, 以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 促进相关土地承包经营环节的协调, 促进内部环节的深化应用, 确保工作经费环节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应用, 确保土地规模经营环节的优化, 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实际用地难题的解决, 进而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要认真的贯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理念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以维护, 确保群众的物质方面的权益得以保证, 不单单是落实法规条例时首先要分析的内容, 同时还是执行条例规范时要认真参照的标准。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区域的农村, 存在很多的荒废土地, 这显然对于农经的发展很不利, 要想避免这种现象, 就应该积极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不断的优化方法, 切实的提升群众的承包权益, 保证流转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 确保土地流转规范体系的健全, 保证自身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积极的协调, 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促进流转规范制度的健全, 应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 认真的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保证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合理的发展合作社,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合作社的存在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 比如能够提升群众的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 还能够保证当前的农业活动朝着规模化等的方向发展, 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 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 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 自主兴办, 秉承着农户自愿加入的原则, 创建新的合作组织。

除了上文讲到的优化内容之外, 还应该对管理工作的后续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形, 保证后续工作体制设置得当, 不断的优化发展, 做好协调, 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 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 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 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促进整体经济管理环节的优化, 促进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农村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全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 不断的转换工作方法, 提升工作能力, 真正的深入到农村之中, 融入到农民群体中, 做好真实的调研工作, 尤其是对那些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要认真的对待, 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 才可以为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照信息。

3 结束语

在当前时期, 要想缩减城乡差距,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 就要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空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管理环节, 不断的建立并且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发挥作用, 才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摘要:要想缩小城乡差距, 提升农民的收入, 就应该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的对管理活动优化发展, 形成完整的体系, 确保其合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文章具体的讲述了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化,研究总结,方案设计,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冬梅.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3.

[2]张贺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刘正阳, 李亚楠.关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农村中学后勤管理 篇11

关键词:后勤管理;农村中学;规章制度;素质

后勤,是学校的基本保障部门,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整体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说学校如家,那后勤就如家里的妈妈,不仅要料理全校师生的教学环境,还要负责照管校内资源,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不仅要奉行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核心宗旨,还要以学校整体的思路和计划为工作路线,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和谐的环境基础。现在就简单谈一下个人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看法,希望以此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1.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思路,无法跟随现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步伐。

2.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未能受到学校管理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不足和管理知识匮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的消极和懈怠。

3.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不健全,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对较差。

4.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服务形象差和工作行为散漫等行为。

二、提高农村中学后勤管理效率的策略

1.提高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

后勤管理部门是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不仅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资的重任,还肩负着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重担。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培训。校方要在师生之间大力宣传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师生尊重后勤管理员工的劳动付出,并以此调动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

2.建立并完善全面的、系统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同时,规范师生在校的日常行为,使学校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发展。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后勤管理要在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下,以科学、民主、实际的工作方式处理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一切事务,使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度可循。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职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常化、秩序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全面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做好学校育人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3.重视后勤财务管理和用途方向,管好学校的钱财和物品

后勤管理掌握着学校的资金,掌握着学校的公用经费。作为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贯彻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学校的财务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做到账目清晰,无死账,无坏账,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文件、有收据,做到每一笔钱都是用在实际需要上。后勤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学物品的采购,还要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在发放物品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明确物品数目和类型,明确物品的出入库记录,做到勤俭节约,严格管理,使学校能够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下正常运转。

4.树立正确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学后勤管理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科学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工作思想,在发展中求共存,在实际中求进步。以正确、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员工,调动员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管理工作在质上的真正转变。

5.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

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注重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注重后勤管理队伍的培养。必须注重员工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强化员工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强化员工正派、公道的办事行为。作为后勤管理员工,要时刻树立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发挥自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刻苦性,保障后勤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到位和实效。

总之,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本,以严格的规章和制度为准则,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为手段,以员工的高素质为条件,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扈占有.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下,2013(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财务管理,财务制度,监督

当前, 我国部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主要存在制度不完善、公开力度不强等系列问题, 导致农村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激化, 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财务管理对农村改革、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 推选专业理财人员, 提升民主理财水平

目前, 村级理财人员业务水平普遍偏低, 往往将理财监督的重点放在表面账务上, 只重视查看单据内容, 未对一些支出项目进行科学判断, 大多账务问题未及时发现。因此, 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应当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寻找专业的理财人员, 注重推选出具备一定财务知识水平的、对农民群众负责的、敢于说话的党员群众。与此同时, 新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还应当制定出“民主理财人员要积极监督本村的集体财务活动”这一条款, 且民主理财人员还要主动参与到本村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 并加大检查力度, 进一步审查经济活动和财务账目, 要敢于否决不合理的开支, 并及时查处那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开支。对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较多的村落, 政府、乡镇党委、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等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监督这些村落的财务会计及时清理、整顿、解决财务问题, 并公开这些财务问题, 以监督和指导农村开展各项财务活动。

2 建立民主理财小组, 完善村级财务公开体系

要想将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落到实处, 就必须通过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来完善农村财务的公开监督体系。 (1) 政府, 尤其是基层乡镇政府, 应当积极建立逐级领导责任制, 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 (2)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并选举出具备一定财务会计知识、品格公道正派的村民进入到民主理财小组, 进一步加强民主理财小组的权威性, 真正赋予民主理财小组实权。 (3) 财务公开是指农村群众应当了解村级财务管理的真实情况。所以, 新农村财务管理不仅要求全体村民要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 更要求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 不断拓宽监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渠道, 如设立意见箱、举报箱、村务公开热线等, 使群众监督脱离形式化, 真正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3 制定制度实施细则, 健全村级财务管理体系

村级财务管理部门要以政府发布的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等为依据, 制定出与本村财务管理现状相符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具体应当包括收支预决算、民主理财、支出审批、财务公开、财产登记、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等, 争取使农村所有的财务事项在执行时都有法可依, 促使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1) 为了有效避免村级干部发生贪污、行贿受贿、挪用公款、暗箱操作等行为, 只要涉及到村级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或工程建设, 就必须要经过村级“两委”会的讨论, 一些较重大的项目还要由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过讨论表决之后才能够立项, 且所有的项目都应该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向全体村民公开, 禁止产生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 (2) 针对上级部门的拨款、土地征用的补偿款等, 应当由乡镇统一接收这些款项, 之后再依据规定拨付给村级使用, 以有效避免出现收不入账的情况。 (3) 针对村干部, 要建立起民事赔偿制度和过错问责制度等, 一旦村集体因村干部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而蒙受经济损失, 应及时问责当时负责财务管理事项的村干部, 并勒令该村干部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加快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步伐。

4 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队伍, 加强农村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在建立制度之后, 就要将制度贯彻落实, 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农村的财务会计是财务工作的执行人员, 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触着村级财务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所以提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自觉监督意识、设立起专门的财务监督队伍能够最有效地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1) 对村级财务管理来说, 乡镇的经管审计中心是最基层的监督机构, 能够快捷、方便、实际地指导并监督村级财务的各个支出项目, 并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因此, 我们应从乡镇的经管审计中心选拔人员成立专门的村级财务监督队伍。 (2) 全市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是由市农经局负责的, 所以市农经局成立的财务监督队伍可以随机抽查下属村级财务工作, 只要发现问题就严厉追究乡镇及问题当事人的责任。 (3) 设立专门的财务工作调查处理机构, 分别在市、镇设立财务管理投诉站, 公开投诉电话和投诉站的地点, 并严格保密投诉者的身份, 第一时间调查村民投诉的财务管理事件的具体情况, 并将查出结果向村民公开。

5 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

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 农村改革在持续深入, 而各个村落也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工作实施办法, 进一步细化收支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审计财务公开制度、财产登记制度、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审计制度等, 避免出现有制度却难以执行的弊端。 (1) 针对制度的执行, 财务管理的各级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定期考察农村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情, 及时解决存在于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 督促村级干部严格遵守制度, 并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 对村民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加大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 建设和谐新农村。针对村民开展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普法教育, 提升村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从而督促他们提升自己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农村群众只有加强学习法律知识, 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法律观念, 更好地落实财务管理的各项配套措施, 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法制化的水平。

6 普及农村财务电算化,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当前, 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农村会计委托代理的发展方向, 且在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已经取得成效, 配备了电脑、财务软件等, 只是执行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实时查询各村的相关财务信息, 我们应当建立市县、乡镇、农村三级财务管理网络, 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将村级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项目提上日程,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村级财务电算化。当务之急就是要专门开发适用于农村的财务软件,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给予软件开发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它们开发出农村通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推进村级财务电算化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文豪.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考试周刊, 2014 (03) :21-22.

上一篇:金属颗粒下一篇:餐桌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