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2024-08-06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通用10篇)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1

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相关概念

(一)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含义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指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技术, 为大家提供物流、信息和技术等资源。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由以下三个结构构成:一是国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层面的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整个合作区域内相关政策信息、经济运行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公共平台。二是区域公共信息系统。这个层面的系统由国家公共信息平台、各子区域单元内的所有相关信息子系统组成, 在信息平台内起着组合节点的作用。[1]三是客户终端信息系统。这个层面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每个区域内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于全部的用户, 在遵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 确定最佳的方案, 进而解决全部用户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二) 公共信息平台的内部结构

一是政府方面必须有清晰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目标和途径, 在统一框架的基础上, 对物流以及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横向的组织和调度每个行业, 纵向的尽力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 充分的发挥资金杠杆和相关政策的作用, 不断推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2]二是信息服务商一定要保持公正和中立, 有效处理政府部门同各个单位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连接和信息互换,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服务商坚决不允许加入到实体物流业务的运营管理。三是业务运营商主要是由物流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组成, 业务服务商借助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将每个供应商同承运人、采购商、海关、物流服务商、商检等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彻底把以往的物流运输服务改变成如今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模式。

(三) 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 逐步实施。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比较广, 涉及到政府和多家单位, 耗费时较长, 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 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二是政府调控加上市场化运作。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比较广, 涉及的单位比较多, 因此, 政府要协调好多家单位的关系, 保证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顺利进行。[3]三是可扩展性与兼容性。考虑到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每个区域经济的互补性, 公共信息平台必须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四是开放及安全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对社会开放的, 涉及到的用户数量非常多,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最基本要求。

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实现信息共享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巨大的时代, 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给社会、企业、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共享, 能够重复的软硬件资源投入, 避免人力、物力、财力重复的投入, 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二)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避免信息的不对称, 并且节省大量的时间, 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明显看出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 进而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加以整合, 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 提供用户相应的决策信息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的信息内容比较丰富, 在用户决策之前, 可以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查看想要的信息, 并进行参考借鉴, 进而为决策提供可行性的依据, 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地区陆续开展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以及构建, 尤其是物流枢纽的信息平台的构建比较早, 发展得比较快, 如今已经非常成熟了。如今, 部分行业已经构建了一批物流枢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很多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将口岸内的各个部门 (货运代理商、货物生产商、货船卸货方、承运商、检验检疫、海关等) 加以整合, [4]该平台将传统的有纸作业加以取缔, 进行电子化操作, 能够在网上进行查询和交换, 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货物处理的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成本。相比之下, 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起步较晚, 发展也不快, 并且发展的不均衡, 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 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比较快, 很早就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 已经有了一些地市级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四、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化程度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很多单位的计算机普及率不高, 个别单位 (尤其是中小企业) 没有使用计算机, 这些单位的电子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的电子化沟通, 延缓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电子化覆盖, 制约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二) 没有统一的业务系统标准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业务系统标准, 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 电子报文的标准化、统一性差距比较大, 导致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的数据不能够通用, 影响了各个单位的电子沟通。

(三) 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一些单位的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他们在遇到技术故障时都通过外部人员加以解决, 单位内部没有技术支持的人员, 从长远来看, 这样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否则会影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四) 效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的信息的集成度不够, 运行涉及的环节过多, 导致效率比较低, 这制约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五、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今后发展策略

(一) 实现数据的共享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都是来自各个单位的系统, 离开了这些系统,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毫无意义。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开发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同各个单位的系统数据的兼容等问题, 解决好数据兼容等问题, 进而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 分段建设、逐步升级

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领域来看, 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应用到多个领域。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功能来看, 物流信息平台能够解决多个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应坚持分段建设、逐步升级的原则, 最终实现全部功能, 解决全部问题。

(三) 实行企业的运营模式

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向广大企业开放, 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予以管理和制约,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第三方实施, 保证平台的独立性, 体现其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5]可以通过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管理等方式, 管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部的会员, 可以对会员进行收取会费、租赁费、用户服务费、广告费等, 让会员进行市场化经营, 实行企业的运营模式。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进行宏观的调度, 保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有效运营,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现其经济效益。

(四) 定期进行评价

一是系统性能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联机响应时间、平均无故障时间、数据吞吐量和处理速度、操作方便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等方面。二是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费用、投资回报期、系统收益、系统维护与扩充的费用估计等方面。三是系统管理水平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内部全部人员对系统的认识水平、使用者对系统的态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程玉坤.电子商务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J].现代计算机, 2009 (11) :11-14.

[2]杨晓钦.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45-48.

[3]张锦, 杨东援, 关志超, 王孝坤, 徐君.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内涵和规划设计[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 (4) :22-25.

[4]戴伟.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 2013 (24) :37-40.

[5]杨明, 周国祥.基于移动技术的物流平台架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2 (1) :23-26.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现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又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灾难和事故信息的获取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事故就在身边的感觉。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事故和灾难发生时往往也是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各地的煤矿塌陷或爆炸以及离我们最近的H7N9鸡流感等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定和安全。国家安全科学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重,不能放松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度,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以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分成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此类灾害一般不可避免,只能防御将危害降到最低。(2)事故灾害,此类灾害大部分可以预防。(3)公共卫生,此类灾害主要是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质量不达标造成的。(4)社会安全,此类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根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这些事件的危害性比较大,波及面也比较广。事故发生前对该地区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可以为之后的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事故发生后对灾难信息的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数据统计等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减少灾害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掌握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的实现政府在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的有效系统,它是保证整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基础,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系统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体统、气候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实现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结合。

3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措施

3.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3.1.1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单单靠政府一个部门是不足以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把各个部门,例如地质监控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所有的资源和信息综合起来,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便于其快速的作出决策。可以把某些部门的远程监控功能与现有的报警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事件的快速定位,构建多网的整合,避免相关项目的重复建设。

3.1.2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最新性

應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为支撑,信息的有效性是应急管理工作展开和进行的主要的依据。但是世界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要保证在用的时候的实效性是最佳的,不能用陈旧的数据来推测最新的情况。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一旦发现数据的异常,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灾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或者降低其杀伤力。

3.1.3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一个系统的有效构建不仅仅包括硬件方面的构建,还包括软件方面的建设。硬软件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只重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内容建设的现象的出现。应急信息系统所创建的应急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需要信息源的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软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注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3.1.4要实现预防与应急的有机结合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才启动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效的启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充当的是监测和维护的角色,在事件发生后其才充当真正的应急和决策的角色,要充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状态的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

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3.2.1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GIS技术是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它是集地理、图形、数据、分析技术为一体、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地球及空间地理分布的数据的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它以独有的技术特色可以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神经中枢”的角色,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的动态的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各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产生高层次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复杂空间现象的过程的动态的变化的快速、准确、综合有效的分析,同时可以将各种信息及分析结果,以多种形式输出并反映出来。此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应急综合平台、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个系统的有效综合,GIS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应急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2.2努力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的城市数据之上的,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数据库结构的合理设计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功与否。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全都可能导致系统指导的方向性错误或者决策性失误。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四大基本数据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在对城市日常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其与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应急工作的难度。

3.2.3建立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各种资源之间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也方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不至于给后期的查漏补缺工作带来太多的工作量,无形中提升力管理的效率,保证了系统有效、快速、科学性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4小结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保证了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洪辉.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0):8-10.

[2]吴宗之,周永红.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05,6(4):99-100.

[3]金磊.城市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9(4):130-132.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3

●低效的课前准备

我们常常发现,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教师又要忙着先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去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1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2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3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而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低效的三维目标定位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在听课中,我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1“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过程和方法。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2“贴标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3只关注知识授受和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有十多条,也有的仅有一两条,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问题,前者肯定落空,后者使教学效率低下,两者都会导致一节课无法走向高效。

解决策略: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另外,每一节课都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目标要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目标最初的制定,又要注重教学最终的效果。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理论上的“完美”,而无法真正完全实现。同样,过少的教学目标也会直接导致课堂“留白”时间过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适量、适合”原则,才会使课堂走向高效。

●低效的知识传授

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如何呢?要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无科学性的错误,是否与教学任务、目标相符,是否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难易适度,是否前后连贯、先后有序,是否做到了以点带面、详略得当。有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论轻重、难易,不论粗细、详略,不进行加工,不进行处理,不进行调整,按顺序一股脑儿全灌输给学生,讲完后就让学生进行操作,结果学生必然是学得一头雾水,操作一塌糊涂,效果很差,甚至对个别知识有错误的理解,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就很低,就是低效的知识传授。

解决策略: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知识的重点、难点,筛选、梳理出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将知识点加工处理成不同的问题和任务,逐个帮助学生解决。且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也要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做到环环紧扣,步步相连,课堂活跃,学生不拘束,教师的讲授、演示,学生的操作、作业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此,传授的知识就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要深刻、牢固得多。

●低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不同类型的课,要因地制宜。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凸显亮点。但是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千篇一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这些做法显然都不可取,属于低效的教学方法。

解决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程序语言内容时,因知识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不宜使用让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在教师的讲解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采取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构建知识;在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可以采取形象法、类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综合应用知识时,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降低难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低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必要教学环节,但还是有不少教师采用频繁、热热闹闹的评价。例如,“键盘输入”课学生输入不到10个字就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对抽查的学生鼓掌,一节课学生鼓掌逾10次之多。有些分组贴小红花,甚至发放价格不低的奖品等。有的教师发放满满一页纸的评价表,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照此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手段异化了评价目的。还有的教师在绝大多数学生作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直接进行到下一个教学任务。

解决策略: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及时、公正给出评价的分数,因此,教学评价也必须如此。如果教师通过评价,能迅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有效。作为技术学科,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开发出相应的评价软件),及时、客观地对学生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另外,还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作业管理相结合,将每次课堂实践内容设计为合理科学的评价项目,如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学得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性反馈,它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励学生去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及时采取因人施教的补救措施。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总分馆体系

中图分类号: 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03-05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在以地市级为核心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前提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热潮;依托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大好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信息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1 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1.1 基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等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其目标是在全国建设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构成的覆盖全社会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络。

共享工程的理念与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共享工程虽名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研机构、学校等各类机构单位的普遍合作,实际合作的是文化信息资源部分,且其实际执行的主体,则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说,在推进共享工程的进度中, 公共图书馆的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基于这一平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覆盖至全社会,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9.6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五级服务网络, 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资源服务覆盖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将实现“村村通、户户有、人人享”的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永远不闭馆、永远在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务[2]。

可见,“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国各地都结合实际,在基层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内容、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共建共享逐步深化,资源整合成效显著。

1.2 共享范围局限在系统内,没有形成网状的共享体系

各系统图书馆差异明显,各有优势,但是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系统间的合作却屈指可数,合作极少,导致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闲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6亿册,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流通率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约有4亿册的图书——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3] 。

1.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区域性不均衡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同样的东部地区,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同一个省份,各区域也表现各异。如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占了全省GDP的大部分,而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的经济则长期滞后发展,导致图书馆事业也存在巨大地区差异。

经费、人才等关键问题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非常少,导致地方匹配、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 某些基层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甚至只有几千元,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规模相差甚远,所以图书馆事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还在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挣扎,资源共享在许多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2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馆体系;(2)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3)图书馆联盟。

本文在参考邱冠华馆长和于良芝教授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网站调查的结果,对以上三种类型的资源共享方式进行概述。

2.1 总分馆体系

总分馆体系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结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4] 。按照各地的实际做法,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分为五种模式[5],即自下而上的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全委托模式以及完全分馆式(见表1)。

[模式&典型案例&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厦门、哈尔滨、上海、苏州、嘉兴等的总/分馆制&半委托模式&天津阳光100社区图书馆&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深圳福田区的总/分馆制、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半委托模式&东莞图书馆之城、北京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的总/分馆制&完全分馆式&咸阳、厦门、杭州的部分分馆&][表1 各地总分馆体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是图书馆自发组织的、无政府主导的共享方式。分馆将双方认同的一定数额的年度购书经费委托给总馆使用;按双方认同的标准保证图书馆运行所需的设备、场地、人员和其他工作条件;总馆按双方认同的书刊数量和资产管理办法为分馆配备藏书。总的来说,自下而上的模式对分馆来说,共享了总馆的资源;于总馆,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果。

nlc202309040004

自上而下模式指由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以文件或其他形式将支持该地区基层馆建设的经费委托给某中心图书馆使用的共享方式。总馆为下一级图书馆配备资源,实施业务管理和协调服务,从而形成具有业务隶属关系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该模式使得分馆的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较有保障。

半委托和全委托的区别在于人员管理上,半委托模式的人员由分馆负责,并保证开放时间;全委托模式的人员与开馆时间由总馆负责。两者各有利弊:全委托模式令总馆压力比较大,需要在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半委托模式下总馆无法实施对分馆真正的管理,分馆所能提供的图书馆服务比较有限。

完全分馆式指一个图书馆投入一部分图书、设备、人员,在本馆之外另外开设新的分馆;总馆与分馆之间统一发放借阅证,读者用一张借阅卡可以享受总馆和分馆的服务。这种模式是彻底的总分馆制,有些地区在建设图书馆新馆后,将老馆留给图书馆作为分馆,大多数均如此形成。

2.2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协调组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支持下,组成由若干总分馆体系和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使不同的总分馆体系或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可以突破因建设主体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所有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资源。其资源共享一般分为三种模式:一卡通借、一卡通借通还、分层通借通还[4]。

大城市的图书馆一般均采用区域性网络模式。因为大城市行政层次多,一般均借助原来的行政结构,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而总分馆的扁平结构会因为超规模而制约了管理,所以只在一定规模内表现出优越性,一般适用于中等规模城市或大城市的区级图书馆联盟,如东莞、苏州、深圳福田区、佛山禅城区等[5]。

2.3 图书馆联盟

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自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速,建立了各系统、各专业领域的图书馆联盟。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吉林省图书馆联盟(见表2)。

可见,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其他图书馆联盟一样,都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合作的主要内容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又被称为数字图书馆或虚拟信息服务体系等,是一种资源共享联盟。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往往不会只采取单一的资源共享模式,而是会兼顾其中的几种或全部。

3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新特点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新特点。因为自上而下的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而这一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据文化部统计,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6]。

[名称&成立时间&联盟成员&相同之处&资源共建共享方式&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2003年&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单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研究所、情报机构等相关资源拥有单位为联盟伙伴&都是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机制:成员包括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系统图书馆三大系统&数字资源主要通过各成员馆之间的互联网或各建设单位的局域网提供使用&吉林省图书馆联盟&2008年&由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在长春的13家公共系统、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联机编目、 集团采购、参考咨询、文献传递、数字资源、 馆际互借、虚拟联合目录、 珍稀文献保护与开发&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2010年&广东省三大系统主要图书馆&联合目录,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为读者提供深入内容的章节和全文检索、部分文献试读等多种功能&][表2 公共图书馆联盟及其对比]

可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全国各地正在创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有8个,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相关的内容(见表3)。表现出以下新特点:①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得到政府重视,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到政府规划层面了;②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关注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提出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诉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各级别的图书馆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③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推广;并且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为城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④既重视实体图书馆,也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往往被纳入建馆目标和规划标准中。

4 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综上,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都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障碍,制约了共享的步伐,需要审慎处理。

4.1 打破管理体制的制约,建立常态化的共享机制

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由于主管部门和经费来源不同,长期以来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及浪费,资源共享活动也因此开展得很不顺利。经过研究发现,凡是资源共享活动深入开展的地区,都必然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经费有制度保障,图书馆事业走上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如深圳图书馆;凡是资源共享活动没能发展开来的地区,必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当地政府的参与,经费时断时续,导致其资源共享活动呈现阶段性特点,没能走上常态化的道路。可见,必须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才能建立强而有力的协调机制,建立起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从而解决经费不足、重复建设、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nlc202309040004

4.2 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共享的范围和力度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其共享领域包括:图书集中编目、通借通还、馆际互借、采购协作、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参考咨询、讲座以及展览等方面,但是,这些共享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力度都还不够深入。就拿通借通还来说,有通借、通还、有限的通借通还以及完全的通借通还四种。其中完全的通借通还是最理想的模式,却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型图书馆能够做到,如上海、哈尔滨、苏州、嘉兴以及厦门等。其他城市都只实现了有限的通借通还或者仅通借或通还,共享的范围和力度都没有最大化。可见,要扩大共享的效果,必须加大其范围和力度。

4.3 现阶段以区域性共享体系建设为主

综上所述,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现阶段要建立全国性的共享体系是不现实的,应该以地区性的共享体系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需抓住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契机,借助共享工程的力量来壮大本地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并由此拉开电子资源共享的序幕;各地区的中心图书馆,例如省级图书馆,要为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争取经费,制定倾斜政策和援助方案,为这些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以期早日达到省内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各地的地方性的共享体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参考教育及科研系统图书馆的三个国家级文献资源共享中心——CALIS、CASHL和NSTL,建立起全国性的共享体系。

4.4 建立跨系统的共享模式,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主要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服务,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服务,读者信息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专业性强,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庞大;资源建设注重以电子资源为主导方向,拥有众多的电子图书和各种数据库;数字型文献与纸质文献并重。公共图书馆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注重知识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地方特色文献丰富。另外,在技术设备、网站建设、经费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高校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整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4.5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

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来开展图书馆服务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共享工程的网络覆盖点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建设。利用共享工程的乡镇基层点和村基层点,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分馆,利用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基层点,建设市图书馆或区图书馆的分馆,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扩大县图书馆在广大农村,市/区图书馆在广大社区的辐射,从而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出去;其二是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与资源来开展图书馆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级中心都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平台、移动存储播放器、投影仪等,以及大量的数字视频和电子读物,图书馆可以把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也整合进其网络平台,利用共享工程的设备开展延伸服务,在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同时,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广大群众服务[8]。

5 结语

开放、平等、免费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所有人都实行无差别的图书馆服务,才能打破种种的框架,构建起共享的体制。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自20世纪初就有了这种思潮,然而,这一理念在我国得以实施推广却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本文尽管从全国性和区域性两个层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共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能让读者迅速概览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情况,也能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形成宏观认识,还能深入到地方性共享的“微观”情况,但由于笔者的水平和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该框架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阐明,如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地方公共图书馆个性化的共建共享、跨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等,而这些问题也将是未来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谭祥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8,(2):14.

[2]杜洁芳.文化共享工程:奋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EB/OL].[2012-02-03].http://www.gdwht.gov.cn/shownews.php?BAS_ID=26373.

[3]刘军.浅谈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64.

[4]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8.

[5]邱冠华.人民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2-3.

[6]计财司.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2012-02-01].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201111/t20111128_153324.html.

[7]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EB/OL].[2012-03-10].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

/zxgz/gjggfwtxsfqcjgz/.

[8]张永环.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J].图书馆建设,2008,(2):112-113.

作者简介:黄洁晶,女,图书馆学硕士,广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信息用户研究;高波,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篇5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很多企业,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 没有把实施信息化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年龄和思想观念等原因限制了其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有一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建设较为重视, 但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需求量大, 前期很难实现收益, 使企业缺乏实施信息化的动力。据调查显示“企业规模小, 没有实力实施信息化”与“信息化无法明显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阻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两条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 缺少整体的规划与科学的实施方案, 虽然有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物流信息化系统, 但是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部分信息化建设甚至成了形象工程, 中看不中用, 浪费了企业宝贵的资源。物流信息化能否有效实施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战略, 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

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 各个地区和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区域性的和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仍然较为缺乏。目前多数企业所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基本都是从各自的投资理念和管理体制出发, 只有少数取得了成功, 大部分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 关键是未考虑到实际的需求, 受大包大揽的思想观念影响严重, 前期没有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权威性、完整性与真实性, 最终导致信息平台的实际运用与物流业务以及管理体制脱节。很多地方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都没有形成全面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 可以说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没有几个。缺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合理分配物流资源, 不但影响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 以及各企业、各行业之间的业务协同, 而且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物流枢纽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会出现障碍, 大大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 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 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 很多城市在车站、机场附近都开辟了物流专区, 将物流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甚至是支柱产业, 物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人力资源的匮乏。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信息技术和业务相结合掌握不足, 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经验, 而考虑到成本等原因很多企业没有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这些因素为物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设置了重重障碍。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急需一大批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先进的管理理念又熟悉业务、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全能型人才。

二、加强和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首先, 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 及时掌握物流行业运行的真实情况, 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解决我国物流行业长期以来徘徊不前、发展缓慢的现状, 在政策层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中, 政府部门应全面掌握物流行业的业务流程, 对业务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统计, 逐步改进和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加强对整个物流行业的规范, 引导物流信息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对营造物流行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及促进物流市场的良性循环都有着积极意义, 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充分体现。目前, 各级政府以及物流行业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都有了充分的认识, 新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出现。比如物流全搜索、中国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其分站南方智能货运公共信息平台, 还有北京明伦高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以长江物流网、三江物流网为代表的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等, 这些物流信息平台有一些已经可以实现货物的中途装卸, 以及在平台上实现全程在线交易。以政府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智能移动终端机等相关产品的研发, 充分体现了不同企业, 特别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求。

其次, 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府部门应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开展信息化知识的宣传,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培训力度, 首先重点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 激发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对一线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 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实施后能得以持续良好的运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弱势效应, 对于未知的领域较为抗拒, 对成功的经验更容易接受。政府部门应在各个地区、各类企业中树立先进典型, 以成功的经验打消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顾虑, 让他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信息化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当然也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些失败的案例, 总结出经验教训, 让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预防和规避各种问题, 提高成功系数。由于产业链的关系,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中小型企业有着带动作用, 大型企业的业务需求往往明确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当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完成与大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对接, 那么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将显现出来, 逐步体现出整个行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应推动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最后, 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的完善与创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功能:第一,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系统相关的信息资源, 完成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各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 使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形成共同的优化产业链, 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特别是大量的闲置资源的作用, 促进资源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该集成和企业业务相关的电子商务系统, 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无缝对接;第二,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 应起到规范和协调物流市场的各项活动, 实现水陆空现代物流体系的统一调度,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为企业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 还要成为政府部门了解市场、参与管理的重要途径, 显著提高政府、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协同管理水平, 降低物流的社会成本, 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智彬.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4) .

[2]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10 (04) .

[3]陈珊.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1) .

[4]刘晓艳, 张君英.建立和发展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探讨[J].物流科技, 2011 (05) .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篇6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 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 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建设信息平台, 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 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 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 不宜反复修改, 避免投资损失。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 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不可盲目, 不能好高骛远, 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解决各种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问题;是一个综合、大型、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枢纽, 遵从相应的标准, 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底层是公共通信基础设施, 中层是提供物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 顶层是各类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的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 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继续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省际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要分别达到10G和40G, 本地城域干线传输和交换能力分别按照25G和10G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及重要交通枢纽都要实现双路由, 确保信息通信无阻断。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业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高速数据中心、VPN (虚拟专网) 服务、网络托管和设备租赁以及热线与呼叫中心。

物流信息平台的中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从功能设计上, 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平台: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治理平台。

1.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口岸物流网为基础, 将

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 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 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同时, 也构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运作方式, 实质上是由政府在规划和推进。事实已经证实, 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 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的基础, 也是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的前提, 仅以某企业的力量来开发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 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

2. 物流信息治理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的建设, 应与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步进行。主要功能是对流经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信息, 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业务信息 (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 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 形成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治理信息。为政府治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治理平台的建设, 既要建设大型的综合型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更应体现出成功运用复杂的物流治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景气分析技术、运筹学模型、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特点, 力争讲求实效。

物流信息平台的顶层——各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在上述统一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 (集装箱、粮食、建材、汽车、石油及化工产品、水产品、木材等) 、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 既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泉, 也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1.行业、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现代物流治理理论为指导, 紧密结合优化大型码头综合作业、现代货运代理作业、面向第三方的仓储治理以及物流配送和运输治理的实际, 采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以解决中心数据交换、无纸化作业、多模式治理、自动化计费和仓位 (堆场) 图形动态模拟等关键问题为重点, 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行业一流的治理系统。

2.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建设措施。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研究 篇7

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PLIP)是指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整合行业内外、区域的信息资源,系统化地采集、加工、传送、存储、交换企业内外的物流信息,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物流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分成两层,即底层是物流信息基础平台,上层是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由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可知:“数据是相对稳定的,而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变化的”,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则是提供物流基础信息和数据,而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就是对底层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故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对各个物流需求部门所需物流信息的采集与维护,并为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使得更高层次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得以实现。同时,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中小型企业功能性物流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枢纽和宏观决策支持。此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高级应用是对行业供应链的计划、协同、执行、监控实施有效的同步管理。

2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原则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物流产业现状和国家关于物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因此,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前瞻性原则: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是国家关于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之一,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保障,因此平台建设应能适应国家物流业在将来发展的需要。

2)统一规划原则: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范围上它涉及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在时间跨度上,它是一个地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因此应将它作为一个系统统一规划。

3)分步实施原则:目前各企业和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不一样,资金和力量的投入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所以,平台建设不可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

4)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企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此外,物流信息平台的经营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主要经营者持股方式,使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利益挂钩,增加信息平台的运行活力。

5)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原则:信息平台的构建,应结合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区域间的市场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6)安全性原则: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不仅是平台本身的需要,也是平台服务电子商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3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设计

3.1 信息平台基本功能设计

1)数据交换功能

这是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指电子单证的翻译、转换和通信,包括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缴(退)税、客户与商家的业务往来等与信息平台连接的用户间的信息交换。在数据交换功能中,存证管理很重要,它是将用户在信息平台上产生的单证信息加上附加信息,按一定的格式以文件形式保存下来以备将来发生业务纠纷时查询、举证之用。

2)信息发布服务功能

该功能以Web站点的形式实现,企业只要通过Internet联接到信息平台Web站点上,就可以获取站点上提供的物流信息。这类信息主要有:a、信息平台的基本信息发布,包括平台简介,平台功能导航;b、行业信息发布,包括行业动态,物流政策法规等;c、物流园区信息发布,包括园区情况,招商引资,园区通告等相关情况;d、物流教育、咨询和培训,提供物流知识,物流研究和理论,培训信息等;e、水、陆运输价格,铁路和公路里程查询,货源和运力,航班船期,铁路车次等信息。

3)会员服务功能

为注册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会员单证管理、会员的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交易跟踪、交易统计、会员资信评估等。

4)在线交易功能

交易系统为注册会员提供一个虚拟供求交易市场,双方可在此平台可发布和查询供需信息,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完成物流服务的自动撮合和在线交易。

5)ASP应用服务托管功能

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功能系统的ASP应用服务托管,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货代管理系统、合同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等。

6)系统管理功能

规定、控制用户访问和使用信息的权限,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正常运行。

3.2 信息平台扩展功能设计

在实现信息平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随着信息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要实现以下扩展功能。

1)金融服务功能

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网络为园区内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结算、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在此类业务中,信息平台起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具体业务在相关企业部门内部处理,处理结果通过信息平台传给客户。

2)商务智能分析功能

建立物流业务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帮助管理人员鉴别和比较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典型分析包括车辆日程安排、物流节点或设施选址、顾客服务分析。

3)智能配送功能

利用物流中心的运输资源、商家的供货信息和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使配送成本最低,在用户要求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通常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由计算机运用数学规划方法给出决策方案,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智能配送要解决的典型问题包括:路线的选择、配送的发送顺序、配送的车辆类型、客户限制的发送时间。

4)货物跟踪功能

采用GPS/GIS系统跟踪货物的状态和位置。状态和位置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Call Center或Web站点获得跟踪信息。

5)库存管理功能

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使库存量能在满足客户服务的条件下达到最低库存。最低库存量的获得需要大量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要考虑客户服务水平、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方面综合因素,最终使总成本达到最小。可解决的典型问题包括:下一轮生产周期应生产的产品数量;补充货物的最佳数量;补充货物的最低库存点(安全库存)。

4 结束语

目前,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没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国全,张庆华.物流信息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彭扬,倪志伟.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8

交互信息设计是交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也是交互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交互信息不同于信息交互, 它是相对传统单向信息设计传播而言的, 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 通过网络、电视、计算机等媒介形式传播, 意指以人机交互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信息交互包含数据自交互和人机交互。本文重在研究长沙城市交通交互信息设计, 即以长沙城市交通人机交互为主要特征的信息设计。

随着网络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信息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出现, 使交互信息设计成为现实, 改变了传统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 用户即是信息接收者, 也是信息发送者。同时交互信息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 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用户信息传送体验, 提供更为舒适的使用感受, 带来人性化信息传播产业发展需求。

2 课题研究概况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 以数字网络化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概念逐渐演变成智慧城市的新概念。社会网络化服务 (SNS) 已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主体媒介。长沙又名星城, 以其独特的历史沉淀和人文风情正在孕育一座崭新的智慧星城。社会网络化基础为智慧星城的启动提供了解锁密钥。

城市的不断扩展, 功能区规划不合理, 人口逐年增长, 以机动车为主体的交通发展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生活问题, 包括交通堵塞、水土流失、雾霾等, 人们的交通出行效率极具下降。加之我省十二五规划推行“四化两型”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 建设数字湖南的进程不断深入。建设智慧星城,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高效开发信息资源, 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公共交通交互信息设计将是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和法治湖南的重要基石。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引发的信息多维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城市生活模式, 建设智能型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3 交互信息特征分析及设计应用

3.1 空间维度性的视听延展

空间维度指交互信息可以在同一种媒介中, 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相同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媒介语境下, 同一信息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如通讯媒介, 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声音呈现;同一信息可以采用声音、文字、图形等多种呈现方式。网络媒介利用各种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通过一个界面集合展示, 这些集合采用平面、立体、交叉的组合形式, 形成一个信息接受者、界面、信息元共同组合的多维空间。

多维空间的信息传送扩展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驾驶者的信息接收渠道。从单一视觉信息接收延展到听觉, 极大的提高了驾乘者的信息接收效率和人对交通信息的记忆识别度。

3.2 时间更替性的信息互动

信息的传播是以时间为依据, 不可逆转。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以报纸为例, 单项传播, 报纸印刷后即完成了信息传播使命, 无法得到及时信息反馈及信息更新, 在学术界称为第一媒介时代。网络的出现, 促使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 交互信息改变了传播的中心, 每个人都能与信息互动。信息随着时间变化, 被更新、修改、扩充, 不再静止, 交互信息随着时间延展开来, 不断变化、丰富。

作为新媒介的代表APP终端在移动通讯设备中的运用成为时下热门的IT产业。信息的不断更新、扩充, 动态的数据更替, 激发了信息的实效及互动性。加之城市广域网络的发展, 信息交互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城市各道路分布的汽车作为交通信息计算的节点, 以公共交通信息为载体的APP将会是智慧城市的数据化体现。

3.3 内容指向性的包容设计

交通信息作为城市交通运行的重要信息具有内容指向性, 不同于普通的信息载体, 交通信息具有普及性和标准性。这就要求交互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标准度及识别度, 能容纳不同文化国度行人的认知力, 必须具备醒目、迅速、通用、便捷的基本要求。

包容设计在英国被广泛使用, 意指“环境促进人的身体机能”的一种设计方法, 也可理解为“公众有能力参与并能控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导视系统正是包容设计的应用。

3.4 信息显隐性的容量读效设计

以认知心理学和符号学为基础, 信息传播分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元素有色彩、文字、符号、声音、图像, 其中图像又分静止与动态两种。隐性元素多为界面构图、视觉流程、用户体验等。隐性和显性元素共同组成用户与界面信息交互体。其中, 显性元素通过影响用户的感官传达信息, 隐性元素多体现在用户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性及情感体验。

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如交通导视系统主要体现在信息显性设计上, 智能化的城市交通信息则更重视信息的交互即信息的隐性设计。交通信息的显隐性元素无疑是多元化的共存, 在交通运行中的载体驾乘者急需时效性的阅读量。信息的整合与传达的容量读效性设计将是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交互信息设计的重点。

4 结语

后现代化即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获取、分享及交互改变了城市中人使用产品的行为习惯及人际交流的行为方式。信息服务从单体产品到城市系统的逐渐辐射, 促发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发展, 即“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终端”的产生。长沙作为一座以广电传媒为品牌传播媒介的魅力星城, 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 更需从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层面上进行思索, 设计独具人文特色的智慧星城, 开拓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发展。

摘要:交互信息设计改变了传统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 促使人性化信息传播产业发展需求。城市的不断扩展, 功能区规划不合理, 人口逐年增长, 以机动车为主体的交通发展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生活问题, 人们的交通出行效率极具下降。本文从信息交互特征入手解析信息设计的应用, 探索长沙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发展, 即“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终端”的产生。

关键词:智能化,公共交通,交互信息设计

参考文献

[1]孙元.基于包容性的城市慢行交通综合导视交互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 2014.

[2]张茫茫.基于汽车的城市智能化公共信息服务设计[J].装饰, 2014.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资金、硬件和馆藏资源无法与国家级和大城市省级、市级图书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同时受制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很难以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可谓后天不足。基层图书馆一直面临发展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普及,一方面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倒逼信息文献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改革。尤其是作为社会基层提供文献信息公共服务的县级图书馆日益面临发展的危机。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要,实现公共服务的优质化,从而在信息时代继续发展下去。

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化危为机,除了解决资金、硬件、管理、人员素质等具有共性的制约因素之外,在信息环境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突出自身特色,合理定位,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一、针对区域内读者需求,提供地域性、个性化特色服务

首先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有针对性地打造馆藏特色,体现地域特色。尽量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地域特点。这也是信息环境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合理划分国家图书馆、省级、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本地人口数量、文化教育程度,服务范围,做出合理的定位。一是从馆藏资源地域特色入手、一是从读者的个性化需要着手,将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县域阅读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地方文化、文献保存中心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参考政府、学者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在调查问卷基础上了解人民群众日常的阅读需要与兴趣。做到与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的图书馆有所区别。多提供一些通俗类、应用型、人文类的文献资源。

结合地域文化和地方史志文献,打造一个本地区的文献资料库。尤其是一些区划文化丛书和对地方微观历史文献的整理。这些民间的、微观的历史信息多数为大型的图书馆所忽略,确是很好的地方文献,与本地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更能体现基层的社会视角和民心趣味。一般的本地读者也往往对这些文献资料更感兴趣。

结合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多为青少年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教育类的书籍。同时对于读者利用图书馆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标、兼顾增长知识的现实需求要多加注意。在配置图书资源时,根据这一需求合理购置、收集文献资源。

在此基础上,县级图书馆要加强与本县教育局、学校、工会、妇联、共青团、基层村社组织合作,建立一个有着广大读者群参与共建与使用的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一大特色就是网民的参与。县级公共图书馆也应该调动读者群的参与意识。发动读者丰富和扩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立村社分馆或流动图书馆。加强图书流动性。第二,推进面向公众的乡镇图书馆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乡镇学校图书馆的融合”

二、在自动化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提升用户体验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公共图书馆也要以读者为本。继续坚持免费开放政策。以保障公众的阅读权利为目标,以激发普通公众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满足多样化阅读需要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在信息环境下,注重提高读者这一用户的文献查阅、阅读、使用经验,并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提高用户体验的感受。

建立图书馆网站和在线检索、借阅、预约系统。方面读者24小时在线查阅读书馆资源、在线预约。县级图书馆普遍缺乏网络环境转型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在网站建设、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如“网站发布的信息基本上以文本信息为主,图像信息、动画信息较少…打开一个网站,感觉就像在读一本旧书,没有插图,没有声音,没有活泼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呆板无趣。”这些是需要改变的地方。信息环境下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首要是构建一个信息服务窗口——图书馆网站。在设计、建设网站时,注意图书馆网站的美观。同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项目,如书目查询、阅读排行、新书推荐、图书预约、推荐书籍、论坛、留言板。

作为信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主要用户的个人体验。在提高公共服务时,要围绕读者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推动。

首先,要提供给读者有用的文献信息,这就需要对馆藏文献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整理、分类、筛选、标识。清理、淘汰不符合时代和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环境下,信息爆炸,更新迅速。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在提高信息服务时,保证提供的文献信息准确、新鲜。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特点,还是提供海量、无序、陈旧的文献信息供读者使用,很快会让读者产生反感、失望的情绪,从而放弃使用縣级公共图书馆。其次,要方便读者查找、使用文献资料。县级公共图书馆和馆室设计和书籍陈列、标识,在线检索等方面,要尽量简洁,便于读者使用。如县级图书馆可以设计一些小册子,介绍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开馆时间、预约方式、在线检索方式。在设计图书馆网站时尽量做到方便使用、简洁有效。同时,认真对待读者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改进。可以设置读者信箱和馆长信箱,随时接受读者反馈信息。及时回复、满足读者合理合情要求。同时,提高在线咨询和服务,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注重读者的用户体验,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信息环境下,读者的信息使用需要。

三、整合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电子化

搭建图书馆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功能发挥与服务效益实现的基础。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整理、分类本馆资源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收集、整理网络上的公共、免费资源。如网络上的免费电子书、音像制品、文献资料数据库。在国家、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县级公共图书馆要大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性的特点,构建自己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公共平台,供读者上传、下载电子资源。同时,对具有馆藏特色的纸质文献进行扫描,转化为电子版,制作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等,方便读者下载、使用。

利用国家、省市组织建设的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重大工程,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的水平。加强与同地区、同级公共图书馆交换信息资源。尤其是利用本馆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珍惜善本等资源与其他图书馆交流信息,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总之,公共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在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要上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使命。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提供有特色的公共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信息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应该保持特色,提高读者阅读体验,不断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郜向荣、 郭卫宁等,基层图书馆生存状态忧思录[J],图书馆,2005(1).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 篇10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智慧城市,规范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机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定义、开放边界的划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相关定义

1.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资源的提供者

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相对于政务信息主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范畴更加宽泛———涉及公众信息的部门都应当列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笔者认为,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活动的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单位,以及源于纳税人税款和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都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以国内某大型城市为例,具体包括:

(1)城市各级政府,例如区政府;

(2)政府工作部门,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政府派出机构,例如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派出机构;

(4)直属事业单位,例如市气象局;

(5)垂直管理部门,例如市国家税务局;

(6)公共企业单位,例如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7)其他源于纳税人税款的社会团体、组织。

1.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客体———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的定义更加深入人心。与政府信息相比,跟公众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也慢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定义有重合,但是不尽相同。原则上,公共信息资源应当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资源。同时,除了政府信息,公共信息资源还应当包括其他所有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源。

笔者根据自身在工作中的体会和研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如下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即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在履职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信息资源。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同其他资源,例如水资源、化石燃料资源一样,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在传播、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为传播者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与这些实体资源不同的是,信息资源在使用和传播中不会出现损耗,复制扩散的代价极小,可借由多种媒体传播实现爆炸性增长,极易引起资源洪流。因此,公共信息资源比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属性更加复杂。

1.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行为———资源开放

开放不是公开。提起政府公开,首先想到的是,各大政府部门网站将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办事流程、政策、各类公告等向公众公开。本文所探讨的开放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不同与信息公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指的是更进一步、全方位的资源开放。开放的信息资源原则上是未处理的原始数据,或者是处理之后,可供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的规范化数据,而不仅仅是展示给公众的网页。

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条件和边界

2.1 用法规定义信息资源开放的边界

在定义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全集后,需要区分哪些资源目前来说是可以开放的,哪些资源现阶段还无法开放。原则上我们所提到的所有信息资源都属于全体公民。但是由于这些资源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国家和公民的隐私信息和商业机密。设定资源开放的边界,可以保障公共信息资源有序安全地开放。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无条件开放和不允许开放这两种分类方式,同时在法规层面进行原则界定。具体的,列入不予开放类的公共信息资源类别有:

(1)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规定不得进行开放的;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的;

(3)可能危害到国家、社会和公民安全的。

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信息资源,原则上都是应当进行积极开放的。

2.2 青岛人的思考———公共信息资源清单

虽然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边界进行准确界定,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制度体系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的阻力大。首先,法规条款本身很难严格控制边界,灰色地带较大;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自身也可出台法规对本应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封锁,极易架空出台的法规。

青岛人的思考:与其希望排除所有不可开放的资源,希望在法规层面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范围定义,不如反过来思考———将可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按照清单目录一样,一一枚举出来,按图索骥,有例可循。青岛人就用了如此朴实的想法,并做了如下的创新。

按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即各个委办局(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分类,利用职责范围,将可以开放的信息资源进行三级分类:数据集名词(例如:钢铁产业主要企业)、领域(例如:经济发展)、数据项(例如:企业名词、地址、企业性质、主要产品)。按照热点领域先行,逐渐开放的原则,每年对可开放的资源清单进行更新,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笔者认为,这这种方式在现阶段更具有可操作性。

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总体管理

3.1 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局委办、职能部门以及其他涉及公共事务公共企事业单位。由于不同单位有各自不同的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在不同单位的存储规格、记录方式都有较大的不同,信息采集的过程也是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梳理过程。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需遵循的原则有:一数一源、格式规范、定期更新、真实可靠。

信息采集应当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造成资源浪费和数据矛盾。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分布并不规则,同一个资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中,例如人口数据,在公安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都有相关信息,这也是数据信息采集的难点。对于这样的数据,采用单一数据源为主,多个数据源补充的原则,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由主要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数据资源的归集。

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后的可用性,采集的公共信息资源应当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信息资源的格式遵循“数字化、原始、可再利用”等原则。原始的数据,更具有开放价值。为了方便开放,应当要求采用数字化方式采集数据,同时将具备条件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非数字化数据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数字化改造。

3.2 公共信息资源的存储

基础性、公益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和跨部门重大应用系统的主要信息资源库,应当进行异地备份。同时用于集中开放的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本身也应当具有资源的存储、备份功能。同时,各个公共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应当建立数据管理规范,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

3.3 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

各开放主体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资源开放平台集中向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等服务。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须确保提供的信息资源标准统一、公布频率稳定,以方便各类信息获取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4 公共信息资源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4.1 安全管理机制

作为一种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物理资源具有相同的价值属性。另外,由于信息在传播中不存在衰减和损耗,所以极易引起信息泛滥。因此,安全性问题首当其冲。在机制上杜绝安全隐患是工作的首要任务。

(1)进行定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以及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等;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的权责机制,不配合公开的部门进行曝光和处罚;

(3)暂时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开放的,比如隐含了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信息,应该妥善的存储,不得任意开放;

(4)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评估监督机制,制定信息的分级安全管理办法等。

4.2 资金保障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财力,笔者建议各地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的起步阶段。对因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开放共享,建立了独立的数据库或者云计算平台的,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的规模给予资金补助。

4.3 激励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所有权属于全体公众,因此,原则上资源的开放是免费的。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花费了人力和财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管理。为了鼓励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积极进行资源的整理和开放,应当积极推行开放激励政策。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开放鼓励。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有偿开放等方式来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开放管理的信息资源。如果开放的对象中包含了其他信息资源管理单位,也可以通过资源等量交换来促进部门间的资源开放。

参考文献

[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赖茂生,任浩淼,夏牧.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科技与法律,1997(z1).

上一篇:政府融资公司下一篇:竞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