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精选11篇)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1
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之一, 可实现地区间的互动互助、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区域公共管理, 然而, 由于利益驱使, 各地政府又各自为政, 呈现出地方保护严重、制度缺失等问题, 严重威胁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发展。因此, 本文从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出发, 分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 阐述了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就区域公共管理创新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以期推动区域公共管理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公共管理; 问题; 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开始成为协调各方资源、地区互通互建的区域发展新路径,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各地政府也分别就区域合作展开探讨与实践。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密不可分, 区域公共管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亦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与手段。当前,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横跨不同地区的公共事务务必得到妥善处理, 否则极可能破坏地区合作关系, 甚至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问题。这要求各地政府必须直面区域公共管理的误区, 切实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封闭僵化的管理模式, 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与调配, 继而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管理。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
1. 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区域经济合作, 顾名思义, 即不同区域为达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而通过合作、互通等形式构建成一个共同体。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目前常用的地区合作与经济发展方式,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催生了这一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增强不平衡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还可通过联动作用, 有效分配资源, 实现资源互补、地区互助。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区域经济合作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跨地区公共事务, 这有赖于完善的.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新兴范畴, 主要是指不同区域的多个主体为了有效处理跨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公共事务、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 而实施的管理调配活动。与一般公共管理活动相比, 区域公共管理的对象是不同区域纵向或横向层级间的重叠交叉部分。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其实施过程就是不同区域的多元主体间平等沟通、协商的过程。
2. 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种突破地域限制的现代化新型治理结构, 是不同地区开展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一方面, 区域公共管理能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性框架。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涉及多方主体, 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政策的不同往往会给经济合作带来阻碍, 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合作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 区域公共管理能够促进跨地区的贸易往来, 减少交易成本。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地区开展合作互动、谋求共同发展的选择, 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各地区的贸易流通, 并降低所需成本。区域公共管理的实施必然会出台一系列的共通政策, 简化不同地区经济交往行为的各类流程, 减少不必要支出。另外, 区域公共管理也有利于打破地区贸易保护与文化自闭, 为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中央政府号召各地区基层政府让利放权, 以增强地区经济的开放性与活跃度。然而, 即使在区域经济合作中, 地方保护主义仍屡见不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GDP增速与地区排名, 地方政府往往会针对核心产业或高新技术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如严格市场进入、设置贸易障碍等。这不仅不利于本地区的持续性创新发展, 亦损害了区域经济合作中其他主体的权益。地方保护主义显然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理念相违背。一些政府为了尽可能的完成经济目标, 大幅度的招商引资, 甚至采取了非恰当的竞争手段, 不断降低土地的出让价格和税收标准。区域经济合作中不统一的政策手段也会损害原本的合作关系, 使得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2. 行政区经济与政府干预过多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是政府, 因此, 在地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都带有浓重的地方行政色彩。该地区的经济建设采取何种模式、发展何种产业、是否开展区域合作等都与政府工作息息相关。归结其原因, 则是我国的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就逐步形成了以地区政策为主导的区域型经济管理模式, 在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全面而系统的经济体系, 但是, 因资源限制, 这些地区的经济体系中的各个构成部分并不能均衡发展, 甚至存在较大缺陷[2].这种模式也将全国的经济割裂成各个区块, 并不利于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另外, 政府干预过多也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之一。政府是形成公共管理制度与实施的主体, 但干预过多、界限把握不明, 则会削弱企业的能动性, 从而给区域经济合作造成消极影响。
3. 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各地区实施跨地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也是处理其中一系列公共事务的主要标准。然而,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却相对缺失。一方面, 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现状不同, 产业结构与经济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 这使得区域公共管理的实施过程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达成过程存在较多矛盾, 甚至难以协调多方利益;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以来的行政区经济也使得各地区政府间彼此独立, 甚至为了自身管辖范围内的经济效益而产生不统一行为, 这也影响了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无制度, 即无标准, 也可能使得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个主体随意行动, 必然会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应有效益, 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合作公共管理制度。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
1. 优化区域公共管理的结构框架
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框架是实施公共管理与指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核心内容是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地位与关系, 重点包含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两类主体。横向的政府间关系与纵向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结构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首先, 在形成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框架时, 务必明确不同参与主体间的权力地位与互动关系, 通常情况下, 不同地区的政府间应保持平等性, 各类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其中, 不同地区也应给予鼓励与支持;其次, 因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绩等因素限制, 各地政府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竞争的关系, 利益冲突也无法避免, 因此, 为降低利益矛盾而带来的非理性行为, 各地区应组建并扶持行业协会;最后,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业协会与各个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 打造出具有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综合平台, 并适当的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评估, 提供政策咨询等。
2. 健全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体系
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出发, 首先, 制定并不断完善区域公共管理协调制度, 统一规范。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通过协商、沟通等方式做好利益协调, 形成经济管理与公共事务处置的统一标准, 逐步放松管理权限, 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等的充分流动, 同时, 还需经过广泛调研分析, 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 促进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其次, 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资金的有效筹集制度。在明确区域发展出资主体的基础上, 巧妙的运用政策工具, 形成多元的资金筹措方法, 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动力。最后, 明确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行政辅助方法, 以降低经济往来中的不必要支出,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资源的最合理利用。
3. 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区域公共管理得以实施的主要物质载体。正如上文所述, 区域公共管理包含不同地区的多个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为保障区域经济合作效果, 构建出相应的公共管理组织十分必要。可积极吸取国际上成熟的合作组织的相关经验, 设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常设协作机构, 并由不同地区政府分别选派的人员共同构成。常设协作机构的运作模式可采取多种类型的联席会议制。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与咨询,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 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区域公共管理。因此, 为推动不同地区间的均衡进步、资源合理配置, 各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必须广泛调研, 仔细评估, 明确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继而创新区域公共管理模式, 包含结构框架、组织机构与运营模式, 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莲, 付恒。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03) .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04) .
[3]郑红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02) .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2
本文主要基于管理创新理论, 从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构建符合京津冀乃至“9+10”区域的旅游合作机制, 提出科学推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和更大尺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途径, 并对天津如何发挥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建议。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京津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 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5A级景区13个, 4A级景区83个, 约占全国4A级以上景区总量的11%。同时, 京津冀三地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产业集聚规模, 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京津冀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分别为5204021人、730615人和1141439人, 三地总和相当于全国的6.64%;2011年京津冀拥有星级饭店数量分别为565家、100家和395家, 三地总和相当于全国的9.08%, 其中京津冀拥有五星级酒店分别为59家、10家和16家, 占全国五星级酒店总数的13.82%;2011年京津冀拥有旅行社单位数分别为1032家、332家和1156家, 占全国旅行社总数的10.64%;2011年京津冀拥有旅游景区数分别为213家、56家和280家, 占全国旅游景区总数的9.85%。
京津冀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 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 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 效果明显。1987年, 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 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 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 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 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 并促成了每年一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特别在2008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发起, 成立了由环渤海5省市及京津周边4个省区市、10个热点旅游城市组成的“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组织, 建立了政府层面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机制, 开创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模式。2012年9月,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在京成立, 区域旅游合作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看,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合作的理念、思路也已基本形成, 但还存在着合作动力不足、合作领域不宽、合作层次不深等问题。
基于管理创新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更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需要研究建立科学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旅游合作创新体系, 即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 既充分发挥竞争作用又兼顾公平的一体化区域合作体系, 为加快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源。
(一) 交互联动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合作关系要得以巩固, 需要在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旅游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 要做的是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 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数据库, 建立交互机制, 设立平台。通过建立交互机制, 达到联动表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特色, 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目的;交互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 形成区域旅游客流, 促进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 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 树立国际性旅游区域品牌, 在国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形成强大的推广之力。
(二) 组织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阻碍, 为推动旅游合作的进行, 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 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合作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通过建立各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 统一制定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消除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订旅游发展与动态监控, 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实现区域联合, 产销联合, 政策协调。
(三) 人才交流机制
旅游合作, 人才为先, 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合作。因此, 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 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人才网络等手段, 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 行为约束机制
为了防止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保障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 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 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 约束参加合作各方的行为。这种机制应包括: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中, 明确区域合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区域旅游合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区域合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它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 如旅游质监合作联合体, 负责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进行规范, 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做出惩罚性的制度安排。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 可从根本上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 彻底改变各个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为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五)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用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 比如, 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跨区域的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政策优惠、政策肯定。对于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评价也应通过量化指标予以认可, 以鼓励区域旅游合作, 保护区域合作,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 远远超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 需要政府的介入, 即区域旅游合作不只是旅游主管部门的事, 应由政府领导亲自抓。
(六) 发挥旅游企业的主导作用
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 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 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 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合作的反应迟缓, 那么合作就仅仅停留在“宣言”和“协议”上, 而不是共同制约的“合同”文本上, 更不是有关方面的具体行动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不只在于组织形式的设立, 更重要的在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途径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 应关注与介入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规律, 通过管理创新, 探索多途径的发展路子。
(一) 借力京津冀城市群, 加强空间角度的区域旅游合作
京津冀城市群是由2004年国家发改委界定的京津冀都市圈衍化而来的,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直辖市,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它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是华北、华东与华南三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龙头, 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 京津冀城市群无疑是其经济腾飞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经济聚集的演化,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发展在地域系统、资源品级、产品结构、要素贡献、旅游影响上的典型性以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拉动作用等, 由此引起的旅游产业集聚越来越成为推动上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经济聚集因素之一。应通过产品组合、线路连接, 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形成依托滨海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二) 加快培育合作主体, 推动区域旅游企业联合
一是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加速本地区大型、品牌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 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 尤其是对中小型旅游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二是通过资本重组等一系列手段, 大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旅游企业跨区域重组和联合, 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企业优势, 在资本运营、管理层次上相互渗透, 形成良好的合作格局。
(三) 联合开拓市场, 促进要素流动
一是加强城市之间互相推介, 扩大合作规模。继续扩大区域内旅游城市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推广活动, 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二是联合营销, 共树区域统一旅游品牌。联合参加国际重要旅游展览会, 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促销宣传计划和方案,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三是取消市场壁垒,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在旅游的经营上, 创造条件、协调政策, 通过各旅游企业相互参股, 形成资金集中优势, 加强旅游协作的紧密程度,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拓展市场化的旅游建设融资渠道, 完善区域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标准, 促进区域旅游人才自由流动。
充分发挥天津市在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作用
近年来,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234.1万人, 旅游外汇收入22.3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2%, 已跻身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地区行列。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天津市必须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借力区域旅游合作, 谋求持续的发展动力, 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区域无疑将成为发展重点。
(一) 充分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
天津旅游资源与环渤海其他城市旅游资源相比, 其差异性大于同质性, 有些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资源虽然类型相同, 但形态、风格不同, 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天津在旅游资源方面对环渤海区域旅游的发展起到互补作用, 能够丰富区域旅游的资源, 为省市间开展旅游合作,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提供了重要基础, 也为资源整合、布局优化, 发挥区域资源整体优势提供了动力。如在历史文化方面, 天津的近代史迹旅游资源具有典型性, 其近代百年遗迹与北京皇城古都有互补之处, 其近代历史文化与古都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有差异, 其近代遗存建筑与大连、青岛、威海等城市有关联而不雷同, 可形成互补效应。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 天津的河、湖、湿地可与北京、冀北相匹配, 天津东临渤海弥补了北京无海的弱势。在社会资源方面, 天津的现代滨海都市休闲文娱可为河北补缺, 与北京相互辉映。
(二) 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优势
天津作为滨海城市, 独特的海洋、港口资源禀赋能够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吸引产业形成集群、取得规模效益。近年来, 天津市高度重视邮轮旅游发展, 制定了邮轮旅游发展规划, 举办了两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 建设了设计新颖、功能超前、规模亚洲第一的天津滨海国际邮轮母港。天津市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与企业积极开展工作, 加强了与世界知名国际邮轮公司的业务合作, 及时推出了高端邮轮旅游产品。自2010年6月26日正式开港以来, 以天津为母港航线和到访邮轮次数都在逐年递增, 对促进中国北方邮轮产业发展, 拉动京津及周边高端旅游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要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 应进一步拓展港口旅游功能, 深度开发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海洋康体等旅游新业态, 打造立体化海陆空旅游新格局。
(三) 利用好滨海新区战略资源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国家重要战略决策, 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国务院明确, 要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过10多年的努力, 滨海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4月在天津滨海旅游区创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旅游产业园, 旨在打造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 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要抓住发展机遇, 利用新区的研发制造优势、政策优势、土地资源优势, 扶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培育旅游新业态, 延伸旅游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胡玲玲.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2) :106-107.
[2] .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35.
[3] .王庆生.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部出版社, 2010.8:315-324.
[4] .苗泽华, 白翠玲, 李鸿飞.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J].经营与管理, 2009, (3) :68-6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12)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副本)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12) .
[7]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2旅游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10) .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途径探索 篇3
关键词: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9-2
0 引言
在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本文结合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所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简单的探讨。
1 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 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因而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成为了目前企业经济管理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这种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将会对创新经济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效果,对于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不仅企业领导者对此不够重视,而且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定位也不够明确,因而使得企业很难进行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发展。
1.2 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同样会影响到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其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经济制度有很好的执行效果但却失去了监管;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目前的发展不相符。因此,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适用。除此之外,就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样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制定,从而避免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采取一些极端化的措施,为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1.3 企业创新意识的缺失
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环境,依然喜欢墨守成规,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抵抗性,从而使得企业难以发展。由于企业缺乏创新的发展意识,使得其管理的质量与效果渐渐失效,不仅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1.4 缺乏内控管理机制与风险防范管理
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内控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领导者于企业各个经济活动的监控力度不够,以及经济管理过程中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这种内控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在济经管理过程中如果缺少对风险防范的管理,则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1.5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由于企业财务工作的复杂性,而且企业的内部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人员的重合性,从而导致了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无法提高,对于经济管理与会计核算会出现相互关联性,由于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够有效的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自主工作或者具备创新能力,因而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果。
2 发展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的经济管理来适应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企业的经济体制逐渐稳定,因此,提高企业的创新经济管理能力,能够促使企业的发展符合于当前的体制改革需求,从而在保证企业原有的优势情况下,通过创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会受到制约,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的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另外就是在计划经济与短缺的经济形势下,只进行了粗放式的管理,从而对于资源的利用率非常的低。
2.2 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预期实现
发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并且不断强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大力发展,从而使得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得企业原有的优势得到强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有效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站稳。因此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可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从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发展的趋势
进行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的投入,有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掌握与运用决策支持系统,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彻底的更新,有助于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
3 创新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如何更好的发展
3.1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因此想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如某企业在进行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中实施中,通过递交书面材料,说明了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并此起对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视,从而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的济管理体制,其次就是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而保证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在公司的落实,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
3.2 增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
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势必会对市场有着非常强的敏感度。因此,在发展创新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寻求市场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市场变化的了解,来找到市场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次就是在了解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后,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长期发展目标。在制定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先制定短期的发展目标,通过逐步的实现来完成企业的长期目标。有效的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有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对企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3.3 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为保证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发展,需要对其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如对于岗位职责的明确,主要是体现在一些集体企业中,存在着工作混乱、职责不明确等,因此,在创新经济管理体制下,需要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与范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按时完成工作。岗位责任制的明确,可以减少工作的遗漏现象,避免因事故而出现的推诿情况,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其次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有效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员工的一些创新想法给予鼓励,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动力,推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改革。
3.4 完善企业内控机制与风险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企业的监管机制,在很多的经济企业中,其监管制度不仅不完善,而且执行力不到位,因此,为确保创新的经济管理发展,需要完善企业的监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度,在执行过程中实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好监管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3.5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养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养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创新经济管理体制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养。首先可以转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有效改变传统的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进行积极创新,使得管理模式紧跟企业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其次就是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完善的管理能力,从而推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发展。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有效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实现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雪君.论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
[2] 韩圣峰.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6(08).
[3] 孙雯欣.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6(08).
[4] 马涛.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02).
[5] 高杨.搭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经济管理[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
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4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文章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此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技术进步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首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又面临实现新工业化的任务,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亿人口这个基数,任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是一个很小的量,在全球6个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加、中、美、巴和澳)中,我国的重要资源指数均居“末位”。中国的人口增长和资源供应短缺这一对矛盾,无疑主要应通过控制和降低人口压力来解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区域技术创新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技术对食品基因的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再如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抓紧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特别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其次,与资源相对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的,许多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甚至不顾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搞“肥水快流”,违规超采、滥采。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按照这样一种粗放模式发展下去,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长期波动,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区域经济竞争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表现在自然察赋、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和区域内的制度状况等方面。技术创新是一国(或一定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推动区域文化与制度建设,为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一)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城持续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不仅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二)推动区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首先,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己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其次,技术创新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技术创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人们的兴趣、需求和社会生活不断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策略。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己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创新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制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竟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5
——东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市长方西屏出席签字仪式
为促进东至县化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在国内外化工行业内的信息、技术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在咨询、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东至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编制《安徽省东至县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2010年3月10日,市长方西屏利用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间隙,在东至县人民政府县长史孺牛、常委副县长盛斌、副县长杨军陪同下走访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受到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傅旭、常务副主任揭玉斌等热情欢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是全国化工行业享有盛誉的、权威的信息采集、研究、服务机构,设有国家工程图书馆化工分馆、全国化工国际展览交流中心、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产业规划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等科室,承担着科技部、商务部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化工咨询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签字仪式前,方西屏市长全面介绍了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着重强调了东至县化工及其相关产业;要求东至县政府以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契机,先行先试,错位发展,不断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做大做强东至化工产业;促成了东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就委托招商、申报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园区达成了合作意向。
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 篇6
信息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区域集群、区域竞争、区域创新、学习区域等新特征,给区域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区域发展需要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同样需要创新.本文从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区域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
作 者:施祖麟 刘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3(3) 分类号:X22 C93 关键词:全球化 区域管理 新公共管理 创新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7
一、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区域之间的差距体现在诸多领域, 首当其冲的当属各个地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层面的差距。地方政府赋予全社会各个阶层基础性服务与公共设施, 这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这是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应渗透到全国各级地市, 包括城乡结合部等易被忽视的地区, 而且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 并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在此基础上, 在不同区域实现均等化, 最终谋求更高等级的公共服务, 这是在基本公共需求不断扩张的大环境下所应采取的举措。在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萌芽期, 要参考西方先进国家推进均等化的进程, 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 总结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具体措施。首先, 应重建资源分配的格局, 建立公平至上的财政拨款制度, 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 调配经费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并覆盖到每个社会成员。其次, 各地办事机构应结合本土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公共性设施, 不断健全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性、安全性服务, 让寻常百姓切实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再次, 在边远地区或特困乡镇, 加大公共物品供给力度, 帮助其摆脱困境。
二、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
地方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进行社会化管理, 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于生产关系, 也就与地方机构的管理有关。长久以来, 中国一直致力于在经济层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如今我们应该转向改善软环境, 加强区域社会管理, 从根本上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好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城乡各地的社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不利于上级机构在地区之间进行物资与人力调配。全国各地应同步开展区域社会管理事务,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要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能源或旅游景点等, 毫无障碍地在各区域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其次, 在地方政府中进行跨地区性质的社会管理, 譬如,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互相协作, 为了我们共同的一片蓝天, 协力治理雾霾。再次, 大胆改革区域社会管理方式, 并实施公开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三、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
不论哪个地区, 要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包括本土企业、民间组织等, 甚至是每个个体。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聚集各方力量, 才能使不同区域之间实现更快的协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考虑到各地的地域差异与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中央政府统筹进行协调, 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因地制宜地开展专业化生产, 并在各个区域之间调配生产资料等,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中央机构逐渐将部分权力放手交给各级下属机关, 由各区域之间互相协作, 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各地应想方设法地吸引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到经济发展中, 同时号召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 加强全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同时, 加强各方力量之间的全方位协同合作, 并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横向协作。这样不但减小了中央机关的财政拨款, 而且增强了地方机关与社会主体的主动参与度。
四、建立规范化财政划拨体制
现阶段我国对于欠发达区域的中央财政划拨, 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财政转移比重小、运行机制不够规范、调配架构不合理等。所以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财政划拨体制, 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到最紧急、最迫切需要的欠发达地区。因此, 中央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地区要在方针政策上予以侧重, 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财政拨款要加大投入欠发达区域的比重, 重点鼓励发展偏远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教育、卫生、交通等基础性保障。而且要对财政转移的操作流程进行法制化管理, 健全监督制度, 加强公开化, 提高资金的效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减小区域经济差距、发挥各个区域优势、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各地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建立健全财政划拨体制, 进一步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 整合优势资源, 实现协同发展, 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法律手段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29 (6) :128-133.
[2]李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均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1) :171-174.
[3]华冬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新区的研究[D].南京大学, 2008.
[4]杨逢珉.欧盟区域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启示和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4 (2) :44-50.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8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区域资源;特色经济价值;价值实现
区域资源的整合能够使地区性产业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特色经济产业的构建要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产业特色,通过区域产业联合方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产业价值链下的区域特色经济,需要针对产业价值链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特色产业产品品质、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特色的来源及特色经济的价值特征
区域特色产业指的是某一地区独有的或者大多数地区不具备的产业资源。特色产业不仅指地区性的有形产业资源,更多的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沉淀的独有生活、劳作、文化、技艺等地域人文的集合。这些资源不属于有形资产,而且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所以这些资源含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与商业开发价值,需要当地资本活动加以保护。地域特色产业不仅需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还要有一系列的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应该具有多种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自身所拥有资源或者历史文化为本地区所独有,其他地区无法从模仿中获得。例如:北京地區以紫禁城文明为主导的文化体系,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与模仿的文明;台湾日月潭风景区、安徽黄山风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也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文化形式;杭州西湖以西湖周边风景、西湖龙井茶,信阳鸡公山地区以鸡公山、信阳毛尖为主导的茶文化、旅游文化结合的地域特色产业,也是其他地区无法模仿复制的特色产业。以上产业通过弘扬当地传统文化,依托地区产业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基于居民的需求,而企业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具体流程如下:购买制作产品的原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使用一定工艺改变原材料的原有特性,生产出不同种类符合居民需要的产品,最后对产品进行包装处理售卖给用户。特产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以上普通产业的生产经营类似,但其中使用材料、生产工艺、宣传包装模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比如新疆吐鲁番地区适宜生产葡萄、提子与哈密瓜,而其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就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不同,吐鲁番地区的气候光照条件为该地区所独有,因此该地区的产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第三,特色产业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对区域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使得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区域产业链。区域产业规模的形成使得特色产业基于原生产品,不断研发具有高度附加值的其他特色产品,而其他特色产品的发展壮大也会使整个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细化分工使得特色产业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科研水平、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产业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附加值也随之提升。
二、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及其价值特征
如今的企业生产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是多个企业占据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联合生产活动,所以产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整条完整产业链,各产业链间的细化分工能够使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而产业价值链蕴含着高度的价值优势,这是因为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效结合相比于单一产业的生产,不仅能够分担过于繁重的研发压力与生产压力,也能缩短产品生产时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一旦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出现破裂,那么这种具有先天优势的产品生产就会不复存在。
(一)产业价值链的涵义
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流程,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体系。企业通过一道道工序将原材料生产为用户群体需要产品,而该产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独特的产业集群提供的附加价值。世界经济学家泰勒指出:企业在生产用户需要产品的过程中,发生多种企业价值活动,主要包括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基本价值活动指的是产品本身带给用户的使用消费价值、转卖、售后服务等多种价值活动;辅助价值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附加值活动,也就是用户在产品外所能够享受的其他附加价值。以上所有产业价值的总和,即为我们所说的产业价值链。
但从现实角度而言,产业价值链在多个企业生产厂家的联合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产品生产方面的摩擦与妥协。而这种多厂商意见的融合,使得产品本身附加值大大提升。所以目前的产业价值链是:以单一或者少数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为主导,以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产业价值链是对这种生产流程的整合与衔接,是对各种资源、服务内容的优化配置。特色产业的兴起也要依托产业的核心科技,通过与当地独具特色的生活、劳作、工艺、历史等文化资源的联合,形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与附加价值。
(二)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特征
产业价值链具有以下价值特征:
1.产业价值链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产业链中各个组成环节都由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组成,企业间可以进行资金流转、意见交换、物质交流等方面的活动,在整个产业链生产过程中产品本身附加值不断提高。
2.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加工制造、服务对象、最终用途等方面广泛连接,各环节既存在着竞争关系,又存在沟通交流关系。而这种竞争与沟通关系的集合,有利于产业产品科技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整合优化,使产业自身附加价值逐渐增多。目前企业产业发展大多都进行资金、技术、软实力等多方面的联合,使得产品价值产生1+1>2的效果。
3.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拥有各不相同的资源,各个环节中科技含量、生产能力也有着较大差别,因此各环节所能支配的资金也不相同。产业价值链的产业价值总量由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决定:首先是特色产业带所拥有的得天独厚自然资源,这种资源是产业生产出优质产品的根本;其次是产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各种类型的商品;最后是产业通过长期经营所形成的品牌优势与文化氛围。
nlc202309081111
4.产业价值链只有通过协同生产经营,才能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提升产业的附加价值。
三、产业价值链下的区域特色经济价值实现
特色產业只有在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细化产业分工,形成稳固而有效的联结体,才能保证产业效益的持续增长。而这种联结体不仅需要挖掘产业自身的优势,还要不断深化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深化合作。只有产业沟通融合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增长点,才能保证产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而区域特色经济价值实现,需要从以下方面的深化改革:目前的特色产业并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但特色产业中的产业整体价值却各不相同。比如:有些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成果显著,产业集群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增长;而其他与该产业同一类型的产业却没有较大起色,有些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以上描述从侧面反映当前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而同类产业利润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大多与成熟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密不可分。特色产业只有依托稳固有效的产业联结体,通过细化分工不断协调产业价值分配,进而融合多种资源优势,才能完成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增长。简而言之,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独有的特色产业资源并不是产业最终的价值,产业资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包装,形成一定的产品与文化氛围,才能变成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集群体系;而这种转化的能力并不是所有产业开发者都具备的,很多产业开发者由于没有掌握行业的核心科技,再加上不当的宣传影响,导致整个产业集群发展陷入困境。
第二,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只有保持各个生产环节的完整与协调,才能达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产业链中任何部分的断裂,都会造成整体产业利益的损失,差别化利益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
第三,随着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激烈,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用户需要的特色项目,才能形成产品差异化特征,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竞争优势。
四、结语
随着价值链生产环节联系度越来越高、产品生产分工细化,产品自身的附加价值也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实力也逐渐增强。而这种品质与附加值的提升,必定会使产品生产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在保证产品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合理分配协调各方利益,才能形成最高效节约的产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产品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模式的影响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
[2]蒋庆斌.区域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影响探析——以常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2015,(11).
[3]俞思静.创新驱动背景下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与城市化关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国梦舒(1987-),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管理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篇9
当前,管理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关系到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意义: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根本 性的变革,并重新选择和构建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管理创新的途径
企业管理创新,根本的是要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着眼,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 篇10
3.2 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3 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3.4 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篇11
关键词:泛珠三角;制度创新;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38-03
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泛珠三角形成的合作机制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但随着区域合作程度的提高和深化,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历史制度变迁的原因,将影响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构建和提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属于国家内的合作形式,其未来发展迫切需要构建符合该区域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动态合作机制。然而,在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集合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有时会影响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欧盟一体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一般国际组织,也有别于各成员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一体化的运行。而泛珠三角虽属于一个国家内的区域合作,但内部存在社会主义(内陆9省)和资本主义(港澳)两大政治制度形态,怎样协调两者的矛盾是合作稳定性需考虑的问题。政治制度的差别产生不同的指导思想、政体及政党制度,尤其是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国大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同时,港澳仍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而处在两种政治制度下的政府很可能会由于政治制度的差异而产生利益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双方或其中一方开展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此外从法律传统和历史渊源来看,大陆和澳门属大陆法系,香港属英美法系。尤其是不同的民商法律体系的交叉与融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经济体制的差异
经济体制主要指经济运行方式和机制,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经济体制差异主要反映在市场机制的差异。与政治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更为现实和直接。
市场经济体制变迁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一大特色,呈现出很明显的梯度差。市场机制在我国大陆已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不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珠三角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在全国率先进行体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其他内陆各省市场体制改革相对落后。尽管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远高于内地其他省市,但与港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还不成熟,各专业市场还处于地方市场阶段,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尽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过大。港澳的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在自由港制度、完备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规模巨大的服务业等诸多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所以,在“9+2”所构成的泛珠三角内,市场化发展程度存在两个“梯度差”,即周边八省与广东的“梯度差”以及广东与港澳的“梯度差”。这种差异将在不同程度上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的障碍点在于:在明显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类型的市场经济,在两地的对接和合作中将出现摩擦和碰撞,将严重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合作面临各地市场运行机制不兼容的阻力;同时,由于观念、政策等因素,在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为依然存在;此外,基于利益的考虑,在合作中存在经济体制的摩擦,可能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变得十分困难。
3.经济实力的差距
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经济的互补性和差距使双方或多方产生合作意愿构成了合作的基础,但经济实力的差异对区域合作也会产生阻碍作用。从构建合作机制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为涉及到双方在诸多经济领域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问题,两地对外辐射和影响力也会不同,导致双方对各自的经济成长空间和对合作的关注存在差异。可见经济实力的差距会对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2001年,广东的GDP是广西的4.8倍,是贵州的9.8倍,是云南的5.1倍。经济实力的差距对区域合作机制可能形成的障碍表现在权利和义务难以对等,如资金流向不对等、技术投入不平衡等。同时,各地政府按照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倾向。开放程度、产业趋向、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来说,无疑成为一种不利因素。
4.行政区划的障碍
“泛珠三角”内存在三种类型的行政区域:一是一般的行政区域,即大陆除海南外的八省;二是特区,即海南、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三是特别行政区,即香港和澳门。行政区域类型的多样性不利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方式,地方政府难以摆脱因政绩考核而驱动的地方利益,利益的不协调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将阻碍商品要素、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研究表明,泛珠区域经济合作内部存在的关税差异达到了45倍。同时,由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导致行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广东具有较其他省份多的政策优势,省内的三个经济特区有大量优惠政策;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特权。各地绝不会为实现区域合作及构建合作机制而放弃既得权益。那么,如何协调各地区的既得权益,也是构建合作机制必须考虑和处理的问题。此外,九省与两个特别行政区都属于省级行政区域,故在行政级别上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各省或特别行政区都期望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中享有平等地位。任何一方谋求主导地位的欲望都将造成合作机制的崩溃。如何实现平等又能发挥某些具有优势地区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合作机制必须考虑和处理的问题。处理得好,有利于加速合作机制构建,否则机制创建会流于空谈。
5.利益机制的缺失
国内外研究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合作要求建立专门性的法律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实施机制的建设,建立有序的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秩序,而合作与竞争跟区域内各经济主体追求通过合作可能取得的潜在利益是分不开的。任何经济实体的发展必然经历利益、权力的转移,实施机制则是面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市场竞争中区域间利益冲突等制定的激励惩罚机制。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来看,本质上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统一。但泛珠三角区域内最大的障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制度创新中,利益、权力的转移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如何来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协调各方合作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泛珠三角的制度框架中虽然有提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但具体到如何实施缺少制度的具体安排。如何解决利益机制制度上的缺陷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首要任务。
6.组织机制的乏力
制度概念包括“组织”含义,实施具体合作事宜必须有组织载体,诺斯认为“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区域合作是通过区域合作组织进行的,区域合作组织本身的出现是制度安排创新的产物,它使区域利益主体的获利空间得以扩大或延伸,能将原来对立的利益转化为一致利益,而且这种组织的安排方式是动态调整的,它既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既可能是强制性的,也可能是诱致性的。从以往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有效的实施机制得以真正建立,必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这三个层面上形成制度性的组织机构,实行多层次的协调互动。
根据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组织机构的特点,这种柔性协商性松散的合作方式不适合未来长远的发展要求,仅仅依赖目前的组织机制,不能形成有力的约束和激励,不利于在泛珠三角协议框架下形成的政策贯彻落实。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制度创新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效率关键是建立一种制度协调机制,通过科学的制度创新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制度协调机制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区域合作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涉及到变迁主体问题、成本问题,也涉及到路径选择的问题。目前,泛珠区域合作在制度上的具体安排还停留在协议和战略层面上,必须从法律上加强约束力,从利益机制上实现供给,在组织机制上提供保障,并结合我国行政区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1.创新法律体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前提
首先,借鉴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使区域政策和安排上升到法律层次;其次,完善法制建设,为泛珠三角东、中、西三个地区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再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利益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鼓励欠发达地区融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作用;最后,加强对执法机构的监督,以保障制度供给的实现。
2.建立利益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核心
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调节机制。利益关系是政府间关系中最根本、最实质的关系。利益分配问题由此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顽症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必须本着差别原则和互惠性理念,提供一种恰当的利益兼容机制。
第一,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为突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的瓶颈问题,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泛珠三角合作特色的“分享机制”。新的分享机制包涵以下内容: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得到相应的政策指导;新机制应强调地区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利益的地区分享;实现利益分享形式的多样化;应实现在市场关系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地区经济关系,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应重视公平原则,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第二,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按照博弈论的观点,作为制度交易博弈的行为主体,各方关注的都是自己一方的现实和未来的利益。怎样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既得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在行政区经济的特点和我国宏观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关系中,必然存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的地位不对等和优势不对称,这种合作关系的动力来自于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利益补偿”的制度供给。主要表现在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建立“共同基金”,目的是要做到地区利益的补偿机制通过规范的利益转移来实现,“利益补偿机制”要强调公平,在机制运行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保障机制的落实和贯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合作的稳定性。
3.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是突破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瓶颈的关键
为了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达成的各项条款得以顺利实施,参照其他区域合作组织及根据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机构构想,由委员会、常设机构工作小组、各省(区)秘书处和仲裁机构组成。
委员会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机构,本机构建立在现有的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由各省(区)行政首长,即内地各省省长、自治区主席和港澳行政首长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负责对已达成合作条款的执行和实施以及合作协议进一步发展。常设机构工作小组,是由各省派专人组成的常设办公机构,其职责是处理日常工作和重要事项,对委员会负责。它将不同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其常设性更有利于合作的实现。各省(区)秘书处,是在现有的日常工作办公室基础上,负责联络各地和支持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决定的有效实施。仲裁机构,是负责协调处理合作中发生的纠纷和矛盾。同时,在机构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中央政府的参与,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4.重视政府的协调作用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点
在企业发展方面?熏为私人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承诺,促进区域市场而非地方市场的发育,努力促进关键产业增长,繁荣区域经济,改善所有产业与地区的总体经济环境,集中力量于战略目标而不是分散资源。
在区域间产业合作方面,在“9+2”各省区之间产业合作中,政府要实现区域协调机制在产业方面的具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协调,因此,首先要建立“9+2”区域内大市场中的产业协调机制,成立相应的产业协调机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省区之间的产业合作,这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同时,各省级政府要顺应产业合作的大势,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协调,配合产业协调机构的管理,当然这也意味着省级政府某些权力的让渡。
在经济环境方面,政府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于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制度比较复杂,又采取自愿、平等的协商机制,必须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制度创新的速度和路径的可控性;利用好行政区经济的优势,在法律层面上规范、优化合作演进机制,发挥行政区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有利的利益激励机制。制度创新是协调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政府提供硬性的制度机制,形成有效的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有利于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两个核心问题,以减少交易成本和保证契约贯彻实施为目的,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 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1).
[2] 王健朴.论“9+2”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协调政策[J].特区经济,2004,(9).
[3] 郑鼎文.泛珠三角整合目标与机制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4).
[4] 邓宇鹏.泛珠三角洲的经济协作与制度支持[J].开发经济,2005,(6).
[5] 甘开鹏.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对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7,(1).
[6] 江水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12).
[7] 罗清和,欧阳仁堂.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J].特区经济,2005,(2).
[8] 毛艳华.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5,(1).
[9] 谢洪明.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J].广东科技,2005,(6).
[10] 周松兰.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互动规律的探索[J].开发研究,2004,(2).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视域下高校人才的培养途径的论文12-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07-09
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效率07-24
内陆区域经济论文07-15
区域经济集团论文10-25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论文06-08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论文07-09
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论文08-31
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10-18
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