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2024-07-22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共12篇)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1

摘要:品牌意识促使高职教育关注质量、特性、开放性以及高附加值等重要要素。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存在模式的选择, 应注重文化内涵的锤炼。当前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政府、学生和师资以及专业课程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机制,品牌

在市场机制话语中, 品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品牌是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产品竞争的基本要素, 以及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 产品往往必须通过品牌的路径, 才能获取竞争的优势;无法成为品牌的产品, 意味着丧失了竞争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关于教育营销与教育品牌的研究, 科特勒等提出教育机构的营销战略以及品牌营销的范畴之后, 高职教育纷纷引入品牌服务战略[1]。相比之下, 中国的高职教育的品牌战略比较落后。观察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对教育品牌的理解, 往往停留在招生广告、宣传、院校名气等简单的层面, 没有深入挖掘品牌理念对教育深层次的影响,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出品牌的巨大价值。

市场机制下, 品牌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品牌战略的推动下,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和体系得以构建。

1. 促使高职教育高度关注质量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质量标准。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实力较弱, 人才培养和院校经营处于粗放型阶段, 产学结合不顺畅;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主要来自规模的扩张, 而单纯的数量增长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这样, 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品牌的意义, 恰在于其和质量的共同生长;品牌战略, 正是围绕质量标准而构建。其中, 核心是毕业生 (产品) 的质量, 外围是教师 (生产者) 质量和教学 (生产过程) 质量, 最外层则是社区、家长、企业、政府等 (其他资源) 要素。各种要素共同作用,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品牌影响力也由此产生。品牌形成后, 又成为一种强大的吸纳力量, 促进了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了学生质量, 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从而吸引到优质的生源, 进而吸引到优秀的师资, 最后吸引到更多的办学资金。在此过程中, 品牌与质量同生共长, 形成良性的循环。

品牌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且有助于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整个行业的质量标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至关重要, 不仅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提升了高职教育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的效能, 更在于它可以凭此对其他品牌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一种参照性作用, 从而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2. 引导高职教育突出独特性。

市场机制下, 独特性是品牌的显著标志。缺乏独特性的产品, 质量的优势往往因面临着竞争的加剧而被抵消。缺乏独特性正是长期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的相互比较中。高职教育长期照搬前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本科压缩型”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标志。这种高度雷同的背景不利于高职教育锻造出自己的品牌。在和其他高职院校的比较中, 则呈现出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现象, 体现出一种平庸, 而平庸不可能形成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独特性的要求, 从而焕发出高职教育的内在特色, 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 推动着高职教育进一步开放, 走向市场。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具有更显著的产业属性, 产学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与市场的这种紧密联系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开放, 走向市场。而品牌正是一个市场概念, 品牌本身就意味着开放, 封闭的环境中并不需要品牌。所以, 品牌战略本身, 就体现出高职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和产业结合的程度必然进一步加深, 机制必然进一步完善, 最终达到双赢。

4. 提升了高职教育的附加值。

市场机制下, 优秀、驰名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值。同样, 对生产人才产品的教育而言, 品牌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能为高职院校带来经济价值、信誉价值、产权价值和艺术价值。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用户经济和质量经济的综合体。在产品质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用户就会在品牌之间进行选择。这些都是很高的附加值。高职教育的竞争, 集中体现为各种品牌之间的竞争。可以有专业品牌、课程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品牌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技能竞赛等品牌。运用好品牌, 院校才能真正参与竞争, 开拓市场, 引来资金和资源。

对高职教育品牌的打造, 存在着模式的选择。从宏观的角度看, 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应在明确层次定位和保持效率的前提下, 倾向于采取“小、尖、精”的策略。首先着眼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而不宜盲目追求高层次, 求大求全, 抛弃自己的特色。在资源有限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应优先考虑满足某些专门领域、区域需要和行业需求,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涵式扩展。这样, 不仅耗费资源少, 而且可以集中使用, 更容易形成品牌影响力。而在某个专门领域、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样的高职院校就是特定范围内的名牌院校[2]。品牌影响力因此形成。这个策略是从当前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当前中国高职教育主要面向中低端产业, 总体水平较低, 而且面临着市场转轨和产业升级。在此状况下更需要的是找准目标, 强调资源的使用效率, 盲目求大求全、盲目扩张并不符合市场规律。

品牌建设并非只意味着专业和技术等硬实力的提升。品牌更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内涵就是品牌重要的软实力。一个品牌的硬实力主要包括若干有形的要素, 如毕业生的质量, 以及教师、课程、教学的水准等等;而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院校的文化表现出来。培养的学生具有怎样的特质, 学校具有怎样的风貌, 无不体现着文化的特征。因此,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是塑造品牌的重要途径, 也是产业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层面, 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与院校发展紧密相关, 充分体现出政府、市场和企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力。

1. 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承载着院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特色, 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基本上是以学校品牌为基本载体。学校品牌带来了巨大效益, 意味着政府、市场的认可和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 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好的招生和就业机会。这两点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在影响学校品牌建设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影响力来自政府。如, 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108所院校, 俨然以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梯队自居, 由此形成的品牌效应, 其无形价值无法估量;未能进入国家级的, 则致力于省级、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学校为单位的品牌建设, 其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 包括投入和认可。

2. 学生品牌。

学生是高职教育生产的产品。对高职教育而言, 学生品牌是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学生不仅包括在校学生, 而且包括毕业学生, 即校友, 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为学校品牌添加注解, 毕业生口碑及其事业可以长期影响学校品牌形象。学生品牌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当前, 高职教育对打造学生品牌的意识强烈:有的高职院校提出要转变“蓝领”, 变成“灰领”;有的则提出培养“金领”。对学生品牌的打造体现出精英教育的萌芽, 如当前盛行的技能竞赛, 就因其与品牌打造关系直接而受到很高的重视。各个院校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 冀望于通过各种技能竞赛, 锻造金牌学生, 通过获得各种奖励提升学校的声誉。学生品牌体现出高职教育中“产品”的因素。

3. 师资品牌。

师资是产品的生产者, 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素质。就教育而言, 学校的荣誉, 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与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构建优质高职教育服务品牌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不仅精通专业技术, 使产学得到最好的结合;更能够在传道授业的同时, 帮助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 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同样是评价与衡量高职教育素质的核心指标。目前, 各个院校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以期通过对教师的品牌化设计, 再造学生和学校品牌。师资品牌体现出高职教育中“生产者”的因素。

4. 专业和课程品牌。

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元素。专业确定了市场需要的合理程度, 课程则体现出教育的效率。专业和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的质量、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这是两个基本的品牌, 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等各个层次, 也是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所孜孜以求者。专业和课程的精品程度在于从比较中体现质量和特色。这也是当前诸多此类评选的原因所在。高职的专业和课程品牌核心的要素是产学结合。专业和课程体现出高职教育中“生产过程”的因素。

随着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高职教育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总体而言, 这种品牌战略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品牌的主要展示对象还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实际上高职教育应该是面向企业办学, 应面对企业的需要构建品牌, 同时从企业中获得建设品牌的资源。这应成为产学结合效能的重要检验指标。又如, 品牌战略还局限于宏观的层面, 比如认识到了质量、特色等重要要素, 但是对这些要素尚未形成精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机制。再如, 当前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品牌竞争并不激烈, 还处于自由发展阶段。这表明高职教育的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此等等。品牌意识表明当前中国高职教育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有利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入挖掘出品牌的内在价值, 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刁建东.浅析高职教育的品牌营销战略[J].中国电子商务, 2009, (10) :158.

[2]钱芳.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教育品牌化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0) :48-49.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2

ISO 9001视野下的高职教育质量

摘要:文章阐述了ISO 9001标准适用于学校的`3个理由,并从ISO 9001的视野来看高职教育质量的定义,探讨了高职院校有效地推行ISO 9001标准的方法.作 者:戴冬秀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期 刊:标准科学 ISTIC Journal:STANDARD SCIENCE年,卷(期):,432(5)分类号:关键词:ISO 9001 高职 教育质量

浅析经济危机下的高职生就业 篇3

关键词:经济危机;高职教育;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1978—1998年,发展于1999—2003,壮大于2003年以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1999年我国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也出现了高等教育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日渐凸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一些企业停产、裁员,原有的招聘计划纷纷搁浅,这些影响深深地波及到大学生就业。据了解,虽然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却不逊于往年。因此,回首大学扩招10年,借经济危机这一契机浅析高职生就业优势所在,实属必要。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力度很大,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致使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很大。借着这股春风,中国高职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生源和教学资源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今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经融危机的影响的确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并不差,一些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吃香”依旧,不少学生已经签好了就业合同或者有的去实习的准单位。甚至好过不少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笔者分析,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期望值不一样,高职院校学生定位就是上生产第一线,务实的追求也让他们的就业相对更容易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直接接轨,以及“订单式培养”占了很大的便宜。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以提高内涵建设,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学习任务,要求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 “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很多只能够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高职生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高职生毕业后,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能力。

高职院校通常会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有高等教育的学历,同时又有岗位技能证书和相关技能,这样毕业以后马上可以上岗。学校还会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实行“订单培养”,则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的时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调查发现,不少企业有着这样的心态。某企业一位招聘人员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人员构成效率要求更高,学历并不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实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首选。毕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生的文凭虽然没有什么优势,但因为动手能力强,所以在用人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作为高职毕业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调整预期。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去寻求更好的发展。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地扩大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国家的大趋势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但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就业心态更为理性,对自己就业预期较为合理,高能成,低能就。从这个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耐寒”。

下面就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给出一点意见:

1.高职院校要加强对高职生求职择业的指导。学校应关注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积极开设求职择业指导选修课;

2.加强对高职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3.在校期间即教育学生能够理智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自我定位,从入校伊始就可以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

4.根据专业办学特色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挫折。

5.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高职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必将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书中 黄君录: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2]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35).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4

一、市场经济下高职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市场经济为高职思想工作带来的积极效应

市场经济的变革, 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平台, 激发着更多的有志青年拼搏向上、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斗志精神, 锻炼了人们实事求是以及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 为法制社会的宣扬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些都会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带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积极的效益。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宣传氛围, 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并且行动起来, 拓宽高职思想教育的发展道路。

(二) 市场经济为高职思想工作呈现的负面效应

(1) 市场经济的个体化以及利益化驱动会使得人们会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参与一切活动的主要出发点, 这就使得个人利益不断的膨胀, 消弱了集体的利益考虑, 就会造成利己主义不断盲目的增长, 致使社会不良风尚的气氛变得更加的浓厚。

(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而市场经济十分注重生产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值, 这就会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金钱至上”、“一切以利益为主要出发点”, 这种主观上的拜金思想的不断拓展, 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会造成不利因素的影响[1]。

(3) 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之下, 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的增多, 而个体自主性将会促使企业主的主动性提升, 但是片面的追求企业的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整个集体的组织观念以及国家制度法规, 将会损坏高职院校校纪校规的正常展开, 使得学生们开始盲目的追求片面的个性化主义, 缺少组织观念纪律的约束力行为。

二、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作用

(一)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性功能

人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 行为价值判断的选择都会依靠自己坚持的思想价值体系来认定和评判, 而形成这一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主要是青少年时期, 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重点, 善于引导学生在追求奋斗目标的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企业的责任, 具备区分是非曲直以及能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在面对社会各种经济以及权力诱惑的同时, 要做到用正规渠道获取, 要有良好的自控力, 高职院校需要向学生开展社会不良风尚的教育课程, 让学生能够从主观意识层面牢记社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种良好的环境铺垫作用, 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内容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发展水平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更改, 要能够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性作用

高职院校为社会所创造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了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其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技能的操练, 让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技术需要。在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主要层面的教学指导任务中, 应该向学生推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素养要求的教学任务,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观以及劳动观教育。思想决定行为, 人主观能动性的改变会影响其对事物的行为反应。

(三) 增强学生自我赏识的主观能动性功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以及家庭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落差度比较高, 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心理问题较多, 其原因在于很多的学生走进高职的校门处于一种被动感, 其中成绩不理想、厌学应付父母的学生占大多比重,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处于一种享乐的状态, 整体抱着混日子混时间的心态, 浑浑噩噩的扎堆玩耍, 这种现状也是高职院校整体学生素质教育能力的得不到较大进步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导致自卑感较强, 使得在自我赏识层面处于一种低级的状态, 这就会对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十分不利的因素。对未来生活也缺乏奋斗目标。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其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在思想教育学习中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学会提升自我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人格自我魅力的培养, 能够更好的完善学生自我思想观念体系[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思想教育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进行有效的改善十分的重要, 要从根本上认知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 在面临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应该如何借鉴和变革, 从而谋求到适合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对策, 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思想文化水平, 为创建优质校园文化气息而努力奋斗。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伴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 高职院校试图开始将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的良好塑造,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以及素质能力。因此巧妙的利用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为高职思想教育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跑道和对策, 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职,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田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思想教育工作改革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8 (33) :85-86.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5

3.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同

人力资源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学生走出去,让企业专家走进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人、物、文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及职业理念等)。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行业向高技术与新兴产业转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地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供给量上与区域经济企业的需求上要协同,专业设置要对口、毕业生数量与质量要对口。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在文化素质协同,要求高职院校在学校与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使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在学校完成。地方高职院校可为社区再就业教育、企业转岗培训以及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创造便利条件,提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支撑能力与发展潜力,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协调:供需协同、企业文化素质协调、再教育发展协同。供需协同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脱节。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企业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关系人才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感。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区域内企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再教育提供服务支撑。

3.2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协同

高职院校拥有一批技能熟练、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可加速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同样,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在引入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推广应用需要双方的协同,这种协同不但能使科技成果更快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双方科技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可得到互补,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可参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并掌握企业在技术方面要求,使学生技术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基于此,高职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氛围,改善区域内企业竞争力,促进本区域企业的发展。

3.3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协同

创新性人才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创新也是高职院校重要属性之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发展向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等方面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需人才系统的支撑。高职院校实现与区域经济内企业的对接,需要在机制、管理、理念、载体、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创新。首先要在办学机制上创新,由“闭门教书”到“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上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同样,对于企业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培养机制,达到双方共赢。其次在管理上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改变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势在必行,与企业建立协调部门,加速两者在创新上的融合提升。从发展思路来说,高职教育面临招生生源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企业面临“用工荒”和“高技术人才荒”的压力,双方应各取所需,互补共存。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针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特别要注重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区域内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可以利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其合作加速企业的升级过程。双方可以采用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共建信息资源库,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攻关,开展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结语

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协同作用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相比发达国家仍是低层次的合作,甚至很多无疾而终,双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机制以及效果评价难以达成共识,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2009.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

[3]张天波.现代职教体系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理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

[4]周鸣阳.基于杭州区域经济视野的现代职教体系探索—以杭州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朱冬辉等.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18).

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育 篇6

【关键词】全人教育 高职英语教育 角色定位

一、引言

外语界专家如黄源深等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指出中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问题的症结主要出在传统的外语教育过多侧重“双基”训练,即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事实上,缺乏创造力更是中国大学生的一种通病。很多人可以通过考试拿到很高的分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虽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作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创造”的伟大转变,没有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在全人教育的视角下,发挥高职英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创造力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英语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不少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高职教育的定位在高等教育的总体框架中目前仍处在一个政策制定者不断修订自身的局限性和被公众逐渐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当中。因此,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判断,很多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很低,加之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院校都有产生直接砍掉英语课程,为专业课腾出更多课时的冲动,这让英语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有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研室已经解散,原有的教师并入到各个系部或学院,或从事行政工作,或虽然仍从事英语教学,但教学内容往往听命于专业性质的指挥,更侧重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更有一些院校的英语教师,只能依托于英语能力考试B级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来维持教学,甚至是依托考试来维持整个英语教育。一些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英语方面的兴趣比赛或技能大赛也难以引起有关院校的领导的关注。以广西为例,虽然最近十年,由于广西处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前沿地带,对于外向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基本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下面的院校也是炒作概念为主,原有的英语教育模式要么是沿用中专时代的东西,要么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还有些与高中的做法并无实质区别。

三、全人教育的内涵

全人教育理论是基于众多现代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的一种综合性理论。全人教育之全,是相对于强调工具性的传统教育而言,注重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和谐统一的人。全人教育中的人,是具有主体性并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完整的人而非残缺的人。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但同时也关注以社会为本的思想,其思想内涵丰富而且不断地发展。全人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倡导个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关注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关系,侧重外在价值与内在追求的平衡等。

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可归纳为这几点: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生经验,强调教育是成长,是发现,是开阔视野,是探寻理解和意义;促使学生养成对所处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复制现有的文化;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融合;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

四、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育的角色定位

怎样通过英语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达成全人教育的目标,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对高职英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一)调整英语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从上到下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英语教育对于学生认识世界、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性,要以全人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只关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要通过英语教育来培育人才,教师应该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循循善诱,启发激励,教学相长。

(二)正确处理英语教育和专业学习的关系

专业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以英语教育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专业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通识教育则是功利性没有那么明显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二者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独立

英语和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个性的独立,这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具有独特的、鲜明的身心条件和各异的需求,以及所包含的内在潜力千差万别这一特点是吻合的。现行的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挖掘。

(四)重新定位英语教师

由于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角色。英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能够理顺课内课外的学习关系;成为协调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成为创造者,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模式,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平等对话,坦诚相待。

(五)完善课程设置

正确处理课程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在高职教育体系下,技能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但是不能将积累知识和端正态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通过英语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对生活和世界的积极态度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高职学生的技能可以通过简单重复习得,但是要真正地体现高职学生的素质,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英语是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载体,包含有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可以通过英语教育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

(七)丰富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单一,严重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同时也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不断密切相关的过程,只有评价体系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学习和健康成长。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平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全人教育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英语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iller J P. Holistic Curriculum[M].Toronto: OISE Press, Inc., 1988.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

[3]魏清.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文旭.以“思”为基础的外语教育思想[J].当代外语研究,2013(01):34-39,44.

[5]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48-52.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7

区域经济即经济区域的经济, 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中国城市的中心, 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20世纪末, 虽然上海经济增长迅速, 但基本上是以大规模投资、土地开发和土地置换、工业项目开发和利用、引进外资、新建投资, 以及新上马的项目等方式进行的。但是, 仅仅在21世纪初期,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接受国际产业转移, 成为世界工厂和加工基地, 上海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对外服务,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 如技术服务、咨询、中介和现代物流等。同时, 随着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兴起, 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的服务外包, 上海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国际城市之一, 越来越多的跨国服务公司进入上海, 极大地推动了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仅从2007年1、2月的投资情况看,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高于制造业, 意味着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2008年上海市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的比例急剧下降, 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 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的格局。专家预计, 到2020年, 上海将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响应中央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上海肩负着建设“一个龙头, 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 在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选择过程中, 正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二、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英语教学定位的关系

从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实质来看, 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首要目标。这将促使外语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需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大范围、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的外语水平。英语在印度的普及就是佐证。2000年12月9日《参考消息》刊登了题为“软件:印度为何领先中国”的文章。文章分析说, 印度在尖端技术领域能超过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英语在印度的普及。新加坡经济腾飞, 是因为贯彻“教育配合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对于英文的使用, 李光耀曾这样分析:“只要世界继续以经济为主导, 只要美国还能在创新科技领域中保持领先的地位, 那么欧盟也好, 日本或中国也罢, 相信谁也取代不了美国当今所拥有的超凡地位”。可以说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是推进新加坡强国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 德、英、美、日等国都认为职业关键能力包含外语的沟通和运用能力, 都重视外语能力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如此, 国内例子也不胜枚举。许多企业如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都认为技术员工的英语水平非常重要。英语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 而且也对员工的提升空间有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 英语水平对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转型持续加快、第三产业成为主流, 为高职英语教育科学转型与快速发展争取了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为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赢得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发展空间。这就要求上海市高职英语教育的层次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同步;教育的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相融合;教育的目标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预期相一致。高职英语教育应该符和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并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语言基础和语言保障, 是发展高端、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基础。

三、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育定位

(一) 根据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设置高职英语课程。

上海市未来必将过渡到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类专业是面向人的个性化活动,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互联网不断发展, 未来人们对高职英语教育的需求必将摆脱工业时代只注重技能和服从的培养模式的局面, 而对个性化的、善于思考的、自我认知和探究能力强的人才提出了广泛需求。应该本着素质为主的理念来设置高职英语课程, 在教会学生“硬”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入“软”思考, 注重思维模式和习惯的培养, 摒弃只重知识、重岗位、重技能而忽视素质的传统观念,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适应上海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二) 根据现阶段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制定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基于上海市产业结构, 贯彻国家《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未来上海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创世界城市, 就是国际化大都市。而国际化大都市往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级制造业中心和第三产业的全球结点。鉴于此,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分为两大实用体系。一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英语实用体系, 以宽口径满足高职英语的基本要求。二是基于目标岗位的职业英语实用体系 (分别是服务类和制造类) 。教学内容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在教材的选择上, 根据学生不同职业方向类别对英语的不同需求, 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筛选, 做到不同职业大类的学生, 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类型和职业素质三大模块基本相同, 但具体内容不同。服务类和英语的关联度相对于制造类更紧密, 所以服务类专业高职英语教学应重点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 确保学生在听说方面质的飞跃, 最终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而制造类学生除了应掌握日常听说技能外, 更应重视常见的信息检索技术, 学会查阅专利文献、产品资料等, 进而进行编辑、整理和报告。

(三) 根据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科学高技术, 而科学技术日益更新, 高职学生必须增加适应经济的主动性, 学会终身学习实践。因此, 高职英语课程更应重视教学基础建设, 对相关的设备进行适当的投入, 创办校内实习实训室, 开展英语课程的实训, 为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内应用英语职业技能提供保障。此外, 可以利用产学研项目, 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多元化的英语实践活动, 走出学校, 到相关企业、用人单位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技能的巩固、接触行业最前沿技术信息、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学互动。另外, 还可利用上海的优势环境, 派学生以产学合作的形式赴美国、荷兰和新加坡等英语普遍使用的国家进行包括文化交流、职业技能培养等多项内容的活动。大量的实践, 不仅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而且会发展他们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成为能够胜任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四、结语

城市产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上海市产业结构必将由现在的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高职教育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在当前上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科学定位高职英语教育, 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真正发挥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自玲.英语大众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03

[2]张娟.上海经济转型的新视野——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振华[J].国际市场, 2007

[3]张林兵.论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大都市建设[J].地方经济, 2008

[4]刘锐.上海市和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及集聚化发展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朱俊.社会化语境下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的缘起与困境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3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8

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政策等的开发利用状况, 即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 构成了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 它们相对集中又分工协作、互动发展, 被概括为国家总体战略。国家在这些地区较多地使用了区域政策, 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极, 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当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产业集群、城市群等过渡形式, 政府必然会给予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随着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 核心经济圈带进入多元化调整重组过程, 在沿海核心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将得到提升的同时, 全国又将形成新的极化核心经济带, 如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突起、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虽然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但正以一个全新的概念, 促进着中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二、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新模式

高职商务英语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商务理论、语言与实务为主要内容,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旨在培养我国商贸领域所需的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传授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较为明确地以对外经济贸易为主要职业领域, 涉及外贸、物流、金融服务等多个具体行业, 面向合资企业、外贸机构以及外资企业等工作场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商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并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所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 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 以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托市场进行理性定位突出产学研合作, 培养具有商贸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 商务英语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新制定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建立科学的、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 形成新型现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立足本土, 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 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需求的高职商务人才。商务英语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力度,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建立一种新的能力型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 并能够成功开展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展项目合作,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要联系起来, 建设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联的特色专业, 推动区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2. 商务英语教学策略

(1) 创设商务环境, 实现“仿真”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建立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环境, 模拟真实场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 使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更加直观地学习商务原理, 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体化, 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 其语言教学的重心应体现出商务环境, 对商务环境进行分析, 让学生体验具体的商务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组织模拟商务社交活动的场景和商务场景中的角色扮演, 加深学生对商务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商务社交能力。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发生的交际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导致文化差异, 因此, 跨文化交际可能发生在国际间, 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文化的群体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仰与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比较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培养商务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上的差异常常是商务活动中的障碍。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 在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具体的影响。因此, 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际的有效性。所以, 培养学生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了解自己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差异, 入乡随俗, 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巧, 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原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元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服务基地密集的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应秉着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与政府和外贸企业合作项目的理念, 努力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水平, 实现专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 不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助推作用,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新型商务英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增长日益放缓的情况下, 培养能促进本土经济发展的新型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显得重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商务英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2]胡文仲等: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篇9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鉴于该教学目的,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同时,这个纲领性文件对解决高职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应试教学”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Lingua-Economics)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 (1898—1977)于1965年提出,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

F.Vaillancourt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 (1) 语言这种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之一,能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这表明语言就是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资本。

(二)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外语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该语言的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三)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 (2) ,但其经济价值却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在劳务市场中,对一种语言的需求取决于雇主的选择,而雇主的选择却不尽相同,主要根据雇主在市场中使用何种语言和他们进行技术投入时使用何种语言来决定。语言供应方面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人们先前基于该语言的预期价值而进行投资的结果。只要语言能在劳务市场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受雇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越高、经验越丰富,其身价就越高。

(四)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utility)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以及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三、语言经济学与高职英语教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忽视了学生的多元需求。许多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精讲+精练”模式。尽管《基本要求》规定要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沿用历年来分级组织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新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种分级教学方法不能满足部分新生的要求。结果,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在低水平的必修课程里重复学习,这种内容的相同反复引起部分学生学习自满、懈怠,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如今,社会对外语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地增加了,其使用的密度也与日俱增。资料表明:世界上70%以上的科学家懂英语,世界约85%的邮件用英语书写,世界电子检索系统中90%的信息用英语存储。因此,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以及学习与借鉴国外信息和成果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也越来越凸现。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大超市里,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即没有足够的各种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提高自己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满足未来就业形势的需要,实现其预期收益,许多在校大学生不得不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英语语言辅导课程以期获得各种各样的证书。

基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内容。

(一)分级、分类教学,满足多元需求。

由于个性化差异,新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可根据高考成绩,编班上课,避免全体新生大学英语学习“齐步走”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英语学习主体的边际成本。此外,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前三个学期安排英语必修课,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技能训练选修课。国内已经有多所大学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如把单一模式改为三种模式:25%学生实行1+3模式(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三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50%的学生采取2+2的模式(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两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剩下25%的学生依然实行目前的1—4级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预期收益。

学习一门外语,无非是为了能有效地进行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这种交际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的交流,它还应该包括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不同思想、价值观之间的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根据Gile的观点,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实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跨文化知识、翻译技能、专业英语等模块。

(三)优化教育资源。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工具,应该利用这种工具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设置由教师控制、有正常教学秩序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将拓宽,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动手机会增多,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使稀缺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摘要: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 以价值和效用、费用和效益为理论依据对现行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改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改变高职英语教学,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获得投资预期效益和效用。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视角,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 2007.

[2]Vaillancourt, F.Demolinguistic Trend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An Economic Perspective[M].Montreal:Association ofCanadian Studies, 1989.

[3]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02) .

[4]袁俏玲.再论语言经济学[J].外语教学, 2006, (5) .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针对区域经济建设情况,调整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为区域范围内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全面性人才,帮助区域进行生产、管理、服务等经济建设。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是区域经济建设相一致,人才能不能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基于以上,高职院校在英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一定要明确专业的市场定位,高职院校对于市场的建设情况深入调查,对于现阶段的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真分析。

对于区域市场经济建设调查研究中,对于区域内的资源状况及主要产业的发展趋势全面了解,掌握不同行业人才结构,区域市场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了解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特定,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判断,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专业定位,才能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提升专业知识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融入度,丰富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培养具有英语沟通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二、与企业专家向结合,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想要保证对于学生的教育质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是教育质量的前提。高职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中,首先应该与区域经济专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支专业性强的教师团队。专业性强的教师团队需要具有丰富的商务英语知识教育经验,对于商务英语的实际使用及操作也十分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成为教育中的骨干,为学生提供区域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商务英语知识。

构建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有两种选择途径供高职院校选择,第一种就是将现有的专业教师教育水平提升,增加商务英语教师在一线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商务英语教师积极与企业保持联系,并且对于企业对商务英语的要求动向全面掌握,了解商务英语行业职位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升商务英语教师实际应用社评。第二种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向社会中进行聘用,选择一些商务英语行业的技能水平较强的人才担任商务英语教师,这类英语教师对于商务英语行业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并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清楚商务英语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聘用的商务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为学生讲解商务英语行业的职业技巧,缩短学生在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高职院校可以将两种方式共同使用,以兼职的形式相社会聘用商务英语教师,让聘用的商务英语教师与本院原有的教师共同合作,设计出于区域经济建设更加吻合的教材。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将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构建一体化课程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又是课程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想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商务英语知识更加丰富、商务英语技能型较强的综合性商务英语人才,就应该对传统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设计中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建设的水平,区域职位需求是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根据区域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及流程设计教学课程,在实际教育中将职位素养及实际能力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教育。一体化的课程教育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互相了解,对于人才的培养中严格按照行业的实际特点及要求开设课程,系统性对教学内容整合,积极使用能够利用的一些教学资源,突出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真正将区域行业需求与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将区域职位需求作为教育目标,形成教学做的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开展,对于教学评价标准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教育内容设计中,首先应该将教育的目标明确,在区域职位需求作为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从多方面角度对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高职院校的内在环境,区域经济建设的整体环境,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等。商务英语教育中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进,缩短课堂与社会间的差距,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中成为主导者。教学模式中需要将教学全过程包含在内,例如教育案例使用、理论实践交替、教学项目设计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

结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以职业作为主体,以为区域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形成优良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加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1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思政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发展现状。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2.发展趋势。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大量负面信息的传播给高职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信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从而导致他们判断力下降,使得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人文素质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缺失。

2.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空间已经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教室或学校,还包括大众媒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和高质量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代信息化教育和更具針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信息化给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建设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载体。信息化建设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QQ、微博等多种载体,由于这些新载体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而且自然、亲切、轻松,没有强制性,深受大学生的推崇。思政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载体,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对学生展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2.信息化建设能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种比较和谐宽松的交流环境,因为网络交流具备一定的隐蔽性,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能更加流露真情实感。思政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等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

3.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创造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教育信息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资源共享,这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形式单调等弱点。所以,思政工作者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强化校园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思政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强调以学生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必然。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必将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素质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将素质教育常抓不懈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灵上的宁静,才能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取向。可以说,加强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3.建设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校园网、校园微博、空间等都需成为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既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数字校园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4.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将有效地缓解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敢于面对真实的社会而不仅仅是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中。据调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归属感,无法与同学、室友良好地沟通,只得诉诸于网络来排解内心的压抑。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人进行现实交流的能力,在网络中侃侃而谈,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是语塞不通,既不利于职业选择,也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5.加强师资建设。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和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臧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12,(01).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 篇12

近年来, 中国东盟自贸区及泛北部湾地区进一步的扩大开放改革, 突出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三区统筹”格局。以广西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加快经济走廊建设, 推进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两广一体化, 实现进出口货物在北部湾经济区的自由运转。由此广西省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方更加凸显, 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被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应用型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 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 是当前区域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中以商务英语为龙头的外语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目标是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商务专业技能, 并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素养, 应用能力强, 能在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行业、文化教育、管理、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英语应用型人才”。拟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专业进行规划。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才会有新的发展, 必须了解市场的需求, 以及行业专业结合的现状, 跟踪专业的最前沿改革, 及时地更新和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钻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才能获取成功。强调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 以当前广西全新的经济发展为背景的高等职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充分展现了现代高职英语人才的教育方式, 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 以及为促进这些人才养成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及运行机制, 确保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能胜任一线的工作。

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可概括为“一个导向, 一个核心, 两种能力”。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国际商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第一, 要建设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和以往的学科本位课程论不同, 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 把培养实用型和复合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出发点, 根据商务岗位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第二, 以培养商务能力为核心, 突出和加强实践环节, 按照培养目标建设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的资格标准, 积极推行“双证”制度, 即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并进, 在课程体系中凸显职业定向性, 全面提升专业能力;第三, 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的两种职业专业能力归纳为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 是根据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而定的, 对应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与单证》等。

2.创新教学, 产教融合。根据岗位群的定位, 邀请企业有关商务英语专家参与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人员与师生举行研讨会、办专题讲座等方式,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实施过程;利用校外合作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给学生在提供一线顶岗实习场所, 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将充分做到商学结合。在教学内容上,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职业能力分解并有效整合到课程体系中, 使所学的知识能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结合。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仿真职业背景, 以实用够用为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紧扣岗位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实战经验。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参观考察或实习, 让学生了解今后的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及知识。

把培养商务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校企双方不断合作修订教学方案与实施过程。首先, 教学的重点是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只有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的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目标也就更加明确, 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人才才能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对应, 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才能抢占优势。其次, 开放办学也是教学的重点, 为使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人才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教学改革就必须依托行业企业, 通过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合作。当然, 也要与高校的学术专家合作, 有计划地开展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 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高标准的人才。第三, 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校企合作并且得到行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产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就能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建设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 同时要依靠和企业的真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商务英语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 真实的职业背景为专业认知实训、课程实训教学以及顶岗实习单位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所处的真实职业环境对他们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有非常有利, 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可以结合他们正在顶岗实习的工作实际案例来完成, 校内的指导老师与企业的指导老师联合起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现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及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触。

三、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首先, 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和核心课程负责人需要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了解专业发展前沿, 拥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具有较强的专业号召能力和协调能力, 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商务英语的发展现状能精确的判断, 能够引领教学团队发展, 把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帮助商务英语教学团队的成员一起熟知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 团队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其次, 双师教学团队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实现专兼结合, 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开展职业研讨会、举办讲座、专题研究项目等等方式, 深入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理论, 教师也要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提高科研能力, 才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再次, 必须加强横向联系, 拓宽师资队伍的视野, 聘请高校学术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教学,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鼓励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撰写论文、申报有关专业发展与研究的项目, 打造标志性的教学成果。最后,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是以老带新的传帮带, 以导师形式, 对青年教师实行的传、帮、带方式, 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业务上有所长进;二是鼓励学历提升;三是外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四是带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教改;五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 培养教师的实战能力。

2.信息化教学改革。广西被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商务外语人才, 在教学上需要实现改革与突破, 信息化教学改革应提上日程。第一,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专业的新课程也要开发出来。注重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探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方式及手段。优化教改思路, 突出能力重点,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深度结合发展三大平台, 即课内实践平台、校内实训中心平台及校外实训基地平台, 探索“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第二, 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推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按照“互联网+”的建设理念, 培养“互联网+专业”的现代化人才。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与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公司合作, 结合各种现代化学习技术, 推进微课、MOOC课程建设, 支持学生通过一些较成熟的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第三, 开发区域性特色课程群, 开展教材建设。以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为核心, 面向东盟, 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 探讨进行数字化教材建设和校本教材建设, 编写中高职衔接教材。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从教学管理、过程监督、行业评判等进行教学评价。逐步减少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 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商学结合的考核方式, 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四、结语

目前有关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理论不是很完善, 观点不统一,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上, 有很多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这里谈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较多方面, 涉及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校企合作等, 拟解决的途径是深入理论研究, 继续关注国内国外关于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的研究, 借鉴好的理论和成果, 同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涉及到各项内容进行调研, 组合和分析, 把握好时间进度, 依托广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行对目前高职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与实践, 从而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升一个层次。

摘要:以广西为中心的泛北部湾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应用型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职业院校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才会有生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 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有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教学, 产教融合, 同时也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以及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2-28) [2015-09-23].http://www.chinanews.com/edu/news/2010/02-28/2142843.shtml.

[2]商珍, 刘杰英.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上一篇:钢铁产业链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