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职教育(共11篇)
区域高职教育 篇1
协同发展一词在政策语言以及大众媒体中较为常见, 但是, 人们对其认知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协同发展最直接的理论视角是社会系统的理论, 并在演化及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协同发展的有效认知。而产业集群主要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及发展的重要模式,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 在现阶段教育事业构建的过程中, 提出了“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这一内容的提出不仅是专业教育的转变, 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实现对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系统重构, 避免单向思维出现对整个体系构建的影响。文章对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系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旨在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综合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在运行的过程中, 其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产业性及经济性的发展模式。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模式, 同时也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机构, 因此具有一定的经济行为以及企业行为。随着经济化社会形式的不断形成, 职业教育中的经济属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现, 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劳动力向人力资本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 在产业分类中可以发现, 教育产业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产业形式, 英国经济学家以及统计家科林·克拉克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创建了“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将产业分为三大类, 分别是, 第一类: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二类, 采矿业、制造业等;第三类, 又分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等, 而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等人在研究的过程或则将信息产业以及知识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划分出来, 将其列为第四产业, 并提出了教育事业为最重要的知识产业形式。
(二) 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分析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对协同理论进行科学化的分析, 主要是由于协同发展中包含着重要的基础概念。首先, 熵, 主要是指系统中存在的无序度量, 是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表现, 如果在系统分布的过程中, 其空间的分布越均匀, 熵就越大。其次, 涨落主要是指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 各个参数所统计的平均值, 而在一般状况下涨落的变化是相对较小的, 但是, 这些现象仍然会出现, 并会一定程度上对系统的相变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再次, 序参量, 主要是指一些控制参量。例如, 在相变的气压以及温度等, 当处某一阈值时, 对系统的宏观调整状态其到决定意义的参数就被称之为序参量。最后, 耗散结构, 主要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开放性的系统, 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所获得的能量。其中,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充分解释一种与外部环境的开放性系统, 系统中的熵的变化可以用d S表现, 是负熵流 (de S) 以及熵 (di S) :d S=de S+di S的总和, 如图一所示。
二、高职教育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一) 高职教育可以为区域产业培养技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经济结构”整发生着一系列的转变, 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现代化产业的构建, 生产行业中的效应现象逐渐增强, 而且规模化的发展也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 需要高职教育充分发挥出区域的优势性, 为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的人才。其次,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环境下,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涌向城市及城镇, 促进了城镇化的经济发展, 因此, 就需要高职教育中通过人才职业技能、职业培训等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本地区人才需求中出现的矛盾。最后, 由于成人教育以及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出现, 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次需求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因此, 高职教育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因素, 合理构架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机构, 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二) 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职教育机构在构建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会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以及技术背景。对于大部分的高职教育而言, 主要是中职、成人高校以及专业的技术院校的升华, 很多高职院校是为了向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性的人才, 所设立的技术院校。因此, 高职院校中通过将专业教师与教学设施的紧密结合, 实现了一种将产业、科研及教育结合一体的教学形式。高校中的新科技、新项目可以有效的转换为市场的经济实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的高效性发展。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企业中的基本需求, 配合企业进行专业项目的研究及资源的开发, 从而为区域的经济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其本身的优势就是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企业与院校的紧密结合, 在最终程度上实现相互渗透的发展模式, 并为区域产业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三) 高职教育提供了继续教育及培训基地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及地方政府组织并构建的, 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及公益性, 同时也具有人才培养以及基础设施构建等优势性, 但是, 在我国目前人才现状研究的过程中, 高技术性的人才相对匮乏, 因此, 高职教育应该认清这一因素, 为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提供更多专业性的技能培训, 而且也应该构建行业研究、咨询以及企业文化培训的。在我国颁布的《2012年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从学生角度、学校角度以及政府的角度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及社会性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报告者支出,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近几年在教育、经济等方面对区域的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努力, 使很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在服务领域中, 为区域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统计中发现高职院校中的毕业生有60%的人进入了中小型企业, 而小微企业占据了30%, 也就说明, 通过高职教育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及引导, 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的经济化发展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
三、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一) 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结构
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综合性职业技术以及职业人才的培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转型,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基本的立足点, 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发展, 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复合型的组织功能转化。而在区域产业运行的过程中系统结构的构建是决定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 高职教育中的基本层次、子系等结构应该保持其特有的秩序, 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人才有序的发展。但是, 在现阶段很多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其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与产业的集群需求并不相适应,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一些高职教育与区域中的企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从而为企业与高校的协同性发展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二) 缺乏有效性的功能指导
高职教育中缺乏一定协同性以及目标性, 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实质上主要是一种内部关系的职能扩展以及分工联合等所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自发过程, 并不是在设计及强化技术中所实现的。因此,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与产业的充分结合, 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及创新。在社会系统理论中可以发现, 功能是组织将联系的基础, 虽然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中的组织功能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等内容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 但是, 仍热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因素, 例如, 高职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相对较弱, 科研成果与市场产业的集群化协同缺乏系统性的协调发展, 因此, 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及产业的功能边界, 从而使高职院校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 并在最终程度上促进高职教育中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构建有效性的功能指导目标, 为区域产业的综合性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缺乏科学化的制度协同
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与制度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其中制度的构成是社会系统结合及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度的创新可以充分解决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的经济及科技相脱节的现象, 同时也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经济、教育及科技的协调性发展。但是, 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与产业集群将的利益驱动及创新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 很多评价机制不健全, 导致集群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 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构建专业化的评价机制, 推动新思想以及新观念的创新, 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树立良好的依据。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一) 分析区域经济实现专业对接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充分实现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分析, 实现专业化的对接,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 在知识理念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专业的设置以及区域产业之间的相互结合, 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其特定的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劳动力的构建, 在不同就业结构中所形成的产业效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高职教育中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 就应该为区域产业的发展输送专业性的人才, 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服务与区域产业。所以, 在专业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将京剧作为攻击能力的支撑点, 将社会各级对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 合理分析产业的市场变化, 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进口旺, 出口畅”的目的, 其专业性的设置如图二所示。其次, 应该注重优势群体带动专业设置的方法分析, 例如,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结构设置法、延伸拓展法等技术的应用, 其中的解耦股设置法主要是指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通过新专业的设计及开发, 可以促进优势群体的资源构建, 保证专业及课程设计结构的有效性运行, 与此同时, 也可以节省办学的成本, 为扩大办学规模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延伸拓展法主要是在基础稳固以及经验才成熟的基础上, 实现优势专业的延伸及发展, 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与其他新专业以及新形成的优势群体的延伸, 从而为优势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 在现阶段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其优势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计划的对展业重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中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时期构建有效性的发展方向。第二,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可以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研究策略, 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在这一环境喜爱可以充分保证教育内容由针对性的完成。第三, 通过校企合作的构建, 可以在高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聘请企业中专业的技术人员,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四,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应用以及项目的开发, 可以充分保证师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持续及提高。第五,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可以在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实现就业的指导及聘用, 充分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运行, 同时也为区域产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其次,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指导内容构建的灵活性, 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深化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合作。在合作形式中可以发现, 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更注重人才专业性的培养, 充分彰显了教育资源的优势性, 而且实现了教育用地的充足性。在灵活性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高职教育中可以与同专业的企业进行学生专业职能的分析, 并通过短期的培训实现上岗操作, 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 实现企业项目设计的专业性。第二,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先进办学经验, 对企业人才进行专业培训, 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 增强区域产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高职教育中区域习惯的社会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 想区域以及产业提供技术性以及高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其次, 为区域经济的社会化发展以及产业的行业发展提供直接性的技术支持, 其中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咨询以及技术的服务等;最后, 为区域发展提供文化辐射功能, 实现城市中两型社会的文化辐射及文化传播功能等。与此同时, 高职教育中的区域性不仅与其自身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区域经济化的特征。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应该将区域产业的规划及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 并在最终程度撒很实现区域性以及行业性的统一发展。而且高职教育也应该向区域产业提供继续教育的支持, 形成对社会开放性的教育资源, 通过商业技术、工艺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专业课程的设计, 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积极探索企业的基本需求, 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通常情况下会分布在与区域地区经济结合紧密的地区, 因此, 通过两者的充分融合, 可以为企业的科技发展以及院校的社会服务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现阶段高职教育教育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良性运行的过程中, 其良性的发展与高职教育对市场灵敏反应程度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 高职院校不能忽视企业的参与性。通过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性发展, 可以帮助区域产业以及高职教育构建战略性的发展目标, 为社会的经济化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并在最终程度上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的紧密融合, 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摘要: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性发展, 主要是教育事业转型中的基本方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体现, 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教育领域发展的共同目标。但是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性发展是一项相对复杂的问题, 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结构、功能及政策等相关内容, 从而合理解决产业集群互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 并为高职教育事业的构建树立全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2.
[2]黄云碧.温州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6:37-39.
[3]周红莉, 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06:70-75.
[4]胡昌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及对接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1:20-21.
[5]高树仁, 董新伟.“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再认识——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 2014, 25:75-78.
[6]肖伟.湖北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 2013.
[7]沈陆娟.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7:11-15.
区域高职教育 篇2
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国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组成。从上面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人力智能资本为基础。地区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该区域内人力资源水平,有助于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有助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也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下基础。因此,地方高职教育系统和区域内企业系统就必然形成关联,从而有可能产生耦合和协同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也有必要产生耦合和协同的`。
2我国高职教育和技术人才现状
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在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职业高中4856所,职业高中在校人数达681万人,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的数量日趋缩小。从高职院校省际分布来看,中东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超过60所,四川、河南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宁夏、青海、西藏及海南等四省高职院校少于19所。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从产业布局看,第一产业的专业在校数最少,仅占1.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8%和52.4%。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较好的人才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各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特别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改革深度。一切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显得严重滞后,基层管理、技术及服务工人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要解决“高技能人才荒”的问题,必须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把企业紧缺人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能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职业人才教育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区域高职教育 篇3
摘 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湖南省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不协调现象。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兴办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株洲冶金工业学校高职教育班的试点,开启了湖南高职教育兴办的路程。到了2005年,政府主办、行业企业主办和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了60所。随着湖南产业化,工业化集群式的发展,湖南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也呈现了集群式的形态,可以划分为五大区域:长沙、湘潭和株洲为湘东,娄底、邵阳和益阳为湘中,常德和岳阳为湘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为湘西,衡阳、郴州和永州为湘南。2011年,湖南省区域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74所,普通高等院校院校105所,已经占据了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的半壁江山。从湖南省地理位置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来看,湘东51所,湘中9所,湘北5所,湘西5所,湘南7所。
自1999年教育部实行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以来,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数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校的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2012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达到41.8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9%[1]。
(二)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自2007年底以来,作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着力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2010年1月至5月,长株潭地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71.13亿元,超过湖南省其它11个市州财政收入总和[2]。(2)“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凸显。 “3+5”城市群承南启北,连西接东,承担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3”就是打造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5”就是打造包括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湘中娄底,湘南衡阳的群次级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腹地。近年来,“3+5”城市群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下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助推力。2010年1月至5月,“3+5”城市群财政总收入413.69亿元,占各市州财政收入合计的7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14亿元,占全省的76.5 %[3]。“3+5”城市群多数行业在全省占支柱地位,其中,有色金属集中分布在娄底、衡阳和湘潭;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在长沙、益阳和衡阳;烟草制品业集中在常德和长沙;岳阳在全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占有最大份额。(3)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由张家界、湘西、怀化、常德、邵阳5市州构成的大湘西,立足于生态本色,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形成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2011年,大湘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达431.99亿元,占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的10.44%,占地区GDP的比重为28.7%。它作为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二、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
(一)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首先,专业发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未调研地方经济实况,缺乏对本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在专业设置上难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全省范围来看,高职院校的财经管理类、文化教育类这些办学经费投入相对少的专业设置过剩,导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大,而在汽车制造类、道路土建类、农林牧渔等专业在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其次,专业设置不稳定以及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专业的申报上而忽略了后期专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专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周密详细的规划。某些专业建设没有内在稳定性,已开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对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可能被淘汰的专业也未及时调整。此外,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的学校同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术素质差异较大,致使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境遇。最后,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然而从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缺少一些与产业能够紧密相连、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特色专业,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性人才在专业性与特色性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社会实践的课时数要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从该层面上讲,离开了生产实践这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解决好怎么样教学,在“哪里”教学的问题,要把企业和课堂共同作为教学的手段,把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
职业教育的最终出路应该是与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但部分高职院校因根深蒂固的“象牙塔”办学理念,严重缺乏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的动力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主动性,在宣传方面力度不足,知名度不够,没有积极主动搭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而是坐等企业上门,期待企业主动走进。即使实行校企互动模式的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实践环节中都强调实习实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设置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但是真正实行起实习实训来并不顺利,往往都是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积极性不够。有些实习实训场地学生们进去后只能参观不能动手,这样的场地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实践,学生除了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外学不到专业技能,不能称之为实习实训场地。还有的企业虽然和院校签订实习协议,答应提供实习场所,但仅仅是形式上的承诺,院校和企业并没有实际操作,原因是企业在短时期内看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性得不到反馈,积极性同时也会受到打击。
三、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湖南高职教育应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教育规划。专业设置和现有专业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没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1)保持长株潭地区的中心地位,办品牌高职教育。长沙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株洲是湖南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湘潭在工业和农业等方面又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都属于湖南省的优先发展地带,该区域发展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所以,为了对接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努力办好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品牌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提高长株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2)发展洞庭湖环区高职教育,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洞庭湖环区包括岳阳、益阳和常德。该区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是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限,缺少农林、外贸类学校,所以,可在该地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3)因地制宜,在湘西地区发展旅游、电力类专业。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该地区是湖南省与渝、鄂、黔、桂等省(区、市)交界之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可以考虑在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市重点发展旅游类高职院校,在水力资源充足的吉首市建立电力类高职院校。这样,有利于就地取材,更好、更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4)保持湘南地区的合理布局。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该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
(二)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湖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为此,当前高职在培养师资方面首先要把准入口关,在引入新任教师方面,要结合实际需要和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考查,在没有国家统一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情况下,区域内也应该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和评判标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要求应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的要求。而提高“双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培训。高职院校要建立健会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可以依托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对任课教师进行技能操作的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及时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及时交流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培训部分骨干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海花.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策略分析 篇4
1 高职教育走区域化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高职教育走区域化发展之路是其必然选择,具体可以从2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二是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1.1 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为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不足问题,在这些地区首现一些由当地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职业大学,也就是我国最早的高职院校。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各地区经济建设速度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受到了政府、企业的高度重视,使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 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 30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以上。
其次,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区域经济越发达,其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就越多,该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就越发达;反之,如果该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越少,该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就越有限。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比较多,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高职教育发展的水平也相对较低。
再次,区域经济决定高职教育水平。高职教育的生源大都来自本区域,毕业生大多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技术服务也主要是面向本区域内的企业,因此,区域经济是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科技应用开发需求的结构和层次,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就业和科技开发服务。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应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高职教育,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1.2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源,人的知识和技能,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者、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者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者,不管是在直接层面还是间接层面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从高职教育的功能上看,高职教育的直接任务包括培养高技能人才、科技应用开发、直接服务社会。首先,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区域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大力促进了区域生产力的提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劳动生产率5%~8%;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者,其本身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并针对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不仅提高了该地区技能人才的受教育水平,而且在促进该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方面功不可没。其次,高职教育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者。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的优势,积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参与企业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既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再次,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发展规划、重大建设工程及技术公关项目提供咨询、参谋和决策意见,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2.2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还具有重要的间接作用。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新的知识和生产力的产生。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而且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对旧的知识与理论进行否定与批判,并对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在推进科技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氛围,而且能为投资商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保障。最后,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社会人口中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存在协同共生的关系。发展高职教育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强化区域化服务,无论是对高职教育还是区域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可进一步开创双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
2 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策略选择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笔者认为,要促进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强化。
2.1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强化高职教育的服务意识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选择,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区域经济、区域行业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技术开发的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上能下、好用能留”、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开发服务、技能培训服务。只有自身功能定位准确,高职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担负起一方责任,保证其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使区域企业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高职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
2.2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强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
当前,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才培养上要以职业需求指导办学、能力本位主导教学,做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要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利用弹性课时强化学生实训,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契合度。二是要围绕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积极参与企业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三是要根据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的实际,充当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的智囊团,为区域经济、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并在企业员工培训上提供支持和合作。
2.3 以区域经济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层次
从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层次来看,我国目前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中层次及浅层次的合作层面,即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等层面,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企业的渗透力度不够,没有与区域经济、企业形成“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在今后的高职教育实践中,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价值观念机制、国家法律和政策导向机制、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机制、校企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导机制,以及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参与的合作机制等,强化校企合作的正驱动力,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企业深化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能培训、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4 校、企、政联动,强化为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服务的功能
要强化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作,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基点,以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前景,力求客观、准确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及服务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实施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提供依据等),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E
摘要:文章在详细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基础上,指出高职教育走区域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并重点探讨了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策略性问题,以期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罗海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2]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4).
[3]王怀生.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效应[J].经济论坛,2006 (6).
区域高职教育 篇5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研究表明,性质近似、互为依存的经济个体合聚一地,能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带来集聚、共生、协同以及衍生效应,获得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集群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区域性原本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程度,如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等,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当下,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必然要求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重新作出审视。
一、绍兴区域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纺织业和黄酒业是绍兴的特色产业,其优势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加速了区域产业的集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绍兴市纺织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了实施集群提升的战略。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纺织产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推进纺织产品设计信息化。纺织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纺织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纺织电子商务。使信息化全方位渗透到纺织品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绍兴黄酒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美誉度,是绍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绍兴市食品饮料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到2012年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其中之一是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绍兴黄酒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5%、25%、15%,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绍兴黄酒销售额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
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路径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产业总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变化之中,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由较低层次的结构水平向较高层次的结构水平演变。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重要标志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立和调整,必须依托正在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群。适应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架构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即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开始就与区域产业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教育不仅是对现实经济的肯定,也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然而,其产业链仍需强化,其价值链仍有待提升。因此,纺织类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创意人才的培养,“后整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纺织类电子商务课程。绍兴黄酒产业尽管优势突出,然而整体营销推广水平并不高。黄酒节从1990年至今已举办十余届,但针对黄酒方面的宣传策划不够,不利于进一步扩大黄酒产业的影响力。进而言之,专业特色应结合区域文化特色,黄酒专业也应体现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为此,黄酒类专业还可增设黄酒市场营销、黄酒传统文化等专业、课程。如果说紧跟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那么基于产业特色创造专业特色则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和升级。
集群化反映了打破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加深内在联系的愿景。高职教育的专业集群化以“专业一产业一体化”为理想模式。通过对某个产业链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针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集群。集群式专业结构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符合专业对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一般来说,“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以某一学科为主线结合而成的一个集群。高职院校的纺织类院系,应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为基础。适当增设纺织品检验、工艺、贸易相关专业。
三、构建政校企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办学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区支柱产业发展要根本扭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状况。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水平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借鉴学习国内外经验,通过地方政府主导,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融合、相促进的管理机制。机制构建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互动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通过相应的法规来明确政府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并监督和约束产教结合过程中各方的行为。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馈赠—回收”的循环机制。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大力促进“订单式”教育,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设立以奖代补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职业院校开发和创建示范性骨干专业,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政府津贴奖励制度。这也有利于全社会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的树立。
二是要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的办学机制。高职院校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调整专业。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
三是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社会评价督导机制。建议成立由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主办者形成的地方产教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指导职业院校与行业或企业交流与合作,评价与评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产教结合项目开展情况,以此督促与保障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5-11-30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3]王毅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6
浅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 篇6
高职教育精神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可以说, 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经济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中可发现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经济增长带动教育发展, 教育改变着其方式及结构, 并提出新的教育观点和管理方式。
1.1 经济增长决定了教育方式及结构
(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经济增长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对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 而教育一定要根据经济增长的发展改变其方式。例如:1996年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教育与培训方面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网络的知识扩散, 形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
(2) 由于科学进步, 智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要求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种需要, 学校教育不断改变结构及学生培养方式, 并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1.2 教育改变经济发展质量
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可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方针, 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过程, 例如:在传统商务向网络商务转变过程中, 各级学校引进了大量适应其有关的各种课程, 培养了大量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材, 他们目前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栋梁, 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转型的速度和质量。
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进行自身改革和发展创新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 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
2010年7月, 我国发布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征询意见稿》, 意见稿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解读。因此, 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身改革和发展创新, 才能实现“双赢”发展。
从国际视野来看,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德国、日本, 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韩国, 这些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地方, 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湖北及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是处于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据全国统计, 2013年全国GDP排名湖北省 (包括武汉) 已上升为第九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该地区需要大量有一定理论知识, 有动手能力的人材, 过去以理论为主的高校培养形式, 逐步分成不同层次, 高职院校在这种市场, 形成了大学中一种新的主要力量。这种状况正符合总理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
3 高职教育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3.1 湖北及武汉经济发展特点[1]
截止2012年, 湖北省全省完成生产总值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区域发展进入格局转换期, 湖北发展进入黄金增长期”, 湖北既拥有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 又具备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便利优势, 综合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2]
而武汉城市经济圈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关联度最高、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建设, 将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 从而拉动武汉乃至东部、中部、西部临近省份的发展。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 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据此, 不少学者认为, 武汉将会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十大城市之一。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然带来企业用工缺口,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3.2 按经济需求对专业、课程、人材结构进行调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1) 东部地区已踏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西部大开发加快向纵深推进, 区域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 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纵深地区推进, 湖北面临区域发展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 提出“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 也指明湖北在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战略定位和全局使命。湖北必须加快建成重要战略支点, 引领、支撑中部地区整体崛起, 打造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内外物流的大枢纽、创新驱动的“国家队”。
(2)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 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 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并且武汉目前正在实施的“1+8城市圈”也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 而武汉作为城市圈的龙头, 将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 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 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3]
(3) 区域经济的转型及快速发展, 应当引起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应对措施, 改变学校培养学生及课程体系及学科配置框架, 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 基于职业分析, 根据职业的变化, 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 更加讲求实效, 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 注重改造重组, 侧重实用, 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例如:德国、台湾的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都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博士攻读机会。我国也在2011年宣告设立5个专业博士, 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起了两套完整的体系, 一套是学术性、学科型的, 而另一套是技术型。[4]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与市场和改革进程形成良性互动状态, 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及技术人材。
4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看来, 部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5]由于高职院校对接区域经济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三方面的因素, 因而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高职教育观, 按区域产业岗位设置专业, 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人才, 大力开展“立地式”研发服务, 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范围。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应抓住全球化浪潮中区域经济崛起的机会及国家政策的优势, 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 立足区域经济的实际需要, 强化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 真正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 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及其影响[Z].武汉统计局, 2013-10-29.
[2]湖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湖北省统计局, 2013-2-20.
[3]武汉1+8城市圈[OL].360百科.
[4]董刚.高职教育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OL].搜狐教育, 2011-6-22.
区域高职教育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某国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更多地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结合淮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沟通高职院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教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高职教育人才模式的培养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淮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 淮北的区域背景
淮北市位于皖北,黄淮海平原腹地, 地处苏, 鲁, 豫, 皖4省之交, 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 总人口21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2%。淮北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 已探明储量达13种, 主要有煤, 铁, 铜等, 其中以煤为最, 累计探明储量达80.47亿吨, 为我国五大煤田之一。淮北市具备以下主要职能:国家重要的能源, 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 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便利的交通条件。淮北市地处陇海, 京沪铁路的交汇地带, 又是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辐射的接壤地带, 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连霍和合徐高速公路的贯通, 更大大改善了淮北市的交通区位条件。淮北市这种独特区位优势, 有利于淮北市发展成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使淮北市在整个周边区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淮北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有条件发展为皖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
(二) 淮北的结构特点
2007年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生产总值 (GDP) 259.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2.5%, 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9.1亿元, 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40亿元, 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90.1亿元, 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2:54:34.8。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生产总值12675元, 比上年增加1660元。两大煤化工企业项目落户淮北区域。其一,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临涣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预计完成后,将形成4个全国最大厂点:一是国内最大的独立焦化厂 (440万吨/年) ;二是国内最大的冶炼精煤选煤厂 (1250万吨/年) ;三是国内单机和总容量最大的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4×30万KW) ;四是国内最大的烧碱厂 (80万吨/年) 和电石法聚氯乙烯厂 (100万吨/年) 。到2010年,淮矿集团公司将新增销售收入230亿元左右,全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两大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将使淮北成为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淮北市将从典型的能源型城市转型为现代化的能源化工城市,从而为建设现代化工业、商贸、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
结合淮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地讲,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通常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它才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的总量水平使不同区域对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
2、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改变推动着专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农民为主;在煤炭生产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也必然以煤矿工人为多。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3、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高职教育必然是多层次的。
四、淮北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共生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作用,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才能焕发出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大多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说明,拥有大量知识和技术的区域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否则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
1、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立足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定位要坚持立足区域,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定位在生产一线,培养规格为具备中、高级技能等级资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办学特色定位要坚持以区域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要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充分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产生,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适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对预计数年后可能遭淘汰的专业要及时停办。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因此,必须仔细地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地产业、企业的发展。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的用人标准相协调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要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水平要求,办学层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办学规模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一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抓好教学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二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针,既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又要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能满足他们转业、转岗要求的学习机会。针对区域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开展相关科技知识培训;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组织开展针对相应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培训。三是要根据区域产业、技术结构的变动,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必要的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需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4、高职院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软科学研究,如图书情报及专家、教授、高级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走进信息市场,为政府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大建设工程及技术公关项目提供咨询、参谋和决策意见,更好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淮北区域经济需要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一大批适应现代化管理、懂得技术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淮北市惟一一所高职院校,淮北煤焦化生产建设将对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巨大的拉动。同时,其他多项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淮北高职应适时调整各专业的设置,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摘要:高职教育必须面向本地经济建设的需求, 服务市场, 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为淮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高质量技能型应用人才, 是实现淮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关键词:高职教育,淮北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4) .
区域高职教育 篇8
(1)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 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不仅需要具有一定基础性系统知识以及能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人才, 而且需要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河北省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综合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则侧重于培养专门型的技能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与人才需求市场联系更紧密, 与企业的合作和需求更直接, 高职教育通过开展校企合作, 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 可以对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或进修服务。因此, 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就业率更高。高职教育对于缓解河北省的就业压力, 促进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高职教育大量地培养具有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 对促进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为保证其所传授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注意从技术发达地区引进最新技术并消化吸收, 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育和实训中加以推广。因此, 对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河北省内的高职教育还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促进技术上档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域产业的上档升级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 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在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上,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 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紧随市场的人才需求, 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转变培养方向,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高职教育为河北省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化实用型技能人才, 为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探究原因
河北省高职教育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但对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实际需求来说, 高职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其原因。
(1)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匹配, 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 而河北省当前的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 从专业设置对应三大产业的情况看, 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远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的实际需求,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与相关专业数量的比例也不匹配, 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严重偏多, 造成这一专业的人数过多, 导致人才供给出现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 具体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不符。高职院校的课程应该以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为主, 而实际上, 院校的理论课程严重偏多, 大大超过应用课程的数量, 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跟不上, 造成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现象。
(2)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数都采用较低层次的实训模式或短期实习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不能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 仅仅能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 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经费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的操作需求;有些院校的实训空间很小, 或者只有室内试验室, 只能做到模拟实验, 不能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实训基地不能实现很好的资源共享, 各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实现实训基地共享。
(3) 传统观念制约高职教育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办学理念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 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经济, 热衷于政绩工程, 使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边缘化,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对高职学生也存在很大的偏见, 往往认为高职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在招聘时更愿意招纳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生家长包括学生本人也往往视高职教育低人一等,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通常缺乏自信,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热衷学历文凭的人们更加愿意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
3 结语
总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剖析问题, 改革创新, 大胆尝试, 不断进步, 努力使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促进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进一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让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河北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域高职教育 篇9
近代秦皇岛城市的兴起, 源于1898年秦皇岛港开埠, 及其以后清政府允许北戴河成为“各国人士避暑地”。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一直以来就是秦皇岛市经济的特色。而今, 秦皇岛曾被冠以“国家园林城市”、“夏都”等多种称号。这里拥有国家级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关、北戴河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南戴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为了加速地区经济发展,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正遵照新的发展战略, 即以港兴市、旅游兴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 努力向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工业港口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一) “十二五”期间, 秦皇岛将以港兴市、旅游兴市。
秦皇岛交通便捷, 通讯发达。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黑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秦皇岛第二机场——北戴河机场, 已开工建设, 预计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 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 银线连五洲, 秦皇岛与世界宛若比邻。秦皇岛拥有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不冻港——秦皇岛港, 年通过能力2亿多吨, 是世界大港之一。2000年, 山海关地区作为秦皇岛新港进行规划建设, 首期包括两个3.5万吨的泊位, 后期还将建设5万吨、10万吨泊位, 未来这里将成为临港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秦皇岛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 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秦皇岛市入境游客人次和人天数居全省第一。旅游业在秦皇岛经济发展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为秦皇岛的支柱产业之一, 是秦皇岛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 秦皇岛全方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现在秦皇岛市正处在抢抓国际制造业转移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时机, 正努力构建建立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四大支柱产业加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格局。同时, 秦皇岛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已有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这里投资置业, 其中包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曼内斯曼德马各公司和LG公司等世界排名500强的公司;并与美国的托利多市、意大利的佩扎罗市、科威特的科威特城、日本的富山市、苫小牧市结为友好城市。现今, 秦皇岛旅游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物流、金融、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港口工业园区以港口为优势条件, 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出口加工、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
二、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的状况
随着秦皇岛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与发展, 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并且每年上千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英语作为国际商务、经济、文化沟通的桥梁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加强本地区的英语教育, 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并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 的业务员、翻译、秘书、营销员或其他文员;或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商务中心等从事外事接待、商务联络等工作等就业缺口逐年扩大。例如, 近年来, 随着报关业务量的增长、中国货代市场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导致报关、国际货运与外语导游人才短缺;同时, 在招聘过程中, 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基础厚实, 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 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过硬;另一方面要具有商业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 不仅仅能做进出口业务, 还要在拓展市场方面, 诸如产品开发、广告策划、维系老客户、赢取新客户等环节也应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为了进一步拓展旅游领域,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加强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体育、城镇建设的融合力度, 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及文化体育等与高端旅游配套的服务性产业, 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外语复合人才。
三、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一) 改变重视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 强调理论与实
践并重, 教学与实训并重, 建立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利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得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定期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让学生们走出课堂, 了解本专业在工作第一线中的英语技能要求, 以便在今后的高职英语学习中有的放矢。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手段、专业知识技能, 以适应不同性质的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二) 改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学校与企业达成共建, 进行“产教研”结合, 可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信息、财力上的支持, 一方面, 可以提高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 有利于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 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优秀的就职者进入到企业又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 将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紧紧围绕秦皇岛沿海经济带和秦皇岛临港口产业园区的发展, 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合度, 让我们朝着“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的宏伟目标, 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叶如意、周和成:《“零租金”——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2006, 12。
[2]张健:《依托区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0。
浅谈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策略 篇10
[关键词] 区域发展; 产业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支持产业之一,是湖南省、岳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以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巴陵石化公司等国有大型中央企业为支撑的岳阳石化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石化产业集群和重点培育的千亿产业集群。在全国以“石油化工”冠名的三所高职院校中,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化职院)是由中石化长岭炼化企业主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深厚的石化行业企业办学背景,并且在校企合作的框驾下对接石化产业链有着更为灵活的运用。
一、石化职院对接石化产业
1、专业设置对接石化产业
在高职招生形势较好时,学院也曾最多时招生专业达到了17个。但通过就业实践的检验,发现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围绕石化产业链而开设的专业,与学院所依托的行业主业关系不大的专业,其就业情况就明显存在问题。在这点上,笔者就有深有感触,2006年,学院就曾设置了外贸英语专业,但由于该专业就业形势不好,后来学校就停办了此专业。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这种思路,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和石化行业企业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的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形成了围绕石化产业链而展开的专业布局。
2、人才培养紧贴企业环境
学院紧靠中石化长炼、巴陵分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湖南建长石化公司及湖南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岳阳云溪工业园区,天然的地理位置为学院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名师结对子、参与企业技措技改、技术攻关和开展企业技术培训提供了优厚条件。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可在企业进行几天、一周或两周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既认识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又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加深对企业生产及专业技术的认识,端正了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动力。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学院作为一所由企业创办、在校企融合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院,与生俱来的企业基因,一墙之隔的地缘关系,使学院与企业之间分立不分离、依托不依赖,校企一体化成为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如信息资源:校企合作开发使用了石化仿真培训系统。学院与长炼共建的石化仿真培训系统开发与培训基地已经建成20年,是中石化在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仿真系统软件开发与培训基地,在企业日常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新装置开工培训、事故演练与处理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4、教学科研服务产业
学院与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合作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仿真开发平台和仿真培训软件,为企业新装置开工人员的培训和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正在研发适应长炼“十一五”期间新建的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和2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的仿真培训软件,有望于2015年投入使用。在2012—2013学年期间,校企合作研制了“电脱盐脱水截油成套装置”等产品,在中石化洛阳分公司成功投用后,大大提高了企业环保指标控制水平,得到用户的高度称赞。
三、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策略
1、办学定位要明确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概念用一句简短的话就是:“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中, 到底应该扮演什么社会角色, 应该肩负什么历史使命。” 办学定位明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应从社会需要出发,高职教育要以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实现就业的目标。从另一层意义上说,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就是要把高职教育与区域或行业经济的发展整合起来,从而学校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同时在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时, 应实事求分析本校办学的特色及优劣势、立足于行业企业培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追求做精做特,不贪大求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湖南石化职院为例,学校规模不大,但在办学定位上,紧紧围绕石化行业企业所需培养人才。
2、与企业要深度合作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只有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深度合作,才有可能融入该产业链。 一些高职院校之所以办得有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根据其所在区域产业集集群的需要,设置一些特色专业,根据相关产业集群的特点对一些专业进行细分,有侧重点的培养人才;如学院直接由企业创办,根据企业人才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这些已有的成功的校企合作方式,为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人才培养模式要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好坏、教育质量高低,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办学影响和办学声誉的扩大,都具有最为直接的联动效用。在培养模式上,更要能对接产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学院与有关大、中型企业签定“订单教育”协议,组建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教学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共同组织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变学院按统一规格为社会大批量培养人才为面向企业小规模量身订做人才,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便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 如宁波海越公司、宁波中金公司合作,从2010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炼油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中精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分别组建了“海越班”、“中金班”(共107人),他们通过校企双方的校内培养、长炼生产实训和用人单位企业顶岗实习,于2013年7月正式毕业,目前已经成长为合格的石化企业员工,有的还担任了生产车间重要生产岗位的主操作员、副班长、班长等职务。
参考文献:
[1]童丰生.加强校企合作促九江市职业教育[J].成人教育.2010,(7)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5,(4).
[3]杨林生,牟惠康.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探索[J].復旦教育论坛. 2007,(5).
[4]刘魏文.调整和振兴背景下的湖南石化产业聚集发展—以岳阳为例的分析[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区域高职教育 篇11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契合性分析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联动发展。
1. 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 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实力、家庭教育的投资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经济越是发达, 教育投入力度越大, 技术要求就越高, 对高职教育的支撑力度和促进作用也就越明显, 故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高职教育的规模、质量和发展速度。
第二,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 在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汽车技术工人为多。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 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 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 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岗位技术层次要求较高, 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够精细,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必然受到相应影响。
第四, 区域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形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推动和促进高职教育向前发展。
2.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社会服务型等各层次实用型人才, 研究解决当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其办学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明显影响。
第一,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应用人才, 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 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 传统产业也要走现代化的路子, 这些中高级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 需要高职教育来提供。
第二,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根据区域经济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又可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还培养了相应技术人才, 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 高职教育在寻求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时, 必须坚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 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服务, 力求与区域经济协调、联动, 实现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发展定位相对模糊, 区域服务意识不强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教育部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度熟练的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 并且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性四大典型特征, 故高职教育必须依据地方经济特色, 根据行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找准发展定位。目前, 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发展定位不准确, 没有很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习惯于被动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安排, 没有主动根据区域经济的需求调整目标定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
2.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主动适应性不强
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 没有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查研究, 存在跟风而上的情况, 不管自己是否有师资和实训设备, 只要听说招生好, 就一拥而上, 结果, 要么毕业生质量不高, 要么就业形势已发生转变。调查发现, 现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具体来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偏少, 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数量过于庞大, 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容纳范围, 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却不足, 这已经影响到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 亟待解决。
3. 经费相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 高职教育的经费总额增幅较大, 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仪器设备、馆藏书籍等也有所增加。但是相较于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 政府、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偏小, 高职教育自筹经费难度大, 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契合发展的建议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培养水平, 构建职教集团间的校际联合办学机制
在职教集团间建立校际联合办学协调组织, 以实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硬件资源的共享。对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降低办学成本。二是定期召开研讨会。分析集团内各院校最佳发展方向, 调整专业设置。三是深入开展集团内校际间教研教改活动。通过活动, 交流教学方法, 提高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四是建立集团内统一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名师库, 成立集团内督导和质量评估组, 实现师资互聘、学分互认。五是建立职教集团内“立交桥”。加强集团内职业院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联系, 通过学历教育对接区域优势。
2.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育人体制
一是在职教集团的合作企业中, 建立互惠互利的职教实验实训基地, 聘请企业家担任专业课教师, 建立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和体制。二是为集团内合作企业承担职工培训任务, 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是构建国际合作办学体制。主动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空间, 培养适应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 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 改善高职办学条件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的投资办学体制。高职学院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一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二是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积极鼓励和倡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发展高职教育捐资助学、兴资办学, 实现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三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技术升级, 有利于争取这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四是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 提高高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4. 明确办学定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想要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必须首先明确办学定位, 在人员培训和专业设置方面, 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的需求, 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从而使得高职教育可以持续满足市场需求, 并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因此, 高职院校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及时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 积极参与本地经济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肩负起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 服务区域经济, 贴近产业发展,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优化专业结构, 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的就业趋势, 高职教育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内容,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 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设置, 利用区域独特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 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 积极发展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大力促进其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结构, 引导职业教育投资。对热门专业要适当地控制其发展, 防止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 特别要做到避免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 注重错位竞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确保其既能满足近期社会需求, 又能实现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 只要高职教育以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内涵建设, 以职教集团办学为抓手, 深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契合行业发展趋势, 就一定能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 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真正做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动发展。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入手, 分析了现行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加强内涵建设, 深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助区域经济的支撑, 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龙、许士群、王春模.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江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为例[J].成人教育, 2010 (3)
[2]张凤娟、陈龙根、罗永彬.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5)
[3]刘克勤.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30)
[4]林慧.论区域特色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广东阳江地区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8)
[5]王贤.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