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提升

2024-10-14

高职教育提升(共12篇)

高职教育提升 篇1

“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研究”的阶段成果。

职业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我国把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也暴露出由于规模的过度扩展带来的一些负面效益, 最明显的是由于高职教育存在资源缺乏而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出现了“招生热、就业冷”的局面, 高职教育如何摆脱这种威胁, 是高职教育提升竞争力的最关键问题。广西高职教育目前也存在着发展规模迅速、质量很难提高的现象, 因此提升广西高职教育的竞争优势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

1990年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同时, 他们指出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 组织资本指的是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 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核心能力的概念提出后, 引起了广泛的学者对其关注, 并不断注入新的含义, 虽然不同学者对核心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解

□文/董常亮林小兰郭上玲

释, 但都逐渐趋向于这样的概念模式;核心能力是组织长期积累形成的, 能够给组织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复杂系统。众所周知,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技能型人才, 这种高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谋生的能力;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关键是要有某种核心能力作支撑, 而这种核心能力按照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这8项能力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 广西共有高校72所, 其中高职院校29所 (民办9所) , 专科院校8所。其中,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比2002年增长163%。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24.35万人, 比2002年增长272%。高职院校数占全区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以及全区高职在校生数占全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均为57%。高职专业已经达到1, 302个,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得到了加强。17所高职院校实行了弹性学习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学习方式获得了允许。

广西高职高专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打造了众多教学品牌和标志性的成果。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 占全区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52%, 全区高职高专院校现有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1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45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区内高校还开展结对子互相帮扶活动, 一些本科院校帮扶高职高专, 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高专帮扶新办的高职高专。

三、广西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政府及领导者对职业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割裂开来, 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教育”, 抓职业教育离他们所想象的立竿见影式的经济效益太远, 不符合政府和领导者个人在任期内“显政绩”的目标, 致使他们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见效快的短期经济建设上, 忽视职业教育发展, 虽然也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财政的缺乏所以在财政支持方面却很少给予一定的扶持, 使得区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举步维艰。高职院校在土地审批方面也很难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而出现望“土”兴叹的局面。

(二) 社会对高职教育资助少。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行业。广西的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相关联作用, 与东部的高职教育发展相比, 广西的高职教育与其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是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广西的大企业比较少, 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定滞后性, 高职教育的发展没有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在学校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中, 很少有企业进行赞助, 赞助的资金也非常有限。在我们对区内的高职院校调查中发现, 有些学校领导不赞成赞助企业进入校园, 认为企业在校园进行赞助和推销对学校的发展和安全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正因为这些因素才导致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

(三) 校企合作办学效果不明显。

广西区内很多高职院校每年都派出部分领导和老师到东部沿海地区考查学习, 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政府和学校也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但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虽然迈出了步伐, 但没什么实质性变化, 企业对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排斥, 当销售和生产旺季时才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一旦旺季一过, 就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 其原因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更何况会放弃自身利益来为学校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

四、广西高职教育竞争优势提升对策

(一) 要苦练内功。

要振兴广西的高职教育, 首先必须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 而要切实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自身应提供良好的质量保障体系, 这个保障体系至少要包括教育、教学和行政三大领域。其一, 教育是指“教书育人”。产品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产品自身的质量要好, 能为社会所接受。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性”的存在, 这种“教育性”既包括传授知识, 也包括道德修养的培育。教学质量是影响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当前职业教育不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职业教育质量不如基础教育。在高中流传这样的说法:一流成绩考重点, 二流读医学师范, 三流读区内, 四流五流去复读, 不入流不如学上高职。由此可见, 教学质量不仅是吸引学生的核心, 甚至成为学生社会地位的标志。教学是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名师, 这是职教没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像基础教育全国一盘棋, 职教过细的专业化从事的人少, 因而无法对其深入研究探讨, 也难以形成独特理论体系。行政也是影响高职教育没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作为行政人员也要有职业教育的意识, 要想培养一流的职业教育人才, 行政人员自身要有职业教育的意识, 行政人员虽然不直接传授知识, 但作为行政职能人员,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身的管理、思维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随着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竞争更为激烈, 增强组织吸引力始终是经营管理的首要问题。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促进竞争力提升。

(二) 实施教育东盟国际化。

随着东盟经济贸易区在南宁落户, 每年博览会的召开, 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的高职教育应该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推行教育国际化。目前, 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 世界各地在美国留学的学生、访问学者多达几十万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不仅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交往, 而且与美国、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近几年, 我国许多高等职业学校也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合作的方式包括建立姐妹学校、参加欧盟高等学校合作项目、提供去国外学习的机会、沟通学历与证书认可渠道等。广西在推行教育东盟国际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种优势是其他省份很难达到的。广西的高职教育不应该满足于区内的需求, 而应该走出国门, 与东盟国家建立良好的邦交友谊, 可以和周边一些国家的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办学, 在课程设置、专业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相互渗透, 达到合作共赢的状态。目前, 广西区内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就业, 那就意味着我们高职院校在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的开放应该朝着教育国际化方向发展。据我们调查, 区内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越南语、泰国语的教学, 但力度不够大, 有的还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有的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少数语种的教学。区内高职院校应该要把握这种机遇, 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利用寒暑假有条件地选派一些老师去东盟国家学习和交流, 这是提升区内高职教育竞争优势的一个有利途径。

(三) 区内高职教育要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这里的集约化既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 也包括学校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所要承续的就是以品牌职业院校为主体, 以创新、合作、参与等方式联合其他利益相关主体, 吸收其优质资源, 形成集聚发展能力, 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聚合效应。2009年8月, 由广西工信委牵头、广西教育厅协助、广西工业职业教育承办的“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挂名成立, 参与合作的单位有110多所, 其中企业有80多所, 高职院校20多所, 力图通过这种合作来打造广西职业教育的品牌, 这在建设职业教育的集约化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由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产教联合体, 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主体联盟, 相互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能提升职业教育知名度和品牌溢价。这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江苏省于2003年经省政府和教育部备案成立了由40多所分院成立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目前, 江苏已有14个省级职教集团, 融合了400多所职业院校和800多家企业, 其规模和效应是广西高职院校还远远达不到的。职业教育集团正是一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对构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企业来说能有利于缓解用工需求旺季的矛盾, 为企业的发展节约资源, 这是一种能适应市场需求, 实现共享式的双赢模式。高职教育要形成并维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知识, 这种知识的来源既有内部员工的知识, 也有外部的知识, 而职业教育的集约化更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积累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将积累的知识经过整合就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翼生.企业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0.

[2]常彦.三大原因使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差距拉大[J].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 2008.5.84.

[3]孙泽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2.

[4]王振朋.职业教育集团化的逻辑解构与制度路径反思[J].教育与职业, 2010.7.

[5]彭召波.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方向与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0.11.

高职教育提升 篇2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借集体备课的时机,集思广益相互探讨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教学的最佳时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充分地体现教学智慧;同时要认真听取教学督导员的反馈及意见;在培训后要与同事分享交流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在科研方面,要有饱满的科研热情,搞好科研,充实自己。另外,教师要随时随地进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倡导的个性化的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产教结合,知行合一” 教育教学理念也深深植入教学工作者的心中。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上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实用的,与学生将来工作和就业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留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操作中的错位,出现了“两层皮”的现象。如何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不断提升,从而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如何使教师摆脱“本科式”的理论至上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真正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提高实操能力?这是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将从教学、科研和教师课后的反思即行动研究三个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应如何顺应高职教育的理念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一、在教学方面

1.集体备课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会对教学内容和材料进行准备,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弊端。因此,在充分地了解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前提下,教研室主任应每周定期的组织同一授课学科的教师进行统一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技能。其中教学目标设计的技能、对学生分析的技能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其核心内容。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参与,相互探讨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安排,进行头脑风暴的革命。

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积极参与研讨,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差距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要充分的理解教学目标中关于了解、理解和掌握分别代表的含义及意义。只有将教学目标写的明确、具体才能恰当地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师教的明白,学生也就学的明白。然后任课教师在参照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所教班级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根据任课班级的学生基础去预测他们相应的表现,提前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精彩,上的吸引人,使学生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2.把握好教学最佳时机

在热身环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所讲文章联系密切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展现在同学面前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当学生产生了兴趣时,要马上进行到导入环节。通过设置课前导读问题达到锻炼学生口语和听力的目的。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基础,要因班设问,因人设问。教师要预设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在学生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要关注和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做好记录,即是否生成的具体的应该掌握的目标,是否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吻合。如果两者之间出现了代沟,那么在关键时刻,也就是在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问时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题型以满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准备阶段,可能因为某一个或两个英文单词不会而导致无法回答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出场”了。这也正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不懂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时,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而无法满足其表达需要时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诱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打开求知心扉的目的。

3.灵活布置作业

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灵活,不要呆板,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例如,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单元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关于邀请信的讲解的。第二单元写作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回柬,也就是回复请柬的写作文体。与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正好是相反的方向。邀请信一般分为两种即正式请柬和书信形式的邀请信。很多同学对于请柬或者回柬的写作掌握的很好。但是一旦稍作改动,让同学们基于所给的请柬写回柬,或者基于回柬写请柬,90%的同学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会计一班的同学作业为例。回柬的内容是史密斯夫妇接受怀特夫妇的邀请,去参加他们女儿安娜和罗伯特在周六举行的婚礼。作业的要求就是基于以上的回柬写出对应的请柬。进行作业批改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将邀请人与被邀请人的位置写错了;有的同学将请柬中第一部分的“恭请”写成了回柬中“欣然接受”,同时也没有进行人称和数的变化。更有甚者将代词“我们的”写成了“我的”,直接就导致了阅读者的理解错误。

4.认真听取教学专家的反馈意见

目前省内各高职院校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以各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举例来说,他们通过内外双重机制来使教师得到专业化的发展。在聘请专家和督导员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质量进行监控检查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能随心所欲,饥不择食,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其人员的组成和结构要合理,如至少必须要有课程和教学论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教师等组成。不能认为上了年纪的教师就一定具有教学经验。督导听课后一定要及时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点评。要趁热打铁,不要搁置问题,以使问题得到发酵。同时也要允许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专家共同探讨、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的目的是检查、监督;“导”的目的是引导、指导与规范。督导员在听课后如果认为授课教师上课存在严重的问题,要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跟踪,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而不应该通过听一两次课就认定了某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以此来帮助和引导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不断的让教师深化教育理念,探求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双向的质疑,辩论与交流,让新的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沉淀;让老教师不断完美,最终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这个过程同时也能让教师体会到教学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5.分享交流培训的经验

经验是学习者最有效的课本。每年省教育厅都会组织高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诸如执教能力、课堂教学艺术、课件制作技术等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家也能踊跃报名。但毕竟参加的人数是有名额限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培训的机会的。那么学校的相关教学部门就应该组织受训的教师在培训后写出心得体会或是做出公开的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来传递最新的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以便使更多的人受益。其他教师在了解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后,要自觉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要真正的落实到教学行为中。

二、科研方面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院校要么是由以前的中专或中职院校升级而来,要么就是由以前的专科院校演变而来,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于工作的需要,这些新兴的高职院校也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教师的队伍也日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些教师教育理念新、认同感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然而这也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利有弊。青年教师扎堆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学校的评聘或晋级的名额相对有限,这就给日后的职称评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晋级的最终人选。定量的意思是进行量化考核打分。量化表各个学校有不同的标准。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量化考核打分表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历或学位、资历、拔尖人才、班主任(班导师)经历、年度考核、荣誉奖励、教学工作、教研科研工作和实践能力等9项组成,每一项下面又有多个子项目。不难看出,教师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各方面均衡发展,而不能单单往一方面努力。因为有的项目即使你再擅长也是有封顶的。换句话说,就是一线教师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在课下认真地搞好科研工作,同时有机会还要带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得相应的名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和本分;那么在课下做好科研工作是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阶梯。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努力成为一名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高职院校在探究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内部的软环境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措施和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

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却是时间紧,压力大,负担重,身心疲劳。加之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对于培训的需求也不是那么渴望。长此以往,就导致了教师的理想境界不高的现实状况。

为了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职教师应该努力的发展自身,不断地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和具体的职业目标,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贯彻和实施。从教育教学中不断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本身出发,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以达到提高教学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

三、行动研究

时代的发展促使教师职能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要有反思,教育要有研究。教师要意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的教育专家的专利或者权利。自己本身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科研工作并不是神秘莫测的高深东西,它犹如一层窗户纸,走进去并非很难。教师要随时随地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课下及时总结并记录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及取得的教学效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探索 篇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制度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强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相结合,逐步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但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步伐加大,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高效地为社会培养紧缺的人才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而且现行的高职校企合作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合作模式的构建是从某一侧面出发,容易被一个企业的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同时校企之间沟通不够,企业动力不足,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各种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当前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却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使得企业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实际上,许多企业为了节省用工,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缺乏系统的实习过程跟踪和完善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经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各方面利益协调必须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2.学生职业素养面临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自律性较差,组织观念淡薄。当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时,有的学生就出现不适应,不能进行角色转变,存在畏难情绪等等,特别是当学生基本技能熟悉之后,很多学生就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于是,在实习过程中,过分关心一些经济层面的问题,如能否提高实习补贴,能否少加班等。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引导和提供帮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高职院校办学需要就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职业的诉求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应以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

首先,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培养订单式人才,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比起一般的打工者,订单式人才的专业技术性强,技术素质较高,并且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站在学校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学校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既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鼓励有能力、高水平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整合资源为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开发,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企业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通过校企合作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再次,站在学生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如能在企业中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择业——在企业的经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另一方面,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必然大有裨益。这样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并在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边学习,边实践,使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切实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和学习是无法形成的,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首先,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既不完全等同于在校学生,又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员工的特殊群体,必须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3年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使他们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尤其是企业员工的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优秀的文化理念,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使他们逐步形成价值观、职业观和创业观。其次,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校园中提倡事业心、责任感,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对于即将到企业上岗的在校学生,学校可以通过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营造校园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使学生做好上岗之前必要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从企业的发展需求到设法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到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都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怀青.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赢机制的建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6).

怎样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投入力度

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问题, 这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下面就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展开深入探讨。

1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求教学制度和课程结构不断完善

1.1 进一步完善教学制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

由于发展时间还很短, 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制度与本科院校教学制度基本相同。本科院校教学计划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 以为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在高职院校教育计划中更多是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两者教育的方向有所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与本科教育相尽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不合适的。否则可能会使培养的人才出现高分低能, 或理论与应用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人才, 针对实际情况改变教育计划, 完善教学制度, 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模仿本科院校, 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1.2 计算机高职院校教材也需要不断地改进

教学的基本在于对教材的正确使用。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高职院校辅助性教材, 里面的内容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中必须要以符合市场要求, 保证其具有可用性和实用性为前提。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教材的选择问题, 把眼光放在了教材的整理和编写上, 使教材内容深浅适宜。这样即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出课程的深度和蕴涵的知识, 还能有效避免识点过难, 导致学生因不能理解产生厌烦、无聊情绪。

1.3 高职院校在课程和结构安排上不合理

在当今局势下, 企业的人员需求引领着教育发展步伐,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所教授的知识与企业真正应用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导致了毕业后学生找工作的时候, 发现自身具备的知识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2 教师转变教学习惯,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转变教学习惯。以往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 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 讲的深、广、多、少, 对学生的要求严、宽、紧、松等等, 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过去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 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传统教学方式的稳定性, 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 从教师教出发, 容易被教师接受外, 还因为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并且教学上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够进入程序化的教学, 甚至还可以参照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 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他们延用终身。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的学习, 不仅学会了这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以新角色实践教学,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身边,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讲座和探索, 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努力当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 发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3 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是关键在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3.1 打好基础才能发展能力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目前普遍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重视基本训练, 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智力和能力培养这是基础。“三基”教学体现了把浩如烟海的知识、技能, 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 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 即把“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这一发展能力的基本原则。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 不仅为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能力。可见, 职业教育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基础能力的养成, 发展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

3.2 增加活动时间, 为学生能力增长创造空间

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的培养是在学生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中实现的,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极大意义。如果学生消极地接受知识灌输, 没有积极的观察, 特别是缺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很难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现象, 使学生忙于被动接受, 没有开动脑筋机会, 这样要培养能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职业教育在可能的条件下, 尽可能精简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活动时间, 为学生创造能力增长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升能力。

3.3 学科合作, 共同培养能力

不同的学科, 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都有它发展学生能力的特殊作用, 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确定各学科着重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加强“科际联系”, 能加速培养学生的能力。某一学科对培养某一方面能力可能起着特殊作用, 例如:数学课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实习则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但通常来讲, 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是某一学科单独完成的, 有赖于许多学科的联系配合, 这种联系配合, 在职业教育中, 不仅表现为理论教学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还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各科之间的合作。

3.4 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培养能力

重视培养解决现生产问题和操作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 教学要全面地面向生产实际, 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去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这是职业学校极为重要的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特别是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从而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质量要得得到有效提升, 就必须从教育制度和教学结构的改善入手, 转变教学结构,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进而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的应用人才的需求。S

参考文献

[1]张楚廷.何谓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 (9) .

高职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论文 篇5

物理是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本质挖掘的一门学科,通过物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物理教学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模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所锻炼,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不仅对走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打下有利的基础。

1当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的现状

目前,物理教学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物理教学应该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通过夯实物理基础,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高职院校片面的认为物理教学应该为专业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重视。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物理教学的学时明显减少,相关的配套教材比较匮乏。对于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而言,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而相应的改进教材的编写方向,不要与本科院校采用同等教材,而是更应该考虑到实用性,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材,由此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物理教学的优势。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基本使用的理工类本、专科的教材,不利于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以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物理而言,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实验条件较差,实验设备比较陈旧,根本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方法的引导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缺乏这种联系,物理教学与专业学科衔接不畅,所以没有体现出物理教学的外围拓展性。在物理教学模式方面没有进行过多的改革,还是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在思维以及各种能力方面的开发,所以应该对物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2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物理教学应该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该明确物理教学的本质意义,并且能够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出高职办学的宗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且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要善于创新教学理念,不要将思维过多的约束在传统的框架下,而是应该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教学需求的课程结构,既能够加深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时应该体现出选择性,设计出多层次的物理课程模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专业性。高职物理在课程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避免与专业课程的重复,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职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加强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3.1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现实验类型由传统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的转变。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并进行探讨性分析等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迫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陌生的仪器,“逼”学生自己动手,敢于实践,真正掌握实验的精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创见,就要支持鼓励,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甚至敢于否定或修改前人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2开放物理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室定期对学生开放,给他们留出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可分为两个模块,一个为基础性实验,一个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前者可以班级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后者为开放性实验。物理实验室定期对全校学生开放,设计性实验可在这段时间进行,时间由学生自己掌握,内容也可自由一些,多准备些仪器设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3.3拓宽思路,完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取“量方法而不是量形式、重能力而不是重结果”的思路。工作重点应转为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处理实验中的问题,自己修改和完善设计。只要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结语

物理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思维型和逻辑性,所以通过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物理教学水平迟迟无法提升。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及时的改进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对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研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模式,以此来提升物理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华强.浅谈如何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9).

[2]王福春.高职物理教学中提高物理学习兴趣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20).

[3]刘巍.如何提高高职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03).

高职教育提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应把人文教育摆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文化课老师来承担,毫无疑问,在人文知识的把握上,文化课老师确实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处于边缘化状况,一方面人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大大挫伤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形成一定的科研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少人文课程是由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師担任,使得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虽然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及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因此不能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知识传播工具”,而不是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的“人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不足的弱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科技能薄弱,心理素质偏低。更让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学生缺乏情感,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与教师的身份、使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曾有一位大学教师讲过,第一流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精神、态度、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仪表、人际关系等)以及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涵的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不可否认,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只能是人文教育的浅层次表现,要使人文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注重长期功效,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课,而且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校园中稳定的主体,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使学生受用终身。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要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为此有关部门、学校

和教师应做到:

首先,制度和政策的保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第三,学校应加强考核管理,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师录用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评价,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第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多支持相关的科研立项,加大对人文素质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正确把握教师人文素质的组成,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第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人文素质纳入名师标准,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科学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很多,但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培训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明确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一名教育者的灵魂,自觉将人文素質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时刻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篇7

1 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⑴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指导等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就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高职教师的整体情况来看, 很多教师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首先, 很多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不高。很多教师没有随着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而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更新, 导致自己的理论知识滞后;还有的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足, 平常又不注重学习, 导致自己的理论基础薄弱, 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其次, 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高职教育的特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等难以胜任实践教学的任务。[1]最后, 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师, 他们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他们的教学能力不足, 不能够顺畅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 因而很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对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实训教学基地是高职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地带, 在实训教学基地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提前感知企业环境,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累积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存在问题, 没有办法实现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首先, 实训基地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等模拟不形象, 使得学生很难真实感受企业的状况。其次,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的训练偏重于实验验证, 无法获得有效的实践经验。最后, 实习基地中的实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较少,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完全发挥。

⑶学生的素质不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所以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我们对很多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不高,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因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到200分, 这使得很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选择高职院校, 造成了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一般来讲, 这些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都较差, 并且理解能力不高, 这使得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较差, 并且整体提升较为困难。

2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⑴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 通过让教师参加进修、对教师开展培训等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其次, 通过开展听课活动让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每个教师都有每个教师自身的优点和特色, 通过开展听课活动, 能够使教师学习到其他教师的优点和长处, 同时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2]

⑵提高实训教学基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建立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能够不断地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 从而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所以我们在实训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要牢记这个目的。首先, 对于企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的模拟一定要逼真, 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在企业中进行“工作”, 可以通过在企业中聘请实训指导教师的方式来提高整个模拟的规范性和逼真度。其次,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在实训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主导整个实训过程,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

⑶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首先, 根据课程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补课”, 对其之前缺乏的、而现在的职业学习又亟需的知识进行补教, 提高学生的素质。[3]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 进而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中国教育报, 2010-7-29.

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探索 篇8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 而且现行的高职校企合作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合作模式的构建是从某一侧面出发, 容易被一个企业的模式所束缚, 缺乏创新。同时校企之间沟通不够, 企业动力不足, 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

1. 校企合作各种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当前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企业, 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追求社会效益, 而企业却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追求经济效益, 客观上, 使得企业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实际上, 许多企业为了节省用工, 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 缺乏系统的实习过程跟踪和完善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 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 致使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经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各方面利益协调必须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2. 学生职业素养面临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 自律性较差, 组织观念淡薄。当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时, 有的学生就出现不适应, 不能进行角色转变, 存在畏难情绪等等, 特别是当学生基本技能熟悉之后, 很多学生就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于是, 在实习过程中, 过分关心一些经济层面的问题, 如能否提高实习补贴, 能否少加班等。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引导和提供帮助,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建议

1. 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 高职院校办学需要就业岗位, 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职业的诉求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 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应以共同发展为原则, 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

首先, 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 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 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培养订单式人才, 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比起一般的打工者, 订单式人才的专业技术性强, 技术素质较高, 并且熟知企业文化, 懂得生产技术, 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 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 站在学校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 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学校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 为学生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既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鼓励有能力、高水平的教师到企业兼职, 整合资源为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开发, 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使企业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通过校企合作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 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再次, 站在学生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 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如能在企业中进行, 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择业———在企业的经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另一方面, 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必然大有裨益。这样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 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 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边学习, 边实践, 使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 切实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 促进企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 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和学习是无法形成的, 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首先, 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既不完全等同于在校学生, 又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员工的特殊群体, 必须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3年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 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 使他们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 尤其是企业员工的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优秀的文化理念, 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使他们逐步形成价值观、职业观和创业观。其次, 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 并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校园中提倡事业心、责任感, 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 对于即将到企业上岗的在校学生, 学校可以通过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 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 营造校园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 使学生做好上岗之前必要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从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从企业的发展需求到设法吸引企业参与教育, 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到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都应进一步深入探索, 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

摘要:从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从企业的发展需求到设法吸引企业参与教育, 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到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 多角度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 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怀青.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赢机制的建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 (06) .

高职教育提升 篇9

1 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

1.1 高职与高职教师

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为“高职”。随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高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结合体。高职院校把培养生产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作为目标, 以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修养, 熟练操作技术, 侧重于动手能力与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重视实操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高职教师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

1.2 高等职业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其亮点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性教育, 而本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合格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 能更好的适应是会提供的实操岗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好的全面走向现代化。技能型教学培养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授的知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 在授课以及实操环节上, 注重的是传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和工作流程;二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实际的工具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三是人才培养通过各种现实基地或者虚拟实操, 将教学任务融入到社会的实际职业中。总之, 高等职业教学就是一种以实操为主, 以理论为辅的教学[1]。

1.3 教育技术能力

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 目前对其定义比较的广泛,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一春认为教育技术能力, 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 适应时代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高职教育技术能力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共性和高职的特性结合在一起。现存研究的一些的文献中未能明确的、全方位的点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所具有的个性内涵。额外还有一些相似的概念, 如“高职教师信息素养”、“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虽然表达不同, 但是其宗旨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突出教育与技术能力。这里选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核心概念, 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整合。

2 高职教师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高效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凝聚力弱

根据系统关理论和教育信息生态观,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高职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一个子要素系统, 因此, 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等其他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教育技术”与“校园管理”不分家, 管理部门在支持教育技术的提升以及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与校园各个单位只有对教育的技术的改革进行配合与协调, 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但是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 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各自为政, 各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工作, 不够重视部门间凝聚力的培养。特别是院校主要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低, 教育的单位部门只偏重教学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导致其教育技术水平止步不前。总体上说, 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亟待建设与调整, 各部门职责亟待明确, 部门间理念亟待进一步耦合。

2.2 高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低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意识较差, 而且对于如何技术能力的方法、目标比较模糊。与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地区较偏的职业院校的教师技术能力本土化不足, 导致高职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些概念、教学的模式以及要求认识不到位, 在这种环境下, 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是无所适从的。其次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拓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高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因此, 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授课时候, 就会自然而然的很难抓住对高职教学、高职学生的特质, 在课堂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再者, 在现在的信息化变迁的社会中, 掌握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将决定教学的质量, 在一些高校中, 特别是稍微年长的教育者, 他们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恐惧以及抵触的心理, 他们因陈守旧, 仍注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样不但不能提升教育质量, 更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必然会与习惯于“信息化社会”的大学生的活跃思维产生矛盾。

2.3 教学实践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硬件软件环境存在问题

实践是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的标准,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与考察。教学的实践, 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升, 更是整块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焦点, 教育的实践条件更是离不开教学硬件、教学环境、教学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教学人才的。硬件环境方面, 高职院校的一些基本设施比较齐全, 基本覆盖了网络多媒体教室以及远程教育的培养, 这些硬件条件是基本符合数字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的。但一些高校的实训基地以及虚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仍不足,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一些电子阅览室, 其资料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 仍赶不上教育时代的步伐, 一些数字图书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设备陈旧, 形同虚设。这样一来, 不但耗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外再教学的资源共享方面, 严重缺乏共享资源的平台, 引进少, 开发难, 一些资源的开发、认证体系不健全, 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不够, 直接的影响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3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学校层面要全面落实高职教师技术技能的培养

要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好的认知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高职信息化作一个全面的公开学习了解。高职教师要对教学技术的本质概念、教学的模式、相关的知识内涵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要从本质上明确提升教学技术对教学质量改革发展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以及物资, 在明确发展教学技术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质, 抓住核心, 与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方向相结合, 改革教师培养制度, 要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养, 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查。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学技术大开展, 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注重以学生为本,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倡导教育技术职场教学质量理念, 顺利开展教学能力技术的提升工作。

其次,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它是由信息技术、流程再造、人员组织、内外环境因素构成的,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与这些因素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方面, 紧跟时代步伐, 从加大教师的知识存量入手,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另外, 改革原有的教育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把原本有效机制与教师教育技术相结合, 提升教学的综合能力水平。

最后是要提升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评估。教育成果的绩效评估, 指的就是对教学的各个阶段, 以事实为依据, 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考核。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及时的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更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的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技术培养。

3.2 加大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部门间的沟通, 增强凝聚力与内部驱动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关的部门非常之多, 而且每一部门都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要实现教育技术培养的跨越, 信息的沟通与协调是必经之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涉及到教务部门、教师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对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提升至关重要。在部门间的工作开展当中, 部门之间必须要打破信息的堡垒,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的凝聚力。

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还要明确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对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高职的教育技术实践与高职的教学规律相结合, 对提升教育技术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显得极其重要。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大力的宣传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以及效能, 通过现代的媒介工具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进行大力的宣传, 倡导高职教师, 特别是年轻新一代教师要积极响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以一股年轻的力量推动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在校内,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报纸期刊、宣传栏、讲座培训等有效形式, 对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交流, 使得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深入人心, 达成共识。对于一小部分的老年教师, 要积极引导, 耐心疏导, 对中老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师技术培养的讲解, 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改革、不愿改革的消极心理, 缩小与学生之间接收信息量的差距。

3.3 加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建设步伐, 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建设离不开数字化与电子化, 校园的电子信息化的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校园的教育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高职院校要时刻按照国家的教育相关规定, 与时俱进, 按照实际的需要, 更新教学设备, 例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网络视频教室等。另外, 高职院校中的一些精品专业、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必须狠抓以信息技术为纽带,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实训场地和虚拟实训大厅建设,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专业潜能, 为提升教师技术能力奠定基础。

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教师配置教学专用的笔记本电脑, 在要求教师熟悉电脑操作同时加大学习电脑知识, 所花的经费纳入政府用于教育建设的财政专项支出。在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方面, 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能定位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对象不单单限定于教师, 对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行政人员都要进行适当的专业化培训, 并且制定相应的培新计划与目标。对于教师的培训, 重点在于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而不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更加注重信息化的更新以及资源的共享, 提高管理的效能;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 要注重知识存量的扩大, 并且加大技术交流;对于行政人员, 要侧重于理念的更新, 注重数字化空间的提升以及对教育人员进行适时考察。

3.4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首先衡量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 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设立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 能够更好的去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现代化、技术化、制度化的稳步发展。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通过监督评估, 及时发现高职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相对应的修补, 能够更好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制度, 建议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该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专业特色、精品专业的申报审批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取得卓越成绩的要及时加以表彰, 以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的热情度, 另外大力开展教学开放、市公开课、示范课等评比教学活动, 积极响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促进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锋.突破高职师资瓶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N].中国教育报, 2008-08-08.

[2]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200-280

高职教育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篇10

一、软实力

软实力 (Soft Power) 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 又译“软力量”或“软权力”, 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奈认为, 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吸引“他人喜好”的力量, “常常与一些无形的资产联系在一起, 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 及具有合法性道德权威的政策等。”[1]。我们知道, 高职学生与其他社会人一样, 其本质已“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 作为“社会人”的高职学生, 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会劳动、工作的机器。马克思还说,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存在的”。[2]面对“为我存在”的社会, 高职学生要就业、生存、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 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完善人格等“无形的资产”的高职学生, 必然影响、吸引“他者”, 发生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反之, 则会被社会所排斥。作为培养“职业人”的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职业性、行业性、技术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因此, 一个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业文化等软资源素养的职业人, 必将善于处理个人与单位、个人与团队、个人与同事等各种关系,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然能够在沟通、交流、对话的过程中, 取得他人的理解、认同、支持、合作, 为个体生存、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正是因为人的精神、价值、人格、信念以及道德、规范、操守之类的“无形的资产”等素养, 是生成软实力的根本资源所在,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名校无不高度重视人的软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可能为非作恶愈大”[3]。所以, 立足社会之人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也就是说既要拥有硬实力更要拥有软实力;职业人也不例外。当提及走出黄埔军校大门的革命军人, 之所以令人仰望不止, 原因不仅在于他们英勇善战, 更在于他们在反帝、反封、争取国家统一的进程中体现的那种爱国、守纪、敬业、刻苦、精诚、合作、进取、主动献身的黄埔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黄埔军校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培育人品上的成功, 或者说是重视军人软资源素质培育的成功。当前, 高职院校重视提升学生软实力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据天津职业大学对部分世界500强企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前三项并不是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特别重视的“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 而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 至于“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则分别排在第六和第四位[4]。由此看来, 现代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标准已不是单纯地要求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水平, 而是更加侧重于软实力较强的人。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意义重大

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无形的资产”大都根植于、或者说依附于一定的文化, 而“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 不仅“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作用, 而且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1]。就是说, 文化软实力很难驾驭, 只有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实践的群体所认可方能发生软实力的社会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公民的, 只能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先进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人格魅力、道德观念等“无形的”软实力资源, 才能发挥正价值软能量;否则, 落后的文化精神为人所吸收, 则可能转化为负面的力量而不会被社会所认可。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 (又称物质文化) ”、“中层文化 (又称为制度文化) ”、“底层文化 (又称为哲学文化) ”等三个层面[5], 一般情况下表层物质文化的影响力不确定性较大;中层制度文化产生的影响力需要的时间较长, 一旦形成有较长的稳定性;处于深层的内核文化产生吸引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而且一旦形成一般有更强的稳定性[1]。由此, 重视深层内核文化和中层制度文化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软实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因为一旦形成, 二者都具有强力的稳定性, 因而能够持久地发挥软实力的作用。而表层的物质文化虽然影响力不够确定, 但由于是核心文化和中层文化对外发挥作用的“中介”, 在职业人各种交往活动中, 能够直接影响“他者”, 因此也最活跃, 发挥的作用也最直接, 而且底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往往是通过表层文化的作用, 影响、感染、吸引、同化“他者”的,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得到重视。我们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时代, 各种文化剧烈地交锋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复杂多样的景观。大力倡导“国学”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很有现实意义, 但因此否认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 就有问题了。总之, 以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业公民的软实力素养, 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1. 提高认识。

重视文化教育的职教地位。目前, 高职院校一些教育工作者, 认识不到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单方面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对职业学生实施文化传承教育不关心, 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任意削减大学语文等文化课的教学课时。长此以往, 必将使我国职业教育误入歧途。作为职教人, 我们应站在“全人”教育的高度, 重视高职学生的文化教育的地位。解决不重视文化教育的认识问题, 首先提高对学生实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 正确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将“大学语文”之类的文化课列入与“两课”、“公修外语”同等重要的高度, 而且一定要融入“实用语言”、“现代交际礼仪”等物质、制度文化之类的教学内容。由于目前“大学语文”等文化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只是处于“附庸”的地位, 致使有的职业院校不能有效地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 课程设置上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将之放置到“两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成为所有职教学生必修的课程, 并且以考证或以学分的形式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课程。但需要融入“语言应用”和“行为礼仪”等相应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 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行为礼仪等素养也能得到训练, 使学生内在涵养顺畅输出, 吸引、感染“他者”的软实力得以提升。

3. 重视政治思想和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和经典文献的课外阅读与指导。

采用课内教学结合相关“经典”著作的内容介绍, 辅以课外阅读指导、讨论,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政治思想的教学质量、挖掘德育政治课的文化内涵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 辅以指导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 一定会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加深领会经典的精神内涵。

4. 切实落实“三育人”的教育指导意见。

要求教师有效地将育人内容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 许多科学家和技术革新能手都有广阔的心胸、豪迈的气质和很强的艺术鉴赏力, 而且在他们的一些科技成果里常常蕴含着浓烈的人文文化气息, 应该大力倡导或强调理工科教师灵活使用这样的人文文化资源, 以感染训练学生的精神文化气质。

5. 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

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实习等工作流程之中, 使职业角色的共性目标与特性在学习训练中得到体现,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文化精神。现代企业单位, 一项工作目标常常需要团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这就需要以同样文化标准衡量所有的技术员工。因此, 将具体的行业、岗位文化精神镶嵌到学生具体的实习工作之中, 让学生亲临实景感知既独具特色又互通的文化精神, 以深刻影响学生, 使之形成具体的企事业文化精神。

另外, 以培育软实力文化素养为主题, 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社团活动, 营造立体的文化育人环境等, 也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升学生软实力有效的措施方法。

摘要: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 还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但软实力基础的核心要素大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 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只能以先进的文化教育来实现。搞高认识、设置文化课、落实“教书育人”的意见、重视经典阅读与指导、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之中等, 都是可行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4]朱振国.高职教育须求突破[N].光明日报, 2011-12-05 (2) .

高职教育提升 篇11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生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挑战,作为思政教师应如何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继续发展自身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存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关对策,不断强化高职生的思政教育成效,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四有人才而不懈努力。基于此,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以下笔者从存在的实效性问题做出一点几点总结和分析。

1.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教师缺乏狠抓思政教育的潜在动力,错误地认为高职学校主要是的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而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抓好各项业务教学工作才是正事,人士为思政教育是“瞎搞”;二是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严谨的态度,学校的各项教学、日常管理和接待以及招生和就业安排等相关事务已经十分繁琐,而缺乏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三是对做好思政教育缺乏坚定的信心,错误的以为思政教育抓出的成效没有教学业务的实效性强;四是思政教育的开展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平淡的思政活动不想开展,想开展创新的活动又缺乏经费和创意,感觉在思政教育中不知所措,

2.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取向

在这信息泛滥、传播渠道广、学生思维活跃的年代,一些思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上,难以对当前90后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工作思路缺乏明晰,思维不严谨,难以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导致思政教育空洞化。

3.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学理论繁杂

在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思政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较为繁杂,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出现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爱学,教学不想教,导致成效低下。

4.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一些思政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得很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当前思政教育的需要,加上思政教师往往是思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导致教师的结构单一化,而专业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存在的实效性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合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其次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强化自身的教育信心,妥善处理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代90后高职生的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禁魔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使其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并非理论的说教,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最后,还应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注重问题和经验的总结,切实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为整个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奠基。

2.确立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促进教育成效的提升,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只有确定教育目标,才能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以明确的思路和严谨的思维注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针对性的明确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强化思政教育的成效。

3.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思政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而必须对当前思想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的调整,严防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出现,并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强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新鲜感。在此基础上,还一昂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剖析哦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学生理解较难的问题则应采取互动教学以及专题教学。此外,还应对思政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放弃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诸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将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撰写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4.致力于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人,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人格吸引力。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有利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现实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当代90后高职生的时代特点,认真分析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实效性的对策,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确立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致力于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全面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成效,为高职生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提升 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国外高职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重视程度高。发达国家对高职学校的职业和技术教育非常重视, 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 在法律构建、就业保障方面也都大力支持职业人才发展。第二, 比较重视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般都实行特色办学, 强调人才培养。如美国的社区学院, 加拿大的CBE等都是此类模式的代表。第三, 比较重视行业企业在高职学校教学中的作用表现, 政府支持是高职教育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日本高职学校和产业界的合作是比较密切的, 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与学校建立合作研究关系。资金越雄厚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建立的越多。第四, 学制比较灵活。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美国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两年的副学士和四年的学士学位。副学士由社区教育学院负责, 使其掌握工程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进行半职业性工作。学士由工业学院的技术学院负责, 在前两年学习后可以选择工作或继续学习。后两年的教育重点是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和应用管理能力, 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前者毕业之后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 后者一般担任技术师工作。

在教学中, 国外高职学校不断依照社会企业需求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 学生随时关注用工情况确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另外, 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增强学生在工作中较强的竞争力。

二改进高职院校物业管理的现行措施

第一,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塑造能够服务于物业管理的高层次实用性高级技术人才, 这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但是缺少管理能力, 不能承担基础管理工作。第二, 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将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 同时还设置了一些能力实训基地, 加强了对学科实验项目的管理。第三, 逐渐开始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 增加信息数量吸收和知识更新水平。第四, 完善了专业评估体系。现在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定一般依照国际通用标准, 在评价过程中应把学生获得证书情况加入其中, 加强“双证书”考评模式的应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不是很鲜明, 人才培养质量低, 职业针对性不强, 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没有充分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 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问题。

三改进国内高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

1. 深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所有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服务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 教育层次划分也有几个等级。我国的培养目标与其基本一致, 今后应依照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设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管理能力、业务掌握、知识构建、操作技术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加强岗位适应力, 保证实践能力的应用。

2. 明确职业定位, 体现物业管理特色, 增强人才素质

澳大利亚实施全国性标准职业技能认证, 各行业都对本行业的从业技能掌握做出了规范要求, 对各岗位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素质标准做出的具体规定, 高职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也在此行列。学校在教学的时候依照规范要求调整教学内容, 最终测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国家证书及从业资格的肯定。我国应该学习这种标准构建的管理标准, 对高职学校的物业专业的学生培养按一定要求进行, 以提升职业特性和服务人才质量。

3. 提升校企合作程度, 加强教学实践

法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将实践和知识结合运用, 在人才培养的时候注重全面提升科学培养, 注重综合能力的实际应用,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国际型人才并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的“双元制”是最能体现企业、学校、国家几方面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企业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提供毕业研究课题, 投资设计费用。在接收毕业生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 强化企业人才构造。我国应该综合考虑发达国家的优势, 实现“产、学、研”内容的规范, 要将传统的企业提供实习转换为双方合作, 互利互惠, 共同培养学生, 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依照企业用工需求进行教学调整, 实行“订单化”教学培养模式。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指导和就业规划工作中来,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和实际物业服务工作中, 这样可以有效缩短毕业适应期, 加强学生行业竞争力, 提升企业实际效益。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合作创新职业交流

教师的知识构建是保证学生接受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 国外高职学校师资建设都是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国应改善当前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实践, 总结工作经验并应用到学生教育中。再有, 可以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 互相交流经验, 学习港澳地区先进的物业管理方式, 经过考察交流争取在实际过程中得到应用, 进一步实现教学改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总结了国内可以加强改革的内容, 从教育和社会双方入手, 需要加强物业管理人才培养, 提升物业行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2]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4)

上一篇:社会使命下一篇:送达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