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

2024-06-11

高职教育教学(精选12篇)

高职教育教学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英语的作用更加突出, 而高职英语的教学工作也因此受到重视并因此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需要从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出发, 根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内容的安排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 不断转变英语教学思路, 对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对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本文将针对高职英语如何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的各学科中, 英语课程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 其具有非常强的思想指导性作用, 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以及不同文化为背景下该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来社交和思维的共通性。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并不断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掌握到语言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性, 并为其在学习型社会框架下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团队的建设还不够完整到位

高职院校中的英语师资队伍还有部分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并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 导致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位, 并从根本上没有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和意义。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年龄、学历以及职称上的结构缺乏合理性。另外加上部分院校在英语师资团队还不稳定, 导致英语教学任务的担子很重。当前随着英语的普及很多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 聘任高职英语教师兼任老师, 导致老师的教学任务超过一定的负荷, 为老师在教学中的效果和质量产生一定的质量影响。

2. 高职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规范有序化, 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水平和教学安排, 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思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在英语的应用能力考试中顺利通过则可准许免修。所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缺乏科学合理性, 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这些问题都成为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在英语技能水平方面的影响和障碍。

3. 教学模式的滞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技能, 从而服务于专业技术的需要。但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 大部分高职的英语教师对这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度还不够, 而是片面性的更加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通过率, 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只是为了考试能达到相应的分数为目标,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多半是围绕教材为中心, 通过灌输式的呆板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学习, 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和老师, 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语言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弱, 这从根本上要归咎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让高职英语教学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1.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教育理念, 发展高职特色英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过程重, 要把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做到统一,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来达到英语教学的特色与创新。只有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那样也才能保证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 要通过对学生在英语理论知识的讲授中, 让学生学以致用, 落实到实际的英语应用中来, 实现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之间的相互统一。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整体化的整合教育。并让职高英语课程的改革向基层、一线甚至是当前社会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的推进, 让英语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与实践中英语语言的交际应用结合起来, 突出语言的实用性, 并加强英语教学与学习者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性、学习中个性化展示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所关联起来。

2. 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改变教学模式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 对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高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化, 不断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专业教学工作的规划和安排, 侧重对英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对于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进行强化均衡训练。高职英语教学要在教材安排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 重点强调学习的实用性, 并对已经有滞后和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进行酌情的适当删减, 并不断不断添加和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借助多媒体信息为学生带来更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 丰富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并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积极探索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

3. 构建高质量的高职英语师资队伍

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 师资队伍是关键, 作为教学老师不仅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一般要求, 同时要具备专业的全方位的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职英语老师要在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学生英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所以高职院校要重点加强对老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强英语职业技能水平, 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 更要加强老师对学生英语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 并安排老师可定期到基层企业调研和实践, 了解市场英语需求的情况, 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要求, 真正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应用指导和文化导师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更新并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亚秋.新世纪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成人教育, 2004, 12 (2) :76-78.

高职教育教学 篇2

论文关键词:实践 教学 高职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使学生尽快形成爱高职院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职业意识。

1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10).

高职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模式;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李玫(197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一、 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可以说,当今世界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有四大阵营,它们是大家谈论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国际高职教育模式。

第一阵营是“双元制”培养模式,或者说是以德国为主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为:职业教育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元”特点,所谓“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理论教育;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由政府按照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确定,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指导;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教育性与经济性,学生具有两个身份,即是学徒又是学生,企业和学校都是学习场地,同时又都是教育培训基地;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都是培训者,具有明显的双元特征,企业参与培训并起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费用分为两类,企业培训由企业出资,学校经费由财政提供。为促进校企更好地合作,德国明确规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企业或行业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实习,把学习中的实践和实践中的学习有基地结合起来。国家要求企业每年要主动消化50%的学生,如果企业消化了50%学生,国家将给企业拨款,激励企业不仅参与培训,还吸纳学生到企业就业。如果企业不接收足够的学生,就要向学校缴纳税金。这是“双元”的连环套,也就是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第二阵营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简称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主要特征为:这些国家几乎没有颁发正规学历的高职院校体系,也没有系统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培训主要由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者短期培训学校承担;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人才市场决定,由企业需求决定,政府不予干预;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确定的,具有中国所说的“订单式培养”特征;培训费用主要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高中后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这种模式注重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如美国有许多职业培训内容都是通过普通中学或综合高中的课程来完成的。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更多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第三阵营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业教育CBET模式(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文翻译就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模式。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总结了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加CBE模式,创新了CBET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文凭教育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高职教育供需关系主要由政府会同企业行业依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也颇有“订单式培养”的味道;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目前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在这个类别的高职培养模式里,澳大利亚更是揉进了德国“双元制”的元素,创建了独具特色的TAFE系统(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技术与继续教育),成为世界著名的高职培养模式。TAFE学院根据国家指定的要求和标准,组织行业、企业、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论证学校每门课的课程设制,包括这门课要不要开,开多少课时,它的实践开多少课时,这一门课开过以后,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点,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均要做出决定。

第四阵营是以日本为主的以高职学校为特征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国目前的体制也属于这个范畴。该模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来平衡;培训内容与方式注重教育性与经济性,学生毕业后具有学历,也可以获取执业资格证书;提供职业培训以高职院校为主,具有较多的学院教育色彩,企业也参与培训,但不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费用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逐步呈现多元筹资现象。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德国“双元制”和美英“能力为本” 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模式,内容和方式更趋于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上这些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折射出各发达国家都把高职教育作为振兴和维系科技领先优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举例来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气越来越旺,许多大学开设了高职专业,许多高中生把上高职作为首选,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又返回头来上高职的现象。

二、高职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模式

(一)美国

1960年,普遍实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模式,即CBE模式。1960年后,由于职业岗位内涵外延变化频繁,出现了“生计教育理论”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两个相关连的事物。

生计教育。“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地第一步,而且应使其能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因而,学校应提高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

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梅烈博士创始的。 “职业群集课程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据美国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会的报告认为,群集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学生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60年代后,美国逐步实行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二)我国台湾地区

1.上世纪40年代——知识中心型课程模式:不实用理论多;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太少,毕业生只能从事管理工作。

2.上世纪50年代——单一职业训练模式,即CBE模式。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要求大批针对性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变更使单一职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上世纪70年代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课程不再针对某一职业,而是一职业群;职业教育完成分两个阶段:学校阶段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学习;工厂企业阶段: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

(三)法国

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实施的是分阶段教学的阶梯型课程模式。

专业教学计划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第二阶段是除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外,可选择有关的专业技术课。法国认为分段教学有利于基础理论学习。

(四) 德国

1.德国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三个阶段,实施分段教学,以确保必备的理论学习。

2.德国专业教学计划中又设有多个专门化方向,如纽伦堡技术大学机械专业设有通用机械、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几个专门化方向。因而,德国的课程模式为群集阶梯整合型。

(五)英国

1.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实行三明治课程模式,学校教学与工业训练一学期隔一学期交替进行,并相互配合。

2.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三方面学习内容均独立存在。但为与相应的工业训练相配合,实施分散进行。如“应用力学”第一部分在第一年进行;“应用力学”第二部分在第三年进行。

总之,世界高职课程模式呈现目标拓宽;理论加强;模式多样三个趋势。我们应该扩大视野,根据国情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试点。

三、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下高职教育发展探讨

(一)作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既要从纵向上进行层次定位,又要从横向上进行类型定位,更要从方向上进行整体定位。从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类型定位——属于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其专业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而设置。层次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硕士,但目前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是高技能型高职专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高技能人才。

(二)多途径探索高职教育综合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适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双证书”制度保障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

(三)加快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第二,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第四,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第四,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夏薇.张秀萍.中美教育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贾文华.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3,(11).

高职教育教学 篇4

(一) 自我构建与更新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已经形成,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 有意或者是无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经验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框架, 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事物做出解释和判断。而且当他们接触到新的事物时, 他们首先是会凭着自己已有的认知来解释它, 但是当老师或者是前辈对他们所判定的事物进行了否定, 然后又重新给出解释后, 高职学生会努力地去理解它们,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对这些认知进行消化吸收, 从而把自己原有的理论又进行了更新。因此, 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历或是学习中能够自我构建认知体系并且不断更新完善它。

(二) 主体意识增强

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 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在生活中他们经常独立行事, 面对问题也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解决。在学习中, 能够比较自觉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强,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新鲜的事物表现出的热情和兴趣也很高,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相比于过去显著增强, 对于新鲜的事物也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自己的想法。

(三) 监控调节能力弱

尽管高职学生的个人思维和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水平, 基本认知框架已经构成,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 对感兴趣的事物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当他们面对着自己不擅长是学科或者是不感兴趣的事物时, 却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去把事情做好, 往往选择逃避这些令他们心烦的事情, 对自己的调节能力较弱, 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会及时地去调整、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对自己的缺陷也尚未很明白, 因此, 高职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相对是比较薄弱的。

二、改革方向

(一) 合理的设置课程

对于高职学生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学校应该合理的设置相关课程, 多多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让学生们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从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开始认知, 获取更多的经验, 来不断地加强、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感受。高职教育还是要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在充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再去实践、创新。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合理地开放相关课程, 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二) 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单单靠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完善的。每个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感受和接受能力都是有所差别的, 并不是都一样。使用多元化地教学方式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尽可能多地让高职学生们都能够在学习中提高, 从而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也是提高自己认知的一种方式, 任何人的认知能力都是一步步积累而来的。通过学习, 学生自己的视野也开阔了, 自然而然, 对事物的见解、认知也会变得有所不同。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 结合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可以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不断积累经验, 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 认知能力也跟着一步步提高。有效地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有助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作用及意义

高职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的能力问题一直被社会所质疑, 但是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人才储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的质量提高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研究, 改革的方向也由此而来。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四、总结

高职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能够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主体意识很强, 但是也存在着对自己监管、调控能力弱的问题。高职教育教学要充分结合这些特点来进行改革, 这样才会有效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显著增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不断在提高,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中, 高职学生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增长。一直以来, 高职学生的质量和能力问题就饱受争议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大院校也是努力在进行各种研究、改革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作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本文围绕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展开, 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的方向, 希望对高职教育的提高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认知特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东辉, 尚光龙, 孙君菊.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 2016 (03) .

[2]黄两旺.把握青年学生认知特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高职教育教学 篇5

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管理高效,与工商企业界联系紧密,师资队伍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借鉴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马乔林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6 刊 名: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G719.711 关键词:加拿大   高职教育   特色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专业设置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9-01

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把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互对立起来。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长处:前者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而不能对立起来。

第二,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论题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必须分组、实施过程应该分几步、应该如何考核等方面的论述,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不能机械化。

2.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分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

第二,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项目缺乏横向关联, 缺乏综合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双元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可实行性

1.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制的职业教育,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很多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三、国际其他教育模式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

(二)PBL教学模式与T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模式。P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

(三)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

四、教育模式比较应用

CDIO工程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工程学科领域,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PBL教学模式创始于医学,适用于医学、法学和管理学,教学模式从复杂的问题展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工厂是在借鉴“双元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将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其他教育体系应用面更广,适用专业更多。我国现状还处于学校愿意开展“学徒制”教育教学方法,但企业还不太能接受这种合作形式,所以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协作,改变理念,从学校针对性的选择一两个有名的企业做双元制实践体系,摸索合作方法,做出成效后逐步推广。双元制体系的优点和适用性是目前我国最好的借鉴方式,但需要考虑国情与可行性进行改良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承剑芬,戴勇.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选择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 2004(16)

[2]文汝,罗玉平.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高职教育教学 篇7

1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如火如荼之时, 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传统教育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且主要与普通高校采用相同的教材体系, 并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调, 最为突出的是教学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 仅凭借最终的一次考试成就, 就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定性,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不利, 更未曾考虑过对体育精神的挖掘[1]。

1.2 教学投入存在明显不足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明显存在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 包括资金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引入较少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本身就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公共基础课, 其被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 高校部分专业课程受到政府的支援以及社会的重视, 会得到一些经济的奖励或者赞助, 但对于体育学科而言, 这方面资源是匮乏的, 需要做出特别的关注。除此之外, 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意味着当前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这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只有丰富的教学门类, 才能推进体育课程的丰富发展, 使各个专业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寻找到与该专业的契合点[2]。

2 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 体育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实现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在以往体育教学中, 高职院校选择的是与普通院校相一致的体育教材, 不能突出高职作为职业院校的特色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是针对课时进行授课的精简, 但并未做出内容的重新审核。实际上, 教材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的现象已经存在许久, 并且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大的变动,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自主的教学体系重构。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进行教学体系重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所需, 每个专业学生都有独特的身体素质要求以及心理素质要求,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得到的;在了解学生所需之后, 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组, 对于一些边缘化内容, 或者说与学生专业素养养成没有过多关联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删减, 事实上, 由于学年不同, 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本就不一定适用于高职院校。在进行筛选之后, 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所谓的重组, 就是将筛选出的、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到一起, 并且逐渐添加如体育精神、体育常识于其中, 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做到课本有计划、单元有目标、课程有规则, 推进教学的发展[3]。

2.2 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想要达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对教材进行重组, 最为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培训。与教学改革接触最为密切, 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教师, 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要依靠于教师, 并且传播于教师,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中, 多数都是由师范专业院校毕业而来的, 他们表现出来的始终都是基础、理论优异, 实践不足;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是迷茫的。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养中, 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动态, 先从整体上让他们了解并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 认可高职院校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 更多的是对于其专业性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高, 有一定理论水平属于优势, 但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 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组, 也要落实在他们的实践中, 对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 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从他们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 展开培训工作。

2.3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 尽管生源的增加、政府的重视, 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资金得以充盈, 但资金花销上, 则更多的给予了专业课建设, 对于体育教学却少有补助, 归根到底, 形成这样的状态还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两年这种思想已经逐渐发生着转变, 但对于体育教学投资有限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注高职体育教学, 就要从场地到教材、从外到内都进行关注。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硬伤, 前文已述,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边是改革中重要地位的发现与提升, 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孜孜以求的探索, 一边又是资金支援不给力, 造成教学发展困难。实际上, 在高职体育教学建设中, 以资金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是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素养结合的重要因素, 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2.4 对人文精神进行挖掘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动作及技巧, 而要看到深入的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挖掘。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本能力素质, 在这5个方面, 又可以分别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尽管谈及精神会显得有些大而空, 但实际上可以找到许多精神的载体, 例如中国女排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些就是学习的方向。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体育精神的挖掘, 对体育精神挖掘的意义在于, 传递体育精神, 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使学生从意识形态上认可体育精神, 并自愿传承体育精神;还有就是将体育精神与职业道德相统一。

体育教学能够借助于体育精神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 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例如, 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在未来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到底, 永不放弃;定能夺冠的勇气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在体育发展中还有许多能够激励我们向前发展的精神, 这些精神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还得渗入一些人文精神, 既然教学改革已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那么就要避免盲目灌输, 而是要更多关注到学生本身的发展中来。

3 结语

整体而言,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或者说是对体育教育的内在精神做了更为深入地挖掘, 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认知,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葛慧.论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5 (10) :33-35.

[2]方伟.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导报, 2011, 19 (5) :156-157.

高职教育教学 篇8

“高职生学习动力机制”包括3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高职生群体,即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接受应用技术、一线服务与管理教育的青年学生,目前主要以三年制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也包括部分中高职“3+3”衔接和本专科“3+2”“4+0”衔接的四年制以上本专科学历层次教育。高职生学习动力机制特指高职学生群体所特有的学习现象及其动力机制。二是学习动力,所谓动力是指促使主体从事知识学习、参与技能培养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推动因素。所谓机制是指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发展的原理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三是学习动力机制,即推动高职学生学习活动所以发生的持续性动能及其产生机理、要素和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系统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组成的,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文化动力、组织动力、制度动力和环境动力等。高职生的学习动力从心理层面看,体现为学生内部动机薄弱,外部动机不到位,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从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方面共同努力。

2 高职生学习动力机制的导向

2.1 高职生学习动力机制的内部导向

2.1.1 学习自主性

高职生作为成年人,其学习行为具有自主性特点,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自主性学习,无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上讲都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承担主体性的角色,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能够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计划,能根据专业要求和知识专长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提高知识应用才能,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2.1.2 学习能动性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学习动机方面具有成就动机,即能够以成才的目标激励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将取得知识和成就作为推动自己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成就动机成为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心理动力。强大的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即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为达到成长成才的目的而学习。相反,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减弱,这一点在“压缩饼干”式教育中往往因不在知识体系而受到忽略。明确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动因与方向,反对茫无目的的填鸭式学习。学习动机还可以优化学习过程,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取得预期的成绩。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间与任务的完成与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正相关,因此,激发学习的强大动机对高职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直接的促进意义。学习动机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也具有正相关关系,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成绩越好。强大的学习动机是高职生明确自身价值,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反对自暴自弃的心理,克服学习恐惧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以勤奋学习代替不规则活动引发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1],进而将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相结合,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1.3 学习的创新性

高职生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其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都以应用为目的,即知识与能力并重,从知识到能力养成的过程则是一个创新性运用的过程。高职教育改革主张知行合一,即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为此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共同着手,以便克服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是企业组织与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高职学生作为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者,拥有知识创新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求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强调探索性,鼓励学生投身发明创造和科技创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问题和方向,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经济价值,体现人生价值。

2.2 高职生学习动力机制的外部导向

高职生学习不仅仅由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更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所决定,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阶段,使高职生的学习行为也具有了个性化、多样化与实时化特点。从内容来看,高职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定向明确,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不能任由学生片面依据自身兴趣而选择,这一点也是很多高职学生“挂科”的主因[2]。高职专业知识的划分往往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使学生学习奠基于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操作规程,体现了内容的客观性。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迁,课堂、网络、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开辟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为高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道路,促进了学习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这一点需要高职院校改变教育思路,不应一味拒绝信息化,才能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

3 高职生学习导向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课堂教学项目化改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互动环节,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求新心理。在内容上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与企业对接、实用的教学体系,合理布置教学情景,增强教学实践的现场感、真实感,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和实际工作场景,从而达到在感性实践中上升到理性高度,从本质上把握知识体系。在知识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能效感,即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的各项任务并取得成功的信念或信心,教师合理设计学习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坚持,进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出现学习行为的习得与固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能效感的增强源自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与可接受,从而诱发好奇心和内驱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生学情和基础,讲究深浅得当,诱发学生求知、探索、实践等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克服困难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3.2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不断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鼓励高职学生走出自卑阴影,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责任感,增强信心,明确学习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为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正面引导,重视表扬、批评、竞赛、奖励等方法的合理性运用。其中,表扬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对正确的学习和行动加以自觉坚持,起到肯定的反馈效应。奖励即在适当的场合对学生的学习和结果给予肯定及合理的物质奖励,从而有效地促进其进一步努力学习。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避免产生物欲化倾向。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避免因教学内容过于深奥而造成学生望而却步,减弱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为学生们创设“闯关式”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增强成功的体验,认识自己的能力提升与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目标对学生激励作用,在课后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广泛培养学生兴趣,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3.3 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是互动的,人创造环境,而环境改造人。对学生学习来说,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成效,著名作家张爱玲说:在偌大的城市里我只需要能够安放一张主桌的角落就够了。同样,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也能使学习发生得更容易。同时,良好的学风环境则是促进学习的人际动因。学风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兴衰成败。当前,高职院校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风气,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良好学习环境营造,形成促进学习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思维理念,集中反映了学生学习目的、动机等主体价值取向,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建设应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进而借鉴“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文化建设经验,推进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建设。所谓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导企业成长的组织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通过组织革新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最终使员工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学习型文化应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结合起来,树立“全员育人、全员监督”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贯彻“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形成要求,切实推动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及改进标准,调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

3.4 健全学习型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传承与创新知识的文化机构,其组织日益超越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不断转化为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其成员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见解和任务。高职学生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成员,首先要破除自身存在的学习困境:在学习动机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由于缺乏动机的引导,存在学习盲目性,对所学专业漠然性[4],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些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对学习知识没有渴望,上课期间无精打采,对学习的东西带有抵触情绪,行为懒散,不愿意在学习上花精力,动脑筋,下功夫,学习马虎,对学业成绩要求不高,考试前临时突击,上课无意义感、成就感、获得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逃课,注意力不集中,在上课过程中玩手机、听音乐、睡觉、打游戏等,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谈恋爱这些无关学业的事情上。在学习方式方面,很多高职学生习惯于机械式、灌输式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无所事事,丧失斗志,往往把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因到外部环境,常常抱怨学校环境不好、教学条件不够、教师指导不足等,忽略了自我努力的作用[5]。高职生破除学习困境,需要加强教育,切实落实教育中心地位,全面动员党政工团各级干部职工投身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教务管理中针对学生状况分层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要求灵活采用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加强知识迁移教育,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利用学生原有的其他方面学习的内部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惯性。合理利用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机,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实习环节,使学生干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在进入岗位、体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机会,聘请优秀校友、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办学术讲座,宣传企业文化,从而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给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管理来看,要借鉴学习型组织建设中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先进组织经验,积极建设高职学习型组织,推动学生加强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能力,推动师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与健全的社会人格,从学业发展的角度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指导学生及时制定切实的方案和改革措施,将学业观、毕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渗透到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去,优化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所需,进而达到热爱专业、主动学习的目的,实现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陶爱荣.快乐前行:高职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白洁.浅谈构建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5):279-280.

[3]王华青.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构建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272-273.

[4]黄势,吴伟国.构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1-72.

高职教育教学 篇9

1 国外高职英语教学大纲

1)瑞典高职英语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常情况下一个瑞典人至少掌握着三到五门外语,究其原因他们掌握着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对于瑞典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主要以整体教学法为主。也就是注重对高职学生每种英语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听力,写作,阅读,口语等等。在瑞典的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不定时结合时事的发展以及自身专业的特点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比如说图书馆或者网络等等,最后开展课堂演讲或者专题交流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兼顾听说读写的学习,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所出的题目是围绕着学生的专业而来的,因此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实用性。

2)日本英语高职英语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培养

在20世纪中叶英语在日本不受重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入驻日本,因此语言交流成为了阻碍日本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此之后日本不断加大对学生英语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整个高职英语教育大纲的重点,相比于瑞典而言,日本高职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英语的交际能力,注重实用性成为了日本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

2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学科课程,无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个人自身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对于三年制的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了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掌握能力,比如说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各种类型的应用文,议论文的书写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对于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词汇以及相应的中英文文本,能够借用字典或者网络的形式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总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以个人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基础。因此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原则是“实用为主,够够用为度”,要采取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3 国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借鉴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以实用性为主,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是再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高职学生入学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具体开展实用性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时难度较大,另外一个方面英语尚没有在我国完全普及,在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度里,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目标定位不明确的形象。最后由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教材选取不合适,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这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性为大纲的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我国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提升高职学生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应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瑞典高职英语全面教学法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实力。第二结合日本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运用能力,结合实用性原则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以教师为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新时代下的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上面要注重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结合了许多外国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国外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适当的课堂互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将国外的全面教学法运用到我国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我国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全面教学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换一句话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快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开口说英语。通过英语口语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口语练习题目时不能过于追求难度,相反的应该以简单实用为基础,适当的结合专业知识从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比如说对于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设计时,可以在课堂上传授一些护理专业词汇,然后让学生设计对话表演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仅仅知识一个组织者。

3)以交际法教学为主体教学手段:对于高职任何学科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实用性为导向,因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就业的挑战,因此在整个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当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上面。因此可以结合日本高职教学大纲的主题模式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许多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大多在外企,因此听说成为了学生在工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英语方式,相对的读写方面的应用就少一些。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到海外继续深造,因此拥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显得犹未重要。因此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将读写能力的教学放在主导地位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听力教学:当前我国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难点在于缺乏合适的听力练习教材,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备课容量大,再加上很少高职院校利用新闻广播英语的方式对学生训练。根据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通过新闻广播英语的听力训练方式都很有兴趣,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引导和训练方式,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半途而废。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英语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资源是很好的辅助听力教学工具。VOA英语节目是提升学生英语提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定时的组织学生收听VOA英语节目,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力度。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英语已经逐步成为了提升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以实用性为主,然而由于学生入学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英语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造成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本文主要结合对国外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高职英语教学方式,结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创新式的制定出了一套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然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需要全体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但是我相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定能浇溉出高职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花。

参考文献

[1]张爱文.论高职英语教学的新途径[J].职业时空,2008(7).

[2]陈水银.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特点和方法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浅析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篇10

1. 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以社会的现实需要作为学习的指导方向, 边干边学, 倡导社会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为企业、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进行改革, 鼓励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尝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 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头等大事, 并以此来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方向,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感, 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清楚的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就业的危机感,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 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形成他们自己的竞争力, 逐渐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其今后的个人成长奠定学习的基础。

2. 发挥高职教育教学集团的办学主力作用

大胆尝试校企一体的发展模式, 将企业领导班子与学校的领导班子融为一体, 将课堂建立在车间中、厂房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也是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方向, 学校要多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 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而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在实践中将自己学到知识应用到实处, 帮助他们完成完成学生到职工的转变, 顺利的融入社会。

3. 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以现实需要为依据, 做好教育结构优化工作。同时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这两类教学模式, 在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综合培养的同时, 也要主次分明, 突出教学特色, 并结合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制定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普遍化培育、精品化教育两手都要抓, 精品课程要重点管理, 鼓励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成独特的精品化教学模式, 在精品课程教学中, 仍然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1.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因此一般性的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也是职业教育体系无法回避的;普通的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之间要形成优势互补, 帮助学生打牢就业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工作要落实到位, 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收获;做好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承接工作, 推动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的认同, 并最终实践终身教育。

2. 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我国正在施行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工作使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的教育模式需要作出调整,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的办学重点要从学生总数转移到教学质量上来, 教学质量才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当前的教育观点有待改善, 政府职能部门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 让政府牵头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以此来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 系统培养技能人才

要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局部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以此来确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人才培养目标等等, 并做好两种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专业。要以我国当前生产服务业、创新性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 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完成好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过度, 并以此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利用好当前已有的教学资源, 并做好数字教学资源的制作、整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 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到教学管理中, 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资源、教学人才、教学经验的共享,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4. 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制度创新是教师管理工作新的着力点。建立和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相契合的教师技能评审制度, 并在考核制度中纳入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等内容;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投入要进一步加大。要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到教师培养工作中来。尝试在优秀公司、企业中建立培训基地, 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表现突出, 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师成立工作室;将那些专业技术出色、影响力较大的业内专家聘为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者, 为企业的专门人才创造条件, 让他们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将企业的氛围带入课堂, 以此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的来看,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教学管理、学生、教师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关注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做好学生的榜样;在校学生除了学习职业技能以外, 还应关注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向企业所要求的人才靠拢, 缩短自己与优秀人才的差距, 将自己塑造成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9 (2) :31-34.

[2]邓艳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 2006, 8 (6) :56-57.

[3]孙俊玲.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社科纵横, 2010, 25 (2) :257-258.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学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比其他课程教育更具有活力,不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艺术教育都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如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还要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和审美品位。所以,只有加强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高职院校需要艺术教育——提出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实践性, 重视动手。但这种动手绝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一个已知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动作, 现代社会中只有能动又能想的人才有发展前途。现代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除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外, 还会涉及与工程相关的经济、法律、艺术、管理等人文社科领域,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因而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构筑他们的人文思想观念,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事实证明, 具有艺术细胞的学生在实践中更具有超前意识, 更具有想象力, 视野更为开阔, 因而更具竞争性和社会适应性。

二、高职艺术教学的授课方式

(一)创造和应用艺术教学新模式

1、导演式教学。即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统配,让学生来分析各种组合所产生的效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2、情感式教学。即根据所讲内容,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产生联想,把学生的情感与教学融为一体。如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野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接受了这种崇高之美、雄壮之美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引起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3、富有诗意的教学。在讲授到抒情歌曲题材的时候,老师或学生可结合所讲内容朗诵一段抒情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主题。而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时,则可谓是画中有诗。如将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画中所表现的萧瑟、荒凉的感觉。4、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民间艺术时,有蒙古族预科班的学生,比老师更了解蒙古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对蒙古族音乐进行讲解,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教学。5、教学环境的改善。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曲子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观赏多瑙河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美丽风景,并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样,知识、想象、音乐完美结合,便使人犹如身临其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现代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的传播与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搭建经典作品欣赏平台,成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利用它,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而且也为课堂教学做好了辅助性的工作。2、校园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艺术教学是探索课堂艺术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根据教学要求搜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精心设计制作,不仅追求直观性和生动性,也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在课件制作中的运用,尽量调动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前提基础之上。首先,应当遵循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针对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设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教学。其次,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整体系统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达到高度的融合。再次,要拓宽艺术教育的实践途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了肥沃的实践沃土,艺术教育之树才会常绿。

(二)完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完善。为保障艺术类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在科学调研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并将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成绩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同时要注意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灵活调整课时数量及实践内容。例如,工业及建筑设计类等专业应当开设美学概论、美术作品欣赏等课程,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当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素质、能力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应成为评价教师的基础。其次要为艺术类教师搭建成功平台,在参加学术研讨会、争取科研课题、安排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使他们在高职院校中有用武之地,不断创造佳绩。再次要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这主要包括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努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竞争有序、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结 论: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正逐步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高校艺术教育评估工作也被列入教育部高校教育管理的相关文件并得以实施。当前,中国高职艺术教育正处在重要转型期,艺术教育的春天正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但艺术教育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各教育阶层达成共识,并努力进行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进步,艺术教育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2]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高职教育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立本”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0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议再三强调,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截止到2013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 年招生人数318万, 在校生人数973.6万。“十一五”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万毕业生,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之年, 在这一年, 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行, 一轮职业教育升级运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2月26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3日至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4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新愿景, 业者莫不欢欣鼓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端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院校之人才培育理念以及政校企行之支持。当下职教之内外环境, 不可谓不好, 论其功用, 不可谓不大。然静论当下高职教育, 弊患亦不少。高职教育固然当以产业、市场为依托, 却不可以产业、市场为衡量之唯一尺度。当下高职教育技术至上之弊甚嚣, 立本之道言多而力小, 形式有余, 重视不够。孔子言君子不器, 今高职教育却纯以育器, 教育之道有偏。《管子·权修》有云,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当下高职院校之急务非仅在技术技能人才之培育, 更在立本之道之建设。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 有效地开展好道德教育,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步的, 其办学之旨乃在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创办伊始, 高职院校便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立身之基, 以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办学之始, 道德教育便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角色, 分散在“两课”类课堂教育以及专业类职业道德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泛化与虚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 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批判, 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未能辩证对待, 无法建立其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 再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导向,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困境可想而知。

目前,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道德教育的异化、虚化。

高职院校建校伊始, 道德教育只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而设置的, 纯粹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 加之受意识形态与商品化思潮的影响, 道德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 大而不当, 宽而无边, 与社会的外在环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实践要求, 说教内容多, 可操作内容少, 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 知行脱节, 道德理论无法转换成为道德行为, 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共鸣, 学生只是肤浅地理解, 心理上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道德教育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

2. 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无法承担道德教育之重任。

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为“两课”教育,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四十多年来, 我国德育理论教材越来越丰富, 版本也越来越多, 探索性也越来越强, 但总体而言, 德育理论教材的体现依旧是几十年如一, 内容陈旧、空洞, 理论性太强, 联系生活太少, 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协调, 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力扭转课程脱离生活的状况。

3. 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单一。

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受苏联德育教育思想影响, 仍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为主, 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养成、重传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学校轻校外。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多, 启发学生思考少;生搬硬套理论多, 引导学生分析少;教师单一分析多, 学生情感体验少,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道德教育效果较低。

4. 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评价体系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 以考试为手段, 以分数定优劣, 以成绩论成败, 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习惯。在评价过程中, 往往以一些图片、数字、报表等虚拟数字来定论道德教育之得失, 过度强调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 过度强调了学生道德的量化指标, 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道德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对道德的评价应更注重“情、意、行”, 特别是“行”, 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 无法检验学生对道德内容的体验与内化程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德育评价细则, 具体到拾金不昧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次数、做好事的次数等, 并将其与学分挂钩, 加之评价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 只能为好事而好事, 德育养成之意义衰弱。

二、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

如何改变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虚化、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 增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 关键在于张立高职院校立校之本, 建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 使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回传统道德教育, 做纯粹的修身养性者, 也不是去拥抱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做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心情理的认知, 借鉴中外道德教育理论, 在生活情景中探索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认为, 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需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建构与创新:

1. 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 确立育人为上的立校之本, 让道德教育回归自性。

几十年以来,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总是傍依在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上, 为其服务, 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马克思、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异化问题, 正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最大困惑。对于这种技教至上、德育虚化的现象, 各界皆以为当然, 全不知谋食谋道之别。故欲建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首要之急务在于深刻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来说, 技术技能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然穷究其源, 技术技能之发展乃是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固然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 但更需要梳理道德教育的异化问题, 道德非技术技能的依附。孔子曰:“君子不器”, 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 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 更要注重德养, 不囿于器。当下高职院校最大之弊患技能之至上性, 此至上性遮蔽、消解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导致了高职教育德育异化与虚化。故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首在回归自性, 以育人为上, 而非以器自限。美国实用主义德育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 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 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 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在生活世界之外孜孜探求, 而应回归到生活世界, 从生活世界中摸索道德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道德教育真正目的是育人, 而人是一种实践性、生成性与情感性存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主张道德教育要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抽象道德出来, 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 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 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等, 注重道德的养成教育, 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践并提升, 培养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习惯, 提高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生活, 更不是要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切入点, 关注生活体验,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陶冶、锻炼与养成。

3. 拓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

当下的德育教材僵化、陈旧有余, 对外借鉴不足, 对内继承甚少, 无法真正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当下, 我们需大力做好德育理论的学习、继承与借鉴工作, 大力继承传统德育资源, 广泛借鉴外国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资源, 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德实践等, 均是德育教育可以发掘的重要资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德育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4. 合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非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与社会公共服务者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其中, 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固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成败为依据, 应更关注学生日常生活, 关注其德育养成。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盛行。加之受商品化思潮影响,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颇受影响。单纯单打独斗的德育教育无法产生合力, 无法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搭建德育平台, 开发德育资源, 健全以生为本的动态德育评价机制, 强化德育效果, 真正熏陶、养育其德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过往四十余年, 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良多, 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人才。论析高职院校当下现状, 我们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肯定, 我们更需要从宏心悲愿出发, 思其弊患, 揭其所缺, 方能真正推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当下之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急迫, 培育未来之高素质却更是眉睫。技能乃谋生之具, 德育方人生之本, 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谋生之具而荒废百年之德性培育。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见长, 然根本之构建依旧是德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千人计划下一篇:线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