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职教育

2024-10-24

中国高职教育(精选12篇)

中国高职教育 篇1

摘要:“中国梦”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 掌握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特征, 通过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推进“中国梦”教育“三进”活动、增强学习意识, 提高素质和专业能力, 培养实干精神,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构建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校园文化平台等途径, 增强“中国梦”教育进学生头脑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中国梦,主要途径

“中国梦”, 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 这一理念提出后, 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 “中国梦” 的热潮。 在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 “中国梦”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在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时, 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想观、价值观、信仰观。 在“中国梦”的激发下, 让广大高职学生做到“三严三实”, 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的梦想而接力奋斗。

一、“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了 “中国梦”这一新概念, 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一新概念提出后, 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纷纷提出了地方梦和行业梦, 而 “高职教育梦”是实现 “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中国梦是高职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大好机遇期。 “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2。 对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在“中国梦”的指引下, 高职学生能够开发潜力, 好好学习, 练就过硬技术和能力, 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2.高职学生是实现 “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 从这个内涵看,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成千上万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 有国才有家, 国家首先富强了, 学生个人的梦想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 梦想早日实现了, 高职学生才会有干劲投入“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二、当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特征

当前的高职在校生95%以上是“90后”, 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有盲目性和模糊性。

1. 侧重于近期理想和个人理想。 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双重成熟期, 处于理想观、价值观、信仰观成熟的关键期, 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身物质利益的实现, 对未来生活充满过高的或理想化的美好期待。 因此, 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短期理想, 更倾向于关注个人利益的未来理想, 例如将来找到一份工资高、待遇好、轻松休闲的工作 (职业理想) , 让自己及其父母等家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生活理想) 等。

2.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有多元化、多样化、不稳定的特点。 21世纪, 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加快了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变化速度, 在个人头脑当中, 对理念信念的选择和判断呈现多元化特点, 即理想信念人人不同。 由于学生的个人意识较强, 加之信息来源多途径的冲击和家庭背景的差异, 因此, 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另外, 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意识较低, 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不够深入, 所以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4。

三、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 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 每个高职学生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1.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推进 “中国梦”教育“三进”活动。 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三进” 活动, 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将对“中国梦”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准确解读, 进入思政理论课教材, 并精心组织教学。 另一方面, 政治教师要广泛利用形势政策教育讲座、业余党团校培训、学校宣传栏、广播台等开展好全方位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2.增强学习意识, 提高素质和专业能力。 学习能力影响 “中国梦”发展走向, 决定 “中国梦” 的实现程度。 毛泽东反复强调:“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5邓小平同志曾说:“学习是前进的基础。”6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 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理想信念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世纪背景下,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广大高职学生应自觉做到“学习日常化, 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 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7, 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

3.培养实干精神,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更是中国梦和个人梦想成真的唯一途径。 广大高职学生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 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同时, 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广现代学徒制度, 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或者实际工作中领会“中国梦”的思想, 让“中国梦” 真正成为自己坚定的思想理念, 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积极投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 不断锻炼基本能力和技能。

4.积极构建高职学生 “中国梦”教育的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的教育效果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风、校风、班风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 让高职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深入学习“中国梦”和领会“中国梦”。 还可以利用校园信息化媒体平台, 不断传播扩展“中国梦”的思想。 充分发挥社团宣传作用, 政治教师要举办思想理论社团, 教育高职学生为了“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总之,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 让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梦”与学生个人梦想是辩证统一的。 每个学生的梦想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个人梦想的实现是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 个人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 因此, 通过“中国梦”的教育, 让学生不断成长,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

注释

1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

2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4.

33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6.

44 孙娜.浅析“90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点及对策.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2) :18-19.

55 莫志斌.邓小平与毛泽东——说不尽的世纪两伟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378.

66 邓小平手迹选 (第一卷) 题词.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04:99.

7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47.

中国高职教育 篇2

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育也是他们教育的亮点,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也比较关注和学习他们的一些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和学习,对德国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与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模式相关联系。“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德国“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强调要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一、课程内容特点

(一)少而精。“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

(二)实用。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强。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

(四)高度综合。综合设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用到专业实践中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以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除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外,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原则上不单设理论课,不是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以“学习课题”形式进行 1.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

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以学习领域为单元,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使职业技能的培养按涉及实际工作任务的项目或课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因此,非常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学习课题教学安排灵活

以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学习课题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采取跨学科、跨学年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为保证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德国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一般要具有综合大学毕业(硕士以上);三年以上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4.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教师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尽力把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艺术水平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实训途径

德国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有如下五种途径:(1)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实用、虚拟模拟仿真化,包括洞穴式、嵌入式现代化虚拟模拟仿真手段;

(2)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教育中心的餐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运作,学生轮流顶岗,负责餐厅日常运营,解决烹饪、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实训实习;

(3)加入“虚拟公司”系统,该系统总部设欧洲,全球近万家,其中德国院校办的就有800多家,中国院校有1家。其经营管理动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从申请开业到停业或破产都依据法律程序。内部机构健全,分工负责,帐单、资金和物品流程规范;

(4)送往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如开姆尼兹市手工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可提供电子、机床、建筑、汽车、木工、餐饮、点心、营销等35个专业800多个工位的实操实训教学,接受技能训练的既有学历教育各个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实习生,也有短期培训、转岗培训,以及报考培训师资格人员等。该实习中心总投入约1.25亿马克,每年耗费材料合计金额200万马克以上,经费来源95%来自于州政府,5%来自手工业协会;

(5)社会各类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由于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企业,政府将根据企业接受学生数量和时间予以减免税收,所以许多企业都比较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四、德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与考核 1.评价与考核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2.评价与考核的原则

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 ①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

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④

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3.评价与考核方式

不举行结业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则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

对每个“学习领域”只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

五、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对我们的启示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专业课程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尽管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理论系统性、知识全面性的痕迹,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应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有益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第一岗位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成长发展。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以项目教学为核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尽管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我国应借鉴德国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学项目开发及配套的活页式项目教材开发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业务考核与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以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推进实训条件建设

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因素,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应借鉴德国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的实训条件建设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实训建设,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部分项目企业实训难题,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提供有效途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载体。4.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中国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东盟 高职 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秦远强(1970- ),男,广西临桂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音乐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18-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生产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桥头堡,近十年来,两地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不仅有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还有文化交流活动。当下东盟国家与中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东盟音乐与中国音乐之间的交融日益融洽,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音乐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应当加入东盟的音乐文化,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加广泛的知识空间。

一、培养现代职业音乐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扩大,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融洽,职业教育也应顺应这一发展潮流。

音乐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音乐教师,应结合东盟背景尽快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加强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在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入探讨,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去指导理论教学、学生实践、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尽快掌握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当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建设具有现代职业理念的教材

教材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高职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方面要结合东盟这一背景。在教材的编写人员组成方面,除了职业院校的教师外,最好邀请社会、行业、演艺团体等一些专业人士合作编写具有特色的职业教材。教材内容除了包括音乐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入东盟十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做到教材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充分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将东盟国家的一些著名音乐素材加入教材。比如,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想到《梭罗河》《照镜子》《星星索》等歌曲;提起越南音乐,人们会想到《忆河内的秋天》《大树之歌》《母亲》等歌曲。这样在教学内容里,既有音乐专业知识,又有东盟的音乐内容,以及与东盟相关的背景内容。在教材编写好之后,可拿样稿与东盟方面的音乐家进行沟通,让他们对教材内容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完善、修改。还要配套相应的教学课件、视频、音频、图片、教材指导书、网络资源信息等辅助教学资料,满足教学需要,做到理念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时安排上,留取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音乐课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队伍的组建上,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职称与学历,做到两者合理搭配。二是要加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科研工作水平,要求做到人人是教学好手,个个能写(论文)能做(课题)。三是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素质人员的培养。安排专业教师到演艺行业、社会团体学习,进行顶岗实践等。四是要加大力度将社会、行业的能工巧匠、行业能人引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争取实践教学课由他们担任教学。五是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六是要利用进修、读研、出国学习等方式提高现职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知识,鼓励教师申报更高的职称。七是要引入东盟国家音乐人才和教师。在东盟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只靠本学院的教师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地域优势,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大力引进东盟音乐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从而为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打下师资队伍基础。

第二,对于新加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落实岗位要求。(1)从职业教育出发,加强新教师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比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文件法规;(2)让新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示范教学,之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3)培训的每一位教师要说一次课、写一份课程设计、制作一节多媒体课件、到企业顶岗实践三个月;(4)完成职业教育理念的思考题。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能力,使其热爱教师事业,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等直观的教学内容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极大的挑战。项目化、任务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场景,这样更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分组演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二,利用电脑的互动功能,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曲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能从实践中掌握电脑制作技术,为今后工作增加一项技能。第三,加强现场实践教学介入。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彩虹。从2005年开始,“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如今已成为中越两国广播电视合作的典范,成为中越两国人民交流文化、深化友谊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广西与东盟开展的这些文艺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东盟艺术家的表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第四,加强立体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把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模拟小型演唱会或晚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编排、策划、表演等,培养学生的演艺才能。这样学生从中充分享受音乐的快乐,加深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表演力及创造潜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交流

广西与东盟各国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对音乐教师拓宽教育视野、增加阅历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可以到东盟国家学习、考察当地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促进两地文化建设。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邀请东盟国家的艺术家、音乐家担任音乐教师或课程院外带头人,和他们共同制定音乐教育的大纲、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在与外籍音乐专家的共同工作中,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完善以东盟为平台的高职音乐教育,为培养出既有音乐理论水平,又有东盟音乐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做出有益尝试。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日新月异,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音乐课程也加入了改革的行列。音乐教师应该紧跟形势,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2]许冰,马达.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J].人民音乐,2007(4).

中国高职教育 篇4

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1 英国建立完善的技能教育考核模式,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这既有利于学生的连续教育,也为学生分阶段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全日制可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也可选读职业资格课程;可边工作边学习,也可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学习,灵活多样多渠道。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比较著名的还有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BTEC是英国首要的职业技术资格方面开发和颁证机构,在英国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BTEC既代表商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这一机构,也代表一种职业技术从业资格。BTEC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同时,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目标。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等能力。BTEC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其评估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1.2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是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应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其三,行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企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前的职业教育,向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二是进修,主要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的短期培训;三是转岗,行业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适应新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由各州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

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院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由国家委托的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为了确保国家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而保证其客观性及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采用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国家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可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认可,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

2 国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借鉴国外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对推动我国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2.1 注重实践,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专业实习、现场教学为主转移。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以专业实习、现场教学为主,更多注重的是实践环节的教学,这是西方高职教育的一大显著特色。发达国家注重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为主向顶岗实习为主转移,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企业与学校因此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合作体系;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教育究其实质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 建立科学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及其技能考核模式。

发达国家的技能考核实现了从考核理论为主的考试考核向考核技能为主的考试考核转移,并以此作为引导和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的手段。我国应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善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消单一的理论考核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技能考核,从而充分彰显高职教育技能考核的特色。

2.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市场进行专业设置。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因为工企业广泛的参与,使其专业设置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性,充分反映了地方的需要,不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从而使其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得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业率高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亟需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凸现出来,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出现招募难、“技能人才荒”的现象。这意味着我国的高职教育体制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还应深入地研究未来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预测适度超前的设置或调整专业,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石吉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

[3]魏东新.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

中国高职教育 篇5

之中

【摘要】本文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必要性。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入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对教育的关键要点进行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政治面貌以及世界局势等。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明确国家发展情况、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清楚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校的整体建设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学校的党政工作人员,全体高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通过思修课、时事政治课等课程学习与国家政治、世界实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校党政工作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教育,达到思想发展的目标。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结构和路线,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与现今学生的思想发展并不完全符合。一方面,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政课和党政教育的很多内容,接受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人格发展的关注特别少,没有将思政教育内化成学生的个人特征,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热荨鼻考痈?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淀和传承留下来的中华文明之核心。传统文化涉及到个人生活、个人发展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家国信念等各个方面,接受并继承传统文化,是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行为而内化成个人特征,通过个人特征的的集体化展示,形成民族精神。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教育途径方面,传统文化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既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又能够展现出充分的教育效果,值得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应用。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取自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哪些内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课本上的举例内容以及观点大多都是建国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个人事迹,这些事迹虽然具有明确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于目前的生活环境与书本中的存在很大不同,社会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扩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我国社会传承已久的家国精神,更能够将优秀文化利用在当今的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势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很多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课堂教育为主;党政工作对国家政策和会议精神的传达,以宣传类的活动为主;辅导员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沟通和说服教育为主。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做到从表面上推行思政工作,并不能保证思政工作真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发展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个人的素质发展,无论从外显的行为上还是从内在的心理层面,都应该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思想状态。因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情怀。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参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以及传承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策略。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以个人的性格特征为教育的中心,有些学生在集体荣誉感方面感受性较强,有些学生更重视个体的发展,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学生组织起来,举行辩论会,请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分析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其次,从学校环境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当中,形成了很多与民族精神相关的纪念日以及节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进行缅怀屈原,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无论是个人素养的发展,还是高职学生集体的成长,都应该表现在高职学生在校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当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实践性,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个人以及集体活动中的行为指导,可以在高职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予以验证。以高职学生的实训为例,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企业管理规则,需要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同时展现出个人的优秀素养。这些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表现。《弟子规》的“出则悌”篇,可以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实习岗位,怎样听从企业指导者以及老员工教导的准则,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职业指导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实训中践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表达的积极价值,通过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合理的处事态度。这是高职学生思想发展的表现,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有效的表现。又如,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就业选择困难,面对应聘失败也很容易灰心丧气,这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其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以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都能够为学生择业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再次情况下,教师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恰当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另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并非将传统文化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仍需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否相符合,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高职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发展高职教育之必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使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并且,能够通过渗透教育的方式,搭乘学生的内在和行为共同发展,值得各高职院校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国高职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国梦 高职高专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是宏大广远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然而,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的可实现性和可依据性决定了它与空想和幻想存在本质性区别。信念是个人坚定不移的想法。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会支配人们的精神生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够统一和富强。对于个人而言,理想信念是自身发展的精神支柱与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确定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梦的主旨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一脉相承。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中国梦为理论依据,探索如何将中国梦的核心精髓运用到专科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从而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高职高专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和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征

1.高职高专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首先,专科学校普遍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广大教育者只是注重了一些比较具有时效性的工作,比如常规管理和评优等工作。学校则把学生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知识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却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

其次,学校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不符合。90后的专科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却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多数专科生来自农村家庭,但他们同样渴望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他们从事各种兼职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以至于价值取向扭曲,功利主义空前严重。专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勤奋的求学精神,加之社会对专科学生的认可度不高,他们必须同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些因素都使他们丧失了自信,失去了目标,陷入极度迷茫的状态。普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以学生的實际情况为依据,缺乏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教育活动。第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具体心理特点的忽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完全不能吸引新时代鲜活的大学生个体,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特性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具有一定的共性: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加强。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追求自主、自立、自强,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理解。但大部分90后专科大学生过于张扬,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对客观事物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以消极、偏激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他们崇尚社会上一些非主流和消极的错误思想,看不到真善美的现象,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加强。专科学生过分膨胀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缺乏包容和理解之心,总是以自己偏激的思维看待和处理问题。

第二,务实、理性的价值观念普遍存在,高职高专学生缺乏个人的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专科院校向实用性和运行性大学转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多专科大学生都避免好高骛远,注重实干,追求实效。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层次,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状况,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通过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和投入社会实践来增强专业技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专科学生缺乏个人的稳定发展。一些社会理想、激情被理智和客观的社会行为所取代,他们缺乏理想和人生目标。当他们遇到挫折、复杂的感情和就业等问题时,就会变得情绪化,丧失目标,迷失自我。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他们面对政治信仰,一无所知,感到迷茫。他们的理想信念模糊,不能合理制定适合自身稳定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扭曲,功利主义盛行。他们中大多数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大多数学生乐于彰显自我的个性,却缺乏团结协作观念。

二、以中国梦为导航,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国梦将成为中华民族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它将影响全国人民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工作。“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在青年群体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主旨和内容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总纲领,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中国梦的体现之一。以中国梦为导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理论入手,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专科院校的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切忌远、大、空。教育者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途径,以中国梦为导航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充分运用视频等直观的视觉体验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比如观摩《建党伟业》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宣传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宣传典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利用网络加强中国梦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志存高远,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个人梦。其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介表达学习的想法和体会。针对专科院校学生主体意识强和思维活跃等特点,教育者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和演讲等形式,分析学生的理论学习心得,强化学习效果。此外,可利用微博和微信的互联工具,表达学生对中国梦的看法,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高职高专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社会实践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促进学生“三观”的最终形成。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必须与社会相联系,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加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各种救助活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深入到社会中去,才能汲取广大人民的经验和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把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相结合。

三、高职高专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树榜样、立典型,坚持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首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靠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拼搏。因此在专科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树立先进榜样,弘扬先进典型。教育者应该利用90后学生爱攀比的特性,在他们之中以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作为榜样,以优秀的党员为楷模,利用宣传栏和班级QQ群等有效宣传途径让广大学生了解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高尚的品格,锻炼坚韧的意志。其次,坚持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生群体这种天然的教育力量,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启发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提高。在集体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团结协作,引导广大青年投去追求中国梦的光荣事业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国高职教育 篇7

一、工业4.0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特征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 许多企业通过提升智能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水平, 初现中国智能制造的雏形。在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制造行业呈现了以下特征:

1.多种水平共存

目前, 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 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 部分企业处于工业3.0阶段, 工业4.0是制造业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涤故更新的发展战略, 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2.工具软件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过程、生产实施、生产服务, 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 这些工具是按照参与者 (设计师、控制程序设计师、可视化程序设计师、维护技师等) 的任务和工作方式制定, 作为参与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工具的使用, 将无法工作。

3.“互联网+智能制造”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智能制造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 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通过互联网将工厂与工厂内外的事物和服务连接起来, 同时实现工厂与用户、工厂与企业、工厂与零售等各相关节点的无缝互联、互动, 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并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使得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4.工业云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想选择

工业云是在云计算模式下对工业企业提供软件服务, 使工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工业云”按需求用量付出租用费, 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软硬件设备, 大大降低制造业信息建设的门槛。

二、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人才需求

在“工业4.0”时代, 工人是否会被机器替代?信息化、综合化的智能工厂是否还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答案是肯定的。“工业4.0”的实施对现有的制造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也对制造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工业4.0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在“工业4.0”中, 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 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也会逐步退出, 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1. 知识型技术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

“工业4.0”时代, 智能设备逐步替代单一岗位技能的劳动者, 制造生产已不是生产线上传统意义的懂技术的工人为主了,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劳动者, 他们用知识、信息来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 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当然, 技术技能不会因知识而成为多余的东西, 只有掌握了专门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人员才能成为智能制造设备的主人。

2. 由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

“工业4.0”时代, 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 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 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的重新组合, 一劳永逸的就业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 具备“即插即用”能力。企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也由专项技术技能提升为以职业群为基础, 具有在职业链上的职业迁移能力, 并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 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3.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工业4.0”时代, 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区域和大数据特性, 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人才除了要懂制造技术, 还要懂IT、大数据, 懂得用创意的方式和顾客沟通, 懂得高端、精密、智能化设备调试和维护维修等等。可见,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除包括专业能力 (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高端设备、智能设备维护维修能力等) 外, 还包括以下能力:能够有效地交流沟通, 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工作, 具备灵活的人际关系;乐于解决难题, 有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能够承担责任, 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有效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 有创造、革新和批判的思维和能力;能熟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有跨越不同行业的能力, 适应跨文化流动的能力。

(二) 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推进, 企业的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正发生着变化, 传统岗位被新型岗位取代, 人才的需求正悄然发生变化。

1. 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激增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缺口20万, 并且还以每年20%增长。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制造厂商需求机器人调试、销售、售后技术支持和营销人才;二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需求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等专业人才;三是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求机器人工作站调试维护、操作编程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调试人员更是缺口巨大。

2. 智能生产、制造等复合性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 员工需要具备应对工业4.0的基本素质, 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 CAD、CAM、CAE、CAPP、MES、ERP等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 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将会普及应用, 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

3. 适应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的人才

我国制造业是工业2.0、3.0、4.0多水平并存的格局, 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从阶段适应性需求逐渐向高层次转变。从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战略中可以看出, 从现在到中国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一段时期内,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助推2.0转型升级到4.0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应对中国制造2025, 高职人才培养的趋向

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我国制造业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高职教育对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说在“工业3.0”以前, 高职教育是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育, 那么在“工业4.0”时代, 其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原则, 积极践行“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三级平台”的教学模式, 把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校企深度融合, 深化“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2010年独创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新形势, 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围绕“娴熟的专业技 (术) 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的实际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 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 “多方参与、全程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1. 对接中国制造2025, 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明确办学定位,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 对接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 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增设机器人方向。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节点, 加快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速度, 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 做强工业自动化专业, 力争三年内培养出一批掌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装备技术人才,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是成立机械类专业群。调整、整合数控技术、模具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 进行合并建设, 加入3D打印技术, 面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养设计、工艺、编程及PLM管理的技术人才, 强化工艺、工具 (如UG) 、多轴编程等专业核心技术学习, 严格考核,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推进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 教育专家主导的制造类、装备类专业群基础课程研究室, 强化基础课研究, 提升基础课程水平, 整合和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核心课程。如机械原理 (设计、制造) 、工业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互联网技术、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等课程, 制定课程标准, 确保基础核心课程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对接智能化制造企业,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中国制造2025, 企业是主体。作为培养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的高职院校, 要主动谋求与企业合作,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条件建设, 使学生接受良好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 熟悉和掌握制造行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一是加强现有实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把数控实训中心DNC连网, 让设备与机房、PLM实训室与服务器联接起来, 逐步实现数控实训中心网络化、数字化。

二是推进工业机器人实训条件建设。与中日龙 (襄阳) 机电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推进工业自动化实训室建设, 重点在集成与应用, 即: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离线编程及机器人集成;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欧安电气、江山华科等器人集成商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 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改造, 提升教师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三是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谋求与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海尔集团、顺络电子、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依托企业数字化车间, 校企共建智能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对接复合型人才需求,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 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如何面对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生产设定好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是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企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是实行学分互换制, 增加专业之间的渗透和贯穿。核定必修课程数量, 增加模块化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范围, 设计各类专业实践项目 (含素质拓展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意设计项目等) , 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课程模块和参与实践项目开发活动, 实现实践活动与选修课学分的互换。

二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 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积极推进《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省级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 给学生创设逼真的沉浸式虚拟仿真环境, 为学生建模、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强化建模软件、仿真加工软件、仿真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精品课堂工程。积极推进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力度, 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率, 提升学习效果。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三级平台”的教学模式

“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我校2002年独创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的要求, 结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 打造的教学模式。

1.“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内涵

“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 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原则,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 (任务) 、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 融合相关职业 (技术) 标准, 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教学模式。

2.“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实践

一是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为重点, 改革、整合人文工具课程, 搭建通识能力平台。学校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方法、社科类等课程纳入必修课, 另开设满足学生对接未来的公共任选课, 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同时, 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如: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教育和语文能力, 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按照“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孵化创新产品”的阶梯式模式分学年推进;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结合专业类型, 改革教学内容, 重点传授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在专业上的应用。

二是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合相关职业能力, 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 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结合专业大类的特点, 推行基于专业群框架的课程体系改革。即: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 各专业划定专业 (或方向) 核心课程, 兼顾未来发展接口, 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依据专业特点, 编制相应的专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 将创新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训练等综合素质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三是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 综合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设备维修能力等, 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从“学校、院 (部) 、专业”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学校层面, 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 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 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以及各院部的特色, 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 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 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

总之, 面对“工业4.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 为此, 必须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高职教育 篇8

一、 “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及其教育导向作用

1. “中国梦” 的主要内涵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 其本质内涵就是要求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 其中蕴含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 “实力特征”, 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变的 “文明特征”, 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 “价值特征”[1]。

2. “中国梦” 对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的导向作用

( 1) 有利于高职学生明确现实责任。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国际竞争的激烈与国家之间贸易冲突的加深, 促使我国国家命运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只有达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目标, 才能促进个人理想的实现。“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与责任。

( 2) 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追求核心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起到了不小的冲击作用, 使其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自我意识更为强烈。 “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职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

( 3) 有利于高职学生实现个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 “中国梦”的思想理念时, 特别指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中国梦” 的建立, 为不同的阶层与群体确立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这就赋予了 “中国梦” 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

二、 “中国梦”视域下高职学生的责任内涵与重要性

1. “中国梦” 视域下高职学生的责任内涵

在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中, 要求学生必须充分重视 “中国梦” 的引导作用, 树立起良好的自我生命责任意识, 能够在不断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经受住各种各样的挫折与考验, 不断提高自信心, 并要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划, 在不断提高自我责任意识的同时, 也要努力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责任意识[2]。

2. “中国梦” 视域下高职学生的责任重要性

在 “中国梦” 的视域下, 努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教育, 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也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更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自觉追求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实现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并能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梦”过程中高职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高职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 1) 诚信责任意识缺乏。许多高职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 经常出现逃课现象, 部分学生就算按时按点到教室, 也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 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考试作弊等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学校的助学金而对贫困生证明材料作假, 诚信责任意识极度缺乏。

( 2) 自我发展意识缺乏。许多高职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 学习的热情不够; 在生活中存在明显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现象, 甚至进行负债消费, 价值观的严重倾斜导致其出现信仰危机, 而在感情方面则更多体现在理智的缺乏与责任感的缺失上。

( 3) 职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由于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再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使得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选择非常迷茫, 职业理想不自信。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七年, 发现高职学生第一年毕业就业后跳槽和毁约现象相当频繁,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1) 教育的功利化导向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的教育逐渐向功利化方向发展。家庭功利化导向或教育缺失, 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化, 过分注重个人理想而忽略了社会责任, 更多注重个人利益, 追求自我发展而不能有效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且部分高职学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需求。

( 2) 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各大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学生的技能养成而忽视了学生的责任养成, 导致高职学生责任意识的不断缺失, 且各大就业单位与社会环境对高职生认同度不高, 导致学生对社会回报意识薄弱。

四、 “中国梦”背景下高职学生责任教育路径探析

1. 构筑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理论平台

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责任教育工作, 就必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责任教育平台, 设定以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家庭责任与个人责任为主的责任教育内容; 结合高职学生的道德现状, 不断完善现有的责任教育内容, 进一步提高责任教育的针对性, 来进一步加强 “中国梦”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宣传教育等。

2. 构筑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实践平台

首先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建设, 提高责任教育氛围, 不断创新责任教育方法, 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情感引导, 并要求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责任信念;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意志力训练, 来进一步培养其责任意志;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自我教育, 充分优化高职学生的责任判断能力, 通过榜样示范教育, 引领高职学生的责任行为, 从而有效引导高职学生成为 “中国梦”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校要不断完善责任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 完善责任教育体系, 使高职学生能够在 “中国梦”的视野下更好地提高自我责任意识, 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中国梦”作为我国的强国梦与富民梦的统一结合, 充分展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主要原则。要想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 就必须以“中国梦”为基础导向, 合理把握教学方向, 有效确定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而进一步实现其综合素质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国梦”视域,高职学生,责任教育

参考文献

[1]戴木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关于“中国梦”成为精神旗帜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 2013, (5) :5—8.

中国高职教育 篇9

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本科学校相比, 确实存在其独特之处。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绝大多数学生关心祖国前途,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活跃, 自尊意识突出, 成才愿望强烈, 具有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共同的特征, 但也确有部分学生被高考失利的阴影所笼罩, 自认是“低等生”和“学差生”, 对自身今后的发展缺乏向往和定位, 理想信念淡化。高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视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高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课程和相应的职业技能, 能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顺利毕业, 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就行了, 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边缘化。

2.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与高职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当代高职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90后, 他们在生活环境、思想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诸多矛盾性的特点。首先, 他们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视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追求自我的发展, 而不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其次, 他们重视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价值。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 部分高职学生走向了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轻视精神价值的道路, 部分学生产生了学校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甚至负债消费, 价值观的倾斜让他们出现了信仰危机; 此外, 就业的压力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习效果不尽如意, 再加上就业的压力致使他们缺乏自信, 使他们对将来从业方向、就业岗位和发展前景有些迷茫, 职业理想的不确定。而当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却普遍存在着对高职学生思想脱节的现状, 教育方法陈旧, 针对性不强, 实效性不够。

3.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落后、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只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师照本宣科, 一味地强调书上内容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陈旧, 与现实脱节, 教育方式单一, 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 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形成合力, 在此, 我们探究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1.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导向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职学生高度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崇尚自我成功的思想特点, 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良好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价值取向等结合起来, 才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建构, 才能达到针对性目的。

2. 传统内容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利用传统资源的同时, 更要将国内外、党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才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组织学生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 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们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 鼓励他们用发展党员眼光看待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策变化, 从而使他们能更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教育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建立网上德育阵地, 形成了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策略与框架, 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理论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但是, 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灌输方法兴趣不大, 而对于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观看影片等方法更易于接受, 因此, 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还需经实践体验的过程, 这样有利于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

4.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育主体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教师理论水平结合起来, 形成“双主体”。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进行, 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 理论水平不一, 他们从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因此, 要设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以实现教育“双主体”的提高。

三、以中国梦为引领, 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期, 在中国梦的引领下, 对进一步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是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 是激发学生为实践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有效载体。中国梦强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 即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梦想是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时刻强调学生们在社会、集体价值的大环境下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 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青年的命运, 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 创建中国梦教育的三个途径

( 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和根基, 中国梦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信念教育中要加强学校、院系、班级等三方面的联动, 分层次分重点的组织学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自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使高职学生能在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及时更新知识, 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 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 2)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强中国梦教育中, 要时刻与社会相联系, 既可以将社会上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请进学校为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利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从学中悟, 从悟中行”, 通过社会实践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 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实践能力, 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 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 3) 课堂教育。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 渗透中国梦思想, 改革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拓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等实践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增强大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能力。根据职业院校大学生兴趣特点, 通过课题探究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搭建中国梦教育的三个平台

( 1) 网络平台。网络的飞速发展能充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 为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认真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工具表达对中国梦主题的看法,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 2) 企业平台。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 他们的实训时间短则几个月, 多则达一年, 而且实习实训的地点比较分散, 因此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渗透到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中, 加强校企合作, 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举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中, 也可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与企业联合组织相关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在企业中实习实训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 从而为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 3) 校园文化平台。校园文化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功能, 能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校园生活丰富, 可以通过各类学生会、社团活动为平台, 进一步宣传和发展中国梦教育, 比如可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红歌比赛, 征文比赛等,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激发学生追寻中国梦,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3. 构建中国梦教育的三种机制

( 1) 多方协作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等各方面的联动。专业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更新,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授中国梦主题知识的同时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 辅导员作为与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 要经常研究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研究大学生人生价值、理想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基本理论教育, 帮助他们化解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矛盾, 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班干部要树立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树立榜样, 以先进带动后进。

( 2) 竞争激励机制。一是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梦知识竞赛等方式把中国梦思想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是可以把中国梦的学习过程与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创先争优主要指标, 优化评价激励机制, 从而推动高职学生对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内化, 扩充其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播渠道, 实现传播的广阔性和多元化。

( 3) 资源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 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 为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经费等, 不断创新载体, 丰富形式, 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青年是国之未来”, 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是双重的, 思想意识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梦是凝聚党和人民共识和力量的一面旗帜, 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充分挖掘中国梦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 对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选择好人生坐标, 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和政治保障。

摘要:目前,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同时也伴随产生了理想信念模糊和动摇的现状。“中国梦”的提出, 深刻内涵对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分析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入手, 针对其特点, 探索提出了创新的“中国梦”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戴韶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江淮论坛, 2010, (5) :164-167.

[2]李术蕊.职教人的“中国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3) :11-18.

[3]孙亮.网络时代:我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考[J].湘潮, 2007, (12) :98-99.

[4]张衍丽.关于“90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2, (2) :60-62.

中国高职教育 篇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犹如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史的皇冠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 民族素质的巨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 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相对薄弱。 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失去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用主义倾向开始显现, 集体观念逐渐淡漠, 个人主义慢慢抬头, 拜金之风渐渐刮起。

国内众多学者分别对大学生成才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 喻芒清[1]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内容、现状及主要途径与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王广珍[2]认为必须给予大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 任伟[3]认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影响。 陆建华、杨剑梅[4]结合“五四”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研究。 王新婷[5]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产生积极影响。郭学利、高红梅[6]指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手段, 拓宽教育路径。 张海波[7]提出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建构大学生的现代文化人格。 方凌瑾[8]对当前高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论述, 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方法。 赵卫新[9]认为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等方法。 苏宝梅[10]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 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高职生) 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 鉴于此, 本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对高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要普及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而且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 为了保家卫国, 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映。 高职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

2.2艰苦奋斗教育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深刻哲理。 中华民族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 都能克服艰难险阻, 不断向前发展。 认真学习这些至理名言, 对于当代高职生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2.3高尚情操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把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看成为人处世、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追求。 社会交往上讲求“大公无私”、“言必信, 行必果”; 个人修养上讲求修身养性, “独善其身”、“身正”等。

2.4奋发向上教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 在任何一个时期, 尤其是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 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奋发向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 挽救并振兴了中华民族。

3.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3.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 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一切都表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高职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3.2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动物的重要属性。 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集体、 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是一心醉心于金钱利益还是毕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成才教育在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1增加高职生的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宏富, 主题广泛、包罗万象, 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处世哲学等领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扩大高职生的知识面, 增加渊博的百科知识。

4.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怀

如果高职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 就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 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思想,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及理性的爱国态度。

4.3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 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哲学。 重人事、轻天道, 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理论。 《老子》、《易经》等著作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阅读这些著作, 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4.4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 培养多方面素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表现人类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 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对高职生仍有激励作用。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5.1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 诚然,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社会急需越来越多的拥有实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 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 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 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

5.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 建筑设计、道路取名、宣传栏布置等都应凸显传统文化;第二, 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如在课外活动时间内, 在校园的大屏幕上播放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或者播放《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电视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 发掘师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事迹, 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 撰写文章或者报道,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 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 让学生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之深奥道理, 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 2005.

[2]王广珍.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3 (6) :61-64.

[4]陆建华, 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 :148-150.

[5]王新婷.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25-27.

[6]郭学利, 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7) :47-49.

[7]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9) :51-52.

[8]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3) :174-175.

[9]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 2001 (3) :102-107.

中国高职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画的教学,始于1902年建立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由此,从过去的师徒制正式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教育教学的独立,表明了西方学院式教学体制取代了传统中国画教学这一古老的本土艺术体系。中国画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论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课程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画教学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由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差异,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一是知识目标的培养,掌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能力目标的培养,具备较强的美术与设计技能,能从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三是素质目标的培养,具备身心健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行为素质及道德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小学美术教师。按广东客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即“万金油”式人才,意思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通才教师。因此,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无疑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可喜。但纵观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课程的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落入了单一化、与教育实践课脱节、毕业创作(设计)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问题,对课程实施者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重等问题。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查为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的小学美术人才。是广东地区小学美术师资的摇篮,是美术教育教学星火相传的重要场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广东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院下设7个教学院部,设有48个专业。建院十六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调查发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单一化、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毕业创作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表明缺乏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没有足够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制约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画课程的

教学实践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全日制学生有216人。其中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3个班,五年制美术教育专业2个班,2016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班1个。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美术简史、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图案、设计基础、综合绘画、儿童绘画研究、设计软件、立体构成、色彩风景写生、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创作(设计) 等必修课构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对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画必修课与西画必修课课时比重分配不科学

中国画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持续下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画课程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并出现重西画课程、轻中国画必修课程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不科学和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等环节,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形成了学科地位滑落等诸多弊端。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西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细(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而中国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于简单化(中国画),其实中国画分科设置应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因此,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其二,课时比重不合理。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08节,西画必修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学时为336节,中国画课程学时为72节。通过中西绘画课时的分配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时比重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渲染西画必修课程教学实践,只注重学生西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国学知识和中国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给中国画课程教学实施者带来了新的难题,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育教学,对于中国画知之甚少的学生而言,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中国画的误导。因此,这些是导致中国画教学质量近年下降因素之一(表1) 。

(二)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

据笔者调查,发现该院学生所学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例如:小学美术课本(教育部审定2012嶺南版)从一年级第1册到六年级第12册教材中,出现古代、近现代名家中国画作品欣赏60多幅。教学实践课有:学画中国画写意蔬果、写意花卉、写意动物(一)及写意动物(二)。树叶和树干的画法、水墨画的画法。学生在实习阶段根本就没有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由于实习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差,指导教师缺乏对小学美术教材的研究,导致学生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中国画课程严重脱节现象。教育实习课程目的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由学生转换成实习教师角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关键在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引导,对小学美术教材进行解读与研究,学校应创造教学条件为学生实现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防止学科单兵作战的弊端。

(三)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难于展开

据调查,目前中国画课程在艺术实践中难于展开的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实践的困惑问题。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的差距等因素制约, 学生自然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加风景摄影的主要实践者。中国画艺术实践课对大三学生毕业创作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艺术实践课目的是学生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探索,揭示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规律,也是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

(四)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

笔者发现,展厅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西画作品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深度和内涵。中国画作品与水彩、水粉、油画作品等相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平日过分渲染西画,忽视中国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创作实践(设计)课中普遍存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毕业作品是学生用艺术语言对生活真诚的情感倾诉,是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导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二、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和完善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中国画教学实践是美术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中国画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比重、艺术实践课、教育实习课、毕业创作(设计)课等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加大力度对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完善中国画教学实践课程。因此,课程的构建与完善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充分做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比重、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完美的课程对接和使学生作品具有可读性,都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对推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改革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2,(04).

[2]2013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3,(10).

[3]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4,(05).

[4]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5,(05).

[5]戴立德.主编小学美术第一册至六年级十二册[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6]李桐.从私淑到学院——20世纪到30代中国画教学的转型分析[J].艺术探索,2005,(03).

作者单位:

中国高职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 已经成为当前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旗帜。

一、“中国梦”的高等职业教育维度内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共产主义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社会, 这也是千百年来, 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但是,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一个渐进、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完成之前的长期累积和持续推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必须推进多方面的追求和目标, 但是其核心价值维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总体的又是个体生命的;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所寄托的理想, 最终要落实和回归到个体的幸福生活中。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 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山取得成效。”这标志着中国梦是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同时, “中国梦”也是多维度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上,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 尽快提升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现代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 “中国梦”的高等职业教育维度内涵应是,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价值观、实践观, 实现青年学生的技术强国梦、个人发展梦。

二、“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契合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紧跟时代,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 中国梦又是一个包含了崇高理想、价值旨归、实干兴邦的多层次概念, 具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点。

1.“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理想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表述的正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中国理想。

中国梦首先是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宏观叙事。一言以蔽之,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际上, 它蕴含的是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第三步。

中国梦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十八大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共同富裕、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清正廉洁天蓝水净……, 是立足于为个人梦想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空间, 为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善、生命内涵的丰富、发展平台的打造提供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反映的正是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

同时, 中国梦深刻阐明了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 提出了三个“共同”:“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是“舞台”与“主角”的关系, 个人绝不是民族复兴的旁观者, 而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担当, 把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 个人力量与社会力量统一起来, 将中国梦内蕴于每个个体的发展之中;个体的理想实现也为中国梦贡献能量。

2.“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习近平提出的“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为何能够成为当今最具感召力凝聚力的话语, 因为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对于个人而言, 意味着实现了消除阶层差别、身份差别的公平, 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梦想成真, 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中国梦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国梦最为深层次的价值宗旨是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推动每个人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这一价值宗旨充分激发了每个人的梦想激情和创造活力。

3.“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实践观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国梦, 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 青年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兼具梦想家与实干家的双重身份, 就能在人生精彩的同时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对于青年学生而言, 首先要志存高远, 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 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其次要立足现实, 我国改革发展的现状要求青年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三要踏实肯干,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立足本职埋头苦干, 就能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的路径探析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的通俗表达, 是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解答, 体现了党执政理念与执政思路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讲求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1. 打造梦想课程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理论课程理应紧跟时代步伐, 将中国梦蕴含的理想观、价值观、实践观传达给学生, 使之在学生“三观”的塑造上发挥正能量。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特点出发, 从优化顶层设计着手, 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基础”课项目化, “概论”课专题化、“形势与政策”课论坛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新鲜的理论成果和典型案例解析融入经典教学内容;实行“首席教师备课制”, 共享优质资源;改造教材体系, 突出政治实践环节, 强化学生主体,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2. 提供圆梦载体

多样化、接地气的教育形式是扎实有效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立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的实际, 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时代诉求。在教学方面, 应增加体验式教学比重, 转变单向度的课堂传授。加强新媒体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团队的QQ群、微博、微信、网上社区、手机报等的运用, 形成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实践方面, 着力为学生提供践行理想观、价值观、实践观的途径。如投放校内资源建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选聘学生担任事务中心助理, 在服务与互助中体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力量。在政治氛围方面, 加强对舍风、班风的塑造和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 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作用, 用好用实教育基地的生动直观的育人作用, 为学生的“三观”养成营造健康的思想生态环境。

3.建设筑梦队伍

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模式, 同时, 重点打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筑梦主力队伍, 实现思政课教师的“双师化”建设。思政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之余, 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院系学生教育和管理, 在各级党校、“党员宣讲团”等学生组织中担任指导员。建立较稳定的思政教师联系院系学生制度, 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实践中国梦蕴含的理想观、价值观。实现思政教师在学生的学业与人生、个人的教学与教育两方面的“双师化”。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辅导员是引导、服务、督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康养成的专职人员,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这支队伍应秉持职业化、专业化的理念, 确立辅导员岗位职责、职业准入、工作评价和成长发展的科学标准, 真正从专业、学历、年龄等多元化要素上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使之具备实力打造中国未来的梦之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2]刘云山.在2013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1-5 (1) .

[3]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J].求是, 2013, (11) .

上一篇:商贸企业库存管理下一篇:国家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