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2024-09-21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精选8篇)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1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摘要在国画专业教学中,传统线描主要注重线条的表现,对体的关注比较少,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国画的创作已突破了只注重线条的定式,尤其在借助块面和明暗的作用等方面呈多样化形式。因此只重线描的训练局限了学生对当代国画特性的把握,影响了其国画创作的流畅性。应加强线性素描课在国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线性素描观念和技法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国画意识。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育一直是缺乏关注的一块,其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高校国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国画基础薄弱

进入高校之前,大多数学生很少接触国画的相关技法,有些人甚至缺乏对国画的基本认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基本上是西方绘画的相关理论与创作方法。由于在我国的美术类专业考试中,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素描、色彩和速写,并且以西方绘画的评判标准作为考试结果的评判依据,从而导致了相关学校和学生对于国画的不重视。另外,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课基本上是在走形式,即使是开设了美术课,也没有多少关于国画的内容,从事国画教学的教师更是极度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国画基础薄弱是不言而喻的。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大多是以西洋美术教育的课程作参照,对于国画内容的设置相对较少。另外,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因素,所开设的实验课、材料课等,也都是以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创作材料作为课程研究的依据,对于国画创作中所需要的材料等研究的相对较少。

1.3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国画的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受到师傅在构图方式、表现技法、精神意境等多方面的指导,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来看,这种系统性较为缺乏。

1.4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国画的鉴赏和创作与个体的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关系更是紧密相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特别是在扩招以后,许多新入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的,他们在高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以前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有限,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底子比较薄。而在大学阶段,又缺乏相关的课程及活动,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较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国画精髓的理解,导致他们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

1.5教师的素质不高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自身的素质都是不能忽视的。受国画的特殊性的影响,国画教师本身的素质对于国画教学的影响是更为显著的。从目前我国高校国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本身的素质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有的教师虽然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却有所欠缺,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理论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成为了我国高校国画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2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专业教学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借助西方艺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性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训练时充分体现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和写意精神。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转变观念,把国画传统的线描练习融入到以线为主,结合明暗、块面的线性素描的意识中去。在具体操作上,强调用线条来简化描绘对象的基本关系,描绘对象并表现对象,让学生认真体会以线为主的素描写生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发挥线的表现力。同时,多给学生介绍些中外优秀的经典线性素描作品,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

2.1培养学生线面结合的线性表现能力

线条是塑造和表现形象的重要手段,线条表现力的强弱,对表现技巧有很大影响。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用线的主次、强弱、疏密、虚实等变化以丰富线条的表现力。比如说:画棉麻制品等,可以用粗涩的线条;画粗硬物体可用坚挺的线条;画柔软衣物可用圆润的线条等等。还有,在对物体的形体结构、体面转折、体块起迄关系进行表现时,用线要明确肯定,其它部分则相对减弱。在物体空间的表现上,用线则应讲究前后、虚实、轻重、粗细等变化。在教学时我们强调线的同时进行一些块面和光影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在最初的线性素描练习中,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线面结合的画法,应要求学生先对物象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位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对其结构、比例、空间及透视等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紧紧把握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特征,通过面的分析,准确把握外轮廓(边缘线)和内轮廓(结构线)之间的关系,形体的空间透视变化与形体的体面转折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而找到反映对象内、外部各种关系的表现方法。线性表现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造型能力的最好办法。

2.2加强写意性的训练

培养学生意象思维能力具有写意性是国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国画线条本身富有很强的表现力,用线来描绘形象时,多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感物抒怀,托物言志,也是国画的审美理念之一。当我们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眼前的一切情景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引起情感的波动与精神的共鸣,从而显露于笔端,进而在画面渲染上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此时此刻客观物象升格为主观意象,我们的意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调动。线性素描以线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象性,它重在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绘画者的思想情愫,同时也在追求物体表象背后的意趣,具有浓厚的写意性。这正好符合谢赫的“六法论“所体现出的美学准则。

3结语

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国画的教学及国画对于学生意境、人文气息的培育作用,强调国画的基础地位,促进国画和西洋美术教育的相互交融,使他们掌握其特殊的表现方法,培养丰富的意象思维与准确的造型能力,从而为创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柳淳.浅析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J].成功(教育),2010(06).[2] 黎红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2).[3] 黄轩庄.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美术教育,2003(05).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2

1 高职生德育现状

无可否认, 当代大学生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社会个性和时代特征, 他们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有些大学生身上存在某些道德缺憾, 也是不争的事实。在高职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有诚信度降低, 缺乏社会责任感, 道德目标自我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行为庸俗化, “人道、博爱、奉献”的美德有点淡漠, 因此,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非常重要。

目前, 在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基本伦理道德的退化。

200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都震惊全国。象刘海洋、马加爵这些拥有高智商, 精神正常, 不懂得“动物也是生命”、生命可贵的大学生, 此举体现出他们人性的丧失, 反映出当今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基本伦理道德的退化现象。

1.2 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 往往忽视他人和集体, 缺乏协作精神。“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并不少见。

1.3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

多年的正面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认知, 但在实际行动中, 一些大学生受到功利、实惠、互利、本位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 又表现出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等倾向, 体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

1.4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具有双重影响。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当这种功利性和竞争性渗透到生活中, 就有可能会诱发贪欲, 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2]

2 开设《中国红十字会史》课的意义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为工作方针,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致力于“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的境况”,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推动公民无偿献血、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及红十字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红十字会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 起源于战场救护。一百多年来, 红十字会的任务也开始由单一战伤救护延伸到对自然灾害的援助、意外伤害的急救、自愿输血、社会福利以及开展世界各国红十字会、红新月会之间的友好合作, 壮大和平力量, 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等。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 红十字会组织庞大, 体系完整, 具有普遍性和很强的兼容性;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红十字本质与我国现有的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 可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有作为;红十字精神与世界通用的道德标准相一致,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国际观念的培养;红十字会的工作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弘扬中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3]所以, 通过开设《红十字史》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有比较好的效果。

3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于亨利·杜南目睹索尔弗利诺战争悲惨的背景,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于“日俄战争”的腥风血雨背景, 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抗日战争等战争时期的光辉业绩;和平时期下, 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献血捐髓、捐遗等活动的“生命工程”、备灾救灾的“救援工程”、关心老人、孤儿、弱智儿等特殊群体的“爱心工程”。对文化事业、外事活动等粗略带过的。重点讲述内容均能对学生德育产生正面影响, 对红十字精神的宣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十字博爱工程的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红十字会的生命工程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红十字活动的长期坚持有利于大学生意志品格的养成。[3]

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一些方法:

3.1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 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 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 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近代红十字会在战争年代进行的战场救护、灾疫救护等的讲述要注重典型人物事迹的讲解, 并结合相关战争影片让学生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讲解关于“生命工程”时, 可以联合学校团委举办健康知识普及和初级卫生急救培训, 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救互就能力。对于无偿献血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得出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 针对献血捐髓是否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及哪方面的影响作出科学的解释, 同时突出献血捐髓将使垂危的病人获得新生, 是爱心的奉献。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可以通过开展同伴教育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结合以上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其珍惜生命、爱护他人的意识。

3.3 讲解“爱心工程”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让学生尽自己所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例如:与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孩子建立帮扶联系, 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在志愿服务中, 学生既可以完成自己专业知识的课外实践, 又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 在讲述当代红十字会的职责时应结合影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五·八”世界红十字日让学生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相关活动, 现场感受活动氛围。在考核此门课程时, 要兼顾此门课程对学生德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例如, 学生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活动、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等均应有相应的分值, 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爱心活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 尽力达到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形象, 树立光辉榜样, 以人育人;整体掌握历史事件, 以史载道, 以事育人;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观看红十字相关影片, 以情育人;联系现实, 挖掘德育的新内容, 以“时事”育人;课内外结合, 实地参观, 以景育人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 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生命观。[4]

总之, 通过开设《中国红十字史》选修课, 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红十字活动, 给学生灌输“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生命观, 对学生的德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探讨在高职生中开设《红十字会史》课程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 倡导学生“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生命观。

关键词:红十字,德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全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教育报, 2002, 9, 11.

[2]辛婷, 周凤生.当前大学生德育的几点思考, 西南科技大学[J].高教研究, 2006, 2, 72.

[3]张雪松.论红十字会工作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 12:81-82.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3

[关键词]WTO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赵连瑞(1964-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职业教育与管理;晋秀波(1972-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职业教育与管理。(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82-02

随着中国加入WTO并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将传统的囿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的开放式教育,加快发挥其终身教育的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众所周知,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整合型、实践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主动适应WTO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力素质差的现状,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尽快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加入WTO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人文素养与心理状态的要求更加严格。加入WTO后,更加要求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与国家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求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进行立体交叉整合。要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为主干,以世贸组织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最后,要注重人才能力结构上的多元复合。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实际的问题。在我国加入WTO后,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入,境外教育资本的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等,将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同时,“开放教育市场”也将对我国现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形成强烈冲击。

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衔接紧密的教育类型,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主动适应WTO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改革应首先从教育理念的革新切入。首先,要变重“传承”知识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其次,要变重“专才”教育为重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三,要变重“理论”传授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要强调把现代高职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基础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实践培养也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其四,要变重“守业”训练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微小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理应得到推崇和培养,高职教育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最后,要变重“单干”培训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加入WTO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是高职教育面对WTO挑战必须应对的课题。

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教育功能

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内,职业教育主体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厂商、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等,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提高经费投资效益,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改变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分散、竞争力弱的局面,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盘活现有教育资产,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精品,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利用规模优势和办学特色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复杂多变的能力。

1.完善技术教育体系,培养技术精英。培养技术应用型精英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包括:着手进行本科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技术教育,使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按人才成长规律培育技术精英。我国要加入国际竞争市场,必须拥有大量具备全球意识、竞争观念、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从素质结构来看,各类交叉复合型人才应是高职高专外向型人才开发培养的重点。

2.完善教育功能,使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要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这并不是将各种功能简单相加,而是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要加强重点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育质量标准来迎接培训市场的开放,要努力争取使高职高专教育标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得到国际认可,使我国的技术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3.推进终身教育,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从长远规划看,创建社区学院、建立全国的社区性高职高专教育网络是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解决高教结构不平衡和地区差别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满足社会和学习者多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保证。

4.融合网络技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必须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尽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此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在内的动态系统。应进行总体规划、科学设计,以校园网建设和总体网建设为依托,建立电子政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等为主体功能的信息网络化平台,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社会,并面向世界,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更新教学内容,接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的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建立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能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满足加入WTO后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外资企业对我国人才需求本土化的需要。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办学管理体制,加速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主要做好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经费、制定规则和标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功能,必须理顺内部职能,简政放权,克服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要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办学环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增加管理透明度;政府行政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机制,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手段、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加入WTO对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内容的充实、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相互交流都有促进作用。高职教育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缩短同国外的距离。从思想上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变重“专才”为重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加快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还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影响更为巨大而深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规模、质量、效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为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应立足当前条件,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逐步提升教育层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J].教育与职业,2005(8).

[2]武怀海,孙思珍.入世后职业教育怎样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12-24.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4

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的通知

各有关高职高专院校: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建设,省教育厅决定从2011年6月起,对我省第三批确定的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其中申报示范或特色专业的试点专业进行评估验收。通过评估验收的示范或特色专业可同时申报“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群。

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要根据《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评估验收方案(试行)》(附件1)的要求,向省教育厅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估验收(具体工作日程见附件2),评选出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

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评估验收方案(试行)》的要求,认真做好检查和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检查和评估验收,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加快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目标的实现。时间安排:申报评估验收的学校须在6月30日前向高教处提交申请(否则视为自动放弃),我处将组织专家组7月15日前实地评估验收。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5

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育也是他们教育的亮点,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也比较关注和学习他们的一些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和学习,对德国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与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模式相关联系。“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德国“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强调要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一、课程内容特点

(一)少而精。“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

(二)实用。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强。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

(四)高度综合。综合设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用到专业实践中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以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除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外,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原则上不单设理论课,不是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以“学习课题”形式进行 1.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

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以学习领域为单元,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使职业技能的培养按涉及实际工作任务的项目或课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因此,非常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学习课题教学安排灵活

以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学习课题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采取跨学科、跨学年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为保证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德国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一般要具有综合大学毕业(硕士以上);三年以上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4.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教师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尽力把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艺术水平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实训途径

德国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有如下五种途径:(1)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实用、虚拟模拟仿真化,包括洞穴式、嵌入式现代化虚拟模拟仿真手段;

(2)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教育中心的餐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运作,学生轮流顶岗,负责餐厅日常运营,解决烹饪、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实训实习;

(3)加入“虚拟公司”系统,该系统总部设欧洲,全球近万家,其中德国院校办的就有800多家,中国院校有1家。其经营管理动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从申请开业到停业或破产都依据法律程序。内部机构健全,分工负责,帐单、资金和物品流程规范;

(4)送往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如开姆尼兹市手工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可提供电子、机床、建筑、汽车、木工、餐饮、点心、营销等35个专业800多个工位的实操实训教学,接受技能训练的既有学历教育各个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实习生,也有短期培训、转岗培训,以及报考培训师资格人员等。该实习中心总投入约1.25亿马克,每年耗费材料合计金额200万马克以上,经费来源95%来自于州政府,5%来自手工业协会;

(5)社会各类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由于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企业,政府将根据企业接受学生数量和时间予以减免税收,所以许多企业都比较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四、德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与考核 1.评价与考核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2.评价与考核的原则

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 ①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

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④

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3.评价与考核方式

不举行结业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则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

对每个“学习领域”只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

五、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对我们的启示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专业课程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尽管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理论系统性、知识全面性的痕迹,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应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有益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第一岗位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成长发展。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以项目教学为核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尽管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我国应借鉴德国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学项目开发及配套的活页式项目教材开发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业务考核与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以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推进实训条件建设

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因素,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应借鉴德国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的实训条件建设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实训建设,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部分项目企业实训难题,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提供有效途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载体。4.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6

教高[2000]2号

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不含师范)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当前,特别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改革与建设、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越是在事业规模发展较快的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经费的投入,高职高专院校也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教学经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四、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要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改革。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五、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民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尽快组织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指南》,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要尽快组织高职高专教育各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有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

六、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切实做好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发行工作。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编写、出版500种左右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材建设 2 工作将分两步实施:先用2至3年时间,在继承原有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高职高专教育近几年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好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至3年时间,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一批具有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并形成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教材的评介工作。

七、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和规范建设工作,创建100个左右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

八、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要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尺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推动和指导各地区、各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委托若干有条件的省市重点建设一批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同时,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制订适合高职高专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十、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 3 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十一、加强教学管理,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参照我部印发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等文件的要求,制订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部将于近期开展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工作。

十二、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要根据各自办学形式的特点,按照本文件的有关精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尤其是要注意发挥所在地区普通高校现有试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相互沟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建立高职高专教育现代远程教学网络。

十三、为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学建设与改革,决定组织实施《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另行发文)。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立项,开展课题研究、改革、实践与相关建设工作,并编写、出版一批《21世纪高职高专课程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参加并做好此项工作,加强领导,协作攻关,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附:

一、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二、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附一:

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做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 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6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各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三、教学计划的构成与时间安排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①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③修业年限;

④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⑤教学进程表;

⑥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3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

4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二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100~1200学时为宜。

5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附二: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一、总则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务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基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 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

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教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 9 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法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理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 11 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7

教育部教办在颁布的[2010]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急需要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以创业自觉为核心开展的教育, 是以创业活动的实践形式为载体的教育, 是贯穿于终身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

近年来, 国内大多高校都在创业教育领域有着不少的探索与实践, 相应地诞生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与体系。但从创业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和态势上来看,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特别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和体系还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因此, 我们要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 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创业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职业决定的, 也决定了他对于社会的贡献以及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因此, 创业是人生关键选择之一, 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和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稍有偏差, 可能会有严重影响。

人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放在工作上, 因此, 若是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与自己的能力相符, 就会潜心投入其中, 不断努力, 奋发成才, 尽可能创造职场上的成就;但若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兴趣所在, 那么就不会将精力放在其上, 没办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个人职业的发展[1]。

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就要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在毕业后的求职路上能够一往无前。

2.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 阅历尚欠、涉世未深, 对国情和社会没有充分深刻的理解, 因此不能够客观、科学地认识和判断自己到底适合怎么样的岗位, 在面对丰富多样的岗位的时候免不了眼花缭乱、手足无措, 或是朝秦暮楚、高不成低不就。

高校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认清现实, 理性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优缺点、利和弊[2]。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抓住难得一遇的机会, 找到一个自己喜欢、中意的方向进行自主创业, 从此踏入社会, 健康成长。

3. 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当代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招生报考投档率,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外, 一个大学生的背后往往牵涉到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 因此,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一个家庭能否美满、幸福, 最后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是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社会问题[3]。

三、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缺点

1. 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整体上不够深入

针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我国部分学者和教育一线的老师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程度和成果相比较, 还是存在不少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表层论述, 但是对创业教育实施关键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等方面都没有较为深入的分析, 而这些恰恰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关键。其次, 教学教育改革措施的可行性不高[4]。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 也没有针对国内学生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 这就会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模糊和混乱, 使得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结果并不理想。最后, 研究创业教育的方法僵化单一, 对实证性的研究涉及较少。国内的创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开展, 并没有采取实证调研、科学论证的方式, 使得最终结果的参考价值降低。

2.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未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体系

纵观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上来看, 普遍存在认识上不够重视的问题, 基本上都将其当做是课外选修课程, 开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被动性需求模式。并没有从创业教育规律出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体系, 或将其纳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使得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得到平衡。

高职院校有关领导应该深刻意识到创业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个人, 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未来。这是因为创业教育所培养出的“创业型人才”通过“创业意识”“创新意识”等都能够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使我国早日成为创新性强国, “企业家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也能够薪火相传[5]。

3.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组成和人员构架上来看, 这些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或是拥有实践经验, 他们大多是由非专业老师转换而来, 尤其在实践教育中显得特别被动, 这必然影响创业教育的结果, 导致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完善的体系, 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理论, 实践成分过低。

但是,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部分又是锻炼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的必须途径, 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 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队伍培养的时候要加大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措施

1. 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基础理论课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应用, 做到需、够方可, 重点是给学生讲清概念、强化应用, 对于理论教学的依赖性要降低, 要构建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计划中的大份额。

理论教学应该配合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公共课 (基础理论)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 (技术应用) 三个模块, 涵盖了有关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核心线索是实践性环节, 并以此贯穿于三个模块。确保这三个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各有重点, 配合协作, 然后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 又围绕着实践性环节这个核心进行有机地组合, 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实践课的比例应该大幅度提升。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应该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少于2周的整周实践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训练, 提升与创业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 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是服务于实际工作, 要获得这种转换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或实验教学去培养。因此,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等综合能力。

在实践教育中, 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专业竞赛的参与过程中, 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主实践和空间, 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在自主思考中培养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参加竞赛的同时, 校方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式实验室,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和专业技能, 提高竞赛的实践操作水平。

此外, 还可以设置一些项目工作室、创新实验室、实训中心, 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锻炼的平台, 这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竞赛中, 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 也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

3. 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

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环境的建设中, 课堂的授课方式已经突破传统的黑板、粉笔, 而是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来代替, 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是, 授课的知识来源大多是理论知识, 并没有从企业创业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因此, 对于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校方应该从时间、资金、内容上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保证培训能够顺利展开。

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课堂内容几乎理论化, 和公司中的实际情况大大脱节, 因此,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旧较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遵循“三个相结合”的原则。首先, 课堂和实践基地和企业环境相结合;其次, 学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最后, 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从岗位技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

4. 产学研合作, 促实践教学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 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项目管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 解决企业项目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负责企业项目中的某些任务, 可以让师生参与到真实的创业过程中,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己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 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对教师而言, 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历练, 能够提高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 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道路。在一些理论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院校, 更加应该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 以项目作为引导, 推动科研发展。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创业,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但是,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整体上不够深入;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未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够健全等缺点。因此, 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理论上以应用为目的;活动上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实践中以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项目上推进产学研合作, 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等各种措施, 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向明, 刘新琼.构建创新创业大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06) .

[2]刘珍云.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0) .

[3]陈淑萍.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5) .

[4]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2 (10) .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研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上广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很多高职类学校都开设了美术欣赏类公选课,而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来说,此类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其审美眼光及艺术素养的要求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高职院校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改革和提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教学示范意义。

一、传统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及其弊病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传统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他们按时间顺序从每个时期选择一两个重要的画派或画家进行历史背景的介绍,再配合一两幅该画派或画家的代表作做简单分析讲解。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术史论课的内容颇为重复。这很显然是由于其教学目的不明确造成的。美术欣赏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单一地记忆各个时期艺术流派的定义或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等。这些无法让学生真正对艺术产生共鸣,很难从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角度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缺乏重点,方法单一

教学目的不明确,必然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美术欣赏课常常将绘画、雕塑、书法及现当代各种视觉艺术门类放在一起做介绍,这样缺乏重点。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在教学中比较侧重于对某些特别著名艺术家的介绍,然后分析其经典作品的主体内容及其艺术与历史价值。这种纯理论的教学,容易使欣赏课程流于形式或表面上。教学中不能缺乏一定的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如大部分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圣经的了解相对贫乏,在讲述《耶稣受难》时,如果不为学生整理出大的文化背景框架,只对画作本身作介绍,并简单提及耶稣是上帝之子,因受到叛徒犹大的出卖而被处死,那学生将很难深刻理解这种题材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具的使用上,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无论从图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很多都还处在初级水平。它们基本都是建国之后各种美术教材中常用的那些名家名作。比如介绍达芬奇,就几乎只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介绍委拉斯贵兹就只有《宫娥》、《教皇英诺森十世》等。每位画家介绍一到两幅画作的教学方法是快餐式的,没有足够营养的,再加上旧教材中有些作品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而很多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因为缺乏积极的思想内涵而被长期忽视。运用这样的教材,即使用再多的语言描述,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家的整体创作。

(四)考查方式片面死板

教学考查评估对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常见的考查方法是用命题方式的论文或问答填空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试通常适用于需要概念记忆或理论研讨的学科,却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有具象的了解和评估。这也会致使学生习惯性地将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而进行短期记忆,并在考试之后迅速将所记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教师要求得有多严格,考试之后学生们就会忘得有多彻底。

二、以西方美术欣赏课为例,针对现有教学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的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简单来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及欣赏水平,让他们懂得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画家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意义的简单的理论讲授上。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西方文化艺术的基础框架,之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从画面的艺术性本身去提高欣赏水平。

(二)提高教学资料的质量

美术欣赏课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前给出下次课上要研究的画家名字,让学生自己在课前阅读相关史料,并预读该画家的大量作品,之后在课堂上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讨论。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笔者在课堂上教学时,采用大规模视觉轰炸的教学方法,即每堂课只介绍一两位画家,而每位画家的高清晰度作品展示40幅左右。这看似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有一定成效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加强文化艺术基础教学

课堂教学尽量不要在画家的背景经历上花太多时间,只将年代和所属画派做个简单介绍。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果遇到他们有兴趣的画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完全可以在课后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做深入研究。

对于西方绘画欣赏课,要花较多时间在文化历史背景的讲解上。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两大源泉,不了解这两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读懂西方的艺术,而这也正是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相当欠缺又急需填补的。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作品与其中涉及的人物、故事进行同步介绍和讲解。如,当第一次出现《天使报喜》这个主题的绘画作品时,笔者根据《新约》内容对圣经中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身世背景做尽可能完整的介绍,从童贞女到圣灵感孕、天使报喜等;随着《博士来朝》、《耶稣诞生》、《耶稣受洗》、《耶稣受难》等连贯题材的作品的相继出现,笔者再慢慢将耶稣的事迹主线完善起来。由于展示给学生的作品数量庞大,而这些又是西方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通常在经过一两堂课之后,学生对这些主题的作品就会有很直观的认识,并对其文化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当这些主题的作品再次出现时,他们可以根据之前对同类画作的了解辨认出这些作品的主题。如,耶稣受洗中必然会出现的耶稣、施洗约翰和经常会出现的代表圣灵的鸽子;耶稣受难题材中,耶稣头上常戴着荆棘的王冠、四肢都有钉孔等等。同样,对于希腊神话及其他类似的北欧神话、中世纪传说中重要的典故、神祇和英雄等,也可以紧密结合绘画作品来作介绍。

nlc202309032254

在讲述画面故事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其他画作的故事做链接,使学生脑中零碎的故事逐渐组成脉络,形成体系。如,关于鲁本斯的名作《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的介绍,常见的是宙斯的一对双生子掠夺了吕西普斯王的女儿。学生会因为之前的课程中对宙斯的介绍而知道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而对这对双生子,他们就很陌生了。这时候就可以结合宙斯变成天鹅、私通斯巴达王妃丽达这个故事(丽达与天鹅的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很常见)进行讲解:丽达因此产下两个蛋,其中一个孵出绝世美女海伦(海伦又是希腊神话中导致特洛伊战争的关键人物),另一个蛋就诞生了这一对孪生兄弟,后来人们把他们当作黄道星座中的双子星座。借由对不同画家的各主题作品的连接分析,学生可以慢慢摸到西方文化的脉搏,而不是仅浅显地了解了单一的故事。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绘画作品本身的主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欣赏更多的西方美术作品奠定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同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大有益处,从而做到真正提高他们内在的文学与艺术修养。

2. 重视引导审美体验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教师着重讲解绘画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这会让一部分非美术专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吸收,让美术专业学生感觉像在上专业理论课,从而丧失好奇心。笔者更愿意引导学生从纯欣赏者的角度而非专业角度去分析作品。仍以鲁本斯的《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为例,在介绍了画面情节及背景之后,可以简单地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内容:两个男人、两个女人和两匹马在完全的动态回旋中相互牵扯而创造出平衡;光滑的丝缎衬托女人白皙的皮肤和男人黝黑皮肤的对比……这种视觉冲击,如果不进一步用心去感受,那欣赏的深度就是有限的。在讲述这些视觉元素之后,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那些肉体的鲜活、健硕的身体、充满动感的姿势、鲜艳奔放的色彩所渲染出的激情。哪怕是在4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幅画作所迸发出的生命力!这本是一场关于情欲的掠夺,却被描绘得无关暴力和恐惧,画中的小爱神顽皮的笑脸和远方牧歌式的田园景色,都让人充分感受到爱的炙热和原始的魅力,这便是鲁本斯充满澎湃生命力的绘画风格。

用非专业的眼光,更能抛开线条、用笔、构图的框架束缚去感受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真正的美。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感受力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常常被剥夺了。

3.用大量的视觉体验取代理论讲述

审美原本就是一个非逻辑性的体验。以鲁本斯为例,在着重介绍几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风格之后,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展示三、四十幅他的其他画作,不间断地对学生的眼球和神经造成视觉冲击,使他们领会画家惯用的表现方法、用色、题材,甚至人物表情等等,这样,他们对这位画家的风格就有了自然而深刻的体会。这种了解不一定要用语言来描述,但却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眼界和审美水平。

4.教学考查方式的改革

要完全摒弃传统的论文或问答填空形式的书面考核。笔者让每位学生在期末之前提交一个课堂上介绍过的画家的名字,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家作为考查对象。之后,他们可以做适当的考前复习。笔者为他们每个人在电脑中准备一个文件夹,里面有15幅绘画作品,其中包括在课堂上没有展示过的该画家的作品。学生逐个进行考试,考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询问这个学生所选定的这位画家的时代和基本绘画风格,之后,学生要在15幅画作中选出哪几幅是这位画家的作品并说出画面主题,正确率达到60%就为合格。考试看似简单,但作为公选课,这样的考查方式可以评估出学生是否通过教学掌握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基础知识,并对一个画家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通过其绘画风格来识别他的作品。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所做的一些尝试性改革的总结。无论是西方美术欣赏课,还是东方美术欣赏课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而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是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眼界和品位来讲素质的提升只能是空话,记忆再多的画派或画家的名字、名作都与艺术素质无关,理论的讲授不能代替实际的眼界与心智的锻炼。这些都是我们在讲授艺术欣赏课程时必须牢牢记住的。

参考文献:

[1](英)詹姆斯·霍尔.西方艺术事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关于“谢谢您,妈妈”日记下一篇:李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