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精选11篇)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篇1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要解决高职质量问题, 必须建立一整套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规律, 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企业,管理,高职教育
1 寻找更规范科学和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
近年来高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 也遇到了教育质量问题.例如专业结构不合理,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落后, 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等等.除了对现有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之外,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现代社会中的组织, 教育机构与企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因而作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 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完全能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存在误区, 因为我们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或专家很少来自于企业, 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 对本科教育的管理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把这种经验用于对高职院校的管理, 这会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起到错误的引导, 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拷贝”。这可以从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得以佐证。从评估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 上级主管部门主要考核院校有多少教授、博士、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等, 而忽略了对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等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项目考查。这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当然也是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学历、职称、论文的考核上面, 教师当然也是把精力放在学术的发展上, 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培养, 教师的学历、职称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一个可喜的地方, 但是高职院校中具有相关行业应用型、高技能的教师却微乎其微, 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材的目标存在矛盾。作者认为, 目前高职院校应从企业中引进一些掌握特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或从企业中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从长远发展考虑, 应采取政策导向。
1.1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 (TQM)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最初应用于工业, 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 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 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 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 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 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 以预防为主, 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 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 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 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 完全符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要求.90年代初, 美国教育界大力引进全面质量管理, IBM公司曾出资支持这一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 起到了很好的成效.教育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从培养目标的决定, 专业计划的制定,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到教学计划的执行, 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及考核、检查等教学情况反馈, 最后到社会的综合反馈.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 教育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教育的目标--人的素质与能力为中心, 构成一个循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 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 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 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 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教育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要靠教职员工去实施, 许多环节还需要教育的对象--学生能动作用.因此, 教育服务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人是教育质量形成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所以, 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1.2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 称为ISO9000族标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际经济交流和跨国贸易蓬勃发展, 有关国际间产品质量保障的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人们希望在产品国际化的基础上达到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 是一种通用的、并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规范.自1987年颁布以来, 这种起源于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ISO9000族标准, 体现了一种管理哲学, 为我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一系列规范的标准和程序、方法及模式.在教育机构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 不仅可以获得市场通行证, 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有助于全面改善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对ISO9000认证能否广泛应用于教育机构, 还有许多争议, 主要是由于ISO9000标准源于制造业, 广泛应用于工商业, 其标准最初是根据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而制定的, 而教育机构与工商业企业的产品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 ISO9000标准经过不断改进, 已经成为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性标准, ISO9000:2000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在标准中, 产品被定义为"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组织利用资源, 并使其转换为输出的过程.对制造业来讲, "产品"是经过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的结果;对于服务业来讲, "产品"是组织和实施服务等过程的结果;而对于教育业来讲, "产品"则是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过程的结果, 我们把它称之为"教育服务".有了这样的理解, 我们就可把教育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与ISO9000标准中的要求对应起来, 从而按照这一标准设计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
2 改革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
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 积极推行董事会管理体制, 吸纳行业, 企业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 使产学结合纳入学校办学管理层面, 形成科学稳定的体制和制度, 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开展产学结合.
2.1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过程中, 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 加强行业组织对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 发挥行业组织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发专业, 设计培养方案, 办学质量评估, 师资培养等工作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
2.2 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结合运行机制, 促进产学结合可持续发展.
如何调动社会, 学校, 教师, 学生参与产学结合的积极性, 促进产学结合长期, 稳定持续开展, 关键在于建立良性机制, 政府应以互惠互利, 有利于产学结合各要素发展为原则, 积极建立产学结合的动力机制, 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 学校自身也应加强产学结合的规范管理, 不断完善激励和管理制度, 不断探索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产学结合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戴娟萍, 诌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J].职教论坛, 2002, (20) .
[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质量管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3) .
[3]王道俊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邹晓平,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两条主要的质量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9) .
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篇2
关键词:高职 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还不理想。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措施,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类专业学生工作后需要处理与政府部门及各类人员的关系,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分析、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使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技能,这一效果是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
2.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竞争能力
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熟悉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会与各岗位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企业工作人员等的交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求职定位,增强以后的工作竞争力。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认为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是主要的,实践教学是次要的,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实践教学方面只到企业参观就可以了。因此在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不仅远远低于工科专业的生均投入,而且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得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2.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岗位(如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办公室管理等)一般都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而且这些岗位又不需要很多人员,增加了实习的学生后,在短时间内企业也不可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的开展。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效果较差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平时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到企业参观、听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除毕业顶岗实习外,在其他教学形式中学生基本接触不到实际工作,实用性不强。
4.对学生实践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有的没有独立的实践考核,进行考核的也大多以实习报告或者填写的证、账、表、册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考核每位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不能做到每人一题,学生往往互相抄袭,很难反映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能力。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
从学院领导、教师到学生都应明确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这样学院的全体师生才会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在经费投入、师资调配等方面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应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媒体模拟教学实验室,购置相关课程模拟实践教学的软件和实验实训器材,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视频、计算机模拟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力求把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衔接,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生的负担。
3.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一是要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鼓励专职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锻炼,获取相关岗位的管理、操作技能,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各种资格、技能或者职称证书;二是要聘请相关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
4.采用多种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校内模拟、课程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或者进行毕业设计等形式。校内模拟一般与课程教学同步,在教室或模拟实训室进行,可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完成,主要是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技能点逐个进行认知训练。课程生产实习一般是在课程学完后,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方式完成,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不同知识点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相关人员协调沟通的能力。毕业顶岗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收集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在具体实施中,改变以往课程实习由任课教师单独组织实施的方式,由院(系)统一安排:将本学期需要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的内容集中统一部署,与所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协调组织,根据各实践教学基地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灵活安排各班不同课程的实习。
5.建立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期合作机制
学院要与足够数量的对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在具体实施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可以先学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再学理论。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和学院实习班级、人数的情况,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以解决校外实践联系不到接收单位或者实践内容与实践目的不一致的问题。学生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另一部分时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学习和锻炼职业技能。这样,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增加了实际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同时,在学生顶岗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节约了管理成本,得到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学院提供的咨询、培训等服务,并可以优先选择毕业生,企业更愿意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6.完善考核方法,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方式科学合理才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情况。学院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基本局限于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以及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的局面。对于进行了生产实习的课程,应对实践环节单独考核,根据学生的实习出勤率、实践态度、实践过程和成果等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不合格者,应重新参加实践教学,直至能够独立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明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大众科技,2006(6).
[2]朱新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12).
[3]郑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J].中国市场,2007(39).
[4]邱秋云.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5]胡红云,黄海燕,刘炳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 篇3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指南,指导学校各项教学运行,监督、评价教学管理质量,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协调过程。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则是这两项工作的保障,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大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其规模和队伍也日益壮大。截至2012年5月,我国独立设置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有1288所(含民办高职院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17万猛增至2009年的900多万,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且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高,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及培养方式的欠妥,课程设置混乱,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迎合社会需求,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因应时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如何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保证培养质量、保障高职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动作来之不易,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老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而其中调整教学管理机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对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面对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其教学管理的职能也应该更偏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适应基层技能岗位的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规范建设,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改革的最终操作者———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注重“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与考试相连结的教学模式,即“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而学生则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恶性循环,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把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教学,把以理论思维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课堂中,就从以前那种只有老师在讲台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低头苦思的方式,过渡到以老师指导为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个人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要努力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现代的教育技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考试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笔试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等新的考试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合理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是相对滞后的。因为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很多时候都是生搬硬套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现有模式,并未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要保障教学管理改革取得成效,并向既定的目前发展,建立有针对性的、合理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犹为重要。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尊重老师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把必备的教学文件、管理文件、相关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形成规范性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规章制度。最后要及时合理地调整相关政策,做到与时俱进。
3、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是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安排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其合理性,即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向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去合理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应用型的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侧重点的教育模式,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根据就业方向和社会发展出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即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毕业生标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特点是一专多长,合格的标准是一生多证,即要求毕业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良好的身心素质、顺利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科目、完成顶岗实习以外,还需要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及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能毕业。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日后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教高[2006]16号文规定,实践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以上各点都明确点明了学生除了注重课堂的知识教育储备以外,更应走出课堂,多参与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而实践教学也应该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不断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多设立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注重师资建设,建立稳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建立稳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应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达到老师配置的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失衡的现象更为普遍。要切实地做好师资结构的调整,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及办学规模,确定师资队伍的组成。其次,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提供合理的渠道给教师进行个人提升,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或者提高学历、职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为打造“双师型”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再次,积极拓宽师资招聘的渠道,招聘合适的,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如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教授,还可以到企业招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任教师,这样既可以弥补师资上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层面的老师,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要合理地提升老师的薪酬待遇。很多高职院校人员流动率高,很大程度上和薪酬的比例有关系。根据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学历职称等方面综合评价,合理调整教师的薪酬,会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属于“单师型”的教师,尽管这部分的教师专业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师资队伍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应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老师参加工程建设和社会实践,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老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教学管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让高职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发展规模、办学特色、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面临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篇4
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十分必要,是中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旅游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东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等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多年来我国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和遍及全国、进入国际的旅游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并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
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增加的机会增多,并使得国内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入世”后生活用品价格,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下跌,人们的旅游度假开支将会增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类高层次的消费方式。
随着我国开发的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创汇势头将大幅度增长。
它将是中国人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最佳渠道,也是世界人了解、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
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其中。
但是,伴随着发展契机的就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
作为服务产业的巨头的旅游业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竞争和挑战。
首先,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
一是我国要更大地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二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导游;三是中国要有能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旅游的导游和管理型人才。
其次,我国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等,而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
能否迅速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我国旅游业能否经受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的一个关键。
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我国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能否很快改变是影响长远的大事。
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要迅速改变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则要靠目前各类高校侧重培养出适应改革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适应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演化路径,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还未投注太多的精力,甚至是有意忽略这方面的改革需要,这其中当然涉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等等。
但是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可以说,如果哪所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话,那势必引领整个国内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改革方向,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有能力的进行双语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搞好双语教学,要求有一批熟悉专业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语种水平的教师,特别是具有较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师。
但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中能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熟悉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英语表达上有困难,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对旅游业知之甚少。
在中长期担任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的青年教师中,甚少有人具有“双师”的水平。
这对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2.双语教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脱轨。
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学生素质、专业知识,特别是英语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和走向,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而限制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深造。
因此,双语教学既要做到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又要不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尤为重要。
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妥之处。
例如,英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一般把英语作为公共课,泛泛地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能力样样俱全,对本专业没有针对性,更是没有突出听和说的战略性地位。
即使有旅游类英语,也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引入英语教学。
此外,还有像大班教学中实施双语的现实性困难,如课堂上欠缺讨论气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缺少师生互动,等等。
4.双语教材的匮乏。
好的课,少不了好的教材。
但是目前国内已有的双语教材基本上引自国外教材,甚至照搬,或是在翻译上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和旅游业现状,因此,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适应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
并且一些学科比较细小和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或专业性较强的,国内的教材界还是一片空白。
国内教材大多停留在理论解释阶段,缺少实用性的教材,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专业的双语教材的编写人员,这同样需要熟悉国内旅游业和掌握较高英语水平。
中国目前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没有人力去专门从事这项著书立说的研究。
5.在已有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提高听力和练习口语的动力。
许多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有类似的经历:教师用英语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本想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但是学生常常保持沉默。
再加上教学任务紧迫,课时紧张,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以打破僵局,只能唱“独角戏”,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没有摆脱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观上缺乏听和说的自主性学习动机;在客观上现有教材中阅读仍占据较大比例,同样也占据了学生练习听说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了大批的“哑巴英语”。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专门的听说课程,学生普遍缺乏交际训练,但是对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哑巴英语就是他们个人发展途中的“拦路虎”。
中国学生除了英语课外,广泛接触英语的渠道并不多。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为这样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势在必行。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可谓步履维艰。
但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又在不停地向各大院校呼吁着人才的输出,如果国人可以在此方面投注精力,此项改革就不可行,因为有经济杠杆这个最大的调节者在统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势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人才的培养也要贴近专业发展的前沿。
因此,我先提出一些关于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具体如下:
1.调查市场,制定长期规划。
高等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挂钩,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再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长期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等。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金融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或译本(保留专业术语)作为某些紧贴专业前沿的课程的教材,课堂使用双语教学。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
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更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这既可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特殊要求,又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从现在高职院校的现实来看,不少高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强调接受式学习,多依赖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创新能力。实际上,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机构相比,高职教育更应该强调实践性。在课程设计上,应在普通教育课的基础上把实践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去调查和发现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摒弃一窝蜂追赶潮流的做法,立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立足于自己的层次和职能,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弹性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相关专业,确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根据最近的社会调查来看,未来几十年内,机械、电子、建筑等基础行业的专业人才缺口比例将会非常大,而金融、商贸、财会、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需求将趋于饱和,高级技工人才例如车工、焊工等的平均薪资水平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白领阶层。高职院校根据此趋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创立一批特色专业。对于一些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基础专业,学校可采用校企联办的形式,既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又能够较好的找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扩大学生的就业率,打响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使学生和教师从与实际生产、服务完全接轨的工作环境和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职业工作场景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人员“单师型”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都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却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一些从相关行业调入的科研人员虽然有着工程技术背景,但是由于未经过长期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培训,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中传授给学生。“单师型”的问题使得相当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不能很好地得到开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比例,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双师型”的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再教育培训来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还要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招聘经验的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关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实力,事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管理新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成思危,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
[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浅析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篇6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 财务也必然要求国际化。国内企业要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 尤其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面对这一实际情况, 高职教育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想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结合市场,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除培养学生具备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外, 以实践为重点,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具备其他高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的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走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就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给予以下建议。
一、培养目标
1、明确职业岗位的定位。
传统的财务岗位大致有以下几种:出纳、会计、会计助理、主办会计等,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要面临和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成为竞争对手的事实, 而高职毕业生在学历方面的竞争力的确处于弱势。随着各行各业管理信息集成化的加剧笔者调查发现, 原有的传统财务岗位有逐渐“侵占”其他职业岗位的趋势。以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 (VICUTU) 为例, 该企业上了信息集成系统SAP软件。在销售出库完毕后, 相关人员可在SAP系统中调用销售人员开具的提货单而直接生成销售凭证, 按照传统分工, 这是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 但因SAP系统特性的原因及该公司的制度规定, 门店销售人员也充当了会计助理的角色。这一事实说明, 高职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定位可适当向有关联的其他职业岗位延伸, 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几率。因此, 高职教育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职业岗位定位的时候要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学校办学的能动性, 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面向产业, 面向实践。
2、优化知识结构。
过去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强调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等专业知识的掌握。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人员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经济法、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以面对多变的市场。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财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财务软件的掌握和办公系统的熟练操作是新型财务人员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根据这些情况, 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开发学生职业能力, 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以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素质能力。
高等院校设置的课程知识毕竟是通用理论知识, 它只是将同类事项的共同特征在书本上一一列明, 并提供解决办法, 是在非常理想化的模式下进行的,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而实际工作却是千姿百态的, 是不能照本宣科地去处理问题。比如, 购进价值10, 000元 (不含税价) 的库存商品, 并取得了增值税发票且已付款, 这一业务活动在课本上的分录为:
但在实际中, 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有通过税务局扫描认证通过后才能作为当月的进项税金, 如果增值税专用发票未到税务局扫描认证, 发票上的增值税金额是不能做到“应交增值税-进项税”科目中的;否则当月的增值税筹划会出现严重错误。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 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财务管理主要是“筹资、投资、资金运营管理”, 但是筹资与投资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财务总监及公司老板才能处理的事情, 基层会计人员只是处理资金运营管理运营事务, 也即是日常财务核算。但众多教学资料中编写了太多的例如合并报表、资金时间价值等深奥的理论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 即便用到, 也需要重新钻研才能灵活运用。作为一所高职院校, 首先要考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基础会计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等课程, 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可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投资学、税法、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 让学生具备支撑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深层次专业知识。另外, 为培养学生动手的基本技能, 开设EXCEL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WORD等技能应用课程, 可考虑开设提高学生情商的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的全球化, 使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越来越多, 对于财务人员, 能具备剑桥金融财务英语 (ICFE) , 将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三、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人才,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 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其教学信息量大, 可将一些难以以板书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包括传统的手工账和财务软件的操作。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实际的处理模式进行账务训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与校外企业人士的联系, 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教学。
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保密性比较强, 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实习单位比较难找, 或者是不能被安排在财务部门实习, 或者即便在财务部门, 但也只能接触很简单的一些业务。因此, 要大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让学生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地多接触真实业务, 让学院和实习单位均可从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高体健.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2.2.
[2]高焕祥.试论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3.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初探 篇7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应该通晓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是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人员进行投资乃至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进行家庭生活理财时应必修的专业知识。要学好本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会计实务知识、统计学知识和经济数学功底。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早已形成较系统的体系,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较固定的教学内容。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础理论差, 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 冗长乏味的教材对他们来说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 教材改革应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心理。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我们应在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中做如下改革:
(一) 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
会计观念是会计管理的基本思想,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会计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有会计观念的不断创新, 才能实现会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因此我们要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 结合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 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 开展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树立的主要财务观念有:
1. 资金时间价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理财决策中要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理解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所以应适当加大资金时间价值中一次性收付款的终值和现值、年金终值和现值、资金成本、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等财务管理基本原理的讲授力度, 结合具体实例讲清楚其基本原理, 对以后章节中学习投资、筹资管理是十分有用的。
2. 风险价值观念。
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 风险就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 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 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 风险与报酬之间是成正比关系变化的, 即风险越大, 报酬率越高。在日常理财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 以防范损失, 比如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工具创新, 只追求高收益而没有控制好风险。
(二) 关于流动资产管理
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中小企业的一线财务管理人员, 流动资产管理这一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用得最广, 因此在安排授课计划时应细致讲授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的有关理论, 更应该详细讲解流动资产的日常管理方法, 如现金的安全管理策略、提高其使用效率的管理方法、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措施、货币资金的完整性控制方式等;再如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预警分析、应收账款回款率分析、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信用政策、信用评估方法如何做得更好、更能与实践联系起来;存货的账实结合管理、存货ABC控制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等。
(三) 关于资金筹集管理
重点讲授资金需要量预测中的销售百分比法、因素分析法;各渠道、各种筹资方式下的个别资金成本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中小企业最常用的筹资渠道是银行借款, 因此对银行借款筹资方式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特别是借款的程序和借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中小企业也会经常发生赊购赊销行为, 因此对商业信用问题也要重点讲解;而股票筹资、债券筹资一般是大中型企业筹资的重点渠道, 只作一般讲解就可以了。而对权益资金的筹集资金需要量预测中的回归分析法, 由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薄弱, 加之理解认知能力有限, 可作适当的删减。
(四) 关于投资管理
按投资内容分为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 要重点讲授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的概念及估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运用。对证券投资中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的投资价值和收益率的计算, 由于大部分内容与现实存在严重的脱节, 应简要讲述;但对于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和基金投资的有关内容要重点讲解, 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自己理财还是为企业理财都是非常有用的。
(五) 关于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是进行财务控制和开展财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企业加强各方面管理的依据, 因此应重点讲解预算的作用和具体编制方法;对预算的分类可作简略介绍。
(六) 关于利润分配和财务分析的管理
简单讲述利润分配的程序、原则、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 重点讲述股利分配的各种政策以及各种政策的利弊和对财务的影响。对财务分析应重点讲解, 包括财务分析方法、各种财务比率的计算及其代表的经济含义和作用、杜邦分析方法的应用, 因为这些内容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和基础, 是分析企业财务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可以为企业高层领导进行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和帮助。
二、完善教学方法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
开展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路, 抛弃“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情境再现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把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 有选择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 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它将传统教学中的竞争环境转变为合作环境, 使学生在帮助他人和获得他人帮助的同时, 经历了成功的体验, 提高了自尊和自信。学生在互教互学中, 会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改善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中学生为获取成功而互相帮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笔者有幸在企业做过3年的会计工作, 最大的体会是无论你的会计知识多么渊博, 如果不能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互配合, 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你的工作是绝对干不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特别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和相互配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完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后, 让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四五个小组, 让他们组建自己的企业, 让他们自己分工, 进行角色定位, 要求合作完成一篇组建公司情况的分析报告, 指导学生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发展前景、竞争对手情况、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资金来源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讲完第三章筹资后, 对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资金状况情境, 让他们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景, 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根据他们各自的表现打分, 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这一案例能够持续一个学期, 如在资金营运管理方面, 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增强了每组组内成员乃至全班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为与他人合作个体必须有理解他人见解和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且合作学习提高了角色扮演能力。
(二) 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更多的财务管理技能。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学方式应接近实战, 体现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中, 要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 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 可以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该课程的特点与作用应充分体现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大胆探求知识的能力, 并使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互启发, 大胆质疑, 并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此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证券投资那一章时, 让学生进行模拟炒股操作, 用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能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出决策, 使学生的模拟操作更具实际的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案例教学法
财务管理专业面对的是企业复杂多变的财务活动。为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能适应其理财活动的需要, 应采用突出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 即课堂上教师重点介绍企业理财的基本理论, 而后着重通过典型案例 (来自于实际企业) 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条件许可, 可以与企业合作, 做好实地调查研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企业理财活动的数据资料, 并加工整理,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例如在讲资金时间价值时, 可从保险公司的分红型保险费收取方式中, 选择一两个方案, 让学生判断是购买保险划算还是把资金存入银行划算。通过实际案例教学,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理论日常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 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高职高专学生理解和认识能力毕竟有限, 又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会计工作, 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 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如果主讲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举生产实践之例来说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将使学生感到糊涂。因此,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应摒弃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方法, 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追求形象直观, 力求深入浅出, 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有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注意在授课之前对所举生活之例的内容进行仔细推敲, 力求恰当、形象、直观, 就有助于学生对财务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该课程的讲课效果。
摘要:财务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 也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本文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入手, 分析了新的环境下如何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特色”建设, 就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 在财务管理课程讲授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23.
[2]王建, 熊筱燕.会计管理与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3-5.
[3]陈建军.试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4 (9) :109-111.
[4]曹艳红.高职高专《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篇8
一、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旅游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东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等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年来我国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和遍及全国、进入国际的旅游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并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增加的机会增多,并使得国内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入世”后生活用品价格,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下跌,人们的旅游度假开支将会增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类高层次的消费方式。
随着我国开发的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创汇势头将大幅度增长。它将是中国人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最佳渠道,也是世界人了解、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其中。
但是,伴随着发展契机的就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作为服务产业的巨头的旅游业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竞争和挑战。
首先,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一是我国要更大地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二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导游;三是中国要有能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旅游的导游和管理型人才。
其次,我国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等,而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能否迅速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我国旅游业能否经受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的一个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我国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能否很快改变是影响长远的大事。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迅速改变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则要靠目前各类高校侧重培养出适应改革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适应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演化路径,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还未投注太多的精力,甚至是有意忽略这方面的改革需要,这其中当然涉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等等。但是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可以说,如果哪所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话,那势必引领整个国内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改革方向,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有能力的进行双语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教师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双语教学,要求有一批熟悉专业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语种水平的教师,特别是具有较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师。但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中能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熟悉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英语表达上有困难,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对旅游业知之甚少。在中长期担任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的青年教师中,甚少有人具有“双师”的水平。这对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2. 双语教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脱轨。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学生素质、专业知识,特别是英语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和走向,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而限制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深造。因此,双语教学既要做到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又要不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尤为重要。
3.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妥之处。例如,英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一般把英语作为公共课,泛泛地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能力样样俱全,对本专业没有针对性,更是没有突出听和说的战略性地位。即使有旅游类英语,也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引入英语教学。
此外,还有像大班教学中实施双语的现实性困难,如课堂上欠缺讨论气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缺少师生互动,等等。
4. 双语教材的匮乏。好的课,少不了好的教材。但是目前国内已有的双语教材基本上引自国外教材,甚至照搬,或是在翻译上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和旅游业现状,因此,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适应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并且一些学科比较细小和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或专业性较强的,国内的教材界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教材大多停留在理论解释阶段,缺少实用性的教材,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专业的双语教材的编写人员,这同样需要熟悉国内旅游业和掌握较高英语水平。中国目前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没有人力去专门从事这项著书立说的研究。
5. 在已有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提高听力和练习口语的动力。许多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有类似的经历:教师用英语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本想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但是学生常常保持沉默。再加上教学任务紧迫,课时紧张,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以打破僵局,只能唱“独角戏”,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没有摆脱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观上缺乏听和说的自主性学习动机;在客观上现有教材中阅读仍占据较大比例,同样也占据了学生练习听说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了大批的“哑巴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专门的听说课程,学生普遍缺乏交际训练,但是对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哑巴英语就是他们个人发展途中的“拦路虎”。中国学生除了英语课外,广泛接触英语的渠道并不多。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为这样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势在必行。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可谓步履维艰。但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又在不停地向各大院校呼吁着人才的输出,如果国人可以在此方面投注精力,此项改革就不可行,因为有经济杠杆这个最大的调节者在统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势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人才的培养也要贴近专业发展的前沿。
因此,我先提出一些关于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具体如下:
1. 调查市场,制定长期规划。高等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挂钩,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再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长期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金融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或译本(保留专业术语)作为某些紧贴专业前沿的课程的教材,课堂使用双语教学。
2. 引进或培养双语教学教师。双语教学中的师资是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是专业教师,而且必须是英语教师。对有一定难度的课程也可由学院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和外籍教师用全英文授课。学校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师资,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并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回国后再从事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方向:“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和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在企业中学习,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和强化技能。
(2)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语言培训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如PETS5、TOEFL、GRE),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双语授课。
(3)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学校应积极鼓励引导双语教师在搞好双语教学的同时,从事一定的与企业挂钩的项目,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步伐,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 双语课程的合理设计与教材的选用。目前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原因是国外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国外教材的内容也当然与我国的不一样,有的内容与我国院校设置的后续专业课连接不上。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学不好,则必然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学采用的教材的难度应适中,其中包括专业难度和英语难度。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水平和专业设置方向选好合适的英文教材,教材不能太难, 否则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双语教学应重视学生所学内容的实用性。
4. 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做到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刚开始时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受教师和学生双方语言能力的局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是会习惯性地增多中文的比重,这是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的。对于课堂的辅助教学用具,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制作课件和备课,这也将是“双师型”师资培训的一个内容。
以上只是我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一点拙见,我希望可以通过实践证实其可行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不断探索,为培养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中益.职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9.
[2]陈洪特.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法初探[A].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C].200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4]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外语研究, 2002, (4) :15.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篇9
适应教育部曾提出的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形式。基于旅游行业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然而,尽管许多高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但是,并未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资条件、经费投入、校企合作也存在不足,实践教学在教学中还是属于薄弱环节。
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甚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如下部分: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校外的认知实践教学;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时间相对较充裕,但实习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与旅游企业用人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2.1 实践教师能力有限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主要是课内教师指导,因为多数教师都缺少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因此在实践教学完成的过程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2 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缺少设计
尽管旅游管理专业在每门课程中都有实践教学的安排,但任课教师没有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出发,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节,比如,讲解技巧课程应以结合景点导游词的讲解训练为主而不是单纯的字词训练;旅游写作应侧重景点导游词的创作训练而不是常规性的应用文的写作。
2.3 校外认知实践考察企业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校外实践认知的实践教学,但是,仅局限于当地仅有的几个景点认知而已。从行业上看,缺乏对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店、旅行社、旅游娱乐场所的认知考察;从认知时间上看,仅是认知夏季的旅游资源而缺少对冬季冰雪旅游景区的实践考察;认知的范围局限于当地而非东三省或全国。
2.4 校外实习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
虽有校外实习,但实践教学多以认知性实践为主要目的,校外实习主要是旅游地理认知实践,只是验证书本所学知识,体验旅游景点的风貌,而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旅游形象定位,及今后从事导游工作应该掌握的重点讲解内容、进入景区的路线等求知性的内容缺少讲解性的技能训练。浅尝辄止是目前野外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实践教学评价单一
无论是课程内实习、校外认知实习还是综合实习,都缺少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如评价主体单一,仅是由学校教师完成评价,缺少企业专家的参与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内容缺少合理设计,考核流于形式等等,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2.6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说是资金投入最少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缺乏校内实习基地,模拟旅行社,多数院校的建设几乎是空白,有的只是酒店实训室,但也以经营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严格训练,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7 校外实训基地作用不明显,范围小
校外实习基地虽然有,但因为缺乏紧密联系,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学生只能在综合实习时进入旅游企业,而企业认知、课程内实习时无法在企业进行。即使在企业综合实习,也只是单一岗位的具体工作,缺少多岗位、发展性岗位的实习,学生实习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实习只是服务方面的实习而无管理方面的实习,并且校外实习基地只局限于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而缺少购物店、交通运输企业、各种星级标准的酒店、娱乐场所的实习。
2.8 校、企、生在实习目标上存有差异
学校、企业、学生在实习目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综合实习效果一般。企业方面,出于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通常希望实习时间越长越好,大多要求在10个月以上,学生能成为固定岗位的熟练员工,因此,学生短时间的实习一般只是做些简单的操作性的劳动或跑腿的工作,无法学到管理、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旅游行业进而排斥旅游专业的情绪,而一般的酒店储备管理人员都需要学生实习至少一年才能作为管理人员的候选,因而很难使学生达到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方面,普遍希望能够轮岗实习,接触更多的岗位,找到适合自己、比较喜欢的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报酬;学校方面,希望能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实习,不出乱子,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学校的以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与企业以利润为主的目标很难找到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学校、企业、学生对于实习的目标是不太一致的,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能在实习单位就业的不多。
基于以上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3 改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新思路
3.1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摇篮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非常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办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学校建在饭店中或者店校合作。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三年共九个学期的学习期间,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适宜的岗位;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个小时。服务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结束后再完成研究论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的经验。
3.2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体现的特点是:突出岗位特点,渐进提升能力。在实践内容设计上,各门课程都应严格围绕导游、计调、外联、前厅、餐饮、客房等岗位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专用周强化阶段、校外深化训练三个阶段;在实践教学评价上,邀请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任课教师等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明确实践考核点,形成专家、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考核队伍。通过在校内实训室、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企业、购物店、校外实习单位等全过程、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实训、实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使学生的技能水平逐层提升,以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3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实践环境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目前多数学校已建有酒店实训中心,学生可以进行仿真实训。但还应该建设适合导游和旅行社需要的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实训室、景区沙盘、微缩景观实训室、民族民俗展览馆,使之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等课程的重要实训场地,让学生进行景区景点讲解训练,掌握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培养与企业实现“零对接”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建立校内的真正的经营场所,即“校中店”,如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校园旅行社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使学生熟练掌握旅游营销操作技能;建设旅游软件仿真实验室,该实验室模拟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旅行社业务流程管理、旅游计调管理、导游服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快餐管理等。通过各种仿真的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任何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清楚自己3年后可以选择就业的方向。为此,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然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为此,有必要对专业带头人、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使旅游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即“进校门能当教师,出校门能当导游 (经理) ”。首先,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充分认识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提高学术水平,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与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其次,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再次,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学院完全可以从企业、兄弟院校、行业主管部门等聘请优秀的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如省内外优秀导游、知名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星级酒店服务能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省内外著名景区高级管理人员、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旅游行业各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等等,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在校教师、兼职教师的座谈会,总结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期达到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
3.5 制订具有弹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计划
针对实习单位用人的周期特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实习、实训尽量安排与实习单位的用人周期一致,保证学生能到高级别的酒店或其他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具体根据不同的旅游企业、不同的旅游季节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几个同学顶一个岗,定期轮换岗位,也可以在周末全天上,既可以一边上课一边每周下企业两三次,也可以在寒暑假集中实践教学两三个月。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炼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3.6 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6.1 巩固与原有合作企业的关系
对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要不断地加强联系,巩固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相关企业的关系,而对仅是使用廉价劳动力而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相关企业实行淘汰制,不断拓展诚信度高、有发展潜力的、经营管理较好的国际旅行社和五星级的饭店、5A级风景景区等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3.6.2 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领域
目前,学院已经与多家旅行社、四星、五星级的省内外酒店建立了联系,但是领域需要拓宽,还应该和旅游纪念品购物店、旅游景区、各种展馆、娱乐场所建立联系,扩大学生认知、实习的范围。
3.6.3 使旅游企业成为学生经常性的实习基地和毕业综合实习基地
依据互惠互利原则,首先加强与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的横向交流联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经常性实习的要求;旅游饭店实习不仅是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的服务性的岗位实习,而且应该安排酒店督导 (前台、楼层、餐厅的领班、主管) 、礼宾主管、客房管家、大堂副理等发展性的职位实习,一定要体现出高职与职高学生的区别。依托用人单位完成毕业综合实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旅游企业服务中的各个环节,这类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来了解各种旅游企业以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学习企业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服务观念、工作态度,学习企业各级领导的领导艺术、管理方式、决策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中的问题,将遇到的新现象、发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作为案例来分析探讨。
3.6.4 结合企业的需要安排实践教学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企业需要,参与旅游企业的景区规划、线路设计,将旅游企业的课题带进课堂,指导学生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部分学生的作业能够直接转变成企业的旅游产品。
3.6.5 借助政府、企业的人才优势
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或优秀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开讲座或组织座谈会、进行专题报告,加强与地方旅游局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向学生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帮助指导学生就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和为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3.6.6 举办参与各种竞赛活动
在校内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以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或签定就业合同,以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参加市旅游局和省旅游局举办的导游大赛、中餐主体宴会设计大赛等,既可以锻炼学生,又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使导游大赛等成为年度常规性的活动。
3.7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是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即理论课时少而实验课时较多的课程,如“酒店服务技能”、“旅行社计调操作”、“导游实务”等课程,应尽可能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避免先在教室上理论课,过了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学生才到实验室进行实训这种现象,应该是将一些实践性课程上课地点改在酒店和景区等全真的环境,边讲理论边实训,这样学生接受到的理论知识,马上应用到实践中,与实践结合起来,容易理解,容易操作,而且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掌握都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3.8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行动导向为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活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利用数字教学资源,模拟真实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哈尔滨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行实境式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学习导游工作;充分利用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高年级学生,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学生经验性导游知识,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真实或仿真的导游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9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开发数字模拟导游教学资源,采用实时录像等手段搭建导游现场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建立优秀导游员导游全程录像库,完善突发事件处理视频库,建立学生景点导游视频资料集及教师景点导游视频集。采用最先进的视频捕捉合成技术建设数字导游模拟实训室,完善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19) .
[2]贺文瑾, 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9) .
[3]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19) .
[4]刘晓燕, 董晓瑛.西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1) .
[5]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2004, (S1) .
[6]何小华.浅论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J].文教资料, 2011, (5) .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篇10
【关键词】95后高职学生 自我效能感 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院级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之一(项目编号:ZZK14-2)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81-01
随着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蓝图勾勒,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基础力量,高职教育也在这一伟大蓝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中国技术教育力量的后备军,这群95后高职学生有胆识、求个性、好张扬,但带着高考失利的稍许伤感,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也夹杂着忧虑和不安。他们虽追求上进,迫切成功,希望平等,但却缺乏坚持、刻苦、踏实的求学品质,缺少自信、无畏、承担的人生态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希望在自我效能理论视角下,引导这群新生力量重拾信心、重塑希望,重续高职生的华彩人生。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种活动或任务的能力判断,是个人多大程度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该任务。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行为选择和创造力,也决定大学生的情感反应模式、行为持久性和思维模式[1]。自我效能感能够赋予学生坚定的信念,使学生更有信心面对和处理各种任务和挑战,因此,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保障。
二、影响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成功经验带来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更有信心;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人自我效能感,使个体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我否定。大部分高职生都有升学挫败感,认为自己是被大学淘汰的成员,有失败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学业中常表现出较弱的自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
(二)替代性经验。自我效能感也会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当示范者与观察者能力相差不大时,示范者取得成功会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观察者从事类似事件的信心;当示范者失败时,尤其是付出巨大努力后失败,会降低观察者自我效能感,使观察者怀疑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成功的替代经验和模仿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及信念。
(三)言语劝说。言语劝说即通过说服性建议、劝告、鼓励等改变自我效能感。一般而言,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基础上的言语劝说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让被劝导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及时自我肯定,而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导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同时劝导者的身份、权威性和可信度也会影响被劝导者对其言语劝告的接纳程度。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教师首先应确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学生产生信赖感,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产生积极影响。
(四)情绪唤醒。個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身心反应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强烈的情绪表现容易消弱自我效能感,平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比如平静、镇定的心理反应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度,而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往往会让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多数高职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及情绪的培养及塑造。
三、培养高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招生水平差异加剧,学生学业水平日渐下滑,传统教管方式已经无法迎合学生的口味和喜好,如何发挥95后大学生的优势,培养综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可以从自我效能视角中寻找新的启示。
(一)为学生创造成就空间与体验。95后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缺乏探究精神,但热爱生活,自我意识较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长及兴趣,区别培养,重点深造。比如,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那么除正常教学外,可以为学生提供兴趣小组及校企合作项目,督促学生课下完成自我提高,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及成就感;有些学生工作能力较强,可以吸纳到各级学生干部中,发挥和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工作热情,体验工作成就感;有些学生特长突出,可以鼓励其多参与校园活动及比赛,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区别培养,重点深造,是对学生有所甄别、有所推荐,发挥其优势及能力,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为学生传递成功经验与信息。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也曾培养过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拥有众多的成功校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优秀校友和在校学生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学生勾画成功的蓝图。榜样的传承不仅为高职学生燃烧了希望的烈火,更为他们即将面临的艰辛道路做好心理准备。榜样力量也是无处不在,同宿舍、同班级、同专业、同学院,我们都要时刻发掘值得传扬的榜样力量,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努力。
(三)对学生寄予成就期望与鼓励。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信心。在日常工作中,应多鼓励,帮助学生发掘自我优势,给予学生信任和期望,尤其对后进生,应及时给予鼓励的信息反馈,以教师人格魅力及成功经验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也让学生体会到他人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信任度,增强自我提升的信念。
(四)对学生进行情绪培养与塑造。大学中,人际交往是除知识储备外的又一重要内容,这对学生的情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发掘和运用个人情感潜力影响个体生活和未来的关键因素,也被认为是个体生存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应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认知与调控理论的知识与技巧,增强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为其塑造健康人格提供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天发,杨军燕,王勇,张辉.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7,(3):41-46
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11
关键词:模拟企业,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 通过将模拟企业引入课程教学, 让学生在组建、经营模拟企业的过程中, 尽早熟悉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掌握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一教学内容设计
1.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据, 围绕管理的七大职能:决策、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而是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身, 融于七个与管理职能相对应的主题项目中。这样不但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 还使各个看似独立的管理职能通过“模拟企业”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2. 主要内容
成立“模拟企业”的主要内容: (1) 成立模拟企业: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企业, 对该企业现状进行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2) 模拟企业组织建设:绘制企业组织结构图, 并对该图进行说明和评价。 (3) 制定模拟企业计划:制定企业某项活动的年度计划。 (4) 模拟应用控制程序和方法: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控制相关的场景, 提出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5) 模拟总公司经理竞选:通过各企业经理竞聘总公司经理, 总结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6) 模拟应用协调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协调沟通相关的场景, 应用协调沟通方法和技巧。 (7) 制定模拟企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根据各企业情况, 制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 如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
二教学活动实施
1. 课前准备
第一, 教师任务。在开展模拟企业专题活动之前, 教师先讲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题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教师需对所涉及的任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若各小组相互设计模拟场景时, 设计出的场景需在下节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审阅、修改, 保证设计出的模拟场景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第二, 学生任务。专题活动开始前, 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由各组推选组长1名, 即模拟公司经理, 并将小组成员名单报给教师。然后,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召开小组会议, 对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将专题活动任务细化, 并进行任务分配。确保人人参与、各尽其能。
最后, 要将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制作成PPT, 情景模拟的则进行表演排练, 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2. 课堂开展
第一, 教师任务。当学生进行现场表演或展示时,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样坐在台下, 认真观看和倾听。待各小组展示结束, 教师鼓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或点评, 也可就有争论的问题组织讨论或辩论。在课堂上, 教师既是观众, 又是主持人, 但决不能是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交流时的真知灼见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讨论不断深入, 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获得启迪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所有学生发言结束, 教师需就本次专题活动进行总体点评。主要是概述本专题的学习重点、难点;点评学生的表现, 指出其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肯定, 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正,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
第二, 学生任务。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阐述或表演, 需配合PPT或道具。展示或表演结束后, 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和建议。
3. 课后评价
专题活动实施后, 采用与之配套的考评方式, 不但使学生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其有所收获和感悟。
每次专题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本次活动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并留存, 作为期末总评时的参考依据。期末, 当所有专题活动结束时, 由各小组长对本组所有专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打分。各小组成员也对自己和组长的总体表现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以教师、组长、组员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最后的考评成绩。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推荐阅读: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06-17
改革我国高职教育12-28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05-26
高职舞蹈教育改革06-26
高职护理教育改革07-27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08-21
高职教育体系改革09-26
高职英语教育改革11-18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11-18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