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共11篇)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1
高等职业教育 ( 以下简称 “高职教育”) 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 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 它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 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实际工作, 对学科理论性要求低, 侧重于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理论学时相对较少。高职教育主要以高中教育为基础, 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千千万万的技能型人才。其中, 护理专业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技能型、服务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专业。护理专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学制, 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本文将对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与护理专业的学制进行比较研究, 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 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 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 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一般来说, 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 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 [1], 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 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 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 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 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 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 ( 训) 课程达到1: 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 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 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 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 ~ 2003年, 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 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 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 到2015年, 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 3万人, 医护比例应达到1: 1, 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 5。这就意味着, 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 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 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 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 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 即将步入社会, 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 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 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 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 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 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 是有章可循, 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 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 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 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 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 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有所不同, 其中护理专业多实行三到四年制, 而非护理专业多为二到三年制。护理专业与非护理专业学制不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护理专业,学制,比较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2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整体水平以中、大专学历为主,高层次人才缺乏。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现代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职业专科教育。其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为优化护理专业队伍结构,加快专科护理的发展,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需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流向的研究。本文对北京市某学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了解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单位、是否选择深造等信息,为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体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学院~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707例毕业生。所有毕业生均达到学校相关规定,如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
1.2方法 收集教科办记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就业单位名称和级别等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被调查的707例毕业生中,男生105例,占14.9%,女生602例,占85.1%;年龄在21~24岁。其中,2009届毕业生114例,占16.1%;届毕业生118例,占16.7%;届毕业生151例,占21.4%;届毕业生146例,占20.7%;2013届毕业生178例,占25.2%。
2.1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生源地为郊区、县(大兴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的人数为614例,占86.8%;为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人数为93例,占13.2%。毕业生生源地以郊区、县为主。各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见表1。
2.2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92.5%的毕业生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5.3%的毕业生在二级及一级医院工作。选择专生本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仅占0.7%。各届毕业生所在机构类别情况。
3讨论
3.1毕业生生源数呈总体增长的趋势,并以远郊区县生源为主
21世纪以来,随着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4个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以中专为主体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我国护理教育突出问题之一。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呈总体增长趋势,符合我国护理学历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尽管护理教育的总体规模及高层次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但中专教育的规模仍然过大,护理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3]。国家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中,再次把护理人才定位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应动态调整教育招生规模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预计,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从生源地看,5届毕业生皆以十个郊区、县为主,占86.8%;而城八区仅占13.2%。这种现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八区相比较,郊区、县经济相对落后,家庭以社会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为主,教育教学规模及硬件设施较薄弱,本科及以上高校生源较低,造成此类地区高职高专生源比例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全国护士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8%。可见,即使是城八区的本科及以上医学院校生源,选择护理专业所占比例仍很小。他们普遍会选择其它更加热门的医学专业,如临床、检验、影像等。
3.2毕业生就业定位主要是三级综合性医院
毕业生就业领域以城区三级综合性医院为主,占92.5%;而到社区、农村的很少。护士人力资源工作领域分布不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技能是其就业优势。其属于劳动技能型人才,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工作作风踏实,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欢迎。但是,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据调查,2010~北京市三级医院招聘的护士学历以大专为主,占64.30%;本科学历护士已经达到20.36%。
未来5年计划招聘护士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呈现出专科生逐年减少、本科生逐年增加的趋势[4]。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高职高专类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也会逐渐严峻起来。由此可见,一方面,国家倡导扩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规模;一方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竞争,甚至就业困难等问题。这种矛盾现象说明,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自身存在一定问题。其教育规模增长和教育质量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因此,必须适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各类医疗岗位工作。
3.3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很小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合格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层次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把学生培养具备高水平护理人员。这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加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生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即“护理学基础”,作为看家本领的基础护理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巩固学生的基础为主实施教改,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原则下,对高职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并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合理处理教材
高职教材多选用成人专科教材,对缺乏的部分基础内容要补充,而有些章节提供的参考性资料太多,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处理。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临床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选择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厌学,或学习一些过时的操作,让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在临床无法应用。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对基础理论、基础技能采用目标教学,反复强化直到达标。而且除采用讲授的方法外教学中还采用、情景导学、自学指导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辅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护理实践,提高操作水平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护理实用型人才,强化护理实践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护理实训中心
学院建立有护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流的护理模式病房、ICU病房、护士站等单元,不仅保证了校内护理实训,而且为校外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操作考核制度
对23项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考核,并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标准,更强调学生操作中的创新和与病人有效的沟通。对每项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对每项基础技能做到人人过关精益求精。
3.改革见习制度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把原集中见习计划改为随堂见习和分段见习,在完成重点操作和章节后把学生带入临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与病人交流。
三、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高职护理人员高素质化,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社科课程,而应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育中
许多学生虽学习了护理心理学和人际沟通学,面对病人却不懂得如何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心理护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情景导学、对具体病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病人心理状态的习惯,并模仿教师以亲切的体态语言与病人进行交流。
2.提高护理师资素质
要促使护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教师潜心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提高学术水平。
四、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合格人才
1.应用护理程序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以护理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以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念。
2.应用先进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先进护理技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在巩固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疏导,经过校内反复强化,再带学生到临床见习实际运用情况,加深直观认识。
3.运用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双语化护理病历的出现,护理人员应用计算机和英语的能力将影响到其潜力的发挥。因此,我校着重培养护理人员在这两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4
1. 课程目标定位
强调整体护理为核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注重课本与课外结合,拓展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小儿患者的爱心意识,学生特殊的沟通方式,更好地为患儿服务,以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提高儿科护理的整体质量,丰富内涵。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严格把关,采用严格程序选聘教师,选聘具有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的专业教师,增添新鲜血液,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对一些专业课程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兼职教师,作为教学力量的补充。对所有教师进行专职培训,以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以老带新,使新进教师能较快熟悉教学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应尽可能给老师提供出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促使其接触新的理念,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院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体系。最后,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以些作为教师学习和提高自我的动力,及时检验学习的效果[3]。
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是更新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病例讨论、任务驱动、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PBL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现化化的教学手段,PPT、录像、视频、等方式,以生动形象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代替枯燥的理论空讲,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的过程,而不只是听。对案例分析可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以临床护理模式为主线,给予完整的护理,老师加以辅导,课堂以学生上台讲授为主,提升学生对护理程序的认识度,出可提高学生自觉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是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枯燥的理论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对学生的倦怠,如若能在课堂中加以实验,或将学生带到实践操作室边讲边做,可提升学生的学生兴趣,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4. 选取特色教材
教材的选取必须以和临床接轨为原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突出护理程序的运用。我校使用的《儿科护理学》为人卫出版社出版王雁主编的全国医学“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专用,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突出实用、够用。其内容以深厚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贯穿护理程序的整个过程,从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到护理评价,并在教学内容当中适应穿插学科知识点的新进展。
5. 改革考核办法
突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试占60%,平时考核成绩占40%。平时考核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书写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理论考核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两者的结合,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6. 护理文化内涵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面对儿科护理患者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具备爱心的意识,那么人文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素养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4],实行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如护理礼仪,沟通技能、道德修养等选修课程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如何体现高素质,重在人文教育。
以上为探索后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新总结,希望通过此方法的运用,能整体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满足临床对儿科护理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一倩.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体会[J].全科护理,2009(11).
[2]范妮娜,盖晓丹,蒋丽华.根据新版儿科护理学堂教学结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54.
[3]杨娜.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5,12(3):78.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5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卫生法学 教学方法
当前,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护士作为医疗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规范其护理职业行为,加强护理队伍的法制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生法学》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来源,该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很强,这些知识一般是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的,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本着以研究学生怎么学为立足点,应充分考虑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掌握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问题,开展《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一、高职《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难度高。
以我校为例,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开设《卫生法学》课程。据调查学生除了在思政课中接触极少的法律基础知识外,并不了解法理理论和法律基本原理知识,对大多数法律专业术语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认知和理解,这样对于本身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教学难度更高。
2.教学内容枯燥,对教学方法要求更高。
《卫生法学》课程内容一般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单行法律如卫生行政执法、护士执业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等。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适应规范化教学的要求,采用传统的理论教授方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面对各种枯燥的法律条文,学生更加难以接受,如果采用传统死记硬背方式学习,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枯燥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学方法运用单一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卫生法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和教材“填鸭式”的讲解为中心,教师通过法律概念的讲解,学生通过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为主,整个学习通过老师一张嘴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为主要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于学生无法深化拓展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精讲详析,但是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单一、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专业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真实事件作为案例以讨论形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法,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更生动有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的。只有注重并确保每一环节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成功。
案例教学法是卫生法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卫生法学的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对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实施应当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同时可以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工作流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例如在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这一项目中,第一步通过一个热点医疗纠纷案件引导学生思考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完成案例的导入环节,引入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如医疗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第二步对该起医疗纠纷法律责任的追究进行讨论和分析,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患者和医护人员两种角度分析各自的行为,进而引入法律责任追究的原则(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医护人员的执业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第三步进行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与法律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知识的总结;第四步安排学生现场演示一场案情,组织其他学生观摩并就该事件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2.参与式教学。
采用项目制、团队化运作,教师主导控制学生充分参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应当根据课程项目任务需要和客观条件灵活多变、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就应当促进参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启发式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资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模拟法庭和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
以卫生行政复议的教学为例,我们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医护人员维权案例,对案例中涉及的角色进行分类,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质医护人员(复议申请人)、医疗机构、复议机构三个角色,以辩论的方式各自维护合法权益,展开课堂的讨论—辩护—做出判决,教师通过观察各小组的辩论为各自小组成员给出平时成绩。通过参与式教学就能够使学生个体都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学生个体相互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模拟教学。
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有许多模块是比较适合开展模拟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又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理论,很好地锻炼其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法在构建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合适的。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根据有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法律事务和程序的操作展示学生法律方面的素质。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使学生熟悉岗位要求、医疗文件书写要求等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创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医院、社区、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监督部门中了解卫生法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恒,刘新研,樊立华,高蕾,李莉.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2).
[2]马楠,贾长喜.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卫生法教育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2(02).
[3]张靖.卫生法教学方式改革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0).
浅谈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材改革 篇6
1 现有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我院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各课程组于2008年启动教学改革。经过三年的改革探索, 病理学教研组按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编写修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病理学教学大纲;压缩调整基础课病理学总学时;选用由张建中主编, 供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及其它相关医学专业使用的病理学教材。
2 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学时分配不合理
病理课总学时由改革前的72学时压缩为现在的54学时, 其中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8学时。在有限的46学时中, 要完成病理解剖学9个章节、病理生理学11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任务, 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实验课要完成病理解剖学总论和各论共8个实验项目, 每个实验项目除了要观察大量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外, 还要完成实验报告书写。结果导致相对于学时数来讲, 教学内容过多, 理论课时间紧张, 基础知识不能讲解清楚[1]。而学生对上实验课又无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观察病理切片与本专业岗位技能无关系, 实验课基本变为应付完成实验报告,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2教学大纲编写不合理我院医学教育有高职、中职两个层次, 有护理、助产、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8个医护类专业。在高、中职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编写中, 未能体现不同学历的学生应掌握的病理学知识各有哪些不同要求;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编写中, 未能理清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病理学知识各有哪些不同侧重, 导致教学大纲缺乏层次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3 教材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选用的教材, 其内容均超出学时所能完成的范围, 如病理解剖学各论有9章共39节内容, 但教学时间只有14学时, 显然讲不完。教材中病理生理学内容在发病机制上陈述不足, 一带而过, 使教学难度增大。教材在每个疾病后增加了“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但较粗糙、生涩, 对临床护理的指导作用阐述欠佳[2]。教材均无彩色插图, 而黑白插图由于色彩单调, 不易显示病变, 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改革措施
3.1 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护理专业病理课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应以“必需、够用”的原则为指导, 削减理论课教学内容, 用50学时完成病理解剖学总论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任务, 病理解剖学各论因与各专科护理教学重叠, 可由学生自学, 待各专科教学时再详细学习;压缩4学时的验证式实验项目, 删除观察病理切片和书写实验报告的实验教学内容, 将观察大体标本实验内容融入理论教学。
3.2 突出教学大纲的专业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3.2.1 突出专业性
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订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取舍, 重点突出。护理专业应重点突出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主要常见疾病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基本病理, 强化对人、环境、健康、疾病四者关系的阐述, 为临床护理与保健护理以及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3]。
3.2.2 突出层次性
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订应根据高职、中职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大小进行取舍, 因材施教。高职护理专业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侧重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中职护理专业对高深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内容应从略, 可在了解病因的基础上, 将重点放在共同规律, 加深对人、环境、健康、疾病四者关系的学习和理解。3.2.3突出实用性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订要以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护理为原则, 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实际需要来制订教学大纲, 将病理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实用性。3.3编写校本特色教材为适应护理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病理学教材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强调教材的整体优化, 加强与相关学科间的联系, 既与基础学科相互渗透, 又与临床专科护理密切相关。如将“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入“休克”章节等。二是要突出病理学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将其贯穿于病理变化的描述中, 而非单独列出。如“发热”在讲述体温上升期患者的热代谢特点及临床表现后, 讲述此期患者的护理要点。三是要求文字力求简炼, 多用图、表等直观表现形式,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四是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题。复习题采用病案分析, 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全国的统编教材来看, 无完全适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教材, 所以笔者建议根据各地方行业、医院、学校的实际情况, 启动编写病理学校本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1]韩慧霞.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04) :35.
[2]汤晴, 耿薇.高职专业病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01) :92.
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7
随着高校扩招,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又由于病理学知识点多, 涉及面广, 对学生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高, 所以学生普遍感觉病理学学习困难, 不易掌握。我们在不断积累和更新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其中原因, 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 进行大胆改革, 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病理学的教学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缺乏护理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长期以来, 护理专业的病理学, 无论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 还是教学计划的执行, 都与临床医学专业雷同, 即我们一直在按照医师的标准培养护士[1]。所以在调查中发现, 在职护士普遍感觉当年的病理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与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联系不紧密、不实用。虽然现在的病理学教材中增加了临床病理联系的阐述, 但均侧重于临床医疗工作, 与临床护理联系不够密切, 缺乏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无法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
1.2 病理学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条件落后
病理学是一门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学科, 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是形态学学习的主要手段。然而, 现在实验室内大体标本多数年代久远, 颜色、形态、数量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对病理切片的观察, 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在基础课学习时, 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不熟悉正常组织镜下形态, 所以在学习异常组织形态时更是有心无力。功能病理学的学习, 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呈现, 限于实验室条件等因素, 多数动物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缺乏自己动手的过程, 导致实验巩固理论这一环节的缺失, “理实一体”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1.3 病理学教师缺乏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
目前的病理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或病理学专业, 缺乏护理学专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 使得病理学的临床联系被淡化, 教学内容空洞, 纸上谈兵, 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2]。
1.4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较差
在文化基础、自控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 与以往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教师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一定不如人意。
2 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 突出专业特点, 优化教学大纲, 注重实用性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病理学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应与临床医学专业有所不同。为此, 我们邀请了护理专业课教师和护理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 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病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谱, 科学地调整了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 如加强病理学总论学习, 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减少病理学各论课时数, 只讲解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强化大体标本的观察, 精简病理切片观察;注重临床病理联系的讲解, 如有选择地选取各系统典型疾病的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 配以相关的病例资料, 组织学生病例讨论, 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其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加强病理知识与护理知识的关联,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保证病理学教学设计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 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增添教学活力
病理学传统教学方法是通过挂图、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观察, 让学生对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与镜下改变有大体的认识, 这种静态的、单调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学习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制作课件, 不仅可以展示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典型病变和细微结构、对比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 还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病理过程。如我们制作1段Flash, 先是正常血流情况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然后血管扩张, 血流减缓、出现白细胞聚集、附壁、滚动、游出, 最后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到达病灶, 包围、吞噬、杀灭病原体, 使复杂的炎症病变过程在视频上轻松呈现, 学生易于掌握, 记忆深刻。受条件限制的动物实验也可以在视频上进行展示, 比如将家兔空气栓塞的动物实验录像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能取得与现场实验类似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巧妙结合, 精心设计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 我们将课件、病理图片和录像放在校内网共享, 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建立病理学教学QQ群, 学生在课后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调整教学方案。
2.3 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护理联系
为增加病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病理学教材, 还要求教师在首轮授课前必须有3个月~6个月时间在护理一线实践。加强护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 为病理学知识与护理知识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 确保在授课时, 病理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能相互渗透。如在讲解血栓形成内容时, 联系到临床上应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静脉穿刺, 对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 应嘱咐其采用局部热敷等方法, 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血栓形成等。通过病理知识与护理知识的互相关联, 学生普遍感到病理学内容与临床应用联系紧密, 其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2.4 改变考试侧重点, 增加与护理相关知识的联系
以往的病理学考试, 只“为考而考”, 忽视与临床的联系。改革后, 我们将对病理学基础知识的测试贯穿于病案中, 注重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体现实用性。例如血液循环障碍是病理学总论的重点内容, 以往我们常考的题目有血栓形成的原因、栓塞对机体的影响等。在护理专业的考试时, 我们可以测试:“某患者, 胃癌术后1周, 出现左下肢肿痛, 检查发现小腿腓肠肌压痛, 下肢凹陷性水肿, 沿静脉压迫有疼痛, 请问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在护理中如何指导患者加以预防?”等问题。考试的重点不变, 但这样的题目更容易让学生把病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其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
总之, 教师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内容安排要合理, 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和专业要求;方法采用要灵活, 积极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护理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新刚.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8 (3) :81-83.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0年10月10日印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简称《基本要求》) 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 总结10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基本要求》指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的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同时明确提出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要。
《基本要求》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及其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 为规范大学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 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分为两大块, 既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通用英语通常学习一学年, 专业英语学习一学期 (有些专业不开设专业英语) 。通用英语教学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 基本上是高中内容的重复, 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 强调各类等级考试过关率, 没有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不能辅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生通常认为通用英语的学习与其专业没有多大关系。这个原因致使学生对大学英语普遍不感兴趣, 而日常交际和涉外业务活动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
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因此, 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但目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日常应用和实用为目标,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 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需要使用专业英语的工作。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实施语言教学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综合素质, 而且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换言之, 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懂专业知识, 又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单纯的语言学习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兼顾两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成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途径。
在不同的语境下, 人们使用的语言并不相同。作为社会交际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场合、就一定的题材、为一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对象使用的。场合不同、内容不同、目的不同、对象不同, 使用的语言就有所区别。也就是说, 语言的社会功能不同、使用的群体不同、使用的题材不同以及使用的目的不同, 都会产生语言的变体。
专门用途英语除了有英语的普通性之外, 也具有专业英语的特点。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意义比较单纯、简明, 通常不带感情色彩。在专门用途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并不常见, 其句子往往以逻辑为准则, 带有很强的专业性, 这与通用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基础英语和通用英语无法替代专门用途英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 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又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 将英语和技术知识相结合运用于生产一线。
3 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设想与实践
3.1 课程设置应以护理英语为主、通用英语为辅
一方面, 我国大学新生至少有10年的基础英语学习时间, 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 而护理专业作为近几年的热门专业, 新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打好语言基础是相对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 可以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打基础, “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只有学用结合, 才能摆脱教学脱离实际、学习效果差的局面。因此, 3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应该设置为:第一学期开设大学通用英语, 第二、三学期开设护理英语。这样英语教学的中心就转移到专门用途英语上, 使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相结合。
大学通用英语是大学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主要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对外交流能力,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 有能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因此, 通用英语教学要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 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语言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护理英语的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具备涉外护理岗位所需的护患交流能力、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能力, 为工作和继续学习护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提高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为专业服务
需求分析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基础,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专业英语是为了将来从事涉外护理工作。工作中需要用英语进行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 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护理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 同时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因为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的学习与掌握是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课程内容既要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又要强调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一学期开设的通用英语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内容选取应该结合护理专业进行。比如介绍英语国家卫生、医疗和保健情况, 英语国家护理礼仪, 我国的中医文化、中医护理等。第二学期的护理英语教学重点是护理英语基本词汇和基础口语。语言材料要结合临床护理一线;材料内容应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实践, 既包括评估、诊断、计划、执行及评价等护理程序的内容, 又包括健康评估、社区护理、术后护理、高龄老人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精神卫生护理、急救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且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培训。使学生将来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时能用英语进行护患之间的基本沟通与交流,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护理记录。第三学期的护理英语教学则是护理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以设置为选修课) 。教材内容应涵盖国内外最新的护理方面的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的精华, 并关注国内外护理专业研究热点及现状。既要注意选材的多样性, 又要注意所选文章篇幅不宜过长、难度不宜过大, 合理设置练习, 强调实用性。另外, 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护理专业课程, 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护理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书写护理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借助词典翻译专业文献资料。
3个学期教学内容形成的教材应有一定的梯度, 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教材。
3.3 教学方法革新
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侧重点不同,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是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
在通用英语学习阶段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护理英语学习阶段听说部分可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与护理专业相关的教学活动;阅读能力培养可采用任务教学法, 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活动中学习语言。
护理英语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护理工作的能力。因此, 护理模拟教学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分担角色, 承担不同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所学语言和知识得到应用, 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护理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真正做到了语言、护理专业学习和实训的有机整合。
3.4 师资队伍建设
护理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英语专业教师承担, 而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在通用英语教学阶段尽管教材内容侧重于医学方面, 但是由于内容并不是太专业, 因此英语专业教师能够胜任。到了护理英语阶段, 尤其是高级阶段, 英语专业教师就明显难以胜任。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难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1) 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学习护理学知识。信息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挑战。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人的一生接受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连续不断的。在我国也有“活到老, 学到老”的格言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也指出,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因此, 英语专业教师不但要认清形势, 而且要立即行动起来学习相关的护理学专业知识, 尽快适应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成为既懂专业知识、技术又具有较高语言技能并且掌握语言教学法的“双师型”教师。
(2) 鼓励具有高英语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护理英语教学, 尤其是在护理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 鼓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英语教学任务。也就是说, 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按照这个路线进行:基础英语教学—通用英语教学—护理英语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从最初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让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最终变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
(3) 采用英语专业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形式, 即由英语专业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共同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要求, 交流教学思想、观点和经验, 共同编写教学资料、教学大纲。由护理专业教师协助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提供学习难点, 提供阅读清单, 推荐专业杂志, 协助编写教材等。
3.5 测评多元化
既然护理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由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构成, 旨在培养学生在涉外护理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那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试也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在通用英语学习阶段应该全面测试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水平, 尤其要加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听、说能力的测试;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则要体现出用英语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
测试应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通过多种方式体现, 如出勤、课堂英语讨论、英语演讲、英语报告、英语书面作业成绩等。护理英语学习阶段可以模拟临床英语对话等的表现来评分, 强调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注重阅读、翻译能力考查, 了解学生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的掌握情况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医护英语水平考试 (METS) 。METS为测试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提供了依据, 旨在促进学生和医护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 考查考生的医护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英语能力证明, 为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员工提供依据。
专门用途英语相对于通用英语更有交际性和实用性, 应该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理论设计考试, 以反映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的语言能力, 并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
摘要:高职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路。课程设置要以护理英语为主, 大学通用英语为辅;通用英语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相关, 为护理英语学习做铺垫;护理英语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护理工作的能力;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学习护理专业知识, 使其成长为既懂语言教学又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9
l更新教学理念, 修订编写教材
长期以来, 高职护理专业的组织胚胎学教学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知识完整性不够, 内容繁杂, 专业名词多, 易使护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心理。二是与实践脱节, 核心知识不够突出, 适用性差。三是与护理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培养护生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是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和规划教材修订
笔者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 对安徽省高职护理专业规划教材《组织胚胎学》进行了修订。在教材修订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 突出为临床护理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 注重知识“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对其进行科学增减, 突出理论知识, 在主要的教学内容中用小贴士的形式介绍学科相关知识, 既方便了基础薄弱的护生删繁就简, 又给学有余力的护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拓宽了其视野;在教材版式结构上, 借鉴目前普通高中教材编写的形式, 套色印刷、图文并茂, 力求文字精练,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陈述, 要更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和贴近护生, 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实践证明, 修订后的新教材较之前的教材更匹配护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构建了简明的知识的结构, 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适用性、针对性较强, 满足了护理专业基础的需要, 能够较好地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且增强了护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教学方法和教辅教材编写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贯彻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针对组织胚胎学教学内容多、专业名词多、记忆知识多、易使护生厌倦学习的特点, 我们把“填鸭式”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护生为主体, 护生自学和讨论的“启发式学习方法”, 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配合教学和方便自学, 我们精心编写了《组织胚胎学学习指导》 (以下简称“学习指导”) 教材。“学习指导”是理论教学的主要依托形式, 每章均由“大纲要求”、“知识图表”、“知识链接”、“思考练习”4部分组成。“大纲要求”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 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知识图表”以表格和框架等形式列出, 侧重学法指导, 引导护生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知识链接”紧密联系组织胚胎学相关知识点, 精选生活实例、临床病例和问题, 用组织胚胎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疾病和一些生活现象等, 为多媒体案例教学做了一定的准备。“思考练习”把基本知识、重点、难点, 以不同的题型进行巩固强化。
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我们编写了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实验教材《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 (以下简称“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基本技能与应用相结合。“实验指导”中的插图主要为实拍图片, 并配有相关的彩图, 图文并茂, 便于护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人体的重要结构, 培养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实验后面都配有相关思考题和填图题, 在实验报告中, 将传统教学方法中要求护生画图改为让护生填图,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也减轻了护生的负担[3]。
2转变教育思想, 创新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指导”、“实验指导”为依托, 多媒体平台为辅助, 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学习指导”将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 为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验指导”是理论教学的拓展, 创造了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了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氛围, 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1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可以用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形式表达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信息, 可以传递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学科的特点, 对于组织学是根据二维图象构建三维结构, 因此可利用模式图、光镜图、电镜图, 多方位地揭示组织、器官的结构, 从而联系到其功能。而对于胚胎学,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抽象、善变、与时空关系密切, 注重的是三维结构的动态演化, 所以在利用一些基本的模式图、光镜图以外, 应结合一些模型, 特别是加入动画, 动态地演示胚胎的发育过程, 给护生一个形象化、立体化的概念。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基础医学, 但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如果没有准确的组织学的理论基础, 就难以描述临床疾病的病例变化, 也无法指导医学和护理的诊断。因此, 在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中, 将基础性的枯燥知识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让护生对未来的临床知识奠定基础, 而且可以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4]。
2.2案例讨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课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注重抓好5个环节: (1) 实验预习。护生事先阅读“实验指导”, 弄清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复习所学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完整、清晰的实验概念。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在实验课上提出, 由师生共同讨论,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 直观教学。教师示教, 护生对照参考彩图, 结合“实验指导”, 通过显微镜观察等方式辨认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等, 把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变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 案例讨论。护生围绕案例思考,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解惑答疑, 以培养护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由护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的填图作业。 (5) 实验考核。教师及时批阅实验报告, 记录护生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了教学质量。
2.3考核方法和学业成绩的评定
在考核方法上, 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措施。原来的考核方法是,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改革后的成绩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主要根据参与案例讨论积极性、辨认组织切片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等情况而定;第三部分,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包括课堂出勤率、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等方面。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了护生的学习过程和护生的能力培养[5]。
总之,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学习指导”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 为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鉴“PBL教学法”的特点, 引导护生分析案例, 使护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以“实验指导”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创造了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了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氛围, 锻炼了护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该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护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善了护生学习被动、知识应用能力差的现状, 培养了护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组织胚胎学是护理专业学生 (以下简称“护生”) 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近年来, 我校在教材修订、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教材修订及教学理念上突出为临床护理服务, 注重知识“必需、够用、实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将平时考核、实验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措施。以“教材”、“学习指导”、“实验指导”为依托, 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建春.“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在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 2011, 30 (2) :32-34.
[2]胡捍卫.组织胚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姚玉芹.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毓芳.提高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医学基础[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5) :754.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 医学信息技术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06-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要课程。虽然都是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医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都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几部分的学习,但是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实际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却没有任何的提及。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或在学校里通过了全国或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却对医疗机构现行的管理软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不同于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由微软公司编写的日常办公软件,现行的医疗管理软件一般是由国内的软件公司为医疗机构进行量身定制,常见的有九阵医院管理系统和中联医院管理系统。这些医疗管理系统软件立足于医院的实际管理平台,将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全院联通,达到快速统计、查询和决策分析的目的。这些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让智能管理理念最大可能的服务于患者。
目前对于医疗管理软件的使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都不相同。就比如在四川乐山,市级的各家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软件也是一家一个类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网操作。大多数的医院都是根据本院的实际找到医疗软件设计公司针对该医院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医疗软件的设计,所以对不同的医疗软件的学习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医学管理软件的操作学习难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医院管理机构具有的共性,医疗管理软件中的大部分管理模块仍具有相似性或类同性,所以学习了主流的医疗管理软件后对于学生独自学习某些医院特定的管理软件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移植性。
医疗软件中的管理模块与医院实际的运行工作密切相关,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具有高职院校特有的对口性。由于医疗管理软件的管理模块众多,不同的部门所对应的操作模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对在什么时候操作什么模块感到混淆不清,角色的模糊使学生非常容易产生错误操作。因此加大对医疗管理软件中不同模块的实践操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医疗卫生各系统中的蓬勃发展,已经让其成為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为了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 (MILC)的出现更是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一个必要就业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对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而是从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专业要求出发,是目前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必须面临的教学改革。医学信息技术作为医疗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必须紧密地与医院实际操作环境相联系,为了时时体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这一目标,将传统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转变为对现代医疗机构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而主要针对的是卫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卫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有卫生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卫生信息管理的知识,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些基础性知识。操作方面的学习内容也不再是WORD、EXCEL、POWERPOINT等日常应用软件,而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其中包括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体系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使用等。
三、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前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已进行了卫生信息技术的编写,这对于全国医学专业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在职人员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四川省也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在四川省卫生厅的指导下编写了相应的卫生信息教材,用于指导学校教学和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本地经济和本地医疗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才能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本地区医疗机构的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医疗机构的需求,并且能顺利通过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能力,这才是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3]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在护理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其教学效果既会对后续教学的展开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关系到未来临床护理的实际操作。由于人体复杂的生理结构, 专业名词比较多, 而课堂学时很少, 导致学生大都基础薄弱。所以, 当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刚接触人体解剖学时, 不免会产生畏难退缩的情绪。分析高职护理解剖教学与改革的现状是高职护理解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使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得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变成现实。
一、人体解剖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学校体制、学制等因素的影响下, 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主要概括为下面四点问题:
1. 以教师授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教师授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占据主要的地位,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中, 很难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厌倦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最终也不会产生任何良好的效果。
2. 人体解剖教学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进行设置。
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只是简单的把其他专业共同使用的解剖学教材设置为本院校的教材, 而没有针对性的为护理专业专设置一本教材, 当然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本院校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中。
3. 实验室设备落后。
许多高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实验室里既缺乏专门用于进行设计的标本, 也没办法对护理专业进行实践操作。落后的实验设备, 导致解剖学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与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在一起, 也就无法达到护理专业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4.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降低。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对中小学生, 大学生教育的普遍重视, 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蒸蒸日上, 全国范围的大量招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愈来愈低。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随着学生升学率的普遍提高, 学生的平均综合素质却在不断下降, 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强、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学生的未来发展方面, 大多数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将来如何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懒散, 逃课、挂科的现象常常发生, 护理专业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不愿意上解剖课、不愿意进行实践的现象。
综上所述, 目前人体解剖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很难到达护理专业的基本要求, 也无法与护理专业的特点紧密联系, 并且还与护理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教学也达不到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的能力要求。如何使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的教学与工作中对护理专业的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是现阶段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学中比较热门的问题。[1]
二、人体解剖教学的改革对策
1. 改变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服务为主要目的, 以就业为最终导向, 走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道路。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方向, 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 加大实践、临床工作的力度。作为教师, 则必须适应高职教学中本专业的需要, 改变教育观念, 更新知识框架。教师不仅要掌握很多本学科的知识, 还要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并同时掌握专业技能, 重视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2. 优化课程内容。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学在构筑完整的体系时, 必须要同时考虑其专业的特点、要求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改掉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太专业化、学科化, 不能通俗易懂的缺点。进一步简化教材内容, 删掉不必要的或者重复谈及的内容, 增加一些护理、人体解剖方面的内容, 从而为下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基本知识, 使教学内容不仅在深度上而且在广度上有的放矢。
3. 改良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追寻新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以老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讨论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将对模型、标本的观摩与对活体观摩结合起来, 使解剖教学与实践运用相辅相成, 学生在学习时从而拥有了更多的动力。
4. 开展项目引导式的教学。
学生将不仅与教师还要与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探讨, 提出问题, 并建立基础的教学项目。师生凭借同时参与的主题内容比较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项目进行交流与教学, [2]久而久之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发挥似的学习,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5. 加强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护理专业的专有实验室。设计护理专业教学的专用标本和模型,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让学生得以熟练的运用, 并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根据新的改进之后的教学内容编写专用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材, 并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
通过逐步的教学改革, 不仅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困难, 还拉近了人体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通过改革, 学生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乐趣, 不仅开发了智力, 还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锦慧, 汤雅婷, 周立, 邓健全, 叶茂盛, 陈晓霞.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解剖学研究, 2011-04-25.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06-05
中高职护理专业07-09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11-29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08-02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08-25
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10-09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08-31
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论文08-29
以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轴心打造护理专业实践教育圈05-22
高职护理教育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