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护理专业(通用11篇)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1
摘要:我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第十七条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这样的相关规定激励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健全, 鼓舞了中职毕业的学生回校再深造, 凸显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为中高职衔接奠定了基础作用。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高职院校,发展
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主要论述了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护理专业课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以及总结。第一部分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研究主要论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根本原因, 保证社会稳固发展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原因, 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健全教育体制的关键, 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终身教育的作用。第二部分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有:培养目标无法适应, 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无法衔接, 课程内容重复, 技能训练重复以及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薄弱。第三部分护理专业课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以及教育模式和学制进行衔接。第四部分是对以上三个部分的总结。
一、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瞬息万变,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根本原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战略调整, 使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物质资源供应、国民消费水平等情况都飞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环境, 要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社会的进步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速度加快, 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例如各种疾病、伤残增加等;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生活方式改变, 卫生服务需求提高, 并且需求趋向多样化;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营养过剩、食品卫生等问题, 也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脆弱人群的身心特点, 使卫生消费发生改变;再加上贵州“9+3”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贵州省到2015年,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 规模均已达到85万人, 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降低初中毕业生辍学率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为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急需专业培养人才。在这样的情形下, 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不仅给护理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还能给医院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护理人才。
(二) 保证社会稳固发展是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原因
1.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的完善等, 使医院的组织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对于医院组织所发生的变化, 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样的调整可能会使本身处在上游的护理人员发生很大的变化, 变成下游, 惨遭淘汰。在这时候, 实施护理职业教育就显得无比重要, 而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其关键点, 所以需要大幅度提高护理学生的高职教育率, 使更多的学生能进入高职就读, 模仿西方一些教育比较好的国家进行教学, 在一定条件内, 允许已经具有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重返高职院校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 为医院提供更多的护理人才,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
在20世纪末, 如果拥有护理中等职业的教育经历, 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我国是属于高学历的范畴, 而紧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如果当时护理中职毕业是因为一技之长而进入医院, 而现在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 依靠护理中职毕业的一技之长已经不能被时代所接受了, 很可能会惨遭淘汰。所以, 护理中职毕业的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 护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使护理中职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后满足社会中的岗位需求, 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2. 有利于个人升学需要。
我们现在处于知识高度发展的社会, 医院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不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要求的人员就可能遭到医院的舍弃, 这不仅仅和社会的进步休戚与共, 还给个人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医院在进行护士招聘时, 招聘人员可能会盲目追求高学历, 使应聘的护士不得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 从而刺激了整个社会的护理教育往高处走。为了使高层次的护理教育得到满足, 需要建造一个完整的护理高层次教育体系, 而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对其具有基础作用。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下, 高考是全国瞩目的考试, 也是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 无疑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升学需求, 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教育途径。
3. 有利于满足医院用人需要。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医院提供了许多的机遇, 同时也具有挑战, 医院要求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也越来越多, 使人才的发展愈加全面。《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明确要求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 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 全国护士队伍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改革开放之后, 护理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 建立护理中高职衔接系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 有利于满足医院的用人需要。根据目前统计得出, 护理专业的人才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不够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表明, 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 较2005年增长了52%, 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 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 二级医院达到1∶1.13, 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但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的比例相比还远远不够。这个数据充分表明了护理人才仍然缺乏。这种情况会继续推动护理事业的进步。
护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完善, 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现在以社区为核心进行医疗服务, 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这样的社会现象使我国不得不抓紧职业学校培养护理人才的步伐。我国目前在大幅度发展医疗事业, 主要的医疗事业是以社区为核心开展医疗服务。因为这样, 护士应负责更多的内容, 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日常保健及护理服务, 还要辅助患者并提供咨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 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愈发增高, 需要对护理人才结构进行逐步完善。而中高职培养模式, 能够将培养时间进行压缩处理, 保证中高职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有能力, 因此可知, 中高职衔接是可以满足医院用人需要的, 能够成为医院的重要支撑力量。
4.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健全教育体制的关键。
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是教育体制中的主要构成环节, 与职业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而在初、中、高三个职业教育等级中, 人员都不应该进行片面教育, 每个等级都是可以继续深造的,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开放性主要是指职业发展教育需要打开门进行对话,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要落实好、完成好, 是职业理论的表现形式, 而因为这样的一个特殊性, 应把职业发展教育和时代的特征、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 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融合性主要指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可以和别的教育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具有细水长流的理念, 是我国教育立交桥的设想。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健全教育体系的关键, 是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不断减少和素质降低的影响因素。因为如果中高职课程衔接不上, 会很容易使职业内部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使学生和家长无法信任学校。所以, 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稳固和教育体系健全的目标, 务必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配置等进行充分利用, 衔接好中高职课程。
5. 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终生教育是当今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 打破了学习只能够在学校进行的思维定向, 认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都是需要学习的, 学习应贯穿人的一生。而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想法, 是追求自身价值观的核心, 终生教育就体现了这种思维理念。特别是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不是单单只拿着张文凭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医院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带头作用, 在进行招聘时不单单只看文凭学历, 还要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检验。职业教育需要采用实践终身制, 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 对别的教育方式提供借鉴, 取长补短, 从而进行广泛传播。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展基础, 职业教育主要有初、中、高三个等级教育, 在不一样的等级中健全衔接机制, 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从扩大转变成内涵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 最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完成。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职业教育变成一次性教育或终结教育的风险, 为终身教育的完成起了铺垫作用。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 许多国家都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了格外的关注。而中高职的衔接是少不了建立课程体系的, 所以在有的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 在近阶段对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毫不可惜。而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 职业教育也逐步完善, 改善了一次性教育的困境, 变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和衔接良好的完美教育体系。
二、我国护理专业中中高职课程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无法适应
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 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运用护理操作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宣传教育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但在对护理专业的中职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初级技术人才, 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就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 着重关注学生操作技术的教学和练习, 着重关注对日后在社会发展中就业能力的培养, 轻理论重实践, 轻知识重操作, 轻基本重专门。学校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 学生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而这样只会使学生对高职教育感到厌烦, 无法学习更深层的知识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技术。
(二) 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难于衔接
目前没有国家统编的中高职教材。中职课程主要是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主要内容, 对理论知识的教授会比较少, 尤其是缩短了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课程。在护理专业中对理论知识和医学基础等课程的设置是依据护理方向不同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进行强化, 使得中职和高职课程难于衔接, 学生很难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三) 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无法衔接
中高职教育无法从职业资格证书的递进上衔接, 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 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实际上, 从历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平均通过率57%左右的数据看, 要求中职毕业生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显然要求偏高, 应降低为“护理员”, 但要降低为“护理员”会遇到来自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阻力与反对, 他们无法接受中职护理专业培养“护理员”、“护工”的定位。高职护考平均通过率在95%以上, 高职才应要求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四) 课程内容重复
在护理专业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应设置专门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系统, 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而中职和高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 使得护理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重复开设, 学习内容过于繁杂。这样的情况, 不仅使中高职的教育资源重复浪费, 也使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
(五) 技能训练重复
在进行护理实训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 中高职学校教育层次不同, 所表现的内涵和技能实训方面也应不同。但在现实情况中, 许多护理专业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与中职院校相比所差无几, 使学生在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接受重复的技能训练, 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发展。
(六) 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贵州, 中职院校主要招收刚参加完中考的学生。而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 普遍分数比较低, 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当学生进入中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学习时, 文化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少, 学校会比较重视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果中职学生需要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学习, 那么就可能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跟不上, 对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难以适应, 无法实现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说明了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在原则和思想上有所偏差。
综上所述,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面临许多问题, 课程衔接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已经变成中高职衔接的障碍点, 说明调整中高职课程衔接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护理专业课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所面临的问题, 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解决, 在规划中高职课程衔接上, 要保证中高职衔接得上, 教育内容从低到高, 思路想法保持一致, 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教育系统更加健全,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推动职业人才的诞生, 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 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教育代表着不同的教育层次, 培养目标的设置应具有不同教育层次的技能性和实际性。除此之外, 中高职教育对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中职着重对初级或者中级人才进行培养, 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着重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重视创造和设计能力, 使学生能够成为技术指导型或创新型的人才。所以, 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不仅有共同点还应有不同点, 相互联系。经过护理专业的学习, 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除了能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外, 还可以为高职教育做铺垫作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台阶, 对知识具有丰富的了解。而高职教育在体现中职教育为其做铺垫的同时, 也要表现本身含有的高层次性和技能性, 从而为高职教学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积极推行“双证”制, 使护理专业的初级从业资格证可以在中职院校得到, 中高级证书则在高职院校可以得到, 这样可以使职业资格条件可以保留晋升, 成为课程衔接的凭据。尝试改变观念:中职教育从以就业为本位更多转向以升学为本位。
(二) 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 而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公共基础课主要指, 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下, 为了符合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和升学考试, 通常护理专业在中职课程中会加入“宽基础、活模版”的教学方式,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 还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中职时期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 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时间设定可采取模块化, 进行两个层次的学习, 这两个层次的划分可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理论知识基础分数和是否有意愿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为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大纲, 需要全面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 需要保证学生日后在社会稳定的发展, 为社会做出贡献。高职时期的公共基础课程则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微积分、英语、高等数学、语文和思想品德修养等,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此同时, 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对做人处事、礼貌礼仪、护理心理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设置课程进行培养, 使护理专业人员能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科学恰当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处理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中职课程的设置围绕着“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展开, 核心内容是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理论基础, 对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职业训练, 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和高职阶段的知识做铺垫。所以, 在中职时期未完成的课程, 需要在高职时期进行增加和补充, 例如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在中职时期尚未建立的课程, 应在高职时期增设, 例如护理心理学和护理管理等。
专业课程主要指和职业活动相互关联的专业课程, 能够采取职业分析处理的方式, 针对问题的产生,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建立综合化的活动课程模板, 表现职业特点和对职业具有强化性。比如, 在中职时期以中职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位条件开展的, 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性能的实训, 着重关注素质教育培训, 使学生在日后社会就业的能力有所提高。而高职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 是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条件所展开的, 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 表现出了实践操作能力层面的提高和强化, 且尽量在人文道德修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范围等层面进行培养, 为学生在社会日后的打拼做好铺垫。完善原先的学科体系, 建立以综合性课程为核心的护理专业课程机制。对课程的优化处理和分析整合可以使课程重复设置率有所降低,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处理后的护理专业课程, 需要在专业能力层面进行重点关注, 在护理技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重社会的创新性。
(三) 教育模式和学制衔接
在进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模式都应遵循技能的突出特性, 在应用层面进行职业特色教育。在办学原理上, 需要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双证”制、产教结合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进行衔接, 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为顺畅, 使中高职课程教育模式有序地展开。
可以对护理专业的学制进行适当调整, 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 健全职业教育机制。在学制中要突出中高职不同时期的层次特点, 对护理专业课程进行衔接,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本性改革, 对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 使中高职两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实现一体化, 对中高职这两个时期的培养目标进行综合, 确定中高职培养体系, 从而确立中高职课程衔接, 统筹兼顾, 充分发挥中高职教育的意义, 凸显中高职人才培养教育优势,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可得,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是以我国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而培育学生的护理能力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的进步, 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一次性教育, 拥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也可以继续回去深造学习。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 而中高职衔接就具有很好的推动职业发展的作用。所以,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应该注重人文课程的设置, 使得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为社会创造不竭动力, 使得中高职课程衔接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原路彤, 姚宏.护理专业“3+2”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
[3]王慧颖, 于淑霞, 孙晓燕.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才智, 2013, (24) .
[4]黄光雄, 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2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整体水平以中、大专学历为主,高层次人才缺乏。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现代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职业专科教育。其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为优化护理专业队伍结构,加快专科护理的发展,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需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流向的研究。本文对北京市某学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了解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单位、是否选择深造等信息,为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体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学院~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707例毕业生。所有毕业生均达到学校相关规定,如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
1.2方法 收集教科办记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就业单位名称和级别等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被调查的707例毕业生中,男生105例,占14.9%,女生602例,占85.1%;年龄在21~24岁。其中,2009届毕业生114例,占16.1%;届毕业生118例,占16.7%;届毕业生151例,占21.4%;届毕业生146例,占20.7%;2013届毕业生178例,占25.2%。
2.1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生源地为郊区、县(大兴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的人数为614例,占86.8%;为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人数为93例,占13.2%。毕业生生源地以郊区、县为主。各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见表1。
2.2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92.5%的毕业生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5.3%的毕业生在二级及一级医院工作。选择专生本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仅占0.7%。各届毕业生所在机构类别情况。
3讨论
3.1毕业生生源数呈总体增长的趋势,并以远郊区县生源为主
21世纪以来,随着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4个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以中专为主体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我国护理教育突出问题之一。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呈总体增长趋势,符合我国护理学历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尽管护理教育的总体规模及高层次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但中专教育的规模仍然过大,护理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3]。国家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中,再次把护理人才定位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应动态调整教育招生规模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预计,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从生源地看,5届毕业生皆以十个郊区、县为主,占86.8%;而城八区仅占13.2%。这种现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八区相比较,郊区、县经济相对落后,家庭以社会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为主,教育教学规模及硬件设施较薄弱,本科及以上高校生源较低,造成此类地区高职高专生源比例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全国护士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8%。可见,即使是城八区的本科及以上医学院校生源,选择护理专业所占比例仍很小。他们普遍会选择其它更加热门的医学专业,如临床、检验、影像等。
3.2毕业生就业定位主要是三级综合性医院
毕业生就业领域以城区三级综合性医院为主,占92.5%;而到社区、农村的很少。护士人力资源工作领域分布不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技能是其就业优势。其属于劳动技能型人才,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工作作风踏实,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欢迎。但是,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据调查,2010~北京市三级医院招聘的护士学历以大专为主,占64.30%;本科学历护士已经达到20.36%。
未来5年计划招聘护士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呈现出专科生逐年减少、本科生逐年增加的趋势[4]。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高职高专类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也会逐渐严峻起来。由此可见,一方面,国家倡导扩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规模;一方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竞争,甚至就业困难等问题。这种矛盾现象说明,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自身存在一定问题。其教育规模增长和教育质量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因此,必须适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各类医疗岗位工作。
3.3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很小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生理学 双语授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逐渐趋向国际化。医学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培养运用英语学习和工作,并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双语授课也受到各大医学高校的高度重视。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护。”鉴于护理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护理教育双语授课得到了高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授课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前沿和先进的护理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于2013年建立英护班,实施双语授课,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的护理人才。生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临床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应充当医学双语授课的先锋。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复杂性,开展双语授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比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学双语授课与普通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学授课着手,初步探讨了生理学双语授课在护理专业学生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我们抽取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护理专业8班和9班作为英护班,共计41人,采用双语授课;2014级护理专业11班和12班作为普通班,共计44人,采用传统授课。两个班的学生在性别、入校成绩、理论基础课成绩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教材准备
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本教研室为保持各班级专业一致性及有效性对比,两个班级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彭波主编的《生理学》第6版,但英护班同时开展双语授课。在案例方面,我们已拥有较完善的中文教学案例,但没有英文案例。因此,英护班教师在参考原版英文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将现有的中文病例翻译成英文。
(2)教师准备
备课过程中,英护班教师应做好英汉均有的幻灯片。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统一组织对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口语培训,普通班教師采用普通话进行授课。
(3)教学组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前2~3周,教师要先汇总授课计划中的医学专业词汇,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词汇,然后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全程使用英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给学生提问的时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3.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研室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授课结束后,对英护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现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经核查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100%。问卷为自制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继续实施等。
4.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过手工校对和计算机逻辑校对,用Epidata 3.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资料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统计分析X2检验、t检验,问卷中的开发性问题等文字资料则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
1.成绩比较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闭卷考试,统一试卷,双语授课班和普通班学生考试成绩和及格率差异显著(P<0.05),双语授课组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低于普通班,结果见表1。
2.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双语班学生对双语授课的认同情况,课程结束后,教研室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分发给学生当场填写。本组共发出41份问卷,回收4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内容与结果见表2。
三、讨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新的医学信息不断涌现。医学英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医方工作者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外籍患者提供最直接的医疗服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医学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所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将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良好、专业的外语水平是作为现代医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我们比较分析了双语授课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教学效果,并设计了“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请全体学生参与。经过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双语授课班和传统教学班学生考试成绩和及格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双语授课组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低于普通班。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80.5%的学生虽然愿意接受双语授课,但仅有29.3%的学生适应双语授课,85.4%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这可能与学业繁重有关。58.5%的学生认为双语授课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改善了与教师的互动,且51.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外语沟通能力,73.2%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87.8%的学生认为双语授课应继续实施。问卷结果显示,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双语授课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虽然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教师缺乏双语教学经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复杂,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双语教学资源欠缺,缺乏国外原版教材;考核体系不完整等。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改善双语授课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双语授课水平,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优势。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4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
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于高中后高职和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生源的特殊性, 一方面要基本保证中职阶段高中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数学、外语等) 的课时数,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课时数, 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 要充分考虑毕业生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适当增加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应在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使其具备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 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在中高职贯通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系统地做好数学课程建设工作[1]。
1 目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生源特点及数学基础
从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 我校2010年是首次试点“中高职贯通”招生, 共招收120名, 其中最高录取分数573分, 这个分数直逼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 最低录取分数537分, 这个分数也超过上海市当年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 可以说这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2011年和2012年这两级招生情况并不理想, 录取分数比普通高中的最低分数线低许多。从学生的总分情况来看, 成绩一级比一级低, 并且通过笔者对2010和2011级学生进行的各项调查, 特别是对初中的数学基础和中考数学成绩的调查可以看出, 无论是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的2010级学生还是考分较低的2011级学生, 就中考数学成绩而言, 超过一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些学生认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接受高中教育没有优势, 为了避开高考的激烈竞争, 所以才选择了中高职贯通。有些学生虽然中考总分和数学分数还可以, 但还是非常害怕学数学, 这是他们最担心考不及格的一门学科。
1.2 数学课程开设模式
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 总共4个学期, 前面3个学期主要是学习中职阶段高中数学知识, 最后一个学期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的内容。第一学期18周, 每周3课时, 共54课时;第二学期18周, 每周3课时, 共54课时。二年级第一学期18周, 每周4课时, 共72课时;第二学期16周, 每周5课时, 共80课时。从课时情况来看, 一、二年级共260课时, 这与职业院校数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所以教师的教学安排非常紧凑, 有些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1.3 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前3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基本是以中职阶段高中数学知识为主,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 教师将内容进行了缩减, 学习集合、不等式、初等函数、三角函数、直线、圆锥曲线、数列、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主要内容;最后一个学期以高等数学为主, 重点学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学, 包括函数与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及导数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定积分的应用举例。
1.4 教师教学情况
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形式为主。老教师仍采用“一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 教师满黑板地写, 学生奋笔疾书地记笔记, 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则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有其优越性, 但也有缺点, 比如有时PPT播放过快, 导致学生的思路跟不上, 抄笔记没有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抄PPT上的哪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也是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 在考核方面, 仍以试卷考核模式为主, 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导致数学成绩总体偏低、不及格率过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5 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较令人担忧, 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对数学课程不重视, 不感兴趣,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 抄袭作业或不交作业, 考试经常不及格。有些学生尽管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但由于数学基础较差, 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 也渐渐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
2 建议
2.1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等,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在新教学大纲建设中, 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和体系, 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一些基本模块和选修模块, 提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种教学目标, 分类、分层制定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既保证不同专业的需求, 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2]。
2.2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 为了体现专业特色, 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本校、本专业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促进数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教材建设中, 首先, 要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 对重要、核心的内容做到精讲多练, 淡化系统性和严密性, 对一些定理, 可以不作详细证明, 只求了解定理结论即可。其次, 要重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 要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根据专业创设适当的应用情境,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3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学校需要一支既有较高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科研能力, 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此, 首先, 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老教师从备课、上课、科研等各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 青年教师则可以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软件使用等方面对老教师进行辅导, 让大家都有所提高。其次, 以教研室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数学建模等, 以提高队伍的科研能力。最后, 重视交流和互相学习, 组织数学教师到护理系去交流学习, 就该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进行探讨, 也可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参加教学比赛等, 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2.4 教学方法建设
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新时期中高职贯通学生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探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 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班内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测试。该方法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生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 测试合格率也明显提升。 (2) 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重视理解, 减少复杂的计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减少抽象的推导和证明, 减弱计算的技巧要求, 只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做讲解, 通过对数学计算软件的介绍, 让学生通过这些软件来解决繁琐的微积分计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小故事和数学史,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3) 对部分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 如讲解导数计算方法时, 教师将教学内容做成项目任务交给学生, 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驱动, 然后让每位学生说出任务的完成情况, 最后教师点评并给出成绩。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用数学建模比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如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专业问题, 让学生自由组队合作, 一周后以论文形式参加答辩比赛, 最后教师打分作为期末考核的参考依据。 (5) 丰富考核形式, 改变期末考试一卷定分的形式, 可参考学生平时的表现, 如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建模论文完成情况等。针对数学公式比较多的实际情况, 可以尝试一纸开卷的形式, 就是给学生一张16K的纸, 让他们提前把需要的计算公式写在纸上, 带入考场。实践证明, 这种尝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考试及格率,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
2.5 电子资源建设
网络的普及, 为学生汲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数学课程建设过程中, 电子资源的建设是一个要重视和跟进的点。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 数学教研室网站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试大纲、例题解答、模拟试题、电子教案、名师视频讲课、用于师生交流的论坛、相关网站的信息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天地, 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站给学生批复作业、答疑、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等。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建设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 2007 14 (3) :52-53.
[2]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7) :35-37.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5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C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为护理专业学生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观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直观观察病变,学生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与临床相联系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结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把CPBL教学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学法概述
CPBL教学法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并且学生在病案分析的实践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能力。
2.CPBL教学法的实施
2.1病例选择及设计问题
精选病例是C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以疾病为中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必须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简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施方法
授课前一周,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预习。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实验课,选择病例:患者,男,76岁,因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数次住院治疗。死前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观察要点:大体:双肺肿大,颜色暗红,切面有粉红色液体流出;镜下:①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③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灰褐色颗粒。思考题:肺脏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12人。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肺淤血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案例的临床表现,结合所讲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并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肺淤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将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总结病变特点,学会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病变出现的原因。
3. 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的意义
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将相应疾病的大体观、镜下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在C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加强,另外,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
4.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存在问题
4.1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总课时只有54学时,实验课仅8学时,课堂时间有限。CPBL教学法因有讨论环节,需要学生大范围参与,导致教学进度减慢,课时不够用,因此无法全面开展。
4.2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C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自觉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且学校网络资源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新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体会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提升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仅限于观察病变,甚至有学生以看到病变为目的,不会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会主动联系临床。C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C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CPBL实验教学模式,以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久元,李慧兰主编.病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护理,《社区护理学》,教学,应用
社区卫生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后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 《社区护理学》这一新兴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 为社区护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本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贴近岗位、贴近生活”的职业教育原则, 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新的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根据《社区护理学》的教学目标积极倡导案例教学, 选择典型社区护理案例, 让学生事先寻找和收集资料, 查阅文献, 根据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 作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与措施, 积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经哈佛大学商学院逐步完善发展, 目前已成为美国师范教育以及医学教学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法。在我国, 随着护理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护理教育新课标的制定, 教学中已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
《社区护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概念、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 社区重点人群 (妇女、儿童、老年人等) 保健,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常见传染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 社区急性事件的预防与救护, 社区临终关怀与护理等。这些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能直观地为护生做具体的指导, 引导护生对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社区护理学》案例教学的原则
2.1 共同参与原则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课前要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案例, 真正弄清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课堂上要认真策划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境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并要及时更新案例, 使之紧跟时代步伐, 符合现代社区实际。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找出该居民小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在此基础上完成1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报告及解决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指导报告。
2.2 启发创新原则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使学生作为当事人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下思考问题对策, 能借助各种工具明了案例中的各种关系。
如某社区1名5岁儿童出现上肢骨折, 社区护士该如何处理?学生对案例要有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评判, 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都要有独到的见解, 有创新之处。有学生发现家中无人照管, 考虑存在父母对儿童照顾不周的护理诊断;有部分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儿童父母存在经济困难, 考虑存在家长照顾受限的护理诊断;更有学生深入了解父母为进城务工人员, 考虑存在与子女感情交流不够、安全知识缺乏的护理诊断。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适应实践原则案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案例的呈现形式要适应学生的理解力, 描述要贴近生活, 富有意义。在社区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教学中, 应结合当前、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 如选取手足口病、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知识进行讲解。教师选取的每个案例对于学生来说都应是一个真实的现实, 学生才会从实际案例中做出认真的分析与判断, 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方案, 而不是做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
3 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可考虑运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引述式, 教师提供案例, 将学生引入学习主题。如在进行家庭护理教学时, 通过1张家系图开始, 分析家庭的总体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个别成员的健康状况及遗传性疾病在家庭成员中的发病率及对其生活的影响, 再引入家庭护理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诊断, 制订护理计划。 (2) 例证式, 教师提供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学会分析, 理解概念原理。如开展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教学时, 由教师提供某小区高血压患者的统计数据, 启发学生对高血压患者存在的社区护理问题做出评估, 针对该社区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制订护理措施。 (3) 探究式,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案例, 确定探究主题, 学生讨论或辩论, 形成认识。如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社区老年人保健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教师向学生呈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使学生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 并掌握社区老年人保健及护理的要点。 (4) 研究式, 针对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程度, 由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 让学生搜集资料, 编写案例报告, 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呈现, 最终师生共同评价。如社区急性事件救护的教学, 根据2010版新指南标准执行基础生命支持程序, 即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位学生在组内完成1次心肺复苏术, 由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学生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7
由于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思想重专业而轻人文, 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一直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1], 使得护士的人文素质跟不上护理学科的发展。有调查显示[2], 护生对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 非常渴求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 提高护生的人文修养已成为护理界的共识, 成为护理教育的着眼点。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除学习人文课程外, 所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和实验室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场所, 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渗透着人文教育[3]。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认为:在护理课程中渗透人文内容可以帮助护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 指导护理工作, 促进护理工作[4]。笔者以外科护理学为例, 探讨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以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1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提高护生的人文修养
1.1 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提高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和语言文字修养
1.1.1 精心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外科护理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案例、创设情景并提出问题的方式, 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要让护生在利用案例讨论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技术问题的同时, 得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就显得非常重要。如讲述颅脑损伤时设计的案例:某女工, 23岁, 在车间工作时, 长发不慎被卷入转动的机器中, 头皮完全撕脱, 创面出血不止, 疼痛难忍, 紧急呼救。给出问题:初步诊断是什么?现场如何急救处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2 以护生为主体组织教学
在护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采用PBL教学法, 即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以护生为主体,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可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将护生分为6个小组, 先组内讨论问题, 在讨论中保证每名护生都积极参与, 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第2阶段: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中其他护生可以补充。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与引导, 并掌控讨论的深度及时间。第3阶段:由教师进行讲评, 强化正确信息。PBL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护生为主体的理念, 充分挖掘护生学习的潜能。护生间的讨论与争辩为其理解、记忆知识, 获取、拓展知识打下基础, 提高了护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护生的合作意识, 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了护生的人际关系和语言文字修养。
1.1.3 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 讨论从病例中得到的启示
在护生解决案例中的技术性问题的同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护生讨论从病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让护生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 充分展开想象。如, 作为一名护士,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工作中还应做好个人防护, 防止不必要的伤害等。这样既扩大了教学的容量, 拓展了知识的深度, 还不失时机地对护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 对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
1.2 以角色扮演加深护生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解, 提高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使护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情感。如直肠癌患者做Miles手术 (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后, 患者在面对术后排便模式的改变 (即手术后只能从腹部的肠造口排出粪便) 时, 表现出无所适从、焦虑恐惧、自卑等一系列心理反应[5]。这时, 先让护生换位思考, 揣摩患者的心理感受, 另外还要思考如果自己是护士应该怎么做等问题。然后让护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护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加深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解, 从而提高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通过角色扮演使护生体会到, 面对这类患者, 护士更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关心、理解患者的感受。在给患者做造口护理时, 不能有任何厌恶患者的动作或表情, 同时要将造口护理的知识循序渐进地传授给患者, 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敢看、敢摸, 最终学会自行护理造口, 帮助患者从容地面对排便模式的改变。
2 严守操作规程, 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 使护生养成严谨作风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范畴, 是指在独处, 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仍然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6], 也是护理人员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典型表现[7]。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经常是独立工作的, 如夜班、中午班等独自一人进行护理操作。因此, 在护生进行操作练习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如护生在进行模拟练习换药操作时, 教师先观察护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遵循科学规范的换药程序,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一丝不苟的操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和护生沟通, 分析危害性, 以培养护生较高的“慎独”修养, 使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3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强调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急救原则, 拓展人文关怀的内涵
护士需经常要投身到各种复杂的救护现场, 随时可能遇到危险。因此, 应增强护生的个人防护意识, 强调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急救原则[8], 护士在关爱患者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 只有加强自我防护, 才能更好地救护伤者, 从而拓展人文关怀的内涵。如护生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时, 首先应强调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但是在操作时仍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保护患者的隐私, 尊重患者的人格, 动作规范, 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此外, 还要强调复苏前先评估现场, 确保自身与伤员安全的情况下, 才能就地施救;检查脉搏时尽量触摸近侧的颈动脉, 以避免旁观者不必要的误会[9]。
4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并将人文素养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
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年龄普遍较小,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护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会影响护生一生[9]。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并将人文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引导、感染护生, 让护生从情感上体验到人文精神的魅力, 教师应做到用自己的人格来塑造护生的人格, 用自己的精神来培养护生的精神[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爱护生, 特别是学困生、贫困生, 她们往往更需要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将我们的关爱传给护生, 进而使其自然地养成关爱别人的意识, 我们称这种“爱的传递”形式为“关爱链”[11]。
如果说整体护理是棵大树, 那么人文精神则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是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和灵魂[3]。人文精神是人文修养的核心, 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终身教化的过程, 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人文教育的责任, 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护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文教育的主体, 主动参与到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去, 在积累人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研究的方法, 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 成为能够真正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舟军, 史瑞芬.改革护理教学方法提高护生人文素养[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9) :80~82.
[2]杨晓莉, 马如娅, 吕俊峰, 等.高职护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需求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6, 3 (2) :57~59.
[3]史瑞芬.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Smith RL, Bailey M, Hydo SK, et al.All the voices in the room:inte-grating humanities in nursing education[J].J Prof Nurs, 2005, 21 (1) :46~51.
[5]付佳.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3) :1223~1224.
[6]刘义兰, 胡德英, 王桂兰, 等.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5) :360.
[7]汪淼, 郭利利.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缺陷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4) :127~128.
[8]郑进.成人现场心肺复苏教学中学员常见错误及危害[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7) :654~656.
[9]孙慧.护理教学中新伦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4) :128~129.
[10]李珍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2) :81~82.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8
1 课程评价现状与分析
克隆巴哈 (Cronbach) 认为评价是收集和利用信息以便作出关于某一教育方案的决策。史塔夫比姆 (tufflebeam) 认为评价是为做判断而描述、获得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此,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教育活动。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而目前对高职护理课程的评价依然呈现出重认知轻应用、可持续发展意识模糊、空泛化等诸多问题或弊端[1], 评价过程往往忽视学生生活、实践、主体参与意识以及课程知识与职业相关性, 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内容, 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将直接左右着学生的培养方向。因此, 建立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职业导向性评价定义
职业导向性评价是指以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准则, 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安排, 它是高职课程评价的核心。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 评价依据是: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专业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为主要途径,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护理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高职护理校本课程必须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合理应用校内资源, 实现文化、基础、专业交叉渗透, 提高学生综合护理素质与能力。
3 职业导向性评价实施
职业导向性评价从课程可行性、课程形成性、课程发展性3个方面进行。
3.1 课程可行性评价
课程可行性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职业需要和职业背景对所要开设的新课程进行的一种诊断性评价, 从而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减少人员、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课程可行性评价主要由校学术委员会完成, 进行课程属性的认定, 并就校本课程与职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科学性、创新性、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课程现有校内资源的可利用性、课程成本等进行正确评估。
3.2 课程形成性评价
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 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学习的整体效果、过程的全面评价, 就高职护理教育而言, 其评价目的主要在于检验教育过程是否与临床接轨, 教学是否着眼于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 分别由任课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医院评价等完成。其中, 任课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围绕高职技能培养目标, 就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资源利用的灵活性、教学效果 (与以往教学效果比较) 等方面进行评估;学生评价是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课程内容的可读性、针对性、职业导向性等进行评估;医院评价则是对新课程内容与临床的衔接性、一致性进行评估, 并通过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试等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开放、交叉、互动的过程, 并在反复评价过程中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职业导向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形成性评价的反馈作用促使课程内容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
3.3 课程发展性评价
课程发展性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一种教学评价[2],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激发, 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根本目标, 分别从课程设置是否着眼于对学生潜力的发掘、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是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性评价主要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 即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发展轨迹中, 评价课程对教学的作用。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更具多样性, 作为一所高职护理专科学校, 依托社会所需, 利用校本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导向性评价旨在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 保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J].考试周刊, 2009, 35:329~330.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9
实践性研究是指以实践为研究对象, 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并以实践作为促进研究深入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研究成果的标准。面对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现状, 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凝炼自己的办学经验, 总结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本文就河套大学护理专业在整体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中, 运用实践性研究方法,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带动护理专业整体优化, 提高办学绩效, 进行的一些探讨和尝试。
1 实施实践性研究的2个认识
1.1 明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护理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 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是实践教学的内涵, 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1.2 走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概念误区
实践性教学是指理论教学以外的教学环节, 包括在实验、实习、实训教学中对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熟练过程, 也包括社会实践。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相对理论教学而言, 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又是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的综合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不同的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医院课间实习及顶岗实习等, 掌握从事护理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2 实践性研究取得的成果
2.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
学什么是实现培养目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师生必须达成共识的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 摆脱学徒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课程通过整合、重组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有效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 以人体系统构成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结合人文教育, 突出了护士的职业特点。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护士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效带动了校本教材的建设。目前, 高职高专教材大多数还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 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成立了攻坚组, 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组合、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并加以实施,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改革了实践性教学的授课方法, 着力实现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融合, 即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护理专业在“2+1”模式 (在校学习2年, 医院实习1年的三年制教学) 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每学年安排一定时间、一定目标的临床或社会实践教学, 使学生的护理理念形成和人际沟通、知识应用、转换能力逐步形成并得到锻炼。在校2年的学习中理论知识以适用为目标, 重点加强护理技能训练和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 特别注重学生人文关怀教育,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技能训练由模型模拟到学生间的演习、又到护理对象的实战训练。实践教学环境也从实验室发展到医院、老人院、社区、甚至家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铸就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体教学, 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实践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要始终紧跟专业技术的发展。目前, 由于职业教育教师大多长期脱离实际工作岗位, 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当务之急。可采用以下措施: (1) 送出去, 让教师去医院做一线护士, 掌握最新的实践技能;去国内、外有特色的护理学院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 (2) 请进来, 请国内护理专家现场指导, 请应、往届毕业生与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 (3) 多鼓励, 积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成长。目前, 我院已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理论教学功底和实践指导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成为护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2.4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实践教学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经常性的师生交流和分享更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的有效途径。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运用。实践教学不单纯是技能熟练和知识的检验, 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形成。
2.5 带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高职护理教育, 需要经常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模拟训练等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需要学校提供仿真实训场所。指导学生深入社区进行现场评估和调查, 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学生间的角色扮演让他们体会到了实施护理措施时患者的感受;医院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 增强了职业能力。在整个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人文关怀, 培养了学生的仁爱之心。为此, 学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专业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使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满足校内教学, 而且为当地医院在职护士培训、执业护士培训提供了服务。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也带动了实习医院护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实习医院又为我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6 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护理专业建设
护理教育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校园网中,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课程建设、师生交流、视频点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规范的操作视频点播给学生技能训练带来了方便;反示教系统不仅实现了操作现场的多角度观看, 还通过录像回放帮助学生矫正操作动作。护理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护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内科护理学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3 体会
3.1 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 但教师一定要合理应用, 例如, 护理专业应注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效融合中发挥其强大功能 (如典型案例的适时展示、操作方法的及时演示、规范操作的训练、师生技能的交流、及时掌握护理教育和临床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 。
3.2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取向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实验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解剖学 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讲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相关功能等,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直观得获得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营造出与人体接触的真实情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 重点内容与护理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主要器官形态特点、功能及其各个结构之间的相互毗邻关系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抢救、生活护理等需要的临床实际应用内容。例如,四肢骨易骨折的部位、肌肉注射部位和坐骨神经的走向、插胃管和导尿管的等护理操作、动脉注射和静脉注射急救时的重点血管。
2 重点讲授体表标志
人体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正确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同学间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结合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的描述。如胸骨角、甲状软骨、颈部气管、心尖搏动点等等。
3 联系护理临床实践教学
学习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为临床实践打基础,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选择典型临床病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肝门静脉侧枝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的原因;心脏体表投影与心包穿刺。
4 注重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因此解剖模型、标本和活体观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合日后临床护理的应用,配备护理解剖学有关的注射、插管、穿刺、生活护理等操作的专用标本,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實验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克服害怕和恐惧的心理,老师正确引导,示教后可先分组观察后再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护理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标本模型考试是检测和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5 注重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实验课的考核制度每次实验课做好考勤记录,学生要衣着整齐,不迟到早退,保持良好的行为风尚;课前提问,课间讨论,课后总结;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完成,把实验考核记入总成绩,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观看教学录像每次提前通知学生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并组织观看相关的教学录像或VCD,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发挥现代视听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师巡回示教指导每周的实验课,分班分次,由专职实验教师辅导。教师除了讲解示教外,要及时巡回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宋励,王彤,乔从进,蔡玉瑾.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02
中高职护理专业 篇11
一、实习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 自卑心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最突出的一个心理问题就是自卑心理, 在高职院校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择高职院校的, 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 为了早日减轻家庭负担选择报考高职护理专业。面对同期考上大学的同学和朋友, 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 害怕心理
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都会出现害怕心理, 由于自己马上要面对临床工作, 常常会遇到患者病情变化和死亡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就产生了严重的害怕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追求细节完美, 害怕自我控制不当给工作带来差错, 表现出了一定的强迫心理。
(三) 焦虑紧张心理
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多为18岁左右, 他们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 面对环境和角色的突然改变, 很容易出现心理波动。此外, 护理专业学生多为女生, 她们心思敏感、细腻,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生活自主性和独立性, 抗压能力差, 面对不久以后的实习工作, 护理专业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四) 孤独心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一个非常渴望友谊、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群体, 实习是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以前单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变成了复杂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备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加上对他人心存依赖, 往往会产生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
(五) 失落心理
多数护理专业学生都是满怀着首次参加工作的兴奋来到医院实习的, 他们对自己和医院抱有过高的期望, 对医院严格的规章制度、繁重的工作压力缺乏必备的心理准备。这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导致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出现失落心理。此外, 面临着新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 部分护理专业学生无法适应医院繁重的工作强度, 甚至对实习产生抵抗情绪。
二、心理健康干预在实习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的应用
(一) 入门前心理干预辅导
针对实习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实习之前, 学校可以邀请医院专业的护理部主任来为学生上一堂具有针对性的实习辅导课程, 针对临床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帮助学生对实习工作流程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在条件许可时, 可以提前1~2周来安排实习见习工作, 让学生熟悉护理工作的要求、医院环境和工作的性质, 这样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护理工作的成就感, 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此外,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调适方式, 这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角色的调整
作为实习主体,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学生, 又是医院的员工, 需要接受学校和医院的双重领导, 要自觉遵守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尽早适应角色的转变。
2. 提升交往能力
在实习时, 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他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不能妄自菲薄, 但是也不能狂妄自大, 要懂得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掌握情绪的宣泄
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实习生必须要掌握心理暗示、自我激励、能动消除、适当转移等心理放松方法, 以此来克服冲动、自负和孤僻的情绪, 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提升综合能力
护理实习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还要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进入医院后, 学生必须要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 将自己真正看作医院的一员, 努力接受医院文化的熏陶, 正确看到薪酬和岗位的分配, 学会正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 端正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心态
目前,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多采用分组交叉的形式进行, 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实习, 必须让学生首先学会自立, 让学生明白, 无论自己是在大型三甲医院, 还是在二甲医院中实习, 都是具有学习空间的, 只要自己善于把握和捕捉, 就可以将不足转化为优势。同时, 还要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危重病人, 努力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实习前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让他们可以镇定自如地投入工作岗位中。
在实习过程中, 学校要建立起实习生与带教人员之间的联系, 及时向学校反馈护生的表现, 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 利用电话、网络、板报、心理讲座等形式建立心理咨询热线, 也可以在医院中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 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 采用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措施, 及时进行实习总结。在实习完成之后, 除了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来给出实习审核, 还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汇总, 在其中抽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发现不足, 为后续心理干预措施的完善奠定好的基础。
(三) 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在实习期间, 护理专业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带教老师、其他实习生、患者与患者家属。在实习前, 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干预, 让他们掌握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充分树立起自信心, 看到自己的长处。对于带教老师, 要谦虚尊重, 勤学勤问, 用自己诚恳的态度和良好的言行举止赢得老师的认可。对待其他实习生, 要做好不卑不亢, 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此外, 还要掌握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方式, 对待不同性格的患者与家属, 需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用自己得体的言行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此外, 护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健康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 作为护理人员, 不仅需要美的心灵, 也需要端庄的仪表, 只有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才能够体现出自己对患者的尊重, 并给患者带来美的体验。
(四) 疏导不良情绪, 开展就业指导
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必备的临床实习经验, 面对复杂的护理问题, 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 加上在实习后需要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 这就会加重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针对此, 教师需要在实习前帮助他们疏导不良的情绪, 正确面对带教老师和患者的批评。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认清楚自己的优势, 明确不足, 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心态,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这对于学生的顺利实习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 学校还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及时为其传达就业政策、就业渠道等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技巧、简历制作等内容的培训, 在条件许可时, 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园中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举办各类与就业相关的趣味性活动, 不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 社会上都认为护理工作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工作, 这严重影响着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了消除这种思想, 教师要注意挖掘他们的亮点, 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争取实践机会, 提升他们的信心。此外,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用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护理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引导他们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提升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一些护理专业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由于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需要注重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护理活动中的真善美, 将这门职业上升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思想上, 让护理专业学生可以获取到良好的内驱力, 为护理事业付出自己的真心。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 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且这些问题都是交织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走上实习岗位, 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他们在实习前的心理困惑, 分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予以心理健康干预指导。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仅对于他们的实习大有裨益, 对于他们日后的就业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摘要: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且这些问题都是交织出现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害怕心理、焦虑紧张心理。主要针对实习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指导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职护理专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秀, 李葆华, 王祎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初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11) .
[2]刘明川, 鲁春光, 郭明.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9) .
[3]Dyrbye Liselotte N, Thomas Matthew R, Shanafelt Tait D.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and Canadian medical students.Academ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06.
[4]许芳, 王昱, 常大川, 等.护生实习后期的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21) .
【中高职护理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06-05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11-29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08-02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12-02
高职涉外护理10-18
高职护理教育08-14
高职护理学生10-28
高职高专护理07-22
三年制高职护理08-18
五年制高职护理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