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导游专业(精选12篇)
高职导游专业 篇1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导游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状况, 具体表现在导游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成为各所旅游院校比拼的生命线。旅游经济需求的复杂性又决定了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多元性, 我们要在科学分析旅游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强调基础突出发展。
关键词:高职,导游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规模的增加已转移到内涵建设的加强, 也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落脚点是课程设置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导游专门人才的高职旅游院校来说, 重视课程开发环节, 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实现职业院校具有不断求新求变求异的特色, 才能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构建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对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继续探索与改革,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以山西省旅游职业教育导游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进行探究。
一、旅游教育培训与旅游企业需求脱节
近两年山西旅游教育发展迅速, 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发展迅速, 目前已有50余所 (含职业技术学院) , 各级各类旅游教育已经初步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尤其是旅游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为优化旅游教育结构改善旅游人才的培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和全国形势相同, 山西省的旅游教育和培训处于十分特殊的发展阶段, 可谓喜忧参半。表象上看, 近年来山西省旅游教育尤其是旅游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但事实上旅游人才 (尤其是高等专门人才) 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旅游人才市场的缺位导致区域性旅游人才的供需关系错位:旅游产业大量的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高速成长的旅游高等教育又不得不面临学生改行择业的困境———形成了奇特的旅游教育发展“悖论”现象。
旅游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导游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高校在导游专业的建设和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岗位需求。探究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 大致可归结为高校在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游实习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导游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从当前导游人才需求市场及其发展水平来看, 旅游热难掩人才荒, 旅游业最缺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专业人才以及外语导游。很多高校都在市场的引导之下开设导游专业, 形成导游人才培养中资金和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和人才产出的重复性和单一性, 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人员, 从已经变化了的旅游市场来改革课程设置, 已成为当务之急。课程的设置成为各所学院比拼的生命线, 也是学院长足持久发展的供应线。因此, 重视课程开发环节,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进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采取工学结合的导游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培养具备高素质技能型的导游人才。这正是我们在旅游职业教育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方面探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在对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现存的问题及原因调查过程中, 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 根据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的开设状况, 分别对在校生、毕业生及行业人士, 进行走访调查, 从学习现状、课程安排、课时分配以及课程实训等项目设计问卷, 共发放问卷8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97份, 占81%。
(一) 关于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1. 在校生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1) 通过对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导游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兴趣较浓, 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兴趣不大, 也许是因为高考成绩出乎意料才选择本专业的;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基础文化知识的拓展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 这说明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在聘请行业专家来校的专题讲座, 绝大多数的同学十分感兴趣, 只有很少的学生兴趣不大, 说明同学们非常渴望了解行业最新的信息, 特别想听到行业第一线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而在专业教学方面,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时间短, 另有1/5的学生认为缺乏模拟教学, 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们更愿意到校外进行实践教学, 以获得亲身体验的教学效果。 (2) 从课程安排的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程安排有很多的想法, 满意的学生并不多, 大部分学生像是发表意见也没用, 干脆不说了;对于核心课程的看法比较集中, 可以看得出学生的专业目标非常明确, 尤其看重的是导游证考试中要考的四门课程, 希望这四门课开在考导游证之前, 但不是一进校就开, 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四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太短,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扎实的学习, 因此, 需要通过选修课来进行补充, 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 并且要求与专业相关, 而且要求讲授教师具有相当的水平, 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3) 从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表明, 一部分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漠不关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就是无能为力而不关心, 一半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 表现在模块教学上也是如此。从教学方法来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到户外学习, 特别是进行景点教学, 学生们在兴奋的状态中, 学习效果显著, 既满足了童心未泯之心, 又获得了直观而真实的教学感受, 因此大得学生之心。 (4) 从专业技能调查结果表明, 教学实践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集体组织的校外教学实践活动, 认为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 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 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导游专业技能方面, 学生们更加注重导游讲解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而比较忽视规范服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说明学生们对今后的导游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但思想上只想到个人如何挣钱, 却不重视规范的服务与团队的力量。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需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地加强教育。
2. 毕业生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从毕业生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毕业生对在校的课程设置不满意, 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太多, 而岗位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太少或者缺乏, 说明导游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 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 以满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毕业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30%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在第一学期进行实践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43%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在第三学期进行实践教学, 有利于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复习。
从毕业生课程安排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毕业生认同学段式教学和模块教学方法。对于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四门课程, 多数毕业生认为, 导游基础知识点多面广难度大, 应从进校即开始学习, 以利于理解与记忆;旅游法律法规记忆性的知识较多, 宜在考证前的第三学期开设;导游实务课程操作性强, 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知识, 广泛联系实际, 应在第三学期配合考导游证而开设;模拟导游课程主要就是针对考导游证而开设的课程, 应在第三学期开设。
从毕业生个人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才艺方面:唱38%, 说36%, 曲艺18%, 乐器6%, 舞蹈2%;在学习途径方面:图书馆19%, 网络48%, 寒暑假实践20%, 与同学交流13%。每一个导游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本领, 都要通过旅游活动中的讲解服务、组织活动等表现出来。从调查结果表明来看, 大多数毕业生仍然进行着导游工作, 首先是因为个人爱好;其次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有关数据可以得知,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员, 不仅要通过读书、网络、实践、交流等不同的渠道, 进行不断地学习, 而且要能说会唱, 最好还能拉会弹。具备一定的个人才艺, 可以活跃旅途气氛, 更好地完成旅游活动。
3. 行业人士对课程设置现状的访谈调查。
从行业人士的访谈调查中得知, 行业人士对目前从业的导游人员, 普遍认为素质较低, 知识面窄, 讲解中传说故事多, 而历史文化知识少, 能力一般, 甚至还有不少的导游员看不懂地图, 辨不清方向, 带着客人走冤枉路而被客人指责, 这与现行的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认为, 导游专业的课程门类很多, 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很广, 但缺乏深度, 特别是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
行业人士建议, 在普通话导游员的培养中, 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注重细节, 最好能够深入导游工作的第一线进行锻练, 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导游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大量培养英语导游和小语种导游, 以适应国际化的旅游市场。
(二)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对导游岗位的良好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只顾埋头教学, 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的了解, 盲目地跟着感觉办学。已开设的导游专业虽然比较成熟, 但没有及时调整, 课程设置不具灵活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旅游行业的需求。
2. 缺乏良好课程设置的条件。
学校的课程编制人员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兼职, 几乎没有课程设置的专业理论知识做支撑, 主要是沿用以前的一些课程设置, 或者是套用别的地区和学校的一些课程设置, 缺乏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的研究, 课程编制人员的课程设计能力不够。
3. 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属于高中阶段的“双差生”,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不好,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几乎没有自我学习的空间。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 没有强调在行动中学习, 没有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 结果只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落伍。
4. 缺乏良好师资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要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首先必须要有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 但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素质却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内的“双师型”教师少, 名师更少。学校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是其它学科的教师改行。目前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历史、地理等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的, 他们对旅游专业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 既缺少系统的理论基础, 又无实际操作技能, 很难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5. 缺乏良好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和设施。
一些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建设, 不能保障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 所有技能实训场所与旅游行业现有设备不匹配。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学校也缺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 不能保证大量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
(一) 依照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设置观念的定位
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要明确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发展观念。就是要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以旅游市场需求为主线,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取舍的标准。一要拓宽课程设置口径, 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结构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二要扩大课程设置的“柔性”, 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调发展, 重点提高校本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适应度, 以确保课程设置的质量, 使学生真正具有应变、生存、发展能力, 以适应旅游市场变化的要求。
(二) 依照旅游市场动态, 确定课程设置目标的定位
从就业的角度看, 随着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职业结构呈动态变化, 而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 从业人员会经常面临转业———失业———从业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因此, 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到拓宽专业知识面, 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 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发展角度看, 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是, 要提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而且要使学生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塑造健全的人格。
旅游经济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多元性, 我们要在科学分析旅游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强调基础突出发展。
(三) 依据导游人才岗位需求, 明确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定位
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看有两大目标: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但作为学校教育, 就必须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 学生须掌握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领。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看, 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正在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 成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其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 以能力应用为主线, 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群为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范围”和“深度”去把握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三个层次 (宏观、中观、微观) , 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总体思路, 借鉴前人课程研究的成果, 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宽基础, 活模块, 人本位”, 作为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价值取向, 是比较可行的, 也是比较科学的和富有创新精神的。
综上所论, 导游人才具有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但不必打下工程型人才那样深厚的理论基础, 因此, 高职教育的文化课程、岗位技能课程设置组合是一种定向结构。又因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在旅游第一线解决应用问题, 而这些现场技能问题则往往具有综合性, 因此, 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组合应是一种综合结构。
(四) 依据高职旅游教育特点, 注重导游专业课程开发
1. 公共课开发突出多层次。
在开发高职导游专业公共课教学内容时, 一方面注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衔接, 为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图使理论知识贴近旅游市场经济和生活实际。
2. 专业理论—实训课开发突出一体化。
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实施上,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分开的, 理论课程在先, 实践课在后, 理论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分离, 理论教学时实训设备闲置, 而实训时间又是有限的, 因此造成学校仅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在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验时, 强调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场所一体化, 实现“教、学、做”合一, 这本身就提高了实训场所的利用率。
3. 专业实训课开发突出实用性。
在导游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应紧紧围绕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有机整合理论、实训和实践三个环节,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一个体系、四个模块、注重融合, 强调特色, 突出素质。
四、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
随着高职教育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新的课程不断增加。三年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理念, 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注重“职业”与“技能”相结合。其一是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 其二是课程设置与行业 (职业) 标准接轨, 其三是课程设置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
(一)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 教学、考证、上岗三位一体重组教学内容。
导游专业在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上, 围绕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律法规》和《模拟导游》四门核心课程安排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将课程内容重新组合, 围绕教学、考证、上岗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
2.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导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 围绕导游人员职业基本技能, 注重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其中, 基本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实践主要包括旅行见习、导游见习、旅游地理实习、景点导游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劳动课和社会实践等。在实践教学板块的组织形式上, 可以采用课内实训、课外实习、企业见习、节假日导游实习、工学交替及其他等多种方式。
3. 服务区域经济, 课程内容突出本土化。
导游专业立足于山西, 服务于全国, 为此本专业将课程加入本土文化的内容, 如开设晋商文化、山西民歌、中国古代建筑、旅游宗教文化等科目课程, 以满足导游专业学生从业需求。
(二) 课程设置的实施
从问卷调查访谈的结果和对多所院校导游专业的教学计划调查来看, 导游专业的课程安排科目多、时间短, 安排不够科学。应采取学期变学段, 长线教育转短线教育的方式, 更利于导游人才的培养与旅游市场接轨。
旅游市场有旅游淡旺季之分, 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对旅游市场的影响都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还按照传统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安排, 不仅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僵化和最佳教学实践时期的错期, 同时造成导游人才的浪费。因此, 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在新世纪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不断探索适用于市场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同时本着终身教育的原则, 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 而且在职场上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实践、提高、创造辉煌的工学结合之路。因此, 始终思考如何结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旅游市场的市场规律及内在要求来安排教学计划,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能够结合旅游院校的教学规律, 适当地安排导游资格证考试时间, 这样就能做到学生、学校、旅游主管部门“三赢”的局面。
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将学期变学段, 长线教育转变为短线教育, 学制分为三年六个学期, 适当调整为六大段, 来进行导游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探索之路。第一学段, 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并利用节假日进行模拟学习。第二学段, 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证科目, 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第三学段, 实习聘用和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第四学段, 除专业课程之外, 同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旅游文脉的文化深化, 如晋商文化研究、古代建筑研究、红色旅游研究、宗教旅游研究等专题。学生通过选修和自我专题化的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塑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五学段, 学生顶岗实习, 学生与旅行社直接见面, 双向选择, 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学习, 并进入校内外学习的最后冲刺阶段。第六学段, 学生在校外实习, 并在实践过程中, 结合实践, 进行毕业论文的资料收集、论据准备、论文形成, 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考试等一系列工作。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特别是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 以及对旅游知识不同的运用能力, 参照问卷访谈调查结果, 本文认为:高职导游专业的课时安排应适当调整;此外,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校外实践比例以4∶4∶2为宜。
旅游业被认为是未来发展前景最旺的行业之一, 旅游业的兴盛必将给导游人才提供更为广泛的用武之地。同时,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规范, 也呼唤着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加入到导游的行列中来。因此, 作为培养导游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 探求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导游人才的培养质量, 摸索探求、分析论证、实践印证, 归纳出一些适应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和方法, 以求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导游专门人才, 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坦.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1997 (9)
[2].封丹等.国际著名旅游院系学者研究兴趣分析[J].旅游学刊, 2006 (6)
[3].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4].范唯, 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5-16)
[5].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教育与职业, 2006 (20)
高职导游专业 篇2
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目前我国旅游统计中公布的直接就业人数包括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构成。
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13个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
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这个概念最宽泛,是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的就业人数。
六、我国旅游业的地域特征
1 以大型景区为龙头,形成了丰富的就业体系和就业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劳务服务等。
2 在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为中心,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酒店集中区等高密度就业区域
3 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为主,环城度假带已成为旅游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城市居民休闲服务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体系,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旅游等。
4 沿着重要的旅游交通干线及航空港、火车站、汽车站等站口形成的旅游就业重要的增长轴线。沿交通沿线带动的就业体系主要有三种增长模式;沿线的旅游交通服务,如餐饮、车辆维修、商品销售等;带动沿线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和就业体系的形成。
5 旅游小城镇及乡村旅游就业体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这种旅游模式所产生的就业体系,与一般的旅游景区点相比,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6 依托产业旅游带动的就业模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热点,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教育旅游等。产业旅游就业模式的特点是,旅游业依托其他产业,往往不是主业,从业者往往是兼职从事旅游。
七、旅游管理业务素质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旅游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技能与方法,接受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实践操作的训练,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锻炼,具备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教学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生态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方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4)具有较强的旅游实践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具有较好的社交能力和外语交谈能力.
(5)要了解生态旅游学科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旅业的基本规律,对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了解.
八、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
(一)就业影响因素
1, 总体排序。学生中共有39.4%的人把“发展空间”排在了首位,其次是 “城市”(24.1%),再次是“收入”(18.2%)。就业影响因素的排序依次为“发展空间――收入――城市――经验积累――社会地位――专业对口――意志锻炼――距家乡远近”(如表1所示)。学生比较看重的是“发展空间”、“收入”、“城市”这三个因素,事实上这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城市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发展空间就大,收入就会高,反过来收入高,发展空间大的城市就是学生们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这个结果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专业对口”被排在了第六位,倒数第三,仅好于“意志锻炼”和“距家乡远近”。从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不高的端倪。
2 , 城市的选择。学生毕业去向城市的选择也在意料之中,“上海、北京、大连、深圳、广州”,是排在前五位的城市,其它城市所占的比重则很小。
3 , 预期收入。67.7%的学生认为能接受的月薪水平在1000元-3000元,加权平均后得到2051.98元,这显然高于目前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
行业选择
高职导游专业 篇3
【关键词】技能大赛 促进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3-02
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举办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导游服务大赛为例,分析技能竞赛如何促进课程改革,推动旅游专业建设。
一、竞赛各环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竞赛主要是以旅游服务的核心环节——“导游服务”技能为载体进行。竞赛环节分为笔试、导游讲解、现场演讲、才艺展示等4个环节。先来看看这几个环节对学生能力、知识的要求:
1.“笔试”。主要考察选手对导游服务相关知识的掌握。会涉及到中国历史、民俗风情、宗教、烹饪流派及风物特产、自然旅游资源、古代建筑、古典园林以及有关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定等等。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基本涉及导游员资格考试的所有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
2.“导游讲解”。主要考察选手的导游讲解能力并考察选手的形象礼仪是否符合专业要求。选手在赛前根据选题范围准备导游词和相应的PPT资料,在5分钟之内进行模拟导游讲解。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修饰妆容的能力、导游词撰写能力、现场讲解能力、PPT制作能力等,对应的知识就是化妆、服饰搭配的知识、形体仪态训练的知识、如何写好导游词、如何进行现场讲解和基本计算机操作知识等知识。
3.“现场演讲”。主要考察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现场随机从题库里抽出一个主题,马上让选手进行即兴演讲,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时事分析的能力。对应的知识就是心理学相关知识、时事政治相关的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演讲技巧的知识。
4.“才艺展示”。主要考察选手的综合素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有娱乐活动设计的能力。对应的就是素质教育相关知识。
二、竞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增加,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业内检验人才的“试金石”,因此透过技能竞赛也能再次检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并据此修订。
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4个环节分别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有要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旅游政策法规知识、导游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普通话口才训练、甚至形体礼仪训练、化妆与服饰搭配的知识基本在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体现。其他的非专业核心技能,如急救知识与技能、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娱乐活动设计的能力等等就很少在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透过技能大赛,这些学生必备的能力与知识就应该补充进培养方案中,并认真设计课程对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让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
三、竞赛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的发展靠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技能竞赛围绕行业需求来进行,反映的是最新职业发展新技术,将技能竞赛的要求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是每个职业院校应该加以重视和实践的目标。
导游技能大赛中“导游讲解”环节对应的课程就是“模拟导游”。导游讲解在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也是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因此“导游讲解”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导游技能竞赛中对“导游讲解”一般从讲解内容、内容结构、文化内涵、讲解技巧几个方面来评分。模拟导游讲解课程设计也就应围绕这几方面进行重点训练。具体做法:
1.按技能大赛的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导游技能大赛参赛选手之前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课程教学之前也应该让学生先做足准备工作。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事先将自己的教学安排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提前准备。比如讲大足石刻之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以下资料:①什么是摩崖石刻?②大足石刻与敦煌、龙门、云岗石窟有什么不同?③大足石刻的代表作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上课时就以学生回答、讲解为主,老师做补充、总结和归纳。学生有了充分地准备,对景点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讲解起来比死记硬背要好很多。
2.按技能大赛的要求创造现场模拟环境
模拟导游课程是以模拟导游活动及景点行进路线为主的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地模拟现场是教好这门课的重要前提。导游技能比赛中主办方可以为选手提供幻灯播放,而且随着3D技术的发展,好多承办院校已经可以做到在3D实训室播放景点视频,让选手和观众更能体会真实的模拟景区。教师在课堂上仿造技能大赛的现场,要求学生将从语言到情绪都进入角色,这时学生通常会高度紧张,全神集中,这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学生从容面对导游资格考试及上岗后面对游客是非常有帮助的。
3.按技能大赛要求严格训练学生
技能大赛的导游讲解环节是要求选手在4-5分钟之内完成景点的讲解,内容不能过少或过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很多同学在最初模拟训练时,非常紧张,内容不是过少就是过多,犯错后或抓耳挠腮,或停下傻笑。真实的技能大赛时,除了语言方面,对选手的仪容仪态也有严格要求,教师会创造比赛现场的气氛,不去打断学生的思路,只是在他们讲完后,会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 按技能大赛要求合理制定考核标准
课程改革的效果必须有合理的考核标准来验证。模拟导游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多次的训练、评测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应以过程性日常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模拟导游讲解考核標准可参考技能大赛评分细则,而且鼓励所有学生都参加校内技能大赛或者以技能大赛参赛成绩直接替代考试成绩。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或按大赛要求精心准备过的学生一般都能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实习时面对游客通常也能体现较好的综合素质。
四、竞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这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特点。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在参赛,更是指导教师在参赛。因此技能大赛会督促教师自觉地去了解和学习行业的最新发展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因此,参加技能大赛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双师素质队伍的构建。
五、竞赛促进实训条件改善
全国技能竞赛所采用的设备都是行业较先进的装备,通过技能竞赛和比赛观摩,教师和学生都能开阔眼界、获益良多。如近两年的导游技能大赛中就开始出现3D技术的模拟导游实训室,各院校在参赛的同时,也是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一次机会。许多职业院校都以参赛为契机加大实训室建设,改善实训条件,使学校的软硬件建設符合教学的需求。
六、结束语
201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对全国1000个左右高职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提出,要转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要以技能竞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促进专业建设。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和契机,强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宝荣,杨红英. 加起课堂教学到旅游实践的桥梁[J]. 旅游学刊. 1997(08):77-80.
[2] 侯小毛,马凌.从技能竞赛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J]. 价值工程. 2011(03):253
[3] 吕珊珊. 《导游业务》教学改革刍议[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48-49.
[4] 张素梅,张秋敏. 基于工作情境的导游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0(3):137-137.
[5] 张力仁.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1):27-29.
[6] 车秀英. 高职“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02):133-132.
[7] 李兵. 论职业能力培养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150-151
浅谈高职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篇4
一、导游的职业能力分析
导游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导游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而言专业能力方面,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导游讲解能力、导游服务能力等能力;方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综合运用导游知识的能力;社交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及公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灵活应变能力。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当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要求职技校导游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强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传统的导游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直接手段, 但是在传统导游课程教学中, 不仅教材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而且课堂教学也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由教师以"满堂灌"的方式, 将一些考试必须掌握的知识强制性输入学生脑中。讲解训练也是应试需要, 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背诵几个导游证考试经常考的景点资料。另外,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更缺乏感染力, 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导游这个职业的魅力, 因而无心掌握导游千变万化的交际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同时也难于实现高职导游的人才培养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特点, 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但目前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是参照了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 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 毕业后到企业还要经过培训后才能从事一线工作;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 缺少实用性、实践性, 与行业需求脱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师资水平普遍不高
教师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会讲课, 更要能够身先垂范作表率。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旅游相关知识, 行业经验缺乏自不必说。导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需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 高职院校通常会在相关的旅游行业聘请一批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弥补了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差等缺点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如教学经验不足, 责任心不强,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对教学质量关心不够等等。
三、培养实用型导游人才的对策
1. 根据市场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业要求导游员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较为高超的导游技巧。导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市场需求决定了导游教育的专业方向。因此, 要改变导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的状况, 首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目前, 旅游业竞争的核心是服务质量, 而导游服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人员的从业素质。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旅游社需要的是“招之能来, 来之能战”的毕业生, 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金钱为学生做岗前培训。因此, 我们的专业方向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把知识、技能、素养应用到实践工作中的能力, 为旅游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导游人才。
2. 转变传统的导游教学模式
导游服务是一项知识性、技能性都很强的工作, 也是非常复杂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导游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导游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 更要重视、探索多种形式的的教学模式和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导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 尝试进行了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块教学、多形式的教室模拟导游、分组导游竞赛等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搜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使课堂变得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让教师能寓教于乐、学生能寓学于乐。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更切合实际的模拟导游锻炼,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达到了变“教师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为教学主体”, 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接纳, 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暴露出的问题, 我们在试点院校进行了如下改革:改革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删减了大量与中职院校课程设置重复的知识内容, 如《导游概论》等;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加课题研究的院校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切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 由于切合实际, 校本教材的优势十分明显;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作用, 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牵引专业各课程向实用化、特色化发展,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加强与外界校、企之间的联系, 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等。真正实现了从多层次、多方面探究课程设置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从而达到主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目的。
4. 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双师型”人才
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 我们主张通过“内外结合, 长短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素质。“内”就是坚持自我培养, 学校要建立自己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训方案, 并不定期参加各类竞赛或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法达到锻炼队伍, 选拨人才的目的。“外”就是坚持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请专家讲座, 与著名旅游企业交流合作, 与省内外知名的旅游专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多样的手段, 为学校提供人才保障。
5.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了教学模式, 相应的必然要求课程评价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革。旅游专业课程实践性强, 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课程考核评价不再适用。我们应该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不同, 采用上课表现、作业、实践报告、实操考核等方式灵活的对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关的职业素质为主, 以期末考试为辅的考评办法, 避免应试教育。
小结
高职导游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通过专业教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导游教学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双师型”人才;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全面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使学生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1) .
【2】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9) .
对导游专业的认识 篇5
通过将近一年半的学习,我对导游这个职业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迷茫提
升到了现在的清晰。下面我把自己对它的感受写一下:导游这个行当绝对不是人们心中那样的:“可以游览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并且不用花一分钱反而还可以拿到回扣和工资,每天能和游客吃香的和辣的,很舒坦的。”这种想法我起初也有,但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和老师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为我与这种无知的想法彻底决裂了,其实在现实当中导游真实生活是这样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这些可不是玩笑话,确实是对导游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导游其中一个隐含的角色是保姆,他要管所有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那里面的艰辛和复杂是不言而喻了。
做导游的人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不仅要能说会道、能唱会
跳,而且还要善于处理突发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和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能力。俗话说的好:“众口难调”,但导游就要挑战这句话。他就得妥善做好全团旅游者的工作,让他们每个人都吃好、睡好和玩好,在全程旅游中都能很舒坦心中产生游一次还想游第二次的想法。曾经一个老导游跟我讲过做导游必须得有一颗责任心,只有那些责任心的人才会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导游是什么?从我们开设的导游课上得知,原来导游人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导游人员,只指我国旅行社行业中的专职或兼职导游人员。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概念为:“导游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广义上的导游人员,是指非旅行社行业的,在社会生活、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对充当向导及引路、指导和解说工作的人员,泛称为导游。
听过一首打油诗:导游是“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山山和水水”。一张嘴要说。说什么?要说山要道水。怎么说?要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要侠骨柔情,荡气回肠„„两条腿要走。怎么走? 不走回头路,不走重复路,不走冤枉路,不走失败路。引领游客游览世界的名胜古迹和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导游是旅行社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和体现,代表着企业成长的足迹和发展方向。在今天这个讲求文化内涵的时代,导游员内在的修养素质与学识的积累就成为了旅行社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
导游是“杂家”,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要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应对随时发生的情况。一个团队带出去,事无巨细你都得操心、都得负责。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导游,你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懂。要成为一个自信的导游,一个让老总放心的导游,恐怕你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老了又带不动团了。很矛盾,但很现实。
在旅游者的眼中,导游员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导游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的服务工作,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是做好导游服务工的前提。作为一个导游员要永远保持积极的求知欲,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切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人员的需求也加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总体来看,导游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都较为优厚,因此是比较吃香的职业。当然作为一个旅游领域专门为顾客讲解、引导的人才,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是要通过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拿到导游证。在中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的导游人员都必须取得导游证。所以,所谓的导游人员,一般是指依法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除了通过这个基本的考试,导游人员还需具有一定的人文自然专业知识,了解必要的风土人情和习俗等等,以便在带团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作为导游人员还必须遵循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例如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佩戴导游证;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必须经旅行社委派等等。
导游人员就是要经常性地带队出团,个人私人时间较少,大多数都要和游客打交道。导游在带队的过程中还有考虑到游客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因此责任重大。作为一个称职的导游人员,应该充分地完成旅游团交给的任务以外,还能得到游客的好评。也就是说,导游人员不但要有认真地工作态度,而且要懂得全心全意为游客着想。因为导游的付出都与游客有关,而且导游的工作直接和游客相联系,游客开不开心,直接影响着导游的工作的顺利进展。
高职导游法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篇6
【关键词】导游法语;实践教学;特色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初步实现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大规模的扩招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许多高校改变教学思路,尤其是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使其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形成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桂林旅专的应用法语专业开设的导游法语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占总时数的二分之一)。课程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旅游市场中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培养训练各种职业能力和技能,实现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理論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对于法语,本科教学和高职教学侧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本科法语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高职法语教育由于学年短、面向市场需要的教学方向决定了要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要求,实行系统、规范和严格的训练,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目前,全国的法语教育大都集中在本科院校,而高职法语教育的院校屈指可数。在这种形势下,桂林旅专应用法语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语人才,打出旅专法语的品牌,就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做到“动手能力强”,“零适应期”,“上岗就好用”等条件,适应当今社会如旅游市场的需要。
语言教学容易陷入“重理论”的环节中,这是由语言的特定性决定的。而对于大学生来讲,法语却又是一门全新的外语。从最简单的字母到文章,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偏向的是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甚至有时会追根溯源某个生词的含义,这些都是语言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初级语言学习过程中势必是需要这样的学习过程。但是如果只追求的语言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那么就会忽略语言在行业中的应用性。在学习导游法语课程前,学生们已经通过了一段时间的基础语言学习,这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而不是单纯的单词句型或是语法讲解。
二、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及探索
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旅游从业者和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以透析旅游者的需要,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旅游环境的新要求,适度的开放性与旅游活动形成良好互动,还要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来应付旅游行业中经常会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项目。这些都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同时这些能力也可以从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出来。
不同于理工科的是,语言类学科的实践教学一般可分为:实习(实训)、设计两大系列。
1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教学就是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内、外实习基地,以行业内专家为老师,以旅游目的地为课堂,通过组团、跟团、接团等活动,全程参与导游接待服务和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在职业岗位的环境和氛围中,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习教育应该包括课堂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课堂实习即是实训环节,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按照学期教学计划,把旅游活动分成实训环节,提出要求,对学生的旅游服务技术及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所有专业课程,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本业务能力,从而以导游服务从业人员的身份参加旅游活动环节的过程。目的是要巩固和发展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毕业的工作演练。
2 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设计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在实践性教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两大部分。
课题设计是导游法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任务,以学生为主,起到拓展思维,创新思想的作用。它围绕导游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成不同的专题来进行设计创新。
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实际调查结果,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如我校的法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其中一项即是旅游线路策划,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了解旅游线路策划的方法和步骤,熟悉旅游接待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毕业后即可胜任一般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实施,提高综合能力。
三、抓好实践教学,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论教学不可取代的,是与理论教学相并重的教学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导游服务、景点调查等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目前旅游活动朝着多元化、创造化发展,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理念、旅游服务单位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项目也有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具备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简单的游山玩水到深度的旅游认知,重视旅游服务意识和知识度。
其次,教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是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实践教学配套教材相当匮乏,很多都是由实践指导老师根据以往经验安排旅游实践内容,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实践内容更新较慢。
然后,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如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培训或是教师走进行业挂职;也可以聘任旅游企业中的优秀人士来担任实践教师。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能文能武,具有“双师型”素质。
最后,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旅游实验环境主要有校内的各类旅游事业设施设备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应该充分现有的校内基础实验室展开旅游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建设一批发展成熟的固定基地供实习、参观之用。
参考文献:
[1]涂言川,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企业家天地,2010,4: 90-91
[2]卢绍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 天津学院学报,2003,10:63-65
[3]楮常胜,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3,5:15-16
高职导游专业 篇7
一、云南省导游职业现状
云南省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到2.3万人,中文导游占到91%左右,而外语导游仅占9%左右,有2000多人,其中英语导游1500多人,其他语种导游500多人。可以看到,云南省的导游人员从数量上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是从质量上,还有待于提高。丽江导游事件、香格里拉导游事件等在中央电视台的曝光,导游拿回扣问题等普遍存在,导致导游的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并不理想。而且现在我省的导游,从讲说内容、水平上,都还有很多不足,虚假解说、夸大解说、迎合游客低俗趣味等普遍存在,从整个市场导游的解说水平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综上所述,云南省导游数量已经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导游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高素质的导游人才是市场所缺乏的。
二、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现存问题
(一)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拼接到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果是过于强调理论课程,对于操作性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开设不足或者没有形成很好的教学效果。于是高职导游专人学生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比理论基础比不上本科专业的学生,比实践操作又比不上职高或者技校的学生。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这是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典型的一个缺陷。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不能满足当代旅游市场需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的教学内容,还是采用了以前旅游课程体系的内容,云南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等一些专业课程,加上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基本构成了教学内容的全部。很多使用的教材,是已经使用了多年的教材体系,已经不能再满足当今网络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不能满足当代旅游市场需求,这是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三)师资队伍不足,缺乏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人才。由于我国的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云南省的旅游教育起步更是90年代末才兴起,相应的师资基础不足。另外,由于导游是一个实践型的专业,需要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但是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院校教学,是从理论走进理论,实践经验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特别缺乏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人才。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当前,很多高职导游专业的授课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真正去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去寻找当前旅游市场中导游人员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用于教学,而是简单的从课本出发的理论教学,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自然也就提不上去。
三、提高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导游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上,应从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导游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讲究的是以导游职业为导向,以导游技能为宗旨,改革导游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达到工学结合,强调以旅行社带团任务联系知识的职业能力的教育模式。
(二)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要鼓励教师走向市场,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走向行业一线。从理论能力上来说,高职导游专业的教师队伍实力是比较强的,都有比较强的理论功底。通过让教师走进市场的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真正在市场中发现导游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点。双师素质,不是让教师简单去考个职业资格证,不是形式上的双师。而是要通过市场的锻炼,来培养源于实践的双师队伍。
高职导游专业 篇8
一、高职教育融入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更加高质量的完成对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学的主旨就是将人力资源高质量的转换成社会生产力。其中包含四大特征即:职业岗位的基层性、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以及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以此为目标,高职院校就要在教学中融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就是各个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而我国技术型人才十分有限,这与学校的不实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阻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改变教育模式,来满足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要,校企间的合作就是一条捷径。
二、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时出现的问题
(一)层次定位的不准确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可以分为三个程度:首先是浅层的合作,这样学校会依照企业的需要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企业也会设置学生的实习基地;然后就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会给企业提供一些培训或者咨询服务,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深层次的合作,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一个深入的研讨,最终将研究成果转换成企业的资源,企业也会给学校一定的投资,做到资源共享。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却对二者的平衡性加以很大程度的忽略。
(二)在地域发展上不够平衡
近几年,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地域发展相当不平衡,校企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经济发展情况较好,那校企合作的几率就会增大,反之就会很少。
(三)稳定性较差,目标性不够强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合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可是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相关管理人员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清楚,这样“广撒网”的盲目和企业进行合作并不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如果学校只是一味的向企业索取而企业得不到任何利益,那这种合作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会破裂。所以,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也是需要进行维护的。
三、基于校企合作“四化”模式中对高职导游专业的教育开展
(一)关于人才培养基地化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其根本目的就是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想让今天优秀的学生变成企业日后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本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等技能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无形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快速的找准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首先,企业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进到学校为学生们介绍本企业的文化以及旅游业的整体态势,学生们只有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认同企业,不仅如此学生也会加深对导游专业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在大三导游专业中设置一个冠名班,学生可进行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挑选;再次,就是依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学校就重点教授什么,要将企业的需求进行最大程度的满足。最后,学生就可以到指定的企业进行定向实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企业得到学校学不来的实践经历,也能为高职导游专业学生解决一些实习难的问题。这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一定相似之处。
(二)关于课程设置企业化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中始终将服务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其中,学校要服务的有两个部分:企业与学生。对于企业的服务也就是给其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而对学生的服务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变得更优秀。如果某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不是很受欢迎,究其原因就是学校的培养出现了问题,对职业技能培养过于不重视,这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以教师和知识为主体,而没把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发现岗位中这些知识一般都用不到,且旅行社中真正需要的沟通等技能学生又没有学过。比如,在一些旅行社的反馈中,有些经理反映说学生都不会使用传真机。这样毕业生就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进行工作,企业得不到满意只能辞退学生,这不禁打击了学生们的信心,也会造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失败。企业和学校想要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和企业工作现场对接成功;对高职导游专业来说,学校以及学生要对旅行社对此岗位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技能,这些都是要进行一定调研的。除此之外,有一部分旅行社是有专门商务平台系统的,对于财务的结算与单据报表制作也可以当成校本的教材,尤其是在冠名班,可以重点开设此课程。高职院校也应该对课程的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问题才能被真正的解决。校企合作想要做到良好的对接就必须将课程设置的企业化、人性化。
(三)关于师资队伍的专家化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教师与企业员工在行业的本质上就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可是学生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后直接进入到各自岗位,一旦教师没有相关的行业经验,再加上学校没有及时的让企业介入教学,那高职教育中对导游专业的教育也就不能落实到实处,如同隔靴搔痒。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很大一部分高职教师有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持有导游证以及教师证,可这些双师型的教师并没有到旅行社做过计调工作,更没有在景区带过团或者负责地陪。教师缺少相关的行业经验,这会造成教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时,只能照搬书本,不能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建议和提醒,更不能将自己融入到案例到中。课程的讲解一旦落入纸上谈兵的阶段,那学生不仅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当时记住了也不会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有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能和导游这个职业有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自然而然的在走入岗位时就不能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学生实习时旅行社反馈学生经常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无法进入角色的情况中,这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所以,在高职教育的导游专业教育中,学校必须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最好达到行业化的程度。首先,学校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聘请一些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一定要是行业的资深经理或者员工,兼职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将旅游行业最新的信息、操作实务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教授给学生。也可以采用带徒弟的形式;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本校无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岗工作,利用这种方法将自身经验不足的缺点加以弥补。
学校还要考虑的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让这方面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对于别人身上的绝招和特长不是轻易的可以交给学生们的。有些公司的管理人怕自己将经营的理念和实操教授给学生之后,学生走入别的企业就是为自己带来的麻烦,这种思想非常正常。所以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与企业的协议签订,有意愿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该企业。给企业管理人一种给自己员工上课的感觉,这样他们因为就不会有所保留。所以,学校只有和企业进行一个长久且深入的合作,企业和学校可以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四)关于教学实训的实体化
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训方面的手段也要与培养目标所一致,不然就达不到实训的最终目的。就比如在机电专业的学生实训中会在车间学习加工切削工艺,实训的现场与工作场地基本相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这与高职导游专业又有所不同,因为在导游的工作中要面对的是游客,游客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高职教师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经常通过模拟课堂来培养学生们这方面的应变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会在活动中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陌生感,很缺少实地气氛,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就相当是在背导游词,和实地带团的效果差很多。
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导游专业的实训时,最好是真实现场,给学生们一个面对游客的机会。只有全真的环境才能将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逐渐提高。有很多高职院校也进行过反馈,学生会主动参与学校与优秀旅行社的合作,在真实的旅行社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沟通以及应变能力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参加此类的实训活动,学生就能将课堂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完美的整合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尤其是学生们的心理障碍和带团技巧不熟练等问题都是很好的解决。学生们要按照旅行社业务流程们进行路线的设计、组团、营销、带团等一系列的经营服务,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以及带团能力,让学生完成学生到企业人的初步过渡。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学校也能完成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毕业后就可直接上岗或者考虑自主创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导游专业的教育需要融合校企合作并完成“四化”。这种教育理念的推行,不仅能促进企业与学校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并能顺利的走到工作岗位中去。高职的导游专业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这项高职教育的新途径,希望广大高职院校能够积极的进行开展,旨在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高职导游专业 篇9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是一种针对具体项目目标的设计性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逐步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贯穿项目教学过程的小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相互协作的空间,在情景的刺激下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引入项目的标准与要求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在征得旅行社同意的前提下,将旅行社真实的接待任务引入课堂:一是接待任务必须真实,不能是人为改造过的;二是客人基本情况必须真实(为了保护客人隐私,不能把客人的详细资料公开);三是各种文件及表格必须真实,以便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懂计调人员做的行程单、派团单,并能据此进行导游服务的准备、接待等一系列的工作。
2.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引入的接待任务必须是旅行社最近推出的旅游线路,突出时代性与季节性,例如在春天引入采摘踏青线路,目前符合现代人休闲需求的文化体验游等。这样的工作项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引入必须能将导游业务中的理论知识和各项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只针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项技能的训练。这是与真实性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旅行社的真实接待任务必然是对导游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考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4. 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项目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5.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项目不再是一元性的评价,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和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各小组之间既相互竞争,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利于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1. 按照导游岗位分工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的发展现状,从旅游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分析入手,以服务地方经济,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按照旅游企业中导游岗位的设置,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地陪导游服务规范、全陪导游服务规范,分别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地培与全陪导游的服务程序与质量标准。可以及时将行业的新经验、新规定纳入导游服务规范的教学中,阐述其理论依据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宣传促销能力。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旅游优秀人才,实现与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2. 根据导游工作程序开发实训讲义。
我们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导游员座谈,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随着时代发展,旅游企业和游客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导游,导游不仅会讲解,能服务,还要善于联团,精于促销,成为旅行社的一个招牌,所以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章节设置,根据导游工作程序开发了实训讲义,章节设置与工作过程一致,将知识讲解、经验传授、职业品格培养有机融合。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也适应高职学生的思维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综合实训环节的设置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导游接待任务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及应变能力。
3. 引入企业真实任务设计教学环节。
将旅行社的导游接待任务引入课堂,设计成为每次实训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合作,每节课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演示,完成工作任务。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可使学生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的规范程序与质量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经验体系,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改革考核方法。
按照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及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改革“一纸考卷定高低”的传统考试方式。首先加强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其次改革了考核方式,除笔试外,还采取口试、答辩、现场讲解、方案设计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导游服务的能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条件与保障
1. 先进的教学理念。
思维决定行动,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先导。我们应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地改造。我国多年来的学科教育的传统观念,不仅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教学观念,连学生也很难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克服这一理念上的惯性思维方式成为该种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条件。
2. 完备的实训条件。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因此要具备较为完备的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室环境的布置,设备与器材的配备,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给学生一个职业氛围的熏陶。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3. 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完成教学工作。但现在教师指导的内容是以实际任务为核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有较强的导游服务能力,并善于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4. 弹性的教学组织。
项目教学法中课堂是由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环节、课堂秩序、教学进度不完全由教师决定,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所以一方面需要教师所作的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应估计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调控技巧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肇杰.国内外职教模式比较研究PPT[Z].东南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高职导游专业 篇10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 自2000年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 开始开办旅游专业, 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 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2000多人, 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 2004年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 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 每年约150人左右, 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 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 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 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 而不够“企业化”,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 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该院导游专业课堂教学比重大, 大部分时间是上理论课, 实践教学不仅比重小, 而且相对较弱,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安排方面, 学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 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由老师选取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管等景点带学生现场观摩一周即为所谓的实训周。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 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学生只有到实际旅游环境中, 深入具体岗位, 感受实际的景点导游氛围, 体验旅游环境、导游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实际旅游带团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 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各自为阵, 难以形成互动。因此, 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一来, 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产学合作, 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 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 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 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 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 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 学校重视不够, 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只好照本宣科, 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 虽然从总量上看, 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 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 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 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 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 实训师资不足。
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 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 理论准备不足, 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 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 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 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 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 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 不仅数量极少, 而且样本单一, 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 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 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 且可控性不强, 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 实践教学缺乏考核。
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 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 但对于实践教学, 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 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 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 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 简单地给个成绩, 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 有哪些进步, 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 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1. 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 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 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 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 在课堂教学时, 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 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 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 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 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 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 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 并积极向国外拓展, 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 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 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 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 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 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 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 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 锻炼提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 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 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 所以应创造条件, 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 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 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 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 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 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 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 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 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 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 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 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就必须多样并举,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 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 与旅游部门合作, 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 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 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 早上岗、早就业,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 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 提高职业能力。
4.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施校企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 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备应用能力, 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 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 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 创造条件,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 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 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 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 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 通过校企合作, 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 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 专业意识不断增强, 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 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 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 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 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 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 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 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 了解企业运行动态, 更新师生的知识, 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 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 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 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高职导游专业 篇11
关键词:旅游管理;导游实务;综合实训
一、开展《导游实务》课程综合实训的必要性
“导游资格证”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踏入导游行业的敲门砖,老师和学生们为了此证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虽然有大部分同学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此证,但有许多同学拿到此证后并不能立刻带团,需要旅行社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他们,因为这些同学对导游工作的流程和带团过程中的许多突发问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带团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都束手无策,导致投诉陡增,让旅行社蒙受巨大损失。究其主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导游实务》课程的综合实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目的不明确、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条件有限、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地需要对导游综合实训进行改革才能满足企业对导游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导游实务》课程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时间太短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让学生停课一至两个星期,虽然有旅行社愿意接收这些学生,但由于时间比较短,旅行社是不可能把稍微重要一点的工作安排给他们的。大部分旅行社都是让新导游跟团多次并与老导游多次学习和交流后后才放心把旅游团队交给他们,因为导游是旅行社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涉及到旅行社的切身利益。所以很多学生的实训就是给旅行社打扫卫生或给客人端茶倒水,根本没学到多少带团的知识。
2、实训条件有限
《导游实务》课程的综合实训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应该是在校内模拟导游厅进行的,但有的学院模拟导游厅仅仅就是一间多媒体教室,没有从导游专业特点出发,没有按照导游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实施特点开发出适用于导游实训的功能和模块。
三、《导游实务》课程综合实训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课程的实训目标
根据旅行社和旅游景点对导游人才的需求调研,以导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综合实训的目的。通过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导游服务工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特别是能灵活处理带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二)合理安排实训内容
根据旅游企业对导游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导游职业岗位,依据导游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基于导游工作过程划分实训模块,科学、合理地设计
课程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确保取实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以导游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地陪导游真实的接待任务为项目,设计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项目以及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服务、其他服务、送站服务和后续服务八个模块,从而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实训结构,实训时间至少要有一个月。
(三)改善实训条件
要充分利用地方旅游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要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它旅游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样才能实现工学交替,满足学生们的综合实训需求,也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开放实训中心,开发出适用于导游实训的功能和模块,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在虚拟的环境中浏览并讲解诸多景点,方便师生进行交互式的导游模拟体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机会。
(四)组建一支校企一体的课程实训团队
要组建一支由导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综合实训团队,并邀请旅行社专家参与课程实训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训过程中的专业指导作用。此外,还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和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成功的课程综合实训经验。
(五)引入导游行业标准和制度进行实训评价
实训评价应从导游资格考试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要求入手,引入导游行业标准和制度,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地陪导游的服务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实训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课程实训综合成绩实行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85分以上为优;84-75分为良;74-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综合成绩的评定分别从实训过程和实训结果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其中实训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训纪律、态度等;实训结果考核即操作成绩,占70%,包括吃苦耐劳和协作精神、带
团表现、实训总结及旅游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情况。凡未按实训计划完成实训者或者实训成绩不及格者,由系、教研室老师研究决定,在限定的时间内重新安排实训。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彭蝶飞.导游实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余芳.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初探[J].科学时代,2009(21)
[4] 余芳.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徐眩(1982-),女,湖南沅江人,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旅游管理教育
高职导游专业 篇12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学功底浅,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关于学生导游讲解技能的训练也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近几年,我们一直努力探索能够提升学生导游讲解技能的训练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看导游大赛的视频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我们即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
的技能及核心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导游讲解技能。我们建立了导游大赛的视频资源库,收集了国家、省、市、院、系各级导游大赛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参赛的优秀选手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要求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讲解技能。
二、第二学期,训练学生的导游词朗读技能
我校学生文学功底浅,又因为来自于四面八方,部分同学普通话不标准,这就出现了不
能准确的读出导游词中的个别字音的情况,甚至一些学生不能将书面导游词流利地朗读下来。试想,如果看着导游词朗读都不能流畅,怎么能脱稿进行讲解,把旅游景点的内涵、历史背景很好的讲给游客听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第二学期的周二下午,组织学生专门进行导游词朗读训练。我们准备了辽宁省内25个景区的导游词,由专业教师指导班级的领读员,领读员再带领班级同学朗读,校正字音,流利朗读,为下学期的导游词讲解打基础。
三、第三学期,训练学生的导游词讲解技能,参加技能展示
此学期,我们开设了导游业务与技巧课程,在开课之前的暑假,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
到家乡所在地的旅游景点进行景点实地讲解并要录制视频,开学初上交,专业教师将逐一进行点评。同时,在每次课前,安排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导游词讲解,讲解结束,进行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每周二的下午,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导游词讲解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逐一进行指导,从导游词的改编到礼仪、态势语言全方面进行指导。课程结束后,进行每一个同学都要参加的技能展示,展示的成绩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进行导游词讲解技能训练的热情,讲解技能显著提高。
四、第四学期,参加各级导游员大赛
第四学期,我们将组织开展系级、院级导游员大赛,参加省里导游员大赛,通过大赛的
形式进一步促进讲解技能的训练。第四学期,也是学生即将要进行职业顶岗实习的学期,我们将导游大赛和实习单位选聘实习生的工作同时进行,在学生都想选一个理想的实习单位的心理愿望的驱使下,每一个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热情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都力争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展示在实习单位面前。
五、第五学期,在专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技能提升
第五学期,我们的学生将到旅行社、风景区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在实习的过
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做全陪、地陪或者是景区讲解员的机会,在半年的实习过程中,他们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岗位上进行全面提升,每一个经过实习的学生都能独当一面,独立进行导游讲解,并获得实习单位和游客的充分肯定。
六、第六学期,在毕业技能展示中完美转身
第六学期,学生即将要奔赴工作岗位。在学校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上,我们组织专场技
能展示会,在这个会场上,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将上场为用人单位展示导游词讲解技能,展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所学所获,完成人生的一个完美的转身,找到心仪的企业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