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专业地理知识(通用7篇)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1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学科, 它是一门将旅游学和中国地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 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各旅游工作岗位中, 导游扮演直接面向游客服务的关键角色, 其业务内容包括游客的旅行生活服务和导游讲解服务。而熟练的导游讲解能力, 要求导游人员不仅能够准确判断并讲解景观的类型、地学成因及特征, 而且要有地图使用能力、旅游资源评价能力、旅游线路设计能力、区域旅游地理知识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旅游地理课程内容。因此, 导游对旅游地理课程要求最高, 关系最为密切。林东于2002年对在职导游问卷调查中发现, 94.7%的导游认为旅游地理课程内容对他们工作有直接帮助、很有价值或有较大的价值, 只有5.3%的导游认为帮助不大, 可见旅游地理知识对导游工作的重要性。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现有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传授系统知识, 而没有根据导游专业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因此, 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人员, 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1. 避免重复, 精减教学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某些内容, 如旅游者、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等在导游专业其它课程中均有专门的讲授;而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旅游资源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其旅游价值是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目前, 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旅游资源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因此, 为了避免重复, 突出重点, 该课程应把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划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让学生明确中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成因、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代表性景区景点以及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形成背景、旅游环境特征、主要旅游路线等。
2. 补充地方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绝大部分是统编教材, 对全国旅游类专业学生通用, 注重一般性的知识介绍, 而导游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要考本地导游资格证, 毕业后有很多在本地担任地方导游。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弄清本地的旅游资源状况, 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各种文化内涵, 但教材中仅涉及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就九江而言, 教材只笼统介绍了庐山和鄱阳湖, 如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九江以其优秀旅游城市的称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因此, 需要大量熟悉九江旅游地理知识的导游。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 应结合导游资格考试的要求, 补充相关地方内容, 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
3. 加强内容深度, 提高导游素养。
对于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目前,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游客大多渴求知道旅游景观的成因, 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追求高层次的求知旅游。因此, 对导游专业的学生, 在讲授过程中要加深涉及到的地理、地质、历史、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和讲解能力, 提高导游词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及其相关知识。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克服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 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 增强理解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 同时又要求有直观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的方式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边听教师讲述, 边看图, 可强化记忆,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讲述分区旅游地理的时候, 如果单纯用语言讲述该区域地理位置、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分布, 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 而运用多媒体图片将该区域的地形图和旅游景点分布图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 学生就能迅速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清晰了解各分区方位, 原来抽象的空间方位, 变得具体起来。通过电教手段, 将实景图片展现出来, 使地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 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互动教学法。
针对课堂讲授法的不足, 可结合导游专业的培养需要, 引进课堂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指导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师生良性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通过观看旅游风光片开展模拟导游竞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讲解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分组模拟教学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分组自学教材和查找参考资料, 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教师加以点评) , 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形式,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为导游专业学生锻炼口才提供了机会, 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针对课时较少, 许多领域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问题, 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和提问法, 给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书籍、杂志,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或熟悉的旅游资源状况, 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 提高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教师和其它学生的知识面。
3. 对比分析教学法。
通过对比分析, 把各旅游区、各景区、景点的特点加以鉴别, 避免混淆相似的知识点, 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例如, 在讲授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大区时, 组织课堂讨论, 主题为:对比分析云南、贵州、广西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要求学生列表比较西南三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地理要素, 并分析其原因。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比分析, 各抒己见轻松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地考察有助于导游专业学生对所学习的区域旅游地理状况得出正确的评价, 对加深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是地理教学中传统而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涉及地域广泛, 受经费、时间、精力等条件的制约严重, 实地考察往往难以实施。考虑到各种条件限制, 导游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 把学生带到学校周边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 让
其亲临其境进行考察, 即可以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内化为素质。例如到庐山考察实践后, 学生在感叹庐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之余, 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和特征也有了感性认识, 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业务素质。
2. 把学校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进行课外实践。
近年来, 高校旅游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旅游项目, 高校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所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校园作为一个旅游景区, 进行校园旅游区划、设计旅游路线和导游词, 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旅游资源, 描述身边美景, 培养学生爱校之情,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区划的基本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效果显著。
3. 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在家乡进行旅游地理考察,
让学生调查家乡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形成原因、旅游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设计旅游路线和导游词, 参加班级导游词比赛, 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导游和旅行社
经理等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业内人士进行讲座教学和现场教学, 使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增长学生的见识, 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四、结论
一是因传统的导游专业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体系过于庞杂和缺乏针对性的特点, 提出了从精减教学内容、补充地方内容和加强教学深度等方面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二是在教学方法上, 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在导游专业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三是专业实践对导游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可在学校周边 (包括学校) 和家乡进行考察和实践、聘请专家讲解等多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中国旅游地理是导游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为了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导游人才, 应根据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性质和导游专业的特点,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和讲解能力, 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及其相关知识。
关键词:导游专业,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海龙, 石高俊, 谭传凤.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8:2-5
[2]林东.旅游地理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福建地理, 2006 (1) :50-54
[3]陶盈科, 吴成基.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6 (6) :130-135
[4]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08:119-120
[5]杨静敏.浅议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82-85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方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必要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从业人员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之一, 对于开设该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往旅行社导游等对客一线岗位方面发展, 因此设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 取得导游从业资格;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 为其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与标志教学效果优劣的全国导游资格证通过率直接挂钩, 所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对大部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来说, 属于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对于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是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取率, 学校一般只做职业引导而不做硬性要求, 这点与高职高专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相对而言,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在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 其重要程度的体现不如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这表现在课时相对缩减, 或者课程性质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等等。
虽然帮助学生通过资格证考试与培养导游专业素养这两个目标被弱化, 但我仍然认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有其必要性。该课程所包含内容非常广泛, 以我使用的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制,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游基础知识》教材为例, 就包括旅游业发展相关概述、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古代建筑、园林、风味特产、客源国 (地区) 概况等通识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任何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来说, 都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而且由于课程内容专业理论性较少趣味性较强, 因此在低年级开设该课程, 能很好地起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引起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由于重要程度被弱化,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在教学时存在着一些矛盾, 也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手段与高职高专不能完全一致。
(一) 课时短, 内容多。
如上文所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包罗万象, 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 就算每章只选重点进行讲解, 也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满足全部章节都要涉及的要求。但是一般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 分配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学分和课时仅仅是2学分, 36课时。以我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例,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 要求为2学分36课时。但是由于第一学期新生入学较迟, 再加上入学教育两周, 因此实际上所剩课时仅为28课时。如果刚好碰到法定假期, 则课时还要减少。如此少的课时, 无疑给一门内容繁多的课程增加了不小的教学难度。一是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讲授, 二是课程内容深度不能仅停留在应试层面, 需要一定的外延才能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 知识点浅白, 但内涵深刻, 外延丰富。
不论从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 还是其他教材来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知识点都是以较为浅显直白的阐述方式表现出来, 几乎没有晦涩的词句、深刻的理论。只要是中文阅读无障碍的人, 就可以直观地接收书本上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 有观点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内容庞杂琐碎, 只要肯花时间去记忆, 并不难学。但实际上, 在浅白直接的描述下, 知识点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判断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差别这一知识点, 教材介绍了可以从屋顶、开间数、台基、彩画乃至屋顶走兽等来判断, 而更深一层理解, 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再由此一深层次的理解出发, 判断等级高低的要点就不仅仅是书上提及的内容了, 所处位置、方位朝向、体量大小等都是考量的要点。本科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除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够更为广泛全面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三) 学生感兴趣却不重视。
课程内容包罗万象, 古往今来、大江南北涉猎广泛, 趣味性非常高, 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知识点以较为浅显直白的阐述方式表现出来, 使得接受应试教育多年的学生以为课程内容既然没有难度那么只需考前突击背诵即可顺利过关, 因此对该课程虽然感兴趣却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 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须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各章内容看似庞杂互不关联, 实际上不同知识点间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如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迁徙移民, 新移民适应新地理环境以保证生存, 而同时对原住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互的适应和影响代代相承则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又通过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饮食风味、年节庆典、服饰装束乃至道德观念等表现出来。因此, 要做到对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仅仅感兴趣是不够的。
(四) 个别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涵括了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社科类等方面的课程, 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材中有些内容实际上与其他课程有重复之处。如“旅游业发展概述”与同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的《旅游学概论》内容有重复, 等等。这一矛盾其实在其他课程中也会出现。这就要求各科任教师互通有无, 避免重复讲授浪费时间。
三、教学方法探索
针对上述的开设必要性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我认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适当增加教学课时是关键。但往往由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讲求系统性、完整性、时段性和可操作性, 需综合各方面进行考虑。因此在暂时无法延长课时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满足教学要求。
(一) 删减重复内容, 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由于不以考证培训为主要教学目的, 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 对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且对本课程内容内在联系无大的影响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 列为学生自学部分, 不再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讲授。如“旅游业发展概述”这一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结合《旅游学概论》进行自学。
其次, 经过调整删减之后剩下的内容, 对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着重讲授。所谓重点部分, 指能对全课程内在的逻辑联系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内容, 或者容易引起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拓宽其文化视野的内容。如从旅游资源分类的角度上看, 教材中除了“中国旅游地理”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外, 其他大部分内容包括历史、民族、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特产等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都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 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来研究, 所以历史沿革是内在的逻辑线索。因此历史常识部分, 每章的概述部分对讲授的内容都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所谓的“重点”, 需要着重进行分析。
经过删减、选择后, 教学内容更加重点突出, 且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而因为针对性强, 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寻找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性。
上文第二对矛盾提到课程内容表面庞杂, 互不相关, 但实际上有其内在的联系性, 如果教师在讲授时能够从知识点的相互关联上进行切入, 则既能够使学生方便记忆, 又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的文化内涵。如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均信仰伊斯兰教, 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跟伊斯兰教的信仰就有密切的联系, 以饮食习俗为例, 讲究“清真”, 而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 所以西北的饮食风味也就深深地烙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记。这一关联性涉及民族民俗、宗教信仰、地域饮食风味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联系到古代宗教建筑等各方面。通过寻找各知识点间的相关联系, 使学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 使用多种教学设备和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文字转换为图片、影像, 更直观展示讲授内容;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也可以加以利用, 建设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获取课程相关知识, 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 如模拟导游实验室, 借用已有的景区景点导游游览软件, 结合导游基础知识相关内容, 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
(四)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只有当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 才能真正达到拓宽专业视野的教学目的。由于课时短, 学生主动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在“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引起学习兴趣后,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分组学习项目, 把学习效果与课程成绩挂钩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民族民俗”这部分内容,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选一个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 从各种民俗文化切入去了解所选的少数民族, 最后结合PPT制作, 在课堂上将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向其他小组成员介绍所选的这一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教师和其他同学再根据各组的研究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因为与分数挂钩,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重视程度会提高, 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也更愿意主动深入地去学习。
类似的激励方法还有如布置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实地探访, 撰写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寻找教材中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点, 等等。
(五) 改变考核方式。
摒弃以期末卷面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的做法。课程成绩由课堂成绩和项目成绩组成。课堂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堂提问回答成绩, 考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成绩为学生完成分组学习项目的成绩, 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扩展能力。
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 弱化《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只需死记硬背的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一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综上所述,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 只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拓宽专业视野的教学目的, 结合本科层次的教学特点, 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避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钢.《导游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与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3
(一)旅游管理行业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定位是: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市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在50万人以上。
(二)新侨学院旅游专业概况。
新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9年,经过近几年建设和实施,本专业以旅游行业的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上海市教委2010年的“085”线路图规划中,已经备案申报为特色专业,我院也将此专业列为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规划和建设。校企合作共建集实践教学、培训考证、学生技能、素质拓展、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仿真、多功能、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
《导游基础知识》实训方案的探索正好契合了旅游行业的现阶段发展要求及我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培养“面向现代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工作。本课题旨在培养旅游管理学生以上知识及能力,将《导游基础知识》各章节分为相对独立的任务模块,与相应的旅游企业协作,共同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编写练习题库,组织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三、《导游基础知识》实训基础建设
(一)校内情景模拟实训室
上海新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注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现阶段,校园内已搭建课程教学与实训所需要的超大型立体显示环幕系统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实现虚拟仿真教学所需要的交互性良好的可视化数字景区及应用软件的支撑平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内容丰富的基础课件及辅助教学资料;为教师提方便实用的供远程备课、远程教学、网上考试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课内外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及网络测试平台。
我校导游情景模拟实训室的系统平台按类型设立景区实景资源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景区现实场景的全面真实再现,让教师、学生详细地了解各类型景区。同时,教师能根据需要充实旅游专业文件库,如导游基础知识库、影音文件库、教师课件库、艺术鉴赏库、幽默笑话集锦、网上微课堂及导游在线考试系统等。老师实现远程备课,远程教学和网上考试;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网上测评。把《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从单纯、抽象的理论和书本中抽离出来,变为交互性很强的教学互动。
我校旅游专业教师团队还开发了一批考证性、实践性较强的《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包”和“培训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资源库,集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实习实训手册、教学指南、学习评价和双证书教育资源等要素为一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公共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
为配合《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我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多项实训课程:第二学期开展“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认识实习”、第三学期开展“旅游综合实务实训”、第四学期开展“旅游企业岗位见习”。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与其毕业就业结合起来。选择的实习地点主要有上海及周边景区,包括自然和人文景点资源。课程体系中实践部分占到了50%以上,“行业认知实习——操作实习——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构成了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线,具体包括实验教学、课程模块实训、专业认知见习、认证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含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和职业认知度。
四、《导游基础知识》实训方案的实施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实训法”
将《导游基础知识》各章节进行分类,分为不同的任务模块,根据知识点的特点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双方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使其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工作。
1、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启发学生分析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校企双方共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术信息和图书资料,跟进市场调研,指导学生重视导游词的撰写,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并选择一部分高质量的景点景区导游词参与相关技能竞赛项目。3、校企双方共建《导游基础知识》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各个学习任务模块,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进行专业技能模拟训练、课程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企业方积极提供相应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宣传策划等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4、在《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设“专家讲座”。聘请企业一线有影响的行业专家来校,就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学术发展动态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旅游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二)建立校外“学习站”
把《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论课堂搬入景区、旅行社,与企业共同建立“学习站”,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共同进行岗位培训或继续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或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与职业能力,并由校企双方对其实习实训或在职培训的表现进行评价。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即将旅游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课程中,做到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三)实训效果考核环节
教师带领学生搜集旅游景点的资料图片,制作幻灯片或短片,以本班学生和教师为“游客”进行模拟讲解,教师可检验学生对旅游景点知识及《导游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校外实训场所,学生以3—5人为一个实习小组,免费作为旅游景点的游客导游,开展“实地导游”训练。学校制定统一的“实训鉴定表”,项目包括学生个人实习小结、指导教师(由旅行社、景区管理人员构成)评语、景区评语、游客评语(由景区指导教师通过对游客的调查获得)等,最后统一汇总。
五、结论
试论地理知识在导游工作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导游,地理学知识,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一、引言
导游工作是旅游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游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执行者, 面对面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生活服务。游客对一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往往取决于导游服务工作水平的高低。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 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导游业务知识和内容浩繁的导游专业知识。这里所指的导游业务知识主要涉及旅游团队导游服务程序, 旅游接待中一般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礼仪礼貌、出入境、交通、货币、保险, 导游服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导游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和导游讲解内容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典故、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带团过程中, 笔者发现地理学知识在导游的讲解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 常规的导游讲解内容和一些重要旅游景区的讲解知识都涉及到地理学方面的知识。然而有相当一些导游对地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并不全面, 甚至存在错误, 误导游客, 影响了导游讲解质量。那么, 普通地理知识和导游专业地理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在带团前和带团过程中, 导游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应该做哪些地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学习呢?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导游带团和旅游教学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对辛勤耕耘在旅游服务工作最前线的同行们有所帮助和借鉴。希望从事旅游地理教学的老师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二、普通地理知识和导游专业地理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师参考用书]从地理学的概念来看, 它包括两个大的分支即自然地理学 (研究自然环境的结构分布、发展规律的学科。按其研究对象, 可分综合自然地理学 (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和部门自然地理学 (包括地形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 , 人文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和变化的学科。) [高中地理教师参考用书]具体来看主要有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此可见地理知识的内涵非常广泛, 而绝大部分人的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学阶段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导游专业地理知识是指导游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必须掌握, 在带团工作中随时会运用到的地理知识。主要是指导游人员根据工作范围的不同所涉及到的旅游线路、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景区 (景点) 、旅游景观的相关地理知识。它是在掌握了普通地理知识基础之上, 对微观区域内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犹如沧海一粟,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只是浩瀚的地理知识当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 但却会涉及到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诸多方面。如地形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导游人员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 必须掌握导游专业地理知识。导游专业地理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普通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导游人员应当建立自己特有的金字塔型地理知识系统, 普通地理知识构成塔基,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构成塔身和塔顶。
三、导游工作根据分工的不同, 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导游人员按照工作区域不同可以划分为海外领队 (简称领队) 、全程陪同导游人员 (简称全陪) 、地方陪同导游人员 (简称地陪) 和景区景点导游人员 (简称定点导游) [《导游业务》]。由于他们的工作区域不同、工作内容不同, 所以他们对地理知识特别是导游专业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有不同的要求。
1.海外领队。
海外领队是指经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委派, 全权代表该旅行社带领旅游团在中国大陆境外从事旅游活动的工作人员。[《导游业务》]领队是在拥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专职地陪导游员中选拔, 所以他必须掌握地陪导游员应该了解的专业地理知识。同时由于领队的工作区域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 在有些地区 (如欧洲) 领队也要承担地陪导游员的讲解工作, 所以领队应当熟悉境外旅游的相关地理知识:我国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特征、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主要物产、风俗习惯等。熟悉我国出境游目的地国家的主要旅游线路, 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的地理知识。
2.全程陪同导游人员。
全陪是受组团旅行社委派, 作为组团社的代表, 在领队和地方陪同导游人员的配合下实施接待计划, 为旅游团提供全程陪同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区域在中国境内。[《导游业务》]由于全陪的工作是监督旅游计划的实施, 和配合领队、地陪做好游客的旅途生活服务, 没有讲解任务, 所以并不需要全陪掌握旅游目的地的导游专业地理知识。但是如果旅游团是乘火车或旅游大巴前往旅游目的地, 途中没有地陪导游。需要全陪了解沿途的一些地理常识, 能够解答游客的一般问题。如从旅游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经过的主要城市名称, 车程时间等。实际上很多旅行社委派的全陪导游员是组团社当地的地陪导游员, 他们都熟悉当地的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3.地方陪同导游人员。
地陪是受接待社委派, 代表地接社, 实施接待计划, 为旅游团提供当地旅游活动安排、讲解、翻译等服务的导游人员。[《导游业务》]所以地陪应该掌握和熟悉的地理知识量最为庞大, 本文所指的导游专业地理知识也主要是指地陪导游员应当熟悉和掌握的地理知识。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按照地陪导游员的服务程序详细介绍。
4.景区景点导游人员。
定点导游负责所在景区景点的导游讲解工作。他需要掌握所在景区景点的地理背景、本区域外貌的历史变化涉及历史地理学的知识等。
四、地陪导游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
1.熟悉本区域内旅游景点的空间地理分布及主要旅游线路, 合理安排旅游行程计划
地陪导游人员在接受了当地旅行社安排的带团任务之后, 首先要结合组团旅行社的旅游计划, 制订旅游团在当地的具体的旅游行程计划表。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旅行团还要设计新的旅游线路。所以地陪导游必须熟悉本区域内所有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地理分布情况, 掌握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交通状况;旅游景区的地域范围和所需游览时间。这样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旅游行程计划表, 或根据游客的要求串联不同的旅游景点设计出新的旅游线路。
2.全面掌握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地理概况
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是游客从客源地 (出发地) 出发到达的本次旅游活动的第一站。游客对一切都充满着兴奋、好奇和疑问。导游只有通过热情的服务, 精彩的导游讲解才能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精彩的导游讲解源自于充分的知识准备, 其中导游专业地理知识占有很大的比重, 主要涉及旅游中心城市的城市地位、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占地面积、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工农业、科技、商贸、交通、通信的发展状况, 城市规划及街道布局, 主要名胜古迹的分布, 主要物产, 市花、市树等。同时导游也要掌握游客客源地的地理概况, 如果能将两地的地理特征作一个比较, 会使游客感到亲切, 其讲解内容更易于游客理解。
以成都市为例, 涉及地理知识的讲解内容如“欢迎各位远方的朋友来到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熊猫的故乡四川成都观光旅游。成都是四川省省会, 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陆中心城市, 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四川盆地的西部, 川西北高原和川中低山丘林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冲积平原, 她北起德阳的黄许镇, 南抵乐山的五通桥, 东西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脉之间, 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形成。因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故称川西平原, 又因坐落着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也称成都平原……”
3.了解旅游途经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尽管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旅游中心城市到各旅游景区以及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都十分便捷。但时常因为路途遥远, 一次旅游活动总有相当部分的时间需要消耗在路途中。其实沿途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丰富多采的人文风情本身就是旅游的一部分。一次成功的旅游离不开导游的途中讲解。要讲好途中导游词, 地陪导游就需要了解旅游途经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沿途地貌气候的变化、水文状况、植被的特点, 途经城市和城镇的地理概况等。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有时可以引用当地的一些谚语, 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如对川西北高原气候的描述“早穿棉袄午穿纱, 抱着火炉啃西瓜”。也可以引用古代的诗词对地形特征加以描述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4.掌握旅游景区的专业地理知识, 能运用专业知识介绍地理景观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游客游览的核心区域, 也是一次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地。导游需要对景区作全面细致的介绍。特别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 其讲解内容涉及大量的导游专业地理知识。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对于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运动, 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的区别等问题的介绍。宜宾兴文石海洞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赏析;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景区中高原湖泊的成因;黄龙景区中钙化彩池的形成过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的成因、地质构造、植物群落的分布;金顶四大奇观中日出、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形成过程等。对于一些人文景观, 其建造的地理环境对于景观本身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的地质结构, 大佛的朝向与当地盛行风向的关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选址等问题。地陪导游人员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这些专业地理知识, 才能在工作中运用导游专业地理知识解答游客的疑惑, 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
五、结束语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导游人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 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专业地理知识, 构建自己特有的导游专业地理知识系统, 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赵鹏.导游业务.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5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导游职业能力
一、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威信
人们通常说导游员是“杂家”, 既要具备天文、地理、文学知识, 又要懂得建筑、宗教、历史、民俗、艺术、美术欣赏等。这样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导游基础知识》就是这样一门几乎涵盖导游人员在进行景点讲解时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课程体系庞杂, 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这势必对授课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所以, 要想上好这门课, 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的知识, 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 具备广泛的爱好, 要关心旅游业发展, 了解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知识, 要博览群书, 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只有这样, 才能够驾驭课堂, 否则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 枯燥乏味。
例如, 在学习北京故宫的后三宫时, 在《导游基础知识》宫殿建筑一课中只有一句话介绍:“故宫内廷的主体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两侧的十二座宫院”。我在讲解中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作用, 而且还顺势从儒家经典《易经》方面解释其名字的含义, 乾象征天, 代表男, 是皇帝的寝宫;坤象征地, 代表女, 是皇后的寝宫, 中间的泰, 意为平安畅通, 整体意思“天地交泰”, 暗示帝后关系和谐, 从而把学生完全带入宽广的知识境界, 认识到故宫不仅有恢宏的建筑, 而且每一座建筑都蕴含深厚的文化, 还应仔细品味, 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 无形中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 提高了教师的威信。
二、打破教材束缚,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目前, 导游基础课程选用教材是配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用教材, 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围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考虑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和导游员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教学呢?作为专业教师, 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瞄准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打破教材的束缚,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实践类课程服务,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相一致, 与学生毕业就业要求相一致。
在教学中, 应根据导游人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素, 结合导游人员能力和素质要求, 以导游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来设计学习任务。如:将山东省的17地市旅游资源按照旅游线路进行组合, 设计成黄金海岸休闲度假旅游线、山水圣人经典朝圣旅游线、鲁中风情“逍遥游”旅游线、经典红色之旅、黄河入海口豪情之旅等等, 实现理论内容在实践活动中的一致性。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快速发展时期, 教师还应及时将与课程相关的我国旅游发展的最新资料、前沿动态添加到教学内容之中, 体现教学的“前瞻性”。同时联系旅游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导游基础》知识, 对课程内容不断改进创新。如增加国家最新5A级旅游景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新增的旅游景区等等, 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适应岗位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型的导游课堂
近几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现实中, 一部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导游人员, 在工作中, 景点讲解千篇一律, 面对客人的不同需求难以满足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导游人员经验不足有关, 但深入分析, 与我们的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刚刚接触《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是涉及到具体知识时, 却又不能够深入探究掌握。究其原因, 在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唤起学生学习动力。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我认为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应该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 将“基础知识掌握、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与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导游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具体做法:
1.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将自主性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 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变“灌输”为“启发”, 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 根据专业需要, 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资料, 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之中, 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 通过引思导学、情景模拟、实践探究、归纳提升四个环节渗透职业能力训练
(1) 引思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探究这一知识的欲望, 成为一种心理需求, 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 因此它是推动学习的潜在的动力。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可以用多媒体、互动对话、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 或者是学生讲故事、做游戏等手法, 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 情景模拟
从旅游欣赏角度来设计“模拟旅游”的情景。即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旅游情境, 获得认知和情感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教师进行相关归纳。旅游情景模拟告别“只能听景不能看景”的现象,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增强教学实效性, 而且提供了许多反复模拟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 优化了课堂教学。
(3) 实践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到和看到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 但不如亲身体验的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通过实际的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游必须重视对学生现场实践的培养, 到实地进行导游尝试是技能训练的最好途径。根据目前的教学实际, 实地教学不可能落实在每门专业课教学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作任务”这一主线, 将能力培养作为目标, 进行模拟实践探究, 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自己解说, 培养学生用形象准确地语言表达旅游景观的特色, 使学生能够“观其表”、“说其景”、“解其因”。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 还能够掌握进一步获取技能和知识的方法。
(4) 归纳提升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后, 最后进行综合训练, 给学生以学法的再指导、再强化、再点拨, 将所学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进行归纳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承峰, 东莉莉.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0) .
【2】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6
1. 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以对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 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 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 世界上以培养实用型创新管理人才著称的学校无不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 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环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 传统型教学与案例教学方式的比较
传统型职高专业教育的特点,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具体讲, 就是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 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 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 以至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作“黑板管理学”,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与此相对比,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 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 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 而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 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 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在《导游法规知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基于上述认识, 在《导游法规知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我经过多年的实践, 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从不少业已毕业的学生的反馈信息看, 《导游法规知识》课堂教学很实用, 学生记忆深刻, 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到他们的导游服务中。我想, 之所以有这样相对较好的效果, 是因为我在《导游法规知识》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导游法规知识》教学中的实施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了《导游法规知识》“五段式案例教学法”, 详见下表:
具体操作过程说明如下。
1. 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 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 (1) 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 (2) 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 (3) 播放案例录音; (4) 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5) 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 (6) 将案例编成剧本, 由部分学生表演呈现出来; (7) 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 等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 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 教师都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 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 从而充分感知案例, 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这一章涉及到“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我就利用多媒体, 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下面的案例:
李某能否从事导游工作
某高校外语系学生李某先后两次报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均未合格。他急于从事导游工作, 遂与某国际旅行社多次联系, 希望能给予带团导游实习机会。次年7月, 正值旅游旺季, 该国际社导游不足, 遂聘用李某充任导游人员, 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查获, 以其未经导游资格考试合格, 擅自进行导游活动给予了罚款处罚。李对处罚不服, 认为自己并非擅自进行导游活动, 而是受旅行社聘用从事导游工作的,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罚不当, 遂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复议。
问:1.李的看法是否成立?有何依据?
2.旅行社能否聘用李某从事导游工作?有何依据?
《导游法规知识》这门课程相对比较专业化, 很多知识点多是条文或规章, 学生如果仅学习课本知识点相对就比较枯燥乏味, 很抽象, 而且不容易记忆。利用这一案例,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 然后从书本中找寻答案, 就显得浅显易懂了。
2. 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 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 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 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 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探究”的信心。注意一定要契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设疑后, 尤其不能放任自流, 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 (1) 巡回检查, 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 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 (2) 指导学法, 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 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案例:
责任在谁
1998年1月某国际旅行社组织了一个赴长白山旅游团, 委派导游黄某作为全程导游随团服务。当此旅游团将要攀跃天池的前一天晚上, 该团一些团员询问黄某, 上天池是否要多添衣服, 以免天气变化。黄某根据其多次在这个季节上天池的经验, 回答游客不必多添衣服, 以便轻装上山。翌日, 该团游客在黄某及地陪的引导下上了天池, 不料, 天气突然变化, 天降大雪, 气候骤然下降, 黄某急忙引导该团下山, 但由于该团有些客人未带衣帽围巾等御寒之物, 致使不少人耳、鼻及手脚严重冻伤。其中4人经医院诊断为重度冻伤。为此, 该团游客投诉导游黄某, 要求黄承担医治冻伤等费用, 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黄某所属的国际旅行社接到此投诉后, 认为此次冻伤事故是由于黄某工作失误所致, 责令其自行处理游客投诉, 旅行社不承担任何责任;黄某则认为此起冻伤事故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所致, 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与其无关, 不应由其承担法律责任。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 旅行社认为此次冻伤事故是导游黄某工作失误所致, 与旅行社无关的说法是否正确?有何依据? (这是浅层性的设问,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 了解正确的导游人员的职责所在。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2) 导游黄某认为此起冻伤事故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所致, 与其工作无关是否正确?有何依据? (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 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 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3) 假如你是导游黄某, 带团队赴长白山旅游, 应怎么做? (这一层次的设问, 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诱发了, 学生扩展了思维空间, 进行探究性学习。
3. 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分析、探究, 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 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 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 成员轮流担任组长, 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 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 无须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 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合作,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 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 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辩论会, 一方面,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 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 通过交流, 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 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 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 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2) 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 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 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 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 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 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引进案例教学方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 以正面激励为主, 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 (正确的或错误的) 给予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中得到启示, 提高思维能力。 (2) 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 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 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如“旅游合同法律制度”这一章涉及到知识点“违反《合同法》的法律责任”时, 我为学生出示了这则案例:
应该退还全部费用吗
王女士到某旅行社参加“承德5日游”, 并特别询问是否乘空调车, 工作人员答复:肯定是空调车, 王女士随即支付了全部费用。第二天, 她按要求到为车站集合, 导游把火车票分发给每个人。王女士上车后顿感热气逼人, 经询问列车员得知, 该车次并非空调车, 她立即找导游, 但未能找到, 一气之下, 下了火车。
随后, 王女士到旅行社质问, 旅行社负责人说铁路部门临时调换了车次, 他们也不知道。王女士要求退还全部费用, 旅行社答复因王女士擅自退团, 故不能退还。
上述案例学生们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有三种假设:
1.如果旅行社购买的是空调车票, 并且能够出示铁路部门临时调换车次的证明, 表明旅行社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游客应当随车旅游, 旅行社应同交通部门交涉, 退还游客车票的差额并赔偿违约金。
2.如果旅行社在游客报名时承诺的是空调车, 而在报名后购买到的是非空调车车票, 但未向游客及时说明并再次确认合同, 游客有权要求旅行社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3.如果游客在报名时旅行社明知所购买到的车票是非空调车车票, 为招揽客源而故意隐瞒事实, 致使游客作出决定, 游客有权要求旅行社全部退还旅游费用,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无疑是正确的, 职业类学生能够做到这样, 着实令我感动。由此可看出, 即使是职业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只要教师精心浇灌、精心养护, 也总有开花结果的季节。
三、在《导游法规知识》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1. 优势
(1) 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导游法规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 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 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 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加深对抽象导游法规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我的导游法规知识“五段式案例教学法”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此过程中, 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 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 能力得到了提高。
(3) 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导游法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 有些是热门话题, 学生综合运用导游法规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与经验剖析案例, 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学会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 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 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我的“五段式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善于与人合作与交往、沟通的能力。
2. 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我的导游法规“五段式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
(1) 导游法规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导游法规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导游法规教学内容, 要把设计的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2)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反过来讲,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 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导游法规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 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 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四、未来展望
今后, 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五段式案例教学法”, 研讨调整课时设置问题, 使之更契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精益求精, 探索不已, 注重发展职高学生的潜能, 争取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 篇7
关键词:应用型,导游,课程,开发
近几年, 国内学者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升导游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旅游职业教育能力取向等多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人才培养提出了真知灼见。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人才培养应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为标杆, 同时紧密结合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研究新论》中6+2原则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进行详细课程体系设计,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执行教学。下面以《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开发为例, 探讨以应用型导游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过程。
一、《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广东省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内容。该课程以广东区域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 阐述广东的历史发展和沿革, 介绍广东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使学生了解广东的昨天和今天, 正确把握和认识广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充分认识广东特色旅游资源, 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奠定文化理论基础。
二、《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对应导游岗位能力, 旨在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熟悉广东地区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拓展学生把握和认识广东的通用能力, 同时又为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要求如下 (见图) :
(一) 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广东史地文化知识完成导游接待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 能探寻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2) 能区分与推介岭南三大民系; (3) 能介绍家乡的军政名家、乡贤继踵、科技名家、忠烈之士、入粤名人; (4) 能对三大菜系的特点作很好地推介; (5) 能针对广东建筑特点进行景点讲解; (6) 能对广东各城市间及出省交通进行选择; (7) 能对广东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讲述; (8) 能对广东特色工艺品进行推介; (9) 能介绍广东特色民间艺术; (10) 能对广东各地城市作宣传介绍; (11) 能对广东总体情况作精彩评述。
(二) 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广东导游必备的基础知识: (1) 了解广东史前、古代社会、近现代历史及古越族的情况; (2) 掌握岭南三大民系的源流、方言、民俗、建筑特色; (3) 熟悉自己家乡的广东历史名人; (4) 熟悉广东饮食文化; (5) 精通广东建筑特点; (6) 精通广东区域交通情况; (7) 掌握广东自然旅游资源景点、人文旅游资源景点情况; (8) 熟悉广东特色名产; (9) 了解广东戏剧、岭南音乐与影视、岭南画派与盆景、广东体坛情况; (10) 熟悉广东21个地级市的基本情况; (11) 了解广东总体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人口、民族情况。
(三) 素质目标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素质目标是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热爱乡土的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良知。
三、《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掌握广东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导游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以实践性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为基本方法, 注重结合学生的导游工作实际培养其知识应用能力。以经典广东游产品策划与实施为载体, 贯穿于课程体系中, 基于广东游产品设计的工作过程设立了经典广东游筹备、策划、实施、评价4个子项目, 共15个任务驱动课程项目化教学, 使学生掌握广东导游必备的基础知识, 为实习就业辅路。下面以4个字项目之一的经典广东游策划为例, 来说明《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设计 (见表) 。
四、《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一) 创新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基础课程体系
课堂学习中, 学生通过在导游专用培训室学习《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 在实训现场通过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形式完成一体化教学过程;校外顶岗实训中, 学生通过接受企业分配的各项实际工作任务, 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行业适应性;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则为他们提供一个将课堂所学用于实际的平台, 是学生成功进入校外企业实习的先导桥梁。学生通过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实际导游工作, 经过真实工作环境的锤炼, 提升其实践操作、灵活应用广东乡土文化知识、社交沟通等能力, 塑造其职业素养, 为其顺利进入旅游企业, 适应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强化课程过程考核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与行业对接, 校企双向互动, 选取广东各地典型的景点、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同时, 依托校内旅行社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系统等, 考核指标的设计及时融入最新行业信息, 着眼于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各项目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导游职业操守、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内容, 及时巩固与更新学生所学到的课程内容。
五、结论
基于应用型导游人才培养的《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开发, 是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 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 在总结多年教学及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改革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核心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的开发有力地支撑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内外交替、全岗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同步贯彻了“热爱家乡, 关心乡土文化”等职业素养, 让人文素质训练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基于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7 (7) .
[2]周彩屏.旅游职业教育能力取向与CBE本土化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8) .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导游专业地理知识】推荐阅读:
高职导游专业05-19
导游专业英语05-20
中职导游专业05-27
职中导游专业05-27
导游说专业11-11
导游专业人才培养07-30
导游专业教学职业素养05-13
导游专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07-05
导游专业毕业生英文求职信06-02
大学导游专业旅行社实习报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