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知识

2024-08-10

专业技术知识(精选12篇)

专业技术知识 篇1

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人社厅日前发出通知, 对2013年度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据介绍, 培训对象为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采取网络函授与网上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参加网络函授72学时 (12天) ;具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网络函授60学时 (10天) 和网上面授12学时 (2天) 。

培训实行单科结业制, 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累计管理, 具体学习时间由专业技术人员自行掌握, 自愿参加。凡坚持参加学习, 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 可获得由省人社厅统一制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公需、专业科目合格证书。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培训费用, 在一个培训周期 (5年) 内, 每人只收取一次费用。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及单位的有关规定, 核销全部或部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费用。 (迟宏波) ■

专业技术知识 篇2

1.皮肤的定义: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活跃的器官之一,覆盖于人体的表面。成人的皮肤面积为⒈5—2平方米,总重量占人体体重的16%。眼部的皮肤是最薄的,而以手掌及脚掌的皮肤为最厚.2.皮肤的功能

(1)保护作用:皮肤位于人体最外层,直接面对外在环境,是人类的壁垒城堡,可防御细胞,使之不易侵入人体,并可减少皮下组织所受到物理伤害。防止过多的日光和光学流性物的侵入.(2)分泌作用:皮脂腺会分泌油脂,维持水分,并供给皮肤营养、滋润。(3)知觉作用:经由知觉的神经末梢传递,皮肤可对冷、热、触摸、压力及疼痛有所反应。

(4)调节体温:皮肤内的血液及汗腺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替人体进行必要的调能:节,让体温维持在摄氏37度的常温,汗水的蒸发时可使热力消失,免得中暑。

(5)呼吸作用:皮肤产生肺部一百八十分之的呼吸功能。

(6)吸收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虽然有限,但仍具有一定得功能,天然温和而精纯的保养品,能给皮肤进一步的营养与滋润。

3.皮肤的结构:

皮肤大体的结构可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1)表皮层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0.02MM,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A.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B.透明层:由2~3层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份、电解质、化学物质的通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C.颗粒层: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

皮肤。颗粒层里的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D.棘细胞层: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E.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深层,向下于皮肤组织相连,于后者无明显界限,真皮的厚度不同,手掌、足底的真皮较厚,约3mm以上,眼睑等处最薄,约0.6mm。一般厚度在1—2mm之间。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皮比表皮厚,主要有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型基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还有神经和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官,(3)皮下组织

皮下主要组成成分为脂肪细胞、纤维间隔和血管。此外,皮下组织内尚分布有淋巴管、神经、汗腺体以及毛囊(乳头部)。皮下组织内富有血管,由小叶间隔小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伸入脂肪小叶并围绕着每个脂肪细胞。毛细血管基底膜于脂肪细胞胞膜紧密接触,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脂质的输送。皮下组织分布于真皮和肌膜,上方于真皮、下方与肌膜密接,光不予体表,形成所谓脂肪层,占体重的18%。其厚度因体表部位、年龄、性别、内分泌、营养和健康状态等而有明显差异。

4.皮肤的分类:(1)一般性皮肤

A中性皮肤 :是健康理想的皮肤,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前的少女。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既不干也不油,皮肤红润细腻,富有弹性,毛孔较小,对外界刺激不敏感。中性皮肤的ph值为5-5.6。

保养原则:清洁保护为主,夏天防晒,冬天防干燥。

B干性皮肤

皮肤白皙,毛孔细小而不明显。皮脂分泌量少,皮肤比较干燥,容易身生细小皱纹。毛细血管表浅,易破裂,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干性皮肤可分缺水和缺油两种。缺水干性皮肤多见于35岁以上及老年人。缺油干性皮肤多见于年轻人。干性皮肤的ph值为4.5-5。

保养原则:以油性护肤为主,不易过多洗涤。

C.油性皮肤

肤色较深,毛孔粗大,皮脂分泌量多,皮肤油腻光亮,不容易起皱纹,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由于皮脂分泌过多,容易生粉刺,痤疮,常见于青春发育期的年轻人。油性皮肤的ph值为5.6-6。

保养原则:清洁去油腻为主,不易用油性护肤品,尽量用平衡性化妆品。D.混合性皮肤

兼有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的特征。在面部T型区(前额,鼻,口周,下巴)呈油性状态,眼部及两颊呈干性状态。混合性皮肤多见于25-35岁年龄的人。

保养原则:为改善毛孔,按照基本的洁肤,紧肤的程序,按不同部位分别对待。

(2)问题性皮肤的分类及护理方法:

1.色斑.雀斑

原因:压力、荷尔蒙失衡,紫外线等因素导致色素行程细胞变得活跃,肝脏、肾上腺功能低下。年龄的增加,这些因素也有关系。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护肤方法,有可能会导致问题加重。

护理:使用含有抑制黑色素的维生素C和熊果苷等具有美白效果的护肤品。同时,还应定期进行能带给肌肤活力的按摩和面膜。去除身心的疲劳,除了防晒霜,还要利用底妆来抵御紫外线的侵害。修饰:使用黄色饰底乳和遮瑕膏来修饰。2.暗沉 原因:因皮脂分泌过盛导致的皮肤氧化和角质肥厚水分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年龄增加,错误的护肤方

护理:用磨砂膏去除肥厚的老化角质,为缺水的肌肤补充水分,对于皮脂分泌较多的皮肤,要注意控制过剩的皮脂。由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暗沉应定期敷面膜,进行按摩,使用含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维生素E的护肤品,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修饰:用紫色饰底乳等调节肤色,为皮肤营造透明感,3.皱纹下垂

原因:不只是角质层,连真皮组织都缺少水分,结蹄组织也因性质发生改变儿不断减少。皱纹容易出现在表情较多的嘴角、眼角周围。下垂是由于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发生变化而导致的。

护理:注意补充水分、油分,防止干燥,使用按摩、面膜、眼霜等特殊护理。修饰:在日常化妆的过程中,也定注意使用保湿效果好的粉底和防晒霜。4..青春痘,小疙瘩

原因:主要原因有遗传、荷尔蒙失调、偏食、压力、肠胃病、错误的护肤方法等。护理:进行皮肤护理时,要重点注意以下三点:①洗净②杀菌③控油 修饰:使用不含或少含油分的粉底液

二.人体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1.经络学基础

经络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火丁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2.经络的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2).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3)运行气血,濡养全身(4)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人体的十二大经络: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四大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2.腧穴学基础

穴位:经络与经络的交汇点统称为穴位.人体上共有409个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穴

外奇

必须知道的人体大穴

(1)合谷穴:

作用: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面上病,凡是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及其他五官疾病都有作用

(2)少商穴:作用: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验.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烧,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切呀1-2分钟(3)膻SHAN中穴

: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中线处,传统中医认为膻中穴为宗气之海,善治气病,具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胸闷,乳腺炎,缺乳,肋间神经痛,咳嗽等症

内关穴:位于横纹上两寸,皇帝内经中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

(4).足三里:

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是个保健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穴主治:胃痛、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5)命门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平

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大穴。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 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实多属一致。补命门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体,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6)神厥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时对应的肚脐中。神厥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厥为任脉上的阴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现代气功实践与研究表明,神厥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它易于结丹、养胎。人们通过气功修炼,可启动人体的中点、极点和重心。古今气功修炼家都认为,人体下丹田的准确位置就是神厥穴。

神厥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带脐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厥,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经常对神厥穴进行气功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8)百会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头部,在两耳廓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头部是人体的首脑机关和指挥部,而百会穴则是头部的调控中心。此穴举,是全身百脉的交会处,故名百会。百会穴居高临下,仰可接受宇宙的信息能量,俯可沟通全身百脉气血,下通会神厥穴:百会穴即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经过特殊的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青春不老。并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中风失语、阴挺等症。

(9)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 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脾经,肾经,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在内裸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等

二.美容院面部,眼部,背部的操作流流程

1.护理前的准备工作

美容师应如何协助顾客做好护肤前的准备工作

(1)顾客应该将外衣等物品放在存放处,贵重物品应该寄存或随身携带。

(2)美容师应将美容床调整好适当角度。床头部稍抬起(不得高于30),让顾客有最舒适的姿势接受护理。

(3)请顾客脱下鞋,正确地躺在美容床上,美容师要准备一条柔软干净的毛巾被或毛毡盖在顾客身上,从胸部盖到脚部。

(4)为了便于美容师操作以及防止护肤品弄脏顾客的头发和衣服,要使用一条清洁的干毛巾铺在床头处,再用两条毛巾分别将其头部、前胸包盖好,也可用头带将头发绷住。

(5)为了避免在使用电疗仪器时发生意外,还要请顾客将其身上所佩带的金属器具全部摘下

二、美容师操作前的自身准备工作(1)搞好美容师个人卫生。

(2)检查美容仪器、设备的电路是否通畅,运转是否正常。

(3)将全部所需的护肤品、美容工具、仪器备齐,整齐地放在随便手可取的小推车上。

(4)将护肤过程所用的工具进行消毒。(5)美容师自己用75%酒精消毒双手。、2.面部的护理操作流程

美容院做面部护理的流程一般可分为六大步:卸妆,清洁(爽肤)---去角质(爽肤)--按摩(先按摩膏再清油,按完清洁,爽肤)--仪器导入营养--面膜(贴完之后有艾灸棒的可以做一下艾灸,然后清洗爽肤)--营养(水,精华,乳液,面霜,防晒,隔离)。

面部按摩手法:

(1)先将按摩膏在面部涂抹均匀,在面部来回向内打圈至太阳穴做提拉额头点按太阳穴3-5次

(2)双手在额头走S型,交替拉抹额头并点按太阳穴(3)双手拇指重叠点按印堂穴3-5次

(4)点穴:双手美容指依次点按精明,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穴,瞳子髎,球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依次点按承泣,四百,巨髎,提拉至太阳穴点按太阳穴3—5次

(5)两手依次点按精明,上迎香,迎香,人中,承桨,地仓,颊车,做安抚动作,提拉至太阳穴点按(3|—5次)

(6)双手依次点按太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做安抚动作,做提拉动作,(7)拨筋:单手跪指在额头上打圈.双手美容指依次来回交替拨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任脉(经承泣和廉泉)(8)排毒:三线依次排毒,双手抹三线到太阳穴—耳后—淋巴甩出(9)放松:拉抹下颚,脸颊打圈,手上芭蕾(弹指)

(10)刮痧;双手拿水晶能量板在下颚做拉磨动作3—5次,用身体的力量双手重叠将下颌轻轻抬起(11)双手同时刮下颌的软组织5-8次

(12)用水晶能量版点按承桨穴,顺着承桨穴双手拉向翳风5—8次(13)点按承桨 地仓,从地仓向两侧刮至翳风5-8次(14)点按承桨,地仓,人中,从人中向两侧刮至翳风5—8次(15)左边水晶石刮至右边嘴角,右边水晶石刮至左边嘴角交替5-8次

(16)放松:拉抹下巴,抬下巴

(17)点按承桨,地仓,人中,迎香,从迎香向两侧刮至耳中5——8次

(18)拉抹下巴,点按承桨,地仓,人中,迎香,精明。从精明向两侧刮至太阳5-8次。抬下巴

(19)挂鼻梁,从上往下刮至鼻梁五次

(20)从印堂刮至发迹线,双手水晶石交替刮左太阳,右太阳,密刮整个额头

(21)从额头中间向两侧刮至太阳(22)拉抹下巴,抬下巴

(23)活血,左右压板,右手行板(红血丝禁做此动作)(24)密刮整个颈部(25)三焦排毒:双手交替从下巴向上提拉至翳风从耳后排出,双手交替从迎香向上提拉至耳中从耳后排出。面部刮痧的作用:

(1)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面部的色斑,暗疮和皱纹

3.眼部护理操作流程

美容院里一般眼部护理都是在面部护理中一起做的也可单独做.其操作流程如下:

(1).卸妆,清洁。清洁完之后一定要爽肤。眼部和脸颊洗的时候手法一定要轻

(2)按摩。用眼部专用的精油按摩,眼部的皮肤比较薄,按摩手法一定要轻,按摩完之后可以用热毛巾敷一下眼睛 手法:点按太阳穴,提拉至发际线,3—5次

点按印堂,精明,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瞳子髎,球后,承

剪刀手安抚放松眼睛

④用水晶能量棒上下来回点按精明,依次打圈点按攒(CUAN)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瞳子髎,球后,承泣,迎香,巨髎,放松动作

⑤刮眉毛:眉毛处由眉头向眉尾疏通排毒,下眼睑由内往外疏通排毒,上下来回点按精明 ⑥消脂肪:从瞳子髎沿眼眶边缘,将上眼皮的脂肪从精明顺着眉毛刮至太阳穴甩出,从瞳子髎沿眼眶边缘,从精明顺着下眼睑刮至太阳穴甩出(3次)

⑦安抚:剪刀手安抚,蚂蚁上树,点按攒(CUAN)竹,鱼腰,丝竹空,精明,太阳穴,最后眼部排毒

(3)导入。先把眼部精华滴到眼睛周围,再用专用的眼部导入仪导入,导入之后不用洗

(4)敷眼膜,敷完之后清洁眼部

(5)营养。眼精华,眼霜,面部水,乳,霜,防晒,隔离

4.背部的操作流程

美容院做背部的好处: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问题,释放压力,调节内分泌,缓解神经紧张等,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改善亚健康状态,减肥,像颈椎,肩颈,胸椎,腰椎不好坚持做开背都可以改善。

美容院做开背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手法(1)。展油:双手寸步由上往下铺油

(2)、双手指尖相对顺大椎向外打圈(5个)至尾骨,沿腰两侧上提至肩(包肩推至指尖排出)(3、)拿捏天脊穴至风池(来回揉捏).5-8次,双手拿捏大板筋5-8次,双手拇指同时拨大板筋,一侧做完做另一侧(4)、拨肩胛骨边缘,横骨,斜筋(先左后右),安抚(5)用拇指依次点按肩井穴,肩中俞,天宗,臑俞(先左后右,3-5次)安抚。

(6)双手拇指交替上下来回推膀胱经至尾骨,先用双手拇指同时拨 膀胱经,拨下去之后将背两边多余的脂肪往上提拉,双手手掌并排拨膀胱经,双手重叠拨膀胱经(各三次),安抚动作(7)双手重叠搓督脉发热

(8)双手交替提拉腰部肌肉(先左后右)(9)、双手直立从腰向两侧滑至肚脐往上弹起(10)搓腰部,做安抚放松结束

专业技术知识 篇3

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在产品设计中工程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本文强调工程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应该被加强。学生通过工程技术知识进行非外观的产品创新设计,有效地辅助产品设计概念的发挥,实现设计方案可行性。

关键词:

工程技术 教学 实践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86-02

工程技术知识在高校本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知识在产品设计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了人类需求的实体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面对这个现状,培养应用型工业设计工程师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首要目标。

1 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 -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

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

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

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

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

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

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i+,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

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

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

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

nlc202309030102

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 Branding&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 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

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吲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

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

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优秀案例如图2-图5所示。图2是题为时钟的废旧物体改造作品,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图3是题为笔筒的作品,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图4是题为纸巾盒的作品,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

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3 小结

我国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工业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程技术类知识不可或缺。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篇4

知识地图概念

1目录说

知识地图是由专业人员精心建立起来的数据库, 知识地图所构建的是知识的脉络、知识的链接、知识的结构, 并不包含知识的具体内容, 所以知识地图可以当作是知识数据库的目录, 用户通过索引目录来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导航说

知识地图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组合, 知识地图虽然没有具体内容的呈现,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 她对知识脉络的解释性的描述会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间的关系, 开端, 发展, 终止, 知识的流动与来源在知识中都有解释说明, 这对于客户来说无疑是精准的构造导航仪。

3管理工具说

知识地图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建构、说明、描述的过程中, 通过知识建立起了巨型的数据库, 知识地图于知识来讲, 具有管理的工具式作用, 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管理涵盖的知识, 对知识用以智能化的向导, 检索出用户所需的具体信息 (1) 。

知识地图构建的分类

1流程型知识地图

流程型知识地图的知识来源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 是体现知识之间顺序性的知识地图, 遵循着知识自身的活动流程的原则。

2社会型知识地图

社会型知识地图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隐性知识, 体现的是社会关系网络, 是由不同的社会人员组成的关系型知识地图。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设计

1设计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地图是将课程知识、教师知识进行建构的导航说明书。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设计思路, 是确定流程——人才培养。对课程教师、教师知识、课程资源、课程计划、课程大纲、课程要求等进行综合式的构架, 建立起彼此之间密切的关系, 形成精准的目录检索系统, 如图1所示。

2总体框架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地图的构造是十分复杂的工作, 其知识类型很少以单一的形式存在, 知识地图总体框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知识地图的构建需要时间、人力、知识资源等多种因素, 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地图需要多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采取三层架构来设计, 分别是数据层、表示层、描述层 (3) 。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功能

1知识导航与知识搜索

知识地图的功能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知识地图中都有呈现, 知识的导航是知识地图最本质的特点。导航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地图能够十分明确的显示知识的位置, 帮助用户准确找到知识内容的检索链接。

2组建优秀团队

在知识地图中的智能型架构中, 描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水平程度, 当需要组建特定的专业团对来从事某项研究时就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来完成, 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来找到最适合团队的人选。

3知识共享与重用

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地图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来获取自己缺失的知识, 达到知识水平的提升。

结论

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地图是对软件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知识地图最近几年是被很多领域热于研究的课题, 因为其具有新时代下的特有优势, 在软件技术专业中构建知识地图, 并将其广泛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知识共享与导航、优秀团队的组建, 对软件知识资产的评估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注释

11 袁小艳, 王安志, 刘笃晋.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 2014, 12 (04) :26-29.

22 唐钦能, 高峰, 王金平.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1 (02) :121-125.

专业技术知识 篇5

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教师来说,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这次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至深。

远程教育学习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下载网络课件,借助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若此时碰到了疑难,也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和学习中心的在线老师或其他学员交流,讨论答疑,也可以在网上发贴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还有许多学员在分组交流,大家彼此学习,既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通过两年来网上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了解到2010年教材针是对教师关注的热点、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教师发展遇到的困境,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这一主题,分基础教育改革总体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政策以及学生心理特点、教师伦理等七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从宏观到具体,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通识性的新理念、新知识,使受训的学员,既能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通过历时性梳理分析,明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能从中观程度、操作层面掌握基础教育政策、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能从教与学的两个主体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师伦理问题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对于学员明晰教育新理念、增强适应性和理解力、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特点、提高自身修养等大有裨益。

本教材具有“新、专、实”的特点:“新”,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新的内容体系;“专”,依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使教师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实”,注重实用性、实效性、针对性,确保学员能够切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在设计思考题、作业、考试等环节时,注重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力争做到学用结合。

2011年教材共有以下几个部分:专题一 关注教师发展——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趋向

教师评价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中小学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讲从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阐明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新趋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英美两国教师评价新动向为例概览国外教师评价新趋势,透视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策略。

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新趋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新趋势——以美国教师评价新动向与英国教师评价新特点为例;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策略

专题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强调终生学习的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竞争极其激烈,学生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自我调节学习等角度入手,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优化发展。学习内容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学生自我调节学习。

专题三 关注教师文化——基础教育教师文化建设新导向 学校文化从学校工作关系可分为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热衷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这是有形的,比较容易见效,而教师文化的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对教师文化的现状和重塑进行思考。本讲通过对教师文化现状的透视,并介绍国际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新趋势,从而对教师文化建设提出些许对策和建议,使学员从教师文化的视角解读、思考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内容基础教育教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基础教育教师文化现状中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教师文化建设新趋势的合作型、创生型和学习型以及对塑造文化新导向策略的探讨。

专题四 关注“课程统整”——基于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课程统整,在西方教育发展中已有百年历史,并成为21世纪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课程统整”的构想与实践。在我国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课程统整”成为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并引发了“课程统整”的台湾现象。本讲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课程统整”实践为个案,分析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缘起与脉动,重点关注“课程统整”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总结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课程统整”的理念缘起、实作中的问题,深化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为更好地投身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启示。

学习内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课程统整”的缘起、实践中引发的问题、问题归因分析;深入分析“课程统整”的内涵、“课程统整”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课程统整”台湾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五讲

关注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新发展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重要的教育公平问题。教师通过学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新发展这一讲的内容,将进一步明确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投身到维护教育公平的实际工作中来。

学习内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演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生活的新情况与新对策。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

身在基层教育站线的我们,能够接触远程教育,步入信息课堂,能够运用先进网络采集信息,内心深感欣慰。本次培训,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远程教育资源是为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是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更是为当代教育教学服务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教化的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而中国的教育几经盛衰走至今日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面对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价值,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要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而要达此种教育目的,首先就必须从改变教育者开始,一个现代教师就必须不断裔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完善自我,我自完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是自己广博的学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6

一、知识

1.广博的通识性知识

音乐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和了解相关学科及其领域的知识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通晓音乐学科所涉及的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对世界艺术及相关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并合理地把握世界音乐与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等各种音乐风格的平衡,以实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目标。

2.精深的音乐专业知识

音乐教师要掌握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理论、音乐史、音乐创作理论等。了解声乐体裁知识,如进行曲、抒情歌曲、颂歌、儿歌等知识。掌握一定的作曲知识,如和声、调性、曲式、旋律等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有教会学生唱歌的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对不同年龄不同嗓音特点的分析与鉴别,因材施教的策划与安排,练声曲的选择与运用等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3.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

即教师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及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关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关于学生评价的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

二、能力

1.个人音乐基本技能

个人的技能包括唱、弹、跳、合唱指挥等能力。唱: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教师的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更快更有表情地完成歌曲的处理。弹: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有熟练的钢琴独奏和即兴伴奏能力。跳:指的是必要的舞蹈示范,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舞蹈技能,适当的舞蹈动作会让课堂更加生动,会给学生带来美感。指挥:合唱艺术的完美,得益于指挥水平的高低。教师用指挥动作的变化以及口型、面部表情即可对演唱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做出调整和定位,能更好地展示合唱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歌唱热情。

2.教育教学能力

音乐教育教学包括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就像一部优美完整的作品,使每节音乐课都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调控课堂的教学。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3.教育科研能力

“专业教育中科研”和“科研中专业教育”,不仅能够体现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还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具有科研能力才能使自身获得专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专家。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探索规律,才能有效进行音乐教学工作,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三、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指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是基于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一种精神。是音乐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坚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是在从事教师职业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

1.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为对音乐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条,它支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是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教育信念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能赏识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问题上,教师要有强烈的投入感和责任感,热心音乐教育事业,要在献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懂得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这才是一种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2.专业情操

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情操可分为专业理智感、专业道德感、专业美感。高尚的专业情操具有“乐于主动创造”之功能,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使其在愉悦中感受职业生命,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音乐教师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音乐教师体验音乐教育的职业快乐,唤起并满足音乐教师职业追求,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

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社会各界要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也要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能,充实自身业务及综合知识,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音乐教师。

专业技术知识 篇7

本文研究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解决方案,通过利用虚拟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分析解决上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建设海洋专业知识整合体,汇聚打通传统数据库资源,构建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框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系统结构弹性和灵活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为海洋专业知识建设与管理提供保障。

1 海洋专业知识服务发展现状

对于海洋领域来说,知识服务的主体是信息资源丰富、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海洋专业信息整合体;知识服务的客体是接受知识服务来满足其知识需求的海洋研究专家和相关科技人员。而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是通过梳理、标准化整合改造后的海洋信息资源,高效深入地满足技术人员的知识需求,进而建立海洋专业知识体系和柔性服务机制[1]。

随着国家对海洋领域投入力度的加大,海洋信息资源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各地也建成了许多海洋信息数据库和知识服务系统。然而这些数据库和系统由于各自独立、资源异构、标准不一,导致了不同节点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片段知识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组织整合,严重影响了知识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数据资源形式异构

在海洋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为满足自身系统建设和信息需求,独立地完成各自的内容,形成各自为政,单位分割。通过各自质控后的数据形式各异,标准不一,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数据不能得到有效共享。

1.2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大多采用分布式,每个节点单独部署一套信息系统,各节点间通过网络进行连接。这种部署方式会造成本地系统硬件配置成本增加,同时各节点间硬件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进而导致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低、分布式管理复杂、运维成本增加、维护难度大。

1.3 用户需求响应滞后

海洋信息资源丰富,品类众多,知识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面对庞大的海洋专业数据资源,专业背景各异的海洋科技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随着海洋专业知识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这些信息分类模糊、内容相近的知识服务系统就不能有效地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服务,系统的标准性资源建设没有形成,缺乏统一规划。

2 虚拟化

为能高效地使用日益强大的计算资源,维护不断增加的存储空间,同时满足需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作为云计算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虚拟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虚拟化[2]是云计算的基础,是将各种计算及存储资源充分整合并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它通过在底层上加入一个中间层将硬件资源虚拟化,用与访问抽象前资源一致的方法来访问抽象后的资源,为一组类似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抽象接口集,从而隐藏属性和操作间的差异,实现为某些对象创造虚拟的版本,且可随时动态变化。虚拟化技术消除了底层物理设备与上层操作系统、软件之间的耦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灵活使用[3],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动态的构建虚拟镜像,进而实现计算资源的可伸缩性、透明性和高效性[4]。由于海洋专业信息系统大部分使用的是海量分布式存储,深入研究并利用虚拟化技术,能有效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降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运营和维护成本,简化资源管理步骤,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

虚拟化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软件虚拟化主要是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虚拟化;硬件虚拟化主要包括存储设备、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虚拟化。由于在海洋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中,独立异构的海洋专业数据库主要影响了服务质量,所以下面简要介绍下存储虚拟化技术。

存储技术经历了从单个磁盘、磁带到SAN和NAS存储网络系统的历程,对存储环境和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推动着存储虚拟化技术成为主流技术。存储虚拟化[5]是将存储资源统一集中到一个大容量的资源池,通过建立虚拟机监视器[6]在硬件设备上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硬件环境,能够同时为多个操作系统服务,无需中断数据应用即可改变存储系统和数据实时移动,实现对存储系统单点统一管理。存储虚拟化主要有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和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化:基于主机的虚拟化是在操作系统级别上完成虚拟化工作,不需要任何硬件支持,也不影响现有存储系统的基本架构,该方法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但可扩充性较差;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化是在存储设备的适配器、控制器上实现虚拟化功能,目前很多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等)内部都有功能较强的处理器,并带有专门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在存储系统内部进行存储虚拟化的工作,对外提供已经完成虚拟化的磁盘空间。

3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

结合海洋信息多源、异构且离散分布的特点,通过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系统中的各种异构的海洋信息资源转换成为灵活统一的虚拟海洋信息资源池,从而为相关科技人员提供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提供相应支撑。

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框架中,数据的汇聚打通是建设核心。整个架构以海洋专业数据库为支撑,通过提供统一的虚拟资源目录,将底层异构的各种海洋信息资源,映射成为灵活统一的虚拟海洋信息数据资源池,为上层知识服务提供统一的标准化接口,简化访问海洋信息数据资源的复杂性。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框架

3.1 框架设计

从具体技术实现来说,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框架可以分成3个层面:基础硬件层、管理控制层和用户应用层。

3.1.1 基础硬件层

服务框架设计中的最底层是基础硬件层,由各单位节点中大量分布式的异构数据存储设备组成,主要有各个节点中计算资源自身所拥有的IDE或SATA硬盘,以及存储区域网络等,彼此之间通过高速以太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构成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框架的物理基础设施。

3.1.2 管理控制层

管理控制层是整个知识服务框架支持运作的核心。在硬件资源整合方面,通过虚拟机监视器实现物理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在软件级别上将大量资源异构的数据存储映射转化成统一的虚拟数据资源池。虚拟机监视器是一个虚拟机平台软件,它运行于各个单位节点上,以实现对存储资源的虚拟化。基于成本考虑,可在采用开源虚拟化平台软件Xen[7]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资源虚拟化过程;在管理控制方面,主要对虚拟化之后的数据进行调度,为知识管理、知识挖掘和全文检索提供透明访问,同时协同安全管控,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同时,建立并运行维护机制,从技术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保护,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3.1.3 用户应用层

用户应用层是海洋专业知识服务的门户,也是展现海洋数据和信息的表现形式,由知识分类、知识检索、知识地图和知识模版功能组成。针对相关领域专家与研究人员,通过交流互动及时了解不同知识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知识丰富、交互性强、研究成果交流迅捷、简便的服务平台。

3.2 服务模型

基于上述框架设计,虚拟化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模型主要包括海洋专业信息数据库、海洋专业知识库和管理工具3个部分(图2)。

3.2.1 海洋专业信息数据库

由分散在各节点上的多层次海洋专业数据库及相关海洋知识系统构成。

图2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模型

3.2.2 海洋专业知识库

依照海洋专业知识分类,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撑下,对海洋专业数据资源进行重新组织与整合,通过提供虚拟信息与物理信息之间的资源映射和转换,利用知识关联技术存储多维度的数据索引与知识关联规则,形成统一的数据服务主体,为海洋专业知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3.2.3 管理工具

主要提供知识内容的更新管理和虚拟信息资源与物理信息资源之间的映射转换功能。根据知识内容的扩充与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映射信息表中的信息,将对虚拟资源的操作映射到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而形成虚拟目录,以实现对物理海洋环境信息资源的透明访问。

4 小结

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来解决当前海洋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资源异构、传统数据管理模式落后、用户需求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从框架设计和服务模型两方面分析了提供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的可能,提供了汇聚打通节点间海量数据,构建信息资源丰富、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海洋专业知识整合体的研究思路,为理清海洋信息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专业知识服务做出了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霞,樊治平,冯博.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25(10):1585-1587.

[2]ADAMS K,AGESEN O.A comparis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iques for x86virtual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2006:2-13.

[3]NANDA S,CHIUEH T,BROOK S,et al.A survey on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ies.RPE Report,2005:1-42.

[4]UHLIG R,NEIGER G,RODGERS D,et al.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J].Computer,2005,38(5):48-56.

[5]石磊,邹德清,金海.Xen虚拟化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3-46.

[6]ROSENBLUM M,GARFINKEL T.Virtual machine monitors:current technology and future trends[J].Computer,2005,38(5):39-47.

专业技术知识 篇8

数字化网络化在图书馆的高速发展, 使得图书馆的功能不断增大, 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资源存贮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平台, 它运用图书馆知识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来讲授课程, 用典型的实际案例评析、交流, 更实际、更实用的传授了图书馆的知识、工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

二、继续教育完善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按图书馆发展阶段来说, 大多高校图书馆都处于自动化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过渡阶段, 而图书资料课程中讲述了图书馆学新概念、新理念的定义、内涵及其意义, 提出了图书馆人的观念和知识必须更新和转变, 策划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等专业知识, 告诫广大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实现工作创新, 而具有创造性的高智能的服务才是图书馆专业化的服务。

三、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发展及在图书馆的应用, 高校的参考咨询服务正由面对面的咨询转向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相协调的机制发展,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便需要一支集计算机知识、图书馆专业知识、外文甚至于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等全方位知识与一体的参考咨询馆员和主题专家为后盾, 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四、成功的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源泉

图书馆专业技术知识继续教育明确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活化运用及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创新的过程, 也是通过创新使知识增值的过程。通过学习仅能在知识上得到了更新, 在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 特别是对供需科目的学习, 使图书馆人能进一步认识到图书馆做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 即图书馆要时刻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1、迅速增长的信息市场, 形式丰富多样的载体, 迫使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不断创新, 才能立于信息行业的不败之地。2、开展特色服务更是图书馆经久不变的创新话题。高校图书馆要从本校的专业特色、学科重点着手进行特色服务。通过特色服务来实现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创新;3、主动服务也是开拓创新的关键, 通过主动上门服务, 发掘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 为创新寻找契机, 开拓新的咨询方式和咨询通道, 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业务做了宣传和扩充;4、现代技术, 开拓多种全方位的信息通道, 如:信息导航、超级链接、专题板块、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全面、准确、快捷地满足各种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5、技术全面、知识广博、信息意识敏锐、高素质的参考咨询馆员是当今参考咨询服务创新的源泉。

五、继续教育给图书馆员树立了信心

我是上个学期刚刚转到参考咨询部工作的, 新的工作是我以前所没有接触的, 有些迷茫。然而继续教育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它不仅让我掌握了许多图书馆的业务知识和信息理论常识, 并指导我在工作中如何去运用知识, 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同时也深深的看到了自己在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不足, 作为信息交流的中心21世纪的图书馆, 正处于一个知识更新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图书馆的咨询员必须每天学习新知识, 才不会被时间淘汰。

六、提高老馆员素质的迫切需求

高校图书馆是利用高科技能传播新知识和信息的服务部门, 他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由于历史原因, 高校图书馆大多存在有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的馆员, 要想更有效地的服务于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服务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 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 而继续教育为在图书馆工作时间较长并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的工作人搭建了提高专业技能, 更新专业知识的平台。

七、图书馆网上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有力途径

高校图书管理员是坐班工作制, 没有更多的人有的时间去脱产学习充实自己, 网上继续教育不仅给了更多的图书馆员以优越的时间、机会去学习, 同时调动了馆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方便了图书馆员在不务工的同时接受新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 又能将所学的现代信息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为培养更多的馆员成为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八、知识是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继续教育是一个国家振兴技术和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 面对馆藏类型的多元化、读者需求的复杂化, 作为知识载体、更是为高校科研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利用已掌握的传统和现代化技术方法与手段, 完成对知识和信息的开发、重组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

总之, 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现代图书馆的要求, 有了高素质的馆员、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优良的信息、以创新服务为手段, 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 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主动寻求图书馆的服务, 才能更加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读者的第二课堂优势。

摘要:本文根据个人参加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网上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阐述了其在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论述了继续教育的实行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图书馆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孙炜:《论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情报杂志》, 1998年3月第2期51-52。

[2]王岩:《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4期18-20。

[3]万彩霞:《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文化/教育》。

[4]王焕安、黄波:《迈向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46。

专业技术知识 篇9

一、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成为大学生必学应当掌握的一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也是如此。虽然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能力培养和就业方向方面同其他专业有所不同, 但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对于其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作用。如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的学生, 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和美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相关的音乐制作软件、绘画软件等等,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在学习方面, 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 使其能够掌握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能够查询资料、完成作业、欣赏作品等。而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 具备较好的信息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也拓宽了其就业范围, 提高了就业质量。就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而言, 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 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并不充裕, 通过自主学习, 有助于其更换的分配学习时间, 并且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而言, 自主学习也能够更加迅速的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1.在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首先, 在当前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 缺乏有意识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教师往往并不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陈旧。其次,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也并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在其他课程教学中, 如美术教学、音乐教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当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学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然而当前由于缺乏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全面认识, 没有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就很难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在课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依赖学生自身,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 难以让学生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可能认为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并没有必要, 会浪费时间, 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帮助不大。这些错误的观念, 都是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

2.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不够重视

就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而言, 其自身有着某一方面的特长, 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培养这一特长, 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定位也主要依赖这类特长, 这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普遍性思想特点。在这种思想特点的影响下, 往往容易轻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而言, 也是如此。虽然已进入信息时代, 但是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特长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 不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来说, 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正是由于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本身缺乏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足够重视, 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较浓厚的兴趣, 使得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事实上, 虽然在相关教学中,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举办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对于信息技术的足够重视和兴趣, 使得很多学生疲于应付, 这也就失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意义。

3.缺乏较好的自主学习方法

缺乏较好的自主学习方法也是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中, 掌握较好的自主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当前教学特点, 学生自学能力普遍不高, 并且在课下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艺术专业课程上。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中, 首先便是时间安排问题, 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主要依靠课余时间,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 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较好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在专业课程自学与信息技术知识自学方面也没有合理的安排时间。其次, 一些学生在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 主要依靠课本知识, 而忽略了实践。事实上, 信息技术知识自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使其具备一定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 便失去了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最后, 就信息技术知识自学来说, 自主学习方法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需要选择适宜的自主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往往在自主学习方法方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探索和选择, 完全沿袭他人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 对于教师而言, 应当正确认识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应当围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学能力为核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而不是填鸭式的被动教学, 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角度来看, 便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自我索取的过程, 而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 如课本知识、教师自身知识、教学经验等等, 经过相应的整理和加工, 形成便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去自觉、主动的索取知识, 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解答疑问, 纠正错误。由此可见,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便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非常适用的。

2.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视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视, 首先应当让学生正确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艺术类专业学生虽然在就业方向和知识学习范围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化, 信息技术与艺术类相关专业领域也实现了较好的结合。例如当前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美术学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 甚至形成了相关的分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 不但是在信息时代生活和学习的需求, 对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能只重视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其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 要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视, 还应当通过一些适宜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的主要动力, 通过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便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进行实践操作。在激发学生兴趣中,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事物或者感兴趣的新兴事物,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问题设置教学等等。

3.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方面的效果, 应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作为教师, 应当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 在时间安排方面, 应当帮助学生更加合理的安排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时间, 充分利用起丰富的课余时间, 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案。同时, 还应当为学生构建相对完善的学习评估系统, 使学生能够检验自学效果, 发现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及时改正。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 指出其自主学习方法方面的不足, 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效率,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也应当及时解答。

四、结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 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 更加依赖于自主学习, 因而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不重视、没有掌握较好的自主学习方法等等。应当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改正, 这对于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代根.论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素质培养重点[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07:35.

[2]王鲁荣, 柴永柏.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初探[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 01:86-88.

专业技术知识 篇10

为更好地了解在信息时代中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知识管理情况, 笔者采用问卷形式对广西9所职业院校的12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7份, 回收122份, 有效问卷121份。笔者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 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职称与其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程度 (相关系数为r=0.256, p<0.01) 成正相关, 即教师职称越高, 就越注重知识的整理、归类;年龄与使用计算机的熟练度成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r=-0.224, p<0.05) , 说明年龄大的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可能性小。教师对专业发展认知度与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 (相关系数为r=0.243, p<0.O1) 成正相关, 说明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以影响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程度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增长 (相关系数为r=0.381, p<0.0l) 成正相关, 即经常对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 其专业发展速度更快。

调查中, 仅有12%的教师常写教学反思。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途径。累计近90%的教师主要还是通过同行介绍 (占32%) 、到图书馆查找 (占29%) 、浏览新书刊 (占28%) 等方式获取知识。在信息的交流共享、知识的管理等方面, 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始方法上。

大部分教师都有意愿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帮助自己实现专业成长, 但却苦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回答“如果知识管理能促进您的专业成长, 您愿意尝试吗?”这一问题时, 90%的教师表示愿意参与知识管理活动。而在回答“您是否了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内涵?”时, 仅有2%的教师表示熟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

(一) 知识的分类

将知识进行分类, 便于存储和使用, 提高工作效率。按可呈现的程度进行划分, 可把教师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所谓显性知识, 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报纸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的知识。它是可以表达、有物质载体、可确知的知识, 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则是隐含的、缺乏关联的、高度个性化的个人体验性知识, 最早由英国哲学家Michael Polanyi提出。Michael Polanyi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 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判断、感知、经验和技能。它难以与他人交流与共享, 而且无法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 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 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教学技能等。学习这种知识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成冰山, 那么显性知识就是冰山的尖顶, 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则是隐性知识, 这就是知识的冰山理论。隐性知识虽然难以发觉, 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如何对其进行挖掘、利用, 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是有效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 并通过收集知识、消化吸收和创新等过程, 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知识管理理念, 对个人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创新的管理过程。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 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 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 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三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思想, 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 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创出新知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能体现教师良好有序的知识存储习惯, 节省重复劳动之苦,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个人竞争力, 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要在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各方面得到发展, 实现从教书匠向名师、教育家的转变, 搞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作是很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互动、循环过程。一方面, 教师通过知识管理, 可促使隐性知识外显化, 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不断地追求专业成长, 特别是有关信息科技能力的提升, 也有助于知识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从图1可以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亦有助于持续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拥有大量零星破碎、不易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它们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源泉。进行知识管理能对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开发、推广, 使其显性化, 从而完成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知识具有共享增长的特性。萧伯纳 (Bernard Shaw) 曾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知识分享的重要意义:两人手里各拿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两人交换彼此的思想, 每人就拥有了彼此的思想。教师的知识亦如此。将已有的知识与他人分享, 不仅已有知识不会少, 还能拥有新知, 为自己打开新的思路, 实现知识的增值、融合与升华。同时, 分享的过程也使得隐藏在教师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 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三) 为职业院校的知识管理奠定基础, 并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

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是围绕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进行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发展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共同体, 能实现职业院校间的知识共享, 提升院校品质, 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用个人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重在实施。只有将知识管理理论和教师的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他人协作学习、实现知识共享等,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高效运用。

(一)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应解决的五个问题

教师只有对快速更新的知识和不断涌现的信息进行高效管理, 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教学, 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 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分析个人专业知识需求, 运用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个人知识进行获取与分析、处理与存储、分享和创新, 如图2所示。这主要体现在对如下五个问题的实际解决环节之中。

问题一, 个人知识的获取 (学习) :学什么、如何学?不学习不行, 学了也不一定行。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学什么和怎么学。学什么是学习内容目标问题, 如何学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问题。目标没确定, 学得再多也没针对性, 价值不大。不知道如何学则会被大量的信息“淹没”, 无从下手, 甚至找不到有价值的知识, 高效、快速地学习就更谈不上了。

问题二, 个人知识的存储:存什么、如何存?如何将已获取的知识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存储, 以便于日后查找、使用、共享和交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仅靠大脑和笔记本进行存储的时代已经结束, 应大量运用硬盘、网络等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存储效率和准确度。

问题三, 个人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为什么要共享和传播, 如何共享和传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一方面, 知识共享, 易于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便于创建教师工作团队, 为教师个人发展开拓新天地;另一方面, 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在知识共享的教师团队中经过交流、传播更容易被显性化, 使更多的教师受益。为更好进行知识共享, 我们同样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定位、确定传播的工具和手段等。

问题四, 个人知识的利用:如何实现知识的利用价值?“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因为书生的学问没有体现其价值。知识只有经过利用, 才能体现和实现其价值。应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 利用知识改善生活, 提高生产效率、质量, 实现其价值。

问题五, 个人知识的创新:怎样进行知识创新?创新知识需要“三心二欲”, 即进取心、好奇心和怀疑心, 求知欲和创新欲。

(二)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职业院校教师虽然生活在信息的海洋, 但又常常忍受着对知识的饥渴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惊人, 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处理的信息量之大是超前的。如果不借助一定的信息工具来解决知识的飞速更新、扩容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将严重阻碍教师自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基于此, 笔者现介绍几种目前比较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沟通交流工具———Blog Blog, 即博客, 源于“Weblog (网络日志) ”, 是一种有效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它立足网络资源表达个人思想, 按时间顺序排列文档并形成各种栏目。Blog虽然在形式上是网页, 但因其具有开放性和实时性、交互性和可订阅等特点, 再加上操作上的“零进入壁垒” (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 , 现已成为课件、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之后的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它可以成为师生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师生交互平台、学生协作学习平台、师生评价/反思工具、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具和师生的信息发布系统。教师在博客上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专家、学者, 通过“加关注”可以订阅他们最新的帖子,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分享他们的体验;还可以通过评论, 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另外, 教师可随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反思、研究分析、教学案例, 甚至零散的、未经总结提炼的想法发布在博客上, 在积累显性知识的同时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从而利于自身专业发展。

知识仓库工具———360doc个人图书馆教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数字化信息中, 淘知识、淘图片, 并进行网页文章收藏、管理、分享等操作, 360doc个人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进入360doc个人图书馆, 注册后, 即可拥有自己的网上图书馆, 拥有互联网上的个人知识门户, 并使“个人数字图书馆”变成自己的个人网址。馆主可以对个人图书馆进行个性化设置, 构建知识分享的读书园地。其主要特点有:在“保存 (网上的宝贝) →管理→分享”这个过程中, 馆主可以对收藏的文章进行目录式管理、对文章内容进行编辑、发表评论, 建立个人读书笔记体系;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文章、发布自己的文章、设置文章的阅读权限;随时随地查看自己收藏的或自身撰写的海量文章, 免去随身携带或是文件中病毒的后顾之忧;展示自身的专业价值, 结识相同教育背景的教师, 形成自己的馆友圈,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表达工具———MindManager思维导图MindManager是一个能有序地对教师的思维、教学资源进行组织的可视化思维软件。它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设计了一个与人思考方式一致的自然、直接的“交通图”。其操作简单易学, 主要优点有:在视窗输入中心议题后, 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加入到MindManager Map中去, 将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便于知识的显性化;可以将不同的思想通过分界线、使用不同的颜色、加编号等形式进行分组;也可将图片、Word、Blog、数据库、电子表格、网站等外部信息加入, 创建可视化图形;还可以将MindManager Map以网页、位图、Adobe PDF、Microsof PowerPoint、HTML等形式发布到互联网, 实现资源的共享。

其他管理工具 (1) 基于百度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建设。搜索就是学习。网络上有全世界最庞大的资源库, 是我们百问不厌的老师, 是无所不知的专家。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网络搜索的潜力, 借助网络资源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例如, 利用百度文档搜索下载教案、参考资料和PPT课件;利用百度新闻搜索获取新闻素材;利用百度MP3搜索下载音频、视频和Flash动画素材;利用百度图片搜索下载图片和gif动画素材;利用百度视频搜索下载视频素材。 (2) E-mail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E-mail, 即电子邮件, 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以及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通道;可以用来存储、查询知识;可以及时对邮件进行筛选、开发和重用, 提升其价值;可以通过网络分类存储 (如网易网盘) 、个人邮件、群发邮件、新闻组相结合等方式, 加强教师间、师生间的主动联系和互动, 提高工作效率。当然, E-mail的功能远不只是收发邮件, 应开发其更多功能以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管理:一是在邮箱设置中勾选“保留已发送邮件”, 实现资源的积累和邮件的重用;二是建立联系人组, 善用联系人组群发邮件;三是善用“邮件搜索”功能, 快速找到所需邮件;四是建立学生专用邮箱, 用于收发学生作业;五是善用“邮件转发”功能, 快速发送邮件;六是善用公共邮箱, 如班级或教研室公共邮箱;七是善用“黑名单”和邮件规则, 阻止垃圾邮件;八是尊重收件人, 认真写好邮件主题, 提升沟通质量;九是合理设置邮件自动回复;十是对邮件进行分类, 创建相应的文件夹进行管理。

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功能是十分强大和高效的。以上仅仅介绍了几种常用工具。职业院校教师不妨在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中, 积极关注信息技术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相信这样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邱均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Thomas R Guskey.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方乐, 张英,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环境专业本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摘要:为满足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需求,环境专业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亟须构建一套有效、科学的本科知识体系,为社会输送人才。结合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环境专业“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索设计了一套具体的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知识体系;D12;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环境代价,当前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且复杂。与此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民众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发迫切。

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客观背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高速发展,环境类专业热度逐步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环境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任,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环境专业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全过程的本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定特色培养目标与配套的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服务。

本文在分析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提出了“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同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具体设计了一整套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一、当前高校环境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

我国环境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本身的方法学、知识体系等尚需进一步完善。总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关系。

1.传统基础学科与环境专业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传统基础学科,环境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在环境科学的起步阶段,其基础理论、方法等基本来自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但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方法体系。

具体到教学工作,当前环境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面过于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的课程,好似“理科综合”专业。导致什么都学,而感觉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不懂,缺乏专业自信与归属感,甚至部分学生误将其当做环境专业的“特色”。而在继续研究生深造阶段,有些传统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选择环境相关方向时更受欢迎,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的优势反而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因此,环境专业需要理清自身与传统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特色的、有机整合的知识方法体系和能力素质结构,并设置清晰鲜明的培养目标,以避免学生迷失在多学科基础课程中。

2.“宽口径”与“厚基础”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普遍提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的通识教育。即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既需要具备厚实的本专业知识、技术,也需要有宽广的专业口径。

对于环境专业而言,其“跨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学生相对较宽的知识面,而在深厚基础方面则稍显欠缺,精、深程度不够。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应该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保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方面知识技能的“宽口径”通识教育,更应进一步强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其在未来选择某些研究领域进行自主性深度学习时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在整体知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环境科学自身特征,从知识与思维两方面交叉考虑,把握好“宽”与“厚”的关系。

3.单个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本科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环境专业现有课程整体性不够充分,即便单个课程看起来“面面俱到”,却缺乏整体上的有机整合,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体系化的缺失令学生难以把握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有的领域缺乏相关课程、有些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不同学期的课程之间递进感较弱等情况。在本科教育初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需要进行大量、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如缺乏整体的认知,很可能导致不易充分激发其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也令本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准备时,对学生的基础可能没有一个很好的预期,给教学过程带来一定的不便。

碎片化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深厚专业基础的培养,零散的“点”状课程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较宽的知识面。需从环境专业的特色出发,在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具体课程的设计。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环境专业涉及技术性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加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环境专业现有培养体系中,往往理论课程较多,配套的实践性学习内容不够充足,这将导致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切实应用,也不利于未来就业。数量方面,除相关传统基础学科的实验课程外,也需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质量方面,应着眼于实践项目的内容设计,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方面,实践课程的及时性、衔接性需要强化,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或者刚结束后,需要紧密配套安排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知识学习与实验、实习、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方法知识与技术。

因此,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一步补充设置规范化的实践项目,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实践项目的设置也应尽量与现实社会的环境问题解决需求相匹配。

二、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几大关系的分析,在明确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建设的构想。

1.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分析

对于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有学者认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可以说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科学是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型特征。随着原有环境问题的演化以及新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科学的发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环境科学是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环境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其系统研究必将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传统学科。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环境科学还是一门社会应用型学科,需要为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的污染处理提供解决方案,为公众提供必要的知识普及和信息咨询服务。

2.“D12”知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架构

根据环境科学的内涵与特征,整体而言,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集成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并考虑对现实环境问题解决的应用。本文将环境专业知识体系的设计概括为“Double 12(D12)”体系。

“D12”体系主要依据以下两大基本原则进行构建。(1)先问题、后科学。基于环境学科的问题导向特征,首先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引发并培养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之后逐步引入环境科学研究。(2)先通识、后专业。在进行全面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体来说,即一套“先分-后合-再分”的知识体系(见图1)。学生首先了解并把握现实的环境问题,引起自身思考与学习兴趣,之后全面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夯实相应基础后,进而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最终,依据自身选择的具体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某一方面的环境专业知识,包括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需要反过来补充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

3.“D12”知识体系解释说明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入门知识体系,“1”与“2”分别体现了环境科学的“问题导向”特征与“综合交叉”特征。

第一个“1”表示“环境问题认知”。环境科学是一门问题导向型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思路,由“环境问题”进行整个知识体系的导入。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了解这两个系统基本的运行机理,学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即第一个“2”所代表的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基础自然科学与包括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随着环境科学内涵的逐步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也在逐渐变化,纳入入门知识体系的具体学科也在不断调整。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二个“12”可以说是环境科学的进阶知识体系,“1”与“2”分别反映了环境科学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第二个“1”代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在经历了入门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后,具备了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方法的能力。与第一个“1”仅是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解、认识相比,第二个“1”则是环境科学独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学体系。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进一步明确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第二个“2”即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环境科学目前发展出来的两大主要类别——环境自然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如学生此前在第一个“2”中掌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以支撑,则需要回过头来补充学习该方向的传统基础学科知识。

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体系设计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环境专业人才。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院必修课程,具体设计了一套核心课程体系。

1.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学科培养目标的清晰与细腻决定着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基于对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把握,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北大特色的未来环境领域的学术型领军人才”。

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人才:一是具有深厚科学工程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具有深厚社会科学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要“厚”,微观层面精通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同时在整个环境领域的学习要“宽”,宏观上了解领域整体的发展情况与研究前沿。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或者素养,唯有体现“综合交叉型”的知识架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环境专业本科生必修核心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与“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分为三类性质的课程:第一,学院基础必修课,注重学科通识,把握整体学科方向;第二,专业必修课,夯实专业基础;第三,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研究方向设置,注重特色知识传授。此处重点介绍学院基础必修课体系。

具体而言,学院基础必修课应注重体现环境学科特色,唯有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方能真正成为环境领域的学生。课程选取根据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最大公约数,各专业均必须进行学习。学院基础必修课程由学院主导建设,符合学科规范。每门课程之间有清晰合理的逻辑与时序关系,同时自下而上设计不同深浅程度的课程定位与目标要求。课程的整体布局安排见图2。

除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培养目标设置外,具体课程的安排还考虑了学校对学生选课的学分要求等现实情况。

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各门课程有机结合,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构成了一门“大课”,从“环境问题”导入,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最终集成、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取先合(专业基础课)后分(特色课程)的思路,这也与知道宏观、精通微观的领军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在课程设置时序上,大一主要通过环境问题课程进行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认知,通过大量案例与知识介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的积极性;大二则通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实验等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大三依托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与环境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提升专业水平,其中,环境研究方法课程强化专业系统思维与具体工具模型的结合;大四则进行环境决策案例分析,综合集成三年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课程(认知实习+学科实习+专业实习),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必修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升高,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也将提供多样化的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项目等供学生自主选修,促进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如建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设计并完善课程大纲研讨制度、建立听课制度与师生沟通制度等,以及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为新兴学科,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复杂,本文仅进行了初步探索与设计,具体的课程体系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环境自然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向的沟通与协作、学生理论基础与能力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尚需要深入探讨。

专业技术知识 篇12

(一)旅游管理行业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定位是: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市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在50万人以上。

(二)新侨学院旅游专业概况。

新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9年,经过近几年建设和实施,本专业以旅游行业的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上海市教委2010年的“085”线路图规划中,已经备案申报为特色专业,我院也将此专业列为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规划和建设。校企合作共建集实践教学、培训考证、学生技能、素质拓展、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仿真、多功能、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

《导游基础知识》实训方案的探索正好契合了旅游行业的现阶段发展要求及我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培养“面向现代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工作。本课题旨在培养旅游管理学生以上知识及能力,将《导游基础知识》各章节分为相对独立的任务模块,与相应的旅游企业协作,共同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编写练习题库,组织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三、《导游基础知识》实训基础建设

(一)校内情景模拟实训室

上海新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注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现阶段,校园内已搭建课程教学与实训所需要的超大型立体显示环幕系统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实现虚拟仿真教学所需要的交互性良好的可视化数字景区及应用软件的支撑平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内容丰富的基础课件及辅助教学资料;为教师提方便实用的供远程备课、远程教学、网上考试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课内外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及网络测试平台。

我校导游情景模拟实训室的系统平台按类型设立景区实景资源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景区现实场景的全面真实再现,让教师、学生详细地了解各类型景区。同时,教师能根据需要充实旅游专业文件库,如导游基础知识库、影音文件库、教师课件库、艺术鉴赏库、幽默笑话集锦、网上微课堂及导游在线考试系统等。老师实现远程备课,远程教学和网上考试;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网上测评。把《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从单纯、抽象的理论和书本中抽离出来,变为交互性很强的教学互动。

我校旅游专业教师团队还开发了一批考证性、实践性较强的《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包”和“培训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资源库,集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实习实训手册、教学指南、学习评价和双证书教育资源等要素为一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公共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

为配合《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我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多项实训课程:第二学期开展“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认识实习”、第三学期开展“旅游综合实务实训”、第四学期开展“旅游企业岗位见习”。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与其毕业就业结合起来。选择的实习地点主要有上海及周边景区,包括自然和人文景点资源。课程体系中实践部分占到了50%以上,“行业认知实习——操作实习——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构成了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线,具体包括实验教学、课程模块实训、专业认知见习、认证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含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和职业认知度。

四、《导游基础知识》实训方案的实施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实训法”

将《导游基础知识》各章节进行分类,分为不同的任务模块,根据知识点的特点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双方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使其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工作。

1、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启发学生分析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校企双方共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术信息和图书资料,跟进市场调研,指导学生重视导游词的撰写,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并选择一部分高质量的景点景区导游词参与相关技能竞赛项目。3、校企双方共建《导游基础知识》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各个学习任务模块,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进行专业技能模拟训练、课程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企业方积极提供相应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宣传策划等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4、在《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设“专家讲座”。聘请企业一线有影响的行业专家来校,就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学术发展动态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旅游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二)建立校外“学习站”

把《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论课堂搬入景区、旅行社,与企业共同建立“学习站”,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共同进行岗位培训或继续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或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与职业能力,并由校企双方对其实习实训或在职培训的表现进行评价。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即将旅游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课程中,做到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三)实训效果考核环节

教师带领学生搜集旅游景点的资料图片,制作幻灯片或短片,以本班学生和教师为“游客”进行模拟讲解,教师可检验学生对旅游景点知识及《导游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校外实训场所,学生以3—5人为一个实习小组,免费作为旅游景点的游客导游,开展“实地导游”训练。学校制定统一的“实训鉴定表”,项目包括学生个人实习小结、指导教师(由旅行社、景区管理人员构成)评语、景区评语、游客评语(由景区指导教师通过对游客的调查获得)等,最后统一汇总。

五、结论

上一篇:《中国农村科技》下一篇:褥疮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