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型

2024-08-03

专业技术型(共12篇)

专业技术型 篇1

目前, 石油钻井行业专业技术的进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的提升。成立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共享资源与信息, 实现自我培训、协同攻关、共同提高。

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交流、研讨、培训、攻关和协作等, 充分发挥技术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经验复制和技术提升, 构建协作高效的专业化团队。

一是钻井施工现场远离驻地, 独立作战能力强, 各类人才的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技术创新仍然以自我摸索、自我学习为主。构建专业技术协会可以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和引导, 加速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步伐。

二是受钻井工作倒班制度制约, 不同班组同一专业和同一班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 缺乏有效的交流载体和平台。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经验交流和技术水平提升。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特点、工作环境上都不尽相同, 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考核, 评判标准难免笼统单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可以很好的体现个体差异, 避免考核结果偏差,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高级专家队伍在人才培养和经验传递方面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通过“导师带徒”充分调动师和徒的主动性, 使各专业骨干力量、后备力量人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1]。

二、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专业技术协会是由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

1. 协会的人员构成

协会根据企业生产施工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划要求, 由各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牵头, 将专业技术人员按专业分别吸纳到协会中, 并按照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门类, 分别成立各自的专业技术协会。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积极参加本协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各专业技术人员, 经申请、登记和理事会批准, 均可成为专业技术协会会员[2]。

2. 协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之初, 应建立《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章程》, 规定协会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章程需对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人员职责, 经费使用、会议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 各专业委员会及业务主管部门结合本专业特点, 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和细化人才考评量化标准[3]。

3. 协会工作的开展

协会利用企业办公系统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进行问题交流探讨, 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 并以论文、信息等形式进行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预防事故的目的;各专业根据需要, 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定期进行活动, 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总结季度工作, 并将总结上报协会, 协会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会议, 围绕全年工作, 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4. 专业考评

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考评, 专业相同, 标准统一, 可比性强, 考评结果更加公平、科学。专业技术协会负责对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其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年终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提供专业组评价意见。

三、专业技术协会取得的成效

经过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践, 凝聚了各专业的技术人员, 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交流, 达到了培育人才的目的。

1. 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专业技术协会中, 定期组织的技术研讨会、事故案例分析会等, 在交流中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复制, 提升了业务素质。协会内部倡导自由式研讨, 初步实现了职能归位全面推进、员工素质快速提升、生产效能稳步提高的预期效果。专业技术人员跨班组参与生产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 为生产施工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由专业技术协会负责课题研究, 个人分工负责共同完成的科研和创新模式, 加快了成果的产出速度和质量, 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技术人员生产经验积累的连续性, 促进了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

2. 引导了职业发展, 促进了专业成才

协会实施分类培养, 人才队伍分层配置、分层培养模式在专业技术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专家队伍的顶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交流、考核, 清楚地认识到所从事专业应该具备的素质、技能、成长模式和发展方向,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专业技术协会掌握了适应本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进步的规律和特征, 集中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诉求,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明确个人成长的道路,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4]。

3. 构建了科学、公平、准确的专业评价机制

专业技术协会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根据专业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适时地组织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专业成果发布会等, 从专业技术上提升和鞭策人才。专业考评, 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同行竞争交流, 使他们在比较中找准了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位置, 看到了业务上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取长补短, 公平竞争, 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悟专业、搞创新、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专业技术协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后备力量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认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进一步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石油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专业技术协会是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了目前石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存在的难题, 提出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技术协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J];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2]程秀萍;浅谈科协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为[J];现代物业 (中旬刊) ;2012年09期.

[3]李军, 李新英;浅议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J];决策探索 (下半月) ;2009年02期.

[4]刘丽君;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03期.

专业技术型 篇2

工作总结

监理工程师专业技术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我自1994年9月考入宁夏煤炭工业学校,专工民建专业学习,经过四年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于1998年7月毕业,并于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毕业参加工作以来,行动上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领导,并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做到遵纪守法,团结同志,虚心向德才兼备的前辈学习。

在工作后接触到的具体工作,才了解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和

不足,故边学习边工作,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先后参加了建设工程材料取样见证员,工程建设档案(资料员)和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班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岗位证书,通过理论学习,增加我的岗位技能,使我了解了建设工程监理的由来,建设工程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熟悉了建设工程监理的理论基础和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掌握了建设工程监理的概念,性质和作用如何按程序工作,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办事,遵守监理工程师职业守则,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执业准则开展工作。

在工程监理工作中,我最先从事工程信息及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工作,工作中注意及时有效地搜集各种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记录工程实际所发生的一切,通过建设工程信息的加工、整理、分发、检索和存储及

以往资料积累,经过分析研究,从而得证了在需用时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上各类所需信息、资料内容,能很好的为工程参加各项提供信息、资源,供各方人员参照使用,对于我的工作表现,各方人员都给予高质量的评价,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我对施工现场的逐步了解,我开始于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负责进场的材料和关系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的混凝土、砂浆、试块以及其他需要复试材料的见证取样,送检试验工作,从而得证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中了解和掌握了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处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总监理工程师报告,共同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如在裕隆房产开发公司”领秀一居”住宅工程监理中,基础分部原设计筏板基础为下板梁结构,()我觉得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特别是阴阳角多不利于地下室防水层的施工和保护,提出建设改为反梁结构后,我才总监采纳并向业主提出,经过业主和设计院同意后变更设计图纸,不但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也加快了施工进度,且通过经济分析比较,为业主节约了投资受到业主的赞扬。

专业技术型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餐饮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中等烹饪职业教育均呈蓬勃发展态势,成为了热门学科。随着各类餐饮品牌的不断兴起,既给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推进了烹饪教育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改革的步伐。本文就当前中职烹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烹饪教学体系,课程不够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还有一部分中职院校在烹饪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内容繁杂,脱离了烹饪教学的培养目标,这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烹饪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教学设施和方法陈旧落后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但依旧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致使中职烹饪教育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枯燥单一,这些都不利于激发烹饪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烹饪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烹饪教育在中职院校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师资队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壮大,但是很大一部分烹饪专业教师学历较低、重视实践操作、缺乏对学生基础理论的传授,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就缺乏实践和理论知识,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对烹饪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造成学生烹饪的综合能力偏低,难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提高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烹饪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迟,但是它有营养学、保健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美学以及工艺学等理论基础雄厚的学科作支撑,有自身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因此烹饪学科的发展还是有基础的。然而,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要想较快地提高自身地位,必须加大建设力度,特别在形成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上狠下功夫。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烹饪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水平,特别要加强烹饪技能教师的培养。要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使之更能符合餐饮业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从而保证烹饪大学生能够学用一致,成为餐饮业所期盼的实用的高级人才。

(二)贴近企业需要,及时更新专业教材

目前,餐饮业中广泛运用的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在烹饪专业的现行教材几乎未加介绍和分析,实际上教的都是“老教材”,学的却是“新菜肴”,这显然是矛盾的。因此,烹饪专业教材必须强调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要改变传统观念,教材必须有效地针对施教对象,具体地为其服务。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与餐饮企业接轨,以企业的需要为教学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注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相衔接,为学生顺利取得中级厨师等级证书创造备件。

(三)完善教学手段,添置教学设施

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有烹饪原料的幻灯图片的学校也不多;专业实践课仍旧教师口头讲解和制作演示。在21世纪的今天,已不合时代潮流。在计算机已基本普及的今天,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要改善实习环境,不能用的旧设备,该淘汰的要淘汰,行业中使用的新型烹饪设备,要适当增添。

(四)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地方民俗、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食品微生物知识等;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

(五)抓好专业实习环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大学生专业实习是检验烹饪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寻求职业的极好机会。多年来,烹饪高校大多安排学生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习。为使学生能尽快顶岗实习,大多数接受单位都能在岗前进行团队合作精神、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严格培训,对实习生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因此,通过半年或一年的实习期,企业了解了学生,学生也熟悉了企业。一般来说,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的机会非常多,因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基地,这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专业技术型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教育借助于信息技术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及手段, 是促进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间的结合, 实现了课程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间的交叉与互融, 是有效促进教学优化的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两者整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的作用。

有别于传统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体现了相对的独立性、交叉与继承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特点。简略而言, 将信息技术穿插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了培养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需求,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提高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一,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作为创设教学环境的有利手段, 能激励学生情感及提高知识认知度。其二, 信息化技术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辅助工具, 可将本专业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 有利于学生接受。由此可见,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课程实际整合中, 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能自主获取计算机信息, 便于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 因此, 两者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

一是教学理念的突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着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旨在传授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难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今, 信息技术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将教学内容中的动静态图像、文字及声音通过创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疑, 利用生动化、形象化的声像结合文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行探讨问题。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使屏幕上的声像产生逼真效果, 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及充实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计算机理论。这不但降低了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 而且将技能讲解具体化、简单化及动态化, 易于学生真正掌握。

二是优化了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成的教学系统, 为学生创设了个性自主学习的环境及互相协作、探究的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教材内容。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 学生得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便于为解决问题整理思路, 且互联网上的共享平台可将各位学生的解决方案统一呈现, 便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及探讨, 是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相交流无时间限制的有效手段。

三是创新了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可重构教学结构, 适当地将教室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与因特网、校园网结合于一体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可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无地点、无时间限制的教学环境, 将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学习指导、模拟习题库及教材参考书等内容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教学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平台上获取课程相关内容, 且及时向教师反馈心中的疑惑点, 寻求帮助。

总之,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 便于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更加高效地解决疑惑: 优化了的教学手段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因其覆盖面广, 可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共享, 为学生获取公平教育及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 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教育, 可根据个人喜好及学习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 计算机具备的信息技术促使学校从根本上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教材与学生成一线的教学格局,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声像文字并茂的教材内容逐一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不再感觉书本中的知识枯燥无味, 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计算机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促使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 且合理运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进而有效地教学。它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技能, 又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6) .

专业技术型 篇5

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原则:贯彻“结构比例控制、按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岗以及重心下移、在保证水平的基础上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的原则。对取得博士学位2年及以上的教师申报副高级职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根据•重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研修工作的意见‣(重大校„2007‟115号)文件精神,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要求具有半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经历(2007-2008为过渡期)。

二、指标分解办法

1.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学校岗位管理的实际情况,从今年开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比例控制、按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岗”。即在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时,既要按一定的职称结构比例设置基本岗位,又要根

—1— 据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设置调节岗位,根据基本岗位和调节岗位总量与实际上岗人数之差确定拟聘岗位数量,逐步聘用。

2.今年学校正高推荐限额控制在50名左右,由学院组织评审的副高评聘限额控制在75名左右,由校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牵头组织推荐参加学校评审的推荐限额控制在25名左右。35岁及以下申报正高职、30岁及以下申报副高职的教师,可以不占二级单位推荐或评聘限额,参加学校特别评审。不满任职年限破格申报高一级职务者,占所在二级单位推荐或评聘限额,参加学校特别评审。

3.学校采取不下达中职评审限额的方式,由各学院和相关二级单位严格按照•重庆大学申报中级职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三、评聘办法

1.副高级及其以下教师职务的评审。按照学校的评审规定及程序,由学院组织评审。学院在限额内将评审推荐出的拟聘人选,直接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汇总后报告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最后由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2.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拟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先提供申报简表和2份代表作(一式三份),—2— 由学校组织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供学校评审时参考。正高推荐人选经校长提名后,提交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并进行票决,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可推荐,推荐人选由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3.35岁及以下教师申报正高级职务、30岁及以下教师申报副高级职务不占学院的推荐限额和其它不满任职年限破格申报高一级职务占学院推荐限额者,由学院推荐、学校特别评审组和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4.各学院完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及学科评议组评议制度。

(1)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由高职称的教师和党政主要领导组成,其中正高职不少于2/3,其组成方式及权限如下:

——学院党政联席会对学院现有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和确定后,报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确认和公布。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人选,由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票决的形式产生,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可推荐;副高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拟聘人选,由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票决

—3— 的形式决定,到会委员为全体委员的2/3及以上,开会方为有效,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评审。

(2)学科评议组对本学科领域各类各级申报人员的学术水平进行评议,提出评议意见。

5.校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申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一般应参加从事专业学科所在学院的评聘。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基础课及实验技术系列等参加学校设立的学科评审组评定。

四、教师职务评聘程序

1.学校下达推荐限额,各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等工作需要,公布拟增设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

2.个人申请、基层推荐、学院组织材料公示,教职工审阅和提出意见。

3.各系(教研室)、学院对申报材料按照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业务条件及申请者师德师风情况进行审核,未达到基本要求者,一般不受理申报评聘高一级职务。

4.各学院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5.各学院学科评议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依照重庆大学职称评审基本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进行评议,在指标限额内推荐正高推荐人选和副高及其以下拟聘人选。

—4— 6.学院推荐的正高拟聘人选,由人事处牵头,科研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纪监办组成形式审查小组,对申报人的资格及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拟申报正高职人员,先由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经学院推荐后,由校长进行提名,再提交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副高及其以下拟聘人选直接报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审查、报告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

7.经上述程序评审合格后,学校岗位聘任领导小组聘任。

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安排

1.公共课、基础课系列:为了实施“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次职称评聘将实行向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基础课、公共课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由学校单独下达推荐限额,教务处组织校教学委员会按相应条件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2.思政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学生工作部推荐,由思想政治学科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3.实验技术系列: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工程实验人员申报

—5— 高级职务,由实验设备管理处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实验设备管理处推荐,由实验系列学科评议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4.工程技术系列:二级学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所在学院的职称评聘,其余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工程技术系列各级职务,由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基建处牵头,工程技术系列学科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5.教育学系列:从事教育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申报高级职务,由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及学院向发展研究中心推荐,由教育学系列学科评议组在限额内向学校推荐,由学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拟聘人选。

6.其它我校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的系列:包括出版、图情、档案、会计、审计、卫生等系列由二级单位和学科组在限额内推荐,参加校外评审,取得职称资格后,按学校相关规定聘任。

7.在站博士后申请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问题:根据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关于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任职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精神,非我校教职工,但在我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一年以上的博士后,可以申请评审高级专业技

—6— 术职务任职资格,按规定程序参加流动站所在学院的评审。

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1.196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评聘正高级职务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但对于没有博士点且学校需加快发展的学科的申报人员,经学校专题研究后提出的意见办理。

2.任职资格条件接近、任职业务条件达到者(含新引进人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经二级单位推荐后可参加学校的特别评审。

3.博士毕业进校申报副高级职务人员,其成果可计算至博士在读期间,但最多倒推至2003年9月30日。

4.专技人员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根据任职资格条件逐级进行申报,对于越级申报职称人员其业务条件只计算近5年且须特别突出。

5.思想政治系列教师近年来一直比照人文社科相应条件进行了评审,今年仍可按此申报,同时学校将出台思政教育专业教授、副教授基本业务条件,并将在评聘过程中试行。

6.为了有效解决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师的职称问题,从今年开始,本科公共课、基础课系列教师申报高一级专技职务除满足基本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外,正高应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至少8年,副高应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至少5年。

—7— 7.从今年起,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科研业绩中年均科研经费只计算最近5年。

8.符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和业务条件的管理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及聘用按•重庆大学管理岗位设置及管理实施办法‣(重大校„2008‟203号)文件执行。

重庆大学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领导小组

二○○八年六月十八日

专业音响设备及技术 篇6

【关键词】PALM EXPO 2016;调研;传声器;扬声器;调音台;功率放大器;会议系统,教学系统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10.006

【Abstract】Research EXPO PALM 2016 professional audio products and systems, from th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technology trends.

【Key Words】PALM EXPO 2016; research; microphone; loudspeakers; consoles; power amplifier; conference system; teaching system

在本届展会上,对参展产品从传声器,扬声器系统,调音台,功率放大器,会议系统,校园、教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1 传声器

1.1 国际品牌传声器

国际名牌传声器仍属多年来的传统品牌,以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和丹麦为主流。

(1)无线传声器仍以德国森海塞尔9000系列(数字为主)、XS系列等普及型,以及美国舒尔为主。

(2)诺依曼公司DOI数字传声器采用U87音头,经 A/D、D/A 转换,DM1-2双信道数字传声器处理器,输出有数字和模拟两种,可直接与数字调音台和模拟调音台连接,是一款专业级的数字传声器。

1.2 国内品牌传声器

(1)北京声望声电技术有限公司的I系列测试传声器,也可用于录音、广电、测量等用途。

(2)广东得胜电子有限公司的大振膜传声器CM-450-L,CM-400-L频响30 Hz~20 kHz,SM-17为镀金大振膜音头;鼓组传声器DMS-D7频响20 Hz~16 kHz;界面传声器BM-621频响30 Hz~20 kHz,指向性为心形;微型驻极体HM-860,头戴式重量13 g,频响20 Hz~20 kHz。

(3)广东恩平恒达电器实业公司推出“浪谱”牌专业无线传声器,ACT-312一拖二全自动扫描,频响40 Hz~20 kHz,THD≤0.3%,动态范围>100 dB。

(4)上海风雷在传声器输出部分制作了一个“控制器”,适合各种乐器、人声等传声器特性设置在其中,改善和提高了录音水平。

2 扬声器及系统

(1)深圳市易科声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科”)展出了D.A.S公司的Powersoft的M-system 动磁结构系统(见图1),采用M-Force动磁线性电机驱动和M-Drive开关模式功放模块,利用差分压力控制(DPC)技术。动磁部件为悬浮结构,可以做成低阻抗(称2 Ω),线圈有散热片结构,锥体为高密度聚乙烯压制,内有钢丝,以增强锥体的机械强度。频率范围(-10 dB)28 Hz~125 Hz,1 m处的额定峰值声压级148 dB。据称稳定可靠,可连续在严苛条件的环境中使用和操作。

(2)依安音响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安音响”)展出了获国家专利的“钕磁阵列平板扬声器”,可双面发声,穿透力强,平板阵列扬声器 EN-1501 的技术指标:频率响应250 Hz~17 kHz(-3 dB),额定功率100 W,标称阻抗4 Ω,灵敏度90 dB(1 W,1 m),覆盖角40°×40°,尺寸:36 cm×26 cm×1.4 cm,适用于会议、礼堂、多功能厅、电视会议室等场所。

(3)北京奇正悦扬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面声源。P120面声源(见图2),覆盖角 180°,功率120 W,阻抗8 Ω,灵敏度93 dB(1 W,1 m),频率范围60 Hz~22 kHz,外形尺寸L×W×H:1 000 mm ×470 mm×70 mm;MW135面声源,覆盖角180°,功率150 W,阻抗8 Ω,灵敏度90 dB(1 W,1 m),频率范围:70 Hz~22 kHz,外形尺寸L×W×H:1 350 mm×520 mm×80 mm。

(4)华汇音响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汇”)展出了KS28低频反射扬声器(见图3),2×18英寸驱动,驱动功放LA12X,与型号SB28相比提高了3 dB,声压级达 143 dB,重量79 kg,放置:标准和心形。

华汇展出了KW8摇头扬声器(见图4),外形酷似摇头灯座,只是把灯泡换成了扬声器,其控制也由舞台灯控台控制或用计算机控制,功率300+50 W,频率范围 70 Hz~19 kHz,声压级120 dB。

华汇展出了一款蛇形扬声器KAN200,是一款柔性线阵,外形酷似蟒蛇,内装16只1英寸扬声器,外形可以根据需要弯曲,功率300 W,频率范围150 Hz~18 kHz,阻抗32 Ω,声压级102 dB ~108 dB,指向:水平160°,垂直10°,1.9 kg 重,外形尺寸2 019 mm×96 mm×35.3 mm。

(5)上海广远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Meyer Sound的LEO系列扬声器,其中Leopard紧凑型曲线阵列扬声器,工作频率55 Hz~18 kHz,相位响应92 Hz~18 kHz±30°,驱动单元:2只双线圈9英寸长,音盆驱动器,一只3英寸压缩驱动器,通过一只有专利的REM岐管与恒定指向覆盖均匀的音盆连接,尺寸684 mm宽×282 mm高×550 mm深,重量32 kg,Leopard相比同尺寸产品功率提升70%,清晰度提升90%,重量只有传统扬声器的几分之一,失真极低,具有充沛的功率储备,声音精确。

nlc202309081719

(6)深圳市宝业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出的C-MARK品牌EOE高音质网络数字扩声系统(见图5)是采用供电和48 kHz/24 bit数字音频信号共用一条CAT5-6网线进行传输的新技术,省去了重复繁琐的布线,每只扬声器的传输距离为100 m,扬声器内置专用解码器和D类功放。

(7)广州智能音响系统策划营销中心展出了大口径A50L低频扬声器,纸盆口径1 500 mm,频率响应25 Hz~100 Hz,最大声压级(连续)135 dB,灵敏度(1 W,1 m)102 dB(4Ω ),功率(AES)3 000 W。

(8)东莞三基音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基音响”)展出了db2700声波炮系统,由声波炮、声波炮控制系统,DA8100数字声频功率放大器,旋转云台等组成,是一个高声压级、定向远投射的声系统;在100 m处产生110 dB的声压级,频率响应300 Hz~5 kHz(-15 dB)。

三基音响还展出了dB1便携式高声压喊话器,是一个内置数字功放的声源,系统内置USB、SD接口和MP3播放器,具有FM收音和蓝牙功能,采用开关电源供电,内置大容量锂电池,可长时间工作,整个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只有4.5 kg。

(9)佛山市毅丰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展出了RL-1MKII 线阵列扬声器(见图6),像一个翻板的家具,通过翻板来改变扬声器的指向性,很有创意,其指向性有H120°×V5°、H105°×V5°、H90°×V5°;频率响应45 Hz~20 kHz(-3 dB);低音单元LF1/12英寸、LF2/12英寸,中音单元 MF/4×6.5英寸,高音单元HF/2×3英寸,最大输出声压级:LF1、LF2 135 dB,MF 133.2 dB,HF 140.9 dB;额定功率 LF1、LF2 1 000 W,MF 600 W, HF 220 W。

3 调音台

调音台产品仍以数字调音台为主导,形式向小型多样化发展,声音品质向回归自然美方向发展,操作界面往方便、直观、快捷方向发展,更紧密地与多媒体相融合。

随着调音台技术的日趋成熟,成本在下降,导致国外调音台的价格在下降。

(1)华汇代理的DiGiCo调音台为了提升其功能,对所有的SD系列(SD7除外)的调音台做全面的升级,采用stealth core2软件,使其在处理通道数及功能性方面全面提升,例如SD9采用96 kHz处理技术由原来的48路输入增加到96路,SD8由60路增加到120路,SD5达到253路,达到了SD7的水平;core2的升级不需要变更任何硬件,只需要少量费用即可大大提升其功能。配合SD10(见图7)生产的SD-RE冗余引擎通过使用以太网交叉电线简单地将这个3U的盒子连接到调音台,提供调音台的无缝备份。

(2)三基音响展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调音台MD-12R。

4 功率放大器

易科展出了Powersoft X8功率放大器(见图8),提供8个可完全处理的通道和可选输入,有模拟源、数字AES3以及两个冗余的Dante?数据流;全面支持100 Mb/s和千兆以太网,设置参数已完全集成到Armonia Pro Audio Suite软件内,为用户使用方便,还提供可供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使用的接口。主要技术参数:输出噪声<-70.0 dBv,动态范围114.3 dB,阻尼因数(8 Ω,20 Hz~500 Hz)>5000,转换速率>50 V/μs,频率响应(-3 dB,1W,8Ω )5 Hz~30 kHz,串音(1 kHz)-70.0 dB,总谐波失真+噪音<0.5%,DIM动态互调失真<0.5%,输出阻抗20 kΩ平衡,容许输入+27 dBu,每个通道最大输出功率:8 Ω 1 600 W,4Ω 3 000 W,2.7 Ω 4 000 W,2Ω 5 200 W,8 Ω桥接6 000 W,4 Ω 桥接10 400 W;AC电源:单相 100 V~240 V,50/60 Hz,三相173Y/100 V~416Y/240 V。

5 会议声系统

(1)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电”)推出的新产品有以下3款。

①第三代无纸化多媒体会议系统(见图9),采用超薄机身(6.5 mm),高分辨率LCD触摸屏,800万像素摄像头,超强指向性传声器,双备份传声器,嵌入式安装,电动调节角度,两个64通道选择器,可独立调节音量,两位代表共用一个终端。

②新一代同声传译系统,新增听力保护、密码管理、蓝牙接收短消息,1~7路输入语言通道选择,A/B/C译音输出通道选择。

③流媒体会议录制和网络广播系统,可将多达16通道高清音视同步整合录制并送至互联网服务器,实现网络直播、存储、点播等功能,是目前最先进的会议专用录播系统。

(2)依安音响展出的数字会议系统以云智能会议管理中心为代表,一台4U的空间替代传统的大柜,各种功能模块可以任意混插选用,包括数字无线会议系统主机,有线手拉手数字会议、同传系统、数字调音台、高清数字录播系统、可编程的中央控制系统、大功率数字功放。该产品特点体积小、功能全、免调试、云管理。

6 校园、教学系统

(1)台电推出了新一代数字红外无线教学扩声系统,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红外芯片引入教学扩声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私密性高,高质清晰,便于管理。

(2)广州飞达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教学系统

①电教系列产品,是针对各种电化教育开发设计的专业音响系统,扬声器采用准确的相位校正技术,专业的单元排列从而使扬声器无需处理延时就能实现准确的频率响应,小巧轻便又功能强大的功放设计和灵活多变的吊挂方式,使用方便,声音清晰、明亮,能满足不同的电教要求。例如FEAS-36:内置2.4G无线数字接收器,MP3播放功能,可播放U盘、SD卡储存的MP3文件,两路传声器输入,一组CD/MD/电脑接口音频输入,当主控室有紧急播报时,每个教师可自动切换播报,输出功率50 W,频率范围170 Hz~17 kHz±4 dB,信噪比72 dB。

②校园公共广播系统。该系统是基于传统的广播方式,结合软件控制与智能广播功能的广播系统,能实现分区广播、全区广播、本地广播、远程广播,自动开关,可实现区域无人值守控制,具有全智能化触摸屏,直观、简单、方便。

7 其他

(1)宁波日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低延迟6类网络线,使延迟时间从15 ns降到了3 ns,可使用于 MADIAES50等协议,由于低延迟,因此数据到达时差极低,可创造较长的传输距离,提高了传输效率。

(2)香港声韵音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展出了M型自动混音器(见图10),适用于多个传声器现场同时使用的场合,具有64个通道处理,支持96 kHz采样率(32通道),采用光纤和同轴连接口,可用以太网供电,支持所有的Dugan算法,具有供数字调音台输入使用的AES16路Dugan卡自动混音,听音更自然,切换过程自然,减少多支传声器的声反馈,降低了相邻传声器的梳状滤波效应。

(3)广州市声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的MARAN FIR系列音频处理器,用模拟或AES3输入,具有FIR+IIR处理,进行自动相位矫正,系统延迟<5 ms,具有1 024取样,高度兼容第三方各类FIR测试软件,将处理器应用于线阵列扬声器可以动态地改善扬声器阵列的电声性能和声场效果。

8 观后感

(1)其他学科与电声行业的交叉应用是一个发展趋势,信息化多媒体终端、信息处理技术和工业化、3D打印机、灯光控制技术等将影响行业的发展。

(2)声场的控制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线阵列扬声器的指向性控制,通过物理方式控制声源的指向,以及对整个剧场的声场控制都有对应的产品。

(3)扬声器的功率放大器向小型化、大功率的方向发展。

(4)扬声器系统仍以线阵列为主打产品,但是国产品牌缺少真实的技术参数,没有专用的调试软件和测试方法,与国外差距较大。

(来源: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演出场馆设备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编辑 杜 青)

专业技术型 篇7

欧洲对大学的一种常用分类是:第一类是综合类, 也就是研究类大学;另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 也就是高等专业大学。我们中国近两年开始引用外国的做法, 将大学分作两类:一类是研究型, 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其中, 应用技术型大学除了非研究型本科高校之外, 还应包括高职高专。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表明, 国务院正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

由此可见, 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势在必行, 而将职业能力作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导向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会计专业的必由之路。建立一个这样的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

二、从三个层次准确把握“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

1、以专职工作为就业导向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研究型组织单位与机构或者继续深造, 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的去向是以一定的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为上岗前提的实际工作岗位, 这一层次内涵的明确有利于与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区别开来, 从而有利于在课程设置时明确目标。

2、以培养丰富而完整的“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目标

丰富而完整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方法等3大方面。其中, 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与方法应该包括珠算、点钞、鉴别假钞、小键盘录入、会计实务处理、财务软件应用等诸多方面。而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理解。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组织1998年制定的试行标准,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以本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标准

具体而言, 以学生快而准的职业认知与定位、稳而优的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心态为课程设置优劣的评价尺度。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反馈和互动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 快而准的专业认知与职业定位是针对大学新生而言的。许多选择了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其实在选择本专业时对它并不了解、甚至也没有什么好感或者好奇心, 而只是听从长辈建议或者抱着随大流、奔热门的心态, 所以对于本专业以后做什么、大学期间该准备些什么实际上是一无所知, 这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及就业。因此, 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 应该能够为大学新生更好地认知本专业、明确职业定位乃至制定职业规划提供便利。

其次, 稳而优的职业发展是指, 学生在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定位之后, 能积极、主动地努力, 从而获得稳定、良好甚至优异的职业发展, 这种发展既包括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方面的进步, 也包括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中的职位升迁、继续教育或自学成才。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进步与发展的阶梯, 有助于促进他们获得职业方面的发展。

再次, 良好的职业心态是指, 学生在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职业心态。这种健康、良好的职业心态包括对职业本身的认同、尊重和热爱, 对本职业与金钱、荣誉、社会地位、经济发展、人生价值等相关方面关系的一个正确认识。职业心态的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着会计从业者的成就感、幸福感, 从而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因此,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有助于学生们认同和培养这种良好的职业心态。

三、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上述对“职业能力导向”内涵的认识, 笔者认为,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通识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的思路来设计, 其中的专业课又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实训课这4个板块。

1、通识课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课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二是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而选修课在各所高校会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通识课可以包括如下这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教育与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经济数学、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艺术鉴赏、实用礼仪等。

2、专业课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课应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基于此, 可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双证课共4个板块。

(1) 专业基础课。包括如下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法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基础、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

(2) 专业核心课。包括如下课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税法、纳税筹划、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在安排这些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相关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 例如, “税法”应安排在“纳税筹划”之后, “会计报表分析”最好在“财务会计”之后, 而“审计”最好安排在其它专业课之后, 等等。

二是避免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叠或交叉, 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 “会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 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自编系统性较强、有针对性的教材, 也可以是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彼此协调。

三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并突出强调实践环节。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环节, 通过一个或一系列紧密相关的项目活动将理论知识贯穿始终, 例如“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思路:先让学生以3—5人为单位自由分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一家企业或单位, 并确定其名称、规模及主要经营方向及范围, 进而要求学生依次完成其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筹资方案选择、项目可行性评估、投资方案选择、利益分配方案设计等项目内容;“会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可以要求学生 (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分析对象, 并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制作一份完整的报表分析报告, 然后再有选择性地将学生分析成果在班级中共享和讨论, 并进行点评和总结;“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可以由学生 (个人或小组) 选择自己所熟知的一家企业, 要求他们了解该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核算程序及方法、识别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可取之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总结其可供借鉴的经验, 等等。此外, 也可以采取“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做法, 这里的“实践课时”可以针对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采取“案例讨论”、“实地调研”、“分析报告”等形式, 课堂上的课时主要用于老师布置项目内容、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师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教师点评, 更多的实践环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完成。

(3) 技能实训课。在技能实训课中, 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需要特定专业技能的操作, 这种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性、课程的连贯性都很强, 很多时候教师需要一对一辅导。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珠算与点钞、出纳实务实训、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税费计算与申报实训、ERP沙盘实训等。

(4) 双证课。在应用技术型大学, 会计学专业可以开设将本专业的学历证书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或中级会计师证书等国家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程。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 可以将其知识点安排在前述的相应专业课中, 并结合学生报考的实际情况开设考前辅导班或提升班, 而针对《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科目则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针对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也可以在根据考试大纲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设考前辅助班, 而针对中级会计师考试科目《财务管理》、《经济法》及《中级会计实务》, 由于难度相对较大, 一方面仍然可以结合考试大纲调整《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要视学生的报考情况来决定是否开设考前辅助班。对于双证课,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夯实, 也要注意为后续的知识运用与提升留下接口;而在考前辅导班中, 则要侧重于讲解知识点的运用及应试技巧。

3、能力拓展课

能力拓展课主要包括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其它财经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政与金融、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 以及与毕业就业直接相关的一些课程如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基于前述分析, 我们可以编制相应的课程结构框架图及教学进程表, 在编制时需要重点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顺序, 以及专业课与通识课及能力拓展课之间的衔接问题, 前文已有相关论述。限于篇幅, 其具体内容在此就不再展开。

按照这种“通识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的思路并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双证课4个板块来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可以较好地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的目标和重点, 有利于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值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尝试和践行。

参考文献

[1]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1) .

[2]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 2008 (2) .

[3]汤长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

专业技术型 篇8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造就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形成了专业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运行模式探讨, 以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1“零距离”就业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 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 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缩短毕业生就业之后培训阶段, 采用“41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有一学期综合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建立了一个以“零距离上岗”为教育目标、教育与岗位“零距离”为接口、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 4指前两学年4学期传授知识, 培养基本能力, 第一个1是第五学期通过典型工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使其在顶岗实习前具备履行顶岗实习岗位职责的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形成职业能力。与传统“2+1”的培养模式相比, “4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 以学生的单 (专) 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学生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是“411”人才培养模式三阶段的核心理念, 它体现了“41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 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

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 在将要建立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室, 采用实务模拟实训教学, 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 它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

3) 能力本位, 既是出发点, 又是终结点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 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贯穿“项目教学法”理念, 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职业岗位 (群) 人才为目标。

2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互融

专业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参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 实践教学项目化, 素质教育经常化”的思路, 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内容要求层次清晰、相互配合、主干突出、个性拓展。内容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及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适当开设的一些人文、社科等方面的选修课模块等。

实践教学板块体系构建要求内容完整, 形式多样, 结构合理, 可操作性强。专业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 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实训、综合技能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 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 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实践。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注重适应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近年来我院实训项目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有如下表现:

1) 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基础上, 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如计算机绘图, 广联达造价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等, 适应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

2) 施工技术实训中尝试以校内模拟实训和现场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3) 毕业设计课题与顶岗实习工程项目相结合, 真题实做, 确保了学生设计质量, 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4) 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 增加《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 进一步增强识图能力;

5) 《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加大现场教学的比重,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感性认识;

6) 将毕业设计修改为综合实训, 使学生“零距离”定岗实习。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 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 (即学习情境) , 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如以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经济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

摘要:新时期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顺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专业实际, 对专业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为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07 (23) :44-46.

[2]黄波.“六双”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学平台.2011 (8) :57-58.

[3]杨卫国, 王京.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15-16.

[4]卓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9 (9) :58-61.

专业技术型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要求。与此同时, 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迎来首届毕业生, 但物联网工程专业被企业、社会广泛认知的程度还不高, 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还较低。此外,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专业,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参考, 无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借鉴[1]。并且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涉及到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 应届毕业生适应工作的周期较长, 无法较快适应工作要求, 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 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很有可能面临博杂不精、“非电子、非通信、非计算机”的尴尬局面[2]。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高校的定位不同, 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存在较大区别。我国传统高校基本都是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突出精英式人才教育。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 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单一模式下培养的研究型人才, 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缺口[3]。因此, 国内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是社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内在需求, 是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4]。

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以应用为中心, 涉及学科门类多、范围广等诸多特点。所以, 无论是在研究型综合大学、还是在应用技术型大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育, 应该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泛、扎实, 并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5]。

3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物联网被视为最具发展空间的下一代网络之一, 被普遍认为具有三层结构:感知层、网路层、应用层[6]。所以,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围绕着信息感知、通信传输与行业智能应用等三个核心的方面进行设置。物联网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物联网知识层次结构的特点, 可以发现, 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开设课程的选择、内容深度、课程课时等多方面的取舍问题, 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培养学生具有传感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应用项目等方面, 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 日常教学中以实际的项目开发为中心, 采用项目制、模块化课程教学等多种方式[7]。专业课程构建以物联网层次结构为基础, 依据学校定位目标, 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基础, 重点突出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能力模块, 并进一步强化物联网海量数据的数据融合, 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知识能力的拓展。建设包含信息感知与采集、数据传输与网络通信、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等多个模块化课程结构。物联网部分模块化课程如表1所示。

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规划

4.1“项目+企合作”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依据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着重突出应用型实训项目、综合性实训项目, 将专业课程, 特别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 贯穿于各类实验、实训项目中。同时, 建设学校级实验实训项目专题、学院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校企合作专题项目等, 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实验室、实训中心”, 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 不断完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多方面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培养阶段, 除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以外, 必须在大学2年或3年级期间, 依托校内工程实验室、实训中心以及校企合作等, 以大学生创业项目、教师个人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科研、专题项目为基础, 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的方式, 为学生确定相应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入物联网实验室、实训中心或者校外合作企业, 完成物联网综合性设计实验, 并将最后的设计成果列入学生毕业成绩考察的一部分, 同时作为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助评定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条形码技术、java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 由导师选择如智能校园、智能仓储等综合性项目实训。从综合性项目实训的结构、功能特点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入手, 以导师制度为保障, 增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使专业知识在综合性实训过程中得到应用, 并且通过项目实训保证了课程的连续性,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此外, 参与项目实训的导师、学生, 进一步反馈到课程建设中, 进而修订课程开设的范围、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等多方面课程知识点。以智能仓储系统为例的项目实训与课程关系图如2所示。

4.2 学科竞赛为辅助,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单一的项目制教学可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 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组织物联网工程专业师生积极申报和引入横向、纵向、大学生创业等项目, 大力开展与企业横向合作, 并由学院组织研讨设立教学式项目, 鼓励教师构建实训课题方案式项目, 将典型成功的企业项目案例引进课堂, 以多种方式搭建项目制物联网工程教学平台, 充实教学内容。将工程项目制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真实项目案例的形式来驱动实践教学, 让学生真正地参加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熟悉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建立健全开放性实验室,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提供更多的实验、实训条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 积极参与由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教育厅以及其它部门、知名企业举办的认可度高的国家级或省级学科专业竞赛, 鼓励物联网工程专业师生通过竞赛等形式与外界进行学术等多方面交流, 了解当今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更重要的是, 以竞赛为契机, 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竞赛选拔制度, 通过参赛学生的预选、初赛、复赛、决赛等多个环节, 将课程理论知识、实训内容与竞赛相结合, 从而达到弥补项目制教学内容的不足问题。此外, 将学科竞赛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一部分, 与专业学分挂钩, 提高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分析学科竞赛和实际项目开发的知识需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改革, 改观学生学习课程时觉得“不知学了什么, 用在什么地方”的尴尬局面。

5 结论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需要各方支持与努力, 是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联网知识结构的自身特点, 其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 无论培养目标、知识层次侧重点是否相同, 物联网的工程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瑜岳, 常晋义, 许秀兰.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 (12) :58-62

[2]范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5) :140-142

[3]刘焕阳, 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2, (12) :67-71

[4]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15 (1) :3-7.

[5]吴国民, 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07) .

[6]陈辉, 李敬兆, 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4, (02) :13-17.

专业技术型 篇10

一、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协调,前者已有完善体系和历史的悠久,而后者的发展较滞后,历史短暂,尤其是高职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较大。高职教育属于“完整形态”类型,包括: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层次等。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不完备,只有专科层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并且,高职院校教育缺少本科层次的教育,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生源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使其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由此,尽快实施高职本科专业的创新改革模式,是现阶段整合高职教育优质资源、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措施。创建一个完整高职教育体系,意味着“有层次丰富、学制贯通、‘雅俗兼具’的高职产业链和生态链”。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层次的高移,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并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终身教育理念促使学生教育层次的要求提高

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提出的“终身教育”这一概念,使终身教育理念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各国都着力创新和设立终身教育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却只是专科层次的教育,不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应从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教育开展,既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又实现高职学生‘升好学’的愿望。据最新调查显示,有83%的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学历不满意,并且38%学生毕业后会升入本科就读。由此可知,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希望能提高教育层次、接受高等技术教育。现阶段,“专升本”方式虽然能使高职院校学生继续学业,但之后的教育与原本应用型的职业教育性质偏差较大,升学率也较低。因此,高职院校试办本科专业,可以与高职专科教育更好地对接,为教育者提供更个性化、多元化、广泛性的教育机会,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分体现了终身化与人本化教育的需求。

(三)实现现代学院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思维活动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它是关于“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是人们价值倾向或教育价值取向的“好教育”观念。具有前瞻性、导向性、规范性的特征。办学理念,换言之,就是高职院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有同一性和多样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办学具备独立特色的教育理念来引领,既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和独特价值追求等概括性论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是一般的、普遍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高职教育一般性理念的基础上,树立自身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使之成为全体学校师生共同认识和追求,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定位不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着高职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根基和发展成败。1997年联合国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高等教育被划分为两类,一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为主的5A;二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实用和技术为主的5B。然而,对于高职本科专业教育是一种层次还是一种类型,是第二类教育还是第三类教育,许多人都存有困惑,甚至连教师也不明确。由于学生及老师对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定位与层次划分不明,高职本科专业的建设容易偏离自身的发展轨道,脱离社会对人才的最初需求。

(二)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发展方向不确定

目前,高职院校对本科专业的建设方向尚不明确,是系统的将其放入本科教育体系中思考,还是单独的将其设计成一个高职改革项目,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本科教育仍被视为一个独立类型,中高职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贯通,使我国高职教育吸引力显著下降。同时,高职院校本科专业被视为一个单独项目,与高职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都衔接较差等现象,较难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除此之外,高职本科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不紧密,并缺乏与现有专科院校和硕、博士学术型教育的沟通。

(三)高职院校本科专业试点范围窄,集中于示范性高职院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是开展部分专业的试点建设,不是整个学校集体升格,即“遴选部分高职院校优势或品牌特色专业,作为本科专业试点”。我国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2020年以前骨干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本科专业,是根据地域和自身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选择本院校的优势和富有特色的专业,试点建设个别本科专业,采取按需择优遴选、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四)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招生生源规划不科学

高职本科专业的生源来源分为三类:一是中职中专毕业生;二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但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对象仍侧重普通高中毕业生。然而,从学生的终身教育角度来看,高职本科专业未来的生源,应该是已在工作的社会职业者,并逐步加大这类生源的比例,由高职院校为其提供进一步的提升机会。当前,摆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决策者面前的已不再是该不该招的问题,而是高职本科专业生源单一,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一)找准方向准确定位,制订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在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综合型人才在国际竞争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因此,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结构,着力建设新的相关专业教育领域。未来,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兼顾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可以具体操作社会生产力并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具有相对明显的教育针对性和职业倾向性。因此,不同专业应跟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分析职业特点,确定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等,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建设本科专业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专业结构也变动不断。旧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从“冷门”专业变为“热门”专业,有的恰恰相反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在结构布局上仍比较盲目。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在专业设置时,只注重当前的市场需要,短期热门行业的需求,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合理性的严格论证,忽略专业布局的长远规划,造成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困难问题,而那些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因此,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应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结构,建设科学化规范布局,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合作,将学校优质课程与企业实训进行有效结合,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为社会培养更多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需要的资源,如企业的新设备、技术、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学校都难以提供。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共同协商合作,学校提供相应经费,企业提供项目课题,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咨询和革新等项目,把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当做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职业综合素质是基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技术人才。

(四)组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措施,组建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把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聘请来,让他们担任本科专业学生的专职老师,来指导学生的试验和实训等。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请进来”,被聘请来的这些教师依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将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更新所学专业知识,并将所学与实践接轨。现任专业教师进入与学校合作企业兼职,或者带领学生去生产一线顶岗实习,以积累更多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学措施是“走出去”。这一措施有利于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可以提高学院的整体师资水平。另外,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建设需要,鼓励教师在职期间攻读硕士、博士,可以有效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当前新的机遇和挑战下,高职院校本科专业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还要培养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应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式下,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组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毕业生。

摘要: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及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获得社会与企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是高职院校本科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对于办好高职院校,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素阳.创新型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02).

[2]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05).

[3]党素芳.高职院校_订单式_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专业技术型 篇11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学生 学习态度 专业知识 专业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17-03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与目的

为了推进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我们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2010 级、2011 级和2012 级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拓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218份,回收问卷 218 份,其中有效问卷 211份。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能够充分反映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作为我们进行课题深入研究的初始依据,也可以为学校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详细的资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态度与方法

1.对学习不努力的原因分析。选择“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 8.1%,选择“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占 24.6%,选择“基础差,对所学课程听不懂”的学生占 42.2%,选擇“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占 21.8%,选择“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的学生占 32.2%,选择“没有了升学压力,学习缺乏紧张感”的学生占 25.1%,选择“没有了老师的督促”的学生占 13.7%,选择“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听不进去”的学生占 34.1%。

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教学方法陈旧是学生学习不努力的主要原因。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兴趣、自我放松是学习不努力的次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还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中职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中职学习阶段更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由于在中职学校里,很多课程都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关联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交流学习心得是解决困难的一种手段。在此项调查中,选择“经常”的学生占 13.7%,选择“有时会”的学生占73.9%,选择“不会”的学生占 12.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

3.上课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习方式的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上课时的学习状态。选择“老师讲,我听”的学生占 51.2%,选择“自主学习”的学生占15.2%,选择“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学生占 33.6%。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现出互动学习的意愿。因此,课堂学习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与方式还需要加强。

4.合作学习。选择“踊跃参加”的学生占 35.5%,选择“有时参加”的学生占 50.8%,选择“从不参加”的学生占13.7%。在数据统计中,愿意参加合作学习的比例达到了 86.3%,说明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也符合中职学生这个年龄段好动、活泼的生理特点。合作学习的方式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向。

5.对专业课的学习期望。此项调查是针对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期望。其中有 35.5% 的学生认为“以基础课程为主,再学习部分专业知识”,而与之相反的,有 28% 的学生认为要“专业课突出,基础课差不多就行了”,还有 21.8%的学生认为“应注重综合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差不多就行了”,有 14.7% 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不应太紧,应多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

专业课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期望不同,反映出学生在专业课对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的认识不同。认为“专业课突出”的学生往往是对自己的专业十分感兴趣的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而以“基础课程为主”或者“多注重综合课程”的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专业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可能只是希望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以便为今后在其他领域上的学习打好基础,或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认为“应多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学生大部分对社交活动具有极大的热情,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想通过其他方面的学习来锻炼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

6.教师授课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教师讲授一堂课,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呢?在对专业课教师授课效果的调查中,有 8.5% 的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有 72% 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师所讲的课程内容,有 19.4% 的学生“不能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专业课知识对中职学生来说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调查显示,一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基本掌握”或者“不能掌握”,真正做到“完全掌握”的学生比例非常小。教师是否可以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课率呢?

7.专业课的教学方式。中职学校的教学是要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此项调查是想了解学生更喜欢哪一种教学方式。有 9% 的学生希望能够“先做试验再讲解”,31.8% 的学生希望能够“先讲解再做实验”,而有 53.1% 的学生希望“边讲解边做实验”。调查发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实验实训课程内容的兴趣,都希望能够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见,加强实训教学课程改革是我们必须尽快做的一件事情。

(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1.专业技能掌握情况。“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你能独立识别与检测一些基本的电子元件吗?”有 22.3% 的学生回答“能”,有 64% 的学生回答“大部分能”,有 13.7% 的学生回答“基本不能”。在对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的调查中,回答“好”的人数比例为 17.5%,回答“一般”的人数比例为 63%,回答“较差”和“很差”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15.2%和 4.3%。在对“你有没有做过一些小制作”的问题中,回答“经常”的学生占 18.5%,回答“偶尔”的学生占 56.9%,回答“从不”的学生占 24.6%。

以上的数据统计结果不能让人乐观,能够掌握元件识别和检测基本技能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学生以及经常做小制作的学生人数比例太小。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数据表明,我们在这个方面并没有做到最好,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投入更大的兴趣与热情,这是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去解决的问题。

2.实训教学对职业技能提高的影响。在此项调查中,有 63% 的学生选择“是”,认为做实验对自己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帮助,有 29.4%的学生则认为“不明显”,还有 7.6% 的学生选择了“否”。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实训教学非常感兴趣,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也要比理论课更加集中。因此我们认为,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环节不仅对理论教学有帮助,同时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实训课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是没有帮助的。这部分学生反映,在实训课程中都是老师讲实验步骤,学生听。当他们碰到有不懂的知识时,往往没有机会问老师,因为老师或者是在準备下一个实验步骤的讲解演示,或者是要辅导其他学生。我们认为,这是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设计,以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3.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帮助。“在实践操作中,你会不会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遇到的问题或者解释一些现象?”有 22.7% 的学生选择“经常会”,有 63.6% 的学生选择“有时会”,还有 13.7% 的学生选择“不会”。这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是不够的,片面地认为来职业学校学习就是来学技术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意识到,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提升,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就不会有职业生涯的发展。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迁就学生单方面的意愿,又要能够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或者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入实践教学中去。

4.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的意愿。技能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设备的支持。随着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实验实训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也成立了各个专业的学习兴趣小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职业技能。技能竞赛是检验技能培训成果的一个方法,所以有“职业教育看竞赛”的说法。

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对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的看法。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学校额外的技能培训”的问题时,有 52.1% 的学生选择“愿意”,有 24.6% 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还有 23.3% 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回答“你希望课余时间的技能培训周期为”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 37% 的学生选择“半个学期”,有 37.4% 的学生选择“一个学期”,有 25.6% 的学生选择“一学年”。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主动参与专业的技能竞赛”的问题时,有 42.7% 学生回答“愿意”,有 30.3% 的学生回答“不愿意”,有 27% 的学生回答“无所谓”。

从统计数据看,超过半数的学生是愿意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参加技能培训的,并希望培训时间是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这说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很强烈的。并且这部分学生也表达了想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希望能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仍有约半数的学生对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措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主动学、愿意学的想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拓展

1.专业技能的加强。我们想通过“你最想加强哪项专业技能”这个问题,了解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有欠缺。选择“装配技术”的学生占 29.9%,选择“调试能力”的学生占 31.7%,选择“检修技术”的学生占38.4%。

电子专业技能主要有装配、调试、检修三个方面。从统计数据看,学生想加强的专业技能的比例比较平均,说明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程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对各项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使学生注重各项专业技能的学习。我们要加强各项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好各项专业实践技能,为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打好基础。

2.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对一线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更高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对于适应国家的战略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也是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一块敲门砖。

在此项调查中,想获得“电工”证书的学生比例为 46.9%,想获得“Protel 操作员”证书的学生比例为 28.4%,想获得“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证书的学生比例为 36%,想获得“无线电装接工”证书的学生比例为 20.4%,想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证书的学生比例为 19%。

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个促进与推动,对学校今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建议

根据统计和分析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教师要努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要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起来更深刻、更难忘,效果更好。

第二,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增加师生的互动。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合作学习的要求相适应。

第三,学校要做好专业解读,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内涵,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基础课的学习,就不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没有专业课的学习,就不会成为一个高技能的人。

第四,加強课堂纪律的监督与约束,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多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多利用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率。

第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合理地给予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认真备课,把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入理论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熟悉各种电路的应用。

第六,做好集中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热情。利用集中实训的课程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再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制作小制作、制作电子产品的场所,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第七,学校要帮助学生改变职业学校只学专业技术的错误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实践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会有过硬的实践本领。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电路现象一一对应,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实践操作或电路现象。

第八,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有足够的技能培训来做支撑。我们不仅要有充足的时间来给学生做技能培训,还必须有很好的技能培训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平时的实践教学工作,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目标,认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平时的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有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对学校的品牌建设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九,加强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均衡发展。装配、调试、检修等各项专业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厚此薄彼。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好各项专业技能,为他们今后能够适应岗位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对学生做好就业准入制度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应认真做好职业资格鉴定的前期培训工作,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加强职业资格鉴定场所的建设,有足够的、满足鉴定要求的实训设施设备提供给学生平时训练使用。

专业技术型 篇12

一、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

经过大量IT行业的调研和计算机人才需求类型的分析, 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不能固定到已经划分的某个培养模式, 应该以计算机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其具体的目标是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主, 注重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 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所面对的多个行业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根据用户需求, 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配置和产品选型、实现、测试和维护等, 构建开放性的、先进的、适用性强的计算机系统。

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要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配套性, 同时提高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 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适应性, 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本科教育中要强调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中最为基本的是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作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根本, 学生要能够在编程、数据结构、算法三个方面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 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独立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见解, 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复杂的、大型的系统工程, 要强调学生团队能力,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协同工作。争取让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培养, 具备能够独立承担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开发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通过4年本科系统的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为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打下基础;在实践体系的指导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出符合应用能力要求的编程技术和技能。这些都需要制定出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保障目标的完成。

按照培养目标, 形成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各个知识点和一般了解的知识点, 合理划分覆盖知识点的各个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要合理, 消除各个课程知识的重复, 强调前导后续课程的配合, 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根据国家对本科生的培养的要求, 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语公共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6个课程群。对于每个课程群的教学安排是要按计算机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课程研究, 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 形成每个课程群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同时要留给学生较大选择选修课的自由度, 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

要制定出合理的、开放的教学大纲, 规定每个课程应该覆盖的知识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参考教材要根据信息社会和快速发展社会的需求, 结合应用技术型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大纲中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环节有效配合, 把实验课的规划及内容也划入课程的教学大纲, 设定学生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编程能力和设计目标, 规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提高学生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能力。实践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撰写各种技术报告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计算机技术和研究类书籍和文献的方法, 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三、教学实施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推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 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变化, 好的坏的情况不一。如何以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能够达到应用型和技术型, 必须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实践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地方高等学校的教学设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 几乎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需求。采用多媒体手段仅仅是教学手段变革的物质基础, 应该结合计算机理论知识传授的特点, 采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规律。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 要积极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 增加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学过程要活跃, 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自己要结合自己科研项目和掌握的先进专业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以课程群小组、教研室、院系形成的立体化层次进行教学研究, 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 对教学论文、课程建设、优秀课程等进行奖励, 提高教学质量。

闭卷考试虽然是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的主要测试形式, 但是考试题目和形式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 考核其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根本。对于偏重于编程和实践操作的课程要采用多种的考核方式, 侧重能力的测试, 比如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实验考核、上机编程操作和口试等。

当前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专业学习非常有必要,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 各个课程要进行基于Web的建设, 把知识系统化、超链接化、结构化,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程之外的师生交流方式,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需要加大多个层面对学生指导的指导, 增设专业岗位, 为学生提供定期的专业和心理咨询服务。班主任要深入学习, 积极收集各个方面的数据, 掌握学生的动态, 配合学院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积极推行导师制, 学生和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学生应该及时得到课程选修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合理建议, 为学生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各项活动提供机会。除了参加各类学术和非学术的学生社团, 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外, 要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竞赛, 如挑战杯、TopCode、高校杯、ACM、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

四、教学服务机制

在信息社会里, 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 必须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用,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计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其他的电子检索资源。保证师生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提供支持。

学校和学院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 汇集各种渠道, 为学科建设提供科研经费和足够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 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只有学科得到了发展, 才能给应用技术型的专业学习提供保证。学校要购买学科建设和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IEEE检索系统等, 保证教师的备课和科研需求, 也能为学生的学习不同阶段的实践和创新活动打下物质基础。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下, 要为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 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或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更加联系实际, 学生不仅要参加学校的正常实习活动, 而且要为学生联系假期实习的机会, 要学生走到企业、走向市场, 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培养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 实验室的建设是离不开的。当今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计算机各类实验室设备的投入, 计算机机房拥有足够数量的机器, 提供不同实验环境, 满足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环节, 有效提高实验开出率。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备, 为各类课程提供实验实践环节的保证, 使学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有效得开展。要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 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计算机设备, 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实验室要采用开放式的管理, 不仅要满足教学管理, 同时要满足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需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为了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有效使用,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为学生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各个实验室的都要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 在学校的控制策略下可以使用学校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访问, 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有一个职称、年龄、学位专业搭配、学术结构合理的队伍, 支撑专业的发展。地方高等院系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育教学, 也要进行教研和科研的活动。在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时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保证教师正常教学以外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以个人的专业增强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 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数都是新办专业, 老的教师是从其他院系抽调过来的, 很多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 为此要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 加快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为此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可以由学院指派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 对青年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指导。年轻教师要站稳讲台为根本目标, 保持活跃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争取在教研和科研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保持自己知识的先进性。师资队伍以学科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的, 在具体的发展要依靠各个教研室, 关键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新进职员的要求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进行调整, 应届毕业生的新教师都应该在38岁以下, 具有博士学位;引进教师应该是50岁以下同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实验技术人员应该硕士毕业生。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专业的学历, 以保证对计算机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不能再招收通信工程、电子电气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教师队伍的专业方向要分布合理, 能够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有机配合, 开设出符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课程群的教学团队都要有自己的定位, 其教师要具备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 其中包括新设备、新系统的操作能力、系统编程能力和科研项目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束语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本文论述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深化基于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等等。各个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服务, 按照发展环境的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本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服务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结合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按照课程群模式进行专业建设, 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打下基础。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群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07, (22) :73-76.

[2]、王育坚;鲍泓等.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10) :134-136.

上一篇:遥感影像分类研究下一篇:飞行仿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