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4-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精选12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将电子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和无线物理学相互结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许多高校内该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1.1 坚持以需求为主要动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广泛运用与社会实践中去。因此, 在进行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时都应当坚持以需求作为主要驱动力, 这样才能使专业建设得以长久广泛的发展,

1.2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

最近几年, 我国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 导致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拼接式的教学手段。因此必须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骨干课程体系, 并且要求改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大纲、教材等相配合。

1.3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具有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型人才, 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将所学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知识和技巧巧妙合理的运用于实践中去,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宽, 并未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 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 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 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 专业口径过宽, 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 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2.2 师资力量不雄厚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 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 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 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2.3 缺乏专业实践力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因此, 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 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 记录相关数据, 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 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 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 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2.4 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

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 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 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 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 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 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突出学科特色

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 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 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3.2 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 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 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 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 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3.3 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 重视实验教学, 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 在学生实习期间, 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4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原则入手, 分析当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存在问题,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 (23)

[2]张丽英.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1) :45-48

[3]孙越, 苏玉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M].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写作委员会.2012:33-36

[4]杨鉴, 梁虹, 余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00) :621-62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详细提供。在阅读本文时请参考阅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简历模板为写简历同时作为模板资料,现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份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应聘个人简历为参考,注意在求职中写个人简历时请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8年9月11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71cm 体 重: 54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广东海洋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电子/电器/半导体/仪器仪表

 

技工-普工

质量/安全管理-质量检验员/测试员

 

职位名称: 实习生 ; 技术员 ; 工程师
工作地区: 湛江市霞山区 ; 湛江市赤坎区 ; 湛江市麻章区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CET4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 - 207月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湛江华丽金音影碟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3月 - 204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
担任职位: 实习生
工作描述: 了解光盘生产过程以及研究LED光固化过程及原理
离职原因: 实习期满
 
所在公司: 桂林漓江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范围: 6月 - 207月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文章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 生个人 简历网
所属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
担任职位: 实习生
工作描述: 微波通信的运用以及PCB板的生产流程
离职原因: 实习期满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熟悉计算机操作以及办公软件的使用,对于计算机软件都有很好的领悟能力;

 

能够熟悉运用protel 设计电路和PCB板设计,了解PCB板工艺制作过程;

能够熟悉使用电烙铁进行焊锡;

了解LED工艺制作流程以及LED发光特性及原理。

诚实守信、做事稳重、有责任心、富有时间观念,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以及企业忠诚度,善于沟通交际,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怕吃苦,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愿意从基层做起。

 

发展方向: 本人乐意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外资企业,亦乐意到其他能发挥个人才能的企业事业部门就业。
其他要求: 希望拥有实习或者培训的机会(时间由公司决定),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联系方式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3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1.科学定位。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总体科学定位是立足于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定位于:立足于本科教学,培养为本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产品设计,各种电子材料、元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领域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是: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电气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的基本能力。

同时,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二是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三是具有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具有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和微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五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初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环节。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些课程加入了实验教学内容,如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专用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课程,其中实验课程的1/3学时是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验证,以巩固学过的内容,2/3学时是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或相近的内容,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综合性实验均有教师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电子设计大赛。

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电子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加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对专业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以往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课程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专业内容,提高综合能力,我校开设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从专业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等。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是Verilog HDL编程,基于FPGA/CPLD的半定制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基于FPGA/CPLD的设计流程,并将学生所设计的内容编程到相应的硬件中进行验证;模拟集成电路主要是在软件上调试一些常用的模块,均采用全定制的正向设计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以及要达到的指定技术指标的调试。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定制的正向设计中前、后端的设计内容,更能够使学生知道集成电路从理论设计到工艺实现的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适应以后工作。

4.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的安排主要是邀请企业的和学校的专家对学科的发展和工作需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专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的了解,还增加了到实习基地的实地实习。

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我校现将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提前到学生的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所有的毕业设计题目贴近于工程需求,同时还组织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讲座和交流,互补所长。

5.参与科研。

从2008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行导师和学长剃度制,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高年级的学生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和学生可以带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更早地了解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校还组织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由学生挑选指导教师,设计中小规模电路,结题的方式可以是实物或者是论文,有学校承担相应的费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实践环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验室开放。现阶段,我们已对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了开放式管理,由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对实验室开放存在不同的见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科研交流。科研过程中,不同教师的科研工作相对来说交流得比较少,未来将对不同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交叉式交流,由不同教师和在科研中承担任务的学生进行讲座,以提高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与交流。

3.企业实习。学校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企业合作,组织培训或讲座,并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学习企业文化和在企业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以便为企业更好地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经过7年多的专业建设,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较高的能够承担实践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投入更多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4

在国家倡导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黑龙江工程学院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发展战略。本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响应学校的战略规划,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学科。本专业强调光机电结合,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近代物理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光学理论和现代光电子学理论为指导,以光电子器件、设备及系统相关的光电信号检测及光信号处理为训练平台,同时适时增添光电子学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同时,以光电应用技术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光电子器件研发、光电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提升就业竞争力。

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意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是学习和巩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强化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科学理念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战略指引下,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可以构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给学生营造应用性学习的实验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能为黑龙江工程学院实现“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战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

3.1 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与发明创新学习团队,使学生结合理论课程了解这些内容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如:开设光电新技术、发光器件与显示技术等选修课,还需开设一些与现代科学创新相关内容的新实验,使学生在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给学生建立起实践和创新思维。

3.2 开展适应“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实验教学课程

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战略的指导下,让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近现代科技进步成果,使学生不但能使用新的实验仪器、工具以及新的实验手段来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实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课题研究等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3 灵活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每个学期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将专业知识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项目结合起来,设计合适的题目,使实验课内容尽量贴近工程实际,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从实验题目的确定、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实现到最后的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修正设计方法,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先进的思想、方法、技术带到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中。

3.4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将理论与实验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既承担本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又承担“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既能保证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又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师资队伍,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验考核过程中,让学生做出系统的设计。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不断地通过开放实验及综合实验设计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素养,建立完备的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制度。

4 结语

本文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特色的发展要求,论述了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尤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提倡在实验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每个实验的实际应用所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专业实践素养的重要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光电应用技术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光电子器件研发、光电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师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制度,更好的开放实验以及综合实验设计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科学,实验改革,创新培养,实验考核

参考文献

[1]徐友龙,徐卓,刘纯亮,等.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z1).

[2]黄启俊,易凡,常胜,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z1).

[3]傅越千,苏树兵.应用型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4]胡杰,张文栋,李国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报告 篇5

在电子行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应用的今天,面对着一个既与电子有关、又与信息有关的专业,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前途,正式这种想法,让我充满信心的填报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

刚进入大学时,我还不了解自己所填报的专业到底是学什么,将来要如何就业和发展的,脑袋里充满了疑惑和顾虑,然而正是陈主任开的专业概述课彻底解决了我的疑惑和顾虑。经过对陈主任的专业概述课的学习我了解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理论,具备设计研制和开发、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软硬件系统设计的能力。能在电子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IT企业、教育与各种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分级情况为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本专业和电气工程的区别为电子科学为理科系,弱电研究;电气为工科,强电研究。本专业应用范围是以电路和系统、嵌入式理论原理、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基础,学习并掌握各种电子系统设计研制和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这种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以及数字信号的处理等,同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术,掌握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及嵌入式原理技术,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于我们2009级新电科人,学校制定了以培养计划特点为构制的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每一个模块化分地更加明确完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学时分配合理必修2010学时,选修490学时。实验设备更加完善,人才划分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分为必修、选修和公共必修,基础课为数学、物理、英语、语文;专业基础课为电路分析、电磁场、微波;重要课程的设置为计算机的应用和编程、工科数学分析;专业技术课8门:电路原理模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计算机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与应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科技发展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动手的实践和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有两个,一个为专业集成电路设计,另一个为嵌入式系统设计。硕士电路与系统的方向为专业集成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和多媒体、智能控制基础。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几门很关键的专业课程是:电路分析;模电,数电,信号与系统,(这些都是考研的课程)。考虑到要好找工作的,那么就单片机,c语言,微波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比较重要了。虽然大一的时候我们不会学到这些,但是这是很重要的课程,关乎我们今后的发展,所以在大一学好基础课,打好基础,大二一定要把专业课学好!

经过专业概述的学习,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

后的学习中我会制定明确的目标,把握住学习的方向。主要的想法如下:

在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方面我会加强对线性代数、工科数学分析和英语的学习。它们是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起初我们不了解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处,所以重视程度不够;而在听过陈主任的介绍之后,我们基本已经了解了它们在今后学习中的用处,我会重视这些公共基础课,在大一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科数学的学习方面我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授课方式,也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上认真听讲,记录好老师所讲的内容,紧跟老师的节奏,在遇到没听懂的问题时做好标记,课后自己再补上,争取在上课时间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在大学里我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这些时间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但首先还是应该拿出课下的时间多回顾回顾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不能推到第二天。作业也是一样,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其实大学的作业并不多,很多同学反映作业多主要原因是当天的作业不能完成,最后攒到星期天一起写,所以感觉作业多,不知道怎么写,所以作业必须当天完成。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重点在于平日的积累,不能指望突击。大学的英语学习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老师不会每天督促你背单词和课文,这些都要靠自觉。平日课堂上多学习老师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方法,听力课也必须抓住老师分析短文的方法。在老师提出问题后积极回答,锻炼自己的口语,老师组织同学讨论时积极参与,一来可以锻炼口语,二来可以和同学交流想法,也是了解同学情况的一种不错的方式。在平日里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有计划的背一些单词,多读课文重要的句子要背过,听力必须天天练习,一旦放下就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所以每天可以把大段的时间来学习数学,小段的时间挤出来学习英语效果会更好。

其它人文课程虽然不需要下太大的功夫但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它们可以拓宽知识面,使你拥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快的融入社会,不至于在将来成为一个只懂专业其它什么都不了解的人。

学习电子和信息方面的同学,都普遍反映专业课会让你听着感觉云里雾里的,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在假期或者空闲时提前接触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做好专业课的预习工作对专业课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它们时也要比学习现在的基础课更加努力才行。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6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权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54-03

一、引言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工艺、半导体材料及封装测试等方面。该学科的发展对于带动国内微电子相关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理工医等交叉领域的诞生也成为新技术产业的新增长点,这就要求微电子学科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微电子产业多样性要求及微电子专业师资要求。

目前,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纷纷建立起微电子相关专业,且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各学校的办学特点不同,专业方向主要侧重在: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工艺、和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保障条件、教学质量及教学产出等方面并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无法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评价体系。

由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共同编制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1](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对半导体产业的调整及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依据该文件也可为微电子相关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方向。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建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AHP层次分析模型,进而尝试构建我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此类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对微电子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分析法与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层次分析法[2](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通过分解某一特定复杂系统,建立起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综合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包括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及具体的备投方案,然后进行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从而得出每一层次中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进而再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应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所得最大权重对应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基于以上研究方法,可以明确得出某两个或多个因素的相对权重对比,并且能够对得出的结果进行精准误差分析。[3]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于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具有实用性。

(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1.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首先进行文献资料搜集,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得到指标框架;然后召开相关专业教师论坛,进行专家访谈,获得教师及专家对微电子专业指标体系建立的初步意见;进而由专家学者组建专家组,进行专家意见征求,根据教师论坛及征求专家意见的反馈进行修订,以形成最终确定基于6个准则的17个指标作为微电子专业评估的指标,如表1所示。

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在确定各层次各指标之间的权重时,如果只是定性的结果,则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所以采用将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相对尺度的取值如表2所示。本研究邀请了来自Intel公司、京东方、腾讯、康奈尔大学、吉林大学等15名从事微电子专业教育工作及从事微电子专业相关工作的专家意见综合权衡后得出。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1)层次单排序

在假设15位专家判断力权值相等的前提下,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如下:

设专家为k,群组判断矩阵Sk(k=1,2,…,15),aijk(k=1,2…15)为每个专家矩阵AK中的元素,则群组判断矩阵S中相应位置的元素可表示为:

根据群组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指标权重。

将群组判断矩阵S=(aij)nxn的每一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B=(bij)nxn,即:

计算各指标相对上一层的权重向量,即:

Wi=■■bij(i,j=1,2…n)

综合以上分析,根据专家判断矩阵所得权值为:

(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是将对某一事物的判断进行形式化地表达和处理,这种判断是主观的,我们的研究需要逐渐消除判断主观性,加大判断的客观性,从而令客观成分达到足够合理的地步。由于决策者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实际问题的判断矩阵无法做到严格一致性。

一致性的检验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2)找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3)计算一致性比例CR=。

虽然CI值能反映出准则层(B)每个指标对应的判断矩阵A的非一致性的严重程度,但无法判断该非一致性是否达到满意标准。因而在进行具体分析时,还需要引入一个判断标准。即所谓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通常,当CR<0.1时;当CR≥0.1时;即所作出的判断矩阵不符合随机一致性指标,从而必须进行调整和修正,达到修正结果满足CR<0.1,从而使得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于低阶判断矩阵,RI取值见表3。

三、计算结果

(一)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按顺序进行。根据以上分析及计算,可得到微电子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该图给出了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对于最高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5]

(二)一致性检验

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我们队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RI=[0.52;0.89;0;0.52;0;0.52],

CI=[-4.848e-04;0.0034;-0.0016;0.0026;0;-8.9128e-04],

CR=0.0013<0.1。

由以上结果可知,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结论与讨论

1.由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即为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所以计算得到的图1的组合权重即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的权重。从总排序可以看出,教师发展和师资结构的权重都超过了0.1,说明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及教学梯队的合理性对微电子学专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微电子学专业设置的同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养,由于微电子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要求高校注重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以掌握前沿技术知识。除此之外,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微电子人才。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微电子学专业评价指标权重,既考虑了专家经验,又避免了人为影响。

3.研究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多层次、多因素的决策规划问题,使对微电子学专业评价体系达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而克服了常规评估方法的缺点,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为相关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山,黄健,王桂芳,潘懿.2011版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部分更新内容摘要[J].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2012(146):1-7.

[2] 樊为刚,丽红.层次分析法的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53-154.

[3] Saaty TL.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M].New York:McGraw Hill,1980.

[4] 孟祥玺,韩兴顺,冷美萍.基于改进AHP的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2009(9):8-11.

[5] 吴殿延,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0):264-268.

[6] 熊安锋,阳年,殷遇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4(16):4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7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专业方向结构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1.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本专业建设现状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小的课程,适当减少部分对本专业而言过多的课程学时,新开设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或实践,增加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课程学时。(2)在课程组织上,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形成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三个课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

3.教学内容改革。(1)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2)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继续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合作办学班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4.教材选用和建设。选用适合本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有造诣的教师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本专业的比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学习环境,并着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教师的研究项目,提前进入研究式的学习之中。(3)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技术将枯燥的过程可视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专业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师的潜力,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梯队。鼓励、支持和督促本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提升教学科研水平。(3)鼓励本专业教师到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加大对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研究,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5)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推进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的同时,鼓励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项目;同时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当中。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最大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做到专业计划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的协调一致[3]。(1)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重点建设课程按校级优秀课的标准规范教学。(2)加强对考试考核环节的管理和改革。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3)按照学院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系重要课程进行评估。

8.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2)采用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品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资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经费,不断充实完善DSP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三、改革实施成果与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并提高了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和就业率也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

[2]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13-14,2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8

一、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院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最后一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内的课程安排中,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为1:1,实验课程不仅有一门课程的独立实验,也有多门课程在一起的综合实验,所有的实验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在校外,由实训基地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进行上课,真实案例讲解。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培养出来的电子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在校内实践能力差的同学,通过最后1年的实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有效提高在校内“3”年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由于校内教师资源有限,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再加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企业在人力、物力上提供支持,确保培养出来的电子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达到误差最小。因此找到一个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是首要任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两项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工作。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希望寻找“中兴通讯”作为合作伙伴。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已全面服务于全球主流运营商及企业网客户,智能终端发货量位居全球第六及美国前四,并被誉为“智慧城市的标杆企业”。因此,中兴通讯是与我专业人才培养对口、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研发能力极强的大型企业。对我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具体需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要与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本科培养需要覆盖全产业链用人的需要,满足各类岗位需求,包括研发、市场、工程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类型。要求毕业生具备这些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能够在工作中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岗位和能力要求如图1、表1所示。

2、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宽泛,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训课程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因此,需要结合电子相关岗位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电子相关岗位需求的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与能力需求。因此,构建了基于技术技能本位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如下图2所示。在计算机知识、电路与电子学知识、网络与通信知识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主线,结合工作过程由具体课程对知识原理、工程设计、配置调试、应用科研专业知识与应用主线的每个环节进行支撑。专业知识主线符合通信运营商业务运营现状,满足移动和固网融合、全程全网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专业课程如图3所示。

3、实验实训环节的改进

实验、实训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目前的实验实训项目多数为基础性的知识点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不够,不能将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与企业的探讨,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点从原来的实验项目转变为实践能力知识点,将培养学生需要完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形成完整的实践能力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提供远多于实践学时要求的实验项目,体现基础型→提高型→挑战型不同程度。实训平台结合专业知识应用主线,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实训平台设置与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匹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如认知实践课、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应用科研实验等。实践教学平台如图4所示。

实验实训内容也由原来的基础性实验扩展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XPON光接入网络实验系统、光传输系统实验系统(SDH)、PTN分组光网络传输实验系统、视频会议实验系统等。

4、校企合作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质量

校企合作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对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也提供了一定的机制。

(1)行业项目顶岗培训

开放行业信息化项目资源,让高校师资与企业应用科研人员一起参与应用科研开发,并参与到工程交付环节,以实际的岗位和工作进行定岗培训。

(2)校企共建科研团队

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共同研发科研产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提供科研培训

针对高校的师资在技术层面的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进行系统化培训,由企业组织师资在每年的暑期到企业进行科研管理能力培养。

四、结语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百分之百的参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等,保证了实践教学切实以项目驱动、真实案例授课讲解。以这样的方式在校培养三年,使得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人才质量。再通过大四一年的企业实训锻炼,使学生在能力、素质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四年不间断的实训实践,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兴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9:117-119+122.

[2]张忠祥,范程华,张量,陈明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6:46-49+55.

[3]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07-210.

[4]黄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44-147.

[5]雷大军,黄铁铁,姚敏,曾晓华,董辉.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8:178-180+219.

[6]沈忠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8-49.

[7]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4:55-5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9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大学物理,授课内容设置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形态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1]。由于大学物理对于其他自然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成了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为学生打好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类、B类和自选专题类。其中A类为核心内容、共74条,涉及了力学、振动与波、热学、电磁学、光学、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A类内容可理解为学生的必学内容。B类为扩展内容、共51条,为各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选学的内容。

(二)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语言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要求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也要求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并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强调了习题和考核的重要性。

二、福建农林大学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福建农林大学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并对本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原则意见》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学时设置的基本原则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基础与增强适应性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三、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现状

按照学校最新的《原则意见》,新修订的2011级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特别是学时安排上都比以前有较大的改动。由于《原则意见》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并要求在加强基础与增强适应性结合的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即要求新修订的培养计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学时,这必定削减了其他课程特别是“大学物理”这类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学时。

按照《原则意见》对于“大学物理”授课学时的安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时数为102学时,第一学期52学时,第二学期50学时。其他理工类专业和农林学科专业学时分别只有72学时和48学时,均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学时数要求。

由于学时数少,无法满足A类核心内容的授课要求,使得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只能侧重于基础性和与本专业最为相关的内容。这必定破坏了大学物理基本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从而导致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授课内容设置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对物理知识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专业规范》中要求的5个方向中的两个,分别是光电子技术方向和微电子技术方向。

针对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物理”的现状和《基本要求》对授课学时的要求,结合《专业规范》对于“大学物理”知识的要求,对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授课学时和授课内容进行了设置,课程授课学时数设置为126学时,第一学期66学时,第二学期60学时,涵盖了《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所有74条A类教学内容和部分B类内容,并对每部分内容的授课学时数进行了安排,同时兼

顾了习题讲解所需的学时。详细的学时数安排如下。

(一)力学

尽管力学部分的知识点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太多的直接关联,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矢量运算和微积分等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力学中质点、刚体、理想流体等概念的学习,可以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变力做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利用微元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所以将力学部分作为“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第一部分。

由于力学中大部分概念在中学时已经接触,所以在本部分学时的分配上,侧重于角动量、刚体和流体等概念,避免与中学重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振动与波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振动和波动的物理图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位和相位差、振动方程、波动方程、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为后续电磁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三)热学

热力学基本定律是《专业规范》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微观粒子状态描述的必备基础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并初步理解科学研究的建模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四)电磁学

电磁学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微电子方向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概念及场的研究方法,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运用微积分解决问题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路”和“场”处理电磁问题的方法。所以电磁学是本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的物理内容之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五)光学

光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学生学习光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等内容的基础。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光栅光谱的特征及光谱分析的意义,了解光学精密仪器的原理和方法。光学部分也是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六)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讲授本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并区别于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所描述的时空观有了完整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素养。本部分内容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续课程关联较少,所以学时的安排相对较少。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七)量子物理基础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等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必备基础知识即是“量子力学”。由于后续课程“量子力学”只有36学时,“大学物理”所讲授的“量子物理基础”起到了帮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化概念,从经典物理过渡到量子物理的重要作用,并弥补了“量子力学”学时较少而无法讲授所有概念的不足。同时,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的学习,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迪。本部分内容的安排同时考虑的避免与后续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

参照《基本要求》中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习题和考核等方面的要求,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分析和讲授,深入介绍各种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各种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视频,动画等资料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物理现象。同时也加强习题的讲解分析及考核,习题讲解采用平时难题讲解与期末所有习题集中讲解的方式。平时的习题和期末卷面考核分别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30%和70%—80%。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以2010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依据[2],参照福建农林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设置了该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授课内容。课程总学时126学时,第一学期66学时,第二学期60学时,涵盖了《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所有A类教学内容和部分B类内容。授课内容的安排保证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0

1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探讨

本科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源泉和生力军, 就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 在常规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如能更好地发挥科研训练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1], 必能开启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承担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时, 成功率也定会大大增加[2]。国际上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 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到在全国各大高校广为推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 以及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STITP) , 都充分证明科研创新能力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 是教育改革尝试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充分意识到, 本科生是最富活力和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如果人才培养改革围绕本科生科研训练做好规划, 让他们在校能以更高的质量开展科研训练, 一定能带动就业行业发展,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 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 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把科研训练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建设, 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学生科研训练的主动性, 提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从教师层面上来说, 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引路人, 一方面将国际研究动态融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研究、技术开发或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就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本身来说, 一方面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 能对所研究课题的立项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较深刻的把握, 要学会用创新思维去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 逐步培养信息检索、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撰写科技论文报告的能力[3]。科研训练“承上启下”, 贯穿于本科4年的全部时间, 和毕业设计环节环环相扣。但目前受机制、人力以及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很多高校学生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 产生的效果也较微弱。因此,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完善多元化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并尝试新的培养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实践的实施建议

2.1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产业之一, 传统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落后于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这就要求改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活动无疑为本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大量新型学科前沿内容。教师将课题成果提炼分解转化为实验项目, 融入实验教学中, 教师通过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此类实验教学定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内,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比例, 引入先进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在课外, 借助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社团活动等方式, 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全覆盖。此外, 依托专业的优质软硬件资源 (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 和师资力量, 鼓励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战中得以进一步提高。

2.2 设置科研训练项目, 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和科研技能培养

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或者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 积极组织学生对教师科研子课题进行申报, 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课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主选题, 也可以是教师指定内容。对于自主选题, 指导教师对其科学性、创造性和可行性等严格审核后, 帮助学生利用一流的科研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将熟悉的课内实验延伸到专业前沿研究、课外研究。而对于教师指定的内容, 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换为开放实验项目、创新性项目或课程实验项目等科研训练内容, 促进教师与本科生自主组成科研合作模式, 推动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当然, 教师科研训练课题的创新性、前沿性、实际应用开发性以及可行性等决定了能否激发起学生的研究热情, 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学院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 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实际贡献, 有计划、分步骤地帮助和促进教师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3 完善导师指导和监管机制, 保障科研训练和科研技能培养的质量

在科研训练开始之初, 导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出系统化、可行化的项目实施方案,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重要的中英文参考文献, 关注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定期审阅学生提交的进展报告和文献综述报告, 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以及质疑科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题进展以及对本领域所使用的研究手段等的适应都有个阶段, 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 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在这一前期阶段主动关心、关注学生在科研训练活动中产生的各方面困难, 包括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以及专业技术上的难题,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课题开展过程中, 导师更要及时跟进工作进度, 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 包括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多给学生信心, 引导他们用创新的思维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让学生受到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与本组的研究生进行交流, 让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一对一的互助, 使其更充分地感受科研氛围, 分享科研创新的乐趣。同时, 项目组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 争取各类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

2.4 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以专题讲座、专题阅读或专题汇报等形式开设新生研究课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课, 为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基本的训练引好路, 架好桥, 助好力。新生研究课和专业导论课必须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前沿、内容深刻和覆盖面广, 例如可以从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和电子系统4个体系, 逐层递进, 吸引更多对创新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深度参与, 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发展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进而找到今后训练的兴趣点和切入点, 形成有层次、有体系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流程, 并获得更多的创新活动成果。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其他互动活动, 进行学术研讨, 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将科研训练成果用英文撰写成文, 与同行开展广泛交流。鼓励学生在祟尚真理、祟尚科学的同时也能敢于挑战权威及传统观点, 培养他们的创新潜力和科学精神。加强优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研究后备人才选拔, 提出“严进严出“的考核机制, 开创教学与科研、校内校外协同、课内课外协同的创新育人新模式。

3 结语

总之, 科研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科研素质的训练和科研技能的培养, 是丰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拓展实践领域, 更好地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是切实提升学生毕业后胜任研究开发工作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苇.基于SRTP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11-13.

[2]洪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培养模式与机制探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21-12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电子 设计 任务

在我国的许多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不可或缺的主打专业。以往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受到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停留在学校内“闭门造车”,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市场与企业都要求技工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建设与教改、科研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备从事制造企业电子类产品和电气与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能力和初步的生产作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力争使技校生可胜任制造类企业电子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电子整机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也可胜任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检验、管理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为此,学院在近年来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相继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CAD电路设计项目教程、电子整机的维修与技巧等实用课程,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设

以往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的课程往往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训课程也是黑白电视机维修、音响设备维修等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的老旧课程,学生学习也缺乏兴趣。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以设计并制作电子产品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具备电子产品的硬件线路设计、焊接、调试能力,从而提高技校生使用仪器仪表的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今后走进企业与自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几种电子产品设计要求,由学生分组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实施,设计制作后由学生检测和师生互动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电子专业教学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模式的开展,以往技校生重理论,轻实训,这就导致学生往往在校企合作或顶岗实习时,面对生产任务无从下手。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几个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举一反三,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实习的积极性与效率,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技工院校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训设备的不足。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师从大学直接应聘进校,本身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对于电子专业的最新教学模式缺乏了解。为此,学院每年都安排专业教师轮流进企业以及兄弟专业院校学习,逐步引入了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最新的CBE教学模式。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方向发展,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实施

理论与实训是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施的两个重要方面。学生如何学会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一直是电子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电子技术学科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分解开来,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在每个任务单元中均包含着完整的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可以一步步完成任务。如在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制作与设计这一单元中,教师向学生布置调光电路元器件识别、参数与检测,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调光电路的安装工艺,晶闸管调光电路检测与常见故障维修,调光电路的设计思路,调光电路原理图识读,印制电路版图的设计等七个任务。在学生基本完成以上任务的前提下,再安排拓展任务,即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在每次任务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测评的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关键技能的掌握情况。完成为培养岗位技能而设计的典型产品,使技校生掌握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起学习电子制作的信心。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2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 多学科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坚持立足地方, 面向全国培养直接面对经济主战场, 面对基层,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新成立的专业在行业内部没有毕业生, 没有认同度和知名度, 而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却要与其他高校已有多届毕业生的该专业学生竞争就业, 可以预见到其困难程度。经过反复的调研, 我校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形成明显有别于同类专业的办学风格。

1 专业定位

大学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 也是大学顺应内在发展规律和要求, 获取外部资源满足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1]。

近年来, 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大国, 可是我省光电类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仍显落后, 主要表现为规模小, 创新能力较低, 高级设计人才缺乏。但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鼓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竞争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大调整, 将不断扩大对技术应用型、智力创新型、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将拉动人才需求层次结构进一步上移[2]。总之, 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专业的广阔前景和未来走向。

此外, 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单位。在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之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已经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本科专业以及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和电子工程研究所, 构成了该专业特色办学的物质基础。

因此, 立足地方经济需求、综合学校发展整体定位和资源优势, 依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科学研究优势,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拓宽专业方向, 面向社会需求, 突出应用特色”的发展道路, 致力于培养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光电子、应用电子及微电子相关方向的制造、设计、测试、生产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创新类人才。

2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通过对很多同类型大学的走访与调查, 发现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明显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 也就是“本科教学大专化”的倾向, 盲目地删减理论课程。其实“应用型”、“突出应用特色”并非就是放松理论课程的教学, 相反一个合理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能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只是理论课程的效果表现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理解, 而且往往是综合几门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后, 才有较好的表现效果。因此, 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我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构建和优化。

第一, 加强基础, 拓宽就业方向。科技的进步使传统的电子科学、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相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适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 而且要适应本专业的边缘或交叉行业, 甚至跨行业的工作岗位, 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3]。而加强基础就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 不仅要对本专业基础学科进行加强, 也要适当学习相邻专业学科的知识, 还要相应地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 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我校的专业基础体系主要从机械及软件基础 (工程制图、光电系统软件设计) 、物理基础 (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物理) 、电子基础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与EDA技术) 三方面进行构建。

第二, 整合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在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之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已经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本科专业以及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和电子工程研究所, 这些都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办学的物质基础。依托这些教学和科研优势, 我校重点建设了光电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程的构建是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 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武器。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对专业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专业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时至少有一技之精, 我校在光电技术方向开设了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原理与应用、光纤光学、光通信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在应用电子技术方向开设了传感技术及应用、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电子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 力求整合出具有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

第三, 增加选修课, 强调个性发展。事实上学生的先天素质、个性特征和从业意向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 为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因此, 在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设置中我校提供了光电子技术模块、激光技术模块、应用电子技术模块等多种模块并且是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以上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 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新时代对光电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 一进入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 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 毕竟除少部分需研究外, 大部分基本的产品设计与制作工作是做出来的。调研发现, 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其实这只要通过在大学期间有一定的在校实践与社会实习实训就可以做到。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教学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集中整合,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要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强调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4]。因此优化实践体系, 构建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培养应用创新类人才的关键。

根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 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 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即基础训练阶段、提高阶段、实战训练阶段和生产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 这一阶段的主要实验包括:企业文化与专业认知体验实践、工程训练、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工艺实习等。这一阶段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

第二阶段———提高阶段主要面向大二学生, 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与EDA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光学基础实验等。第二阶段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提高阶段, 重在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的能力。

第三阶段———实战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三学生, 这一阶段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光电系统设计实验、光电系统设计实训、光纤通信基础实验、双筒望远镜光学系统设计、发光器件设计实验等。第三阶段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 重在培养学生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主要面向大四学生, 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等。这一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桥梁, 必须让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才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介绍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区域人才需求的状况所进行的初步探索。当然,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校会就怎样培养出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怎样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

[2]王宪魁.政府工作报告[N].黑龙江日报, 2011-01-16.

[3]傅越千.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3) .

上一篇:活动固定联合修复论文下一篇:老年人住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