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2024-06-25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精选12篇)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1

1 参加专业学习, 课程改革

没有专业的教学现状和课程改革要求研究不专业。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问卷调查小组讨论, 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调查方案, 以及具体的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电子技术专业的企业应用需求, 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并评估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适应和就业分布稳定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 专业经验和研究生院的评价。电子科技大学实习 (培训) 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师和学生的设施和设备状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议。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动机和学习动机学习, 为自己、为未来的评价。

通过研究了解以下信息:从未来的业务需求:未来3年, 大部分企业 (55%) 说他们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维修, 装配, 测试, 质量检验等四个方面:企业, 为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线。电子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学应用的核心要素:企业的需求和职业能力和毕业生的质量,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工作是排在第一位, 占比达到80.3%。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企业道德和员工的能力要求是很清楚的, 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课太多, 在实践中很少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课程的毕业生的两个学校的问题, 是一个专业理论课程实践的太多, 太少, 在55%的比例;

2 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 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 “头脑风暴”的工作, 项目, 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 建立了“装配, “组装”到“, “检测”, “调试”, “检查”五, 类型, 明确的元件形成, 查排名, 15个任务, 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 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 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 制造, 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 专业的应用, 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 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 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 电路图的阅读技巧, 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 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 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 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和步骤的优化, 布局和结构, 拓展专业方向

3 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3.1 依据核心技能, 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 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 (或核心技能) 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 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 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这里和你讨论。

(1) :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 和专业的培训课程, 纯粹实践问题。

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 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 “电子技术”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 教学计划, 教学的发展任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 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 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 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 :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 如何更好的?

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 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 突出的新技术, 新技术和新方法, 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 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 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 PCB生产, “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两个, 两个软件和硬件, 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 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 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 企业, 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 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 达成共识, 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 组装和调试电路, 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 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 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那么, 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 学校和专业,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 特殊的课程, 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3.2 团队分工协作, 编写课程标准。

(1) 经验, 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 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 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 课程改革的经验, 与写作课程标准。

(2) 资源的整合, 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 行业专家, 目前的教学, 基于尊重认知规律, 根据行业专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 学校队五分, 选择专业的特点, 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 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 过程和方向, 但思想内容, 完整的格式, 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 有一些分歧和争论, 最后作出调整。

3.3 专家指导, 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课程专家, 行业专家的第一稿, 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他们提出的修正案, 该小组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该研究项目, 开发过程是一个专业, 专业发展, 专业教学指导。课程改革, 需要尝试和探索, 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技工类院校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设想建议, 并根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二苓;贾春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J];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2]盛新;;矢量图像处理与应用 (ILLUSTRATOR) 课程能力本位教学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年05期

[3]王佳琳;;新时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7期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

章程

(初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经???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批准,???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研究协商,特制定《???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

第二条???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隶属于???省教育厅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主管单位是???省教育厅,并接受其领导和指导。

第三条制定本《章程》的主要目的:加强成员学校和本专业课程改革负责人的协作,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互通课程改革进展信息,共同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联合攻关探索???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圆满完成省教厅下达的课程改革任务。

第二章任务与职责

第四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1-

准相融合、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适应重点产业需求,办学基础扎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其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开发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坚持“教、学、做”合一开发核心教材;开发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全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本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第五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是:

1、制定???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按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加和推进本专业课程改革,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3、组织召开课程改革有关会议。

4、组织成员学校间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

5、宣传国家课程先进经验和理念,并在成员学校该专业率先开展课程改革,并带动本校其他专业开展调和改革。

6、接受并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安排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运行机制

第六条???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由课改牵头学校、参与学校、行业企业组成,各成员单位分别推荐一名负责人作为工作委员会成员。工作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3人,委员若干人。按省教厅要求,牵头学校作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参与学校和行业企业推荐,其余参与学校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作委员。

第七条???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享有以下权利:

1、会商重要决策、重大活动、重要事项等,享有表决权和建议权。

2、有权参加课改的各项工作,并知晓所有信息。

3、有权享有为成员单位争取的各种政策和资源。

4、有权享受和获得、使用课程改革各共享资源。

5、有权享受课改的各项成果和荣誉。

第八条各成员学校应承担的义务:

1、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努力推行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

2、遵守章程,执行委员会决议。

3、积极承担委员会布置的工作,并按时完成。

4、各成员学校应当向本校承担课程改革工作的负责人、教师支付一定劳动报酬。

5、每年按时交纳课程改革工作经费三万元。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九条课程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各成员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各种研讨、交流会议参会人员补贴,完成课程改革各阶段工作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补贴及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年薪补贴,其补贴金额由课程工作委员会协商决定。

第十条课程改革工作经费由成员学校组织管理小组实行专项管理。收支两条线,单独建账,每半年向委员会全体成员通报一次经费使用情况。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一条对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现的纠纷,本着友好合作原则协商解决,协商未果者,提请???省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和省教厅裁决。

第十二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归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

第十三条本章程由本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通过后实施。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3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输入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人才质量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对于学生技能要求较高的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但是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而企业恰恰需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这就使得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不符。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必须要对当前所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对此,下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高职的教育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首先,高职教师需要学会进行核心内容界定。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学会根据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确定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加强与企业进行合作,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此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1]。其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培养,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学生与教材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项目法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也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首先,根据行业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来看,他们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一方面对系统故障诊断、检测方面具有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电子装置的改装及调试等方面也有着大量的需求。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看,高职教师在确定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时候,应当倾向于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其次,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方向以及教学体系的特点。从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看,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倾向于研究汽车系统以及相关元件的运动原理、检测,而这些研究内容全部都要建立在汽车电子技术基础上。另外,从教学体系的特点来看,高职企业电子技术专业要求机电结合,实际教学中主要是以电控新技术为主体,涉及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但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是机械结构知识,其他的机、电、热等学科的知识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并不是特别深入。针对这一特点,高职教师在对汽车专业技术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应当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只是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不会将相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高职教师在构建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加强与相关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学习。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可以更加了解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3]。此外,教师在确定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劃分出核心的理论课程以及核心技能课,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特色突显出来,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核心的课程,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具体的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关键的理论知识以及核心技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为了能够向企业输入高质量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对行业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进行调研,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定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黎明,陈静,张彩云.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06):105-107.

[2]郭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四年制教学改革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11):278-280.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4

结合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及我校 (长春工程学院) 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被选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按照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对试点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电子学会将电力电子技术表述为有效地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和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工具实现对电能的高效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 凡是需要电源的地方, 或需要运动并对运动进行控制的地方, 几乎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的课程。目前, 电自专业的电力电子课程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不多

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即在器件基本结构、原理和特性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典型电力电子拓扑原理电路, 分析电力电子电路换流的物理过程、波形特性、从而得到各种电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楚、工作理分析透彻, 缺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电力电子器件上, 只分析了变流电路的原理功能, 忽略了变流电路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大篇幅的变流电路理论分析和计算, 枯燥乏味,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应用知识介绍的很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 也不能及时了解到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及实际应用的联系, 很难认识到这门课程对本专业的重要性, 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才能保障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 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 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 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 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 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所涉及的都是功率器件、三相电源及示波器等, 费用高、且容易损坏, 实验时一个器件损坏就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这就直接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中的能力培养, 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1)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 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本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从能力培养出发,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4学年) 模式采用3+1基本框架。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 累计1年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检验等实践。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之后, 课程总学时有所减少。非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 其中理论课40学时, 实验8学时, 习题课8学时。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总学时改为48学时, 比原来少了8学时, 相应的教学大纲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总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 适当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要保证实验学时, 教学大纲调整为理论课36学时, 实验10学时, 习题课2学时。理论课的学时数减少了, 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根据教学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 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根据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 设置符合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 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题, 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融入工程背景: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时有很大优势的直流输电技术, 其送电端的整流阀和受电端的逆变阀都需要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需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才能得以实现;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 现在也开始大量的应用电力电子装置来实现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 (TCR)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TSC)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有源电力滤波器 (APF) 等) , 这些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更为优越的无功补偿和谐波补偿的性能;直流电源和不间断电源 (UPS) 能够用作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保护电源、事故电源和备用电源。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用到什么地方, 并与其它专业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给学生建立起电自专业的宏观概念, 培养其工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感、学习兴趣, 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减少而内容没有减少的矛盾。

(二) 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的设置上, 删减了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 增加了综合性实验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中, 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 部分电力电子实验按传统的方式在实验室的电力电子实验台上实际动手接线进行;部分实验让学生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仿真实现, 利用模拟元件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 既不担心元器件被损坏, 也没有任何危险, 学生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线路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先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用的电路模型, 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 记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电力电子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考核办法的改革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偏重期末考试, 只要期末突击复习, 基本就能够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创新, 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极为不利, 所以需要改进考核制度,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 平时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实验成绩和作业成绩组成。学生只有按时出勤、按时完成作业, 认真完成实验才能取得好的平时成绩。这样保证了学生能够按时出勤、上课时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课后及时复习, 巩固学到的知识;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试验,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既防止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 期末突击的弊端, 又全面考查了其综合应用能力。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 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期末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试卷的知识点尽量覆盖大纲要求的全范围, 并在试卷中适当增加带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题目, 使学生不能靠单纯地背诵课本的理论知识就能满足考试要求, 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实际工程背景, 提高其从工程背景中提炼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试点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 2013.

[2]高为国, 董丽君, 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3]王玉昆, 张勇.检测技术, 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任立红, 李晓丽, 刘浩.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电子商务专业改革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已不断涉足电子商务交易中来。据报道2012年双十一支付宝交易额已达191亿,年交易额破万亿。这无不触动传统行业的神经,万达集团进军电商,斥高薪揽电商人才,为电商CEO开出200万元年薪。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八成电商企业缺人才,据介绍,目前,武汉市中高层技术及管理类岗位的月薪为6000元以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spm=2013.1.1000126.21.oWQ7Xx

主要培养四方面人才,实训课程如下: 1.运营人才

a)《电商产业分析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b)《淘宝平台解析、淘宝工具应用技能培训》 c)《电商实战之营销推广》、《电商实战之平台体验分析》 d)《电商实战之客服管理》、《电商基础能力测试》、2.美工人才

a)《电商美工基础与视觉营销》

b)《产品图片处理技能训练(抠图、修图、调色)》 c)《首页设计训练》 d)《商品页设计训练》 e)《活动促销页设计训练》 3.物流人才

a)《电商产业分析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b)《电商物流知识架构》 c)《网店仓储物流管理》、《电商逆向物流管理》、《包装训练》 d)《B2C物流管理实务》、《常用仓储物流操作实务》 4.客服人才

a)礼仪

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强调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课程功能的改变必然要求课程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课程结构存在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需要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进行调整。因此,必须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同时,课程改革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生需要现代化的课程内容。因此。要求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重新确立每门学科领域内的精华内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目前,受到诸如学校硬件设施、教学时间、课程安排等很多条件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的问题十分突出。笔者所在单位的课程改革已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在教学过程中正逐步尝试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要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的教学节奏,主动学习,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初学电子专业基础课,很难将理论知识理解透彻。与其按照教科书生搬硬套。不如直接给学生展示电路的应用,让他们观察现象,对原理做一般性的介绍,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再去传授知识就比较容易。这样,有意义的教学形成正反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笔者尝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涉及电工电子学中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整机、电子测量等相关知识,并按照学生认知的顺序进行安排。本文以多谐振荡电路为实例,展示经笔者进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与同行分享,并求得批评和建议。

1.原理图认识。中职学生对于原理图的认识较为困难。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先前的认知不足。加之对中职生而言,社会需求还远没有到达原理分析这样的高度,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对原理的认识只须限于一般性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对原理图的认识也可只作简要叙述。比如常用的晶体管多谐振荡电路由两个晶体管反相器经RC电路交叉耦合接成正反馈电路组成,两个电容器交替充放电使两三级管交替导通和截止,使电路不停地从一个状态自动翻转到另一个状态,形成自激振荡,从三极管的集电极可得到输出矩形脉冲。如果在集电极处安装红、绿两个发光二极管,则这两个红、绿灯将交替闪烁。诚如前述,学习之初,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电路的原理仅做了一般性地介绍,可顺便介绍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待他们动手实践并观察结果之后,再回过头来理解电路的原理,会显得容易一些。

2.PCB版图识图。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让其接触实际操作训练。同时,电子专业中职生更应把PCB版图识图列入动手前的准备工作(PCB版图即PCB板背面铜片的布线图)。现在的任务是如何由学习电路图进而学习PCB装配图,即如何根据原理图将元器件画在版图的相应位置。这个过程完全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如一块铜片上所有的焊盘对应的点都是等电位点。识别PCB版图时,尽量按照电路图元件排布顺序及特定元件的引脚特点来逐一识别元件安装的位置及极性。在正式安装前,要求先将元件画在对应的焊盘之间,即完成装配图。画装配图时,可抓住特定的焊盘优先考虑特殊元件的位置,比如根据焊盘排列特点,焊盘位置和三极管三个管脚类似。可以初步判断此处安装三极管。这样,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示。自主学习,学生逐步掌握PCB版图的识别,即掌握画装配图的技巧。

3.安装元器件。学生根据正确的装配图,安装元器件。此时方为真正开始了操作,学生也是跃跃欲试。安装前,说明工艺要求,如结合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知识检测元器件的好坏,待所有元器件检测良好之后方可进行焊接;焊接时,注意焊接工艺,包括烙铁的使用、元器件焊接的高度、焊点的控制,等等。要求完成的安装实物既要美观,又要保证电气性能良好。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讲解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练。在焊接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规范作业。同时,要以工厂的要求对待学生,如统一着装,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感觉。完成焊接后,学生看着各自的“作品”,滋味不一,既有一些满足感,又会有一份担心,不知自己的焊接工艺能否过关。此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应有针对性地点评,及时帮助他们理清要求,调整情绪。经过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点燃。都希望自己的焊接水平能够改进,争取“生产”优秀的产品……学生经过实践,体验了动手的艰辛与愉快,逐步熟悉了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身体和心理上都经过了一次洗礼,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

4.测量。很多学生完成安装后,往往会问教师:焊接结束是否代表整个学习的结束?怎样判断焊接的电气性能是否良好?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测量这一环节。用万用表、数字示波器及直流电压源,对完成的电路进行通电测量。在电源端施加9V左右的直流电源,观察红、绿两个灯的变化情况,以此初判电路电气性能的好坏。然后,再测量相关点的电压,两个三极管集电极的波形等。测量前,应教会学生使用万用表、直流稳压源及数字示波器,使之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最后,再结合原理图,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至此,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

5.用ProteI画图软件进行原理图与PCB版图的制作。Protel软件是电子专业常用的绘图及PCB版图制作的工具,学生学会使用该软件是电子专业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在前述一系列学习的铺垫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记忆犹新,进而兴趣倍增,收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对整个软件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画出不同的原理图。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让学生根据PCB版图,自己动手制作出相应的PCB电路板。

电子专业课程改革浅析 篇7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通过校企合作, 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具中职特色, 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电子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改革目标

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形成明确的培养方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扩大应用性层面, 建立有技术支撑的专业课程;与优秀企业合作, 形成职业技能培训多层面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改革, 实施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完善教学实训设备, 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 构建“师生角色企业员工化、教学环境生产现场化、教学过程生产工艺化”的企业生产氛围。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面向电子生产一线岗位操作与电子技术应用等相关职业岗位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通过校企合作, 以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等信息为引导, 科学、准确地确定专业角色与功能, 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

二课程改革内容

1. 教学模式

实施“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填鸭式”,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 在课堂上学习电子理论知识, 学习操作技能,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致教师教学费时费力, 学生难以理解, 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灵活变换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 同时模拟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工作环境,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教、学、做”一体, 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 课程结构

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完成教学方案。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从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 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 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综合化、模块化, 既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 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 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更能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课程设置建立核心课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对教学内容做重新整合, 形成核心课程, 并编修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线的校本教材。

将原《电路基础》《电子技能训练》《电子元器件与工艺》等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 形成基础模块《电子技能基础训练》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将原《模拟线路》《数字线路》等课程相关知识进行综合, 形成《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基础》技能模块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将原《电子仪器》《传感器》等课程相关知识进行综合, 形成《综合技能应用训练》模块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体现了本专业的核心内容。核心课程要尽量丰富, 要体现较宽的专业面, 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能体现本专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 起到基础“骨架”的作用。

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 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 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 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采取“学习—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走工学结合之路。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第一, 在知识领域,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虚拟工艺、动态示教等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方法, 结合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手段, 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4. 评价方式

不再用传统的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 考试分数高低的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劣, 而是更加重视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实行过程考核方式, 建成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以企业用工标准、行业职业技能标

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 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在中职学校普及与发展开来。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引导学生在具体中总结事物的本质, 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自信心和兴趣的独特优势, 成为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为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统一思想认识, 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那么, 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育技术对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情况究竟如何?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对柳州市一职校、柳州市二职校、柳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柳州市商业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180份, 有效问卷176份;发放教师问卷50份, 收回47份, 有效问卷47份。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命题:您认为多媒体教学对您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多选)

数据显示, 88.6%的学生觉得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 使课堂生动活泼,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图、文、声等多媒体元素能够有效吸引中职学生的眼球。此外, 67%

准和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 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去考评学生的能力, 即使是理论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 如果较善于动手实践操作, 也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与定位。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措施

1.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认真分析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和核心课程, 使课程建设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需求。

2. 培养专业教师

加大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 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技能水平。

3. 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完善教学内容, 既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优化课内, 强化课外”等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特点

课程改革的特点: (1) 打破原学科体系,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2)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场所上统一、教学组织上一体化; (4) 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目前,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 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 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材) 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 (本科) 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 (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 , 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 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 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 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 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 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 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 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鉴于这样的目标, 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 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 正如姜大源所言, 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 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 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 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 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 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 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认知内驱力 (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 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 一般说来, 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 (事实与概念) 和“为什么” (理解与原理) 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 , 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 这样, 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 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 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 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 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 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它将“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 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 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 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 (职业) 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 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既然是教育, 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 无论是什么知识 (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 的掌握, 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 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 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 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 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 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 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 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 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 越突出”。由此看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 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 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 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 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 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 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 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 同样也需进行分析, 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 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 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 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 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 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 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 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 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 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 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 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 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 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教师描述任务, 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 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 学生完成行动, 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奥苏贝尔还提出, 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 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 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 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 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 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 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 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 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 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 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具体实施中, 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 (职业) 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 (EWB) 、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 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 (第1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 (2006-08-21)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6/08/20060821082550.htm.

[6]王本发.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4) .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8]吴必尊.浅谈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OL]. (2010-10-27) .http://www.doc88.com/p-67211053820.html.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9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难以做到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必须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内容体系

1. 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产品及其实现又具有多样性,因而除了要达到专业课课程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为此,课题组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构筑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基础理论教学、选题及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印刷版设计与制作、组装与调试和总结报告撰写。“层进”即学生在每一个设计环节通过指导老师认定达到该环节的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环节的设计工作,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继续进行本环节的设计。“循环互动”指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进度报告的形式进行探讨,学生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转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和探究的体验,提升了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培养了研究之风和团队意识。

2. 更新内容体系。

课题组在更新内容体系方面,倡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1) 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课题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思路是:强基础,宽视野,勤动手,培养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团队人员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达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共识:知识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2) 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课题组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实践是工程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回归工程,必须加强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方面,必须培养学生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分析电路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能力。改革现行“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工程实际,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以往,综合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设计报告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完全由教师指定实验题目,实验室规定元器件的综合课程设计缺乏完整的过程训练,也缺乏一个全面的基本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只重视设计报告的撰写,抄袭严重;不重视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选题,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这种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束缚了学生的能力、才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对“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1. 修订培养方案

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很可能与少数专业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设计难度,学生会因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得“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课题组对培养方案中的开课时间做了适当的调整,对课程的理论课时进行了调整,即减少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践课时。

2. 改革设计选题

改革教师指定设计题目的弊端,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命题分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第一层次,基础型。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设计内容。第二层次,提高型。设计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主要部分由教师给出原理框图。第三层次,综合型。其题目来自工程实际,难度大。它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从查找资料,到设计方案的确定、选择器件、安装调试、查找故障等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训练。实践发现:能完成这部分综合型设计题目的学生大约15%左右,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

教师选题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 选择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使题目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 选择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课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实际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线路设计、选择元器件、电路安装调试,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充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课题内容要注重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课程设计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4) 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集成电路,特别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某些专用芯片 (如模拟乘法器、锁相环) 作为电路的重要构件,体现现代电子电路设计是各种集成电路构件组合的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相结合,以数字电路为主,软硬件结合,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符合现代电子电路结构的发展方向。

(5) 结合专业需要、专业特点的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

(6)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积极鼓励学生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较大的设计题目,当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定设计题目和任务,教师审定合格后便可实施。

3. 优化设计方法

综合课程设计以往的做法是根据电路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设计初始方案,确定原理框图,计算各元件参数,画出电路图,然后进入实验室搭接线路,先接好各单元电路,然后进行整体调试、调整参数。这种方法不利于规模较大的电子系统设计,容易损坏器件,设计调试周期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进行理论设计时要求学生尽可能采用EDA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及仿真,充分利用学校的EDA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资源,使学生掌握EWB、OrCAD及PROTEL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在设计完成时提交仿真的电路模型及仿真结果。这种做法使学生掌握了电子系统的全过程,减小了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损坏,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改革考评方式

以往,综合课程设计主要以设计报告确定成绩,抄袭情况屡禁不绝,不重视综合课程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行课程设计全程考核机制,即在整个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导师都对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每个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设计报告成绩作为卷面成绩,电子作品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电子作品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对不同层次的课题,用难度系数加以区分,综合型难度系数最高,提高型次之,基础型最低。最终的设计成绩为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乘以相应设计课题的难度系数得到,评分标准见表1。

教师按设计任务书要求,验收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评分。作品验收主要检查设计系统的功能是否实现,并就设计的相关问题以答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设计作品所占的比例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起步阶段可适当调低,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然后逐年加大比例,鼓励学生做出实实在在的作品。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这几届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设“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摸索出以下规律,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精讲多做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和介绍仿真软件的使用,教师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特点跟踪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时学习新理论,掌握新器件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应用,课堂讲授时间不宜太多,而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在做中学,实际动手更有直观感。

2. 知识系统化

以往,常有同学抱怨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东西。主要原因是大学几年来学习的知识相对零乱,学生自己没有去梳理导致知识不够系统化。开设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去梳理大学所学的知识,并逐渐使之系统化,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3. 让教学贴近实际

如何让专业课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一直是工程教育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可以使专业课教学更贴近工程。

4. 重视实做

仿真不能代替硬件工作,应从电子器件手册开始,了解其元器件性能使用范围、特点,而在实际电子系统的调试过程中需要解决干扰信号、接触不良等问题,这是在计算机仿真中是无法碰到的,而在实际电子系统设计中经常碰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建立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得到加强,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改革应紧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次改革,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在2008年参加的省部级和国家级相关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5) .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虹, 王建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4) .

[4]虞未章.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61) .

[5]马艳珍.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51) .

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讨 篇10

一、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大多属于演示、验证性实验。很多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差,毕业工作后很长时间不能独立顶岗,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负担。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也开始适当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开设,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到底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还要打个问号。实践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 实验设备的不足与闲置

不足与闲置是两个含义相反的词汇,却恰恰反映了实验设备在许多职业学校的现实情况。不足,映射了许多学校由于实验实训消耗过大不舍得投入过大,其实有设备,但设备数量严重不足。而闲置,则映射了许多学校买了先进的设备,使用率却不高。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没有找到使用的有效途径。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职业技术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层次决定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复杂的工科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及时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巩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也仍然处于推广阶段,短时间内普及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改革探索

表1反映了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应开设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在教授课程之前首先对课程的定位做到详细了解。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是针对大一刚进校的学生开设的,为了让新生对本专业有所了解,起到的是入门作用。因此,电子工艺要学生掌握的就是熟练焊接技能,熟悉电子产品组装流程,对原理知识只需做到了解即可。电子产品整机组装课程则是针对大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能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巩固。除此之外,每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束之后都会相应地开设对应的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譬如,数字电路课程结束后在学期结束前会开设数字电路综合实训,学生通过一个交通灯或者抢答器的项目训练,来巩固和加深数字电路的理论知识。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完全实现,但是通过这种项目训练教学同样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人经过工作以来的专业实践课教学探索,发现以下方法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和项目教学法相辅相成,可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有益的补充。

1. 教学媒体多样化,返璞归真,化整为零

示教板的使用,返璞归真。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代替了以往的老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是实验实训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形象,更是需要实际测量或者维修的。特别像电子工艺和电子产品整机组装,是以一个产品的形式出现的。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在开设这样的课程,组装收音机、万用表以及电视机等等。我们要清楚的是从电子工艺到电子整机即从收音机到电视机,不仅仅是产品的改变更是要求的改变。组装收音机要大家学会的是焊接是流程,组装电视机要求大家的是测量是调试。如果仅仅是将电视机组装完成很简单,但如何教会学生去测量参数去检修故障却是棘手问题。电视机示教板的形式易于测量演示,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示教板价格很贵,但是由于实训所用电视机是比较小的,因此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示教板,在提高效果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化整为零,将电视机电路重新制板,各功能部分分开组装。电视机电路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电路,而一个产品的组装电路板不会去考虑教学的需要,更不会将电路不同功能部分分开组装。化整为零,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视机各部分电路原理,学习测量、调试以及维修方法。

2. 自主开发,因材施教

职业技能训练多用项目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自主开发一些实验实训项目,结合教学所需开发一些实验实训板。譬如,数字系统设计和P L D应用技术综合实训以及实验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使用购买的实验箱,但不同的实验箱各有其优缺点。实验箱功能比较全面,电路比较复杂,而专科学生对实验箱的使用可能只有其一小部分。电子设计竞赛,就暴露出了大部分学生的重软件轻硬件的缺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制FPGA开发板,也可以满足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而且更能使学生对硬件电路的结构有更深的了解。同样,在P L D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布置整体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电路组成,编写代码,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将如何实现任务的思想以流程图的形式告诉学生,他们就会比较容易上手,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去做。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3. 项目分组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传统的教学是在一周的实训课程中,让所有的学生做同一个项目,这就导致有个别学生抄袭偷懒的现象出现。项目分组的方法,则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组做的项目不同,根据项目的难度及进度来评分。我在数字系统设计实验最后几次课,对学生采取了项目分组设计的方法,学生共30个人分成5组,分别来完成1个各不相同的项目。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运用合适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关键性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再学习和升华的关键。加强实践的环节是学好这门专业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电子技术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示教板的研制与使用,自主开发实验板等方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项目教学,示教板,自主开发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11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汽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56-02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汽车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使得汽车技术在安全性、环保节能性及智能化等方面日益提高,可以说汽车电子技术已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目前,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及汽车检测维修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从事汽车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维修保养等工作。鉴于社会对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该课程的补充和深化,《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的现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结束后,安排有两个星期共52个学时的实训课。然而,该实训课程的实训设备和师资一直依托于机电系,由于实训设备并非汽车专业专用,而且实训教师多半从事机电类专业教学并没有汽车专业背景,这就使得实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切实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二、三项改革措施

1.建设专属于汽车专业的实训室

在建设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室时,可以依托现有的汽车电气电控技术实训室,将一些汽车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等调用到电工与电子实训室使用。添置新的实训设备时,也可兼顾后续专业课的使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将会提高,并不会造成太多的资源浪费。

2.建设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实训师资队伍

汽车专业虽然不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但近几年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一直很不错,在校学生数也可达五六百人。但是,长期担任本实训课程且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只有两人,只有培养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才能让本实训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目前的问题是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对电学不够精通,而精通电学的教师又不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无论将哪一类教师培养为本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设置适合汽车专业的实训项目

实训内容的选择及实训项目的设置,是本实训课程能否为后续专业课做好服务的关键。本着突出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与汽车电气及电控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可将后续专业课中涉及汽车电气设备或电子控制模块的内容引入本实训课程中。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思想和对专业的热爱;二来可以使学生增强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减轻后续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使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其他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训项目初步设想

笔者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4大类实训项目,以期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服务。本实训课程设计为52学时,前提是学生已完成《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的学习,且做过一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验,对数字式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仪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基本使用方法。

1.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基本电路元器件检测

以掌握数字式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能熟练使用数字式万用表进行电压、电阻、电流等物理量的测量,并能利用万用表对一些常用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线圈或绕组、二极管、晶体管等)和电气线路进行检测;能熟练使用示波器对信号进行观察和测量。计划为5学时。

2.汽车常用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的检测

以掌握汽车常用电气设备或零部件的检测方法为主要目标,可考虑的电气设备或零部件有点火线圈、起动继电器(或喇叭继电器)、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汽车交流发电机(包括定子绕组、转子绕组、电刷、整流器)、电子式电压调节器、起动电动机(包括电枢绕组的、励磁绕组、电刷、换向器等)、起动机电磁开关、电子式点火控制器等。可考虑的传感器有线性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或进气温度传感器)、电磁感应式转速传感器、霍尔效应式转速传感器、光电效应式转速传感器等。计划为10课时。

3.部分汽车电气线路连接与检测

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汽车电气线路让学生进行线路连接与检测的练习,可供选择的有喇叭线路(带喇叭继电器)、汽车转向灯线路、鼓风机线路(带调速电阻)、刮水电动机控制线路(永磁双速电动机,带间歇继电器)、电动车窗用电动机控制线路(电动机可进行正反转)。计划为15学时。

4.汽车应用电路实例制作

挑选几个汽车电气电控技术中用到的电子电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和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可考虑的电子电路有LED检测试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理解和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整流、滤波和稳压的基本原理)、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晶体管或555时基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应用)、汽车氧传感器浓稀指示电路(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或充电系电压监视器(窗口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汽车密码锁电路(逻辑门电路的应用)等。由于学生没有制作电子电路的基础,在本实训项目前应安排学生进行焊接练习。设计为22学时。

汽车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必须以汽车专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实训设备及实训项目的设置可使该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这三方面的改革和进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汽车专业教师的不断思考和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韦蔚萍.高职汽车电工电子课程项目实践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2).

[2]宫迎新.《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题目设置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31).

[3]任坤等.CDIO指导下的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

[4]陈安等.电工电子特色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

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 篇12

关键词: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各大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非电类的学生不太明白该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开设目的, 认为自己的专业与电路无关, 以后也不会用到这些知识, 这就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不愿意认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时, 这门课程的总学时不多, 但内容却涵盖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个部分, 这对教师授课和非电类的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探讨。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市面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很多, 从目录上看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一样, 但是仔细翻看在内容的编排和对知识点介绍的深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非电类专业的学时不多, 一般总学时为72学时, 理论课学时为56学时, 实验课学时为16学时。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较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所以挑选一本合适的、满足课程体系要求的教材非常的重要。笔者尝试用过几本不同的教材在非电类专业中教学, 最后发现学生使用秦曾煌编写的《电工学简明教程》得到的教学效果较好。

2 根据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 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 我校每年都有几千名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于不同学科学生 (比如工商管理专业与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 的基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和深浅度要有所区别。教师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知识按内容相关性划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知识三个知识层面, 每个知识层面又由多个在课时和内容上要求不同的模块组成以满足不同专业的课程需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编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突出课程重难点。

同时,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面广, 定理和公式多且不易于记忆, 不记住定理和公式又无法解题,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清概念和原理, 对于教学中的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复杂推导要学生理解透彻,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知识点、记住知识点。教师最好在每一章结束时把重点掌握的定理和公式归纳成容易记忆的表格, 要求学生记住。同时, 教师应该加强课堂上的例题讲解, 有意识地强调相关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性, 并布置一些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总之,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讲与练的尺度, 避免灌输式学习。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授课形式应多样化。教师应该灵活运板书和多媒体的各自优点, 并结合自己的肢体和语言来表达,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引入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仿真计算, 分析仿真结果,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且比较难学, 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一定的信心, 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增加选做实验项目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目前,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各大高校的推广,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需要建立一个与其相应的开放式实验制度。在开放式实验模式下, 实验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的惯例, 综合型、设计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必须占一定比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校园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实验项目, 改变了过去教师统一安排实验的固定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给予了学生较为广阔的思维和个性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宏, 曹伟.浅谈电工电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 2008 (10) .

上一篇:耦合响应下一篇:实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