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模式

2024-08-09

专业课程模式(精选12篇)

专业课程模式 篇1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导游词写作》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要求写作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本文探讨了《导游词写作》如何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近年来,传统的单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秉持新理念、学习新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在此前提下,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为隐性;而学生则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针对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用行动导向法对旅游专业《导游词写作》课程教学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二、《导游词写作》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导游词写作的格式要求及写法;能熟练地进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实地讲解;通过教学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 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同时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要自己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掌控该项目的进行。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导游词写作》课并不是脱离整个导游过程而单独存在的一门课程,要想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必须考虑整个旅游线路的安排,各景点的衔接等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结合前一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一个总体设计旅游线路的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检验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能力。

2. 使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任务”是其核心思想。目前,传统的教学法往往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知识被看成脱离于实践的抽象内容,教授也是在教室中,采取与专业工作任务相剥离的方式进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出来。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

《导游词写作》课程第一个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就是景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因此,在课前,由教师先确定项目任务。选取解说景点,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或索菲亚教堂等作为讲解对象。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根据不同景点,制定学习计划,由学生自行了解相关资料。当首要任务完成后,继而布置编写导游词及景区讲解的后续任务。

3. 运用角色扮演法提高行为技能。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发现其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

在学生完成导游词的前提下,指派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做游客。通过模拟导游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编写的导游词有何不足。为了加强效果,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转换身份。模拟场景可以是做全陪在车上致欢迎词或作为地陪介绍当地和所住酒店的情况;对游客进行良好祝愿等。让学生通过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写作导游词,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逐步养成工作所需的职业态度。教师在模拟后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及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 通过案例研究法提高知识理解灵活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要求学生写作导游词时,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对导游词掌握的灵活性,加深对导游词写作重点的理解。案例1:导游认真地讲解,但游客不感兴趣。作为导游应怎样调整自己的讲解内容。案例2:一位英语导游员作为地陪负责接待一旅游团。旅游团共13人,其中8人英语,5人普通话。导游应怎样进行导游讲解?案例3:面对不同旅行团,如学生团、教师团、商务团、新婚团、老人夕阳红团导游词有何不同?

学生利用个人经验和搜集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加强实训教学提高职业素质。

实训教学是指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最短的刚间内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旅旅游实训室,增加模拟训练,利用实训室营造模拟现场。还可以利用校内现有的设备设施,如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置身其中进行模拟练习。

三、结语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采用行动导向法讲授《导游词写作》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导游的理论知识能力,掌握各种导游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模式 篇2

摘要:谈起音乐学专业,当然要谈谈声乐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歌唱课程。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老师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对关于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高等学校;兴趣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歌唱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帮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歌唱课程。

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全国各大高等学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而音乐学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对歌唱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好奇歌唱课程,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有甚者,不知歌唱课程为何物[1]。学生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老师还是按照课标讲课,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听不懂,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同时影响老师讲课的进程。

(二)老师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大部分是教导学生歌唱技能,只有极少部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由于歌唱课程的特殊性,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但同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快的完成,也为学生学习歌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在音乐方面可以融会贯通提供思路。

(三)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和以往一样,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得这个老师真传[2]。但同时学生丧失了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丧失了接触其他歌唱方式的机会。学生不能接触更多的歌唱方式,就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哪种歌唱方式,也就不能更好的`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只能选择一种唱法。学生想同时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中的其中两种都不容易实现。这会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音乐学的兴趣,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步掌握歌唱课程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歌唱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老师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多关心、多辅导[3]。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把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整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视频,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上观看,尽快掌握,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保证课程按时进行。

(二)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老师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可以让同学们参加理论知识大比拼。只有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才能在未来遇到乐曲的时候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雾里看花。高等学校可以在歌唱课程中加入口腔知识的培训,只有了解口腔知识,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等等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嗓子,才能掌握科学唱歌的方法,才能保证音调的平衡,最后才能谈音乐修养高不高。

(三)优化授课的方式

高等学校要适当优化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几位老师,多接触几种歌唱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深入学习。后期也可以更换老师学习歌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总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当中,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唱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的唱法为次要学习对象。高等学校就需要设立各个唱法的大课堂和小课堂。大课堂是针对次要学习唱法的同学,小课堂是针对主要学习唱法的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学习多种唱法,为将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有拥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同学们多看、多听优秀的曲目,然后给出评价,老师在旁边辅助[4]。审美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这也需要学生要有耐心。音乐从来没有停止更新,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就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音乐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是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音乐的步伐。

三、结语

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人才。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学生的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歌唱,才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添加色彩。本次研究讨论受个人水平限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期待领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2016,11:204+206.

[2]周涵.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6,22:223.

[3]郑Z华,徐艳芳,邹婷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评鉴,,15:93-95.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学徒制的产生和逐渐推广,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此,介绍学徒制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对现今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学徒制的角度来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

学徒制;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8802

1 前言

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在学徒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和进步。我国的学徒制模式最早产生于古代奴隶社会,在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过程,学徒制模式也在不断的受到新的教育模式带来的考验,但它依旧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延续至今,并不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高职教育中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就最近的调查表明,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率非常高,比较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就业率高的现象下,也存在着离职率高的现象,大多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很快找到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暴露,往往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因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学徒制模式,促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各个国家及其历史阶段的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它主要包括: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认知学徒制。每一个类别的学徒制,都有其特色,在教育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针对教育发展的情况,加以区别,并运用到实践中。

2.1 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是指,在近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在手工作坊和店铺中师徒的共同劳动,也即是徒弟通过师傅的指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这一传统学徒制,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性的工作场地观察和学习师傅的工作过程,从而进行模仿操作,学习技能。

2.2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最先起源于德国,是一种提倡学校和企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对象不只是学生群体,也同样包括了企业的员工。这一学徒制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強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实践。因而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一部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表明,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要在全国试行并推广,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

2.3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主张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比较核心的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和任务的能力。

3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市场所需的会计人才严重脱轨,在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与本科的会计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以考证为主要导向,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现阶段,教师传授知识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将知识点分为几个模块,每节课给学生以口头的形式传授知识。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授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多;其次,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需求,教师在其课程教学模式可能偏重于传授理论,枯燥的理论知识会让课程非常无聊,往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因而并不是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目前,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评估。也很少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和对教师教课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进和检测,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不断革新,无法运用新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真正的调动课堂积极性,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更良性的交流和互动。

4 学徒制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发展

4.1 将校企合作推进到学生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中,强调企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不断推行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因而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的理论传授中脱离出来,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企业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人才要求,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需提出不同的意见。因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因而与学校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校企合作推进学生课堂,首先可以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内部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实践案例进行情境模拟、并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课堂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应该多听学生自己的意见,学校与企业一起共同为学生制定更科学高效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此外,也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张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实训之后,将学习成果以不同的形式与同学和老师共享。从而做到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这样能促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2 加强学生的实习活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在课堂为主,但是单纯的课堂传授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对高职会计的能力要求。因而要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签订相关合约,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般一个企业工作人员带领两个或三个会计专业实习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将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就业进行提前演练,以减少就业以后又失业的情况发生。

4.3 以学徒制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会计的综合素质

学徒制主要包括收徒、学艺、出师三个阶段。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对未来的就业取向都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性。以学徒制为主要手段,不断的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构建基于学徒制的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要以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导向,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和职业技能。再者要对会计专业的教材进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實践型会计人才。

5 总结

总的来说,以学徒制为主要基础,不断完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吸取学徒制的优点和企业合作的优势,能更好的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晖.基于认知学徒制的高职会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7172.

[2]欧阳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会计专业校企结合双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4):3639.

[3]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3,(16):2426.

[4]杜明明.中国职教人才培养新探索—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业教育,2014,(171):1819.

[5]徐培江,张洪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7071.

[6]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8):4546.

[7]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20):4647.

创新视角下旅游专业课程模式探讨 篇4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 但对服务的要求更加重视细节和质量。“有了竞争的市场, 就要有创新的思想”这是旅游院校培养人才的首要条件。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 旅游院校要不断深入用人企业调研, 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创新的思想指导下, 进一步改良教学模式, 为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1 迈好“三个台阶”, 专业管理序列化

稳定的专业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旅游人才必备的素质, 为此我们引导学生迈好“三个台阶”, 专业管理环环紧扣, 步步扎实。

(1) 入学期管理——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

每年新生入学前, 学校应从校园的标语、专栏布置到教师的美化, 都应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 为新生创造特定的专业学习环境。开学初, 向学生介绍本省本市旅游工作现状, 宣传旅游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描绘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 制定专业学习方案。由于专业思想确定, 学生两年如一日勤学苦练, 收效显著。

(2) 定期性管理——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学生专业思想基本稳定后, 如何让深化教育管理, 帮助学生迈好“第二台阶”, 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不失为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常识》、《旅游行业规范》等等。职业道德的培养,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练就成出色的旅游人才作了铺垫。

(3) 成熟型管理——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经过两年的熔炼, 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巩固, 职业道德不断增加, 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为使学生更加成熟, 毕业前夕, 我们着意引导学生迈好第三个台阶, 以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使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

2 开辟“三条渠道”, 专业教学科学化

(1) 根据旅游专业要求, 开设相应课程。

旅游业分为三个板块, 旅游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对于餐旅专业的学生, 按照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分配比例, 开设了“旅游英语”、“旅游概论”、“导游服务”、“中国文化鉴赏”、“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礼貌礼节”、“菜点酒水”等课程, 同时, 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专业思想, 注重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联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选购了资料, 充实教学内容, 增强了学生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2) 结合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实践表明:建立跟踪调查机制, 根据毕业生信息反馈, 调查教学计划, 是专业教学科学化的有效措施, 与每一届毕业生都建立联系, 进行跟踪调查, 定期召集他们回母校畅谈实践体会交流工作经验, 对母校教学计划提出建议、设想。通过毕业生实践中遇到地问题, 建议补充给学生横向性知识教学。

(3) 针对社会要求, 拓宽学生视野。

旅游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包括组织、应变、创新、观察、判断、交际等能力的灵活运用。职教学生因具有良好的能力基础和外向、好动、热情的天性, 容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和载体, 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 将专业学习融入文化活动之中, 既可发挥职教学生的优势, 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更能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完善其综合素质。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是专业教学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敞开校门,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 利用假期让学生到各大宾馆, 旅游景点去实践,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 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为“学以致用”打好了基础。

3 抓好“三个一”, 质量提高具体化

实践证明:练好“三个一”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旅游专业质量的基本保证, 为此, 把一流口才、一流计算机技术、一流专业技术作为每个学生的既定训练内容。

(1) 一流口才, 着力基本素质训练, 使学生过好“语言关”, 流利的中文与英法文对话是学生素质的表现, 旅游是国际及民间交往的主要窗口, 语言的正确表达是关键。

(2) 一流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在旅行社及宾馆各个部门的普遍应用。迫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技术。不但要掌握简单的运行原理, 还要掌握必要的软件知识, 这样既能保证工作能力游刃有余又能使学生头脑换新。

(3) 一流的专业技术, 着力业务既能培训。让学生过好“考级关”, 在第二年加大专业既能训练时间, 进入旅行社要学生具有导游资格证, 餐饮与客房的技能要领不但要掌握而且达到优质、优化。

4 抓好三种实习, 实际操作经常化

(1) 教学实习。

把上学中的一个学期作为教学实习时间, 到制定的实习场所, 布置有关的实习任务, 印发实习表格, 提出实习要求。实习结束后, 由带班师傅的签署意见。新学期开学后进行实习交流。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十一五”期 间,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中国要建设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以基本满足职业院校实训需要, 并逐步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实行资源共享。职业学校要依靠企业优势, 形成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教学条件先进, 实训设备和场地能够充分满足教育培训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立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企业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的培训, 将提供更加完善的设备和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大限度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职业教育服务。

(2) 参赛实习。

充满竞争的各类比赛是旅游学生特殊的实习形式, 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既能的极好机遇。每一次比赛, 对学生都是一种提高, 不但增强技能手法, 也提高竞争意识。

(3) 毕业实习。

抓住有力时机, 组织毕业生至各大宾馆就业前的实习, 增进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 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 为毕业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 培养合格旅游人才, 学校的教育方法及方向甚为重要, 不但让职校姓“职”, 还要职校在教育上站稳根基。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探索灵活、多样、开放的模式;在工作重点上着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教学规范措施的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 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 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机构。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旅游行业的服务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 对于高职旅游教育无疑是一种挑战。为了适应市场, 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人才应创设新型、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旅游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基础上, 探讨了适合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以“管理上序列化, 教学上科学化、质量提高具体化及实际操作经常化”等一系列的教学新思想为先导, 必将使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创新视角,职业教育,人才需求,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俞毅, 项亚萍.职业教育品牌的创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 2003, (6) .

[2]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 1989.

[3]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4]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5]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 1999, (3) .

[6]张岩, 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5) .

专业课程模式 篇5

本研究基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2l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和建立一种既接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与地方性医学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为完善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的问题和危机,明确提出要“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大局需要,通过优化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 业发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1.1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回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析总结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存在问题,界定本项目研究价值、可行性和相关课题的内涵、外延,并找到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1.2对比研究法

整理调研资料,总结国内外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分析制定出符合医学教育和新医改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了解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以找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调查和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 构想;最后,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 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体现了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本项目紧密围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教改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高度吻合医改需求,高度契合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2)融人文于医学一体,创新全程职业道德育人理念。本项目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将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实行纵向连贯、横向渗透,贯穿始终。使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为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项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其他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3结语

专业课程模式 篇6

[关键词] 文秘专业;教学双主动模式;存在问题;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106-02

提高文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与专业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的作用,并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和训练基础上,引用“教学双主动模式”的综合要素,即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与培养学习氛围、搭建数字化辅导平台和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提高“教学主动模式”在文秘专业课程中的实施质量,充分调动起文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终促进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我国行政企业提供优秀的文秘人才。

一 现阶段文秘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带有传统性和局限

课程设置带有传统性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落后,缺乏教学目标。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文秘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一直使用着传统的文秘专业教学教材,并以此为基础设置了教学课程,同时文秘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不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性,课程内容落后又有局限性,而且课程内容讲授的范围太过狭窄,学生可以自主选修的课程过少,学习知识面受到了限制,无法适应不停变化的人才市场对于文秘岗位的综合要求[1];第二,思想观念滞后,忽略实践操作。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树立好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性与理论性的文秘知识,忽略了实际应用和操作,使学生陷入了“知识概念性强、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糟糕境地,严重偏离了文秘人才培养的原始初衷和目标。

2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

大多数高校的文秘专业在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单一化、教条化的问题,且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虽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不少的高校对文秘专业的知识讲解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但最终只是把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般的辅助方式和形式化版块进行填充,把实践教学表面化,实践环节的测验与总结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考虑到文秘专业的学科复杂性和特殊性,并且没有站在文秘专业能力和文秘职业素养的角度,真正引用实践教学、实践试验、实践体会和实践评价,这样的做法使得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3 文秘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水平

在大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中,文秘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水平,并且文秘专业化的层次不高[3]。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师都以中文学科为主,并没有接受过正规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文秘专业技能与训练,且严重缺乏在现代社会中文秘岗位的就业经验和实践经验。就算高校中具有文秘岗位就业经验的教师,其经验也仅限于政府行政部门的文秘岗位,与市场企业上文秘岗位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故文秘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学习。

二 文秘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双主动模式”的策略

1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4]。故要想提高文秘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并培养出一支具有高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文秘人才队伍,必须对文秘专业教师进行严格要求,不但要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在企业内部从事文秘岗位的工作经验,专职的文秘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设置的文秘专业测试,还需具有文秘专业的资格证书和国家考评员证书。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校内部组织一些知识素养高和理论知识强的兼职文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授课和分类型教学的方式,文秘专业课程的基础讲解由学校内部专业的文秘教师进行讲解,而实践训练课程便可以由兼职文秘教师,或者文秘行业专家与行政企业佼佼者给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与指导。

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学生都存在学习底子差、个性化且多样化的发展特点,所以教师对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获取很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5]。所以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具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秘专业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讲解理论知识时精确化,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之间的顺序和逻辑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最后,教师要对该堂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行归纳与总结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解释。

3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氛围

文秘专业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和主体地位,在对文秘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前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氛围[6]。主要体现在: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与学习,把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二要创新课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更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要讲解的学习内容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如优秀案例点评、小组讨论、答案展示和团队互动等,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三是教师要主动创设教学情境与工作实际情境,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层次,有意识性、目的性的在课堂上展现社会上存在的岗位认知问题,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演练,对学生的知识困惑和心理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增强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文秘知识能力。

4 搭建数字化辅导平台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市场对于文秘岗位的要求是素质高、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文秘专业人才时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手段,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和搭建数字化的辅导平台。主要体现在:第一,文秘专业教师本身要加强文秘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学会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转换为画面精美、内容简单概括的PPT课件和FLASH,并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如电影、电视机及互联网,将书本上的固体文字灌输新兴的传播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秘专业知识的兴趣及内在学习动力,实现“教学双主动模式”。第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板块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文秘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把所学课程内容的相关资料与视频文件上传到平台中,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或者闲暇在家时都能开展自主学习,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获取到相应的专业学习知识。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5 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

在文秘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学基础,对学生加强实践教学,从单一化、追求量的教学评价转变为双向化、追求质的评价方式,最终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第一,评价方式结合质与量。质性评价是强调评价过程,量性评价主要针对评价的最终结果。第二,统一评价标准。因为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且不能仅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差好坏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实践教学进行总结评价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实习单位、实践过程、小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再统一好评价标准,最后对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秘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训练能力、文秘专业理解力和自身综合素养,从而在教育领域更好的实现“教学双主动模式”。

综上所述,在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教学化双主动模式”,不但能够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动性,提升文秘专业课程的实效性,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本文根据现阶段文秘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课程设置带有传统性和局限性、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和文秘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教学双主动模式”的具体策略,即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氛围、搭建数字化辅导平台和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以此来推动文秘专业人才适应激烈竞争与淘汰的市场,最终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一批优秀、具有高素质的文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亮,张立鹏.基于能力本位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67-169.

[2]温瑜.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的实践——以高职文秘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27-30.

[3]梁巧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秘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00-104.

[4]余永亮,李友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27-29.

[5]胡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文秘英语实训课程的设计[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110-113.

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篇7

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 随着国际教育科学研究和交流的深入, 教育界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上,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程门数多, 课程内容过多、过杂和过深, 个别课程甚至采用大专教材, 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加上学生的基础较差, 学生学这些课程效果较差。基于此, 我们选择了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研究, 我们确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时代, 一个人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 除要求自身具有渊博的学识外, 还应具备创业精神。根据这一总体目标, 创业教育应重点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上要做到教学思想以培养创业素质为主导、课程设置以创业要素为基础、课程内容以创新为本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计以创业活动为核心、考核评价以创业素质为标准。

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框架按创业教育课程总体目标, 我们将课程设置成职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三大类。 (1) 职业类课程:指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 如集中论述小企业的创办过程、发展战略、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的创业常识课程《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 集中反映我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故事的案例集《宝应职校毕业生创业风采》等。 (2) 专业类课程:指为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尤其是提高其专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其开发过程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材讲义的编写等。创业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所以创业教育专业类课程也应该突出实践性。 (3) 活动类课程:指为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而设置的课程, 它融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人格教育于一体, 一般通过课外活动或校外实践的方式进行, 主要包括考察企业、聆听有关创业知识讲座、举办校友论坛、进行模拟创业活动等。

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 通过反复实践摸索, 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培养创业意识新生入学, 第一堂课是“认识自我, 规划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刚入校的学生, 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 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未来的目标都很茫然, 如果不及时引导, 会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 很容易荒废在校的学习时间。如果引导仅是说教, 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而讲座则不同, 它及时地从科学的、理性的、现实的角度为学生剖析人生追求, 通过讲座,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奋斗目标。

围绕创业所需, 注重实用性一是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 重点围绕“创业者所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实用性、前瞻性等。对课本内容进行筛选,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大实训课份额。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入创业教育知识、能力相关内容, 让学生边学专业知识边了解行业信息, 取得双重收获。二是在职业类课程中, 开设《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课, 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人际交往与礼仪、创业心理激励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思想道德素质;开设《创业基础知识》课, 主要内容为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经济法律、创业基本程序、生产经营管理等, 重点培养学生创业实用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作为企业家所必需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 从学校、学生身边, 从报纸杂志中, 撷取创业的案例, 成功的、失败的都要选取。如《味高兴亡———一个小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彭震:从“创业输家”到“创智赢家”》、《李嘉诚的成功之道》等等。并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研究其成败的原因, 从而使学生们学到很多从未了解过的创业经验和教训。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假如是我, 应该怎么办?”为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调查、拟写创业方案打下基础。

模拟创业, 培养创业兴趣模拟创业是通过小游戏、小品、小设计等形式展开创业某个环节教学活动。如“筹集创业资金”教学设计, 就是让学生课前预先设计, 课堂上以小品的形式展示, 通过对创业过程实景再现来加深印象, 结合有关的思考, 提问解答, 分组研究讨论等,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同时, 学生的创业兴趣也得到提高。

市场调查, 提高综合素质为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我们开展了多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比如创业案例调查。让学生分组对本地的企业主进行调查访问, 听取和记录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回来后进行总结, 撰写调查报告和有关文章, 然后全班交流, 共同探讨有关案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调查活动结合案例分析法, 让学生分析自己获得的案例, 使调查效果得到升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 包括人际交往、团体合作。在分析研究过程中, 他们也同样能提高总结和概括能力, 对今后的创业大有帮助。在活动中, 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主, 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自行决定调查对象、自己完成总结, 有效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确立主体意识, 健全学生创业人格创业人格包括: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能接受锻炼和考验、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希望为今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等。健全的创业人格一般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是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三是构建起自己的职业理想。为此, 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在让学生更多地介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比如在创业案例调查中, 在课堂模拟创业中, 在小组活动和辩论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更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并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稳定创业教育, 进行师资培训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创业教育师资进行专门培训, 鼓励和选派教师参与创业实践, 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 交流创业教育经验,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水平, 稳定了师资队伍。我校自2004年开始, 先后选派了九名专业课教师出国培训, 多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并采取了多种措施,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暑假都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此外, 学校还经常邀请一些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 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 提高了我校专业课教师的创业能力。

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创业教育的实施, 我们已初步取得了成效。体现在专业课上, 机电班学生在实训课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 各项考证 (数控车、数控铣、普车、钳工、电工等中级证) 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左右。我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以来, 就业率一直稳居100%, 对口就业率达85%。同时还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的佼佼者, 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非常成功。如我校2005年机电专业某位毕业生, 现在上海航天局一个研究所从事检验工作, 2007年参与了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研制工作, 2007年“五一”期间被评为优秀员工。2004年机电专业另一位毕业生, 现成为北京凯龙万帮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某部门经理。这样的学生还很多, 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促进了创业教育在我校的推进, 学校里有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主要问题与设想

教材尚缺乏系统性为了开展创业教育, 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 但其中的内容有很多并不适用于我校的教学, 只能多套教材综合使用, 难免有系统性不强的弊病。而专业教学上目前更是缺乏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 任课教师只能根据现有教材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加大了教学难度。下一步我们将着手进行创业教育校本教材的研究和编制, 形成职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三合一的系统教材。

传统专业设置对创业教育的掣肘学生选择专业有很大的随机性, 有些学生并不是带着对本专业的兴趣来学习的, 在学习上多少有被动的表现。而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的背景应该是比较宽阔的, 它可能涉及目前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除机械加工外, 饮食、旅游、服装、电子技术、信息服务、农业等等都是职校毕业生可创业的领域, 但目前的创业教育局限于机电专业, 一时还无法整合学校各种资源, 进行综合性的创业课程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对此进行专项研究, 将创业教育全面推开。

创业实践需要大力支持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给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企业管理和经营类课程需要银行、工商、税务、环保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 学生模拟公司的创建和运行更需要得到这些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行业、企业要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支持职业学校学生前来见习和顶岗锻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企业、体验创业、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编写组.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海峰, 刘夏亮.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J].成才与就业, 2008, (8) .

[3]吴建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4]李昌权.高职高专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

GIS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地理信息科学 (GIS) ,专业课程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力提升培养水平的目标, (1) 地理信息科学 (GIS) 作为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宏观决策、行业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在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扩招的双重趋势下, 我国高校GIS专业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如何有效设置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质量成为众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高等学校GIS专业的一线教师, 依据近10年的教学经验和对GIS专业领域的理解, 本文试图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质量三个方面探讨GIS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 合理的GIS专业课程的设置

GIS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基础支撑, 合理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是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GIS专业的起源基本依据已有的三类基础专业发展而来, 即地理科学专业、测绘遥感科学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专业。 (2) 各高校GIS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在这三类学科的交叉中产生, 在目前整体减负的大形势下, 即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减少、课程数量和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如何更有效地设置专业课程、分配各门课程的学时至关重要。在目前就业压力急剧上升的形势下, 好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 到毕业时大多感到很迷茫, 觉得自己什么都学过, 但什么都不会, 其中一部分原因与专业课程的配置不合理有关。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高校各自为政, 依据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开设相应的课程, 比如地理科学专业基础强的院校, 相应的地理课程开设较多, 占据GIS专业课程中的比例最高;测绘遥感科学专业基础强的院校, 相应的测绘遥感课程开设较多, 占据GIS专业课程的比例最高;以此类推, 结果导致GIS专业的学生集中竞争力不强, 地理水平比不过地理科学的学生, 测绘遥感水平比不过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的学生, 导致学生总体专业水平不强、社会竞争力不高。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资源匹配不平衡、缺乏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改革的方向是开设GIS专业的院系通过在一定区域内寻求院系合作, 寻求资源互补, 强项互补, 形成长期稳定的院系级合作培养模式, 在GIS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相互讨论, 避免一家之言、一人之言, 广泛吸取一线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调整和修订课程设置。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合理的教师配置来保障, 下面探讨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GIS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日趋成熟的GIS产业和逐渐加大的就业压力, 对GIS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 以及很高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GIS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GIS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比以往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不断学习的精神, 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学生。

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GIS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基本以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测绘遥感科学专业组成, 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GIS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的理念和专业知识不断出现, 新的软件和专业功能快速增加,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结构老化, 理论更新速度慢, 专业软件掌握速度慢等问题, 如何快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成为GIS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 目前高校的就业门槛逐渐提高, 由十年前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发展为现在的以博士学历为主体的青年教师群体,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较多, 合适的较少, 很多院校由于门槛较高或地区相对偏远等原因, 导致招聘对口专业教师的难度加大, 因而选择招聘相近专业教师弥补, 长期以往会导致教师总体超编和对口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并存。

改革的方向是高校和院系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 严把新近教师的专业和水平, 形成稳定的教师梯队和合理的专业结构配置,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3) (4) 与专业对口的研究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实力较强的GIS公司合作, 为青年教师提供定期学习和提高机会,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把教师定期学习和提高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 针对性提高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力和实践能力, 对专业必须的课程,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不能选择不开或少开, 而是在专业教师不断自学的基础上, 针对相应课程进行针对性学习和培训, 即选择实力较强的高校进行听课和系统学习, 针对软件操作和开发等更新较快的实践弱项选择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和GIS公司进行学习和培训, 并将学习和培训的工作量记入教师的年终工作量考核,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担心工作量不够等原因不愿出去学习的顾虑, 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 GIS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3.1 严格控制学生数量, 提高整体素质

在全国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 各高校在生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选择降分录取, 对GIS专业这类学科交叉性强、基础理论要求高和技术性强的专业而言, GIS专业本身要求学生掌握比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更多的基础和应用的课程, 具有更好的数理基础和深入的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数据处理技术, 以及很强的GIS地学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学生本身的素质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GIS专业院校重视学生自身素质, 严格控制学生数量和质量。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GIS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新较快, 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 实践技能必然要与专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不能一成不变。另外, 对于GIS二次开发、软件工程与设计以及其它专业课程实习的实践教学, 需要单独制定明确的考核评分标准, (5) 目前, 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成绩大多是和相应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一起计算, 而整个课程的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在本门课程期末考核中的比重普遍规定不能超过40%, 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为某些教师平衡考试成绩的一种手段, 以及实践成绩比重较低等因素最终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GIS专业在与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 在大三的下学期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 共120学时, 主要通过遥感影像的下载、拼接裁剪、GPS实地打点校正影像、影像解译、三维显示、二次开发、实习报告等环节将GIS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串联起来, 形成从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系统开发和实践报告完整的实践流程, 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很好。

进一步深入发展“产—学”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 可进行短期的在生产单位的培训和学习, 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评环节。在目前GIS专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 与GIS相关的业务生产公司数量庞大, 其中不乏实力较强的GIS公司,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通过院系与公司合作或学生自我推荐等方式拓宽“产-学”教学模式, 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重教学模式, 即引进业务公司的专业骨干定期到学校讲学和培训学生, 学生自己走出去寻求合适的业务公司针对性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双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进一步深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进一步加强“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教学任务很大比例由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薄弱, 科研实力不强, 导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不强,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薄弱, 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科研项目任务重, 忽略或不愿担任本科教学任务, 导致师资力量本来很强的专业没有在本专业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或效果不突出。改革的方向是通过对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配置不同数量的学生, 实行一带到底的指导方式, 即从学生大学一年级开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 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和指导学生, 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而不是在大学四年级才选择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 这样既发挥了项目较多的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又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对有志于读研的学生, 对其科研能力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GIS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保障

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和稳定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长期细致的组织工作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而工作落实是否到位、效果是否突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保证。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高效合理的制度保障和实施细则, 通过规范的制度性安排, 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避免随意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针对性,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

GIS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高校和院系的资金保障和软硬件支持, 高校应勇于改革, 不断增加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经费投入, 鼓励GIS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专业快速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 不断实践和创新, 保证GIS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为保证GIS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需要许多优秀教师共同担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专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扬长补短, 不断学习和改进自身不足之处, 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为学生专业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

22 李德仁.发展我国GIS高等教育的思考[J].测绘科学, 2003.28 (4) :4-5.

33 郑贵洲, 王琪, 晁怡, 等.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 2014.39 (9) :148-152.

44 郑春燕, 胡华科, 梁锦梅, 等.地方高等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 2014.12 (6) :171-176.

服装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9

一、“服装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服装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 是指在打破原有的服装专业教学中设计、结构和工艺教学等的大块模式教学的基础上, 以项目实践为纽带, 将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授课内容的联动来促进课程互动,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互动模式下, 要求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以研究式的方式合作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承上启下, 顺势而动, 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实践能力。

服装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应用并不是横空而来的, 是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收获而来。自2005年, 我们在《中外服装史》课程上就进行了单门课程的有专题性的多课程联动的互动教学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 面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在企业“上手慢、不好用”等问题成为当前首要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本来在生产实践中应该联动发生的生产流程在课程教学中被人为的分为一门门的独立课程, 课程间没有交集, 更谈不上互动, 即便是关联课程也由于授课内容的不衔接而没有发生课程联动, 从而造成课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互助。在校期间, 学生忙完一门课程又进入下一门课程, 到毕业时, 他也就是充其量罗列自己学到了哪一些课程, 而没有树立起“我掌握了哪些技能, 能够独立的完成哪些工作项目”的意识, 其实践能力在现实考量中大打折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困惑折射出教学中的问题, 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 在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进行互动教学的尝试成为必然, 并最终催生了“服装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二、服装专业核心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

当前各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虽然各个学校之间有所差异, 但总体上课程体系呈现出三大块构成的特点。从课程属性上分, 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于大学课程基本以此呈现, 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重点探讨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分, 我们先期调研了我国当前服装教育界有代表性的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三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调研结果分析得出其课程主要包含服装设计类、服装工艺类、服装结构设计类三大块, 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条件在具体课程的学分和课时设置上有所侧重于不同, 进而体现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不同。总之, 课程之间体现出来的均为延续性的大块面授课, 突出三大块教学, 互相联动较少。调查中发现, 虽然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课程, 但课程联动这门课程不具有普遍性, 毕竟大多数服装专业没能力开设此类课程。在授课实践中, 设计、结构和工艺制作三大板块的内容只有更好地衔接才能更突出课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巩固。因此, 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学时、先后顺序、教师安排、授课内容上应充分互动, 互相协调。基于较广泛的前期调查和教学实践, 课程互动模式的构建基础即是对于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整合。结合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实践, 此处将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如表1。

在表1中,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整合在互动教学模式创建中尤为重要。实际上,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就是一个多课程互动教学整合的过程, 但由于当前毕业设计多实行导师制, 且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学期, 面临学生找工作和工作实习, 教学形式较松散, 教师团队没组建, 各个老师带自家的学生。综合起来各种因素, 直接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 在大学二、三年级, 尤其是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上, 建立以服装设计类、结构类、工艺制作类课程的互动模式教学, 促进教师团队的互助教学, 进行教学深化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 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师资和课程教学内容有局部差别, 因此结合到服装专业进行互动教学的经验, 特提出:服装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选择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整个学年这一阶段来进行,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以项目研发为实践方式, 整合服装设计、结构和工艺制作三大块内容, 其间穿插进行服装史、品牌策划等课程内容。结合到教学现状, 建议可以采纳两条脉络进行课程互动教学, 其一以服装史课程进行历史服装的复制与再现制作, 在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上半学期进行;其二以服装品牌策划课程进行服装产品的开发, 结合到设计课程 (可以为男装、女装、童装等, 依本学校课程进度结合) , 在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这一模式的教学前提在于大学一、二学年的上表中服装专业基础课程和前期核心课程系统地讲授和掌握上, 为顺利开展后期核心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1.互动教学模式项目实践一:

以服装史课程进行历史服装的复制与再现制作。服装史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着重讲述了东西方服装发展的历史。人类服装的发展史正是一部涵盖了服装审美、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制作工艺等发展的历史, 如服装结构上服装由披挂、缠绕到平面裁剪, 再发展至立体裁剪, 涵盖了现在服装构成课上的所有构成方式。结合到多数院校的工艺课内容, 建议服装史课程中的项目开发选择中国的旗袍或者西方国家的西服来展开。

(1) 教学课程安排。三年级上半学期 (即第五学期) , 可安排课程西洋服装史、服装结构设计 (男装含男西服) 、服装工艺与制作 (西服部分) 等, 结合西服的发展变迁学习造型与工艺, 完成西服制作。

(2) 授课。在授课时, 综合考虑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重点, 注意衔接, 考虑到男西服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是服装院校的必教内容, 因此选择男西服作为课程互动教学节点。其教学按照“西服文化 (史论课) →西服制图 (结构设计课) →西服制作 (工艺制作课) →作品评价”的流程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讲授, 顺序不可打乱。按此顺序下, 参与教学的各相关课程教师不能只考虑单个课程的逻辑结构和排列顺序, 而要全面考虑多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多位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 使课程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师对关联课程的教学内容、排列顺序和进度全面了解,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将课程内容分解细化, 责任到人。学生通过初期学习西服文化和发展史、造型特点等, 再到了解结构造型特征, 及通过采用怎样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来完成某一局部的外形效果, 及随时代发展在造型上的变化是通过那些设计、结构手段完成的, 传统裁剪方法和缝制方法的应用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和知识通过一个课程内容连贯的互动教学项目得以深化, 学生不仅仅是学会做西服, 而是融汇了一种服装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是为做西服而做西服, 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互动教学模式项目实践二:

以服装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进行服装产品的开发, 结合到服装专题设计课程内容 (可进行男装、女装、童装等服装开发) 。服装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其授课内容在于它把设计开发、产品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糅合在一起, 传递了塑造品牌与相应的产品开发的一应内容。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由于适应当前服装企业的工作情境, 而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结合到当前市场的服装品牌现状和课程环节, 建议服装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中的项目开发选择休闲装来展开。

(1) 教学课程安排。三年级下半学期 (即第六学期) , 可安排服装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 (休闲装部分) 等, 结合男女休闲服饰来学习面向市场的男女休闲服装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这一项目互动教学重点突出训练在市场因素下的服装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结构、工艺制作, 为将来学生走入社会更快融入企业节奏打下基础。需要强调的是, 这一阶段虽然在课程上没有安排工艺课程和结构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 将工艺课程和结构课程都融入在服装专题设计课程中。一般来讲服装专题设计课程为四周课程, 但应对项目教学将其变为八周的课程 (即八周课程包含三周设计课、两周结构课和三周制作课) 。

(2) 授课。在授课时, 服装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先进行, 在课程的后半段, 开设服装专题设计课程 (休闲装部分) , 两门课程交叠上课三周。通过设计课程获得的设计知识和品牌与产品策划课程获得的产品开发知识, 在课程后期的作业和实践环节, 结合休闲装市场, 做出一个设定的休闲品牌和其应下一季的产品开发来, 并通过设计课程后期的打版制作阶段, 将服装产品开发成成品, 迎接课程检验。

该互动教学项目在课程安排和授课衔接上形成互动, 教师为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发挥专长联合授课, 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授课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和课程教学的互动。通过这一项目学习, 为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熟悉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等创造了机会。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服装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服装专业核心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此提供了有益尝试, 并结合河北师范大学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结出了可喜的成果, 突出表现为一点, 即是毕业生的企业适应期短、上手快、很快找到适应自己的岗位, 为人生的腾飞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金枝.从国外服装教育议我国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 12

[2].吴红.试析德国的高等服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 2002, 10

[3].吴绘红.服装教育改革之品牌模拟[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8

专业课程模式 篇10

一、教学双主动模式的考核起点

文秘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现代办公环境中能从事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信息收集和处理、会议策划与服务、文书拟写与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 文秘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重视知识本位向技能本位拓展, 而专业技能的评定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双主动模式即“三度空间考核模式”。

1.30%考核学生的日常综合表现。基于以往的课程教学中, 很多学科的课程教学只注重期末试卷的知识点考核, 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表现, 例如:学生能否正确地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能否准时到实训室上课;能否端正学习态度;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 主动发言, 实训课程上是否积极地与其他同学讨论、合作等等。这些日常表现, 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同学们对文秘专业课程的学科认识, 将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向多元化的专业教学。

2.30%测验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文秘专业学科的实操性很强, 例如:《档案管理》、《文书拟写》、《会议组织与服务》、《商务礼仪》、《商贸活动流程》等等, 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不再局限于名词解释和知识点简答, 每学期各专业老师必须根据教学要点并结合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实际, 选择几个重点事务操作题为考题, 不仅可以考察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防止同学们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对各门考试, 一改传统的考试模式。

3.40%考核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会议组织与实务”课程为例:各专业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 可选择几个公司在承办会议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提出不同的会议组织要求, 让同学们利用书本上的知识点, 并在占有丰富的网络资料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情景案例、活动方案策划、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进行专业而深刻的组织筹备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 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和完成情况, 根据总分的40%来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

总之, 教师在综合衡量以上3个过程时, 必须时刻关注同学们的个性、特长和其他实际情况, 消除学生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的短视行为, 培养同学们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实现专业考核的既定目标。

二、教学双主动模式的四要素

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和实施环环相扣的教学综合体系,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实现专业教育教学增效的突破式进展。[1]

1.优化师资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因此, 注重文秘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 形成专业教师梯队结构, 是教学双主动模式的首要保障。

近些年来, 很多中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减少, “被边缘化”的现象日益凸显, 造成这一问题的学校因素是“目前中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教师大部分仍以中文教师为主, 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秘专业理论学习, 也不具备文秘实践工作经验。”[2]他们在语言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 企业岗位技能的欠缺和动手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秘专业人才, 要求文秘专业教师既有理论知识, 又要有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 一改以往一本“教师资格证”上岗打天下的局面, 专任教师均需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考评员证书, 这与近些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双师型”建设相一致。另外, 组织一支德才兼备的兼职讲师团队也是必须的。依托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分类授课、分层教学的方法, 理论基础课程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完成, 实训能力课程可以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定期给在校学生进行一定学时的讲授和指导。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技校学生基础底子薄弱, 个性多样化, 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 无论是采用案例式、情景式、对话式还是互动式等等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 并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精”讲理论, 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 提出问题, 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 归纳总结, 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论与工作实际层面给出专业而又深度的解释。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学好学”。因为, 和谐的氛围能让同学们轻松学习, 它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第二, 丰富课堂学习方式, 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潜在动力。基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如: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答案展示、个案点评等多种互动方式, 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启迪教育智慧。第三, 创设工作实际情境, 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教师根据中技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层次,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一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岗位认知问题提前预设在课堂, 通过同学们的实训操作, 帮助同学们解答各种心理困惑, 增强专业悟性和岗位胜任力。

3.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秘书岗位人才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都要与时俱进, 这就使得数字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专业教学之中。其中, 最普遍的手段是数字化课堂教学。第一, 文秘专业教师必须接受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培训, 将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或FLASH, 将以前书本上的“黑白文字”变成一张张美观的幻灯片或有声有色的FLASH视频, 吸引学生眼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将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变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双主动”。第二, 结合每天上课的内容和近期的时事新闻, 组织同学们观看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报道, 使同学们第一时间了解到知识的更新情况,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让同学们感觉到自己即使在学校学习也能时刻掌握到社会的发展信息, 这对于学生发挥“学”的主体性有着很大的助推作用。第三, 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例如, 各专业教师可巧用“微博”这一方式, 上传教学的有关文字资料和视频文件, 学生周末或假期在家可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 极大地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登录微博的相关信息和专业问题的提出量, 把握学生学习的动向和自我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实践教学评价。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像模具专业教学一样有着直观的具体实物 (如模具专业课程内容就是将手中这一铁块磨成一个轴承) , 教师除了手把手地教理论知识, 还需要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情感、意志, 进行语言的归纳和情景的想象、演示, 这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一种认识、理解, 最后通过“做”这个环节, 进行体验式教学评价。

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重视实践教学, 从单一的量的评价, 开始关注质的评价,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第一, 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评价。因为, 量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结果, 质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 例如:学生一入学, 就给每一位同学建立专业档案, 每个学期根据各科任教师填写的学习任务量化表, 统计同学们接受任务与完成任务的次数形成量性评价, 再通过分析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反馈和同学们各个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如工作态度、合作能力、专业能力等) 的差异性进行评价, 从而形成质性评价。第二, 评价标准要统一。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 要综合考虑教师、实习单位、小组与学生的多种评价因素, 综合评定学生的各项成绩。这些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专业悟性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起着很好的鞭策作用, 从而激发教学的双主动性。

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是提高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三度空间考核模式”是教学双主动模式的考核起点, 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优化师资队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善数字化教辅平台、注重实践教学评价这四个教学双主动要素, 为教学双主动模式提供保障。

关键词: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双主动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宝林, 殷倩.高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双主动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 (18) :108-110.

[2]陈光谊.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职教论坛, 2010, (2) :24.

[3]陈瑛.完善中职文秘专业礼仪教育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

专业课程模式 篇11

关键词: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药物分析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药物分析、药事与企业管理、分析、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物分析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教学宗旨。这就要求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药物在生产、检验、流通、应用中的药物研究、设计、开发等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和擅长药物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2]。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药物分析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教学宗旨的前提和途径。

一、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从药物分析方法和技术本质而言,核心基础是分析化学学科的分支,而分析化学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包括化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利用物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药物质量及药物体内代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药物的信息[3]。因此,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物质的基本属性间搭建一座桥梁,进行课程集成创新,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该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基础通识课程:数学、四大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大板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用微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务、药品市场营销等;第三大板块则是特色之处,即使得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建立纽带的课程群,包括药物分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文献解析、发展趋势导读和学术动态前言讲座课程;还要注重协调地将实验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训练包括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的制剂分析、鉴别和测定方法优化、体内药物分析综合一体化实验,及工厂企业调研和实践训练、开放式科研创新实验等渗透到这些纽带课程系中相结合的创新课程群,力求在特色鲜明的集成式创新课程群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二、专业教学特色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以上药物分析专业集成式创新课程群的基础之上,还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方面,可通过对教师队伍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内涵,建立专业水平高的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筑强大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合理化。

结束语

现有药物分析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适应能力强、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构建彰显药物分析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兼具知识、能力、素养多元化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 药学教育,2014,30(3):35-38.

[2]刘文英.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 -41.

专业课程模式 篇12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素质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创新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转播》这项内容中, 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 例如TFBOYS的《魔法城堡》、《青春修炼手册》等, 组织学生根据音乐判断歌曲名字。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融入物理学习活动。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 仅仅是依照课程教学的内容、考试的要求等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没有认识到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有效融入、合作教学法的深入开展等方式, 使初中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动画, 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能力, 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直观、具体, 对初中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电流与电路》相关内容中,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辅助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将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生动, 富含趣味性特点, 使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电流与电路》相关知识, 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课程标准 》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落后, 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较低, 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理念十分必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可以创新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理念, 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以初中物理《光的传播》为例,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光源的概念, 明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念及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可以通过适当的观察与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光的传播途径, 明确“光是怎样传播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 带领学生一同感受光的美感, 培养初中生形成一定的求知欲望, 并形成一定的物理知识探究欲望。

三、创新课程教学途径, 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需求及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创新课堂教学途径,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为初中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以《光的传播》为例, 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为学生播放舒缓、动听的音乐, 展示一幅幅城市夜景的图片。 在伴随音乐感受城市夜景之美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 为什么夜晚的城市会这么美呢”等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有色彩斑斓的光”等回答, 可继续提问“那么这些将城市打造如此之美的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等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带领学生一同进入《光的传播》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方式, 将三五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组织学生自主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 并提出“什么是光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等问题,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 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学生的观点, 对思维清晰的小组成员进行赞扬和鼓励, 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热情、耐心的思维引导,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保证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顺序开展。

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交流课程学习的感受, 提出“除了课本上举出的例子,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能够发光的呢”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将生活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使学生联系生活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深入掌握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新教学关注内容, 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然而当前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一些物理“学困生”,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很多教师仅仅基于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度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然而忽视班级中“学困生”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未来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发展, 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学生、 面向全体, 教师需要关注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方式融入其中, 以《声的利用》为例, 初级教学目标可以是引导学生掌握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指导每一位“学困生”理解生活中声音的利用途径;中级教学目标可以是结合生活进行综合分析, 思考生活中声的利用方式, 比如超声波清洗等, 进行进一步教学内容的拓展;高级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大量习题检测学生的综合物理知识掌握能力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成长、有所进步。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巧妙借助微课实现教学改革。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 《电与磁 》这一项内容时,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借助微视频学习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学习能力, 在任意的电脑、手机等智能平台中学习, 结合自身能力慢放或者快放视频内容, 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需求。 其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电与磁》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关注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可以借此机会, 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播放一些《电与磁》相关的实验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感受《电与磁》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摄像机、投影器及视频展台, 更直观地展示教师开展的实验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指导方式, 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中, 感受物理的神奇与魅力, 丰富学生的物理实验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程教学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创新教学关注内容, 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等方式, 通过新课程、新平台和新模式, 为初中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初中物理学习的乐趣, 并养成良好的初中物理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初中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需要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融入新课程理念, 搭建新平台, 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初中物理学习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新平台,新模式,初中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星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1 (10) .

[2]吴海芹.强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 2013 (44) :140-140.

[3]李群华.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 2012 (7) .

[4]刘刚, 杜静.“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物理, 2003 (2) :5-6.

上一篇:节约用水下一篇:职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