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2024-10-09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精选7篇)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专业课程目标重新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以符合现代技术工人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办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素质,一直是困扰中职教师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对职业学校原有沿袭普通高中模式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而提倡有效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研究和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为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复成立《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教育部重点)总课题组(下称“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下设若干子课题。我校有幸成为《子课题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组。为此,我们分别对现代企业所需人才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调研和探究,旨在探索适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以及有效教学实施和评价标准,反映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教学的适用性。

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低技能就业岗位比重逐步减小,高素质复合技能就业岗位的比重则不断增加,现代高新企业需要现代技术工人。所谓现代技术工人是指在现代化企业中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劳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能不断学习,参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技能型人才。2.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现代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为其获取优质就业岗位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2)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得到符合专业要求的规范化训练;(3)以项目为抓手,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标,加强课程间的融合,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关键能力;(4)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道德的熏陶,培养出守纪、合作、竞争、创新等企业精神。为此,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了“五化”有效教学模式,即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内容很多,现就我校专业课有效教学——“五化” 教学模式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环境企业化

所谓“教学环境企业化”就是在进行实习教学时,将实习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的模式, 模仿工厂要求进行实习工场的建造和布置,设施、设备的摆放与工厂车间的布置相一致,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场就像置身于真正的工厂环境,能迅速地转换身份,以技术工人的角色来对待自己的实习。如在实训工场的墙上悬挂合作企业的介绍、本地优秀企业家寄语、企业精神、设备操作规程和“5S”管理规范,工场内做到整齐整洁、布置规范、秩序井然,来到实习工场,让人感觉是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工厂。通过在这样一种企业化的教学环境中,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作为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感受到企业的规范,得到了企业文

化的熏陶。

(二)专业课程项目化

所谓专业课程项目化是指改变原来的课程实施形式,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程序等能实在反映出学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编写项目课程的教学讲义,围绕项目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的示范,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得到合格的产品,完成一个项目。例如,在《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中,就可以分为电动机单方向连续运行控制(初识PLC)、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控制系统)、小车自动送料控制、抢答器控制系统、花式喷泉控制系统、彩灯控制系统、简易汽车清洗装置、液体混合控制系统、带式运输机、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和机械手传送和分拣装置控制系统等11个项目任务。在各项目任务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相关基本指令、编程元件、编程原则、具体项目的编程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的内容。项目编制中知识介绍原则是用到什么知识就介绍什么知识,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延伸。在项目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教学不再是围绕学科展开,而是围绕项目进行,在项目实施中将需要用到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各学科

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

(三)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学校大力建设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实验、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训演练、实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只要需要,课桌就是工作台,学生

就是操作工。

专业课程的教学一般在各专门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师根据项目的需要,根据实物讲解相关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了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教师给学生进行标准的现场操作演示或多媒体模拟,学生掌握了操作步骤后分组进行练习,学生的作业就是加工出的产品。例如《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就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以项目组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首先将一个大的项目分别提炼为项目单元,如“相关知识”单元项目和“项目实施”单元项目,在单元项目中确立教学的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以使项目真正落实。教学中要注意将本课的项目实施环节安排到学生的实训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关系师徒化

所谓教学关系师徒化就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同时担当理论引导、操作指导、个别辅导等多重任务,它和企业师傅带徒弟类似,即教师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指导和个别辅导,学生要像企业中的学徒一样进行技能学习。不同的是,在企业中的师傅和徒弟主要是“一对一”的关系,且师傅以传授实践经验为主,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老师不仅要传授操作技能,还要介绍理论知识,即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做到“懂”。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评价是以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新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就是要打破原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时要充满理性,留有弹性,既考虑到共性,又突出其个性。如对学生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他最后一次技能训练所生产的综合件产品是否合格或考试成绩是否达标,还要从他的工作态度,每个项目完成情况,工、量具的规范使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每次评价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力求做到客观、公

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五化” 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为例,原来使用教材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类专业通用教材《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其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是先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F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配置、基本指令及其编程、步进顺控指令及其编程、功能指令,然后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举例。我们在将课程项目化后,编写出《PLC基础与实训》的一体化项目课程教材(该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类专业一体化精品教材,已于2010年7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相配套的《学生指导用书》也于2010年9月出版,《教师用书》出版社在校稿中,将于2010年11月出版发行),将课程划分为电动机单方向连续运行控制(初识PLC)、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控制系统)、小车自动送料控制、抢答器控制系统、花式喷泉控制系统、彩灯控制系统、简易汽车清洗装置、液体混合控制系统、带式运输机、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和机械手传送和分拣装置控制系统等11个项目任务。教学在PLC一体化教室中进行,PLC一体化教室内设43台计算机、1台投影仪和自制的6台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该课题成果在第六届全国技工学校科研课题开发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如图1所示。其中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是一个多功能实验台,主要能满足学生PLC设计、变频器

触摸屏的设计及安装调试等操作技能训练。该实验台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FX-3U 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及三菱系列的触摸屏(GT1155-QSBD-C)、变频器(FR-A740-0.75-CHT)等设备作为控制模块;并与Q系列机组成工业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台上的计算机分别通过网络与教师主机和学生的编程电脑相连,实现编程计算机与实验台的信息共享。在实验台上还装有活动的I/O外部接线的配线控制板。其中1台计算机和投影仪作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主机,其他42台计算机(通过两台2台24口的交换机构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和足够的桌椅,能满足学生听课和教师讲解需要,同时可作为学生学习单片机、PLC、触摸屏、电子电路等模块的编程设计及模拟仿真。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2

带着学生去全国各地表演, 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 敲敲打打, 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 热热闹闹, 但学会歌曲的人寥寥无几。从这些听课过程中得到很多收益和启示, 但从中也发现了老师们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音乐课的自我迷失, 这些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课件, 轻实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教育手段解决了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更加生动,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但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一切。如欣赏教学中, 以画面来解读音乐, 用配音来解读音乐。教师生怕课堂会“冷”下来, 播放音乐时就配上美丽的画面, 配上解说词, 让所有学生都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师的统一“思维”,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画面和听解说,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音乐、听赏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奔放的音乐激情被束缚, 音乐成了画面的配音, 一些名曲被几个简单的画面诠释了, 音乐课失去了听觉艺术的价值。更有甚者, 将视唱练耳等也引入课件, 代替了教师的范唱, 音乐老师成了不愿唱歌, 不愿弹琴, 不愿示范的音乐老师。教师的表情淡漠, 自己也没有积极融进课堂中。其实, 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使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显得非常重要, 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为直观和直接, 有的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 但学生并不会以非常专业的眼光来评判教师, 只要老师能直接地、很投入地参与, 他们会为之感动, 如果什么都用多媒体, 那不是凡能上机操作者就能当音乐教师?有位老师曾这样感叹:“这样的多媒体课让人想起假唱和放映员”, 这样的音乐课, 陷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

二、重活动, 轻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体验中学习, 注重音乐实践, 于是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 可以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也是非常喜欢的, 但有的教师设计的的活动却与音乐没什么联系。很多以唱歌为主的课更是, 特别合唱歌曲本来就很难学, 但很多老师在歌曲还没有学会, 歌词也记不住的情况下非要让学生创编, 表演, 分组讨论, 要求不具体, 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过程没有音乐, 或有音乐也只是一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个搭配, 而不是考虑怎样去关注和倾听音乐, 应该怎样去表现音乐。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怎么让学生学得有趣, 例如在执教《其多列》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中, 有位教师设计了小朋友和侗家儿童对歌的环节来学习二声部, 非常有趣, 学生不仅较快地学会了歌曲, 还在设置的情景中唱得很有感情。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很多, 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既要注意参与的可能性、普遍性, 也要注意内容的音乐性, 更要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

我想提倡学科综合是针对原来分科教学引起的一些弊端的有效纠正, 一定要适时地综合, 有机地综合, 不管什么类型的综合, 都应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而不是生搬硬套、强拉硬扯, 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重人文, 轻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时, 很多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 感受音乐, 分析音乐, 而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题上或者乐曲的标题上, 并做很长的文字介绍。这样的欣赏课离开对作品本身的解读, 只是借用课题或标题来理解乐曲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以标题作为话题, 特别一些古典作品、交响乐, 我们的学生可以说对此有遥远的时空之隔、文化差异, 还与创作者有着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差, 以及音乐素养的积淀等差异, 若听一遍就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是不可能的, 欣赏乐曲片段便去与学生讨论人生哲理、情绪情感等无边际的延伸,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空中建造人文楼阁, 丢失音乐本身, 是不能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的。但是有的老师却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 将课上得有声有色,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作品;认真倾听音乐主题和音乐的变化;分析音乐的进行、特点;辨别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模拟其演奏姿势, 学着和老师一起指挥乐曲等, 感受音乐的变化和对乐曲的理解。逐渐去实现作品与听者的真正对话, 引起听者的共鸣。

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寻找与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们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选择最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乐园。

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 本文就是针对中职学生如何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入手, 针对中职生素质结构的特殊之处进行研究, 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职业学校如何才能切实可行的实施有效的专业教学。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 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基础上, 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使之符合沈阳区域经济发展, 并从案例研究的视角, 对我市的两个专业 (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进行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专业建设实践, 制定专业建设方案, 同时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 对专业建设进行阐述, 完善素质教育中专业建设的理论标准及贯彻落实评价体系。探索专业建设的模式框架, 整理分析出包括指导思想、内容、途径、方法, 以及专业建设的运行、管理、评价和保障机制, 并对专业建设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开发、师资管理、资源运行等进行论述, 最终形成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专业建设指导手册, 并对相应的专业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使教材更贴近生产实际, 为学生的技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专业现状与问题

1. 专业现状。

做为省级重点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 其专业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专业的在校生规模来看, 两个专业的学生是最多的, 这完全符合沈阳重工业发展基地的实际情况, 是目前最热门的招生专业。从企业调研的反映看, 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 产品已不是某单一技术领域的产品。企业向高深层次发展, 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 企业对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机械专业技术操作人才的需求是很迫切的。

2. 存在问题。

(1) 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 学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是很多学生在校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方面不够。 (2) 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加工企业, 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能力结构欠缺, 专业技能的培养欠缺。一些基础的技能没有掌握, 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少, 特别是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大大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 (4) 实践环节要整合, 应该将单个的实训, 改成以综合的实训模式进行。 (5) 现今的考试制度不太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建议通过综合训练等方法进行考核。 (6) 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要, 建议教师讲课时能够讲练结合、现场教学, 如能结合企业课题教学, 则真正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1.基本观点, 以“立足产业发展, 强化内涵建设, 推动改革创新, 着力提高质量”为发展战略, 以专业建设为手段, “围绕一条主线, 深化两个改革, 实现三个提升”, 为沈阳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和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的建设, 增强贡献率, 凸显示范性。 (1) 围绕一条主线,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活动为主体, 大力推进“做中学, 做中教”,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 深化两个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企业与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系统化专业建设为载体,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引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实现三个提升, 即实现提升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

2.主要结论。 (1) 总体目标:使专业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带动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使专业成为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 具体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目标;面向装备制造业的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目标。

3. 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要体现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模式和“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调研要写出详细调研报告, 要体现企业用人需求, 同时反映专业及行业发展趋势, 反映企业人才需求量对接, 并体现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要与技能鉴定相匹配, 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学生技能培养要有行业前瞻性。通过调研报告, 开发新的就业渠道, 每学期在企业进行调研, 要有数据分析和实例支撑, 完成详细的企业用人分析及针对行业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以此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 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技能方面,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技能大比武活动, 并强化认识实训, 同时强化生产实训。在德育方面, 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信息化教学, 建立工量具认识实训室, 完善实训设备, 以此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并引进企业及社会参与的评价制度、机制, 建立专业教师考核方案, 使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创新办学体制, 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四、专业建设研究的社会影响

通过专业建设的研究,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能形人才。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五、专业建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1. 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待继续深化, 尚未形成成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教育体系;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学生就业和顶岗实习的覆盖面有待拓展、质量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还须加强, 并要加快编写适应实训和教学的校本教材及信息化建设。

2. 今后的研究设想。

(1) 在此专业建设方案的基础上, 继续完善“订单式联合培养”及“2+1”人才培养模式, 使专业建设方案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真正的实现“无缝对接”。 (2) 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3) 完善不足, 再接再厉, 整合专业建设各个环节, 形成完整合理的系统, 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

摘要:专业教学研究的关键在于立足产业发展, 强化内涵建设, 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着力提高职教办学质量, 本文着重从研究的意义、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 以专业建设的研究思路为根本, 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现代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为其获取优质就业岗位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2)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得到符合专业要求的规范化训练;(3)以项目为抓手,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标,加强课程间的融合,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关键能力;(4)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道德的熏陶,培养出守纪、合作、竞争、创新等企业精神。为此,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了“五化”有效教学模式,即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内容很多,现就我校专业课有效教学——“五化”教学模式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环境企业化

所谓“教学环境企业化”就是在进行实习教学时,将实习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的模式,模仿工厂要求进行实习工场的建造和布置,设施、设备的摆放与工厂车间的布置相一致,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场就像置身于真正的工厂环境,能迅速地转换身份,以技术工人的角色来对待自己的实习。

(二)专业课程项目化

所谓专业课程项目化是指改变原来的课程实施形式,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程序等能实在反映出学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编写项目课程的教学讲义,围绕项目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的示范,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得到合格的产品,完成一个项目。例如,在《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中,就可以分为电动机单方向连续运行控制(初识PLC)、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控制系统)、小车自动送料控制、抢答器控制系统、花式喷泉控制系统、彩灯控制系统、简易汽车清洗装置、液体混合控制系统、带式运输机、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和机械手传送和分拣装置控制系统等11个项目任务。

(三)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学校大力建设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训演练、实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只要需要,课桌就是工作台,学生就是操作工。专业课程的教学一般在各专门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师根据项目的需要,根据实物讲解相关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了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教师给学生进行标准的现场操作演示或多媒体模拟,学生掌握了操作步骤后分组进行练习,学生的作业就是加工出的产品。例如《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就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以项目组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首先将一个大的项目分别提炼为项目单元,如“相关知识”单元项目和“项目实施”单元项目,在单元项目中确立教学的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以使项目真正落实。教学中要注意将本课的项目实施环节安排到学生的实训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就是要打破原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时要充满理性,留有弹性,既考虑到共性,又突出其个性。

三、“五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PLC基础与实训》项目课程为例,我们在将课程项目化后,编写出《PLC基础与实训》的一体化项目课程教材(该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类专业一体化精品教材,将课程划分为电动机单方向连续运行控制(初识PLC)、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控制系统)、小车自动送料控制、抢答器控制系统、花式喷泉控制系统、彩灯控制系统、简易汽车清洗装置、液体混合控制系统、带式运输机、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和机械手传送和分拣装置控制系统等11个项目任务。

第一步,项目任务描述后,使学生在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能力目标——会根据控制要求画出顺序功能图,能灵活地利用步进逻辑公式设计法,写出项目控制的逻辑代数方程,并用“起-保-停”电路,通过基本指令实现的简易汽车清洗装置的梯形图程序设计。知识目标——“起-保-停”电路实现的单序列的编程方法和步进逻辑公式设计法的应用。素质目标——养成独立思考和对手操作的习惯,培养小组协调能力和互相学习的精神。

第二步,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在学生明确该项目任务要求和知识目标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PLC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实施,对实现简易汽车清洗装置控制(PLC控制系统)的“起-保-停”电路实现的单序列的编程方法和步进逻辑公式设计法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素、步的划分、转换条件的设置和顺序功能图的画法等相关理论知识。

第三步,项目实施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学中要注意将本课的项目实施环节安排到学生的实训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实施的教学流程如图7所示。教师在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上进行回路的安装和调试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步骤、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对应六台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要求进行本项目任务的程序编程设计和安装与调试,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

第五步,拓展提高。在全体学生掌握该项目的编程设计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PLC基础与实训(主教材)》环节里的“想一想,练一练”环节里小车三点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程序设计的操作技能训练和《PLC基础与实训(学生指导用书)》后的自我检测题。然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拓展知识的介绍,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拓展”环节里的技能训练。

第六步,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在《PLC基础与实训(学生指导用书)》里的评价表进行,见表1所示。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过程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小组间相互比较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组间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完成该项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项目为核心,以任务完成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小组合作、竞争,强调操作训练的规范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专业素养,逐步培养良好的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孙华,王东生.《中职学校专业课“五化”教学模式初探》2009年1月7日.

[2]王淑玲,杨杰忠等.《PLC基础与实训(主教材)》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7月.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4

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自建校以来,准确把握机遇,全面落实“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的办学理念,不断规范内部管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扎实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各项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校现有学生450人,6个教学班,教职工20人。开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旅游、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以及文秘专业,其中以旅游和电子电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我校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业教师14人;双师型教师2人。另有多名教师也正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和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坚持德育为首、营造育人氛围

1、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并实施了德育工作工作计划。同时我校建立了校长、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指导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在这样的德育网络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反映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体现中职教育内涵的学校章程、校训、校歌、校徽;我校还加强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将德育寓活动之中。一是每个礼拜学校都会安排各班利用自习课、班团课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德育课程。二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年的十月份我校都组织开展“感恩”演讲比赛。每年的十一月份我校都会到南岳的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送爱心给老人的相关活动。三是注重各种灌入德育思想的节日。例如:母亲节、父亲节引导学生感谢父母;教师节引导学生感恩老师等等。四是我校每年的元旦晚会,我们提倡大型的参与度高的节目,能够带领很多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诸如此类的活动很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也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的强化了我校的德育网络。

2、健全制度,严格日常管理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首先从完善制度入手,使管理有据可依,先后制订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制度,修订了《班主任考核制度》、《班级管理考评制度》,对班级学风建设、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工作和宿舍秩序管理中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强化“四种”检查:即校级领导轮流值日督查、教育处专人检查、专业部自查、学生会协查;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全部达到任职要求,目前专任专业教师共20人,2015年在校生人数为334人,生师比14.5:1。此外,我校根据专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外聘了4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17%。专业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

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及方案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素质

一是大力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衡阳市组织的各种听课学习培训;二是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学历提高培训。我校鼓励老师考取和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例如旅游老师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导游证初级、中级高级等。三是计算机技能、课件制作、新教育理念等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业务水平。

2、加强教师日常教学管理

一是我校制定了《任课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细则》。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案书写都有详细的要求。二是加强了教学质量分析,期末测试结束后,要求教师认真反思教学,写出教学质量分析,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倡导学生乐学、会学,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设有两个教研组:专业组和文化组。李月一老师为专业组带头人;唐午玲为文化组带头人。学校针对各学科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一是把听课、评课活动常规化,加大了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比武大赛。2015年10-11月份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公开课比武大赛,每位任课教师都认真备课、做课件、开展公开课活动,赛后开展了“教学比武研讨及总结会”。三是严抓日常教学管理。每学期都有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每次活动有主题和详细记录。每学期末,教务处通过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评教评学等活动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满意。

4、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比赛

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衡阳市里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比赛。我校在2015年衡阳市中职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罗玲老师《用心浇灌——做优秀班主任》、李月一老师《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夏廷华老师《Auto CAD与建筑之间的见解 》分获市级二等奖。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竞赛活动:在2015年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获得个人一等奖的老师3位;二等奖的老师3位;李月

一、曾晶琼、罗玲等老师分别获得相关专业一等奖。李月一老师作为我们衡阳市旅游专业的老师参加了全国“创新杯”旅游专业教师说课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与此同时,我校也获得了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的团体奖。2016年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又有多名教师获得了奖项,其中罗玲老师获得数学组第一名,并在湖南省“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有完整的科研制度,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计划较具体,步骤较严谨,学校统筹兼顾。学校制定了科研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有学科带头人,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按计划逐一落实。

(四)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1、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

我校目前开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旅游、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以及文秘专业,其中以旅游和电子电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有师资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逐步形成了与学校核心能力和服务面向相符合的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我校分别与东莞市同华灏阳机电有限公司、佛山市华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迪爱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协议;与衡阳市泗健曲园餐饮有限公司、南岳牵手旅行时、海外旅行社、蓝天旅行社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合作企业为我校学生提供专业的设备设施,企业内部开发的培训教材,并派出企业专业培训师多次来校授课,学生反应良好。我校逐步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逐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我校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建设了专业一体化教材,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下乡活动,服务基层。每年均有面向社会的岗前、在职和就业等多种培训。

同时学校也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调整了过难、过深、过细的理论型教学内容,增加了实用、易懂的操作型教学内容。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实用性,按照各专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各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加强教学设计。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学校85%以上的教师会制作课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我校始终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时,我校全体教师能够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

3、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确保学生充分就业

我校一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把《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法纪观念。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初步适应就业环境,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法纪观念。二是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成立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配备了专职人员,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服务。职业指导机构制度健全,每年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职责分明,管理规范,经费保障,效果良好。建立了专业课教师行业实践制度和公共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到行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如2015年杨孝军、周杰老师分别赴东莞同华灏阳机电有限公司、深圳华天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深入企业一线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指导。李雅芳老师到衡阳市泗健曲园餐饮有限公司对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另外我校还有唐海波老师、王青芝也都在各个专业的合作实习单位进行了就业、实习的相关指导。

据跟踪反馈信息得知,企业对我校毕业上岗的学生评价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技术过硬,吃苦耐劳,服从管理,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总之,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能做到让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总的来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相对落后,办学条件、水平与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2、“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3、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4、学校内部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5、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设置小而全,无“品牌”。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整改:

1、高投入保障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各项经费政策,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支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努力争取国家、省、市专项基金的扶持。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任课,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二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三是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搞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汽修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阐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探索一体化在汽修专业课中的应用,进一步表明了一体化在汽修教学中所占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一体化教学;汽修;双师型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给我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汽修实习课的教学。但由于汽修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太少,动手能力差,不受企业欢迎。如何组织好汽修实习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近几年来我校在一体化教学方面

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传统汽修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采用的是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脱开,形成教、学两张皮,实践教学流入形式。显然,这一模式不能高效培养出适合当前企业急需的汽修工人。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一体化教学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整车维护、汽车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诊断、汽车驾驶等不同教学项目,在各个项目中又分为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听中学,学中做”方法改变为“做中学,学中做”,采用分组操作交流讲座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训练综合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师安排一体化首先,加强了汽修专业的软件建设,挑选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及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作为教学模块的主持人。将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集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为一身,即同一科目的专业理论与实习得都由同一位教师担任,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专业理论与生产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达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实行任课教师教学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有力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2教、学、实习三合一由于职校学生的特殊性,年龄偏小,文化基础差,缺乏空间想象力,给教学尤其是结构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所以,我校加强了汽修车间的硬件建设,购进了多部车型实习车辆。我们又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了汽车构造原理和故障排除判断,以及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前后桥,转向器,汽车电器,油电路的故障排除等一系列整套的专用实习教学模块。将一个个汽车总成部件,作为一个教学模块的核心,将该部件涉及到的“汽车构造”、“汽车修理与检测”、“汽车拆装实习”、“整车维护与故障排除”等几门课程中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理论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了“构造”、“修理工艺”、“维护与排除”等理论到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该部件连续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样,我们就将一台车分成了若干个“模块”,教师也边讲边演示,拆装,学生边听边训练。教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当场操作验证,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着重示范,难以掌握的部分反复示范,同时重点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设置一定的悬念,启发学生去思考,必要时再讲一些相关知识或故障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CA6102型发动机进行气门调整时,对于“找第一缸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关键步骤要重点示范,并同时讲解找第一缸压缩上止点的其它几种方法。在教师示范,学生思考观察后,教师可再将一些常见的气门调整方法,以及有些轿车发动机采用了液力挺柱,可随时补偿气门的胀缩量,不需要间隙及调整装置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我们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缩短了授课周期,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们也特别欢迎这种授课方式。

4.一体化教学在汽修专业课中的优势

4.1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目前职业学校中,汽修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且实用性不强,一体化教学法强调动手教学,促使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将汽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或选用理论与实践配套教材,以满足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要求。

4.2促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顺利实施实训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更是一体化教学所必备的。汽修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无实训设备就是纸上谈兵。目前,许多学校都是只有几台老式发动机底盘,汽车模型室,汽车仿真电路实习台,设备普遍较落后。为了适应一体化教学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还需配备汽车构造实训室、汽车构造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电控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等,通过“汽车教学实训室”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以“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标志的教育技术基地,从而可以推进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4.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老师是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老师。目前汽修老师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技能较弱,需要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四新”培训、顶岗培训、出国培训与专业资格的考证,必要时可以聘请来自汽修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这样不仅充实汽修教师的队伍,而且还能使得汽修专业的老师有机会学习他们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这将大大提高这一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极大地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修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6

一、建立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笔者认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当今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克服“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尝试。参与式教学方法, 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按照教学计划, 在每节课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中, 使学生自主地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笔者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

(1)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个宽松环境, 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鼓励他们针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广泛地提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各种问题, 提供平台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进行讨论。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 每两节课后, 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 或进行补充, 或提出质疑, 然后或由学生解答, 或由老师讲解补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可选用设疑、启发、引导、讨论、激励等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以主动式学习代替被动式学习, 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2) 在教学引导中, 可以把热点的财经问题引入课堂, 让所有的学生建立参与的意识。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新财经信息和要闻, 能够汲取最新知识, 并在不经意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 很自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从而使“参与活动”演变为一项创意活动。

(3) 要设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综合辅导时, 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划分成几个单元, 并有计划地将参与活动纳入到单元教学过程中, 通过讨论、辩论、讲演、案例教学等方式,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 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就会非常丰富, 凡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 或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都可以作为参与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创造能力, 也锻炼了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会计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知识的系统性自然形成。

二、推行案例教学, 使教师在教学中言之有物

案例教学法, 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机构都在教学中广为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将各种会计实务案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转变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 但是由于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加之教学手段的落后, 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实践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采用案例教学法, 笔者建议分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准备阶段。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难易适度原则, 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设计案例。第二步是课中讨论。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让学生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会计案例进行剖析, 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互辩论, 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同时还要鼓励发表有创意的见解。第三步是案例分析。这是进行会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进行会计案例分析时, 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要对会计案例进行独立分析, 开展深入的讨论, 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与理财实际问题, 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四步是教师总结。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 作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 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的新颖意见或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 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重新进行认识, 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五步是课后评价。案例分析以后, 教师要及时搞好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可以以调查表或座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案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以利以后的教学。笔者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 要精心设计并建立近两到三年的以会计实践为基础的会计案例库。案例库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二, 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 将校内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类模拟实习案例结合起来, 以强化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活动声情并茂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 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 展示少量的实物 (如账、证、表等) , 示范简单的操作, 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 而教师则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目前, 虽然有的教师也开始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但更多的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了投影, 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 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范围, 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又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 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注重了以人为本, 传承了传统教学法的优点, 同时也克服了注入式、呆板说教的缺点,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实践的阵地。它的实施使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传输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 开辟了会计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古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4) .

[2]孙慧娟.学以致用[J].市场论坛, 2006 (2)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有效教学 排球训练

【分类号】G842

1 前言

目前,笔者所在顺德区每年都进行区级的中学生排球比赛,组队训练迎战比赛迫在眉睫,如何在短时间内组队参赛并取得成绩呢?这取决于如何“有效教学”。根据笔者五年组队排球训练的经验,这里谈谈“有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排球训练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

2 “有效教学”与排球训练

2.1 何谓“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不同的时期,对于有效教学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谈的有效教学理论是指广义理解的“有效教学”,指的是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2.2 中学排球专项训练

首先谈训练的对象。这里所谈的中等职业学校排球训练不是广义的课堂教学排球训练,它所面对的学生不是广义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全体学生,而是从中精选的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这群学生既有一般中职生的特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来自各个班级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在弹跳、抓举、速度、耐力等方面较之一般的学生有优势,最主要是对排球运动有热情,能坚持艰苦训练。

其次是训练的时间。中学排球训练不是停课训练,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训练,须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因此训练时间十分有限。一般坚持早训和晚训,课前1.5小时,课后1.5小时,每天保持3小时。

最后谈训练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四种能力的训练。

3 “有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排球训练中的迫切性

3.1 实际训练目的的需要

每年五、六月是区级中学生比赛的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组队并获得成绩,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排球训练的主要目的。顺德区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排球运动的基础,体育特长生一般选择到普中就读,所以在选择排球苗子的范围较窄。 训练时间有限,训练人才局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教学”在排球训练中就凸显出极其重要的位置。

3.2 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決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目前,中学体育教育面临改革,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热爱、真正喜欢排球,并把它作为一种长期锻炼的体育项目?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益。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体育课需要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3.3 促进学生爱好排球运动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地区排球没有群众基础,篮球场在学生生活的社区随处可见,但是要找个排球场,那就难了。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懂得如何打排球,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从未接触过排球,他们对排球的了解仅从电视上的得到的一点经验。

从排球的特点来看,排球练习时运动量不太大,强度可以随时调整,没有大量的奔跑,和相互的碰撞和冲突,很适合中学生锻炼。面对一群对排球无知的学生,如何尽快培养他们对排球的兴趣呢?

4 “有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排球训练中的应用与实际探索

4.1 注重全面发展,综合规划排球训练的教学。

在排球训练的计划中,基本技术的训练占60%、战术训练占15%、实战训练占10%、其它理论学习占15%。通过对排球队学生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在课中进行实战对抗,在对抗中展现自己,提高技战术水平。然而在教学计划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基本技术,学生长时间停留在基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比较枯燥。由于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术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学生通过排球课的学习,希望自己在技术的运用上得到提高,以充分体验乐趣,发展自我。所以,笔者在排球训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多对抗比赛的训练,先在实战对抗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单项训练,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4.2 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教学任务。

注重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在练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就是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优点,给他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减少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爱好。

4.3 优选教学内容,抓重点教学。

不同的训练时期、不同的训练阶段,技术训练周期的安排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发球的基本功练习是为了提高发球技术的协调性,其练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抛球练习抛击结合练习。抛球稳,挥臂轨迹正确,击球准是发球的要点。在诸多种发球技术中应根据个人特点,熟练掌握一、二种攻击性强的发球技术,在比赛中就可以发挥作用。青少年接受能力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学习掌握发球技术阶段,教练要经常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而且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良好的发球技术。

4.4 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青少年是运动员全面打基础阶段,必须根据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身心特点,做到训练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因人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训练手段和方法。

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爱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利用分组游戏结合基本姿势进行移动教学,学生的爱好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其次,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

4.5 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在下肢力量训练中,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及身心特点,采用的跳跃练习:原地高跳、单腿连续跨栏、收腿跨低栏、连续双腿跨栏、双腿左右连续摆跳、立定三级跳、立定五级跳、立定十级跳、浅蹲连续蛙跳等。对于一些学生下肢力量欠缺的,要展开针对专项能力加强训练。

4.6 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教学速度。

改革传统教学中单纯重视技术动作的偏向,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上。教学中减少单个动作的反复练习,增加组合技术的练习及对抗练习。实践证明多种手段和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从中体会到排球运动的魅力。

在排球训练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每次训练后,反思采取的训练方法是否是“有效”的教学?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最优的教学速度。

4.7 注重教练的主导作用。

在进行排球训练时,必须注重教练在训练中的主导作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过程,教练是运动训练计划制定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因人制宜、因环境制宜。而且,并非运动负荷量度越大越能提高运动成绩,这就需要教练员在安排计劃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善于发现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论(第一部分 什么是“有效教学”) http://www.wxyzedu.net/ReadNews.asp?NewsID=536

2.有效教学理论之一:最优化教学理论http://218.4.50.147/ReadNews.asp?NewsID=773

3.刘良华 《校本教学研究》[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顾伟农,丁世聪.“个案”教学法在体院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88-89.

5.排球项目中如何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http://www.fyssport.com/Article/kylw/jxgl/200904/55699.html

上一篇:女教师辞职信走红下一篇:东疏中学图书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