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共10篇)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1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一、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育目标散乱,未能形成共识;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有些必需的教学内容则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三是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四是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五是学生重实务、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中更为严重;六是会计教学专注于教材(课本),忽略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更新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财经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变更,会计制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掌握的财会知识和方法随之不断地改变。但是会计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制度更新的速度。
二、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
自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就不断地向国际惯例靠拢,至今已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对此,我国将加快完善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预见,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而会计人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作为中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力。下面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会计模拟及案例教学法
会计模拟教学,符合会计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会计专业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会计模拟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开始《基础会计学》时,在各有关章节根据教学内容,可要求学生进行制证、记账,做一套简单而完整的账。因为这个阶段学的是会计基础知识,只要求他们了解和基本掌握整个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以及简单的技能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单项模拟实验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最佳实施阶段。
从第二学期开始,结合《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在讲授完一定的章节内容后,运用按会计岗位分工设计的实验资料进行模拟实验,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角色”,先后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报表等业务的实验。这样既重点突出了每个会计岗位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仿真操作,又为下一阶段综合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补救对策。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实验阶段。这是中专生毕业实习中的校内实习部分。学生在学完全部会计课程后,应根据完整的经济业务,在模拟的环境中,以实际工作所用的凭证、账簿进行处理,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实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看是否能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技能,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及多媒体系统的运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得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员,其主要目标指向核算操作员岗位。为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来说,能够了解电算化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某一财务软件的运用即已达到预定要求。所以,中职教学可选择以某一财务软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这一软件的操作方法与维护技能;或者以某一财务软件为范例,系统介绍通用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的一般规范和方法。其间可对照软件结构适当提及系统开发思路。中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其基础知识面也较窄,因此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故形式上宜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技术,将为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例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老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将会计凭证抄到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各中专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微机,有些学校的机房条件还比较先进,这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条件。
应该承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差距还很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深。会计专业教育界应尽早行动
起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会计专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学校的教师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请进来,共同提高会计专业教育质量,以满足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2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 教育部从政策上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发展会计专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教职成[2000]8号) , 并在目录中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专业是其中之一。
其次,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中专及大专学历的会计从业人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众多, 其中有学历者比重偏低。据统计:无学历者占5 6.0 1%。除国有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相对学历较高, 其余在会计人员中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 特别是农村几乎为零, 就连中专学历者也寥寥无几。据预测, 到2010年全国会计人员市场需求增量约3 0 0万人。今后要逐步提高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比例, 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难以胜任中职教材的理论体
系转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 8项具体准则, 《小企业会计制度》更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在2 0 0 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 8项具体准则中, 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概念 (如时间价值、风险等) 等理念, 这势必提高了会计专业学习的门坎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来说, 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 8项具体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禁用, 它的适用范围仅是“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大, 非上市公司的企业仍可适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与《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 8项具体准则相比, 《小企业会计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简单得多。因此, 《小企业会计制度》更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2. 根据市场营销的市场细分理论, 中职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不应于高校、高职趋于相近或相同。事实也证明如此。
就生源的文化素质而言, 中职与高校、高职相差非常大。若学习相同的会计理论体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必然存在很大差距,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必然处于最劣势, 其就业空间非常狭小。若以广大的非上市的小企业为中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教材的理论体系, 则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高职高校会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惨烈竞争。
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会是单一的。经济建设既需要高校、高职培养的有较高理论深度和管理才能的高精尖会计人才, 也需要大量的中职培养的具有熟练专业实践能力的会计核算员。
来自山东、辽宁等调查资料显示,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逐渐呈现出以下特征:
(1) 进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少。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业务相对简单, 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 对会计人才规格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为中职会计毕业生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
(2) 进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我国加入W T O后, 国内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将会出现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随之而来的是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外资企业更注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相应能力的考察,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标准。这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竞争的机会。
(3) 农村经济理财将会出现较大需求。我国的乡镇企业正以雨后春笋的势头迅速发展。近年, 国家又进一步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这些说明, 农村对中低层次的会计理财人员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大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将担当此任。这也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三、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建议
1. 中职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
由以上分析可见, 中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市场应定位于非上市公司的小企业。具体来讲:就企业规模看, 主要是小型;就所有制看, 主要是民营、合资;就岗位能力要求看, 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教材理论基础, 学习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会计实务方面的专业实践知识及从事财会电算化工作的相应计算机知识, 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 中职会计专业的生源的文化基础定位。
若将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定位于非上市公司的小企业, 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 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简单的多, 但会计专业的理论性、政策性非常强, 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 接受起来较困难。因此, 从文化基础角度来讲, 并不是中职学校的任何一名学生都能学好会计, 只有那些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才更适合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因此, 中职学生选报专业时, 学校应根据其文化基础合理导向。
面对我国2006年的会计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应定位于非上市的小企业, 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教材的理论体系, 将本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会计核算型的应用人才。这不仅关系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 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小企业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 2006 (20)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3
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等职业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由于会计专业教育仍然采用传统模式,造成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后面临两大困难即缺乏实践经验和知识更新能力。很多大学生不会开支票、发票,学生一毕业就发现知识过时了,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专业教育不但停留在“填鴨式”阶段,在教育目标上也是模糊不清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制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掌握的财会知识和方法随之不断地改变.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也将面临挑战 ,一是会计人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挑战。科技进步使得会计信息采集成本降低,并参与到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中;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能与不同国家的企业领导和雇员打交道。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使会计职业门槛将不断提高。如何适应人力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新型初、中等会计专业人力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国内高等学校竞争对中等会计专业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高校扩招,从而造成普通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处于越来越难以生存的境地。我国会计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强化会计专业教学研究 加快财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会计人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作为中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力。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学研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我常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会计模拟及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计模拟教学,符合会计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会计专业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会计模拟教学可分为份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开始《基础会计学》时,在各有关章节根据教学内容,可要求学生进行制证、记账,做一套简单而完整的账。因为这个阶段学的是会计基础知识,只要求他们了解和基本掌握整个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以及简单的技能就可以了。第二阶段,单项模拟实验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最佳实施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始,结合《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在讲授完一定的章节内容后,运用按会计岗位分工设计的实验资料进行模拟实验,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角色”,先后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报表等业务的实验,这样既重点突出了每个会计岗位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仿真操作,又为下一阶段综合实验奠定基础。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补救对策。
三、运用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来提高财会人才素质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4
作者:王丽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时间:2010-3-18 9:42:00点击:23
4[摘要] 2009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实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摸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加剧。
(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一直是知识添加型,我们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革老课的做法,使课程设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另外,课程体系中也未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其人生的自信。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三)重理论、轻实践现场仍较普遍。
我国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结合我国自身的教学体会,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65%以上,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毕业前夕做模拟实习,最后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达不到真正的实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的做上一遍,而有的学生就。
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通常将学生推向社会,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
习单位意见,但假证明,假意见现象普遍。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能
提高吗?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
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通常理论学习能力不
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
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
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和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
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须要
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的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
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
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组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
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
业时获得“双证”。
(三)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我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院校,首
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然后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实施
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此
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
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这
样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具体设想是:以零基法来设计课程,不
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据和基础,一切从零为起点去考虑,推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宽
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实质是学习套件,即在学习的单元库中,根据特定的目的、学习者特定的需求选出合适的学习单元。不同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模
块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同时在会计课程编制过程中
应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结果都与课程中一定的目标相对应,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
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是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
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
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以达到看不出某节
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这就要求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
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
着科技进步,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根据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
标,我们需要重新整合并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
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
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初步会计师考试
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
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职教论坛2004,(7)
[2]闵清.中国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
国教育创新2009,(4)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5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应采取一些得力的教学措施,中等职业学校是有发展前途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措施
随着普通中学新课程的改革热潮,我们职业中学也在积极地推行教学改革,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学分制改革”等多种教学改革方案,近几年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以不同途径添加了现代化设备,但就整个中等职校的教学改革来说,尽管喊了多少年,但见效不大。我们学校前年开始在部分高一年级部分学科试行“分层教学”,在部分高二年级对专业课的教学试行“项目教学”;今年学校领导提出要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和“项目教学”,但我感觉大家很茫然,到底什么学科实施“分层教学”,什么学科实施“项目教学”;什么年级实施“分层教学”,什么年级实施“项目教学”;上面是“雷声大雨点小”,下面是“你喊你的我做我的”。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教学改革比实施传统教学要困难得多,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不一定成功。但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唯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生存才能求发展。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不管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要教师去实施。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转变以下一些观念:
第一要对职业教学充满信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课堂、热爱自己的学生。现状点评每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而目前在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又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急需加强职业教育。现在的形势要求教育观念要改变,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而且也要培养技术工人。要改变那种精英化的人才观,建立大众化的人才观,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
第二要改变45分钟满堂灌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教师至今还认为上课我从头讲到尾是对学生负责、是认真的表现。要知道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25分钟到30分钟左右,你一节课教师一直在讲,学生是接受不了的。特别是一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引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行为引导为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习顾问、咨询者、教练。
第三要改变先做后学的观点,以前我一直坚持先学后做,我认为只有先学会了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技能操作,但通过学习,使我知道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贯穿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我们的陶行之先生也说过“先行而后知”;说明先做后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职业中学的教师一定要改变先学后做的观念。
第四要改变教学改革与我无关的想法。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领导的事,你喊你的,我做我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认为教改是不可能的,思想上不重视也不接受新观念,也不去努力尝试。当然教学改革是要付出比常规教学更多的辛劳,而且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是中等职 业教学一线上的人员,都要积极投身于这一教学改革中去,而且我坚信,只要大家的努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除了教师转变以上这些观念外,还应采取以下一些教学措施:
第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工人即“蓝领”,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学术类人才,不是所谓的“社会栋梁”,而是技术工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具有差异性,培养目标有差异,要求职高学生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实践能力大于理论水平。职业类人才与学术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有区别,前者更强调实用、实际、实效,在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先会后懂。
第二要调整教学内容。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职业学校的教育不是学生的终结性教育,而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中的一个基础阶段。我们有的教师现在仍然抱有想把自己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一生够用的知识。拿到教科书只愿增加内容,一点儿也舍不得删除内容。这些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够用一辈子的知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围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宗旨,科学地、有计划地扎实搞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教学、专业“双基”教学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围绕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着力点培养高素质人才。把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加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比例,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尤其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终身发展能力和观念的教育培养。我们的专业理论课难度偏深内容偏多,而一些发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看上去都非常简洁和浅显,所以我们不要舍不得,根据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合理删除专业理论课内容。我们的工艺课还内容偏旧,我国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有所改进,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四新”内容补充不到位,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不够(如 高精密级的单位、英寸制标准、机械制图的第三角画法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形成差距。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抱着原来的教本不放,要大胆调整教学内容。
第三要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的比例。有的学校至今仍然重视专业理论轻视专业技能,有的专业教师的观念也没有改变过来。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调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验实习课的比例,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实践一体化,机制工艺与机加工一体化,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一体化;这些已是必然趋势,锐不可当。
第四要加强学习,要想成为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称职的教师,就要自觉地学习,不断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老师也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但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个人认为要多学习,“见多才能识广”。从古至今,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杯水”与“一桶水”、“一条河”,到现在的“一条流动的河(即活水)”。教师如果只抱着自己大学所学知识,已远远不够了。教师从书本上学习新工艺、新知识外,还要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设备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知识和技能,使教师构建实实在在的 “四新”能力结构;从而确保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近处距离接轨,确保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先进性。
2008年,我在数控两个班《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试行了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学有所成;同时我们机械教研组在数控一个班中,试行了《印章制作》项目教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加工职业一线所必需知识与技能。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 ﹑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6
一、声乐:A自选一首歌曲
B规定自弹自唱一首歌曲
抽签曲目:
●《祖国,你好》●《举杯吧,朋友》
●《祝福祖国》●《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要求:
1、自选歌曲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不限(自备伴奏带);
2、抽签曲谱参见《音乐》(基础版)高教社;
3、选手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及技巧,音色优美;
4、歌曲演唱完整,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
5、自选歌曲音域不少于12度(提交评委唱谱3份);
6、时间:自选歌曲不超过5分钟。
二、钢琴:A.自选一首钢琴曲或者练习曲
B.第二乐器演奏
要求:
1、选手演奏姿势和方法准确,一律背谱并提交评委乐谱3份;
2、选手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演奏完整;
3、有很好的音乐表现力;
4、除钢琴外,第二乐器自带;
5、时间:自选作品不超过5分钟。
三、舞蹈:A.自选一个民族舞蹈
B.现场听音乐创编
要求:
1、采用独舞表演方式,选用中华民族舞蹈,自备服装、道具、音乐;
2、舞蹈音乐风格把握准确,体现扎实的基本功;
3、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创编音乐在一分钟左右;
5、时间:自选舞蹈不超过5分钟。
附表二:学生组参赛项目及细则
单项:
一、声乐:A.自选一首歌曲演唱
B.规定演唱曲目《燕子》
要求:
1、《燕子》1=E新疆民歌艾图瓦尔夫译词;
2、自选歌曲内容健康向上;
3、选手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及技巧,音色优美;
4、歌曲演唱完整,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
5、自选歌曲音域不少于12度(提交评委唱谱3份);
6、必须用民族或美声唱法演唱(自带钢琴伴奏);
7、时间:自选歌曲不超过5分钟。
二、钢琴:A.自选一首钢琴曲或者练习曲(通俗钢琴曲除外)
B.现场抽签弹唱一首儿童歌曲
抽签曲目:
●《劳动最光荣》1=C●《共产儿童团歌》1=F
●《小燕子》1=C●《嘀哩嘀哩》1=F
要求:
1、选手演奏姿势和方法准确,一律背谱并提交评委乐谱3份;
2、选手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演奏完整;
3、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
4、演奏作品在车尔尼599或车尔尼599程度以上;
5、抽签曲目参考《键盘乐器演奏基础》高教社;
6、时间:自选作品不超过5分钟。
三、舞蹈:A.自选一个民族舞蹈
B.儿童舞即兴表演(规定音乐)
抽签曲目:
●《福娃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花仙子之歌》●《草原小姐妹》
要求:
1、采用独舞表演方式,选用中华民族舞蹈,自备服装、道具、音乐;
2、舞蹈音乐风格把握准确,体现扎实的基本功; b3、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时间:自选舞蹈不超过5分钟。
四、普通话:A.自选一个儿童故事
B.规定朗读《再别康桥》
要求:
1、选手脱稿表演;
2、故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儿童情趣;
3、普通话语音标准,讲述流畅,声情并茂;
4、仪态端庄大方,有适当的体态语言;
5、时间:自选故事不超过5分钟。
五、美术:A.儿童装饰画命题创作
B.彩纸撕帖画
要求:
1、儿童装饰画主题:“森林的早晨”、“海底世界”现场抽签其中之一;
2、画面以色彩完成,注重色彩的对比、协调与层次关系;
3、构图合理、主题突出、形象生动;
4、彩纸撕帖画无规定命题,选手自选;
5、画具、水粉、画纸(4K纸1张)、彩纸、衬纸、胶棒自备,其他一律禁带;
6、时间:3个半小时(A+B)。
全能:
一、声乐:自选一首歌曲
要求:
1、自选歌曲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幼师生演唱;
2、选手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及技巧,音色优美;
3、歌曲演唱完整,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
4、自选作品音域不少于11度(提交评委唱谱3份);
5、必须用民族或美声唱法演唱(自带钢琴伴奏,不用话筒);
6、时间:自选歌曲不超过5分钟。
二、钢琴:自选一首钢琴曲或者练习曲
要求:
1、选手演奏姿势和方法准确,一律背谱并提交评委乐谱3份;
2、选手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演奏完整;
3、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通俗钢琴曲除外);
4、演奏作品在车尔尼599程度或以上;
5、时间:自选作品不超过5分钟。
三、舞蹈:自选一个民族舞蹈
要求:
1、采用独舞表演方式,选用中华民族舞蹈,自备服装、道具、音乐;
2、舞蹈音乐风格把握准确,体现扎实的基本功;
3、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时间:自选舞蹈不超过5分钟。
四、普通话:自选一个儿童故事
要求:
1、选手脱稿讲述;
2、故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儿童情趣;
3、普通话语音标准,讲述流畅,声情并茂;
4、仪态端庄大方,有适当的体态语言;
5、时间:自选故事不超过5分钟。
五、美术:儿童装饰画命题创作
要求:
1、儿童装饰画主题:“美丽的幼儿园”、“动物杂技团”现场抽签其中之一;
2、画面以色彩完成,注重色彩的对比、协调与层次关系;
3、构图合理、主题突出、形象生动;
4、画具、水粉、画纸(4K纸1张)自备,其他一律禁带;
5、时间:2小时。
附表三: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7
一、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服装行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无论是从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堪称世界一流,服装产业已日趋成熟。这也使得服装行业向着产品开发创新、品牌创新的高层次转变,企业急需高素质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产业工人和知识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创办较早,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已明显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校培养的还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
现在学校培养目标基本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置一些服装设计师、服装打板师等热门岗位,限定了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范围。而现行服装行业要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 教学模式还是说教式为主,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欠缺,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技术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不全面,新技术的教学与应用滞后,不能和行业企业接轨。
3. 课程设置欠佳,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
专业课程设置太多,除了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图案设计、设计构成、服装CAD、时装画技法等,还要学习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检测、服装立体裁剪、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面料设计等诸多课程,服装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每门课都蜻蜓点水式地学一点,走马观花。粗看起来什么都学过了,其实什么都没学会,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4. 毕业生就业茫然,与企业要求差距较远。
目前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本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多数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时会发现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有差距,进入择业单位后还需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择业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采用新型培养方案。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的现状可以看出,服装专业教育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不合理等原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所以,中等职业学校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采用新型的培养方案。
1.
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上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培养多元化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2. 确定培养目标。
目标应为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熟悉国内服装市场、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人才。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结构主要有生产管理类、业务操作类和设计辅助类,中等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从培养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和持续发展方面来考虑,培养学生掌握服装专业各项工艺技术技能,成为高级技工而不是单纯的车工。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面对尴尬的就业局面,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创新教育模式,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三、要使服装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这一理念,课程建设应达到各科理论知识相互结合、课程之间横向交融、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相适应。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主要专业课程应采取边讲、边动手练习的教学方法,打破课堂常规。所开课程,如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等课程应紧密围绕生产实际进行,可结合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 大胆尝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包括模拟产品开发、跟单练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按照具体项目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进行训练,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始到制版、工艺、缝纫,最后到成衣,完全由学生亲自去完成。跟单练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服装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知识,提高自己独立创业必备的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社会接轨。
3. 校企结合,学校的目标是用项目融入企业。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经营、创业方面的了解,强化技术技能,缩短从学校到企业较长的适应过渡期。
4. 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
服装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反哺于市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适应市场需求。将学生的设计作品提早嫁接到企业,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接轨,建立校企合作直通车。
5. 教学可采取主题教学的方式。
主题教学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学生、跟踪学生思维及研究过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并要求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学习状态,使各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6.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工作中,服装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技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如利用多媒体对服装设计大师作品分析讲评、服装色彩教学的配色练习;利用服装CAD系统进行教学示范、演示及设计;应用Internet,收集信息、浏览服装展示和发布,使学生享受其他学校丰富的课件资源。以女衬衫服装结构制图为例,第一,让学生到Internet网上收集各类女衬衫的图片,并进行选择和分类。第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确定进行制图的女衬衫图片。第三,学生在教室网络中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该制图,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第四,学生在教室网络中利用CAD软件完成女衬衫的结构制图。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可打开教师编制的帮助文件获得帮助,也可直接和教师交流,获得帮助。要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制图、服装材料、服装工业化生产、服装营销等。
7. 优化课程设置。
服装专业的教师应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需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渗透性,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以够用为度。
8. 服装专业的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服装专业的教师应轮流到先进企业顶岗工作,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考察和调研,切身体会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有用,也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管理技术,经过实践总结、升华,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写入教案,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使理论与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面对国内外服装行业需求的新形势,以及服装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在挑战中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谋求服装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大胆改革、创新思路,及时调整方向,使我国的服装教育专业也能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服装行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的现状, 面对职业学校服装教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出服装专业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变新型培养方案, 以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切入点, 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青.对我国服装本科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2000.
[2]牛志民.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与探索[C].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01.
[3]邹奉元, 赵卫国.坚持三个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4]倪伟国.新加坡“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的启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5]毕冬梅.浅析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彭赞乐, 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7]张飚雪:论服装设计教学之素描教学的变革[J].装饰, 2007 (2)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8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自信心;培养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她们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中一项必备的个人特征就是自信。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处理问题时也会表现出自信,并将自信感染给幼儿,同时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入校成绩不高,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有自卑感的学生其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发挥她们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自信心的培养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如何树立幼教专业学生的自信心。
一、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1.第一次见面留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们刚刚来到新的学校,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但又感到很陌生。在学生报道的当天下午召开的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留给学生了一个有意义的任务:“要在军训的七天里,在班上结交三至五个好朋友,可以是同宿舍的,可以是同镇区的,朋友之间也可以相互介绍、交叉认识成为朋友,当然啦,老师也可以成为你们的好朋友”。在我的鼓励下,我观察到,起初还羞涩的低着头的同学们,在座位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露出了可爱的笑容。老师的提议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让胆小的学生感觉到班级里充满友情。在之后的班会课上“自我介绍”的环节中,增加了“介绍好朋友”这一项内容,每位站起来的同学都要介绍自己认识的好朋友,并谈谈她们的优点和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她很遵守纪律”“她乐于助人”“她很守时”“她的字写的很漂亮”“她的性格很开朗”“她弹琴很好听”“她吃饭、冲凉都很快”……很多表扬的话从同学们的口中说出,被提到的同学也会发出感叹,“啊!原来我还有这么多有这么多的优点啊!”
2.举行有意义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开展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每周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开学初,我利用主题班会,向学生介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并邀请到高二、高三的学姐到班上,与学生做近距离的交流,“现身说法”,并带来儿歌演唱、普通话作品朗诵等节目,讲台下的学生都以羡慕的目光欣赏台上学姐们的表演。通过这种“以老带新”的交流活动,高一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她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举行生日月庆祝活动。每个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生日。在一开学,我就收集了学生的生日信息,并按月一一分组登记在笔记本上。在每个月的月初,我都会让班长和组织委员购买生日蛋糕和蜡烛,利用第二节晚自习,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举行生日晚会。在齐唱生日歌后,同学们献上生日祝福,老师也发表祝福语,最后,让小寿星们在生日烛光下一一谈谈生日感言……通过有意义的生日庆祝活动,学生觉得受到了其他同学们的尊重、老师的重视,感受到了集体的爱,自然有了归属感,这也会慢慢唤起她们的自信心。
二、在日常工作方面肯定学生
周记,搭建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平台,是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途经,它创造了一种交流、一种倾吐的机会,能够积极地营造一种宽松、能够畅所欲言的氛围,并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同学们上交的每一篇周记,我都会非常认真的阅读,通过文字,给她们鼓励、支持、安慰和开导。对于同学们在周记中提出的专业学习的问题,我会进行一一解答,并表扬她们敢于开口、善于提问,鼓励她们继续努力学习;发现同学们思想上有什么想不开的,我也会通过文字帮她们慢慢分析原因,一点点开导。师生通过周记的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朋友般的理解、家人般的宽容,使她们的心理上得到放松,敢于表达出来,这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在班级和学校的每次活动后,我也会利用移动校讯通平台,给家长发送短信:“您的孩子在这次学校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好!”“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您的孩子这次考试成绩不错,进步了三名!”相信家长收到这样的短信,也会感到很欣慰的。这种良性情绪也会通过家长传递到学生那里,进而能够正面鼓励学生。
三、在专业教学上正面鼓励学生
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正面鼓励是改变行为方式最有效的办法,而且使用这种方法不管是给予还是接受,都是令人愉快的。正如作家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赞美我的话就能使我活两个月。”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丹尼尔斯认为:“某个行为出现之后,正面鼓励的力量就在于能够使那种行为得到增强,而正面鼓励就是实施这种力量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好的学习行为给予足够和有效的正面鼓励,我们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们在不断的成功中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例如,在钢琴课上,很多学生的手指站立不起来,手型非常的不标准。我一边把学生的手扶正确,一边微笑着说“你看这样手型是不是更漂亮了?”当学生在弹奏作品中表现出强弱力度时,我会表扬学生演奏得很有感情;当学生完整的弹完一首作品时,我会表扬学生演奏得很完整,中间没有一处停顿;当学生仅仅正确演奏一小段作品时,我会表扬学生识谱很认真,没有错音……当我表扬后,我发现学生的眼神变了,里面包含了自信的光泽。在表扬过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继续鼓励说“只要用心练习,你一定行”,学生处于良性的心理暗示,日久天长必定可以影响到心理,使其建立很强的自信心。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是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让学生通过尝试积累微小的成功。美国人布朗尼科夫斯基主张:“通过一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你的自信心”。一个屡遭失败的人,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所以,确立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是建立学习自信心的关键。目标定得过高,他将再次遭遇挫折,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低,容易放松自己,得过且过。要看重学生的成功,哪怕是一小点儿;要为学生创造一切能够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她们有成就感;要信赖学生,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困难;更要放下“指责的指头”,捧出“欣赏的微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她们重树自信。当然,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也要使学生在重拾自信的情况下,找出不足,弥补过失。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9
摘 要:在体育中等专业学校中,语文是学生的必修文化课基础科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并为专业课学习夯实基础。本文从专业能力培养角度,分析了当前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并重点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价值与功能实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体育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教学 有效策略
体育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体育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素质高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相关行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语文是体育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开展技能学习和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石,具有“双基础性”,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学习即终身学习夯实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主动适应体育中等专业教育的特点,以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为引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深造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当前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特征,“育智、育技、育德、育信”是语文课功能及其课程拓展的四个支柱,这也是语文育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语文课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二要为人文修养养成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学生专业学习和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及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使学生人人成才,全面发展。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育是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强调专业建设和就业导向,体育中等专业学校的财力、师资有限,以及语文课程“老”、提高“慢”、效果“差”等原因,与专业课建设相比,语文课建设与改革显得相对沉寂。语文课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得不到重视,存在着资金、管理、师资、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精力等多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体育中等专业学校中,除了思想政治课有来自党政方面文件的要求和保障外,语文课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都要明显低于专业课。
从学生与教师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也认为,上体育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语文这门学科不是技术课,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大多数学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专业和技能学习中,而对于语文课则比较轻视。另外,不少体育学校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是一门付出和收获难成正比的科目,其教学效果也不会立刻显现,因而,也很少去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拓展教材上的知识,创新教学手法等,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都形成了对语文教学不重视的固化印象。
从语文课程教材来看,目前,体育中等专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其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入选的文本大多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篇章,不仅偏离了体育教育的特点,也降低了语文的教学实用性。再加上体育中等专业教育时间相对较短,要想通过现有语文教材,快速达到教学目标比较困难,对于体育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提升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大语文观
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更新观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才能够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基础地位,确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当做一门专业技能课来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职业岗位和专业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把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上一堂有意义的课,要跳出课堂、跳出教师,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语文时时能学、处处能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贴近专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吸收知识点,其次是智能开发点,最后是思想教育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以这三个要点为基础,构建整个课堂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认识到这三点的关系并进行适当处理,才能够事半功倍。例如,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性。只有把教学的课程内容贴近体育各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比如,将文选阅读分成基础和专业两部分,根据不同专业差异加强相应文体的分析训练。在课文中适当增加体育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在提升阅读欣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要增加表达交流及语文实践活动训练的内容,例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实践活动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我的体育梦想”主题班会等,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三)挖掘视觉文化资源,服务语文教学实践
视觉文化是伴随着信息科技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形式,泛指一切以图像符号为主要元素并借助视知觉形式表现的文化。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将具有非视觉性的物象,通过视像化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表意浅白性,其在教育领域的教育价值正逐渐显现。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视觉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情境的构建非常关键,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激发,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视觉资源构建的语文教学情境,具有现代化、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它重构了文化表现的形态,使语文知识的传播更加丰富、直观。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由于其创作时期是北宋,且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醉翁亭的四季图片及相关解说呈现给学生,借助、图、文、声音、音乐等,打造一个如身临其境般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对醉翁亭的直观感受,缩短与醉翁亭的时空距离,从而激发探究本课内容的兴致。教师可以再利用多媒体将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和生平展现出来,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及作者被贬的经历,去体味文中“乐”的情怀,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进而获得情感的共鸣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视觉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元的背景下,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将丰富、生动的视觉资源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的间接性、模糊性和不确切性,引领学生从生动形象、色彩逼真、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更好地获取蕴藏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四)在写作中锻炼语文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既能说也会写,特别是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划、总结、个人简历、求职信等具体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所侧重,以使学生做到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正确,内容符合要求,让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驾轻就熟。表达交流能力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语文教学中要多开展表达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口语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开放语文课堂,营造交流的情境和职业化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听、多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设置到人才交流市场,利用职场环境教会学生面试、求职。同时,多组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辩论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专业素质养成,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与语文学科特点,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以生为本不断探寻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思想能在人文教育中得到洗涤和升华,能从名篇大著中找回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
参考文献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教师是关系职业教育兴衰的关键,“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XX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鼓励以专业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OXX-20XX年)》也提出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形势来
看,首先在量上取得了巨大优势。当前,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12 000 多所,在校生超过2 100万人,专任教师达88万余人。[1]但我国的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师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因此,本次调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包含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等,通过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映出其专业发展需求,从而对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并辅之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对全国15个省份的多所中职学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670份。调研对象主要以之前参加过国培的老师为主,进行跟踪调查培训效果。调研前期,根据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的不同,采取电话约访形式,初步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在培训上的需求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知情况。在掌握教师基本情况后,进行问卷整体结构的设计,并在部分老师试测基础上调整问卷结构,最终完善问卷。新修订的问卷包括教师职称、学历、毕业院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等四个维度。经过试测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问卷题目共 46 道,其中填空题 7 道,排序题 6 道,单选题 33道,题型丰富,题量适中,能较好地反映出调查对象的意见与看法。本文中呈现的分析数据图表均来自问卷星软件自动生成。数据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职称是中级及以上的占 61.95%,学历是本科的占 70.98%,研究生学历占27.76%,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是高级及以上者占54.62%。可见,约有一半以上的调研对象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比较符合研究要求,对统计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及分析
(一)教师能力需求调研
1. 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丰富专业情意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数据,专业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所占平均分值为6.94;第二位是专业技能(6.72),第三位是课程与教学知识(5.14),第四位是学生管理(4.39),而行企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历得分相对较低(4.03和3.90)。由此可见,大多数中职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希望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职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 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师德和专业理
念所占比重最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就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而言,师德和专业理念占据首位,平均得分为5.98,其次是涉及具体实施层面的教学方法(4.90)、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4.57),而教学评价(3.66)和管理学生(3.63)等环节得分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动力,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20XX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体系将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可知,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恰当。
(二)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调研
1.制约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生源的不断增多,中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得以不断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阻碍教师发展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教师反应工作量大而工资待遇低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平均得分是7,第二位是中职学生难教难管(6.63),第三位是中职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荣誉感(6.05)。此外,还有反应中职学校教师评职称评的比较慢(4.47),学校内部人员非教学人员冗余(4.37)等,可见,影响中职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学校各领导部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对中职教师这个岗位尚缺乏认同。
2.教师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专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基本准则。深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内涵,对于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据调查数据显示,62.39%的教师表示知道该文件的颁布,而有37.61%的被调查教师称不知道该文件的颁布。由此可见,部分地区或学校没有把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及时下达给一线老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缺乏对政策文件的关注,不清楚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没有以此为基准进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 在提高专业能力途径方面,主要以平时自学、教学中反思和参与培训为主。寻找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参照调研情况,将中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总结为以下五项:(1)依靠平时自学和教学中不断反思;(2)参与各种培训;(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企业或社会实践;(4)依靠学校调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5)参与各种竞赛或比赛。调研结果表明,有44.33%的人表示依靠平时自学和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来提高;其次,参与各种培训的老师有 183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31%。而依靠学校教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等途径的人数只有36人,占总人数的5.37%。可见,绝大多数教师主要依靠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挖掘自身不足,积极参与培训等途径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们有一个积极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校教研活动途径比例较低,可见,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而且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不高,教学自主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4. 教师对“双师型”的认定态度积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依旧匮乏,与地方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20XX年要求达到的50%的标准相差甚远。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态度,将有利于中职教师认清自我定位,提高内驱力,以便优化调整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表示赞成该“双师型”教师评定方法,只有不到20%的少部分教师态度比较冷漠,认为无所谓(11%)或反对(5%)该做法。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能够按照国家政策文件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工作。
(三)教师学历提高需求途径调研
1.在职教师参加研究生教育需求及方向。中职硕士学位工作自开始试办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时历程。中职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提高中职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有效形式。[2]一方面,为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迫切需要中职硕士学位培养这一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与“双师型”教师匮乏等现状都对中职教师要求攻读硕士学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被调查教师中,有 306 人占总人数的45.67%的教师表示愿意选择所学或所教专业的专业硕士,如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就读。44.63%的老师支持就读即将试行的在教育硕士下增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只有不到10%的教师选择面向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硕士或其他。可见,大多数老师希望接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开设持积极态度。
2.职教硕士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内容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这是针对职业教育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位制度。从开始,国家学位办在教育硕士下增设和试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时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够使该硕士类型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调研了解到,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其次,33.43%的教师认为,所教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重点突出,其他老师认为,应重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和指导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应该依托教育学专业理论,探究教育学如何与专业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率,是攻读硕士学位应该有针对性提高的重要一点。此外,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是教师们学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也很重视对自己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拔高。
(四)对教师聘任制度的看法及态度调研
1.中职学校聘任教师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教师资格制度是实施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前提。但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3]因此,教育部率先对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作出了改革,重新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新进教师实行“国标、省考、省用、校聘”管理体制。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是否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呢?调查发现,有超过 60%的教师支持这一做法,认为中职教师在聘任教师时,有必要对教师准入严格把关。只有20%左右的老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中职学校没必要引用这一套管理体制。还有11.91%的老师保持中立态度,认为无所谓。
2.大多数老师支持新进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教育部规定学校新招聘的专业教师若没有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后才能上岗,针对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我们做了相关调研。数据发现,调查教师中 90%左右的教师表示支持这一政策,只有不到4%的教师认为没必要。由此说明,多数教师比较认同企业实践经验有助于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3.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认同去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能够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成果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发挥实用价值。因此,教育部在出台文件规定,专业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但现在许多学校落实不到位,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企业不接收或到了企业也没有实践岗位;(2)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3)学校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4)到企业实践所需费用落实不了。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前提保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4]接收教师进入企业内部,意味着他们要提供实训场地,投入人力物力对教师进行培训,而由于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动力不足,并非将企业本质文化和先进技术展现给外人,导致教师即使进入企业也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中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中职生难管难教,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抽不出完整时间去企业实践,这些都是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教师培训要突出企业实践。
教育部在20发布文件,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5]目前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点在于针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上存在不足。因此,为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培训院校应起带头作用,在开展教师培训时,要积极吸收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合理充分利用“基地+企业”资源,增加实践培训课时,引导培训教师切身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反过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实践。定期指派教师去企业里参与一线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工序,产业发展趋势,学习所教专业在企业实践运用中的“四新”内容。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外部同行的评价,更需要进行经常性、系统化地自我反思。实践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促进实践教学经验的理性化,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6]教师基于丰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将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归因分析,与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探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逐渐由一名“教书匠”向“专业的教育家”“研究型专家”改变。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建设08-16
中等职业会计教育11-09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一体化教学09-27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06-29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10-22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10-26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06-10
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专业07-06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08-18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浅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