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1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者:王丽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时间:2010-3-18 9:42:00点击:23
4[摘要] 2009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实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摸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加剧。
(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一直是知识添加型,我们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革老课的做法,使课程设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另外,课程体系中也未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其人生的自信。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三)重理论、轻实践现场仍较普遍。
我国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结合我国自身的教学体会,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65%以上,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毕业前夕做模拟实习,最后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达不到真正的实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的做上一遍,而有的学生就。
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通常将学生推向社会,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
习单位意见,但假证明,假意见现象普遍。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能
提高吗?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
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通常理论学习能力不
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
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
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和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
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须要
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的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
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
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组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
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
业时获得“双证”。
(三)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我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院校,首
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然后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实施
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此
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
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这
样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具体设想是:以零基法来设计课程,不
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据和基础,一切从零为起点去考虑,推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宽
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实质是学习套件,即在学习的单元库中,根据特定的目的、学习者特定的需求选出合适的学习单元。不同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模
块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同时在会计课程编制过程中
应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结果都与课程中一定的目标相对应,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
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是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
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
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以达到看不出某节
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这就要求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
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
着科技进步,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根据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
标,我们需要重新整合并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
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
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初步会计师考试
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
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职教论坛2004,(7)
[2]闵清.中国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
国教育创新2009,(4)
[3]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索中等职业教育,2005,(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2
1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 1 专业培养方向存在弊端且不适应当今服装行业需求
我国中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或地方大中学改建的, 培养目标基本上套用普通高校的相应专业, 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置一些服装设计师、服装打板师等热门岗位, 限定了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范围。现行服装行业要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 更需要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这种现状, 从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学校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 为学生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方案, 培养实用型人才。
1. 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课程设置欠佳
我国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沿袭普通高校相应专业, 缺乏中职特色。教学模式单一, 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 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在课程体系方面与人才培养定位偏离, 教学计划的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
专业课程设置太多, 除了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图案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设计构成、服装CAD、时装画技法等, 还要学习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检测、服装立体裁剪、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面料设计等诸多课程, 每门课都蜻蜓点水式地学一点, 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的职教三年, 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 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 成绩优秀, 虽各领域均有涉猎, 却无特点, 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 3 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通过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 以及单位对本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的选择, 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 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 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 即使获得面试机会, 由于不了解本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 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牌上标明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 单单这一条就会把很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2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中职服装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应强化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性意识, 对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定位,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 面对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 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 创新教育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 做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3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 要紧紧围绕 “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这一理念, 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 紧随高层次企业的用工实际, 使之既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又融合了对实用型高新技术的掌握, 做到实际、实用、实效。
4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1 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首先, 要优化课程设置, 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 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其次, 培养目标方向明确, 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渗透性,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等课程, 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以够用为度。
同时, 抓好专业教学的两个方面: 一是主干专业课程, 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等; 二是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设计、结构、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技能、绘制与修改服装生产图的技能、服装市场管理技能等。课程设置中, 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服装企业的要求进行配比, 突出实战性教学环节, 改变以往的课程配置面面俱到, 课时平均的局面。
最后, 明确改革宗旨, 即: 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 突出应用性。
4. 2 精选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的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偏离现有生产实际, 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 必须适时地进行修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
4. 3 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校企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服装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情况。让学生在 “做中学, 学中做”,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5 结语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面对国内外服装行业需求的新形势, 以及服装设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应该大胆改革、创新思路, 及时调整方向, 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专业也能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创造出服装行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面对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应建立新型教学理念, 修订现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不断优化和完善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 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形成本国特色, 使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手段, 具有设计的整体意识, 从而培养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美) 马丁, 刘婧怡译.如何成为服装设计师.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5.01.01.
[2]谷莉.服装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11.01.
[3] (美) 帕克, 齐欣译.服装设计师的速成手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01.01.
[4]陈贤昌, 曾丽.一体化服装设计应用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03.01.
[5]彭永茂.20世纪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4.01.01.
[6] (日) 山本耀司, 满田爱, 化滨译.山本耀司.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02.01.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 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岗,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是职业教育从业者应当积极探索的问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实际开展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大家积极应对,让课程改革得到深化。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重心过于集中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按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来看,公共基础课占的比例是32%左右,如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均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各占4个课时,再加上政治与经济、体育各占2个课时,已经设置了20个课时,再安排班主任工作2个课时,一个星期30个课时里面只剩下8个课时安排会计专业课,最多只能开设两门专业课,造成一年级会计课程设置未能突出其专业性。而到了第三、四学期,公共基础课只占用4个课时,其余课时均安排会计专业课,课程多而学习难度大,所有核心课集中在此阶段,学生感觉吃力。最后的三年级,第五学期只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学习,然后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在最后的校内学习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松懈。
2.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太大,过于注重实践教学形式而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新知识,致使授课计划无法按时完成。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目前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好遇到“理实一体化”改革,原来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教材改为以实操为主的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实训教材。改用教材的出发点本是好的,弊端在于:该年级的学生高一阶段学的会计基础是以纯理论教学为主,并没有动手实践过程的配合,改用了实训教材以后,任课教师努力地想要实现理实一体化,但是学生在一开始时学习思维已经有了限制,学习意识上未能跟上,再加上学校的实训场所不足,而且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效率偏低,即使已经历两个学期共17课时/周,仍然未能完成该课程的授课计划。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要考虑教材的衔接性。
3.存在教学与考核形式不相符的情况
近两年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过程中,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正逐步改变,能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比较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实践课程仍只进行卷面考试,或者由于学生学习状态问题,造成整体动手能力差,教师担心进行实践考试形式会造成大量学生考试不合格,出于各种考虑因素,只采用卷面考试形式,造成教学与考核形式不相符的现状。
4.会计专业学生考证难,通过率低
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形式更新,从原来的两科纸质考试转为无纸化两科考试,再变成现在采用的无纸化三科联考,分别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必须三科同时合格,任何一科不合格,则该考证不合格。形式改变之后,专业教师发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范围更广了,题量更多了,而且难度加大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普遍在20%~30%,通过率非常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无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平日所讲的会计上岗证,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会计工作,就业不对口现象进一步扩散,造成学生对会计专业前景失去信心。
在课程设置中,考证辅导课程在第三、四学期体现,三科平均每科占了8个课时或者更多,两个学期每周一共24课时,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最后考证结束,大部分学生没有通过,40学生的一个班里只有10个学生通过,这就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一个僵局。既然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如此低,那么课程设置时,还有必要向考证辅导倾斜吗?
5.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行
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更大的重视,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但要求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过硬,而且要求实践能力强。这需要专业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并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增强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中职学校中仍然存在部分专业教师思想认识比较落后,不敢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法,把实践课当理论课。会计电算化课程不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电算化软件,反而经常让学生抄书,还美其名曰只要把操作步骤抄熟了,自然就会做了;上实训课时,填写支票、发票,需要盖章时,居然让学生在支票上画章,学校的会计实训室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章。当学生完成实训练习时,盖章的技能没有学会,画画的能力倒是提高了不少。试问,即使课程设置得再好,任课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不能真正地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推行能顺利进行吗?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1.重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时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由此,可尝试将其课时适当减少,如从4个课时减少到3个课时,将剩余的课时安排到会计专业课程,从而减轻第三、四学期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压力。但是,该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文化认识能力不足,例如学生无法理解某一会计业务的描述,所以做出此尝试时应有此预见。
2.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基础技能知识不扎实,导致后面的岗位技能实训阶段无法接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从会计基础教材的选用着手,摈弃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材,大胆采用以实践为主的新教材,如广东科技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实验版)就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教材。目前有不少中职学校正在使用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认识、填写单据方面的知识接受是比较快的,而因为先动手做,后学理论,学生的学习激情明显提高,而且任课教师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分岗位实习,教学效果比较好。我们相信,当学生完整地学完该教材后,再进行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实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同步提高,课程知识更容易衔接。
所以,要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本,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从会计入门课程开始,全部选用以实践为主的教材,在做中学,学中做,到了第五学期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的那个月,可以安排为期一个月的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本实训阶段是综合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全面熟悉会计核算过程,增强会计综合处理的能力,按岗位实训的处理方式,贴近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的内容,学生的实习兴趣会更浓。同一套账,学生先做手工会计,再做一次电算会计,达到对比的效果,更仿真。
3.进一步规范多元化考核模式
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必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到了学期末,可以考虑以一家生产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作为资料,进行一次综合实训的考核形式,从头到尾做一遍,使学生对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知识有更具体更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以实践考核形式代替卷面笔试,最后学生还要填写实习报告。实践考核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技能占50%,实训报告占20%,这样对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比较合理。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考试,争取毕业时获得“双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低,造成学生考证欲望降低,对会计学习的热情也会进一步降低。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考证必须考虑其他出路,让会计专业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报告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结合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学生报考统计员证或者收银员证等。相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而言,这些证的通过率比较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的学习热情。而在课程设置时,可以针对考证需要做出协调。
5.促进专业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要更好地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派专业教师去学习培训,到有经验的中职学校去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带回自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推广。还可以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会计师或者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授课,开展讲座等,使会计专业教师能够更快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促使专业教师学习探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互动式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教师更充分地利用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闵清.中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创新,2009(1).
(作者单位:江门市新会冈州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4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本文通过对中职会计专业现状的分析,从课程整合、技能实训等方面提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旨在促进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及提高学生的就业。关键词:中职;会计;职业能力
当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当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出纳员、会计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师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会计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清楚从业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与规范,并能熟练操作与正确处理日常基本业务。
一、中职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相对来讲,选择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认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生活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习惯、学习方法不对等。受生源条件不同的因素制约,教学中会出现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如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
近年来,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领导一直在提倡教学改革,会计专业的教师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以及直观教学法等,做到理实一体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学校规模扩大、人员流动等原因,常有一些新人加入会计教师的队伍,他们当中有些不了解中职生和中职教育的特点,在教法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法,只讲理论,不做实操,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得到训练与提升。
(三)会计技能实训方面。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与改革,会计技能的实训内容随着专业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已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构建成一个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开设《计算技术》《出纳实务》等课程,进行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书写、珠算、计算器使用、点钞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进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汉字输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训练。
2.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财务会计》课程重点进行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财产物资核算,企业财务成果核算,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核算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进行的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及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的技能训练等。
此外,在学生的毕业前夕,学校将组织一次综合性实训,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的就业领域方面。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行业呈多元化,就业方向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人员之外,还有公司的行政文员、会计中介的会计人员、零售批发业的营销人员、仓库管理人员、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等。这表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强,能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工作岗位。
二、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要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要在教学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提高社会发展意识,依据经济环境、职教特点,作进一步的改革。
(一)根据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
中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专业教师应多到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作调研,分析有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职业考核标准,据以整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设置精干的会计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与实操、企业财务会计与实操、电算会计、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降低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大会计岗位必需的技能操作内容;其次,开设一些与会计岗位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如工商税务登记方面的知识、社会保险办理流程与手续方面的知识、文秘知识、营销知识,物流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等,使学生不局限于“会计”这一个点上,从而扩展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的适应性。
(二)制定、实施会计岗位工作标准,训练学生的工作能力。
目前,由于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存在较大的难度,会计专业普遍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的模拟实训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具体到某一项会计工作的过程,学生的认识反而欠缺。对于这种问题,可以借助陕西圆通会计工作标准研究院的成果—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来解决。(陕西圆通会计工作标准将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七大类二十六个,对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基于每一个具体会计工作过程建立一个会计工作标准,共建立了5000多个会计标准。)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是通过建立工作标准思路导图来帮助在校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财务会计人员清楚地认知每一具体的会计工作过程及如何完成会计工作的方法,使他们具备“具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已有了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关的课程将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各项职业技能水平级别,某门课程的考核要结合相关的技能水平考核,要求学生达到某个级别的水平,就象传统的珠算技能要求学生至少要达到五级水平那样,对诸如点钞、计算器的使用、汉字数字书写、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的操作等技能也采用类似的考核方式。同时,定期开展会计技能竞赛,除了上述基本技能作为竞赛项目外,会计专业技能如编制记账凭证、手工登账(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手工编制报表、财务软件的操作等作为必有的竞赛项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技能、训练技能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四)完善会计实训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有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学校应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做到:
(1)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实训设备和用品。在实训课上教师能清晰地演示各项技能,每位学生都能动手进行操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2)开放实训室。在实训课上学生通过“做中学”,基本掌握了有关的技能,但这种掌握程度还不足够让他们应付社会工作。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要他们多练习,通过开放实训室,让学生在课后可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用品进行针对性的反复的实操训练,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3)配备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现在的教学班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往往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因此,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加入可以加强实训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跟上进度,掌握相关的技能;另外,在课后实训室开放时间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训设备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指出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在实训练习中有了教师的关注与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大大提高。
(五)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要懂专业,懂职业,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可以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进入专业教师行列,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更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还要注重吸收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使教师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化;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注重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把握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六)加强校企合作。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代理记账、税务咨询、工商企业登记等中介公司,这些中介公司的业务面广,涉及公司注册、证照年检(代办营业执照、代码证、国家税务登记证、地方税务登记证、银行基本户年检)、财税记账(代理各行业查账、建账、记账、制作报表及申报纳税、代购发票)、企业社保等,这其中相当部分的业务实训是学校无法做到的,学校应努力寻求与这些中介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相关的技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丽萍.中等职业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J].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校刊,2008,(3).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5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护理专业的调研报告
关健词:护理专业 专业设置 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
金沙县是西部经济50强,为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金沙教育着力加快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而职业教育能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很大程度取决于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21世纪,全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种国际化的新形式,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挑战。目前,职业教育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和部署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新时期的金沙,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能否把握国内外专业设置发展的主流趋势,能否结合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的特点与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确定学校专业设置的发展方向。
按照“以人为本,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统筹专业设置,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我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按照毕节市职业教育规划布局“一体两翼多结点”的总体要求,金沙作为“两翼”中的一翼,到2020年,金沙县职业教育将要达到8000人的办学规模。结合“以人为本,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统筹专业设置,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我校成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之机,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校一件非常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金沙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 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3】48号)文件和《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依据全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立足本市,面向全国;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统而不死,分而不乱;突出重点,办优办特”的总体定位,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标准产房+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专业调整和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专业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校拥有有综合部、学前教育部和医护部,综合部和学前教育部都能自主招生,开设有十余类专业四十多个班级。而医护部没有自主招生资格,只有与“贵阳卫校”和“毕节卫校”联办的“临床护理和农村医学”两个专业,已不适应金沙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结构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金沙职业教育是直接为金沙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与改革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很大,反过来说,地方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金沙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问题上,要考虑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服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所以,金沙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这种与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的关系。
为适应新形势下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金沙县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实际需要设置专业。
2013年5月,我校与毕节市卫生学校联办,当年招收护理专业200人。2014年5月,增加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为联办学校,两校年招收护理专业各100人,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两校教学计划开课,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具有能满足专业开设的师资队伍和实训设施、实训基地。
二、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和预测
护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都必须设置此岗位。长期以来,在此岗位上从业的人员,由于护理工作要求其人员年轻化的特点,他们中很多提前退休,或转岗,因而现有护士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至于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护理专业,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只是近年来才出现。21世纪以来,医学服务已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新世纪的护理服务不仅需要以适应新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而且还需增加社会发展要求的老年护理、精神护理和社区护理。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立,旧的单纯功能制护理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新的护理功能要求已产生很大的矛盾。因此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以适应现代护理要求的护理人才,具有十分突出的迫切性。据预测,今后10年,特别是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将把乡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纳入国家事业编制,需要更多的各类医护专门人才。
就县内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和生源状况来说,需求空间巨大,生源非常充足。全县目前有医疗机构总数618个,其中县直医疗机构2个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个,一级民营机构22个,门诊3个,村卫生所489个,医务室6个,个体诊所5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2013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744张,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4.14张。根据测算,护理专业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
从县外人才需求和生源来看,就业空间十分广阔。按照全市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和办学层次调整的需求,毕节市卫生学校已升格为毕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专层次的招生计划将会逐年递减,而在拥有830万人口的毕节市,广大家长和学生就读中专层次护理专业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人才需求市场依然巨大。要满足群众需要和人才需求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由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承担,这对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既是良好机遇,也是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护理专业申办成功后,不仅可以立足金沙,重点辐射周边县区,还可辐射毕节全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基础护理人才。
三、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医疗卫生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
基本要求是: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护理的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评估和护理;了解重危病症的护理原则和急救措施,有一定的护理管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知识,能借助词典读懂本专业一门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卫生预防保健知识。
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保健和社区服务能力,较快适应临床护理第一线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造性观念、敬业精神和探索精神。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四、教学计划
1.本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应学历的学生。2.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原则:遵循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主干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训练。
主要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五官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训练等。
三年制开设必修课28门,1902学时。其中人文基础504学时,占26.5%,医学基础课432学时,占22.7%,护理专业课786学时,占41.3%,岗位特色课180学时,占9.5%。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44.13%。
3.课时数安排和教学进度:根据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教学计划,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由“人文基础模块”、“ 医学基础模块”、“ 主干课程模块”、“ 岗位特色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五个模块共33门课程组成。总学分数154学分,总学时数355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548学时,实践课为2010学时,由三个学年6个学期完成。具体专业课程学分分配为:
(1)人文基础模块由《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语文应用基础》、《英语》、《医用化学基础》、《数学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组成,共504学时28学分。
(2)医学基础模块由《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等组成,共432学时24学分。
(3)主干课程模块由《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训练》等 组成,共786学时46学分。
(4)岗位特色模块由《心理与精神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五官科护理学》等组成,共180学时10学分。
(5)选修课程模块由《护理伦理学》、《营养与膳食指导》、《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组成,共86学时6学分。
4.教材选用:
文化课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选用中等护理专业学校教材。
5.教学组织形式:
理论课以年级或大班授课,实践教学以小班授课。实验开出率为95%。毕业实习安排在我县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进行。
四、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状况
我校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是金沙县人民医院和金沙县中医院。金沙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2年,金沙县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均为县内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分别于2011年、2014年评为二甲医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两所医院能够一次性容纳360人左右实习生。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先后与毕节市卫生学校和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举行联办护理专业以来,我校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现有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实训管理规范有序。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各科室均配备有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或者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带教老师。
2014年5月已投入26.99万元建成基础护理实训室,2015年将投入193.74万元,建设本专业所需其它实训室,该项目已进入招投标程序。2015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后,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共有7间护理专业实训室,包括基础护理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五个类别实训设施设备。配备解剖实训台、多功能病床、实验模块、护士站、多功能护理人、洗胃模型、全自动洗胃机、雾化器、抢救车、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穿刺模型、孕妇模型、胎心仪、高级婴儿头部综合静脉穿刺模型、高级CPR实操模型等能满足400到600人同时分步进行实操和实训。能实现从入门到基础护理,再进入专业护理,再到系统护理的完整实验和实训链条,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五、师资队伍状况
自学校医护部成立以来,学校就把护理专业(联合招生)确定为重点发展专业,并 制定了护理专业发展规划。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采用招录、划转、聘请兼职教师等各种形式补充护理专业教师。医护部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师17人,专业课专任教师31人,专业课兼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占12.9%。4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专业课教师24人,31名专任教师中护理学专业教师21人,临床医学专业教师7人,药学类相关专业教师3人,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26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9人。预计每年招生200人,三年内在校生600人,师生比为1:19。
学校注重从协作医疗单位聘用业务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级职称医(护)工作者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以确保每门主干课程有1-2名高级职称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高学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给优惠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医护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或到高校、省级大医院进修提高,并明确规定,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年到护理一线实践锻炼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综上所述,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县、乡、镇医院、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中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在毕节卫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之机,结合金沙、毕节对中级护理人才的需求,设置护理类专业,对我校来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就业教育,教学
一、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快速改变了全球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及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在催生新经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中所表现出的巨大能量, 以及使其成为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广西属于西部落后地区, 选择怎样的一种适合自己区情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乃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 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资源稀缺, 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更突显了这一矛盾。广西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劣势因素, 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这就必然导致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其次,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依然薄弱。广西许多企业的管理尚处于主管随意的经济管理阶段, 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中国电子商务是有主导信息技术的IT业界推动的, 在发展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技术倾向, “重技术、轻商务”的现象比比皆是, 广西的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尤其薄弱。这显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以职教特性为依据, 提倡就业教育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性, 明白职业教育的宗旨, 教学才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推进面向市场以及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
在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 以博得企业的青睐, 获得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 职业教育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二)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
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实际、面向社会, 适应具体职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三)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来看。
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成绩相对较低, 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虽然这些家庭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但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 家庭的境况和子女学习状态、健康状况或出于某种无奈等种种因素, 大多数能比较理智地选择职业学校, 通过求学, 进而就业, 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以职业教育特性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提倡就业教育。学校要与市场保持零距离, 要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 就业市场的变化, 相关政策的调整, 及时研究应对措施,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绩评估等, 把学校改革发展成受社会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
三、以就业为导向, 转变思想观念
(一) 转变学生观念
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学生现状, 由于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 教师所面对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现状:1.文化基础薄弱又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2.渴望一技之长又缺乏刻苦精神。3.兴趣爱好广泛又表现消极、懒散的堕性。4.乐于接受信息又厌倦踏实学习。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润物细无声的教师, 首先要懂得学生的真正需要, 要理解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正视学生间存在的认知差异, 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潜在兴趣、学习态度, 乃至道德水平的差异, 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与教务、学生等管理部门一起实施有效的管教管导,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 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诱导和教化, 使学生转变错误的价值观念, 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 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我们要开展学生观的研究, 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上, 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树立每一个学生未来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观念。
(二) 转变教学观念
1.就业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相结合
如果我们把就业教育看成是帮助学生实现“短期目标”, 那么人生规划教育就是意在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开展就业教育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明确就业取向, 认识社会用人要求, 从而激励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为实现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就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和任务, 各个科任老师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就业教育当中来。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找工作的时候,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能在工作当中更好地运用所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提升自己。
3.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教师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改革变化, 要加强在教学理念、教育心理等等的教学思想准备,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 强化中职电子商业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突出中职学生电子商务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
(2) 适应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特点, 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3) 要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四、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教学改革
(一) 体现中职特点, 实现教学改革
1. 制度创新。树立服务意识, 探索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
2. 专业开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从实现学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优化具有岗位性和灵活性的专业设置。
3.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4. 探索文化基础教育的能力培养。
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文化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 突出专业特点, 强调技能培训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首先, 我们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 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次, 我们要明确教学的定位, 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 瞄准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改革学校教学的课程、改革教材及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勾, 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再次,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是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1.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到企业实习, 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和实现就业。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与试行:
(1) 课堂实训与专业教学相适应。
(2) 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用综合作业、学科课堂教学实训、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招聘等方法, 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重视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wsxz.cn/Article/xuezizhichuang/wangluogaoshou/200904/9166.html.
[2].http://www.yycqc.com/html/Edu/Zhi Chang/2009/0425/26180_2.html.
[3].http://club.edu.sina.com.cn/thread-996953-1-1.html.
[4].魏安莉.中职电子商务的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王利锋.商场现代化.电子商务就业路在何方.2005, (9) .
[6].龙怡.人才开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2004, (12) .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这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需求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虽然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幼儿园专任教师配备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困扰着幼儿教师群体的未来发展。据调查,大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月工资在1300元至1700元之间,公办幼儿园合同制教师月工资在1700元左右。北京市普通合同制幼儿教师的月工资也仅有2000多元。在南方相对发达地区如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合同制幼儿教师最高月工资仅在3000元至3500元之间,幼儿教师已经成为低收入群体。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填补了本科层次师资不足的空缺,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现实的就业定位,能够承担起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完善的成人教育也为其学历提升提供了保障,这就为中职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拓宽了空间。
二、构建“校·园合作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园融合,探索并实施“校·园合作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校·园融合”是通过在学校内部与幼儿园合作共建对外服务性实训幼儿园,使学生在校内(顶岗实习前)就能够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下,进行工作情境下的教学实践学习,感受行业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体验岗位实践,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内容、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交融。
通过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岗位标准所需的文化知识及思想道德素质,经过校内的“校·园融合”的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岗位见习,掌握岗位实操技能,完成了顶岗前的岗位培新,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幼儿园顶岗实习,通过行业的实际教学环境的教育实践,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体系改革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课程体系构建框架和培养目标要求,形成以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围绕幼儿教学活动项目,使学生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
优化“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开发教学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编写校本教材,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项目、教学案例、考核试题等资源共享。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使学生能够掌握音乐、舞蹈、键盘、美术、保教、制作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
四、“幼儿教学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实行“幼儿教学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整体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幼儿模拟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校内实训幼儿园包括:美工技能训练室、奥尔夫音乐室、仿真幼儿园活动室、蒙台梭利观察实训室、微格教室等。同时把实训基地建成专业群内共享、共融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学生适应岗位需求提供保障。
五、评价模式改革
构建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全面多元化评价体系。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机制,加大企业、行业对学生的评价力度(由原来评价比率40%提高到50%),构建多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和不断更新机制。
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实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校·园合作运行机制,密切与大连市托幼协会的合作,与行业共同构建“校·园结合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全程参与下,校·园共同商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事宜,从而形成了校·园融合的良好合作机制。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8
【摘 要】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背景,阐述对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 文化课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70-02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文化课如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是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具体可操作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背景分析
1980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职业高中培养“具有相当普通高中文化水平,并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后备和技术后备力量”。要求中职学校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仅仅是相当高中学历文化水平,教学评价标准可参考普通高中的评价标准。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文件中明确了文化课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不再强调要达到高中文化水平,也没有明确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定位在提高个人素质、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三个方面。2009年教育部颁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一次对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提出了考核与评价要求,对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但是,对文化课教学考核评价的提法仍过于笼统,评价僵化而单一,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无论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都缺乏具体的标准,使学校、教师很难把握评判尺度,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又是教学到达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诊断,它应该是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虽然与普通高中所学的学科一样,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文化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对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促进专业课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文化课教学评价当遵循“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考核与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
(一)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价值,树立积极的文化课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在众人眼里是中考的失败者,存在诸如学习懒散、行为习惯差等不良习气,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观察他们,从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心灵的火花,唤醒他们的上进心。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另眼看待,更要从细节中表现对他们的爱护与关怀。尊重学生,并给学生以自信,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与学生讨论,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订一个相应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督促和辅导,使学生不断地向成功的方向前进,让学习看到一个一个的进步。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增强他们的信心。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使用激励性语言全面、客观地描述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二)充分发挥文化课作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
作业是考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作业的类型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后作业,也可以是课堂作业或口头作业,如习题解答,学习体会,小实验或小调查报告(书面、口头)等,尽量让作业形式多样。这些作业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可以是量化评价,也可以是定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的过程要简单可行,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一定的高度,制订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不能没有标准,更不能一味迁就。通过作业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使用多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
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劳动者,对不同的劳动者,其素质、智能结构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能象普通高中那样通过高考一把尺子去衡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比较适合中职教育。它打破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多元智力,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知识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兴趣,只求得在学校学得一门技能,尽快走上社会。而文化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特别关注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差异评价”“激励性评价”,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特长的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唤醒他们的自信心。用“多把尺子”考核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整个评价过程呈现积极向上的姿态,让学生从发展性的评价中看到自己闪亮的一面。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评课、研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文化课教师多听取来自教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意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行为,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教学能力,并在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中,起到一个好的主导作用,为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评价
老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评价方案,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时应注意各学科、各年级、各班、各个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要分类设置目标,建立学生档案,发挥评价的功能,充分引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绝不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对中等学生要特别呵护,要注意心理疏导,使他们明白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对“弱势群体”学生要耐心指导,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
(三)坚持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阶段性的学习检测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具备的某些能力,而不是全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传授者,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细节,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教师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找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因此要从学生的整体把握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收获,鼓励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发展注入动力。
总之,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旧有的只重视分数的单一性评价,建立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提高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仲涛.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俞启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制度改进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推荐阅读: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10-22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建设08-16
苏教师〔2012〕15号文.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08-12
关于组织开展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05-1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08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的09-02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06-10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论文10-15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06-07
中等卫生专业学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