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体制改革

2024-08-13

中等职业体制改革(共12篇)

中等职业体制改革 篇1

一、中职护理院校现状

从目前来看,中职护理学校教学现状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①生源素质差。中职院校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导致中职护理院校生源素质较差,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明显等方面。②护理模式的转变。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考虑到生物学因素,同时要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有充分考虑。③体制变化。中职院校由传统的三年制正在逐渐转变为五年一贯制、三年制专科及五年制本 科,也有多数地区仍为三年制教学。体制的多元化造成人才市场竞争性加大, 故使毕业生生存空间受挤压。④就业压力,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一直是中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校与医合作模式虽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压力,但并不能全面解决就业压力,仍有大多数学生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

二、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护理教学改革

1. 加强专业技能

( 1) 创造条件。在改革过程中, 针对当前社会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且全面的护理实践计划方案,在该方案中所明确的实践方式不仅有传统课间见习, 同时还包含了社区见习、预实习以及临床医院的参观等,让学生处于真实临床的情境中,使其能够灵活且合理地应用其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此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临床实践任务,均要填写相应的预实习、临床实习等有关表格,通过该环节的严格管理,可使学生实践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 2) 开设综合型的实训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可针对本校护理专业所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适当地增设综合型的实训课程,将该课程和护理专业具体教学方案同步实施。可在每一学期增设相应的实训项目,通过本校现有资源的利用,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创设一个真实且合理的临床护理工作场景,并将护理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入至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加强护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以此缩短校内实践和护理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 3) 积极开展关于护理技能的活动或者竞赛。借助于活动或者竞赛的开展,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调动教师和学生实践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此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且科学的学习竞争环境,继而进一步推动学校护理职业特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

2. 优化课程设置

从目前来看,中职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中仍有问题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未能有效体现出现代护理职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优化设置: ①增加人文学科的学时: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则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此课程上引入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及相关法律知识,可以将学生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②减少医学基础课时: 减少医学基础总课时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而是应在保证学生学习到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护理专业和医学基础知识更紧密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③护理专业课时的增加: 护理专业课时的增加应是保证核心护理课讲解达标的前提,进而加入新型护理课程,塑造完美护士形象。

3. 全方位考核

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核应以全方位考核为宜,要有效衡量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掌握情况。考核设置中应考虑其多元化、多方位以及多层次。首先, 平时的考试成绩,可以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可以让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更为注重,也可以从此成绩中来观察分析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实验课操作成绩占30%,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实践来验证,同时实践也是累积就业前护理经验的重要途径; 最后,期末成绩占50%,也可以将除开期末成绩以外的50%分数选出一部分作为护理美学、护患沟通、护理心理学、职业修养等选修内容的考核,从而重视全方位考核, 以此来验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护理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前提下来进行改革,无论是专业技能的加强、课程设置的优化,还是考核方式的完善,均离不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应基于此前提下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职护理院校现状做出了论述,而后以强化专业技能、优化课程设置、全方位考核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中职学校护理教学改革,旨求中职学校护理教学突显职业特色、人才评价有量化标准、教学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护理职业,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体制改革 篇2

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2加强改革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措施

2.1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2.2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2.3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2.4加大对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2.5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发展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现状;提高办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现状

1.教材过于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与体系性,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的调查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更易于接受更具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内容,而对纯粹性的理论课程内容易失去兴趣,甚至普遍存在抵触性情绪。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

2.德育课教师素质不高

德育课是将政治、历史、经济等多学科贯通起来的综合性学科,注重的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体。这就要求教师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时事变化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此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也才能就学生关心的时事事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适当的分析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兴趣,使得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办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带动起来,就会挖掘出无限的能量,这也是教学要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手段。德育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来,以更直观的视觉、触觉来体验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教学内容向深层次渗透,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德育知识。

2.分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中职院校要对德育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分任专任教师。德育教师自身首先就要熟练掌握德育教学大纲内容,从而明确教学方向;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重视挖掘,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要避免演讲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就某一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个眼神、动作也都在向学生传递着德育课的人文理念。

综上所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的要求下,中职院校要不断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探寻新方法、新途径使德育教育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技师学院)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初探 篇4

1 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门槛低, 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生结构复杂, 多数是在层层选拔中失利后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 习惯保姆式教育方式, 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有限, 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及缺乏对目前就业市场的认识, 导致中职生没有就业压力。在精神上表现为无所寄托, 没有远大理想, 认为只要及格就有毕业证, 就能找到工作, 没有进取心, 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中职生普遍怕苦怕累, 遇到困难, 只想退缩, 缺乏就业竞争力。

1.2 教材方面

中职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 有些知识脱节, 学生基础又较差, 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有些课程偏难、偏深, 尤其是专业课, 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有一定难度;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 缺乏知识更新, 有些专业教材还是90年代出版的, 有些新版教材也只是更新包装, 内容基本没变, 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理论偏多,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技术操作的内容还不够, 并与实际工作脱节,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 师资方面

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逐年增大,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有时一个教师教2、3门课。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般性人才, 与高中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中职学校实习、实验条件较差, 实训设备陈旧、简陋,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2 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2.1 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 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清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 结合学生自身努力目标, 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量力而行,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确立学习目标, 挖掘潜能, 提高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学生, 主要进行学历教育, 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学生, 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学生, 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岗位, 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在学习过程中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2 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 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企业需要, 企业才能给予支持, 有了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 实用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需的专业技能, 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又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 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 所以, 除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 劳动者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中职生而言, 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为求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教育部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学校应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支持教师到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李枝荣

(梧州市卫生学校, 广西梧州543000)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其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配合,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就如何从中职生实际语文能力出发, 降低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职业元素以及体现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根据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型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必须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主、文化基础学科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历来注重知识的精和全, 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不相适应。职业教育, 应以生产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职业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努力实践职业化教学。而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 是指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 弱化传统语文教

用人单位见习和工作实践, 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 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 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修过的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教材 (实训教材) 的编写, 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性、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4 办学模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 单靠职业学校本身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不断更新的问题,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 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 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 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难题, 又为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 及时根据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09-0022-02

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 使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辐射至不同的专业、岗位, 将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 让语文教学带着浓重的专业色彩、职业特征。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 树立语文课为专业技术课服务的意识, 努力探索语文职业化教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课程设计突显语文职业化教学特点

为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目标, 文化基础课课时大幅减少。

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 目前, 河南煤炭卫生学校已成功地与河南省宝视达公司合作, 由宝视达公司提供62万元的设备, 建立了宝视达实训基地, 由公司挑选学生到该公司就业, 并签订就业协议, 为校企联合办学开辟了新路。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篇5

【摘要】近年来,中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中职音乐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将素质教育理念巧妙的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大程度的推动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中职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对音乐课堂可行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音乐教育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中职教育贡献出一份力量。【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策略音乐是一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想要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开展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以有效提高,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真正价值。

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院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艺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音乐教育改革无法顺利的推行下去。

(一)站在学校的层面首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院校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学生艺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音乐课程缺乏重视度,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音乐知识学习,艺术水平处于一个落后的?钐?。大部分中职学院,过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院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师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技能教育方面,不断的开展专业课程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专业成绩分值高,能够使学院的教学形象树立起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以便为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落后的教学背景下,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专业技能学习时间,很多院校都已经将音乐课从教学计划上剔除。这种整体教学的忽视,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艺术和审美能力也难以全面提升。其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中职院校对于音乐教育过于忽视,所以在音乐任课教师的选拔时也没有较高的要求。很多音乐课程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代理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会使任课教师承担着较大的压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无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专业课程设置时间不同,教学目标也有所偏差,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学进度不够统一,使任课教师无法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音乐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工作过于应付。

(二)以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爱好音乐的最佳时期,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表现出一种叛逆的状态,他们通常喜欢特立独行,会以光鲜的外表判定相处的方式,有的学生喜欢朋克风,有的学生喜欢背着吉他搞动感音乐,这些现象会使学生体会到标新立异的感觉,他们喜欢观看一些音乐选秀类节目,也喜欢跟着音乐摇滚起来,但是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喜欢音乐、了解音乐,他们普遍认为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不过是听听民族歌曲就可以应付过去,因此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其次,中职学院音乐教学教材内容过于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音乐教材包括音乐的发展史和音乐名人史。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较为薄弱,无法深入的理解音乐的古典魅力,不懂音乐发展历史,更没有高雅的欣赏能力。音乐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古板,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枯燥,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低落。最后,学生欣赏内容缺乏正向引导。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逐渐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有限,对于音乐教育无法深入的理解,他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对音乐信息进行过滤,对一些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内容无法识别,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走上弯路,这对于学生是身心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可行性措施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严谨的挑战。要想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策略的总结,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个性情感进行陶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提高,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基础保障。为此,我们首先需要从音乐基础教学工作进行回归,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文化,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实现审美情感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音乐教学思想与观念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开设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调动学生的音乐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沉浸在音乐课程中,净化心灵,释放压力,感受世界的美好,实现个人情感的发展。

(二)重新整理音乐教材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职音乐课,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深入的挖掘音乐教学素材,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革新,根据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采用教材新编的方式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锻炼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进一步实现音乐情感的升华。例如,民间音乐就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资源,民间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学生可以通过民俗音乐的说学逗唱,感受到音乐中的无限智慧,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念,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者、发扬者。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中职音乐课程改革,需要将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音乐历史,对一些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歌颂,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发展史,从而激发学生音乐知识探究欲望。例如,课堂授课中,可以开展“一人一歌”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曲目,随机的分配和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把音乐作品理解透彻,在课堂中以自己独特的嗓音进行清唱,配合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设备进行演奏,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该学生进行评价,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既能够理解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也可以理解古典音乐形式,在多彩的活动中实现情操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水平。

(四)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搭建音乐学习的平台,定期地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利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到不一样的体验,挖掘自身的音乐价值,提高音乐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对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要进行管理,采用沟通与交流的方式疏导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音乐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找出自己的长处,对未来充满信心,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的探讨 篇6

一、改革的原则

办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树立五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树立市场供需观念、就业导向观念、能力本位观念、校企合作观念、产教结合观念;实现教学内容向实用性、专业化转变,教学方法向技能性、多样化转变,教学手段向直观性、现代化转变。

二、改革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办学特点、教育对象、教学形式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办学模式。

1.全日制教育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三段式教学”办学模式。一是依据就业市场需求开设专业,依据企业用工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二是学校同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依据企业用工订单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变招生为招工,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用人的密切结合;三是实行“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三段式教学,拓宽基础知识,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注重企业岗位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2.成人远程中专教育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以提高城乡劳动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中学或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习方式,农闲集中上课,农忙分散实习。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形式,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到乡镇、村屯。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远程网络教学和教师课堂辅导相结合,架起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乡、村的桥梁。

3.职业培训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一、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以品牌培训专业为依托,创办经济实体,把专业科室办成校办企业,把实习基地变成生产车间,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实习。初入校的学员在车间实习,技能熟练的学员可直接留厂就业。校办企业实行“专业办公司、师傅(教师)带徒弟(学员)、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把专业、教师、学员、公司、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实习基地成为育人的场所,创收的源泉。

实施办学模式改革应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制定改革方案,建立领导组织,培训课改师资;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调整教学内容,编写突出能力培养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讲述法、案例法、讨论法、游戏法、练习法、演示法、操作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突出直观性和实践性。

三、本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

近三年来,我校在改革办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采取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学校创收、社会支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先后投入资金580万元,新建培训实训楼2700平方米,维修实训基地1200平方米;装备了电气焊实习车间,建立了电工、电子、机电编程三个专业实训室,建立了机械加工实习车间,新建了两个服务外包专用微机室,还装备了餐厅、客房、苏绣、编织、琴室等各专业实习室,办学能力已步入黑河市前列。

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了电气焊、机械加工、计算机服务外包专业。同大庆华拓数码科技公司、大连中远集团、天津新港船厂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实行三段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恢复了农村成人中专的办学职能,建立了黑龙江中德远程学校五大连池分校,采取农闲集中上课,农忙分散实习,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利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教学点25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学到现代科技知识。依托品牌专业,开办了电气焊、苏绣、编织三个实习工厂,变实习基地为生产车间,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实习,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强化教学管理,做强职业培训。在教学中,坚持把握一条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注重两个强化——强化思想教育和实践技能;强调三个突出——突出职业特点、突出地方特征、突出应用特色;实现四个统一——规模与质量统一、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统一;培养五种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扶贫开发“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温暖工程“双百计划”培训基地的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树立了“连池电焊”等品牌专业。许多在初、高中升学无望、创业无路、就业无门的学员,通过职业培训走向城市谋得职业,走进工厂高薪就业,走上人生成功之路。

办学模式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年我校招收新生2596人,在校生突破3000人;开办职业培训班93期,培训城乡劳动力3420人;电焊学员在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上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被团中央、农业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又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先进实验院校、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黑河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连池电焊”在全国就业促进会上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黑龙江省十大劳务品牌。

我校的办学模式改革刚刚开始,在改革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我们坚信,按照这种模式办下去,会使中等职业学校走上兴旺发达之路,中职办学模式也会在改革中日趋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杭州样式 篇7

一、专业课程改革:推进“双证”融通

(一) “双证”融通, 推进“教产”对接

为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两张皮”的现实问题, 我市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把与各专业相对应的各种职业资格所需的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 以此实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培训、技能与考核等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比如“中餐烹饪”专业, 把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营养配餐员等3个中级职业资格证所要求的技能考核项目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 与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对应, 实现课程菜单化。目前, 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的新课程标准, 都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有效推进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二) 开发有杭州特色的项目课程“样式”

1.前校后店, 双元模式课程。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 我市许多学校利用引进企业、自创企业, 开发“双元模式课程”。例如, 杭州旅游职校推出“一门课, 一家店”, 立足市场需求和课改目标, 在旅游专业开设“咖啡服务”双元课程, 创办校园咖啡吧, 整体构建“教学项目与经营项目紧密衔接、校店合一、产教学研一体”的课程模式。

2.任务引领, 教学项目课程。例如, 杭州交通职高围绕各专门化方向课程之间共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对“汽车机械基础”的课程标准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各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设定课程内容, 围绕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 通过教学项目聚焦专业知识, 基于行动导向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构, 实现了由学科课程到项目课程的嬗变。

3.整合资源, 网络精品课程。如杭州中策职校利用网络优势和各中职学校的资源优势, 积极开发网络精品课程, 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教法, 以信息资源共享的独有方式, 使学习者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技艺, 并构建了网络课程平台模块图、用户管理结构图、教师开设与学生申请课程学习流程图以及各种学习界面和评介模块。现在, 网络课程的开发, 已成为我市中职课程改革一个新的增长点。

4.理实一体, 校本实训课程。全市中职学校都根据自身条件, 努力开发实训指导手册和校本实训课程。比如, 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专业, 依据会计工作过程, 以会计岗位为项目, 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构建, 并据此建设实训场所, 培养实训指导教师, 选择教学方法, 构建评价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全仿真的工作环境。

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走有效教学之路

1.构建“幸福课堂”教学样式。如余杭临平职高通过调查分析语文课堂中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和师生教与学的行为, 精心构建了具有“积极、和谐、高效、发展”共性的中职语文“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了不同教学内容“幸福课堂”的操作策略和带有共性的八大操作步骤, 提升了师生教与学的课堂“幸福指数”, 在全市范围广泛推广。

2.构建语文“课型研究”样式。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在“三真教学”、“三问教学设计”的研究基础上, 梳理并探究出以学法、问题、活动、体验为指导的四大类课型, 第一次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体接受性上进行研究, 是对以往语文教学中以文体来划分课型的创新,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构建“职业模块”教学样式。杭州市西湖职高以“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 组织骨干教师和课程专家编写了《烹饪数学》, 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四步教学法”。同时, 还构建了在学分制条件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职业模块评价体系, 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模式改革:塑造一双“会思考”的手

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 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理实一体、任务引领, 力求使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如今, “黑板上种田”、“课本上教机器”已基本绝迹, “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随处可见。课堂上, “设计项目—分配任务—进入角色—模拟操作—反复实践”的“五步”教学流程被专业课教师普遍采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获得的实际效果是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都能“个顶个”, 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 这样的学生没有理由不受青睐。

四、强化文化育人: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初探 篇8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学都被定位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水平上, 甚至教材采用普通教育高中教材。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 文化课基础差,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职业学校实际上已经办成普通高中, 片面地追求单招考试升学率, 因而在文化课的设置上缺乏与专业结合, 导致文化专业两头耽误的现状, 最终没能体现出文化课对专业的促进作用。

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对文化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 要尊重学习者意愿, 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所学的文化课的目的应该是更多地学会运用, 达到学为我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加大向专业的倾斜力度, 使文化课知识对专业课学习和掌握起到催化作用。

二、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课程设置的原则

结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必须满足“两个需要”, 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任务虽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类科目一样具有“基础性”, 但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专业定向、不同行业对文化课有不同要求, 以及学时有限和目前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离散度高的实际, 因此在设置文化课课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宜、实用的原则

能用、适用、实用、好用、会用。

2.遵照专业差异的原则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 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课。

3.够用的原则

指的是能满足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文化知识应用。

三、把适应职业生涯需要作为设置文化课的依据

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文化课的不同要求, 适当提高处理通用教材的灵活度, 研发本校不同专业所需的校本辅助文化课教材, 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 以达到相宜、实用、够用的目的。

(一) 语文:

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听说读写”放到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时, 语文能力的作用就必须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出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将语文能力培养纳入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框架之中, 凸现语文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基础语文能力培养为本, 巩固和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侧重培养专业所需的职业语文能力。

1. 基础语文能力

(1) 会写会用2000个常用汉字, 500个常用成语, 2000个常用词, 会背100首常用古诗词并知道大意, 知道200个常用中国文化知识和典故、100个世界文化知识、100个中外名人, 通读50本中外名著, 会写4种文体的文章, 为以后就业过程中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奠定最起码的基础。

(2)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脉络清楚地组织语言, 能够清晰、准确、简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学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最有效地消化理解文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知识向能力迁移转化。

(4) 提倡学生多读书,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感受文本、理解生活、拓展思维、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读书看报获取知识、信息和提高鉴赏力、审美感受力及拓展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夯实基础。

2. 职业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 向专业特色倾斜。要依据专业 (未来职业) 对语文能力提出的针对性要求,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的语文能力培养, 而不是进行无专业特色的大统一教学。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 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 缺一不可。因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突出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学会礼貌地倾听对方讲话;学会分析对方话语的中心或重点, 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并礼貌地做出回应;学会使用普通话;训练学生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面试时如何大方得体、灵活应答, 是学生成功踏上职业道路的第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基层、适应用人单位。要突出与学生就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实用文体的教学, 如产品说明书、广告、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记录、简报、新闻、通讯、书信等, 突出训练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二) 英语: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 结合学生英语水平差、离散度很高、学习缺乏兴趣的实际,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可以先从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饮食、景点、作品、故事和大事件的讲述, 刺激学生想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愿望, 进一步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其次, 从学生知道的最简单最常见的英语口语, 如cool, high, Oh my God, in, 你out了, Long time no see, 网络达人聊天100句时尚流行英语等的采集和整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应试教育中英语教育的常规, 而应该以增强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以听和说为主, 大力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的研发, 简化英语教材内容, 要求学生会读、会用、会说常用的2000个单词和短语、近100个常用句型和日常对话、礼貌用语。在校本教材中, 结合本专业会话需要的常见工作语言和情景, 收集、归纳、整理单词、短语、对话等, 要求学生会读、会说、会答、会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师生共设置语境, 逐步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提高学生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最终达到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目标。

(三) 数学:

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模式单一化、方法教条化、内容理论化, 使数学课堂丧失了其应有的魅力, 学生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和勇气, 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更加突出。如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实生活数学化;将数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连, 让数学以专业为依托, 让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中, 更要体现“三讲三不讲”, 只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体制改革 篇9

1 传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内容不全面

我校2006年之前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每套试题总分100分 (名词解释5个、每题3分, 填空题20个、每空1分, 判断题10个、每题1分, 选择题25个、每题1分, 问答题5个、每题6分) 。这种考试题型在我校试用多年, 经分析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偏重知识记忆且局限在教材某些章节和课堂笔记以及教师划定重点范围方面,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考核不足, 以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而且这种考试模式不能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资格考试。另外, 考试题型不合理, 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题所占比重过大, 而综合试题所占比重太少,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2 试卷命题不规范

我们通过3年的考试试卷分析发现, 有些课程由于任课教师忙于其他工作, 投入到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没有认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 且为了避免学生成绩太差, 影响自身教学质量评定, 所以在命题方面出现了降低标准、缩小考试范围的情况, 使考试形同虚设, 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另外, 还有些教师命题时试题深度、广度不够, 主观随意性较大, 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也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规范考试工作管理体系,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1.3 阅卷标准不统一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名词解释、问答题等题型主观性强, 评分标准难以统一, 所以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给分不均现象, 导致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考试形式, 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要科学化地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2.1 题型改革

改原题型中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为选择题, 即单选题、双选题、多选题, 备选答案4~5个。

2.2 试题量

周学时为2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200道;周学时为4~5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400道;周学时为6~8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500道。

2.3 出题要求

由教研室组长负责本组各门课程的出题安排, 每门课程按任课教师数分章节出。出题面要广, 要覆盖教材全部内容, 不分重点、难点、熟悉、了解;试题不能前后重复;每道题的备选答案必须准确, 且必须是唯一答案;每套题必须附标准答案。试题经教研组讨论后汇总, 并附出题审核表, 经教研室组长签字、教务科长签字后交考试中心审核, 并存入计算机备用。

2.4 考试方法

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2次考试, 学生按考号入座, 单人单桌, 采用答题卡答题。考试时学生只准带钢笔、圆珠笔、2B铅笔、橡皮、涂卡尺, 不准带书或其他与考试有关的纸张和物品。考试中心负责从计算机题库中随机组题, 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2部分, 实践考试分为实验室考试和课堂提问, 考试中心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具体实施。

2.5 阅卷

改教师卷阅为考试中心的计算机阅卷, 成绩单由计算机合成打印。

2.6 成绩的组成及管理

学生成绩为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之和, 其中理论成绩70分, 实践成绩30分 (实践操作20分, 课堂提问10分) , 总分100分。成绩单一式5份, 考试中心盖章后有效, 即教务科、学生科、教研室、考试中心、班级各一份。

2.7 题库的适用范围

本题库适用于我校中专 (护理、口腔、影像、药剂、检验等专业) 、大专 (护理、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 的全部医学课程。

2.8 补考

每学期第一周周末由考试中心安排学生补考, 考试为单人单桌, 补考成绩为补考理论成绩和期末实践成绩之和。

考试制度改革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要不断完善考试制度, 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以培养出会学习、能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为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 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 尤其要严肃考风、考纪。同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等环节。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1. 确立合理科学的职业体育课程目标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 确定体育教学的目的, 除保证其自身特点外,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展创造力, 完善人格与个性, 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教学时, 相对缩小和淡化体育项目的技术和技能要求, 要扩大培养学生心里素质和锻炼身体的能力方法等终生体育的空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2. 改变体育教师观念, 构建职业体育教学

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普通高校体育学科毕业生, 教师所受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工作后如何适应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新问题, 所以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观念转变, 要尽快在新形式下适应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要求是紧扣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专业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能力进行安排。

3. 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本学校专业来确定, 可参考教学大纲, 将体育课的内容弹性化, 多样化,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学生兴趣, 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 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结合的原则, 对一些老的传统项目,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改革中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明确教师教好不是目的, 学生“学好”“用好”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力争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懂”“教全”“教悦”使学生学的愉快, 学的主动, 在快乐的参与中达到一定运动量, 促使学生全面发

4.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 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借助现代信息媒体, 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多, 许许多多的运动技能,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已经掌握, 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性“的准备活动, 是紧扣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能力进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 教师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 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对社会、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 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 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出让学生寻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 为终身体育服务。

5 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多涉及、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 要制定明确的学法目标, 区别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3) 加强教法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习惯的养成, 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献国浅谈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

[2]马积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认识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经费;解决方法;双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16-01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把教育仅限定于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包括初中、高中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然而,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后续需要,同时由于高中学校不足引起的学生“供大于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诞生就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不足,质量较差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尽管同普通高中一样,是初中生进行再教育的平台,但由于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以及中国的面子问题,许多家长宁愿让孩子复读,也不愿意将孩子送往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普通高中的生源供大于需,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则需大于供。

2、经费不足,发展困难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费是办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各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经费来源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上级采用包干方式下拨经费。另一种情况是上级部门按该校当年所招学生的人数下拨经费。第三种情况是上级部门只拨该校教职工的工资和大型房屋基建费。尽管如此,有的地方政府对所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还逐年递减。由于经费的缺乏,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缺乏资金——缺乏投人——缺乏活力——陷人困境,办学效益差成了恶性循环。

3、缺乏政策扶持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下达的各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中虽强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结构中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政策困惑。迄今为止,特别是地方的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在许多地方教育部门中,仍然存在着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错误认识,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良少年进行改造的基地,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很难掌握较硬的专业知识,很难真正做到为社会作贡献。

4、校方存在认识问题

由于生源的不足以及学生成绩差的影响,这就致使许多校方领导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教育理念。在师资力量的配比上,为了节省资金招收大量的代课教师进行授课,造成许多教师力不从心,对专业知识缺乏认识,许多学生咨询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或者是教学活动中胡编乱造,对学生进行错误的教育,导致学生掌握了错误了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极其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不能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进而影响到以后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不能够正确地操纵设备,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二、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存问题的方法

1、要摆正普通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造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因此,要想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不足以及生源质量较低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普通学生家长入手,加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居民小区内的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让普通学生家长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接受教育并不丢面子,反而让学生家长认识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的正规教育机构。

2、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及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呈良性发展,首先得有上级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投人大量的资金是不现实的,但不给资金,给政策也行。如办学政策,招生就业政策,上规模、上层次政策,学校筹措资金等方面在不违反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应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多开绿灯,使其在良好和宽松的环境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扶持和保留有活力、办学效益好、有社会影响的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才能使国家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上。

3、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一是指文化课教师,一是指专业教师。目前,在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文化课教师可以满足其需求,这类教师可以从学历资格、专业实践经验与能力和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考虑进一步提高。而专业课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普遍欠缺,急需提高。专业课教师的选择要注重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这是改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过于理论化而实践能力培养太弱的关键。

4、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更新教学内容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专业设置为重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导向,调整、拓宽、更新和改造老专业,开发建设新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要进入企业工作, 因此, 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进入企业实习, 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来弥补不足;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根据实践成绩挑选合格的毕业生来充实职工队伍。

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分析研究

引言

所谓中等职业学校就是指学生在中考之后按照一定的分数或者比例分批录取之此类中等职业学校中, 它和我国的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者同属于高中教育。它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实践性人才, 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各个国家均要恢复以及发展生产, 此时就非常需要一批有着一定技术人才, 很多国家都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首位, 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以此不断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它对人们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 中职学校英语现状分析

在我国, 中等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因为他们要什么就有什么, 要理论有理论, 从进校门就开始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要实践有实践。现阶段在我国很多HR就是非常重视刚刚毕业的学生能做什么、做过什么、有何种经验等, 而并非自身在学校的考试中取得了多少分、获得了多少奖学金、受到了多少表扬等, 在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某些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考的试卷分数不管有多高对未来走上工作均只是一张白纸, 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价值。

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 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逐渐频繁, 英语现阶段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目前已经成了绝大多数学生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岗位对于英语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不过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教育的现状却很难和世界性市场经济相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各行各业培育一些实践性的人才, 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怎样的人才, 例如铁路系统需要懂得铁路系统基本知识的人才, 铁路类中等职业学校就要培育铁路类的专业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实践性必须极强, 重视对于知识的应用, 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干一行专一行;而普通高中学校则重视培育理论型学生, 强调所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第二, 我国很多人的传统观念均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要比那些省重点学校低很多, 是很多中考学生中考分数不高很难进入重点高中时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不过实际上我国现在特别讲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讲究学生综合素质与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很多公司或者集团, 不管是国企抑或是私企都希望吸收一些大学毕业的人才, 对于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甚至不予认可其学历, 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实力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很多学生消极对待, 对就业前途有着非常迷茫的心态, 同时对于英语的学习亦没有足够的动力与信心, 此时很多学生就破罐子破摔, 成绩越来越差。社会整个的风气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现在计划生育政策仍在中国实行, 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子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有时比学生自身还希望考上名牌院校或者获得一个更高学历, 学生只得勉强考上什么上什么, 但是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师资条件不够好, 这都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甚至悲观, 产生自卑感, 焦虑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倾向英语对于自身专业问题的解决, 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英语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 英语学习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也被没有被学校重视或者搁置了。

2. 高职英语教学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 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较,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的教育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不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从某个角度说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是否能够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学方法完全保持一致, 任何有效的解决英语教育改革的弊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相关调查能够发现,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很多学校都采取以实践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用涵盖听力、口语以及写作、阅读在内的多本教材,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并不能做到设想中的这么好, 因为课时的限制, 教师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多本教材进行教学, 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教师虽然对每一本都进行教学, 但是每一本都没有明确深入的讲解, 学生还没有弄明白一课具体的内容又进入到下一课, 云里雾里;而求质不求量的老师却无法完成几本书的讲解, 最后只能调整上课思路, 归入到求量不求质的教师行列。根据调查, 大多数学生认为听力口语训练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最为重要, 这使得学生的意图与学校的培养模式具有不一致性。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改革一定要特别注意有针对性的英语改革, 同时应该对相关的教学模式实施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模式真正分成基础知识阶段以及专业知识阶段两大类, 第一阶段主要是教授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相关基础知识, 不过仍应当以实践性作为主要目标,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多和学生互动。另外学校在条件允许范围内还应该最大限度的对教师进行训练, 以增强其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英语类讲座、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这是现代高等教育薄弱的环节, 希望通过此文章, 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提供建议, 为教育模式注入新的能量, 只有搞好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的教育才能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教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姜氏族谱下一篇:井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