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2024-06-16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精选12篇)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1

中职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均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 而是要帮助学生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 体育教学也同样是学生技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要体现“职业性”。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重视体育技能与所学专业的对接, 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与良好习惯, 使其受益终生。

1、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未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是中职体育教学的主体, 但这一点却并未充分体现在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这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并未与学生个体需求紧密结合, 而是采用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机械进行, 既不能是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社会的职业需要。如中职学生正处于热衷体育运动的年龄段, 但却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兴趣, 这就是因为其主体性在体育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突出, 教师是课堂主体, 他们只是进行教师“组织”下的体育运动, 对他们来说体育课是“无用”且“无趣”的。

(2) 从学生到教师都并未认识到体育课程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以及终生发展的意义, 教师仅满足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也因体育课内容的老套、僵化、缺乏吸引力, 只是应付了事。但体育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不计质量的完成大纲要求内容, 增强和发展学生体质, 还应使之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完成学校整体教学任务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有帮助。否则只能有一种结果, 那就是教师不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缺少生动活泼且与学生需求结合紧密的教学形式, 学生则越来越失去了上体育课的兴趣, 体育教学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 更不用说发挥出体育的其他教育功能。

(3) 中职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其体育课程与普教在目标和首选上必然存在区别, 但长期以来,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一直沿用普教的路子, 不能结合职教特点, 体现职教特色, 开展与学生职业相适应的有针对性体育教学, 收不到良好教学的同时, 直接导致“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中职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中职体育教学大纲明确,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身体锻炼能力, 使其终身受益;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发展个性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但因与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后, 其实中职体育教学目的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向着更为丰富拓展。首先, 要培养学生与其未来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其次,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要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配合、协作、沟通、创新等能力, 有针对性的贯穿挫折教育和抗压练习,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让体育教学成为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助推器”。

3、如何有针对性的改进中职体育教学模式

(1) 创新模式、丰富内容, 用足用好占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总学时一半儿的拓展模块。

在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总学时中, 基础模块教学也就是教授学生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部分占据了近一半儿的课时, 主要集中在学生新入学的第一学年, 为公共基础必修体育课程。拓展模块即教师可“自由发挥”的课时则超过了总课时的一半儿。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时, 全面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需要, 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教学。例如可结合学生个性发展、运动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等, 分别设置偏重专项运动技术、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体育实用技能等的课程内容。目的是鼓励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出健康体质的同时, 帮助其逐渐具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即从业能力。

(2) 开展拓展性中职体育教学的同时, 体育教师一定要经过仔细调研、分析, 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不可盲目创新, 即开展针对性教学, 这也是中职体育教学实践性、专业性的体现。

例如要分析学生的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对体质适应能力的需求, 以体育基础理论、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为创新根据, 设计教学模式和手段并加以实施, 开展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 重点发展职业相关身体素质。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 有可能因长期坐在电脑前, 诱发颈椎病变、脊柱不适、肩背疼痛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 教师就可有针对性的教授头、颈、腰部锻炼方法等。这种结合了职业所需的身体基本能力的创新体育教学, 既有利于学生学到终身锻炼的技巧,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就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再如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可能需要长时间下蹲, 就应加强负重下蹲、跳跃等的锻炼, 以增强下肢和腰部力量。

(3)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重视中职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的衔接, 发挥体育教学“岗前培训”的作用。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首先要求将就业导向引入体育课堂, 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打基础。如通过团队项目开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小型体育竞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自我激励、不断超越、奋发向前的积极情绪;通过野外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良好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等。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还体现在要侧重加强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上, 即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所需的身体素质结合起来, 重视体育教学在学生的职业保健教育上发挥作用。例如, 对保安专业的学生要加强体能、武术、耐力等方面的锻炼;对计算机专业, 要加强有益于头颈部、腰部、手部灵活性的锻炼;对旅游专业, 可有意识的多安排舞蹈、健美操、下肢力量等方面的锻炼;对机电专业, 则可增加登高、登山、攀爬等方面的练习;航运专业要具备游泳技能等,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预防职业病的常识和体育锻炼项目, 有意识的掌握带有职业内容的体育知识技能, 同步提高职业体能和心理素质, 以更加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使得体育锻炼成为其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 重视中职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 帮助学生培养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

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这一阶段是他们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 也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观念和体育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一点首先前面提到的学生的职业需求上, 即把专业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掌握科学体育知识和规范技能, 进行职业所需训练和锻炼, 并贯穿于以后的职业生涯中, 让体育锻炼成为职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其次体现在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兴趣上, 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 即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及时更新。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健身锻炼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必要选择其中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纳入体育教学课程中, 如瑜珈、体育舞蹈、轮滑等体育休闲项目, 在使得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对接紧密的同时, 也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其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昌.浅谈中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改革[EB/OL].http://www.docin.com/, 2013, 05.

[2]曾志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EB/OL].http://www.fwsir.com/, 2014.

[3]郭锋林.关于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EB/OL].http://www.xzbu.com/, 2013, 1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2

一、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1.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依据社会整体的政策与方针进行,从预设目标出发,采取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来完成高效的教学过程和满意的教学成果,在完成过程中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并?M行整改,最终全面提高效率,达成目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情况、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是中职体育教学评价最基础本质的特点,整个评价就是要解决“教与学目标”的问题,一旦教育者对目标认识不彻底,就会直接影响“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的矛盾。第二,中职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决策性,评价的过程需要对整个教学活动和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改善实践活动中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教师及时调整措施提供建议,并促进管理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的发挥。

二、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需要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少体育教师依旧没能认清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应用目的。体育教学评价的思想与目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评价的目标发生变化,那么其指导思想也应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当前实施的中职体育教学任务与健康运动课程已经拓宽了过去传统的体育学习领域,以掌握体育技能为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共识,帮助学生发展身心,保持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是体育教学与评价的本质。

2.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不成熟

目前,还有不少中职体育教师受到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在投入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工作中时不够积极与务实,陈旧落后的评价观念无法推动其在体系研究中发现新的建树,而评定学生成绩更多注重量化指标必然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体育能力。众所周知,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如果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价对教师而言有着更好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但却存在片面性的先天缺陷,如果直接采用量化为主体,即单从技评和具体的达标成绩出发,忽略学生上课密度、训练强度、运动量曲线等专业性的分数,那么就会导致评价体系构建重要版块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合作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构建体系是不全面的,也容易导致体育教师产生惰性,无法通过实际的实践来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问题,就会导致研究的过程与效率低下,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

3.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可操作性较差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工作中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际上是评价过于“官方”的原因。在执行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不少体育教师缺乏自主性教学的行为,也就是其参照的指标只是根据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完成,实现过程缺乏灵活性与调整度,于是教学评价指标就成为了一种摆设。那么,其操作性必然无法达到调整与改进的要求。另外,如果是体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那么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实际上评价体系执行过程中要求的环节包含调控、检验、诊断、反馈和导向的整个过程,即便构建了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评定的体育评价体系,如果以官方性的指标进行考验,那么结果就会与整个过程不完全相符,而过程的操作也就更难。

4.评价内容体系繁杂、评价方案过细、冗余指标过多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与实际的教学成果检查相符,各个环节与整体都要进行分析与评判,做好信息反馈的工作,结合实践成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晋职和学校形象等挂钩,那么就会蒙上功利化的色彩。评价方案冗长繁复,条框感和指标过多过细,其客观性也逐渐站不住脚,体系的设置与应用形同虚设。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探讨

1.转变体育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教学观念

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认识,深入学习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要求,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业务及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并充分认识构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确保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在新课改标准的指示下对教学评价工作有深入的认识,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重视,才能保证评价体系设立与执行的价值。

2.体育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转变以后,还要从单一评价的视角向多角度和多方法综合质量评价进行转变,尤其要摒除传统选拔功能的考评观,加强评价中检验、反馈和激励的功能,针对传统的“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问题,更多的要看中过程并结合结果,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学。整合评价过程的所有因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从主体多元化的前提出发,不断探求后续内容多元化、模式多元化等考评方法。

3.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过程服务对象为最终的目标,所以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更多元化的内容来实现目标,比如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学生发展、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品质等,比如我校通过《体育与健康》拓展了多元化内容中的两个渠道,分别是每周两个学时的《体育与健康》内容教学以及创造课外活动、体育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比赛的平台为学生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这就跳出了传统的注重知识、技能和技术评价的局限,在原有内容上增强了延续性。

4.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中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采用诊断性、形成性与终身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确保每次对学生的评价都有不断上升的空间,且让学生对自我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②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尤其注重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因素,结合体育课程的密度、运动负荷、学生技术掌握程度、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③引入自评与他评;④将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动态过程的反馈功能,达到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⑤简化评价内容与环节,从健康知识增长、健康素质提升和健康状况改善的角度进行多方面评价;⑥改革评价标准,这方面可由教师学学生个体之间共同制定,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以进步程度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避免统一评价产生的弊端。

参考文献: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 女生 体育课 教学

一、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不足

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不足是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技校女生的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不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活动中,特别是一部分不爱运动的女生,甚至对体育课有厌学情绪,尽可能地找理由找借口逃避体育课,含蓄、敏感、畏难心理在中等职业技校女生中普遍存在,这都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女生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对体育认知意识不足造成的。

2.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上缺乏新颖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较为单调,导致许多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宁愿花时间在专业课上,也不愿意上体育课,有的女生即使来上体育课,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半是敷衍了事,上体育课时没有积极主动性,一味地消极应对。

3.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

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是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瓶颈。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由于不了解女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受教学场地和器材的约束,难以发挥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加之师生关系不够融洽,也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陷入困境。因此,探索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水平,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

强化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关键。为提高中职女生的体育意识,在体育课程教学安排上应有的放矢,综合体育课程的难易程度,打破以往偏重竞技体育项目的传统格局,使女生意识到体育课重要性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活动,将大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强化中职女生体育认识意识,应充分利用体育多功能的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一致性,使体育与相关的健康内容有机会结合,在体育教学课过程中多加一些女生所喜爱的项目,例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可以提高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体育教学是以技术活动的难易程度为其发展顺序,因此体育教学通常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体技能活动的特点来安排,即应将技术复杂的新教材安排在先,而容易引起兴奋的教材,如活动性游戏安排在后,将符合较小的教材安排在先,强度较大的教材安排在后等等。

2.更新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模式

更新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模式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新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体育活动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具体做法上,中等职业技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教学的模式,根据在校女生的专业特点创设一些情境教学。如根据幼师班女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垫子、跳箱、肋木、跨栏、跳绳等编排的情境内容“宝宝,别怕”:一次出游时,一名小朋友遇到了危险,作为幼儿教师的女孩们要去救他,就必须越过小溪(垫子),爬过高山(肋木),走过独木桥(跳箱),钻过山洞(跨栏),躲过藤蔓(跳绳),最后找到小朋友就算成功。 这个情境里需要学生跳跃、攀爬、蹲行、平衡等能力,因为紧扣专业特点,加上教师的语言激励,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场地器材

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也至关重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必不可少。合理规划教学场地,积极引进实用器材,成为每一个中等职业技校的必经之路。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在现有的教学场地上合理规划,做到安全、舒适、整洁,使之适应中职女生的生理、心理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在了解在校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投其所好,积极引进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教材要根据季节和女生的特点进行安排。例如耐力跑安排在秋末和冬季;体操、武术以及运动量、密度较小的教材,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或秋天。这样安排女生较欢迎,积极性也能调动。此外,还要优化课堂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体育教师可通过讲解、示范、个别辅导、及时点评等方式,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游戏和比赛,帮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女生更好地学习体育。

三、结语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强化中职女生体育认知意识、更新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模式、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多金.技工学校女生运动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3(18).

[2]聂中宝.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强化策略[J].现代交际,2014(03).

[3]陈欣华.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07).

[4]封志佩.中等職业学校女生体育课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运动,2010(09).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篇4

1. 确立合理科学的职业体育课程目标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 确定体育教学的目的, 除保证其自身特点外,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展创造力, 完善人格与个性, 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教学时, 相对缩小和淡化体育项目的技术和技能要求, 要扩大培养学生心里素质和锻炼身体的能力方法等终生体育的空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2. 改变体育教师观念, 构建职业体育教学

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普通高校体育学科毕业生, 教师所受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工作后如何适应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新问题, 所以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观念转变, 要尽快在新形式下适应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要求是紧扣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专业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能力进行安排。

3. 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本学校专业来确定, 可参考教学大纲, 将体育课的内容弹性化, 多样化,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学生兴趣, 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 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结合的原则, 对一些老的传统项目,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改革中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明确教师教好不是目的, 学生“学好”“用好”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力争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懂”“教全”“教悦”使学生学的愉快, 学的主动, 在快乐的参与中达到一定运动量, 促使学生全面发

4.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 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借助现代信息媒体, 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多, 许许多多的运动技能,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已经掌握, 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性“的准备活动, 是紧扣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能力进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 教师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 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对社会、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 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 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出让学生寻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 为终身体育服务。

5 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多涉及、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 要制定明确的学法目标, 区别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3) 加强教法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习惯的养成, 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献国浅谈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

[2]马积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认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5

一、突出一个教学指导思想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中高等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总目标。诚然,我们的职校体育教学应适应这个目标要求,并为之服务,而未来的.职校体育教学更应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缩短与社会的联接距离。因此,职校体育应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初高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二、增强二种意识

1.服务意识。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是职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对此,职校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职业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调整课程教学,要以实用、够用、好用为原则,体现服务意识。在有限的学时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强求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为了使实用、够用的原则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开发专业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经常利用和专业教师交流的机会,增强自己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明确学生必需的一些身体技能。

2.健身意识。职业教育因为增加了劳动实践,因此体育教师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和学习、工作的关系,明确只有身体好了,学习和工作才有保障和提高。学校要增设健身理论课,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灌输“贮存健康”的思想,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职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的作用,支持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大对健身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将全民健身路径铺进学校,广为宣传,把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性放在职业技能之前,营造一种“我要健身”的热烈氛围。同时,职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接受健身指导的培训,提高健身理论和健身技能水平,并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要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完善三类教材

职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应在普高体育课程标准(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变化,形成具有职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实行三个模块,即:常规性体育教学内容为一个模块,学习包括身体素质部分、健身方法部分、基础性科目(体操、武术、篮球)为主的综合必修课;实用性教学内容为一个模块,这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工种的特点而设计的,同时可进行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练习,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保护学生身体健康;自助餐式教学内容为一个模块,主要是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得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四、遵循四个原则

1.开放性原则。一是给学生开放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尝试,并大胆想象、实践,激发创新的火花;二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环节等必须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们的潜能得到巨大发挥;三是让学生有更多内容可以选择,在自主、自练、自治、创造中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

2.差异性原则。首先,由于个体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与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体育能力的发展;其次,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培养出大批有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体能和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优秀劳动者。

3.激励性原则。职校学生由于经过普通学校的淘汰,大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就应从完善学生心理入手,以培养非智力因素为突破口,在三个模块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激励性学习环境,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中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体育学习的快乐,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

4.实用性原则。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工作中去,使开设的体育课程更贴近市场、更具有实用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教师可根据学生以后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征、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设置发展职业体能的内容、体育保健内容及新兴体育项目,使学生不断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了解并掌握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并能在走上社会后适应现代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与社会发展合拍。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体育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47-01

1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包括生理知识,以及各种学法、练法、练习手段等。

(2)技能目标:通过一些动作方法学习、掌握技能、技巧、身体素质能力及达到水平。

(3)情感目标:

(4)社会适应目标:

目标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设置合理的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是课的质量的保证,怎样进行设置呢?

(1)师生共同设置

采纳学生意见,动员学生的力量,集思广义,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能动性更能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2)健康第一并达到适宜难度。

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主,师生共同参与,不能脱离锻炼,以练习为主线,而且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学生更勇于挑战,激发学生潜能,利于目标实现。①引导阶段—— 激发兴趣—— 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 学习技术—— 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 放松与恢复;

②引起动机—— 满足活动愿望—— 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 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 恢复身心,调整—— 小结,布置作业。

③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3)适合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特征和实际需要水平。

16~17岁的年龄阶段,各种动作既不能过于激烈,又不能简单重复,他们身体、心理是一个增长趋于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又让他们充实不枯燥,简单易行而且必须动脑,在实践当中完成。男女生的目标可以一致,但手段、方法不能完全一样。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应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强迫、命令。

(4)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支持。

有些目标可以通过集体、小组活动竞赛,看比赛来完成,可以课堂中完成,也可课下完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支持、配合;创造合力充分使学生感动,体育的魅力,带给他们的冲击与影响,融入身心当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少安排枯燥、竞技的项目。减少一些上课常规,身心准备部分以游戏为主,强调合作,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理解不同角色任务,注意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2 信息反馈,全面及时

在课的过程当中,收集学生信息,完成多少、难度大小,是否利于学生成长,心里需要情感是否、社会适应怎样,给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以便于总结、调整。学生是否通过体育教学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情感是否体现,是否能适应社会。

3 总目标不能随心更改,一些手段,方法可改进

定的目标轻易不能变更,目标具有确定性,及延展性、适应性,一个目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深化教学。“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数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4 实现目标有赖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所有人类可努力的领域,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在这里,潜能的概念是理解教育的基础。

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中间还有反复,而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实现目标。

(1)各种信号物、障碍物。

(2)电视、图文媒体。

(3)互动学习。教师“三定教学”,学生“三选自由”进行练习。共派五名教师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指定项目,挂牌上课。“三选自由”,学生课前,可根据自己意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但不得在本次课中间换项,且选够一定课时。

5 反馈、评价

①而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在课之前或身心准备后,如信赖、驿战传書(队员不借助语言传递数字信息),达到默契、协作、组织能力的提高。

②角色互换,人人参与,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共同参与体育运动。

③整堂课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贯穿,使学生运动后不觉得累,意犹未尽。

④体育课内容形式方法不断变幻,利用图像、声音进行烘托,利用比赛、反馈、评价进行促进。

实现目标过程中,动作进行反馈达到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追求,从生物改造到终身体育水平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追求对目标的设置及时调整。课的实施,例如:一年部同时上课,同时做游戏(也就是身心准备部分),这部分教师同时分守不同区域鼓励、帮助、保护学生。教师参与游戏当中,共同参与,一起鼓励。可采用比赛时,游戏胜组,由组长高呼“我们取胜不骄傲”,组员高呼“不骄傲”,随后未胜组组长高呼“我们组不灰心”,组员高呼“不灰心”。每次游戏后,要求队员排列整齐,唱歌、呼号。形成一种习惯,进入基本任务,利用学生情感培养,及团队精神,以及个人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彬彬,朱贺来.对中职体育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3).

[2]沈伯娟.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与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7(6).

[3]张旸,周安山,纪翔.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6(8).

[4]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5]孙美芹.略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德的意义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0).

皖北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 篇7

一、体育课现状

(1) 体育课教材教法陈旧单一。在对宿州市阜阳市一些中职学校调查发现, 一些职业学校仍未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首先, 就体育教材内容来看还是以传统的田径、篮球等项目为主, 这与小学、初中的教材内容接近。就技术动作而言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 忽视对学生健身习惯和健身兴趣的培养。其次, 体育教师的教学教法单一, 理论课少且实践课重复内容多。其体育课理论仍建立在学科中心论的基础上, 重视教法忽视学法, 缺少灵活性和趣味性, 学生基本仍被束缚在应试教育之下。这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2) 学校不重视基础课, 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调查中发现, 一部分学校一年只上几节体育课, 个别规模小的职校根本就不开体育课。至于场地器材情况, 规模大的职校都有田径场篮球场, 器材却少得可怜, 也就是十几个篮球排球, 且几个班级同节课共用。规模小的学校连一块像样的场地也没有, 基本上没有器材。这就造成“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 这也就间接地形成了体育教师的上课标准。据调查有将近40%的学生认为器材少, 上课没有新鲜感而缺少上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也造成了体育课质量下降。

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调查中发现, 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 只有少数运动技术好的学生参与, 女生少于男生, 且没有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综其原因:锻炼不如去网吧、自己的体育技术不好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不喜欢体育以及场地器材太少等因素。从而使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乐趣, 造成了学生主体锻炼意识的积极性淡化, 体育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当前的对策

(1) 加强理论课教学。中职生由于受专业和学科的限定, 其在校学习时间具有间断性, 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可能在不同时期受到实习、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根据中职生在校学习特点适当增加一部分理论课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有针对性地教授他们一些体育保健、心理卫生、运动处方、体育康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用来指导学生具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和健身意识等。通过理论课的教学, 从思想上为中职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2) 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 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现有观念, 从重教轻学, 转向重教重学。要努力做到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在放手培养、在启发引导上下工夫。其次, 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 除了上好必修教材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场地器材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设计适合本校的教学内容, 突出本校特色。在教学中多关注女生, 对于她们应将手球、羽毛球、健美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等韵律感强、节奏明快的项目作为首选学习内容。再次,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 因地制宜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是提高中职体育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参与锻炼的重要保证。因此, 中职学校领导要提高战略意识, 在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体育经费上要加强关注和投入。体育教师除了积极争取学校行政部门对体育的支持, 加大学校对体育设施投入, 还应充分了解本校场地器材情况, 根据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对现有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布置, 充分利用、方便教学、保证安全、美观卫生, 尽可能地减少因场地器材对学校体育带来的不足。

(4) 积极组织加强推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首先, 组织措施上要做到校领导主抓落实场地器材、落实体育经费。其次, 在锻炼内容上要做好与体育教学结合、与传统体育项目结合、与小型多样比赛活动结合等。在组织形式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 班组与个人结合。在效果上要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促进健康增强体质。

四、结论

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以及场地器材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教材教法单一, 缺少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造成体育课质量不高。只有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 在快乐中去锻炼, 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同时, 要积极取得学校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学生进行各种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只有通过对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深入探讨, 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 才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提高, 不断地推进中职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新型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探索 篇8

1.1 观念滞后是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课堂上没有新意, 使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没有很好的与专业课形成相互的融合, 体育课缺乏独特性, 教师的思想陈旧、观念滞后, 所以无法完成教学的目的。面对这种观念的滞后性, 我们需要从体育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使教学成果独具特色, 这样才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蓬勃发展, 从而为社会输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1.2 管理体系混乱

我国在体育教学管理的整体体系上都较为落后, 没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时间较短, 因此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面对混乱的管理体系, 是无法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的, 所以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调研、检验和实践,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育体制, 这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只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配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等职业体育教学管理体制将会得以落实。

1.3 教学中还存在着教育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学习评价方法不科学

体育教学一直不受重视, 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同时由于现代土地资源的紧张, 校园的面积有限, 这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存在着授课班级多、体育教师少、场地小等特点, 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重复性的工作, 所以需要改变教学管理过时化的弊端, 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求变, 这也是改变体育教学现状的唯一办法。

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2.1 任务的双重性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 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 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 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2 内容的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而确定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对所有专业都适用一个教学大纲。

首先, 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 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 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幼师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 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 然后再跑三角形, 最后作迎面接力跑, 既增强活力, 激发了兴趣, 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 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2.3 量的合理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 在运动量上要合理安排, 适当的加大运动量, 使其适应学习、实习及工作的需要, 从而要合理的安排课时和运动量, 使其逐渐增加运动负荷。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 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2.4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中等教学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 因其职业学校教育任务的双重性和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要少而精, 并适当学生面向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对其传授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 以促使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从而强健其体魄, 并把体育锻炼变成终身的习惯。

2.5 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 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 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 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 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 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 必须抓住专业特点, 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 达到学用结合。

3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3.1 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职业

观, 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 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3.2 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 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 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提高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3 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 了解学生

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 做到有的放失, 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4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 对于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 在教学制度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使体育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实施。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要培养文化素质过硬的学生, 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学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它们相辅相成。在现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 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教育, 为国家培养出文化身体素质都优秀的人才,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晓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探索[J].现代教育, 2011年05期.[1]万晓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探索[J].现代教育, 2011年05期.

[2]毛振明.探索新的中专体育教材内容体系[J].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2007 (5) .[2]毛振明.探索新的中专体育教材内容体系[J].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2007 (5) .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9

易□学张校新

华, 甘

肃兰州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延伸,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少之又少, 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40.8%, 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8.6%, 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4.4%,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得到普及。那么,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1.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

近年来, 虽然兰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 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 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还是占85.6%。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学生活动场地极其匮乏, 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 学校没有很好地组织和领导。

学校的领导和组织是开展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 没有学校领导的组织支持, 课外体育锻炼是无法开展的。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安排时间少, 显得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 挫伤了师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一致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是希望在体育知识、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另外, 45.3%的学生未形成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 有自卑心理, 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有的学生则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怕苦、怕累, 对课外体育锻炼没兴趣。

针对这些现状, 如何来推进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策略的实施呢?

l.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 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 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 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需要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 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 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 制定出课外体育锻炼的制度和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确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锻炼时间, 将抓结果转变为抓过程。

同时, 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完善, 以满足学生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提高学生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3.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 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 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 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4.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能力。

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能力的培养, 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 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保持他们身体的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10

关键词:阳光体育,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 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 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 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 高中生为67%, 大学生为82%[1]。在此背景下, 2006年12月23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其宗旨就是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掀起体育锻炼的高潮, 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等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 如何使得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培养良好体育意识和行为, 主动走出教室, 进入操场, 真正使得“阳光体育”走到学生心中去, 是摆在广大职业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阳光体育”的界定

目前, 对于阳光体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苏端飞将“阳光体育”界定为:“阳光体育”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普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的, 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 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2]。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可以改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理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指导“阳光体育”下的学校体育课改革, 笔者对临沂市12个县区1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759份, 其中有效问卷735份, 有效率96.8%) 。根据调查结果,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调查发现:55%的教师认为体育课的目标就是增进身体健康;32%的教师则认为体育课要尽量让学生多学习些技能, 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还有10%的教师认为, 体育课就是领着学生玩, 只要学生高兴就行等, 而对于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目标却很少有教师能够涉及。这种体育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整体地表现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忽略个体差异

通过对15所学校的教师访谈, 班级授课制依然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男女分班、兴趣分班等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不采用,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造成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长此以往, 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从而也使得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3. 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注重竞技化

通过调查, 传统的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竞技类的教学内容, 依旧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 单纯强调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发展的意义, 忽略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导致了体育目标和现实情况相背离。

4. 学校投入不足, 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在中职体育课中, 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领导层面上, 体育课还存在“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观念。另外, 由于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重视,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运动设施的投入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 体育经费投入与国家的要求相差也很大。在教师方面, 由于学校没有激励措施, 加上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教学轻车熟路, 导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5. 教学方法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 大都安排每周两节, 每节45分钟。“一讲解、二示范、三巩固、四纠错”的程式化教学程序占据主导地位, 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此外, 还普遍存在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问题。

6. 注重竞技成绩, 忽略学生考核的全面性

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 应当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当前, 临沂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上依旧以技能成绩为主 (92%) , 这种评价学生的方式导致学生只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 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练习的动机和兴趣, 以致造成被动、消极参与体育活动, 不能形成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健康锻炼的习惯。

三、阳光体育运动下的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探索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以全国亿万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运动。中职学校体育课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结合当前阳光体育的实施, 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为出发点, 为我国培养合格、健康的劳动者作出贡献。

1. 在目标定位上, 把中职体育课纳入整个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然而, 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只是局限于增强体质的认识上, 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 使得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 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理应高度重视体育课教育的作用, 理应将其纳入整个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2. 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出发点, 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快乐, 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调查发现, 75%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 充分利用各科内容的基本特征, 充分挖掘挖教材中的娱乐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目前流行或带有当地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风气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 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型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采用自然班为主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新课标和阳光体育都要求一种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 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乐趣, 形成良好的体育情感体验, 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4. 课内课外配合,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在教学安排上,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技能, 课下采用兴趣练习小组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到操场上去, 形成“课堂为中心, 课外活动为辅助;教师为中心, 学生自主锻炼为辅助”的一个完整系统。同时, 还要积极组织校内、校际及参与各级组织的比赛活动, 满足部分运动水平高的学生的需求, 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5. 注重成绩评定的全面性

学生成绩评价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 要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定。使体育成绩直接反映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让学生最终对自身的健康有个明确的了解, 改变过去在体育锻炼及活动中的消极被动局而, 提高其主观能动性[3]。

中职学校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 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浓厚的体育氛围, 把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以及群体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健身场所, 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以此提高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 并使之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p.com.cn/tiyu/dtxx/tjxx/200701/t20070130_276905.htm.

[2]苏端飞, 肖柳, 李秀峰.阳光体育之特征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 2009, (3) :108.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材;素质教育;体育课程;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5-0083-04

A Research of the Quality-based Reformation of P.E. Teaching Te xtbook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Yu-kuo, ZHANG Xian-hui, WANG Shuang, LI Hui-zeng

(Sports Depart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 log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based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ccording to quality e ducation and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ofhealth first, subjectivity and occupation which are conformed by textbook constr uc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extbook construction, it discusses the detail ed measures of the reform of textbook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xtbook design, wi den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perfection of structure system, promotion of stereo scopic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E. textbooks;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 lum;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环节,是课程的创新与内容的优化。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 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教材 建设在目标、结构、内容、方法上仍存在若干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呈滞后状态。对于教材建 设出现的新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使得教材建设适应“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 育发展要求,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

素质本位是指与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根基、基本国情和教育实际等相适应的 教育价值观,它的建立需要教育根据社会、时代和人的发展要求,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公民的 各种素质为目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手段和方法以及教育 评价等都须围绕如何科学、高效、有序地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种素质这个中心而运转[1]。以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本位,无疑是将人自身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一 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2]。这种“以人为 本”的教育文化价值理念,其具体体现就是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1 中等职业教育强化素质本位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为了某种职业目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有计划的专业训练,是一种社会活动。中等 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中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3]。从社会角度说,职业教 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专门技术的劳动力,从个人角度说,接受职业教育是未来谋生的需要 。

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专业、职业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发展特点要求劳动者既要 具有跨专业、跨产业、跨行业工作的能力,具备适应复合型岗位要求,掌握多种技能与知识 ,还要有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职业应变能力等。为此,劳动者除应具有一般的职业能力以 外,还应有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和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 身的职业能力及全面素质。同时,职业教育需借助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具 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思想指 导 下,进行着半工半读、工读结合、订单式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的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发展学生职业素质为基础,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 为重点”[3],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素质培养,才能让受教育者最终适应市场经 济的发展要求。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素质本位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在市场经济大环境 下的发展必然。

2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文化课程,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 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并在2001年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课程 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课程标准》确立 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也依据社会的需求、体育 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了六 个学习水平,制订了水平目标,建立了新评价体系[4]。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身 体身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

依据《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 价、教材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其中课程目标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 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并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锻炼;提高对 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和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锻炼服务[5]

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是课程的直接体现与细化,是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其在 教学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6]。中职体育教材是根据《 课程标准 》,围绕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依据《指导纲要》,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 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材料,其属性是中等职业学校体 育与健康具体教学内容的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材建设势必要适应职业教育“就业为导 向,服务为宗旨”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点、专业设置特点,为培养 学生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在体育课程系列改革中,教材体系改革与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体 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素质教育观下中职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与中学体育教材衔接不好,缺乏阶段性 目前,国家统编的《体育与健康》教材有4部,其中有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季 浏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田忠兴主编(南方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厚成主编(北方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统编教材中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制又分为三年制教材与四年 制教材。在这些新教材中,涉及到的教材内容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 、韵律操与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以及体育保健知识。从教材内容对比来看,中职体育 内容与中学相差无几,难度也相差不大,重复教学的内容较多。这说明中职体育教材还没有 充分起到中学体育延续、深入和发展的作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中职体育教材所选择 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3.2 教材内容与社会体育脱节,缺乏社会性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除了国家统编教材外,各省市、各行业也都自编了 规划教材。总的教材内容与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加了运动处方、身体锻炼方 法、体育欣赏、人体养护、体质评价等方面知识,但教材理论无论在广度和深度处理上还有 不妥之处,如有些内容仍然陈旧,缺乏娱乐性、实用性和文化性。最突出的是体育教材内容 与社会体育的活动项目有较大的差距,如缺少群众体育中的热门运动项目秧歌、毽球、太极 球、大众健身操等。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从事的体育活动属大众体育范畴,而许多学 生离开校园后发现,单位和生活社区没有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不能较快从事相应的体育 锻炼,体育锻炼就慢慢淡出自己的生活。

3.3 教材结构单一,缺乏职业性 目前中职体育教材只有体育基础课教材,除了教学时数偏少,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实用价 值不高外,缺乏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建设等特色教材建设。我国各中职学校存在类别、区域 和体育传统不同的特点,行业性强,职业性突出,如卫生类学校、建筑类学校、水利类学校 、化工类学校、农林类学校等。各职业学校体育教材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劳动特点、行业职业 特点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材内容上应不尽相同,并且中国幅员辽阔,学校分布广,东西南北 气候各异风格传统也不尽相同,教材建设应予以考虑地域特点。教材缺少特色,缺少创新, 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3.4 忽视学生需求,缺乏学生主体性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多为教师学生一本书,这些书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想要 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去做,重点放在学习技术的过程,强调技术动作的标准化,而忽视了学 生的真实需求,使体育教学千人一面,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要求之一就是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职体育教材应明确学生才是教材最直接和最根 本的价值主体。要调查学生真正的需要,多考虑学校各专业之间的差异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专门人才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全体学生在健康上都受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体育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使用率。

4 素质教育观下中职体育教材改革原则

4.1 “健康第一”原则 “健康第一”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提出的课改思想。中等职 业教育属于高中后阶段教育,其体育教材改革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突出体育与健康这 两个主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化改造,利用体育的多功能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 互为一致性,把生存体育、竞技体育、生活体育、冒险体育中的内容简约化和教材化,使之 围绕智力教育、人格教育和身体教育等目标,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教材体系。

4.2 主体性原则 根据“终身教育”要求,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化的改造,改变以往教材内容过于单 一、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错误倾向。通过拓宽体育在追求健康与文化方面的适用范围,使教 材内容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能够满足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与启发创造 性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精神和求知欲望的需要,帮助学生自我确定教学目标、掌握自学方法 、自觉完成教学过程、养成终生锻炼习惯。

4.3 职业性原则 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应体现为生存、生活 服务的宗旨,打破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视 为一种体育手段或活动方式,更多注重学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淡化 知识与动作形成之间的逻辑顺序。通过突出教材在反映身心发展和文化层次上的循序渐进和 可接受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未来职业需要的教材内容。

5 素质教育观下中职体育教材改革对策

5.1 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加强教材的基础性 首先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体育学习认知规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具有青春期学生所共有的生理特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 知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否则,既不利 于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新的负担;其次教材内容编写要符合 中职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了体育教材的方向与范围,遵照学校体育“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核心就是身心健康,中专体育教材的内容要瞄准这个目 标,我国中职体育才能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加强与中学体育教材的有机衔接, 体现“三基”。中职体育属高中后教育,是中学体育的延续,其教材基本体系不能与中学断 层,不能完全脱离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因为“三基”作为体育教材的基 本内容和体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备其特殊的基础作用,衔接断层、削弱“三基”就会 使中职体育课程失去根基。

5.2 改革教材设计,注重教材的可读性 中职体育教材基本上是教师用书,对学生来讲体育教材呈闲置状态,因为体育课程实施中, 学生是不用教材的。导致体育教材闲置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教材可读性差、编写设计 上存在问题。传统的体育教材大多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以技术规范、动作做法为主要内容进 行编写,且结构排列、版式设计呆板,没有什么可读性而言,用于自学效果更不理想。教材 的编写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要突出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和 实用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将体育与健康两个主题融为一体,使“健康第一”的思想渗 透在每一个章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增加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休闲体育的课程 内容改革。在课本结构的排列上分主栏和副栏,主栏是教材的正文,用简洁的文字,配以生 动形象的插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练习方法,副栏与主栏相配合,通过“知识窗 ”、“知识链接”、“小贴士”等形式,介绍了相关的知识以及健身的方法。版式设计要借 鉴优秀图书,增强教材的新颖性,抛弃传统教材单一文字排列的设计方式。

5.3 满足终身体育需要,体现教材的发展性 职业学校的传统体育教材主要体现在以传统的田径、 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为代表,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快乐性、学生的发展性。没 有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未来所从事社会工作这一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学校 体育与社会体育存在不连续性。职业学校体育教材的选择需与学生体育兴趣和实践需要相结 合,以学生的体育需要为依据,适当选用新兴体育项目,尽可能安排引领学生追求时尚、参 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材内容,反映学生时尚运动项目的需求[7]。时尚体育教材 主要体现 在贴近生活的各类休闲、流行的体育运动,如网球、街舞、轮滑、攀岩等。这类教材内容 由于技术简单,娱乐性强,对学生有广泛的吸引力,能够较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态度,提 高体育文化修养。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体现体育教材的开放性、时代性、动 态性。

5.4 遵循“健康第一”,拓宽教材的知识体系 大多数传统体育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缺乏灵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体育与健康 教学应该是一种以增强学生体能与健康意识有机结合的、与卫生保健知识融会贯通的新教学 体系,新教材内容体系应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制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与学生 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真正体现体育课程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教材内 容应该涉及:1) 体育锻炼与健康,包括健康的定义、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体能的自 我评价、增强体能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等;2) 体育锻炼与体能,包括体育锻炼与心肺功 能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与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与柔韧性的改善等等;3)体育锻炼与营养,包括营养与体能及健康、体育锻炼与饮食及体重控制等等;4) 体育锻 炼与心理、社会和环境,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社会健康、体育锻炼与环境的 影响等等;5) 体育锻炼与疾病的防治,包括体育锻炼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预防、烟酒 对人体的危害、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5.5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 对 性地对学生进行与本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发展本专业岗位(工种)所需 要的体能、运动能力和相关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形成在一般职业活动中使用 的运动技能,例如,在金融专业班,可安排前、后抛实心球的练习,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肌肉 力量,防止颈椎病及躯干后部肌肉劳损等职业病的产生;在文秘办公自动化专业,可通过仰 卧起坐、踢腿等运动,侧重训练学生的柔韧性,上肢的灵活性,以加强学生的体形练习,培 养学生的气质等;对国防保安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与国防和保安有关的武术、耐力 、体操等方面的教材;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一些舞蹈、健身运动,亦可组织、安排一 些适合幼儿体育课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理论教材;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可多选择一 些爬杆、登高、登山等方面的教材。体育教材的选择,要尽可能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通 过体育教学,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5.6 依据课程类型,完善教材结构体系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及个性化教育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模块化体育课程结构改革。体 育课程类型主要体现在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四种类型,其中选项课和选修课的 比重呈较大幅度增加,基础课课时比重在下降。这种课程结构的变化,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 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根据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趋势,体育教材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和完善。首 先根据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将教材分为重点教材、一般教材和介绍性教材三类,贯彻到每学 期、每节课中;其次,建设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自选教材体系。必修教材可以简化其技术 结构,改变成人化和纯竞技化,甚至可修改或自定比赛规则;选修教材在一定范围内,由教 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1项或某项目的1种技术进行学习教学内容;自选教材,由体育教师根 据各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学生专业和个体差异性制定的教学内容,比选修教材具有更大的时 尚性、健身性和适应性。教材体系改革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体育锻炼的技术 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素质。

5.7 适应课程信息化,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 以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 教案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为主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成为了体育教材建设的发 展趋势。教材建设中纸质体育教材与电子教材的处理,应考虑:1) 加强电子立体化体育 教材的建设,以网络课程为主,强化服务性、交流性;2) 电子教材使用,不是单纯以现 有体育教材为核心,简单地配套电子音像出版物,而是以课程为核心,整合体育课程资源。 发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3) 城镇职业学校网络硬件较好的学校 以电子教材为主,教师可以同时采取纸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农村职业学校以及网络硬件较差的城镇学校还是以 纸质教材为主,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统筹兼顾。

5.8 制定教材规划,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教材建设根本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就必 须进行有关教材政策、教材评价标准和教材管理现代化的研究[8],了解教材管理 方面的问 题,努力建设中职体育教学需要的教材和辅助教材体系,并不断充实更新。根据《体育与健 康》课程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加强对体育教材的研制、实验、审定、出版、发行、选用、供应等各项管理工作,建立以省 、市、行业为主体的体育教材管理机制,加强对教材的规范管理、使用,处理好国家教材、 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三者关系,实现教材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管理。依据管理原理, 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针对中职体育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工 具性、艺术性。坚持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对教材目标、内容、效果、教材技术性进行评价; 坚持学生、教师、编制者为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做到评价指标的系统性;坚持评价方法的综 合性,评价过程的完整性,使得教材真正的为职业学校学生体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宋大卫.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本位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7-39.

[2] 王勤敏.由能力为本位向素质为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5):268-290.

[3] 李萍.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 学学位论文,2004.

[4] 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69-72.[5]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0,103-126.

[6] 张丽,林振平.体育教材的属性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119-121.

[7] 郑厚成.中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5):8-10.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篇12

1 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问题

学校体育最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健康知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进行身心素质教育的渠道, 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体育课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锻炼过程, 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同时接受到良好的体育道德思想教育, 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体育课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 增强体质, 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以完成本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2]。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每周正常开设2次体育课的学校只占61.5%, 多数以“开放式、放羊式”教学形式, 或者是低质量体育课堂教学;70%的职业学校不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51%的职业学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做要求。另一些有关研究也显示: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机械, 教学缺乏针对性, 忽视群体性教学, 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又难以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和挖掘, 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3], 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完整的、有针对性和具有实用性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使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无纲可循, 无据可依, 随意性大。有的学校只能搬用普通中学或普高教材, 甚至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确定教学内容[4]。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 体育教学管理不规范, 更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1.2 中等职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它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学校运动会、校内各级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传授的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 增强体质, 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5]。它和体育课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有组织的开展课外活动的中等职业学校只占21%,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 多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很少有专门体育教师在场组织指导, 甚至有30%中等职业学校一年不组织开展一次运动会。中等职业学校面对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的学生, 学生自发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职业中等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如果没有老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管的指导下开展, 那么课外体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1.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存在问题

场地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必要的物质条件,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 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学校体育器材不达标率, 属于不合格范围。2010年, 国家对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十分重视, 对学校的建设、设备添置, 还有学科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没有按正常的比例和需求分配学校的体育经费, 加之有些学校对现有资金的投向缺乏长远战略, 人为地对体育的投入作为滞后配置, 这种资金投入的萎缩状况, 造成了各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4]。场地器材的缺乏和不足直接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存在问题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除了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条件外, 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 质量高、师资稳定的队伍”,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光荣历史使命,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基础在于大力发展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说明, 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优、结构合理、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标准、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结果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合格的体育专职教师比例不足, 人数不够, 配备不合理。年轻体育教师较多, 但是缺乏教学经验, 学校体育教学能力还很薄弱。年轻体育教师很少培训和考察机会, 约80%的体育教师从未受过再培训和继续教育。从体育教师的人数和学生的比例来看明显不足, 但许多学校都不愿多进教师, 其原因是市场的波动较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立足是否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怕增加学校负担[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师资数量和整体水平也是不容乐观, 近年来, 虽然体育教师的数量和学历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体育教师工资待遇与学校其他老师相比相差较大, 导致许多体育教师不愿意上较多的体育课时, 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或干脆辞职干其他行业。

1.5 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问题

国家每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入数据库, 便于更好的了解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在中等专业学校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校没有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进行;60%的学校没有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具;78%的学校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是虚报的;更令人可怕是, 有35%的体育老师根本不知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2 小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体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就要赖于学校对体育全面认识和规划, 加快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 将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工作需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以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课外活动,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特点年龄结构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的积极性,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爱好,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各种素质。在体育教学和培养体育意识方面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加强“素质教育”, 贯彻“健康第一”, 发展学生职业体能, 积极推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 为其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素质过硬的一线工作人员或管理人才。

建议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领导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 重视体育教师的劳动;学校要解放思想,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意识, 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加强自己职业素养、专项技能, 提高教学能力, 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设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师资队伍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议, 为广大中等职业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梁国胜.2010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举行[N].中国青年报, 2010, 3:14.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0:72.

[3]甘文贵.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分析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12 (22) .

[4]马永明.对盐湖市职业学校体育现状分析改革与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8, 17 (4) .

上一篇: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论文下一篇: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