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共12篇)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1
教育部于2009年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九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其中的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则由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机械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基础》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而来。《机械基础》课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时隔十年的大纲修订, 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变化, 也更适应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对深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改革意义
虽然目前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诸多积极的探索, 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没有体现出来, 仍存在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另外, 产业变革、科技进步在改善职业教育环境的同时, 也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有优质的课程产品, 用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新修订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纲领之一,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可靠保障。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作为其中之一, 对深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一) 高度浓缩了机械大类教学改革经验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在课程结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 遵循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改革精神, 针对机械大类的各个专业进行分析,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实际, 找出各细分专业所学机械基础课程的共性, 从课程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等全方位进行合理提炼, 并对教学的一般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
(二) 为实施中职教学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作了具体要求。国家统一制定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对于机械大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 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在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有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三) 形成了构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模板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 具有“三以一化”典型特征, 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 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体现了“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二、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修订后的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不仅充分吸收原大纲的精髓, 而且还考虑到了机械行业企业的需求、技术的不断更新、生产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要求, 恰当地反映了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 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的变化
(二) 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主要特点
1. 强调共性, 兼顾个性
中职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涉及的专业面较广, 而且普遍对技能型人才的规范性要求较高。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有灵活的结构来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去主动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的修订正是基于上述考虑, 以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本, 在对机械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 瞄准课程目标, 寻找共性, 搭建机械类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公共基础平台。其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组合, 从而得到不同的课程产品, 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2. 注重基础, 注意综合素养的塑造
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着后续专业技能课程, 它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概而言之, 它定位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 并内化成基本职业素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成长, 为其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显著特征是以就业导向, 这与普通教育具有根本区别。面向就业的中等职业教育, 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体现了职业技能要求,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贴近, 突出实践教学,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如“联轴器的安装与找正”、“减速器拆装与分析”等阶段性实习训练以及安排专用周进行综合实践, 特别突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纲中提到的“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执行国家标准”等与企业实际紧密联系, 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必然推进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 推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创新
按照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机械基础教材必然会在编写理念上以生为本, “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在内容上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 “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 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突出应用性与实用性;在体例设计上, 以现场工作过程为主线, 通过“项目”、“任务”、“活动”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另外, 有“多学时”和“少学时”之分的“一纲多本”, 可以更切合实际的满足不同需求。
毫无疑问, 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必然推进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创新, 而它的创新之处更能够成为机电大类亟待开发的其他专业教材的范本。
(二) 促使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
在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主张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新型教学活动中, 必然形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必然会改善以往的教学面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现实的、模拟的、虚拟现实的等不同情境中开展行动, 围绕某一具体工作任务 (如“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 而不断探究的实践过程。教师的活动侧重于结合具体教学环境进行“项目”方案设计以及实施,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开辟灵活开放的学习途径, 提高学习成效,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等多维教学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在具备项目课程特性的教学关系中, 会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三) 开辟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评价创新
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及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这与通常以书面考试成绩作出的单一评价有着本质区别。首先, 评价功能更加全面, 它既评学, 也评教, 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起到诊断、反馈、促进和激励作用;其次,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充分肯定学习体验者———学生的发言权, 将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总评结合起来;第三, 评价形式多样化, 提倡面谈、现场操作、工件制作、调查报告、成果演示等不同的方式, 即使是考试, 也强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 “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
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既开放又合理的评价体系, 坚持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 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统一, 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和有创造性地发展。
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始, 新修订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大纲与德育、文化基础课程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必将为改革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作为其中之一, 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在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指导与相应的标准, 也给出了可用于达成目标的策略与实现途径, 它在中职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新教学大纲的修订, 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变化, 也更适应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其特点鲜明, 在教材开发、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不仅明确了相应的标准, 也给出了可用于达成目标的策略与实现途径, 将在中职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课程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九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
[3]郝雅梅, 栾学钢.解读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7) .
[4]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 2005 (36) .
[5]董宏进, 马小雨.突出实践特色, 丰富教学内涵——浅谈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时空, 2009 (9) .
[6]邹俊舟, 徐远彬.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J].中国商界, 2010 (3) .
[7][德]D·舒尔茨, 李其龙.联邦德国各州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编制[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 .
[8]禹治斌.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EB/OL].http://www.bjesr.cn/esrnet/site/bjjykyw/zcjyjyyj/002dd20019535a94e.ahtml, 2006-02-13.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2
教育部二○○九年五月四日颁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在认真总结上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覆盖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已将新修订的9门教学大纲印发,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新大纲自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3.中等职业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教学大纲
4.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大纲
5.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6.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7.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大纲
8.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学大纲
9.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
以上文件电子稿已经放到学校FTP上。
各教研室要根据专业需要,结合制订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在支撑后续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中的基础作用。
后面学校还要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新大纲的能力。在实施新大纲过程中,有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请报教学研究室。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生物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6-02
生物基础课程是一门涉猎知识较广的学科,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加强人才全面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实施该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课程具有知识系统庞大、理论知识深奥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同时也无法更有效的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中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及模式落后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在日常《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也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当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不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生物基础课程,拥有较宽广的知识内容覆盖面,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及重点有限,同时也无法充分利用生物基础知识内容辅助专业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低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教学效率及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学生产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尽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针对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教学内容同实践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门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基础课程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实际需求展开设计。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新时期,在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对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加强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统一的学习目标为基础,充分挖掘学生不同的特点,因人而异展开对学生的指导,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
针对生物基础课程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应当积极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开展生物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教学目标入手:
首先,基本目标。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对基础知识及技能进行掌握,对相关领域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其次,近期目标。在对基本知识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对现代社会对生物知识的需要及发展方向进行掌握,并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知识的习惯;最后,最终目标。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对生物知识的了解,如生命科学、本质等,并对生物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时期,在积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及时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教师应当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并将其同生物基础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不断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探索,并提高动手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组内成员需要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各尽其责,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仅能够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将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基础》课程改革,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传红,周亚平,金卫根.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78-181.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4
在非计算机专业学校, 计算机课程属于基础课程,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1992年国家教委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开展三个层次的教育, 即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中, 第一个层次是后两个层次的基础;第二个层次的课程又是为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的一门或多门核心课程;第三个层次则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专业的需要, 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
我校的计算机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发展, 已明确了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面向计算机应用的方面, 也就是说, 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一种重要的现代工具, 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中乃至将来的工作岗上, 能够熟练地应用与操作计算机。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讲解深入浅出, 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 结构合理, 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尝试了“实例引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当讲授新的知识时, 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 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 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优化压缩,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实例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
Word 2003是一个最常用, 也似乎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如样式和模板的制作及使用等操作, “分页符”和“分节符”的使用等, 甚至“回车符”也有很多人不能正确使用, 而导致操作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用一篇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例, 在此论文中, 为了能使封面后的“目录”另起一页, 学生使用了多个“回车符”, 这是很多人都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 我们强调“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 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 也是“字符”, 而不是用来另页的。此问题若与“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中的ASCII码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大家易出现的问题, 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若再由“样式”又讲到“模板”, 进一步扩展后, 还可联系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
2.“电子表格及Excel”教学
同样, 我们用一个学生易懂的实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
把Excel 2003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2003中的“表格”进行比较, 强调“单元格”与程序设计语言中“变量”的相似点, 并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
通过“结论”列的填写“=IF (F2<60, ‘不及格’, IF (F2>85, ‘优秀’, ‘及格’) ) ”, 让学生了解函数及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条件分支结构及嵌套概念。
通过“名次”列的填写, 引出“排序”概念, 并指出“排序”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引出了Excel 2003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还可进一步简单介绍“关系即二维表”及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 并说明Excel 2003虽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但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同一个“名次”列, 又可用函数的方法填充“=RANK (F2, $F$2:$F$5) ”, 从而自然地引出学生不易理解的单元格地址引用中的“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
总之,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处理课堂教学时, 适当采用实例引导,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离不开上机操作, 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才能真正地掌握。为了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环境, 我校机房从1999年开始, 逐步淘汰了286机和586机, 更换为较先进的计算机系统, 现配有神舟电脑 (内存128M、40G硬盘) 50台, 全部联入校园网。机房网络化建设已基本完成。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此外,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对计算机认识不足, 通过上机操作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 搞好实验教学环节,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组织好上机内容。教师在实验课前, 要明确实验课的内容, 使其既具有代表性, 又要适合学生的上机能力。
(2) 写好上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既反映了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 从而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3) 给予充足的上机时间。一方面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机经验不足, 另一方面, 加强实验正是我们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要有充足的上机时间。
(4)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是实验课的组织者, 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实验课效果与质量。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在业务上相互交流, 在思想上相互沟通, 这样才能将实验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以上是简单归纳与设想, 有些课程内容还可采用现代化手段, 诸如大屏幕投影仪、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等方式进行。总之, 改进教学手段和加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也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以教学改革为契机, 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开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 2005年2月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5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大批会计人员的使命,其办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中职会计教学策略,不仅是解决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祖国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探究提高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有效策略
一、引言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人才需求的数量及岗位能力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职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大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使命,其办学效果与质量一直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对性别比例为1∶1的200名中职会计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经济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亟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而具有高素质的新生代应用型会计人员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群体。从实际来看,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教师实践指导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实践活动课程较少及评价体系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8.63%的中职会计学生对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基本满意,基本能够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还有27.42%的中职会计学生对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不满意,认为教师无法传授真正的实用的职业技能。仅有13.95%的中职会计学生对学校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非常满意,认为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这也说明大多学生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1]第二,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根据调查显示,约34.15%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29.46%的会计专业教师采用情境模拟法;仍有28.35%的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法,约有8.04%的教师运用项目引导法。同时,约有54.43%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教学活动毫无趣味可言。还有27.72%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科学,教师基本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仅有17.85%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学校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教师较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生动教学,教学效果较高。可见,大部分样本对象认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先进,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教学内容陈旧落后。通过调查发现,37.24%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较充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岗位需求能够对接,仅有21.36%的学生指出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为企业培养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还有41.40%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会计实践课程的内容定位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有很大出入。这说明现实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没有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模式进行教学,其仅仅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会计应用技能的训练。这说明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并未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的目的,这对会计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三、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有效策略
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达到会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因此,会计教师应积极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在实践中加强自身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能力;积极进行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充电,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通过教导学生编制企业需要填报的会计凭单、账册等会计实操,全面提高自身会计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由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进入会计岗位后,面临直接处理企业财务信息流,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会计理论知识,正确判断并作出会计信息记录。因此,会计教师一方面应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多的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学习会计实务信息、实务会计凭据、单据、账册编制和填报。第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对接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将新知识、新标准等纳入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教材编写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简化、删除空洞的不相关的知识,满足社会企业中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02):87-92.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2-01
一、引言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模式陈旧。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4.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此外,职业教育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完全体现不出职业学校计算机特色,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知识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
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作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
四、小结
总之,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科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再次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正红,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J].职教通讯,2013,9(57):56-57.
[2]杨青,浅谈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3]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OL]2015.
[4]程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0.08.30.
[5]许辉,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科技信息,2011-01-25.
[6]王春辉,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20.
[7]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OL]2010.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教学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1]这是新颁布教学大纲指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下面,本人结合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年来的体会和思考,谈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问题。
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生源问题
2.1.1 生源素质偏差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初中毕业生中,素质稍为好点的都上高中,准备读高校。剩下的学生,素质都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基础差、对学习无动力、无兴趣、好动、不守纪律、难管理等。这些学生到社会就业年龄相对较小,又没有什么技能和能力,所以往往只好选择读中等职业学校。这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偏差的现实情况。
2.1.2 生源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刚入学新生,由于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他们有的没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已经具有不少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知识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2.2 计算机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要求
由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断的扩招,学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计算机教学设备未能及时跟上。如有的学校教学机房严重不足,有的机房严重老化,有的机房非常简陋,缺乏基本的配套设备和装修等等。
2.3 学生缺乏良好的课余学习环境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机房设备不足,或管理跟不上,未能提供机房让学生在课余上机学习;有的虽能提供机房让学生课余上机,但由于缺乏管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导致学生在课余上机玩游戏,没学习。其次是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没有专为学生开设的学习网站或学科网站,未能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平台等。
2.4 师资力量欠缺
学校扩招,班级增加、班级人数增加,专业教师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师资力量欠缺,加大了教师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5 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面在扩大,计算机知识在不断纵深扩展。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有的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有的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有的虽多年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但较少参加进修学习,主要是靠自己业余补充学习,存在知识结构欠缺或老化现象。教师缺乏改革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方法陈旧单调,教学效果较差,等等。
2.6 有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些学校领导较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作为办学特色,培养大量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人才,但也有一些学校的领导,未能足够重视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3、教学改革探讨
3.1 明确任务与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2]
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进行,并贯彻落实。
3.2 加强思想教育
由于学生的总体素质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忘记自己来学校的目的是学知识学技能,无心向学,甚至经常违反纪律,如迟到、旷课、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等等。所以经常进行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时刻记住来学校的任务和目的,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减少违反纪律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3 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后进行编班时,不能只针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编班,从而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掌握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给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往往造成,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对有的同学已经熟悉了,没兴趣再重复学习,对有的同学却是全新的,往往一下子还不能完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可以在开课时,按教学计划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测验,某个部分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该部分内容,同时按教学进度,通知学生什么时候免修,允许学生在免修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指定到图书阅览室学习)和内容,给学生更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让必修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与辅导,免修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若此方法不可实行的话,则只好考虑,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与操作题。不过这样教师教学会增加不少难度,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
3.4 致力改善教学设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较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计算机设备,要有符合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机房。如果说,教师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没电脑操作,或者机器经常出故障,或者机器太落后,不能运行教学涉及的软件,等等,这将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们,应该在教学设备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并致力进行建设。这是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问题。
3.5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良好硬环境是有舒适、不落后、满足教学要求的机房;有满足学生课余学习的机房。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课余学习与讨论的平台,如网络教室、校园网络,专业或学科网站等,通过这些平台,使教学有先进的基础条件,学生有更开阔的学习空间。对于课余开放给学生学习的机房,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和约束措施,不能让学生在课余上机变相玩游戏。良好软环境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热爱学习,你追我赶,课余共同探讨学习问题的气氛。这方面,可采取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班际或校际比赛活动,建立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兴趣小组等来促进气氛的形成。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欠缺的,应及时补缺;因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所以对于现有计算机教师,有进修培训机会,应多让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留给计算机教师有钻研、学习与总结经验的时间,不要让他们负担过重。学校领导还必须在计算机教师的研究与学习方面给予资金的支持,比如构建设备等。另外,必须加强教师的敬业、乐业、职业、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计算机教师队伍爱岗敬业,有充沛的精力,有不断更新、不断扩展的知识结构,有丰富教学经验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3.7 提高教学质量
3.7.1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和关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开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应有实用性、代表性、或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作用与意义或乐趣;教师应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更切实际、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避免滔滔不绝的满堂贯,以免自己累了,学生也睡了。
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并使用网络教室系统进行教学,教学演示非常方便,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比较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教师应注意避免从头演到尾,应多留给学生思考、操作练习时间,在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不然,学生会在被动的听、看演示之后,会马上把教学内容忘干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比如,不要把有逻辑联系的内容分开在不同的网页演示,这样会破坏直观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对于有关联或相似、易混淆的内容,多采用归纳对比方法,这样会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好。
3.7.2 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在确保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删。比如对财会专业,可适当增加EXCEL相关函数,加深数据处理的内容。也可根据培养的目标,确定增添什么计算机知识模块。在教材方面,由于现在没有统编教材,不同学校或个人编写出版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和例题有较大有差别,所以,在教材上,可结合本学校和专业,有条件的,可以自编教材、实习指导或练习册。这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可给教师教学带来方便,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3.7.3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多种形式,尽量避免用一二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成绩。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可改为平时的作业,小测试等,通过多次记录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可避免平时学生学习的松懈,和纪律泛散。或者采用倒扣分的形式,在开课时给每个同学满分,然后根据平时考勤情况,进行奖励或扣分;根据课堂纪律情况,进行奖励或扣分,再结合学习成绩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其实这种方法也不复杂,只要先把方案确定,用EXCEL建立一个成绩表,把平时的考勤、纪律、学习成绩进行登记就可以了。各种方法大家不访试试。
4、结束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的就是使用学生能在学习期间,树立健康、阳光的思想品德,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学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的能力。但是,要达到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必须靠我们和学生一起去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 (2009-07-02) [2009-11-28].http://202.205.177.97/UserFiles/statichtml/2009-07-02/12465103270004459.html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8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以使职校学生能适应就业后的工作环境。根据这个目标教学应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具有与文化基础学科以及其它专业基础学科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操作技能及其应用;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的要求不一,学时多少不一。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课程设计环节,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设计题材很广泛,设计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从比较简单的网页制作到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都可以选择。
3 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兼容并包,使之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方法。
3.1 对熟悉基本操作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对于熟练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常犯的错误就是只会打字却不会排版,出了问题不知所措。那么我们必须告诉他其软件系统的结构并设置正确操作,使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以后掌握图片处理软件打好基础。
3.2 对学有余力并主动汲取课外知识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常常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他们主动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学习一些比较流行的软件系统,如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他们出现的问题就是使用一种定性思维和习惯性方法来学习新东西,过多地借鉴别人的东西,缺乏创造性思维。这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教会他们不急于求成,把相应资料认真研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愉快地学习。
3.3 对有明确目标并自己开发个人网站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积累,有的同学会动手给自己做一个个人网站,他们会采用HTML编程或者ASP。对于这些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参考资料较少,我们就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者帮助他们通过互联网查寻一些相关内容,开扩其视野,使他们学有所长。
4 可以大力推行网络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和老师的指导,已经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校园网内的一个实验教学网站的存在将使学生能在课外方便地进行操作练习,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受地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5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老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应该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应用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自主地学习一些新的课外知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一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让学生按照实验书的步骤按部就班操作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营造更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为计算机基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周南岳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 Gary R.Morrison, Deborah L.Lowther.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轻工业出版社, 2005.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9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 应该有着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运用计算机, 还要将计算机技术与工作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要求虽然不高, 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还是有着不小的困难。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亟需改变的问题。这些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重视灌输, 不重视点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灌输知识, 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意味着在促使书呆子的诞生。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怎么学, 而不是学会。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未能充分利用, 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 计算机系统多年没有更新, 不能紧跟当前计算机软硬件的需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操作能力因此也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3. 重视基础轻实践。
有的学校如今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传统, 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环节, 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没有很好的挖掘, 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概念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一旦动手, 就显得十分笨拙, 不能很好的实践。
教学不分教学情境的等同于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来源于社会中的问题出发, 具备典型性, 但有些教师没有抓住案例教学的真谛, 生搬硬套在教学中。真正有效的学习, 不是对前人经验的生搬硬套, 也不是会写会背就可以了, 而是要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加以分析, 从中汲取自己应有的养分, 以解决新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验证、发展前人的知识, 化为己用, 丰盈自己的羽翼。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已经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让学生尽早地掌握这门技术, 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上都有所更新,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当前我们很多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都在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因材施教, 努力改变和完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相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基于上述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推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1. 采取以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
根据专业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得比较多。新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一状况, 增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勤于动脑, 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积极思索的学习状态,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当前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探索, 运用学到的知识主动解决问题。这样一来, 将会把枯燥的讲学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新型课堂。
2. 采取小组学习。
在分组学习时尽量避免临时分组或者随机分组, 如果小组的成员经常变换, 组员之间就会缺少应有的默契感, 从而降低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讲, 比较适合组员稳定、团队默契感强的小组学习。这样分工明确, 大家合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各组之间开展竞赛或者进行竞争,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更加快速地达到学习目标。
3. 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
要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进行转变, 强调执行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 而不是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不佳, 缺少“学”的本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现有的资源并不全是最先进的, 学些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才能跟上时代的脉搏。在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看、多问、多思考、多发现, 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优势, 借助这些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 采取教学过程评价。
教师要经常考查学生上机操作的成绩和运用状况, 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学生完成并且上交作品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意见和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品评, 仔细观察别人的作品, 然后组织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批判及建议。这样做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实际水平, 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 互相切磋, 加强薄弱环节的拓展。
三、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生良好的学习质量离不开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要着眼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师要备好课。
在选材中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 用不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解基本原理的时候, 可以使用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在讲解之中, 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联系到基本理论问题, 使他们易于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交流探讨, 各抒己见, 或者组织专题辩论。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问题的解答不仅局限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QQ、班级群、校园网等多种方式, 灵活处理。这样能够让学生多接触网络上的新闻, 更新他们的观念。
3. 随时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
一些电脑报、计算机知识网站等信息非常多,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狭小空间。
4. 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资深人士开展一
些专题讲座, 让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加深对计算机的理解, 也增加了学生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机会。
论中等职业会计教育 篇10
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中, 常会见到会计专业的身影, 然而会计专业却并非中职教育的“专利”——在不同层次 (如中职、高职高专、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 、不同种类 (会计专业不仅仅在财经类院校开设, 很多工科院校也都开设) 的院校中会计专业开设非常广泛。随着会计教育环境的不断变迁,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表现为学生技能水平较差、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 就业形势不够理想。由此也引发笔者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思考。
1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
1.1会计改革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会计作为国际会计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与国际会计趋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一方面实现了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和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 会计内容越来越难, 对会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类型的多样化和处理过程的复杂化使得会计教育的深度加剧, 这使得学制为“2+1” (两学年在校学习, 一学年校外实习) 的中职会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在两年时间内既要让一点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初中毕业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一定深度的业务处理方法, 同时还要突出实务操作, 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无疑增加了中职会计教育的难度。
1.2生源质量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学生, 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了解, 生活经验也明显不足, 对过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不易理解, 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 学业成绩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往往选择高中学习以参加全国统招考试进入大学, 从而导致大量优质生源流入高中。因此,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数理分析等方面能力的欠缺使得会计教育难上加难。
1.3自身缺陷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这一理解已日进人心, 但对于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定位却不甚明朗。简单把高职教育培养规格降低、教学内容缩减、难点弱化作为中职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显然无法形成中职教育自身特色。中职会计教育自身缺陷体现在: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 虽然中职会计专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要求, 但比较中职会计专业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不难发现中职会计专业所设课程至今仍深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 从课程名称到各课程的具体章节几乎雷同, 只不过教学要求略低罢了。整个课程体系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忽视职业基本技能, 没有提供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条件, 更没有突出中职会计专业的特色。
1.3.2 各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料。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材陈旧, 跟不上会计政策变动和学科发展的步伐。我国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而受编著教材周期的影响, 最新的会计改革成果未能及时地纳入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也未能及时纳入最新改革的内容, 学生所学知识存在严重的时滞性, 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
1.3.3 各课程中理论与实务比例严重失衡
会计专业各课程在结构体系上是按照先理论、后实务, 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设计, 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 而忽视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认识规律。如《基础会计》课程, 开篇就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 然后再阐述会计实务。理论、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 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产生畏惧厌倦心理, 为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1.3.4 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严重分离
由于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 因此,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各校都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 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由于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传统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教学中总是先讲完理论, 最后集中实践, 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不少学生在实践时还要反复复习前面的理论知识点, 有些学生缺乏耐心, 对遗忘的知识点也不去钻研, 因此实践时也不认真, 大多数的实践数据就“等、靠、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关于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建议
2.1以就业要求为导向
中职教育应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在开发专业课程时, 要明确所培养对象的岗位知识、技能、态度及其构成比例, 剪除高深的理论知识, 按照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规划、设计课程, 实施项目课程, 力求各门课程都能体现其职业方向。由于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欠缺,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收银员、出纳等方面工作情况比较普遍, 可是却很少有中职院校专门开设此类课程。与其让学生学习抽象难懂的财务管理和审计, 倒不如开设诸如《收银与出纳》等与就业衔接更紧密的专业课程。另外, 涉及太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会计》课程和难度较大、涵盖太多业务类型的《财务会计》课程也可合并为《基础会计实务》课程, 学生只需就一般工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填制凭证、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工作熟练掌握即可。
2.2以实践教学为抓手
中职会计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整个教学环节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技能的熟练性, 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空间上, 要善于使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 (即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时间上, 既要从整体上留足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还要精心安排实践的时机, 以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所带来的问题;在方法上, 广泛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3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
中职会计教育对理论性知识要求较低, 对实用性知识则有所偏重。目前中职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沿用高等会计教育教材或教材的缩减版, 不能适应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学校可委派一线教师就当地经济情况, 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自编符合中职会计教育的相关教材。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应积极与对口岗位、用人单位取得联系, 就教材方向及内容征求意见, 同时可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编写素材, 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4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 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既然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就应当将职业证书考取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和侧重, 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 考取相应的珠算等级证、会计电算化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9年, 招生人数再创新高, 共完成招生873万人, 在校生达到近220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树立新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走内涵发展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能力必能实现同步提高。
摘要:由于会计改革的影响、生源质量的制约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 中等职业会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摆脱高职会计教育的荫蔽, 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 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晨琴.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与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5) :19-24.
[2]许飞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设想[J].会计之友, 2008, (7) :80-81.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 篇11
教学与生源有必然的联系。中职学校生源一般大致分为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因教学条件不一,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城市地区,初中一般会开设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教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如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录入等;而农村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更别说动手操作了。尽管基础不一样,但所有学生都希望系统、全面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厚。如果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不设计具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手段,会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容易玩游戏、浏览网页,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很多前辈的教学经验,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理论与操作并重,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结合中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第5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第141页“任务5.3——《表格操作》一节来说,本课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利用word知识完成个人简历表的制作,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案例。设计时必须结合本课的知识要点去选取好的典型,具有即时性或取材于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本课为例,我直接选用课本上的“制作简历表”,完成该例子必须掌握插入表格、合并单元格、改变行数/列数、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等。学生要区分单元格和行列的概念,才能正确选中对象进而找到相应的命令,因此本例的理论和操作联系很强。
2.创设情境,展示案例。首先,由教师构建情境,呈现问题。先在大屏幕播放一段求职现场人山人海的情景视频,观看后向学生提出“在视频中求职的第一步是什么”的问题,引出答案“求职都要从投简历开始”;再展示两份求职资料,一份全部是文字,一份制作成表格,让学生经过比较感知表格读取信息比较直观,容易被招聘者接受;进而提出“怎么制作简历表”,这时在大屏幕展示案例“个人简历表”以及其他多张精美的简历图片,为下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简历表做好准备。
3.分析、操作案例。教师把案例拆解成小的模块进行分析,可划分为“个人基本信息”模块,包含姓名、邮箱、照片等,以及“个人辅助信息”的模块,包含个人简历、兴趣爱好等。讲授所需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如“照片”一栏要用到合并单元格、调整文字方向等,让学生理解该案例所涉及的新旧知识点,并对利用以往知识和本次新知识分别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以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制作,展示给学生,结合实际应用或者学生的疑问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理论内容,在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总结案例,布置任务。此时对案例操作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总结,并指出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设计任务,注意结合计算机对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功能,加入图像、动漫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又能在任务中增加不同的层次要求。
我安排了制作“我的简历表”和“课程表”的任务。“我的简历表”难度和案例“个人简历表”相当,只是要用添加底纹边框、插入图片艺术字等方式进行美化,让学生不觉得单调;而“课程表”在这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绘制斜线表头、交换行列数据、插入艺术字等操作,让学生自行去发现表格功能选项中其他命令的使用和巩固“图文并排”知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5.完成课堂任务。这个阶段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查阅有关资料,形成完成任务方案并独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把不同学力的学生编排成小组,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资源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等,培养分工协作精神,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查看学生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度适时进行指导,并即时记录。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应鼓励他们选择“课程表”来操作,指导他们进一步扩展学习内容,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完美地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积极创新精神,让他们尝到深入学习的满足感。巡视过程中,发现共性的问题当堂讲解,个别问题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而不是“填鸭式”甚至是代替操作,避免妨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记录完成结果作为过程考核成绩,最终以一定的比重计入期末成绩。团队合作好、题目难度大、能快速精准完成任务的,都给予表扬或加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评价结果,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以创新立意、完成效果、操作技巧等为主要标准,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反思如“我学到了什么”“我如何改进提高”等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查缺补漏,通过结果比较培养学生努力做到更好的思想。最后归纳总结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部分难点重新进行示范,留意学生的反馈,使其及时地调整学习步调与进程,全面掌握知识点,巩固提高应用能力。在操作中有新颖做法或者创新设计的学生,可以让其上讲台演示操作,满足学生学习的优越感,分享其学习的经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斗志,形成有竞争、有分享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方法不只有一种,只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人人符合职业标准为目标,以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的方法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好好培养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周.浅谈职教计算机基础教学[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2]赵智.中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教学,2006(35).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学,2003(12).
[4]包空军,沈高峰.“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2.
[5]张楚延.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卢湘鸿.计算机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桂荣. PBL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9]卢燕华.PBL教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探究[J].硅谷,2010(11):97.
[10]薛璘.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
[11]王丽君.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12]汤晓春,拜晓霞.PBL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9(10):147.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1确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 是会计教学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只有教学目标确定后才能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改革。现代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集中在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 它们需要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财务管理, 同时能为改善企业提供信息, 协助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专科教育的特点, 我们培养的人才的定位应是面向中小企业既懂会计技术, 又能进行简单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相应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能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具有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于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管理型复合型中等技术应用人才。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服从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是在对会计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而得出的。它应体现“以能力为基础”, 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它应由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判断课四个层次。考虑近几年来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 建议结合弹性教学计划在专业课中设置理论专题课, 其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做到经常的更新和调整。还可增加与会计相关学科的课程教学, 如:《法律》、《职业道德》、《心理学》、《公共关系》、《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计算机网络》等。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基础实践课、信息化处理技能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应用实践等层次。可以采取校内模拟、校外实习实训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校内模拟由于所具有的系统性的特点, 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建议改革现有会计模拟只注重会计核算环节的现状, 大胆增加税收筹划与处理、会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涉外英文资料等实验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职能判断能力。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使学生思路闭塞,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新形势下, 会计课教学要逐步实现从教师偏重讲授具体细节到注重讲授知识要点和传授把握知识技巧的转变。
3.1 抓住“三基”内容, 进行精讲多练
要使学生掌握会计各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认真钻研教材, 进行系统备课, 掌握重点、难点, 精讲多练。讲课时, 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要求。在练习时, 可结合课堂讲授内容, 教师出一些针对性强的业务实训题, 采用编制会计分录、登记丁字式账户等方式, 让学生反复练习, 达到巩固已学会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
3.2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课上或课外活动开展讨论, 不但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已学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 使他们积极探索、理解、消化课堂及书本上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讲授的内容,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或者围绕课堂上涉及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讲到投入资本的计价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投资者以现金以外的实物资产投入时, 不采用投出单位的账面价值记账, 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的价值、合同或协议确立的价值入账等。
3.3 广泛开展会计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案例教学法首起于美国, 它是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不断深入发展中摸索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面对大量现实经济问题, 用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反映、监督、预测、规划、分析和控制职能。会计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会计学倘若用一种刻板的模式说教和机械的方法衡量其成效, 那等于是扼杀了会计和会计教育的生命。会计案例教学通过个案分析, 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方式, 达到教学相长, 共同受益的效果。此外, 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还在于, 通过会计案例教学, 能解决当前中国中等会计教育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 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 并为最终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总目标打下基础。
3.4 采用网络教学,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教师可以利用局域网或校园网进行网上教学, 学生通过网络可对课程进行观摩、学习, 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教师还可将课件上传到网上, 方便学生在各自认为合适的时间查阅。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 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 达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会计教学偏重理论讲授, 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这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会计教学改革中, 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互平行、相互协调和补充, 并且要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复合的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4.1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4.1.1 借助多媒体加强课堂的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用抽象的文字描述经济业务, 用会计分录代替账务处理, 学生大多只会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知识死记硬背, 而对会计账、证、表数字之间的脉络肌理缺乏感性认识, 难以理解, 学起来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账务处理过程, 效果就会好得多, 在课件中, 可用仿真的原始单据、记账凭证、账页取代会计分录和“T”型账, 动态演示制单、汇总、登账、对账、编表的过程, 利用链接功能反映账与账、账与表之间数据的钩稽关系, 以此完全模拟真实的账务处理, 使乏味的会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4.1.2 以实实在在的做账取代分录练习
给学生配备随时用的模拟用会计凭证、账册和表格, 上课前, 分发相关章节的仿真原始单据, 如讲解存货业务前, 发放购货发票、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销货发票等。教师演示后, 让学生自己根据案例资料进行操作,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自己就是一名“会计”人员。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任意变更案例条件或提出各类问题, 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思考, 学会变通, 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校内实训
目前学校采用的校内实训方式多为模拟实验室实习, 学校把教室、计算机房演变为会计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模拟实验。学生大约用半学期的时间, 从事会计核算的仿真练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模拟实习资料, 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分工合作, 完成填制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编制报表一系列的工作, 这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些模拟实习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化, 几乎全是学生一动不动地填表、制单, 整个工作过程简单枯燥,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其他手段给予指导。另外, 模拟实习资料内容涵盖面过窄, 学生只能进行会计核算能力的练习, 而账务处理及其他相关能力, 如审计、财务分析, 预算管理能力等在实习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会计工作环境很难完全仿真, 会计部门涉及到有多个外部单位, 如银行、税务、财政等, 仅靠在校内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实训, 学生对真正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是很难真正体会的。因此, 校内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但不能真正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必须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各工矿企业中去参观、咨询,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提高学生对会计岗位的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
4.3 校外实训
校外实训是学生感受、熟悉会计工作环境, 真正体会会计工作岗位, 深入了解会计工作内容、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工作方法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内在联系的认识, 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 增加岗位适应性。同时学生在从校内到校外的过程中身份发生了改变, 即从同学到同事的变化, 可以增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学校应为学生创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人才, 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岗位练习机会或就业机会, 校方对于企业内的学生给予各个方面的指导, 共同为学生搭建一个实习的平台。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毕业生在其内部进行顶岗试用, 学生也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训掌握实践技能, 拓展就业的空间。另外, 学校教师也可依靠自己的力量, 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的工作中来, 共同研究对学生的培养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 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将来走向社会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5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说考核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当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考试形式是以笔试加闭卷为主, 考试类型多以独立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业务核算为主。这种单一固定的模式不利于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课程考核可采取闭卷、开卷、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试卷命题中取消填空、名词解释等死记硬背的题型, 增加案例分析、综合运用等题型。加强对学生理解、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从而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 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志军, 等.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 2004, (7) .
[2]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3]W.史蒂夫.阿尔伯特.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J].会计研究, 1998, (9) .
[4]国凤兰, 刘庆志.会计教学改革要实行“五变”[J].财会月刊, 2006, (1) .
[5]王光远.中国会计教育的回顾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6]刘艳.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 (3) .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会计教育11-09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建设08-16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12-08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06-29
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会计会考模拟试卷11-11
中等职业09-11
中等职业教学05-09
中等职业数学06-16
中等职业学院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