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通用12篇)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1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指出,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督导评估, 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课程考试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形成“尚德、重技”的社会氛围, 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我们加强对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
一、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在中等职业学校取消入学选拔考试、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的当今, 我们要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上与各类产业对接, 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的生产和社会的需求对接, 在教学方法上与相关产业的科学技术对接。因此, 对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也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工作方向。
课程考试, 主干课大多采取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 而非主干课则大多采取开卷或小论文的方式考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的情况:即闭卷考试多于开卷考试;理论考试多于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这样的考试形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创新能力服务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教育, 其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今后作为劳动者就业的教育;二是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与此相对应, 考试就是为了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二、当前课程考试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 课程考试内容
课程考试内容应改变长久以来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 切实减少以反映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后, 所内化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 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的理解和应用。
(二) 课程考试形式
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 要改变长久以来习惯性的期末一次性的考核方式和方法, 实行多种形式的全程性考试。
即以时间轴为中心的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考试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测评相结合。以平时的技能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 (包括课堂教学、平时测验、作业、出勤等) 和期末实训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三) 课程考试评价方式
过去的学业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谁记得准, 答得全面, 分数就会相应提高, 相应科目还会有标准答案, 对于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和别出心裁的答案, 就会扼杀在摇篮里。这样的考试既不能测试出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或是学到的内容情况, 显然更不能适应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以技术性人才需求为主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试改革的目的, 不仅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平时上课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这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淡化考试分数的作用, 实行阶段性与技能操作测试评价模式, 以改变学生的努力方向。
这样的评价方式也使评分标准发生改变, 不符合教师观点和技能操作的方式就会出现, 所以要制定好相应的评价方式。
三、考试改革对学习方式转型的促进
改革的方向是要引导学生以前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的自觉学习, 自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对相关机器设备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以适应今后对技能的掌握和从事相关工作时的实际动手能力。
1) 重操作, 提升学生操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标、方式、和评价标准。
如:运用Auto CAD软件绘图, 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编辑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具有图形环境设置基本能力、基本图形的生成和编辑能力。实际能力要求达到: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软件和设备熟练地绘制较简单的图形, 完成较简单设计。
2) 评价标准分别用识图成绩评分表 (表1) 绘图成绩评分表 (表2) 表示:
(三) 考试特点
使Auto CAD课程的学习评价以应用为主,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发现问题。以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感到以此带来的成就感, 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对相关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此种方式可以结合考取上岗资格证, 提高学生的证书获取率和为今后就业打好软硬件基础。
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的考试改革不仅要在考试的形式上进行创新性改革, 更重要的是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理论、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而有利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
1) 结合产业及行业需求,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能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 结合产业及行业需求,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 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2) 加强教学实践等相关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行弹性学制设想,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理论与实践教学设置方式, 如 (表3) 所示。
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定期进行校际间的同专业学生技能比拼及“异校”学生同组合作,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同时将教师也像学生一样引入其中,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 把企业引进来, 把学生送出去, 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需求与学生所学能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应坚持行业办学, 加强特色建设。将所学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所以可将课程考试与资格证考试很好的结合。已达到督促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获取就业准入资格。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要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 课程考试的改革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正是职业教育的诉求所在。课程考试改革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课程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测与监测的有效形式,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还起着检验、鉴定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现象, 它可能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杠杆, 也可能成为使教与学无法统一的试金石。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研究检测教学效果的课程考试方式, 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考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内容形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7-5].
[2]刘冠华, 东晓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 2007.
[3]黄志广, 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 2007.
[4]王秀梅, 孙萍茹, 米增强, 安连锁.以改革考试模式为突破口力促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2
-------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张北县职教中心王连芳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心理健康、职业意识、人文素养、自信、自省、兴趣、心理结构
内容摘要:
人才竞争的时代,更要人人成才,处处成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样也要成才。
一、走进学生,做学生身心健康的理疗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注重方法,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用师生互动式游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事启发学生,避免空洞说教。讲究实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地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我国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提出“人人可以成才,时时可以成才,处处可以成才”的环境。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很多家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高考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经”的认识误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样要成才,一样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语文教学理应推进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人才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发展。改革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技能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将是今后职业学校语文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筛选下来的低分者,考场上的残兵败将。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尽管素质教育喊得很是响亮,但这些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无缘进入心目中的理想学府,于是不得已选择了职业学校。据一项调查显示,职校学生中差生多,“差”的理由:第一是“学习态度差”,第二是“行为习惯差”,第三是“学习能力差”。根据这项调查以及我们的教学实践,要使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样成才,我们一线教师可谓任重道远,既要从传统教学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又要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创新思路,让这些不爱学习的人学得一技之长,确也不是易事。我这里提供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设想,希望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走进学生,做学生身心健康的理疗师。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改革,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观念。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基本上有学习障碍的个体,他们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心理阴影,或自卑,或自负,或尊严丧失,或冷漠敌对。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阅读、书写习惯,相反,他们中更多的表现是行为懒散,言语粗俗,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甚至有的同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架也是习以为常,无意或有意地为别人或学校制造麻烦。对于这样的一群学生,教师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盲目传授知识,非但没有效果,还可能使师生矛盾加深,影响正常教学。从某种角度来说,身心健康远比接受知识更为重要。职业学校的老师在面对每一届新生的时候,都要先做学生的心理健康理疗师。
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走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受到过“分数唯上”的歧视,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义务教育阶段,单一片面的评价制度,长久实行的排名次,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同样片面,不够清楚准确。他们在过分的指责中或性格偏激,或在经常的失败中自甘落后,或在教师的冷眼中羁傲叛逆。老师要传授给他们这样一些观点:1是让他们在成长中要拥有期待。“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你所拥有的别人没有。有些事情只有你才可以完成。在某些人眼
里你是最重要的。”让学生感觉自己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员。2是教给他们做人的自信。成绩不是全部,也不是永远,丢了自信就丢了前进的动力,自信是人勇往直前的源动力。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测试题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3是教会学生自省。狂妄是陷阱,盲目是愚蠢,要象孔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人成长的清醒剂,一味的傲慢,只会使所有人疏远你,离弃你。4要帮他们找到兴趣。有些学生是在分数的高压下自觉或被迫放弃了兴趣,而有的学生则从来没找到过自己的真正爱好,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简单易行的活动来观察并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使其生活多一些快乐,使其人生多一分机会。
其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意识。
心态决定行动,目标决定高度。每个人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行业以及未来做怎样的人生规划,将直接决定着他们此刻的学习情绪。同样的两个人,都发现了百姓的“菜篮子”是一条可以发财的好路子。于是其中的一个人自己种菜,自己到街市上去卖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他满足了。而另外一个人不只想自己种菜,他把和自己有相同土地的人集合起来,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种植的基地,这样不仅合理的分配了劳动力,还发展了多种经营,在规模扩大以后,他还向外宣传自己成功的经验,把自己的基地变成参观的场地,供游人参观,从而发展了自己的产业,成为了成功的商业人士。这就是大连集发农业园的创业过程。这两个人都成功了,他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人的成功叫做生存;第二个人的成功叫做事业。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象奴隶一样完成分配的任务还是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快乐,这些,就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的职业意识。
另外,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才能杰出者”即为人才,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可以称为人才。当今社会,早已打破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观。要树立“人人可以成才”,“行行都有人才”,“职业无贵贱,行业无等级”的观念。在广州等城市,公开允诺,欢迎工人技师乃至职高、高职毕业生到他们那里落户、工作,以解决技工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而这些人以他们的学历,是不可能划入“人才”范围的。今年6月开始在上海实行的居住证制度就对传统的“人才”标准有所突破。该项制度推行3个多月来,有1800多名境内人士领取了上海市居住证(A证),其中约有两成获证者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上海芭蕾舞团的曹灿林只有高中学历,但由于擅长雕刻木工,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院院长李三立博士等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批领取上海市居住证者。而在此之前,像曹灿林这样的人是决不可能作为人才申领居住证的。
二、注重方法,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作为国人的母语,其工具性的职能依然未变。因此正常的听说读写教学仍旧沿续。但是职业学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智慧,使这些与“文本”无缘的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字,并活学活用,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我们学习母语,知言养气,修身立德,见贤思齐,自强务实。要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就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用师生互动式游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学生人在教室,并不等于注意力在教室。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变更教学方法及内容来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比如,在了解学生的阶段,可以用一些游戏或测试题目,来判断了解学生的状况。如“送糖豆”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给五位同学写纸条,只写优点,然后送给这五位同学,这就是送糖豆,学生们可以真切地感受来自于朋友的赞扬,这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另外可以给学生做一些
测试题,比如性格测试,自信心测试等,在测试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用故事启发学生,避免空洞说教。
有些职中的老师形容学生说他们是“油盐不进”,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不懂好坏。其实也不止是中职生,就连好多大学生一样也不明白人生有何意义?毕淑敏在给大学生的演讲中,许多大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本没有意义,”毕淑敏的回答赢来大学生的一片掌声。但掌声过后,毕淑敏的话又让大学生们陷入思索当中:“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她说,“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因此,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而讲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类似的故事可参见所附的材料。
(三)、讲究实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中职学生直接面对就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今天,西方战略家找到了三件战无不胜的常规武器:第一,舌头;第二,电脑;第三件武器,美元。今天这三样东西已被认为是人门赖以生存和竞争者的三大战略常规武器。其中语言排在第一,可见人们对语言表达是如何看中。美国一家最权威的杂志《读者文摘》在全国搞了一次调查,调查题目是:你最害怕什么?杂志社编辑们认为,可能会是死亡,结果大大出乎意外,人们最怕的是当众说话。而死亡,排在第六位。在生活中,我们认为,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不一定是人才。在大庭广众之中,条理清楚,逻辑分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让人动情,让社会、让领导、让同事发现自己,你就不会怀才不遇,你就不会牢骚满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如“自我介绍”从介绍自己开始,有个性有特点的自我介绍也是非常吸引众人的目光的。然后做一些商品介绍,如手机销售、化妆品介绍、电器类销售等。等到学生可以当众自如地讲话时,可以设计一些公司的应聘。在每一次口语训练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准确评价,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张志公先生说的好:“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也是非常实用的。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华东师大教育系叶澜教授正着力于创立教育学的生命学派,其核心追求便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她看来,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动态先进过程,是师生双方漫长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地,而更应该是师生鲜活生命的对话地。所以课堂教学调控对象更应该是丰富的、鲜活的,绝不仅仅把它局限于“课堂纪律”,使理应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陷入僵化的境地。所以,中职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那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我们的智慧和创造,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参与上获得成功体验,也让中职学校的课堂充满生动的活力。
附:测试你的自信心
1如果迷了路,问路时你是否犹犹豫豫?
2.一般来说你认为站着更洒脱吗?
3.你常常希望事物能多样化吗?
4.你是否觉得衣柜不太整洁?
5.假定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你是否感觉到自己讲话声音低沉、浑厚、适度?
6.你在众人面前紧张胆怯吗?
7.你常常锁门窗、箱子吗?
8.你喜欢照镜子吗?
9.你愿意和随意挑中的人幽会、结婚吗?
10.你是否丢三拉四?
11.你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取笑或批评吗?
12.如果你三次被留级,你是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13.你是否对领导角色津津乐道?
14.遇到问题时,你一般都独立解决吗?
15.你认为部分授权是必要的也是适宜的吗?
16.你喜欢将个人问题讲出来同他人共同商讨吗?
17.你认为父母很喜欢自己吗?
18.你常被不愉快的梦困扰吗?
19.你觉得别人的眼睛总是盯着你,讥笑你或议论你吗?
20.你有时想把自己的性别同别人换一换吗?
答案:第2、5、7、11、14、15、17题答“是”计 1分,答“否”计 0分;
第1、3、4、6、8、9、10、12、13、16、18、19、20题答“否”计 1分,答“是”计 0分。
16— 20分:你是位成熟、冷静、心理平衡而十分自信的人,能练达地处理各种问题,并能在悲伤时节制自己,别人求教于你,你也心甘情愿,毫无索求地去帮助别人。6— 15分:你是一位正常的人,在多数情况下有自信心,但在某种情况下也胆怯。生活对你来说不成问题。
1— 5分:显然你是一位聪明而又好奇的人,比如说你能毫不费力地回答问题,但你缺乏自信,你不妨外出一次,看看别人都是如何处世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供稿)性格测试
1、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草莓2分 B、苹果3分 C、西瓜 5分 D、菠萝10分 E、橘子 15分
2、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郊外2分 B、电影院 3分 C、公园5分 D、商场10分 E、酒吧15分 F、练歌房20分
3、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有才气的人2分 B、依赖你的人3分 C、优雅的人5分 D、善良的人10分 E、性情豪放的人15分
4、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猫2分 B、马 3分 C、大象 5分 D、猴子 10分 E、狗15分 F、狮子 20分
5、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游泳 5分 B、喝冷饮 10分 C、开空调 15分
6、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蛇2分 B、猪 5分 C、老鼠 10分 D、苍蝇15分
7、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A、悬疑推理类2分 B、童话神话类 3分C、自然科学类 5分 D、伦理道德类10分 E、战争枪战类 15分
8、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打火机 2分 B、口红 2分 C、记事本 3分 D、纸巾 5分 E、手机 10分
9、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火车 2分 B、自行车 3分 C、汽车 5分 D、飞机 10分 E、步行 15分
10、以下颜色你更喜欢哪种?
A、紫2分 B、黑 3分 C、蓝 5分 D、白 8分 E、黄 12分 F、红 15分
11、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A、瑜珈2分 B、自行车 3分 C、乒乓球 5分 D、拳击 8分 E、足球 10 F、蹦极 15分
12、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A、湖边 2分 B、草原3分 C、海边 5分 D、森林 10分 E、城中区15分
1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A、雪 2分 B、风 3分 C、雨 5分 D、雾 10分 E、雷电 15分
14、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30层大楼的第几层?
A、七层2分 B、一层 3分 C、二十三层5分 D、十八层 10分 E、三十层 15分
15、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A、丽江 1分 B、拉萨 3分 C、昆明 5分 D、西安 8分 E、杭州 10分 F、北京 15分 答案:
180分以上: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
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急噪,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很现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140分至179分: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100分至139分:爱幻想,思维较感性,以是否与自己投缘为标准来选择朋友。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噪,有时优柔寡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往往不切合实际。金钱欲望一般。
70分至99分: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人缘较好。事业心一般,对待工作,随遇而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对婚姻的要求比较现实。不善理财。
40分至69分:性情温良,重友谊,性格塌实稳重,但有时也比较狡黠。事业心一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欢冒险,家庭观念强,比较善于理财。
40分以下:散漫,爱玩,富于幻想。聪明机灵,待人热情,爱交朋友,但对朋友没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我行我素。有较好的异性缘,但对爱情不够坚持认真,容易妥协。没有财产观念。
故事
(一)只要弯一弯腰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拣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搭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中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拣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他在读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无论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不是吗?教育送给人的明明是瑰丽的一,可总有人因为弯腰太累而视而不见,结果白白地错过了许多机会。
还有个故事更意味深长,是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的。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拣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话,就自己弯腰拣起马蹄铁一,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拣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
弯腰的确有点累,但如果农民不弯腰,他能开镰收割吗?
故事
(二)珍惜生命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院长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总交给孩子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 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份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7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类企业日新月异,对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技术素质和知识水平。目前各企业大量需求的是技能型人才,他们在企业中更多的从事产品的制造、装配、设备的维修等工作。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从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得到训练,使他们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关键能力、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并具备对不同工作岗位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机械制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设计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氖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可是几十年来,《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一直沿袭着在黑板上手工绘图或者挂图或者模型教具,单一枯燥,而且不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完之后没有掌握到什么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支持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机械制图》传统授课方法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2、在教学内容上,内容过多,教师为了完成授课计划。主要变现在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难以消化,导致听不懂,作业错误较多。学生则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没有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制图原理及制图的变现方法,强调的是解决形体的表达,而缺少识图能力的训练。目前教学很少与产品相结合,从而导致课程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
4、在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缺乏有效的途径。《机械制图》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机械制图》课程整合
投影法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实用图示方法,从《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表明,以正投影法为基础的画法几何及其教学体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画法几何把原本直观的立体抽象化了,学生画图和认图始终处在一个抽象思维和想象的环境中,使学生更加迷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现代化的软件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三维空间之门,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去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元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纳。例如:在“几何体投影”教学中充分利用autocad的三维绘图环境,绘制一些立体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临摹计算机中的立体模型,徒手绘制立体草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很快画出棱柱、圆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轴侧图。通过练习,学生对各种基本体的轮廓有了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机械零件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测量技能的训练中,要将测量工具、仪器和典型零件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该零件是否合格。这佯既锻炼了学生测量技能,又使学生对尺寸标注中基准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auto cad计算机绘图》等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机械技术文件进行技术沟通、交流的能力。按照以往的教学计划,我们分别进行三门课程的教学,人为地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例如:《机械制图》教学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过测量和公差的相关知识,对零件图中尺寸的标注无法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学习后,学生又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机械图样的识读中去;特别是《autocad》课程只学习软件功能与使用,教学与机械图样脱节,学生既便学会用软件中的各种功能,但不知在绘制图样中如何灵活使用。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掌握知识间相互关系,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三门原本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课程进行整合,在一门课程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那么以上由于原有学科体系而形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有效培养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利用机械图样进行技术交流的综合能力。
使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去。比如在讲授“平面图形的投影”一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课件来模拟真实平面投影面。根据已学过的点、线知识,分组讨论画出平面形的三面投影,归纳出各种位置平面形的投影特点。最后教师验证学生得出的结论讲评学生做题隋况。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以新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合后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将零件表达、测量、公差、计算机绘图等知识与技能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便于教师更好的选择教学项目。教学项目要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工作进行项目的设计,例如: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经常需要将已经损坏的零件进行测绘、绘制零件图,从而加工出新配件,便于设备进一步维修,恢复机械原有性能。我们设置了典型零件测绘项目,并且要求最终以使用计算机绘制出的图样作为项目结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机件表达方法,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机绘图等操作技能,还需要对零件公差要求有充分的理解,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4
1 传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内容不全面
我校2006年之前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每套试题总分100分 (名词解释5个、每题3分, 填空题20个、每空1分, 判断题10个、每题1分, 选择题25个、每题1分, 问答题5个、每题6分) 。这种考试题型在我校试用多年, 经分析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偏重知识记忆且局限在教材某些章节和课堂笔记以及教师划定重点范围方面,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考核不足, 以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而且这种考试模式不能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资格考试。另外, 考试题型不合理, 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题所占比重过大, 而综合试题所占比重太少,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2 试卷命题不规范
我们通过3年的考试试卷分析发现, 有些课程由于任课教师忙于其他工作, 投入到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没有认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 且为了避免学生成绩太差, 影响自身教学质量评定, 所以在命题方面出现了降低标准、缩小考试范围的情况, 使考试形同虚设, 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另外, 还有些教师命题时试题深度、广度不够, 主观随意性较大, 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也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规范考试工作管理体系,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1.3 阅卷标准不统一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名词解释、问答题等题型主观性强, 评分标准难以统一, 所以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给分不均现象, 导致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考试形式, 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要科学化地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2.1 题型改革
改原题型中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为选择题, 即单选题、双选题、多选题, 备选答案4~5个。
2.2 试题量
周学时为2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200道;周学时为4~5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400道;周学时为6~8学时的课程, 其试卷出题量不得少于500道。
2.3 出题要求
由教研室组长负责本组各门课程的出题安排, 每门课程按任课教师数分章节出。出题面要广, 要覆盖教材全部内容, 不分重点、难点、熟悉、了解;试题不能前后重复;每道题的备选答案必须准确, 且必须是唯一答案;每套题必须附标准答案。试题经教研组讨论后汇总, 并附出题审核表, 经教研室组长签字、教务科长签字后交考试中心审核, 并存入计算机备用。
2.4 考试方法
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2次考试, 学生按考号入座, 单人单桌, 采用答题卡答题。考试时学生只准带钢笔、圆珠笔、2B铅笔、橡皮、涂卡尺, 不准带书或其他与考试有关的纸张和物品。考试中心负责从计算机题库中随机组题, 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2部分, 实践考试分为实验室考试和课堂提问, 考试中心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具体实施。
2.5 阅卷
改教师卷阅为考试中心的计算机阅卷, 成绩单由计算机合成打印。
2.6 成绩的组成及管理
学生成绩为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之和, 其中理论成绩70分, 实践成绩30分 (实践操作20分, 课堂提问10分) , 总分100分。成绩单一式5份, 考试中心盖章后有效, 即教务科、学生科、教研室、考试中心、班级各一份。
2.7 题库的适用范围
本题库适用于我校中专 (护理、口腔、影像、药剂、检验等专业) 、大专 (护理、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 的全部医学课程。
2.8 补考
每学期第一周周末由考试中心安排学生补考, 考试为单人单桌, 补考成绩为补考理论成绩和期末实践成绩之和。
考试制度改革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要不断完善考试制度, 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以培养出会学习、能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为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 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 尤其要严肃考风、考纪。同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等环节。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5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是美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对中等职业学校与大学、高中的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承上启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进行三个方面的浅显分析。鉴于此,探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
一、中等职业学校与大学、高中的美术素描课程教学比较分析 大学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的面向对象是大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有一定的美术素描基础和绘画基本功,因此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注重素描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体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拓展思维,体现先进的美学思想,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和创作奠定必备的造型基本功和良好的艺术感受。
高中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的面向对象是中学生,是一种应试教学,其教学特点是“阶段性教学”,从高一至高三的每一阶段都设定了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准确,能够迅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迅速掌握各阶段绘画的要领,适应高考素描的命题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准确的把握造型,努力在造型结构上下功夫,提高在短时间内准确造型的能力,提高应试能力,使学生能够成功升学。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的面向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美术基础,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因此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美术设计相关工作打下必需的造型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重要性分析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特殊阶段,作为美术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内容,素描水平的高低,势必影响到学生的下一步学习,甚至以
后的艺术之路。
因此,面对就业的压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将来发展至关重要。美术教师要打好素描课程教学这块地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训练相结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与创意表现能力,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真正适应从事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方法浅显分析
1、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时普遍美术基础薄弱,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谈,要尽量做到精简讲解,多做示范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达到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时,要在讲解和示范后,及时恰当地布置相关课堂练习,认真检查学生完成的程度,例如握笔和运线方法是否正确、操作是否与要求一致等。另外,美术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不能千篇一律,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今后可能的工作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不同的技能要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跟大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生存中竞争异常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譬如:对于石膏基本形体的素描,可让学生把一组写生画,打破原先的格局和角度,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做再构成的练习;在素描创作画和素描设计图中,鼓励学生多构思草图,绘制一题多图的变体画,启发他们与众不同个性,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素描作品进行细节讲解,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直观形象地展示不同的个性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是否能顺利就业,是否能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美术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美术
教师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时刻观察和不断指导,让学生做到脑、眼、手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认识和分析能力,使得学生的多种能力能够共同协作,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技巧,而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现代教学。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匹,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形象与礼仪、情感与态度、协调与沟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意识,后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本文主要探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德”方面的培养。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认知不足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们会认为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取得高分能考上好大学就是好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后选择职业学校,会对孩子失去希望,从而任由孩子发展,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的自信心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考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觉得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前途无望,他们在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许多学生自卑、自信心严重缺乏,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懂礼貌、讲脏,抽烟喝,上网成瘾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极强,不易接受批评。在这些不良习惯的影响下,学生难以找到成功的感觉,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职业”这个概念,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
(三)学校教育的欠缺
现在很多学校认为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他们的理解层次停留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国外职业素养课程模式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借鉴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最大特点是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要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教运行机制。德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以及学生能力的养成。这种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发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发与设置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借鉴。
(二)英国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养的借鉴
英国BTEC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英国在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衔接的院校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适应了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基础,使学生有一定的竞争力。
BTEC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2)与他人合作共事;(3)交往和联系;(4)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5)数字的运用;(6)科技的应用;(7)设计和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以这7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遵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核心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达到培养通用能力的目标。
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构建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开齐开足德育课,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功能。这是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的、核心的、通用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从事未来的实习、就业以及转岗做准备。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应采用模块式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必备和感兴趣的职业素质培训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以学期为单位,共开设置六个学期,采用模块式课程设置,以选修的方式完成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模块式课程设置,分为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两部分,其中:必修模块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人文素养课、科学素养课、信息素养课、职场素养课、心理素养课、创业与就业素养课;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素质论坛、职业素质养成活动、职业素养拓展训练、职业模拟课堂等。
必修课六个模块的培养目标:
人文素养课: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科学素养课: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职场素养课:通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品质;
心理素养课: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适应就业带来的各种心理不适感和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创业与就业素养:培养学生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专门化内容架构下的学生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和学生的特殊需。(见表1、表2)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养”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等职业学校需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篇7
一、中职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理论依据
1. 创新观
满怀青春朝气活力的初中毕业生,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与生活, 在专业实践中接受专业创新教育是确立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质、发展职业生涯的必要环节, 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可靠基础。
(1) 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 引起某种创新动机, 表现出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产品、新成果。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每天接触的人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新的需要, 具有了产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会自觉不自觉地萌发创新意识。而具有了一定生产活动经验的中职生, 未必就能有意识地去创新, 这就需要科学地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中职生在学习与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 对专业、职业有朦胧的、浮浅的、表象的、初步的感觉, 如有专业创新课程伴随他们成长, 提高他们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必然激起他们在专业上的创新意识, 由此形成对待创新的正确态度, 并以这种态度来明确价值指向和奋斗目标, 调整和规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向, 形成积极稳定向上的精神态势, 促成素质结构变化, 提升他们的本质力量。专业创新课程是培养与提高中职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2) 养成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 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职业学校的学生, 总是不墨守成规, 敢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总想赶时尚, 敢于尝试新的东西, 表现出最原始的创新精神。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认识, 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和需要矫正的地方更多, 发展的空间也更大。所以, 必须将他们的“原创精神”引导到专业学习中来, 引导他们不满足现有的生产方式方法和工具、材料等, 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 不断进行改革, 从专业角度进行创新, 这就需要对中职生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求异观念和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 并不是鼓励犯错误, 这里所说的错误只是指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并不是指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陋习和缺陷;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大胆质疑, 但质疑也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 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技能, 并不是虚无主义式地怀疑一切, 也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 而是要更加深入学习知识与技能, 因为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 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狂妄自大, 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 这正是现代职业所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把专业知识学得更好, 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3) 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 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思维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关键, 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 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创新思维是所有学生都有的, 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对形成创新思维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冲动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活动, 与创新者的生产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直觉思维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为根据, 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所以,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最好与其所学专业相结合, 让学生有效突破各种思维障碍, 有意识地形成与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4) 发挥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 开展能动思维活动, 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 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创新的本质力量。创造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有的能力, 人皆有之, 而且与人相伴终生。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与其智力有关, 而且与某些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具备创造力, 职业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只有在特定的活动中才可能被激发, 如果不具备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有利于创造的客观条件和政策环境, 任何人都不可能创造成功。创造力可以学习, 可以培养。虽然未经专门培养的人也能进行创造, 但与经过训练的人相比, 其创造力的广度、深度、灵敏性、系统性不可同日而语。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更有利于中职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寻找更多选择, 探求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更有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专业、职业领域得到更好发挥。
(5) 培育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的, 促进创新的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韧顽强的性格、能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是创新的内在根据。学习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学校教育在中职生的创新人格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专业创新课程是养成中职生创新人格的理想过程与快捷通道。
2. 学习观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知识作为代替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进入社会生产过程, 发挥着主导作用。这表明支撑社会发展的是知识, 但这里的知识并非书本上的死知识, 而是创新知识。至今, 国内外创造学家已归纳出了300多种创造技法, 常用的有100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焦点法、设问法、分析法、类比法、反馈法等。创新理论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 创新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现代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 创新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训练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专业创新课程, 将课堂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中。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对答案质疑, 将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激发学习与创新的动力, 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专业知识的意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创造性学习, 问题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不断提升, 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创新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自信, 深化对职业的体验与理解。
3. 人才观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性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 既要有从业的技能, 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人格素质, 才能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主创业的需要, 才能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开创新的事业。要想创新, 就必须要有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开设专业创新课程就是依据中职生的实情, 促进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技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为成功就业与创业奠基。中职生通过学习专业创新课程, 在发明制作项目中掌握创新技法, 并将发明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 就是对社会的创新贡献。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也能够培养出有专业特长的富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二、中职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现实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结合,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才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有利于职业学校创新文化的形成, 使得创新成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内驱动力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1. 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发现专业技术的内在美, 激发起对专业、职业、事业的兴趣, 主动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突破技能瓶颈, 进行自我创新, 实现终身专业发展、特色发展的愿望。专业创新课程与培养目标要求相统一,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专业创新课程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需要专业创新课程。
2.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最欢迎、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在学校学过专门的创新课程的学生, 不论是在综合素质、人格品质, 还是创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都会更优秀, 更有竞争力。职业学校以需求为导向, 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技术型创新发明, 能准确把握创新发明的目标、科技含量, 提高发明活动的科学性、严肃性、规范性、预见性和安全性, 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发明成果的“成活率”。将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生产生活和产学研紧密结合, 可以极大地促进专业文化的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及应用, 能让学生对科学、专业、职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与向往, 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改变就业观念, 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跨越。
3. 加强中职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有利于学校结合实际强化专业现代化建设。一是提升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建设以培养创新型一线实用人才为目标, 必须充分考虑创新因素, 包括专业创新文化、创新氛围, 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购置过程中也必然有创新元素等, 促进高境界、高水平建设专业。二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促使专业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提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加强创新理论学习与研究, 关注专业技术前沿,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能力, 积极主动地参加创新实践、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比赛, 成为“双师型”、“创新型”教师。三是必然对专业课程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实施专业创新课程, 必然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改善学习环境、推进学习创新, 改变教法、学法, 提高课堂效率。
4. 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取得的创新成果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专门人才, 有利于丰富职教内涵, 增强职校功能, 推动学校快速、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彰显职教特色, 打造学校品牌, 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中职学校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创新教育, 在全国创新发明比赛中获得了大批金银奖, 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提升了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水平, 获得了社会认可, 全国各地都有许多成功典型。江苏省和浙江省每年组织职校学生创新大赛, 参赛作品的创意源多数来自学生所学专业, 学生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功能一新的作品, 设计制作出更具优势、甚至是填补技术空白的作品, 产生了大量专利产品, 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 专业创新成为中职学生创业、立业的重要途径。要深入推进专业创新教育, 必须开设相应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现已具备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条件。
1. 思想基础
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已充分认识到:第一, 在社会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下, 必须善于思索、勇于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第二, 职业学校的学生, 强调职业技能学习, 在社会生产第一线实践, 专业学习与生产紧密联系, 容易发现生产、生活中的不足, 拥有接受专业创新教育的深厚根基, 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专业创新源泉和动力。第三, 在发明创造方面, 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很多创新型人才, 并不是所谓的天才, 而是寻找到了适合他自己成长的道路。不管在哪里读书的学生, 都有着同样会思考的头脑。发明创造没有学历上的差别, 人人都是“爱迪生”。越来越多的职教工作者认为, 中职学生并不是智力不行, 他们动手能力不差, 脑子灵活, 且承受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因此, 在职校学生中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创造发明方面的教学, 中职生有条件、有思路、有心理准备, 去解决不确定的事物, 是十分合适的、非常必要的, 也是完全可行的。
2. 学习氛围
一是适应专业创新教育的灵活性办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能针对技术市场的要求和变动, 及时整合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 甚至选择新的专业方向来满足社会、企业对新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适宜专业创新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适度压力、时间充裕的环境下, 人的创造力处于增进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 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裕, 内心自由度较高, 大多数是凭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所学专业, 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导入量。学校通过开放实验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强化技能训练、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项目等加强实践教学,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社会和职业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 专业创新的“问题”来源丰富,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各种题材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创新, 这就大大提高了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创新教育的成效。有些学校还建立起了鼓励学生创新、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长效机制, 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专业创新平台, 创设成良好的专业创新软环境。三是适合专业创新的课程模式。中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模式、教学方式改革, 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以学生为中心,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施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等, 深入推进个性化、探索性、创新型研究性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些课程模式都是孕育专业创新的温床, 有助于专业创新课程的开设。
3. 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为创新训练提供了丰富、真实的项目、课题, 专业教师通过这些项目、课题, 密切跟踪技术进步, 进行技术创新与攻关, 能迅速地解决在专业创新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能力开展创新、开设专业创新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职业学校有一大批既有宽厚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有一批具有创新理论与技能的“创新型”骨干教师, 为开设专业创新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4. 硬件条件
目前, 职业学校各专业都有教学所需的实验实习场所, 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 有些学校还建有创新工作室、专业创新实训室,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场所获得新颖的专业创意, 又可以利用实训设施将创意转变为现实。职业学校具有开设专业创新课程的物质基础。
四、专业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构想
开设专业创新课程, 必须明确课程目标,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模式与评价措施。
1. 课程目标
专业创新课程结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了解创新理论, 初步掌握创新方法, 在系列化专业创新活动中, 创新情感得以丰富, 创新意志更加坚强, 创造力得到提升, 产生专业创意、创造出专业作品与产品。
2. 课程设计思路
以创新教育引领专业教育,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开展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应用创新训练。专业创新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如“机电产品创新”课程, 也可以将原有的技术课程改造成技术创新项目课程。
(1) 专业创新课程设置原则。
(1) 启迪性原则。强调奠基和激发功能, 着重于学生最基本的创新知识的了解、创新技法的掌握、创新素质的养成。 (2) 个性化原则。在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上, 因材施教, 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与和谐发展。 (3) 系统性原则。专业创新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水平,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 注意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 由浅入深的系统性, 先模仿创新后自主创新, 逐步推进。 (4) 实践性原则。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和创新比赛, 培养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掌握创新基本方法, 获得创新成功。 (5) 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 打破学科与工种界限, 校企、校际间协同创新。教学气氛自由、民主、和谐、宽松, 学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老师、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创新活动的伙伴, 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创新。
(2) 专业创新课程内容。
(1) 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与专业文化教育同步, 重在开阔学生的眼界, 打开思路,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2) 创新技法。包括设问法、组合法、逆向转换法、分析列举法、联想类比法、智力激励法、卡片整理技法和TRIZ创新技法等, 注重这些技法在专业创新中的应用。 (3) 创新方式。包括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 注重结合专业学习, 在原有资源 (工序、流程、体系单元等) 的基础上, 通过资源的再配置、再整合 (改进) , 进而提高 (增加) 现有价值的创新。 (4) 创新成果转化与保护。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改进, 以创新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以专业技能提升促成创新成果。让学生为科技创业和高质态就业做好技术准备。
(3) 学时安排。一年级结合创新经典案例分析进行创新入门教育,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二年级进行创新技法教育与创新实践;三年级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成果转化与专利知识教育。第一、二两学年各40~60课时左右, 可利用寒暑假完成有关创新项目, 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专业与职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安排学习进程。
3. 实施模式
专业创新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模式, 由易到难实施系统的专业创新训练项目, 任务驱动激发创新。实施专业创新课程, 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敢于创新;用典型引导激发兴趣与创新冲动, 让创新意识在好奇中萌芽, 让兴趣成为创新思维丰富的营养, 让学生乐于创新;创设合作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任何产品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让质疑成为萌发创意的有力举措, 让探究成为获得创新成果的有效方法, 促使学生善于创新;由分享别人的创新成果开始, 在接触与剖析优秀创新作品中, 了解作品的创新思想, 汲取创新思维的精华;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制作项目创新实践, 由规定目标到结果指向, 由一解到多解, 由条件充分到缺少部分条件, 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条件和路径, 诱发学生创新升级;组建创新团队, 让学生进入教师的横向课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由竞争激发创新, 让每个学生有创新成果。
4. 课程评价
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 采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评价策略,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重在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创新基本素质的形成、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创造活动的实际效果。评价以鼓励为主, 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热情。对取得实际应用的创新作品、获得专利产品的学生进行表彰。
5. 保障机制
一是培养专业创新课程教师, 壮大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强化校内外专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创新教育资源库, 拓展创新教育支撑平台。三是制定专业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职责, 加强创新教育过程管理, 将专业创新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四是保障学生专业创新实践的正常经费, 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吴克燕, 蔡洁.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1) .
[2]刘芸.试论创造力及创新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 2011 (14) .
[3]高利民.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五点思考[N].教育文摘周报 (月末版) , 2011-4-27.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8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 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 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就其概念而言,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 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 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 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 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 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 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 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 才能抓住兴奋点, 善于观察问题, 主动思考, 引发联想, 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 经过这样的“折腾”, 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 懂得抓住兴奋点, 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 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 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 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9
1 综合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 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学生对经典音乐的排斥。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谈论较多的音乐理论等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要从欣赏心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 无论时代在如何变化, 经典音乐是一种永不退色的文化。在艺术领域内, 经典音乐的意义具有不可代替以及被公众承认了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永恒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生活, 同时还能揭示人的内心和人性。其次, 消除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畏惧感以及难以靠近的心理定势, 让学生认识到古典音乐的精神所在, 古典音乐的精神是一种健康美。
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思维空间和情感的交融, 学生一旦能在思维和情感的层面上感受到愉悦, 将会影响他们的终身。作为一名音乐鉴赏课程的老师要重点讲解与挖掘音乐中的乐趣,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进去了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 最终能够变成生活中的情趣。通常一个拥有情趣和趣味的人都会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在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中要关注音乐的要素
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 还需要介绍一些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鉴赏观念, 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音乐鉴赏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声音方面的艺术,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音响美。所以, 需要在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并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 指引学生去关注一些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 它需要的是人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因此, 在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 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所以, 音乐教学老师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培养聆听的能力, 还要在课外甚至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在学会聆听之后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3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一部音乐作品能够成为经典靠的并不是作品的外部形象, 而是作品的内在精神品质。目前, 我们欣赏到的音乐大多数都是历史音乐文化遗产, 这些音乐凝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 同时还有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化的体验。实际上, 每个时代都有许多的音乐作品出现, 但是在历史的考验过程中, 只是留下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成为了“经典”被流传下来。这些经典音乐作品拥有跨时代精神的艺术内涵, 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示范的作用, 还在人类的生活态度上、思想上以及意识上起着典范的作用。经典的音乐代表着人性的成熟和有内涵的精神品质, 需要得到不断的传承和理解。所以, 在音乐鉴赏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聆听能力, 还需要传播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美的同时, 还能让他们认识到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历史认识, 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能够使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的完善, 使他们的精神上升一个高度。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态度, 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精神品质和艺术素质, 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内在品质的提高。同时, 通过学生对共有的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还能够开阔学生们的心胸, 拓展他们的文化意识。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文化价值以及含有的精神品质, 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能力和知识能力。
4 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的审美价值
进行课堂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审美教育, 而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审美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课堂中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审美的内容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两个部分。审美能力包括感知力、直觉力以及理解力;审美境界指的是审美精神的教育。所有与音乐的审美能力有关的都是建立在积累听觉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音乐鉴赏课堂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些聆听音乐的经验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的聆听音乐, 通过不断的积累聆听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
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到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同时教导学生进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文化经验。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拥有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在人的精神境界中, 音乐世界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崇高的领域, 同时它也象征着人类共同理想的实现。音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还有很多, 音乐自身含有的审美价值也还有许多, 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在实际的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的内容应该可以扩充到课堂之外, 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 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会随着人格的成长和人性的成熟而不断的完善人们的一生, 这种文化形式有利于帮助人们构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 音乐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 音乐所触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 音乐艺术可以说是最接近人们的生存状态, 经常的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也只有音乐艺术能够跨越历史, 仍保留着鲜活的艺术生命。不管这首音乐作品有多久远, 当音乐响起时, , 会立刻激活人们的听觉, 唤醒人们的心灵, 还能激发人们的思维。这些都是音乐所具有的特性, 音乐时刻都能够让人们充满活力。在音乐鉴赏类的课堂中要充分的利用音乐所具有的美的活力, 把音乐带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5 总结
综上所述, 音乐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使用综合性的音乐鉴赏类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 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趋势, 技校对音乐鉴赏类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在音乐鉴赏类的课堂上运用综合性音乐类鉴赏类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 音乐鉴赏类课程是技校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个基本的环节, 通过运用综合性的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质。本篇文章将论述的是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综合性教学,音乐鉴赏
参考文献
[1]陈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2]王茹.成人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3]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 2007 (03) .
[4]朱静宁.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3) .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10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原因
1.1 语文课的要求比较模糊。
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求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管用够用, 适用为度”、“为专业课服务”、“削弱文化课”等提法不一。由于要求不明确, 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 语文课的课时差距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同是机械专业语文课程课时, 有的学校占总课时42.5%, 有的学校占30.3%;同是财会专业, 有的学校占总课时53.1%, 有的占38.4%。教师们反映, 前几年职业教育比较热, 语文课不重视, 随意删砍。主要原因是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
1.2 语文课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有的内容互相重复, 有的衔接不紧密, 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的作用;二是学生语文课普遍不感兴趣, 在学生和毕业生调查中, 有52%学生认为学习语文课是为了会考, 有18%的学生最怕上语文课。在毕业生中有84%的人, 反映三年职业学校最难过的是学习语文课。其原因:一是进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课基础比较差, 对语文课学习有惧怕心理;二是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三是语文课的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1.3 知识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材在体例上与普高教材没有多大差别, 且有些知识陈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 语文课程设置普教色彩较浓, 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 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所开出的语文课和普高差不多一样, 学科之间界线分明, 内容自成体系, 螺旋上升。缺少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学生知识面窄, 知识之间不易迁移, 束缚学生的思维。
1.5 语文课设置统得过死, 管得过严, 缺少弹性,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6 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语文课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满堂灌”是普遍现象, 学生被动学习, 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调查中, 老师们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偏向直观性, 适用性, 在这方面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有较明显的反差。老师们也想改变这种状况, 但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想教活也活不起来。
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 就是要以学生选择的专业为本, 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教育、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等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即第一线工作的智能型人才, 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打好文化和专业基础, 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的要求。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的目标。
2.1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目前, 职校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 因此, 职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 而往往忽视文化课, 这时语文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专业为突破口, 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 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 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是有用的, 语文是有趣的, 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 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 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因此, 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变“教材”为“学材”。语文教材 (课本) 是必不可少的, 但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 的开发者;即教师应该是课本的使用者, 而不是课本教授者。例如, 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大量地加入有关美食方面的美文, 可经常让学生完成有关菜肴制作的说明文, 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
2.2 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职校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 不爱学习, 但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重视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职校学生的这一特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关系。比如, 在计算机班级教学中可以把语文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文字录入速度的提高可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读写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般到高二结束时, 计算机专业学生文字录入的速度要求, 英文文字录入在250个以上, 而中文文字录入的成绩在80个以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计算机专业教师每天都安排大量的文章, 让学生提高输入的速度。一般在安排过程中, 总是从最简单的切入, 慢慢难度加大, 从新闻体、科技体、文艺体、古文体到综合体, 从一定的程度上说, 就是在进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听说读写四个手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阅读。
我们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语文预习方式。传统的语文预习分为三步曲:朗读全文、注音释义、教师布置思考题, 这种传统的预习方式有很大的弊端, 即学生一般只能局限于课文本身进行思索, 学生的思路受到很大的局限。很多学生知识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如果语文与专业结合, 效果截然不同。
2.3 评价机制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认为, 如果考评机制还是旧的一套, 语文教学就不可能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语文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实施。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 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这样, 职校的语文教学才有希望。
2.3.1 学生的考试制度要改革。
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 中职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标准化试题是题海战术的产物, 是升学“独木桥”的产物, 它培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 “高分低能者”。考试机制从下到上都要改革, 考试也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化能力, 重专业知识的运用, 反对死记硬背。职校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多考几张语文能力证书, 如:软硬笔书法段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中文打字录入等级证书等等, 以适应专业需要。一张标准化试卷定“终生”的时代即将会成为历史。
2.3.2 教学效果的考评也要改革。
过去对教师教学的好坏, 也是以考试的平均分、升学率来考评的, 结果呢?教师死教, 学生死学, 考试死背, 愉快的学习成了受苦训练;甚至师生联合猜题, 投机考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逐渐退化,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日趋淡化。由此可见, 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 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 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由此观之, 教学评价要更新, 也要与时俱进,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56-01
一、前言
体育课程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无论何种的体育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念,都必须借助体育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2008年我国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达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近年来,成都市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职业教育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1.生理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到17岁之间,这个时候应该属于青年初期,是他们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在此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胸部、身体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都不能达到成人水平,尤其是作为生理基础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是很健全。
2.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作为中职学生,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是升学还是就业的选择问题,这些往往导致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及求职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此外,中职学生与社会之间有了更加频繁和直接的接触,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也将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心理障碍较为突出。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约占学生总数的30% -40%,目前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信心不足、厌学、适应能力差、情绪控制弱等。
3.生源特点。
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职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大都为打工阶层。对于孩子家长只知道给予物质满足,而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使得这些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大学扩招、高等职业学院的兴起,大部分初中优质生源流向高中或高职院校,而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整体较差。从学校方面来看,迫于办学压力,中职学校大都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客观上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较低、文化基础较差的现象。
(二)体育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工程的一部分,是向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向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学生的素质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计划、课程教学来实现学生健身的指向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方法;有效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内容影响。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各种方法,探讨制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既能教会学生体育知识又传授各种体育健身方法,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找到合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对于学生将来走向实习或就业单位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影响。
改革了以往体育课程内容“繁、难”和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此外,体育课的教学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因素对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影响。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升学,而且还面临离校后步入社会的问题。从宏观考虑,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素质教育考虑,走上社会成为劳动者的毕业生应具备强健身体、竞争意识、坚强毅力等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已具备职业心理特征,但是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心理差异。
三、结束语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沿用高中体育大纲和旧版职业体育课程标准;二是照搬现行普通高中、大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种情况课程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课程内容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二种情况,虽然在课程理念、课程的目标、价值等方面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能符合时代的需要,但却无法体现职业学校的特性,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1]梁婉勤.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J].广西体育科技,2005,26(3):91-93
[2]康建纯.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33-134
[3]沈黄胜.影响中专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3
[4]梁婉勤.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J].体育科技,2005,(3):91-93
[5]何伟.湖南省中专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59-260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2月, 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下称《意见》) , 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纪律法制教育, 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该《意见》还明确指出, 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中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 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调查与分析
对部分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各专业中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主要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进行, 主要从中职生学习上的表现, 对德育课的兴趣, 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782份, 从结果来看, 中职生, 如果在学习上分为努力和不努力的话, 学习上积极主动, 学习目的明确, 努力学习的中职生还不到三分之一, 只有28.4%;学习上没有动力, 没有明确的求学目的中职生则达到三分之二还多, 有71.6%, 其中还有16.1%的中职生不喜欢学习 (可以说根本就不学习) , 这个比重可不是个小比重。因而, 这对在中职学校任课的德育课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必须首先调动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从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来看, 有近三分之一 (28.9%) 的中职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 根本不想学习德育课。而对德育课有兴趣的中职生还不到三分之一 (26.6%) , 近二分之一 (44.5%) 的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很淡, 谈不上喜欢。这就要求任教德育课的教师, 要注意去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2、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 以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根据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及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对德育教师教学方法满意的中职生只有近三分之一 (32.5%) , 因此, 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还需选择、调整、优化, 要注意发挥中职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创造条件, 让中职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三、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1) 努力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论, 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长期以来, 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中职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表现为弱;而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在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形成和迅速发展。如果德育课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将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再加上渊博的知识, 扎实的教学功底, 讲课时旁征博引、生动活泼、令人信服, 就会很容易与中职生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 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问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承认和尊重学生个别心理、能力、兴趣、思维特点的差异。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做为德育课教师特别要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充分调动和发挥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德育的本质更是实践, 要还课堂于学生, 还德育课于本来面目。德育过程的起点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 也有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 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 (知、情、意) 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中职生践行、践言了, 我们才可以说德育目标达成了。
(3) 注重教学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在德育课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直接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情趣的重要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 德育教师如果能够很好的运有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艺术, 就能使中职生的情感得以激发为德育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中职生的心情轻松、愉快, 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 优化德育课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育中的表扬、夸奖是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的肯定, 通过表扬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并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以巩固和发展。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比责备和批评更能激发中职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 表扬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需要德育课教师能够将之用的恰到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 德育课教学任务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 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要不断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育部.2001年2月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推荐阅读: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06-29
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试题07-29
中等职业09-11
中等职业教学05-09
中等职业数学06-16
中等职业学院08-26
中等职业英语10-02
职业中等学校08-24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05-27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