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调整

2024-08-26

变化调整(共12篇)

变化调整 篇1

人的一生有无数种可能, 俗话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就是这个道理。但在接受各种变化的同时, 顺应变化这个过程, 并不断调整自己, 也能让自身的适应能力慢慢增强, 我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是2008年6月考取“中日人才培养奖学金”后, 我于同年6月到2010年7月被公派到日本留学。

抵达日本后至2008年9月, 我一直在东京进行日语培训。那段时间, 日语培训学习的强度比较大, 每天都有听写, 定期都有测验。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是小班授课, 一个班12个人。同学都是同一个奖学金项目的中国人, 在日本读书期间将会去两个不同的学校。日语培训结束的时候, 每个学校要选一个代表做毕业演讲。由于我的口语比较流利, 因此被选为学校代表进行演讲。刚开始, 我觉得压力很大, 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在众人面前演讲, 而且还是在国外, 这种情形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日语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 就一边很耐心地帮我修改演讲稿, 纠正发音;一边传授我一些演讲中应该注意的技巧:应该多少准备一些演讲稿, 不一定是成文的东西, 但是在有事情发生的时候要知道该说什么, 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这样展现自己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这不单纯是一种自我展现, 更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日语老师的帮助和鼓励, 让我觉得应该好好把握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压力减轻许多, 最终我顺利地完成了演讲。这次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所收获的不只是日语培训合格证和成功演讲后的掌声, 更重要的是自己调节心理压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过程。

我们的奖学金项目是用英语授课的。虽然在国内我的英语水平符合要求, 可自己毕竟不是英语专业, 加之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也很少接触英语, 要接受全英文的授课并且用英语写作论文, 差距自然显现, 由此我暗下决心, 一定要克服困难, 完成学业。

第一个学期都是必修课, 课程负担比较重, 为解决上英文课不适应的情况, 上课时我都会把老师讲的内容录下音来, 回到宿舍后认真复习, 并反复听录音。同时, 在学习期间, 除了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理论课外, 课程设置更侧重于数量分析。上大学时, 我只是很表浅地学过一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根本没有接触过理论的应用, 再加上自己对电脑操作不很熟悉, 感觉特别吃力。好在,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接触了很多经济数据, 这样的经历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帮助, 加上我阅读了很多相关材料, 大量做练习提高自己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 渐渐地熟悉了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分析, 最终顺利完成了最后的学习。

经过两年的学习, 在通过毕业论文和答辩, 并取得硕士学位的那一刻, 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一点:人生, 应顺应变化并调整自己。

变化调整 篇2

近日,一条“吐槽”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的微博引发颇多争议,继“闪辞”**之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再遭非议。面对一波波质疑,“90后”无奈中夹杂着些许愤怒。给社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90后”也出现了诸多初涉职场的新问题。“90后”的职场新人路该如何走?会遇到哪些心理路障,又该如何排除路障呢?

路障一:眼高手低

吃不了苦的人,没问题的觉得有问题,小问题的觉得是大问题,大问题的就受不了了。有人总希望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最好还是自己喜欢的或专业对口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眼高手低的表现。

“实习还没结束,我就先把这个公司给‘喀嚓’掉了。他们竟然叫我去打杂!太气愤了,我读书十余载,实习是为了学本领,不是去端茶、递水、订饭,这些杂事本来就应该让后勤的人去做。”

排除方案:如果简单的事都不能做好,怎么让领导相信你,赋予你更重要的工作呢?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许多事业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如果认为自己是人才,就要相信自己会进展神速。刚刚入职,有许多需要向前辈学习的东西。把提高工作岗位给自己回报的期许,逐渐转变成提高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期许,促使自己成为人才、成为优秀的人。

路障二: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受家庭影响:小时候被父母否定过多,所以没有自信;二是自己造成: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向来是消极被动的,但是对于玩乐却是激情主动的,虽然大学念完了,但有多少学识自己很清楚。

“面试的时候,我极尽所能地鼓吹自己以得到这份工作,结果真的得到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在职场上几乎派不上用场。眼看手上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又不敢承认自己能力不够。于是每天活在担忧之中,害怕哪天被开除或被能力强的人顶替。”

排除方案:既然已经进入公司,能力不够就要抓紧学习相关技能,提高能力,多向前辈请教,不懂不要装懂。同时,还要抱着“很多东西我第一次做或许不会、做得不好,但我是一个不怕遇到阻碍、一定会努力去学习做好的人”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带给人自信。

路障三:压力很大

许多人每天扛着巨大的压力工作,不知幸福为何物。老板的训斥、客户的发泄,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简直备受折磨。许多大学生扛不住,纷纷辞职。

“我现在每天都会把单位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晚上休息时感觉筋疲力尽,身体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虚弱。这也就算了,有时不小心犯了个小错误,不仅遭来客户投诉,连老板都要帮着客户斥责我,‘鸭梨山大’,这样下去,真的要成为‘白骨精’了。”

排除方案:不要逃避压力,没有任何工作是没有压力的。而在压力下,人可以迅速成长。努力把事情做好,不要不断抱怨。把焦点放在工作上,对老板和客户的训斥和发泄就事论事,努力改进,努力成长。

路障四:人际关系复杂

进入公司工作以后,很多新人本来以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交差,但没想到的是,“躺着也会中枪”

“不知道谁说我的坏话,现在居然全公司的人都不太爱理我了,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工作,真让我窒息。更受不了的是,上司看不见我尽责地工作,却偏偏喜欢那个逢迎拍马的同事,真是令人气愤。这种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复杂人际关系,我想我真的不适合工作吧。”

排除方案:人是感情的动物,都会喜欢让自己看起来顺眼的人。在公司这个大家庭里,“做人”本身也是工作。初入职场,多微笑,多倾听,多学习,像一片阳光撒进忙碌的办公室,会让你的职场进展分外加分。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调整与变化 篇3

一、在教材结构上的调整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与要求的变化与实验教材实施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教材修订研究,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教材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修订后的教材,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总的来说,新版三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将难的内容往后调整,将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往前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更利于教师的教学。如“数字编码”这一知识点出现在五年级,考虑到现在的学生经常接触数字编码类的事物,对这一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新版教材把这一知识往前调至三年级,这意味着上四年级的学生跳过了这节课。原来四年级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因为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感,在新教材中被至到六年级上册,这样六年级新生就要遇上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鸡兔同笼”题是一道典型的奥数题。旧教材在六年级上册,让学生用方程去解决。新教材将它调整至四年级下册,引导学生用列表、作图等方式来解决。原来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上的例题,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只运用单纯的加减计算过程时间,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读表、数数等方法来求得答案。另外,“植树问题”从四年级调整到五年级;“数对来确定位置”,从六年级提前到五年级;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从四年级调整到六年级。同时,“统计与概率”原先放在一二年级,现在调整到了四、五、六年级,因为,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统计与概率”过于抽象。这样的调整,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二、在具体内容上的整合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依据实验教材实施的经验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的调整,重新整合原来有联系的小单元,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如,三年级上册重新整合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第一单元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例题是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样通过对比促进计算方法的主要迁移,引导学生依据已有计算经验适当总结计算方法。第四单元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整个单元内容丰富、庞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促进计算方法的自主迁移。四年级上册合理整合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整合小数乘除法,适当加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更加强调联系整数四则计算的方法、探索相应的小数计算方法。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逐册安排“探索规律”专题活动。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但应用规律不作考试要求。

三、在问题解决上的变化

新教材重视对“四能”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还要求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基本方法。

1.重视在每个内容领域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认识图形、数的认识、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问题解决的例题,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2.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基本方法。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地让学生学习并体会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教材一般用“怎么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三年级上册增设了“从条件出发分析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中教材大幅度降低了例题习题的难度,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增设“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思考”的策略,清楚地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分析、列式、回顾反思。四年级上册问题解决策略主要编排特点: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归纳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或者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愿望,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五年级上册降低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难度,突出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新教材学生不仅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提供丰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新教材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解决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问题解决,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4)运用所学知识问题解决教学内容的编排,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问题解决的内容除了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领域安排外,还注意在数的运算教学部分安排大量的案例,这样,更能体现出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培养学生“四能”是本次修订的重要目标之一,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之外,还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时、分、秒”部分,教材特别提供了小明从家步行到学校的一个情境素材,这在原来教材中是没有的。在阅读这些情境与素材中,让学生逐渐理解这一知识点的数学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利用到哪些信息?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的操作性将更强,同时要求也更高了。

四、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1.新教材在每一部分具体内容的修订中,不仅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精心选择案例,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同时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新教材增加例题,减少新知之间坡度。而且精心设计练习,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与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一道练习的设置,都注意到学生学习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以便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如,许多单元之后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并且让全册教材的几个“整理和复习”与“总复习”前后呼应,步步完善,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这册数学学习内容的完整理解。“总复习”部分,在对全册学习内容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受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多方面的训练,为培养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对计算方法的归纳,数量关系的分析,常见的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方法与步骤的归纳与总结,这些知识点在旧教材都被删减了。新教材又重新将这些知识点还原,提倡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初步学会构建数学的基本模式。

3.新教材增加了符号内容。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变了,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一些符号化的信息,学生也容易理解用符号代表某个元素。如,新教材将平行、垂直等数学专业术语,用符号表示出来,并把它的读法也表示出来,如“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做a平行于b”。

4.新教材的素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中,“计算工具的认识”部分,把原来的“掌上电脑”换成了“平板电脑”,图表上的日历也更换成“2013年”的新版。

5.新教材注重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设置有“总结”版块——“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点什么”;而在每一册的最后,还有“自我评价”版块,设有“喜欢数学学习”、“愿意专心听讲”等设问,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学期的收获。一是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教材的重新修订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变化 篇4

关键词:社会控制,新闻法规,调整机制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 , 反映着法的价值的变化。通过分析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制制度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结构) , 可以透视不同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序列。” (1) 因此, 研究新闻法规的调整机制对于透视新闻法规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近代法国法无论内容、原则和形式, 都是比较纯粹的资产阶级法;它系统并且直接地反映出反封建的革命成果, 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 因而是早期资产阶级法的典型。” (2) 法国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 完整地经历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其新闻法规也因此有着明确的进步历程, 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本文所探讨的新闻法规, 意指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和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与新闻出版内容相关的规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前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及调整机制

专制时代, “君权神授”思想大行其道,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的政治统治状况。

法国在印刷术传入后很快颁布各种管制出版和发行的法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 政府确立了印刷出版特许制和审查制, 1521年, 法兰西斯一世发布禁规, 此后又一再颁布法令, 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当时, 天主教会还对一切出版物实施严格的检查, 禁止教徒阅读“禁书”。 (3)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勒诺多创办的Gazette, 该报经首相推荐, 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在法国, 王权牢牢地掌握着最高控制权, 通过敕令、文告指挥着最高法院与教会检查和控制出版物。” (4)

当时法国的新闻法规采取成文法的形式, 主要的调整手段有书报检查制度、办法许可证制度、特许制度、追惩制度和限制规模。违反了新闻法规的记者、出版商等往往不经过严格的法院审判就被宣判有罪, 上诉权得不到保障, 甚至可以完全没有法院审判过程就将记者、出版商等处以刑罚。这时的新闻法规要求新闻记者和出版商承担义务的客体一般是君主、教会和法院的统治权力, 而很少涉及或不涉及社会的利益、公民的个人利益。这是由当时的统治方式决定的:第一, 君主代表国家, 享有政治、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 所以国家立法得以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限制媒介;第二, 君主就是国家的代表, 人们很少有主权意识, 也没有成形的市民社会, 所以新闻法规并不对君主、教会以外的权利进行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及调整机制

大革命后, 在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立法开始采用民主的形式, 法律代替命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新闻法规的内容更加规范了, 包括对言论自由、新闻出版的保护和对新闻事业必要的限制。

1789年, 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 揭开了新闻法规权利本位时代的序幕, 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作为《人权宣言》的继承和发展的《世界人权宣言》又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5) 《世界人权宣言》使新闻自由拓展到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虽然在实践中, 新闻自由在法国并未从此畅行无阻, 革命时期也有书禁和书报检查, 拿破仑上台后也开始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路易十八复辟后继续进行出版前检查、二战时也曾实行过战时检查制度, 等等, 但是公开宣布出版自由和废除出版检查制度, 并用宪法形式固定下来, 作为政府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国可谓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6)

1881年7月, 法国议会通过《出版自由法》, 规定印刷和出版自由, 废除了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并且把新闻出版活动争议的裁决权归于司法而不是行政。法国现行的《刑法》、《民法》、《军事审判法》等对报纸刊载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规定。1947年通过的《梵希特法案》标志着报刊自由发行的原则得以实施。欧洲人权法院要求, 在国家通过禁止公开信息而对出版自由权利进行限制时, 国家应当履行非常严格的强制性标准, 来作为免责理由。 (7) 因为法国是欧共体的成员国, 所以共同体法也是法国法律的正式渊源, 具有法律效力。1999年的Fressoz诉法国案就以Fressoz胜诉结案。这也是法国新闻法规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1978年7月制定的《行政文书公开法》 (8) , 成为规定法国信息公开的法律。

对新闻出版进行必要限制方面, 1881年的《出版自由法》在第四章规定了“煽动犯重罪和轻罪”、“妨害公共事务的犯罪”、“妨害个人罪”、“伤害外国国家首脑和外交官员”等罪名, 并在第五章规定了“诉究与制裁”。其中第27条针对提供虚假信息, 规定“出版或复制错误的新闻, 捏造、伪造或谣传新闻, 如其扰乱了公共治安, 并属蓄意之举, 则处以一个月至一年的监禁和五十至一千法郎的罚款, 或仅处以二项惩罚中的一项。”第29条针对诽谤和侮辱, 规定:“一切对某一事情的断言或指责损害了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名誉和声望, 即为诽谤。以侮辱性的语言, 蔑视或抨击性的词汇肆意归罪于人即为侮辱。”这些对于新闻事业的限制性规范, 就是为了保障新闻事业不在非必要的条件下侵犯公民和法人的自由和权利。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 政府的义务主要体现在维护新闻自由、确保信息公开等, 是针对新闻出版业、公民和社会而设。法国新闻出版业的义务主要体现在提供真实信息、不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除了针对国家和政府以外, 还出现了更多针对公民权益和社会利益的内容。这时, 新闻出版业和政府承担对等的权利和义务, 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情况并不常见, 从而保障了国家和政府、新闻出版业、公民和社会的权益, 体现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法国的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新闻法规也逐渐开始体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互补关系。

新闻法规调整机制变化的原因

从专制时代权利义务相分离, 到资本主义社会权利义务相统一, 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日趋完善是由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的, 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 社会制度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使公民个人及新闻事业的权利得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认可, 这为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思想基础和法律依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 “天赋人权”深入人心, 公民的权利合法化, 新闻事业的权利作为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外化和延续也随之合法化。新闻法规在赋予国家和政府权利的同时, 也就要求国家和政府承担义务以保障公民和新闻事业的权利。

第二, 分权原则为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制度基础。资产阶级掌握法国政权后, 立法开始采用民主的形式, 分权代替集权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法国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875年宪法、1946年宪法和现行的1958年宪法都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和行政的分权使行政权需要遵守的法律来自外部, 这样可以使对行政权的授权性条款有合理的限度而使义务性规范得以确认。司法和行政的分权使行政权有了外部监督机制, 在行政权出现违法行为时, 有外部的强制力量予以有效的阻止并对利益受损方以适当的法律救济, 这就使行政权履行义务成为可能。这样, 新闻出版活动由立法、行政、司法三种社会权力共同管理, 而这三种权力互相节制, 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了新闻出版自由, 从而为新闻传播活动创造了一个相当自由的发展环境。

第三, 从新闻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看, 统治阶级无法再对新闻事业进行野蛮残酷的镇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闻事业日益发展壮大, 成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和手段, 人们对新闻事业的依赖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新闻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同专制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它甚至可以左右政局, 催化战争与媾和。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力量, 资产阶级不愿也不能走专制时代的老路, 必须更新和健全新闻法规, 在要求新闻事业承担义务的同时, 也保障公民和新闻事业的权利。

第四, 新闻事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新闻法规调整机制完善的历史背景。新闻媒介在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立下了汗马功劳。新闻自由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和巩固自己地位的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合法地位, “第三个支配法国大革命时期报刊发展的观点是, 报刊不仅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一面镜子, 同时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参与者”。 (9) 所以资产阶级的新闻法规必然排除以往新闻法规中大量的禁止性规范, 增加授权性规范, 以保障公民和新闻媒介的权利。

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 “民主制的法必定是权利本位的法。” (10) “现代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整机制。” (11) 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制订新闻法规对新闻事业进行管理的时候, 应该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现代法律的体现, 而且是保障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没有权利的义务和没有义务的权利在结构上都是不稳定的, 从短期来看, 权利主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但是从长期、发展和全局的眼光来看, 这些利益根基不牢;尤其当新闻事业作为信息传播机构和宣传机构的地位来看, 如果不能成为权利主体, 那么它的信息功能和宣传职能都将严重受损。

第二, 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法规完善的物质条件。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 我国的新闻法规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 适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社会状况, 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过于滞后的新闻法规, 会使新闻事业束手束脚、裹足不前, 无法获得健康的发展;过于超前的新闻法规, 则无异于揠苗助长, 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闻法规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要随着社会各项制度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三, 我国的新闻法规要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的范围内与国际接轨, 遵循国际惯例和世界通例。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 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不必要的差异导致的误解, 避免我国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可以更好地进行国际信息的传播交流,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本文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6QN10) ]

参考文献

[1][10]张文显:《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第87页, 第89页。

[2]曾尔恕:《外国法制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第323页。

[3]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第398页。

[4]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第126页。

[5]洛特非.马赫兹[法]:《世界传播概览》,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9年第1版, 第306页。

[6]C.R.Eisendrath.Press Freedom in France:Private Ownership and State Controls.In:Jain Leftwich Curry&Jane R.Dassin (eds.) .Press Control Around the World.Praeger, 1982.64

[7]马迪亚斯.赫蒂根[德]:《欧洲法》, 法律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第27页。

[8]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第21~22页。

变化调整 篇5

征兵政策规定调整变化情况及入伍退伍优待政策

一、国家征兵政策规定调整变化情况

(一)征集对象的调整变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征集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力度,围绕征集高学历高素质兵员,在继续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的基础上,今年由不鼓励在校大学生入伍,调整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并将2012年高职(专科)毕业班的学生和2011年刚考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征集的重点。

二是调整了女兵征集对象范围,随着女兵征集数量的增加,国防部征兵办公室《关于做好女兵征集工作的通知》(国征[2011]10号)明确:女兵征集对象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及在校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征集高中应届毕业生和2011年新入高校就读的学生入伍。普通高中教育五年制的大专应届毕业生及正在大专阶段学习的在校生,2011年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入读成人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或自考类院校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可以征集。

(二)体检标准和政审办法的调整变化

国防部征兵办公室《关于调整征兵部分体检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政审办法的通知》(国征[2011]9号)明确,对部分征兵体检项目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政治审查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

一是体重。调整男性青年体重上下限标准,上限由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调整为25%;下限由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0%调整为15%。

二是纹身瘢痕。着短装身体裸露部位纹身瘢痕直径由不超过2厘米且不影响军容的,调整为面部、颈部纹身瘢痕直径不超过2厘米、着短装身体其它裸露部位直径不超过3厘米,且不影响军容为合格。

三是耳眼。由男青年每耳扎耳眼1个不影响军容的,调整为男青年扎耳眼无明显疤痕,无可视性穿孔,不影响军容的,为合格。

四是身高。女兵身高由162厘米以上,调整为160厘米以上。

为方便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在征兵政审时,除政治条件兵外,以应征青年本人现实表现为主,由其就读学校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部门负责,学校分管部门具体承办,原则上不再对其入学前和就读返乡期间的现实表现进行调查。

(三)士兵服现役期间的待遇调整变化情况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从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军官暂行办法》(政联[2011]10号)和总政治部印发《大学生士兵相关政策调整宣传教育提纲》(政宣[2011]27号)明确了四个方面的政策:

1.提干政策。增加了从大学生士兵中提干的名额,提干的具体条件是: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二本以上的毕业生士兵;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三本毕业生,在服役期间担任班长或副班长、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被旅(团)级以上单位评为军事训练标兵的士兵,入伍1年半以上(服役期间取得上述学历和学位的应当入伍2年以上),年龄不超过26周岁(研究生毕业的不超过29周岁)的均可列为提干对象。

2.考学政策。在校生士兵报考军校,执行普通士兵考学的有关政策,年龄放宽1岁。大专毕业生士兵报考军校,安排参加全军统一组织的本科层次的招生考试(专升本),录入军队院校培训,学制两年。

3.保送入学政策。大学毕业生士兵参加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对象选拔,年龄放宽1岁,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推荐对象。

4.选取士官政策。一是优先选取。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士兵可优先选取士官;符合提干条件未能提干的大学生士兵,根据本人意愿,首次选取士官实行 “直通车”的办法直接选取;符合选取条件但编制岗位受限的,由上一级机关调整到编制岗位空缺的单位选取;必要时也可由大军区交流;大学生士官本人自愿长期服役且胜任本职,符合岗位编制要求的,原则上可以服役满中级士官的最高服役年限(16年)。二是培养使用。符合士官选取、提干基本条件的大学生士兵,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后,由旅(团)级单位确定为培养对象,优先安排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优先安排担任班长

骨干;经本人申请、组织推荐,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士兵可以免试进入士官学校学习1年,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三是规范待遇。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士兵,首次选取为士官的,在地方高校学习时间视同服役时间,参照从地方直招士官有关规定授予士官军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

(四)士兵退役后优待安置政策调整变化情况

国务院、中央军委《2011年征兵命令》(国发[2011]29号)和《2011年冬季士兵退出现役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30号)明确,国务院、中央军委已决定对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作出调整改革,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发放退役金后自主就业、政府安排工作等多种方式结合、城乡一体的制度体系,拟于2011年11月起施行。目前,正在按法定程序,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2011年12月1日,批准入伍的士兵退役时拟执行改革后退役士兵安置新政策,之前入伍且新政策出台时正在服现役的士兵退役时,根据本人自愿,可选择执行新政策,也可执行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① 原执行的城镇义务兵服满10年的士官和服现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士兵退役后,由地方政府安排工作的政策,将改为对义务兵和服役不满12年的士官退出现役,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发给一定的退役金,实行自主就业,对服役满12年的士官,平时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战时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士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如果本人自愿也可自主就业。

② 士兵退出现役可以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报考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接受成人教育的,享受加分以及其它优惠政策。

③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优先招收录用退役军人,军人服役年限计算为工龄,退役后与所在单位工作年限累计计算。

二、地方出台入伍、退伍优待政策

(一)服役期间的优待政策

1.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立功受奖奖励金标准

① 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发放标准为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原则确定,我市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② 义务兵在服役期间获得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奖励10000元;获得军队军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奖励8000元;立一等功的奖励5000元,立二等功的奖励3000元,立三等功的奖励2000元,评为优秀士兵的奖励300元,一年内获两种以上奖励的,按最高一项标准奖励。

2.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现役军人享受多种优待

①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

②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游览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

③ 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

(二)退出现役后的优待政策

1.退役士兵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2号精神,2010年及以后退出现役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退出现役1年内可以选择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培训期限一般为2年,最短不少于3个月。政府补助教育期间所需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2.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

从信贷变化看经济结构调整新进展 篇6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4月15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9%;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2%,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些数据增减背后是“十三五”开局首季,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进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从多个角度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将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产业中转移出来,引导到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跨界深挖客户需求,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存量贷款巧做减法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钢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5%,建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3%。“在去产能的背景下,银行业对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贷款规模加大控制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

“银行贷款收紧,我们公司也主动减产,50万吨产能规模的钢管企业已减至12万吨。”河北承德万利通实业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告诉记者,在银行牵线搭桥下,企业正在探索“转”“输”并举的产业调整战略。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目前全国有近百万亿元的信贷存量,如果存量用不好,甚至用在了夕阳产业、过剩产能、低效领域,将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

据此,不少银行积极压退“两高一剩”“僵尸企业”等产业的信贷占比,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

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比2012年减少410亿元;建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较上年减少35.63亿元;农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法人贷款的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占比较2014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在压退、批量处置不良资产以化解风险的同时,对于资源、技术优势明显、经营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应予以适度支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支持跨境产能合作“走出去”。

增量贷款做加法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2%,其中创新创业型贷款增长迅速。盛松成说:“在高科技行业和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均出现了贷款较快增长,体现了经济‘补短板。”

2016年新年伊始,西安银能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线上渠道提交了贷款材料,仅3天便拿到恒丰银行50万元纯信用贷款。“生物科技是时下国家引导的战略新兴行业,如果有一定的资金注入,解决好原料供应、流水线搭建等问题,企业发展不可限量。”恒丰银行西安分行客户经理文涛如是判断。

在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银行急需转向优质产业来调整信贷结构。与此同时,国家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银行制定相关信贷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工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介绍,2016年一季度工行信贷增长3280亿元,其中公司类贷款增加1900多亿元,同比增长2.75%,主要投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岷峰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扶持互联网、通信网络、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领域,助推国内新兴产业加速迈进“中高端”。

与此同时,基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商业银行各地分行将根据地方特色制订中长期战略,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服务,为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给予积极配合。

打造新供给

“以前传统银行贷款绕来绕去总离不开抵押物,这几年银行也在顺应形势改变授信模式。”和银行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北京九天利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海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企业可以利用纳税信用在建行获得贷款。

“银行不是当铺,不是卖抵押物。”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不少创新创业企业都是轻资产,抵押担保难,银行要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创新金融服务。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纷纷探索与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等跨界合作。例如,杭州银行全国首推新三板股权质押贷款;南京银行探索“小股权+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新模式;广东多家银行共同成立科技支行创新新型权利抵质押融资产品……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正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变商业理念,提高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金融整体化服务水平,不少金融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

建国至今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变化 篇7

一、“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完全封锁的军事策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审时度势,制定了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靠拢,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自己经济,工业化等各方面的援助。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制定了以下策略:一、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靠拢,以获得更好的援助。二、积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三、同美国的侵略性外交政策予以正面积极的反击。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的打击了美国扼杀中国政权的野心稳定了国家政权。

二、反苏反美,同时打击敌人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外实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不安;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第三世界崛起。而当时的中国面对更严峻的局势,一方面苏联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却被中国当机立断的拒绝,苏联对中国实行了各方面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新中国还要反对美国对新中国的威胁。美国为扼杀新生的新中国,与逃亡到台湾的国民党进行合作,试图反攻大陆。新中国并没有被这种严峻的局势所吓倒,有力回击美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略。

三、“一条线”的对外政策

到了1970s,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争霸中,苏联站于有利地位,美国为了遏制这种局势发展,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频频向中国发出和平信号,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对新中国的封锁,对于美国的和平信号积极回应,调整了对外战略:

一是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次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领导人直接会谈,两国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8年两国又签定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国在此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压倒性的票数恢复了在联合国常所有合法席位有效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全方位”外交战略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争霸到了“相持阶段”。同时,西欧日本等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国的外交政策为了世界和平的需要也进行的了一些重大调整:

一是提出和确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新观念。当时的国际环境虽然有可能爆发战争,但和平力量的增长可以有效的遏制大规模的战争的爆发。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站在国际视野角度上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三是提出了“一国两制”,以其来解决中国的港澳台的问题。

五、和平发展道路

到了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朝着多极化方面发展,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局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据国际局势提出“伙伴”关系来指导中国的对外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1996年4月,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5月,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0月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好的提升与巩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根据当今的国际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外政策:

一、创造性的提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对外经济政策,利用当今经济全球化,加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努力做到本国经济结果的转型,加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深度,广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开放、合作与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符合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对外方针,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中央集体领导下积极快速的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政策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这种变化和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变化做出的。二、基本的立足点都不变,都是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必将更加有效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力力《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变化调整 篇8

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的一项基本文件, 它在大类以下设78个二级类, 共532种专业。当前,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现代专业结构体系取代传统的专业结构, 提升专业质量, 推进专业升级。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从人才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 只有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相吻合,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的有效对接, 保证并促进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计划, 适应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要求

1. 调整专业比例, 使其符合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

《纲要》中提到:“到2012年, 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为50%左右,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到2020年, 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60%”。

根据广东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报告, 2008年第四季度从行业看人才需求, 情况是:75.72%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所占比重依次为49.90%、10.80%、10.01%、5.01%。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 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 但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非常迅速, 使产业需求比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 2006年广州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对应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为0.30:17.99:81.71。可见, 对应第一、二产业的招生比重偏低, 而对应第三产业的招生比重偏高。重复设置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是: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文秘、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这10个专业基本都是第三产业的专业, 但其招生数为31185人, 占广州地区招生数的31.86%。

根据以上分析, 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类专业的设置和建设, 同时做好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改造,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避免传统专业的“扎堆”, 另一方面符合三产结构变化。新增并培育一批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的生产性服务类专业, 培育服务外包人才, 打造人才高地, 满足广东省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 构建适应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集群体系

为应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专业结构与调整工作, 结合自身在汽车、数控、应用电子等专业的优势, 提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 培育新兴专业, 改造传统专业, 淘汰低水平专业,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为主体, 以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业专业集群为两翼, 兼顾传统专业的专业格局, 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

(1)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为主体,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

重点建设“机电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群”、“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汽车售后服务专业群”, 新增“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专业群”。

(1) 采取宽口径, 多方向的方式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 积极推进对外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依靠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这一契机, 开设“港口机械应用技术”等专业;加强与第三产业的相互渗透, 在已有的“安全技术管理”基础上, 开拓出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专业。

(2) 适应企业对数控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引进新技术, 优化“数控技术”等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向精密模具制造方向发展;加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专业融合度, 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

(3) 应对广东汽车工业的发展, 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这一优势专业;关注无线宽带网络的移动终端增值链的发展状况, 提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改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适应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的建设需要;发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考虑开设“汽车定损与评估”等方向;利用汽车专业的优势开设“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相关专业。

(4) 为应对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新的人才需求, 考虑新增如“新能源应用技术”、“节能工程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与新能源装备相关的专业或方向。

(2)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支柱, 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集群。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支柱, 重点建设“应用电子专业群”, 着力建设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专业课程;瞄准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改造优化计算机或软件类专业, 突显出自己亮点;应对发展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新形势, 新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 并积极发展“软件外包服务”等新专业。

(3)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牵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牵引, 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专业群”, 拓宽物流专业口径和试办目录外的如“保税物流、空港物流、航空与速递”等社会急需专业或方向;针对广州市白云空港保税区内的新兴产业, 培育“物流金融”等新专业;注意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上经营等新业态的壮大发展, 改造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加强校企合作, 改革旅游服务类的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国际合作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 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三、结合区域产业需求, 实施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打造品牌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 还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所处的地域位置, 优先发展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 在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中, 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 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增强自身的办学竞争力。加强专业的预测性, 处理好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错位发展。对那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专业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调整层次和规模, 做到少而精。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使传统专业呈现出新的面貌, 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未来产业结构中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性的特征, 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需要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研究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满足企业对第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 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 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 找到一条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中专中技教育的办学特色道路。

2.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会导致未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此需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才能应对新的形势要求。为此应以企业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按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 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调整教学内容, 并有效涵盖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实现“双证融合”,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传授与技能训练同步, 创新设计一体化教学场所, 按企业真实工作任务, 精心设计训练项目,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 让学生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间交替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基, 也是决定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应对新的形式, 认真做好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 由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的提高转变, 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Z].2008.

[2]罗秀, 罗国荣.基于现代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变化调整 篇9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 几千年过去了, 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机构, 进行系统、有组织的群体教学, 学习者主要以群体形式接受教育, 因而必须将“因材施教”的对象由个体拓展群体。本文从群体去分析学生特征, 主要从不同年代、地域、经济文化状况、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等方面浅谈。

1. 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媒体和大众广泛使用着一组名词——“70后”“80后”“90后”, 用10年为单位进行群体划分, 它们之间有较鲜明的差异。

1.1 群体划分的时间单位

我曾经听过:“现在五年一代人”。的确, 群体划分的时间单位不是不变的, 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曾经, 慢生活让人们十年甚至几十年地少变化, 现在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的观点日新月异, 划分学生群体的时间单需要与时俱进。

网路上有人说:“最早十年一代人, 后来五年一代人, 现在三年就一代人”,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分析学生特征时应结合调查确定较适合的时间单位。

1.2 此后五年在校大学生的特征

现在在校生是“80后”, “90后”逐渐跨入大学。“80后”被描述为生在红旗下, 长在春风中的一代, 基本是和共和国的市场经济一起成长的, 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时期, 是“快”时代成长起来的“快”一代, 这种环境造就了他们求快、追求立竿见影成效、不愿吃苦的特征, 与之前一代代踏实勤奋的大学生们有着明显不同。相较于更晚的“90后”, 80后毕竟经历了一段由贫穷逐渐富裕的阶段, 根基里仍有一些吃苦精神, 受到了一些父辈们务实、循规蹈矩品格的影响。“90后”们没吃过多少苦, 对曾经的艰苦奋斗没有亲身感受, 市场经济“海纳百川”的广博与自由又给了他们反叛、不羁的个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是计划生育后的“独一代”, 家里都是成年人, 对他们百般呵护, 导致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 生活能力缺失, 心理年龄偏低, 对人生、眼前的学习在认识上后知后觉。

成长经历影响学生对人生、学习的观点, 求快使对知识的掌握很难达到一定深度, 无法引起体悟, 难激发兴趣;由于好“快”, 他们的耐心有限, 容易厌烦和放弃, 难以忍受艰难去求知、探索。

2. 学生群体的地域特征

我国“东西”“南北”差异明显, 经济、地理、气候、人文、政策法规上都有不同。由于东西、城乡在经济、教育的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 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很大。在城市, 孩子在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国家注重素质教育后, 学校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城市于此更有优势。这样, 城市的学生进入大学前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乡镇学校, 由于经济和观念的影响, 无论在家庭、生活环境还是学校学生接触艺术较少。

大学生源突破了地域限制,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艺术素养差别较大, 教学开展多以群体为对象, 容易造成教与学的断裂。

3. 国家教育政策对学生群体特征形成的影响

从国家的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看,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 除追求美学目的外, 还有道德和精神目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美育一度被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在美国高校, 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美国人习惯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 愿意探讨艺术和科学共同的过程, 如灵感、构思、幻想等。美国艺术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开发智力、情感体验和自我娱乐。

我国从幼教到高中, 几乎把艺术教育置于从属的、可有可无的地步, 加上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大众对艺术的认识等, 不仅造成了“80后”大学生艺术底子薄, 最关键的是形成了轻视艺术教育的观念, 也就是学生一开始没把它看作“正经的谋生技能”。在这方面, 将迈入大学的“90后”由于成长的时代, 国民一些顽固观念受到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使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逐渐还其原貌, 受此影响, “90后”对艺术所持的观念不同, 家庭和社会也提供给他们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 他们的艺术基础与“80后”不同, 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80、90, 作为“独一代”, 在生活能力、心理成长上比以往大学生要弱, 这必然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

4. 探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调整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技能传授、理论讲解、体悟达到教育目的。它的即兴性和过程性使得艺术教学成为典型的量累积引起质飞跃的例证, 学生常常要经历蒙昧枯燥的反复练习,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积累才能有所体悟。这要求学生有坚定的毅力、勤奋吃苦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目前在校生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在这关键的几方面有所欠缺, 教师若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 可能很多学生还没有迈进门槛就已经对专业失去兴趣。

结合学生特征, 调整教学方式, 可以从这样一些地方尝试:

a.让学生在练习中时不时尝到“甜头”;

教学时通过教学内容、次序设置, 调整阶段目标, 无论是否感悟, 先让学生能看到一点成效, 通过这些小甜头补充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坚持, 随着时间投入, 慢慢就能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

b.给予适当的自由和约束;

前文中说到近五年在校大学生由于成长原因, 在生活能力上有所缺失, 心理年龄偏低, 所以在某些以往并不关注的地方现在也许不得不给予约束, 比如, 自制力差, 怕吃苦, 急于求成, 容易放弃, 观点摇摆不定, 若等他们自己成长, 会丧失宝贵的时间和学习时机, 教学中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适当约束。生活能力的缺失对学习能力、自我认知有很大影响, 他们对学习的心理预备 (信念、毅力) 不够, 对外在因素的要求 (学校硬件、师资、城市、机遇) 较多, 也就是“付出较少, 要求较多”。同时, 由于个性张扬, 容易盲目地轻视传统、权威, 缺乏自我规划, 在某些以往不需引导的地方, 现在需要花心思, 以往要求严格的, 现在要给更多空间差异大的学生, 还要结合针对个体的因材施教。

5. 结语

教育是塑造思维、引导思考、完善人格、锻炼意志;不是单边灌输, 需要不断更新对教育和教育对象的认识, 改变观念、调整方法, 根据学生整体特点的变化、个体性格的不同, 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 免得一腔热情付流水。

参考文献

[1]《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比较》沈之隆《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5日第3版

变化调整 篇10

移动通信网络从2G (GSM) 发展到了3G (WCD-MA, TD-SCDMA, CDMA 2000) 。移动通信网络能提供的业务越来越多, 用户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

由于城市的发展规划日益更新, 造成移动信号的传播路径也是不断变化。因此, 用户也会有时发现自己的的手机无法通话, 或者通话效果不理想。因此,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要对网络传播路径模型进行检查修正, 根据修正的模型来重新调整发射功率, 以及确定覆盖相关参数, 满足用户要求。对此, 提出一种修正模型的方法, 然后利用修正参数后的模型, 通过仿真给出几种接收效果和发射功率的关系, 有助于对通信网络维护工作的实施。

1传播路径和功率调整的分析

1.1传播路径模型分析

由于在城市中, 到处是高楼大厦, 取对数距离模型和室内传播模型的衰减因子结合作为分析模型[1,2], 这样有利于通用性和实际性。

式 (1) 中, lg计算以10为底, PL1 (d0) 为自由空间损耗;d为传播距离;d0为参考距离, 通常为100m;LFAF为一定数目楼层的损耗因子, 和城市的平均楼层有关, 总体变化不大;Gt, Gr为发射和接收天线增益;λ为载波波长, 与载波频率有关;n为路径损耗指数, 是根据路径变化而变化的, 通常城市进行道路、楼房等建设时就会引起变化, 是要根据测量的接收功率修正的参数, 比较重要。在这里, 读者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所需的修正参数, 或者换其他模型分析, 本文会在下面讨论如何修正n的值。

1.2测量改变后传播路径的接收功率以及估计路径损耗系数

传播路径变化以后, 通过基站下行链路, 用无线通信测试仪来测试。实际工程中是不可能测出所有距离范围的接收功率, 但是可以在离基站发射机同一距离不同的地点测量, 得出几个有限距离的接收功率的记录。表1是某小区接收功率的例子如表1。

当然, 测量的数据越多, 对修正工作的准确性越高。以载频为900MHz, 发射和接收天线增益Gt、Gr为单位增益, 即为0dB, 接收噪声电平, FkTB=-119.2dBm, 原发射功率Pt为100W=50dB·m, 楼层的损耗因子LFAF=27dB计算。因为这些都是在路径从没有变化到变化后, 不会改变的参数。有下式[2]:

把式 (1) 代入式 (2) , 并根据表1的接收功率的平均值Pi, 可以使用最小均方误差估计 (MMSE) [1]来估计传播模型的参数, 即路径损耗系数。分析计算如下[2,3]

测量和估计值得方差和为

式 (3) 中, k=4, P i为接收功率的估计值, 有:P i=Pr (di) =Pt-PL (dB) +Gr (dB) , i=1, 2, 3, 4;分别把表1对应的数字代入式 (3) , 并化简, 得出

令式 (5) 为0, 可得出n=3.945 5;使用式 (4) , 可得方差为σ2=J (n) /4=4.98dB, σ=2.23dB。σ为阴影衰落标准差, 对于一些覆盖效果的参数预测是起很大作用的, 例如边界保持率、覆盖面积率。

这样, 对于传播路径改变后, 利用测量值就可知道传播损耗模型的损耗系数, 以及他服从零均值正态分布的方差。也就是说, 对传播路径损耗的整个规律也就基本确定了。

1.3发射功率和接收效果的仿真

模型参数的修正值确定了, 还要对于后面更远距离的覆盖效果预测, 这样才能知道用户在什么样的覆盖距离范围, 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才能有解决办法的前提和依据, 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这就需要作出关系仿真图。功率和接收效果的关系可以基于参数修正后的模型得出。下面是利用节1.2所述参数以及式 (1) 、式 (2) , 得出发射功率和相关接收效果的参数的关系图 (见图1和图2) 。

由图1和图2可看出发射功率Pt和一些覆盖效果 (覆盖距离、面积覆盖率、接收的信噪比) 的关系。测量了100m、200m、500m、1 000m的接收功率Pr, 而且可以知道在该距离的信噪比 (即Pi和噪声电平的差) 。由图1可知在不同发射功率Pt下, 其他更远距离和接收信噪比的关系。通过图1可以预测其他更远距离在不同发射功率Pt下所获得的信噪比。由于接收有阴影衰落的情况, 面积覆盖率对这个现象描述得比较直观, 反映了运营商对于网络覆盖的质量要求[4]。根据图2可以预测在一定的接收信噪比 (大小为20dB) 和几种不同接收距离的要求下, 发射功率Pt的大小和所要求达到覆盖距离区域的面积覆盖率大小。

在修正模型参数后, 通过这样的关系图就能进行覆盖效果预测了。然后根据用户所需的覆盖要求来调整发射功率, 解决网络传播模型变化后的相关发射功率调整的问题, 同时也减少工程上维护的工作量。

2结论

城市里地形、楼房建筑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因而移动通信网络传播路径也会跟着改变, 所以进行传播模型参数修正还是很有必要的, 之后对修正的模型带来的发射功率的调整也是对移动通信网络能更好的覆盖, 才能满足用户需求。通过模型修正进行功率调整, 在解决通话问题上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秦城, 陈豪.无线信道大尺度传播效应的统计模型与统计方法.移动通信, 2009;3:23

[2] Rappaport T 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tice (second edition)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第二版) .周文安, 付秀花, 王志辉,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73—114

[3] 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79—182

变化调整 篇11

摘要:2013年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也经历了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回调的过程。文章认为,这是房地产周期规律性变化的正常结果,标志着房地产市场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未来,房地产市场价格将稳中有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应当正视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积极适应新常态,及时调整思路与举措,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房地产;转型升级;理性

2013年底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延伸影响,总体世界经济仍然比较低迷,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产业结构转变调整期和经济增长引擎更换期,经济下行压力巨大。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当前我国经济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新常态下首当其冲,面临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此前积累的诸多风险不断显化,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等多方面优势不再明显,现已进入拐点阶段。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网2005年~2015年近10年统计数据,我国GDP增速经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步入下行区间,2013年至2015年增速分别为7.7%、7.3%、6.9%,预计2016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低,约为6.5%~6.8%。

2. 结构转型压力增大。产业结构方面,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第三产业虽然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但是产值占GDP比重相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增长动力方面,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无法再依赖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科技创新驱动逐渐取代成为新的增长点。

3. 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逐渐凸显。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医疗问题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楼市、股市、地方债务等方面长期积累的诸多潜在风险,随着经济增速下滑渐渐凸显,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风险点的爆发都有可能产生连锁性的反应。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告别过去传统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这种形式下,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十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 新常态下房地产业面临的变化与挑战

自1998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并得到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过去十多年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完全脱离了理性发展的轨道。2013年底至今,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房企之间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1. 房地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变化。整体来看,房地产业无论是开发投资、销售额还是价格水平,增速都已经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 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28 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87 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2015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34,比上月下降0.01点。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虽然2015年以来,全国整体的楼市销售在政策不断利好的刺激下,温和回暖,但是行业整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去库存和资金压力巨大。土地价格、人员工资、材料调动以及融资等成本支出都在加大,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不断收缩。根据网易财经报道数据,2015年,沪深两市共计50家上市房企中,15家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6家房企,按照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来看,净利润同比下滑企业达23家,占比约五成。

2.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变化。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判断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房地产业影响力表现为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其影响力系数能够反映房地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房地产业感应度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推动能力,其感应度系数能够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房地产业在需求方面受到的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房地产业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利用我国2008年~2014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附录,借助SPSS统计软件,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及在42个行业中的排名,如表1所示。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12名。这说明房地产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但是逐年下降,这反映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指标感应度变化不大,感应度排名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1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22名左右。这说明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感应程度处在42个行业的中间,通常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对比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排名靠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并且逐年下降;感应度系数不高,处于42个行业中间位置。并且感应度系数小于影响力系数,这表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逐年下降;受到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即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它的推动作用。综合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带动效应逐渐降低,但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3.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融资量大,产业链长,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和复杂的产业关联。从上游来看,在经济活动中,房地产业需要上游产业(即后向关联产业)为其提供各种产出,以作为其要素供给;从下游来看,房地产业把自身的产出作为市场去去提供给下游产业进行消费。分析房地产典型上下游产业的变化,可以反映房地产行业的供求状况。

(1)建筑业。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行业,为房地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因此是房地产业的传统后向关联产业(上游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2013年,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10年40%以上的高位增长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1年~2013年增速分别为19.8%,11.4%,-1.9%。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在2011年起也步入下行区间,2011年~2013年分别为21.3%,17.8%,16.1%。

总体来看,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值等总体指标,以及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等于房地产业相关的指标长速度也不断下降。

(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是传统的房地产前向关联产业(下游行业),该行业连接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和消费,是房地产流通的重要环节,是房地产业相关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重要媒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市场数量,营业面积和总成交额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均体现出总量增长但是增长率不断下调的特征。其中,市场数量和摊位数指标在2013年甚至有所下降,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正逐渐从供不应求走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房地产业也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结束了“低风险、高利率”的黄金十年,进入“高风险,低收益”的阶段,经济粗放增长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分依赖将逐渐降低,纯粹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的方式行将转变。

三、 房地产行业变化分析与未来预测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规律的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客观基本规律。过去十几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好政策,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单纯依靠“土地财政”,过度刺激房地产发展,致使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开发投资过热,房价过高,大大超过其实际价值和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但长期来看,房地产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因此必然会回归到与其价值相适应的水平。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二三线城市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供过于求,出现库存过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换挡回落过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回调,从根本来看,更多的是房地产周期规律性变化使然,体现市场的理性回归,并非预示着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变化、价格回落等是正常现象,也是价值规律的体现。

一方面,中国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个经济单元产业结构不同,通过良好的政策引导,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接续发力,保证中国宏观经济以年均6%~7%以上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全面大幅下跌甚至崩盘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约为56.1%。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限制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配,真实的城镇化率不到45%。因此我国总体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的过程会逐步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刚性居住需求的潜力依然巨大。

因此,2014年以后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正常的、可持续的“新常态”,或者说,房地产行业发展由“黄金十年”进入“白银十年”。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将整体趋于平稳,并有波动,回归依市场供需而波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但是,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情况仍有所差异。

四、 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建议

1. 政府的角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短期应尽量避免采取过于频繁的全国性刺激政策扭转下行趋势。自2003年121号文件始,至2013年,中央政府运用了各种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并出台了70余项相关政策,包括实行限购、调整首付、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应以及出台房产税等。这些政策,实质均是从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居民等不同主体入手抑制需求,且前后政策目标缺乏连贯性、一致性,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时而鼓励,时而抑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无法使供需双方达成稳定预期,过多的人为干预反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长期来看,中央政府应当改革对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体制,简政放权,鼓励地方政府努力发展实业经济,引导地方房地产业由支柱产业向基础性民生工程回归,重塑民生导向的住房政策。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应自上而下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满足城乡居民居住和投资需求的长效机制。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首先,应当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调整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住房市场供应规模,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其次,继续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化解可能出现的泡沫化风险。针对市场上的大规模投资资金,政策上应当以“疏”代“堵”,寻找适当的、对社会有益的投资渠道,例如公共租赁型住房、养老公寓等等。第三,政府调控政策应更加灵活,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例如对于库存过剩,供大于求的二三线城市,适时取消一些行政限制措施和其他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同时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房地产信息发布系统,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降低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应从快速发展的思维方式、盈利模式中走出来,针对新常态、新特征及时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房地产企业需要优化房地产业的增长结构,丰富企业增长动力。随着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关键在于结构。

一方面,原本完全以商品住宅为主的企业可以转型做保障房。从近几年政府的调控思路来看,保障房的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推进。自1998年房改以来,福利分房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相继停止。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当前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市场供应结构极不合理,距离“十二五”规划中五年内建设3 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预计未来保障房在市场上的占比达到25%~30%,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以保障所有群体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未来十年内,保障房体系建设将是中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最重要工作内容,房地产企业致力于保障房的开发、建设也将得到土地、税费、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可以致力于其他新兴产业形态,如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以养老地产为例,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大大高于国际老龄化标准10%和7%,且老龄化程度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伴随的少子化趋势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逐渐成为富有人群,个人养老规划意识加强,消费观念及结构转变。作为老年服务业和老年房地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的地产业态,养老地产开发行业生命周期正处于上升期,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地区有着较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房地产企业应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房地产企业应摒弃单纯以新建商品住宅开发投资、销售为主体的模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针对由于过分重视住宅投资开发,导致配套服务等发展缓慢、社会满意度较低的状况进行完善,更多关注居住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以中介服务业为例,房地产经纪、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房地产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行政监管不力不足等原因,传统中介服务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齐,服务总体水平不高,绝对数量多、相对规模小等诸多问题。在整体房地产市场发展趋缓形势下,中介服务业理应转变思路。首先,强化行业协会管理作用,赋予行业协会审查与处分的权利,完善行业制度,加强从业门槛,提升行业素养;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搭建社区O2O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第三,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知名服务品牌。

总之,房地产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经营思路,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消费与文化多样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英.从产业关联性看高速铁路对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J].管理现代化,2009,(6):15-17.

[2] 李小璇.浅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成因及调控措施——基于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1):47-49.

[3] 刘远新.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2015,(44):254-268.

[4] 苗野.地产金融深度融合成新趋势[N].中国房地产报,2013-12-20.

变化调整 篇12

1 教育人口现状及中职学校布局的现状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每年招生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效果,导致这一阶段的教育适龄人口数目有所改变。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初中阶段每年招生人口2005年时为1987.58万人,到2009年时下降到1788.45万人。中职阶段2005年到2009年的招生人数是缓慢上升的,2005年时655.66万人,2009年时上升到873.61万人。中等学校招生人数下降而中职招生却上升,这是因为前期的中等学校的人数下降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影响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目前中职学校的布局在各地基本上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的一个布局结构。目前我国国内的中职学校类型主要包括:中等职业专科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时而划入教育部主管,时而划入劳动部主管,期间又有其他部门自己主办的各类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大都在行政管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而在各省内布局就更不明确,虽然在近期的发展规划中提及要在各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2 中职学校布局的经济性分析

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可知。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地域广阔。生源分布在数十个区县,其中边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居多,城市、农村差异非常大。重庆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让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生不远千里到城市学习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纵向跨越过大,加上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因此,无论从经济上、教育上还是对学生自身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划算的将中职学校布局在生源集中、文化层次接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近的地方,对求学者和办学者而言都是低成本和经济的付出中职学校。中职学校从中心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办学,在客观上顺应了教育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3 中职学校布局的社会性分析

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变革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反映和体现,其本身必然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否适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笔者对重庆主城区的几所中职学校的走访,城市的中职学校生源95%以上来自农业人口。这些学生勉强学完初中的课业,年龄平均在l5岁左右,人生观正处在形成中,很多学生感到自己是应试教育失败者,是从多层筛过滤下来的“学习弱势”群体,他们进入大城市的学校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对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和各种网上文化允满渴望和崇拜部分学生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性,纪律涣散,不尊敬师长。排斥学校教育和管理,使城市社会的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教育和培养好未来新一代城市公民作想,中职学校应布局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一、二线城市、经济开发区或边远地区办学,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形式。利用较为艰苦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磨练学生意志。这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或是对社会文明的建设郁是极为有益的。

4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模型设想

根据以上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人口变化的背景下,应该首先理顺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关系,然后根据当地适龄人口状况由有实力的中职学校兼并一些条件较差的中职学校,一些可由社会力量办学的“小”专业则放由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而在乡镇上设置职业培训站,在农民农闲时节,可由县或市里的中职学校派人送技术上门。另外,普通中职学校在各省内的地州应该精简数目,笔者曾在贵州省某地看到在市内竟然同时存在5所中职学校,这些学校每每到招生时节常常出现因争抢生源而不顾自身的规模和硬件状况,无计划的招生。而招的多的由由于自己的硬件问题无法满足教学和管理的要求,招不到的由往往硬撑下去艰难度日。根据各地的教育人口变化状况作出一定的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要做的事情。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在面对教育人口变化的今天,怎样做好布局调整。首先,应该坚持政府宏观统筹安排的原则,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中职学校为承担着为我国输送大量一线技术工作者的重任。在进行中职学校的布局调整时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宏观安排,微观操作。顺应目前我国的人口变化规律和经济发展现状理顺原来各学校千丝万缕的行政关系,节约教育资源。坚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主要实现形式坚持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形式,黄尧司长曾经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走合理的路线,集中力量办好中职学校。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日渐显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人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对中职学校的影响也开始显露苗头。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势必面临布局上的调整,目前我国的教育人口变化情况和中职学校布局情况如何进行,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人口,变化,中职学校布局

参考文献

[1]黄尧.黄尧司长谈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J].教育与职业,1999(11):12.

[2]李涛,吴安新.教育城乡统筹的理性培育与均衡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8(4):l-5.

[3]王辉.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之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0(6):44.

[4]黄尧.黄尧司长谈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J].教育与职业,1999(11):13.

[5]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变化调整】推荐阅读:

负荷调整07-16

目标调整07-19

定价调整07-19

机床调整05-12

学会调整05-22

调整改善05-23

调整管理05-26

调整结果05-26

运行调整06-09

计划调整06-13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考试下一篇:养殖蚯蚓的用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