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调整

2024-08-11

质量调整(共11篇)

质量调整 篇1

1 前言

开车以来, 装置苯产品质量自3月17日16:00出现波动, 经过努力调整苯产品中非芳含量最低降至290ppm, 但苯产品结晶点仍为5.45℃低于厂部内控的合格指标。通过分析、调整, 苯产品于3月21日调整合格切产品。

笔者就苯产品质量调整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 并对各种影响苯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2 原因分析

2.1 非芳的组成及对产品影响分析

2.1.1 非芳的组成

乙烯加氢混合苯进料中TOL以下轻质非芳含量总和为17.55%, 其中环烷烃包括N5、N6、N7总和为12.11%, 占进料中轻质非芳含量的70%。抽提单元溶剂环丁砜溶解顺序为, 芳烃>环烷烃>烯烃>链烷烃, 所以这部分环烷烃进入到抽提单元大部分随抽出物进入到苯塔进料罐TK-401。。

2.1.2 苯产品中非芳的组成

通过族组成分析, 苯产品中的非芳集中为C5、C6环烷。

2.1.3 对苯影响的非芳

通过查找原始数据发现, 将苯附近的非芳物性数据列于表2。

通过表2和表3的分析, 对苯产品影响最大的是甲基环戊烷、乙基环丁烷, 同时1, 1-二甲基环戊烷1, 反-2-二甲基环戊烷, 1, 顺-3-二甲基环戊烷, 1, 反-3-二甲基环戊烷, 也是影响的元素之一, 而且它们的特点是:沸点均接近苯塔侧线采出温度 (84~94℃) , 结晶点均在-50℃以下。对苯产品结晶点构成很大的影响。

通过统计对比3月10日至3月29日车间和大芳烃苯含非芳的数据, 见表4。我们可以发现, 芳烃车间苯产品结晶点在5.45℃非芳值平均含量低于大芳烃车间苯产品结晶点在5.47℃的非芳含量100ppm, 结晶点反而低了0.02℃。

2.1.4 非芳的循环累积

由于歧化单元未开, 系统中的轻质、重质非芳及甲苯以上重组分在系统中循环累积, 由苯塔塔底进入到甲苯塔, 再由甲苯塔返回T K-401, 转不出去。对苯塔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苯产品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 苯产品附近的非芳随苯产品不断循环回T K-401, 造成恶性循环, 总是影响苯的结晶点。

2.1.5 抽提单元问题

3月17日下午14:00抽提单元出现闪蒸, T-303塔压力P R C-3039突然变大, D-301罐界面、液位满, 汽提塔T-303液位迅速降低, F R C-3038出现大幅波动, 抽出物、抽余油切循环。察看当时抽提单元各工艺参数未发现异常, 分析原因为循环溶剂质量不好, 其表面张力下降, 导致汽提塔发泡的机率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抽提塔界面偏低, 造成部分轻质非芳随F R C-3034进入汽提塔也是抽提发生闪蒸的原因之一。抽提单元从开始闪蒸到出现迹象, 再到切循环, 已经有大量环烷烃进入到TK-401, 严重影响到苯的质量。

3 调整措施

3.1 苯塔调整

加大拔顶苯去抽提单元的流量, 将部分C5及C6轻质环烷烃送到抽提单元进一步处理。同时整体降低苯塔的操作操作温度, 使塔底带有少量苯, 确保稍重的非芳不上升到塔顶。

最为重要的是, 苯产品达到5.45℃即作为产品才出, 避免这部分顽固环烷烃在系统内循环。

3.2甲苯塔调整

开启甲苯塔, 塔顶全回流, 塔底部分苯、重质非芳及TOL以上重组分送大芳烃歧化装置, 后因其他原因停送。为保证这部分物料不在系统内循环, 影响产品质量, 通过C9外送线接临时线返回T-202塔分割处理。

3.3 抽提单元的调整

稳定注入消泡剂, 遏制汽提塔的发泡。对溶剂再生塔的运行状态进一步确认, 保证循环溶剂质量, 并对系统中循环溶剂进行部分置换。降低抽提单元负荷, 加强馏出口的监控, 增加抽出物的化验频度为2小时1次, 严格规定一旦超过500PPm, 必须切循环, 防止再次影响苯产品。

4 结论

经过近段时间的摸索, 虽然原料对苯产品质量的影响很大, 但经过调整能够保证苯产品结晶点在5.45以上,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以上调整和监控, 现在苯质量逐步稳定在5.47℃, TK-303、TK-401液位在稳步下降。下一步将重点放在适当提高抽提负荷、提高苯收率, 以及稳定操作上。并完善操作指南, 加强班组培训, 提高质量意识, 避免再次出现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工艺技术规程汇编.芳烃车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芳烃部2005

[2]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S].

[3]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续编[S].

质量调整 篇2

农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崔宗河 2011年08月30日

围绕发展目标 突出重点领域

新时期,河南分行要坚持发展的统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紧紧围绕业务结构合理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收入结构多元化、盈利能力持续化的“四化”目标,着重抓好以下领域的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业务价值创造力。在存量结构调整上,加强存量贷款收回管理,力争用两年时间把“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压降到合理比例以内;落实银监会相关要求,确保年底完成存量中长期贷款的贷款合同修订及还款方式整改工作任务,逐步将中长期贷款占比压缩到合理比例以内;确保全行压缩类、退出类客户压降比例不低于20%,逐步把A+级以下低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占比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增量结构优化上,增量计划及存量收回计划优先满足信用等级高、综合回报率高的优质法人客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积极支持优质小企业客户、高端个贷客户及优质“三农”客户发展。确保小企业贷款投放达到监管部门的“两个不低于”要求,力争个人贷款增量占比保持在40%以上,确保农户贷款增幅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综合运用贷款、承兑、信用证、保函、银赁通等多种金融产品,调整贷款业务品种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综合收益水平。

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增强对高端客户竞争力。以培育构建三级核心法人客户群和高端个人客户群为重点,按照 “抓大促小、扶优限劣”的方针,强化客户综合营销。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强化城乡联动,巩固扩大在系统性行业客户营销上的比较优势,力争对纵跨城乡的“龙型”集团客户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从省市县三级产业集聚区和城乡结合部优选和扶持一批竞争力领先的优质中小企业群,力争对优质中小企业服务覆盖率达到20%以上;抓住扩大内需和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所衍生出来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在城乡两大市场抢抓高端个人客户。力争高价值法人客户和个人贵宾客户占比年均增长6%以上。努力构建以优良大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为两头、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为连接的“哑铃型”客户结构,实现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协同发展、大中小客户合理搭配。

调整优化收入结构,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一方面,大力提高主体业务创利水平。坚持以效益和质量为导向,加快由“组织存款”向“经营存款”转变。在扩大负债业务总量、调整优化负债结构的同时,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压缩低息、无息资金占用,增加系统内上存,主动做好转贴现、买入返售业务,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高系统内和金融同业往来收益。另一方面,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调整收入结构、优化盈利模式的战略重点。实施中间业务高目标拉动战略,坚持巩固强项、突破弱项“两手抓”,完善落实“跟单计价”等资源配置机制,增强中间业务发展内生动力,确保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5%,财务贡献度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

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立足城乡二元化经济格局和河南是农业大省的实际,强化城乡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抢抓机遇,深入推进实施县域“蓝海”战略,扎实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坚持“量力、集中、有效”的六字方针,做精做优“三农”零售业务,做大做强县域对公业务,提高“三农”县域业务集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城市业务在商业运作、价值提升中的先导地位,大力实施重点城市行优先发展战略和城市业务辐射带动战略,构建完善城市业务市场营销、业务运作、资源配置、风险管控机制,力争在未来2-3年内,城市行负债业务、优质资产、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28%、20%、35%以上。

完善营销模式 提升价值创造

大力实施“客户分类、产品分包、服务分层”的“三分”营销模式。把“三分”营销模式作为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业务和客户价值的重要抓手。

分层次搭建营销平台。按照“基础网点、精品网点、理财中心、财富中心”四个层次实行网点分类管理。加快网点标准化建设和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渠道建设,提高网点运营效率,力争渠道分流率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要新建设有理财工作室的精品网点150家、金钥匙理财中心18家,使理财工作室、金钥匙理财中心分别达到469家、51家。提升省分行财富管理中心经营品质,尽快向私人银行部转变。完善各二级分行大客户中心、小企业服务中心、个贷中心的专业化、集约化营销模式,搭建覆盖零售、对公业务的中高端客户综合营销服务平台。

推行营销队伍等级管理。着重加强产品经理、内训师、理财师等高端客户服务专属队伍建设,今年力争使拥有CFP、AFP资质的理财师数量超过400名。以客户经理(包括法人和个人客户经理)的价值创造为标准,核定不同等级、并对应不同的绩效工资配置系数,实施客户经理等级动态管理。使不同等级的客户经理对等营销维护不同层次的客户。建立法人客户经理组、金融产品营销小组等直销队伍,推行营销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对公、零售业务综合营销体系。

完善客户差异化服务体系。梳理现有各类金融产品,分别组合成涵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产品的综合“产品包”。细化客户分层管理,构建覆盖各个业务条线和各级经营机构的差异化服务模式。推行高端对公客户营销维护“四专”(专人维护、专项费用、专户监测、专门考核)管理模式;推行个人贵宾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贵宾客户流失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完善贵宾客户增值服务体系。固化前台部门联合作业模式,狠抓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联动营销,强化各类产品交叉营销,深化客户差异化综合营销。实现金融产品、营销服务与不同客户的对等衔接和良性互动,拉长客户链、产品链和价值链。

加强资本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把降低经济资本消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指标,突出强调经济资本回报率对业务增长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标准的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配置机制。围绕经济资本限额管理,坚持“刚性约束、效益优先、深化应用”的原则,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坚持“战略导向、资本约束、价值创造”的原则,强化信贷规模资源的正向有效配置,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与贷款规模配置的双约束联动机制。合理安排资本的业务配比、机构配比、区域配比,推动信贷资源向综合回报高的品种、使用效益高的机构、风控水平高的地区倾斜,促进各行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由“要资本”向“挣资本”转变。

完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贷款定价机制。建立“审贷必审价,审价必审资本回报”的贷款定价审议审批制度,把经济资本占用及回报水平作为客户准入的重要标准,办理每笔贷款都要做到“先算账(定价)、再贷款、后评价”。全面实施“账户目标回报”定价模式,在统一法人客户贷款定价成本收益计量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回报标准。推行同时满足利率浮动幅度与经济资本回报要求的双约束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价值回报。

完善经济资本考核评价和日常监测机制。明确经济资本评价指标和规则,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各行经济资本占用,加大对实体贷款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水平的考核力度。按月监测各行经济资本执行情况,按季对各行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绩效管理和其他资源配置。强化对基层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经济资本管理辅导,引导各行自觉控制风险总量、调整资产结构,从事后被动调整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

处理四个关系 夯实管理基础

处理好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河南分行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总量增长,又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规模、速度、风险、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盈利。

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经营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做到 “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就是在优化增量上下功夫,积极营销新兴产业、高端市场和优质客户,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所谓“有所不为”,就是要在调整存量上做文章,下决心退出高风险业务领域,淘汰高成本和“散、小、差”客户,从根本上解决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效的问题,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腾出空间。

处理好资源配置重点倾斜与兼顾一般的关系。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推动信贷、财务、薪酬资源向价值创造高的单位和部门倾斜、向战略性业务和产品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兼顾一般和落后区域的现实情况,保证员工收入“底线”,营造和谐氛围。

质量调整 篇3

关键词: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1.工程概况

地质科学研究院设施调整建设工程,是胜利油田为满足地质院科研需求,而建设的综合科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68270平方米,开工伊始即确立了工程质量创“泰山杯”的目标。项目部围绕这一质量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完善,通过有效地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工程施工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2.质量管理措施

2.1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工程伊始,本工程建立了公司、工程处、项目部、施工班组四级管理体系和各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并据此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和实施针对性管理。

2.1.1现场质量监督制度

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

项目部管理人员、施工班组长质量控制采取分区责任制,分别负责不同的质量责任。各个施工工序要严格按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各级对各自检验质量负责,并形成文字性资料以备检查,并作为质量责任追究的依据。

2.1.2现场会议制度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会议制度,它能够使项目的各部门主体很好的进行沟通,在受控状态下进行施工。项目部每日下午4点召开生产日会,协调解决项目生产,点评当日工程质量,并对存在的质量隐患提出整改措施。

2.1.3奖惩制度

项目部层面采取技术、质量专人分区负责制,将工程质量落实到具体分区负责人,并在项目部内部建立考核管理办法,将质量管理进行量化管理,并在项目考核中予以体现。

2.2大力推广建筑业新技术,以科技支撑质量

项目部成立“小改小革”小组,从工程细节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了质量管理控制,取得了好效果。采用了BIM软件技术对建造过程进行预演,减少了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构件之间的碰撞,避免了工程因设计变更造成的二次破坏,有效的保证了工程成品的质量。

2.3强化过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稳中有升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应是一种过程性、纠正性和把关性的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具体环节和关键点,只有严格对技术质量准备、工程实体施工等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才能实现项目质量目标。

2.3.1加强质量管理的技术准备工作

1)严格进行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目的在于发现、更正图纸中的差错,对不明确的设计意图进行补充,对不便于施工的设计内容协商更正,使施工图纸能真正的成为施工的基础和依据,避免因图纸问题造成的各类质量隐患的发生。本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内部进行了三次图纸讨论,会同设计单位将图纸进行了完善。

2)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即指导拟建工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完成的组织、技术、质量、经济的综合性文件,是现场施工活动实行安全、技术、质量管理的一个法规。本工程根据现场的施工条件、工程设计的意图、施工工艺特点结合工程泰山杯目标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并对每项施工工序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

3)采取多种形式落实技术交底

全面细致的技术交底是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细化和补充,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和措施。本工程不仅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还注重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现场对每名参建工人进行现场的施工技术交底。

2.3.2施工实体施工质量控制

1)原材料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在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于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工程实施样板管理

项目部坚持“精品工程引路,样板先行”制度,每道工序大面积施工前先明确样板质量标准,样板经各方验收合格,按样板标准进行大面积同工序施工。工程样板管理必须做好以下3点:(1)将设计意图很好的体现出来。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2)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3)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进行质量评定。“样板”施工完毕后,项目部及时申报监理工程师对“样板”质量进行评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

3)严格工序验收

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最直接的体现和控制是施工工序的检查和验收。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班组自检、互检、项目部自检、工序完成后监理验收的质量控制流程,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验收合格,并完成验收手续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4)加强成品保护

项目部除现场进行成品保护措施外,还与各施工班组签订了成品保护协议。按照“谁施工谁保护、谁破坏谁维修”的方针,各班组既是成品保护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通过双重管理确保了工程成品质量的保护。

3.结语

本工程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申报了山东省新技术应用工地,获得了山东省优质结构奖项、油田绿色生产班组称号,实现了预定的阶段性质量目标,向着实现工程质量泰山杯奖的质量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黄翠连.分析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2011

[2]李华.浅谈如何强化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1

[3]邹迪.强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思考[J].世界家苑,2011

[4]吴文飞.关于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

[5]陈劭劭.浅谈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0

质量调整 篇4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 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 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 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 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中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 产业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 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 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 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 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 比如, 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 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 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 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也就十分艰巨。比如, 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 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 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 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 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 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 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 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 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 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 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从长期来看, 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 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 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 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 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 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 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 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 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 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 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 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 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 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 则要通过政策引导, 支持自主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 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 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 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 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 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 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 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促进企业联合重组, 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 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 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 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 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 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 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 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 从产业链构成来看, 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 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 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 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通过深化改革, 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 规避产业结构趋同, 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 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质量调整 篇5

集团字[2013]XXX号

为更好地贯彻 “品质第一,用户至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航天科技质量理念,体现“谁主管谁负责”管理原则,决定对公司三级质量管理网络结构调整如下:

一、质量管理委员会(简称质委会)

1、质委会组织结构

主任:董事长

副主任:总经理

委员:质量管理者代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总工艺师、质量体系覆盖部门行政正职领导

质量管理处是质委会常务工作机构。

2、质委会的任务

1)制订质量发展规划、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制订质量工作计划。

3)组织质量管理评审工作。

4)组织召开质量工作会议。

5)组织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6)组织重大质量改进活动。

3、质委会的职责

1)领导公司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质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执行航天六院关于质量的规定。

2)审批公司质量发展规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工作计划。

第 1页 /共 4页

3)领导公司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4)领导公司重大质量改进、重大质量活动等工作的策划和组织批准,并指示各部门组织实施。

5)领导公司内外部重大质量事故的调研、分析、处理、整改和责任追究考核。

6)领导公司推广应用航天科技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公司质量管理新技术的导入及应用。

7)提供资源条件,不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3、质委会的主要工作流程

1)制订质量发展规划、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流程

由质委会常务机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公司发展规划编制草案,提交公司质委会成员会签或讨论,报质委会主任批准发布。规划期为三年。

2)制订质量工作计划流程

每年年初,由质委会常务机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上质量工作状况和公司发展要求编制起草,提交公司质委会成员会签或讨论,报质委会副主任、主任批准发布发。

3)质量管理评审流程

每年初进行一次,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由质委会常务机构组织各职能部门准备评审资料,即总结上质量工作,包括质量目标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经验教训、薄弱环节、改进建议等;评审阶段:质委会常务机构起草评审议案,管理者代表主持召集质委会委员参加的评审会议,并做出决议,质委会常务机构作好评审记录; 发布评审报告阶段:质委会常务机构根据评审决议,撰写管理评审报告,经质委会委员会签,总经理和董事长审批后发布。

4)质量工作会议组织流程

质量工作会包括:总经理办公会(每月一次)、质量工作会议(每年一季度召开)、季度质量工作例会(每季召开)和专题质量工作会议(不定期召开)。

总经理办公会由总经理办公室组织,总经理主持,公司级质委会成员参加,会议纪要质量工作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落实。其它质量工作会议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或由管理者代表指定质委会成员组织,质委会常务机构准备会议资料,下达开会通知,整理会议纪要。

5)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流程

公司内部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按CCFA2014《质量事故处理程序》执行。公司外部发生的质量事故由公司职能部门负责按CCFA1015《用户服务及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处理。

6)重大质量改进活动工作流程

重大质量改进活动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确定项目,质委会常务机构拟定质量改进活动总体方案和改进活动团队,相关职能部门会签,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和董事长批准后发布。质委会常务机构协助改进活动团队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二、部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各质量体系覆盖部门均应成立部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按下列要求确定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并报质量管理处备案。

1、领导小组组成组长:行政正职领导

副组长:分管质量主管领导

组员:部门其它领导、质量管理员等

2、领导小组的任务和职责

1)执行和完成公司质委会下达的各项指令及质量工作。

2)针对公司质委会下达的质量计划、质量目标和重点工作要求,制订分解到班组的质量计划、质量目标和重点工作,包括相应的落实措施、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

3)组织实施部门质量计划、质量目标和重点工作,并进行诊断总结和改进。

4)负责具体组织本单位开展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专项质量活动、QC质量攻关活动。

5)定期召开部门质量分析会及时采取质量纠正和持续改进。

6)督促指导班组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三、班级质量管理小组

各部门下属自然班组均是班级质量管理小组,技术、职能部门若无班组设置均以科、室替代。各部门下列要求明确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并报质量管理处备案。生产单位班组质量管理小组包括对口服务的工艺人员和质检员。

1、管理小组的组成组长:班组长

成员:班组全体员工、信息员(班组长兼或班组长指定)、工艺员(兼,工艺部指定)、质检员(兼,质量管理处指定)

2、管理小组的任务和职责

1)参与制订本班组质量目标。

2)落实班组质量目标和上级下达的质量任务。

3)生产过程执行“三按”、“三检”、“五不准”。(“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三检”—自检、互检、专检;“五不准”—不合格材料不投产、不合格毛坯不加工、不合格零件不转序、不合格零件不装配、不合格零件不出厂)

4)认真填写自检记录,保证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针对本班组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实施改进。

6)本着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向上级提出相关方的合理化建议。

7)召开班组质量分析会。每月至少一次,组长主持,全体小组成员参加,可以邀请部门领导和质检、工艺、设备等部门工程师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是落实上级下达的质量任务和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总经理办公室

质量调整 篇6

现行高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参考文革前高校中文专业教学管理模式而制定的,其间虽然做过调整,但已明显不适应当前高师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高师中文专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中学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调整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新的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教师都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给自己的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⑴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换

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近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地方和学校拥有了以前从未拥有过的课程管理权,同时也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由过去只需扮演“课程实施者”角色转变为扮演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及教材选择者等全新的角色。

⑵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素质全面更新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中学语文的课程结构也做出了调整。加强了文学教育;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并将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这种课程结构改革形势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更宽泛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情绪体验能力以及高超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要深入理解课程综合化、弹性化的意义,认识到经验和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看到课程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摒弃视教科书为教学的惟一依据乃至“圣经”的教材观,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再次,要求教师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课程设计技能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最后,要求语文教师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形成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氛围。

⑶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教师拓宽学术视野

课程内容现代化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同时也表现在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有足够理解,能熟练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工具。同时,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高师中文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

目前我国高师中文专业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普遍存在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现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存在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的问题。高师中文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高等师范中文教育管理体系必须改革。

⑴严把生源质量关

教育乃立国之本,师范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生命线。针对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师范教育的精英性,全面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要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教育改革。要借鉴国际先进的体制和经验,改革它的管理体制;要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到高等师范院校任教,全面提升它的培养水平;要全面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让优秀的青年走进师范院校的大门。

面对现有师范教育生源不很理想的大环境,我们需要改变原来“只看高考总分,忽视专业素质、忽视对教师基本素质考察”的做法。就中文教育专业而言,要改变过去中文系学生不爱中文、不会读文、不擅作文的局面;要选拔有语文天赋,真正爱好中文、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中文专业,而对没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可让他们改学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

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

中文专业的学科知识是基础,在高师四年必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然而我们培养的不是中文专业知识的载体,而是从事听说读写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这要求我们通过教学,将学生的中文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并把能力培养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质量管理上,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考查,轻能力检测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

⑶调整高师中文专业的课程结构

中学语文课已由过去单一的必修课改为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的系列课程。除必修的基础课程外,选修课程、活动类课程、综合性课程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开设的课程中,除了必修的基础课以外,考虑中学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批可供学生选择的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如中外文化史话、汉字和书法、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民俗文化等课,也可以增加中学语文口语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制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讲座等直接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的选修课。

⑷加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在高师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社会对中学师资培养的必然要求。在中学任教不仅要能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而且还要能从事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开展一些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活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习惯,加强学术规范性教育,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以更好地体现师范性。

⑸加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修养

这部分课程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因此,在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上,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教法;课程开设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同时加强课程理论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了解国内外课程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本质观、课程类型观、课程管理观和教材观,懂得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课程开发技能。

⑹落实教育实习,切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

质量调整 篇7

两株云杉位于乡级干道边村民家门前, 苗木所有者和占地方对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 故决定由本评估公司进行评估。双方对树木的用途存在争议, 评估机构认为, 鉴于两株云杉位于乡级干道边村民家门前, 树木的防护和用材功能不显著, 林木用途为多为景观观赏, 故按景观树进行评估。观赏树木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 而且用途单一, 不由成本及其他因素来决定。因此, 观赏树木的评估方法一般都采取“成交价比较法”。“成交价比较法”是以市场相同观赏树木 (参照物) 的现行市场价为比较基础, 用因素差异作调整来估算评估价值的方法。

1 现场踏查情况

时间:2014年4月1日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岭乡

资产核查情况:树种为云杉, 2棵云杉生长情况基本相同, 高度20米, 冠幅6米×6米, 主干高2.1米, 胸径分别为36厘米和38厘米, 经到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得知两株云杉至今林龄已有75年。

注:林分质量调整系数参数表附后

2 评估原则与依据

2.1 评估原则

(1) 独立性原则: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的第三者地位, 评估工作不受委托人及外界意图及压力的影响, 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估。

(2) 客观公正原则:在评估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事实求是态度为指针, 实事求是的得出评估结果, 不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或其他人的情感进行评估。

(3) 科学性原则:必须遵循科学的评估标准, 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评估方案, 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资产评估[1]。

2.2 评估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 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有关规定。

(3) 森林资产委托评估协议书。

(4) 现场勘查所得照片。

(5) 委托方提供的合同、资料。

3 评估方法确定

选择的评估方法为市场法中的成交价比较法。成交价比较法, 是根据市场上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近期交易资产参照物的价格, 通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被评估资产与交易资产参照物的差异调整后以确定估测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1]。

成交价比较法公式E=K×Kb×G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Kb物价调整系数, 可以用评估基准日工价与参照物价交易时工价之比或者用评估基准日的价格和交易时的价格之比。

G参照物的市场交易价格[3]。

4 可比实例交易情况

作为市场法的具体方法, 它的使用前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 利用参照物进行评估, 且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必须相同或相似, 即具有可比性;

(2) 参照物的交易时间与评估基准日间隔不能过长[2]。

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等级划分参考表

5 参数选择

关于风景、观赏树的评估案例不多、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有关调整系数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和校正。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 鉴于本案例两株云杉, 并非珍贵名树古木, 林种也非防护林和用材林, 故林分质量调整系数主要从立地条件等级、地理区位等级、林木生长势等级、树木直径、形态等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林分质量调整系数均以待评估对象作为基数100%, 其它可比交易实例均以基数为准, 进行上下调整。因素差异调整, 是以确认的参照物为基础, 将委估对象与参照物的可比因素进行比较, 确定两者差

异的程度 (%) 。一要客观地确认委估对象与参照物可比差异因素的具体内容。二要对确认的差异内容以参照物为标准逐一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确定因素差异的差异幅度 (%) 。三要综合分析确认总的差异控制幅度, 各项差异因素差异的幅度的总和一般应控制在10%左右, 最多不超过15%比较适宜, 如果超过15%, 则应考虑重新确认参照物。

Kb物价调整系数:因为交易时间均为同一年, 故物价调整系数为1。

G为单株成交价。

6 计算待估树木价格

根据上述公式和系数进行计算。

交易实例A修正后单价为:

8 750×100/100×100/125×100/100×100/65=10 780元

交易实例B修正后单价为:

9 78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9 780元

交易实例C修正后单价为:

10 060×100/80×100/125×100/80×100/145=8 677元

被评估对象的评估值= (10 780+9 780+8 677) ÷3=9 746元

7 评估结论

由于两株云杉各项调查数据接近, 所以视为价格均等, 由此得出评估价值为:9 746元/株×2=19 492元。

8 结语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可以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资产化计量的重要工具, 是社会全面认识森林资源价值,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在成交价比较法中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对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进行科学的筛选和校正, 进而得出科学的评估结论, 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靠。

摘要: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估目的、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被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1]。关于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实际上是专业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条件约束下的资产或模拟条件约束下的资产的价值进行理性分析、论证和比较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做出有足够理由支持的价值判断。森林景观资产评估中都将市场法排在评估方法的前列, 市场法的本质是根据替代原则, 经比较分析评估林木资源的价值。该案例评估方法采用市场法中的成交价比较法, 类比分析被评估资产与交易资产参照物的差异, 通过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进行科学调整后, 实现准确确定估测资产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树,评估方法选取,类比分析法,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徐寒.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研究综述及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06 (9) :36-39.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质量调整 篇8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丰富的内容, 从总体上说, 它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 要妥善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 保增长关注的是短期目标, 是一种战术性措施, 而调结构关注的是长期目标, 是一种战略性措施, 既要实现保增长, 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 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 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加强税收征管和调节。

二、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2009年来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出口下滑, 我国实现“保八”基本都是靠投资拉动, 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 我国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而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也导致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缩小收入差距, 树立健康的消费文化, 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消费信贷记录, 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上涨现象, 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 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同时在产业内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 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注意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 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 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救助那些产品落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该破产就破产。同时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 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原则, 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系为纽带﹑以生产能力的重组为主要手段。

四、区域结构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发挥, 和而不同, 各尽所能, 促进效率的提升;各地区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来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应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二是推进形成功能区:功能区包括主体功能区和特殊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特殊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生态保护区﹑蓄洪地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区﹑污染防治区﹑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今后的重点看, 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繁荣农村文化,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力度, 认真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四是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巩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五是加强对进城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加强民工权益保护,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鼓励就近转移和创业, 完善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走出“国家要控制就必须搞公有制, 不搞公有制国家就不能控制”的误区。一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性调整, 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积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 积极构建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 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摘要: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的六大任务之一, 即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六个方面论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2]、张军扩, 侯永志.协调区域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M].新华出版社, 2008.

[4]、陈佳贵, 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质量调整 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危害性,电压中枢点,调压方式,调压措施

高质量的电能是离不开高质量的电压的, 要想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处于安全、稳定、经济以及可靠的运行状态, 必须要保证电压的质量。对电力系统电压进行调整是运行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做好电压的调整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不合格电压的危害性

额定电压作为用电设备最理想的工作电压, 但如果工作电压和额定电压之间差异过大对用户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第一, 对用户来说工作电压过大或者是过小都是不合理的, 会在不同程度上给电动机造成危害。随着现代电子设备中晶体管和电子管的运用, 对电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如果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 会缩短晶体管和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如果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 就无法保证工作点的稳定性, 轻则出现失真现象, 严重就不能正常工作。第二, 对整个电网, 如果工作电压过高会给设备的绝缘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电压过低则会使得电网的损耗增大。由于系统的无功功率始终维持着电压水平, 如果无功电源出现了短缺, 电压将会随之下降, 这时枢纽变电所的母线电压就会被扰动, 就会给其静态稳定性带来破坏, 使得电压崩溃, 这很可能导致系统发生严重的事故。

2电压中枢点的调压方式

电压中枢点是指电力系统中监视、控制以及调整电压的母线, 通常电压中枢点的调压方式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顺调压、逆调压以及恒调压。下面将对这三种调压方式进行分析。

2.1 顺调压

在负荷最小时, 要确保电压中枢点的电压不能超过线路额定电压的1.075倍;在负荷最大时, 要确保电压中枢点的电压不能低于线路额定电压的1.025倍, 也就是说电压中枢点的电压偏离范围为2.5%~7.5%。顺调压通常作为一种比较低的调压要求, 利用普通变压器的分接头选择就可以实现, 无需加装特殊的调压设备。该种调压方式在线路电压损耗以及负荷变动不大, 或者是用户容许电压偏离较大的情况下具有适用性。

2.2 逆调压

在最小负荷时, 逆调压要求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要和线路的额定电压相等;在负荷最大时, 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要比线路的额定电压高5%。该种调压方式对线路比较长和负荷变动比较大的电网比较适用, 通常要在电压中枢点装设带负荷调压变压器、静止补偿器以及调相机等调压设备。

2.3 恒调压

恒调压是指将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到比线路额定电压高大约5%恒定不变。该种调压方式对一天内负荷变动不大, 电网电压损耗变化范围也不大的变电所具有适用性, 其和逆调压方式相比要求相对较低, 可以通过普通的变压器的分接头或者是在中枢点装设电力电容器就可以实现恒调压。

3电压调整的方法措施

3.1 改变发电机的励磁实现调压

通过对发电机励磁电流的调节可以实现对其电势或者是端电压的改变。电网电压损耗会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大, 而用户的端电压则会降低, 此时增加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可以有效提高发电机的电压;同样的道理, 电网的电压损耗随着用电负荷的降低而降低, 而用户端的电压则会升高, 此时通过减小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可有效降低发电机的电压。

3.2 改变电网无功功率分布实现调压

该种调压方法实际上就是在输电线路末端靠近用户的位置装设并联的无功补偿设备。通常用作电网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静止补偿器、静电电容器以及同期照相机。

3.2.1 静止补偿器

静止补偿器作为一种动态无功补偿电源, 其是通过将可控的电抗器和静电电容器并联在一起之后, 可控电抗器可以对电容器发出的无功功率进行吸收之后根据负荷的变化情况进行调节, 以使得母线的电压保持稳定。它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平滑快速地对电压进行调节, 而且运行维护简单方便、功率损耗小、可以实现对不平衡负荷的分相补偿等, 尤其是对冲击性负荷有着较强的适用性。

3.2.2 静电电容器

可按星型和三角形的接法将静电电容器接到变电站的母线上, 其对电网只能实现无功功率的供给, 但无法实现对无功功率的吸收。静电电容器的缺点是如果电网发生故障或者是电压下降时, 输出的无功功率反而会减少, 这样就会造成电网的电压不断下降;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具有投资费用小、运行功率损耗小、而且维护起来简单方便, 因此, 在系统变电站以及用户的配电所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种调压方式在我国500 kV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2.3 同期调相机

在最大负荷时, 同期调相机可通过励磁运行发出无功功率, 进而使得母线的电压得到有效提高;在负荷最小时, 其可以欠励磁运行实现对无功功率的吸收, 进而使得母线的电压器得到有效降低。同期调相机由于运行维护复杂、投资费用

高、有功损耗大等不足之处, 除了在枢纽变电站中常会使用之外, 其他应用很少。

3.3 利用变压器分接头调压

通过改边变压器的变比可以实现对次级绕组电压的调节, 一般有有载5调压和无载调压两种方法。

3.3.1 有载调压

有载调压器可在带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对其分接头进行切换, 它和普通的变压器相比其调节范围也比较大, 调节范围可以达到额定电压的20%~30%, 在110 kV变电站中应用较为广泛。

3.3.2 无载调压

无载调压必须在变压器断开电压之后停电操作, 通过对变压器分接头的改变实现对二次电压的调节。该种调压方式对季节性停电的变电站比较适用。由于无法根据负荷变化对电压进行灵活的调节, 因此很多城市电网对110 kV及其以上的变压器都采用了该种调压方式。

3.4 改变线路参数R以及X来实现调压

当输送功率一定时, 可以通过对参数R以及X大小进行调节来改变电压的损耗, 进而实现对电压的调节。第一, 可以通过并联或者是串联电容线路参数来实现调压;第二, 依据允许电压损耗来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实现调压;第三, 通过串联电感线圈, 使得线路的电压损耗和无功功率得到有效增加来实现调压;第四, 通过对电网的接线方式进行改变来实现调压。以上方法在选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会直接受到电压的影响, 电压和整个电网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想保证其处于安全、稳定、可靠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 就要做好对电压的调节, 保证电压的质量。文中分析了几种主要电压调节方法, 在实际选用中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之后选择合理的调压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太旭, 韦德友, 刘大鹏.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与电压调整[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 .

[2]刘沛清, 阳江华.现代电力系统电压调节措施分析综述[J].技术与市场, 2011 (6) .

[3]王庆宝.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与电压调整[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9) .

[4]来美英, 来运梅.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9) .

[5]邓忠梅, 王建波.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与电压调整[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1) :48-49.

质量调整 篇10

1 润版液在胶印中的作用

润版液在胶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印版空白部份形成水膜。润版液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 它的表面张力较低, 加入清水中能降低清水的表面张力, 有助于清水在印版空白部份均匀铺展, 形成薄厚一致的薄膜水层。二是补充印刷过程中磨损的亲水层。印刷时墨辊、水辊与橡皮滚筒、印版滚筒都在高速相互加压下接触转动产生磨擦, 致使印版亲水层不断磨损。另外, 纸粉、纸毛的脱落卷入高速运转的墨辊、水辊与印版之间, 更加增大了印版与墨辊、水辊间的摩擦, 进一步致使印版亲水层不断磨损。在印刷过程中, 润版液不断的和印版接触, 润版液中的电解质和印版中的金属起化学反应, 产生无机盐, 使水膜紧紧的粘附在印版的空白区域, 周期性的对印版破坏的亲水层进行修复, 形成新的亲水层, 连续补充磨损的亲水层。三是降低印版的表面温度。印刷时印版滚筒、压印滚筒、橡皮滚筒、墨辊、水辊都以极高的速度相互接触摩擦运转, 它们的温度因此而升高, 油墨温度随之也升高, 导致油墨的粘度降低, 流动性增大, 造成图纹扩大变形, 影响印刷质量。润版液中含有诸如酒精之类的易挥发性物质, 这些物质挥发时将带走一部分摩擦产生的热量, 能降低油墨和印版表面的温度, 减缓油墨稠度变稀的速度, 降低油墨的流动性, 能减少图文的扩大变形, 保障图文在允许的变形范围类转印。

2 润版液对胶印质量的影响

润版液对胶印质量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使印刷质量保持一致, 必须根据具体的印刷条件合理调配润版液的用量。润版液的用量使用恰当有助于提高印刷质量, 使用不当将影响印刷质量。具体如下:

1) 润版液用量过大。润版液用量过大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一是油墨乳化加快, 油墨粘度变小、流动性增大, 图文变形扩大, 不能正常的进行图文转印;二是纸张吸收水分过多, 一方面使纸张表面的涂料和黏合剂受到影响, 发生掉毛, 掉粉现象, 堆积在橡皮布, 印品背面出现脏污;另一方面造成纸张膨胀变形, 影响套合质量、导致套印不准, 尤其是多色印刷, 套印不准发生更为严重;三是图文部分着墨不正常, 印品颜色、层次差, 印迹暗淡, 失去光泽。

2) 润版液用量过少。润版液用量过少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一是印版空白部分形成水层不完整, 金属铝裸露, 易出现脏版、印品表面脏污现象。二是印版空白部分表面因摩擦损耗的无机盐层得不到稳定的充实和保护, 亲水层损耗加重, 会降低印版寿命。三是必要的油墨乳化速度减慢, 油墨的粘度得不到有效降低, 出现油墨拉丝, 转印不良现象, 同时油墨的粘力太大, 容易产生纸张拉毛和印品粘附橡皮的现象。

3) 润版液酸性太强。润版液酸性太强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一方面润版液酸性太强不但起不到修复印版亲水层的作用, 反而会腐蚀印版, 减少印版砂目, 使版面易上脏, 甚至印版的图文部分和金属版基的结合有可能遭到破坏, 从而降低印版的耐印率。另一方面润版液会与油墨中的催干剂反应, 延缓印刷过程中油墨的干燥, 油墨干燥时间延长, 导致印品背面蹭脏, 影响油墨的叠印效果。

4) 润版液酸性太弱。润版液酸性太弱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一方面油墨乳化严重, 流动性增大, 网点印迹扩大。另一方面会使图文部分的亲墨层溶解, 导致印版的耐印率的下降。

3 润版液在胶印过程中的用量调整

胶印要获得优质的产品, 掌握好润版液的用量非常重要。在印刷过程中应按当时的印刷环境, 决定正确的使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印刷车间环境温度。印刷时的环境温度高、湿度低, 空气流通大的, 润版液消耗量就多, 反之则少。印刷车间温度越高, 水分蒸发越快, 油墨乳化会越严重, 消耗的水分就更多。此外, 温度越高, 油墨的黏度会越低, 更容易脏版, 在不影响印刷质量的情况下为了去脏应增加润版液的供液量。

2) 印版图文面积。印版版面上图文大致分为实地、网点、线条。实地版相对于线条版来说, 润版液的消耗量稍大一些。文字版相对于网点版, 润版液的用量稍大一些。印刷同一面积的实地、网点和线条, 润版液消耗量依次为印刷实地比印刷网点大, 印刷网点比印刷比线条大。同一种类型的图文, 面积大的润版液消耗量也大。

3) 印刷品需要的墨量。印刷品的需要的墨量:一方面取决印刷品需要的墨层厚薄, 印刷品的墨层越厚, 需要的墨量越大, 消耗的润版液就越多, 反之则少;另一方面取决于印刷品的内容, 内容不同需要的墨量也不一样, 印刷品内容大致包含实地、图片、线条、文字, 同一面积的实地、图片、线条、文字需要的墨量顺序是从大到小, 润版液的消耗量依次为由大到小。印刷品颜色深浅不同, 需要的墨量不同, 颜色层次深印刷的墨层厚, 润版液用量也大, 即印刷墨层越厚, 用水量越大, 墨层薄, 消耗量就小, 版面负载的墨量越大, 润版液因乳化油墨而消耗掉的量就越大, 反之则小。

4) 油墨乳化的程度。油墨乳化程度是确定润版液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油墨抗水性能好, 粘度大, 乳化值小, 润版液消耗量就少。油墨抗水性能差, 粘度小, 乳化值大, 润版液消耗量就大。如油型油墨抗水性小, 易乳化, 供水量应加大;反之, 如树脂型油墨抗水性大, 不易乳化, 用水量小。油墨的乳化与油墨黏度大小有关, 油墨黏度小, 油墨的内聚力低, 流动性则大, 更易乳化, 润版液的用量相对较小, 反之则较大。

5) 纸张的性质。纸张性质对润版液的正确使用影响很大。由于各种纸张的纤维特性和平滑度、匀度、施胶度、含水量等指标都不相同, 印刷时纸张的吸水量就不同。纸张纤维交织紧密, 施胶度高, 表面光滑, 则印刷过程中吸水量少, 吸收的润版液就少, 应减少润版液的供液量。纸张纤维结构疏松, 施胶度低, 表面强度低, 纸张的吸水性能强, 消耗量就大, 应加大润版液的供液量。纸张表面粗糙, 纸粉、纸毛多, 易堆积在橡皮布上, 应加大润版液用量, 可降低橡皮布上的纸粉、纸毛堆积量, 减少擦洗橡皮布的次数。如果纸张表面光滑, 结构紧密, 纸粉、纸毛少, 不易堆积在橡皮布上, 应减少润版液用量。另外, 纸张含水量大, 润版液用量小;纸张含水量小, 润版液用量则大。

6) 胶印机运转的速度。胶印机运转速度越高, 消耗的润版液就越多。在印刷过程中, 印刷机串水辊、串墨辊间的轴向窜动摩擦是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 印刷机运转速度越高窜动频率越高, 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润版液蒸发得就越快。因此, 当水棍、墨辊、印版等表面温度升高时, 要加大润版液的用量。

摘要:在印刷过程中润版液的用量使用恰当有助于提高印刷质量并保持一致, 使用不当会影响印刷质量。润版液用量过大、过小, 酸性太强、太弱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印刷质量问题, 必须根据印刷时的具体条件合理调配润版液的用量, 着重从当时的印刷环境温度、印刷品的类型、油墨乳化的程度、使用的印刷材料、印刷机运转的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适当对润版液的用量进行增减。

关键词:润版液,胶印质量,用量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庆娟, 田东文.胶印过程中润版液用量的分析及控制[J].广东印刷, 2012, 1:39-40.

[2]谢伏仙, 汤其华.润版液性能对印刷质量影响分析[J].印刷技术, 2015, 2:51-53.

[3]王月圆, 戴俊萍.浅析润版液的性能及其控制方法, [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3, 2:62-64

[4]唐有志.浅析胶印润版液的印刷平衡, [J].印刷世界, 2007, 12:42-43.

质量调整 篇11

自我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进随班就读以来,迄今已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数量上来看,我国随班就读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班就读的规模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10年间,随班就读的数量与规模飞速扩展,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1993年,我国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仅有6.88万人,2001年增加到25万人。[1]从6.88万到25万,从相对数量上看是一个巨大的跃升,彰显了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安置形式在促进残疾儿童入学、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方面的重要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年间,虽然数量上的提升不如20世纪90年代那么明显,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校生人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 数的比例相对稳定,基本维持于60%左右。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之一,已较具规模和影响力。并且,在三种残疾儿童常规的教育安置形式之中(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也越发居于“主体”地位。

随班就读能取得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是休戚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面对整个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当然也包括残疾儿童少年。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特殊教育极度落后,1985年我国大陆有375所特殊教育学校约4万名在校生。而据1986年我国第一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人。[2]在这样一种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背景下,以随班就读的方式促进残疾儿童入学、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率是一种应急又必然的选择。因而,在1988年的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政府将推进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显然,这一时期,发展随班就读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实施解决大量残疾儿童有学可上的问题。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成为这一时期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与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全纳教育相适应,是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重要实施方式,其核心理念上的先进性也得以承认。此后,随班就读政策被一再强调,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本不断强化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重要性。1994年,国家专门出台了随班就读政策文件《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以规范和促进随班就读的推进。1996年颁布的《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中确立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格局。在三种并存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中,随班就读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随班就读的实践开始趋于多元化,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随班就读的区域探索等不断丰富和扩展着随班就读的内涵。但继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依然是我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核心目标与指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将特殊教育专门列为一章,强调要“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再次强调要“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这进一步说明从国家的政策定位上,实现随班就读人数上的增长与规模上的扩大,不仅是过去而且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二、规模扩张背后的随班就读质量危机

不可否认,随班就读发展到现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在促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入学机会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作为一种在教育史中新近出现的教育事物,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已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随班就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随班就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同时,随班就读质量低下的问题。如果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随班就读之路到90年代稳步推进,这一时期还处于对随班就读这一新兴教育安置形式的实验时期,随班就读质量问题还没有浮现出来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的10多年,随着随班就读数量的显著增长与规模的相对稳定,随班就读质量问题开始越加凸显。甚至可以说,随班就读数量越扩张,这种质量问题就越突出。

之所以判断当前的随班就读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危机,有两个层面的依据。首先是来自实践层面的困境与质疑。自最初的推行实施到现在,随班就读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随班就坐”、“随班混读”这些略显调侃的字眼实则反映了随班就读在现实中的无奈与尴尬。甚至在一些地区或某段时间,还出现了残疾儿童离开普通学校、重返特殊学校的“回流”现象。与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相比,新世纪之后随班就读的规模扩大趋势陷入了停滞。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发展公报显示,2011年、2012年,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2.52万人和19.98万人。和新世纪之初相比,人数还出现了下降。另外,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随班就读在实践中还并未得到完全的认可与赞同,很多残疾儿童家长和社会还抱有怀疑的态度与矛盾、犹豫的心情审视着这个新兴的教育事物。显然,这与随班就读在实践中的表现是直接相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目前的实施状况多是从形式上解决了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问题,但教育教学质量、残疾儿童的生存质量并未获得质的提升。其次是来自理论层面的反省与提议。新世纪之后关于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呼吁日盛,构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重视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研究、加大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理念上的宣传与理论上的建构来突破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寻找随班就读的发展方向。不过从目前来看,这种努力收效甚微。但无论如何,当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质量危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班就读质量问题的逐渐浮现对随班就读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随班就读发展策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数量上的扩充、规模上的扩大如果没有质量做保障的话,非但很难保持持续的生长力,相反却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与制约数量发展与规模扩大的桎梏。数量与质量既有可能相互促进,又有可能相互制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同样是随班就读的生命线。近些年来我国随班就读发展规模的原地踏步,很大程度上与随班就读质量低下有着紧密的关系。质量不高不仅影响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的继续扩大,甚至还会影响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对这种安置形式的认同,以及导致社会对随班就读合理性的怀疑甚至否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情况下无论怎样强调随班就读的质量危机以及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性,都是不为过的。

三、以质量为导向的随班就读发展目标与实践策略

对随班就读发展质量问题的探讨,并不意味着对迄今我国随班就读以规模和数量为目标的发展策略的全面否定。应该承认,随班就读发展的初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极少而又面临着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下,以规模和数量为目标的导向是合理的,它有效地缓解了上述困境。即使是随班就读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过少、随班就读规模不大的问题。随班就读的发展总是要受制于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的,现今随班就读的时代形势与随班就读推行初期相比已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现今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随班就读的发展要放在整个教育公平的价值观下进行审视,从价值观上它已从最初的简单解决儿童入学机会问题转向了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即走向过程平等与结果平等。这意味着普通学校对残疾儿童的接纳不应是被动式的,而应是主动走向教育公平的实践举措。残疾儿童有权利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结果。这一点与世界范围内倡导的全纳教育无疑是内在一致的。另一方面,随班就读自身的演进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走向质量是必然的趋势。当随班就读数量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面对着提高质量的问题。这是教育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是随班就读必然的选择方向。“如果说我国提出随班就读政策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残疾儿童有学可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关注点一定会转移到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尤其是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质量上来。”[3]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不能只体现在口号呼吁上,也不能只停留于理论探讨上,需要切实地表现在政策的制定与实践策略的转型上。新世纪之后,不乏对随班就读质量的研究与探讨,典型的如建设特殊教室、构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改革随班就读课程、促进课堂教学变革等,这些具体的举措无疑会有效果。但这些变革措施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围内发挥有限作用,更多的只能是一种自发举动,无法上升到自觉行为和规范行为。因而,要最终提高质量问题,还需要上升到政策层面。需要通过随班就读政策的调整来实现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如此才能构建更有效的实践策略。具体来说,在宏观的随班就读发展政策上,不仅要强调“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还要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真正纳入到政策体系中来,并让质量问题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目标。建立以随班就读质量为主导、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并重的目标体系。除了宏观的随班就读发展目标定位上的转型之外,尚需构建一系列相对具体的随班就读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质量目标的达成。

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也将带动实践策略的调整。普通学校作为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形式的实践主体,需要切实发挥其主动作用与探索精神,以促进普通学校的变革作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很显然,如果普通学校只是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形式的被动承担者,而不是主动探索者,随班就读质量问题不免会流于空谈。因而随班就读实践策略调整的首要步骤就是确立普通学校在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职责与权利。普通学校对随班就读不是被动迎合,而应是主动参与,这种参与突出地表现在理念、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即以建立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为目标的学校改革策略。唯有真正触动普通学校的变革,我们才有可能追求有质量的随班就读。当然,随班就读实践策略的调整还表现为各种外部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通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教育行政部门、残联、卫生、民政等部门的统筹合作,解决普通学校在面对随班就读发展时的困境与不足,解决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质量问题。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普通学校变革与外部各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我们还需意识到,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目标转型决非对规模的忽视,可以预见的是,随班就读质量上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带动随班就读规模的扩大,这必将成为一个良性上升的螺旋发展态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以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发展策略。随班就读的数量与规模飞速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当前这种目标策略已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随班就读的质量问题。要解决质量问题,需要通过随班就读政策的调整来实现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不仅要强调“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还要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真正纳入到政策体系中来,并让质量问题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目标。建立以随班就读质量为主导、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并重的目标体系。

【质量调整】推荐阅读:

负荷调整07-16

目标调整07-19

定价调整07-19

机床调整05-12

学会调整05-22

调整改善05-23

调整管理05-26

调整结果05-26

运行调整06-09

计划调整06-13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自主性下一篇:书法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