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调整

2024-07-19

目标调整(通用12篇)

目标调整 篇1

摘要: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对进军的目标进行了四次较大的调整, 这是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这几次战略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遵义会议前后,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代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二是较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关键词:长征,战略目标,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

1934年10月, 红军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长征,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随后, 红二、四方面军也先后开始长征, 寻求与红一方面军汇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陕北, 从而宣告长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 众所周知, 红一方面军长征最初的目的地并不是陕北。陕北这一正确战略目标的确定, 是排除了“左倾”路线干扰的中共中央和红军领袖, 屡次在生死攸关之际, 审时度势, 几次调整的结果。同时战略目标的调整也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回顾长征途中战略目标调整的过程, 其中的成败得失至今依然引人深思。

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进军方向较大的调整有四次。

第一次, 由向湘西转移改为向贵州进军。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长征, 准备转移至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0月至11月间, 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设在赣、粤、湘之间的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但在强渡湘江的战役中, 红军在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领导人的指挥下遭受重大损失, 全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三万余人。湘江战役之后, 蒋介石调集重兵布防于黔阳、洪江地区, 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前往湘西的途中。而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人无视敌情, 仍然坚持红军继续按原计划向湘西开进, 这使红军处在一个可能招致覆灭的危险关头。12月11日, 红军占领通道县城,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此召开紧急会议。会上, 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 坚决主张放弃原定计划, 改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但博古、李得等没有接受这一正确主张, 仍然坚持“西入贵州寻求机动, 以便转入北上”, 待机突入湘西。12月15日, 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再次提出他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主张。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改变了向湘西进军的计划, 决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 在不利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第二次, 由建立川黔边根据地改为进军川西。1935年1月15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除了讨论组织问题之外, 会议根据形势的变化, 改变了黎平会议提出的以黔北为中心建立川黔边苏区的方针。会后, 中共中央提出:“新的革命战争的胜利, 将使我们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广大地区中创造出新的苏区根据地。”1月20日, 中央军委发布《渡江作战计划》, 明确指出“我野战军目前基本方针, 在黔北地域经过川南, 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西北方向实行总反攻, 而以二、六军团在川黔湘鄂之交活动, 来钳制四川东南围剿之敌, 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敌人的围攻, 并争取四川赤化”。虽然渡江计划因张国焘没有执行中央的命令进行配合作战而未能实施, 但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 经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 威逼昆明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4月29日,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 决定渡金沙江北上入川, 创立川西根据地。可见在遵义会议之后的几个月中, 红军一方面军在云贵川广大地域实行的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其目的乃是试图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配合, 再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到川西地区建立根据地。

第三次, 确定北上陕甘的战略目标。1935年6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地区。16日, 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 提出“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 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17日, 张国焘复电, 提出红军西进, 占领青海、新疆, 或暂时向南进攻的主张。26日, 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张国焘同意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最终一致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明确规定:“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 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 首先取得甘肃南部, 以创造陕甘苏区根据地”。8月6日, 中共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 分析了日本扩大侵略华北的形势,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重申北上陕甘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强调“创造川陕甘的苏区根据地, 是放在一四方面军面前的历史任务”。但是, 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决议, 延宕全军的北上行动。8月20日, 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 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 再次明确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严肃批评张国焘的主张“是一种危险的退却方针”。9月8日, 张国焘公开反对北上方针, 命令红军南下川康边境。9日, 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率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迅速先行北上。

第四次, 确定陕北为红军的最终落脚点。1935年8月间, 红军攻克腊子口, 越过岷山, 于8月22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哈达铺, 红军找到了一张国民党的报纸, 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根据这一情况, 中共中央27日在榜罗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关于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的决定, 为经历了千难万险的红军确定了最后的落脚点。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最后一次调整。

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长征途中, 既要经受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又需应付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 处境十分险恶。在这种条件下, 任何战略目标选择上的失误都可能使红军面临覆灭的危险。而红军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最为合理和正确的调整, 从而使长征由一次被迫的行动转化成为一次胜利的战略转移。对此, 容易使人发生兴趣的是:这一系列战略目标的调整取得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从以上所述的战略目标的调整过程中分析, 以下两个方面甚为关键。

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原本就是任何战略决策的基础, 长征途中, 由于红军面临的形势瞬息万变, 从实际出发, 适时对进军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 尤显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实际上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 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进入中央苏区, 在宁都会议上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 (1933年10月) ,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只是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的经验和训练方法, 但博古对他十分信任和支持。李德和博古掌握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 他们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指挥红军作战。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废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兵力, 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方针;代之以分散兵力打阵地战的单纯防御方针, 提出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 让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 同敌人拼消耗。长征初期, 博古、李德又执行逃跑主义方针, 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在自身遭受重大损失、敌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拒绝从实际出发对战略方向进行调整, 顽固坚持红军继续向湘西进军。可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完全是由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所导致的。而反过来说, 红军在长征中后期战略目标调整的成功亦可视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功。以上所述战略目标的几次调整无一不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如, 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上,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进军贵州, 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当时, 红军从电台截获的敌台军令电报中掌握敌军部署, 判明敌军已经知道红军主力向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从搜集的敌伪报纸中得知黔军“有派别”, 是“双枪兵”, 战斗力不强。继续按原计划行动显然是不明智的。再比如,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之所以决定进军陕甘, 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红军原计划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但是在转战川西北的过程中, 党中央和红军认识到川西北地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高山穷谷, 交通不便, 人口稀少, 经济困难, 不利于红军生存和发展。而在陕甘地区, 地域宽阔, 交通方便, 物产较丰, 汉族居民多。而且从华北事变后,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已经走向新的高潮, 华北已成为抗日前线, 北上陕甘有利于在北方建立抗日前沿阵地, 领导和推进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

二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遵义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以后, 红军在战略决策、作战指挥等方面进入了一个较为民主的时期。红军长征, 主要任务是行军作战, 因而临机处置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适应这一要求, 党中央和红军采取的是“三人团”领导体制。长征之前及初期, “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政治上和干部处理由博古做主, 军事上由李德做主, 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转移准备和作战计划的实行, 而实际上大小事情基本上由博古、李德说了算, 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遵义会议以后, 老“三人团”解体, 博古、李德独断专行的问题解决了, 但临机处置不得力的问题又出现了。取代博古担任中央书记的张闻天一度“每天要开二十余人的中央会议”, 来讨论作战指挥问题。特别是1935年3月, 关于攻打打鼓新场的问题, 竟前后争论了两天, 毛泽东不打打鼓新场的正确意见还险些因属于少数意见而被否决。为了解决军事上临机处置的问题,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三人团”来全权指挥军事, 新“三人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团”的体制后来虽然还发生了改变, 但领导核心的一定临机处置权一直都是被认可的。但是, 领导者具有临机处置权并不等于可以独断专行, 重大决策依然要通过集体讨论, 红军的一线指挥员可以大胆地对上级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用担心以前的所谓“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在四渡赤水到北渡金沙江的作战中, 红军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部队因连续行军和作战十分疲劳, 难免产生埋怨情绪。彭德怀、林彪等一线指挥员也曾为此发过牢骚。最为严重的是, 1935年红军到达四川会理时, 林彪甚至公开要求彭德怀取代毛泽东。应该说林彪意见并不正确, 行为的性质也很严重, 但事情过后, 林彪依然受到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任和倚重。这一事件至少说明:当时的最高决策层对于不同的意见的态度是相当民主的;而且, 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周恩来, 还是具有崇高威望的毛泽东, 他们的意见能取得广泛支持的基础并不在于他们所处的地位或者个人的威望, 而是这些意见本身的说服力和实践效果。可以说, 正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使红军在长征后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从而成功地选择了最为合理的战略目标, 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目标调整 篇2

贵州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19 日 3 版

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贵州省近日提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四大目标。

一是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

二是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此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贵州省明确提出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1000人以上。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或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一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

三是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

四是解决“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贵州省提出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

房价控制目标面临调整 篇3

种种迹象表明,没有考虑到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房价控制目标,重置的可能性极大。

首先提出调整目标的是住建部。在3月底,住建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对已经公布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

记者注意到,就在住建部发出通知的第三天,住建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上报汇总,截至3月31日,全国657(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个城市中,已有608个城市公布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占92.5%。考虑到各地上报各自调控目标与住建部发出通知的时间差关系,可以初步肯定,几乎所有城市在接到通知之前,就已经上报了房价控制目标。

此后,又有相关人士在不同场合提出了酌情调整房价控制目标的要求。住建部副部长齐骥4月17在无锡表示,房价合不合理,最有权利评价的是当地居民。对于已公布房地产调控目标、尚未听取社会意见的地方,需要抓紧听取群众意见,完善调控目标。

在住建部发文要求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后,已经有城市率先作出回应,重庆表示调整后的房价调控将与收入比挂钩。当然,也有城市表示会“我行我素”,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就表示,既然房价控制目标已经出来,就是对社会的承诺,以后将按照这个既定的控制目标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年内将不会再次调整目标。

不过,绝大多数城市选择了沉默。

“涨价目标”是调整主因

各地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因为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有变成“涨价目标”嫌疑,这被视为官方要求调整的主要原因。

各地网民对已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并不满意。在4月初,“焦点房产网”曾就此做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群认为因为没有明确的房价基础,因此公布的目标很难实现。就北京和上海两大标杆城市而言,分别有72%和80%的接受调查网民对公布的目标给出“不满意”评价。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表示,房价涨幅与GDP增幅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提法在当前已经很不合理、很不妥当。由于我国城市商品房价格经过10年来尤其2007年和2009年的持续猛涨,房价和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已经高得离谱,因此今年再提房价涨幅低于或者不高于GDP以及人均可支配增长而不提居民支付能力,不提房价收入比,实际上就成为地方政府在当前楼市调控形势下的一种托市行为,反映了地方政府不顾民情、民意、民心,希望继续推高房价,扩大泡沫。因此,已出台的控制目标应于修正。

尹伯成尖锐地指出,房价控制目标正在演变为一场“闹剧”。房价由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只要通过政策调控管住市场,用限购、差别化信贷、房产税等政策手段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引导和支持合理的消费需求,出台房价控制目标就是多此一举。他说:“本来国务院出台房价控制目标是要稳定房价,结果控制房价目标变成了涨价目标,成了一场没有意料到的‘闹剧’,进一步强化了今年房价要上涨的预期,使已经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效果化为乌有,不仅损害了地方政府形象,也降低了中央政府的公信力。”

尹伯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一季度达到17643万平方米,增长14.9%。3月当月销量冲到9500万平方米,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点的一、二线城市3月销售量平均跌幅约20%,3月销量超预期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增长,这意味着控制目标变为“涨价目标”之后对三、四线城市楼市起到了极大的提振作用。

各地具体如何调整

哪些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需要做出调整?

重置房价控制目标如何兼顾居民实际支付能力?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专家认为“降价”更为合适。尹伯成表示,重置房价调控目标,需要从“降”字入手。在他看来,应该明确降幅目标,比如提出“2011年普通商品住房价格降幅不低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目标。他解释说:“这一提法的核心是一个‘降’字,这可以体现地方政府挤泡沫、降低房价收入比的决心。”当然,这仅仅针对普通商品房,不包括保障性住房和高档的非普通商品房。

即使不提“降价”,也可以采用“不涨”的做法。尹伯成建议,可考虑采用普通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不超过CPI涨幅的提法。这一提法的核心是“不涨”,即实际房价或者说与货币购买力相比的房价不会上涨。

重庆提出,对商品房房价的调控要把握两个指标:一是主城区双职工家庭平均6~7年收入能买套普通商品房,二是新建住房价格增速低于主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这种做法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会有更多的城市考虑采用这种做法。

目标调整 篇4

一、把“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影响经济的增长, 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克服影响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单纯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浪费, 生态平衡被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因此,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不能仅是促进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而是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通过国家扶持和地方努力相结合,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 促进经济发展。

二、把“增加就业”调整为“保障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所谓民生, 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等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把就业、分配、教育、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因此,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就不能仅仅是增加就业, 而应该是保障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利益。通过就业, 劳动者获得报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布局调整,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等, 扩大就业规模。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 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劳动者就业、创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

分配是民生之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如果搞两极分化, 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公平分配,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论是在初次分配, 还是再分配中, 政府都要坚持公平分配, 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邓小平同志曾说,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误大事, 应要负历史责任。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里, 把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因此, 政府要十分重视教育, 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社保是民生之依。政府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乱。”政府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不再把“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而是把它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

物价作为市场发挥作用的信号之一, 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物价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物价全面上涨, 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全面下跌, 就会出现通货紧缩。两者都会使经济的发展出现较大波动。因此, 政府必须稳定物价, 借此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又可以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物价变动影响民生。物价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物价过高, 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成本, 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中低收入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影响更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 稳定物价, 不仅能增强人们的购买力, 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而且能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民生又维护了社会公平。

四、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专家:毕业生应调整就业目标 篇5

。今年的求职应注意哪些问题?对此,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应适时调整就业目标,求职简历应清晰明了,切忌不诚实。

“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高校行”公益活动平台日前开通,各地大学毕业生可以在这里免费登录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用人单位也可在此免费发布招聘信息。

作为这一平台的指导专家,智联招聘首席运营官赵鹏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银行证券、房地产、航空、旅游、酒店、外贸、交通、物流等行业都有影响,但销售、研发、质量管理等岗位仍有人才需求,

学生求职重点可以放在基础建设、服务、教育、医疗、科研等行业。此外,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起薪期望值,求职的目光可以从外企向中小民营企业转移。

求职时应该如何制作简历?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职业指导科科长宗凤文认为,简历首先要清晰,复杂的简历并不能增加求职的成功几率,相反,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

目标调整 篇6

中国政府鉴于日趋严峻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到2 0 1 0年底投资约4万亿元的计划。然而,4万亿的投资,决不能仅仅视为应急措施,它涉及到投资方向和规模,涉及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模式和发展后劲,因而首先需要从战略层面上把握。

从战略层面上把握,应鲜明地提出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其意思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进入4万亿投资计划的主题,使得这4万亿计划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计划,而不仅仅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计划。政府有关部门也讲了要落实十项措施,但是,这些话还没有使结构优化调整进入关于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项措施的主题句,结构优化调整还没有取得与经济增长相并列的地位,因而这可能会使结构优化调整在操作中成为仅仅被结合的附属对象,在战略导向上被挤到后台去。

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还隐含着一个战略判断:当前的危机绝不仅仅是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从深层次看,它也是中国发展方式的某种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则危机只是早晚和时机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不能解决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将是难以长远持续的。当前的危机,已经暴露出“三高一低”发展模式的问题,暴露出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动力结构,暴露出经济结构调整应当是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的根本路径。

因此,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在当前至少使它与经济增长保持并列地位,使之对整个投资计划发挥规范作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当前和长远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当前的危机,给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万亿投资计划应当是抓住机遇、实现这种转变的计划,而不应是与战略机遇、战略导向相分离,仅仅作为应急处理的计划。应急是需要的,但战略是更加重要的;应急必须在战略导向下进行。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要求据此审视和评估我们整体的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发改委已经决定对先期1000亿投资进行安排,明确该投资将严格防止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非常重要,但重点仍然是防御,还不是积极运用4万亿以及当前的1千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应当从战略导向的意义上,进行投资的评估、布局和管理。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要落实到各地上报建设项目的导向和评审中,落实到整体项目的布局结构中。目前有关部门提出,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这当然很好。但笔者认为尚嫌不足。可考虑为:凡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条件实施并推动经济增长的项目,应优先安排,支持地方和行业实行战略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当成为优先点,在这样的战略视野下考虑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要纳入项目论证、追踪、考核中。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立项评审要公平公开。没有政府工作机制的改革相配套,上述目标难以达到,甚至还会带来其他的副作用。

目标调整 篇7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 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教育标准, 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并且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就很难谈得上教育质量, 也很难得到正面的教学评价。因此, 可以说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006年,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以国民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 为装备制造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 有必要探讨高职院校基于私营经济机电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企业调研过程中, 经常会听到相关的企业负责人类似的抱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 感觉什么都学过, 但是什么都不会。”

究其原因, 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育人方面, 很多地方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复制, 或者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没有与两者明显地区别开来, 形成差异化竞争。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的“高”又无从体现。从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看, 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上按照“既懂机, 又会电”定位,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定位往往导致“既不懂机, 也不通电”的尴尬局面, 失去了专业原有的特色, 不能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打破这种尴尬局面, 必须改变高职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 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的现状。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 其教育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的“职”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的“高”决定其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 而是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向更高岗位层次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 它是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 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私营企业人才需求, 将“博而广”调整为“精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 就浙江省而言, 该省的装备制造业中99%的企业为私营企业。因此, 浙江省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面向的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为了利益最大化, 在用人机制上必然与国有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国有企业毕业生就业之后有1~3年的适应培养期, 有专门的师傅指导, 企业不要求刚就业的毕业生直接创造效益和利润, 只要求毕业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最终能够成为企业需要的并且稳定的技术专业人才。而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则不同, 他们往往要求毕业生到岗后即可投入工作, 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利润。因此, 宽口径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适用于培养就业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毕业生, 而只适用于培养就业于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通常要求学生在学校内就要学专学精, 毕业后能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知识点涉及面过广, 往往导致学生博学而不精。由于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两年半时间 (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部分高职院校采用“2+1”模式) , 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习过多的专业知识势必会导致学生博而不精, 无法达到私营企业“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以致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 针对私营企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调整为“精技能”。

以“宽实基础”确保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应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 即应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 以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的一种高新技术,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机械、电子电气控制及计算机等综合理论基本知识, 既要具备机械识图与绘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具备电工电子、PLC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即必须掌握较宽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在掌握宽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才能保证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 可以从事机电产品设计、设备维护维修、电子机械加工制造、工艺分析、质量检验、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工作。如图1所示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253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岗位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工艺分析、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检验、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 而从事产品设计岗位工作的只有10人, 约占4%。因此, 要培养适合私营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竞争力, 势必要加强学生加工制造与工艺分析、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另外, 在被调研的21家机械制造类企业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主要面向的是加工制造、品质检验、设备维护维修等岗位, 相关岗位分析统计和人才培养规格分析统计如表1、表2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后, 企业首先给学生安排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加工制造、数控操作、品质检验、设备管理维护等车间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工艺分析、产品设计的比例较小, 企业往往要求高职毕业生从基层做起, 随着一线工作经验的积累, 才可能转入技术设计开发、生产质量管理等中层工作岗位。因此, 即使先期是一线操作工, 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未来骨干。高职学生在企业中经过几年锻炼后, 往往最终的就业层次集中在中、基层管理、生产工艺管理、数控编程、质量管理、设计工程师等技术管理岗位上。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举世闻名, 其成功正是在学生打好宽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做到“精技能”。学生在打好“宽实基础”的前提下, 可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及兴趣选择专业方向模块, 这样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满足,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并且由于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性格爱好选择专业模块方向, 也降低了学生工作后离岗换岗的几率。

综上所述, 根据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主要面向岗位的分析, 同时, 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机电产品设备维护与维修、品质检验及现场质量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模块, 借此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竞争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率, 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问题。

摘要:从私营经济的特点和现状出发, 结合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现状, 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方向, 探讨了适应私营经济发展的高职机电专业宽实基础、精技能、强模块的培养目标, 并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制造、电气设备维护与维修和品质检验及现场管理三个模块方向。

关键词:私营经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技能

参考文献

[1]吴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6) :16-17.

[2]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私营经济中剥削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 (3) :58-63.

目标调整 篇8

备课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目标上多加思考,只是根据收集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朗读感悟中,感受槐花美、孩子乐”。

确定教学步骤后,我和同事们多次试教。然而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试教没有一次是满意的。直到最后一次正式赛课,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几年后,我又一次任教三年级。一次市内的公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槐乡五月》。

调整从教学目标开始。这次我是这样来阐述教学目标的 : 槐花美,孩子乐; 槐花因表达而美,孩子因表达而乐。比较之前的教学目标,这次只是把教学的重心往“表达”上靠了靠。然而就是这么一“靠”,教学的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一、欣赏槐花美

1. 整体感受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月的槐花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就是槐花。这个自然段很长,读好不容易。请按“看”“听”“闻”的顺序把课文读成三部分。

指名三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可以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还闻到了什么?

师 : 槐花的确很美,很是吸引人。这么美的槐花作者是通过怎 样的语言表达的呢?

2. 赏读槐花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槐花美在哪?

片段一: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槐花因多,因白而美。)

片段二: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姑娘的小辫儿。(一个“抱”、一个“挂”将槐花姿态展现给大家。)

师:多么美的槐花啊,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我们应该把它记下来。

3. 诵读花香

反思:第一部分(槐花美)的教学在设计上,较之几年前的设计,在教学的目标上发生变化:之前的目标是欣赏槐花的美,而现在把目标放在了作者是如何将槐花的美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槐花很美,文字更美。如何让孩子充分感受语言之美、表达之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去思考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读着这三个叠词, 眼前早已是漫山的槐花,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比喻:似瑞雪初降,槐花的多,槐花的雪白更加形象具体。先远看,再近看;一个“抱”,一个“挂”;一处像玉雕的圆球,一处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样的表达顺序, 这样的一一对应,需要引领孩子去感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孩子将优美的文字背下来,这样的背诵是水到渠成的,不仅背诵了描写槐花美的文字, 还积累了表达的方法、表达的节奏、表达的顺序。

二、享受孩子乐

师:如果,你来到了槐乡,你最想干什么?

片段一:我想吃槐花饭。

师:请你告诉大家,槐花饭怎么做的,又怎么个吃法?(生读课文,提醒学生关注作者整齐、准确的表达,为下面的迁移作有效铺垫。)

师: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口味,也来制作一份槐花饭呢?

生:吃辣的,撒上胡椒粉,拌上老干妈,浇上辣椒油。

生:吃甜的,撒上白糖,拌上番茄酱,再浇上槐花新蜜。

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主要的目标是领着孩子去探讨槐花饭是怎么做的,是怎么吃的。而现在将目标定在语言的习得上。语言习得是需要训练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选好、选准语言的训练点。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制作槐花饭,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在朗读、对话、复述中习得的语言加以运用。“吃辣的,撒上胡椒粉,拌上老干妈,浇上辣椒油;吃甜的,撒上白糖,拌上番茄酱,再浇上槐花新蜜……”这是课堂上孩子的语言,孩子在这样的对话中,习得了富有节奏和生命力的语言。

片段二:做一做槐乡的小姑娘。

片段三:做一做槐乡的小伙子。

反思:如果说,槐花美是通过诵读来感受的话,那么,槐乡的孩子的乐, 用采访、说话的方式来感悟是最恰当不过了。孩子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这里只是帮孩子和文本搭一下桥,牵一下线, 学生在与文本,老师的对话中积累、内化语言,又通过变换角色的方法“外化”语言,言与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可以兼得的。因为有之前孩子、老师、文本的充分对话,这里学生的复述就显得很顺当了。

目标调整 篇9

自我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进随班就读以来,迄今已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数量上来看,我国随班就读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班就读的规模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10年间,随班就读的数量与规模飞速扩展,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1993年,我国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仅有6.88万人,2001年增加到25万人。[1]从6.88万到25万,从相对数量上看是一个巨大的跃升,彰显了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安置形式在促进残疾儿童入学、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方面的重要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年间,虽然数量上的提升不如20世纪90年代那么明显,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校生人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 数的比例相对稳定,基本维持于60%左右。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之一,已较具规模和影响力。并且,在三种残疾儿童常规的教育安置形式之中(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也越发居于“主体”地位。

随班就读能取得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是休戚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面对整个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当然也包括残疾儿童少年。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特殊教育极度落后,1985年我国大陆有375所特殊教育学校约4万名在校生。而据1986年我国第一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人。[2]在这样一种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背景下,以随班就读的方式促进残疾儿童入学、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率是一种应急又必然的选择。因而,在1988年的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政府将推进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显然,这一时期,发展随班就读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实施解决大量残疾儿童有学可上的问题。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成为这一时期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与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全纳教育相适应,是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重要实施方式,其核心理念上的先进性也得以承认。此后,随班就读政策被一再强调,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本不断强化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重要性。1994年,国家专门出台了随班就读政策文件《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以规范和促进随班就读的推进。1996年颁布的《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中确立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格局。在三种并存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中,随班就读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随班就读的实践开始趋于多元化,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随班就读的区域探索等不断丰富和扩展着随班就读的内涵。但继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依然是我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核心目标与指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将特殊教育专门列为一章,强调要“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再次强调要“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这进一步说明从国家的政策定位上,实现随班就读人数上的增长与规模上的扩大,不仅是过去而且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二、规模扩张背后的随班就读质量危机

不可否认,随班就读发展到现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在促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入学机会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作为一种在教育史中新近出现的教育事物,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已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随班就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随班就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同时,随班就读质量低下的问题。如果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随班就读之路到90年代稳步推进,这一时期还处于对随班就读这一新兴教育安置形式的实验时期,随班就读质量问题还没有浮现出来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的10多年,随着随班就读数量的显著增长与规模的相对稳定,随班就读质量问题开始越加凸显。甚至可以说,随班就读数量越扩张,这种质量问题就越突出。

之所以判断当前的随班就读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危机,有两个层面的依据。首先是来自实践层面的困境与质疑。自最初的推行实施到现在,随班就读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随班就坐”、“随班混读”这些略显调侃的字眼实则反映了随班就读在现实中的无奈与尴尬。甚至在一些地区或某段时间,还出现了残疾儿童离开普通学校、重返特殊学校的“回流”现象。与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相比,新世纪之后随班就读的规模扩大趋势陷入了停滞。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发展公报显示,2011年、2012年,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2.52万人和19.98万人。和新世纪之初相比,人数还出现了下降。另外,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随班就读在实践中还并未得到完全的认可与赞同,很多残疾儿童家长和社会还抱有怀疑的态度与矛盾、犹豫的心情审视着这个新兴的教育事物。显然,这与随班就读在实践中的表现是直接相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目前的实施状况多是从形式上解决了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问题,但教育教学质量、残疾儿童的生存质量并未获得质的提升。其次是来自理论层面的反省与提议。新世纪之后关于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呼吁日盛,构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重视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研究、加大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理念上的宣传与理论上的建构来突破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寻找随班就读的发展方向。不过从目前来看,这种努力收效甚微。但无论如何,当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质量危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班就读质量问题的逐渐浮现对随班就读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随班就读发展策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数量上的扩充、规模上的扩大如果没有质量做保障的话,非但很难保持持续的生长力,相反却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与制约数量发展与规模扩大的桎梏。数量与质量既有可能相互促进,又有可能相互制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同样是随班就读的生命线。近些年来我国随班就读发展规模的原地踏步,很大程度上与随班就读质量低下有着紧密的关系。质量不高不仅影响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的继续扩大,甚至还会影响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对这种安置形式的认同,以及导致社会对随班就读合理性的怀疑甚至否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情况下无论怎样强调随班就读的质量危机以及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性,都是不为过的。

三、以质量为导向的随班就读发展目标与实践策略

对随班就读发展质量问题的探讨,并不意味着对迄今我国随班就读以规模和数量为目标的发展策略的全面否定。应该承认,随班就读发展的初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极少而又面临着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下,以规模和数量为目标的导向是合理的,它有效地缓解了上述困境。即使是随班就读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过少、随班就读规模不大的问题。随班就读的发展总是要受制于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的,现今随班就读的时代形势与随班就读推行初期相比已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现今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随班就读的发展要放在整个教育公平的价值观下进行审视,从价值观上它已从最初的简单解决儿童入学机会问题转向了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即走向过程平等与结果平等。这意味着普通学校对残疾儿童的接纳不应是被动式的,而应是主动走向教育公平的实践举措。残疾儿童有权利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结果。这一点与世界范围内倡导的全纳教育无疑是内在一致的。另一方面,随班就读自身的演进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走向质量是必然的趋势。当随班就读数量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面对着提高质量的问题。这是教育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是随班就读必然的选择方向。“如果说我国提出随班就读政策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残疾儿童有学可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关注点一定会转移到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尤其是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质量上来。”[3]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不能只体现在口号呼吁上,也不能只停留于理论探讨上,需要切实地表现在政策的制定与实践策略的转型上。新世纪之后,不乏对随班就读质量的研究与探讨,典型的如建设特殊教室、构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改革随班就读课程、促进课堂教学变革等,这些具体的举措无疑会有效果。但这些变革措施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围内发挥有限作用,更多的只能是一种自发举动,无法上升到自觉行为和规范行为。因而,要最终提高质量问题,还需要上升到政策层面。需要通过随班就读政策的调整来实现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如此才能构建更有效的实践策略。具体来说,在宏观的随班就读发展政策上,不仅要强调“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还要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真正纳入到政策体系中来,并让质量问题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目标。建立以随班就读质量为主导、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并重的目标体系。除了宏观的随班就读发展目标定位上的转型之外,尚需构建一系列相对具体的随班就读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质量目标的达成。

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也将带动实践策略的调整。普通学校作为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形式的实践主体,需要切实发挥其主动作用与探索精神,以促进普通学校的变革作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很显然,如果普通学校只是随班就读这种教育形式的被动承担者,而不是主动探索者,随班就读质量问题不免会流于空谈。因而随班就读实践策略调整的首要步骤就是确立普通学校在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职责与权利。普通学校对随班就读不是被动迎合,而应是主动参与,这种参与突出地表现在理念、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即以建立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为目标的学校改革策略。唯有真正触动普通学校的变革,我们才有可能追求有质量的随班就读。当然,随班就读实践策略的调整还表现为各种外部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通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教育行政部门、残联、卫生、民政等部门的统筹合作,解决普通学校在面对随班就读发展时的困境与不足,解决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质量问题。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普通学校变革与外部各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我们还需意识到,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目标转型决非对规模的忽视,可以预见的是,随班就读质量上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带动随班就读规模的扩大,这必将成为一个良性上升的螺旋发展态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以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发展策略。随班就读的数量与规模飞速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当前这种目标策略已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随班就读的质量问题。要解决质量问题,需要通过随班就读政策的调整来实现随班就读发展目标的转型。不仅要强调“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还要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真正纳入到政策体系中来,并让质量问题成为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核心目标。建立以随班就读质量为主导、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并重的目标体系。

目标调整 篇10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轻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国务院主要领导都做了重要指示。“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暴露出轻工业产品质量, 特别是食品安全的问题, 不仅损害了产业形象, 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危害了大众的健康, 而且成为应对世界贸易壁垒、处理出口贸易纠纷中的突出和敏感问题。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是《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轻工业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多年的实践中, 轻工企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 建立了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推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行业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标准发展战略, 加强标准化和检测能力建设, 在推进产业升级中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规范行业质量管理,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行业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做到常抓常新, 关键是思想重视、组织有力、内容和方法创新。要充分认识到,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履行社会责任、落实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关系人民健康、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重如泰山。随着《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颁布执行,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入法制化轨道, 管理责任升级。提高产品质量,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要求, 发挥政府部门监管、行业组织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制造企业、市场部门应各尽其责, 形成合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监管

政府部门是管理的源头, 承担着制定规则和监管的责任。“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告诉我们, 政府部门管理缺位或者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 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且缺乏力度。为此, 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 加强质量管理分工, 明确管理责任, 切实增强综合管理和宏观协调能力。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企业增强质量责任意识, 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在推进名牌发展战略中,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的地位, 推行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名牌产品质量跟踪和市场评价, 建立动态的名牌评价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的办法培育名牌企业, 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 维护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实行产品质量责任事故“黑名单”制度,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扩大缺陷产品召回范围。

行业组织自律

行业组织是实施管理的中间环节,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行业管理层面而言, 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行业自律措施是产品质量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实践证明, 在实现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中, 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日益突出, 体现了行业整体意志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轻工各行业在制定《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时, 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 明确提高产品质量工作重点, 注重解决共性和突出的问题。一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 全面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 从规范行业管理入手, 配合产业政策调整, 积极推进品牌培育, 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重大质量事故的问责制度、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建设, 加快相关标准, 特别是产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二要管理创新, 要充分利用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 规范和整顿行业秩序共谋发展的要求, 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 共同破解行业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中的瓶颈问题, 寻求管理上的突破。

在推进行业管理中, 行业自律已经成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形式。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作为行业自律的重点, 制定好规则, 动员更多的会员企业参与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提高产品整体质量的基础。2008年, 轻工行业标准化专业机构建设取得全面进展, 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得到充实和提高, 基本上完成了国标委下达的标准化机构的筹建任务, 强化了行业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职能, 突出了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制修订工作明显提速。但是应该看到, 各轻工行业之间标准化工作进展还不平衡, 在用标准时间长、标准落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亟待加强。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产品质量责任主体, 是产品质量的基石。重点是要强化企业质量与安全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突出企业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地位。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 目前主要是充实提高, 通过提高全员素质、充实质检队伍、提高检验水平和设备保障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实现质量管理升级。

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中, 开展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 质量标兵和技术能手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目前部分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工不足, 恰恰为开展上述活动提供了条件,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 积极推进, 形成高潮。

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为全面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开辟新的工作途径。目前, 一些轻工企业实行了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要通过加强行业引导, 把产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加以明确和规范, 同时强化责任意识, 让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不仅是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的手段, 更是接受社会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承诺的宣言, 承担着违背社会承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探讨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与行业自律工作结合的方法, 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到行业自律管理体系中来。

目前,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了选择部分重点轻工产品,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 开展对每件产品实行溯源式管理试点的条件。推行产品可溯源式管理, 为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和问责制度提供了条件, 对提高产品质量, 特别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 是其它常规办法难以实现的。

舆论与市场监督

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市场执法的力度, 打击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严惩制假造假行为、开展综合治理是不可缺少的手段。重要的是解决管理前置和监管常态化的问题, 及时发现和杜绝事故隐患。

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 加强质量监管能力和机构的建设, 全面提升我国质量监管的检测检验水平, 服务经济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

目标调整 篇11

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增幅较高,实现利税大幅增加,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增长25.3%,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26.7%。

一、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国企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青啤宝鸡公司控股宝鸡啤酒股份公司,使企业债权债务得到落实,职工得到安置;东岭集团控股八方山铅锌矿业公司,使东岭集团初步实现了由采矿、冶炼到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宝鸡消防器材厂通过广东胜捷集团控股实现了民营化,为打造中国西部消防车及器材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青啤宝鸡公司整体租赁宝鸡酒精厂,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宝鸡水泵厂与西安航天动力集团联合成立宝鸡航天动力泵业有限公司使原企业起死回生。为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行为,年初我们将26个产权招商项目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截止目前,已有空调国际、上海尼塞拉、复星实业、温州驻沪商会、三一重工、何阳生物等著名企业和组织正在对我市5个项目进行考察治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对国企进行债务重组,陕西凯迪空调器有限公司、陕西渭阳柴油机厂列入国家计划内破产工作已经启动,将核销企业债务4.9亿元。陕西省红旗化工厂、陕西开关厂、陕西胜利机械厂等企业的军民分离破产项目已与有关银行达成共识,将核销债务10.6亿元。西北机器厂、凌云无线电总厂、七九二厂等3户企业,涉及3.8亿元的债转股项目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二、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通过产业整合,积极促成宝鸡机床厂重组宝鸡轴承厂和宝鸡水泵厂,围绕重型汽车生产及零件加工搞好协作配套,目前相关配套企业及产品已初具规模。通过实施外向型战略,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迈进,陕汽集团实现了与德国曼公司重型汽车整车技术合作;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石油机械厂分别控股美国联合工业公司和英国RDS公司;石油钢管厂抓住机遇,通过与马来西亚合作,在上海投资建厂,就近配套重点项目,使企业规模及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扩大。

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工业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35.62亿元,同比增长118.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93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2.69亿元,同比增长15.4%。东岭集团锌冶炼及焦化、阜丰生物科技园黄原胶、有色金属加工厂钛带系统及熔炼炉改造、汉德车桥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有的已经建成投产。

2005年的工作思路及要点

2005年全市经贸工作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市经贸工作,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努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强经济运行综合协调,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工业增加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

1、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股份制改革,切实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努力实现国企改革在驻宝中省企业、重点企业与困难企业、产权招商方式等三个方面的突破。重点做好宝鸡产权交易项目在上海联合交易所的挂牌交易,对目前正在洽谈的新秦造纸、中宝印务等5个项目,落实专人,明确责任,创造条件,力争短期内有实质性进展。

2、结合市级机构改革,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尽快出台我市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管理办法,使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不断完善授权经营制度。

(二)大力实施“8355”工程,加快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依托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结合资产重组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八大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支持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国重型汽车及专用车辆生产基地。扶持秦川机床集团和宝鸡机床,通过资本运作,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引导石油机械、中铁宝桥、石油钢管加强与国际资本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扶持宝成、宝光、烽火、长岭,依托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工夫,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食品制造业:围绕发挥品牌优势,加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努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业:实施龙头带动产业战略,加快金德管业宝鸡工业园、千阳秦岭水泥等项目建设步伐,支持社会、岐星和扶风冀东水泥实施技改,进一步壮大实力;医药基地建设:围绕做大总量、突出中国太白山药谷品牌,支持现有制药企业靠大联强,药品经营企业加快改制,走出一条种植、制造、经营快速协调的发展路子。

围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集中力量支持陕汽集团、东岭集团、宝钛股份、宝鸡机床等30户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扶持陕汽、东岭、宝烟、泰川发展、宝二电等5户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做好麟北煤田开发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发建设。

(三)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先导,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推广步伐。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8大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复合材料、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切实抓好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不断创新和完善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手段。以汽车零部件、机床及附件、金属加工、食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有针对性进行定向招商,吸引国内外企业嫁接改造、并购重组宝鸡企业。对资产规模大、经营情况好、成长性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和鼓励它们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资本投入,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对经营比较困难、产品有一定市场、尚具有部分优良资产的企业,以其优良资产为载体,寻求合作伙伴。同时,充分利用煤炭、铅锌矿、非金属矿、中药材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资源招商”活动,尽快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五)进一步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目标调整 篇12

1.图文并茂

翻开课本, 在每一页上都能够看到一幅幅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 令人眼睛一亮。它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 而且内容和结构方面更富有创意, 更具时代感, 更有现代气息,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拿到课本后都爱不释手, 迫不及待地翻阅。

2.贴近生活, 关注学生

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Section A介绍了学生关注的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1) 与朋友一起学习, 参加英语角。

(2) 制作生词卡。

(3) 大声朗读课文。

(4) 听录音、听英文歌曲。

(5) 向老师寻求帮助。

(6) 多看英语杂志, 看英文电影。

(7) 上课认真做笔记, 多做语法辅助练习。

Unit 3—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clothes.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校服、课程、开车、夜间外出、戴耳环等问题, 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了被动语态。

Unit 4—What would you do?提出了学生关心的考前失眠, 害怕在大庭广众发言, 以及一组有关学生个性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个性的优缺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完善自己。而学生也在笑声中掌握了虚拟语气及过去将来时。

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通过学生谈论喜爱的歌曲、电影、书籍、影星、歌星、食品、衣服、作家等话题,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学会了定语从句。

3.开阔视野, 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Unit 4—What would you do?中的Section 2介绍了马丁·鲁滨逊关于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烧伤、跌伤、运动中的膝伤问题, 以及如何面对不良朋友的诱惑、网友的见面请求以及药品的管理问题。让学生既学到了自我保护知识, 又学到了语法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Unit 5—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中的Self-check让学生学习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英语中的谚语。教会了学生科学的饮食观———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垃圾食品———饼干、汉堡包、薯条、烧烤食品, 少喝可乐, 多喝水等。以便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通过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 让学生认识了巴黎的经典景点———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以及巴黎的吃、住、玩,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旅游, 爱上英语, 幻想有朝一日要周游世界。

Unit 9—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通过对手机、电话、电视等伟大发明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勇于尝试的斗志, 也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被动语态的知识。

Unit 12—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中, 通过E-mail的构成 (缩略词, 同音异形异义词, 由字符组成的图释)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高科技产品, 更好地为自己、为社会服务。

Unit 13—Rainy days make me sad.的3a中, 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挣钱———红色可以增强人的食欲, 同时加快吃饭的速度;粉红、淡蓝色可以使人放松, 减缓吃饭的速度;而摇滚乐、硬的座位也可以加快人进餐的速度。

4.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Unit 8—I’ll help clean up the park.通过学生们参加的一系列义工活动 (清扫公园、派发传单、帮助老人及儿童、收养无家可归的动物) , 让学生学会了关心社会, 爱护公物、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同时又复习了一般将来时。

Unit 15—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stees!号召大家来关注濒临灭绝动物的生存环境及生存状况, 让学生从现在开始, 关心、爱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我们的地球。

5.了解西方礼仪,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Unit 11—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Section B C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pen?通过借东西、问路的几种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同时也学习了宾语从句,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每个单元的Review中, 根据线索填表格复习单词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体来说, 新目标是套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好教科书。但美中也略显不足:

1.课程编排内容较多

每个单元都由SectionA, SectionB, Shelf Check三部分组成, 而每个Section又由a, b, c构成, 量较多, 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内容。

2.有的编排顺序不尽如人意

如Unit 2 Section B的a, b内容与Section A的a, b, c相似, 但却分隔在不同的两个Section中, 让老师教授该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3.单词的容量太大

学生无法掌握所有的单词, 同时个别少用的词汇没有做标记, 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阻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Unit 8中的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都是出现频率较少的单词, 完全可以不让学生掌握。

4.每个单元没有对本单元的重点语法作归纳

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法的难度, 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5.缺少文化背景知识

对西方国家的背景知识, 学生知之甚少, 而书中也没有系统地出现, 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英语。

针对以上的缺憾, 我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了“调整顺序, 适当增减”的办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张献臣教授指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英语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 英语课本不是“圣经”。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 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课本既不是“圣经”, 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 它应当是资源性的“圣经”, “圣经”性的资源。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课本去教” (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 , 而不是仅仅去“教课本” (teach the textbook) 。从英语教学理念上来看,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变革。教师“用教材去教”, 必须走出“课本就是圣经”的误区。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 成为教材的“主人”, 而不是“奴隶”。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删减

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 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

2.补充

补充相关话题的词汇、结构、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等。

3.替换

替换那些过难或过偏的文章、对话或活动, 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近的内容来替换。

4.改编

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和内容, 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5.拓展

教材当中的活动或练习的难度会有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对于难度过大的活动, 教师可为学生增加铺垫, 以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过低的活动, 可以拓展活动内容, 提高活动要求。

6.调整

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当时的社会生活, 可以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 或提前或推后教学。

7.整合

单元中不同的教学模块是开放的、灵活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移动重组, 比如语音和对话、语法和课文、阅读和写作等。

那么何为“调整顺序, 适当增减”?

调整顺序,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的多少及难易打乱顺序。如在教授Unit 2时, 我就有意识地将Section B中的1a调整到Section A的3a, 3b, 3c中, 由used to be自然过渡到used to do,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used to be/used to do的几种形式, 从而使知识更具连贯性, 更具系统性。在教授Unit 7时, 我将SectionA中的3a, 3b与SectionB中的2a, 2b, 2c合在一节课完成, 这样可以使每节课的容量更趋合理, 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更有趣味性。

适当增减, 就是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语法,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 删除一些偏繁、偏难的词汇, 减少一些多余的环节。

先说增加的内容。

1.增加背景知识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 我都相应增加了以下背景知识:

(1) “了解背景、学习英语”。让学生通过该文的学习, 了解英国的天气、气候及相关词汇等内容, 从而明白了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的缘由。

(2) “美国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从文章中, 学生知道了美国的青少年在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方面也受到一系列的约束, 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美国人的称呼”。通过该文章的学习, 学生知道了“先生”、“夫人”或“小姐”的来历, 也知道了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更从来不用行政职务, 如局长、经理、校长的头衔称呼别人。从而避免了在以后的社交场合闹笑话。

(4) “乡村音乐圣地———纳什维尔”。通过对纳什维尔的介绍, 学生知道了“乡村音乐”的来源, 也了解了纳什维尔的经济、文化状况,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 “美国的白宫”。通过对白宫的介绍, 白宫这座神秘宫殿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原来, 它是1902年, 由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占地18英亩, 有房间132间, 有三层楼……

(6) “志愿者活动”。通过对该文章的学习, 学生知道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 许多年青人志愿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去, 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7) “美国的数字禁忌”。通过对该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了“13”为西方最为忌讳的数字, “星期五”也是忌讳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入乡随俗, 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8) 美国的“Ladies first”。让学生知道了女士优先的来历, 以及美国人在社交场合谦让妇女、爱护妇女的习惯, 从而引导学生成为“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9) “与美国人交谈的禁忌”。使学生知道在公众场合询问西方人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2.增加语法知识

每个单元结束后, 我都用半节课时间就本单元的重点词汇、重点语法进行小结, 让学生在听、读、写各方面获得进步。例如, 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 我给学生补充了一般现在时的概念、构成、时间状语等, 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练习,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一般现在时的了解及运用。在第二单元我给学生补充了一般过去时的概念、构成、时间状语等, 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练习, 让学生加深对一般过去时的了解及运用。在第三单元, 我补充了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在第四单元, 我补充了过去将来时的概念、构成、时间状语等。在第五单元, 我补充了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need, should的用法。在第六单元, 我补充了定语从句及关系代词等。在第七单元我给学生补充了一般现在时的概念、构成、时间状语等。在第九单元, 我给学生补充了被动语态的结构及用法。在第十单元我补充了过去将来时的概念、构成、时间状语等。在第十一单元我补充了宾语从句的概念及用法。在第十二单元我补充了一般现在时及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减也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内容, 减轻学生的负担。

1.减少词汇, 降低难度

新目标教材最让学生头痛的是词汇量。每个单元的词汇量多达70—80个词, 是原来的2—3倍, 而且相当多的词汇出现的频率较低。要想全体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单词, 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我就根据学生的能力按其水平分成三个等级:A级 (即优秀生) 要求掌握词汇表出现的所有的单词, B级 (即中等生) 要求掌握黑体单词及部分动词、名词, C级 (学困生) 重点掌握词组。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的水平, 轻轻松松掌握必需的单词及词组。

2.减少对话练习

新目标每个单元内都设置了大量的Pairwork及Group-work, 既影响学生完成练习的速度, 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于是, 我就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作了适当的删减。如第一单元的3b, 第二单元的3c, 第三单元的2c, 第四单元的3b, 第五单元的3c, 第九单元的3c, 第十单元的3b, 3c, 第十二单元的3c等这些内容, 我在上课时都作了删减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而且爱学英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多。相信只要持之以恒,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学生的外语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摘要:新目标“Go for it!” (九年级) 新教材具有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等特点, 深受老师、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 我发现它存在着词汇量过多, 编排顺序不够合理, 对话活动过多, 背景知识过少等缺点。本文将就新教材的特点, 以及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整课文的顺序, 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及语法知识, 减少词汇及对话活动来进行阐述。

【目标调整】推荐阅读:

负荷调整07-16

定价调整07-19

机床调整05-12

学会调整05-22

调整改善05-23

调整管理05-26

调整结果05-26

运行调整06-09

计划调整06-13

信息调整06-15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下一篇:社区获得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