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调整

2024-07-06

视角调整(精选10篇)

视角调整 篇1

近几十年“心态”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有关心态的关键词在中国检索到的论文已达上千篇, 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以往的企业管理文章表明, 组织中员工的心态是众作者关注的焦点。可见, 当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心态问题。但是, 学术刊物中对心态的概念及理论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 没有一个被学者公认的理论模型对心态进行解释, 缺失对心态转变途径的系统研究。

在《心态的结构以及心态调整的途径研究》[1]一文中, 作者已经对心态的概念及其结构和维度进行探讨。本文旨在基于前文提出的有关心态的理论基础, 从认知意动的视角探讨一个新的心态调整模型, 为组织管理者调整个体心态、提高组织绩效提供理论的依据, 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心态调整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参考的路径。

1 “心态”概念的发展

心态这一概念在学术上最早是由历史学的年鉴学派提出的, 认为心态是区别于意识形态的心理集体特征, 代表了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等特有的思想和感觉方式。[2]一直以来,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 都有心态的相关研究, 但是大多数文献都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缺乏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和公认的理论模型。勒高夫 (1988) 曾指出“心态”是“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3]《社会科学新辞典》将心态定义为:“影响着个人、人类群体和各民族思想的全部舆论、习俗、传统、信仰和价值体系”。[4]可见, 心态可理解为个人、集体、社会层面上的态度、价值取向, 仍是一个非常模糊而宽泛的定义。

近年来, 有社会学研究学者呼吁重视对社会心态的构念进行深入的分析。马广海 (2008) 指出, 大多数研究人员跳过概念的讨论而径直描述各种心态现象或探讨其调控措施, 缺少对社会心态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缜密分析。[5]社会学研究者杨宜音 (2006) 对社会心态的定义是“一段时间内弥漫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6]而对于心境状态, 德国的学者Abele和Brehm (1986) 构建了评价性和激活性两个维度, 二者共同构成直角坐标系, 将心境状态划分为四个象限, 各种不同的心境可以在象限的坐标系中定位。[7]张燕 (2005) 在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的研究中, 为了深入分析精神状态的提升过程, 也引用了Watson和Tellgene研究情绪的方法, 把精神状态分为两个基本维度, 又按照生理活性被唤醒的程度将两个维度分成两个极端。[8]

在《心态的结构以及心态调整的途径研究》[1]一文中, 作者对心态的定义进行了归纳, 探讨了心态的结构和维度, 认为心态含有精神状态和态度两个方面。本文延续前文的观点, 并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 将心态定义为两个方面:1) 心态是指一种集体性的心境状态;2) 心态指态度, 或者说包含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主要成分。

2 “认知—情感—意动—行为”过程理论视角的心态调整模型

心理学界一直认为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三个领域:认知 (cognition) 、情感 (affection) 和意动 (conation) 。心理学者称这种分类方式为“心灵三部曲”。[9]Clegg (1994) 提出了现代认知观, 他认为研究个体或群体在客观世界中的行动及结果不仅要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 而且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人造物理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完全地理解心智活动的本质。动机研究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动机理论必须遵循的原则当中, “包括全面的认知过程”和“包括全面的情感”两项原则说明了“认知—情感—意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交互作用。20世纪60年代, 阿诺德提出认知评价理论, 构建了一个行动序列。她认为人类是行动者, 行为表现的过程应该分为“认知—评价—情感—需要—思考—行动”。[10]因此, 本文从认知意动的视角把影响心态的前因变量到心态调整之后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的过程理解成一个四阶段模型。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认知、情感、意动和行为 (见图1) 。

2.1 阶段Ⅰ:对指向事件的认知

认知是获取知识, 理解事件或经验的过程。[11]这个过程包括了编码、存储、处理和提取信息等一系列过程, 它通常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相当。要掌握组织中影响员工认知的事件, 我们有必要引入意义构建的概念, 即个体所处环境信息的缺乏、可参照经验的缺乏、信息的不连续性而构建新的概念的过程。[12]在本文的模型中, 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下具体意义构建事件:缺失公平感、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角色定位模糊、工作压力、不确定性、情感承诺和流行性价值观。[1]

面对这些特定的情境, 员工需要寻求信息、构建信息意义、判断信息价值并使用信息, 构建新的概念来解释这些情境并用以形成行为的意向。这种概念和意向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指向构成该情境的事件。它们的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会受到认知的影响。个体需要认知提供影响这些事件的关系和规律来解释事件。当多个个体的解释和意向趋于一致和稳定时, 就形成一种持续的态度和心境状态。

2.2 阶段Ⅱ:情感发展

情感是个体认知后的情绪反映。[11]它通常与附属到人、物或想法的附属物相一致。多个个体对一个知识或信息的普遍情感就是集体心态。[13]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了本研究描述的心态包括集体心境状态和态度两个方面。在心境状态史中, 集体心境状态是由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勃洛赫和费弗尔创立并发展。在当时, 历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劳动者集体心境状态, 用以判断他们的行为。态度包括三个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信念的一种价值陈述;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和感受部分;行为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2.3 阶段Ⅲ:意动的积极心态调适

意动是动机的努力要素, 并把认知、情感和行为联系起来。[11]这是个人的、故意的、计划的、深思熟虑的、目标导向或动机的激励成分和行为的前摄方面。它与意愿的概念很接近, 定义为意图的使用, 或可以选择做什么的自由。它有绝对的决定性, 如果个体成功进行自我指导或自我调节。意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动机的方法, 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区分开, 然后成为一个促进发展的导向, 使认知必然地转向成功地运用意动。意动也可说是意图, 是指主体有意地注意, 使运动连续发生变化, 英国心理学家斯托特认为“意动就是意识性动机, 即自觉内在失衡而有意努力恢复平衡的内在动力”。[14]因此, 有意图地恢复内在平衡, 就要进行心态调整。

意动的心态调整分为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两个方面。从主动的方法上来看, 主要关注的是员工的个人参与 (Engagement) 。从被动的方法上来看, 主要关注的是认知角色和个人情感的调整, 培训则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认知角色包括组织对其员工帮助、创新、顺服和成就四个成分;个人情感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组织对其员工的情感激发, 使员工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2.4 阶段Ⅳ:积极的组织行为

认知、情感和意动最后导致行为结果, 是个体对某事做出的行为意向。[11]Huitt认为意动影响着行为, 而这种行为又对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心态调整, 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促进目标的达成, 提高组织绩效。这种积极的影响在行为上有两种表现:一是基于角色的, 二是基于关系的。基于角色的表现指的是在各个不同职位的个人, 直接通过个体的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基于关系的表现指的是个体要通过团队的协作, 进而共同达到组织绩效。

个体在阶段Ⅰ中获取知识, 形成对指向事件的认知, 即意义构建;个体受不同的意义构建事件 (包括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 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形成当时的一种心态, 进入阶段Ⅱ, 此时的心态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阶段Ⅲ就是对个体进行积极心态的调试, 在这个阶段, 可以是个体主动调适, 也可以通过组织的被动调适;通过一系列的心态调整, 个体在阶段Ⅳ做出行为意向。该模型探究个体心态形成并影响其行为的系统过程, 使心态的转变具体化, 易于心态调整的实际操作。

3 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启示与意义

基于上述心态调整模型的构建, 进一步讨论认知、情感、意动和行为四个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心态调整机理, 使组织的管理者可以从不同层面更好地把握员工的心态调整, 以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例如, 认知层面的心态调整中岗位角色认同很关键, 除了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角色及所承担的责任外, 企业还需要从环境不确定性方面入手, 改善信息缺乏和信息的不连续性, 使员工热情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又如, 情感层面的心态调整中企业价值观很关键, 企业需要通过培训向员工传递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 引导员工将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观与企业联系起来, 达到员工和组织匹配, 使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认知意动的心态调整模型为组织中员工的心态调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该模型的调整机理, 帮助员工达到应有的工作状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与心态调整相关的方式有心态培训、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政治思想工作。

心态培训是典型的心态调整的方式, 其目的是使员工树立积极的心态。目前, 心态培训作为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方式,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接受。西方企业在心态培训方面提出一种“综合集成训练法”来帮助员工保持积极心态, 这个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心态替换训练、誓言激励训练、成就感训练、角色假设训练、愿景训练。[15]在使用的方法上有讲演法、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心态培训作为一种干预手段, 针对工作角色模糊、不确定性、及新入职者好高骛远等事件, 对员工进行工作角色的心态调整, 使员工得到充分的认知。例如, 员工面对企业的制度改革,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产生恐慌心理, 不确定性甚至会使员工抵制企业进行改革。此时组织的管理者就需要通过培训调整员工的心态, 帮助员工正确认知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使员工能够积极地配合企业改革,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EAP, 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 也已经成为一项很详尽的综合性服务被组织较多使用。“据统计, 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在日本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爱抚管理模式就是EAP部分内容的翻版之一, 一些企业设立了放松室、发泄室、茶室, 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 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 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不完全是针对心态调整, 但是其具有减轻员工心理压力、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作用。例如, 员工因工作压力产生焦虑情绪和消极态度等一系列心理症状, 组织管理者可以采用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为员工制定心态调整的培训课程, 设立发泄室类的场所, 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帮助员工的心态向积极转变。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 形成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支持的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表层是企业的形象, 即CIS系统, 深层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 (A.G.Athos) 总结了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经验, 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7s模型”, 包括战略 (strategy) 、结构 (structure) 、制度 (system) 、作风 (Style) 、技能 (Skills) 、人员 (Staff) 和共同价值观 (Shared Value) 。阿索斯认为, 必须把七个要素 (S) 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络, 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成功。这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心态调整过程, 对员工而言不仅有认同, 而且还要内化到行为中。

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情感承诺和流行性价值观有指向性。例如, 员工若受与企业价值观相悖的流行性价值观影响, 工作会产生从众心理, 行动比较消极被动, 不能发挥出个人的创造性, 并且会降低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下, 组织管理者就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 对员工进行情感激励, 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高度一致, 从而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 实现个人与组织高度匹配。

政治思想工作除了具有政治目的性以外, 在员工的心态调整方面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如树立共同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提倡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组织通过正确地解决思想问题,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政治思想工作也可对员工的缺失公平感和利益冲突进行有效调整。例如, 组织变革时员工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 员工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甚至因为组织不能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而产生缺失公平感的心理。此时, 组织管理者可以对员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弘扬企业文化, 调整员工失衡的心态, 使员工树立个人与组织的共同目标, 最终实现改革目标。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导致人们出现一些心理不协调的状况。客观存在影响人们的心态, 而心态又直接影响其行为。在实践中, 组织个体的心态与绩效密切相关, 个体的绩效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因此, 本文致力于探究心态影响绩效的一系列过程, 提出认知意动的心态调整模型, 组织的管理者可以从不同层面更好地把握员工的心态并对其进行心态调整, 使心态调整更容易应用到工作中, 以利于组织效益。在理论上,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认知—情感—意动—行为”过程理论, 并且建立了心态调整模型。以心态调整模型为核心解释了消极心态的形成及其对绩效产生影响的过程。

本文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认知—情感—意动—行为”这一过程理论的基础上, 主要关注的是组织成员的心态, 关于心态的其它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实证检验、如何将模型更加有效地应用, 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期待日后会有关于心态的实证研究, 并且能从更多理论视角来对心态进行研究, 在这个研究领域收获更多成果。

视角调整 篇2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刚刚迈入大学校门三个月的大一新生,我已真切的感受到大学同以往中学的环境和氛围大不相同。从刚开始的报到分宿舍到军训,我们开始过上真正的集体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在与同学、舍友的交往和社团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建立人际关系。但我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不懂总结经验方法,遇到问题也不去做过多考虑,没有明确的目标,面对一些诱惑往往没有驾驭能力。

2.大多感到迷茫,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有的或许有自己的目标,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对未来、对前途感到迷茫。

3.恒心不够,不能坚持,三分钟热情的现象也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

4.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如:逃课、作弊等现象。

5.缺乏自主和自律能力

6.部分学生急于在社会中锻炼,荒废了学业

7.对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了目标,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创新与通用职业能力学习收获

通过创新与通用职业能力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大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需要什么样的通用职业能力,现对所需要的通用职业能力做简单的归纳总结如下:

1.运用知识的能力。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

2.自我推销能力。,培养自己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向别人推销自己。

3.专业能力。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体现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4.沟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

5.应变能力。能灵活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6.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7.信息收集能力。

8.抗挫折能力。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能自我安慰和解脱,还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坚信情况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提高抗挫折能力,成为一名意志坚强的人。

学习生活的调整与改进

通过对创新与通用职业能力的学习,我对于学习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对学习生活做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以此来督促自己,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具体方案如下:

1.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有坚持的信念,学会主动学习。

4.抓住学校提供的机会,不断实践,探索。

5.适当加入一些学校组织,丰富课外生活,培养良好的心态,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多读书,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实现自我增值。

7.多去户外运动,多亲近自然,锻炼身体,舒缓身心。

8.多和朋友交流,多了解社会的发展,逐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

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通过对创新与通用职业能力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的先驱力量,也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的思想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视角调整 篇3

关键词:产业调整;产城融合;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

随着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以产业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园区功能结构亟待调整,主要表现在居住、交通、教育、商贸等设施建设不足,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产业发展速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地方产业发展,“产城融合”产业调整思路下的调整政策对于现今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 “产城融合”概念及内涵

蒋华东(2012)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例,提出产城融合为两个独立的对象体——城市业态(新区产业业态)和城市形态[1]。林华(2011)认为,产城融合就其实质而言,即为居住与就业的融合[2]。 “产城融合”的实现,将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互促,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与服务环境,两者共同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

“产城融合”在空间层级上,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的融合,即开发区内部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匹配发展。在开发区生产功能较为完备的基础上,注重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满足生产性服务的针对性配套需求,保障开发区内部职工生活便利性与独立性,实现与城市化功能的一致性,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多元化综合性城区的转变。二是开发区和城区的融合。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发区与周边城区之间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要在功能上紧密联系,实现良性互动,即开发区为周边区实现完备的生产功能,周边城区为开发区提供完善的生活性服务。

符合“产城融合”理念的区域可概括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产业体系作为核心驱动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相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

2 昆明经开区“产城融合”现状

2.1 基本现状

昆明经开区分为牛鸣片区、羊甫片区、信息产业基地片区、洛羊片区、大冲片区、普照海子片区、清水片区、黄土坡片区等八大片区(如图1),现已形成了以昆明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大冲机械装备产业园、羊甫昆明出口加工区、王家营物流片区、清水生物医药产业园及牛街庄鸣泉起步区等7个特色产业园区齐头并进的的“一核七园”空间布局,逐步实现了本地产业的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构建了集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多元特色产业体系。

但园区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能力弱,缺乏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产城融合”协作效应较低,社保体系、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城市规划等方面落后于产业发展。

2.1.1 牛鸣片区、羊甫片区

总体上,牛鸣片区、羊甫片区与昆明主城区接壤,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口密集,属于城市化建设较为完善,但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足的片区。

牛鸣片区为发展食品加工、食品批发、科技研发及配套居住为主的经开区起步区。目前片区以期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加强光电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通过完善商业服务,形成“复合型”城市区,融入巫家坝片区“城市副中心”整体格局。

羊甫片区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该片区以出口保税工业为主,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工业为核心产业。目前羊甫片区以期充分依托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形成具备科研、行政办公、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职能的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并通过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推动周边村镇改造。昆明出口加工区、新嘉源物流配送中心等现均位于羊甫片区。

在生活配套服务方面,牛鸣片区及羊甫区都较为齐全,基本达到城市化建设要求。

2.1.2 信息產业基地片区、洛羊片区、大冲片区、普照海子片区

信息产业基地片区为以发展电子科技、光电子信息能源、新材料产业为支撑的经开区核心区。现该片区包括产业类别较杂:茶业、制造加工厂、物流、信息科技类、机械加工、养殖场等亦在信息产业基地片区之内。该片区生活、生产性服务较为丰富,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洛羊片区为经开区商贸物流园区,主要以发展现代化物流中心为核心,目前主要依托片区优越的外向型交通区位条件,以期建设成为现代新昆明的“国际陆港”,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区。王家营商贸物流位于该片区,该片区以物流为主要产业,其他产业稀少,配套设施分布较为集中。

大冲片区为经开区优先发展数控机床、精密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工业片区,以期建设成以高新科技和先进加工制造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 该片区东部以山地居多,产业及生产、生活性服务集中于片区的西南部,产业种类较多,规模较小,竞争实力较弱。大冲片区城市配套类设施较为贫乏,城市化配套能力较弱。

普照海子片区为以高新技术、科技研发和商贸物流产业为主的昆明东部产业新区。该片区现有远大物流基地、云南省官渡工业园、昆明空港经济区等产业园区,生活配套较为分散,生活居住等功能基本能实现,但尚未达到城市化程度。

总体上,从片区产业类型及生活配套服务分析,以上四大片区均属产业带动能力较强,城市化功能建设不够完善的片区,且大部分片区(如信息产业基地片区、洛羊片区)产业特色较为鲜明。

2.1.3 清水片区、黄土坡片区

黄土坡片区为经开区生活服务区,而其北部的清水片区为生物医药园区和重要的生物产业发展基地。现该片区现为经开区重新规划再造的重点片区。该片区现有产业稀少、配套设施基本能满足居民保障,有少数学校、超市、农贸市场等,且较为分散,大部分区域配套不够完善。总体上,该片区属于产业结构模糊,城市化建设欠缺的片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如牛鸣片区、羊甫片区两大片区接近昆明主城区,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备齐全,整体产业发展较慢,作为原有基础产业的食品业涉及企业较多,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发展集约化程度不高,作为核心产业的光电子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竞争优势较弱。

城市功能配套不足。经开区大部分片区最初以发展经济为主,城市化程度较弱,缺乏完整的社会配套,导致职住分离、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该类片区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左右,部分片区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超过60%,甚至更多,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却远远达不到规范配套要求,社会福利等设施配备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另外,处于经开区东部的清水片区、黄土坡片区现亟待重新整合再造。产业带动能力及城市化程度均处在片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未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产业竞争优势尚未体现,且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贫乏,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能力无法适应加速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现实需求。

3 产业调整方向及建议

3.1 以城促产,以产带城

为保障开发区城市业态与城市形态和谐发展,应注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根据各片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产业发展条件将经开区各片区划分为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一体等发展模式,引导各片区经济发展主体由单一生活或生产型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元化发展,以创新产业发展途径,提升城市活力[3]。

第一,以城促产,推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片区进行产业转型。关闭转移不适应城市化发展建设的企业,为片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空间[2]。积极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鼓励符合城市发展的服务性企业入驻片区,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类生活性服务业功能的植入,健全城市化功能体系,推动服务性产业高速发展,輔助完善其他片区的服务配套功能。

第二,以产带城,推进以洛羊片区为主的城市化建设。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注重服务功能的导入,通过统筹建设配套服务的合理布局和完善,实现经开区各个园区由分散发展到产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之间良性互动,保障职工生活,提升整个经开区对各产业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积极推动产业创新。

第三,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实现效益增长最大化。基于片区土地面积限制,应严格执行入驻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标准,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同时,迁出单位用地产出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排污水平、环保不达标的企业。

3.2 产城一体,同步互促

对相关片区进行超前的产业调整规划,把园区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规划相结合,注重城市功能与产业配套的契合,使产业园区真正融入城市化建设。

第一,注入产城融合理念,抓好统筹布局工作。以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为目标,对清水片区等产业新型园区聚集地进行超前规划。在用地性质上,适当规划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为以后的城市化预留足够空间。在设施布局上,以工业园区现有布局为基础进行土地的二次开发,适当建设公共服务设施[4]。充分挖掘片区的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片区新项目的实施。

第二,加快植入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生活性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公共租赁房、集体宿舍等居住设施,就近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及公交线路,改善新城内外交通状况,强化区域交通联系。加快引进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维持合理的商品住宅价格水平,增强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优质企业入驻,围绕片区核心产业建设,集聚资源,集中政策,推动服务业发展,抢抓昆明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的发展机遇,实现片区产业多元化,吸入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

3.3 多边融合,资源共享

大胆借鉴“借笼养鸟”、“合笼养鸟”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强各片区与主城区、周边片区在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等领域的功能融合,推动各片区产业优势互补,完善片区生产性、生活性功能,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实现多边互动的发展局面。

积极寻求与昆明主城区相关产业的合作机会。着重引导牛鸣片区等片区的建设,利用片区优势产业基础带动主城区相关产业发展,开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主城区相关服务性产业进行交流、学习,推进开发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完善片区服务配套,着力推动片区城市化进程。

引导生产服务等相似的中小企业进行土地、资源、技术共享,提高不同片区的相关企业生产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整合临近片区配套服务资源,形成片区服务的功能互补,有效利用后发优势,推进片区生产性服务短期内逐步完善,促进片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东.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2(6):43-47.

[2]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夏骥.对上海郊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城市管理,2012:58-61.

[5]沈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示范——江阴市璜土镇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与启示[J].他山之石.2014(3):33-35.

[6]刘畅,李新阳等.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7):104-109.

作者简介:

赵婧雯,女,(1992年2月-),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专用性视角的高职教师专业调整 篇4

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带来未来更大的国民财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指出, 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的存量越大、质量越高, 其国内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 它除了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之外, 还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率。与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同, 微观层面的研究把人力资本进一步细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 分别考查二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贝克尔指出, 完全通用的培训能提高工人的边际生产率, 提高的程度在本企业和其它企业中是相同的;而专用性培训可以使本企业的生产率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 其投资水平和方向也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以及所在单位的竞争力。教师的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职业专用性, 其素质结构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很强的专业专用性。如果说普通学校提供的学历教育形成的主要是通用性人力资本, 那么职业技术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形成的主要是专用性人力资本。高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人力资本, 不能顺利地完成专业调整, 既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也无法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在人力资本错位这方面我国已有严重的教训。例如, 截至14世纪, 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已经达到爆发全面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条件。但是, 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源于中国, 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获得特定人力资本并专门从事科学事业的科学家, 大量的有才之士把他们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都用于积累参加科举考试所需要的特殊人力资本, 很少有人有兴趣去获取科学研究所需的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专用性对高职教师专业调整的影响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概念来源于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资产专用性指在不降低生产价值的条件下, 资产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使用的程度。具备专用性质的资产称为专用性资产, 主要包括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本和特定用途的资产。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是指人力资本在某种特定用途上的价值高于在其他用途上的价值这样一种特性。对于企业来说, 所谓专用性人力资本就是指员工的技能依赖于所在企业的产品特点、市场情况、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以及工作团队, 这些技能的专用性程度越大, 员工离开原企业后的价值损失越大。对于教师来说, 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同样表现为在组织内工作运用中的不可流动性, 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与组织分离使用的不可还原性。专用性人力资本对高职教师专业调整的影响源于专用性资产的投资风险。

专用性人力资本首先面临着客观风险或市场风险。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不可转移性,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某个专业的招生就会减少或停止, 某些学科就会被淘汰, 那么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自然也就贬值或报废了。相反, 通用性人力资本具有可转移性, 在面临市场风险的时候能够实行自救, 不至于导致人力资本的重大损失。市场需求变化以后, 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变成沉淀成本, 无法通过转移或流动来打捞, 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 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还面临着主观风险或投机风险。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指出, 人的经验、习惯和技术在失去了本业以后, 一般就会大部分不存在。贝克尔认为, 如果员工自己投资专用性培训, 他有可能遭受企业解雇带来的损失, 如果企业对员工专用性培训进行投资, 它将面临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这些看法是对投机风险的早期描述。专用性人力资本很容易被要挟或敲竹杠。所谓敲竹杠, 指交易中的一方为了榨取另一方专用性资本投资的准租金而实施的对另一方有损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会给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者造成损失, 使得本来在合作条件下有利的投资逐渐减少或消失。

交易中的要挟行为包括三种主要情形。首先, 如果所在机构是唯一的投资者, 即由单位完全承担对员工专用性技能培训的全部成本, 那么, 根据谁投资就应该由谁受益的原则, 员工因参加培训而提高的边际生产力收益就应当全部归单位所有。但是员工可能不太满意这种结果, 毕竟自己也投入了时间和精力, 他们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有所提高, 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分享职业培训的投资收益。员工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对所在机构进行要挟:或者是在职偷懒, 因为专用性操作技能的实际投入具有隐藏信息的特点, 并且对其绩效进行精确计量与考核也比较困难, 这样就可以增加员工的闲暇和效用, 减少雇主的投资收益份额。或者是干脆离职, 虽然这样做对员工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但是所在机构却会遭受更大损失, 它投资在员工身上的全部成本都会烟消云散。因此, 这些机构在预见到自己事后可能会被要挟的情况下, 都不会对员工进行任何有效的职业培训投资。

其次, 换作员工成为唯一的投资者, 由员工自己进行职业技术学习与培训的投资, 那么培训投资所增加的收益就应当全部归员工本人。但是, 此时所在单位可以设法分享员工投资收益, 假如员工不同意的话, 它可以以裁员或解雇来对方。一旦雇佣关系终止, 单位虽然没得到什么好处, 但是员工损失更大, 其原先进行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就将全部报废。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员工自己是不会产生学习专用性职业技能的兴趣的。

再次, 由雇佣双方共同承担员工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成本, 此时要挟现象会不会发生主要取决于双方如何分摊投资成本。假如双方分担得比较合理, 那么要挟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只要双方关系破裂, 各自都要承担相应的沉淀成本损失。但是如果双方的成本分摊不合理, 那么在专用性投资准租金的分割过程中, 支出偏少的一方仍然有可能要挟支出偏多的一方。在很大程度上讲, 正是由于双边机会主义的存在, 导致高职教师在专业调整时, 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更新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调整的相关对策

由于高校与企业组织性质不同, 所以不能机械套用企业的办法去激励教师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 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在现有条件与环境的约束下鼓励高职教师积极进行专业调整, 下列措施可重点考虑。第一, 转移部分决策权。为了保证员工通过干中学获取的专业知识与决策权力相互匹配, 学校可采用决策权转移的方法。学校可将一定的决策权下放到拥有各种专业知识的员工手里, 让员工参与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和质量, 还可以通过权力激励引导员工积极获取更多的对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稀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 学校和员工共同分担培训成本和共享投资收益。贝克尔主张企业与员工共同承担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 并共同分享收益, 高校也应当如此。从逻辑上讲, 教师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的方式实现的。在职培训包括在职学历培训、在职非学历培训, 干中学包括教中学、研中学、团队学习等形式。前者需要教师减少闲暇时间、承担培训期间工资降低的损失, 后者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任劳任怨, 这些都意味着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等的更多的付出。如果没有学校的明确承诺, 没有相应的经济与非经济补偿措施, 教师个人不会轻易作出这种极易被要挟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 采用通道权力激励。通道即使用资产、思想和人等关键资源的能力和权力。产权理论强调物质资产的所有权对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决定作用, 但是有些时候权力又不仅仅来源于物质资产, 况且拥有更多的物质资产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激励。通道是物质资产权力的另一种来源, 它比物质资产更能使代理人状态依赖于专用性投资。产权不仅在供给上比通道更加稀缺, 而且有时候还会对代理人的投资激励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向员工转移组织所有权份额的方式来激励其专用性投资, 就应当考虑给予其通道权力, 比如向员工转移更多的经营决策权, 赋予其战略决策参与机会, 给予其关键资源的支配权等。

第四, 建立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简单地说就是组织非常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愿望, 并且尽量满足他们;而员工也为组织的发展不断奉献, 因为他们确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研究发现, 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心理契约越高, 员工的组织承诺也会越高, 离职意向就会越低。同样, 组织如果能够重视不同员工心理契约的差异, 其人力资源政策会更加有效, 并且会进一步对其生产率等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契约对要挟问题的缓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它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式契约的不足;第二, 它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 减少双方在专用性投资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 它可以使员工对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 能使员工更愿意遵守原有的契约, 防止产生要挟行为。心理契约的形成包括雇佣前、雇佣时、早期社会化、后期经验四个阶段。组织在雇佣前, 要提供可信的、清晰的消息发布渠道, 并保证消息的一致性;雇佣时, 要提供真实的工作信息, 不仅包括积极因素, 还要包括消极因素;早期社会化阶段, 对新员工进行适当培训和引导, 使其尽快适应组织;后期经验阶段, 及时更新契约中彼此对等权利义务的内容及实现方式, 以满足员工需求。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及时进行人力资本更新;教师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再投资对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提高专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加大了高职教师专业调整的市场风险和投机风险, 影响了其投资积极性;审慎推进教师人力资本投资, 重点关注决策权下放、成本分摊、通道权力、心理契约等激励措施。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高职教师,专业调整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中译本)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美]贝克尔.人力资本 (中译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4]姚先国, 盛乐.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动态, 2002 (5) :15-18.

[5]周金江.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视角调整 篇5

为此,首要的是解决认识问题,即对传统的观察和认识视角做出调整,以期建立起符合当代金融实际的认识理念,来引领实现转型目标。我认为,应做出调整并加以明确的认识视角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关于金融体系的划分

传统视角是纵向条线式,按照金融服务和产品功能,将金融体系划分成银、证、保等不同条线。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在于:专业分工与市场定位明确,便于管理;但缺点是:每个条线的服务与产品及管理均流于单一形式,整合不够,效率偏低。同时,当代社会财富增长迅速,需要综合便利的金融服务;产品日益复杂多样,也需要广阔的市场空间来实施有效配置和管理。这些都使得上述纵向条线划分的局限性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视角,从整体看,以横向分层的视角来通盘观察,以便形成更为合理的认识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简要地说,可以把金融体系分成三层:

第一层是服务层,指面向社会与经济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所有金融机构,最好是混业经营,从而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层是支持层,指金融基础设施提供者和其他中介机构,包括金融产品的登记、交易、结算、评级、信用增进、信息及会计及法律事务支持等,保证金融市场运行安全、有效及公允性和透明度。

第三层是保障层,指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等,以国家力量为金融稳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保障。

上述横向分层的理念并非全新视角,现代金融机构内部业务运行即以前、中、后台横向分设,实践证明是合理有效的。

采取横向分层的视角,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是有利于同类功能整合,资源利用合理,效能发挥充分。其次是有利于降低金融运行的摩擦系数和减少低端不良竞争。再次是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规范建设和健康运行,破除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参与者和产品间的分割屏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市场安全性、效率与开放程度。这样,金融运行的环境与条件可得到大幅改善,对金融服务与产品的管理能力可明显提高。

关于流动资产的范围

在传统观念和做法上,标准化金融产品可以流动,而诸多种类的非标准化产品是不流动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符合当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具体从微观上看,金融资产管理的努力方向是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在较高水平上的均衡。而流动性是关键,没有流动性就无法动态配置资源,风险难以分散。高水平的交易能力是博取收益的重要手段,比单纯持有要主动和可靠。

因此,需要明确所有金融资源都要有流动性的理念,并从配套基础工作扎实做起,稳步实施。

关于定价机制的探讨

金融产品流动的核心问题是定价,这是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完善条件与环境的角度,应该考虑建立合理有效的定价机制。

机制的影响作用是更加全面、深刻和久远的。金融危机后,大家反思认识到美国次贷等有毒资产价格被长期高估,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一个直接原因是定价机制存在缺陷。这里面有着深刻的根源。当代金融日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委托人(金融机构的股东与客户)和代理人(金融机构经理层)之间,并构成重大的道德风险隐患。这集中体现在资产的定价与估值上。资产估值专业性很强,致使委托人难以对合理性做出明确判断。会计所或评级机构给出的公开意见一般是阶段性的,也难以做到足够精准。代理人天然掌管这一权力,且收益与当期业绩联系紧密,客观上有隐瞒风险或损失和放大业绩的动机与条件。在不发生无法承受的压力时,一般可在持续经营中得到化解,若相反,比如出现流动性中断,风险一旦暴露,委托人就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克服或者说最大限度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引入第三方估值机制。在这个机制中,第三方估值机构不受利益左右,只对估值质量负责,并随时处于各相关方从不同的利益诉求角度的监督之下。对于委托人来说,得到了与代理人对话或质询的依据,心中有了底,同时便利了外部监管。对于代理人来说,其受托管理资产的公允性和透明度有了很大改善,更易得到委托人的信任,以获得更多资本金和客户,而且可提高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理性化。对于会计、审计及评级制度是一个深化和细化,信息可以互补互用、相互印证,从而在保护投资人及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结语

转变观察和认识视角是从传统金融向当代金融转型的起点,这里提出的三个角度并不全面,也不够深入,但希望能有所启发和引起关注。债市发展一路过来遇到种种难题和障碍,也在不断就事论事地加以克服,但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现在应是以治本为目标开始做些深层分析的时候了。只有认清根源病因,才可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加以纠正,避免在一块石头上被反复绊倒。建立适应当代金融实际需要的体制机制框架应是金融改革的方向,这将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其中配套的环境与条件建设应作为重中之重1。

注:1.本文根据作者在“2015中国债券发展论坛”上的讲演整理。

责任编辑:宗军

视角调整 篇6

由于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谨慎原则基础上的, 因此会计利润与EVA之间的差距, 来源于传统经营模式中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统一所造成会计行业极端保守的倾向 (采用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 。在正确计算经营利润和必要的资金回报率方面, 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不足。从会计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看, 这些不足源于会计报表及会计准则所处的角度, 即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债权人关心的利益与所有者和管理者有很大的不同, 债权人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借款人破产, 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财产以补偿贷款损失, 因而会计报表是按照“为企业料理后事”来描述公司状况的。但是从EVA存在和产生原因看, 其所处的角度是管理者和所有者, 为了最大化所有者权益同时正确衡量经营管理者为企业作出的贡献。由于角度和思维方式不一样, 其要求就有所不同, 依据传统会计准则的内容和条件来计算EVA就会产生误差和矛盾, 因此必须对会计准则中不适应EVA的内容进行调整和纠正。

SternStewart公司提到的可能对税后净营业利润 (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 调整的项目多达160余项。该公司确定EVA调整项目的调整原则是:一方面考虑EVA作为外部评价指标时应该做的调整, 另一方面考虑EVA在应用于企业内部, 统一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时应该做的调整。考虑的调整原则主要有:易理解性、可获得性、重要性、可影响性、现金收支等原则。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备性、会计调整的可操作性等因素, 如果单纯从外部评价指标来看, 即将EVA单纯应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选择调整项目时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可获得性原则:会计项目的调整必须结合国内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需要调整的会计项目的数据应该是可以从公开的财务报表中获得的, 而不是主观估算的;

(2) 相关性原则:通过调整应该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 使得EVA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 重要性原则:调整的会计项目涉及金额应该较大, 或者如果不调整就会严重扭曲公司的真实情况;

(4) 效益性原则:如果调整项目过多, 不但增加了工作负担, 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耗费, 调整时必须考虑操作简单性与结果准确性之间的平衡。

2 价值评估视角下EVA需要调整的会计事项

下列六项会计事项, 符合前述四项调整原则, 应该进行调整:

2.1 商誉

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每个国家有所不同。基本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商誉资本化, 并在预计的受益年限内摊销;另一种做法是将商誉作为当期费用冲减利润。从EVA的角度看, 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对企业净营业利润的一种扭曲。根据EVA原理, 不应对商誉进行摊销或费用化处理。如已经对商誉进行摊销或费用化, 在调整时就将以往的累计摊销或费用化金额加回到投入资本中, 同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这样税后净营业利润就不会受商誉摊销或费用化的影响, 鼓励管理层进行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购并活动。

笔者认为, 这种调整是合理的, 因为:第一, 商誉之所以产生, 主要是与被购并公司的地理位置、信誉、经验、生产效益和诀窍、市场地位等有关, 这些都可看做近似永久性资产, 不宜分期摊销或费用化;第二, 商誉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或直接费用化会抵减当期利润, 影响管理者的短期业绩, 但实际上管理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 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会计处理的问题而造成的。因此, 对商誉进行调整是必要的。商誉及其摊销的相关数据信息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获得。

就我国而言, 2007年以前的旧准则规定商誉等无形资产应按直线进行摊销;新准则取消了直线摊销法, 改用公允价值法 (在新准则中, 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 单列) , 对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在EVA会计调整时, 虽然不论是摊销还是计提减值, 最后结果都一样, 即商誉要以它的原始价值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 但是, 在会计调整的过程中还是要对商誉到底是摊销还是计提减值进行区分。

2.2 研发费用

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而此类费用对公司未来和长期发展具有持续的、重要的影响, 发挥效应的期限并非只是费用发生的会计期间, 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不尽合理。因此, 计算EVA时所做的调整就是将研发费用资本化, 并按一定受益期限摊销。即将已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加回到税后净经营利润中去, 并将资本化研发费用本期摊销额从税后净经营利润中扣除, 同时将没有摊销的研发费用计入资本投入总额。将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实际上是否认了研发费用对企业未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仅仅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 这容易打击管理层对此类费用投入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和管理人员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尤为明显, 这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EVA计算时的调整可以使上述缺陷得到改观。因此, EVA对研发费用的调整是可取的。

就我国而言, 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 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 但进入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 就可以资本化。按EVA会计调整要求, 应对所有研发费用资本化, 并在一定期间摊销。新准则背景下只需对研究费用以及未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即可。但难题是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并没有法定义务披露此类费用, 它的相关数据资料较难获取。有一条途径是已有H股的上市公司, 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报告中有研究费用的披露内容。

2.3 各种会计准备

会计准则出于谨慎性的原则, 要求企业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各种会计准备, 准备金的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 余额的变化计入当期损益。虽然提取各种准备金可以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但对于公司的管理层而言, 这些准备金并不真是公司当期资产的减少, 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真是当期的费用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投入资本总额, 另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当期利润, 不利于反映公司的真实赢利能力;同时, 公司管理层还有可能利用准备金的会计处理平滑甚至操纵账面利润。因此, 对各种准备金进行调整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的资本和这些资本所创造的营业利润, 因而是合理的。在调整时, 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 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就我国而言, 旧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计提准备后, 如价值回升, 可以转回准备。新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已计提的准备不允许转回。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利用准备转回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发生。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准备都可以转回。因此, 在我国计算EVA而调整税后净营业利润时, 原来是把当期提取的准备加回税前营业利润, 或从税前营业利润中扣除当期转回的准备;现在, 对于非流动资产只需考虑当期提取的准备即可, 不需考虑转回的准备金。同理, 在调整资本总额时, 也只需考虑当期提取的准备金。

2.4 非常项目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等最终将进入企业的净利润, 成为经营成果的反映。而EVA计算的是公司营业利润, 主要衡量的是公司资本的运营效率。因此, 在计算EVA时剔除非常项目的影响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 将所有营业外的收支、与营业无关的收支及非经常性发生的收支剔除在EVA的核算之外, 能够保证最终核算结果真正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 从而剔除非营业活动对管理层业绩评判的影响。此外, 通过该项调整, 可以降低管理层通过非常手段如出售资产等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因此, 该项调整是合理的。

2.5 在建工程

现行会计准则将在建工程列入准固定资产范畴, 而在计算EVA时将其从资本投入中剔除。在建工程虽然有资金占用, 但是工程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它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 如将在建工程计入资本投入总额, 会低估实际的经营绩效。调整能更准确地反映管理层利用现有资产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 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所以该项调整是合理的。

2.6 递延税项

当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 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而影响的所得税金额要作为递延税项处理。计算EVA时对递延税项的调整是将递延税项的贷方余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 如果是借方余额则从资本总额中扣除。同时, 当期递延税项的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中。一般来说, 递延税项的最大来源是固定资产折旧。如许多公司在计算会计利润时采用直线法, 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则采用加速折旧法, 从而导致折旧费用的确认出现暂时性差异。正常情况下, 其结果是应纳税所得小于会计利润, 形成递延税项负债, 公司的纳税义务向后推延, 这对公司是明显有利的。而且, 只要公司持续发展并且保持其设备的不断更新, 递延税项实际上会一直保持一个余额, 因此它相当于是一项企业永久性占用的资本。不调整递延税项会低估公司实际占用的资本, 高估资本的经营绩效。综上分析, 这种调整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的全部资本, 因而是合理的。

3 价值评估视角下EVA不需要调整的会计事项

以下四项会计事项, 由于对其调整不符合前述讨论的“可获得性”或“效益性”原则, 在计算国内公司EVA时, 不需要调整。

3.1 市场开拓费用

在现实中很多公司为建立新品牌、占领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新客户而支出大量的市场开拓费用。会计准则一般把这些支出全部从当期收入中减去。这样, 一些有潜力的公司即使在以后年度会有很好的回报, 但当期的利润会下降, 从而影响了股价。这样处理会使管理层为了眼前更好看的利润表而放弃有益的营销支出。EVA原理认为不应将此类支出一次性在发生时扣除, 应分期摊销。

就我国而言, 确定EVA时对营业利润做这一调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市场开拓费用很难从公开的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得。第二, 此类费用如果每年都发生, 且金额保持相对稳定, 则将其从报表中整理并进行资本化不经济。综上分析, EVA对市场开拓费用的调整不符合“可获得性”和“效益性”原则。在计算国内上市公司EVA时, 对该项目可不做调整。

3.2 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往往不会直接反映在会计报表上, 一般将经营租赁的租金作为当期费用。EVA原理认为应对经营租赁进行资本化处理, 将经营租赁的现值看做一项资产, 同时将未来应支付的租金作为一项负债。因此在计算税后净经营利润时, 应将租金加回到利润中去。如果计算EVA时不将经营租赁包含在投入资本中, 企业管理层将倾向于租赁资产而不购置新资产, 以降低投入资本, 增加EVA。但是单纯将EVA作为外部评价指标考虑, 投资者从外部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 调整前后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不大。此外, 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并不包括经营租赁的内容, 难以获得相关数据。综上分析, EVA对经营租赁的调整不符合“可获得性”和“效益性”原则。计算国内上市公司EVA时, 对该会计项目不做调整更为合适。

3.3 后进先出法下的存货储备

在计算存货发出成本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 其主要做法是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 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 依次类推, 以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一般的, 后进先出法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低于市场价值, 使得存货被占用的价值低估, 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计算EVA时, 为了能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发出存货及结存存货的价值, 必须要对后进先出法进行调整, 使期末存货价值接近市值。EVA原理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列一项“后进先出储备”, 其数额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和现行成本的差额。以此为基础做两项调整:将储备金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 同时将后进先出准备的增减数计入税后营业净利润中去。虽然这样调整的存货反映的是真实的经济事实, 但是其应用前提是对企业内部的账务处理非常了解, 因此这一调整仍然是从在企业内推行EVA管理体系的角度考虑的。从国内上市公司目前公布的会计信息来看, 不符合“可获得性”原则, 这一调整并不可行。

就我国而言, 旧存货准则规定发出存货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取消了先进先出法。这一方面是为了使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相一致, 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现在, 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上述会计调整也就不再需要了。

3.4 折旧与摊销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 一般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进行摊销。尽管实际折旧与直线折旧不完全一致, 但其间的偏差不足以误导决策。然而, 对于拥有大量长期设备的公司来说, 大多数长期设备在最初的几年里贬值很少, 随着技术老化和物理损耗在最后的几年里价值急剧下跌。如果对于这样的公司, 仍采用直线法来计算它的EVA, 将低估早期的内部报酬率, 高估后期的资产价值。SternStewart公司建议采用偿债基金法提列折旧, 每年定额提一笔基金, 最初几年的金额较小, 最后几年则快速上升, 期望能在资产使用届满时有足够资金以重置资产。就效果上言, 也较接近经济现实。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加快更新设备, 但缺点是调整过程比较复杂。其对于专业的会计人员来说也较难, 更不用说外部的分析研判人员。根据“效益性原则”, 该项目不做调整更为合适。

通过对上述两大类主要会计调整项目的讨论分析, 可以得出:在我国现阶段, EVA在作为分析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内在价值时, 会计调整项目主要集中在六个项目上, 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会计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宗军, 杨琳.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 :197-201.

[2]张爱云.EVA与价值基础管理[J].价值工程, 2005 (11) :57-59.

视角调整 篇7

关键词:消费异化,奢侈品税,高级消费行为,理性消费

国内对消费税征税范围相关内容的研究比较多, 但基于消费异化视角, 分析消费者心理, 就如何帮助消费者建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通过改革现行消费税征税范围和税率结构, 使消费税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以减少消费异化现象, 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鉴于此, 本文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分析, 探讨消费税征税范围如何调整, 相应税率如何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并为构建“以增值税为主, 逐步取消营业税, 消费税为辅”的流转税体系提供一些建议。

一、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的必要性

2011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称, 中国内地2010年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总额已达到107亿美元, 占全球奢侈品消费份额的四分之一。并预测2012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度将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相比国外,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现状有显著不同: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而发达国家购买奢侈品的则主要是40岁至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层, 透支消费现象严重。

奢侈品在中低收入人群中的畅销, 反映出社会中奢侈品消费心理的异化, 这种现象不容忽视。以高尔夫球球场建设为例, 自2004年开始, 我国政府多次下达针对高尔夫球球场建设的禁令, 但是七年过去了, 各地仍建设有四百余家高尔夫球球场。高尔夫球球场是高档消费场所, 其大量建设并不能简单认为是我国国民消费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高尔夫球球场已沦为权力腐败、奢侈浪费等社会不良之风“汇聚”的场所, 对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消费异化折射出人们消费行为不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质量不高的社会现象,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人为浪费, 应尽早采取措施来控制消费异化这种不良消费心理,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适度的高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 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完全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非理性地过度消费, 形成消费异化倾向, 长远来看, 这将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 很有必要利用税收手段对奢侈品消费尤其是消费异化行为进行引导。

二、如何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调整不仅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 而且要考虑当前异化消费的弊端。政府倡导构建节约和谐社会, 消费税的改革也要体现绿色消费观念。从税收调控的角度看, 可以通过消费税税目的取消、合并, 重新开征新税目等方式, 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抑制消费异化, 构建和谐税收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1. 取消汽车轮胎、酒精和摩托车税目。

现行消费税税目中某些消费品已经失去了征收消费税的意义, 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消费税实施细则规定, 用汽车轮胎作为原料生产小汽车已缴纳的消费税税款也不能扣除, 可见, 汽车轮胎消费税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并且汽车轮胎消费税税率较低, 仅为3%, 对国内消费税收入的贡献度非常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建议取消征收汽车轮胎消费税。同样, 酒精也属于生产原料, 对其征收消费税不仅会影响该生产行业的发展, 而且会对其下游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取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轿车在大中城市发展很快, 成了许多居民的私家车, 加之电动自行车的普及, 我国大中型城市基本上都出台了“限摩令”, 目前80%的摩托车被销往农村地区, 成为农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 取消摩托车消费税将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此外, 近年来摩托车生产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摩托车消费税的取消将有利于这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新增奢侈品税目。

目前我国消费税中化妆品税目的设计不太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化妆品税目征税对象包括了各类美容、修饰类化妆品、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和成套化妆品, 这些产品如果不是国际知名大品牌, 成本和价格相对比较低, 从税收收入的角度来看没必要征税;而且, 这些产品几乎都是现代社会职场女性的生活必需品, 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国际惯例来看也没有征税的必要。

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属于奢侈品, 应该对其征收消费税, 因此, 建议取消现行消费税税目中的化妆品税目, 增设奢侈品税目, 仅对高档护肤类化妆品的消费征税。同理, 由于现行税目中的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游艇等税目也属于高级消费范畴, 故可以考虑在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时全部取消, 将其一同并入奢侈品税目分别作子目设置。除此之外, 还可以考虑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其他一些奢侈品开征消费税, 比如私人飞机、高档服饰、名贵裘皮制品、高档电子产品、数码类产品等。

奢侈品的界定具有时效性。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是奢侈品,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就不再是奢侈品, 所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调整应该是一种常态, 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的奢侈品的出现, 消费税征税范围应有所变化。因此可在奢侈品税目下设置一个其他奢侈品子目, 具体项目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当社会上出现新的高档消费品时, 可以及时灵活地通过税收加以调节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 避免出现整个社会消费的过度异化现象。

3. 增设一次性消费品税目。

实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这两个税目是2006年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时新增的税目, 主要是考虑到对这两类消费品的消费会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消耗, 浪费大量木材, 不利于生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但生活中一次性不可再生的消费品不仅仅限于这两种产品, 还有一次性塑料包装物、竹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 (包括纸质和塑料) 、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等产品, 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电池、含磷洗衣粉等等, 也需要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减少资源消耗, 进而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因此也应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征收消费税, 可增设一次性消费品税目, 将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竹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 (包括纸质和塑料) 、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一次性电池等均作为子目来设置。

4. 增设高级消费行为税目。

现行消费税税目中只有对商品征收消费税, 而对高级消费却没有设置相应税目征税, 如高尔夫球运动、赛马、狩猎、射击、出境旅游、整形美容等, 这些项目消费的额度一般较大, 可以考虑在消费者进行高级消费时, 对消费者征收消费税。具体的做法是, 在消费者结账付款时, 通过国税局 (或者地税局) 纳税的身份信息系统, 由税控收款直接扣除消费者的应纳税款, 减少税款征收的中间环节, 控制税收流失。这不仅能让消费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 而且能降低消费税的征税成本, 提高征管效率。对高级消费征税, 填补了我国消费税对特殊消费征税的空白, 完善了我国消费税税收制度。

5. 增设豪宅税税目。

在2006年4月份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方案出台之前, 社会各界关于高档住宅征收消费税的呼声很高。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未正式增设豪宅税。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将没有对高级住宅征收消费税的理由归为三点:一是不在消费税征税范围之列;二是征管上存在难度;三是考虑对相关产业和消费需求的影响, 要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 目前不宜征收。对于第一点原因, 笔者认为直接将高档住宅消费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之列即可。第二点原因更显牵强, 任何一个税收的开征都有一定的难度, 豪宅数量毕竟不多, 只要切实将豪宅登记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 进行有效征管应该不会非常困难。第三点原因也是非常的笼统。从目前我国高级住宅的市场供求状况来看, 总体上供过于求, 故第三点原因其实是不存在的。笔者认为, 豪宅税没有开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利益均衡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所谓“仇富”的社会心理被扩大化。改革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 只要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 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那么这项改革就是可行的。因此, 笔者建议调整消费税税目时应将豪宅税或者高级住宅税列进去。

三、调整征税范围的其他建议

1. 消费税税率适合多级次累进税率。

消费税在我国是特别消费税, 消费税的税率直接体现了消费者承担的税负, 因此消费税的税率可以设定较高档次, 并且尽量采用累进税率制度。消费的商品价值越高, 说明消费者承担税负的能力越强, 根据税收量能原则也应如此。尤其是从消费异化的角度看, 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本身不够理性, 提高税率对异化消费的不理智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税收职能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从简化税制的角度看, 建议取消现行消费税税率中的定额税率。

2. 计税方法上考虑实行价税分离。

目前我国消费税是价内税, 有14个税目, 除金银首饰1995年起改为零售环节征税外, 其他均在生产销售和委托加工环节征税。价内税的优点是, 计算方便, 便于征管。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价内税形式的消费税不利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增强和纳税遵从度的提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消费税重点税源应税消费品如烟酒、小汽车等由于其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价差比较大, 消费税税收流失严重, 削弱了消费税调节高收入行业的力度。因此, 可以增值税扩围改革为契机, 在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的同时, 大力推行价外消费税, 同时将消费税征税环节由生产销售环节逐步转变为零售消费环节。这既可以趁机进行税法知识宣传, 又可以使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税收占所消费的商品价值的比例大小, 降低人们追逐奢侈品的欲望, 抑制异化消费, 促进合理消费, 让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和更有效地得到利用,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促进社会进步。

消费税对抑制消费异化的有效性到底如何, 还需要通过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后达到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对一些商品有选择地开征消费税,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高收入人群的高档消费行为, 而不能将消费异化行为彻底消灭或杜绝。

针对个别畸形的消费异化行为, 单靠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是不能消除的, 还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金念.论消费税征税范围——对消费税“扩围”的分析和建议.现代商贸工业, 2011;11

[2].于文淑.消费异化现象探析.学理论, 2011;29

视角调整 篇8

1.1 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优化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产业结构从不均衡向均衡不断改善, 最终达到优化的变化过程。高新技术产业正是满足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要求, 符合其发展方向。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考虑到环保产业的发展, 既满足了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也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对于新疆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来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正好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的宗旨和目标相一致。

1.2 促进产业成长的迫切需要

创新活动是当代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也是整个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对于新疆来说, 科技创新无论是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还是正在成长中的新兴产业而言, 都将大力推进产业的快速成长, 促进其在高新技术方面发生飞跃性的变革, 使企业产品朝着技术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 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 完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飞跃。同时, 由于新疆技术水平的限制, 很多传统的产业仍然停留在高污染、高耗费、低产出的阶段, 再加上本身对科技创新的忽视, 传统产业的成长滞留不前, 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 通过科技创新对于其成长意义重大。

1.3 改造传统产业的有利途径

新疆作为一个技术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传统产业在新疆的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传统产业设备的落后、生产过程的高能耗、低效益对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被锁定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而谈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就必须要解决传统产业的改造问题, 这不仅是解决新疆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也是整个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由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与矛盾, 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直接影响新疆未来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

2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2.1 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上讲, 新疆的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资金投入, 规模较小, 其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水平, 产品的附加值低, 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 没有优秀的技术开发人员储备, 在人才的引进方面面临困境, 使得高新技术的开发人员十分短缺, 现有的人员也不稳定, 人才流失严重。同时,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覆盖面窄, 不能带动传统产业与其共同发展, 其带动影响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近年来政府增加了对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 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2.2 新疆传统产业现状

新疆的传统产业在新疆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其仍然是工业的主体。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 其处于明显的弱势竞争地位。长期以来, 新疆的传统产业已经适应了通过扩大再生产而使企业得以发展, 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 多数传统产业的高端技术产品依赖于进口, 制约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使其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能消耗大、人员素质低的现状长期存在于新疆传统产业中。

3 优化新疆产业结构的对策

3.1 促进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1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 维持安全的生态环境成为首要问题,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新疆产业结构成为关键。利用新疆的区位优势, 通过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 对建材、冶炼等行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 有效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 增加产品产量, 降低能耗、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 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改造传统的生产模式, 加大高科技投入量, 通过产品产量、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实现优势竞争力, 增强产业的综合实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始终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3.1.2 注重创新技术的选择

新疆这种资源型地区, 有着丰富的资源储备, 要重点加强对传统能源工业、制造业、原材料产业的技术改造, 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资源, 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污染, 同时兼顾对新兴产业的技术扶植, 结合新疆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 有较容易操作的技术逐步深入到更深的技术创新领域, 从各个方面带动产业的发展。这种由小极大创新技术的应用, 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1.3 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活力, 企业在此过程中应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积极寻找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对于新疆来说, 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 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 因此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政策, 采用联合、参股、入股的形式, 引导企业、部门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 同时企业要高瞻远瞩, 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生态效益, 以及对生产水平的提高的长远影响, 积极配合政府的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3.1.4 加强多部门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从创新思想、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阶段都需要以保障生态安全的统一为指导, 这就需要多部门专业知识的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与研发与营销部门、部门领导人密切相关, 通过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成长, 研发部门可以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部门提供的信息, 把生态安全作为产业成长的前提, 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向主导产业转换的时间。要充分发挥学者的作用, 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2 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的对策

3.2.1 加速传统产业战略性重组和衰退产业的退出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加速传统产业战略性重组和衰退产业的退出。传统产业企业应遵循生态发展的要求, 审时度势, 加大战略性调整和重组:首先, 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 要构建规模结构优势来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 传统产业要尽可能的向高新技术企业靠近, 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通过战略重组使一些高能耗的产业退出, 也将有利于传统企业朝着生态企业的方向发展, 最终推进新疆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3.2.2 以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能否最大化的利用资源, 减少能耗, 保障生态安全, 对于传统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 通过产品品种的增加, 质量的提高, 能耗的降低, 最终达到防治污染, 提高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的目的。

3.2.3 广泛吸纳中亚国家的国际资源优势

最为新疆的企业, 其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 与周边多国接壤, 为新疆企业的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通过与他国的合作交流,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广泛吸纳他国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 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改良, 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技术, 促进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优势, 使传统产业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3.2.4 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的良好对接

对于当前的新疆而言, 必须重视通过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 淘汰环境污染严重、工艺落后、不利于生态安全的设备, 通过深加工与传统产业加工链的延伸对传统产业的产品提升, 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由于传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共生的关系, 其产业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以投入产出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带动高技术产业需求从而拉动高技术产业成长。因此不能仅仅认为传统产业是衰退产业, 应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的重要性, 早日实现新疆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的对接, 最终是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李莉.资源约束下唐山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 2011, 5.

[2]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

视角调整 篇9

近年来, 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效卓然, 在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 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原有的区域产业结构已经不再适用, 如何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使之更好地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期望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活动提供可行的参考。

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现象。具体来说,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且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断向城镇聚集, 从而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也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 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 激发全国各地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市场的供给与需求通常是不均衡的, 这种现象使得产业结构安排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偏差的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等因素不断变化的。由此可见, 无论如何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也往往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内的市场需求,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积极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缩小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 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的是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或就业比重进行调整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 第一阶段是第一产业占据国民经济最大比重的时期, 农业产值与就业远远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二阶段是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工业产值和就业逐渐赶超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也逐渐上升;其次,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第三产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次之, 第一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缩小。目前, 我国基本处于上述过程的第二阶段, 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第三产业逐渐起步且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2 城镇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在城镇化建设中, 产业的空间集聚与高度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到三大产业来说, 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二、第三产业则是拉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动力。而要实现科学且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 就要充分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使区域内三大产业结构科学化, 三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城镇化背景下, 科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 第一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业和农业人口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力;而城镇化建设又反作用于农业生产, 使之更科学、更高效, 使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更理想。

其次, 第二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工业的发展拉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反过来,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集聚效应又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 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和条件, 使更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生活;而城市人口的增多, 又反过来促进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更为多元化, 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与服务业相关的劳动力培训相关的科学、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也不断繁荣起来, 市场上各种职业培训、人才中介公司、劳务市场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上述产业结构, 能够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安居乐业”, 同时大大改善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而要实现上述产业结构, 就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兼顾三大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 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健康化。总的来说, 城镇化建设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更理想的就业岗位, 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另一方面, 三大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保证了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工作者均能享有稳定的工作环境、理想的生活条件和较可观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 城镇化建设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使两者协调发展, 是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必然选择。

3 城镇化视角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基于以上理解, 笔者认为城镇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采取以下策略。

3.1 调整第一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不但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更能够显著提升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 改善其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对此, 一方面要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势, 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 视条件推进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不断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转而采用更科学、更具效率的新技术、新模式, 以改善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

除此之外, 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着重要的原料、食物、劳动力、市场乃至资金和土地。因此, 在城镇化建设中, 应充分重视农业发展, 协调好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 使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会为眼前利益而制约和阻碍农业的发展。

3.2 强化第二产业发展

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许多地区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显著, 这使得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后劲不足, 对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较为不利。

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关系, 解决现实问题缩短区域差距的有效路径就是搞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积累, 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经济优势, 提高工业的专业化系数和产业关联度, 巩固产业内垂直分工, 形成工业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 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充分结合区域地理条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及人口条件等因素而定, 例如少数民族聚集地、西北地区城镇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通常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 通常不适合发展密集型重工业。西北地区由于长期放牧、乱砍乱伐的过度开发行为, 目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不适合发展传统重工业, 应积极构建合理地采取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

3.3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且第三产业市场环境混乱, 企业行为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 城镇化建设恰恰利于空心产业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 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均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契机。

对此, 应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要丰富第三产业类型, 实现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全面布局, 结合区域内旅游、休闲、娱乐资源情况和当地、周边居民的消费喜好、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 就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各类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全面而细致的规划;其次, 要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 构建服务型政府, 对第三产业相关行政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改革, 包括明确审批条件、简化审批流程, 丰富服务途径, 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等, 以激发潜在创业者对第三产业的从业积极性;最后, 要全面维护第三产业行业秩序, 尤其是针对目前市场较为混乱、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旅游、美容保健等行业进行全面治理和整顿, 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规范第三产业竞争行为, 维护第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4 深化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的融资体制是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基础, 目前, 我国各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均采取“两基一支”的金融模式, 这是一种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交叉的金融模式,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的协调模式, 以不断完善区域融资体制。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各有优势, 首先, 财政资金收支具有无偿性, 但财政资金通常数量少而投放门槛高;开发性金融资金具有有偿性, 但由于这种融资模式采用政府主导机制而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因此, 构建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的协调机制, 是充分发挥两者优势, 促进区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这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在资金投放上, 应结合区域经济条件来选择金融模式, 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应采用财政资金为主, 开发性金融为辅的模式;而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如东南部沿海地区等, 应采用开发性金融为主, 财政资金为辅的金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结合区域经济条件、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调整策略科学引导和配置资金, 同时促进开发性金融与财政金融的合理融合和健康互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 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 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认识城镇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涵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通过改善三大产业发展模式和完善融资体制等措施, 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 应结合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产业现状、资源优势等, 合理确定产业结构, 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布局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视角调整 篇10

一、内蒙古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

内蒙古能源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结构不合理。2008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为94.5%,其他能源比重不足6%;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为90.50%,石油、天然气等不足10%,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

(二)能源科技落后,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内蒙古在能源资源占有量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内蒙古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于全国32%的平均水平,如考虑开采运输和加工,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不足10%,大量的能源在各个环节浪费了。技术落后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单位产出的高能耗。

(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减排治污、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内蒙古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以煤为主的低质能源结构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加之科学技术的落后,内蒙古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严重,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大,居民呼吸道和皮肤等疾病发病率增加,煤炭燃烧排放的SO2和NOx加剧了全国酸雨污染面积的扩大。

(四)新能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仅仅局限于解决农牧区居民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的困难,没有形成产业化。新能源的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发电机、蓄电池等主要部件依赖于进口,加之新能源装置的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内蒙古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者说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低碳经济发展体现在以下四个产业路线上:一是环保产业,二是节能产业,三是减排,四是清洁能源。

从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路线看,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应该是:

(一)通过利用清洁煤技术,发展生态煤炭工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提高对煤炭的利用效率,利用清洁煤技术(包括煤炭洗选、煤炭气化、煤炭直接或间接液化等),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制定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的长远战略,落实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管理制度,统一规划、科学开发,限量开采、合理利用。强力推行烟气脱硫等环保技术和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尽快建立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制定煤炭清洁生产标准,加大矿井废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塌陷地等资源的利用力度,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二)提高天然气开发利用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跨越

天然气在内蒙古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要把天然气开发利用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中之重,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跨越。要逐步增加天然气的年产量,使之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快速增加,以此来调节现有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三)加强石油开发利用效率,保证石油安全供给

我区石油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却非常低,每年要靠从区外调入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这样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就比较大。因此,要引进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增加石油产量,在保证本地石油供给安全的同时,优化现有能源结构。

(四)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

由于内蒙古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

风能开发利用要进一步增加风电装机容量,要积极鼓励本地企业或引进外来企业到本地进行风电设备的研制。只有将技术的优势与资源的优势相结合,才能使风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

太阳能开发利用要合理、有序,尽快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适合内蒙古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模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内蒙古生物质能源潜在量巨大,如果能合理开发利用,在能源结构中迟早会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优化现有能源结构。

首先,在广大农牧区,广泛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量物质循环系统,既解决了农牧区的农用垃圾问题,又能解决农牧区的清洁燃料问题。

其次,依托内蒙古本土现有的生物质资源,包括秸秆、谷壳、树枝、草、灌木、榆叶、油葵、食品废弃物、水产品残渣等非粮含油植物等生物质作为原料,大力加强生物柴油生产。

最后,进一步鼓励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转化燃料技术,支持相关盟市的生物能项目,为建设国家级“生物质能源基地”提供相应支持。

通过煤化工大力发展低碳类的能源产品,内蒙古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继续做好煤电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

通过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完善技术和工艺,达到技术成熟和稳定, 严把节能减排关,降低煤耗、水耗和碳排放,提高能效,向“可持续的清洁替代能源”迈进,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等新能源产业正在内蒙古兴起。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政策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尽快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标准,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向目录。

(二)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内蒙古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是能源消耗的大头。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一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

(三)依靠科技进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低碳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四)完善配套政策,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五)积极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机制,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内蒙古按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低碳化发展模式,依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走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要高度重视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内蒙古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完善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可再生能源利用。内蒙古在谋划发展中,要立足长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内蒙古的能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Abdeen Mustafa Omer.Focus on Low Carbon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4):1~27.

[2]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 term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06,(34):2113~212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8,18(3):14~19.

[4]胡敏谦.对“内蒙古发展模式”的特征、形成动力及成因分析[J].北方经济.2009(01).

[5]内蒙古煤炭安全监察局.内蒙古煤炭工业步入安全发展快速期[N].内蒙古日报,2009/10/1③.

[6]何建坤,潘家华.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J/OL].http://zonghe.ditan360.com/shgj/6666.html.

[7]苏瑾.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8]王锋正、郭晓川.循环经济视角下内蒙古能源结构创新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2):19-23.

[9]张坤明,等主编.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上一篇:结合教学下一篇:化工工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