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精选12篇)
结合教学 篇1
当“要去寻找一种包含这两种科学的好处, 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成功的时候, 笛卡尔就把“数”与“形”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但把“数形结合”作为一个数学思想方法提出来, 并要求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提炼、渗透, 甚至掌握,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从问题的表征来说, “数”与“形”这两个不同表征方式之间的切换, 对学生来讲需要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从思维的角度讲, 逆向思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从方法的角度说, 作为一个哲学层面的方法, 如何“细化”“实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下面结合必修1“直线和圆”的教学, 谈谈体会和思考.
1. 一定要计算吗?先计算, 后画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框架下, 直线与圆都已经代数化为方程,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 研究直线之间、圆之间包括直线与圆之间的关系, 一句话, 学习代数化, 学习解析思想, 是不容置疑的.作为解析几何开始的两个主题:直线与圆的学习, 理应把代数化和解析思想作为学习的首选.问题是, 通过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 学生头脑中已形成处理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 (不同于解析的模式) .正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疑问“一定要计算吗”, 老师要照顾到他的几何基础, 要巩固好他的几何知识.为此, 在用解析方法解决问题之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几何方法.
题1求经过点A (3, 4) 且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画图知直线l过原点符合题意, 且斜率为-1也满足要求,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
题2点A (1, -2) 关于直线x+y-1=0的对称点是____.
画图知对称点为 (3, 0) , 如图1.
题3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 3) , B (3, 1) , C (-1, 0) , 求三角形的面积.
过A作y轴的垂线, 分别过B, C作x轴的垂线, 交于点D, E, F, 如图2.
2. 为什么会这样?先画图知结果, 后推演
解析几何归根到底研究的是几何图形, 借助于几何画板, 先用几何办法呈现结果, 学生很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在讲人教版P122例题5的时候, 笔者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例5:已知线段AB的端点B的坐标为 (4, 3) , 端点A在圆C: (x+1) 2+y2=4上运动, 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用几何画板呈现的结果就是一个圆.下课铃声响了, 就有学生问:“为什么?”因此, 笔者教学中, 注意从图形开始, 用几何方法探寻, 以代数推演结果.
题1求点A (1, 2) 关于直线y=x+3的对称点.
画图知, 对称点为 (-1, 4) .
题2 (1) 求直线3x+y-6=0与圆x2+y2-2y-4=0的交点;
(2) 求圆x2+y2+2x+8y-8=0与圆x2+y2-4x-4y-2=0的交点.
都可以先画图 (用几何画板) 找出交点, 然后解方程组验证.
3. 换一个思路行不行?代数处理烦琐, 找几何
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思路自然清晰, 推理严谨, 但计算量大, 运算烦琐.这个时候, 换个思路, 用几何知识、几何方法处理, 有时候会别有洞天.
题1已知A (-2, 0) , B (2, 0) , C (m, n) .若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O过点C (异于A, B) , 直线x=2交直线AC于点R, 线段BR的中点为D, 试判断直线CD与圆O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又, 故CD⊥OC,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或连OC, OD, ∵OD为中位线,
又∠1=∠2, ∠3=∠3,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题2已知圆C过点P (1, 1) , 且与圆 (x+3) 2+ (y+3) 2=r2 (r>0) 关于直线x+y+3=0对称. (1) 求圆C的方程; (2) 过点P作两条直线分别与圆C相交于点A, B, 且直线PA和直线PB的倾斜角互补, O为坐标原点, 判断直线OP与AB是否平行, 并请说明理由.
解 (1) 易知点 (-3, -3) 关于直线x+y+3=0的对称点为 (0, 0) , 即圆心C为 (0, 0) , 又半径为, ∴圆C的方程为x2+y2=2.
(2) 设PA的方程为y=kx+1-k, 代入x2+y2=2得
又kOP=1, ∴OP∥AB.
或作P关于x轴的对称点Q.
设PA与x轴交于点E, 设PB与x轴交于点D.
因为直线PA和直线PB的倾斜角互补,
所以△PDE为等腰三角形.
∴∠APQ=∠DPQ, ∴弧AQ与BQ相等,
即Q为弧AB的中点.
所以OP∥AB.
4.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一个几何问题, 用代数的语言呈现, 本来就需要两种表征之间的切换.切换的熟练程度, 标志着“数形结合思想”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 教师刻意展示“数”中有“形”, 追求依“形”想“数”, 做到数形结合, 引导形数转换.
题1已知圆x2+y2-2x-4y=0和点P (5, -1) , 过P作圆的切线, 切点为A, B.
(1) 求切线方程; (2) 求|AB|; (3) 求直线AB的方程.
解如图, 易知切线PA的方程为2x+y-9=0,
切线PB的方程为2x+11y+1=0.
在Rt△PAC中, |PC|=5,
设直线AB的方程为4x-3y+b=0, 则
圆心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易知|CD|=1,
, 解得b=-3或b=7 (舍) , 故AB的方程为4x-3y+3=0.
题2已知直线l1:mx-y=0, l2:x+my-m-2=0, 证明:对任意m∈R, 直线l1, l2总相交, 交点P在一个圆上, 求出这个圆的方程.
代数解法
由mx-y=0有y=mx, 代入x+my-m-2=0得
几何解法
易知直线l1经过定点O (0, 0) , 直线l2经过定点A (2, 1) , 且l1⊥l2, 故交点P在以OA为直径的圆上, 圆的方程为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题3已知圆C: (x-3) 2+ (y-4) 2=4, 直线l1经过定点A (1, 0) .若l1与圆交于P, Q两点, 线段PQ的中点为M, 又l1与直线l2:x+2y+2=0的交点为N, 求证:|AM|·|AN|为定值.
代数解法
设直线l1的方程为y=k (x-1) ,
几何解法
设直线AC与l1交于点B, 易知AB⊥l1,
∴△ABN∽△AMC.
总之, “数”与“形”既是中学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 也是中学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表征方式.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习代数化, 学习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义不容辞.同时, 利用好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巩固好学生的几何基础, 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也不能偏废.无论是先图形, 后代数推演, 还是相反, 关键是数形结合, 重在结合.
结合教学 篇2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5×1/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点评,请一些画得好的同学去展示、交流。也请一些画得不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就会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如果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脑中就不会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
(二)“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9根小棒,能搭出几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正方形的过程。
生:9÷4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师反馈板书:9÷4=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
通过搭建正方形,大家的脑像图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作了引导,及时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地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在教学新知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新知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
(一)“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模拟植树,得出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
师:“ ”代表一段路,用“/”代表一棵树,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请在这段路上种上四棵树,想想、做做,你能有几种种法?
学生操作,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种的?
师反馈,实物投影学生摆的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应地把三种情况都贴于黑板:
①_________两端都种
②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一端栽种 ③_______________两端都不种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一端栽种:棵数=段数;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以上片段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融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二)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以上片段,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中下学生理解。
三、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一)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18÷(9×9÷2),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列出72÷9×(18÷9)×2、72×18÷(9×9)×2和72÷9×2×(18÷9)等几种算式。
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数形结合很好地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由不会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变聪明了。
(二)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练习
参加乒乓球兴趣小组的共有80人,其中男生占60%,后又有一批男生加入,这时男生占总人数的2/3。问后来又加入男生多少人?
先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译成图形,再从图形的观察分析可译成:若把原来的总人数80人看作5份,则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因而推知现在的总人数为6份,加入的男生为6—5=1份,得加入的男生为80÷5=16(人)。
结合教学 篇3
一、城乡结合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1. 布置好前置性学习
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简单预习本模块的词和课文(能读部分单词,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即可)。对一些比较陌生的话题,可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或手抄报来熟悉。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六模块“节日”,我布置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特点。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学起来相对容易。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先读中文版的介绍,再读英文版的介绍,这样,他们的语言输入量会更加大,在写作时语言更加丰富,写作的内容也会更加充实。
2. 精心设计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
(1)精心找材料。教师手头上有各种阅读材料,但不是每篇都能作为学生写话的范文。教师应该精心挑选,筛选出既能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写话的材料。
(2)精心设计题目。例如,六年级下册模块六“节日”,我要学生阅读Halloween(万圣节)和Easter(复活节)材料,并设计如下问题。
Halloween
1. Halloween is a festival all over the world.
2. Halloween starts on October 31st.
3. In that morning children put on their masks and take their pumpkin lanterns with them.
4. They say “trick or treat” and ask for money from door to door.
5. Most families open the doors and give them sweets or presents.
Easter
1. When is Easter?
A. Its in spring.
B. Its on Sunday.
C. Its on a Sunday in late March or early April.
2. What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er?
A. Games
B. Easter eggs
C. Children
3. What do people do at Easter?
A. They eat the eggs.
B. They buy eggs.
C. They paint the eggs and give each other eggs.
4. Where is the most famous place to look for Easter eggs?
A. White House
B. Home
C. Under a tree
(3)精心设计板书。教师通过Questions(问题)或Mind Map(思维导图)形式,能清晰地板书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出来的要素,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
3.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反馈阶段,有些教师喜欢请个别学习好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学困生的写话只能放在课后进行批改,不会写的仍然不会写,写错的句子在下次写作中仍然写错。如果换一个方式,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写话后,要求学生自己先批改,然后小组内交换两次阅读、批改。利用学生资源,既能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又能带动学困生写话。学困生通过阅读两位同学的作文,也能简单地写出几句话,通过同学的面批,也能较好地改正自己的书写错误。
二、教学原则
1. 多样化原则
为了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提取中心,除了用师生问答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做句、图匹配的活动。在写话上,要避免只是一味的仿写,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前部分,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也可以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等。在选取体裁上,也要避免单一的文体,教材中提供了许多体裁,除叙事的文体外,还有日记、书信、邀请卡、小诗等,这些体裁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体裁。
2. 循序渐进原则
在进行读写练习上,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以为读完了,学生就会写,教师还需要通过自己或学生的示范来展示如何把读转换为写。
3. 具体化原则
在读写上不要一味的只是读和写,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读,如何写。在读时,分清泛读和精读。在学生自己批改和互相批改时,教师要把容易犯的错误明确列出来,让学生照着要点自批和互批。
教学育人 完美结合 篇4
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品德不是某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简单总和, 也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现, 而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 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 引导中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的能力,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当前中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 独生子女多,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一部分孩子养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另一方面, 年龄相对偏小, 知识根底浅,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 思想不成熟, 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 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下, 不断学习,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完善自己。活泼好奇, 偏爱形象思维, 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感的教学方式, 这是中学生的又一特点。思想品德作为中学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对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在主讲数学课的过程中, 始终倾注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 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 数学课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
第一, 情感投资, 用爱联系学生的情感。我与孩子交朋友, 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 嘘寒问暖。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 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的话, 他们爱听, 坚信不疑, 这就是我的“亲其师, 信其道”哲学。
第二, 插入宣讲革命故事, 促进学习。我给学生讲数学课, 不断插入思想品德教育, 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候、不认真完成作业时候、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候, 我经常结合学生学过的中国历史和思想品德课引用思想品德内容教育学生。比如, 为什么学习?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先做“四有”新人, 我再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 我又引导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必须从认真学习做起, 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必须从认真学习做起, 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 也必须从认真学习做起,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逐渐确立。我还经常结合讲述革命老前辈是是如何艰苦奋斗, 如何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的成长道路, 讲雷锋的故事, 催进学生学习。有时也举反面例子:有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法制观念、不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堕落成了社会的罪人, 激发了学生学习业务课的热情和干劲, 从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第三, 教师身先士卒, 作出表率。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 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 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 学习上耐心辅导, 晚自习后, 还护送路远的同学回家。在学校大扫除中, 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 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融入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第四, 严中有情, 端正学风。动之以情, 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 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一次, 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 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 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帮助他们挖根源, 分析危害, 讲活知识, 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真情实话, 以情诱学, 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我认为, 也尽到了一名教师育人的义务。
加强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不光是政治教师的责任, 也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 在教业务课中结合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又促进了业务学习, 有利于社会、学校、家长,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大的贡献!
摘要:一个从事主讲业务课的班主任教师, 坚持不间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业务与学习政治相结合, 以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习, 两者结合点完美一致。
读写结合阶段教学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异龙小学 指导教师 石丽英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任务。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文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于是,本学期在张海萍老师的领导下大胆地提出“写读结合”的课题研究,得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并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按照课题组的设想步骤,结合我班实际,本学期,我向学生先后推荐了,亚米契斯《爱的教育》,高尔基的《童年》,陈广生《雷锋的故事》,朱自清的《背影》,吴承恩的《西游记》,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施耐庵的《水浒传》青少版这几本经典阅读材料。
我先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 1
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是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些都让人感动万分,读完这篇文章,多数学生感慨万分:原来我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吉利欧,一个12岁的孩子便能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而我也是一个9岁的孩子,不要说养家,就连学习自觉也做不到,真是太不应该。从今往后,我一定要以吉利欧为榜样,向他学习,成为老师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在读完《爱的教育》的基础上,四月份我又向学生推荐了高尔基的《童年》和《雷锋的故事》。《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本书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黑暗统治下的孩子从觉醒到长大的苦难历程。本书让学生了解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困苦生活,让他们知道了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雷锋的故事》它主要讲了雷锋叔叔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的故事。雷锋叔叔虽然只活到了22岁,可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背老奶奶回家、帮战友补被子、在列车上为人民服务等等。在学生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学校恰好组织了一次观看《雷锋》的电影,大 2
部分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有时做好事难免会被误会,这就更需要“雷锋精神”,一旦做好事的人多了,人与人之间会形成联动效应,自然会出现更多“活雷锋”。雷锋精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每个人多献出一点爱心,常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这个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
在五月份又推荐了《背影》和《西游记》。对于《背影》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父子之情。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西游记》,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对于所经历的每件事学生都能一一道出,并希望能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月份推荐了《小兵张嘎》和《水浒传》。《小兵张嘎》这个故事描写嘎子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几个场面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它表现了嘎子的机智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性格。读后这本书学生为嘎子的这种精神谨慎所感动。有个学生说:“古人说‘饮水思源’,今天,我们能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中好好学习,这样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好好学习,怎样能对得起父母?更对不起那些为现代主义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把祖国建设的繁荣、富强、昌盛,达到家给人足的地步。这样敌人就不敢侵略我国了。”而《水浒传》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学生被书中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并觉得应该为正义而活。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读书越多,精神就会越健壮而勇敢。
四结合拓展作文教学 篇6
例如我在教学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时,首先启发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知识。记叙文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讲解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实际上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重在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等,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就属于这类文体。记事重在记叙事件的经过,同样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司马迁的《鸿门宴》等就属于这类文体。写记叙文一般都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六大要素就是写记叙文的材料,这些材料都要围绕中心来选取和组织,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记叙文要记叙事件的经过,所以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特征。有的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一些议论等,但要适当,不能太多,插入的议论要为记叙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写作知识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的六大要素为:时间是“孙中山坐都南京后”;地点是“南京”;人物主要是“孙中山”;事件的起因是“布衣总统的来历”;经过是“孙中山简朴的生活(包括住、衣、食、行)”;结果是“孙中山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作者选取这些材料来表达一个什么中心?以小见大,表现孙中山身为总统,却保持布衣的本色,甘于淡泊,关心和爱护群众,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的伟人形象。作者如何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该文分为二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和“布衣总统”的来历;第二部分从住、衣、食、行四件事刻画孙中山的伟人形象。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作者记叙了事件的经过,几乎整篇文章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标志。我们可以假设作者离开中心随便选材,选取了孙中山学习和钻研革命理论的事例写进文章里,那么这一事例就与中心没有联系,不能表現中心,这是写文章选材的大忌。作者选取的材料从哪里来呢?从观察生活中得来。观察生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观察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间接观察生活是通过读书等了解人和事。作者通过观察生活,掌握了有关孙中山的大量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中心,材料又反过来表现了中心。
我们写记叙文与议论文时,运用上面学习的写作知识指导写法,也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
例谈读写结合教学 篇7
《全神贯注》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法国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故事,揭示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全身心投入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于是,我以此文为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
一、深层解读,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补充了雕塑的知识,介绍了罗丹的代表作,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雕塑的神态、动作,思考会让人产生的一些联想。然后,我让学生读读第二节再想想,“你能表演一下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神态吗?”两个小组的学生自告奋勇要求上台表演。表演完,学生互相评点。有的说:“罗丹修改女像时心情是很激动的,第一组表演者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有的说:“第二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一直在痴痴地笑,没有把眼神的异样演出来。”在评点中,学生理解了罗丹的情绪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学生发表的见解,既是对别人表演的评价,又体现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
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又让学生想象罗丹和谁在说悄悄话,说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亲爱的,我把你的鼻子修得再挺一些,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怎么搞的,竟没发现腰部的线条太粗了些,再改一改吧。”我又启发学生:“罗丹似乎是和谁在激烈地争吵?争吵些什么呢?‘似乎’一词能去掉吗?”学生马上说不能去掉。有的认为是罗丹自言自语:“这样改,还不如那样!”有的说:“当然是和女像争吵,他要这样改,而女像认为已经很完美了,不用改。罗丹说服女像,好像在争吵,最后女像终于同意了。”学生有着多么丰富的联想啊。我趁热打铁:“这就是罗丹眼里那‘异样的光’所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茨威格之所以写得如此传神,因为抓住了罗丹的神态来描写,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让神态反映出了罗丹的内心思想。不能去掉‘似乎’,因为那是茨威格由罗丹工作时的动作、神态所引发的联想,这些合理的联想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随后,我让学生挑选文中的“一会儿……一会儿……,似乎,好像,痴痴地微笑,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等词或短语来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在读之后,扩展到写的学习。教师解读文本需要关注此等独特的词句表达,解读表象背后丰富的内涵,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在上述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等把情境写具体,可是写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先去体验,或者激活学生这一部分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实、有血有肉的片段来,否则只会是机械的模仿,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二、对比研读,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描摹人物的课文其实并不是一篇而是一组,教师应利用好这个读写结合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更多。
于是,我把以下两篇课文段落挑选出来让学生将其与本文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过程进行对比研读。
片段一:1876年秋,43岁的诺贝尔又在进行烈性炸药的实验。一次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31课《他从火里跑出来》)
片段二: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分,图书馆里静悄悄的,而在书库深处的书架上,突然响起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啊,原来陈景润把刚刚读完的一本数学书插回书架。他走出书库,用力推着图书馆的门,但是,怎么推也推不开。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一看表,才发觉早过了阅览时间,图书管理员吃饭去了,他被反锁在里面。其实管理员在临走之前曾经向着密密麻麻的书架,大声问书库内是否还有人,但一心沉浸在书堆里的陈景润,却什么也没听见。(33课《不知疲倦的人》)
学生不难发现,同样是写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描写诺贝尔主要是抓住了诺贝尔的动作神态“双眼紧盯,凝神注视”,仅仅两个词,写得十分简洁,但从这两个词中十分鲜明地反映出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可见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而描写陈景润全神贯注地看书,不仅通过描写陈景润自身的一系列动作反映他的专注,还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陈景润读书的认真,如“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此外,还通过间接描写来衬托人物:其实,图书管理员临走时大声问过,而陈景润因为太专注什么也没听见。这样多角度的描写使我们头脑中对陈景润全神贯注读书的形象一点一点地丰满起来了。
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写话的思路被大大拓宽,写作的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上一节课中的写话练习拿出来进行再次改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起环境描写和间接描写把原来的内容写得更棒了。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 篇8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和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确, 阅读和写作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该教育阶段的难点, 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 读写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牢记基础知识, 而且有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尚未成熟,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将读写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文章或者材料中提到的问题, 使其能够轻松掌握一些良好的读写技能。其次, 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和应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和写作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譬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等等。而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仍然较小, 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考虑有所欠缺, 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使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准确, 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人们对于处于基层教育的教师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 是符合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众多教师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视为形式, 并未运用到实践, 且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的初级阶段, 且好玩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阅读时注意力分散, 且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学生在阅读方面缺乏积极性, 也无科学指导, 最终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素材, 无感想, 阅读、写作效率严重降低。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探讨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小学语文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要求, 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来实现新型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技能的多方面发展, 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理念, 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首先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观赏所写内容的相关材料, 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度, 另一方面教师不对所写题目进行硬性规定,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观所想进行自由发挥, 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并挖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潜能。除此之外为鼓励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于黑板上, 或举报优秀作文比赛。
读写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课上学习课文或读一段文章, 常常念了开头或题目, 让学生自己设想文章会写什么, 或让他们给课文加、换结尾,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课前安排一些时间, 让学生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一说,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让他们为画配文, 或给某种物品配说明, 写童话, 编剧本。
游戏化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 篇9
一、革新背景
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从理论研究到转入实践, 达到真正的革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理论研究阶段而言, 要实现革新, 首先要做到的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发现其不足。
1. 缘由。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很多细节。在革新的缘由上, 我们可以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常规的讲授型教学, 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背诵。这四个步骤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套路所在, 略显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能应付学生的考试, 但事实上,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已,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实现汉学的传承。所以这一套传统的略显枯燥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能够支撑这一目的的。
2. 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实现汉学的传承。在全民学英语的年代, 学习汉语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我们之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目的也是为此, 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文学素养, 让汉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这是大的目的, 往小了说, 改变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就好比是管理学中的“青蛙效应”, 通俗来讲也就是“温水煮青蛙”。老师如果一直在一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 他所掌握的能力就有限, 甚至会退化, 如果换了一个环境,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给教师换一种教学模式, 让他们自己的能力保持住或者是得到提升。另外, 就学生而言,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学习难免会觉得腻, 课程学习效率不高, 换个环境, 觉得新鲜, 往往能够用心听课。何为游戏化教学, 即用大量的小游戏将课程支撑起来, 使整个课程活泼有趣。小组合作就是将学生凑在一起, 大家集思广益, 将胸中的智慧交换, 两个人都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还是每人只有一个, 而如果每个人掌握一门知识, 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掌握两门知识, 就是这个道理。而仅仅是游戏化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单方面来讲, 游戏化教学无法保证每一次的教学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组合作教学也无法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讲, 可以让教学在趣味之中实现“1+1>2”。
二、革新过程
游戏化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实现向教学新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更上一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少。但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考虑到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 且必须要解决所有问题。
(一) 可能出现的问题
1. 学生年纪幼小无法控制自己。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相比自然懂事很多, 但即便如此, 他们的心性依然比较单纯幼稚, 一旦遇到新鲜好玩的事物就难免会忘乎所以而难以控制自己。尤其是他们日常教学中的语文课程突然变得有趣起来, 难免有的学生会兴奋异常, 一个学生的顽皮就会影响全班学生, 从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处于懵懂状态, 游走于课程之外。由于新的教学方式包括小组合作和课程游戏, 而在每个小游戏中每个小组中学生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说, 为了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可以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做小组组长, 管理整个组的角色设定和游戏环节的设定。所以很多学生难免就会出现角色模糊的现象, 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就更大了, 因为学生年纪还小, 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老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分组,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份及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3. 教师缺乏新的教学方式的经验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上的语文教学与本文所提到的有很大区别, 在传统教学之中, 教师是课程学习的核心所在, 知识的传授仅仅通过教师。而游戏化教学和小组教学有所区别, 这种新颖的教学中, 老师已经不再处于核心的位置了, 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 老师所做的就是设计合理、科学的小游戏, 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传统的教学自然有很丰富的经验, 对于游戏化教学却是最新的接触, 所以能力有限。老师在设计小游戏时因为缺乏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游戏的设计自然不够合理, 这是极其常见的。
(二) 具体细则
1.教师要学习管理学的知识, 懂得管理学理论, 更应该懂得将理论带入课堂, 应用于课堂。其实作为教师, 自步入岗位开始就是管理者了, 如果是班主任, 管理的是一个班级, 如果是科任老师, 管理的是该课程课堂上的学生。所以对老师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一直便存在, 只是在新的教学方式下, 对管理能力的要求更多了而已。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难事。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一直处在比较权威的位置, 所以管理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但除此之外, 教师在业余时间也应该抽空学习管理类的知识, 对于管理学中的类似于木桶效应、蝴蝶效应等理论必须要熟识。
2.教师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处于引路人的位置。将游戏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讲, 对于教学效果自然是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年纪小的学生, 他们本就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面临游戏式的课堂, 他们会表现得更加兴奋, 以至于课程难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学生如果不把新的教学当成是学习, 而只当成是娱乐, 那么最后的效果会更糟糕。所以教师必须要拥有引导学生习惯新教学方式的能力, 其中可能要用到的也就是教师的威严, 教师必须要能够保持自己的威严, 又能够融入学生之中, 实现寓教于乐。
3.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时, 教师的思维务必扩散开, 想出的活动既能够保证有新意且不失专业水准。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制定的课程小游戏不宜太过困难, 但如果太简单又失去了课程的效果, 达不到期望值。所以就难度而言, 适中便好。但这一个“适中”如何取值, 就得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来定了, 要保证教师对班上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小游戏的内容比较丰富, 有很多类似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都是已经耳熟能详的了, 但这样的活动已经失去了新意。所以可以把汉字拼写大赛搬入课堂, 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比赛, 其中的主持人、裁判都可以让学生担任, 老师只是负责维持纪律便好。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在于“积累”二字, 这种活动的意义就在于, 一个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固定的, 两个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加起来就会很多, 而如果一个小组加在一起进行拼写比赛, 他们的词汇量就会合并, 积累量成倍增加。
读写结合教学中“三合三通” 篇10
一、读写教学中的三种现象
1.读写脱节
课堂上, 教者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感悟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的展开始终围绕文本内容, 并无关注言语表达形式, 却在课末让学生根据某种语言形式来写一写。 阅读教学没有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的形式与规律, 指导表达也没有清晰的过程, 学生在练笔时就会一头雾水, 无从下笔。这样的“读”和“写”成了两块完全割裂的内容。
2.写未促读
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工具、交际的工具。 “读”是丰富的心智活动, 是自内向外的过程;“写”是将学到的知识感悟外化的活动, 是自外向内的过程。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丰富写作, 写作促进阅读。 但在课堂中, 很多教师做到了“读”为“写”服务, 却忽略了“写”反过来对“读”的促进。
3.为写而写
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设定准确的语言训练目标, 为写而写。 发现不了课文中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找不到“写”的例子, 却非要设计一个写的练习, 为练笔而练笔, 练了笔, 但没有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读写结合教学中的“三合三通”尝试
读写有机联系、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更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在教学中尝试“三合三通”读写教学方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吻合触类旁通
写的训练与读的教学在内容上须充分吻合, 即在写的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但又不局限于文本。 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后, 要让学生触类旁通, 在语言运用上对原文本的内容作迁移创造, 这样做, 可保证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夹竹桃》中有两个双重否定句“无……不……, 无不……”, 这个句型比较特殊, 很多老师都抓住这个点进行读写结合。A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之后, 让学生用上“ 无…… 不…… , 无不…… ” 围绕以下两个情景, 练习说话。 “爷爷天天锻炼身体, 因此他虽然年过七十, 但身体仍很硬朗。 ”“王小利很喜欢读书, 每一本都细细品读。 ”而B老师则在学完夹竹桃的韧性之后, 这样教学:“同学们, 《夹竹桃 》的作者季羡林被称为 ‘夹竹桃先生 ’, 那是因为季老具有夹竹桃一样可贵的品质———韧性, 速读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完成下列题目:
按要求填一填。
季羡林____________, 这样的韧性, 同学们无不敬仰他。
季羡林____________, 这样的韧性, 无人不敬仰他。
在季老身上, 韧性就是____________ (用上‘无……不……, ’‘无不……’句式) 。”
显然, A老师虽让学生掌握了双重否定句的运用, 但两个情景的创设冲淡了学生与文本建立的感情, 破坏了学生学习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而B老师则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资料, 运用句式说话, 边读边悟出“物”“文”“人”的相似之处。 学生既明白了季羡林苦难时不屈服, 顺境时不张扬的品质与夹竹桃十分相似, 又掌握了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
2.形式契合融会贯通
形式契合即范式延伸或范式拓展。 范式是文本功能概念的一种。 正如叶圣陶所言, 课本就是给了一个例子。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安塞腰鼓 》 教学时, 可设计“____________一样, 是喧腾的鼓声;____________一样, 是飞扬的尘土;____________一样, 是跃动的身影;____________一样, 是激情的笑容……”拓展练习, 运用文中句式的训练, 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内容, 又带领学生超越文本, 发挥想象, 从而更好地感悟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中, 同样写云房子的姿态, 前两种作者用“有的像 () 那样 () 地 () ”的句式来介绍, 后两种则采用 “有 () 的 () ”的句式, 这样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姿态美, 更感受到使用不同句式介绍的灵动美。 教学中就可以抓住这两个句式来强化练习运用。
3.过程融合无师自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组写人的文章。 这个单元作为写人类记叙文习作, 是模仿学习最为合适的资源。 但如何运用调度这些资源, 在读写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单元设计的过程中, 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 其目标达成就是叶圣陶所言, 教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我们读写整体设计中的过程融合, 以此让学生做到无师自通。 无师自通也是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中“自得”的最高境界。
单元教学本身就有整体融合, 纵横贯通的要求。 如在第一课时单元预习, 我们增加了预习单的设计, 把相关检索、 重难点要求一并列清, 帮助学生预习时更加有的放矢。 将第二课时设计为单元整体导读课, 围绕着“名人—人生目标—恰当事例”的板书, 构建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框架, 为接下来的精读、群读, 以及最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在阅读方法上, 强调“速读”的运用。
单元整体导读之后, 紧接着就是精读课的呈现。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站在整个单元读写一体化的高度去整体思考之后的艰难选择, 毅然决然地放下了诸多常理难以割舍的牵挂。 精准地选择了经典课文《詹天佑》作为精读重点, 并且把“定篇”进行合理的改造, 即抓住“勘测线路”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 品词析句, 煽情朗读。 接着, 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做法, 进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处理, 又很好地突出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在阅读方法上, 是对“精读”的再一次运用。 超越了经典之后, 又带领学生马不停蹄“略读”了《钱学森》和《鞋匠的儿子》, 重点关注到了几篇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接下来是群文阅读。 我们为每个学生精心准备了一组写名人的文章, 订成册子, 大大地开拓了教学内容, 把“泛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每篇文章的重点都画线做上记号, 提请学生注意的段落或者句子。 在组织学生群文阅读的过程中, 教学对话就是围绕这些重点关注的内容而有序展开的。 经过探究, 学生明白了在写名人的文章中, 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写作上的小策略来丰富人物的表现形式。 这些小策略有评价、抒情、议论、外貌描写等, 目的就是为学生本次习作“布云施雨”, 供其灵活调用, 同教科书上的课文内容遥相呼应。 补充这些课外文章, 还有一个目的, 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你看, 课文上的名人, 如巴金、钱学森、詹天佑、林肯, 都是世界名人, 是大师级人物。这些名人离我们当下的时代早已久远。 因此如何缩小名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更多地聚焦当代名人或是生活中的草根名人, 更有习作指导的价值。 因此, 这节群文阅读课, 不仅丰富了习作策略, 而且拉近了名人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是对语文教材中那些属于高大上内容的一次很有意义的改造或者叫有益的补充。
最后我们就地取材, 瞄准学校的教师、身边的家长, 鼓励学生灵活调用刚刚学到的多种写作策略完成一篇习作。
结合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flash 教学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学一节课忘一节课,今天刚教过,明天又不会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本人以为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
1、学生方面
就模块内容而言,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学校每年开设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之类的校本课程,学生报名都非常的踊跃。)只不过在接受传统教育多年的情况下,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被动的学习、接受,死记硬背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件法宝。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只关注教师上课的操作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而没有去思考这样做背后的意义,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教师方面
目前,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软件类内容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操作技能,课堂要求是只要学生能够模仿做出来就可以了。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似乎采用这样的流程(任务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总结),效果还不错(就一节课而言,我想可能是),而且实施起来非常顺手,对教师本身的能力要求也不高,课堂也比较容易掌控。
我想:存在以上原因的根源是大家对技术课程存在误解。对技术课程的误解往往来源于对技术的误解,技术的传统理解为:技术就是技能,就是操作方法。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技术课程的内容就成了以技能训练为主,学技术就变成了学技能,教学过程就变成技能培训的过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技术的解读也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教学也该进行相应的调整。课堂教学课作如下三个转变:第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第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第三,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是以教来定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课程标准则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教学关系,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关系的转变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了本质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flash动画教学中关于工具的使用时(这一块内容难度不是很大),不一定都要老师把每一个工具如何使用讲得非常仔细,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去体会可能效果更好,如: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去了解各个功能的使用,顺便引导学生配合“混色器”、“属性面版”一起使用。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图)让学生自由使用工具箱的工具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图形,让学生从绘制图形的过程中,了解各个工具的功能以及使用,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既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慢慢转变为引导者,这正式新课标所提倡的。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只关注最后的成果。(例如:信息技术会考中,由于是机试,考虑到阅卷的技术问题,有些知识点很难考察,中间的过程很难判断,只能关心学生的操作结果),至于学生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制作,则没有去在意。
例如:在flash动画教学中,形状动画与动作动画是学生最容易搞混的两个知识点(这两种动画有两个区别:一是操作的对象不同,一是补间下拉菜单选项不同)。学生在制作的时候,总是这样尝试那样尝试,最后效果作出来了就以为自己会做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样改了以后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而很多教师也都没去在意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去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信息技术课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交流形式单一,往往只是动手操作层面上的,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展示作品,而忽视了在三个板块中师生之间语言与情感的交流。
比如为了解决上面这样的现象(学生是不是确实掌握住了知识)在一个动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制作出错的作品,给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会错,应该如何进行改进。
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这样既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新课标指出: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存在灌输式教学的现象,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僵化、呆板。要改变这种现象,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观念要发生根本的改变。比如:在flash动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对动画制作的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加强师生的沟通,多多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能力好的学生指导差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鼓励创新,对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表示肯定,并从言语上进行激励)、实践操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特别快,所以作为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以便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更好地教学。
参考文献:
[1] 陶增乐.多媒体技术应用.杭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作文教学的三个结合 篇12
一、与教材文本相结合
语文教材本身便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有效平台。读写结合是前人总结出的一条很好的作文教学的经验。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他们抓住文本的空白点或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读写迁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天鹅的故事》中出现了三次天鹅“克噜——克哩”的啼叫,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三次的叫声有什么不同?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还有当看到老天鹅用身子去撞击冰面时,“他们怔住了”是为什么?这样的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写作落到了实处。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做到不出偏题、怪题,尽量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型,可以是学生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也可以是学生看到过的、听说过的内容。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近学生生活,寻找时机,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新鲜的事,如做值日、同学摔伤以后、我为妈妈做贺卡、我得奖了等;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如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在观察动物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观其形,识其性;在观察植物时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做到说其形,尝其味,嗅其气;在观察物品时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做到看其形,言其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观察就会习以为常,成效显著。在具体指导时,我要求学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教师应诱发其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使其观察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这样的生活写作犹如素描中的写真写实,它不仅使学生有话可写,也使学生的习作走出千篇一律的困境,从而走向百花齐放的春天。
三、与心理年龄相结合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说他们的情感已发展到具有初步的稳定性、平衡性,但他们控制情感的能力还不够,意志力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动摇。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学会“倾斜”,对一些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在打分时要适当放低要求,不能全班一视同仁。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结合教学】推荐阅读:
读写结合教学10-23
数形结合教学08-08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10-15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0-15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10-21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6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10-14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论文06-19
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