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精选12篇)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 篇1
我会虚实结合——增添景物的情趣
一、看图片,发表感想
1、描绘图片,区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2、这样有什么特别之处
总结:全实太呆板,全虚太轻浮。写作也是如此。
二、捡一片树叶,发表感想
1、你看到这片树叶想到了什么
2、那你觉得这片树叶是虚的还是实的,你自己刚刚联想出来的东西是虚的还是实的
总结:课本34页,第4小题“老天却好像怒没发完,天气依然是那么热”该句是实写吗?为什么?
三、欣赏美文《秋叶的思念》
1、朗读
2、作者是怎样进行虚实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法?
四、扩写“月亮是变化多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课堂写作(40分钟)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 篇2
一、教学现状:因教师的不同处理而风格迥异
日常教学中, 教师对文学艺术史的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知识梳理类”“学生活动类”和“文学 (艺术) 鉴赏类”, 应该说, 这几种教学方式分别反映了教师对文化史教学重视程度的差异和对新课程理念的不同理解。笔者以“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 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分别对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案例一知识梳理类
在学习《从〈诗经〉到唐诗》一目时, 教师设计了一张表格, 根据表格中“朝代”“代表作”“作者”“作品特点”“作品 (或作者) 地位”等类别自读教材, 填写相关知识点。填完后教师提问, 学生解答、纠正, 在一些重难点部分教师进行点拨、分析。随后以相关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 当场反馈学习效果。
案例二学生活动类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 准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片段 (第一组:《诗经》、初唐诗歌、元曲。第二组:楚辞、盛唐诗歌、婉约派词。第三组:汉赋、中唐诗歌、豪放派词。第四组:晚唐诗歌、散曲、明清小说) , 在课堂上展示、朗诵, 并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案例三文学鉴赏类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 配以协调的背景音乐和画面, 伴随着音乐由教师或学生朗诵作品, 随后其他学生发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例如, 在学习《诗经》时, 教师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一篇, 首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随后教师娓娓道来:“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芦苇苍苍, 露水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 但‘伊人’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
二、误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偏差
对比以上这三则课例, 各有优劣。有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的侧重于知识的掌握, 也有的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但各自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第一个案例偏重于“实用主义”, 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 让鲜活的历史成了表格方框中一个个机械的符号, 后两个案例注重活动和情感, 但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则有点“虚无缥缈”。
“案例一”中, 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环环相扣, 学生参与度较高, 知识点的掌握也基本到位。但遗憾的是, 教师将诗情画意的作品抽象于一张僵化的表格之中, 鲜活的历史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了一些零散的无体系的历史知识, 文学艺术史没有了个性、灵性, 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 更没有了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 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 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难以达成。从教学方式上, 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订正, 似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但其实学生所做的只是在教师和教材的束缚下“戴着镣铐跳舞”, 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案例二”中, 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 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 但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有所欠缺, 上台展示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 多数学生处于一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状态。从参与的深度看, 大多数学生学得并不深, 只能简单介绍课本上的相关知识, 因为学生要深入理解作品课前必须进行充分准备, 而且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比如, 学生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 仅凭朗诵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体会不出诗人探求真理的不屈精神的。
“案例三”中, 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感的熏陶,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文学鉴赏毕竟不是历史课的主题, 我们不能让文学史多了“文学味儿”而少了“历史味儿”, 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作品, 让文学鉴赏与社会背景相结合, 从中感悟出作品背后的社会状况。对于古代诗歌的解读, 我们可以“以诗入史”, 进而认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三、寻求对策:“虚实结合”实现文学艺术与历史的交融
通过对以上三种课例的利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文学艺术史教学要兼顾历史教学和文学艺术的特点, 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所谓“实”就是围绕历史的学科特点, 注意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 (包括历史见解和方法) 。所谓“虚”, 就是在文学艺术史教学中, 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 不仅要用文学艺术的眼光, 还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关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将“虚”与“实”相结合, 可以让历史课堂既有“文化味儿”, 又有“历史味儿”。
1.“虚实结合”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传统教学中的“双基”目标, 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标, 是最基本的目标。现实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只是停留在这“一维”上, 忽视了其他“两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1], 学习成为一个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际上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 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
诚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是不均等存在的, 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例如, 教学《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在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 让学生通过了解杜甫亲身经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剧变, 其作品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特征的事实, 从而得出“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诵读、赏析杜甫的诗作《春望》, 感受作者“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情愫和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怀。
2.“虚实结合”体现了当前高考改革的探索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文化史部分推陈出新, 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探索。例如2010年高考, 一道考题关注当代文化热点———海峡两岸将联袂展出分藏于两岸的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 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 。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该题切入点让人眼前一亮, 对社会文化热点的指向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可读完却让人非常遗憾, 因为它既不关乎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也不关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怀, 只是与一部农书一起回到了元朝。“黄公望哪里想到, 数百年后他的《富春山居图》能够脚踩中国两类历史课程, 社会热点———新课程, 死记元朝———旧课程。”[2]
当然, 也有考题以文学与艺术的结合考出了“文化味儿”。例如, 2008年江苏高考题第2题: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这位书法家是 () 。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脱帽露顶王公前”表现出在王公大臣面前脱下帽子露出脑袋的“豪放”“狂野”, 潇洒不羁的情形。“挥毫落纸如云烟”, 作品酣畅淋漓, “快如云烟”, 读完眼前似乎看到书法家在众人面前狂野奔放、一挥而就的情景。而就考查点而言, 该题将基础知识识记、诗歌内容和书法作品的理解集于一题, 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结合和文化素养的考查, 相对于很多文化史考题还停留在识记阶段, 已经是很好的探索。
3.“虚实结合”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了契机
(1) 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永远要记住, 自己不仅是在教书, 更是在育人。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例如, 讲到屈原, 学生不能只知“战国”“离骚”“浪漫主义”这几个词, 而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虚实结合”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并通过广泛阅读和查阅资料, 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让文化史变得更丰富多彩和立体化。例如,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弟子不必不如师”, 有些学生具有相当的文学或艺术功底, 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文化史内容的琐碎和枯燥容易让学生缺乏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多媒体手段让文化史“动起来”“活起来”, 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今天, 教师只有“一桶水”恐怕还不行, 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而且还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我们在讲授文化史时, 就要涉足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又怎能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 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呢?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及深远的人文精神又怎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呢?
总之, “虚实结合”是进行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 广大历史教师只有转变思想, 重视文化史内容的学习, 同时不断努力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历史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高中历史课文学艺术史部分的教学一直不太受重视, 教师通常所用的几种教学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根据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和当前高考改革的要求, 在开展高中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时, 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这个“实”, 还要注意结合文学艺术特点这个“虚”来教学。只有做到“虚实结合”, 才能让历史课堂既有“文化味儿”, 又有“历史味儿”。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学艺术,高考改革,虚实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2) .
记叙文写作之虚实结合 篇3
1.明确虚实结合的写作目的,了解虚实结合的类型。
2.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虚实结合法写作。
【技法指津】
不少同学感觉写作文时总是一味的写实,会导致文章略显单薄,内容不够丰富。为了走出这个困局,我们就应该学会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结构全文。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联想、想象,甚至是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作,才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呢?
一、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拟人、比喻之类,并非写作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如一树紫藤萝花,在宗璞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只要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可爱。
二、所写出来的景,本应形象逼真,如若亲见,而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从而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且看《山中访友》这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其写景的构思就显得特别新奇。如:“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联想。
三、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如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虚写,就与前面的背影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及牵挂之情则力透纸背,震撼心灵。
【牛刀小试】
第一次跟妈妈吵架
□隋建晖
“整天就知道吵吵吵……耳朵都要生出茧子了,我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你烦不烦!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终于忍不住怒吼一声,气冲冲地碰上了卧室的门,妈妈想跟进来却被我挡在了门外。
我把自己的头埋进被子里,感觉自己快要疯掉了,就因为我今天放肆地玩了一下午电脑游戏,晚上又没管住自己,继续在游戏里驰骋,妈妈的唠叨就开始了。今天可是周末啊,就不能让我彻底放松一下,玩个痛快吗?过了许久,门外没有了声音,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如水的月光发呆,心情虽平复了许多,却怎么也睡不着……难道我错了吗?这是我第一次跟妈妈吵架,那慈祥和善、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妈妈居然被我拒之门外了。
自从我升入初中以后,我强烈地感觉自己长大了,再也受不了妈妈的唠唠叨叨,再也看不惯妈妈的做事态度。前几天订校服,妈妈给我量身高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背靠着墙壁站得直直的,妈妈拿卷尺细心地比划着,我不耐烦地说:“妈,量一次就可以了,还能量错了?”她大概是怕自己出错,用一支铅笔在墙上轻轻地来回画着横线,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多量几次更准确啊。真好,你长得比妈妈高这么多了……”她画好线后又凑近墙面,把墙上的痕迹仔细地看了一遍,高兴地说:“今年比去年长高了七八公分呢,我儿子长得可真快!”她那自豪的神情像艺术家在欣赏着自己的艺术作品,我却不以为然地想:至于吗?量个身高都这么兴奋,哪个孩子不是越长越高,真是少见多怪。我不耐烦地挡住了她想抚摩我头的手,她愣了一下,不过仍满心欢喜地哼着小曲儿去做饭了……
可是,我今天这个样子肯定把她吓坏了,难道这就是每个孩子必经的叛逆之路吗?
我悄悄地打开门,来到妈妈的房间,妈妈正认真地给我整理洗过的衣服,我突然发现妈妈的两鬓已经生出了几根刺眼的白发。妈妈无声无息地老了,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我的长大:每天早早起床给我做营养早餐;每晚准时到校门口接我回家;我生病了她衣不解带昼夜陪伴;每次去超市带回的大包小包都是我爱吃的;假期旅游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取得成功她比我还高兴,我遇到挫折她总是给我鼓劲儿……对爱我胜过一切的妈妈,我怎能这个态度呢?
想到这儿,我悄悄地来到妈妈身边,轻声说:“对不起,妈妈。”听了我的话。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点评: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精选素材进行写作,实写“我”对妈妈的反抗举动,虚写妈妈给“我”量身高的温馨回忆以及平日里妈妈对“我”成长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妈妈给予自己的关爱却从来不知回报的反思。可见,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对抒发作者真挚情感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误区警示】
一、不能为虚实结合而牵强设置虚假情节。写文章要以给人“艺术真实”为前提,否则就会使文章失去艺术感染力。
二、文章虚写的部分不要泛泛而谈,一笔带过,而是要尽量做到文字优美且具体。
三、注意实写与虚写之间的衔接。既然实写是虚写部分的前提,那么虚写之后就要为实写服务,使文章情节保持完整性。
【延伸训练】
请以“ 的爱是我成长中的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比喻式的半命题作文,首先应明确桥的含义,在生活中,桥可以帮助我们渡过河流,那么,成长中的“桥”肯定帮助我们度过了某些难关。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作,首先要明确文章实写的事情,然后根据中心的表达决定虚写的部分,回忆相关的内容,达到赞美某种爱的目的。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篇4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篇5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谈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篇6
三嘉村小学
李金华
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既要抓好字、词、句段的教学,还要抓好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读是为了写。”只有读好了蔡能写。“可见读是前提,写是延伸,运用。而读与写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题,那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呢?
一、抓好释题,看文题自提问题
大凡文章均有两个规律,哪怕古诗、寓言,,,亦如此:一是紧扣题目;二是紧扣写作目的。小学语文的题目不外乎有如下几种类型:以时间为主题;以地点为题;以人物为题;以主要事件为题;以点明中心思想为题。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引导学生串题:文章主要写谁,写他的什么事——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暗堡,结果怎样(文章内容或许会写的内容)又如教学《白杨》一文时,引导学生释题,白杨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你看了文章后若是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写呢?(外形,作用等)。总之,审清文题后,根据文题自我提出文题,然后在看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提的文题是否相符,不相符时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明确:原来是写作目的不同,只有跟作者想在一起才能有所得。如《白杨》一文,作者是借白杨来表白自己建设边疆的理想的,所以不可能只写它的外表、作用等。、二、抓中心,体会作者如何表达中心
既然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除了上述所说看文题自我提问题外,教给学生一种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找中心句。很多文章都在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若能准确地熟练地找出中心句或说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能很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围绕题目选择什么材料来写,如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那么“义务”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了表现这个中心写了哪些内容?十年前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干的是劳动,是尽了义务?智慧的女儿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做了好事)这些好事好在哪里——十年后,井旁边有什么变化?这三个牧童对幸福是什么是怎样体会的?他们的体会有什么相同点——都做了对别人有好处的事而感到幸福。又如《避雨》一文,中心句是:“多么有心计的姑娘伢!”作者为了表现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课文第二段写“避雨”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这里为了下文写姑娘看云预报天气埋下的伏笔。说明她有”心计”;课文第三段写“报雨”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一下子涌到路上,只有姑娘没有动,”她“抬头望了天空,”发出了准确的预报:“还有雨!”这一段二次写他“仍然站在最边上,”说明她时时注意观察天气,“有心计”。课文第四段写“谈雨”通过大伙儿和姑娘的交谈,特别是一个青年的故意提问,写出姑娘不仅能看很云识天气,而且十分熟悉当地春天的雨情,对“去年春天”连续几个月的天气情况,烂熟于心,对答如流,说明她热爱气象事业,是个称职的气象员,“有心计”。、三、加强朗读和练笔训练
为了加强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朗读训练。1、1、抓品词品句,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先找出有关句子,画出重点词,以重点词“屹立”入手理解“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一句,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在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在“练”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且在“练”中学到了学习句子的方法。2、2、、抓住重点段,体会所表达的方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作为重点来写。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作者把飞夺作为重点来写——一是抢时间,为什么要抢时间?怎样跟敌人抢时间;二是攻天险:泸定桥怎样险要?敌人怎样嚣张?红军战士怎样夺下泸定桥?让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懂得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些重点段的。3、3、抓文章的特点,学习叙述方法。文章的特点不同,叙述的方法也不同。如《再见了,亲人》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老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的情境,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血肉凝成的伟大友谊,阅读时,不仅要掌握这个中心,而且要学会通过具体实例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因为前三段的写法基本相同都是叙述告别的情境,话别时都追述了三件事。拿第一段详细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接下去相类似的两段科逐步放手让学生阅读,以培养自学能力,从而掌握叙述的方法。
课堂教学时有计划地安排练笔训练,也要借讲课文,进行重点练笔。平时,哪怕是日记亦要求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写这篇日记。写自己亲身经历,亲耳听,亲眼目睹时都要加上自己当时的想法或看法,以便点明中心。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 篇7
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网络人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学院招生情况可见, 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明显, 为此学院也顺势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实训条件的改善。2015年底投资近百万与华为公司共建了新的网络实验室, 可完成交换路由、无线、安全等方面的实验, 但是昂贵的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经过多方调研和分析, 采用虚拟技术与真实设备相结合搭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根据该专业教学体系的特点, 将网络实验分为初级实验、中级实验和综合实验, 对学生分阶段、阶梯型完成本专业教学。
2 如何构建多平台虚实结合的实验体系
采用多种虚拟仿真软件,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课程分阶段、阶梯型实现教学, 初级阶段主要利用简单易用的软件进行虚拟教学, 待学生有了设备的感性认识后再介入到实际设备的初步使用, 中级阶段利用与设备更加相仿的虚拟软件实现中小型项目的实验,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 学生基本可以自主搭建复杂网络, 甚至可以完成创新型实验。使用的主要软件有VMware Workstation, Cisco Packet Tracer, e NSP等。
2.1 VMware Workstation软件
VMware Workstation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虚拟计算机软件, 提供用户在单一的桌面上同时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进行开发、测试、部署新的应用程序。其可以在一台PC上模拟完整的网络环境, 灵活性与先进性十分突出, 对于IT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员而言, VMware Workstation在虚拟网路、实时快照、拖曳共享文件夹、支持PXE等方面的特点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目前采用的是VMware Workstation10.0.1版本。
2.2 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
Cisco Packet Tracer是由Cisco公司开发的学习思科网络课程初级软件, 可以为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拽方法建立网络拓扑, 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 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由于Cisco Packet Tracer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要求较低、模拟设备的品种较为齐全且型号多、软件运行平稳, 对于初级用户初步认识计算机网络十分有效。
2.3 e NSP软件介绍
e NSP是华为公司为学员提供的一款专门针对考证练习的网络仿真平台, 主要对企业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仿真, 完美呈现真实设备实景, 支持大型网络模拟, 让用户在没有真实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演练、学习网络技术, 该款软件主要针对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模式的教学对象。
3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我院开设的传统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 并根据就业市场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3.1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
新的网络实验室采用分组形式, 5人1组, 共8组, 可同时满足40人的教学班实验需求。实验室采用华为公司的系列产品, 包括交换路由组、无线实验组、安全实验组和教师管理组等方面的新型设备。配套实验室文化、电子教材及课件、实验模拟软件、网络机柜、服务器机柜、实验台、学生椅、配线架、理线架、教师桌椅、投影机、幕布、音响设备、多媒体操作台、PC机、空调、布线材料等, 共计投资近百万元, 可以搭建交换路由、无线网络及网络安全的实验条件, 满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3.2 初级实验
针对一年级新生对设备一无所知的情况, 为了使学生对硬件设备有感性认识, 为后续实验做好准备, 主要安排如下课程:
(1) 系统安装: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区、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Linux操作系统安装等, 教师可在课堂上使用实际的硬件设备、VMWare虚拟机进行演示操作, 使学生在使用VMware虚拟机进行实验时能够顺利进行。
(2) 网络设备感性认识与线路连接: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无线接入等设备实物的认知, 利用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实现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互连和远程登录等操作。课后, 授课教师把实验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课,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视频, 达到每个知识点掌握, 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便于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
3.3 中级实验
中级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对网络设备有了感性认识, 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设备的教学对象。主要完成交换机的VLAN设置、跨交换机VLAN设置、三层交换机的直连路由、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OSPF, RIP路由、IS-IS区域配置、PPP封装 (PAP封装) 、NAT转换、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区域间路由BGP、链路聚合等中级实验。这部分实验利用华为的e NSP软件进行配置与调试, 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案例情况, 进行网络方案的讲解, 同时给出网络拓扑, 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中完成整个网络的实验配置及测试, 写出完整案例的实验报告。
3.4 综合实验
综合主要针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教师以典型的中小型项目为背景提出网络需求, 并给出精简的网络拓扑图, 学生分组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模拟实际项目工作过程, 通过网络工程招投标、网络方案设计、IP地址规划、网络设备选型、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Internet接入配置等, 以培养学生的网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语
通过多平台构建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实际应用, 其优势已初见端倪:第一, 学生可反复在安全的虚拟平台上进行实验操作, 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硬件上不会造成破坏, 减少了机房的管理难度;第二, 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方式,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 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 教师在开发新的实验中对硬件设备的依赖性降低, 通过更新虚拟软件或安装新的虚拟软件即可实现, 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建设成本;第四, 通过对平台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 可以更好地开展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 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利用多种虚拟机技术与真实设备相结合, 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反馈, 该实验教学体系对全面提高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水平, 有效促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虚拟机,VMware Workstation,Cisco Packet Tracer,e NSP
参考文献
[1]万念斌, 黄九香.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 2014 (6) :123-124.
[2]龙艳军, 欧阳建权, 俞佳曦.基于GNS3和VMware的虚拟网络系统集成实验室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2) :90-93.
虚实结合 凸显亮色 篇8
如何开发利用好地方党报理论阵地,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索的一个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地方党报理论版负有为本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为干部群众出现的认识问题解疑释惑等任务。在理论宣传中,无疑更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多在“管用”的理论上下工夫,努力推动理论文章从“管看”向“管用”转化。要围绕地方当年或今后的工作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策划。既可大题小做,也可小题大做。总之,要突出实用性,文章“下载”下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了提高转化率,必须对浩瀚的理论课题加以梳理遴选,选准恰当的切人口。
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许多理论问题都不是“空中楼阁”,往往与体制问题、改革和发展问题交织在一起。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既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又在呼唤着新的理论。通过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这些,无疑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理论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贯彻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意图的同时,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研讨、征文探讨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为组织实施决策出谋献策。近几年,《广州日报》配合省、市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陆续组织了“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合力建设珠三角经济区”、“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战略”等多次大型征文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半年至一年,拿出较大的版面、较多的篇幅和较密的频率,集中讨论某个话题,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打擂”,让不同意见充分表达,不同方案交流比较,在磋商中深化认识,寻求真理,推动决策科学化,这些文章大多数既有理论上的新意,又有很强的操作性,有的还很快引起领导重视,被采纳和运用。《濮阳日报》理论版近年来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围绕市委、市政府以工兴市战略,编发大量理论文章,并在理论版开设专栏,针对全市工业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搞一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从领导到一般于部群众,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思路,尤其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濮阳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擂鼓助威的作用。
二、当好“立体桥”和“解码器”。
从地方党报的性质和地位来看,其理论版担当“立交桥”、“转化器”的角色比较合适。也就是说,理论版应充分利用它联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沟通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关系的“立交桥”地位,上传下达,积极推动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在促进社会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转化器”的作用,这种角色定位,既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规定的,又是报纸理论宣传特定功能所要求的。比如,濮阳市在“四城三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铜牌奖)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课题,像“名城带动”、“生态市”、“欠发达地区城市之可持续发展”等,《濮阳日报》理论版就此约请了许多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讨、阐述,涌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化成许多子课题,分解到各个部门中去,让各部门在实践中进行论证,进而汇总整理,运用于指导城市创建工作。专家与群众通过理论版进行沟通、交流,有问有答,形式新颖、活泼,深受群众欢迎,大大鼓舞了人心,使人们涌现了很高的创建热情。再比如,针对社会上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理论版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结合实际,从理论上予以剖析、化解矛盾。如前几年,针对濮阳市部分农村中存在的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的情况,《濮阳日报》理论版组织社科界人士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要点等方面刊发了系列理论文章,笔者也撰文《法制,农村稳定的基石》对此予以阐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全市村务公开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做到理与情结合,讲究宣传艺术。
一般情况下,在各种题材中散文用情较多。许多人往往认为,理论文章就是说理的,应以庄重为主,不能太出格。我们看到,情虽属于非理性因素,但情与理是对立统一的。有些仅靠议理不易被接受的道理,情感就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议理过程中笔端带情,可以攻心,激起共鸣,使道理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因此,在理论文章中适当地融人一些感情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在理论宣传中,除了做到理与情结合外,还要讲究宣传艺术。比如,要做活理论稿标题,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空洞;理论文章要长文短做,可以将较长的理论文章化整为零,增加相关链接和背景材料,加快人们的阅读频率;可以适当增加图片,发挥图片功能,加大人们的视觉冲击力,美化版面。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 篇9
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文/李海洋
摘 要: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是密切关联、彼此配合的关系,即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写作提供思维方式和素材,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教育体制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增强语文教学指导性,指引学生高效阅读,并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措施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关联,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虚实结合自成高格 篇10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
1.运用想象与联想再现虚境,以实托虚,以虚染实,提升境界。
名家佳作链接——琦君的《下雨天,真好》
那一年回到故乡,坐在父亲的书斋中,墙壁上“听雨楼”三个字是我用松树皮的碎片拼成的。书桌上紫铜香炉里,燃起了檀香。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玻璃窗也砰砰作响。我在书橱中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
这个片段中虚实相染相生。重返故乡,物是人非,往事只可追忆,琦君用“雨”为线索,串起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可是一切的实物实景浸染的何止是雨意,悄然浸渍而上的是她淡远无形的怀旧浅愁,随即又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再现“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的“父亲的音容”,这是一笔虚写。故人依稀可见,让人心底霎时间升腾起一股暖意,这暖意如雨花绽开。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再现虚境,是一种独特的暗示艺术!艺术(在此指文章)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因而这种“再现”还应发乎情、合乎理,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不应生拼硬凑,否则弄巧成拙。
2.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丰富文章意蕴。
名家佳作链接——季羡林的《二月兰》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此片段前面以老祖“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的搜挖荠菜的实事为基点,运用创造的想象与联想,延生出“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的虚写——这样的“无”中生“有”,借助想象与联想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创设出一种意境,情味浓浓;后面化虚为实,运用数量词“一支”与动作描写“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把“我的”无形的“目光”变成有体有形——这样借助想象与联想“无”中生“有”,使形象的特征鲜明,使情境内涵充实,情味浓浓,如余音未了。
“文艺是一种慰情的工具,所以都带有几分理想化,艺术家不满意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朱光潜先生的这番话揭示了创造的想象对现实的弥补修善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可以弥补修善实境,从而丰富文章意蕴,更好地满足作者表情达意的需求。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
朱光潜先生在谈创造的想象时谈及“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物变成人或人变成物并非人与物在形体上的异化变形,而是指把一方的情感移到另一方身上去,无论是由我及物,还是由物及我,都是要人情化或人格化。
由此可见,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比喻与拟人等手法。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划线部分是在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比喻与拟人,表现小山的可爱与慈爱温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 篇11
高职电类专业与其它专业不同, 很多课程的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往往要求学生既能进行硬件设计, 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软件编程及实际动手组装。因此这些课程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而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完成后, 便直接进入实物的安装和调试环节。这种模式往往存在电路参数计算繁琐、设计方案不易修改、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弊端, 拉长了设计周期, 降低了效率。并且在实际动手过程中, 由于元器件参数选择, 程序编写能力等原因, 往往难以一次就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浪费了资源。
以单片机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为例, 在理论学习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单片机基本硬件电路, 数码管、按键等外部电路的工作原理, 并配合电路编写相应的程序。在实践教学阶段学生需要按照要求识别器件焊接PCB, 并进行相对应的编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 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很好的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在单片机教学过程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在理论教学完成后, 由学生自己在仿真软件中搭建单片机电路, 将编写好的单片机程序加载到仿真中运行, 观察现象, 查看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可以反复修改电路及程序, 直到得到正确结果, 再来进行实践动手操作。虚拟仿真对理论教学上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利用仿真更换不同类型的器件并相应地修改程序,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单片机及外围电路的工作原理, 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降低了教学成本; (2) 打消了学生害怕的心理, 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拓宽了老师及学生的思路和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教赛融合”教学方式对教学的意义
“教赛融合”是指学校依据本专业人才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方案, 合理设置教学体系, 将学生所必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设置为竞赛项目, 并针对竞赛项目开展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模式下, 竞赛已成为教学模式的一种延伸。这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学行为, 竞赛成为一种教学成果的检查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与常规教学模式有极大地不同。以往的教学与竞赛脱节, 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采用“教赛融合”教学模式, 选取一些能够体现教学内容要求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作为竞赛项目, 并针对这些项目进行专业化的专业指示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使竞赛与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并且这一教学方式还反过来促进了教学自身的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体现在: (1)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部分是在课堂完成的, 实践部分在实验室完成。而“教赛融合”要求实验室与教室一体化,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 “教赛融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竞赛要求结合起来, 依据竞赛的内容选取必备的理论知识点, 再由知识点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不再按照传统学习顺序进行教学。 (3)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集实践、理论、自学、讨论、习题为一体,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4) “教赛融合”改革了学生的考核制度, 学生作业已不单单只是习题, 而是可以具有多种形式, 例如收集资料, 项目方案讨论, 仪器使用方式的学习等等。
3“教赛融合”教学模式对“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教学平台是指为开展教学实践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提供开展教学实践的场所, 使用的教学方法, 设立的课程, 教材资源, 教学设备, 以及教师水平等。以下分别就“教赛融合”教学模式对教学平台各个部分的影响进行分析。
3.1“教赛融合”教学方式对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建设的影响
一般院校的教学场地分为各类教室、实验室 (实训室) 两大类。教室主要作为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场所。而实验室 (实训室) 主要作为学生验证理论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的教学场所。而在“教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与竞赛合为一体, 都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形成以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 “教、学、训、做”合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为此, 学校必须加大实验室 (实训室) 的投入, 构建更加良好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实验综合技能的真实项目和仿真项目相结合,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心。
3.2“教赛融合”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不是非常明确, 往往是“为了学而学”, 所以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教赛融合”的教学方式目的性明确, 学生知道自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进行学习。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 老师可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己思考, 从中得到答案, 学会自我思考的方法。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3.3“教赛融合”教学方式对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
大学里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这样排课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循序渐进, 能够较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生产过程严重脱节。而“教赛融合”的教学方式为学校人才培养设定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可将企业实际生产中所需要的技能设置为竞赛项目, 针对竞赛项目所需知识点进行教学。
在“教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下, 课程的分类已经不是那么的明确, 一个项目可能包含多个学科所需的知识。而传统的教材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点的讲述, 因此, 传统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教赛融合”教学方式的需求, 需要重新编写教材。但传统教材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教材。
3.4“教赛融合”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赛融合”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并且老师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即教师能够全面的掌握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并且能够积极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 随时进行知识的更新。不断深入行业,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教学改革效果总结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了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首先学校安排教师下到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针对培训内容从新编制了部分教材和指导书。学校新建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室, 将单片机、PLC等课程主要安排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室进行授课, 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 一边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学习完成后, 会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或者课程设计, 利用实验室资源, 让学生自己进行电路的组装与程序的编写。课程设计采用比赛的方式, 在完成后由老师对作品进行打分,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 该专业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中获奖, 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改革, 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 真正达到“教赛融合”的目的。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类型的仿真软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给传统职校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首先总结了“教赛融合”教学模式以及“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的意义, 然后阐述了“教赛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学平台建设的影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电类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了教学平台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虚实结合”,“教赛融合”,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周伟林, 何静.虚实结合法在数模混合电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3) .
[2]黄亚静, 孟泽云.“赛教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12, (11) .
[3]胡晶晶, 李娟.“虚实结合”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探讨[J].赤峰职业学报, 2013, (29) .
虚实结合,创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虚实结合
1 时紧时松,职责不清——传统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突出问题
城市广播电视和报刊是党传统的宣传阵地,担负着引导舆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在“政治家办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但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和媒体市场的发展,在生存压力之下,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经营创收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被有意无意地挤压,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1.1 时紧时松,思想政治工作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受到外界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影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补充新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更好地应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困惑,凝聚力量谋求宣传工作上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媒体特别是城市广播电视和报刊因为经营上的“断崖式”下滑,让媒体决策者每天为了经营数字和效益筋疲力尽,甚至喊出了“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呼声,全部精力都围绕经营转,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研究员工的思想问题,就是常规的“三项学习教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在某些媒体中也变成了走过场,学习的时间没有写总结的时间多,似乎教育学习活动就等于写个报告,甚至学习报告都是从网络上荡下来的,或者是同事之间相互抄来的。
实事求是地说,在脱离财政供养的情况下,对媒体来讲,生存是第一位的,但这并等于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显得无足轻重。打铁还需自己硬,从事舆论宣传工作并一定代表新闻记者思想政治上天然有免疫细胞,从这几年,新闻宣传战线反腐成果和记者禁不住金钱诱惑的事例来看,时刻绷紧思想政治教育这根弦显得很迫切,而不是可有可无、时紧时松。
1.2 职责不清,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欠缺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专人负责,有计划有目的地一步步推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保障。但就笔者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有哪一家城市广播电视媒体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划,职工教育一般被划归在人力资源部门,而目前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精力是在职工考核、职称申报和业务学习上,工会、团委一年到头组织不了几次活动,更谈不上针对新闻记者的个性化问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就笔者观察,由于目前城市传媒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个体身份差异和岗位差异等原因,已经造成忙闲不均、分配不公现象,后勤部门“旱涝保收”,一线经营和宣传部门疲于奔命,饱受市场冷眼和绩效考核之苦,到手的待遇还不如正常坐班的后勤保障部门,牢骚和怨言时有耳闻。类似种种,当然需要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贴近新闻记者身边,疏导怨气、怒气,教育职工面对暂时的问题以大局为重,以党的新闻宣传质量为重。如果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一时的怨气集聚成不良心理,新闻和经营工作偷工减料,说大了,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政治事故,说小了,会影响新闻宣传质量,影响个体的良性发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员工遇到的思想问题千差万别,这就需要传统媒体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形成良好的思想疏导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培养记者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这是新闻宣传质量的保证。
2 虚实结合,以人为本——创新性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传统媒体宣传质量和队伍健康成长的保障,虚实结合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面对见多识广的新闻记者,更忌“空对空”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照本宣科。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该怎样创新,才能入脑入心呢?
2.1 在内容上要实在,切实解决新闻记者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最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能同频共振,因此就要从情感上和行动上贴近记者编辑,了解记者编辑的甘苦。新闻是生发在记者的脚底板上的,他们为了如实反映一个新闻事件,跑了多少路?遭受了多少曲折?编辑为了一档完美的新闻,付出了多少努力?收集了多少资料?为了让新闻更符合实用、实在的原则,记者编辑怎样挖空心思地策划选题?这些都需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主动去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是双向的,只有相互了解才能知道记者编辑遇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也才能有的放矢,靶向解决。
说到底,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体现在解决被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之中的,而记者编辑的思想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多与待遇、考核、家庭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相联结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关心他们的冷暖,并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大公无私”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行为价值准则,碰到记者编辑遭遇考核、评价不公时,要积极向决策部门反映,以求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
2.2 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互动中相互激励
特别微信时代,更应该发挥微信的上下、左右互动优势,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激励之中。新闻工作者素质高、悟性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微信虚拟的状态提供了平等的个性化交流平台,“朋友式”的点赞、推荐、点评摆脱了“自上而下”说教的旧模式,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状态。管理者时刻关注着员工的“微动态”,可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旦发现消极情绪及时纾解,一对一交流的平等互动,没有现实中的繁文缛节,更能在情感上相互贴近。
综上所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有思想政治工作是实在的,有作用的,才有凝聚力。不从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不关心员工的利益,只顾自说自话地说教,这种思想政治工作一定是不被接受的。只有关心员工,才能与记者编辑同频,情感上共振,教育和引导才有基础;只有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引导和服务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有了踏实的现实基础,才能把员工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凝聚到媒体企业发展的轨道上来,与媒体企业的未来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N].人民日报,2009-07-28(07).
[2]赵国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5(1)
[3]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06-10(15).
【虚实结合写作教学】推荐阅读: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05-17
语文教学的虚实艺术10-04
虚实05-17
虚实之间读书报告07-02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探索05-11
芮成钢《虚实之间》读书笔记09-14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05-25
室内设计中虚实的运用论文07-18
结合写作07-02
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