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

2024-10-23

读写结合教学(精选12篇)

读写结合教学 篇1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同类课文,进行对比研读,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全神贯注》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法国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故事,揭示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全身心投入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于是,我以此文为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

一、深层解读,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补充了雕塑的知识,介绍了罗丹的代表作,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雕塑的神态、动作,思考会让人产生的一些联想。然后,我让学生读读第二节再想想,“你能表演一下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神态吗?”两个小组的学生自告奋勇要求上台表演。表演完,学生互相评点。有的说:“罗丹修改女像时心情是很激动的,第一组表演者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有的说:“第二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一直在痴痴地笑,没有把眼神的异样演出来。”在评点中,学生理解了罗丹的情绪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学生发表的见解,既是对别人表演的评价,又体现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

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又让学生想象罗丹和谁在说悄悄话,说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亲爱的,我把你的鼻子修得再挺一些,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怎么搞的,竟没发现腰部的线条太粗了些,再改一改吧。”我又启发学生:“罗丹似乎是和谁在激烈地争吵?争吵些什么呢?‘似乎’一词能去掉吗?”学生马上说不能去掉。有的认为是罗丹自言自语:“这样改,还不如那样!”有的说:“当然是和女像争吵,他要这样改,而女像认为已经很完美了,不用改。罗丹说服女像,好像在争吵,最后女像终于同意了。”学生有着多么丰富的联想啊。我趁热打铁:“这就是罗丹眼里那‘异样的光’所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茨威格之所以写得如此传神,因为抓住了罗丹的神态来描写,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让神态反映出了罗丹的内心思想。不能去掉‘似乎’,因为那是茨威格由罗丹工作时的动作、神态所引发的联想,这些合理的联想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随后,我让学生挑选文中的“一会儿……一会儿……,似乎,好像,痴痴地微笑,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等词或短语来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在读之后,扩展到写的学习。教师解读文本需要关注此等独特的词句表达,解读表象背后丰富的内涵,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在上述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等把情境写具体,可是写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先去体验,或者激活学生这一部分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实、有血有肉的片段来,否则只会是机械的模仿,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二、对比研读,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描摹人物的课文其实并不是一篇而是一组,教师应利用好这个读写结合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更多。

于是,我把以下两篇课文段落挑选出来让学生将其与本文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过程进行对比研读。

片段一:1876年秋,43岁的诺贝尔又在进行烈性炸药的实验。一次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31课《他从火里跑出来》)

片段二: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分,图书馆里静悄悄的,而在书库深处的书架上,突然响起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啊,原来陈景润把刚刚读完的一本数学书插回书架。他走出书库,用力推着图书馆的门,但是,怎么推也推不开。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一看表,才发觉早过了阅览时间,图书管理员吃饭去了,他被反锁在里面。其实管理员在临走之前曾经向着密密麻麻的书架,大声问书库内是否还有人,但一心沉浸在书堆里的陈景润,却什么也没听见。(33课《不知疲倦的人》)

学生不难发现,同样是写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描写诺贝尔主要是抓住了诺贝尔的动作神态“双眼紧盯,凝神注视”,仅仅两个词,写得十分简洁,但从这两个词中十分鲜明地反映出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可见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而描写陈景润全神贯注地看书,不仅通过描写陈景润自身的一系列动作反映他的专注,还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陈景润读书的认真,如“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此外,还通过间接描写来衬托人物:其实,图书管理员临走时大声问过,而陈景润因为太专注什么也没听见。这样多角度的描写使我们头脑中对陈景润全神贯注读书的形象一点一点地丰满起来了。

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写话的思路被大大拓宽,写作的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上一节课中的写话练习拿出来进行再次改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起环境描写和间接描写把原来的内容写得更棒了。

以一篇课文为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同类课文,对比研读,学习基本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将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不断进行巩固、深化,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读写结合教学 篇2

河东西小学教师

刘昌琪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七册《基础训练 4 》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

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

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 叶 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

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45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10多种菊花,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 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3

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美国韦斯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会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叶圣陶说过,学习的“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是行”,“多读作品,多训练语言,必将能驾御文字”。以阅读来促进写作,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提高是有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的。

我们不妨开拓思路,换个角度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语文教材有意识地选取了大量经典文章。这里面有很多可供学习写作的材料与技法。

一、阅读带动写作

“模仿是创作起步的必经之路”,“如果初学者把模仿当作严肃的写作技巧来探索,肯定能缩短到达写作彼岸的路程”。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准“模仿点”,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小说单元时,就可以以“人物刻画”为重点,把读写结合起来。像《祝福》的肖像描写就极富表现力:通过描写她总是“顺着”的眼睛,体现她的温顺与本分老实;又通过几次脸色、头发等处的细节变化,表现了生活经历给予她的巨大的身心打击,从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塑造康大叔、闰土、“圆规”等人物形象的手法,总结出写作时善于运用肖像描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以同学或老师为原型,即兴创作人物肖像描写片段,学生写完后可,一起品评写作的技巧与表达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既领悟了课本,又学会了相关的写作技巧,同时,亦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学目标“理解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也得以顺利完成。

二、由写作入手,带动并加深阅读理解

把课文看作是写作范文并加以利用。例如,可先分析所学课文的文章题目,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果是你来写,你会写什么内容,表达何种思想主题?在此基础上再阅读课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其次,进行思考,如果表达与作者相同的主题,你又会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谋篇,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此后再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在广泛的比较中促使学生产生顿悟,从而学会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上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要把正确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就会成为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沃土”!

读写结合教学 篇4

一、从故事的结局入手———有意味地续写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许多课文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安恩和奶牛》的读写训练可以这样环节设计:

发挥想象 续写结尾

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奶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请用本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展开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再如小说《窗》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此时这位病人怎么想?怎么做?写作训练环节也可以这样设计:

入情入理 放飞想象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此时这位病人怎么想?怎么做?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请你发挥想象对结尾进行续写,看谁写得最有深意、最有创意。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不仅是想象力的训练,更是对课文思想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净化和升华。

二、从省略处入手———有趣味地补写

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时,文中写到:“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格宣判死刑”。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一下:大家吵吵嚷嚷的内容会是些什么呢?你能否将他们谈话的内容具体再现出来呢?然后请一组同学模拟吵吵嚷嚷的场面。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当时反科学的习惯势力的强大与可怕,更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

三、从优美的词、句入手———有诗味地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绿》时,引导学生品味那两句优美的联想: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在品味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也进行联想仿写一句。

四、从文章的感情入手——有情味地抒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我在《囚绿记》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设计:

化“我”入文 体验情感

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用作者的口吻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为开头对这位绿友说一段话。

学生通过之前对文本的品读理解,逐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此时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对常春藤的情感,这不失为一个既能深化文本理解,又能促进写作感悟的绝佳读写结合契机。

五、从文章的体裁入手———有韵味地改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天性是诗人。”然而,当今的语文教育,一条似乎成文的禁令———“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把许多可能的诗才没商量地给埋没了。学生的诗性慢慢走向衰颓,心灵空间日趋狭小。我们何不让读与写诗意地结合,让他们在诗意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如在学习魏巍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时,我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恩难忘 诗意表达

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每件事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用诗的形式改写文章的一小节,充满诗情、诗意地再现这令人难忘的师生情。

学生当堂习作:

(1)假期的盼望/幻成对老师的思念/不经意间/又浮现出老师的脸庞

激荡起一串温暖的回忆/淋湿了孩子的眼眶

(2)默默地注视/化成无声的送别/你是否察觉/一个孩子的不舍

漫长的夏夜/梦中寻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我也一千次地确信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正确性,为了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让我们大胆探索,默默努力吧!

摘要:阅读和写作紧密相联,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独特的写作技法、优美的语言文字等宝贵资源,指导学生有情有味地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充满意味、趣味、情味、诗味、韵味的读写训练中,真正提升读写能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篇5

通过学习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依依惜别》之《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课,让学生学会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直接抒情”这三种方法来写抒情文章。

重难点:

学会三种抒情方法并写出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班级活动照片,制作“成长足迹”短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引出主题

亲爱的同学们,时光飞逝,五年的小学时光是那么短暂,那么快乐,共同成长的岁月里,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再过两天,我们就要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顾本册书的“依依惜别”这一单元的第2课《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看看这位小作者是怎样抒发她的离别之情的。板书:抒情

二、默读课文,提炼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

2、文章分为几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原因。

3、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校园的大槐树等景物,表达了对校园的留恋。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

必须要抓典型。板书:抓典型

抓典型的景,必须跟你的感情有着紧密联系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一个静物,也可以是一幅场景。我们学校的哪些景物值得留恋呢?

叙事抒情:哪一处描写最打动你?为什么会打动你呢?

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真情实感。那怎样写好叙事抒情呢?板书:抓细节

直接抒情:感情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直抒胸臆)

怎样写好直接抒情呢?用优美的词句,多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情感表达得更奔放热烈。板书:抓修辞

4、总结写法,出示课件: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叙事抒情: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事物表达爱憎,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

三、成长足迹,激发情感

播放“成长足迹”幻灯片。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写作思路。

过渡句:孩子们,五年的小学生活里,美丽的校园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辛勤的老师给予我们多少温暖,可爱的同学带给我们多少欢乐,精彩的活动营造了多么幸福的童年。我们在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里快乐成长。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一起来重温美好时光。

四、自由选择,尽情书写

看过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味着那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孩子们,你们舍得与他们分别吗?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有很多情感想要抒发。那么,拿起手中的笔,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方法,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出示习作要求:

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三种写作方法中任选一种,运用喜欢的抒情方式写一个段话,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时间为10分钟。

五、展示分享,师生点评

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孩子读出来,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六、老师赠言,升华情感

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模仿练笔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

(1)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首先,我围绕中心句,指导学生赏析了这一小节中的词句。有了对这一节的研读,学生轻而易举地感悟到在这节中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接着,我为使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还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有了写法上的感悟,以及情境的体验,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写段练习,这样的仿写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二、拓展练笔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班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到:“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

(3)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续编故事是要足够多时间的,但费时但又不省心的写话,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

(4)写推荐,课外读物走进来。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学习完《负荆请罪》,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词语的来源;学习完《海伦.凯勒》就可以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读一读《鲁宾逊漂流记》,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学习完《小草和大树》,向学生推荐《简爱》等等。

读写结合教学 篇7

一、依托教材,仿写

仿写,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写作离不开范文,而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名家之作,其语言运用以及谋篇布局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经典美文,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体验文本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模仿美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优秀的作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以故事介绍的方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变色龙这种动物的特点。在这篇文本中,作者描述了在一次摘四季豆时候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真正走近变色龙,从中体会到变色龙的特点,并且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所在,让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大家的阅读,认识到作者在描写变色龙的外形时是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抓住了变色龙的特点进行的。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也来按照这样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教材的引导下,同学们创作出了自己的小作品:“我家的小狗,它圆圆的脑袋,滴溜溜的眼睛特别明亮。身子是黑颜色的,油亮得就像是穿着闪光的缎子,那打着小卷的尾巴,特别灵活,每次看见我回家,它就会马上晃着小尾巴跑过来,真是可爱极了。”将在文本中所学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教会学生品味文本中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例子进行仿写,效果很好。仿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效果非常明显的一种方式,教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不仅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补白文本,续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留有一些空白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本留白,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有效补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感悟,同时,教师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对受伤的日本孤女细心照顾并且想尽方法将这两个孤女送到日军驻地的故事。在文本的第六自然段,写到四十年后,其中一个日本孤女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中国专程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这对于文本的内容来说,是一处文本的留白,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续写:“美穗子及其家人在和聂将军见面之后,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这样续写:“四十年了,当美穗子再次见到聂将军时,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紧紧握着救命恩人的手,热泪盈眶,四十年的感激与思念就在这无声的氛围中弥漫,周围的人们也被深深感动着。”通过这样的续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已比较透彻,对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也很到位,达到了教学预设的读写训练的目标。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之美,精心续写,在续写的过程中深度阅读文本,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续写文本,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认识,同时在补白续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品味内容,扩写

小学生比较擅长形象思维,同时想象力丰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仔细品味文本内容,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扩写,这样实现读写的双赢。

在《所见》这首古诗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一边放牛一边唱歌,非常高兴。突然,他看见了一只蝉,他小心翼翼地靠近,想要抓住这只蝉。这首小诗生动有趣,虽然用词简单,但是其中的意趣丰富,小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诗中营造出来的意境,想象牧童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周围的环境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欢快地唱着歌,突然,他一下子安静下来,侧耳倾听,原来他听见了蝉的叫声。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从牛背上下来,蹑手蹑脚地朝着蝉叫的方向走去,屏住呼吸,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捉住它。”在这样的说话写话练习中,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获得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之美,同时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古诗进行扩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深度阅读,补写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文本感悟和体验。而这样的阅读要求又让课堂的写作训练有了深度的提高,引导学生补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主旨,掌握文本的中心,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谈迁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在这篇课文中,谈迁虽然遭遇了厄运,但是仍然不屈不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谈一谈自己对于“厄运”这一词语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谈迁对待厄运是怎样的态度?他的心理活动怎样?”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谈迁的精神,体会到他身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补写下面的句子:“黄沙漫天的白天,谈迁正在____,雷雨交加的晚上,谈迁正在____。”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到:“黄沙漫天的白天,谈迁正在四处寻访,亲自考察历史遗迹;雷雨交加的晚上,谈迁正在奋笔疾书,撰写精彩的明史巨著。”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自己深刻而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补写,让学生的课堂练笔得到了扎实训练,很好地实现了读写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教师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时候,不能忽略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实现教学中读写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宏斌.巧抓读写结合提升习作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2]刘政权.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

[3]沈全胜,李华,付荣华.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04)

找准读写教学结合点 篇8

一、把握课程标准, 增强读写结合的急迫感

《语文课程标准》之二“阶段目标”对“作文”的要求分别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1———2年级)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 (3———4年级)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6年级)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7———9年级) 。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阶段作文目标都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要求。

从教材编排结构看, 语文新教材每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大板块, 每单元的阅读部分所选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 (如话题、情感、写作特点等) , 而写作训练总是围绕本单元的“阅读”共性来安排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为例, 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展示作者或他人成长历程”的文章, 编者为第一单元设计的写作话题是“成长的烦恼”;第二单元的5篇课文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 这一单元的写作训练就相应地被确定为“黄河, 母亲河”话题作文;第三单元5篇课文都是以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为内容的作品, 本单元的作文是“请以你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第四单元的《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都以“艺术”为题材, 写作训练也相应地围绕“某一剧种”、“某一出展开论述;第五、六单元也是类似情况。由此可见, 从教材编排角度看, 编者是把读与写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的。因此, “读写结合”的教法也是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的。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看, 作文教学不尽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读写脱节, 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空话连篇甚至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叶圣陶说“阅读得法, 写作能力亦随即增长。”宋代朱熹也说在《观书有感》一诗中以“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喻书中内容之所以精湛, 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写作源泉。对于成人来说, 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两大源头, 但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钻细研教材, 找准以读促写的结合点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 读与写的结合点应该是两者有内在关联的侧重点。如:小学低年级的读写结合点是:学习字词是阅读的侧重点, 而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语则是写话的重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读与写的结合点是: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以及练习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因为上述写作活动的前奏必须是阅读, 否则就无法进行写作 (如:写读书笔记和改扩写练习必须先读后写, 边读边写, 而写常见应用文则离不开阅读过程中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的研究) 。

从具体教材看, 每单元选文和本单元写作训练的共同侧重点就是本单元读与写的结合点。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阅读部分和单元作文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

此外, 就每一篇课文而言, 由于各具特色, 每一篇课文又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比如:有的课文条理性强、叙述顺序清晰, 就适合随课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有的课文主题鲜明, 就适合进行确定文章中心的训练;有的课文用词准确活泼, 就适合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有的课文人物塑造典型生动, 适合进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训练;而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课文, 题目中就已经透射出许多信息, 适合进行审题方面的训练。

三、精心设计训练, 抓住读写迁移的突破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能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所以, “读”的目的应定位在发展能力上, 包括发展学生“写”的能力。写作能力的重点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写作者必须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 而语言的内化则需要不断的训练来实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读写训练, 就是抓住了读写迁移的突破口。

读写迁移的目的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所以, 精心设计训练, 让学生读出词法、读出句法、读出语法、读出感情, 就会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设计训练时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训练让学生理解思路, 抓住重点, 整体把握和编写提纲。

(二) 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体会词句的准确用法和在特定环境中的作用。并学会积累、感悟、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

(三) 在训练中, 要逐步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体会其各自的特征。

(四) 通过训练,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文学常识, 体会课文的表达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篇9

1. 读中入境, 读中悟情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地读文本, 学生才能读得充分, 悟得深刻, 说得到位。同时, 教师更应该采用多种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 方能更深层次地做到“读中悟情”。

2. 巧设情境, 激发灵感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投入和精心制作的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能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 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激发创新灵感, 达到更高的境界。

3. 推敲赏析, 品评感悟

具体有: (1) 比较——品出规范。透过比较, 让学生反复揣摩、品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锤炼学生的语感, 使其达到领悟。 (2) 调换——品出精华。通过调换词句, 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 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当。 (3) 揣摩——品出神韵。教师有目的地强调课文中的特别精妙之处, 让学生反复揣摩、品评、诵读, 体会作者的最高意境。

4. 抓住契机, 范读课文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 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形, 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一下子会缩短许多。

二、训练学生能“说”会“道”

1. 模拟情境, 练习“说”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训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话, 使他们达到口语表达的最佳状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是练习说话的情境。抓住时机, 有效地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说话, 丰富知识、丰富思维、提高能力。

2. 围绕活动, 练习“说”

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必须认真观察生活, 使学生有比较多的机会把在课堂中所获知识、技能和技巧运用于活动中。这样, 学生在边玩边思、边想边玩中增长了知识, 并且具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有效地发展了自身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各科融洽, 自由练“说”

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整体情境, 其中也饱含了一个连着一个的局部情境。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境, 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遵循教学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 这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来,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三、指导学生有创意地"写"

1. 开拓思路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 大多存在着对事物认识肤浅、意向储存杂乱、不易再现的特点, 因而写起来仍然是空洞无物。因此, 在每次指导中, 必须找准"写"的源头--充实的生活, 以此为切入点, 调动学生的积累, 唤起生活的回忆, 激发写作素材, 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2. 交流心灵

学生从积累材料到完成作文, 必须经历从内部语言到口头语言, 再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过程。据此, 在学生的思路已打开, 材料基本确定后, 就应遵循由说到写, 从述到作的过程, 引导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全面充分地倾吐心中的积蓄, 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然流露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梳理习作素材。

3. 创意的表达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和感受, 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意象, 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 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从独特的角度倾诉独特的感受, 突出个性, 一气呵成。

(1) 据根据不同课型确定不同的读写方式。精读课:它是教材的主体, 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针对学生的情况, 根据课文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 使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理解写出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当然, 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扩写、缩写或自由写。略读课:学生利用在精读课上学来的方法, 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 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自由写出读后感受。选读课: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 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 自由选择练笔的方式及内容。

(2) 根据不同体裁确定不同的读写方式。诗歌: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大意, 可选用改写、续写等形式, 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童话:借此契机, 引导学生将身边的感兴趣的动植物进行人格化, 并仿写成文。利用童趣, 激发童心, 使其产生写的强烈欲望, 发挥想象, 自由表达。散文: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去读, 使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对话, 同时利用文中现成的语句进行创作。记叙文:学生可根据文章内容、题目、插图等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再根据问题阅读课文, 抓住文章的中心进行扩写、续写、缩写,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启示。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篇10

关键词:读写,教学模式,课堂

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读写结合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茫然。语文教学成了低效的代名词, 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激愤之语。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 教材作为载体, 把教材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 对作文的阅读教学, 并在写作教学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指导, 对材料特性的基础上, 读和写点给学生有效的参考对象选择要创建的, 以便及时让学生模仿和创造运动, 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仿写法

1. 仿写范词范句, 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

对课文的精美句子、重点词语, 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甚至会背,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传神, 并从修辞、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其妙处, 再进行仿写。这样, 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的5段:“, 一层树叶点缀着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添加一些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点”不仅准确地写地上的叶子, 荷花是一些零星的场景, 写的绿色叶子和白色的呼吁彼此关闭。优雅地“经常被用来描述美丽的女人的身体。”害羞”, 或不好意思, 是一个情态词的人, 这两个词来形容莲花艳媚, 只是写的花是生活。在我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添加一些文字在上面的句子变成“可能”, “已经盛开”、“芽”、比较, 通过讨论, 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精妙。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例句的用词方法仿写几个句子, 学生大都写得比较成功。又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篇分列的两句:“山如眉黛, 小屋恰如眉梢上痣一点。十分清新, 十分自然, 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比喻新颖典雅, 句式跳动活泼。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句子进行多次仿写后, 他们的文笔也会逐渐灵动起来。

2. 仿写范段, 提高构段的能力。

文章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等。课文中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 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 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 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提高构段能力。

3. 仿写篇章, 增强布局谋篇的能力。

结构是组成文章的内容结构, 也是这篇文章的想法。文章的内容是通过组织表达, 主题还通过结构需要强调。事实上, 作文的结构不是很复杂, 很难学习, “议论文”为例, 无非一个平行层和总分数。尤其是后两个最常见的。在高中语文课本, 有许多“例子”, 我们可以学习质量。

结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在开篇, 就用两个比喻从正面导出中心论点, 接着作者从反面论证, 第二段, 正反论证。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 积德义”的具体做法, 即“十思”。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做到了这“十思”, “宏兹九德”, 天下即可“垂拱而治”。

其行文的结构可简表之如下:

①提出问题 (什么)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正面立论)

②分析问题 (为什么) :重要性 (反面论证) ;必要性 (正反论证)

③解决问题 (“怎么办) ——“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即“提出问题” (什么) 、“分析问题” (为什么) 和“解决问题” (怎么办) 。可见, 《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这样的文章, 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 试图模仿练习, 构图的布局, 它不再是一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什么样的模仿, 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变化、创新、模仿模仿的真实感情表达。写作的模仿, 模仿写作风格, 有利于阅读写转让的顺利实施, 促进学生逐渐过渡的独立运动。

二、改写法

改写法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改写法可以改变人称, 如把第一人称写法的文章改写成第二人称, 可把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二人称;改写法可以改变体裁, 如可以把古诗改写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改写法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 如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通过对文章的改写, 学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改写对象是文质兼美课文, 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受到美文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作水平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如在教《虞美人》一诗时, 我让学生紧紧抓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体会诗人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 奔放倾泻的状态, 不拘一格地将之改写成精美短文。结果学生们既深刻地理解了诗作, 又拓展了自己的思维, 真是一举两得。

三、缩写法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缩写是按照一定的要求, 将原来的一篇文章, 压缩成一篇短文。缩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 通过缩写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泛化能力, 也可以通过大量的还原、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提高我们的能力。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当我们抓住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而不是重复的叙述;要求的缩写后的短文, 但仍然内容, 完整的句子流利。但不是因为缺乏的话会破坏完整性的内容。

四、续写的方法

续写有“戏剧性”的文章, 如小说、戏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想象力, 理性的解释, 沿着“潜在的” (最初的情节、冲突、字符) 。这是作品的主旨、写作风格和搜索, 这两部作品的开放是一个新面貌, 冲破了边界, 阅读和写作, 所以学生的创造性人才发挥创造最深刻的两个。完成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趁热打铁。论文:“请根据女主角的性格, 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 写作马蒂尔德听到的真相后, 这条项链是假的情况。合理的和意想不到的创意和忠于原作。

五、悟写法

学习文章, 我们将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人物在喜悦、悲伤、融入情感, 用心去感受, 这是真正的意义, 理解和把握文本, 将自己的感情结合在文字上, 并将文字写下, 这样你就可以写得精明。因此,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练习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养成“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这将成为拓展练习写作和阅读生活的写作练习,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学生养成了练习写作的习惯, 你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坚持不懈, 学生从思想、观察组、选材、材料等方面迅速提高,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将充满激情, 辐射。发自内心的感觉, 有勇气去解剖, 它的意义远远超越简单的读写。依托教材, 关注社会, 发展思维, 灵感, 班级的“顶”和“风”的时代的“雨”混在一起,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六、巧写法

在写作时, 巧妙地借用课本中的素材, 我们姑且称之为“巧写法”。对于学生来说, 书本是一个巨大的物资仓库, 文字信手拈来, 充实内容, 减少压力, 积累学校的材料, 文字材料, 和美妙看到平原的怪, 往往在一个新的成分, 发展水平, 将有一个新的增长点的研究与实践。那么, 从任何角度来看, 材料的使用, 创造一个好的构图, 应该是高中生的必然追求。如河北高考满分作文《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就灵活地利用了课本中李清照的素材, 把李清照婉约和儿女情长中的“寻寻觅觅”“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与豪迈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对比, 如此婉约柔肠百转的词人, 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豪情壮语, 确实是出人意料, 但是词人的所处、所遇, 离乱之世, 家国之恨, 残月当空, 江水滔滔, 一声怒啸“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讽刺当朝者与自己丈夫, 这并不意外, 而是完全在清理之内。意外, 是飘荡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 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 情理便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作文与经典素材对接, 使文章立意高远, 尽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现其个性的气质才华。这种学以致用的写法不可谓不巧。

语交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34-02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模仿练笔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

(一)仿句式

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模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二)仿顺序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三)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盐的世界》一课,语句优美,特别是第四小节对盐的形状、颜色的描绘,在结构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相应的仿写练习。首先,围绕中心句,指导学生赏析了这一小节中的词句。有了对这一节的研读,学生轻而易举地感悟到在这节中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接着,为使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还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有了写法上的感悟,以及情境的体验,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写段练习,这样的仿写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在教学时,先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再如《詹天佑》一课,文章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这是写人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学习感悟之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写一篇写人的习作。这篇习作应层次分明,情节合理,还有语言简炼,有一定的心理描述。

二、拓展练笔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也就水到渠成。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一)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

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板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到:“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构思,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例如:《蝴蝶王国》一课以形象生动、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象。美的蝴蝶,美的文字,美的意境,让学生陶醉其间,惊叹不已,学生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金光灿灿的黄蝶谷”以及“五彩缤纷的彩蝶谷”。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或写群蝶翩翩飞舞的壮观,或写双蝶缠绕枝头的轻盈,或写蝴蝶戏耍追逐、流连花间的芳香。而改一改又是创新的基本方法。针对教材中的课文,改人称、改题目,改文体都能激发学生写的热情。可对一些叙述严谨、语句优美、情浓理强的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烟台的海》描写了烟台的海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条理清楚,用词优美,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来改写导游词,倡导使用文中的优美词句。《诚实与信任》一课则可试试换题目,《比金钱更重要的》、《诚信无价》、《一张纸条》等等题目的出炉,显示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升华了。

(三)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续编故事是要足够多时间的,既费时又不省心,但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编撰合理的故事情节,那肯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四)推荐相关书籍,让课外读物走进来

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学习完《负荆请罪》,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词语的来源;学习完《海伦·凯勒》就可以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读一读《鲁宾逊漂流记》,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学习完《小草和大树》,向学生推荐《简爱》等等。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桥,科学训练,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良策,自觉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读写结合风光无限,能力素养提高显著”的成功喜悦。

浅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篇12

现在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命题作文的训练形式, 使训练形式趋向多样性。读写结合以它结构紧凑、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等特点渐渐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一篇精彩的读写结合文章要求语言精练、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修辞恰当。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各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与技巧, 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写作训练。

一、具体教学步骤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会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中的难题。作者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总结, 逐渐形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感知要领—写作实践—批改反馈—修改展示”的教学方法, 具体尝试如下:

1.讨论写作要点, 归纳写作要领

首先, 要明确所写读写结合题的类型: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想象类作文、经历类作文、感想类作文、补写续写等。这一环节主要结合所学课文的段落的成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四季景色的段落非常精彩, 可作为学生景物描写的范本;充满人生哲理的童话《丑小鸭》可让学生进行感想类写作训练;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最后一课》中小佛郎士得知自己将要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情, 进而完成心理活动描写训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对几位知名作家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 可让学生作为人物肖像描写的借鉴……凡此种种, 只要语文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写作机会的眼睛, 学生的读写结合写作素材不难寻觅。

其次, 讨论所写类型作文的写作要点。确定所进行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类型后, 教师就开始带领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讨论提炼进行此类写作的写作要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积极讨论, 找出不同类型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点。例如, 反复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四季景色的段落后想到要把景物描写写得精彩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还应适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丑小鸭》的感想类读写结合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想把《皇帝的新装》续写得合情合理必须要在续写部分延续文章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性格;明确《最后一课》中小佛郎士心理描写成功的关键是符合当时情境的内心独白;认真分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对几位知名作家的肖像描写后要发现肖像描写不仅要刻画出人物的外在模样, 还要透过肖像描写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这样, 学生便从课文中找到了读写结合写作的初步要点。

最后, 教师归纳总结此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教师结合学生上课的展示和自己课前的充分备课归纳出各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 让学生的各类读写结合训练有法可循。

2.依法进行写作, 及时反馈问题

此环节是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写作要领后尝试写作的阶段, 教师要规定时间、规定字数, 写作过程贯穿写作的要领。例如在课上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一般安排10~15分钟的写作时间, 教师可巡视指导, 有机会可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地进行审阅批改, 总结出共性问题, 利用作文课进行问题反馈, 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作文所差何处, 而后有的放矢。

3.修改问题作文, 课堂展示成果

学生按照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读写结合进行正确的修改, 学生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

另外, 教师要精选学生的佳作进行展示、评价, 从而让学生再次复习写作要领。

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

既然明确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那么训练读写结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中考的几分吗?读写结合教学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1.遵循课标, 读写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读写结合就是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的操作简易、时效性强、化整为零的形式,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的课文, 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读中写, 在写中悟, 在读写训练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可见, 读写结合的教学不仅是适应当今中考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大作文写作的准备与素材的积累, 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 读写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以点带面, 带动写作

读写结合也是展示学生写作风采的“舞台”。通过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 学生将明确各类片段式作文将从何入手;通过读写结合的写作练习,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内容与中心统一的重要性;通过读写结合的批改修订, 学生将懂得精彩的语言、明确的观点、细腻的场面才是作文制胜的法宝。读写结合只是大作文的缩影, 但它比大作文有着更高的要求, 会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体会写作的乐趣。另外, 读写结合也是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独特体会的展示, 使学生的阅读由文内的一篇文章跳到文外的大千世界。因此, 读写结合教学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和组成部分。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展示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3.据读而写, 由写促读

读写结合教学能实现初中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同时扩大读写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从整体上全面、正确地把握读写之间的内化过程, 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 读写结合是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学生才有写的源头或模仿的范本, 在反复尝试写作之后学生还愿意去阅读好文佳作, 从而达到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写一体化。

三、读写结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积累材料

无论是课内范文还是阅读材料, 读写结合的写作素材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各种典型的示范模本。

2.多补充要领

各类读写结合的写作要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写作方法。

3.多改变方式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直接将写作要领和盘托出, 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讨论质疑的机会。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 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交际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养成未来所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课堂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基地, 写作则是贯穿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既是适应中考的需要, 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片段写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邰启扬, 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李杏保, 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4]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农村经济收入下一篇: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