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读写结合

2024-12-20

注意读写结合(共7篇)

注意读写结合 篇1

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行之有效, 必须注意处理好与作文教学体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思想实际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关系, 还要注意在读写结合训练完成之后, 及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注意问题

“读写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也是符合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 根据对高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和现状及学生对此的反映进行的调查现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要领。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读写结合与作文教学体系

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内容和写作实践内容虽然统一, 但读写结合的结合点却依每篇文章的不同而定的, 并且在同一专题中, 不仅文体会有所不同, 甚至现代文和文言文也是共存的, 这就使得我们每次的读写结合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练习是课文的局部, 课文是一个专题的局部。每个专题又分阅读课文和写作实践两部分, 这两部分又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 一定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的整合。但即使是这样, 写作的体系依然难以形成。如必修四的四个写作实践分别是:“让说理更让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 写给听众”, 再加上因课文而生成的写作要求, 常常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到最后还是不能领悟写作要领。事实上, 真正有效的写作训练不应该是盲目无序的。写作训练也应该有其内在的规律, 只有顺应了规律, 循序渐进,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据观察和调查, 目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大多数是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为主, 通过模仿、迁移, 实现写作训练的目的。这样, 一节课下来往往是为写作目的讲的多, 而为阅读目的讲的少, 结果是阅读讲得不到位, 写作要领也是浅尝辄止, 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 整节课收效甚微。这是当前读写结合方法使用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虽然阅读和写作是密切联系、互为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对阅读有促进作用。但是, 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忽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区别。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把文章的要点、主旨从作品中提炼出来, 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把思想情感用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可见, 阅读的重点在理解, 写作重点在运用,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 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1]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读写结合的原则, 要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 合理展开写作训练,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二者联系的同时, 尊重二者认知过程, 训练方法, 能力形成过程的差异, 确立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和写作训练的从属地位, 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效地改变以往课堂上干瘪的写作技巧分析, 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

二、读写结合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活动体验”,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文本, 设置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沟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种活动体验,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置情境体验外, 还应该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 使活动体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体验持续发展。

在课外活动中的读写体验, 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读写作业, 而是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和感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图式”, 然后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再引导他们回归课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的感悟, 其效果要比教师直接告知更加深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 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慢慢走, 欣赏啊”, 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 必修四的“走进语言现场”, 都是专门设置“活动体验”的专题,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的内容, 创设良好的情境,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与活动中去体验。如“向青春举杯”中“体悟人生”版块中的《十八岁和其他》, 可是设置课外活动体验,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1) 想想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 (2) 你对父母了解多少; (3) 为父母做一件事; (4) 给父母写一封信; (5) 请父母给你写一封信; (6) 按照顺序完成活动之后, 在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 并写一篇文章。这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学生在再谈到自己的感想时, 曾哽咽落泪。这种体验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读写结合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三、读写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

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化, 新旧价值观念嬗变的时代, 书本上宣扬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面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积极地去面对, 而另一方面却受极端个人主义、缺乏责任感、功利性等价值取向的影响, 表现出畏惧或彷徨不知所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浓郁的人文气息, 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课文内容, 对学生的成长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需要在一个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建康前行,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在读写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 必修三专题二中的第二板块《五人墓碑记》的讲授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了解五义士“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的精神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上一些道德缺失的事件进行分析, 使学生体会正义和邪恶带来的社会影响。2011年11月13日,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引发社会对道德、人性的广泛思考, 对学生思想也产生了很大促动。教师课前搜集了关于“小悦悦事件”的大量资料, 运用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对照五义士的正义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去这样思考:“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们该怎么做?……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问题,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时, 也匡正了学生的价值观, 达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表议论时, 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 记录在教材页面的边白处或者练习本上, 或者作为课后作业写一篇较为完整的练笔。这样就实现了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对事对物要有自己的观点, 并且体现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很多高中生一写到作文总是围绕着亲情、友情、学习这三面来写, 思想单薄。有一个学生, 她说初中三年来她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亲情和友情类的, 除此之外没写过别的内容, 难得有一点生活感悟也因觉得没有深度而放弃。而江苏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都体现了作文要联系生活、要联系社会的大语文教学观。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有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越深刻, 文章就越容易精彩、突出。事实上, 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我们江苏省宜兴中学语文备课组, 在教学中一直努力贯彻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这一要求, 遇到好文章, 我们从来不吝惜安排时间带着学生品味和鉴赏, 同时我们坚持以课外资料的形式加以补充, 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 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看问题的意识, 同时担当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不仅以一个学生, 更以一个社会的人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来。

另外, 限于教材的容量, 有些好的篇章, 已经为人们所认可, 但是教材中却没有配置评论性写作的样本。如:《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等文章, 都是经典名篇, 而且思想深邃,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论, 在评论过程中, 不仅教授学生写评论文的方法,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教师应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一点。

四、读写结合与合作学习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另一方面也要养成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 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动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自己得出写作的内容或方法, 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无论是阅读课文内容的编排, 还是写作训练的安排, 还是每个专题的阅读和写作的设计, 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安排的, 有其系统性和结构特点,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阅读和写作的要求, 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读写的结合点, 实现学生与老师、同学、文本内容之间的经验共享。“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 才最容易掌握。”[3]在合作学习中, 经验共享不仅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经验的珍视, 而且可以使书本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程中设置了大量“谈谈感想”、“谈谈体会”、“评价某人的思想”的练习题, 这种设置虽然给写作练习提供了契机, 但是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每个主题下的各个版块的文体也不尽相同, 往往在最后“写作实践”时,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尽包括师生的交流, 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形成自己对写作主题和写作思路的认识。只有在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中, 学生才能摆脱权威或固定模式的束缚, 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对写作训练的评价和反馈不仅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的基本手段, 而且是激励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读写结合训练完成之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不仅需要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作文, 更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批改, 相互评价。写作评价所采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方式为教师采用面批方式, 与学生当面交流, 共同探讨作文优劣。也可开展自我评论两分钟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一名代表把点评结果讲给大家听, 促使他们更好地去反思自己的写作。也可开展“佳作欣赏”活动。教师要在把握学生认识水平的情况下, 根据教学进度, 评价学生的写作情况, 并且从中找出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 收集学生的作文及训练作文过程中使用的材料, 以便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 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也为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规划提供依据。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能重点注意以上问题, 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编.叶圣陶集 (第15卷) 语文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97.

[2]刘志军主编.教育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283.

[3]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02.

注意读写结合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中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 如何引导学生成功起步, 为高年级习作奠定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降低难度,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学情, 有效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点, 采取读中学写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读写结合需过方法关

学习贵在得法。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阅读中, 读写结合训练需要教师有效指导, 渗透读写方法。

1.仿——让学生乐于习作。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可见仿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尤其是中年级学生, 认知特点经历着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此时, 学生的“模仿性”也最强。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 教学中将典型片段与习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降低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 保证学生习作兴趣的高涨。在教学中, 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拐杖, 为他们搭建一个台阶。依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 采取仿写的方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习作的技巧, 降低写作难度, 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通过仿写句字、片段等训练, 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 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把知识有效转化为技能,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2.改——让习作变得轻松。在阅读教学中, 运用改写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引导学生采用改人称、改体裁, 改文章结构、改文章的表达方式等。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后, 引导学生把爬山虎以拟人化的写法进行改写。以“我是可爱的爬山虎”为题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内容。

古诗语言精练, 意境优美, 教学时,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改写。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 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启发学生大胆合理想象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李白和孟浩然在分别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根据想象, 把古诗内容改写成一篇感人的故事。

运用改写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原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想象,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形式, 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习作不再成为难事, 变得轻松。

二、读写结合需过积累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要求,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习作关键在于积累。读写结合训练也需要有丰富的积累作铺垫。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写结合训练才能水到渠成。《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 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

在阅读中, 积累并运用语言, 有效降低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难度。如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 在引导学生对幸福有个深刻理解后,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幸福的理解, 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一些对幸福理解的相关内容。如:对雷锋来说, 幸福是“走到哪里, 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对农民来说,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对母亲来说,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期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下, 再来描写“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 就不再是个难点。

三、读写结合体现层次性

我们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 能力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采取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 采取分层教学。读写结合训练也是这样, 于是, 在读写结合训练时, 依据教材特点, 训练体现梯度和层次性。

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引导学生抓住“小钱得救了”他要感谢哪些人?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他为什么要感谢这些人进行理解体会。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后, 为本课的小练笔做了铺垫。设计这样的不同层次练笔内容:

1.如果有一天, 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请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表达。

2.给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 注意书信的格式。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篇3

一、以文促写, 读写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 寻求读写结合素材,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片断。在小学生写作学习中, 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想性、逻辑性不强。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 要加强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思想脉络, 对典型篇章进行重点解析和深入研究, 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写活、如何将事物写生动的, 然后组织他们适当练习, 以文促写, 读写同步。

此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展写作训练。例如在进行《燕子》《翠鸟》课文教学后, 笔者发现两篇文章的主题尽管都是鸟, 但描述方法却不尽相同, 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写作模式的对比, 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习作课, 要求学生模仿其中任一写作模式描述一种小动物。最终,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结构、写作特征基础上, 将其中特色手法灵活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 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全面阅读, 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明确的是, 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 必须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素材累积, 进而为提高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实际上, 个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并非完全依靠语文课堂教学, 许多人的真知灼见都是源于课外阅读, 大多数写作能力高的人都有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写作思路。当然, 这里的阅读并非“死读”, 而是“活读”, 是在阅读的同时掌握作者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对此,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进行半个小时的晨读, 或鼓励学生订阅课外刊物如《作文报》《小学生作文》等, 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图书馆借阅图书, 增加素材积累量等。

此外,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还要防止他们好高骛远, 要指导他们阅读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书籍。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到优秀章节和语句时, 要让学生动笔记下, 然后理解消化, 并做到时常翻阅, 以便在日后写作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 使之成为写作储备, 提高读写能力。

三、勤于动手, 以写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一方面, 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笔者就要求学生四五人小组合作每周写一次微日记, 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考查内容, 督促他们记录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 学生会思考采用哪些词语合适, 如何谋篇布局, 这本身就是读的运用和延伸。只有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素材, 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时,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检查和讲评,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发其写作欲望, 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内部刊物, 让学生自由选题和独立成文后, 由专门的审阅小组进行质量把关, 然后由教师定夺, 最后安排出版。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 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征文活动, 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 并加以弥补, 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真正达到以写促读, 全面提升。

四、把握形式与方法, 促进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 让读与写完美结合, 切莫流于表面和形式, 不仅要将写作贯穿阅读教学始末, 而且要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方法,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真正实现“爱读爱写、会读会写、读好写好”的效果。

其次, 要掌握正确方法, 促进学生读写的完美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 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到模仿段落, 最后到模仿文章,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最终全面把握模仿对象的特色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审阅和修改的能力, 要灵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审、自我修改, 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不足, 然后加以及时改进。同时,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取灵活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 灵活展开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 寻求符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 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促进读写灵活转化。只有如此,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廷.切实抓好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学周刊, 2013 (7) .

[2]金梅芳.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探析[J].才智, 2014 (1) .

注意读写结合 篇4

一、从故事的结局入手———有意味地续写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许多课文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安恩和奶牛》的读写训练可以这样环节设计:

发挥想象 续写结尾

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奶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请用本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展开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再如小说《窗》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此时这位病人怎么想?怎么做?写作训练环节也可以这样设计:

入情入理 放飞想象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此时这位病人怎么想?怎么做?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请你发挥想象对结尾进行续写,看谁写得最有深意、最有创意。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不仅是想象力的训练,更是对课文思想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净化和升华。

二、从省略处入手———有趣味地补写

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时,文中写到:“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格宣判死刑”。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一下:大家吵吵嚷嚷的内容会是些什么呢?你能否将他们谈话的内容具体再现出来呢?然后请一组同学模拟吵吵嚷嚷的场面。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当时反科学的习惯势力的强大与可怕,更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

三、从优美的词、句入手———有诗味地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绿》时,引导学生品味那两句优美的联想: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在品味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也进行联想仿写一句。

四、从文章的感情入手——有情味地抒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我在《囚绿记》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设计:

化“我”入文 体验情感

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用作者的口吻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为开头对这位绿友说一段话。

学生通过之前对文本的品读理解,逐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此时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对常春藤的情感,这不失为一个既能深化文本理解,又能促进写作感悟的绝佳读写结合契机。

五、从文章的体裁入手———有韵味地改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天性是诗人。”然而,当今的语文教育,一条似乎成文的禁令———“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把许多可能的诗才没商量地给埋没了。学生的诗性慢慢走向衰颓,心灵空间日趋狭小。我们何不让读与写诗意地结合,让他们在诗意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如在学习魏巍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时,我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恩难忘 诗意表达

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每件事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用诗的形式改写文章的一小节,充满诗情、诗意地再现这令人难忘的师生情。

学生当堂习作:

(1)假期的盼望/幻成对老师的思念/不经意间/又浮现出老师的脸庞

激荡起一串温暖的回忆/淋湿了孩子的眼眶

(2)默默地注视/化成无声的送别/你是否察觉/一个孩子的不舍

漫长的夏夜/梦中寻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我也一千次地确信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正确性,为了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让我们大胆探索,默默努力吧!

摘要:阅读和写作紧密相联,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独特的写作技法、优美的语言文字等宝贵资源,指导学生有情有味地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充满意味、趣味、情味、诗味、韵味的读写训练中,真正提升读写能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

读写结合收获快乐 篇5

笔者认为, 要克服这种现象, 教师应改变教法, 把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帮助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过程, 巧妙地把“读”的内容包裹在“写”的形式中, 以读训练写, 即“化读为写, 以读促写”。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精心提炼课文中的作文训练因素, 为帮助学生“迁移”做好准备

备讲一篇课文, 不仅要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还要从作文辅导角度考虑, 精心选择课文中的作文训练因素, 有效运用。

1、确定指导点。确定指导点的要求是“实用”。既符合大纲要求, 又切合学生实际写作水平;有很强的针对性, 能针对学生写作中常出现的毛病对症下药。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牢牢抓住讲读课文中的训练重点不放。讲读课文是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 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更具有典范性, 它的训练重点, 就是本课作文指导意义的体现, 所以不能让它溜掉。其次是对非重点也不应忽略。它虽然在本单元作文训练上没有典型意义, 但对以后写作有用, 或者对常见的毛病有改正意义。确定指导点不要贪多, 务必追求少而精。

2、斟酌教法。确定指导点后教师要对其细细咀嚼, 联系课文理解透彻, 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然后再联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 考虑采用什么方式方法, 让学生充分理解、接受。在这个思考过程中, 可以采取“虚设”的方法, 在头脑中和学生问答、讨论, 从而理顺指导步骤, 争取在讲课中做到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让学生学有所获。

有学者对通过阅读文本材料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和单纯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单纯的写作教学既不能提高写作能力, 也不能提高阅读能力, 而通过阅读教学则对两者都大有裨益。《向沙漠进军》, 它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中心句的运用”。“运用中心句”这种形式对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有很多的好处, 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切合学生实际, 易懂易写。而且学生平时作文就常有东一句西一句, 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毛病, 所以可把“掌握中心句和支撑句的写法”作为本课作文训练的指导点。备课时就先要对中心句的各方面特点理解透彻, 然后设计指导步骤: (1) 利用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清楚中心句和支撑句的特点。 (2) 教师归纳总结, 并提出两种结构模式:中心句———解释、阐述———举例说明;举例———分析例子———结论 (中心句)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模仿写作掌握中心句的用法。 (3) 考虑布置片段练习, 加深印象, 掌握技巧。

二.创设情境, 运用“模拟写作”法教学

这一步是帮助“迁移”的具体实施过程。读写结合, 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 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 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 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激发写作的动机, 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模拟”的手段积极创设情境, 用“写”的形式讲授“读”的内容, 把学生引入“写”的思维领域, 让学生始终处于“如何写”的情境中, 有意识地去思考类似的写作方法。

1、语言模拟。为了达到作文指导的目的, 教师的语言也要从“写”的角度设计, 克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讲解灌输式语句, 不要处处提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写法, 以免学生总是以为在读, 在学别人的作品。转变角度, 换个说法, 以灵活的、形象的、富有启发性的语句, 激起情感体验, 调动思考积极性。最好能够多用问句, 激活思维。

2、课堂教学过程模拟。教师要在保证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下, 改变原来那种完全从分析课文写得如何精彩的角度进行的教学过程, 从“写”着眼, 按照写作一篇文章的构思过程, 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师生和文章作者共同写一篇或一类文章的过程, 以“写”的形式讲授“读”的内容, 用“读”训练“写”。

3、加强思维诱导。按照精心设计好的教学思路, 运用模拟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采用提问———思考的方法, 有意识有步骤地启发、诱导, 让学生去思考, 解决问题, 掌握规律, 并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有时也可采取书面练习形式, 如“词语的选择”, 则可让学生先动笔选择, 然后再比较分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 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因此, 仅仅靠读课本里的文章是不够的, 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如初中生必读的名著之一《骆驼祥子》中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那段文字, 主要特点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教师指导阅读时可将“如何把自然环境写具体”作为指导点。以一、二段为依托, 按照描写一段景的构思过程, 采取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的方法,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一次写景片断练习。精心设计的诱导过程是: (1) 讲解: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完成一篇写景文, 题目是“夏”。无论何时何地, 景都有一个总特点。提问:夏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炎热) (2) 你可以用些什么词语来形容“炎热”呢? (下了火、憋闷、热得发了狂等) (3) 讲解:前面两个问题就总体写出了夏天的天气特点, 但不够具体, 还应从多方面渲染炎热。怎样渲染呢?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也就是用植物、动物、静物在炎热天气下的各种表现、感受来突出。 (4) 提问:应该选择哪些植物呢? (柳树) ;动物呢? (狗、骡马) ;静物呢? (路) ;人呢? (拉车人) 。 (5) 提问:它们在夏天天气热时都有什么表现呢? (狗吐舌头, 骡马张鼻孔、路干巴巴、人们喝茶、不停扇扇子) (6) 在写各种事物的表现时, 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 (7) 总结写法:写自然环境, 可采取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 然后从多方面烘托渲染。分写过程, 先确定此环境下有哪些突出事物, 再确定这些事物的不同表现, 最后生动描写出来。通过以“写”的形式安排的指导, 再设计练习, 学生就掌握了写法。

三.适当布置对口练习, 巩固写作技巧, 完成“迁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还只是一种“虚”的东西, 必须要经过写作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 在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后, 教师还要趁热打铁, 精心布置练习, 巩固已学到的带规律性的写作方法。可以采取片段练习的形式, 它能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 为单元作文夯实基础, 直接服务于单元作文。练习既可以利用课后作业中的小片段练习, 还可根据指导点自行确定训练方向、题材。自行设计时要注意四点:一是有针对性, 必须对口, 跟指导点一致, 有具体要求, 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二是贴近生活, 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充分发挥能力。三是要有阶段性、整体性。阶段性就是要体现出循序渐进, 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整体性就是教师在大纲精神指导下, 把握总目标及各年级、各册、各单元的作文教学目标, 使每次小作文都围绕总目标进行, 以便突出每次作文的重点。四是片段训练必须及时, 不能滞后。以《中国石拱桥》为例, 它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说明文。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课后练习六就要求写一段话“把你在生活中喜欢的桥的特征写出来”。这个练习就应认真对待。学生要由一直写记叙文过渡到写说明文, 难度很大, 所以布置一次“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一种事物”的练习。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 并给予成功激励, 能够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

无论是阅读向写作迁移还是写作向阅读迁移都涉及到两者共同的基础认知过程。只有通过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并肩发展, 读写互动, 才能扩充脑海中的“认知材料”库:在写作时, 有据可依, 有例可举;在阅读时, 有章法可寻, 能够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 相互提高。

读写结合学语文 篇6

一篇好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教师要独具慧眼,挖掘文本的特色,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这是写作的基石。

1. 阅读着眼写作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始终体现读写结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精心审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从习作的重点和写作的要求入手,调整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也就是把习作中将要用到的表达方法、立意方法、选材方法,通过阅读教学逐一渗透给学生。

2. 横向比较开拓思路

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的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各自的特色,还要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弄清本组文本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文本的资源,为习作的选材拓宽思路。

二、授课:激发真情

1在描写中发现真情。

文本中情感表达有的是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的,有的是通过抒情的方法表达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描写和直接抒情的部分,由读懂到品味,由品味到欣赏,由欣赏到拓展,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提高阅读品位,增加知识储备,深化并升华情感,以便在之后的习作中将真情实感落到实处。

2精彩导语释放真情。

课上,教师精彩的导语有助于学生真情的释放。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引导:儿子被废墟掩埋,生死未卜;父亲知道儿子在绝望中等待。没有一位父亲能忍受孩子绝望中期待的眼神……点拨会使学生透过文本寻找真情,也使学生的真情有自己的舒展空间。这种个性的情感才是真情的真正释放,为之后习作中的“理解父爱”做好了铺垫。

三、选材:回归生活成就佳作

当代教育专家韩冬曾呼唤“学生的习作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学生的习作就应该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

1. 生活回归要真实。

学生习作难,难在他们的生活是无米之炊。教师就是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巧妇,经营生活的有米之炊。让写作给自己真实的生活润色,给自己的情感升温。

2. 情感回归要真切。

读写结合写作文 篇7

一、通过学过的课文,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通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认识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贪婪、冷漠自私、唯利是图, 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然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同题作文, 我的_______ (叔叔、伯伯) , 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的叔叔爱我, 疼我, 每次出门回来总要大包小包地给我买好多的东西, 而爸爸也非常宠着叔叔, 什么事总要先想到叔叔, 有时我忌妒极了, 感觉爸爸爱叔叔胜过爱我——既写出他们家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 也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我们要讲《范进中举》, 我的作文题目是《范进你真______》, 让学生通过预习写出你真可恨、你真可怜、你真可悲等, 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 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后。第二次作文是《小议范进》。同学们的理解走向了深入。有同学写道, 四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二十多次的考场生涯, 你屡试不中。穷困潦倒中忍饥挨饿, 遭受无数的冷嘲热讽, 仍然没熄灭你升官发财的梦想。一朝得中, 来得出乎意料, 竟让你喜极而疯, 醒来后你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乡绅的房子、银子, 和岳父说话也打起了官腔, 让我看清了你的利欲熏心……文章多了理性的思考。

二、讲析课文时, 探究写法, 引导学生写作

我们学习了《孔乙己》, 文中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 塑造了孔乙己好喝懒作, 迂腐可笑, 自视清高, 热衷功名, 死要面子又诚实善良这一形象, 然后又通过侧面描写, 由别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经历, 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于是我让同学们写了篇同类作文, “你熟悉的一个人”, 要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有同学这样写道:表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带着乞求看着我, 好像在说姐姐求你了, 陪我玩一会儿好吗?让我不忍心拒绝她。另一个同学写道:在车站看着爸爸气喘吁吁地向我跑来, 左手拿着一瓶冰红茶, 右手拿着一把伞, 却没打开, 雨水顺着他的头发一滴一滴地落下, 他全然不顾, 径直跑向我, 把冰红茶和伞一股脑地递给我, “快, 车来了, 上车”。同学们知道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性格了, 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课外阅读以读促写

有了课内阅读的基础、写法的指导, 还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地阅读,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

的的除共把情鸣课感。堂流教还露师给与也学作要生者改外的变, 情以还感往要表的引达教导产学学生方生强式进烈, 读行要文是史广思地泛想理的内, 课容这外健方阅康面读的的。均内在可容阅, 可读如以内自拓容然宽上科, 知学识只、写面警丰。富句阅、语读小言文说积学散累, 作文, 又品, 既可包可以括学陶古到冶诗写情词作操、, 技名促巧发言, ◎结创作灵感。阅读方法上, 短小的精美文

读书要求章要精读, 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 逐渐养相结合。王风云合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有了广泛

在各种的阅读, 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学生就能获取各种, 使学生产生各样的知识, 写语感, 有了语感和灵感, 作文就水到渠

成了。四、结合时事和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作事练笔

叶圣陶先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生说过:盈“, 溪流自然活生活如源泉, 泼文文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

本, 作文是生活的产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

物,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如去年七月份的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 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 几米以外的东西全看不清楚。我就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 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 学生仍兴奋地手舞足蹈, 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产生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 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如果没有生活做基础, 作文就是一堆方字符号, 空洞乏味, 一潭死水, 缺乏童真童趣, 没有真情实感。

总之, 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 我体会颇深, 老师给学生一支彩笔, 他们就能绘出最明朗多姿的线条;老师给学生一把吉他, 他们就能弹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老师给学生们一个空间, 他们就能演绎出最鲜活感人的画面。身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应该给学生一种方法、一把钥匙, 让他们写出活泼灵动的文字。

�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中学)

上一篇:课文中插图的妙用下一篇:听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