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精选6篇)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 篇1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
柴艳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训练,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集中在“喜欢”和“能读”上。所以在学生阅读课内和课外书时,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学生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兴趣。因此,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读的快乐,老师就要以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和选择一些简单的读物。让他们读少,读精。再以摘抄或者开故事会的形式把课外阅读的东西展示出来。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知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它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先做到积累所学的好词好句,再练习用词简单说话,说完整的话。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到了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识得字比较多了,积累的词语也丰富了,就开始放手让他们写一些小见闻和小日记,只要求写通顺就行了。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很快就会写的很好。这时候,就鼓励孩子们开始阅读课本的同步教材,可以读一些童话,儿歌,小散文,在家长的配合
下,愈多的孩子都能认真读书,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现在好多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积累,开始试着写一些看到的景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时候还能在句子中理解词的意思。用词造句起来就不会出错了。
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也为练笔打下了基础。
二、阅读中要适实得选择读写结合的机会。
读与写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1、模仿型读写结合。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多给孩子练笔的时间和机会,例一: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
禾火秋,口斤听。
西女要,木果棵。……
不论是组词,练习用词语说话,还是抄写好词好句都是给写作铺路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就非常喜欢把看到的和听到的还有想到的都愿意写出来尽管是一些流水账和前言不搭后语的一段话,但是学生们爱写了。
例二: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学生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写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
再如: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的牛欣宇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有的学生不会说,就用笔写下来,再读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话本事。
案例三:《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 “丝瓜也是绿色的”......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
2、想象型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和童话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
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1)抓住词语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2)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小松鼠找到了花生》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又如在教学《欢庆》时,诗歌的前四行学完后,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放开想象的翅膀,看到欢庆的场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把国庆节热闹的场景和学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后,我又让孩子们动手写下来。这样训练,学生们的写话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结合课外的读物,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和做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同时写作文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语文成绩何愁提不高呢?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篇2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思维 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树立多元的、开放的、个性化的阅读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更深层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活想象,积累写作经验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项基本功,二者之间各自独立,又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吸收丰富语言和思想的过程,而写作是学生对人生体验的表达过程,阅读和写作相互联系,阅读是作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时伴随写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进而提高写作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写结合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深挖教材,找准读写切入点,捕捉学生的真情实感,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阅读是解读文本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作者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例如,《观潮》的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大海景观和潮水涨落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想象中,心灵受到触动,在反复朗读中,感受“钱塘江潮”的壮美,文章精炼的语句,丰富的情感,幽深的意境,都是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学生通过诵读陶醉于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体味课文的诗情画意,感受文章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语言丰富多姿的魅力,体会语言质美意深的妙处,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学生在想象中学会创新,学会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经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本是学生写作的范文,通过阅读范文,教师引导学生借鉴范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融入游戏,打好写作基础
平凡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源泉,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特别是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游戏参与,促进观察、表达、肢体活动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玩中学,角色扮演展现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孩子扮演特定的角色,使語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活动,担当角色,既有新鲜感,又可以体验人物情感,教材静止的符号,变得那样生动可感,更容易学生理解,例如,《白鲸》教学,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白鲸发出的各种声音进行模仿,大家积极性很高,纷纷登台表演,猛兽的吼叫声,马的嘶鸣声,叽叽喳喳的鸟语,婴儿的哭声,表演得妙趣横生,惟妙惟肖,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还加上自编的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沉浸在神奇的鲸世界,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天赋,课堂焕发出激情和活力。这些说话练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说”,再让学生“写”,循序渐进,通过阅读,训练内化写作能力,为中高年级写篇做准备。
三、大胆“补白”,促进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形式多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常常故意留出空白,让学生补充,通过填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情节进行补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儿童好奇心强,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最感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有些课文刻意“留白”,教师要指导学生“补白”,补充课文情节,对那些开放式结尾的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补充故事结局。例如,《狼和小羊》的教学,教学活动在讲述课文结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狼扑向小羊后出现了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故事的结局,延伸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写下了,抓住时机进行写作训练。“狼把羊抓到吃了”“就在狼抓住羊的瞬间,猎人向狼开了一枪,狼毙命”“狼在扑向羊时,羊机灵地一躲,狼掉到水里淹死了”,这些大胆的想象,可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延伸学生们思维空间,自由大胆的练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了《谁的本领大》课文后,教师布置学生写几句话,规劝“嘴”和“手”,有的学生写到:“嘴和手,你们不要吵架,大家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团结合作”,“嘴和手你们俩各有所长,要发挥你们的特长,为主人服务”等等,接着让学生写嘴和手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会怎么做。在课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写话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话训练中,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以后的成篇写话奠定了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孙明芝,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 篇3
卫东学校 王艳梅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作文难”己经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作文教学于教师而言,曾被形容为一场攻坚战;作文于学生而言,曾被形容为“难于上青天”。写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学生从生活的积累中选择和组织与主题要求相关的内容合理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修改完善。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所以。就需要教师牵着学生稚嫩的手帮助他们叩开写作之门,再引导他们愉快的进入写作的殿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分析学生感到写作文难,难在何处行择细调查不难发现,困难主要有两点: 其一,感到无事可写,也就是无法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合适的材料、事件、人物来写,根本就无从下笔。
其二,既便有事可写,也表达不出,不知该从何写起,如何描述。
基于以上两种情形,使得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厌恶心理。找到症结所在语文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正确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但对于学生而言,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老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这种素材,不求新奇,但求真实;不求高大,但求真情,这种素材在平谈的生活申府拾皆是。一顿晚餐,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描述出母亲的辛劳;一个课间十分钟,如果留意身边的同学„„就可以写出几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上学的路上,如果有心,就可以描述一路上的事物、状况、人情百态;一次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也会有许多收获与心得„„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生活申的真事写起,一草一木皆可成文,一事一人皆有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教师更要辅以其它形式,如“参观访问、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拓宽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途径,让学生不拘于格式随意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写作的素材,以提高写作的欲望。
二、阅读启迪,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课外阅读的启迪,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掌握文字规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点标画,将优美的段落词句摘抄背诵。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个侧影或是一个缩影;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课外体验,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旬。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阅读课外书籍。
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从而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写作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背诵与摘抄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的多读、广读,指导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读来的优美片断、词句摘抄下来,续而提高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也可以从报刊上剪下优美文章,集成“剪贴作文”,这样时时温习,处处积累,读的多、背的多,渐渐丰富词汇、语句,久而久之就会提高遣词造句,驾驭文字的能力。当有素材可写肘,也就可以顺畅的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用所学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仿写,使学生明确读和写的密切联系,并通过仿写,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语言表达等万面的知识。
三、激发兴趣,愉快写作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 篇4
一、引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教学资料
阅读文言文,要能真正把握其主旨,品出其“言外之意”,这涉及阅读中的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阅读者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出自《孟子》:“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谓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文言文的写作时代久远,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前,如果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有所了解,将有助于理解该文的基本内容及写作的目的。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引导学生收集、编写介绍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材料,加深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作者及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以“我所了解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我心目中的陶渊明”等题目练习作文。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学生既拓宽了视野,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在收集编写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整合材料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训练,为接下来学习文言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二、用新形式对文言文进行创写
文言文由于文体的特征,往往故事情节不够具体形象,缺乏生动的描写文字,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也就不容易记住或不愿意去记。如果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陷入初读课文、阅读注释疏通文章、解决字词、分析课文的套路,学生更容易感到枯燥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动力。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不妨采用“以今度古法”对文言文进行创写,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如教学《三峡》后,教师可提出:“学习了《三峡》这篇文章,我们已经为郦道元笔下的美景深深折服。现在,假如你是三峡旅行社的一名导游,有游客打算到三峡旅游,请你向他推荐三峡最美丽的季节。”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或者以《三峡之(春、夏……)》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就是用一种全新的形式对课文进行了新的注解。这种新形式的创写,学生必须要去再次熟悉课文,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创写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生动描写的能力。这样就收到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拓展课文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有些文章的观点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都是以读促写的良好契机,需要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因为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情形,作者都是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与当今的现实生活是有差距的。所以,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的圈子,将文章的观点引入现实生活,赋予它以时代色彩,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十分必要的。
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能体察民情的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对柳宗元的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可以教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既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容精髓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立意水平,创新意识。
四、展开想象充实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标提出: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文言文语言简练、情节浓缩,有些细节性的问题总是比较概括甚至舍去,文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情节“空白”。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想象,扩展、增补情节,丰富文章的内容。填补文中的情节“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写作训练,这也是一种创作活动。运用想象,实现再创造,可以使原本比较凝练的东西变得具体,使概括省略的变得生动,从而使文章的内容丰满起来。
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为了充分展示这场起义的风起云涌的浩大声势,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陈涉动员士兵以后,祭以尉首,为坛而盟的壮大场面。也可以要求学生具体描绘出陈涉在准备发动起义的前一夜的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起义的原因,同时训练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让作文在读写结合中大放异彩 篇5
关键词: 作文指导 读写结合 相互作用
鸟欲高翔凭双翅,读写结合就如同鸟之双翼。它是以文章为载体,加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训练。它是推进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作文而有范例参照,是阅读的及时反馈,更是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读与写互相推动、相互作用、读中体悟、写中融通,可以异彩纷呈。
一、课内阅读色彩斑斓,读写结合锦上添花
根据文本内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读写结合训练并循序渐进。课内阅读内容色彩斑斓,而读写结合更能够锦上添花。
1.留意板块重点,万绿丛中“点点红”。
阅读与写作,不同年级和不同板块,侧重点也不同,教师要弄清总要求,还要明确训练重点。讲读时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就应紧扣训练点,为知识的转换铺垫,进而以读助写、以写促读。
如《童年的愿望》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视角关注儿童生活,作品流露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戀,表达了真情实感,可成为习作范例。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童真童趣,还要感受、学习和借鉴表达独特感受与愿望的方法。如儿童生活的选取,自然的开头,生动的描写,简洁的对话,巧妙的谋篇,真挚情感的表达……学后我们有目的地分别指导孩子写了《我的愿望》、《爸爸的眼睛》、《童年趣事》等习作。一名女孩写道:假如我真的去了海南,我要看沙滩的金黄,感受海水的温凉,去摘大椰子,把贝壳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这样的习作不胜枚举。
第三板块的《长大了我就成了你》,第一篇写的是真诚的理解与关爱给受伤心灵的感召与震撼;第二篇是对教师职业的憧憬、理解和赞颂。教学时,我们引领学生尽情地读,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又借鉴文中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及篇末点题的写法,设计了《老师的眼睛》、《妈妈的眼睛》、《我的老师》等文题习作。有学生写道:“最难忘的是孙老师那有神的眼神,她时时关注我们,好像能看出每个同学的心思。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也能会意……”
如此,有计划、有目的地读写结合——读,则如蜜蜂穿梭于绿丛,采撷精华于点点红艳之中;写,则是内化融彻,更如锦上添花。
2.学习不同写法,色彩纷呈。
课内阅读如看万花筒而色彩斑斓,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文章,确定不同的读写结合点。或仿写文头、或文尾、或片段及句式等。这样的仿写宜多进行小片段和“素描”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场面不一而足。
如《山水风情》这一板块,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角度,或描写自然景观的奇幻秀丽,或展示水城的独特风景,或赞美异域的和谐静谧,都堪称写景之佳作。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领略绮丽风光,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多种方法。如展开丰富想象的语句,反复品味,再趁热打铁,写一处景物的片段,就很成功。有孩子仿写道:我看见过郊外小草的绿色,欣赏过花园里的五光十色,却从没看过红叶谷的红叶似火。只有数重山隔,却有这样景色:那是片片云霞;那真是燃烧的火……小小的片段,正是得课文之精华而色彩纷呈。
二、课外阅读繁花似锦,读写结合万紫千红
如果说课内阅读如观万花筒的奇幻,那么课外阅读就如赏山野的花木烂漫。教师更应引领学生,领略花明柳暗,开阔视野,于繁花似锦中旁搜博览。
1.诵读经典,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璀璨生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欲写出好文章,就必须丰富文化底蕴。我们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歌赋、《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还要鼓励学生读名著及其他整本的经典好书,抑或记诵警句格言,不断丰富积淀,提升文化修养,增才长智,陶冶性情。我们定期布置,定期检查,定期交流、总结、评价,学生兴趣应渐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厚积薄发,读写结合自然水到渠成。
如看完《三国演义》后,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就有学生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自己就如同一匹老的千里马,虽低首槽边,却仍有雄心壮志;虽然年老,但一直追求努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为了验收学生的诵读,就让他们写读后感悟,又有学生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明日歌》,讲了万事不要等到明天,要及时努力的道理。”另一同学这样开头:“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错,只有凭汗水去播种明天的希望,只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去奋斗,才会拥有明天。走向成功没有捷径,通往高峰的路会有坎坎坷坷、荆棘丛生……”
诵读丰富了语言和思想的积累,而读写结合更让经典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2.故事唤醒,成长心灵。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成长,也是在故事中成长的。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他们的心灵世界就是由多彩的故事编织的。童话、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励志的、感恩的、哲理的……包含了人生智慧。孩子们一旦走进故事,往往如痴如醉,每每豁然开朗,写出真切的感受,也是心与心的交流。一个孩子读完《养成好习惯》后,写道:细节关系成败,习惯成就人生。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天赋欠缺,努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习惯。另一名同学读完《脱钩的鱼》后,写道:我们的身边,往往有许多人会自吹自擂,显示自己。然而他不会想到,就在他自吹时就失去了应有的东西,进而又丧失了信心而变得自卑。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先做谦虚的人,因此虚心使人进步。孩子就这样在故事中、在读写的感悟中成长。
3.百科整合,视野开阔。
《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科学万事通》等,这些科普类的图书也是孩子们好奇而喜闻乐见的。学习百科知识,领略科学奥秘,启迪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固能开蒙启智。我们在学生阅读后,让他们写动物,介绍静物,写独到的发现……丰富了知识的积累,积累了个人体验。比如有的同学写道:“在科学家的眼中,天鹅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而在我的眼中,天鹅是美的化身,它是水鸟和禽类中的佼佼者。天鹅的脖颈高高的,挺挺的,能引颈高歌。它雍容高雅,落落大方,是人人钟爱,人人喜欢的。”
如上种种,我们从二年级起,进行了大量的读写结合的实践,学生从读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写时融入生活经验,真是受益不浅。
如果说课内的读写是绿叶之于花蕾初绽,那么课外读写结合就是野外的万态千姿、五光十色的明艳。用心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内外的读写中提升,作文就可以大放异彩,万紫千红。
参考文献: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 篇6
一、巧用文本的留白,放手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据文本,还要超越文本,做到长文短教、短文长教。引领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透,也就意味着要引领学生去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并且要巧用“留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练习拓展思维填空:“夕阳把_______________染成了______________。”教学三年级上册《圆圆的沙粒》一课,课文中寥寥数语描写了沙粒在蚌壳中的经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拓写“圆圆的沙粒躺在黑漆漆的蚌壳里,______________。”教六年级的《一只贝》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并写作,“即使______________,她也不停地磨制;即使______________,她也不停地磨制;即使______________,她还在不停地磨制。”这些都是巧妙运用文本留白,进行写作指导的很好的示范。
同一篇课文,为什么有的教师可以上得淋漓尽致,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有些教师却只能浅尝辄止呢?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但要会创设留白,而且要合理利用文本留白。教师只有捕捉住文章中精彩的留白,才能有意识的去点击它,让它成为拓展文本内容的核心所在。
二、联系文本的背景,指导写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应了解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联系宋庆龄女士的背景资料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不可能了解到作者赞美香樟树的真正目的,即在于赞美宋庆龄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再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的理解,看似张志和被江南美景吸引,并且尽情享受着“斜风细雨”的感受,实际上联系张志和被贬的背景,结合他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一词,学生便可以知道在《渔歌子》中张志和展现的是豁达的情怀,由此看来联系背景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背景资料作为情感的链接点,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宣泄。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后,问学生:“在二战结束之后,法国政府决定要颁发一枚奖章给那些做情报保护工作的人,你们认为应该颁给谁?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寥寥数语后,伴随着悠扬的《再见警察》的音乐,学生进行撰写、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把奖章颁给伯诺德夫人;有的颁给了杰克;有的给了杰奎琳,甚至有的给了他们一家人和所有的情报员。因为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充分认识到情报保护工作的不易,他们精神的可贵。
三、抓住文本的特点,仿照写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环节,仿照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表达方法,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突破课文难点:
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 )来了,在荷叶( ),
( )来了,在荷叶( )。
再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后,教师紧紧抓住作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一表达方法进行场面描写,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合文本的内容,拓展写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都爱听故事,并喜欢编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故事,故事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可以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就可以以结尾作开头续写故事,这些策略使读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了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理性地解读文本,并且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还可以安排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撰写读后感,让学生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6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10-17
五年级读写结合点08-13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09-06
三年级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计划05-08
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06-27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探究论文07-30
如何提高四年级语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