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策略(共12篇)
读写结合策略 篇1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与推广, 小学语文教学强调阅读与写作并重, 且目标是实现读写有效结合, 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又能够体现阅读, 达到个人情感的外化。阅读与写作应当相辅相成, 有机结合, 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从人教版教材的角度,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谈一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几点看法, 以供大家参考。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成因
1. 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作文无新意, 空话套话多, 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写作水平低于应有的水平标准;阅读量贫乏, 阅读习惯不良, 对于传统的文化积淀不够, 实践能力弱。
2. 现状成因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局限于陈旧的传统之中, 专注于应试教学, 实行灌输式教学, 对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 课堂缺乏生动而系统的教学,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自然也就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的具体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主要要做到两点:
(1) 钻研教材, 对于教材主旨、人文内涵、思想感情方面要掌握透彻, 并且要领悟各种表达特点、作用等。
(2) 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领会教材中课文的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学会“悟”文。如, 在《新型玻璃》中, 教师在讲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时, 不急着直述, 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面新型玻璃, 写一段自我介绍, 为自己做广告。这样巧妙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
2. 善读课文, 以读促写
要充分利用教材。在讲解课文的同时, 向学生传授课文的写作规律和途径,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仿写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从仿写课文开始。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 在确认学生掌握了作者思乡情怀的前提下, 一起剖析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作者在选材上以小见大, 以杨梅寄托情感, 在结构上先总述杨梅的形、色、味俱全, 后分述形、色、味如何惹人喜爱。在掌握了这些之后, 就开始让学生仿写, 让学生思考自己故乡的特产水果应当如何写,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 为自己故乡的特产代言。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以写促读, 拓展阅读
以写促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带着写作疑惑, 对照着学过的课文对写作进行总结。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 在写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所读过的文章的影响, 会下意识地到读过的文章中寻找启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命题, 然后让学生自行构思, 阅读和搜集材料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总之, 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读或写任意一方, 忽视读, 则写陷入盲地, 失去灵感;忽视写, 读也会失去了巩固和检验的机会。小学语文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 (09) .
[2]彭炜.如何利用课本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优化整合[J].语文学刊, 2010 (16) .
读写结合策略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应用策略
1引言
在以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为前提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读写教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其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读写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关键性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读”与“写”这两个语文学科中的基础性,同时也具有延展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呈现一个系统性,前瞻性。对所学习到的知识不再是散点式的,而是有序的,整体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对小学语文的“读”,“写”进行一个整合与串联。通过一系列地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读”,“写”内容的分离,使之能形成灵活运用的教学效果,最后形成学生长效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将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掌握于心,又符合了新课改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模仿练笔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
(1)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首先,我围绕中心句,指导学生赏析了这一小节中的词句。有了对这一节的研读,学生轻而易举地感悟到在这节中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接着,我为使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还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有了写法上的感悟,以及情境的体验,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写段练习,这样的仿写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二、拓展练笔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班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到:“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
(3)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续编故事是要足够多时间的,但费时但又不省心的写话,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
(4)写推荐,课外读物走进来。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学习完《负荆请罪》,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词语的来源;学习完《海伦.凯勒》就可以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读一读《鲁宾逊漂流记》,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学习完《小草和大树》,向学生推荐《简爱》等等。
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篇4
一、积累经典, 内化吸收
纵观苏教版1~6 年级的教材, 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 无论从内容、形式或从思想上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学生的背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 这也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有所体现。那么, 对于一些课后练习中没有特别提到或者是教师参考书上没有注明的文章, 是不是就可以一读而过呢?显然不是!
如苏教版课文《秦兵马俑》一课, 通过描写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惟妙惟肖, 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 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 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 神态庄重, 好像在暗下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 好像在听候号角, 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 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 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于这一段话, 课文后的练习并没有明确要求背诵, 但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这段话不仅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兵马俑的各种不同姿态, 而且运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 其中更不乏观察和想象。这又和本册语文课本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作文要求不谋而合。当上完这篇课文, 再去写一段对操场上学生活动的场面描写时, 由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基础, 自然而然地就会借用这个段落的表达方式。这样, 既理解了课文, 又训练了表达, 可谓一举多得。
二、灵活摄取, 实际运用
当学生所积累的语文词汇达到一定量时, 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会形成质变呢?这显然不正确。学生小学毕业时, 按理说词汇的积累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 写一篇600 字的文章应该完全不成问题。可结果往往是不令人满意。看着他们拿着笔拼命地咬笔杆子的时候, 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有多难。拿着他们写的作文, 细细看时, 心中难免有困惑:这几年的语文学哪儿去了?为什么写的和三年级刚入门的时候一样?那些经典的词语、成语、句段都去哪儿了?而当你把词语报出来听写的时候, 他们又能一字不错地默写出来。显然, 他们知道这个词语, 但就是不会用, 这样的词语其实已成了消极词汇了。
笔者曾经看过薛法根老师写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一书。里面提到对《黄山奇松》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探讨。在用这个词语进行造句的时候, 一个班的43 名学生, 几乎造了同样一个句子“农民伯伯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连上课的老师一时也“造”不出三个不同的句子来。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 这明显过关了, 以后一旦考到这个词语, 学生也不会错, 但是如果等孩子们长大了, 踏上了社会, 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地区, 在基本上见不到农田的地区, 这个“饱经风霜”显然也被深深地埋入钢筋混凝土下了。这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薛老师的方法非常巧妙, 他用了三步:1. 除了农民伯伯的脸是饱经风霜的, 还有谁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他是做什么的?除了脸, 这个人的哪些地方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2.农民工、拾荒者饱经风霜, 迎客松饱经风霜, 还有哪些事物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3.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人、物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如此,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思路层层打开, “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具体了, 学生可以把握了, 用词造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回到生活中, 我相信孩子们也会不断地用这个词语, 这样的学会才是真正的学会, 对学生行文表达的作用可想而知。
三、情趣炼字、升华提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 诗歌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包含自己浓重的个人感情, 可谓每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细细地品味每个字就会发现出不同的乐趣。当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像古人那样做到字斟句酌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是能够通过文章中某个字的引领, 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的。如在一些文章中, 某个字的恰当运用, 往往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句看似简单但并非简单的话:“飞机在高空盘旋, 鲜花伴着骨灰, 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 寒风卷着浪花, 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搅拌”的“拌”而用“陪伴”的“伴”呢?这个“伴”字实际上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和广大人民对邓小平的怀念和不舍, 用这个字能更好地融入这种感情。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训练, 既可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 久而久之, 学生的文笔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纯净而优美起来。
四、阅读批注、开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怕学生会毫无约束地放任思考, 出现和教参背道而驰的情况。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仅仅是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的“摆渡人”, 只有在学生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 做些必要的修正, 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如此而已。过度的讲解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体验, 消减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像“填鸭式”教育那样。而学生一旦离开教师, 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那我们何不现在就适度地放手呢?
如《最后的姿势》一课, 其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去。
但是, 那短暂的几秒钟, 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 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对于这两段内容, 在教学时不同的学生批注了不同的看法:1.这样的瞬间让我终生难忘。2.谭千秋老师真是个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好老师, 我以后也要当这样一个老师。3.第一段中用了很多很多的感叹号, 表明当时的情况非常非常危急, 比大江保卫战那时还要危急。4. 在危急时候, 谭老师不顾自己, 还指挥其他人先走, 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品质……
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有的是从标点符号去体会, 还有的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成了目击者……这样的批注无疑是好的, 学生们的思维是活的, 是向外延伸的, 这不就是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吗?简要的词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读写结合策略 篇5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
二、利用导课,体现写作特点
在备课时分析清楚课文的写作特点,导课时巧妙合理而有侧重地将这一内容安排进去,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写作特点的注意和兴趣。如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课文描写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作者从那口鼓鼓的衣袋展开描述,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就是对写作例文“细嚼慢咽”,从中体会写作手法,然后通过生动的仿写,达到独立创作的功效。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会觉得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四、博览群书、积累素材、观察生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多么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荡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在“读”与“写”之间铺路搭桥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读写结合中写的策略 篇6
一、 迁移仿写
教材中因“课”制宜,安排了一些借鉴范文写法或迁移范文语言的“小练笔”,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比较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如《石榴》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教学时,可首先小结课文第4自然段写石榴的方法——作者先写自己看到的,再写自己尝到的。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水果的外皮,接着尝一尝。再把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二、 联系生活
《天鹅的故事》课后练习5——“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练笔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见到的场景,回忆中渗透有顺序地说。然后,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组织评议,渗透群体动作描写的写作技巧。
三、 借助感受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读写结合中的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熟读理解后,学生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如《特殊的葬礼》一课练习5——“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讲演饱含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学生在感受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瀑布的奄奄一息后,心中和菲格雷特总统一样充满了深情——要保护生态环境。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回忆赛特凯达斯瀑布曾经带来的欢乐和骄傲,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然后代替菲格雷特总统写演说辞。学生写完后,再像总统一样饱含深情地朗读。有学生这样写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赛特凯达斯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而现在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地离去,雄伟的景观不辞而别了,雄伟壮观的场景竟成为奄奄一息的老人。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四、 想象描写
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在学生默读初谈对人物的认识后,从三句中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想象谈迁在北京的遭遇并写下来。也可以自己想一个开头。(配乐读写结合)
(1)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
(2)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3)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风沙中的老人……
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根据提供的开头进行了想象描写,他们在想象描写中体会到谈迁的艰辛,感受到谈迁面对厄运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的可贵品质。此处,做到了以写促读,以写促理解,学生把写当成了倾吐自己心声的主渠道。
五、 搜集资料
教材中,有些练笔的编排是通过学生搜集资料来写的。如《人类的“老师”》一课,课后练习5安排了小练笔“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教师可课前安排在网络教室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并做具体分工。资料搜集后,课堂上再组织进行交流、梳理。查找资料小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他们对自然与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六、 观察图画
教材中还编排了让学生观察练写的练习,如《沙漠中的绿洲》课后练习安排了“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的练笔。结合本文的特点,教师分步骤指导本次练笔:首先观察沙漠的图片,直观感知沙漠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沙漠的景色。然后出示迪拜街头的单幅图片,进行观察。接着出示课文题头的图片,学生观察后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练笔。这样,由部分到整体出示图片的过程中渗透了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选择单幅图片的情景进行描写,也可以写整幅图上的情景。在迪拜街头风光与沙漠图片的对比观察中,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对阿联酋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认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篇7
一、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指对文中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阅读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篇经典课文,教师要沉下心来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读,品味作者优美精当的语言。
1. 咀嚼细悟法。
语言大师朱熹指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要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要引导学生感受“绿”字,感受作者用法的精妙。
2. 比较品味法。
有比较才能做鉴别,在品味语言时,最适宜的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鲸》时,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领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如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一句中的“主要”一词去掉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
3. 情境体悟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有的情境氛围下,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联想和想象更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情境创设可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或运用图画展示直观形象,或用音乐表达渲染情境等。
4. 朗读品味法。
通过朗读进入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境界,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情境和意境,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和绘画美。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段落,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静”“清”“绿”的漓江水,体会作者对比、排比等手法运用的巧妙。
5. 生活体验法。
学习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要从生活中去体验,要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相联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边读,一边回顾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
二、随文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或内容,或图画,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练笔。
1. 让插图动起来。
小学的课文大多配有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图画,这些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理清图画内容,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将图画中的意思表现出来,从而使随文练笔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五壮士的神情、动作及周围的环境,体会人物的心理,并把从图中看到的内容、想到的情形写下来,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情感产生共鸣。
2. 让空白亮起来。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出于体现主题的需要,叙述比较简略,甚至留下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或者空白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补充练习。如《钓鱼的启示》中,结尾“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那么,月光如水的夜晚是怎样的呢?可以让学生利用回忆、想象和借鉴的方法写一写。
3. 让模仿活起来。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不但模仿动作,对语言的模仿力也很强。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好的句子写一句话。学习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所获取的信息,仿照课文形式进行练笔。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花生的品质表现出来的,再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写身边像花生一样具有崇高品质的事物,达到内化写法和提高练笔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写作的基础是阅读,阅读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在阅读中接受做人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抄录下来,将富有表现力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抄写下来,学习作者如何观察,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学习作者如何思考生活,认识生活。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领会写法
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低年级要有意识地抓重点句子、有特色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完整、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中年级要抓住有特色的段落,引导学生认识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等构段方式,让学生明白一个自然段要围绕同一个意思,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起来;高年级应逐步了解顺叙、插叙、倒叙等成篇方法,对比、悬念等写作技巧,以及作者认识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积累构段成篇的基本功。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每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构段谋篇、用词用句等方面的特色,进而习得写作技巧。
五、迁移运用
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 篇8
一、读写结合的概念
读写结合最开始是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 现在已经将其拓展到了其他学科的教育。读写结合就是在文章教学中, 从文章内容出发, 在对文章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设计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写作, 使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上都能得到训练, 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效果, 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提高[1]。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许多学校教师也在长期的教学中认识到了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上的好处。尽管如此, 在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
(一) 重视阅读教学甚于写作教学
在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整个教育界都呈现出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读写结合有一定的出入。这种现象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 阅读课文的数量远远超过写作课程, 就现行普遍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3-6年级的教材编写而言, 每一册编写了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收有5-6篇阅读文章, 但是每个单元却只设计了一篇写作文章, 造成了读与写的不协调, 形成了学校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写作教学的现象, 也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畸形发展。
(二)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孤立
虽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同样受到重视, 但是学校对这两种教育的重视却是通过开设不同课程进行的, 即开设阅读教学课和写作课来进行读写结合教育。这样的教学虽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但是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反而造成读与写的割裂, 不能将阅读教学及时有效地迁移到写作教学中。
(三) 小学语文教师对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由于自身素质不强, 能力不够, 在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不能随时就阅读中的某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等训练, 使得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展中有一定的难度。
三、优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 阅读和写作是基本内容, 必须要实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共同协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读和写的有效结合, 既能让学生在读中进行写作的学习, 又能实现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 两者相互促进。因而要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读写结合的优势。
(一) 转变教材编写观念, 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并举
要实现读写结合, 共同发展, 就应该在教材编写上下功夫, 这是进行读写结合最基本的要求。教育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时应该注意增加写作课文的数量, 使教材在安排上更加合理。且在作文所涉及的主题内容上应尽量多元化, 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能保证质量。
(二) 打破割裂的课程设置,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写结合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流行的方法,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打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的现象, 将二者融为一体, 实现从阅读教学到写作训练的有效迁移。这对语文老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 迫使语文教师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学习、交流探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对读写结合的教学更加熟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三) 注重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迁移
小学语文的写作从看图写话开始, 继而进行文章写作, 在教学中尤其注重仿写、扩写、续写和改写, 阅读教学中这几种方式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是小学读写结合教学的最完美方式[3]。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 作者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来描写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 特别是连用三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不仅朗朗上口, 而且还使文章表达效果更好, 这使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后, 让学生用“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进行仿写, 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读写结合的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积极优化教材编写, 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等, 更好地发挥出读写结合的优势, 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唐桂华.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3 (10) .
[2]刘晓燕.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 .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篇9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现状
( 一)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不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觉得阅读是一件无聊乏味的的事, 对阅读缺乏兴趣, 也就没有主动性。因此, 在教师课上完成阅读任务时, 不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经常开小差, 影响阅读效果。而那些跟着教师思路走的学生, 阅读方法又经不起推敲, 阅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 二) 语文教师对于读写结合不够重视
理论上来讲,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主导人员, 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 来充实自己, 然而大部分教师止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新兴的读写结合的新方法不重视, 只懂理论而不用于实际, 通过这样的方法,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极大的阻力。
( 三) 学生写作能力受阻
作为小学生, 都是低龄群体, 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都不丰富, 因此没有足够的素材和漂亮的语言来充实作文。小学生写作选取的素材繁杂, 不能准确切题, 而且素材大多空洞, 与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情感不充足, 不能感染到别人。选取的语言没有亮点, 太过简单, 让素材跟着也受影响。另外, 小学生写作时, 思路不发散, 缺乏创新, 题材不新颖, 太过模式化, 显得乏味。
( 四) 学生阅读没有专业的指导
很少有人在意小学生的阅读,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阅读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 学生对于阅读没有正确的方向, 阅读的书有很多都不适合他们的年龄段, 而且他们大多只关心文章的内容, 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写作技巧, 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质量的有效措施
( 一)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我读你写”的教学方式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也是, 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你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就达到你的要求, 要循序渐进, 因此刚开始可以采用“我读你写”的方式, 先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课堂富有生机, 不再死气沉沉, 经过时间的累积, 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培养出学习的主动性。
( 二) 通过课外阅读, 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
一般人认为, 在小学阶段进行课外阅读有点早, 然而事实上, 一点都不早, 只有阅读的根扎的足够深, 写作的叶子才能繁茂, 因此, 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足够的课外阅读, 通过这种方法体验生活, 提高素养, 从而把经验运用到写作中, 提升写作能力。
( 三)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式教学
学校所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精髓,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通过很多有名教授商定的, 因此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经得起推敲, 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益处,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读写合作的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 四) 通过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思考, 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
读写结合, 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写, 因此刚读完之后是最有感觉的, 所以一定要读完立刻写读后感, 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应该摒弃以前课后感的形式, 用阅读促进写作, 再把写作回馈给阅读, 这样有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 进而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在这种氛围中, 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使学生在写作中, 各自为营, 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靓点多多。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观点, 可以看出,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 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 因此读写合作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的进行, 不仅对于老师有极大的益处, 而且对于学生也是益处多多。为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 而鉴于这项工作的必要性, 读写结合工作在将来必将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2010, (18) :135-135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好像蜂蜜采花, 好像生命, 读与写相辅相成,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积中累写作素材, 提高对生活材料的理解能力, 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一、落实读写结合, 避免走入误区
在促进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教师容易存在读写分离、机械练写、只读不写、光说不写、无点结合的教学误区,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就要明确这些误区。读写分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过于偏重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本身, 而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渗透;机械的读写结合过程中, 教师过分强调形式, 认为读写之间的各个要素相互对应, 不用什么就要写什么, 缺乏了对学生阅读方法及表达方法的指导;只读不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书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写了”的误区, 却忽略了读与写之间还有表达方法的重要环节。默写是指某一环节, 教师让学生口头说, 却没有安排给学生写作的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断性的跳跃上, 无法系统地连成整体, 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无点结合, 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 没有把握恰当的读写结合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实际, 没有考虑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 而强行将读写进行结合, 失去了读写结合本身教学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学误区, 教师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切入点, 加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思维方式的特点等设计符合实际的读写教学策略。例如, 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节课时, 教师如果用“被锁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 每天抬头往上看, 只能看到什么?”“往下看, 又能看到什么?”“双眼注视前方, 只能看到什么?”这种一个个的提问方法, 学生就只能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进行想象和表达, 但这种想象是断断续续的、杂乱无章的, 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教师应该在提问之初, 就将所有的问题抛给学生, 如“被锁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 他白天里、黑夜下、烈日炎炎下, 狂风暴雨里、漫天飞雪中都能干些什么?在只有头不能动的情况下, 他抬头能看见什么?低头能看见什么?双眼注视前方又能看到什么?请同学们进行想象并组织语言, 将你能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这种完整的提问教学方法, 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整体想象, 完整地将这一画面描述出来, 那样, 无论是课堂的效果, 还是学生的表达, 都将会提高不止一个层次。
二、增强拓展阅读, 服务于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学好语文, 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成为引领人生, 成就未来的理念。教师要从阅读形式、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空间、阅读参与者等各个环节对小学语文的阅读进行扩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课和阅读实践课, 达到拓展学生阅读的目的。开展阅读课的过程中, 首先要进行图书推荐环节, 向学生推荐故事性较强、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 然后要适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 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体验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利用表演、评比、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检验学生对书本的理解程度,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实践活动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阅读课堂, 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 然后写读后感;表演经典故事、模拟主人公写信的方法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活动,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思辨能力等。例如, 学习《神笔马良》这节课时, 可以进行动画片实践阅读课程, 让学生通过模拟马良书写内心变化, 改变故事细节, 重新创造结尾等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
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感官参与、多样化训练、多形式评价等教学方法。多感官参与是指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让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做、口说, 五官一齐动, 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的具体的认识, 激发学生写作。多样化训练是指将作文训练的方法从指令性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为多课时、多渠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如可以采用童话、故事、动画片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这些五颜六色、十分悦目的花朵都是什么味道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改编, 如果有一个孩子跟主人公一样说了实话, 那么故事的结尾会怎么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结合生活进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一个的事件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镜头, 能够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 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如学习《花的勇气》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 通过从生活实际、新闻中获取素材, 组织语言, 进行自己觉得“有勇气”的事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止。本文通过对读写教学的策略研究, 提出了教师还应该从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出发, 在关注学生表达、增强拓展阅读、丰富写作素材、设计等多种角度探究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作为目标, 积极探索有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式先, 吕淑香.看似寻常最奇骏, 成如容易却艰辛——例谈名师阅读教学中“写”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10) :135-137.
[2]姚恩铭, 黎锦溪.以读促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 2016, (03) :113-116.
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篇11
一、积累经典,内化吸收
纵观苏教版1~6年级的教材,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无论从内容、形式或从思想上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学生的背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这也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有所体现。那么,对于一些课后练习中没有特别提到或者是教师参考书上没有注明的文章,是不是就可以一读而过呢?显然
不是!
如苏教版课文《秦兵马俑》一课,通过描写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惟妙惟肖,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于这一段话,课文后的练习并没有明确要求背诵,但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这段话不仅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兵马俑的各种不同姿态,而且运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其中更不乏观察和想象。这又和本册语文课本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作文要求不谋而合。当上完这篇课文,再去写一段对操场上学生活动的场面描写时,由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会借用这个段落的表达方式。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二、 灵活摄取,实际运用
当学生所积累的语文词汇达到一定量时,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会形成质变呢?这显然不正确。学生小学毕业时,按理说词汇的积累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应该完全不成问题。可结果往往是不令人满意。看着他们拿着笔拼命地咬笔杆子的时候,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有多难。拿着他们写的作文,细细看时,心中难免有困惑:这几年的语文学哪儿去了?为什么写的和三年级刚入门的时候一样?那些经典的词语、成语、句段都去哪儿了?而当你把词语报出来听写的时候,他们又能一字不错地默写出来。显然,他们知道这个词语,但就是不会用,这样的词语其实已成了消极词汇了。
笔者曾经看过薛法根老师写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一书。里面提到对《黄山奇松》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探讨。在用这个词语进行造句的时候,一个班的43名学生,几乎造了同样一个句子“农民伯伯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连上课的老师一时也“造”不出三个不同的句子来。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明显过关了,以后一旦考到这个词语,学生也不会错,但是如果等孩子们长大了,踏上了社会,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地区,在基本上见不到农田的地区,这个“饱经风霜”显然也被深深地埋入钢筋混凝土下了。这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薛老师的方法非常巧妙,他用了三步:1.除了农民伯伯的脸是饱经风霜的,还有谁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他是做什么的?除了脸,这个人的哪些地方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2.农民工、拾荒者饱经风霜,迎客松饱经风霜,还有哪些事物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3.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人、物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还有什么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路层层打开,“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具体了,学生可以把握了,用词造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回到生活中,我相信孩子们也会不断地用这个词语,这样的学会才是真正的学会,对学生行文表达的作用可想而知。
三、情趣炼字、升华提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诗歌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包含自己浓重的个人感情,可谓每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细细地品味每个字就会发现出不同的乐趣。当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像古人那样做到字斟句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是能够通过文章中某个字的引领,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的。如在一些文章中,某个字的恰当运用,往往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句看似简单但并非简单的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
去……”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搅拌”的“拌”而用“陪伴”的“伴”呢?这个“伴”字实际上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和广大人民对邓小平的怀念和不舍,用这个字能更好地融入这种感情。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笔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纯净而优美起来。
四、阅读批注、开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怕学生会毫无约束地放任思考,出现和教参背道而驰的情况。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仅仅是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的“摆渡人”,只有在学生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做些必要的修正,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如此而已。过度的讲解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体验,消减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像“填鸭式”教育那样。而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会变得无所适从,那我们何不现在就适度地放手呢?
如《最后的姿势》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对于这两段内容,在教学时不同的学生批注了不同的看法:1.这样的瞬间让我终生难忘。2.谭千秋老师真是个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好老师,我以后也要当这样一个老师。3.第一段中用了很多很多的感叹号,表明当时的情况非常非常危急,比大江保卫战那时还要危急。4.在危急时候,谭老师不顾自己,还指挥其他人先走,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品质……
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有的是从标点符号去体会,还有的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成了目击者……这样的批注无疑是好的,学生们的思维是活的,是向外延伸的,这不就是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吗?简要的词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学科。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训练策略不只以上几种,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就可以拿来使用。只要我们真正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舒心。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读写结合策略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步发展,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汉语热” 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学习的新方向。这种队汉语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为我国国内语文教育提供了发展新方向。加强学生的语文教育就要从学生的读与写入手,尤其是对处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语文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对小学生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丰富学生阅读范围,为写作积累素材
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强,注重小学生语文教学读写能力的进一步结合,首选注重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为小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1]。一方面, 学生家长可以依据学生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学生兴趣较浓的图书、漫画或者连环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使学生在简单的阅读中丰富知识积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效应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课外阅读呢荣的理解程度较低,注重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积累的素材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幸福是什么》[2]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将“幸福是什么?”这种提问的形式应用到写作中,提升了学生对疑问句的使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注重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读与写的综合应用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教学阶段中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相对薄弱,加强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扩大学生的生字学习范围,对生字重新组词意义的深度应用能够降低小学生阅读中的生字障碍,提高阅读的流畅程度,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 同时,学生只有基础知识学习扎实,才有充足的自我学习、阅读时间, 保障小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应用。此外,处于小学中段学生对于写作的形式认识程度较低,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语文写作形式的多次引动和教学,才能使学生对写作形式进一步了解,促进学生对语文写作正确格式的正确掌握与应用。
三、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进行仿写或续写
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是我国众多教育家产气研究的成果,是符合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导向,是小学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处于小学中期阶段的学生往往缺少对新知识的主动探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仿写或者对课文内容的续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体现,是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法。例如: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授《小木偶的故事》[4]时,要求学生对小木偶的结局进行续写,写生通过展开想象,为小木偶增添所中多样的后续故事;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对“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教学中培养读写结合的学习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综合策略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应当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写生读写相结合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之间练习的认识,形成读写相结合的语文学习意识,加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相互融合发展,使学生逐渐形成读写结合的阅读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例如: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授古诗《游山西村》[5]时,对经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的画面进行讲述,并且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这两句诗描绘的相关景色写一篇作文题目为“你眼中的小村庄”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形式长期应用于小学中期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阅读与写作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式,从而加强提高学生的语文创作能力。
五、激发学生对语文读和写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读与写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也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处于小学中期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程度较高,用过语文教学中的某些故事情节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学习乐趣,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才会主动对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六、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最有效的实践方式。本文以处于小学中期的学生语文学习为研究范围,对小学语文学习中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23:96.
[2]闫顺丽.摘录策略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80.
[3]潘蔚.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4]申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