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实施

2024-09-28

读写结合实施(通用9篇)

读写结合实施 篇1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效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效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语文教学任务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语文老师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苦恼,许多中高年级学生也畏怕写作文,甚至厌恶作文,从而使习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普遍存在着动嘴多动笔少的现状,即使有读写结合的随文练笔,还存在着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时机的“空练笔”、缺失引领的“浅练笔”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希望借助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通过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提高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也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通过研究,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从“读写结合”的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切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有效地将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加写作素材,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变“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最后达到“我爱写”“我会写”的目标。

该课题的研究对于学校、教师、学生都将产生深远意义:(1)能有效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要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有效性”就得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揣摩文本语言,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寻找课堂教学设计的支点,以符合学生需要的角度切入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读写结合”。此课题的研究必然能提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不仅是提高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和学习效能,让课堂更加高效。也促使教师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必然能促进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老师说:“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 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引导学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致力于读写结合研究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说:“读和写是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4、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以中高年级教材为主,深入开展有效性“读写结合”的研究:

1、调查研究,了解我校中高年级课堂读写结合现状。

2、研读文本,探寻读写结合的有效切入点和训练方式。研读教材,针对不同课例,探求行之有效的随文练笔方式,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从典型表达处的模仿练笔、启发思维进行想象练笔、深入文本后的抒情练笔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效的随文练笔训练方式,对练笔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引导,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写”出语文课的精彩。使课题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3、读写结合,探索以读促写的有效指导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制定具有不同训练目标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将小作文与大作文有机融合起来,以形成灵活、高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4、研究策略,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一系列有层次的听说读写训练,注重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让文本成为习作的典范和习作的法宝,让读写结合真正收到实效。

5、研究评价,总结出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

学生练笔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善于发现、引导,渗透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扎实练好平日小练笔的“基本功”,写好个性化大作文。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突破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以经验总结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系统研究。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文献,奠定理论基础;收集整理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研究成果,认真讨论学习,更新观念,指导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3、调查法分析法:通过多方位、多范围、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做到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准备把握,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

4、课例分析法:对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课例进行剖析,升华为理论。

5、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即: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拟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进行。本研究共需1年时间。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调查,组织预备性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开展“略阳县东关小学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略阳县东关小学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9月。

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学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调查教师及学生习作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开展随文练笔策略与方法研究,,按计划安排开展阶段性研究活动,定期组织学习和课堂实践,及时总结反思,提炼经验,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论证,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和研究策略,同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撰写研究总结及相关论文,梳理研究材料,对课题组成员研究状态予以关注与指导,统筹规划。

3、结题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1月。

整理各项过程性材料,整理归类、归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汇编优秀论文、典型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学札记,总结研究工作,申报结题。

七、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1.课题的研究对象:3——6年级学生,3——6年级各册教材。

2.课题研究范围: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日记、作文等。

读写结合实施 篇2

《石榴》一文最后一段写了作者摘下石榴并品尝石榴的过程。剥开外皮后的石榴让人无比喜爱,石榴的味道更叫人垂涎三尺。尽管只有两句话,却可谓文字简洁、描写细致,十分适合三年级学生模仿习作。在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图片出示草莓、西瓜、香蕉等几种常见的水果,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回忆自己吃这些水果时的情形,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写一段自己吃水果时的过程和感受。看着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学生们跃跃欲试。

二、放飞想象,即兴写作

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在最后的作业设置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让春风捎给雪儿吧!学生们刚刚感受了“我”和雪儿之间浓浓的人鸟情意,小练笔的形式正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于是纷纷提笔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课文引路,以读导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二要求学生为别人画像,画好了写一写,要写出人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在具体写作中,尽管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他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来写,可是,在习作中仍然发现很多学生抓不住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人物要么大同小异,要么千篇一律,别人看了他的描写也猜不出他写的是谁。执教《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先自读句子,再请他们说说小姑娘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人物身上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人物的整体评价。学完后,花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人物速描,并相机评价。

学习课文《赶海》第三段“我”在赶海中的趣事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四个语气词“嘿”“哎”“咦”和“哦”的读法,体会作者不同的心情,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情趣,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四、巧用课文,学习方法

学习完课文《少年王勃》后,我提出“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千古佳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纷纷说出当众人在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只有王勃站在窗前,凝望秋景,细心观察之类的话,这时我引导学生:“看来要写出这样的美景,必须要认真观察景物,这样才会有话可写。可是要写好这样的美景,光看有用吗?”学生立刻说王勃还在边看边想呢。我继续引导:“他在想些什么呢?原来王勃能写出这样的佳句是有技巧和方法的,他提笔之前就已经开始谋篇布局,这样写起来才会笔走如飞。”

五、习作先行,以写促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有这样的写作要求: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写作前,正值春游,我就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春游时的发现写下来。一个学生写道:

我看到有些桃花还没有开放,花瓣只是紧紧地包在一起,像一个个粉嘟嘟的糖果。有些桃花仿佛害羞的小姑娘,只展开两三片花瓣,似乎在偷看周围的伙伴呢。还有一些桃花已经完全开放了,它们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可真好看呀!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篇3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思维 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树立多元的、开放的、个性化的阅读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更深层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活想象,积累写作经验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项基本功,二者之间各自独立,又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吸收丰富语言和思想的过程,而写作是学生对人生体验的表达过程,阅读和写作相互联系,阅读是作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时伴随写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进而提高写作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写结合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深挖教材,找准读写切入点,捕捉学生的真情实感,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阅读是解读文本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作者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例如,《观潮》的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大海景观和潮水涨落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想象中,心灵受到触动,在反复朗读中,感受“钱塘江潮”的壮美,文章精炼的语句,丰富的情感,幽深的意境,都是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学生通过诵读陶醉于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体味课文的诗情画意,感受文章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语言丰富多姿的魅力,体会语言质美意深的妙处,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学生在想象中学会创新,学会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经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本是学生写作的范文,通过阅读范文,教师引导学生借鉴范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融入游戏,打好写作基础

平凡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源泉,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特别是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游戏参与,促进观察、表达、肢体活动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玩中学,角色扮演展现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孩子扮演特定的角色,使語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活动,担当角色,既有新鲜感,又可以体验人物情感,教材静止的符号,变得那样生动可感,更容易学生理解,例如,《白鲸》教学,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白鲸发出的各种声音进行模仿,大家积极性很高,纷纷登台表演,猛兽的吼叫声,马的嘶鸣声,叽叽喳喳的鸟语,婴儿的哭声,表演得妙趣横生,惟妙惟肖,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还加上自编的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沉浸在神奇的鲸世界,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天赋,课堂焕发出激情和活力。这些说话练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说”,再让学生“写”,循序渐进,通过阅读,训练内化写作能力,为中高年级写篇做准备。

三、大胆“补白”,促进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形式多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常常故意留出空白,让学生补充,通过填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情节进行补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儿童好奇心强,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最感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有些课文刻意“留白”,教师要指导学生“补白”,补充课文情节,对那些开放式结尾的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补充故事结局。例如,《狼和小羊》的教学,教学活动在讲述课文结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狼扑向小羊后出现了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故事的结局,延伸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写下了,抓住时机进行写作训练。“狼把羊抓到吃了”“就在狼抓住羊的瞬间,猎人向狼开了一枪,狼毙命”“狼在扑向羊时,羊机灵地一躲,狼掉到水里淹死了”,这些大胆的想象,可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延伸学生们思维空间,自由大胆的练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了《谁的本领大》课文后,教师布置学生写几句话,规劝“嘴”和“手”,有的学生写到:“嘴和手,你们不要吵架,大家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团结合作”,“嘴和手你们俩各有所长,要发挥你们的特长,为主人服务”等等,接着让学生写嘴和手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会怎么做。在课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写话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话训练中,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以后的成篇写话奠定了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孙明芝,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篇4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篇5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但多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法上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阅读与写作虽然各有各的训练任务,但又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是升华。作为教师,要把读与写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读的表达。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读悟结合

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读好一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种激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将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灵感,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例如: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后,学生被文中美好景色和欢乐有趣的生活所吸引,被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的真挚情感所感染。最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分别出示三组句子,让学生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会从第一组句子中发现作者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从第二组和第三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再模仿写法,再现童年生活的乐趣,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了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受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读说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清楚、连贯地叙述出来,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的准确生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有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感人、叙述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教材,进行概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补叙复述等。就拿创造性复述来说吧,创造性复述就是改变形式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不拘泥于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全文或其中的某一段落、某一部分的内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组织语言复述。复述形式有:改变人称的复述,变换叙述顺序的复述,扩充情节的复述等。由于形式新,容易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所以也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学期我教完《鲸》之后,采用以“第一人称自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说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述前,我做了如下的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鲸,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鲸的样子能说得清吗?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都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鲸,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儿童天性好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恰当的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语言得到积累,思维得到激发,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教学中我做了几点尝试:

1、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读写结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某些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反复仔细研究教材,确定了教学流程:以“足球周的足球比赛”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重点研究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以“足球比赛”为话题学写场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学生在领会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仿写,自然是水到渠成,许多同学写了《精彩的足球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文章比较生动、具体。

2、有感而发,勤于练笔

读写结合要以把握和理解课文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写读后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读写结合随笔 篇6

要做到“读写结合”,不但要兼顾到个性形成、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在看到读对写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写对读的促进作用,更要看到读与写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丁有宽老师也认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了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增强了,又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点,即读与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与写的结合要讲究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挖掘课文“潜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从“写”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自发地写、自觉地写,才能发诸真情,才能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例如冯骥才老先生以其诙谐的风格,真挚的感情写成的《珍珠鸟》,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珍珠鸟”古怪的性格以及冯骥才先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在这一周的周记中,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描摹了自家的各种小动物,其描写之细致、感情之真挚,令我为之动容。可见,课堂教学要是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作文也能变成“坦途”。

课文与写作教学最成功的结合,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不但对课文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从写作上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并且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善于充分挖掘课文的“潜质”,并时时注意提供能激起写作冲动的“棒槌”,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思想深处的“闪烁火花”,及时地将想写、需写的东西写出来。唤醒学生的生命知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从容地领悟到写作的真谛。“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只要是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来,从而自觉地把写作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件苦差事、累差事了。在学习了《烟台的海》、《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课文后,同学们对我们邻近的南黄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去洋口港观光学习,到老一辈们那里去了解南黄海的历史、传说,写出了《海上遐思》、《家乡的洋口港》等等许多优秀的作文,由于观察仔细,感情真实感人,有些还在优秀作文评比中获奖呢!在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后,同学们纷纷被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深深情谊所打动,忽然间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母亲身上也有着许多不平常之处,纷纷从记忆“仓库”中找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写成了讴歌父亲、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二、借助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扩充“材料仓库”。

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曾经说过:“必阅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不其然,则心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二月河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广为赞誉的历史小说家,原来他主要从事“红学”研究。就是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大量有关清史的资料,被“康乾盛世”时的几个皇帝所深深感动,拥有了强烈地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写出了“皇帝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完成一部作品,虽然只是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是自己平时积累的表现。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多多积累,打牢基础,这样,我们的写作之泉才会源头不断,活水长流。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却是良莠不分,因此,我们应将课文看作是学生的“精读”书目,将其作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来源,将课外阅读看作是“泛读”,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使学生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北大荒的秋天》用优美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北大荒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以生动可感的画面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大荒美景的句子,通过反复地吟诵涵咏,淡化分析,以读代讲,使学生对这些句子能熟读成诵。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些值得学生牢牢记住的句、段、篇还有很多很多,如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恰佩克的《田园诗情》、郑振铎的《燕子》等等。让学生烂熟于胸,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就能博古通今,游刃有余。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朗读一些优秀书目,以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就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供同学们阅读;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史记》相关的书籍;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可以推荐介绍肖邦的书籍以及肖邦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了《七律·长征》,可以推荐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作品,领略伟人的大气;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著作;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推荐给同学们品读,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学习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课内外相结合,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体味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学生“材料仓库”的储备自然就会增多,写起文章来自然也会信手拈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便是这个道理吧。

三、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以写作实践为主,因此,我尽量避免生硬的写作理论的指导,改变“写一一评一一写”的模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少走些弯路,能将作文写得更好。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总喜欢进行景物描写,而且言辞绮丽,描写细致生动,但常常所写景物与作文主题无关,反而因为写景的文字太多太细,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明白在记叙文中写景是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如《黄河的主人》中在一开头便有一段对黄河的景物描写,在学习时,让学生比较有无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到这段景物描写所包含的内涵:表现了黄河的凶险,使形势更加紧张,为后面描写黄河的主人做铺垫。在学习《九色鹿》、《三顾茅庐》、《草原的早晨》等课文时注重让学生体会到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领悟到写景或表达人物的心情,或渲染气氛,或蕴含道理,或表现主题,使学生能逐步掌握写作方法。

对于一些写作技巧,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习作,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就没有了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又没有交待,造成文章上下脱节,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此,在课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借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前文中写“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后文又写“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我提醒学生有时写作文时,开头提到的事情,结尾的时候可以再交代一下;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就文章开头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文末写“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我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文时要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以表达主题;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爱你”一句,让学生知道可以在文中相互照应,以起到点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课文紧密衔接,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读写例话”里,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是生动的具体的写作方法的示范,由具体文章演绎出写作方法,再由写作方法去体会课文,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更易为学生所掌握,效果自然更佳。

四、发挥课文优势,设计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融合。

平时的作文训练固然要精心设计,然而要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光靠“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作文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的意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恰当地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曾经看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知识小品文《新型玻璃》时,没有按一般模式进行讲授,而是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新型玻璃的短文,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成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写得既准确,又具体。试想,同学们已经写出了这样好的文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我在教《鼎湖山听泉》时,也尝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写出一段导游词,介绍鼎湖山的美景。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热烈讨论,结果大多数学习小组能合作写出准确、生动而优美的导游词。

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有创意地写作训练,形式还有很多种: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学习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以“乌鸦第二次喝水”为题,创作出一个童话小故事;可以对某一情节进行想象、扩充,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以“嫦娥到了广寒宫之后”为话题,就嫦娥在月宫里的生活展开想象;可以就同一材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辨,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让学生分小组就“最大的麦穗是什么”进行辩论;可以就一组课文梳理归类写出一篇新的文章,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几篇课文后,从富兰克林到谈迁,再到诺贝尔的事迹对你又有怎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在“写” 中读懂了课文,在“读”中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篇7

一、以文促写, 读写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 寻求读写结合素材,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片断。在小学生写作学习中, 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想性、逻辑性不强。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 要加强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思想脉络, 对典型篇章进行重点解析和深入研究, 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写活、如何将事物写生动的, 然后组织他们适当练习, 以文促写, 读写同步。

此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展写作训练。例如在进行《燕子》《翠鸟》课文教学后, 笔者发现两篇文章的主题尽管都是鸟, 但描述方法却不尽相同, 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写作模式的对比, 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习作课, 要求学生模仿其中任一写作模式描述一种小动物。最终,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结构、写作特征基础上, 将其中特色手法灵活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 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全面阅读, 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明确的是, 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 必须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素材累积, 进而为提高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实际上, 个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并非完全依靠语文课堂教学, 许多人的真知灼见都是源于课外阅读, 大多数写作能力高的人都有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写作思路。当然, 这里的阅读并非“死读”, 而是“活读”, 是在阅读的同时掌握作者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对此,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进行半个小时的晨读, 或鼓励学生订阅课外刊物如《作文报》《小学生作文》等, 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图书馆借阅图书, 增加素材积累量等。

此外,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还要防止他们好高骛远, 要指导他们阅读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书籍。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到优秀章节和语句时, 要让学生动笔记下, 然后理解消化, 并做到时常翻阅, 以便在日后写作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 使之成为写作储备, 提高读写能力。

三、勤于动手, 以写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一方面, 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笔者就要求学生四五人小组合作每周写一次微日记, 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考查内容, 督促他们记录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 学生会思考采用哪些词语合适, 如何谋篇布局, 这本身就是读的运用和延伸。只有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素材, 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时,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检查和讲评,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发其写作欲望, 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内部刊物, 让学生自由选题和独立成文后, 由专门的审阅小组进行质量把关, 然后由教师定夺, 最后安排出版。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 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征文活动, 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 并加以弥补, 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真正达到以写促读, 全面提升。

四、把握形式与方法, 促进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 让读与写完美结合, 切莫流于表面和形式, 不仅要将写作贯穿阅读教学始末, 而且要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方法,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真正实现“爱读爱写、会读会写、读好写好”的效果。

其次, 要掌握正确方法, 促进学生读写的完美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 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到模仿段落, 最后到模仿文章,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最终全面把握模仿对象的特色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审阅和修改的能力, 要灵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审、自我修改, 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不足, 然后加以及时改进。同时,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取灵活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 灵活展开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 寻求符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 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促进读写灵活转化。只有如此,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廷.切实抓好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学周刊, 2013 (7) .

[2]金梅芳.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探析[J].才智, 2014 (1) .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和特征,并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差异,采取引导式教学,合理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

一、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读写结合素材,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片断。在小学生写作学习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想性、逻辑性不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思想脉络,对典型篇章进行重点解析和深入研究,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写活、如何将事物写生动的,然后组织他们适当练习,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展写作训练。例如在进行《燕子》《翠鸟》课文教学后,笔者发现两篇文章的主题尽管都是鸟,但描述方法却不尽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写作模式的对比,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习作课,要求学生模仿其中任一写作模式描述一种小动物。最终,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结构、写作特征基础上,将其中特色手法灵活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全面阅读,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必须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素材累积,进而为提高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实际上,个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并非完全依靠语文课堂教学,许多人的真知灼见都是源于课外阅读,大多数写作能力高的人都有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写作思路。当然,这里的阅读并非“死读”,而是“活读”,是在阅读的同时掌握作者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进行半个小时的晨读,或鼓励学生订阅课外刊物如《作文报》《小学生作文》等,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图书馆借阅图书,增加素材积累量等。

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防止他们好高骛远,要指导他们阅读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书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到优秀章节和语句时,要让学生动笔记下,然后理解消化,并做到时常翻阅,以便在日后写作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写作储备,提高读写能力。

三、勤于动手,以写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笔者就要求学生四五人小组合作每周写一次微日记,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考查内容,督促他们记录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采用哪些词语合适,如何谋篇布局,这本身就是读的运用和延伸。只有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素材,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检查和讲评,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写作欲望,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内部刊物,让学生自由选题和独立成文后,由专门的审阅小组进行质量把关,然后由教师定夺,最后安排出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征文活动,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真正达到以写促读,全面提升。

四、把握形式与方法,促进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让读与写完美结合,切莫流于表面和形式,不仅要将写作贯穿阅读教学始末,而且要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爱读爱写、会读会写、读好写好”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正确方法,促进学生读写的完美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到模仿段落,最后到模仿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全面把握模仿对象的特色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审阅和修改的能力,要灵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审、自我修改,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及时改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灵活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展开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符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读写灵活转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廷.切实抓好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学周刊,2013(7).

[2]金梅芳.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探析[J].才智,2014(1).

[3]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雾凇读写结合课 反思 篇9

“捷径”不便捷 促写有方略

——《雾凇》读写结合课教学反思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中心学校下伏完小 李新艳

窦桂梅老师在谈到教师的专业自信时讲道:“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但我内心澄明,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是真的,可也必须成长呀。第一次公开上读写结合课这样的课型,纵然上不成,或许也可以收获不成功的经验吧!

最初,我选择了“拿来主义”的捷径。在网上搜来一些名家实录,看了两遍,对比之后选择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想着薛老师的课堂那么轻松,学生学得毫不费力。我就算上得再不好,能差到哪儿去?细化了过程,精心制作了课件,我在自己班课堂进行了实践。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开课时,学生就给了我个“下马威”。严重“水土不服”!基于学生本学期《科学》学科对云的形成过程的认知,薛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落实到笔头书写,听写了这样几个词语“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要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的了解,学生很自然地就把雾的形成、霜的形成以及这几个词语间的关系阐述清楚了。薛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雾凇,也是霜花,但它不是凝结在地上,而是凝结在树上,俗称树挂。”水到渠成引入了本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的学习。我怕学生说不出,课前还让学生翻看了云的形成,课上依葫芦画瓢,听写后让学生说“雾气是怎样形成的?霜花又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经过焦灼的等待,虽然举起了几个小手,但表达起这样有些难度的科学知识来语不成句,话不成言,好不容易基本搞清,导课却已过去了10多分钟。后面的课堂可想而知,举步维艰,状况不断,等到布置写雾景片段的时候,已经逼近下课,拖堂近10分钟才算草草结课,自己课前写的下水文也不得呈现。一脸囧相的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与薛老师课堂的孩子真就那么大的差距吗?一定还是我自身的问题,处理课堂生成的功力太欠火候。邯郸学步,学得失去了自我,差得真不是一点点!

课后,老师们也是热心地给我指点“读写结合课怎么能光是说呢?读怎么体现?草草处理写,实在不可取。”“语文课不是科学课,怎么能在科学知识里弯弯绕?”“面面想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目标也达不到。懂得取舍很重要!”……听着老师们对课堂问题的直观分析,我纠结了。推翻!重来!

经过取舍,第二次的教学我确定了两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

2、能够选用文中“弥漫、笼罩、淹没……”词语,来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课堂流程:课题入手,简介雾凇;视听同步,激发兴趣;自主质疑,直入第二节学习。但如何在读中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写好雾景?我又困惑了:记得工作室王育平老师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说过,“教材重组,是最有智慧的读写结合。”《庐山的云雾》应该是指导雾景片段的不二之选,课文第二节围绕总起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写了云雾的四种姿态: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第三节又围绕云雾的瞬息万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既有明显的总分的段落结构,又有描写的顺序,还有丰富的想象,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于四年级孩子,雾凇的形成本来理解就困难,一节课拿来两篇课文,我能恰当地处理吗?会不会又是两手空空,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再三考量前车之鉴,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学校裴老师劝我:你干脆别写雾景了,没法指导,又那么难写。写第三题的造句吧,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一样能上出亮点。我又一次困惑了:把目标改成“选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吗?目标会不会太过简单?遇到难题就避开也不是我的本心呀?我又一次否定了。

但裴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这是王育平老师在《学习表达,从“仿”到“创”》讲座中给我们介绍的方法。我再一次翻开王老师的讲座,细细地品读起来: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句式则是学生有效表达的拐棍。” 语言表达可以对学生要进行分层:“后进生会背诵,中等生会模仿,优秀生能创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

一句句话语像锤子一样撞击在我的心上。对!就这样!给学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生雾景表达的范例,给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纵然是“模仿”又如何?没有模仿哪来的创造?没有咀嚼怎么能消化?更不可能转化成习作表达的“能量”呀?于是,有了现在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我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积累语言,感悟、习得方法。

三次设计,三次实践,每次都有成长。当然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处理课堂生成的机智有待提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比如:学生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口语表达的条理性需要训练;能够借用或创造性地使用积累的语言,但重组语言的能力有待提升。

上一篇:北仑河中学军训日记获奖名单下一篇:中国机床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