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2024-10-03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共12篇)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1

“作文教学难, 不知道怎样进行”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现在的小学生多数不愿意作文, 因为总觉得无话可写, 写出来的东西又往往没有新意, 不新颖, 语言干瘪无味。为什么学生会这样, 怎样扭转这一局面, 学生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习作方式, 喜欢写些什么, 正是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习作兴趣, 扭转观念, 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畅游在文字的海洋中。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 怎样让孩子能更快提高习作水平, 以及提高到什么程度, 我们发放了“作文调查问卷”, 共计十五个题目, 根据反馈的信息, 依据“调查问卷试卷分析”和学生的愿望, 我们确定了恰当的教学指导目标。

一、目标实施的步骤分三个阶段

具体为:制定目标, 目标落实, 效果评估。教师要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去完善作文教学。

二、目标落实的方法及策略

1. 常规训练:

课内拓展+阅读, 每周听力训练日记, 课后口语交际。2.专项训练:编故事两周两次;观察写话;各类活动、比赛。

三、教学效果及展示

四个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基本上完成了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写作文63篇, 总字数约1万8千字。

原来很多学生由厌写、恐惧, 逐渐转变为乐写、有话可写, 文字也有了真情实感, 不再空洞无味, 很多学生还主动去积累, 去表达, 还常常比赛看谁作文的字数多, 主动习作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习作不管是从字数上, 还是用词谋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敢于用词, 词语也较为丰富, 句子也生动形象了许多。学生习作被校报采用, 我们还出版了《成长的歌》习作集。

四、教师获得的经验汇总

1. 沟通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了解, 各班课题的进行速度, 或在某一课上出现了什么亮点, 学生喜欢什么, 取得哪些实效, 哪些还需要再提高, 再改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是儿童的本能”, 活动有了, 兴趣来了, 一切事情都变得简单。比如开展“作文展评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点评的过程, 也是发现亮点, 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文章被大家学习的孩子更是喜形于色, 兴趣会更浓;其他的学生, 听到别人的好文章, 视野会开阔起来, 心中自然有了榜样。

3. 俗话说:“题目新, 亮眼睛。”好题目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 为作文“征集题目”。最后经集体讨论后, 大家就采用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写。题目是孩子自己的, 独创的, 写起来就有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这就消除了写作恐惧的心理, 成就了“我手写我心”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 因此也就有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4. 降低标准评作文, 增强写作信心。有的同学语文能力相对较低, 接受知识慢, 就将指导重点放在把句子写通顺, 会使用标点上。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布局谋篇的技巧, 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5. 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续写、扩写、仿写等方式。如:《泉水》一课进行仿写性的续写;《小鹿的玫瑰花》根据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写;《揠苗助长》进行续编故事, 明白道理;《雷锋的足迹》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图片, 联系生活进行仿写等。

6.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如遇到好词、好段, 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 文章中有“太阳暖哄哄的, 鸭妈妈卧在草堆里, 等它的孩子出世。”“它的毛灰灰的,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这样的句子, 我就抓住这几个词进行写作教学。同样是晴天有太阳, 文中用到了“暖烘烘”, 而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天气晴朗”或“阳光明媚”等词句, 这样直观的、对比教学, 学生更容易接受。

写景的作文带领学生现场观察, 边看边讲解观察的顺序、方位等。写小动物的作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在家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小制作的作文, 事先做课件、实物展示, 引起学生兴趣, 再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 最后老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写。

7. 引导学生勤积累, 并有意识地去运用。作文要想写得好, 没有积累是不行的;每学到新词必让学生练习造句, 让学生学以致用。点评作文时, 鼓励表扬那些做到学以致用的学生。

8. 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学习观察, 留心身边的细小变化, 培养观察力。有观察, 有思考, 有想象, 孩子思想独立了, 开放了, 眼中的世界自然就美了。

五、工作中几点思考

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 还很不够, 比如:如何让后进生快速提高, 如何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更好培养孩子的积累意识, 如何和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 以及教师应如何建立, 完善文章修改、发表机制, 电脑班的孩子怎样让网络发挥其最大的优势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孩子们已经爱上了作文。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2

一、从遣词造句处学写

语文教材中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那些描写细致、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例如《迟到》一文,作者林海音在描写父亲的“严”时,描写的非常细致。作者精心的抓住父亲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来写,通过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严中有爱。又如《成吉思汗和鹰》一文,作者通过描写成吉思汗的动作和语言,体现出了他错杀鹰的懊悔心情。我在教学这两段文章时随文点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真切的感受到用词的准确对于文章起很重要的渲染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犯了错误后的后悔心情描写下来。有的同学在写自己因为没有认真复习而考差了,看着试卷上的分数,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在凳子上如坐针毡,恨不得地上有一个洞,自己好钻进去,我握紧了拳头,自言自语:“下次一定要复习好功课。”同学们的习作真实生动,试想,这样的学写肯定比孤立的说教效果显著。

二、从典型构段处仿写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教材中精选一些在写作方法上具有典型构段方式的段落,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每段分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在看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构段的方式,进而把这种构段方式扩展和迁移到学生的习作练习中。

例如《我喜欢》这篇散文,结构上每个自然段都以“我喜欢”开头,形成了排比段式,在第六自然段写花的时候,更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用四种平日非常漂亮的花和小野花对比,说明小野花也享有同等的尊荣,我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前面四种花和小野花的特点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再让学生选一种事物,仿照此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学生的选材多种多样,语言优美流畅,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一位学生这样写:

我喜欢聪明的小猴,机灵的小松鼠,憨厚的大熊猫,美丽的孔雀,我也喜欢流浪在街头的小猫、小狗,我认为它们同样的可爱。看,学生的真情实感流露了出来。

三、从谋篇布局处练写

小学语文课文的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每一类型课文、每一篇课文作者都精心的选材、组材,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去谋篇布局,是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最好范文。我在教学中,则把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作为读写结合的模仿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学习《雨港基隆》一文,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把状物、叙事、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而后又让学生仿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迟到》一文,让学生仿照这课的记述顺序写回忆的一件事,仿写后的作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优美通顺。再如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我就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体会课本在选材上的特点,懂得作文要围绕中心,精心选材。然后,又结合学生去实践基地这个活动,引导他们习作要有详有略。一位同学他这样写:

别人在过高空独木桥时,我的心像有十五个吊篮打水-- 七上八下,我恐高呀!轮到我自己时,我的心像有一百只兔子在跳,我不敢看地面,耳朵里听不见任何声音,嘴里小声念着:“别怕。”慢慢地,我到达对面了,我成功了,原来只要战胜自己,就能战胜恐惧!

四、从文章结尾处创写

好的文章常常在读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似乎话还未完,还应该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的结尾处作为发展学生想像力练习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没有说完的话或故事。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有提高了习作水平,实现了读写结合。例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处,当渔夫听到妻子诉说邻居西蒙死的故事后,决定再苦再难也要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渔夫的决定出乎桑娜的预料,而桑娜“一动不动的坐着”,这个行动也出乎渔夫的意料,随后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就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在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试编《穷人》的故事。学生的推想习作,想象力丰富,大胆求异但又合情合理,始终围绕着渔夫和妻子具有勤劳、坚强、乐于助人的品格去续写,并由此激发了对文中主人公的敬意,从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再如《负荆请罪》一文我安排了补写廉颇承认错误后的心理活动,上完《巩乃斯的马》这一课,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匹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语文知识外,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读一文得一法,练一项能力。这样长期练习,定会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篇3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读写分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存在阅读和写作并无联系的教学误区,这导致其阅读教学中没有将写作课程融入其中,造成读写分离。此外,受传统阅读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认识的偏差,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依然会有教师将课文朗读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与学生之间仅仅存在口头交流,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动手写作的机会。

2.重读轻写。“重读轻写”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另一误区。由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布置的写作任务以及习作内容较少,并且阅读与写作训练常常是分开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中缺乏具体且有效的指导。另外,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学生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丰富的阅读积累上就能得到提升,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习作训练也未投入较多的关注和精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1.加强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的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是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最直接方法。在加强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中,要选取合适的训练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并在结合读写教学计划规律性的基础上及时的对读写训练内容作相应的调整。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就能达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课文中有“失声痛哭”这样一个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同学们描绘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运用这个词”。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失声痛哭”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成语写作的练习。

2.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其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例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在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克服困难、面对挫折时的体会,这样学生对顶碗少年面对挫折与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将会有更深的感触,也增加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此外,教师在采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完成阅读积累。

3.把握文本写作训练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掌握其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所在,结合教材特点,把握文本的写作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写作训练点,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例如,在教学《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课时,教师可作以下教学安排:

①组织学生讨论库伯在整件事情中犯了什么错?

②在这个过程中,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机会的?说说从这件事情中,你看出丹尼斯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警察和家长。

安排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写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明白丹尼斯的爸爸的做法巧妙,既给了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又不会伤害一个孩子的童心。这样既抓住了小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关注点,又在充分结合文本写作训练点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把握文本写作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 篇4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和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确, 阅读和写作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该教育阶段的难点, 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 读写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牢记基础知识, 而且有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尚未成熟,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将读写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文章或者材料中提到的问题, 使其能够轻松掌握一些良好的读写技能。其次, 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和应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和写作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譬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等等。而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仍然较小, 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考虑有所欠缺, 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使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准确, 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人们对于处于基层教育的教师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 是符合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众多教师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视为形式, 并未运用到实践, 且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的初级阶段, 且好玩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阅读时注意力分散, 且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学生在阅读方面缺乏积极性, 也无科学指导, 最终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素材, 无感想, 阅读、写作效率严重降低。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探讨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小学语文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要求, 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来实现新型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技能的多方面发展, 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理念, 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首先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观赏所写内容的相关材料, 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度, 另一方面教师不对所写题目进行硬性规定,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观所想进行自由发挥, 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并挖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潜能。除此之外为鼓励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于黑板上, 或举报优秀作文比赛。

读写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课上学习课文或读一段文章, 常常念了开头或题目, 让学生自己设想文章会写什么, 或让他们给课文加、换结尾,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课前安排一些时间, 让学生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一说,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让他们为画配文, 或给某种物品配说明, 写童话, 编剧本。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5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成为关注点之一。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引导阅读为主,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依然有限,许多情况下都是在被动接受老师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无益,反而打消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积极性,阻碍学生的阅读理解。新课改中,在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水平方面强调了读与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力,从而达到理解材料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让阅读的读与写实现良性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小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与理解有限,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整体看来,小学的阅读教育主要侧重于增加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与理解,而忽视了阅读的真正意义,阅读教学课堂普遍采用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低头苦记的教学模式,甚至在遇到较难的阅读材料时,阅读课便成了学生的认知造句课。阅读课的真正意义在于增强学生对文章或话语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所在,更贯彻到今后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的读,更要重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真正主旨。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学生字词句的积累,也不是教会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模式与方法,而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广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其阅读水平和相应的写作能力。此外,采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语文教学体系,同时通过读写结合的模式,在阅读之后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1、读写结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小学生天性活泼,缺乏自制力,而阅读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天性而言又过于沉闷,因此任何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基础之上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的开展也不例外,读与写是小学生最不喜欢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将阅读课程转化为一堂冒险求知的过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读写策略才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的阅读选材阶段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喜好自由地开展阅读。当他们阅读的正是自己喜欢的内容时,他们才会愿意展开思考,在这种时候,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生活,积极引导他们对阅读的题材进行反思,并且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组成小组讨论队,并鼓励他们每个人将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作集体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进一步的努力都应该采取积极公开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以这样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开展同样离不开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干涉学生的阅读从理论上说在读写结合教育中是一大忌,但是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句子句式的积累都很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正确合适的指导,能有效增加学生词汇量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高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3、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准确的对读写结合的结合点加以及时把握。把握读写结合点是考验教师对学生阅读心理状态变化的重要标准。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取得这两者间的平衡,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寻找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相应的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记下自己的想法与感悟,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效果。

4、阅读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求成。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之所以开展难度大,不仅是因为学生年龄因素,更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很多时候没有达到阅读材料所需的认知水平,他们完全不懂自己读的是什么,当然也不会对阅读感兴趣,因此在开展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把握好学生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的选取由易慢慢到难变化,并且只能在确保他们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动手记录自己的心得,切不可过于心急。此外,教师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对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转换规律加以积极探索,并且教师应该根据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基本知识的重要性,要以基本知识点作为阅读的切入点,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从浅到深,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

四、结语

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他们的兴趣为切入点,积极鼓励他们懂脑思考,动手记录,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朱玉瑜.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5):63-63.

[2]林郁津.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J].课堂内外·教师版,,(1):29-30.

[3]胡小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导报,2014,(10):32-32.

[4]白富花.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新课程·小学,,(1):162-162,163.

[5]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93-94.

如何做好阅读教学中读写的结合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137-02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初步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1 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荔枝》一课,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突出母亲对你的爱吧。再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这些段落后,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或某项体育比赛的场面。许多同学写了《跳长绳比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学习了积累运用中的对联,笔者让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对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活跃的思维、飞扬的文采让我骄傲。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使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入情入理,教师也不忘记给他画上波浪线,以示鼓励。模仿是学习,是打基础;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2 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写结合要以把握和理解课文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写读后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时,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晶莹透亮的球体”、“水兰色的纱衣”等词语理解,不由得赞叹说“地球因它的美丽而可爱”。有同学补充说“地球还因为它的为人类无私奉献而美丽”、“地球因只有一个,是人类的母亲而美丽”。这些回答是笔者课前所没有料到的,他们的答案比老师的更完全、更丰富,可见,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内在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这时也是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笔者问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痛心、有的说伤心,有的说百感交集,也有的说心里甜甜的,为什么呢?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笔者为他们的深刻感悟和敏捷思维喝彩。可见,读后感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师情、生情、文情达到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状态。最后笔者说:你能把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写下来吗?学生的练笔结束后笔者不仅欣赏到了感情真挚饱满的读后感,还欣赏到了诗情画意般的抒情句或者说是抒情诗,更看到了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和自豪。

3 展开想象,进行改写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学生不愁“没什么写”,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鲸》,可让学生写《鲸的自述》等;《秋思》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写为记叙文,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如《游子吟》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但教完这些,总觉得还少些什么,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结合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改编兴致勃勃,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作品”:“灯光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母亲仿佛年轻了很多,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她一针一线地缝着,心里仿佛在想:‘如果儿子回来迟了,那衣服破了谁给他补呢?’想到这,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的缝了几针……”“我不禁再一次抬起了头,看上母亲一眼,看到老人家在烛光的映照下,那慈祥的面孔,那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满头的银发,不时,我的心中总是酸酸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我已读不进书,眼前出现的只有母亲,脑海中想的只有母亲。想起母亲教我写字,教我做人,为我操劳……”这里写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升华和体验活动的外现,是抒情达意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收获的是沉沉的生活感情,抒发的是浓浓的母子深情,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4 想象延伸,进行续写

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读了《穷人》一课,可续写《桑娜抱回西蒙遗留的两个孩子以后》、《西蒙死后两个孩子的成长》或《渔夫一家九口的生活》等。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 教学《凡卡》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二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三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等。续写由学生直接参与,他们把自己的好恶感情注入了作品,有过把作家瘾的感觉,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How to Complete the Read-write Union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Zhou Yuying

Abstract: The author mainly utiliz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to raise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The study mode of writing, carries on imitates writes; The union text content, writes the impressions of after-reading; Launches the imagination, carries on rewriting; The imagination extends, carries on continues writes.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7

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教材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朝着这个方向, 我不断努力, 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尤其是“读写结合”, 即在阅读教学中巧施小练笔这种做法感受颇深。从短、平、快的角度来看, 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激发写作兴趣, 丰富写作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确实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 无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发展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在阅读中练写, 丰富素材

1. 模仿方法, 迁移内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 被文本束缚, 而应从文本中得到启发联想, 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寻求写作的基点。我常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一段落的写法进行仿写。在训练一段时间后, 在段落仿写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整篇文章仿写训练, 从段过渡到篇章。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 鼓励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 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2. 想象补白, 加深感悟

我们的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 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 有时在故事内容上出现省略……这些空白悬念本身是有内容的。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 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 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 这样既可以训练习作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找准滋生点,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白, 这样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 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而促进阅读, 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3. 延伸课本, 拓展思维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 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 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 “刚到楼梯口, 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 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 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 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 让学生练笔。这样的拓展无处不在, 到处都是题材, 事事都能练笔;这样的续写处处令人感动, 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 处处都是善良与激情, 梦想与希望。当我们一次次欣赏着学生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时, 不仅被他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震惊, 更为他们善良的心灵所感动。

4. 角色转化, 培养语境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 可以提高自己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技能, 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 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 不是附加的任务。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 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 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 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 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样, 学生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写作主体角色、交际关系、写作处境等语境因素后, 能很快地转化角色, 写出了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也达成了复述课文这一目标。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5. 以“文”代“问”, 创新体裁, 放飞情思

上完一篇课文, 我们总会出一些问题或填空之类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是很高。在实践中, 我经常以“文”代“问”, 创新不同的体裁, 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如学完《少年闰土》后, 少年闰土已给作者“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鲁迅, 能给闰土写封信吗? 闰土收到信又会在回信中说些什么呢? 这样将课文引向深入, 而且进行了书信的写作训练, 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尽情地驰骋与抒发后。再阅读老师推荐的《故乡》, 也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6. 改文扩文, 提炼语言

对课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训练, 对任意一篇文章都可以进行。如改写文章, 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 把《半截蜡烛》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将古代儿童诗《牧童》改写成小故事, 将《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扩写可以扩写故事情节, 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文章既可扩, 亦可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 抓住主要内容缩写, 利于加深理解, 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7. 抒写心得、读后感, 深化感情

我们提倡写真, 孩子们笔下的应是“个性化的、自然的, 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 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 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因此在学完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后, 尤其是一些令人深思或让人动情泣泪的课文后, 我都启发孩子们进行进一步想象, 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写下来。

三、在阅读中练写, 事半功倍

1.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随文练笔, 由于都是片段训练, 而不是大篇作文, 因而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再加上老师巧妙的引导, 也就是说, 这样的训练是阅读教学达到一定的火候时才开展的, 解决了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 学生的创作是水到渠成的, 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创作, 而且是在较短时间内的“信手拈来”, 是学生最真情的流露。

2. 读写结合, 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将来自文本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已有知识点被他人的视点所唤起,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文本对话时, 出现了与自己见解不同的看法甚至观点时,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上的创造。而“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直接与文本、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 将对话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3. 充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教材中的许多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留下了许多创新思维训练的着眼点。在进行“读写结合”时, 正是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 而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 而并非“天马行空”, 这样的适当展开, 想象也就是大胆而合理的, 更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对与阅读教学应该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和锦上添花之效。

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 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使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篇8

一、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大家都知道, 文章作品有三大作用: 认识作用 ( 即是通过阅文章、读作品就可以了解、认识社会人生) 、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为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不会写作文, 常常是由于认识事物的水平低, 认识写作材料价值的能力低, 面对文题, 无物可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一方面, 要抓住文与题、人与事、事与理的关系, 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作文时善思会想, 有言可发。如教学《搭石》一文时,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搭石》这篇课文, 语言质朴, 意境秀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 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 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通过学习本课, 让学生懂得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认识生活, 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文章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不学好语言, 就无法写好作文; 不教语言, 就是等于没有教作文; 不教学语言的课, 就不是语文课。语言教学主要是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 使学生有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在阅读课文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以及语言对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和作用。一篇课文要学习的词句很多, 教学时, 首先要精选需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 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读课文过程中, 采取“拿出来, 钻进去, 读出来, 用得上”的四步法, 让学生学习、品味、借鉴, 把重点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联系生活环境来理解、运用。如《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 教学“写朝鲜老大娘送打糕给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 要学的重点词是“雪中送炭”。针对这个词语可以这样提问学生: ( 1) 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概括这个故事? ( 雪中送炭) , ( 这叫做引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拿出来) , ( 拿出来后, 继续问) 。 ( 2)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 在寒冷的雪天, 送去炭火。) “课文说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下雪天吗?是送炭吗? 是什么? 以此导入课文阅读中, 达到钻进去的目的, 使学生理解: ‘雪中’是‘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样的恶劣环境, ‘送炭’是老大娘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给战士送去打糕。”这样学习语言, 既理解深刻, 更记得牢。

三、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 都必须抓住课文中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 作为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设计出精妙的教法, 使学生明确读课文的特点, 领会读课文的写法, 以致运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十分明显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时, 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 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 如何恐惧; 7 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 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 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 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 提文入情, 以读促思, 在读中感情, 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 朗读中语调宜轻缓, 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 语气应是兴奋的, 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因此, 学生就会较深刻地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要把课文分析与作文指导课结合在一起, 做到“读课文学写作, 以写促读, 读写反复, 搞好课堂小练笔, 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把作文讲评与指导引入阅读课文中, 变教师教学生作文为学生阅读中学作文, 变教师批改作文为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作文的不足, 自行修改; 读一个片断, 就写一个片断, 这就是一次课堂小练笔。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紧扣写作, 进行一些相应的单项练习, 以及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如练写一个场面、一个人物的肖像、一个人物的行动举止、一个人物的语言、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或练写一件小事, 或练写表明自己看法的一段话, 等等。每次练笔, 都不要求写得长, 而要求学生人人动笔。写几十个字, 或写百来个字, 都可以。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练写的机会就多, 写作兴趣就得到培养, 写作能力也跟着提高。

总之, “读写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读写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9

一、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及其写作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改变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与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及写作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1.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爱探索周围的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教师要合理把握这一时期,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选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与喜好自由地进行写作。当然,教师可以在不干涉学生选题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收集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漂亮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卡片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卡片“看图写作”。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2.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小学生的阅读量少,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教师若能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增加词汇量,增加知识积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图书馆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写作环境,然后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或读物,让学生课后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此外,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那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段落、佳句佳词,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那些优秀句式的写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供学生赏析,还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3.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准确、恰当的掌握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尝试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注意找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关注点,从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出发进行教学,有助于达到最优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此外,寻找读写结合点时,要考虑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根据其特征采用不同的写作训练方式。

4.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规律性,是随着年龄不断提高其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梯度性,对小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此外,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课堂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延长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时间,让学生保持学习精力。在掌握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转换规律,根据从简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要注意以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从浅到深,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4]。举例来说,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上。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对放在文章的段落以及结构的分析上。至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上。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有: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其次,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再次,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最后,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这些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本文分析了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10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必要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掌握,也可促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可通过写作训练而提升,而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和语言技巧,需要对其展开阅读训练。阅读和写作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正因为二者间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才会因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教学而提高。因此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不仅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其阅读水平,还有助于学生对思维进行扩展,锻炼其写作能力,推动阅读和写作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模式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写出读后感

在学生阅读书籍或文章后,内心会有很多体验,若教师在此时引导学生将心中感受写出来,抒发情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在学生结束阅读后,让其将读后感写出来。比如:在教师讲解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中,讲述了诸葛亮凭借智慧“借”了曹操十万支箭,将周瑜暗算挫败的故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诸葛亮“借十万支箭”是用了什么方式?这样,学生会一边在文中寻找答案,一边对本文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当他们对本文中心思想完全了解后,教师可鼓励进行读后感的写作,以将他们各自的独特见解表达出来。

(二)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必须了解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这样才能使其阅读的教学过程符合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文章作者的表现方式、写作手法进行适当的模仿。譬如在讲解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作者生动刻画桂林山水的手法和技巧,在对本文分析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结构等来进行写作,其可自选主题,既可写本人曾见过的地方,也可以写其家乡,从而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三)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增加写作经验,教师可鼓励他们经常写日记。而学生在日记的写作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人和事,但缺乏感情主线的问题。于是教师有必要传授给学生写好日记的方式,可鼓励他们多阅读来丰富体验,并对生活中的点滴加以记录,还要对日常生活多多观察,并让学生了解到写作和阅读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比如在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教师可趁此让学生懂得读书的作用,并鼓励其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博大胸怀,还可鼓励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以时常记录生活、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四)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情节适度外延,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开续写。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其写作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理解,并更为到位的掌握本课知识点。当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时,若学生对文中主旨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在此时鼓励其继续深入阅读,以续写出符合本文主题的作品,这样学生的求知动力可得到激发,其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五)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应当能够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反之,若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相脱离,则无法使其教学工作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尽量选用和学生现实生活关联密切的文章来进行阅读教学,其可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之情。同时,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便于其今后更好的写作。在人教版教材5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父母也对他们有着深厚的爱,但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爱比较忽视,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教师可在讲解文中刻画的父子之情时,让同学们回想一下平时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并借此让其写作素材得到丰富,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阅读和写作间的联系,并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进行写作练习,比如进行读后感、仿写、续写等写作,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学会文中表达手法、技巧,并锻炼想象力、创造力,使读写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申雪梅.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祖国,2016(14).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点 篇11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描写不够细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以《坐在最后一排》中的心理描写为例,为学生介绍了一些切实、具体、操作性强的描写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坐在最后一排》写的是学生在新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变得自信、努力、上进的故事。文中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是一个极佳的读写结合的范本。

一、通过词语和行为表现心理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在这一语段中,“自卑”一词直接点明“我”的心理状态,而“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一句则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出了“我”自暴自弃的心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的心理的两种方法:第一,通过词语直接表现;第二,通过行为间接表现。

二、通过呈现心理活动表现心理

“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上面语段中除了采用词语直接表明“我”对新来老师的“不屑”,还将“我”当时的所思所想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人物的心理更加感同身受。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三种方法: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具体呈现。

三、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心理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以往的“我”是自卑的,觉得自己丑、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是绝不可能站起来反驳老师的话语的。作者除了用“大胆”一词直接概括出“我”的心理,还用一句语言描写“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我”的大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四种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其心理。

四、通过层层递进的词语表现心理

“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

此句中,作者在表现“我”第一次受到白老师关注时的心理,运用了“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四个词语,但并不显得重复啰嗦。这四个词语层层递进地传达出我内心的快乐与喜悦。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五种方法:用几个概括性词语层层深入描摹人物的同一种心理。

五、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心理

“‘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此句中对“我”的神态描写“热泪汹涌而出”能表现出“我”当时激动的心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六种方法: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出其心理。

六、通过不同词语表现复杂心理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作者在表现“我”的心理时,用了几个概括性词语,但与方法五。这几个词是不同方面的,表达的也是不同的心理,通过这些词可以表现出我当时心理的复杂。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七种方法:用几个概括性词语从不同方面描摹人物的复杂心理。

七、以他者神态动作语言折射心理

在第六点所引用的例句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出白老师关心“我”的情状。无论是“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驻足”,还是“弯下腰低低的说话”,都折射出“我”的喜悦与激动之情。其实,这种用法在古诗文中也有体现。例如,《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这两句中鱼“乐”、鸟“悦”其实都折射出观察者的情感。既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那通过观察者眼中他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也可以表现出观察者的心理。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八种方法:通过对他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以上八种方法可以归纳为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两大类。方法一、三、五、七都直接表现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方法二、四、六、八都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通过《坐在最后一排》这样一篇短文,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八种将人物描写细腻的方法。通过以上例句,我们也可以看出,八种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两三种配合使用的,这样能增强表现力,让读者感同身受。

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如上的分析与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这八种心理描摹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去,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觉得将人物描写得细腻是一件难事了。运用以上做法,使学生既掌握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也掌握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头戏”,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是一对密不可分的逆过程。然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结合得并不够密切。其实,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经典的阅读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要从中挖掘有益的材料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阅读中归纳写法,进一步指导写作,给学生以有力的抓手,是以读促写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遣词造句, 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二年级的学生, 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是小学习作教学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 我们更应善于抓准时机, 打好基础, 以便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段的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 为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留足了发挥的空间。

一、以朗读为基点, 积累语言文字

低年级的学生长于记忆, 长于形象思维, 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 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文本中许多精彩片段, 尽管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没有能力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 但熟读成诵难不倒他们。若能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待到用时涌上笔端, 这也同样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内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以字词为切点, 侧重“四素”俱全的训练

充分挖掘教材中说话、写话的素材, 与看图识字学文相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为“写”铺垫。在此基础上有梯度地先设计“两素句” (人物、事件) , 再由“两素句”过渡到“四素句” (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 为学习写出完整的句子作铺垫。如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小朋友在哪里?小朋友在操场上干什么?什么时候, 小朋友在操场上……再如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一课,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 (谁) (干什么) 。这 (怎样) 的小手帮 (谁) (干什么) 。我们总是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而写一句完整的话更是习作的良好起步。

三、以词句为重点, 强化各种句式的训练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文不在长, 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 就会锦上添花, 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低年级学生, 我们要指导写简单的比喻句、拟人句、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排比句等。如二年级上册的《北京》:北京有 () 的 () , 有 () 的 () , 还有 () 的 ()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 就要使学生读有所悟, 尽得其妙。

四、以典型为范点, 注重优美词句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也是学生形成写话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要重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写法, 进行相关的仿写训练。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低年级主要以词句为主。句式的仿写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以是模仿文中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 也可以是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积累。在内化这些词句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句进行“组合式”“填空式”仿写训练。如《菜园里》, 文中运用了大量描写蔬菜的词句,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些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积累内化,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这些词句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蔬菜。

五、以想象为拓点, 开展填补文本空白的训练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往往会在某些环节中有留白之处, 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 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写话的“小天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钻研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 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进行写话训练。如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 “秋天到了, 树叶黄了, 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 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地”进行拓展, 白天, () 。到了晚上, () 。有时, 看见猎狗来了, 他 () ;有时, 远远地看见野鸭游过来, 他急忙 () 。

此外, 低年级教材中还有不少抒情性的课文, 情节生动, 语言感人, 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 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 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六、以角度为转点, 体验改写换位的训练

换角度改写文本是简单又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课文的改写方式有很多种: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 (把古诗改成记叙文) 、改变语言 (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 、改变文章叙述顺序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分, 所以经常的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发挥想象力。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以图文转换和人物转换为重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是个图与文交织的大花园。把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变为抽象的文字, 或者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无限丰富的内心图画, 这样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或口头语言转换的思维,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窗前的气球》, 对比科利亚躺在病床上与看到窗前气球上的笑脸后截然不同的表情, 看着这两幅与之呼应的插图, 走进科利亚的内心。在教材中,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课文中的角色, 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 与人物进行对话, 然后进行写话练笔。在人物转换时, 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转换为第一人称或反之。我们阅读课文时, 习惯了站在作者的立场上, 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考察、理解课文的人和事, 换位训练让学生换一个位置去审视和表现课文的内容。

上一篇:生态防治技术下一篇:高中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