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式

2024-06-14

阅读教学方式(通用12篇)

阅读教学方式 篇1

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的地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都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新课标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每篇文章,需要调动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全方位的理论素养,要着重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认真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层次、有计划地因材施教。

《新课标》使学生在将来的工 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 问题

(一) 缺乏对阅读材料的研究与 理解

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资料就是所要研究的文本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前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深刻研究,研究整合,进行相关资料拓展,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认知思维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研究每一篇课文,促使自己深入研究教材、文本、资料,是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提高业务水平,更要以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课堂教学与经验传授,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二) 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分数至上的氛围仍然存在于很多学校与课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在耗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大、效率较为低下的状态,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中单一的语言讲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阅读教学枯燥无聊,繁杂冗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扼杀,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单一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大的弊端之一。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改进 策略

(一) 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生渴望学会阅读,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二)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 读

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 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例如,对第五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词,通过查询字典的方式认识,并标注在课本中,不理解的语句都重点标明,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老师针对学生的重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此种教法,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 培养学生参与式阅读的能 力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的课文 时,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学习,可预先给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阅读学习策略,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老师对各小组的阅读学习进行倾听与指导。最后对各小组的阅读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褒奖每个小组中表现积极、纪律性好以及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们获得了愉快的体 验。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 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方式 篇2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种考试的必考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必经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靠学习教科书,也要求学生必须广泛也读英语材料。

一、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困境

尽管现在有很多地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外语,但是由于学习外语就是为了考试,好多学生疲于应付,教师更是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理论层面只是靠记记单词,说说话这样的方式来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累,教师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解与否。升入初中以后,由于入门教育没有奠定好,好多学生都害怕学英语。1.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喜欢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的时候也会采取一些启发式的方式或者进行一些设计提问,但是总是让学生被动的回答,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会影响到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2.英语阅读教学断章取义,忽视学生对文章本意的理解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将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然后再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我一直认为这样对培养解题高手大有裨益,但是学生学习目的却没实现。3.缺乏运用的环境,机械化操作,毫无技巧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讲课文的时候只是将课文翻译一遍,这样就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进而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这种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开始对英语产生反感。

二、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方式的类型分析

英语阅读是一种多元性与多向性相结合的细致缜密的心理过程。在英语阅读中,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当然是积极的,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讲,可以分为盲从型、被动型和排斥型等类型。

盲从行是指从众心理和从众现象的反映而进行阅读,不管英语短文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不加选择地狂读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作品,阅读目的只是为了熟悉题型或盲目顺从老师的猜题押题以此取得高分,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选择,阅读时不动脑筋,不加思考,一味盲目仿效。

被动型则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阅读的目的不是因为兴趣,为了自我发展,而是尊教师之命,这样的英语阅读很容易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不仅不会形成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对个人心灵的塑造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排斥型阅读则是学生对阅读根本没兴趣,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时往往呈显出懒洋洋、无可奈何的样子,是一种完全消极的阅读态度。

三、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册创新途 1.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中,常常觉得教学方法单一,总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方法也不同。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讲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章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用的机会多,效果就会好。2.精选语段,积累词汇

如果一篇英文短文有趣,生动,便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是精心挑选典型的短文让他们阅读,特别是一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较短、难度适中、新颖又时效、针对性强等课外阅读材料,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多记得牢,才会增强信心,才会有兴趣。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可以教会学生读音规则记忆法: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字母变化记忆法: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联想记忆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所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归类记忆法:在记忆过程中,把所学到的全部单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晰,然后再分别记忆;构词记忆法:掌握一些构词法知识,可以增加词汇量;循环记忆法:它是指对识记的单词反复记忆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记忆方法的培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英语。

3.营造环境,和谐沟通

在教学中切忌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我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与学生之间保持沟通,我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我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看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就会受到锻炼,英语阅读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4.扩大词汇,量化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79-01

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于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不能选择一些有益的文章,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语文阅读教材中,对于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由浅入深,大致设成一般能力培养、文体阅读能力培养以及阅读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等三个阶段的任务。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每个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阅读没有兴趣,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较难的字词,影响对于文章的理解;另一部分原因就是长期喜欢读图、看视频,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文字。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技巧和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利用字典、互联网工具,解决难懂字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互相在一起探讨阅读过的文章,交流意见或想法,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是大有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读图、看视频的习惯,选择合理的方式导入阅读,并且通过一定的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来提升学生对于所学文章的兴趣,加深对于所学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也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由于在初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初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中心思想明确、结构简单、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的文章进行教学,这样不会一开始就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通过这样一些简短、贴近生活的文章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段落大意,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水平。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例如学习一些古诗词,帮助学生体验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增强在阅读过程中所要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四、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而且还需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工具,对于一些生僻字的理解,查找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或者寻找类似的文章,通过对比研究,找到文章的异同点。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文章的情感脉络,通过情感角度对于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这样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以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绮姣.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30-31.

[2]乔朝霞.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13年第8期:175.

[3]曾志小.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154-155.

作者简介: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篇4

1.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英语作为非母语学科, 想要让学生接受并能够很好的进行学习, 就必须要实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转型期, 这使得应试教育仍然是影响初中英语教育的最大不利因素。在此种环境下, 学生学习英语毫无兴趣可言, 只是一味的阅读、做题、再阅读、再做题, 所做的阅读理解题也都是历年的“中考真题”, 阅读类型十分单一, 在这种毫无兴趣可言学习状态下, 英语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遏制了学生阅读主体性发挥。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 学生都是学习主体, 英语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者, 其更多的需要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探索, 才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更好接收与掌握, 想要实现这一教学效果, 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先决条件。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数不胜数, 学生不仅无法在课堂上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 还使自己成为了教师教学课堂上的陪衬, 很多学生在还未全面理解上一篇阅读当中知识点的时候, 就不得不跟随教师继续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久而久之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 阅读过程越来越困难, 最终不得不选择“战略性”放弃阅读内容。

3.学生英语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其所要表达的根本教育意义, 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更为透彻的理解英语单词、语法的运用, 更为全面的发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异同, 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英语素质培养。学生想要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完成上述目标, 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量, 拓宽自己的英语阅读范围, 通过对多种文体的阅读, 来更为透彻的了解英语。但是, 在当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环境下, 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类型十分固定, 全部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中考型阅读理解, 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 学生所接受的不是英语阅读教学, 而是为了做出习题答案而进行的“做题技能”培养, 学生在遇到文章时, 不是系统的进行阅读, 而是根据习题去找到对应的答案,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沦为了中考阅读理解习题的试验场, 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1.加大对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培养, 就必须要先激发出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在这一环节当中,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出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 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小说和诗歌的兴趣, 来让他们多接触英文小说和诗歌, 让学生通过对英文小说和诗歌的阅读, 来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当中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对英语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探索欲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要脱离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束缚, 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来改变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为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培养打下基础。

2.充分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地位。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直接接受者, 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在英语阅读方面有所进步与突破, 而这正是当下英语阅读教学环节当中所缺失的最主要内容。为了能够充分的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教学辅助者和引导者, 而并非教学主导者, 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英语阅读教学, 让学生通过对英语文章的阅读来感受英语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能够阐述出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并能够勇于说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 来为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阅读解析模式, 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提供支持。

3 . 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英语阅读量。阅读作为一项以“阅”和“读”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其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才可以进一步实现阅读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学生英语阅读量的扩充。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想要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多读,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英语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阅读的更多涉猎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使自己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在英语素养方面的提升, 从而让学生在接触新的阅读内容时, 能够从容不迫、淡定自若, 以自己的阅读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与分析阅读内容, 实现对英语阅读内容知识及其养分的汲取与吸收。

阅读教学方式 篇5

一、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1、对于学习者的分析。初中生刚正式接触英语这一门学科,对一门新鲜的学科还是感到好奇并且极其愿意学好的。但正因为从前没有学习的经验,所以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习惯要靠教师来设计和培养。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既要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评估他们对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和意见。­

2、学习需要分析。《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叫学生学。” 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且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目标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目标英语》的广泛使用,对初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句型,词汇和语法,但初中生阅读的学习不能仅依赖于语法,句型和词汇量,还要依赖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而阅读策略是在老师系统的,长期的培养下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英语阅读课的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处理。对于阅读内容,教师必须注意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语言程度,循序渐进,精心选择,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在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尽量避免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到了中高阶段教师应加大课堂输入,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阅读能力,拓宽视野,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媒体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对教学媒体的研究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优势 ,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英语学科的教学媒体有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两种。如教师的言语、表情及演示 ,各种实物或模型 ,图片、图表和简笔画、黑板及各色粉笔等属于直观教具 ;而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及计算机等属于电教媒体 ,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英语课堂上的新宠。在考虑如何运用以上各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 ,需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状况及媒体特性等方面来进行选择。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导入(presentation)——阅读(Reading)——练习(practice)”的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阅读课高效教学技巧

一、选好合适的阅读材料。

1、长短适中。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时间。文章太长,当堂课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单调,学生容易倦怠。一般初一的学生限制在50词左右,初二200词左右,初三的 300词左右。

2、难易适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高估学生的水平,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

3、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符合学生的爱好。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掌握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

1、默读一遍,回答浅层问题。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快主要信息捕捉能力。例如,初三年级的阅读文章《hand message》。学生默读一遍大约需5分钟时间。回答4个左右的浅层问题。“Where are the persons?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are they talking? Can they speak?”

2、大声朗读,回答深层问题。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形成语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这是第二遍阅读这篇文章,可以问学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What is sign language? What is deaf person like? Can deaf people speak? Can all deaf people learn to speak?”

3、找出重点词汇,理解并运用。由输入到输出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对于关键词的重点掌握及运用是知识输出的资本。这篇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有: pay attention to 注意…, notice/point to指向…,tell sb. sth. with one’s hand/shake hands握手,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短语造句,或编一个故事,在运用中掌握这些新词。

4、概括文章,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形成完整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是思考后成品输出,是学习后的成果展示。先给文章分段,并找出关键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意思。这篇文章可分为三段。 Passage 1: show a scene Passage 2: sign language is a kind of languages which is often used by deaf people. Passage 3-4: deaf people can learn to speak if they aren’t born deaf .

三、深挖主题,拓宽思路。

1、仔细研究,找出文旨。文章是作者传播信息或信念的载体,要体会到作者的深层含义,重在看门道,不是看热闹。作者想通过《hand language》让人们了解聋哑人,理解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对聋哑人充满爱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式探究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课 教学方法 教学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要强化其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强。而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除了能够让学生拓展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应用以及阅读情感的表达进行强化训练,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来提升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

1.探究式预习,为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准备

课程预习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学生必备的知识学习方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也会提前对新课程进行自主预习,但是学生传统的预习方法往往只是会对课文的生词进行简单的查阅,预习的效果很难达到新课学习的标准。在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创新学生的预习方式,采用探究式预习,除了生词的查阅工作外,教师也要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以指导学生对新课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为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提供最佳的准备。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生词查阅作业,在生词读音和理解的基础上查找字的组词或者是词的近义词反义词等,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为课文的阅读做好准备。而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布置相关的思考题,例如课文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句话体现了班长什么样的精神以及当时的战士们为什么会热血沸腾,如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用什么语气等。这些思考题可以让学生提前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并思考如何表达这些情感,这样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准备可以大大的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而将教学效果极大化。

2.教学工具的使用,提升阅读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阅读课的核心部分在于佳作的赏析与品读,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对于语文教师的文章赏析能力和范读能力做了极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课文赏析或者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基础的阅读能力外,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采用相关的教学工具,以提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支持,很多的小学完成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配备,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提升课程的质量。一方面,除了范读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配乐朗读来让学生进行跟读,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上优美的背景音乐,使得学生在跟读时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熟练朗读后尝试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文章情感的感悟等都能获得极大的收获,从而使得语文阅读课带给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3.阅读课对话模式,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感受力

阅读课的开展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情感做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除了基本的课文赏析和朗读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的指导学生对于文章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放到课内进行交流,以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获得对于文章深层次含义领悟的能力。阅读课对话模式即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提供合理的机会来让学生与教师或者是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以探讨课文中的基本知识以及自己对于课文的领悟,进而提升阅读课开展的深度。

例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文章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外,还应当积极的指导学生对于闰土这一形象进行思考。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极大的讽刺性,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积极的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背景进行思考,再借助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指引,进而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发现文章所表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

4.阅读课点评,巩固课程知识

为了提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在预习、佳作阅读与赏析、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往往获得了非常大的感悟与情感体验,同时课内的表现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教师在阅读课的最后,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一部分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在对自己同学的课内表现、朗读水平或者是相关观点进行点评的过程中,对照自己进而互相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点,以获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在学生互评完成后,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就在预习工作、课文阅读以及观点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或者是小组进行科学的总结,并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以不断的完善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巩固课程知识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文化基础的提升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强化有着显著的帮助,教师在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用相关的措施来提升其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前,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式预习方法,为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准备;在课程开设之时,教师通过教学工具的使用以及对话模式的采纳,充分的凸显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后,教师也要采用学生互评或者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再一次的巩固阅读课的知识点,进而巩固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鞠凤媛.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J].电子制作,2014,(18).

阅读教学方式 篇7

一、小学语文模块设计类型

1.基于学习内容的模块设计

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苏教版教材部分单元有明确主题,以不同文体呈现,组成模块进行主题式整合教学,聚焦有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等课文以走向成功为主题组成模块。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以壮丽山河主题组成模块。尊重教材编排,整合利用资源,整体实现情感陶冶与素养提升,是变革与传承的统一。

2.基于表达方式的模块设计

后结构主义认为,理想文本是一组能指结构,所谓能指意为改造、变动和创造。文本表达中共性与个性并存,基于表达方式组建模块,比照、迁移、递进。六年级上册练习1,2,6分别编排词语现象,以趣话词语形式组成模块,以开心辞典方式展开趣味有效教学,逐步掌握词语现象。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说明文,以说明方法揣摩为抓手展开教学,由《秦兵马俑》习得,到《埃及的金字塔》迁移,再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运用,经历系统渐进的学习过程。

3.基于学习主题的模块设计

相似论表明,个体接触语言材料,与先前贮存相似块发生联系,激活感知,形成新相似块。部分模块文本主题相通,适合揣摩核心价值观,采用多篇比较方式让学生感悟一类文写作特点,迁移读写能力。四年级上册的《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以生活叙事、民间故事等方式昭示诚信为人,组成模块训练对话、细读动词、品读人物、积淀优秀品质。六年级下册的《最大的麦穗》《孔子游春》分属不同单元,组成模块认识寓理于事写作方式。学生凭借语言体会表达,在言语揣摩与表达建构中形成判断,表达情感与体验。

4.基于学习方式的模块设计

祝新华认为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模块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学少有触及的伸展、评鉴和创意层次。立足于阅读教学方式改革,研发出导读、聊读、比较读、赏读和跳读等新方式,由此设计模块实施教学,实现研究的融会贯通。五年级下册的《望月》与《灰椋鸟》一静一动写景,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题组成模块,赏读不同表达。六年级下册的《广玉兰》与《夹竹桃》同样写花,组成“花之韵”模块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过程中“闻其香”“赏其形”“品其质”。

5.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模块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模块教学突出整体教学功能,变静态、分割、单一教学为动态、整合、开放活动。语文学习存在链接点,模块设计鼓励教材走向原著,教材走向群文,阅读走向写作……4~6年级教材编排有名著导读,通过《三打白骨精》聊环境、情节、人物,走进《西游记》原著;由《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引发《鲁滨逊漂流记》导读,交流。四年级上册课文《开天辟地》属神话故事,搜集古今中外不同创世神话组成模块群文阅读,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了解创作方法。师恩难忘模块整合《莫泊桑》《理想的风筝》两篇课文,阅读时学习写作构思和选材。

二、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课型

模块教学重在整合、高效,建构大单元体系整体组织教学,实现高效阅读,并可陪伴学生广泛阅读。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教材单元实施模块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1.整体感知

又称预习反馈。利用导读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预习内容,提醒字音字形,朗读精彩片断,概括主要内容,探索模块主题,质疑问难,教师形成研读教学预案,重在激起学生研读的欲望。

2.组合研读

模块教学背景下研读更强调教材重组、整体推进,称组合研读。既要对文本整体把握,又要陪伴学生微观阅读,尤其要找到建构模块、切入教学的点。切入点或能打通课文壁垒,实现文本整合,板块推进;或能创设情境,夯实训练,让学生自主尽情读悟。重构课堂审美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注意适切性和合宜性。

3.立体拓展

围绕模块主题,寻找拓展点,陪伴学生课内外延伸阅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模块《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中习得移步换景、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等写景手法后,拓展《桂林山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分享,个性仿写,巩固迁移,强化言语实践。

4.特色分享

以往,教材中一单元教10课时,而模块教学用7课时完成教材教学,用3课时组织个性阅读,分为阅读指导、欣赏、交流,探索出绘本赏读、跳读一本书、儿童诗诵读等阅读教学新方式,课外阅读课内实施。最终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

三、模块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导读

整体感知课中,导读单分层设计,自主选择,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师生积极对话,合作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脉,寻找模块主题,围绕后续学习质疑,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经验,教师调整教学预案,进入组合研读课。

2.聊读

组合研读课中,教师以儿童伙伴姿态,循着儿童理解路径,与学生边读边聊,以聊促读。师生共同经历文本过程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直觉与深入,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文本形式、情感与价值观中,达成个性认知、理解与体悟,提升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聊读教学中,教师设置童趣化聊点,师生对话轻松不深沉、聊谈少精讲、网状不线性,在模块式聊谈中渐渐感悟、在感悟中个性朗读、在朗读中逐渐理解、在理解中有所发现,以亲近方式渐达文本深处,实现语用默会、智慧生成。

聊读方式在模块教学组合研读课研究中产生发展,其立场是聊出童真,其艺术是聊活思维,其本质是聊化智慧。它的操作强调主题统领、模块推进。因此在聊读过程中,可优化模块设计,实现模块教学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统一。五年级下册《水》,通过聊苦掌握数量词使用,通过聊乐体会动词短语与白描运用,通过聊精神感受反衬妙处。在聊与读过程中确保儿童“在学”。

3.比较读

组合研读课中,教学具有表达共同点模块时,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思路组织阅读,经历品词析句、朗读体悟、表达比较等集约语文活动而内化文本表达,深化情感体验。五年级下册《天火之谜》与《诺贝尔》组成百折不挠模块,通过比较阅读两文中的人物遭遇、实验场景,掌握表达科学家不同品质的方式。

4.赏读

组合研读课中,面对模块中经典文本,以咬文嚼字、初感深入等方式悉心揣摩,共探语言力量。课例“读演水浒打斗”,整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与“武松打虎”中打斗场面,组成模块赏读,印证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赏读绘本,读图画,猜情节,悟精神,师生经历曼妙阅读过程,沉浸在文本所含的无穷精神力量之中。

5.群文跳读

立体拓展课中,依据模块主题,组合多篇课内外文本形成新模块,开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阅读,深化组合研读,广化语用积累,固化价值体验,内化文学表达。

跳读选文来自《亲近母语》《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等读物,一般为聊主要内容、读关键段落、绘阅读生长树、提炼文本主题、归纳写作技巧,课外阅读由弥散变集中、由可能变实在。课例“走进民间故事”从《牛郎织女》的研读入手,跳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解译民间文学的密码,使课堂教学充满文学的味道。

6.吟诵读

充满个性的特色分享阅读课中,以吟诵方法教学古诗模块,读悟唱演,最大程度还原诗歌本身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模块,品味浅语艺术。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研究 篇8

一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不合理现状

1. 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中学教学时间有限, 导致许多语文教师把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安排在节假日和课后。这是一种“放羊式阅读”方式, 它会产生下面四个弊端:第一, 随意, 学生想读就读, 没有阅读的连续性;第二, 盲目, 学生不知道哪些著作该精读, 哪些该选读, 哪些应当略读, 不知从何处开始阅读, 比较盲目;第三, 阅读效率低下;第四, 教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如八年级上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在寒假中读完整本名著并选择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和情节谈谈自己的看法。开学时检查阅读情况, 笔者统计发现, 全班64位学生, 读完整本名著的学生有24人, 读完一半名著的学生有25人, 还有15人没有读这本名著, 而在读完整本名著的24位学生中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只有4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将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环节放在假期和课后, 致使中学语文的名著阅读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致使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难以实现。

2. 要求学生完成大量摘抄笔记

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学传统中形成了阅读教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金科玉律, 所以教师一遇到名著阅读就要求学生完成大量摘抄笔记, 甚至要求学生全文整篇的摘抄下来。但是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 往往只摘抄不阅读, 只抄写文字不进行思考, 这样浪费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甚至还把名著大卸八块:按字、词、句、段、篇的模式要求学生完成摘抄笔记。这样把原来完整丰满的文学艺术形象拆解得七零八落, 完整的名著变得面目全非, 阅读变成字、词、句、段、篇的摘抄, 试想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学生如何能接受, 学生如何从中感受名家大师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领略他们的风采呢?

3. 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考试技能的培养

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们为了争取教学时间, 完成考试升学任务, 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 把名著阅读教学处理成“压缩饼干”, 直接灌输给学生。在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直接从应试考点出发, 将名著的文学常识、人物特点、思想意义、精彩片段进行简要分析概括总结出来, 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需死记硬背, 最后只要学生记忆了这些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教学中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优秀的名著变成又干又硬的“压缩饼干”, 学生对这样的名著阅读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不合理现状产生的原因

1. 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有功利化倾向

教师在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动机会支配其教学行为, 他们认为名著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 应付考试, 这是很多教师给学生安排阅读教学任务的动机, 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上的功利化倾向很严重。这致使教师不得不去追求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这种功利化教学动机支配着语文名著阅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方式。因此, 改变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的动机是解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2. 教师缺乏研究文学的素养

大部分语文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就故步自封, 不再关心文学的发展, 不去研究身边的文学现象, 以及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增加自己文学知识的储备, 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时的范围内。教学中习惯于使用教参, 一切以教参为依据, 得出现成的教学结论, 这就导致教学中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也不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 按部就班地灌输教参的观点, 使得学生也跟着教师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体会。

3. 学生追随教师功利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功利化的教学指挥棒下, 学生为了应试, 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 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明显不足。为应付升学, 应付教师的检查, 应付家长的监督, 学生不是跟随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读物, 而是只选读零散语段, 为获取考试信息, 进行短、平、快的阅读, 浅尝辄止。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新方式的初探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上述功利化现状严重制约着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 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 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比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名著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 教师就必须转变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变功利化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为重能力、重精神培养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着重分析怎样转变教师功利化的教学方式。

1. 用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的时间有限, 而名著的篇幅又较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合理有效的安排阅读时间, 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首先, 教师每周必须安排一节课内阅读课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如:教会学生读名著序言, 什么时间段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记忆。其次, 将整本书的阅读应该放在课外进行, 如果完全放在课内, 教学时间是不允许的, 更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 让学生自己挑选书中的精彩情节, 在课内反复阅读并就阅读感受做交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指定哪些是精彩片段,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 让学生在课内自由选取“筑路”“生命的意义”等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再反复阅读, 阅读后分小组交流和讨论。通过对“生命的意义”中精彩片段的讨论许多学生谈到对生命的理解时说:“读完‘生命的意义’, 让我知道了‘人活着, 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 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 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这些体会都较为深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不仅让学生学到名著中的写作方法, 更感悟了名著的精神内涵。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才能走进名著的世界, 领略名家大师们的风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每册教材中选读的名著的不同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初一上册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在学生自读全书的基础上开展走进汤姆世界的活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是近代世界文学中鲜活的顽童形象。汤姆叛逆的行为、善良的性格、对新奇冒险生活的幻想等都是今天中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表现。这样的名著学生阅读起来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汤姆的行为设计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再次展现汤姆的心里想法。如设计问题:汤姆指证杀人犯印第安人乔时心里怎么想?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走进汤姆的世界,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汤姆的认识, 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汤姆的行为不能简单模仿。初二上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保尔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今天的和平时代相距甚远, 学生对主人公保尔的一些行为无法理解, 但书中保尔勇敢乐观、坚强不屈的精神却是世界各国中学生永久的精神食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精巧夺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时可以分成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8至10名同学。题型设置必答题、抢答题和即兴表演三部分。活动结果取前三名争夺冠军。通过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世界, 活动过程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名著《水浒传》这类作品, 学生已经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对《水浒传》有了一些了解。教师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名著, 品味名著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内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巧手绘英豪”活动。活动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绘出自己喜欢的英雄形象, 根据名著内容帮助英雄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 并运用名著中作者刻画英雄时运用的写作方法来刻画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形象。“巧手绘英豪”活动既让学生真正体会《水浒传》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读”与“写”巧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从来都是不分家的, 只有“读”和“写”巧妙结合, 才能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各册教材所选择名著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创新性的写作。如:阅读《水浒传》后可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假如宋江没有带领梁山泊108位好汉招安。通过改写不仅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认识, 更培养了学生对原著的赏析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阅读《西游记》可组织学生在原著人物形象基础上新编“西游记故事”, 采用这种方式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原著所述故事深入透彻的了解, 编起故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合情合理。同时编故事要编出新意, 学生就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古今结合, 融会贯通, 才能展示人物新的言行、新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原著, 了解原著的人物情节、思想内涵, 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 每册教材中所选的名著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 都有编者选择的道理, 教师可根据教材选择的名著情况有条理地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仿写练习,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最精彩的是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细节描写,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描绘打死镇关西的全过程, 可谓准确、生动、形象、入木三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细节描写, 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一个类似的生活情节。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作为基础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能只偏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 为应试而阅读。这种舍本逐末的功利化教学方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必须转变教师的功利化教学动机, 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名著阅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己的灵魂, 升华自己的人格。

摘要: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同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心理, 这种心理严重制约着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 学生在这种心理的长期影响下将失去对阅读名著的兴趣。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兴趣, 从名家著作中学到更多有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知识, 教师就必须克服名著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不合理教学方式。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总结了这种心理问题,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尝试探寻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急功近利,新方式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育人元素和育人方式 篇9

一、阅读教学中的学科育人元素

第一,阅读教学是进行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语文是学校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的载体。作为中学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它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阅读能力、认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正确的思想和陶冶良好情操的过程。

第二,教材促进了知识传授和学科育人的融合。现今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编排,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同时又不影响语文知识的传授,兼顾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训练性和连续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思想道德内容有的是讴歌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是赞美我国古今高尚的思想品质,伟大人格力量和创造力;有的是歌颂祖国壮丽河山与悠久的文化;有的是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有的是抒写对理想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真正的思想教育,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感染熏陶,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思想基础。

第三,阅读素材是学科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阅读教学心理过程而言,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进而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出发,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学的手段加以提炼和表述的。这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的双向过程。“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文道统一的唯一正确途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阅读教学中的学科育人方式

第一,情境创设,引起兴趣。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对有些课文因感性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学生一旦“入境”,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学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朗读指导,激发情感。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课文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加强朗读训练,从朗读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教《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我就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所抒发的为国效力、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形象分析,陶冶情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名家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分析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中的代表意义,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爱憎分明,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目的。

阅读教学方式 篇10

1.努力探究解决“主题解读说教占用时间过多, 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影响语言实践”的问题。

有一场省级课题研讨活动, 上课的学生有二、三、四年级, 课文的体裁有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 可是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却“异曲同工”——指向主题说教。

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 都有各自突出的特点, 竟然没有一节课引导学生关注所学课文的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语言文字运用。有几人会警醒这无意中已演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呢?这些案例是很长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普遍现象的缩影。

不分年级 (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 不分文体 (没有突出所学文章的特点) 的主题解读占用绝大部分时间, 实践语言的时间也就肯定不足了。语文教材, 体现着国家的政治理念, 文以载道, 主题思想教育是课文非要承载不可的。但是, 小学生在校学习语文, 工具性是一定要落实的, 只有把握了这个工具, 才能更好地接受国家的意志、思想、法规,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努力探究解决“理解内容教学用时最多且教师讲解为主, 没有关注学情, 灌输来自教师的理解, 学生被动接受, 效率很低”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还常常出现这样的环节:教师开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 主要写了什么呢?”一个学生答了写什么, 再抽一两个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作总结。用“问——答”串联教学, 是理解课文主要呈现的教学方式: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找句子 (不足一分钟) ——少数几位学生回答 (读句子、谈感悟) ——教师强调——读读语句。一个问题这样解决, 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 依次循环。有时一节课会提出30多个问题, 多数问题都是教师自己回答。忽视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解读, 导致教学倾向成人化教育;理解教学的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反而造成小学生不知所学, 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个尖子生的对话, 更多的学生在旁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

一节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 的教学, 教师提出很多问题, 其中有:

(1) 如果你是女娲, 你会怎么去求雨?

(2) 女娲找五彩石为什么找得这么艰辛?

(3) 女娲可能到哪些地方找纯青石?

(4) 女娲的手可能怎么样?脚可能怎么样?

(5) 女娲找到纯青石心情怎么样?高兴得怎么样?

(6)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很感人?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不知因何炮制这些问题?是为了理解课文?是为了思品教育?是为了培育想象?事后我反复默读了课文, 也无法顺利回答。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宝贵的时间里是这样学习语文的, 我感到悲哀;面对一篇神话故事, 教师能弄出这么高深的问题, 我不得不“叹服”。

在课堂上, 教师变着花样问, 学生察言观色地答, 外加课件多媒体, 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是将自己 (或者教学参考书) 对课文的解析传授给学生, 学习的结果仍是记忆理解型的知识。学生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 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住一些思想、精神、英雄人物的名字等, 课文中优秀的有表达特点的语言文字范例几乎没有得到积累, 更没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努力探究解决“独特体验, 多元感受理解几乎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的问题。

2012年春季, 听教学《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围绕“办公设备极其简单”、“工作十分劳苦”、“生活非常简朴”这样的主线找句子、读句子、谈感悟, 进行主题思想教育的。《一夜的工作》是反映领袖人物的文章, 教学这类文章, 更加审慎更为关注主题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我们总该想一想, 至少20多年以前我们就是这样教学的, 怎么就没有一点转变教学方式的进展?

教科书中的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 我们应汲取“要把世界当成教科书, 不要把教科书当成世界”的思想。对语言材料多元理解感悟, 并没有淡化主题教育, 我们只是尊重语文教育的特点, 探求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或者提取信息) 不是单一的, 这绝对不影响领袖 (伟人) 的光辉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并尊重“多元感受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扭转“单一理解人文内涵、主题式的反应”的局面, 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了主题教育而形成僵化的思维 (或僵化的理解和感悟) , 要引导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独特体验, 有多元反应”。

4.努力探究解决“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乎没了踪影”的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 有自主学习为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依托, 才有效果。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重要的论述, 与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等, 都在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比较多的质疑有:小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 感受理解语言文字无法合作,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无法合作, 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问题。于是在近十年的课改实验中, 在最初的两三年还常见课堂上有小组学习的场景, 在以后的七八年里几乎就没有了踪影。

在小学阶段, 创设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其初衷是很理想的, 也有其现实意义——全体学生都有发言交流自己学习感受的机会。给一次5分钟的发言时间, 如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就只有五六位学生发言交流;如果分成4耀6人的学习小组, 那么每个小组还会有五六位学生发言交流, 这样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里, 全班的学生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

阅读教学方式 篇11

关键词:习作教学;阅读教学;结合方式;主要途径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小学语文授课内容复杂,涉及生字生词、造句模仿、学习文章、古文学习、作文教学等内容,各个课时阶段简单的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完全形成科学的学习系统。尤其是小学作文是一个占用课时比重较小的部分,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则难以产生大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角度,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本文简要论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创新模式、结合写作教学、锻炼小学生习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希望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一、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

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之一。小学语文中学习阅读是最常见的课程,但是这些文章为了整体结构和突出主要线索,对于辅助的线索和话题大多是简写,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简写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补写,这种做法可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故乡的元宵》这一文章中对于作者离开家乡和回忆家乡的部分留有很大的空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补上这些空白。

二、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

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也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在有限地习作教学中接触的文章类型有限,学习写作的方式比较狭隘,但阅读教学不一样,阅读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文章类型和格式,这些文章中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和叙述理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阅读后,利用这些丰富的模板进行作文格式、修辞手法的仿写,丰富自身对于写作知识的匮乏,提升习作的文笔水平。例如《藏羚羊的跪拜》这一文章中有很多动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有很多拟人、仿真的描写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按照模板进行仿写,丰富习作的文笔类型。

三、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

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也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启示性和过程性,学生可以根据文章来领悟生活道理,也可以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改写故事发展的过程,锻炼学生习作的发散性思维。例如《田忌赛马》这一教导人们灵活处事的故事性文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对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改写,同时,根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习作教学的真实性。

四、意犹未尽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

很多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陶醉,进入到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中去,往往文章结束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性质较高时引入习作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续写他们想要的结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连贯性,也能够根据文章意境延伸来锻炼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本文章的描写发挥想象继续描写景物,充沛学生习作的情感,增加作文的感人性。

五、放空心灵对文章感触写出随笔

放空心灵对文章感触写出随笔,也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随笔是对自己感悟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升温,在阅读文章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写出随笔,不仅能够及时抒发学生的情感,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对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黄山颂》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仿照笔者对景物的欣赏之情,也可以写一段自己的旅行心得或者今后的想法,锻炼学生总结自身情感、发挥想象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写作的主要途径有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意犹未尽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放空心灵对文章感触写出随笔等。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和与阅读教学的主要结合方式还是要依赖于模仿练笔和拓展练笔,通过对阅读中的用词手法、文章结构、描写顺序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来提高学生对作文整体结构的把握,并且,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空白处、结尾的拓展续写来锻炼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提升小学习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雷思佳.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5(6).

阅读教学方式 篇12

一、摹仿练笔

摹仿能力强是小学生特有的认知特征, “仿写”是让学生熟读课文, 体会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修辞风格, 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摹仿练笔的主要方式有仿句式、仿段式、仿篇式。

(一) 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修辞和造句的能力

一方面摹仿课文中关联词句式的典型用法, 例如, “不但……而且……”“没有……只有……”等。另一方面, 摹仿课文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句、拟人句等。通过练习,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修辞技巧。

(二) 仿顺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顺序

仿顺序包括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例如, 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摹仿文中的写作顺序撰写类似文章。

(三) 仿结构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 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

例如, 通过学习《盐的世界》所采用的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仿写习文。首先,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感悟课文的结构方式。其次, 为学生创设情境,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仿写。再次, 请学生互评, 取长补短。最后, 教师进行点评, 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拓展练笔

由于高年级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 比低年级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方法, 因而, 拓展练笔更适合高年级学生采用。拓展练笔的主要形式包括补白类和扩写类, 前者主要是补充语言、动作、场景等, 后者主要是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等。

(一) 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

有的课文重叙事、轻描写, 为学生留有丰赡的想象余地。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进行拓展练笔。例如, 课文《金钱的魔力》中描写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 写下老板的内心世界。教学结束时, 为发挥学生想象力, 我因势利导, 向学生提问:“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 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这样, 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又能够训练学生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

(二) 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

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语言优美且词汇丰富, 教师在要求学生熟读熟记之外, 还应充分挖掘教材并进行拓展。例如, 课文《蝴蝶王国》用形象生动且富有音韵的文学语言, 描绘了宝岛台湾蝴蝶谷初春时节的瑰丽景色。阅读之后, 学生深深地被优美的意境所吸引, 陶醉不已, 好似真的进入了“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此时此刻,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 或描写蝶群嬉戏枝头, 或描写双碟萦绕花间,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 续写练笔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叙事性课文具有浓厚的兴趣。有的课文叙事性强, 但结局意犹未尽, 耐人把玩。对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合理想象, 续写故事, 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乌鸦被狐狸耍了之后》;在学习《普罗米修斯》后, 让学生写普罗米修斯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总之, 续写练笔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进程, 反而会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可以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有机统一。

(四) 引进课外读物, 进行拓展练笔

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课堂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例如, 学习课文《负荆请罪》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这个成语的历史渊源;学习课文《海伦·凯勒》后, 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 引导学生阅读《鲁宾逊漂流记》, 感受极端环境中生命的延展魅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除继续进行摹仿练笔和拓展练笔之外, 还应当进一步将训练重点由培养想象力转移到发展形象思维、丰富文学语言、掌握修辞技巧方面。只有这样, 才能针对课文中的情节、对话、场景合理地发挥想象力, 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补充、续写、改写等训练。例如, 学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李白为什么为孟浩然送行?两位文学家在黄鹤楼离别时会说些什么?看孤帆远离, 李白的心境如何?学生受到启发后,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优美。

综上所述,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善于捕捉机遇, 为学生架起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桥梁。从阅读到写作, 以写作促阅读, 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方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的平台, 方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最佳途径, 自觉实践, 持之以恒, 一定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2]

摘要:学以致用, 阅读是“学”, 习作是“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即阅读与习作的乖离:上课归上课, 习作归习作。通过教学实践, 我发现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包含有丰富的阅读与习作的知识资源, 其中, 摹仿练笔、拓展练笔便是“读写结合”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摹仿练笔,拓展练笔

参考文献

[1]丛滨, 丛长涛主编.情境习作教与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0年, 87页.[1]丛滨, 丛长涛主编.情境习作教与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0年, 87页.

上一篇:监测施工技术下一篇:急诊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