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读教学

2024-12-02

作文阅读教学(精选12篇)

作文阅读教学 篇1

写作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实践, 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但一直以来, 学生畏惧写作文, 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多年来教师们殚精竭虑, 然而收效甚微, 它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为什么会这样呢?存在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与阅读教学相比, 写作教学周期长。写作能力不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力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决非短时间内能解决的。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改变观念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一套系列完整的教材, 教学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仍然处于混沌状态。

一、以读促写, 树立作文意识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遣词造句, 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 阅读与写作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实, “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 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 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输出, 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可以说“在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 利用适合读的句子或语段, 发挥语言本身的魅力, 把学生吸引到文本中来, 去发掘语言的内涵, 把握语言的规律, 从而激发他的求知欲, 创造力。西汉著名辞赋作家杨雄有云:“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唐代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古人历来重视读的训练, 重视读书的熏陶感染作用。现实情况中, 我们的语文教师存在着“读”“写”两张皮的现象, 即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写作教学的渗透。所以, 在读中写, 以读促写, 是很有意义的。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联系阅读和写作, 熟练技巧。”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读, 读是铺垫, 要铺得顺势, 铺得流畅, 将学生引入语言训练的轨道上来。

在阅读教学中树立作文意识, 我们会发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 挖掘教材, 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 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进行“写”的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树立作文意识, 我们会关注每堂课训练。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根据课文的特点,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小练笔,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小练笔并不是在一次练习中, 把作文的写作方法一股脑的全部抛给学生, 而是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 一丝体会, 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 不失时机的教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 做的是“细水长流”之功。

二、提高兴趣, 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令我们豁然开朗, 学习写作也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对写作存在恐惧心理, 据有关调查, 90%的学生怕写作文, 还有少数的学生不会写, 面对这些困境, 我们的写作又怎能提高?

当务之急, 是排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练习,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促写”有术, 探求让学生乐于写、轻松写的方式。

如何激趣?教师尽力调动积极因素, 可以充分运用文本的魅力, 也可以发挥教师处理教材的技巧, 调动学生参与读与写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调动学生读、议、写的积极性……总之尽力发挥一切可以调动的时机, 让学生参与到读与写中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可是我们坚持每堂一练, 积少成多, 结果将非常显著。

以读促写, 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激励性, 激励学生在读中议, 在读中比, 在读中想, 在读中写, 循序渐进。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 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犹如永不枯竭的泉眼, 汩汩而来,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写出来的句子就会异彩纷呈, 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循序渐进

提高作文水平不能好高骛远, 应立足学生基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求知欲强, 但自律性不高, 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从教材角度看, 新教材又缺乏作文的序列, 这就要求老师能“胸中有丘壑”, 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1、以写代说, 巧练语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 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阵地, 利用好这块地盘, 将在语言训练的田地里收获硕果。作文能力的高低其实与语言表达能力高低有着重要的关系, 找到语言训练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作文能力提高的突破口。写作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表达的环节。

(1) 替词。在阅读讲解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好词好句, 总免不了要拿出来让学生读读, 分析体会这个词的妙处。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如果换“确实”说说有什么不好。坚持词的替换练习, 可以增强语感, 学生在评说用词准确的原因时, 他要多方面思考, 整理理由, 并有条理地表达, 这个过程也就是提高语言认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在用词上就学会斟酌了。

(2) 造句。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写好一个句子比写好一篇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为了照顾到后进生, 我常常进行些句子的练习。造句灵活性强, 基础差的同学也能写对句子, 这让他们感到很兴奋;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写出更漂亮的句子, 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造句可以用词来进行, 也可以用句式来练习。用词造句自由灵活, 基础好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片段, 读来令人叹服。

(3) 仿句。茅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学生写作文, 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它与读的结合最为紧密, 最能由语言的直观感觉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生发出一句句闪动着灵光的句子。仿句形式灵活多变, 训练也灵活多变, 当我们读到一句有哲理的话或语言生动感人的句子或排列整齐读来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句段时, 我们都可以读一读, 仿一仿, 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压力, 他们也很乐于接受。由仿到创, 循序渐进。

2、以读带写, 巧练片段

一篇好的文章, 蕴涵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有自然风光, 有各色人物……教师把握这些艺术形象, 用“读”走进文本, 用“写”去挖掘内涵。

特级教师曹公奇认为:思维训练是写作教学的重点。他认为学会想象, 学会发散思维, 学会创新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品质。而语文的联想和想象要在符合文本主题或主人公思想的前提下, 有导向性地展开的, 更注重语言表达的效果。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 我上到鲁迅在北京的寓所里看挂在墙上的先生的画像时, 觉得先生正对他说着什么, 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 联想一下假如藤野先生真的碰上了鲁迅, 会对鲁迅说什么。这个导向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考, 片刻思索之后, 我让学生拿起笔, 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地方, 如《社戏》中月下归航时“我”的心理活动, 《背影》中“我”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心理活动……有时我们补写人物语言或心理, 有时补写环境, 有时补写场面……关键是教师自己要善于发现, 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语言训练往往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 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呀。

3、立足课本, 巧拓外延

只要教师有写作意识, 你手中的课本会变得异常丰富。

>> (上接第188页)

作文阅读教学 篇2

一、举办“书香_”全民阅读活动启动活动

4月20日,2020年“书香_”全民阅读暨马坡镇“春季﹒读书分享”活动启动式在马坡镇石家营村文体活动中心举办,_区全民阅读活动拉开帷幕。

二、开展第八届书香中国﹒_阅读季系列读书活动

1.阅读马拉松、书香_系列评选活动。

2.开展公务员读书荐书活动。

三、开展“阅读_”市民系列读书活动

开展红领巾系列读书活动。包括:青少年经典导读、家庭情景剧大赛、红领巾讲故事比赛、第六届“我的藏书票”设计比赛、“我的阅读档案”电子书制作大赛、第十九届“读书小状元”评比、“红领巾推荐图书”等主题活动。

四、开展_特色品牌系列读书活动

1.开展第三届“游花海 品书香”阅读文化节活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_区委书记高朋,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亚兰等领导莅临了活动现场,杜飞进部长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潮白讲坛﹒百姓课堂”系列公益讲座活动。

3.“法韵书香”公益法律咨询服务

4.“周末故事会”、“童声诵经典”等品牌活动。

5.第九届“顺图杯”少儿围棋大赛。

6._区第二届“传承优良家风,共享快乐阅读”亲子讲故事、亲子朗读活动。

五、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推广活动

1.实施四项行动计划,组织各类读书学习活动。

2.开展_朗读者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市民人文素养。

3.举办“义品经典”国学讲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推进绘本领读者进社区,传播亲子阅读理念。

5.组织各类征集评选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总结2

在昨天的三四节课的语文课,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举办了一次读书活动。虽然这一次的读书活动会只有短短两节课加中间下课十分钟,但是后面的准备时间却是非常的长,是从这学期开课就开始的,甚至从上学期语文老师教我们班时让我们多阅读书籍就开始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所以我们都有不少的心得体会,所以这一次的读书活动会举办的非常热烈,相信从我们下课都不愿意停止,出教室也能够看出来!所以,下面我就我个人谈一谈我对本次读书活动的总结。

一、读书活动的目的

在上学期,老师刚来我们教语文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个学期至少读两本课外优秀书籍,最好是写上一两篇的读书收获感言。老师说,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可以帮我们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还有就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能够学习到很多课文上不会讲的知识;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二、读书活动的重要举措

除了让我们自己去购买书籍读书之外,也通过班级的班费,在教室的后面置办了一个读书角,里面放置了班费购买的各类书籍。有百科全书,有十万个为什么,还有童话故事书等等。这样的环境让我们班级同学有了很好的读书习惯,下课的时候经常聚在后面阅读书籍。

还有就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好听、有用的故事,经典的名言警句等等。帮我们理解一些优秀的词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同学们去读书、爱读书的习惯。

三、读书活动的收获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应付性的去读书,一个学期就随便找一两本书读了应付老师的任务。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开始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我随着读书活动的进行,渐渐陷入读书氛围里面。

读书帮助我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籍让我增加了对世界的认识,让我更加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就是阅读故事书的时候,很好的增加了我的想象力,让我面对生活和学习中了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

目前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在写日记或者考试写作文的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我就能利用我从书里面收集的优秀词句写到作文里面,所以我的日记和作文分总是能得到老师给优的评分。

总之,班级读书活动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千万不能不重视!

谈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配合

第一步,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词、句、段、篇)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获得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上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把头脑里的鲜明形象说出,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

第三步,进行观察、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把观察、分析时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确定学习方法:学习观察,通过联想比较,认识事物的特点;说话内容具体、完整通顺。在教学中,先通过提问,布置学生看图、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一、二句时,问:“这里的小船是什么样子?”“这小船是真的吗?”“为什么把月儿叫做小船呢?”学生借助观察、通过思维、阅读活动,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了一些感受。在回答时,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通顺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这三步中的第一步,以阅读为手段,以培养理解能力、认识能力为目的,在阅读中渗透表达因素(思考、答问、转述等)。第二步,以阅读为手段,以培养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写作知识。第三步,以写作为手段,以培养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三步,每一步都紧紧扣住这一组(或这一篇)教材的读写训练联结点,每一步都有读写这两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与提高。阅读能为作文提供很好的范例,作文教学又能为阅读提供更好的方法。二者之间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欧洲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这样的话:“那种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的做法是片面的。”总之,在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紧紧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初探 篇4

一、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运用语言描写

人的思想、性格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所以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深刻地反映任务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 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 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 而且还要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会变色的报春花》就通过语言描写把小达尔文天真、敢想敢做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 如小达尔文带着自信的口吻说:“爸爸, 这可不是大自然赐给的, 是我让它改变颜色的……”该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 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写人物对话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教养、经历、性格等特点。如:老板娘絮絮叨叨地骂着走进厨房。一看见那只燃烧的蜡烛, 就叫起来:“瞧, 一支蜡烛全点完了, 他不是要把房子也点起来吗?”

2. 语言描写要有选择, 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像录音机一样全写下来。

3.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 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 同一句话, 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4.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 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 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 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 老是“我说”“你说”“他说”, 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5. 语言描写的基本描述形式

(1) 提示语在前面。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 心疼地说:“瞧你, 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 不能再感冒了!”

(2) 提示语在后面。“瞧你, 这两天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 不能再感冒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 心疼地说。

(3) 提示语在中间。“瞧你, 这两天人都瘦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 心疼地说, “以后可得注意保暖, 不能再感冒了!”

(4) 提示语在两边。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 “瞧你, 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 不能再感冒了!”她心疼地说。

(5) 没有提示语。直接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这种形式必须在一定的环境里使用。“瞧你, 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 不能再感冒了!”“妈, 我知道了。”

我们在作文时, 不要只用一种描述形式, 而是随事情发展的情境出现, 灵活运用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提示语在人物语言之前, 在人物语言之后, 在人物语言中间以及无提示语, 让人读来富于变化, 感觉波澜起伏, 人物的特点也蕴含其中了。认识到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位置这么多, 还愁他们再干巴巴地写“你说, 我说”吗?

二、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运用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 因此, 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 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 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 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 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 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 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后羿射日》在描写后羿射第一个太阳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后羿看……搭上……拉满……射去……落下……射的又快又准……”这一系列动作反映出后羿百发百中, 射法高超, 而且力大无穷, 一位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学会描写动作, 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 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 然而我们很多学生描写人物动作, 写得太笼统, 内容空洞, 达不到它应达到的效果。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而可操作的方法:

1. 抓住特征, 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

2. 要具体, 描写人物的动作不能太笼统。

3. 运用修辞合理地使用限定词及修饰语。

4. 该出手时才出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 在描写人物行动时, 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 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 把人物写活。

三、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运用拟人手法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 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通俗地说,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具体而言就是把物当作人一样来描述, 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等, 一般可分为生物拟人、非生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三种。生物 (拟人) 是指人以外有生命的东西, 包括动、植物等;非生物 (拟人) 是指石头、桌子、椅子等无生命的东西;抽象事物 (拟人) 是指时间、季节等抽象物。恰当地运用拟人, 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从而引起共鸣。

《会说话的草》就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花草比拟成人, 又将自己想象成一棵草, 互掉角色, 使两者浑然一体, 形成独特而又自然的想象。那么, 如何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呢?

第一步:分析事物, 寻找共性。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似的言行、思想。如, 我听见花在嬉笑, 我可以想象成花儿在微笑;听见草在喧嚷, 我们可以想象成小草们在吵闹;听见每一片叶子都在耳边歌唱……我们可以想象成植物的叶子在不停地放声歌唱。

第二步:添加感情, 写活事物。人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 在创作时, 我们可以恰当地把人物的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 赋予事物“人性化”, 让物开口, 让物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高中语文作文与阅读教学 篇5

摘要:作文与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模块,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这两个模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必查知识,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进行一定的创新尝试。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文和阅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这两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的两大主要任务,由于这两部分知识都存在很大的抽象性,教师的教学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作文和阅读这两部分占了语文试卷很大的比重,在实行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考考查的要求进行高效的教学。对于作文模块,考虑到作文的完成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的调整,提高学生在作文学习上的效率;而阅读方面,教师主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内在的阅读赏析能力。

一、作文批改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学生在写作上还是存在明显的个人差异的,写作能力与学生个人的兴趣、个人的阅读量、创作灵感以及对个人的语文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本身对写作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日常学习中都会善于动笔写作,有的学生喜欢阅读,长期的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自然地应用所读作品的写作手法或语言,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就高中阶段的大环境来考虑,学生面临着众多学科的学习,繁重的学习任务加上高考的压力,学生没有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作文批改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的作文都是通过教师先进行批改,然后进行讲解,那前后的时间就会特别长,最终可能导致教师在讲解时学生的听讲效率不是很高。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也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刚写完一篇作文的情况下就进行作文学习,保持新鲜感,教师可以在作文批改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批改作文方式的尝试。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互批的形式,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然后教师可以大体的.找几份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进行互批,高中阶段的学生也都是有好奇心的,学生也都会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感兴趣。高中阶段的作文一般都是话题作文,都是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互批作文,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使学生通过阅读批阅其他同学的作文,了解其他学生的看法,从而拓展自己的写作思维。为了防止学生流于形式,教师可以挑选几位同学对自己所批阅的作文进行分享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除了互批,还可以进行自批自改,这种形式的作文批改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批改作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所以,教师训练学生在写完一篇作文之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阅读,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全局的把握,然后进行修改。最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讲解。

学生自主批改或是互相批改作文,都是为了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还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的,因此,在学生批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二次批改,然后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和批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指导写作方法和修改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除了统一的写作训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写作监督小组,每个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作文进行监督促进。通过这种小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作文话题的写作,从而有效的培养写作能力,也能够使得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创新教育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阅读作为一项技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阅读则是一项语文技能,是需要教师进行格外培训的一项技能。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而进行的阅读模块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使教学立足于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阅读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然后通过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拿到课堂上,通过泛读、精读或是寻读等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作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泛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给出学生自由的阅读时间,结合文章内容给出一定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泛读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而精读则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灵活的主观性的题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关注学生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需要摆脱试题类型的禁锢,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在阅读方面的奇思异想。这种精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熟悉掌握,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能力,这是创新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是一种主观性非常大的题目,教师在閱卷时,也都是根据参考答案来进行评分的,只要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所以,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限制在应试上,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

除了不同形式的阅读形式,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主要以中外文学著作为主,使学生多接触一些西方著名的文学作品,对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赏析时,以更加全面的思维去考虑,从而提高学生在文学作品上的赏析能力。总之,对于阅读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教学能够真正的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合 篇6

一.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阅读和写作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阅读,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去了解、去探索和去思考那些他们所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而作文教学则是通过写作,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和情感,让他们学会去使用他们学到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他们所表达的东西,达到情感的抒发和能力的成长。这两种学习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只有抓牢了他们才有掌握好语文的可能。可这两种学习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将它们轻易地混为一谈。

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合

所谓的合,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首先,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学习过程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作品的感悟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意图的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考察学生们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所激发的创新能力。

1、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上,也同样不谋而合。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运用文字来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愿,并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个人的情感,融情于文,借文抒情,有助于他们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这种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样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情感的作用仿佛一座桥梁,将它们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带入文中的角色,最深刻地去领悟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愿;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们将他们所领悟到东西和自己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相互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生活和文章的理解。相对而言,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们自己的情感驱动下,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字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文字。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也无法去感动别人,因为,他们也无法从这篇文章感受到任何的活力和情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也毫无作用。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中,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种种情感,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老师,打动读者。唯有包含着真情的文章,才会让学生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好它,这样子的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作用。

2、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的基础是材料,若想学会写文章,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具有丰富而充足的资料。毫无疑问,阅读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和丰富材料的一个无比重要的途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为了能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就必须掌握更优秀的阅读技巧。故而,老师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素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显而易见,学生如果阅读达不到一定的积累,那他们的写作将会很难得到提升,就算勉强写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平淡枯燥,毫无美感,毫无作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们在对模范文章的立意构思、艺术手法、结构安排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的学习后,将它他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对他们的积累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光读不写,学生们无法真正将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化为己用;光写不读,学生们无法得到新的知识来源也就无法取得新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作为本,牢学生阅读之基础;乘阅读之风,助学生写作之舟远行。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好语文的精髓,才能让他们从阅读中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写作中显露出他们心中的世界。

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会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成为终身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制定种种阅读计划,定书目,定目标和任务等,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由畅游。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

二、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阅读应该讲究方法,无方法的阅读,就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茫目、困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沙漠中的绿州。正确有效的方法,是达到预想效果的保障,可以让学生找到快捷的途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循序渐进。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千万不要求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提高。每天坚持读几百几千字,坚持下来,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对词汇的积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水平提升。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差,存在“文字迟钝”,不能把握文章,不知道哪些文字适合自己阅读,哪些文字不适合自己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因材施教。明确:哪些文字,哪些书籍适合他们读,哪些文字应该删掉。

3. 个性张扬。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所以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抄精彩的段落、词汇,写一些心得体会,等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外阅读,课内见成效。”

三、反馈是阅读的必备过程

学生阅读需要及时的反馈,这能让他们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反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学生的阅读信息。

1. 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体会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而且有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

2. 制作读书卡片。

学生每周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内容包括“书目,欣赏点,心得、体会等”,放到班级的书架上,学生可以自由翻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检查、反馈、交流信息。

3. 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东年.教育:我们有话可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合 篇8

一.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

首先,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 阅读和写作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阅读, 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去了解、去探索和去思考那些他们所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而作文教学则是通过写作, 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和情感, 让他们学会去使用他们学到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他们所表达的东西, 达到情感的抒发和能力的成长。这两种学习过程, 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 只有抓牢了他们才有掌握好语文的可能。可这两种学习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因此不能将它们轻易地混为一谈。

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合

所谓的合, 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首先, 我们知道,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学习过程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 对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作品的感悟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意图的分析, 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考察学生们文字的驾驭能力, 以及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所激发的创新能力。

1、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上, 也同样不谋而合。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运用文字来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愿, 并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个人的情感, 融情于文, 借文抒情, 有助于他们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 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这种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同样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 情感的作用仿佛一座桥梁, 将它们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带入文中的角色, 最深刻地去领悟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愿;不仅如此, 还要让学生们将他们所领悟到东西和自己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相互进行比较, 进一步加深对生活和文章的理解。相对而言,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们自己的情感驱动下,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字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文字。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 也无法去感动别人, 因为, 他们也无法从这篇文章感受到任何的活力和情感, 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也毫无作用。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中, 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种种情感, 才能打动自己, 打动老师, 打动读者。唯有包含着真情的文章, 才会让学生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好它, 这样子的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作用。

2、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的基础是材料, 若想学会写文章, 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具有丰富而充足的资料。毫无疑问, 阅读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和丰富材料的一个无比重要的途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将会逐渐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 为了能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就必须掌握更优秀的阅读技巧。故而, 老师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素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显而易见, 学生如果阅读达不到一定的积累, 那他们的写作将会很难得到提升, 就算勉强写出来一篇文章, 也是平淡枯燥, 毫无美感, 毫无作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 在阅读教学的帮助下, 可以让学生们在对模范文章的立意构思、艺术手法、结构安排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的学习后, 将它他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这对他们的积累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

阅读教学与初中作文教学之关系 篇9

作文教学有一个根本的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写文章,而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要解决多方面问题:有哪些材料,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文章的思想观点如何表达,以及老师怎样正确指导与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等等。然后,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自己如何去找材料?如何去组织这些材料?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情?先让学生思考,教师要把握好火候,当学生真正因写不出而“知困”时,教师要进一步点拨:在所读的文章中有没有给我们写作带来帮助的?别人是如何找材料,如何组材料,如何表达的?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悟?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学生会在写作“知困”的情况下去思索曾读过的文章,并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了解到要写出好文章,就要去认真而广泛地阅读别人的优秀文章。至此,作文教学又带动了阅读教学,使得在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实施了阅读教学任务。

二、阅读教学影响作文教学

1. 整体把握,找出“写作特色”。

读文章,就要首先整体把握文章,把握其内容、结构模式、语言、情感、思想倾向等,然后,找出某一两个方面的“写作特色”。这里所谓的“写作特色”,不是教师分析课文时的写作特色,而是文章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写作实际密切联系的交合点,也就是说文章中最能够给学生生活启悟、情感触动与写作启发的地方。教师在找“写作特色”时,不宜贪多求全,抓住某一两个方面,重在给学生启迪,使学生从中感受出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去。

2. 在阅读中注重写作借鉴。

“借鉴是人类发展自我的普遍方式。人要发展自己,就要善于广泛借鉴”。(《阅读教学论》,王松泉)写作借鉴是对“写作特色”的借鉴。要借鉴,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与写作实际等方面,找出文章中可与三者联系的交合点,给学生写作方面的思考、启悟和帮助。譬如,在学习《我的老师》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七件小事,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写人能从小事着眼,贴近生活找材料,一滴水照样可以折射五彩斑斓的世界来。在学习《挖荠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悟出大道理的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不喜欢听空洞大道理的情感实际,把道理寓于有声有色的故事当中。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抓住文章选材的特色,充分联系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的写作实际,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借鉴文章的语言、描写方法、修辞、象征手法等。

3. 在阅读中注重对写作的拓展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写作借鉴仅起着桥梁作用,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生受阅读教学的启发,自己独立写出新作来。这自然需要拓展延伸,如何拓展?我们认为,还应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写作实际进行。要通过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借助这个视野,来拓展学生现实的生活空间,了解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件。要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情感空间,升华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习作奠定健康向上的感情基调。要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拓展学生的生活、情感空间是为拓展写作空间服务的,写作空间打开了,为作文教学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作文教学影响阅读教学

1. 利用作前指导来激励学生阅读。

可以利用开写作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譬如,开关于话题作文“标题艺术”的专题,教师讲解时肯定会涉及到各级各类的标题,那么学生听后,会对老师所提的文章感兴趣,继而去阅读原文;老师应在介绍标题时,简介一些文章的内容,通过内容来品评标题的艺术性,并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原文,自己再去感受一下原文标题的艺术性。

2. 利用作文批改让学生比照阅读。

学生的习作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可学生最怕空洞的说教,不喜欢抽象名词术语,教师不妨在学生作文批语上点明要学生去读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段、某一方面。学生哪儿出问题,就要求其读相应的名家名作在这方面成功的典例,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通常用到的“例子说”,典例为其提供一个范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照阅读,自然会找出差距。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教师还应作相应的指导,使其真正地领悟其中的奥妙。

3. 利用作文评讲来指导学生阅读。

作文评讲,一般要找出学生共性的优缺点与个性的优缺点,但也可换一种方式,可以放开学生的作文,打印一份与学生所写的同题材的优秀作文或名家文章,要求学生试着分析文章的材料、结构模式、语言、思想感情的表达、主题的表现等特点,后找一些同学对照自己的文章谈谈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训练了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水平。

四、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得益彰

1. 坚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不管是课本上的,报刊杂志上的,还是媒体上的,只要是有利于学习和写作的东西,就要坚持让学生阅读背诵,从而达到量的积累,为写作打下基础。

2. 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

要想写好作文,心中必须有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我们总不能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王阳明格竹子那样,不亲自实践,结果凭空想象,我们只能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只有观察,才能用我们的慧眼发现大千世界的万般景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东西思考,思考之后,我们才能对看过的、思考过的东西进行反复感悟,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章。

3. 让学生学会阅读,借鉴别人的东西。

借鉴不是照搬,不是照葫芦画瓢,嫁接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抄袭别人现成的东西。在作文课讲评时,把班上的优秀范文挑出来,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读一读,这样既让学生感到一种荣誉感,又让其他学生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确实写不出好文章的学生来说,我坚持让他背并抄写现成的范文,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达到一定的量,背得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基础, 写作教学是目的, 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互相带动,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语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质。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作文能力 篇10

首先, 在学期之初, 从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及当册教材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要求入手, 从课文中精选富有写作特色的几篇课文 (3~4篇为宜) , 做好读写结合的计划。例如, 为要求学生把景物写具体, 内容写得有感情有层次, 我通过选取七年级课文《春》的教学来训练学生作文;要学生写记叙文深刻且突出主题, 我选择七年级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教学来加强训练;为使学生把人物写具体, 富有个性, 我通过七年级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八年级课文《我的母亲》的教学来训练学生;为使学生学会应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事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我选取七年级文言文《口技》的教学来训练;为教给学生“以小见大”的选材、构思方式, 我选取七年级课文《散步》的教学来进行训练。

其次, 在教学这些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写一篇与所选课文相似或同题的作文。例如, 在上《春》之前, 让学生从四季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为题材,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在上《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前, 让学生写一篇以“让我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的作文;在上《口技》之前, 让学生写一篇以“一次精彩的活动”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写好后, 教师初步批改并做好记录。然后, 根据初改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课堂上除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外, 还要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弱点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来突破。最后, 根据备课的思路和策略来进行授课。例如, 初改学生以“我喜欢的一个季节”为内容的作文后, 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是:1.作文内容单一, 多数只会写春花, 春草, 且条理欠佳。2.语言不简练、不生动, 缺乏感情。根据这些情况, 我在教学《春》一文时, 通过以下三个教学片段来突破这些作文教学难点: (1) 师问:读完课文后, 请同学们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的?学生分析后得出, 从春花, 春草, 春风, 春雨, 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五个方面来写。师接着问:如果本文把春风, 春雨, 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三方面略去不写, 这篇文章好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略去后内容太单调, 春的特点不突出, 作者对春的感情抒发不充分。师接着问:春天还有哪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可写?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 (1) 山间清澈的小溪。 (2) 田地里碧绿的秧苗、烟苗。 (3) 小河里成群的蝌蚪。 (4) 各种报春鸟婉转的歌唱……。 (2) 师问:春花虽美丽、迷人, 但要把它们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却很难, 请细读第四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花的?是用哪些方法把春花各方面的内容写得具体、生动、感人的?学生阅读分析后说: (1) 写了春花繁密、热闹的景象;写了春花美丽的色彩;写了春花怡人的味道。 (2) 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把春天写得具体、生动感人,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3) 师问:学完本文后, 你得到了哪些写好景物的方法和经验。生自己归纳后在班上交流。如此, 只需把课文阅读教学设问的方式换个提法, 或向前推进一步, 就巧妙地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生在阅读中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就会无形中把自己作文存在的弱点在与范文对照中反思改进。

其三, 上完课后及时让学生根据上课时的领悟, 先评改自己的作文, 随后互相交换评改。此环节不宜过多限制学生的评改自由,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探究性, 教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学生的疑难和辅导班上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例如, 学生在自己批改以“一次精彩的活动”为话题写的作文时, 班上一位学生, 对自己的流水帐一样且重复啰嗦的作文《一场精彩的蓝球赛》的改进感到束手无策时, 我根据他的作文大意, 用作文提纲的方法对他作了如下简要辅导: (1) 让这位学生把《口技》一文朗读一遍, 并让他简要说说, 本文为表现口技的精彩, 主要抓住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写?哪些是正面描写, 哪些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删去好吗?因为刚上完这篇课文, 该生很快就归纳得出:正面写了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继而发生火灾, 人们到火场救火等几个主要的场面, 这是口技表演的精彩内容。侧面写了观众在观看各个场面时的反映及交待了简单的道具。侧面描写删去后就不能更加具体地表现口技的精彩。 (2) 那么, 作文中这场精彩的篮球赛正面应写哪些内容, 侧面又可写哪些内容呢?学生马上领悟过来说到:正面可以写球员们入场及他们在球场上怎样巧妙避开对手, 快速前进的带球、传球的矫健身姿和十投九中的准确投球动作;侧面可以写场外观众时而凝神注视, 时而雀跃欢呼的表情, 时而雷鸣般的掌声和啧啧不停的称赞等情景。这样, 利用学习迁移, 在短时间内从课文及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找到了写作的内容, 理清了写作思路。接下来, 教师给学生安排充足的时间, 把出现问题较多、较大的作文重写一遍;对于问题少而小的作文, 只要在上述评改的基础上, 重新整理一遍即可。如此修改重写后, 大部分学生的第二次作文比第一次好得多。

其四, 教师细致批改学生重写的作文, 并把这第二次作文与第一次作文进行对比讲评。如此多次阅读、多次练写、多次修改后, 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 比过去的读写结合有较大的优势。首先, 过去的读写结合主要是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 侧重仿写其中的一些句子或一种写法, 范围较小。学生难以入笔, 布局谋篇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而这种作文教学是全方位的, 练写的不仅是句段, 还包括了布局谋篇的能力与技巧。其次, 过去的读写结合是编者设定的 (如综合性学习) , 实际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而这种作文教学是从班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弱点出发, 寻找与之相应的课文来作范文进行教学, 针对性较强, 效果明显。最后, 过去的读写结合训练相对单一, 学生修改、写作的主体性发挥不到位, 写作训练不够深入。而这种作文教学是围绕班级学生作文存在的弱点, 在课文学习中完成了“习作实践———阅读学习———习作改进———总结提高”等四个环节, 训练充分而深入。

重视学生阅读 改进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阅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11-01

语文教师都知道小学生最怵作文,一看见题目紧皱眉头,咬笔杆儿,要不然就是翻作文书。尤其是遇到老师命题的作文,就会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而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开始教作文时,就热衷于讲解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立意,怎样谋篇……这些更让学生们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初学写作文觉得难是正常的,这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主要的作文训练是综合性训练,不是一个纯技巧性的东西,因此单纯就作文谈作文,收效是很有限的。要想让孩子写好作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为什么学生有时可能有满肚子话要说,但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资料少,词汇量积累不够,书面表达不清楚,生活经验缺乏。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用书中的多元化资料来补充学生的各种不足。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不仅如此,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学生描写雪景,从一开始的"满眼都是白色,很美丽",到"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再到"雪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它为大地编织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这些习作上的进步都与阅读分不开。书中的语言,书中的写作顺序,书中的写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蓝本。我们要启发孩子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情感路线,作者的语言特点,至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的功夫更要下足,时间长了,写作的功夫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媳妇不能做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原本就没有多少素材,而他们又对丰富的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又不是老师让写的。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给孩子创作写作的舞台。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去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培养其敏锐观察力,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所以组建文学社,成立记者团,办学生本身的校报,弄个本身的作文选刊很有鼓动性,学生也有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看后和孩子谈谈体会和感受;与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可以和学生讨论怎样活动,结束后反思本身在游戏中的失误与心得……先参与,再观察,然后再作文,让学生知道"噢,这样写就行呀!"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学生了解的东西越多,他观察事物的兴趣越浓,积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记者眼,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学生头脑里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够谈得到选择材料,写好作文。

三、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著名诗句,此句由于在遣词炼字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我们以前都是教师改作文,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结构,不厌其烦的批改。效果呢?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我们做过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作文批改再细,学生也是不大仔细看的,因为那是老师想的,是老师的话,深奥得很,并不是学生本身想的。学生本身想的东西,本身表达的内容,哪里不周密,哪里表达得不完整,学生本身知道。老师只要指点一下,应当先考虑让学生本身去改,老师加以检查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修改,方法一定要讲究,问题大的让他本身读一读,问题小的相互评议一下,值得商榷的让他换一个词、句子、事件。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本身的作文一文不值。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好玉出于璞石。所以要让孩子做"玉工",对本身的作文璞石好好琢磨。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法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渗透,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大多缺少独到的见解, 缺少真实的情感, 缺少在阅读课堂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只是局限于课文的分析, 常见文体的探究。长期以来, 形成了依赖性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的语文课堂中不重视写作手法的探究, 许多语文老师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文作文两条平行线。其实,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是相交线, 彼此应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讲透写作技巧

一篇优美的精读课文, 其写作技巧上也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 学生的阅读行为是一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也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不同, 境遇不同, 对于教材的理解也必然不同, 这就是学生在对文章写作技巧掌握未透时, 需要我们教师作准确的剖析。从而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进行创作的。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的老师只重视文章中的人物、内容、主题的探究, 对于写作技巧一笔带过。只有将讲读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作全面精确的分析, 学生的写作才会有所提高。如从选材、构思、描写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一一探讨之后, 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在讲授完课文分析时, 在探求写作手法这一环节上, 教师可以从选材这一角度做文章。让学生对“截取法”作理解, 明白写记叙文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而加以描述, 在背影中作者截取了几个片段, 最感人的事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在父亲艰难中表达父爱。更能打动读者。在课堂上, 教师分析之后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写人类的作文中, 如何采用“截取法”可以举例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如“在写父母亲”这一类的写人物的文章中, 如何运用。让学生谈谈写人物可以截取哪些地方作刻画, 有同学说可以抓住“眼, 手, 脚”等采用细描法。这样学生明白了如何选用独特的角度刻画人物, 这样我们教师就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了作文教学, 使得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名篇作适当的点评

阅读教学应尽量避免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 避免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信任学生, 给他们较多的时间, 让他们反复地充分地阅读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谈论自己在阅读文章中的看法。特别在写作手法这一版块教学时, 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从你认为本文在写作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哪些地方你认为不够完美。怎样才能完美, 可能在开始时学生不会点评, 但教师可以举例点评, 然后让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试做尝试, 由此推广到全班同学。例如在学习完《父母的心》这篇小说时, 许多的学生探究了许多的手法, 有同学说文章用了对比, 在开头贵妇人与穷人的身份对比, 穷人夫妇送孩子前后的心理对比, 通过对比, 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还有的同学说文章许多地方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如送完大儿子之后贫从夫妇的内心描写作者让读者去体会。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揣摩此时人物的心理活动, 可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课堂中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回顾所学的写作手法

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是许多老师头疼的事。该怎样上好作文课。许多的语文教师只是临时找来一个作文题, 往黑板上一写, 接着是学生自行创作。许多的学生一头雾水, 一脸茫然。其实, 教师可以精讲写作技巧、方法, 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明白, 这堂作文课, 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让学生学会一种怎样的技巧, 教师可以举出在阅读教学中的例子, 一堂作文课学会一种写作技巧, 积少成多,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生写波折性的记叙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之前作充分的讲解。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父母的心》有关内容, 三次换送孩子, 最后全家团聚。其中的周折就是所写事件的起伏波澜。并结合实际理解“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学生接下去写作文就会学着模仿, 从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这样积少成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为学生作文的搭建个性化平台,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的写作有法可循, 富有创意, 让作文言之有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 学生的写作水不仅仅在作文课的教学,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的渗透中逐渐提高。

上一篇:低碳技术转移下一篇:永州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