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老师阅读作文

2024-06-21

史老师阅读作文(精选10篇)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1

史老师阅读作文

史老师是一线教师,实战派教师,独创“史老师阅读作文”体系。史老师长期从事于以中考为导向的阅读作文研究授课。尤其擅长现代文三大文体和作文的授课,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系统高效的方法,受到学生家长强烈的赞扬和欢迎。目前,在阅读作文培训领域,享有良好口碑。

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气场,被学生命名为“史氏风格”;擅长励志性的攻心式沟通,私下被学生称为最具“励志范儿”的语文老师。

语文史老师授课特色:

第一 激情幽默(喜欢听)

第二 实战性强(提分快)

第三 励志度高(动力足)

语文史老师经典语录:

1>万剑归一,万法归宗,触摸精髓,独掌乾坤。学习就是学精髓。

2>格局决定了结局,你的心域有多广袤,你的秋收就有多硕果。

3>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爬完。

4>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

5>大丈夫手提三尺剑便可纵横天下。

6>聪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聪明到点上,才有资格说话。

7>语文考试,就是要让我们学会如何攻防,如何在绝境中守住语文高分这块阵地。1.史老师为人低调随和,温和耐心,从来不摆架子;言行如一,不像商业意识极强的老师,玩心眼。————家长评价

2.老师年轻,但谈吐不凡,教学很老练,讲话有气场,有威信。———家长评价

3.史老师为人正派,身上散发着强大的气场,专业知识扎实过硬,孩子很佩服这位年轻的老师。———家长评价

4.是我三年课外辅导里遇到的最优秀,最有理想的老师,非常负责任,好像把教育当做生命一样看待的疯狂的语文老师。———家长评价

5.史老师是一位极度负责任,讲信誉的,语文功底强的老师。———家长评价

6.聊完天,听完课后,我就坚定地让孩子跟随老师学习,不出所料,娃娃也很认可史老师,还有点小小的崇拜,一学就是2年。———家长评价

7.中考前急急忙忙找的史老师,孩子很喜欢老师,有点后悔上晚了。上了几节课,孩子语文成绩竟然考了102,真的没想到。———家长评价

8.史老师,太谢谢您了,没有费用,没有报课,您都这么悉心指导,您是把教育当做事业和责任去做的,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受到您的教育,一定会很棒的。强烈希望老师抽出时间,孩子能接受老师的辅导,万分荣幸,拜托老师考虑考虑。———家长短信回复。

9.史老师责任心非常强烈;有自己的一套阅读作文体系,孩子学起来,终于摸到门路了,很轻松,也很实用。哈哈,感谢老天让孩子碰到史老师。———家长聊天记录

当我第一次见到史老师时候,真的感觉不出他是一个在课堂上激动的能吧脚踩在桌子上的人,我一直认为,他是用生命讲课。———学生评价

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这些都不足以形容他。史老师是我遇到的老师中最特别的一个。———学生评价

3.这是语文老师吗?是的,他是我遇到的语文老师中最特别的一个。———学生评价

4.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讲课,学生会终生难忘;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却把阅读精髓讲的头头是道。———学生评价

5.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他像一只猴子,讲课的时候,各种灵活,各种活泼,总是把气氛搞得十分活跃,这应该就是他个人的独特的魅力之处吧。———学生评价

6.史老师概括起来有三个字———真(绝不虚伪)、正(正气十足),强(实力强大)———学生评价

7.史老师在这日趋纷繁的世界里,不丢真诚,他总是捧着一颗写着真诚的小心脏给我们慷慨激昂地上课。———学生评价

8.史老师喜欢自嘲,时间久了,我们也喜欢调侃史老师,但他面对我们的善意的调侃时,总是露出一副无辜和开心的笑容,我觉得史老师是最亲民化的老师。———学生评价

我的阅读史作文 篇2

在我5岁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儿童绘本,故事书。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让妈妈到我的房间来讲睡前小故事。如果哪一天妈妈没来讲故事,我就不睡觉,你总不能让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早上起来长出黑眼圈吧!妈妈斗不过我,只好每天都过来讲睡前故事。想起那时,我也真够犟的。如果一个故事还没读完我就睡着了,第二天,我死活也不会让妈妈读第二篇的,那时我的记忆力可好了。

在妈妈把四本故事书读完了,又读第二遍时,我仍津津有味地听着,那些故事是那么好听啊!《乌鸦喝水》中聪明的乌鸦用智慧喝到了水;《狐狸和乌鸦》中狡猾的狐狸说了成千上万的甜言蜜语,终于,把乌鸦的心给打动了,乌鸦一放声歌唱,肉就掉进了狐狸的嘴里……

但是,这故事也毕竟只是故事,听了太多遍,也不会有意思。

我上小学一年级了,学会了拼音,就自己读故事书,在那时,我又获得了新的知识。

语文书中的知识也令我好奇:那些优美的诗句,令我陶醉。

到了三年级,我学会了很多的汉字,可以看没拼音的书了,于是我就经常到图片馆去,看我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

一次,新华书店来学校卖书,可我只带了30元,可是“马小跳”要20多块,怎么办啊?我只好死了这条心,买了一本“马小跳”,如果我有更多的钱该多好!如果有更多钱,我愿意把所有不同的“马小跳”都买下来。

直到四年级,我遇到了朱老师,老师发给我们一张叫阅读地图的表,那上面的书真多啊,《夏洛的网》,《我是白痴》,《草房子》等,这些吸引人的题目,指引我走向书的世界。

一天晚上,我迟迟睡不着,于是,我就拿起床头的新书《城南旧事》开始看起来,这本书看好看,一位叫英子的小女孩遇见了一位被人们称为……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支撑不住了,只好把书签小心翼翼地夹进去,生怕书会裂开。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3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的确,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熏陶等诸多因素外,还必须从阅读中吸纳精神营养。然而,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却未能很好地介入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许是至今还未有一套规则来考量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绩效吧。有觉悟的语文教师做得好一些,观念滞后的语文教师甚至认为读“闲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可以这样说,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却依然喜爱读图而排斥阅读文字。一些孩子虽然喜爱读书,却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迷失了方向;还有些孩子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因为读书方法不当而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责无旁贷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质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阅读水准,对读物可读性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较为曲折复杂的长篇儿童小说入手。

我为学生首选的长篇读物是英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所著的儿童经典名著——《秘密花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拟定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首先自己要认真通读读物,以便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其次教师要根据读物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指导。我拟定的阅读目标为:1.通过对《秘密花园》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成长进行思考,懂得人的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从而决定着人的命运。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2.让学生在跌宕起伏、颇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中,享受到读书的奇妙,培养起读书的兴趣。3.通过老师的指导、同伴的交流,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4.初步学习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感知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材料。

二、推介激趣一个人对一部文学作品感兴趣,有时是因为喜欢、崇拜作品的作者而去读他写的书,有时是听说了作品的故事觉得有意思而去读这本书,有时甚至是先对作品的题目感兴趣,继而萌发了读这本书的欲望。所以在阅读之前,教师对作品作必要的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介绍作家十九世纪英国有个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叫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她家境贫寒18岁就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28岁出版了《劳瑞家的那闺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不过让这位英国女作家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少爷方特罗伊》《秘密花园》,尤其是《秘密花园》,被公认为无年龄界限的文学名著。

(2)简介小说一个名叫玛丽的任性刁蛮的小女孩,父母得了瘟疫去世,只好投奔她的姑父。在姑父的庄园中她发现了一座被闭锁的神秘的花园,后来她和她的小女佣、女佣的家人、孱弱乖戾的表兄柯林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任性刁蛮的玛丽和孱弱乖戾的柯林都改变了自己,成为了健康阳光的少年。

三、设问导读《秘密花园》属长篇小说,鉴于班中部分学生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耐心与细心,杜绝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为了在较长的阅读周期内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粗略的监控,我根据读物的内容设计下列问题进行导读:(1)玛丽原本生活在印度,后来她为什么会来到米塞尔斯怀特?(2)后来谁接纳了玛丽?他爱玛丽吗?举一细节说明。(3)玛丽的健康心智之门是被谁开启的?(4)秘密花园是被谁闭锁的?他为什么要关闭它?(5)玛丽是怎样进入秘密花园的?(6)玛丽是怎样见到庄园的小主人的?(7)玛丽最喜欢谁?(8)迪肯有几位动物朋友?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9)玛丽和她的小伙伴在秘密花园中干什么?(10)玛丽和柯林有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导读问题不难,只要在阅读中稍稍留意便可以找到答案。导读提问切忌难,因为问题一难容易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四、品析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给予小说以生命的活力,构成了小说的灵魂。读者正是在静静的阅读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碰撞,得到了人生的启迪。《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惟妙惟肖,个性刻画细腻鲜明,有必要引导学生解读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从中借鉴到做人的道理。(1)读书摘记:摘录书中五个不同人物的外貌描写。(2)读书交流: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你为什么对他(她)感兴趣?讲一个发生在他(她)身上的小故事。

五、积累语言小学生读课外书,往往只对书中的情节感兴趣,对书中精彩的语言却很少在意。《秘密花园》的故事情节曲曲折折,充满悬念,教师假若不作引导,学生很容易一味追求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小说的语言。然而,此小说的语言特别优美生动,文学性很强。作者细腻的描写中大量地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许多片段堪称唯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这本书是一座小型的语言宝库,学生可以尽情地吸纳、贮存语言。(1)读书摘记:摘记二十句比喻句、十句拟人句。(2)赏析佳句:挑选其中你最喜爱的三句进行点评。(3)情境作画:选择最让你陶醉的景色描写,细细品读,然后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说明:将文字幻化成图画,其实就是消化吸纳文字的过程)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 篇4

在人类历史的整个长河中,人类社会一直都在设法克服地理的阻隔、死亡的大限、遗忘的侵蚀。人类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史前文明的许多遗迹都留下了这些努力的痕迹,但看上去并不乐观。一直到了公元前4世纪,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一个看上去小小的发明,却让人类千万年来不懈努力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这个发明就是文字。

我们至今无法确切地知道当时的人们是出于种种商业的理由,来记载属于某个家庭或正在运往某地的牛只的数目,还是出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就在公元前4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发展了一种永远改变了人类沟通本质的艺术——文字,以及书写的艺术。

人们非常聪明,找到了一种记载这些文字的载体——泥板。将泥巴制成薄板,趁着潮湿的时候在上面进行书写,等到泥巴晾干了,文字也就保留下来了。我们将这样的泥巴薄板称之为刻写板。

刻写板的最初发明者可能已经了解到这些泥片的优势胜于头脑记忆,第一,可储存在刻写板上的资讯,其数量无穷尽;第二,刻写板不需要记忆持有人亲自在场来将记忆内容说出。这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一下子突破了地理的阻隔,让人们不再担心遗忘,也不再担心有智慧的人死亡之后将其知识和智慧带走。曼古埃尔说:“单凭注视这些刻写板,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时代的肇端将记忆延长,在那位思想家停止思考之后许久仍能保存其思想,并让我们自己参与一种创造活动;只要这些刻绘的意象为人所看见、辨识、阅读,这种创造活动就不会终止。”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系列的副产品: ——记载文字和书写文字的书籍诞生了。

——“作者”这个群体开始出现了。他们是讯息的制造者、符号的创造者。——阅读这一活动同时产生了,并创造了“读者”。——“学校”也随之诞生了。“作者”创造的符号和讯息需要一个“法术家”来破解它们,辨认出它们的意义,赋予它们声音。这就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而最初的学生,就是“抄写员”,在理解了这些符号的意义的前提下,将其在刻写板上抄写出来,让文字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二、书籍的演变历程

如上所述,书籍的史前史就是从苏美尔人开始的。那个时候的“书籍”,其实就是一块块的泥板。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时候,先在泥板的一面写上字,让学生在另一面模仿着写。当然,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和作品,也是通过这样的泥板保存下来的。

刻写板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所占的空间比较大,需要很大的场地和空间来保存这些“书籍”,需要移动的时候更加不方便。人们又发明在莎草纸、羊皮纸上写字,将“书籍”做成卷轴的方式,需要的时候摊开来看,不需要的时候就卷起来,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书籍存放的空间。莎草纸的发明,也是书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当时埃及的托勒密国王希望将莎草纸的制造方法列为国家机密,以利于自己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份公元前258年至257年的单据显示,财务部长阿波罗尼乌斯的办公室在33天收下了434卷的莎草纸。这显示了当时人们在经济领域,已经非常重视来往函件、票据等的使用和保存。对书写文字的熟悉无疑让亚历山大的公民习惯于阅读活动。从公元4世纪到800年后纸出现于意大利时为止,羊皮纸一直是欧洲普收喜好的书籍材料。到了公元400年,古典的卷轴几乎被扬弃,大部分书籍都以集合页片于一个长方形的开本制成。折叠一次,变成对开的纸页;两次折叠,四开本;再一次折叠,八开纸。到了16世纪,折叠纸片的格式已变成正式。1527年法国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法令,规定了他的王国内的标准纸张尺寸,任何违反此规定者皆要身陷囹圄。

即使到了十五世纪,书仍然是以手抄的方式来传递和保存的。一本书常常只能由一个人来拥有。书本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单单拥有书本这一回事便有社会地位及拥有某种知识财富之意蕴。在他人的眼中,书本在场与否便等同于智性力量的具备与否。

十五世纪的中期,在德国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美因兹主教管辖的区域内有一位名叫古登堡的年轻雕刻师兼宝石切割师,1450年与1455年之间,成功设计出了活字印刷机以及一种油墨,并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由铅字制成的书——《圣经》,每页42行。突然间,自从文字和书写发明以来第一次,迅速而大量地生产阅读材料成为可能。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遭,数百个读者可以拥有相同的一本书,而且不同地域的人们所读的是一样的书。这些书比手抄书——特别是经过特别装饰的手抄书——便宜,而且如果遗失或者损坏,可以再购买一本来替代,书籍的功能从知识财富的象征开始向基本的研究工具转化。此后的书籍变化,已经越来越靠近我们今天所读的书籍的样貌了。

三、阅读的运作机制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比起思考本身绝对不逊色。阅读活动从眼睛开始。西塞罗认为:“我们的感官最敏锐的部位是视觉。”他说,用眼睛看文章会比用耳朵听更能记住其内容。

但阅读绝不仅仅是视觉和认知的事情。阅读的过程至少需要两个阶段:“看到”文字,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考量”它。从我们看到一个字母、一段文字开始,到我们理解其含义,这中间有视觉,更涉及到推论、判断、记忆、认知、知识、经验、练习等多种过程,而且这些过程都是在瞬间同步进行的。执行阅读动作的要素让阅读增添了惊人的复杂性,若要成功执行,则非有上百种不同技巧的配合不可。

我们用眼睛扫描书页的主要动作也不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一个世纪以前,法国的眼科医生埃米尔·雅瓦尔就发现,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是在书页上四处跳动。这种跳跃或称飞快跳阅,每秒发生3到4次,只有在运动之间的短暂停歇时刻,才是我们真正在“阅读”的时候。可是,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这种跳阅,而是一种阅读的连续性呢?这是一个科学家迄今尚未能够解答的问题。

由此看来,阅读不是一种捕获文本的自动过程,而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迷宫般、平常,但又是具有个人色彩的重新构建过程。为了从书本上提取信息,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跳跃式的、不规则的方法来获得书本上提供的文字或者图像符号;接着,透过头脑中的一连串接续的神经细胞来重建符号的符码;然后,将文本与某种东西——情感、身体感知能力、直觉、知识、灵魂等浸染在一起,给出自己对文本的解释。绝大多数的人在出生之后,其大脑左半球最后将变成大脑编纂和译解语言的主要部位。当然,那些左撇子的人正好相反。

四、阅读方式的变革

找一段恬静的时光,给自己泡上一杯茶,手捧一本书默默地阅读,让自己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和交锋,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也是很多人最常见的阅读与方式。但文字诞生之初,阅读并非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用来大声念出,高声朗读是从文字发轫时就出现的规范。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籍创作和抄写的困难,拥有书籍的只是少数人,他们通过朗读的方式将文字传递给听众。二是作者创作的这些文字符号隐含有一种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仿佛就是他们的灵魂。他们要亲身朗读给听众,才能将其作品的韵味表达出来。

在当时,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时髦的社交仪式,还有一套为听众和作者而制定的规矩。听众要提供批判性的回应,作者再根据听众的反应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在10世纪以后,作者朗读不再盛行,但14-15世纪再次流行。在整个欧洲世界里,19世纪是作者朗读的黄金时代。

作者公开朗读,为的不只是将作品带给公众,而且也带回给作者自己。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就是通过自己的朗读被大家所熟知的。他花费了很长时间去练习演讲风格和姿态,并将自己的作品编辑成“朗读书”,在页边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朗读时要使用的语气和姿态,并将听众的现场效果记录下来,作为文章修改的依据。每次朗读结束,他都大汗淋漓。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10世纪,西方人阅读的方式都是大声朗读。因此文字的创作者一直都假定其读者会“听到”而非单单“看到”其作品,就像他们在写作时也将文字大声念出一样。到了

默读这种阅读方式在西方文学中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载,是在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在书中描写的安布罗斯读书的情景:“他的眼睛扫描这书写,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他不发出声音,他的舌头静止不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他,访客通常不须通报,所以,我们来拜访他时,常常发现他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因为他从来不出声朗读。”

或许是因为“默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当时太另类,让奥古斯丁印象深刻,所以才留下了这段文字,让我们能够藉此想象1500年前安布罗斯默读的景象。默读让书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未有他人在场的沟通,并让读者单独得到“心灵的振作”。从公元10 世纪之后,默读的方式逐渐在西方普及。当然,因为书籍数量的限制,能够默读的只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人。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奥古斯丁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既不利用书本当作思想的支柱,也不像相信贤人的权威般相信它,而是从它攫取一个观念、一句警语、一个意象,将它与保存于记忆中的反思扣连起来——如此便产生了一篇由读者作出的新文本。我们今天很多人的阅读,采用的不正是这样的方法吗? 如果不注意保护,长时间的阅读会造成对人眼睛的伤害。统计表明,人类有1/6的近视比率,在读书人之间,这项比率又高出许多,接近24%。亚里士多德、路德、叔本华、歌德、席勒、济慈、丁尼生、亚历山大·蒲柏、吉卜林、叶芝、乌纳穆诺、泰戈尔、詹姆斯·乔伊斯„„,他们的视力都不佳。

所以很多阅读者都非常感谢眼镜的发明。笛卡尔曾这样称赞这一发明:“我们的生命所有的运作皆依赖感官,而视觉是其中最包罗广泛也是最高贵的,因此,能扩大其能力的发明,无疑是最有帮助的。”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离不开眼镜的帮助。

五、阅读是为了活着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

《旧五代史·梁书十六》阅读答案 篇5

太祖遣郭言募兵于陕州,有黄花子贼据于温谷,从周击破之。又破秦贤之众于荥阳,寻佐朱珍收兵于淄、青间。淄人不受制,复与之战,获其骁将巩约。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列三寨于金岭,以厄要害,从周与朱珍大歼其众,掳其将杨昭范五人而还。从太祖至范县,复与朱

瑄战,掳尹万荣等三人,遂平濮州。

乾宁元年三月,军至新太县,朱瑾令都将张约、李胡椒率三千人来拒战,师古遣从周、张存敬掩袭,生擒张约、李胡椒等都将数十人。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朱瑾果出兵攻外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孙汉筠。

天复元年三月,与氏叔琮讨太原,从周以兖、郓之众,自土门路入,与诸军会于晋阳城下,以粮运不给,班师。顷之,从周染疾,会青州将刘鄩陷兖州,太祖命讨之,遂力疾临戎。三年十一月,鄩举城降,以功授检校太傅。太祖以从周抱疾既久,命康怀英代之,授左金吾上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6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注】 ①黄叔度:名宪,东汉著名贤士。《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游都下 游:游学。

B.左率勃来候之 候:等候。

C.依止其侧 止:居住。

D.有蹈东海死耳 蹈:踏入。

解析 B项候:看望,问候。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即跣而反弃甲曳兵而走

C.言无所遗失如姬父为人所杀

D.乃作《玄散赋》以绝世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解析 B连词,表方式或状态。A语气副词,大概;人称代词,自己。C结构助词,构成“所”字结构;与“为”一起表被动。D目的连词,来;介词,用。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沈麟士隐逸性格的一组是()

①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 ②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 ③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岂可澄清淆浊邪? ④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⑥与何点同征,又不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①言其孝;③是何尚之评价的话,不属于“直接表现”。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错认穿了沈麟士的鞋,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还时,沈麟士“笑而受之”,这一“笑”表现了他宽厚待人的特点。

B.宋元嘉末年,县里举荐沈麟士到京都担任抄撰五经的学士,他虽然不情愿,却有机会饱览四部书籍,慨叹自己远不及古人。

C.“以笃学为务”的精神追求与“并日而食”的物质需要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沈麟士安贫乐道的形象。

D.沈麟士年过八十,仍然耳聪目明,书籍被大火烧毁后,他又重抄了二三千卷,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修身养性。

解析 D项对“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理解误。

答案 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3分)

译文:

(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3分)

译文:

(3)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4分)

答案(1)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感慨而悲伤罢了。

(2)不久,沈麟士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

(3)沈麟士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把专心治学做为最重要的事,经常凭靠素几弹奏素琴,不弹奏今乐。

【参考译文】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晋太中年间的大夫。父亲沈虔之,是宋乐安县令。沈麟士年幼时便聪慧出众,七岁那年,听到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客人散去后,沈麟士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沈岳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如果我们家能够诗书相继的话,大概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等到长大,他广泛通晓经书历史,具有高尚的志趣。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丧期结束,每到父母的忌日总是十几天流泪不止。平日甘于清贫,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口诵、手织不停息,乡里称他为“织帘先生”。曾经给人制作竹帘不小心伤了手,便流着眼泪回家。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曾经在路上行走时,邻居错认了他穿的鞋,沈麟士问:“这是你的鞋吗?”就赤着脚走回家。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便将之前那双鞋送还给他,沈麟士说:“这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宋元嘉末年,文帝命令仆射何尚之抄写五经,寻求举荐学士,县里便让沈麟士来应选。不得已来到都城,何尚之密切地和他交往,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何偃说:“山野中本来就多有奇士,沈麟士是像黄叔度一样的人,度量弘阔。你应当拜他为师。”沈麟士曾经苦于没有书读,这时便游学都下,遍览四部书籍,于是感慨道:“古人又是怎样的人啊!”不久,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我确实没能达到节操高尚、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为什么不一天天地减少欲望呢?”于是写下《玄散赋》来和世俗断绝交往。太守孔山士征召他,没有应召。同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隐居在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跟他学习的学生数十百人,各自营建房屋,靠着他住,当时的人编成谚语说:“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沈麟士看重陆机的《连珠》,每每给学生讲解。征北的张永做吴兴太守,请麟士到郡中。麟士听说郡后堂有秀丽的山水,就想观赏一下,于是前往那里停留了几个月。张永想请他担任功曹,沈麟士说:“如果您一定让我为官,那么我虽不聪明,也请让我追求高尚的义节,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忍受这样的责罚。”张永这才不再邀请。升明末年,太守王奂,永明年间,中书郎沈约都上奏表举荐他,被征召时他都没有去就任。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7

(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②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③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注]①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②抉:挖出,可译为“搜捕”。 ③捽:揪。④唐昭宗因宦官专权为祸,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写信请朱温发兵。但事情败露,昭宗被宦官劫持。朱温发兵,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为朱温所杀。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3.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端:开始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中:迎合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使:假使

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4. 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入于太庙

B. ①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 ①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D. ①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5. 举,

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释说:“举,对举也,从手與声。” 本义为双手向上托物,举起;后有多种引申义。下列语句中的“举”字,意义与“举”的本义相同的一项是 ,与“举国同庆”中“举”的意义相同的是 、。(3分)(只填序号)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伶官传序》)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⑤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鸿门宴》)

6.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①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7. 选文(一)“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 选文(二)中的《书》指《尚书》,与 、《春秋》、《礼记》、《周易》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五经”。(1分)

9. 《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中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3.(3分)A

4.(3分)C

5.(3分)⑥ ③ ⑤

6.(6分,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①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而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因为这是逐渐积累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

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7. (2分)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8. (1分)《诗经》

9. (6分。语句理解1分;结合内容并联系现实,3分,谈看法2分。 )

答案示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国家兴亡虽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决定作用。正因人君的依赖和宠幸,才使得宦官把持朝政,祸害国家;庄宗继父遗志、勇猛善战而得天下,又因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现代社会中,因人为制造的阻碍而难以为继的事情常见,同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许多事情因“人事”而改变。“岂非人事”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人”才是事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

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8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獉 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獉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

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

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

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獉裔獉,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獉封事獉。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崱W允侵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獉其第试之 就:到

B. 铎览而骇之 骇:惊讶

C.将投诸荒裔 荒裔:边远地区

D.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 封事:密封的奏章

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 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 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5 分)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5 分)

参考答案

4、B (意动用法,觉得……惊异)

5、C (参见译文标点)

6、D (“互相敌视”“诬告”错,原文只是说了萧顷专门找李琪的过错去告状,告状的内容也是事实,不是“诬告”)

7、(1)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的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优待不比一般。(得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经略”、“以”、“伦”各1分)

(2)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就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译出大意给2分,“重”、“寻”、“萧墙之难”各1分)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溪父子因文学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溪。李溪忙不迭地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梁太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以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旨意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优待不比一般。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海内。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中门下都很和谐。贞明、龙德年间,这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谨慎细致,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的上奏答复,多按他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遇上李琪授官吏职位,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状,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得到赵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唐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发大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上书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立即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阻止,便任崔协为宰相。李琪这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殿直马延,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词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更受宰相猜忌,凡是上奏言事,无不受到排挤拦阻。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9

钱塘为东南佳丽,而西湖为之最。重山环之,名藩枕之,凡峰峦之脉络,城郭之逶迤,台殿亭榭之参错,举凌虚乘空以临其上,天光水色,颠倒上下,烟云起灭,其状万殊。而酒棹游橹往来交互,歌吹之声相闻,自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无日而息也,其盛矣哉!客来钱塘时,侨居宝石山上,湖之胜,尽在几席下,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虽所遇之景不同,而所得之乐无不同也。

二月望日,其始游也,主则邦彦,客则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时春日妍丽,湖水明净,万象在下,柳色微绿,梅花犹繁盛,点缀远近。篙师刺船,纡回宛转,傍湖徐行,而卖花献技之人,皆乘小红船凫飞水上,迎前尾后,由东至南,由南至西、至北,复至东而休焉。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有唱斯和,虽兴寄不同,然皆沨然成音,可讽咏也。凡所履历,并记之:孤山在湖北,去岸犹二里许,无所连系,林和靖墓在其上,后人建祠肖白香山、苏东坡并和靖,曰“三贤堂”。庆乐园在湖南今废惟太湖石在耳园昔为韩侂胄山庄初名胜景后韩侂胄诛入官更今名云。

后五日,其再游也,主则杭人归生,客则惟邦彦、明德不至,余咸在,凡六人。是日风雨交作,船不得出外湖,惟在断桥内迤逦行耳。顾望四山,云雾蒙幂,俨如水墨画中。继南笑指曰:“天殆欲别出一奇乎?然对此无言,山灵亦将笑人矣。”因共联一律。

又后二日,其终游也,合始游、再游之主与客凡八人。时宿雨新止,天宇朗然,日光漏云影中,乍明乍灭。群山尽洗,绝无尘土气。空翠如滴,众壑奔流,水色弥茫,湖若加广,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遥望云气出山腹,如白浪在大海中汹涌不定。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噫!客志此久矣,私心以一至为足,而今乃三焉。天又随所至辄改张其观以示,若使尽识之;况主客多能言,清而不固,丽而不侈,乐而不流,因次第书之。 (选自《西湖游记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侨居宝石山上 侨:寄居异乡

B.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 暨:及,与

C.篙师刺船,纡回宛转 刺:用篙撑

D.后人建祠肖白香山 肖:肖像

答案 D

解析 肖:动词,雕塑人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答案 C

解析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B项兼词,于之,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极力描写西湖景色之优美,游人娱乐之热闹,为下文写作者游览西湖、描写西湖的美景做铺垫。

B.作者在初春晴天、雨天、雨后三种情况下游赏西湖,欣赏到了西湖的不同景色,都是尽兴而归,没有留下一点遗憾。

C.从结构上看,文章先总述西湖美景,然后分述三次游览西湖的经过,最后总述写文章的原因,层次清晰明了。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既记叙了游览的过程,又描绘了西湖的景色,还抒发了游赏之乐。

答案 B

解析 “没有留下一点遗憾”错。文中最后一段说“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可见作者在第三次游赏西湖时有些许遗憾。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庆乐园在湖南今废惟太湖石在耳园昔为韩侂胄山庄初名胜景后韩侂胄诛入官更今名云

答案 庆乐园在湖南/今废/惟太湖石在耳/园昔为韩侂胄山庄/初名胜景/后韩侂胄诛/入官/更今名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3分)

译文:

(2)天又随所至辄改张其观以示,若使尽识之。(4分)

译文:

答案 (1)(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

(2)上天又随着我的到来总是改换它的面目给我看,好像要使我看到它的全部面目。

参考译文

钱塘郡是东南地区的名胜,而西湖是其中最美的地方。层层山脉环绕着它,有名的重镇紧靠着它,那些起伏连绵的山峦、曲折连绵的城郭、参差错落的台殿亭榭,都凌空面对着它的上方。天光水色,上下颠倒,烟云升起消失,它的形状各不相同。而游船来来往往互相交错,互相能听到对方唱歌吹奏的声音,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没有一天停止过,真是热闹啊!我初来钱塘时,寄居在宝石山上,西湖的美景,都在案几坐席之下,但仍然因为没有亲临其中而遗憾,因此连续三次游览西湖。虽然看到的景色不同,但得到的快乐没有什么不同。

二月十五日,是我第一次游览西湖,这次游览的主人是邦彦,客人是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和我,共七人。当时春光明媚,湖水明净,一切景物都倒映在湖水中,柳树才绿,梅花开得仍然很繁盛,远远近近地点缀着。船夫划着船,曲折回旋,在湖上徐徐前行,而卖花献艺的人都坐着小红船像野鸭一样在水面上滑行,或在我们船的前面迎接,或跟在我们船的后面,从东到南,从南到西、到北,又到东才停止。(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有唱就和,虽然起兴寄托不同,但都婉转成音,可以讽诵吟咏。所有这次游览经过的`地方一起记下来:孤山在湖的北部,距离湖岸二里左右,与岸没有连接的地方,林和靖的墓在孤山上面,后人建立祠堂雕塑了白香山、苏东坡和林和靖的形象,命名为“三贤堂”。庆乐园在湖的南面,现在已经荒废了,只有太湖石还在。这个园子原来是韩侂胄的山庄,当初名叫“胜景”。后来韩侂胄被杀,这个园子被朝廷没收,换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五天后,我第二次游览西湖,主人是杭州人归生,客人只有邦彦、明德没有来,其余的人都来了,共六人。这一天风雨交加,船不能到外湖去,只是在断桥内曲折缓行罢了。远望四面的山峦,云雾笼罩,好像在水墨画中。继南笑指着山峦说:“上天大概要另外显示一个奇景吧?但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奇景却不作诗,山灵也要笑我们了。”于是一起作了一首诗。

又过了两天,我最后一次游览西湖,集合第一、二次游览的主人和客人,一共八人。当时夜雨刚刚停止,天空晴朗,阳光从云影中漏下来,时亮时暗。群山都如同洗过一样明净,一点尘土的气息也没有。草木的绿色好像能滴下来,众多的沟壑中流水奔腾,水汽弥漫,西湖如同变大了一样,草木也湿漉漉的仿佛有喜悦的神色。遥望云气从山中飘出来,如同白浪在大海中翻滚,汹涌不定。我们正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佥宪却要赶赴到提刑按察使司去,最终我们没有写完诗就散了。啊!我立志到这里来游览很长时间了,自己以为来一次就满足了,现在却来了三次。上天又随着我的到来总是改换它的面目给我看,好像要使我看到它的全部面目;况且主客大都能言善辩,高洁而不固执,风流而不过度,快乐而不放纵,于是按顺序记下这几次游览。

★ 《自然史》读书笔记

★ 英雄史作文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自然史读后感

★ 关于高中物理学史

★ 学团史心得体会

★ 史上第 语录

★ 学史明理心得体会

★ 奈何书史

史老师阅读作文 篇10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 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予责。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①,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注】 ①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以此非诮高祖 非:非常

B.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 厌:满足

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 数:多次

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 幸:皇帝到地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B.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C.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D.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辱骂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2)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做天子!(2)军队(士兵)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

参考译文:

上一篇:电脑维修开店心得下一篇:各单位纠风工作档案分类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