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2024-12-06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精选8篇)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1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①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释:①“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B.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C.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D.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10.D

1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字。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

11.D“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智耀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他认为君王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针对西北藩王使者在奏问中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对,让皇帝很满意。

B.高志耀为儒生请命,成效显著。他认为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应根除这种现象。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数千儒生因此得益。

C.高志耀积极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学、儒生问题向君主进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认同。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D.高志耀尽心国事,为国分忧。西北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问,世祖寻求能回访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动拜见,请求出使。

12.C 张冠李戴,不是宪宗,是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13.文言文翻译。(10分)

(1)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4分)

(2)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4分)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分)

13.(1)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子孙之贤者”定语后置1分、“以……对”1分、“遽”1分、省略的主语补出1分)

(2)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然”1分、“拜”1分、“循行”1分、“区别”1分)

(3)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告诉”1分,“许”1分)

参考译文

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让他们与服贱役的人承担相同的赋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算上奏朝廷使他做官,他没有答应。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儒生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为君王的,用儒生国家就强盛,不用国家就衰败。今天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应免除儒生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皇帝说:“好,你说得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皇帝)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让他们)没有什么要拿出的东西。世祖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高智耀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重要,引古证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皇帝听了很高兴,赏赐了他。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至元五年(1268年)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议的结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恰好此时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问:“本朝习俗与汉人不同,现在我们占有了汉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礼仪文化制度为何要遵用汉人的?”皇帝寻求能回访的使者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高智耀行至上京竟然病逝。世祖为之惊愕悲悼。后来追赠高智耀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赠谥“文忠”。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2

尚文,字周卿,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十七年,出守辉州。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二十二年,除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封事,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太子闻之惧,中台秘其章不发。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 钱粮,而实欲发其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文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闻于帝,命宗正薛彻干取其章。文曰:“事急矣!”即白御史大夫曰:“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宜先发以夺其谋。”大夫遂与丞相相议,即入言状,帝震怒曰:“汝等无罪耶?”丞相进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帝怒稍解,可其奏。既而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其机实自文发之。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台秘其章不发 秘:隐藏

B. 即白御史大夫曰 白:禀告

C. 庶靖纷扰 庶:希望

D. 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 论:判处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 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 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 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尚文少有大志,才干突出,早年主持了朝廷礼仪的制定,确定了文武仪仗及各级官员的朝服颜色,很多规则后来成为朝廷定例。

B. 尚文一生为官处处为民着想,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廷,他都敢于革除积弊,在任侍御史时,就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

C. 尚文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在任御史台都事时,有人想利用一篇奏章打击一批人,尚文看清他们的阴谋,向上级说明事情真相。

D. 尚文在与答即古阿散集团的斗争中,洞察事情的真相,机警灵活,先发制人,表现了一个成熟富有经验官员的警醒与果断。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5分)

(2)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5分)

参考答案

4.C(庶:或许)

5.D(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6.B( 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的人是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尚文只是负责调查)

7.(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诏、诸、采、损益,句意各1分)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上是想检举这件事。(收、案、索、发,句意各1分)

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保刘秉忠言于世祖 B.宜先发以夺其谋

共皆出于此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 D.因兵卒争诉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史、狱卒罗织状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薄责,无人臣礼,其耳非轻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①②⑤B. 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4分)

(2) 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4分)

(3) 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4分)

参考答案

11.B(连词,表目的。A介词,对、向/介词,从。C副词,就/副词,表判断,是.;D连词,因为/介词,由,通过。)

12.D (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13.(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

(3)按规章派遭尚文前往调查这件事,调查清楚明白了,他们仍然极力争辩,不服判决,尚文把情况报告皇上。

参考译文:

尚文,字周卿,从小就很聪明,有远大的志向。张文谦任河东宣抚使时,参政王琦推荐他有才,于是他被任命为掌书记。至元六年,开始设立朝延礼仪,太保刘乘忠向(世祖)进言,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凡是文武仪仗,官员衣服颜色差别,都由尚文掌管。七年春二月,朝廷廷礼仪修成,百官讲演练习,皇帝前往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十七年,(尚文)出京任辉州大守。怀孟的百姓马氏、宋氏,被诬告招供杀人,多年来案件都不能判定,提刑使者命令尚文审定并上报。尚文推究事情的原委,获得狱吏、狱卒岁织罪名的情况,两件案子都解决了。

二十二年,(尚文)被任命为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奏章,说皇上年纪大,应该让位给皇太子。太子听说这件事,非常害怕,中台隐藏下这封奏章,没有送上。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于是就把御史台的案卷全部封存。尚文留下那封奏章不给,签即古报告给皇帝,皇帝命令宗正韩彻干来取那封奏章。尚文说:“事情很紧急了!”就告诉御史大夫说:“这是想危害大子,陷害大臣,毒害天下百姓,他的计谋奸恶到极点。况且答即古是阿合马的余党,贪赃枉法,行为不检,应该先揭露他来粉碎他的阴谋。”御史大夫与丞相互相商议后,就进宫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震怒,说:“你们就没有罪吗?”丞相上前说:“我们罪无可逃,但答即古等人罪行更重,这种做法动摇人心,应选派重臣处理这件事,或许可以平定纷乱。”皇帝怒意逐渐消解,同意了他的奏议。不久答即古接受别人的贿金,最终与他的党羽因贪赃阴谋罪被判处了死刑,这件事的关键实际是从尚文揭发开始。

文言文阅读:元史·列传七十八 篇3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弊也,尚足法耶 法:效法。

B.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 董:监督管理。

C.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 中:裁决。

D.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厉:严肃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卜天璋有治事之才的一项是()

①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 ②郡县争赂之,饶独无有

③省臣衔之求其罪无所得 ④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⑤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⑥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A.①④⑥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天璋有胆有识,正直廉洁,从不畏惧豪强,能够秉公执法,所以在吏不敢决的情况下,省里派他前往审理刘帅案件。在审理谋反案件时,皇帝也放心地让他主持。

B.卜天璋勤政爱民,总是为百姓着想,所以当省臣索要贿赂时,他坚决不送,以免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省臣对他恨之入骨,想要寻他的罪过来治裁他。

C.卜天璋忠君爱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认为做官做宦,就应当为国分忧,为民着想,生有意义,死得其所。天历二年,他虽年已八十,依然迎难而上,为安定地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D.卜天璋治理地方,大致有如下特点:采取不扰民的政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兴办学校,整顿社会风气;以民为本,十分注意从百姓角度考虑问题。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

答:

(2)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答:

(3)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答:

参考答案:

1.C(中的意思是治裁、陷害。)

2.A(②表现他刚直不阿,③与卜天璋无关,⑤表现他爱国。)

3.B(错在两点:

一、怕给老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意思文中没有;

二、不是想要,而是已经这样做了。)

4.(1)百姓像这样饥饿,如果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就要饿死。(2)天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3)最终打开仓库进行赈济,百姓依靠这个保全了生命。

【参考译文】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4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②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 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B.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C.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D.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解析:选D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选C “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解析:选C “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说的是“晚节唯唯联署”,意思是晚年时不敢承担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5分)

译文: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5分)

译文:

答案:

(1)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得分点:“畜”“苟”“戾”“专”各1分,

句意1分)

(2)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得分点:“庶寮”“让”“外”“下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源乾曜考中进士科。神龙年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巡视江东考察官员,奏报考核成绩最好,很快升任谏议大夫。景云年以后,公卿百官在上巳日、重阳日废除射礼。源乾曜认为:“圣王教化天下,必须制定礼仪来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必定破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定崩溃。古代选择士人,先看射礼,不是为了一时取乐。射是为了区别邪正,观察德行,应和祭祀,退却敌寇,古代的先哲圣王无不相继承袭。近年以来,射礼废除,有关部门吝惜费用,而使得旧典亏缺。我认为有关部门所计较的是财,所亏欠的是礼,因此孔子不爱羊而保存礼。大射之礼是四季不可废弛的。”

开元初年,邠王府属吏犯法,唐玄宗诏令左右为邠王寻找能胜任长史的人,太常卿姜晈推荐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源乾曜神气清爽,对答有条有理,皇帝很高兴,提升他为少府少监,兼任邠王府的长史。几次晋升任尚书左丞。开元四年,授任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适逢皇帝东巡,任命源乾曜为京兆尹留守京城。政事崇尚宽松简约,百姓安定。在位三年,政令始终如一。仗内的白鹰因放出去而丢失,皇帝下令京兆督促捕捉,在郊野找到,挂在荆棘上死掉了。属吏害怕获罪,源乾曜说:“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入朝自我劾奏违背圣旨之罪。皇帝一概不责问,大家都佩服他知大体又善于承担过失。

开元八年,源乾曜又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升为侍中。他建议说:“大臣的儿子都要求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出任外官,这不是公平施予之道。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请求外派两个儿子补任外官,来表示从近臣开始实行。”皇帝下诏同意。便以他的儿子河南参军源弼做绛州司功,太祝源絜做郑尉。皇帝下诏说:“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左传》不是说吗:‘范宣子谦让,他的部下都谦让。’‘晋国的人民,于是非常和睦。’大道如果实行,仁义怎能远呢?命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同在京城任职的,要分任外官。”由此公卿子弟都离开京城补任官职。

皇帝曾亲自考核官员政绩,源乾曜与张说一同受到赏赐。当时议论者说:“宰相同国家休戚与共,不敬重恩宠就无法督促建立功业。”皇帝于是下诏中书、门下都享用实封三百户,堂封从这时开始。东封泰山回朝,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兼任侍中。皇帝前往东都,源乾曜因为年老有病不能陪同扈从。去世,追赠幽州大都督。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5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寨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寨,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一区。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篇6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元史姚燧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7

姚燧传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燧不能堪

堪: 忍受

B、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溢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少之

少:轻视

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3分)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3分)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3分)

参考答案

2、B 周:周全、使……完满(动词)

3、B(①成名前文章成就,⑥说的`是他的恃才傲物)

4、C(“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求文,也不是轻易满足。)

5、(1)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

(判断句,令、何以……为,各1分)

(2)武宗当面告诉姚燧,姚燧拜谢推辞。

(面、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姚燧字端甫,父亲姚格。姚燧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当时隐居在苏门,他以为姚燧十分愚笨,教育管束十分急躁,姚燧无法忍受。杨奂得知后急忙写信劝止姚枢说:“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并且还将女儿许配给姚燧。

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拜见许衡。十八岁时,才开始在长安求学。当时他还未曾写文章,然而看了时人所作的文章,觉得他们远远不如古人,内心里便极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时,他才开始读韩愈的文章,试着仿照写文章,人们都说他的文章有韩愈的气势和风格。后来向许衡请教,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告诫他说:“弓箭作为武器,是为了防备盗贼啊;倘若盗贼得到了弓箭,也要用他来害人。文章固然是表露儒士思想人格的利器,但是倘若不能先认清一时的潮流,将如何应对那被役使的地位呢?不是适当的人而给他利器,与是适当的人而拒绝给他利器,都是错误的,都不是完满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啊!”

姚燧的学问,得自许衡,他穷究事理获得知识,并亲自实践,终成一代名儒。大概自延祐以前,那些文章大师,没有人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了解姚燧的人,说:“不止是了解(他的人很少),就是能读通他的文章,并且能领会其中意思的人,都特别少。”当时的孝顺子孙,想要传颂、弘扬他祖先的盛德,必定要得到姚燧的文章才可以传播、信服。那些得不到姚燧文章的,常常感到愧疚羞耻。所以前后三十年间,国中那些传颂名臣世勋、显行盛德人的文章,都是姚燧写的。每次来求文章的,必定是品行、事迹有可以嘉许的,姚燧才答应,文辞没有溢美之处。

当时,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帝室联姻,耗费大量钱财巴结朝中大臣。有一天,沈阳王父子想得到姚燧的诗文,姚燧吝惜不肯给他,直至接受皇帝旨命,才给他。沈阳王父子回赠酬谢他币帛、金玉、名画共五十箱,盛大隆重地陈列开来,送给姚燧。姚燧当即把东西分给手下属官及侍从,只留下金银,交付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物,而自己什么也没拿。有人问他,姚燧说:“那番邦小国,只看重货物金钱,我能看轻这些东西,让他们知道大国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的器量胆识就像这样豪迈超过一般人。然而姚燧太恃才傲物,看不起赵孟頫、元明善等人,所以,有才能德行的人非议他。

《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8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悖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横恣:专横放肆。

B.剽掠数千里剽掠:抢劫掠夺。

C.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约束:制定规矩。

D.以先启行,宜布恩信 宣布:广为宣传。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悖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一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2)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参考答案

4.C 是名词 法令规章

5.D 不愿归顺元的说法 没根据

6.C 没处死河南道总管,是用大木棒击倒后, 几天后又死的。

7(1)(杨惟中)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他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延”“通”“济”各1分,大意2分)

(2)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良民,(百姓们)无处控告,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好”“虽”“去”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杨惟中字彦诚,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岁的时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中行中书省事。攻克宋朝枣阳、光化等军,攻克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获得名士数十人。收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颐的祠堂,建立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慨然想以圣道助益国家。杨惟中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太后临朝听政,杨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负担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皇帝诏令杨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杨惟中审讯之后将其处死。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皇帝诏令会集各道的兵力进讨,没有战胜。杨惟中执符节前往劝谕,其首领投降,其余党全部平定了。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有权设立衙署和任命官员。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任命杨惟中为经略使,让他在唐、邓、申、裕、嵩、汝、息、亳、颍等州屯田。刚灭金时,由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欺压残害金朝的遗民二十多年。杨惟中到任后,召刘福来听训,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让人对刘福说:“你不听命令,我就要以军法来处治。”刘福不得已,有数千人护卫着来见杨惟中,杨惟中便手握大棒将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杨惟中改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时各部队的将领横行奢侈,侵害百姓,有个叫郭千户的尤其厉害,杀人之夫而抢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示众,关中于是秩序安定。杨惟中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

上一篇:民主治校自查报告下一篇:关注儿童强迫症